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中史-(唐朝)文白對讀-舊唐書列傳136來俊臣

原文在維基文庫:卷186上 列傳第136: 酷吏上

本卷有11人,我只看完來俊臣的部分。
原本讀的目的是在找「請君入甕」的出處,
沒想到"狄仁傑被羅告"這段太生動,吸引我,便因而整個讀完。

起頭就說,
來俊臣是他父與友人妻通姦所產之子。
他父先是私通,而後對那友人騙財殺害奪妻,他才出世。
所以說,他來自門風敗壞的家庭。
成人後,以奸盜告密(誣告)發跡而謀業,受武則天賞識而當官。
犯在他手上的人,無論有罪沒罪,無一生還。
他所轄單位地處麗景門,侍禦史王弘義戲稱是「例竟門」。
只要來這的所有例子,皆是活到頭(竟)的人。

來俊臣與他的同黨寫書,教導如何構人入罪的SOP。
亦發明刑具,毫無人道地虐囚取供,
刑具可怕到只要囚犯見著,魂飛破膽,立即認罪。
很多人見來俊臣如此作為而飛黃騰達,紛紛仿效。
以至於告密之徒充滿道路,官員名流人人自危,
當官的逢上朝日,必會跟家人訣別:「我這一去,不知能否再見!」
以上是大致描述狄仁傑遭遇到怎樣的酷吏-來俊臣。


下面是在來俊臣列傳中,有關狄仁傑的原文:
『如意元年,地官尚書狄仁傑、益州長史任令暉、冬官尚書李遊道、秋官尚書袁智宏、
司賓卿崔神基、文昌左丞盧獻等六人,並為其羅告。
俊臣既以族人家為功,茍引之承反,乃奏請降敕,一問即承,同首例得減死。
及脅仁傑等反,
仁傑嘆曰:「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俊臣乃少寬之。
其判官王德壽謂仁傑曰:「尚書事已爾,得減死。德壽今業已受驅策,
欲求少階級,憑尚書牽楊執柔,可乎?」
仁傑曰:「若之何?」
德壽曰:「尚書昔在春官時,執柔任某司員外,引之可也。」
仁傑曰:「皇天後土,遣狄仁傑行此事!」以頭觸柱,血流被面,德壽懼而止焉。

仁傑既承反,有司但待報行刑,不復嚴備。

仁傑得憑守者求筆硯,拆被頭帛書之,敘冤苦,置於綿衣,
遣謂德壽曰:「時方熱,請付家人去其綿。」
德壽不復疑矣,家人得衣中書,仁傑子光遠持之稱變,得召見。
則天覽之愕然,召問俊臣曰:「卿言仁傑等承反,今子弟訟冤,何故也?」
俊臣曰:「此等何能自伏其罪!臣寢處甚安,亦不去其巾帶。」
則天令通事舍人周綝視之。俊臣遽令獄卒令假仁傑等巾帶,行立於西,命綝視之。
綝懼俊臣,莫敢西顧,但視東唯諾而已。
俊臣令綝少留,附進狀,乃令判官妄為仁傑等作謝死表,代署而進之。
鳳閣侍郎樂思晦男年八九歲,其家已族,宜隸於司農,上變,得召見,
言「俊臣苛毒,願陛下假條反狀以付之,無大小皆如狀矣。」
則天意少解,乃召見仁傑曰:「卿承反何也?」
仁傑等曰:「不承反,臣已死於枷棒矣。」
則天曰:「何謂作謝死表?」仁傑曰:「無。」
因以表示之,乃知其代署,遂出此六家。』

我初初讀時,困躓幾個詞彙,後來看文言文才明白。
1.「羅告」,等同「羅列罪狀提告」
2.「俊臣既以族人家為功」,意思是株連殺人為功勞,
 我誤以為以他家人為榮, 但上下意難接,哈哈。
3. 「茍引之承反」,承認造反。而在這之下的反,都是造反。
 由於這個反,我不曉得要解釋成造反,導致全文越看越迷糊。
 一解開這字,後面文意就越讀越明白。
4.巾帶,我猜是男子束髮的冠帶,這是漢胡之別。


接著,我要本著我想法,對這段文言的故事做一點點改寫:
狄仁傑與五位同仁,被來俊臣誣陷謀反。
來俊臣向來以大肆株連殺戮作KPI,
首先讓這六人認罪,才能牽連到他們同僚、下屬等等。
而祭出的方法是,
若六人一審認罪,便請旨按自首情況辦理,免除死刑。
反正他們縱使沒極刑,終不可能活著出獄。

在此交換條件的前提下,
當來俊臣審問狄仁傑除外的五人,一問便承認造反。
來俊臣告知狄仁傑:「五人已服罪,你呢?」
狄仁傑感嘆說:
「周朝新朝新氣象,前朝餘孽,本難逃一死,
 我甘願(為唐朝)殉國,當然(為唐朝)有不臣之心。」
來俊臣十分滿意這答案,
他令部下王德壽負責之後問案,試圖多多殃及些"同夥"來。

王德壽對狄仁傑:
「尚書,你的刑責確定了,不會判死。
 而我現在朝中任職,想升官,
 想透過你這事去牽扯楊執柔,可以嗎?」
狄仁傑:「這是要我做?」
王德壽:
「你在禮部任官時,楊執柔曾是你部下,
 依這層關係來說謀反他有一份。
 (這事被我揭發,我就能升官了)」
狄仁傑:「這是我狄仁傑幹的事嗎!」
語畢暴走,以頭撞柱,血流滿面。

王德壽見狀心想:
「可憐的老人,精神崩潰。
 想也是,一生名節,毀於一旦。
 算了,不要再刺激他。免得出事惹麻煩。」

狄仁傑既已承認謀反,便開始服刑,不再嚴厲監管。
狄仁傑跟守衛借到筆硯,
書寫冤屈在纏頭的布巾,後將此布巾藏棉衣中。
有天,他對王德壽說:
「天熱了,幫我把棉衣交給我家人,抽去裡面的棉絮。」
王德壽可能見狄仁傑蓬頭垢髮邋遢樣,心生同情,照辦。

狄家人得到衣內書信,上呈武則天皇帝。
武則天吃驚,召見來俊臣來問:
「你說狄仁傑承認謀反,為什麼讓他兒子來訴冤?」
來俊臣:
「如是有冤,為什麼要承認謀反?」
(用問句回答問句,兜圈構成類似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
 甲說:承認有罪,為什麼要喊冤?
 乙說:既然有冤,為什麼承認有罪?)

來俊臣又說:
「狄仁傑在牢裡吃好穿好,這巾帶(訴狀),不可能是他的。
 陛下可差人去看他巾帶在不在。」

武則天派周綝核實此事,
而來俊臣趁周綝沒到前,令獄卒借巾帶給這六人戴上,
(怕節外生枝,六人皆給)命他們站西側,等候周綝。
周綝來後,屈於來俊臣淫威,不敢向西看,望東唯唯諾諾。

來俊臣說六人有狀轉呈皇上,請周綝稍待片刻。
接著,來俊臣唆使判官為六人寫謝死狀,偽裝署名後交周綝。

有一八九歲孩童(樂思晦的兒子),被來俊臣誅夷全家,
假借在朝廷當雜役的機會,舉報有人謀反,得以見到武則天。
為什麼他舉報就能見皇上呢?
一來,小孩通常不會說謊;
二來,小屁孩年紀小小就學人告謀逆,蠻使人好奇的。
   
武則天:「孩子,要告誰顛覆政府?」
孩童答:「來俊臣,他心狠手辣,善於誣陷別人。
     假如陛下虛列某大臣的幾項罪名,讓他查,
     結果他定能湊齊人證物證,使所有罪名成立。」

雖說答非所問,但武則天知這孩子是為報家仇而來,不計較。
且由此事,武則天對狄仁傑謀反案,稍知怎回事,
感到釋懷,便提訊狄仁傑。

武則天問:「你為什麼承認謀反?」
狄仁傑答:「若不這樣說,臣早已死於刑求。」

武則天問:「既然想活下,為何又寫謝死狀求死?」
狄仁傑答:「臣沒寫過。」

武則天拿謝死狀給狄仁傑看,
對了對筆跡證實是有人代簽,終於六人無罪釋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