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語文_館閣體:清朝官方用的楷書※

註1

上圖是一份清朝奏摺,其字體稱為「館閣體」(註2),
是清朝公文(包含科舉應試)的標準楷書書體,準確地說,源自於明朝書法家沈度的楷書。
特色(註3)為:
一.烏黑:筆畫清晰,不可以飛白;
二.方正:工整,大小如一;
三.光潔:不能缺筆畫、不能筆畫相連、不能過長的撇捺。
它是非常制式化的字體,每個人寫出來幾乎一樣(不具個人特色),如印刷字。


清朝洪亮吉在《北江詩話》(註4)批評館閣體讓成千上萬人寫出來的字雷同,
還說它好比是宋朝段成式《酉陽雜俎.詭習》所指的"官楷",
當時沈括《筆談》評"官楷"是"死氣沉沉,無一佳處",
洪亮吉認為館閣體也如出一轍,並主張:士大夫不該學這類(毫無活力、機械式)字體!

清朝周星蓮也在其著作《臨池管見》貶低館閣體,
說它似土捏的龍、木塑的人偶,毫無意趣。

從這,我們可以發現,他們著重字要寫出自己風格。
不過,我個人認為...館閣體蠻好看的,哈哈。


*****
我從前聽有人說:"康有為寫不好館閣體,使得他無法通過科舉考試"。
然而,我現在找不到任何資料能證實。我猜測那人應該是龔自珍,而非康有為。

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紀載:
由於龔自珍書法不好,不能入翰林和軍機處,
於是叫女兒、媳婦、侍妾、寵婢勤習館閣體,還對人說:「我家婦人無一不可入翰林者」。
此外,龔自珍寫過《干祿新書》(館閣體亦是科舉應試的字體,被稱為「干祿體」),
諷刺朝廷以書法取士的荒謬。



------------------------
註1:(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館:典藏精選:宮中檔奏摺


註2:維基:館閣體
清帝國朝廷公文的標準楷書書體,
強調書寫字形、大小、粗細的統一,字體烏黑、方正、光潔。


註3:
1. 600年前「館閣體」極品,當今書壇無人比肩
沈度(1357年-1434年),字民則,號自樂,明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縣)人,
明代著名書法家,被明成祖朱棣譽為"我朝王羲之"。 
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選拔書法高手,沈度因此入朝為官,
當任翰林院典籍一職,長期負責朝廷文書的書寫。
他所寫的字被稱為"臺閣體",在當時便已頗具盛名,其影響一直延續到了清代。 
臺閣體又稱館閣體,"臺閣"原指尚書,後為官府代稱,臺閣體書法早在宋代即已出現。
至明代,因其為皇帝所賞識,而獲得很大發展,
遂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形式明代臺閣體書法結體平正,筆致光潔,景色烏黑,風格秀潤華美
適合皇家的欣賞口味和審美標準。
 《敬齋箴冊》為沈度的小楷作品,書於1418年(永樂十六年),
其筆力勁道,氣格超邁,在館閣體中屬於極高水準。 

2. [字型散步試讀] 印刷體的故事──在兩端之間
明朝初年開始,文人間漸漸流行一種極為端正的楷體,是為「臺閣體」。
這種字體講究結構的平穩,大小也要一致,好像是在有框框的稿紙上完成的那樣,
不會有飛白、過長的撇捺等性格表現;不同人寫的字體看來也差不多。
這種字體到了清朝,演變為「館閣體」:
讀書人考科舉,大臣上書給皇上,都要以館閣體書法行文。

四庫全書裡的字體就是一種館閣體。
畢竟讀公文不是在欣賞書法藝術,重點是立刻看得懂、不會誤會意思
而不是嘗試參透如「肚痛帖」一般的神奇線條。
(而且,寫正楷都有文字獄了,那寫狂草等於是放任人家隨意解讀囉)在現代人看來,
館閣體讓整體版面平穩得好像印刷出來的一樣,讀來也堪稱舒服。
但書法藝術界對館閣體就沒很欣賞了。
這種字體過於工整、理性,用清代文人的話來說,就是「土龍木偶,毫無意趣」
工具色彩太強烈的情況下,這種字體就像土捏的龍、木塑的人偶,
已經不像行書的飄逸自然,甚至連唐朝楷書法度中見風骨的個人特色都沒有了。
可是,對現代眼光而言,館閣體已經很有書法味道。
如果連這都不欣賞,那就更受不了印刷字型了。

館閣體講究「烏、方、光」, 雖方正光潔但拘謹刻板,是明、清科舉取士書體僵化的產物。
「烏」指墨色烏黑,不準點畫偶有有飛白。
 為了墨色烏黑,科舉考試只准用松煙墨,不准用油煙墨,因為油煙墨有反光。
 要達到每個字每一筆烏黑,勢必要增加沾墨次數,有時還要描字,
 這完全違背了自然書寫這一書法的特徵。
「方」指字形方正。
 漢字因筆畫繁簡和每個字字形的特點不同,
 文字本身有大有小、有方有長、有斜有正,館閣體要求字要寫得方,
 只好截鶴續鳧 ,大字促小,小字展大;
 「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館閣體完全失去了每個字字形本身的特性。還要求橫平豎直十分拘謹,
 缺乏生氣,使書法失去了藝術情趣和個人風格。
「光」指筆畫光潔,這個要求同樣是不顧書寫性的呆板規定。
 王羲之的蘭亭序都有破鋒和賊毫,
 寫字要做到筆畫光潔,就需多次蘸墨,就免不了偶爾描字。


註4:
書體名。指流行於館閣及科舉考場的書寫風格,雖方正光潔但拘謹刻板。是
明、清科舉取士書體僵化的產物。明代稱“臺閣體”,清代改稱“館閣體”。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
「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
乾隆中葉後,四庫館開,而其風益盛。然此體唐、寧已有之,
段成式《酉陽雜俎.詭習》內載有官楷手書。沈括《筆談》云:
『三館楷書不可不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矣』。
竊以為比種楷法在書手則可,士大夫亦從而效之,何(必)耶?」
所謂“臺閣”,本指尚書,引伸為官府之代稱。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自帖括之習成,字法送別為一體,土龍木偶,毫無意趣」,
故“臺閣體”是書法品評時的一個貶詞。

2. 維基文庫:北江詩話/卷4

3. 《書法秘訣》續~譯文註解
現今的楷書勻圓而豐滿,叫著「館閣體」,千人都相類似而面目相同。
乾隆中葉後,《四庫》開館,而其風氣更盛。然而此體唐、宋也有。
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詭習內載有官方楷手書寫《沈括筆談》說:
三館楷書(文﹑大學﹑律學三館)不可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則全是死筆,無一筆是處。
竊以為謂此種楷法為書手用,則可以,作為士大夫也從而效仿它,怎麼行呢?
清朝像沈文恪、姜西溟,在聖祖時候,
查詹事、汪中允、陳弈禧,在世宗時代,
張文敏、汪文端,在高宋時代,都可以說是卓爾不群的。
至於梁文定、彭文勤的楷法,則又是昔人所說的堆墨書了!


註5:
生平不善書,以是不能入翰林。
既成貢士,改官部曹,則大恨,乃作《干祿新書》,以刺執政。
凡其女、其媳、其妾、其寵婢,悉令學館閣書。
客有言及某翰林者,定庵必哂曰:
「今日之翰林,猶足道耶?我家婦人,無一不可入翰林者,以其工書法也。
首先,考進士試的要闖「殿試」一關,考生寫了策論,初審的官員選取十人進入最後決選。
選核的一個標準,是「楷法光致」。這種書法又稱「館閣體」。
皇帝看過考卷,選出三人為進士。
殿試之後五、六日,設「朝考」,是做官資格試,也要寫一遍工整的楷書。
為謹慎起見,殿試後十日還有一個「覆試」,當然也要以楷書答題。
三次考試成績都好,就可以授予翰林院官職。
朝廷裡的六部尚書和封疆大臣,多出身於翰林院。

沒進入翰林院的可以去報考軍機處,不過一樣要通過書法來遴選。
京官有缺,可提拔新科進士充任,考核試叫「考差」,要考上必須能寫出一手優秀的楷書。
翰林院裡的官員還有一個出路,就是當御史。
御史「主言朝廷是非,百姓疾苦,及天下所不便事者」,
責任重大,不過一樣要考核。考核的成績不論好壞,書法如非恭楷,也必落選。

龔自珍殿上三試都不及格,皆因書法不好,不能入翰林和軍機處,
於是叫女兒、媳婦、侍妾、寵婢勤習書法,還對人說:「我家婦人無一不可入翰林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