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札記-化學-檸檬酸和過碳酸鈉之清潔實測※

習慣用熱水瓶(Water boiler)煮水,熱水瓶的說明書寫,
需清潔時,裝滿水後加入檸檬酸,長按加熱鍵(專門清潔用),
等...,再將瓶中水倒掉,以清水清洗後完成。我便照著做,果然乾淨不少。

我的保溫瓶(thermos)亦有卡垢的問題,有人建議我用過碳酸鈉,我便想:為何不是檸檬酸?
網路上,正巧見有過碳酸鈉檸檬酸,用於洗杯子的實測比較(註1),
其結果,過碳酸鈉好得多,於是,我選擇過碳酸鈉去我保溫杯中汙垢。


使用過碳酸鈉去垢,兌的水最好是熱水。當過碳酸鈉碰到倒入的熱水,氣泡狂冒。
誠如上述影片所示,效力奇佳,比我從前用過的清潔劑都來得好。

我就在想,為何熱水瓶的說明書,為何挑檸檬酸,而不是過碳酸鈉
是害怕過程中過碳酸鈉產生的氣體過多,產生意外嗎?
從我所找到的資料,理由不止於此(氣體過多,確實是理由之一)。


*****


註2:檸檬酸

首先,記得一個原則:「酸鹼中和」,酸性髒垢用鹼性清潔劑;鹼性髒垢用酸性清潔劑。
熱水瓶裡沉澱增生的水垢,主要成分為碳酸鈣(鹼性)和碳酸鎂(鹼性)等硬水所含的碳酸鹽類。
檸檬酸(註3,上圖是檸檬酸結構式,酸性)能夠分解這些鹽類,故爾擇用。


註4:過碳酸鈉



保溫瓶、杯子的髒垢屬於茶垢,屬於油脂類。
過碳酸鈉的化學式2Na2CO3•3H2O2(註4),
可以將過碳酸鈉"想像"成蘇打(Na2CO3)和雙氧水(H2O2)的組合,
溶入熱水中如上圖,會分解出蘇打(鹼性)、雙氧水,這會讓水呈弱鹼性。
油脂在鹼性,則會分解成固體脂肪酸鹽和甘油(註5)。
作用類似於國中理化學的「皂化」:
 椰子油+氫氧化鈉(鹼性)→脂肪酸鈉(肥皂)+丙三醇(甘油)。
分解出的固體脂肪酸鹽(親水性一端)能溶於水,因此能被水帶走。
再加上雙氧水所造成的氧化反應和氣泡,一方面可以漂白殺菌,
另一方面如同攪動,不需手接觸,依靠自身力量起到洗滌效果。



-----------------------------------------------------


註2:
污垢以酸鹼值來說,分為「油」形成的酸性污垢及「垢」形成的鹼性汙垢。
在清潔時,需要牢記「酸鹼中和」的原則,
酸性污垢使用鹼性清潔劑,鹼性污垢使用酸性清潔劑,就能讓您事半功倍,清潔溜溜的唷!

○而近年大紅的過碳酸鈉,其實與小蘇打一樣呈弱鹼性,兩者功能類似,
只是多了一個氧化過程,能有「漂白」的效果,去污能力也較小蘇打高一些,
最常使用在洗衣機水槽的清潔或是衣物潔白,
不過注意,要達到氧化效果需要加入40度以上的溫熱水,
過碳酸鈉才會開始分解作用,而且過程中會產生氣體,不能使用於密閉的物品,避免危險。


註3:
1. 維基:檸檬酸

2. 檸檬酸的結構式 圖案來源

3. 電鍋清潔小物 - 檸檬酸!
檸檬酸其物質為酸性,適合跟鹼性的髒污中和!
檸檬酸主要的功能是去除水垢、尿垢、肥皂垢等。
這些垢大多是因為水中或尿液中含有大量礦物質,
包括鈣、鎂等,以及碳酸根離子、磷酸根離子、草酸根離子等,
這些離子相互結合後,便會成為碳酸鈣、碳酸鎂、磷酸鈣、草酸鈣……等鹽類污垢。

去做分解碳酸鈣和碳酸鎂等硬水所含的碳酸鹽類而已,
不然就是自製汽水時需要的酸澀味需要添加檸檬酸,但不會用清潔衣物上!


註4:
1. 維基:過碳酸鈉(製作方法參考德文版:維基:過碳酸鈉) 圖案來源

過碳酸鈉無法在冷水中溶解?
過碳酸鈉可用來漂白、增豔與去汙,
市售過碳酸鈉的罐子上大多會註明「過碳酸鈉不溶於冷水」,
但事實上,過碳酸鈉也可在冷水中溶解。
至於為什麼非熱水不可,這是因為其成分中的過氧化氫,無法在冷水中產生化學反應的緣故。
過氧化氫必須浸泡至40 度C 以上的熱水,才能分解出氧與氫,水的溫度越高,
這兩種離子分解越多,漂白(氧化反應)效果也越好
因此,若在40 度C 以下的冷水裡使用過碳酸鈉,
就只能發揮碳酸鈉的去汙作用而已,漂白、增豔的效果不彰。

過碳酸鈉遇熱水後產生的活性氧安全嗎?
一般人都知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簡稱ROS)是有害物質,
它會破壞周邊物質或是細胞,產生酸化反應,
因此許多健康專家呼籲日常飲食要「抗氧化」,就是要去除活性氧類的侵害。
儘管活性氧類對身體有害,洗衣服時卻能發揮漂白作用,
如同前文所言,過碳酸鈉分解後會產生活性氧,能溶解纖維中的汙垢,
若按照外包裝上的使用量,通常不會有問題,
但若放得太多,則容易損害衣物纖維,這點請特別注意。

於水中的過碳酸鈉,可以分解成過氧化氫(雙氧水)跟碳酸鈉(蘇打),
水溶液跟小蘇打一樣呈鹼性,但它的除汙原理跟小蘇打又有點不同,
不只是單純依靠鹼性達到除汙的效果,
而是雙氧水跟碳酸鈉會互相作用,達到漂白殺菌跟去汙的效果。


註5:
○在酸性水溶液(稀釋鹽酸溶液)中脂肪會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澱粉會水解成葡萄糖;蛋白質會水解成胺基酸等分子量比較小的物質;
 在鹼性水溶液中,脂肪會分解成甘油和固體脂肪酸鹽(即香皂),
 因此這種水解也叫作皂化反應。

2. 肥皂:【皂化】→【鹽析】→【加工】
○皂化的反應方程式為:【椰子油+氫氧化鈉(鹼性)→脂肪酸鈉(肥皂)+丙三醇(甘油)】。
○肥皂的去污原理:
 (1)親油性一端(【鏈狀端】)附在油污表面,並且溶入油污中。
 (2)親水性一端(【球狀端】)溶在水中,使油污和水結合。

談「過氧碳酸鈉」的潔凈去污
○去污利用的是產生的碳酸鈉鹼性,
 油污在鹼性條件下水解產生易溶於水的高級脂肪酸鈉和甘油,而達到去除效果。
○由於過碳酸鈉遇到水反應較為迅速,且產生泡泡起到攪動作用,
 所以有時候洗滌器皿或者少量衣物可以不用手接觸,依靠自身力量起到洗滌效果。

因為鹼可以造成「水解反應」(hydrolysis);原本不溶 於水的油垢,碰到鹼後便會分解,
成為可溶於水的「脂肪酸」和「醇類」,此時再沖水, 
油垢就能隨著水分被帶走,而達到清潔效果。



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札記-動物-左右腦神經交叉配置※

這應當是常識,人的左右腦各掌管不同功能(註1)。
並且,人的右腦控制身體左半邊,人的左腦控制身體右半邊。
這種現象叫做交叉(decussation,註2)。有人專門對狗作研究,狗似乎也有(註3)。
大膽猜測,絕大多數脊椎動物應該都有交叉現象。

假如認同「演化論」的話(註4),
從"無脊椎動物"演化到"脊椎動物"的轉變之一,就是神經管從腹部轉了180度到背部去。
換言之,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管在腹部,內臟在背部,
而脊椎動物的神經管在背部,內臟在腹部。
必須一提的是:我們是根據口(嘴巴)的位置定義腹部,相反方位是背部。
所以,現在的研究推論,很可能因為這樣,
身體相對頭部旋轉了180度,造成交叉(decussation)吧!



-------------------
註1:
○大腦左右功能的不同,近年來在許多中脊椎動物內都有發現到這個現象,
因此更有人進一步猜測這種現象是不是屬於同源(homology)。
對於許多眼睛位於身體兩側的生物,研究他們的側化是一件方便的事,
因為我們知道他們任何一惻的眼睛主要是由對惻的大腦半球在處理訊息,
因此藉由單眼的測試便可揭開側化的奧秘,像是在許在許多種鳥類,人類就做過這樣的測試。

○因此有人一直爭論,魚偏好用「左眼」、「右眼」去看,到底代表了什麼。
由解剖學來看,魚左眼主要跟右側的腦部(encephalon)有結構上的相關
許多人爭論的結果,目前普遍認為左眼很有可能是特化出來,
專門建立起「鑑識」這個機制的區域。
至於,魚為什麼偏好用右眼看,則被推測是跟視覺控制的一些反應有關。

■五億年前脊椎動物演化出來時,可能已經具備左右腦特化的現象。
■最初左腦偏重處理固定的行為模式,右腦負責偵測並反應突發的刺激。
■語言和慣用右手可能是從控制固定行為的腦特化功能演變而來。
■臉孔辨識和空間關係,可能是從快速察覺掠食者的需要演變而來。


○The origin of the contralateral organization, the optic chiasm and the major decussations 
on the nervous system of vertebrates has been a long standing puzzle to scientists....

○More recently,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the decussations are caused by an axial twist 
by which the anterior head, along with the forebrain, is turned by 180° with respect to the rest of the body.


註3:狗尾密碼~嗚嗚汪
有個常見的理論,「左半身主要由右腦控制,右半身則主要由左腦支配」,
維羅提格拉博士等人猜想,對狗狗而言,應該也是如此;
然而,不同於其他研究者都是在對稱的器官(例如:眼睛、前肢)上做測試,
這裡則以不對稱的「尾巴」作為目標。結果看到,左、右半腦果然都會參與尾巴擺動的調控,
且似乎扮演著彼此競爭(搶著當老大)的角色。
怎麼說呢?莫非尾巴的右偏、左偏是由其中一半腦所決定的嗎?
維羅提格拉博士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偏側性(lateralization),來自祖先的演化特徵?!
根據戴維森(Dvidson, R.J.)博士在2004年發表的文獻提到,
「人類左右半腦的前端腦區,會分別對靠攏(approach)或撤離(withdrawal)行為進行調控」,
也就是說左腦主導靠攏、右腦負責撤離;這種由單一側腦半球主導某行為產生的過程,
被稱作大腦的偏側性(lateralization)。縱使這裡的實驗動物並非人類,
但結果發現,對於熟悉的主人、陌生的人類,這些被飼育成長的家犬,
會展現出想要親近對方的狗語言(尾巴右偏);
面對陌生的貓咪,或許因不確定感,導致狗尾擺動幅度較小,但也傾向右偏;
至於威脅性較高的狗老大,則使情勢逆轉,尾巴改為左偏;
這樣看來,維羅提格拉博士等人的推導與戴維森博士提出的理論並無違和,
表示狗狗的左右半腦的確有可能分別負責了親近或遠離的行為表現。
事實上,偏側性(lateralization)的研究已經行之有年;
在其他生物身上,包括鳥類、青蛙、魚類、猴子及人類,
也都有研究指出「左半腦是親近行為(approach behavior)的主要調控者」;
在人類世界中,又可以將其看作是與「正向情緒」(positive feelings)較為相關的一側。
好比說,人類右臉的肌肉群(左腦控制),較容易對開心的事產生反應,
反之,左臉的肌肉群(右腦控制),則傾向於對不開心的事有反應
(順帶一提,日劇「大腦先生」中所演,說謊者眼睛會往右上方飄移,也是偏側性的一種呢!)。
另外,西尼斯卡爾基獸醫等人在2008年的研究中也發現,
狗狗大多使用左腦,來分析同物種的叫聲,雷擊等較具威脅性或陌生的聲響,則由右腦處理;
同樣的,索夫蘭諾(Sovrano, V. A.)博士在2004年文獻中提到,
魚類會選擇用左眼去看陌生的事物(右腦),待熟悉後,左眼的使用率就會下降。
這些例子都透露出「右腦較傾向於處理具威脅性、令人排斥的訊息,
反之,左腦則主要用於整理喜悅、令人想親近的資訊。」

因此,也有學者建議,最好從陌生狗狗的右方接近牠,
刺激牠的左腦多一些,減緩牠的害怕多一些。


從玉柱蟲研究找到線索,推論脊索動物祖先在演化過程中,
原本腹部的口部曾經消失,後來又在背部演化出新嘴巴,
因為嘴巴位置定義哪裡是腹部 (以及相對的背部),就這樣造成了腹背翻轉,
最終演化出脊索動物,精彩論文已於 2019 年 6 月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



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札記-法律-查稅的最長年限※

法律非我專業,若下文對法條的解讀錯了,並非我想有意誤導。
而且,此篇與法律的關聯倒沒那麼大,僅是不起眼小事的邏輯判斷。

多年前,我讀到一篇刊於2004年的今周刊報導(註1):
 雖然財政部長林全強調,將細查蔡萬霖生前移轉資產的合法性
 但以蔡萬霖的提早布局來看,
 恐怕大部分的資產都已在稅法規定的七年核課期間前完成大部分移轉
 蔡萬霖住院後才移轉的應該寥寥可數,林部長如果想要有所斬獲,看來只有失望一途。

我讀後的疑惑是「轉移資產的合法性」,是哪個稅法規定7年?
這報導發表時,蔡萬霖剛剛過世,
那"住院後才轉移的應該寥寥可數"是在說:蔡入院到死亡這段時長7年?


因為我在大學時有修過法律通識課,
所以,我直覺上述的「移轉資產」所要合的"法"是遺產稅和贈與稅。
老師有講,若選擇繼承財產,遺產稅不只課被繼承者死後留下的部分,
死前幾年內贈與的,即便繳過贈與稅,仍得課遺產稅,
付的金額則為遺產稅減掉贈與稅(遺產稅常常比贈與稅多)。

我在想:會不會在談"死前7年內被課贈與稅的資產,改課遺產稅"啊?
然而,時間對不上,遺產稅的法律(註2)寫:
 死亡前兩年內贈與之財產(已繳的"贈與稅",從遺產稅額內扣抵),全得課遺產稅。
報導是7年,而遺產稅的法律是2年。是故,講的7年不是「贈與稅改課遺產稅」之事。

從尋得的資料,今周刊所言「7年核課期」較大可能來自「稅捐稽徵法」(註3),
其第21條大致意思是:
1. 若"已經申報繳納"的稅捐有誤,
 政府得在五年內(自申報的那一天開始算)發現並追回。
2. 若在規定時間內,"沒有申報交納"該繳的稅捐,
 政府得在七年內(政府規定時間的最後一天開始算)發現並追回。
依我看,法中的稅捐應該涵蓋政府徵收的所有稅,如遺產稅、贈與稅、所得稅、營業稅等等。

簡單說,「合法性」和「7年核課期」要分開看:
一. 合法性:
  所謂轉移資產的「合法性」,是在查:贈與稅、遺產稅等等是否如實申報繳交。
二.7年核課期:
  國家查你稅,最久遠可以追溯到約七年前的。
  今周刊已經認定「蔡的大部分資產早在7年前已經移轉」。
  所以,雖然林全說要查合不合法,但「稅捐稽徵法」有規定5年、7年為限,
  即便查出稅繳得不合法,也無法追回。
  (報導寫:林部長如果想要有所斬獲,看來只有失望一途)


近乎所有報導寫蔡萬霖民國87年(1998年),就因心肌梗塞臥病住院。
若要時間抓得更精準些(註4),
他是1998年8月入院,1998年年底赴美開刀,
1999年3月10日回台入住國泰醫院VIP病房。
氣切之故,無法言語。直至2004年9月27日病故。
今周刊講的"住院",可能是指從1998年8月,也可能從1999年3月。
也就是,住院期約6年1個月或5年6個月,
兩者皆有超過5年、但沒超過7年。
因此,能追查住院前有沒有"不在規定時間申報"的稅捐。



-----------------------------------------
我最早在2013.02.22就想查此事,
不過,當時不積極寫成文章,一擱就是7年。
----------------------------------------
註1:今周刊:台灣首富遺產稅不到億元?蔡萬霖節稅手法揭祕 P.68


第11條:
被繼承人死亡前二年內贈與之財產,依第十五條之規定併入遺產課徵遺產
稅者,應將已納之贈與稅與土地增值稅連同按郵政儲金匯業局一年期定期
存款利率計算之利息,自應納遺產稅額內扣抵。但扣抵額不得超過贈與財
產併計遺產總額後增加之應納稅額。


註3:
依稅捐稽徵法第21條規定,稅捐之核課期間如下:
一、依法應由納稅義務人申報繳納之稅捐,已在規定期間內申報
  且無故意以詐欺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逃漏稅捐者,其核課期間為五年
二、依法應由納稅義務人實貼之印花稅,
  及應由稅捐稽徵機關依稅籍底冊或查得資料核定課徵之稅捐,其核課期間為五年。
三、未於規定期間內申報,或故意以詐欺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逃漏稅捐者,其核課期間為七年
在前項核課期間內,經另發現應徵之稅捐者,仍應依法補徵或並予處罰;
在核課期間內未經發現者,以後不得再補稅處罰。




註4:
1. 台灣首富蔡萬霖 病逝國泰醫院
仁愛路4段的國泰醫院7樓的呼吸治療中心V7病房,就是蔡萬霖最後幾年長住的地方,
1998年8月,蔡萬霖剛好卸任國泰人壽的董事長,就不幸發生了心肌梗塞,
兩個月之後再度復發,之後就長住這個病房,幾乎與外界隔絕,
1998年年底,蔡萬霖由次子蔡萬圖專機陪同,到美國進行手術,可是之後就必須借助呼吸器,
也必須定期洗腎,同時做了氣切,所以不能說話,只能靠寫字表達心意。
蔡萬霖(88年 3月10日自美就醫返台 後即在國泰醫院住院,93年9月27日逝世)
[88年=1999年,93年=2004年,約為是5年6個月]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中史_(清)和碩公主的「和碩」※

聽到「和碩」有些熟悉,並非那間科技公司的緣故,就是感覺中國歷史應該存在這詞彙。

昨兒想:是不是「和碩公主」,便以此搜尋。是的!有。
清朝,根據順治帝之後的制度,
皇帝的嫡女(皇后所生之女,無論幾人,全可用此稱號)會被封成「固倫公主」(註1),
如同"黃門侍郎"、"中書舍人"的四字頭銜。
「固倫」是滿語「天下」的意思;
公主,則是中國固有之名詞,表示她的婚姻要公(侯)階級以上的王公來主持。
皇帝其他妃嬪所生之女或養女(親王或宗室之女因被撫養在宮中而成為皇帝的養女),
則被封為「和碩公主」(註2)。「和碩」是滿語「一方」的意思(註3)。

此「和碩」非比「和碩」...


附帶提,清朝皇室宗族兒女的爵位,男子有十二等(註4),由高至低: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
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女子有八等(註5),由高至低:
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郡主(和碩格格)、縣主(多羅格格)、
郡君(多羅格格)、縣君(固山格格)、鄉君(格格)、宗女。



---------------------
註1:維基:固倫公主


註2:維基:和碩公主


註3:漢語網:和碩
滿語,一方之意。 清代 順治 時皇子封親王者加和碩之號,
皇女由妃嬪所生者稱和碩公主,親王女稱和碩格格。
[註2裡,維基的解釋是錯的,我查過維基宗室(清朝),寫的是一方,不是四方四角]




○「和碩」、「多羅」、「固倫」都是滿語轉音。 
 「固倫」指「天下」(gurun),「和碩」指「一方」(hošo),
 「多羅」指「一角」(doro),「固山」就是「旗」(gūsa),
 都是指所擔當方面範圍的大小,以「固倫」為最大,「固山」為最小。)

○八等
1. 皇帝嫡女封「固倫公主」,即皇后所出的嫡皇女
2. 皇帝庶女封「和碩公主」,即非皇后所出的庶皇女
3. 和碩親王之女封「和碩格格」(等同「郡主」;庶女為「郡君」)
4. 多羅郡王、世子(和碩親王之法定繼承人)之女封「多羅格格」
 (等同「縣主」;庶女為「縣君」)
5. 多羅貝勒、長子(多羅郡王之法定繼承人)之女封「多羅格格」(等同「郡君」)
6. 固山貝子之女封「固山格格」(等同「縣君」)
7. 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封「格格」(等同「鄉君」)
8. 不入八分公之女一律不授封,俱稱「宗女」


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

科學人物_《你管別人怎麼想》:能用簡單易懂的言語對人解釋,代表懂了



本書分兩部分,第一:好奇的人,講費曼生平的一些故事。
第二:華府之行,講費曼當起偵探,調查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的經過。


第一部分,我覺得具啟發性的幾則,如下(註1:詳細文字在註1):
1. 費曼父親解說暴龍高度
 「暴龍」(Tyrannosaurusrex)就會有類似描述:「這種恐龍高二十五英尺,頭寬六英尺。」
 ...父親便會停下來,說︰「我們想想這是什麼意思。
 這是說,牠若站在我們的前院裡,頭可以伸到我們二樓的窗戶那麼高。
 不過,牠的頭可能太大,擠不進我們的窗囗。」
 不管唸的是什麼,他都會盡量轉換成實際可以了解的東西。
 費曼獲得的啟迪:
 以後我讀到任何東西,都會設法「翻譯」成實際的例子,了解它真正的意義。 

2. 費曼父親介紹鳥
 老爸教過我︰「看到那隻鳥沒有? 那是一隻會唱歌的鳥(我曉得他不知其名)。
 在義大利文、葡萄牙文、中文、日文裡,牠各有不同的名字,
 就算你弄清楚了牠在全世界的稱呼,你對牠仍一無所知。
 我們不如來看看這隻鳥在做什麼——這比較重要。」
 費曼得到的啟示:
 所以我很小就知道,記誦事物的名稱並不是真正的知識

3. 費曼父親教慣性定律
 父親教我細心觀察。有一天,我在玩有軌玩具車,車裡放了一顆球。...
 父親就是這樣教導我的。
 他舉各種例證,多方與我討論——慈愛的、引人入勝的討論,不施壓力
 這是我在往後的一生裡追求知識的動力,我因此對所有的科學都深感興趣。
 (至於我在物理學上較有成就,只是碰巧而已。)

4. 費曼父親教:不要盲目崇拜(權威)
費曼的父親在制服公司做事,和軍方有所接觸;
有一次,他父親指著《紐約時報》上的照片,
是一位將軍和一群向他鞠躬的人,他父親痛斥這群人是因制服和階級而敬禮,
而非尊敬將軍的貢獻或成就,這種依階級認定成就的現象就像盲目服從權威一樣
(註2)。


5. 獨立思考


至於書名《你管別人怎麼想》的由來,
則是有一回費曼的第一任妻子阿琳,她的的家人認為出於善意的謊言無傷大雅,
可是,費曼跟阿琳說不必然依家人的意見,他主張:「不管別人怎麼想」,
意思是「我們應該聽聽別人的意見,考慮一下,如果覺得沒道理,就別管他。」
自此後,愛惡作劇的阿琳,常以「你管別人怎麼想」來堵費曼的嘴。
(你不是說過這句話,你現在應該照你所說,別管別人怎麼想)

人最怕陷入自己設的局。
唐朝時,大臣來俊臣問另一大臣周興:「如果犯人不招,怎麼辦?」
周興說:「簡單啊,準備一個大甕,押他進去,接著,甕四面用炭火烤,他就招了」。
來俊臣說:「我有好多案件要問老兄你,請你入甕(請君入甕)吧。」(註3)
費曼的窘境類似於此。


第二部分說是看費曼怎麼科學判案,
但此案關聯到許政商界的利益糾葛,諱莫如深,影響到科學研究的客觀、獨立性。
我覺得這人事的複雜...讀起來沒那麼有趣,便不聊這部分了。



-----------------------
有底色字是引用。
-----------------------


文字出自於此,而非《你管別人怎麼想》一書


註3:
唐秋官侍郎周興與來俊臣對推事。俊臣別奉進止鞫興,興不之知也。
及同食,謂興曰:「囚多不肯承,若為作法?」
興曰:「甚易也。取大甕,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處之其中,何事不吐!」
即索大甕,以火圍之,起謂興曰:「有內狀勘老兄,請兄入此甕。」

唐代周興刑訊犯人時,把犯人裝進甕中,再用火烤。
後來酷吏來俊臣用同樣方法來懲治周興。比喻用某人整治別人的方法來懲治他自己。


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語文_館閣體:清朝官方用的楷書※

註1

上圖是一份清朝奏摺,其字體稱為「館閣體」(註2),
是清朝公文(包含科舉應試)的標準楷書書體,準確地說,源自於明朝書法家沈度的楷書。
特色(註3)為:
一.烏黑:筆畫清晰,不可以飛白;
二.方正:工整,大小如一;
三.光潔:不能缺筆畫、不能筆畫相連、不能過長的撇捺。
它是非常制式化的字體,每個人寫出來幾乎一樣(不具個人特色),如印刷字。


清朝洪亮吉在《北江詩話》(註4)批評館閣體讓成千上萬人寫出來的字雷同,
還說它好比是宋朝段成式《酉陽雜俎.詭習》所指的"官楷",
當時沈括《筆談》評"官楷"是"死氣沉沉,無一佳處",
洪亮吉認為館閣體也如出一轍,並主張:士大夫不該學這類(毫無活力、機械式)字體!

清朝周星蓮也在其著作《臨池管見》貶低館閣體,
說它似土捏的龍、木塑的人偶,毫無意趣。

從這,我們可以發現,他們著重字要寫出自己風格。
不過,我個人認為...館閣體蠻好看的,哈哈。


*****
我從前聽有人說:"康有為寫不好館閣體,使得他無法通過科舉考試"。
然而,我現在找不到任何資料能證實。我猜測那人應該是龔自珍,而非康有為。

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紀載:
由於龔自珍書法不好,不能入翰林和軍機處,
於是叫女兒、媳婦、侍妾、寵婢勤習館閣體,還對人說:「我家婦人無一不可入翰林者」。
此外,龔自珍寫過《干祿新書》(館閣體亦是科舉應試的字體,被稱為「干祿體」),
諷刺朝廷以書法取士的荒謬。



------------------------
註1:(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館:典藏精選:宮中檔奏摺


註2:維基:館閣體
清帝國朝廷公文的標準楷書書體,
強調書寫字形、大小、粗細的統一,字體烏黑、方正、光潔。


註3:
1. 600年前「館閣體」極品,當今書壇無人比肩
沈度(1357年-1434年),字民則,號自樂,明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縣)人,
明代著名書法家,被明成祖朱棣譽為"我朝王羲之"。 
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選拔書法高手,沈度因此入朝為官,
當任翰林院典籍一職,長期負責朝廷文書的書寫。
他所寫的字被稱為"臺閣體",在當時便已頗具盛名,其影響一直延續到了清代。 
臺閣體又稱館閣體,"臺閣"原指尚書,後為官府代稱,臺閣體書法早在宋代即已出現。
至明代,因其為皇帝所賞識,而獲得很大發展,
遂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形式明代臺閣體書法結體平正,筆致光潔,景色烏黑,風格秀潤華美
適合皇家的欣賞口味和審美標準。
 《敬齋箴冊》為沈度的小楷作品,書於1418年(永樂十六年),
其筆力勁道,氣格超邁,在館閣體中屬於極高水準。 

2. [字型散步試讀] 印刷體的故事──在兩端之間
明朝初年開始,文人間漸漸流行一種極為端正的楷體,是為「臺閣體」。
這種字體講究結構的平穩,大小也要一致,好像是在有框框的稿紙上完成的那樣,
不會有飛白、過長的撇捺等性格表現;不同人寫的字體看來也差不多。
這種字體到了清朝,演變為「館閣體」:
讀書人考科舉,大臣上書給皇上,都要以館閣體書法行文。

四庫全書裡的字體就是一種館閣體。
畢竟讀公文不是在欣賞書法藝術,重點是立刻看得懂、不會誤會意思
而不是嘗試參透如「肚痛帖」一般的神奇線條。
(而且,寫正楷都有文字獄了,那寫狂草等於是放任人家隨意解讀囉)在現代人看來,
館閣體讓整體版面平穩得好像印刷出來的一樣,讀來也堪稱舒服。
但書法藝術界對館閣體就沒很欣賞了。
這種字體過於工整、理性,用清代文人的話來說,就是「土龍木偶,毫無意趣」
工具色彩太強烈的情況下,這種字體就像土捏的龍、木塑的人偶,
已經不像行書的飄逸自然,甚至連唐朝楷書法度中見風骨的個人特色都沒有了。
可是,對現代眼光而言,館閣體已經很有書法味道。
如果連這都不欣賞,那就更受不了印刷字型了。

館閣體講究「烏、方、光」, 雖方正光潔但拘謹刻板,是明、清科舉取士書體僵化的產物。
「烏」指墨色烏黑,不準點畫偶有有飛白。
 為了墨色烏黑,科舉考試只准用松煙墨,不准用油煙墨,因為油煙墨有反光。
 要達到每個字每一筆烏黑,勢必要增加沾墨次數,有時還要描字,
 這完全違背了自然書寫這一書法的特徵。
「方」指字形方正。
 漢字因筆畫繁簡和每個字字形的特點不同,
 文字本身有大有小、有方有長、有斜有正,館閣體要求字要寫得方,
 只好截鶴續鳧 ,大字促小,小字展大;
 「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館閣體完全失去了每個字字形本身的特性。還要求橫平豎直十分拘謹,
 缺乏生氣,使書法失去了藝術情趣和個人風格。
「光」指筆畫光潔,這個要求同樣是不顧書寫性的呆板規定。
 王羲之的蘭亭序都有破鋒和賊毫,
 寫字要做到筆畫光潔,就需多次蘸墨,就免不了偶爾描字。


註4:
書體名。指流行於館閣及科舉考場的書寫風格,雖方正光潔但拘謹刻板。是
明、清科舉取士書體僵化的產物。明代稱“臺閣體”,清代改稱“館閣體”。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
「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
乾隆中葉後,四庫館開,而其風益盛。然此體唐、寧已有之,
段成式《酉陽雜俎.詭習》內載有官楷手書。沈括《筆談》云:
『三館楷書不可不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矣』。
竊以為比種楷法在書手則可,士大夫亦從而效之,何(必)耶?」
所謂“臺閣”,本指尚書,引伸為官府之代稱。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自帖括之習成,字法送別為一體,土龍木偶,毫無意趣」,
故“臺閣體”是書法品評時的一個貶詞。

2. 維基文庫:北江詩話/卷4

3. 《書法秘訣》續~譯文註解
現今的楷書勻圓而豐滿,叫著「館閣體」,千人都相類似而面目相同。
乾隆中葉後,《四庫》開館,而其風氣更盛。然而此體唐、宋也有。
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詭習內載有官方楷手書寫《沈括筆談》說:
三館楷書(文﹑大學﹑律學三館)不可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則全是死筆,無一筆是處。
竊以為謂此種楷法為書手用,則可以,作為士大夫也從而效仿它,怎麼行呢?
清朝像沈文恪、姜西溟,在聖祖時候,
查詹事、汪中允、陳弈禧,在世宗時代,
張文敏、汪文端,在高宋時代,都可以說是卓爾不群的。
至於梁文定、彭文勤的楷法,則又是昔人所說的堆墨書了!


註5:
生平不善書,以是不能入翰林。
既成貢士,改官部曹,則大恨,乃作《干祿新書》,以刺執政。
凡其女、其媳、其妾、其寵婢,悉令學館閣書。
客有言及某翰林者,定庵必哂曰:
「今日之翰林,猶足道耶?我家婦人,無一不可入翰林者,以其工書法也。
首先,考進士試的要闖「殿試」一關,考生寫了策論,初審的官員選取十人進入最後決選。
選核的一個標準,是「楷法光致」。這種書法又稱「館閣體」。
皇帝看過考卷,選出三人為進士。
殿試之後五、六日,設「朝考」,是做官資格試,也要寫一遍工整的楷書。
為謹慎起見,殿試後十日還有一個「覆試」,當然也要以楷書答題。
三次考試成績都好,就可以授予翰林院官職。
朝廷裡的六部尚書和封疆大臣,多出身於翰林院。

沒進入翰林院的可以去報考軍機處,不過一樣要通過書法來遴選。
京官有缺,可提拔新科進士充任,考核試叫「考差」,要考上必須能寫出一手優秀的楷書。
翰林院裡的官員還有一個出路,就是當御史。
御史「主言朝廷是非,百姓疾苦,及天下所不便事者」,
責任重大,不過一樣要考核。考核的成績不論好壞,書法如非恭楷,也必落選。

龔自珍殿上三試都不及格,皆因書法不好,不能入翰林和軍機處,
於是叫女兒、媳婦、侍妾、寵婢勤習書法,還對人說:「我家婦人無一不可入翰林者。」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札記-哲思-家禽家畜知道被人吃嗎?

很久前,我不曉得從哪聽(讀)到這個小故事。
一農家養條狗來看家護院,收成過得去時,大家相安無事。
碰上歉收,沒米沒肉,主人便對狗動起歪腦筋。
喚狗來,一棍子頭部重擊,狗頭滿是鮮血,但沒死,大聲哀號,倉皇逃之無影。
隔一兩天,狗回"家",可是,主人家眷仍得找東西吃,牠終究沒躲過被宰的命運。

我在想,那一棍,狗還不清楚主人要殺牠嗎?
既已知道,成功脫逃了,何必返回受死?狗該不會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吧。

是沒辦法問狗心裡怎麼想,就看人們如何解讀。
或許有人認為,狗奴才就是傻、命賤,活該成為砧板上的肉;
或許有人認為,這狗是來報恩的,鞠躬盡瘁。
誰曉得呢?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祖母將雞放養在沒有籬笆的空地上,天天餵食。
說也奇怪,當牠們看到同伴一隻隻被逮後再也沒出現,
竟沒想過將來有一天會輪到自己,因而離去。
就貪幾口糧,依附著人而居,最終,為人提供蛋白質(鳥為食亡)。


我和我朋友說這事,他問我在暗喻什麼?我答:這次沒有,單純對此有疑惑。
類似那個老問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子非狗,焉知狗之歸意。
牠回來圖什麼啊~~

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札記-美術-《自由領導人民》的自由女神


再聊一張麥香紅茶的插畫(以「插畫」代稱)吧~
這張圖乃是加工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的畫作:
《自由領導人民》(註1,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原圖如下(以「原圖」代稱)。



原圖中間那一位女性是自由女神,坦露雙乳,但插畫中,十分刻意地以書包擋住。
德拉克洛瓦畫的主題是1830年的法國七月革命(推翻的是查理十世),
特別強調,不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推翻的是路易十六)。
再者,請別犯我從前的錯誤,把自由女神和聖女貞德搞混,哈哈。



原圖有不少細節如謎題般,啟人遐思,令人玩味。
先說我個人覺得最不顯眼的地方,
原圖右側,如上圖,我用紅色圈起來的地方是巴黎聖母院。
藍色圈起來處,是藍白紅三色旗。毋庸置疑,地點是法國巴黎。



西洋畫中的神明大都裸露,展顯完美曼妙的體態,因此,原圖中女神袒胸露背。
又祂左手握槍,右手舉藍白紅三色旗,
頭戴的帽子和上方美國參議院的院徽中,整頂紅色底下藍底白字寫著自由的帽子相同,
叫弗里吉亞帽(Phrygian cap,註2),象徵著自由與解放。



神明裸體,不足為奇,可是,原圖中自由女神左下方的男子,
被扒得僅存一件上衣,像是被洗劫,這是什麼含意?
有人說(註3):這是革命勝利的代價,
不要矯飾革命,凡戰鬥必有會傷亡、掠奪,人性醜陋的一面。


所有人臉中,除了自由女神,有一個面孔特別需要點出。
原圖左側偏中,頭戴黑色捲邊圓禮帽,身穿白色襯衫與扣緊的黑色夾克,
繫著黑色領結,雙手握著一把長火槍那位。有人認為(註4),他就是畫家本人。
上圖中,左邊是出自原畫,右圖是畫家照片。是不是很神似呢?

自由女神旁圍繞的人,從穿著來看,有小孩、學生、工人、軍人,甚至是上流社會人士,
有人說(註4):畫家想表現出這場革命是牽動到各行各業、各階層的人,無人能置身事外。



回頭再講麥香紅茶的插畫裡,
它的自由女神拿著一張87分的考卷,旁白寫"分數看久了就習慣惹"。
87是台語"白癡"的諧音,為搏君一笑。
然而,87分,得看是哪一科的得分,很難說是低分而該被嫌蠢。




--------------------------


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中,佛里幾亞帽是東方的象徵。
在18世紀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中,佛里幾亞帽成為自由和解放的標誌而廣為傳播;


裸是被迫的。通過他們僅有的服裝,可以判斷這些躺著,
確切地說是屍體,應該是戰死的國王軍。
說他們被洗劫過,那洗劫者是誰呢?
畫家似乎在告訴我們,扒了前景中男屍褲子的人,就是在女神身邊這些革命者。...
真實的世界,大部分時候不是非黑即白、我們的感情也沒有那麼絕對,非愛即恨。
正是,德拉克羅瓦的這種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讓這種矛盾情緒在畫中共存。
同時也高度概括了革命的本質:先毀滅再創造。
趁火打劫的暴民,橫屍於自由女神的腳下的男子,都是革命勝利所付出的慘痛代價。


註4:揭密真相
自由女神的周圍環繞著各式各樣的人,
有小孩、學生、工人、軍人,甚至是上流社會人士,
代表社會上下都無可避免地承受著革命帶來的衝擊。
刀槍釀成暴力,城市一片混亂,地上死傷枕藉。


------------------------------------------------------------------------------------------------------------
參考資料:
1. 《自由引導人民》—— 為何只有她能代表法蘭西?

2. 《自由引導人民》作品各種解析

3. 《自由領導人民》的女子為什麼一定要露胸

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札記-中史-(春秋)由鉏麑觸槐,《史記》內容有杜撰之嫌※

雖然我標題寫"《史記》有杜撰之嫌",但實質上,我已認定「有杜撰」。
而且,「鉏麑(ㄔㄨˊ ㄋㄧˊ)觸槐」類似情況,《史記》不只一處。
我就不詳列了,否則,我無法寫完這篇。哈哈。


正氣歌的「在晉董狐筆」與此事有關。
鉏麑是名殺手,維基(註1)云他生平:
 晉靈公恨趙盾多次進諫,派鉏麑行刺。
 鉏麑清早前往,見趙盾朝服將朝,坐而假寐。不忍動手,離開後觸槐樹自殺。
 鉏麑臨死前說: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


僅僅見趙盾穿好朝服在等上朝,就篤定他是忠臣,寧可自己死而不殺他,這不好說服人,
更何況講這是鉏麑內心所想。現實世界不像小說,可沒有上帝視角,能知他人心思。

再者,令人疑惑的是「鉏麑的遺言」是怎麼留下的?又如何確定是鉏麑本人說的?
對趙盾他們家來說,鉏麑是個陌生潛入者,第一眼就瞧他倒在樹下(撞樹自殺理應在樹下)!
最有趣的,鉏麑撞完沒當場斃命,能意識清楚、邏輯清晰留遺言,
並且,趙家人在慌亂毫無頭緒之際,好心地為這位闖入者(精確地說,行兇者)紀錄。
這段話還對「趙盾」有利,很難讓人不生疑竇。
或者,我應該懷疑派他去的晉靈公智商。

所以,維基提到: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一)曰:「鉏麑槐下之詞,渾良夫夢中之噪,誰聞之歟?」
對呀!到底誰能清晰聽得。
李元度《天岳山房文鈔》(卷一)《鉏麑論》曰:「又誰聞而誰述之耶?」
是啊!真的是鉏麑所述嗎?趙家人記,還是趙家人杜撰。
錢鍾書稱:
「蓋非記言也,乃代言也,如後世小說,劇本中之對話獨白也。
 左氏設身處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當然耳」。

還不如說他是小說的好!



-------------------------------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札記-藝術-龍的圖騰


看過一則影片講「龍」在中國,原來不是象徵吉祥。
它以「褒姒」為例,《史記·周本紀》(註1)言褒姒的出世是從"龍涎"。
白話翻譯,維基(註2)上有:
 夏朝衰弱的時候,褒人的神靈化身爲兩條龍,在夏王大庭交媾。
 對此深感恐懼的夏王占卜神靈的結果,是「莫吉」。
 夏王又占卜神靈,能否把龍漦「龍所吐沫,龍之精氣也」收藏,結果是「吉」。
 於是,夏王命人把龍漦藏在櫝匣裏,好好保護起來。自夏歷商至周三代,都沒人敢動它。
 到了周厲王統治末期,周厲王打開了櫝匣,想觀看一下。
 結果不小心,把龍漦灑流於王庭,還無法清除。
 周厲王決定用巫術除去。周厲王命宮女裸身跳舞,迫使龍精化爲玄黿。
 後來,這隻黑色的大鱉爬到王府裡去了,
 恰巧被一個才六、七歲的童妾碰上,結果宮女懷孕八年。
 在周宣王年間,這位十五歲的宮女生下一個女兒,就是褒姒,
 宮女認為這個女嬰不祥,而感到害怕,之後宮女便狠心將女兒拋棄。


過後,不曉得經歷什麼曲折,後代的龍不但代表吉祥,還成了皇帝的專屬圖騰。
比如,東漢學者王符《潛夫論》:
有神龍首出常,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
此處,龍所感應出的,是中華民族的共祖。
而龍的體態,王符則說它像九種動物,出自《本草綱目》(註4):
 頭型像馲駝(即駱駝)的頭、角像鹿角、眼睛像兔眼,耳朵像牛耳、脖子像蛇,
 腹像蛤蜊(或許在講:硬得像蛤蜊)、鱗片像鯉鱗、爪像鷹爪、掌像虎掌。
這就當作眾多形容龍模樣的說法之一吧!

雖然,從明清來看(或許更早),龍的畫法似乎是統一了,
但是,迄今,猶不能以科學方法證實這種生物存在。
因此,何以有龍,全憑人自由想像,可以參考維基(註5)。
我從前聽人介紹聞一多對於龍由來的推測(註6),
我認為他說的可能性比較高:
 龍圖騰,不拘它局部的像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魚,像鳥,像鹿都好,
 它的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卻是蛇。這表明在當初那眾圖騰單位林立的時代,
 內中以蛇圖騰為最強大,眾圖騰的合併與融化,
 便是這蛇圖騰兼併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
 金文字的偏旁從巳,而巳即蛇,可見龍的基調還是蛇。
 大概圖騰未合併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做龍。
 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klan)兼併了、
 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
 馬的頭、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鬚
...


簡單說,有一個以蛇為圖騰的部落,征服、懷柔別的部落,
將其的部落圖騰合併到蛇身上,於是,有了今日樣貌。聞一多之假說,維基也略略提到。


------------------------------------------------------------------------------------------------------------------------
龍是凶是吉?
龍從何而來?外貌為何有多種動物的特徵?
------------------------------------------------------------------------------------------------------------------------
註1:史記·周本紀
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
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
於是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夏亡,傳此器殷。殷亡,又傳此器周。
比三代,莫敢發之,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譟之。
漦化為玄黿,以入王後宮。後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既笄而孕,無夫而生子,懼而棄之。


註2:維基:褒姒


註3:潛夫論 -> 五德志


註4:
1.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之一(龍類九種)··龍》
時珍曰︰按︰羅願《爾雅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
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2. 畫龍,話鼉
宋代羅願的《爾雅翼》(見明 代《本草綱目》)將之稍加引申,
有 「三停九似」之說:「謂自首至膊, 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分段) 也。
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駝,眼似 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 鷹,掌似虎,耳似牛。
頭上有物,如 博山,名曰尺木;龍無尺木,不能上 天。」
(西方有則笑話,指長相如駱 駝這麼滑稽的東西,
一定是由各方人 馬拼湊成的委員會所設計的產物。龍 更是如此了!)


註5:維基:龍
聞一多在其〈伏羲考〉一文認為龍是一種只存在圖騰中的虛擬生物,是由許多圖騰融合而成。
此外其主幹與基本型態是蛇,認為這可能表示當時以蛇圖騰最為強大,
兼併、同化了其他的圖騰。圖騰融合的猜想沒有考古證據支持。


聞一多〈伏羲考〉,《聞一多全集》(民國叢書第三編第90冊,上海書店1991年影印),頁26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札記-美術-常見的杜甫像


一早就被麥香紅茶的文字(考卷再難,也沒有減肥難)逗笑了,
上面畫的(校花)人物,是大家都熟悉的唐朝詩人杜甫,乃蔣兆和所畫,我把原圖附於其後。


註1


蔣兆和自然是沒見過杜甫,那此畫是怎麼回事呢?
維基(註2)寫:
蔣兆和在中國大陸最為知名的《杜甫》,實則是依照自己為原型畫出的」。
蔣兆和長相與杜甫像的比對圖,很容易找到,以下是其中一組。

註3

其次,我蠻好奇的,為何挑杜甫來加油啊?
當年由於宰相李林甫的一句「野無遺賢」,參加科舉的士子全部落第,杜甫便是其中之一。
杜甫自此再無赴考,一生未中進士。挑他是因為他為"考試"所苦嗎?
俗諺:「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寡婦的苦,鰥夫最清楚~



-----------------





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札記-韻文-(唐)儲光羲《洛陽道》:雙雙嗚玉珂※

(唐)儲光羲《洛陽道》:
 大道直如髮,春來佳氣多。五陵貴公子,雙雙嗚玉珂。

語譯可參考百度(註1)。
我覺得這首詩最佳之筆在「鳴玉珂」,
因為它最好玩的地方是「我不說,你卻知道是什麼了」、「咦~你在說那個吧!」,
作者藉馬勒上珂(次於玉的美石)製的裝飾品相擊的叮噹作響,展現出貴公子精緻奢華的排場。

這樣說或許感受不深。
好比我聽人說:有些有錢人耳朵靈到能區別高級車(法拉利、蘭博基尼)的引擎聲。
之前不就有支廣告(註2),憑關車門聲,識別品牌。
對此,我是難以置信,作為天天用電腦的使用者,
我並不能分辨Intel、AMD的啟動聲啊,嘻嘻。
但,回到本題,可以將「鳴玉珂」比擬成「高檔車的引擎聲」,便能曉其意指了。



-------------------------
註1:百度:(唐)儲光羲《洛陽道》


註2:MONDEO MetroStar CF 盲人賓士篇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札記-邏輯-限定範圍,別妄加定義別人沒說的


《論語》里仁篇有一段:
子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中國哲學書電子書計劃將其翻為白話(註1):
孔子說:
「富和貴,人人嚮往,不以正當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
 貧和賤,人人厭惡,不以正當方法擺脫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愛之心,怎麽算君子?
 君子時刻不會違反仁道,緊急時如此,顛沛時如此。」

簡而言之,
孔子告誡君子(或自許為君子的人),不可為了得到富貴、或為了擺脫貧窮,
或緊急時、或窮困潦倒、受挫折等惡劣情境下,違背仁道。
有人便問:「他怎不說本來就富有的人,難不成有錢人就可不守仁道嗎?」
接著,便再會有人引用儒家經典對其反駁。

先是援《論語》:
克己復禮為仁。(語譯:自己能自律自覺,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註2),
說明仁與禮的關係。
其次,用《禮記•曲禮》(註3):
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語譯:富貴之人明曉禮制,就會不驕矜不過分;貧賤之人知曉禮制,則意志堅定不怯懦)。
以及《禮記•中庸》(註4):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
 (語譯:君子應就所處的地位去做該做的事,不願做本分以外的事。
 處在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地位所應該做的事)。
即是說,孔子也有要富貴之人有所約束。


作此回應的人,是將「題目範圍」擴大到"儒家學說"、"孔子思想"。
然而,我不建議如此,我認為「先要框定範圍,再進行討論」,
原本那段話:「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可以先說只討論這段的對錯,否則,問題會發散、失焦、沒完沒了。

比如:著名「三段式演繹法」的例子。
1. 大前提:人都會死;
2.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3. 結論:蘇格拉底是人,因此,蘇格拉底會死。

一開始得先聲明:我們僅討論這演繹的好與壞。
切莫節外生枝,像是問:"人都會死"是不是說:「不是人的話,就不會死?」
事實上,狗、貓等都不是人,也會死。可是,答覆這個,已經偏離主題。
所以,我覺得:訂好主題,限制範圍,才議論。



------------------------------------------------------------------------------------------------------------------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字形是兩個人,也就是在人際互動中去成就仁德。
人際互動的原則,就是「禮」。
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回答:「愛人。」儒家的仁,就是對別人關愛的能力。
首先,我們要發現別人是可愛的,其次,我們有能力愛別人,也願意付出心力去愛別人。
顏淵問「仁」,孔子回答「克己復禮」,「克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
讓自己的行為符順於禮。克制的相反就是放縱,
放縱自己的欲望、感受,常是犯分亂理的開始。
因此,當顏淵進一步請益具體的實踐,
孔子回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在仁德的學習過程,就是如何讓自己的視聽言動都能符合禮的原則。







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札記-邏輯-好的閱讀理解之測試


同事跟我聊他兒子學校的閱讀測驗。
我覺得好的閱讀測驗是像測試人工智慧(AI,中國翻譯:人工智能,)的題目,
有名的有「圖靈測試」,「威諾格拉德模式挑戰(Winograd Schema Challenge,
可能有譯音問題,因此,我把英文列出)」。
舉幾個小例子。

題目一(註1):
有一個三角形在藍色正方形的右邊,
有一個紅色正方形在藍色正方形的上面,
有一個紅色圓形在藍色正方形圓形在的右邊,
請問:
紅色的圓形是在藍色正方形的右邊嗎?
紅色正方形是在三角形左邊嗎?

題目二(註1):
一顆足球可以被放在行李箱裡,
行李箱可以被放在櫥櫃裡,
一盒巧克力比足球小。
請問:巧克力可以被放在行李箱裡嗎?

題目三(註2):
市議會拒絕給示威者頒發許可,
因為他們[擔心/宣揚]暴力。
請問:誰擔心暴力,市議會或示威者?

第一、二題是關於推理能力,第三題是識別自然語言能力,
不單這兩種,還有其他領域的題目。
然而,不包含雙關語,那沒辦法做測試題,
比如:
我親妹妹被打,請問,是我被打,還是我妹妹被打?



------------------------------------------------------------------------------------------------------------------------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札記-飲食-截至2020年,台茶有幾號※

註1

不曉得有多少台灣人知道,
台灣官方「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註2)」長年研發培育新茶種(註3),
編號由1開始,台茶1號、台茶2號、台茶3號...,
至今,已經培育到台茶24號,於2019年發表(註4)。

我在行政院的官方網頁,只找到個別幾個茶種的簡介(註5),找不到從1號24號的列表。
有看到一些網站整理,但仍不齊,來不及更新吧,下方是1號的21號的對照表。

註6

我覺得一般茶葉行,相當難備齊所有台茶茶種。
換言之,想要在一家店裡從台茶1號試喝到台茶24號,機率甚低。
(泡24泡,店家也會賠死)

我個人記憶中,喝過台茶12號(金萱)、台茶13(翠玉)、台茶18號(紅玉),
台茶18號的茶葉即是開頭的那張照片。
哪一個好喝呢?口感這事很個人,頗難推薦。
我想會進入編號,應當有一定水準吧!



------------------------------------------------------
註1:自由時報:愛喝紅茶者必看!認識台灣常見紅茶7品種


台灣的茶樹品種來源大致有四:
一、官方培育
早在日治時期,台灣便已開始了新品種茶樹的培育計畫。
當時以「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與「硬枝紅心」這四個品種茶樹
作為培育新茶種的基礎基因,時稱「四大名種」。
截至2018年為止,台灣官方「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一共對外發表了23款茶樹品種,
並依發表的先後順序來編號命名,為台茶1、2、3…與23號。
這些台灣官方所發表的茶樹品種裡,有些茶樹品種同時受到茶農與消費者的喜愛,
因此,大面積種植與製茶,例如「台茶8號」、「台茶12號/金萱」、
「台茶13號/翠玉」與「台茶18號/紅玉」。



[青心烏龍、青心大冇、金萱(臺茶12號)、翠玉(臺茶13號)、紅玉(臺茶18號)、碧玉(臺茶19號)、
迎香(臺茶20號)、紅韻(臺茶21號)、四季春。]


註6:台茶編號對照表 表格來源


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

美術_大衛.特尼爾茲<利奧波德威廉大公在布魯塞爾的畫廊>※

註1


這是一幅巴洛克藝術的畫作,畫家為大衛.特尼爾茲(David Teniers 1610 - 1690,註2),
以今日的國家疆域觀,他是比利時人。
這畫為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館藏(註3),
英文名為Gallery of Archduke Leopold Wilhelm in Brussels,
亦作:Archduke Leopold William in his Gallery at Brussels。
譯為中文是:利奧波德威廉大公在布魯塞爾的畫廊。


英文維基寫同一畫作名有10幅(註2),但它只收錄2幅,
一個是帆布畫作,即上圖,另一個是銅板畫作。網路則有人找到其中的8幅圖畫(註4)。
由於畫的是畫廊,所以,這是一幅畫中畫。我向來很佩服這麼複雜畫作。

註5

畫家大衛.特尼爾茲,是上圖中被藍色框起的那位。
紅色框則是主角,雷奧波德.威廉大公(Archduke Leopold Wilhelm,1614~1662)。
兩人似乎在評論畫作,於此同時,下方兩隻狗搶一根棍子。
這挺有可能是尼德蘭諺語:「兩條狗很少就一根骨頭取得共識」的隱喻。

我想應該蠻多人跟我一樣,好奇畫廊展示那些畫分別是什麼。
前面講過維基有收錄2幅,在銅板畫作那幅(註6)的維基辭條裡,有對當中幾幅作介紹。


我僅舉當中的三幅。
紅框的是Giorgione的The Three Philosophers(1500s);
籃框的是Paolo Veronese的Adoration of the Kings(1585);
黃框的是Palma Vecchio的Visitation(1522)

對其餘的有興趣,可以查維基:Gallery of Archduke Leopold Wilhelm in Brussels (Petworth)



-----------------------------------------


Teniers painted 10 paintings representing the collection of the Archduke Leopold Wilhelm in Brussels. 
Of these only three are dated. Nine are painted on canvas and one on copper.


註3:名畫檔案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札記 -占卜-自建徵兆

假如有人相信數字8帶動「發」,那他很高機率會相信「4」招感「死」。

「8」被說成「發」是由於它的粵語音近,
兩者發音大概是英文裡有聲子音b跟無聲子音f 的關係。
而在中文(中國稱:普通話)和台語(或稱:閩南話),倒不明顯。
然而,在這個極少數說粵語的台灣,不少人信這個,
車牌號、電話號、門牌樓號(這就比較麻煩)專門選8,取好兆頭。
我之前大致講過,路上車牌有數個8的,往往是名車,
但我不認為那些車主是因為選到8,財運才發,
而是他們已經財運發,才有能力花高價挑8。因此,是不是有點倒因為果了呢?
不然,可以反過來思維,拿出富豪排行榜,查看看哪一個是因為用了8而發跡致富的。


「4為禁忌」(註1)的情況則比「8為發」更普遍,或說更嚴重。
比如台灣車牌自2018年(註2),完完全全去掉4。
中華文化圈的人忌諱4,將4說成死,應當不晚於唐朝。
從現在中文裡,四與死都是ㄙ的音,差別在第四聲與第三聲(ㄙ第三聲的,僅死一字)。
台語中的四(sì)和死(sí),亦是同音不同聲。
這讓我想起,將妓說成雞,一樣同音(ㄐㄧ)不同聲,而男妓說成鴨,則是從雞聯想。
總歸是不同聲,會不會有點敏感?「思」、「私」等等字不也在用嗎?


日文、韓文受到中華文化影響頗深,唐朝是交流最頻繁的時期。
當今這兩種語言的「4」和「死」同發音,搞不好唐朝所致。
也就是說,很有可能唐朝時,「4」和「死」同音,再傳到日、韓的。
日韓同樣有「4」的禁忌,
比如,日本「4」有兩種發音,し(shi)和よん(yon),
第一種發音便是與死同音,便有人忌諱而發第二種發音。


雖然無法科學證明「4」會帶來不祥、「8」會招致發達。
但4與8是中華文化圈人們自建的徵兆,或者說自我暗示,已經深植於人心,非得順應。

我寫完<札記 -宗教-不能拜蕉梨>(註3)後,又想到4與8的諧音,便寫了這一篇。
這文化圈的「自建徵兆」俯拾即是
比如「遇水則發」,這裡的水,幸運等同於8。
究其原因,或許是看到泡在水裡的東西,像木材、紙張等等會膨脹(發了),
因此,取其表象,預約吉祥。像這種例子,不管好的壞的,有好多好多,說不能盡吧!



----------------------------------


註2:吉利車牌人人愛 有人不忌諱想要有4車牌 2018/09/19 13:51
過去民眾選牌照號碼多以吉利、順口最主,最不喜歡4,
因此個位數的4,公路總局都主動剔除,但即便如此,車牌其他號碼中有4,
還是乏人問津,因此公路總局順從民意,將4全部剔除,因此現在的車牌號碼就沒有4。



2020年10月8日 星期四

語文_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的「床」※

「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這耳聞則誦的詩句,
無須多加介紹它是出自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長干行》,
以及成語「青梅竹馬」的由來。
我看過數篇兩句的語譯,大多是將「床」譯成「井欄」(註1)、「井床」(註2)、「井邊」,
也有部分人說坐臥之具,像現在躺椅之類的,沒有一篇說是現今普通常識、睡覺躺著的床。

同樣的作者,寫的另一篇婦孺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我說的是明朝版本: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註3)。
詩中的「床」應該解說成什麼呢?
我個人認為,說是「井欄」,無違和感,
百度百科則寫,這存在爭議,說法有五(內文寫有五種,但列四種):
①井台、②井欄。
 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
 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
 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係,
 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
③“窗”的通假字。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
 《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
⑤是指胡床,即「交床」「交椅」「繩床」,
 由胡地傳入中原的輕便坐具,類似現在的摺疊椅。

胡床(註4)


有人說(註5),井欄會使人聯想到「離鄉背井」,
因此才最後一句的「低頭思故鄉」,但也有人不認同(註6)。
總而言之,《長干行》的床,比較可能是「井欄」;《靜夜思》的床,意見分歧,頗難論斷。



------------------------
如李白《長干行》其一:“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此詩寫兒童在門前庭院的井邊玩耍,顯然不是在屋內床邊。
考古發現的一口唐代水井井欄有1.85米高,(注:《略述隋唐長安城發現的井》,
載《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6期)正因為古代井欄都很高,故繞井欄追逐並無危險。


井床,讀音為jǐnɡ chuánɡ,漢語詞語,意思是井欄。
(中略)《靜夜思》即是。
因詩文所構築的美妙意境和包蘊的人之常情,被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中。
現今不知其意者甚少:詩人旅居在客棧裡。晚上,他看到從窗戶照進來灑在床前的月光,
白似秋霜,於是抬頭仰望,只見圓月高懸,不由低頭懷念起遠方的家鄉來……
一年一年又一年,老師們也都是這樣向學生解釋的。




註4:百度百科:胡床 圖片來源


井與居民生活關系緊密,水井常在村落、閭裡的中心,
因此有「市井」和 「離鄉背井」之說。可見「井」與思鄉之情有天然聯繫。


[這篇文章認為:床是坐臥之具,與井無關。
 說低頭思故鄉與離鄉背井有關,是時代認知錯落]
有論者把詩人發思鄉之情的地點放在井欄前,以為這樣才契合背井離鄉之愁,
這實在是妄斷古人。實際上,「背井離鄉」一詞的井不是水井,而是指井田制的井。
井田制規定八家為一井,中間八十畝是公田,八家各一百畝私田,
餘下二十畝用來蓋房子居住。「背井離鄉」作為成語出現其實是在唐代以後,始見於元曲。
如關漢卿《拜月亭》第二折:「早是俺兩口兒背井離鄉,則怏他一路上盪風打浪。」
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差你個梅香,背井離鄉,臥雪眠霜。」
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生活經驗和非創作心理去猜度唐朝詩人的創作,
而應從當時社會生活實際和文學風尚習慣來分析詩人的創作實踐,
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不至於誤讀古人。
因此,雖則對《靜夜思》中的「床」字爭議頗大,但還是應解釋為坐臥之具的「床」。


參考資料:
1. 「床前明月光」,床是什麼床? 這篇文章認為,詩中的床,應當作坐臥之具。


2020年10月6日 星期二

札記-中史-人物:王播題詩木蘭院※

我以前的文章講過,我高中國文老師格外憎惡佛教僧侶,
一逮到機會就詆毀,「王播題詩木蘭院(又稱:飯後鐘)」的故事便講了兩三回。

王播(註1),唐朝人,生卒年為759年-830年,進士出身入仕。
歷劍南西川節度使、淮南節度使、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等職。
職務多與財賦相關,為官聲譽不佳,
賦稅苛雜,再將所聚斂搜刮的錢財呈獻皇帝(名為「羨餘」)。

「王播題詩木蘭院」一事出自五代 王定保《唐摭(ㄓˊ)言》卷七(註2)。
講的是:
王播家境貧苦,未得功名前,到揚州木蘭院寄食(吃白食)讀書,久而久之,惹惱寺院僧人。
本來,鐘聲過後(晨鐘暮鼓的話,那應該是早飯),寺內所有人方到齋堂用飯。
但,僧人們故意戲弄王播,等吃完才敲鐘。王播到時,眾人早已食訖走人。
王播應是自覺羞愧,牆上寫下一首詩離去(書中沒列這首詩)。

二十幾年過後(或稱三十年),王播已是地方大員,途經揚州,想去少時寄宿寺院看看。
寺僧獲知王大人要來,將他當年憤然留詩的那牆,拂塵撣去塵土、碧紗蓋覆其上。
王播到後見著,感慨地又題了兩首七言絕句。
其一:
 二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而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其二: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後鐘。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重點在第二首,語譯如下:
憶當時,我聽到鐘聲才往齋堂,不料僧人都已吃完,各自西東。
原來是闍黎捉弄,將鐘聲從飯前改到飯後。我無顏面多待,留詩寺壁辭別。
這二十多年,我的題詩蒙灰撲塵,而今聞訊我來,這才重新修整、碧紗籠蓋。


我老師就以此事譏出家人勢利眼使壞,與沒修行的世俗人無異。
而從老師一次次地惡評中,找出他之所以這麼恨,
應當是與他住家附近寺廟的僧眾有恩怨,
類似陷入人講的「千金買屋,萬金買鄰」的難題吧!

此外,我還好奇一件事,《唐摭言》並非熱門書籍,
理論上,「王播題詩木蘭院」被讀到的機率不高。但...不排除老師好學,哈哈。
我在查資料時發現,金庸的《鹿鼎記》(註3)有談到飯後鐘,我懷疑他自此得知。

下圖是揚州木蘭院,現名石塔寺的遺址。
註4




--------------------------------


註2:
王播少孤貧,嘗客揚州惠昭寺木蘭院,隨僧齋餐。
諸僧厭怠,播至,已飯矣。後二紀,播自重位出鎮是邦,因訪舊遊,向之題已皆碧紗幕其上。
播繼以二絕句曰:「二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
而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後鐘。
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註4:百度百科:揚州石塔 照片出處



------------------------------
參考資料:歐陽修「劃粥斷齏」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札記-政治-為什麼要遊行、靜坐※

從前想不明白,抗議為什麼得遊行、靜坐,
遊行不就一群人相約逛大街,靜坐不就坐在那,啥也不幹。
再偏激者,用絕食(靜坐)傷害自己,對執政者或執政黨以死相脅。
要是對方置之不理,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嗎?

後來看懂了,民意調查理應是表現"真實人民心聲",
不過,有些媒體聲稱自己是公正客觀,幹的卻是為黨喉舌,那些數字便失去意義。
台灣媒體還不只是"一小搓"政黨偏向鮮明,而是六七成骨子裡是黨媒。
所做出民調,與輿情不符。
此時,人民必得透過集會、遊行,告訴執政者、執政黨真正的民意所向。
所以,站出來、喊出來,讓政府知道有此需求,人數越多,越代表廣大民意。
傷己式抗爭,就展現個態度,除非我死,不然你要給我一個我滿意的回應。
生命曾可貴,XX價更高,若為YY,兩者皆可拋。

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札記 -宗教-不能拜蕉梨?

所謂的民俗專家說:「鬼月不可用香蕉、梨子,因為會『蕉梨來』,招鬼神來。」這合理嗎?

先說,我不相信「鬼月」之說。那是明朝之後的產物,這google得到。
至少在明朝之前無此事,
比如大家都熟知的蘇軾《前赤壁賦》,
開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之後「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及結尾的「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文中的七月即望,即接近滿月,也就是七月十五日左右,
這不就是現說的鬼月,還中元節附近咧~蘇東坡照樣出遊,
從黃昏(月出於東山之上),喝到早上(東方之既白),哪有什麼鬼月忌諱。


回到『蕉梨來』的問題。這暗語要成立,前提得是鬼聽得懂台語或閩南話!
就算不論語言隔閡,那些民俗專家不說,人們不見得想到此,何況是鬼呢?
還有,都已經擺出酒食宴饗(鬼神),又不准人家來,這本身就是矛盾。
假若我這麼質疑,仍選擇相信『蕉梨來』這招有效的話,
可以嘗試拿去拜財神爺,因而大富大貴,記得關照一下喔~

我曾想過:為何會有這種諧音的「迷信」?
我覺得一部分來自於錯誤地歸納原因。
例如:台灣人、香港人鍾愛競標「888」的車牌。取其諧音「發發發」。
買到的大多數是有錢人,
於是,讓人以為:是由於開到車牌「888」的車子而富有,
其實是富有才開到車牌「888」的車子。
同理,不是因為有人祭祀鬼神用拜蕉、拜梨而倒楣,
而是倒楣了,這才回想:「可能拜拜用蕉、梨錯誤的水果」吧!我猜的。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札記-中史-(春秋)羊斟慚羹、各自為政※

西元前607年(註1),春秋時代,鄭國攻打宋國,宋國由華元、樂呂兩人帶兵抵禦。
兩軍對決的前一夜,華元殺羊犒勞將士,
所有人都有份,獨獨沒有為華元駕車車夫:羊斟的份。
(從《左傳》原文,不知道是有心或是無意)。

隔日,開戰前夕,
羊斟對華元說:「之前羊肉,誰能吃誰不能吃,你作主;今天的事,我做主。」
於是,他載華元到敵方鄭國的軍營,華元被俘。


*****
有人稱這故事為「羊斟慚羹」,然而僅少數人如此講。
羊斟說的那段話,在《左傳》的原文是:「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
教育百科寫,這是成語「各自為政」的由來(註2)。
「各自為政」的曝光率,遠比「羊斟慚羹」多得多。

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老師說過這典故,後來又聽了數次不同人說的版本。
有的人會增添細節,例如:分羊肉不分給羊斟,周遭的人的反應。
有文章(註3)這樣描述:
宴席上,大家吃著美味的羊肉,喝著米酒,上下一片歡騰。
 這時,一位副將問華元:『怎不見您的車夫羊斟呢?』
 華元不屑地答道:
 『一個趕車的,打仗又不靠他,叫他來做什麼!這事兒我心裡清楚,你不必操心!』
這讓故事更「合理」、「生動」了些。


這事給我的感想是,
尊重每個人,盡可能照顧每個人感受,切莫因為職務小而小瞧對方。
正所謂:「寧可得罪君子,絕對不可得罪小人」,怕小人玩陰的,哈哈。

但,話說回來,不應該預設立場,猜忌別人會暗箭傷人,這樣想有點辛苦。
我喜歡「同舟共濟」這話,
無論船哪個部位受損浸水,都會沈船,大家要有利益一致、同在一條船上的覺悟。
有這種覺悟,便會朝向共榮的方向發展,而不會欺侮、輕蔑低階的事端。
哈哈,有點理想化。


--------------------------
註1:故事源頭是《左傳》宣公二年。
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
 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與入鄭師,故敗。

 四年春,(鄭)[楚]命(楚)[鄭]伐宋。宋使華元將,鄭敗宋,囚華元。
 華元之將戰,殺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故怨,馳入鄭軍,故宋師敗,得囚華元。

二十一年,與宋華元伐鄭。華元殺羊食士,不與其御羊斟,怒以馳鄭,鄭囚華元。
 [我認為《史記》較略,是參考左傳]






-----------------------------
參考資料:

2020年7月6日 星期一

美術_孟克《吶喊》

註1,1895年作品
挪威畫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註2)的畫作《吶喊》,
表現的情感一目瞭然,是種巨強烈焦慮、恐慌感,不禁讓人想畫家是受到什麼重大刺激。
而且,識別度太高了,即便是不認識畫家,不曉得作品名的人,一過眼便難遺忘。
至今仍影響流行文化,如電影【驚聲尖叫】裡,殺手戴的「鬼臉面具」便源自它(註3)。

註3:【驚聲尖叫】殺手面具
後來,我才知道這畫風是表現主義,
並且畫家共畫了四張,分別在1893年兩幅、1895年一幅、1910年一幅。
上圖是1895年所畫,唯一的私人收藏。而下圖是四幅的全體照。



到底是誰讓圖中之人表情扭曲?
以他所看的角度,是畫家或是正在欣賞這幅畫的...人嗎?哈哈。



-------------------------------
註1:圖片來源:名畫檔案:表現主義


註2:維基:愛德華·孟克
《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是孟克最著名的代表作,
被認為是存在主義中表現人類苦悶的代表性作品,
其他作品的慣例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
孟克在世紀之交時期創作了交響樂式的《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系列,
《吶喊》屬於這個系列。這個系列涉及了生命、愛情、恐懼、死亡和憂鬱等主題。


註3:圖片來源:名畫《吶喊》究竟蘊含著什麼意義? 
 從《辛普森一家》到90年代恐怖片《驚聲尖叫》裏的殺手佩戴的鬼臉面具,
 《吶喊》出現在許多流行文化中(圖片來源:Getty )

2020年7月4日 星期六

建築_「門當」、「戶對」

我覺得人類的物品先求「實用」,後求「美觀」。

「門當」(註1),是大門兩旁的一對枕石(門墩),
俗稱一堆,有門枕石、門座、門臺、鎮門石、抱鼓石等(註2),
我最常聽的「門當」、「抱鼓石」。其(實用)功能是:固定大門

如下圖(註3),左方是門內,右方是是門外。
左起「海窩」就是插大門轉軸之處、「門檻槽」是插門檻之處,
再右邊的設計各殊,已經是「美觀」範疇,就不講了。


實際照片(註1)像這樣:


照片來自網路
雖然我挑的這兩張「門當」都是呈石鼓狀,「抱鼓石」得名於此。
但前面說過,不見得「門當」都長一樣,像下面照片(註4)籃色框起的地方。
附帶提,紅色框是「門簪」。




*****
「戶對」,即門(戶)上的成對的門簪(註5),其(實用)功能也是:固定大門
下方照片是從門外拍的,六角形的就是「門簪」。


真正、實際用途的「門簪」,門內有插鞘,拔下後,可把門卸下。
詳細情況可參考北港朝天宮拍的兩支影片,影片會比照片更清楚。
影片一:

影片二:


欲看更多「門當」、「戶對」(其實是「門簪」)的照片,
我推薦讀這篇網誌:什麼是門當?什麼是戶對?
至於「門當戶對」這句成語是什麼意思,我想應該不用解釋吧!



--------------------------------
註1:百度:門當 抱鼓石照片來源


註2:關於門枕石,你瞭解多少?
○門枕石俗稱門礅、門座、門臺、鎮門石等,是用於中國傳統民居,
 特別是四合院的大門底部,起到支撐門框,門軸作用的一個石質的構件。
 門枕石通常雕刻一些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因此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石刻藝術品。


註3:中式美學|門當 圖片來源


註4:什麼是門當?什麼是戶對? 照片來源。


註5:維基:門簪 照片來源


--------------------------------
參考資料:
1. 淺談艋舺龍山寺:台北龍山寺的抱石鼓

2. 門當戶對(大門形制與等級):有照片。

2020年7月2日 星期四

建築_廟宇中的「垛頭」、「垛仁」

廟宇中的「垛頭」、「垛仁」是什麼?先看圖示,後讀文字,才容易理解。
下圖是圖示。

註1
文字描述可見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註2),云:
 樑、枋是長型構件,從藝術的眼光來看如同長卷,依據構件的長短分「垛」,
 最多可分為七垛,而「垛仁」與「垛頭」的尺寸長短並無一定格式。
 「垛頭」之硬帶內加上錦紋、回字紋、幾何紋、書卷紋作為箍頭裝飾
 而「垛仁」意即「枋心」,則是彩繪匠師發揮專長之地,通常會有主題名稱與落款
 也有些寺廟並不施彩繪,僅以色塊表現而已。

實際例子(照片來自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的話,見下圖:
紅圈是「垛頭」,藍圈是「垛仁」


廟宇裡的「彩繪」也與此有關連。
彩繪師陳穎派(註3)說:
 所謂「彩」,
 指的是樑、枋、柱、楹、楣、桷、斗、栱等木構架的打底、油漆及垛頭圖案繪製;
 而「繪」指的是在垛仁、牆面、門神等各種主題的描繪、上色。


從他說辭,「彩」包含「垛頭」、「繪」包含「垛仁」。
另有說法,如徐逸鴻《圖說艋舺龍山寺》,講:「垛頭」、「垛仁」被包含在「繪」。
總之,「垛頭」、「垛仁」皆屬彩繪。



------------------------
註1:寺廟建築裝飾 [在網路上,我能找的圖示就這張,其餘都是文字敘述]


註2:
1.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樑枋畫作

2. 先嗇宮鄉土教學教室
垛仁 【枋心】
彩畫在樑枋上的構圖,或水車垛內的裝飾,左右為垛頭,中央部位極為垛仁,
《輕式營造則例》稱為枋心,為彩畫山水、花鳥、人物戲齣之位置,通
常由拿筆師父、及技巧高明的畫師執筆。

垛頭 【藻頭、找頭、吞頭】
樑枋左右與柱子相接的部分,彩畫構圖分段獨立唯一區,
通常繪以緊密的區團或螭虎,具有框邊效果。《清式營造則例》稱為藻頭或找頭。


註3:彩繪:色彩設計
派司「彩」、「繪」皆精。
所謂「彩」,指的是樑、枋、柱、楹、楣、桷、斗、栱等木構架的打底、
油漆及垛頭圖案繪製;而「繪」指的是在垛仁、牆面、門神等各種主題的描繪、上色。
他設計的圖案,以朱紅、佛青、綠色為主調,構件層次分明,富節奏感。
「垛頭」裝飾螭虎(賜福)、曲己、番草線、惹草(螭虎造型的演化)、書卷,
中脊脊飾太極、八卦、龍鳳,還有瓜筒、包巾等,造形比例極為優美,
化色(或稱退暈)十分和諧。


-----------------------
參考資料:昭德宮>>建築>>裝置藝術

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古籍_《孟子》盡心上40: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孟子》盡心上40(註1):
 孟子曰: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
  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南一書局(註2)的白話譯文:
孟子說:
 「君子用來教育人的方法有五種:有像及時雨那樣沾溉化育萬物的;
  有就他原有的德行加以教導,而成全其品德的;
  有就他的才能加以開發,以通達其才能的;
  有就他所提出的問題,加以解答疑問的;
  也有雖未親自教導,而以自己的嘉言懿行,供不能及門受業者私下擷取學習的。
  這五種,就是君子教導人的方法啊!」


百度(註3)的對此段的譯文寫得簡略,建議看南一書局的。
孟子所言這五個,第一個「時雨化之」,
明顯是比喻(如同時節的雨一樣),但不太曉得他具體在喻指什麼。
我見過的、幾乎所有的解說,都寫「時雨」就是「及時雨」,
還有人說(註4),這是成語「春風化雨」的出處。
我覺得,
第一,「春風化雨」當中有風又有雨,出處說是《說苑》卷五的貴德(註5):
「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較佳。
句意有「及時」,應(時)節的意謂。

第二,孟子把「時雨化之」跟「成德」、「達財」(第2、第3個)分開講,
那應該不是同件事(類似 麥肯錫MECE分析法的Mutually Exclusive,註6),
換言之,
「時雨化之」不該有「成德」的「德化教育」和「達財者」之「因材施教」的含意。

若要把「時雨化之」解為「及時教育」,
我會將其說成,老師要在人還能「可塑」時教育,讓他形成正確習慣,
好像杜甫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教育若能做到「潤物細無聲」般的潛移默化,那就更好了;
及時,也能說成:在學生鑄成大錯前,「及時」規正。

第三,《說苑》卷五的貴德(註7)有一段,子游(孔子弟子)將子產和孔子比喻成浸水和天雨。
子產是政治家,孔子是教育家(包含社會教育)。
子游的意思,孔子之教比善政,對百姓影響更加深遠。
「時雨化之」在講這一層的影響力,也說不一定。


「教者五」中,成德、達財、答問,這三者在說何事,較為明確,就不談了,
而「私淑艾」,沒讀過註解,很難通曉其意。其意可見前述的白話文,在此不重複。
《孟子》離婁下有(註8):「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說他自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記得我念書時,「私淑艾」是常考題,不曉得今日依舊不。

《四書章句集註》裡(註9),朱熹對於「教者五」的註釋很是用心,還一一舉例。
1. 孔子對顏淵、曾子,就是“如時雨化之者”;
2. 孔子對冉伯牛、閩子騫,就是“成德者”;
3. 孔子對子路、子貢,就是“達財者”;
4. 孔子、對樊遲、孟子對萬章就是“答問者”;
5. 孔子對陳亢、孟子對夷之,就是私淑艾者。
就參考一下吧!


*****
百度(註3)的"讀寫賞析"云:
雖然孟子在這裡所列的五種教育方式已包括了德育、智育等各方面,
 但嚴格說來,它並不是一個全面的教學體系,
 各種方式之間也沒有嚴密的邏輯關係,而只是一種列舉的性質。
我認同此論點,這可能是孟子即席對弟子講的話,而不是嚴謹的分點說明。



-------------------------------
註1:孟子 -> 盡心上


註2:南一書局:篇名:盡心上(四十)、 主題:論教學


註3:百度: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補充:教育百科:君子五教中華古籍白話解析: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註4:春風化雨 - 基隆市武崙國小成語詞典
§教育部國語辭典也是說語本《孟子.盡心上》§


註5: 說苑 -> 貴德
孟簡子相梁并衛,有罪而走齊,
管仲迎而問之曰:「吾子相梁并衛之時,門下使者幾何人矣?」
孟簡子曰:「門下使者有三千餘人。」
管仲曰:「今與幾何人來?」
對曰:「臣與三人俱。」仲曰:「是何也?」
對曰:「其一人父死無以葬,我為葬之;一人母死無以葬,亦為葬之;
 一人兄有獄,我為出之。是以得三人來。」
管仲上車曰:「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註6:MECE法則


註7:說苑 -> 貴德
季康子謂子游曰:「仁者愛人乎?」子游曰:「然。」
「人亦愛之乎?」子游曰:「然。」
康子曰:「鄭子產死,鄭人丈夫舍玦珮,婦人舍珠珥,夫婦巷哭,三月不聞竽琴之聲。
 仲尼之死,吾不閒魯國之愛夫子奚也?」
子游曰:「譬子產之與夫子,其猶浸水之與天雨乎?
 浸水所及則生,不及則死,斯民之生也必以時雨,既以生,莫愛其賜,
 故曰:譬子產之與夫子也,猶浸水之與天雨乎?」


註8:
1. 孟子 -> 離婁下

2. 典故:私淑弟子


註9:四書章句集註/孟子集注卷十三



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札記-風俗-伊斯蘭教女性的希賈布※

我從前讀過有人稱伊斯蘭教女性的頭巾為「波卡(Burqa)」(註1),我便隨著這樣叫。
前陣子讀本書,
作者描述他所處的地方-埃及某一處,「女子圍著希賈布(hijab),衣服包到腳踝」。
我便查希賈布(hijab)是什麼?
維基(註2)說它有兩種意思,一者是(伊斯蘭教女性)頭巾,另一者泛指穆斯林風格的服裝
然而,這就讓我感到疑惑:
為什麼有的頭巾叫希賈布(hijab),有的叫波卡(Burqa)呀?


《伊斯蘭新史》的第十章,361頁寫:
希賈布是包住頭的頭巾,可鬆可緊,可以選擇各種顏色。
 波卡(Burqa)則是遮住全身的罩袍,連臉也遮住,只有眼睛前留有遮罩。
 尼卡布(niqab)是只遮住口鼻的面紗。
 至於吉卡卜(jilbab)、阿巴雅(abaya)恰多爾(chador)都是從頭到腳的罩袍。

這段中,主要有六個名詞,分別有,
是頭巾的希賈布(hijab),是遮住口鼻、不遮住眼睛之面紗的尼卡布(niqab)
和是罩袍的波卡(Burqa)、吉卡卜(jilbab)、阿巴雅(abaya)、恰多爾(chador)
據此,可曉得波卡(Burqa)並非頭巾,而是罩袍,一款從頭到腳的服飾,
我以前的認知有誤。


前面說過,希賈布(hijab)亦泛指穆斯林風格的服裝
從維基:Types of hijab(希賈布的款式,註3)的介紹,希賈布(hijab)便包含
波卡(Burqa)、吉卡卜(jilbab)、阿巴雅(abaya)、恰多爾(chador)等不同樣式。
也就是說:
希賈布(hijab)既能翻譯成頭巾、也能翻譯成罩袍,得依上下文而定。



-----------------------------------------




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埃及地_尼羅河的「尼羅」※

年幼時,聽到尼羅河,並沒有特意探究「尼羅」為何意,
全當它是一般名字(音譯字詞),如同張三李四、王五趙六。


後來聽人講,「尼羅」的意涵就是「河」,
因此,「尼羅河」若要照意思翻則會特別滑稽,「河-河」。
與之類似遭遇的有:薩哈拉沙漠,
「薩哈拉」的原文意思是「沙漠」,「薩哈拉沙漠」的意譯也就變成「沙漠-沙漠」。

維基即是持這套解釋,見辭條:「尼羅河」(註1)的「詞源」云:
 尼羅河這個詞來自於阿拉伯語,而阿拉伯語又來自於希臘語Νειλος,原意是河谷的意思。
 古埃及語中尼羅河的發音是iteru,意思是「大河」,其聖書體顯示在右圖中。
 在科普特語,尼羅河被稱為piaro或者phiaro,意思是「河流」,它也來源於古埃及名稱。
現在的維基(2020年06月),沒附聖書體。雖說不重要,但我有在其他地方找到,如下:



然而,這幾天,我在《古埃及密碼》(註2)讀到另一套說法,
大致言之:
 “尼羅河”一詞最早出現於2000多年前。關於它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是來源於拉丁語“尼羅”(nil)意思是“不可能”。
 因為尼羅河中下游地區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
 但是由於瀑布的阻隔,使得中下游地區的人們認為要了解河源是不可能的,故名尼羅河。
 二是認為“尼羅河”一詞是由古埃及法老(國王)尼羅斯(nilus)的名字演化來的。
網路上不少人這麼講,《希利爾講世界歷史》(註3)亦如此說。

依我現有資訊,我無法判斷何者最準確。
然而,我態度是,不急於一時,
存疑並且都寫下(不要因為沒有答案而不記),待日後有進一步的證據再論。



---------------------------
註1:
1. 維基:尼羅河

2. 「維基:尼羅河」的備份
 §有人備份之前「維基:尼羅河」,看網址是崑山科技大學§


註2:《古埃及密碼》Page 010,ISBN:978-986-243-275-4。
同樣的說詞:百度知道:尼羅河的“尼羅”一詞來源於阿拉伯語,它的意思是指


註3:《希利爾講世界歷史》Page 029,ISBN:9789863920830。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札記-風俗-一些古代帝王的權杖※

我對於象徵帝王的「權杖」感興趣。

學生時代,學到中國帝王的「權杖」是「玉圭」。
全世界民族中,如中國人這般地愛玉是絕無僅有。
正由於「玉」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如此至高,
比金銀銅鐵來得尊貴,自然「權杖」會以玉製。
因此,有人說:天神的至尊-玉皇大帝,
為什麼要用「玉」字,而不是「金」等其他貴重物,便是此緣故。
「玉圭」長什麼樣呢?
如下(註1),玉皇大帝手持之物(因為它是木刻像,因而材質是木)。

 
不過,有另一派人說中國帝王的「權杖」是「白旄、黃鉞」。
語本《書經.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白旄、黃鉞」是什麼呢?白色的旗幟,黃色的斧鉞。
我(在網路)找不到古物照片,所以,無以描述真實樣貌。
比較有趣的是,有人拿古埃及法老畫像、棺木雕刻中,
法老手中拿的heka(crook,牧羊杖) 和nekhakha(flail,連枷)說是「白旄、黃鉞」。
我認為不太可能。

下方照片的左件是heka、右件是nekhakha。

 
heka、nekhakha是古埃及聖書體的念法
(通常只有子音,母音是後來人加的,才有辦法念,例如heka,原本是hqt)。

為了好稱呼,我就它倆現實名來代稱,分別是牧羊杖、連枷。
牧羊杖,我覺得會有的疑問有二,
(1)為什麼是上頭彎曲?因為可以勾出挑選的個別羊隻(勾羊脖子);
(2)法老為什麼要拿著「牧羊杖」樣式的權杖?因為象徵畜牧業。

同樣地,對連枷的疑問有二,
(1)連枷的用途是什麼?它是一種用於分離穀物外殼的農具,用法如下照片(註4);
(2)法老為什麼要拿著「連枷」樣式的權杖?因為象徵農業。


總結來說,畜牧業和農業是當時古埃及重要的資產。



-----------------------------
註1:照片出處:台灣陣頭facebook
 
註2:照片出處:英文維基:Crook_and_flail
 
註3:照片出處:The Crook and Flail in Ancient Egypt
 
註4:照片出處:維基:連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