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則影片講「龍」在中國,原來不是象徵吉祥。
它以「褒姒」為例,《史記·周本紀》(註1)言褒姒的出世是從"龍涎"。白話翻譯,維基(註2)上有:
夏朝衰弱的時候,褒人的神靈化身爲兩條龍,在夏王大庭交媾。
對此深感恐懼的夏王占卜神靈的結果,是「莫吉」。
夏王又占卜神靈,能否把龍漦「龍所吐沫,龍之精氣也」收藏,結果是「吉」。
於是,夏王命人把龍漦藏在櫝匣裏,好好保護起來。自夏歷商至周三代,都沒人敢動它。
到了周厲王統治末期,周厲王打開了櫝匣,想觀看一下。
結果不小心,把龍漦灑流於王庭,還無法清除。
周厲王決定用巫術除去。周厲王命宮女裸身跳舞,迫使龍精化爲玄黿。
後來,這隻黑色的大鱉爬到王府裡去了,
恰巧被一個才六、七歲的童妾碰上,結果宮女懷孕八年。
在周宣王年間,這位十五歲的宮女生下一個女兒,就是褒姒,
宮女認為這個女嬰不祥,而感到害怕,之後宮女便狠心將女兒拋棄。
過後,不曉得經歷什麼曲折,後代的龍不但代表吉祥,還成了皇帝的專屬圖騰。
比如,東漢學者王符《潛夫論》:
「有神龍首出常,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
對此深感恐懼的夏王占卜神靈的結果,是「莫吉」。
夏王又占卜神靈,能否把龍漦「龍所吐沫,龍之精氣也」收藏,結果是「吉」。
於是,夏王命人把龍漦藏在櫝匣裏,好好保護起來。自夏歷商至周三代,都沒人敢動它。
到了周厲王統治末期,周厲王打開了櫝匣,想觀看一下。
結果不小心,把龍漦灑流於王庭,還無法清除。
周厲王決定用巫術除去。周厲王命宮女裸身跳舞,迫使龍精化爲玄黿。
後來,這隻黑色的大鱉爬到王府裡去了,
恰巧被一個才六、七歲的童妾碰上,結果宮女懷孕八年。
在周宣王年間,這位十五歲的宮女生下一個女兒,就是褒姒,
宮女認為這個女嬰不祥,而感到害怕,之後宮女便狠心將女兒拋棄。
過後,不曉得經歷什麼曲折,後代的龍不但代表吉祥,還成了皇帝的專屬圖騰。
比如,東漢學者王符《潛夫論》:
「有神龍首出常,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
此處,龍所感應出的,是中華民族的共祖。
而龍的體態,王符則說它像九種動物,出自《本草綱目》(註4):
而龍的體態,王符則說它像九種動物,出自《本草綱目》(註4):
頭型像馲駝(即駱駝)的頭、角像鹿角、眼睛像兔眼,耳朵像牛耳、脖子像蛇,
腹像蛤蜊(或許在講:硬得像蛤蜊)、鱗片像鯉鱗、爪像鷹爪、掌像虎掌。
這就當作眾多形容龍模樣的說法之一吧!
這就當作眾多形容龍模樣的說法之一吧!
雖然,從明清來看(或許更早),龍的畫法似乎是統一了,
但是,迄今,猶不能以科學方法證實這種生物存在。
因此,何以有龍,全憑人自由想像,可以參考維基(註5)。
因此,何以有龍,全憑人自由想像,可以參考維基(註5)。
我從前聽人介紹聞一多對於龍由來的推測(註6),
我認為他說的可能性比較高:
龍圖騰,不拘它局部的像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魚,像鳥,像鹿都好,
它的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卻是蛇。這表明在當初那眾圖騰單位林立的時代,
內中以蛇圖騰為最強大,眾圖騰的合併與融化,
便是這蛇圖騰兼併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
金文字的偏旁從巳,而巳即蛇,可見龍的基調還是蛇。
大概圖騰未合併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做龍。
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klan)兼併了、
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
馬的頭、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鬚...
簡單說,有一個以蛇為圖騰的部落,征服、懷柔別的部落,
它的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卻是蛇。這表明在當初那眾圖騰單位林立的時代,
內中以蛇圖騰為最強大,眾圖騰的合併與融化,
便是這蛇圖騰兼併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
金文字的偏旁從巳,而巳即蛇,可見龍的基調還是蛇。
大概圖騰未合併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做龍。
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klan)兼併了、
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
馬的頭、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鬚...
簡單說,有一個以蛇為圖騰的部落,征服、懷柔別的部落,
將其的部落圖騰合併到蛇身上,於是,有了今日樣貌。聞一多之假說,維基也略略提到。
------------------------------------------------------------------------------------------------------------------------
龍是凶是吉?
龍從何而來?外貌為何有多種動物的特徵?
------------------------------------------------------------------------------------------------------------------------
註1:史記·周本紀
------------------------------------------------------------------------------------------------------------------------
註1:史記·周本紀
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
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
於是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夏亡,傳此器殷。殷亡,又傳此器周。
比三代,莫敢發之,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譟之。
漦化為玄黿,以入王後宮。後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既笄而孕,無夫而生子,懼而棄之。
註2:維基:褒姒
註3:潛夫論 -> 五德志
註4:
1.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之一(龍類九種)··龍》
於是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夏亡,傳此器殷。殷亡,又傳此器周。
比三代,莫敢發之,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譟之。
漦化為玄黿,以入王後宮。後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既笄而孕,無夫而生子,懼而棄之。
註2:維基:褒姒
註3:潛夫論 -> 五德志
註4:
1.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之一(龍類九種)··龍》
時珍曰︰按︰羅願《爾雅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
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2. 畫龍,話鼉
宋代羅願的《爾雅翼》(見明 代《本草綱目》)將之稍加引申,
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2. 畫龍,話鼉
宋代羅願的《爾雅翼》(見明 代《本草綱目》)將之稍加引申,
有 「三停九似」之說:「謂自首至膊, 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分段) 也。
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駝,眼似 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 鷹,掌似虎,耳似牛。
頭上有物,如 博山,名曰尺木;龍無尺木,不能上 天。」
(西方有則笑話,指長相如駱 駝這麼滑稽的東西,
一定是由各方人 馬拼湊成的委員會所設計的產物。龍 更是如此了!)
註5:維基:龍
聞一多在其〈伏羲考〉一文認為龍是一種只存在圖騰中的虛擬生物,是由許多圖騰融合而成。
此外其主幹與基本型態是蛇,認為這可能表示當時以蛇圖騰最為強大,
兼併、同化了其他的圖騰。圖騰融合的猜想沒有考古證據支持。
聞一多〈伏羲考〉,《聞一多全集》(民國叢書第三編第90冊,上海書店1991年影印),頁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