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

札記-中史-(五代、遼)述律后:代我向先帝傳個話※

註1

《遼史》(註2,又稱契丹)談述,
太祖耶律阿保機死後,述律皇后為何斷腕,就以幾字簡括(翻成白話):
 太祖駕崩,述律皇后想殉葬隨之而去,眾臣攔阻,因而自斷右腕置於靈柩裡陪葬。
相較起來,《資治通鑑》(註3)對這段軼事,描述得有趣多了。
然而,在說之前,先講遼國的皇后怎麼總姓蕭。

遼國歷朝的后、妃之姓氏(同註2)如下:
 肅祖昭烈皇后蕭氏 懿祖莊敬皇后蕭氏 玄祖簡獻皇后蕭氏 德祖宣簡皇后蕭氏 
 太祖淳欽皇后述律氏 太宗靖安皇后蕭氏 世宗懷節皇后蕭氏 世宗妃甄氏 
 穆宗皇后蕭氏 景宗睿知皇后蕭氏 聖宗仁德皇后蕭氏 聖宗欽哀皇后蕭氏 
 興宗仁懿皇后蕭氏 興宗貴妃蕭氏 道宗宣懿皇后蕭氏 道宗惠妃蕭氏 
 天祚皇后蕭氏 天祚德妃蕭氏 天祚文妃蕭氏 天祚元妃蕭氏
當中僅一位皇后是例外,不姓蕭,
她就是我要說的太祖淳欽皇后,姓述律(皇妃則獨有世宗妃不姓蕭)。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
主角喬峰在未知自己是契丹人前,姓喬,名峰,知道後,改姓蕭,為蕭峰。
「蕭」可是契丹的后姓(皇后姓氏),便能理所當然說蕭峰(喬峰)是契丹貴族之後。
但仔細想,有點不太對勁,「蕭」為漢姓,難不成遼國皇帝愛娶漢女?
其實,這些皇后全是契丹族(非漢族),而且,咸非蕭姓。

《遼史》(同註2)寫:
太祖慕漢髙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裏比蕭相國,遂爲蕭氏」。
維基(註4)對此的解說是:
耶律阿保機將其母親、祖母、曾祖母、高祖母家族的姓氏拔里氏、乙室氏賜姓蕭氏。
 相傳是因為他本人羨慕蕭何輔助劉邦的典故。耶律阿保機的皇后名述律平,
 其子耶律德光即位後,亦將述律氏賜姓蕭氏。故蕭氏有遼朝后族之稱

換句話說,由於耶律阿保機崇拜(西)漢高祖劉邦,又羨慕劉邦、蕭何君臣知遇,
所以,他把自己的耶律"兼稱"劉,妻子和直系的母族:母親、祖母等等的家族,賜姓蕭。
述律皇后並非例外,她可以姓蕭,但她不更姓。


*****
回頭來讀,近代人(註5)怎麼生動地說述《資治通鑑》:
耶律阿保機死後到安葬期間,述律后何以砍右腕隨葬。

《資治通鑑》原文:
辛巳,契丹主阿保機卒於夫餘城,述律后召諸將及酋長難制者之妻,
謂曰:「我今寡居,汝不可不效我。」又集其夫泣問曰:「汝思先帝乎?」
對曰:「受先帝恩,豈得不思!」曰:「果思之,宜往見之。」遂殺之。

 當得到耶律阿保機死訊之後,述律太后最先做的不是為丈夫悲哀,
 而是為帝國冊立下一任的繼承人,把隨阿保機一起出征的百餘將領的妻子都聚集了起來。

 她非常悲痛地說:“死的為什麼是我的丈夫,而不是你們的?” 
 這句比較無厘頭的話,讓堂下的這些女人們腦子一陣眩暈。

 接下來的事更加無厘頭,當這百餘名將領回來之後,
 述律太后接見了他們,述律平哭哭啼啼說道:“先帝沒了,我好想他啊!你們呢?”
 將領們面對傷心的主母,也難過極了,都表示非常懷念先帝。
 “好,那你們去陪陪先帝吧。”
 “好的,恩?不是,太后,您說什麼……?”
 一切都來得太突然了,根本來不及反應,百員大將全部被拉去殉葬,
 這比其他皇帝陪葬奴隸的身價高的多,
 就連天可汗李世民,也是讓功臣們死後侍葬昭陵而已。
 但耶律阿保機剛剛死去,就有這麼多他生前出生入死的戰友們來陪葬,真的是非常意外。
 而這樣的無辜殺戮遠沒有結束,殉葬的級別在喪禮那天又升級了。


《資治通鑑》原文:
契丹改元天顯,葬其主阿保機於木葉山。
述律太后左右有桀黠者,後輒謂曰:「為我達語於先帝!」至墓所則殺之,前後所殺以百數。
最後,平州人趙思溫當往,思溫不行,後曰:「汝事先帝嘗親近,何為不行?」
對曰:「親近莫如后,后行,臣則繼之。」
後曰:「吾非不欲從先帝於地下也,顧嗣子幼弱,國家無主,不得往耳。」
乃斷一腕,令置墓中。思溫亦得免。

 述律太后在主持喪禮的時候,突然想起了什麼,
 然後點名叫來了周圍一起參加祭祀的幾個大臣,然後說道:“為我達語於先帝。”
 意思就是你們替我給先帝帶個話,這句說的可是把這些大臣嚇得魂不附體,
 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幾個大臣瞬間被拉到了阿保機的陵墓前,開刀問斬。

 殺了人的述律平看了看站在原地不敢動一動的大臣們,然後說道:“我真的很想先帝。”
 殺人就是這個理由?你們還不如說看我們不順眼呢,
 殺人的藉口多的是,照這樣的理由殺人的,恐怕全天下也就是述律太后一個人了。

 可是白色恐怖的警報並沒有因為葬禮的結束而消失,
 述律平變本加厲起來,因為她對耶律阿保機的思念之情日甚,
 所以派去的給阿保機帶信的人越來越多。
 可能是因為阿保機並沒有給這位妻子托多少夢,所以述律太后越發寂寞起來。

 這一天,他選擇了一個比較特殊的送信人,他是幽州的一名降將,一名漢人,叫趙思溫。
 可以說他是阿保機最為器重的將軍之一。統領著契丹中的漢軍(由漢人組成的部隊)。
 可是漢人的思維和契丹人明顯是不一樣的,
 因為除了特殊的情況他們一般都會想想自己為什麼要死?能不能不死?
 所以,趙將軍開始與述律太后頂牛。

 “我不去!”趙思溫倔強地說。

 “先帝和你最好了,你為什麼不去呢?”

 “要論和先帝關係好,怕是誰也不如太后你吧,你先去,臣跟著就是了。”

 述律平真沒有想到,趙思溫這麼的又臭又硬,漢人果然是比契丹人心眼多。
 契丹的臣子們聽了趙思​​溫的辯駁後,都暗暗稱讚,自己咋沒想到呢?
 述律平冷靜了一下,繼續開始找殺人的理由,然後從牙縫裡擠出來了個理由,
 “諸子幼弱,國家無主,不得往耳。”
 述律平有三個兒子,他最小的兒子耶律李胡也早已年滿二十歲了,還說小?
 只能說述律平是在沒詞找詞。
 可是契丹人比較愛面子,想丈夫了,大臣們又不肯去,
 如果不表示點什麼,好像述律平真的不拿自己的丈夫當回事了,
 所以,述律太后做了歷史上頗為強悍的一件事,她搶過一個護衛的鋼刀,
 一刀將自己的右腕砍斷(由此判斷,述律太后是個左撇子)。
 然後,述律平說:“就用我這條手腕去陪先帝吧。”

 趙思溫面對這樣的太后,這樣的強勢的女人,還有什麼可說呢,
 什麼都說不出口了,不過還好他的命保住了。



我覺得這段歷史有些相似西門豹祭河伯(註6)的故事。
一個是"下去"代我稟先帝,一個"下去"勞你告河伯。
都是"下去",只不過,西門豹為拯救蒼生,述律后為剪除異己、害人害己。



-----------------------------------------------------------------------
1. 為何遼國(契丹)的皇后都姓蕭?
 2015年我曾寫一篇文章說過:札記-戲劇-【四郎探母】典故閒聊
2. 為何述律后要斷手腕給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陪葬?
-----------------------------------------------------------------------
註1:圖片出處


1. 太祖慕漢髙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裏比蕭相國,遂爲蕭氏。
[太祖,即耶律阿保機]

2. 太祖崩,后稱制,攝軍國事。及葬,欲以身殉,親戚百官力諫,因斷右腕納於柩。


註3:
契丹改元天顯,葬其主阿保機於木葉山。
述律太后左右有桀黠者,後輒謂曰:「為我達語於先帝!」至墓所則殺之,前後所殺以百數。
最後,平州人趙思溫當往,思溫不行,後曰:「汝事先帝嘗親近,何為不行?」
對曰:「親近莫如后,后行,臣則繼之。」
後曰:「吾非不欲從先帝於地下也,顧嗣子幼弱,國家無主,不得往耳。」
乃斷一腕,令置墓中。思溫亦得免。

[述律后斷手腕那段,與《資治通鑑》的文字出入不多,應該是引用《資治通鑑》]



“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這句話,出自《遼史·后妃傳序》。
後面還有一句:“以乙室、拔裡比蕭相國,遂為蕭氏。”直接說就是因為遼太祖崇拜劉邦,
所以將“耶律”取了個諧音的“劉”姓。其實哪怕“劉”跟“耶律”音不近,
恐怕他也會取劉姓的,乙室、拔裡的姓未必和“蕭”音近,不也給cos成蕭氏了嗎?



參考資料:
按照慣例,皇位應該由長子來做,但是述律平不喜歡推崇儒家文化的長子耶律倍,
想要扶持喜歡舞刀弄槍的次子耶律德光繼位,她為了達到目的把大臣叫來問他們想不想先帝,
大臣都説想,述律平就讓他們自殺去陪先帝,大臣聽到這才知道受騙上當了,還沒反應過來,
就被述律平安排的士兵殺掉。
等殺到漢臣趙思温時,趙思温反問了述律平一句:“太后你想不想?”
他以為這麼問會問倒述律平,結果述律平説她想,
但“諸子幼弱,國家無主,不得往耳。” 就砍掉右手腕,讓這隻流着血的手腕代替她去陪先帝。

2. 維基:述律平
耶律阿保機要下葬時,曾想殉死,經眾人勸阻後,她砍下自己的右手,裝入阿保機的棺木裡,
做為陪葬。另說,述律皇后在阿保機去世後,曾以殉葬之名,先後除去耶律阿保機的大臣。
趙思溫拒絕陪葬,反問述律後為何不殉葬,述律後則斷腕陪葬。

3. 趙思溫[遼代盧龍軍節度使]
軼事典故
趙思溫是遼代“斷腕皇后”的締造者。
公元926年,遼太祖在東征途中駕崩,皇后述律平臨朝稱制代行皇帝職權,處理軍國大事。
她把一些與自己思維有悖的大臣召集起來問道:“你們思念先帝嗎?”
大家說:“我等受先帝之恩,永世難報,豈能不思?”
述律平說:“果真如此,你們就去陪伴先帝吧。”於是,不由分說都砍了腦袋。
就這樣,述律平以“陪伴先帝”或“傳話於先帝”為由,先後殺害了一百餘位貴族、大臣。
有一次,輪到趙思溫頭上。趙思溫不甘受死,於是把心一橫,堅決不肯上路。
述律平問:“你與先帝如此親近,怎么不肯去呢?”
趙思溫坦然答到:“要說親近,誰也沒有皇后親近,皇后若能先去,臣一定跟著去。”
述律平被將了一軍,忽然抽出腰刀,砍下了自己的右手,下令放進遼太祖棺內。
又為自己開脫說:“我並非不想追從先帝於地下,只因國家無主,諸子幼弱,無暇前往啊。”
於是停止了殺戮,趙思溫也幸免於難。


註6:
西門豹看了「河伯新婦」樣子後,
以「此女不佳」為由,要巫祝親自到河伯住處稟報寬限獻女的時日,
便命人將巫祝拋入河中淹死。後來又陸續把巫祝弟子及三老丟入河中「催覆」,
廷掾與豪強等知道西門豹用意後皆叩頭求饒至額血流地,面如死灰。
鄴民大歡喜,殘害人命的陋習「河伯娶婦」從此消失。

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令。豹往到鄴,會長老,問之民所疾苦。
長老曰:「苦為河伯娶婦,以故貧。」
豹問其故,對曰:
「鄴三老、廷掾常歲賦斂百姓,收取其錢得數百萬,
用其二三十萬為河伯娶婦,與祝巫共分其餘錢持歸。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
云是當為河伯婦,即娉取。洗沐之,為治新繒綺縠衣,閒居齋戒;
為治齋宮河上,張緹絳帷,女居其中。為具牛酒飯食,行十餘日。
共粉飾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數十里乃沒。
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遠逃亡。
以故城中益空無人,又困貧,所從來久遠矣。民人俗語曰
『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云。」

西門豹曰:「至為河伯娶婦時,願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來告語之,吾亦往送女。」

皆曰:「諾。」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三老、官屬、豪長者、裏父老皆會,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立大巫后。
西門豹曰:「呼河伯婦來,視其好醜。」即將女出帷中,來至前。
豹視之,顧謂三老、巫祝、父老曰:
「是女子不好,煩大巫嫗為入報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河中。有頃,曰:「巫嫗何久也?弟子趣之!」
復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頃,曰:「弟子何久也?復使一人趣之!」復投一弟子河中。
凡投三弟子。西門豹曰:「巫嫗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煩三老為入白之。」
復投三老河中。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長老、吏傍觀者皆驚恐。
西門豹顧曰:「巫嫗、三老不來還,柰之何?」欲復使廷掾與豪長者一人入趣之。
皆叩頭,叩頭且破,額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門豹曰:「諾,且留待之須臾。」
須臾,豹曰:「廷掾起矣。狀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罷去歸矣。」
鄴吏民大驚恐,從是以後,不敢復言為河伯娶婦。


2021年5月5日 星期三

韻文_(唐)王維<過香積寺>: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註1

王維<過香積寺>原文: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白話譯文(註2):
不知道香積寺在什麼地方,攀登好幾里誤入雲擁群峰。
古木參天卻沒有人行路徑,深山里何處傳來古寺鳴鐘。
山中泉水撞危石響聲幽咽,松林裡日光照射也顯寒冷。
黃昏時來到空潭隱蔽之地,安然地修禪抑制心中毒龍。



詩名,過香積寺的「過」,是拜訪(Visit),而不是途經(pass)。
而香積寺,百度(同註2)說是陝西省西安的香積寺,
可是,它應該是河南汝州的風穴寺(註3),因此我才挑風穴寺的照片。
風穴寺坐落汝州市東北9公里的風穴山麓,北魏初創時名香積寺,
隋稱為千峰寺,唐改名白雲寺,因山穴遇風作響,故通稱風穴寺。
簡言之,香積寺是風穴寺之舊名。


這首詩最耀眼的句子,也就是我喜歡的,就是 "日色冷青松"和"泉聲咽危石"。
「冷」,形容詞當動詞用,甚為妙,專業的術語叫詩眼。
松林景象,或冷落、或淒寒,意境只能自己體會了。
再者是「咽」,形容泉水汩汩,聲響瀰漫籠罩危石峻山,
將那種覆沒感,比成大口嚥下,亦是妙。

身為佛教徒的我,還想講詩的最後一句:安禪制毒龍。
依佛教來說,毒龍是比喻貪、嗔、痴。修禪定能制伏毒龍包含兩件事。
第一逮住毒龍,靠的「定」,第二消滅毒龍,靠的是「慧」。
我大致提這兩句鍾意的,和佛教相關的最後那句,其餘的文句講解,就參考百度。

前頭譯文,是我從百度那複製來的,但我發現,內容與我手上地球出版社,
辛農編的《唐詩三百首》(1989年)的譯文、賞析,一字不差。
按時間看,應是百度"引用"該書,而且百度有不少篇如此。



----------------------------------------------------------------------------------
註1 :河南省汝州風穴寺、中原四大古剎之一 圖片出處


[截至2021.05.05,香積寺的正確位置還沒修正]


王維曾有名篇《過香積寺》但其香積寺是河南汝州的風穴寺,並非此處的香積寺。


註4:中華古蹟:汝州風穴寺


2021年5月4日 星期二

動物-母螢火蟲捕食公螢火蟲※

以前我沒曾留意過,"母螢火蟲"也會捕食"公螢火蟲"。
嚴格地說,牠們情況,
既非母螳螂交配時,忽地轉身吃掉公螳螂的「性食同類(sexual-cannibalism)」(註1)。
也不是蛇食蛇、鼠吃鼠的「同類相殘(Cannibalism)」。

因為這裡的母螢火蟲是Photuris(註2),中文為妖掃螢,
公螢火蟲是Photinus(註3,不曉得中文譯成什麼),兩個是不同亞科(Subfamily)。


這張圖是Photuris:


而這張圖是Photinus,體型比Photuris大,並且強壯:



下方影片在這兩種螢火蟲求愛轉獵食的實境秀:

旁白介紹說:
公螢火蟲(Photinus)是靠展翅飛舞(因此被稱"the big dipper")、
以及閃光(這才是真正的放閃)來示愛(螢火蟲沒有吸引異性的費洛蒙(pheromones))。
作為回應,
另一亞科的母螢火蟲(Photuris)會靜候枝上模仿其閃光(心形的光),引誘他們前來,逮抓吃掉。
她除了能大啖一頓外,還取走她不太能分泌、
公螢火蟲(Photinus)卻分泌比她多得多的Lucibufagin(不知怎麼翻譯)。
Lucibufagin是一種防禦型類固醇,能使螢火蟲變難吃、味道差,以抵禦天敵如鳥或蜘蛛。

然而,公螢火蟲(Photinus)並非乖乖就範,支不出招來對付。
被擒時,他會生出黏稠的化合物黏住母螢火蟲(Photuris)的顎後脫逃。



------------------------------------------------------------------------------
註1:
(1)螳螂:公螳螂會躍上母螳螂背部,一旦交配成功便立即逃離,
 有時母螳螂會將公螳螂的頭吃掉,但在之後的數小時中,仍能繼續進行交配的過程。
(2)響尾蛇:雌性響尾蛇吃掉部分死胎或者無法活下去的後代,
 生產後的母蛇,其體重平均有11%是由吃掉自己的親生骨肉而獲得。

(1)老鼠:當族群數量過多的時,老鼠會將同類吃掉,可紓解族群的緊張狀態並避免食物不足。
(2)倉鼠:當其幼子沾染上人類的氣味時,倉鼠會殺死其幼子並吃掉。


註2:英文維基:妖掃螢 圖片來源


註3:英文維基:Photinus 圖片來源
[此辭條比較特別的是:Ellychnia這種"螢火蟲",
 成年後沒有發光器官。它們利用費洛蒙(pheromones)吸引配偶。
]

---------------------------------------------------
參考資料:lu yang的部落格

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

風俗-石翁仲:陵墓神道旁的雕像※


陵墓神道旁矗立排列的石雕像,我小時候聽到是稱它們「石俑」。
近來,才得知它們現在被叫成「石像生」。
找不到何時何人起這名的,但從字義,倒蠻容易理解的,此石刻得栩栩如生(像生的)。
後來,又聽聞它另有別名:「石翁仲」。字面上不好理解,這得查典故了。


「石翁仲」的「翁仲」或許是個人名,
關於他的(網路)資料不多,並且於正史中,未曾載記。
假如是人名,我偏向於認為,他應該是古人虛構出的人物。

維基(註1)說,「翁仲」最早出現於(東漢)高誘對《淮南子·氾論訓》的一條註釋。
該條在解釋秦朝鑄造的「金人(或稱:銅人)」,它說:
秦皇帝在位的第二十六年,才剛兼併天下,有"長人"現身在臨洮(地名),
高五尺,足跡長六尺,於是依著他的形象鑄造金人(銅人),名為「翁仲」或「君何」。

之後的《漢書·五行志》(註2)也提到此傳說,而這有三點可談:
第一點,秦皇帝,即秦始皇,於史記(註3)記載,有鑄造12金人,立於咸陽城宮廷中。
第二點,即使真有十二金人,但不表示「翁仲」存在,畢竟前面講過,中國正史,查無此人。
    要用高誘之說證明,恐怕孤證不證。
第三點,十二金人和陵寢石雕扯不上關聯。一者在活人城中,一者在死人墓邊。

因此,我個人覺得  :「十二金人」和「(石)翁仲」當屬不同兩件事吧!


*****
維基(註1)又講,
到了明朝,有人對「翁仲」的故事加以渲染,「翁仲」還多了一個姓氏"阮"。
《明一統志》卷90寫:
秦始皇派他,阮翁仲,守臨洮,匈奴被震攝到不敢入侵。
他身故後,始皇令人按他身形造銅像在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來使見著,以為他仍活著。
可是,這樣說是有問題的。

臨洮,位於今日的甘肅省岷縣,秦朝時,與其接壤的外族是羌,見下圖。
匈奴和羌,還隔著一個月氏(註2),
阮翁仲離匈奴太遠,震攝之說,不太可能為真,阮翁仲之有無,亦是。

據說阮翁仲的事蹟被記在越南神話裡,我想是由於他姓"阮"的緣故吧!
有學者(註1)說:這麼做是為了強化獨立的越南文化傳統的民族主義,藉以激起民族的自信心。


*****
若「翁仲」不是十二金人,也不是秦始皇麾下身軀偉岸的大將,那它是什麼?
根據近代學者作的研究(註4):
 翁仲是漢以後受到草原民族影響出現在陵墓前神道兩側的石刻人像之名,
 草原民族的此類石像被一些學者稱作「突厥墓前石人」、「亞歐草原石人」等。
 而(學者)李零則進一步認為,
 「翁仲」一名可能是外來語(參考蒙古語ongon翁袞「偶像」,突厥語oŋžia)

這才是比較可靠的說法吧!




--------------------------------------
1. 「翁仲」一名最早出現在《淮南子·氾論訓》東漢高誘對
「秦之時,高為台榭,大為苑囿,遠為馳道,鑄金人」一句的注釋,
說:
「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長人見於臨洮,
 其高五丈,足跡六尺,放寫其形,鑄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
[中華哲學書電子計畫有高誘《淮南子》註釋本:淮南子 -> 淮南子五 66 /102 ]

[附帶說明:
顧炎武的《日知錄》卷25也談到「翁仲」、「君何」二詞。
 《淮南子》註:「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長人見於臨桃,其高五丈,足跡六尺。
 放寫其形,鑄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今人但言翁仲,不言君何。]

2. 明天順年間的《明一統志》卷十九,「阮翁仲」這一人物突然出現:
「阮翁仲身長一丈三尺,氣質端勇異於常人,少為縣吏,為督郵所笞,嘆曰:『人當如是邪?』
遂入學究書史。始皇並天下,使翁仲將兵守臨洮,聲振匈奴。秦以為瑞。
翁仲死,遂鑄銅為其像,置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至,有見之者猶以為生」,
此後1595年彭大翼的《山堂肆考》、天啟年間廖用賢的《尚友錄》、
清康熙年陳夢雷編的《古今圖書集成》,乾隆時編的《四庫全書》等書均因襲了這個故事。
[維基寫錯,是卷90,而不是卷19。如右:明一統志 (四庫全書本)/卷90]

3.有學者認為,阮翁仲傳說是從越南的李翁仲傳說傳播而來,
而越南的李翁仲傳說又是根據《淮南子》高誘注演繹想像而來,
是強化獨立的越南文化傳統的民族主義的產物,藉以激起民族的自信心。


1. 據《漢書·五行志》說,
就在秦始皇二十六年時,在秦的邊地臨洮一帶,出現了十二個身高五丈,
足跡六尺穿夷服的巨人,秦始皇以為這是吉祥的徵兆,
於是按照這十二個巨人的模樣,銷毀了天下兵器作成銅人(事又見《淮南子·氾論訓》高誘注)。
其實,十二個銅人出於臨洮只是傳說而已,不可能實有其事,
而這個傳說又是從先秦有關“長人”、“長狄”的傳說深化而來的。
屈原時代就有了“長人”的傳說,《天問》問道:“
何所不死?長人何守?”據王逸、洪興祖和朱熹等人的注,可知“長人”即“長狄”。
[《漢書·五行志》沒有"翁仲",凡正史都沒有]

2. 短片有講:臨洮和羌人接壤,羌與匈奴,隔一月氏。

3. 至於陵墓前石人像稱翁仲始於何時很難確知。
 柳宗元詩《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說“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
 ”這里翁仲指的就是墓前石人,可見至少在唐代已將墓前石人稱為“翁仲”了。


文獻記載
《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史記索隱》按:“二十六年有長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像之。”
陳直《三輔黃圖校注》三輔黃圖卷之一:
 “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高三丈,鍾小者皆千石也。”
《長安志》引《三輔舊事》雲:
 “秦作銅人,立在阿房殿前,漢徒著長樂宮大夏殿前。”
 又云:
 “坐高三丈,銘其后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
《漢書·王莽傳下》:
 莽夢長樂宮銅人五枚起立,莽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
 即使尚方工鐫滅所夢銅人膺文。
《三國志·魏書·董卓傳》云:椎破銅人十及鍾鐻,以鑄小錢。
《關中記》云:
 董卓壞銅人,馀二枚,徙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
 後石季龍徙之鄴,苻堅又徙入長安而銷之。
《過秦論》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我讀的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也談及金人]


註4:

(1)翁仲是誰?從何而來?翁仲的身份沒有那麼明確的記載,東漢以前的中原文獻里沒有「翁仲」一名,直到東漢時期,高誘注本的《淮南子》中才有提到:「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長人見於臨洮,其高五尺,放寫其形,鑄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這樣看來,似乎在當時高大力士形象的銅人被叫做「翁仲」或「君何」。

(2)《晉書·五行志》記載:「景初元年(曹魏明帝年號即公元237年),發銅鑄為巨人二,號曰翁仲,置至司馬門外,案古長人見,為國亡。長狄見臨洮,為秦亡之禍。始皇不悟,反以為嘉祥,鑄銅人以象之。魏法亡國之器,而於義竟無取焉。蓋服妖也」。這段文字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的是,晉人對翁仲的看法與前朝相反,認為翁仲並非祥瑞而為服妖,認為長狄(西方胡人)現身臨洮(現甘肅省臨洮縣)本是亡國之禍,始皇帝不僅不悟,反而以為祥兆,鑄造胡人銅像守護宮門,魏明帝效法始皇帝將這種亡國之器立於司馬門外,顯然是服妖之災。奇怪的是,晉人之後卻沒有人受到晉人指責翁仲為「服妖」的影響,仍舊把翁仲看成守護神,並最終成為「墓前石人」。

(3)目前學界對於「翁仲」仍有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他是秦漢時期塞外匈奴的祭天神像,漢代才引入漢族地區,因為翁仲本身的發音與蒙古語中的偶像(Ongon)、突厥語中的鬼神(Ogzia)非常相似。



--------------------------


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札記-心理-魯賓花瓶(Rubin vase)

Keigo(河尻圭吾)的漫畫《我的生活不可能那麽壞》、《我的生活不可能那麽壞2》很有趣,
沒用到任何文字,以一張圖展現他特有的幽默,我認為他的漫畫能跨國界。
若非得加旁白,我覺得蠻多則可以寫"尷尬了"或"想不到吧?"。


書中百分之九十幾的圖畫,我瞧一眼便明白。
就會有那麼一兩張圖,讓我疑惑數分鐘。像下圖(出自《我的生活不可能那麽壞2》),
顯而易見,吐司先生在比愛心手勢,我卻搞不太清楚他對面女子想的是何物?




後來,我聯想到魯賓花瓶(Rubin vase,註1),即下圖中的右圖。
以白色看起來,是瓶子;以黑色看起來,是二人對視的側臉臉龐。



這與前面女子所思是異曲同工,
女所思的,不是空的部分(愛心),而是實的部分,土司先生手勢擺成的形狀:吐司扣環。




---------------------
註1:英文維基:魯賓花瓶 圖片出處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札記-韻文-(唐)白居易<微雨夜行>※

全當玩一場文字遊戲,作詩寫雨,卻不用「雨」字。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微雨夜行>便是如此。
原詩云:
漠漠秋雲起,稍稍夜寒生。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
白話翻譯:
 傍晚,匝匝秋雲升起,入夜,絲絲寒意滲涼。
 只覺得寒冷是因微雨打濕了衣裳,卻聽不到雨落聲、瞧不見衣上有任何雨點濕痕。

前兩句是開場,雲來雨至吧(來吧~現時台灣很需要雨),後兩句才是真正在說雨。
從前國文老師教過:形容一個情境,盡可能地用上所有感官體驗。
由此可知,白居易摹寫的是雨的視覺(無點)、聽覺(無聲)、觸覺(覺衣裳濕)。
藉來描述雨境,但不出現任何「雨」字。

另外,李商隱<微雨>玩的也是同一套(路),
原詩云:「初隨林靄動,稍共夜涼分。窗迥侵燈冷,庭虛近水聞。
李商隱的用詞更典雅。


*****
現代倒也不是沒類似的遊戲,一些綜藝節目就有。他們怎麼玩呢?
規定不能用到"答案"的任何一個字,並在有限制的描述下,讓同隊隊友猜謎。
比如一隊有5個人,當中4人看過謎底是"汽車",
接著,這4個人每人僅可說一句,但句中不可出現"汽"字、"車"字,讓剩下那個人去猜。
不過,這玩不出文學之美囉~



------------------------------------
事實上,我最喜歡的作品是:杜甫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哈哈。
------------------------------------
參考資料:李商隱和白居易的兩首微雨詩

札記-文學-《徒然草》:人心是不待風吹而自落的花※


我手邊的《徒然草》(註1)譯本,竟然是(日文)翻成文言文。
頗知名的第26段,該中譯如下:
人心之花,未待風吹已自落。
 往昔歲月,佳人依依,情意綿綿之語,至今猶難忘懷。
 可嘆別離經年,已形同陌路。生離苦,更甚於死別悲。
 是故,有人哀白絲可染諸色;有人逢逵路而悲泣。
 《堀河院百首》中有歌云:
 『昔會伊人牆垣下,今時荒廢蒿草生,唯見堇花落寞開。』
 歌中淒寂之景,想來確實有過。

我又在網路找到一篇同為第26段的白話譯文:
人心是不待風吹而自落的花。
 以前的戀人,還記得她情深意切的話,但人已離我而去,形同路人。
 此種生離之痛,尤甚於死別也。故見到染絲,有人會傷心;
 面對岔路,有人會悲泣,堀川院的百首和歌中有歌云:
 『舊垣今又來,彼姝安在哉?唯見萋萋處,寂寞堇花開。』
 這種寂寞的景況,誰說沒有呢?

兩相對讀,意思便能懂八九分,作者在感嘆「今非昔比」吧!
當中的經典之句:「人心是不待風吹而自落的花」
讀起來很是優美,但我覺得如何解釋,卻得費些心思。
我想它表達的應該是:
即便你不做什麼(外境亦是一致),人心依然變化(變心)。

後頭寫的「有人看見白絲染色而傷心,有人面對直路後接岔道而悲泣」,
即「明明顏色看著好好的,她何以色變了...明明路走得好好的,兩人怎麼分道揚鑣了」,
亦在呼應前頭的同等哀傷呀~



-----------------------------------
註1:《徒然草》 王新禧 譯


註2:百科知識


2021年3月26日 星期五

數學_韓信點兵

起初是要寫「韓信點兵」的數學題,才順手整理「二元一次方程式求整數解」。
豈料,卻是先寫成了那篇。不過,這兩個是相關聯的,倒也沒損失。

「韓信點兵」的經典題型是這樣的。
不知士兵總數,但知道,
一排排三人的話,剩二人無法成排;
一排排五人的話,剩三人無法成排。
一排排七人的話,剩二人無法成排。請問,可能的最小正整數為多少人。

依前一篇所提的「中國剩餘定理」(註1),作法是:


因此,最小的正整數為K=-2時,X=23。


*****
我回思學生時怎麼解這題的?
除三餘二,我就先列出3X+2的數(X是整數),2、5、8、11、....
拿這些數字除五,看餘三的最小數值是啥,得出8,
換句話說,8同時除三餘二,除五餘三,接著列出3*5Y+8的數(Y是整數),
8、23、38、53、...
拿這些數字除七,看餘二最小的整數為多少,得出23。
是故,答案為23。此為正解。



------------------------------------------
2021.10.07整理
------------------------------------------


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數學_二元一次方程式求整數解

這篇是解法(不是證法)的資料整理。

關於「二元一次方程式求整數解」,
首先要知道的事是:根據「貝祖定理(Bézout's identity)」
aX+bY=M 的式子有整數解時,若且唯若M是a及b的最大公因數d的倍數。

我太久沒寫證明,怕寫出問題;其次,這不是我要講的重點。
因此,如何證明「貝祖定理」,請參考維基(註1)。


*****
二元一次不定方程式的整數解通解。通解如下:











答案會有無限多組解,(X0, Y0)是當中一組。


求aX+bY=M這類式子的一組整數解(X0, Y0),普遍是用輾轉相除法
舉師範大學講義上的例子(註2,因為比較簡單)
























前面的 23= 4.5 + 3....就是來自於輾轉相除法。證明的話,就是參考輾轉相除法(註2)。


若能用觀察法,"猜出"一組,那只要帶入這個通解公式,就結束了。
若觀察不出,試試移位運算。
比如百度(註3): 5x + 11 y = 1的例子:















再不行,那得回到輾轉相除法。
比如雄中講義的下面這題,以輾轉相除法比較容易找出 aX+bY=M中的 a、b。














3172*5 + 2257* -7 = 61

通解則為:
X = 5 +37 k
Y = -7 - 52 k     k是整數。


*****
雄中講義(註2)的最後一頁如下,
我認為這屬於「韓信點兵」的題型,可用中國剩餘定理(註4)解題。




















------------------------------------------------------
學生時代做過、考過好幾次輾轉相除法的證明,而今以推導不出了,能力弱到只能解題。
而在我的美好算數學的回憶中(或說想破腦袋,哈哈),輾轉相除法最好玩的地方,
不在於求最大公因數,而是藉此得出二元一次方程式的整數解。
-------------------------------------------------------
註1:貝祖定理


註2:
1. 師大講義:歐基里得輾轉相除法

2. 雄中求整數講義:整數解問題




2021年3月17日 星期三

札記-風俗(唐朝)-管父親叫"哥哥"※

很早前,某電視節目主持人為了證實唐朝人稱父親"哥哥",
拿出唐朝某位皇帝寫給兒子的信件(出自《全唐文》)。
時間隔久,我的印象已經模糊,
查了一下,應該是唐太宗李世民寫給兒子李治的書信:<數年帖>吧!
其內容見於《全唐文》卷10(註1):
數年來每有征動,雖復事非為己,猶恐下有怨谘。所以廢甘泉之遊,履燋金之弊,
寧可違涼忍暑,不能適己勞民。想汝誠心,惟吾是念,自非孝情深結,孰能以此為懷。
省書潸然,益增感念,善自將愛,遣此不多。哥哥敕。

亦有圖片為證,如下,倒數第四行的結尾:哥々敕(註2)。
註3

至於為什麼?
(igetget2021年文化參考)賈行家的解釋:
這是遊牧民族的習俗,語言學家在古代新疆東部的語言,
和今天維吾爾[回紇]語、哈薩克語裡,都找到這種混用的情況[哥哥和爸爸稱號混用]。
這可能跟游牧民族"還子習俗"有關,就是長子會把第一個孩子交給自己父母扶養。
從此,這個孩子會稱呼爺爺奶奶為"父母",稱呼自己父親為"哥哥"。
這個傳統在北方民族中由來已久,
李唐皇室有遊牧民族的血統[唐朝皇族是鮮卑人之後],採用類似的叫法一點也不意外。


除此外,別人有另一套說法(註4),同樣是遊牧民族的傳統:
父死後,可以娶自己的媽媽;或者兄死後,可以取嫂嫂,
在那時候,這可以保證生產力,並且能保證那些弱女子的生活。

我覺得後者可能性比較高。
舉東漢時的遊牧民族匈奴為例(註5),
西元前31年,王昭君的丈夫呼韓邪單于去世,依據成俗,她得改嫁呼韓邪單于的長子。
此有違漢人禮俗(《禮記.曲禮上》:「夫惟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ㄧㄡ)」),
於是,她寫信給漢成帝,說要回漢。
皇帝給她的答覆是「從胡俗」,她因此嫁給呼韓邪寵妾大閼氏的長子復株累若鞮單于。


順帶提後來的事。
王昭君和呼韓邪單于生過一個兒子,叫伊屠智牙師。
而王昭君和復株累若鞮單于,則生了兩個女兒(註6)。

呼韓邪單于有好幾個兒子,
呼韓邪單于死前將單于的位子傳給長子,並交代之後王位要兄終弟及(註7)。
王昭君和呼韓邪單于所生的兒子伊屠智牙師,他的前面6個兄長都當過單于,
但他卻被排行前一位的兄長所殺,因為這位兄長想傳給自己的兒子。



---------------------------



註3:<數年帖> 大觀帖第15張圖片 (圖片出處)


那時候不是掌權的李家一家是有一些鮮卑的血統的嗎,
所以他們那時候就是有很多的那邊的傳統。
在那時候他們是游牧民族,在他們的觀念裡他們是可以娶自己的媽媽或者是嫂嫂的。
你肯定會覺得這樣不就是….什麼了嗎,
但是在那時候這可以保證他們的生產力,並且還可以保證那些弱女子的生活。

所以自然而然的他們娶了自己的家人之後輩分也就隨之發生了改變。
那個時候的中原也就是中部的地方,他們早就很穩定了,那時候是農耕了。
所以對這種的習俗非常看不起。但是那時候在游牧民族的觀念裡這是很正常的。
當然了,帶有游牧民族血統的理塘家族當然也就覺得這也不是不行。
所以他們就可以把自己的爸爸叫做哥哥,叫他爺爺也不是不行的。
這裡可以體現出他們對於這種長幼之間的尊卑沒有什麼要求和概念。

再來看看整個唐朝的統治者李氏家族,他們確實也體現了這一點。
這也是後人看來比較混亂而且不太能理解的地方。
李世民之前娶過自己兄弟的對象,李治娶了武媚娘,
李隆基之前也把自己孩子的對象自己收了。
從這裡就能看出來這種東西也是受到他們自己的游牧民族的禮制影響。


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札記-古籍-《論語》<衛靈公>23: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註1)
用通俗的話講,不會因為他說對了(或預測對),我就認為凡他所說話都有參考價值;
也不會因為我討厭他(品德不好),我就認為他說的話一無是處。
我在想:該怎樣用更容易的衡量標準或者更簡單的話來表達。

我的答案是:「專業」,
換句話說,由那個人的學歷、經歷作為判斷他說的話可信度的標準(最客觀的標準)。
並不是說專業人士不會犯錯,而是他們說錯、做錯的機率比非專業人士低太多了。
非專業人士偶爾推測正確,但大部分情況,要嘛沒根據地胡亂臆度,
要嘛人云亦云,會雜揉專家學者的話,可是,不見得傳達正確。


我看待別人建議。
首先,感謝他的善意,而後會看他話的依據,
來自哪本文章、哪本書、某演講,回歸到原始出處研判。
倘若是他的經驗談(包含對別人的觀察),
我則是看他本身是否做得到(你不可能聽一個窮人講致富之道吧),來選擇嘗試與否。
沒辦法,沒人想浪費時間~ 

我有些親友給建議,向我解釋非得這麼做時,會說:「(我們那麼親)我怎麼會害你?」
我心想:「這真不是一個好理由。你有善意,不代表你有專業。」
當然,我由衷感謝他的關心,不會沒禮貌地反駁。



--------------------------------------
註1:論語 -> 衛靈公


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札記-百科-如何在epub檔裡,整段翻譯

1. 使用calibre隨便開啟一個外文書的epub,以滑鼠拖曳反白一段文字。
點選「查詢/搜尋選取的單字」。


2. 按"新增(+add sources)"


3. 按"+加入"

4. 先填名稱:自取(我是填 google trans),
其次填網址:
https://translate.google.com.tw/?hl=zh-TW&tab=wT&sl=auto&tl=zh-TW&op=translate&text={word}
最後,按"V確定"。
附帶說明,
sl=auto,是指系統偵測"將被翻譯的語言"。
tl=zh-TW,是指翻譯成繁體中文。


按下"確定"前,像這樣:


5. 正常而言,反白會停在第一個選項(google trans),如果沒有的話,請自行點選。
最後按下"確定"。


最後,右側畫面往下拉,就可以看到中文翻譯了。



2021年2月20日 星期六

札記-藝術-相聲: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



相聲定場詩之「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
有人講這是相聲演員郭德剛所作,原詩為:
 沒來由此去經年,總把新人換舊顏。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


對此,我採懷疑態度,我認為可能是參照前人留下的"說書話本"。但查證不易...僅能存疑。
又有人說:「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是借鑑於唐伯虎的<言志>。
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
閒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詩中言明,鬻文賣畫、自食其力將錢賺體面,非(造孽)孽錢。
如同電影【讓子彈飛】:站著把錢給掙了。
而這似乎在反諷以煉金丹、坐禪、商賈、耕田生財謀生的人是造孽嗎?
不煉金丹、坐禪,我覺得這容易理解,唐伯虎應當覺得宗教是裝虛弄假。
但是商賈、耕田怎會呢?

百度百科(註2)的講解頗佳:
此詩容易使人誤會為“商賈”、“耕田”的勞動所得是“造孽錢”。...
“不為商賈不耕田”,則是不事人間產業。
“不為商賈”是不屑為;“不耕田”是不能為,即孔夫子所謂“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也。

一個是有能力,我有能力經商,但我不想;一個是沒能力,我沒能力務農,因此不幹。
我只幹我愛幹的,錢拿得理所當然。豪邁瀟灑~


*****
像這種「借鑑」(整句抄),或筆削別人作品,重塑成自己的,應該屢見不鮮吧~
如:北宋.王安石《鍾山即事》:「 一鳥不鳴山更幽。」,
襲自南朝.王籍《入若耶溪》:「鳥鳴山更幽」(新增兩字)。如:

如:北宋.林逋 《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註3)。
變自南唐.江為的殘詩 :「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更動兩字)

如:北宋.黃庭堅的《題畫睡鴉》(註4):
「山雞照影空自愛,孤鸞舞鏡不作雙。天下真成長會合,兩鳧相倚睡秋江。」
改自南朝.徐陵的《鴛鴦賦》:
「山雞映水那相得,孤鸞照鏡不成雙。天下真成長會合,無勝比翼兩鴛鴦。」(前三句很明顯)


只是說...沒想花功夫收集~



-------------------------
註1:圖片出處




註3: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註4:容齋隨筆/卷一
黃魯直詩
徐陵《鴛鴦賦》云:「山雞映水那相得,孤鸞照鏡不成雙。天下真成長會合,無勝比翼兩鴛鴦。」黃魯直《題畫睡鴨》曰:「山雞照影空自愛,孤鸞舞鏡不作雙。天下真成長會合,兩鳧相倚睡秋江。」全用徐語點化之,末句尤精工。又有《黔南十絕》,盡取白樂天語,其七篇全用之,其三篇頗有改易處。樂天《寄行簡》詩凡八韻,後四韻云:「相去六千里,地絕天邈然。十書九不達,何以開憂顏!渴人多夢飲,饑人多夢餐。春來夢何處?合眼到東川。」魯直剪為兩首,其一云:「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書九不到,何用一開顏?」其二云:「病人多夢醫,囚人多夢赦。如何春來夢,合眼在鄉社!」樂天《歲晚》詩七韻,首句云:「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冉冉歲將晏,物皆復本源。」魯直改後兩句七字作:「冉冉歲華晚,昆蟲皆閉關。」

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宗教_(日本)浦安の舞



日本的「浦安の舞」(註1),
歌詞為:天地(あめつち)の神にぞ祈る朝なぎの海のごとくに波たたぬ世を
翻譯成中文:向天地神明祈求,如無風的清晨海洋般,風平浪靜的世界)。
此詞為昭和天皇所作。

巫女手上的"神樂鈴"則是表徵天皇三件神器,
鉾(劍身的部分)是天叢雲剣;
鍔(劍身和劍柄中間橢圓扁平之物)是八咫鏡;
鈴是八尺瓊勾玉;
並且,鈴鐺個數多,又象徵著五穀豐收。我覺得好炫。



---------------------------
註1:浦安の舞


註2:巫女的法器——神乐铃
神楽鈴(かぐらすず)[跳神樂舞的時候用的鈴檔]
神樂鈴(5色帶子付),一般價格在32000日幣左右。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札記-中史(魏晉)-晉武帝的羊車望幸※

註1

中國史裡,彷彿是魏晉南北朝的晉武帝司馬炎,他的後宮佳麗最多人,達一萬多。
而這些人的來源有兩類,一.朝廷既有制度的徵選,二.征伐勝利擄獲的戰俘。

◎泰始九年(273年)
○《晉書·武帝紀》:
 「詔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備六宮,采擇未畢,權禁斷婚姻。」(註2)
此段大意:「公卿以下的女子,即天下女子,在我沒選完前,不准婚配。」

○《資治通鑑》卷80:
詔選公卿以下女備六宮,有蔽匿者以不敬論。采擇未畢,權禁天下嫁娶。
 帝使楊后擇之...帝怒,乃自擇之,
 中選者以絳紗系臂,公卿之女為三夫人、九嬪、二千石、將、校女補良人以下。
」(註3)
 與上重複之處就免去,此段大意:
 「晉武帝叫楊皇后擇選...後來惹得晉武帝發怒,改他自己挑,
  中選的人臂上綁深紅色的紗巾,有...」。而這一年史書只記載頭銜,沒數字。


◎泰始十年(274年)
○《資治通鑑》卷080:
三月,癸亥,日有食之。詔又取良家及小將吏女五千餘人入宮選之,
 母子號哭於宮中,聲聞於外。
此段留意數字便可,可得知隔年選了5000餘人。


◎太康二年(281年)
○《晉書·武帝紀》:「詔選孫皓妓妾五千人入宮。東夷五國朝獻。
這一段也是看數字。晉武帝在太康元年(280年)平定吳國(三國時代結束),
翌年(281年),將吳國孫皓的妻妾收歸自有,人數5000左右。

◎《晉書·列傳·后妃上:胡貴嬪》講的時間,應該介於泰始九年(273年)至太康二年(281年):
○「泰始九年,帝多簡良家子女以充內職,自擇其美者以絳紗繫臂。
○「時帝多內寵,平吳之後復納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註4)
第一段大意是說從國內挑,這前面提過;
第二段,仍看數字。加從吳國來的人,總數上萬。

故爾,司馬炎後宮超過萬人。


*****
那麼,晚上如何選人侍寢?看多了清朝古裝劇的,會想到翻牌子,
但晉武帝首創,駕著羊車,由羊來挑,羊車停在哪位妃子門口,他就臨幸誰。
宮人爭寵,便會在門戶上插竹葉、地上灑鹽水,此皆是羊兒貪食之物。
有人稱此為:羊車望幸或羊車遊宴(註5)。

其史實,可見《晉書·列傳·后妃上:胡貴嬪》
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
 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帝車。

資治通鑑卷081,承襲上述,無添新說:
詔選孫皓宮人五千人入宮。帝既平吳,頗事游宴,怠於政事,掖庭殆將萬人。
 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競以竹葉插戶,鹽汁灑地,以引帝車。
」(註6)



------------------------
註1:司馬氏家族與魏晉百年紛亂 (圖片來源)
《羊車望幸圖》,明代《帝鑑圖說》彩繪插畫。


註2:
1. 晉書/卷003

2. 司馬炎的後宮妃子有一萬多人?揭秘“羊車望幸”的由來 (主要參考文章)


註3:資治通鑑/卷080
○詔選公卿以下女備六宮,有蔽匿者以不敬論。采擇未畢,權禁天下嫁娶。
帝使楊后擇之,後惟取潔白長大而捨其美者。帝愛卞氏女,欲留之。
後曰:「卞氏三世後族,不可屈以卑位。」帝怒,乃自擇之,
中選者以絳紗系臂,公卿之女為三夫人、九嬪、二千石、將、校女補良人以下。


註4:
晉書/卷031
胡貴嬪
胡貴嬪名芳。父奮,別有傳。
泰始九年,帝多簡良家子女以充內職,自擇其美者以絳紗繫臂。而芳既入選,下殿號泣。
左右止之曰:「陛下聞聲。」芳曰:「死且不畏,何畏陛下!」
帝遣洛陽令司馬肇策拜芳為貴嬪。帝每有顧問,不飾言辭,率爾而答,進退方雅。
時帝多內寵,平吳之後復納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
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
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帝車。
然芳最蒙愛幸,殆有專房之寵焉,侍御服飾亞于皇后。
帝嘗與之摴蒱,爭矢,遂傷上指。帝怒曰:「此固將種也!」
芳對曰:「北伐公孫,西距諸葛,非將種而何?」帝甚有慚色。芳生武安公主。
[摴蒱:類似丟骰子]


註5:
[目前沒看到史書寫3隻羊,不知道"3"從何而來]

2. 羊車遊宴 (參考資料)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飲食(清朝)_和珅的煙囪式火鍋※


我的youtube主頁,這一兩週頻繁出現講解【雍正王朝】當中玄機的影片,
我也就看了幾集,這些人對於非史實的劇情這番上心,挺有意思的。
剪輯的影片中,有一幕是雍正皇帝獨自一個吃火鍋,如上圖。
雖然,瞧不出違和感,但我覺得鍋具應該是有問題...話說回來,畢竟是戲劇,此事不應苛求。

中國,"火鍋"形式的烹調法由來已久,
有人言始自商周(註1),最先是青銅鼎內注水,鼎下生火,將食物丟進水中煮熟。
而"火鍋"第一個正式名稱為何,說法不一而足。
有說是「古董羹」(註2,年代不可考),取自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咕咚」聲。
有說是「撥霞供」(註3),原食材主要是兔肉,也就是說,最初的「撥霞供」指兔肉火鍋。
前者,我找不著古代文獻支持;後者,則是出自南宋的《山家清供》(註4)。
之後,因火鍋料和湯底不同,創意出各色各樣的鍋名。


使用的器具亦不斷演進,
上圖中的"煙囪式火鍋",則是清朝大名鼎鼎權臣和珅的巧思。
乾隆晚於雍正,是故,我才會認為鍋具有問題。

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令內務府總管和珅籌措千叟宴,
時值冬季,寒冬酒菜易冷,為了保溫,定然得改革舊式鍋。
和珅先將鍋加大並在中間加上煙囪,然後,鍋下開一個洞,便於把燒紅木炭投入洞加熱。
如此,便能長時間維持食物溫度(註5,另有一說是朱元璋十三子朱桂)。

乾隆皇不只請人吃火鍋,自己也是清朝歷朝皇帝中最愛吃火鍋的。
清朝《膳底檔》紀載,他曾經在乾隆54年一年內,吃了兩百多次(註6)。
其次好像是慈禧吧,她好食菊花火鍋,菊花火鍋還是她的創新料理呢。



-----------------------------
註1:原來乾隆皇帝竟是火鍋控!一年吃上200次也不膩
○歷史上最早出現類似火鍋的吃法是在商周時代,
而火鍋最早的名字出現在宋人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
將其取了一個典雅的名字稱為「撥霞供」。
到了清代,從乾隆擺的千叟宴吃野味火鍋,到慈禧愛吃的菊花火鍋,
皆能感受到這道料理的久遠歷史,其中乾隆更可堪稱是「火鍋控」,
以乾隆54年的御膳菜單為例,他在這一年吃了200多頓火鍋。

○千叟宴因出席者眾,只能在戶外擺,但乾隆擺的時間又在正月,
北京天氣嚴寒,為了體恤赴宴者,相傳負責籌辦的權臣和珅,便想出吃火鍋,
讓大家可以邊吃邊暖身。當然,乾隆盛世要擺火鍋御宴,又豈能失禮,
於是又想出「吃野味」,食材共有12種,包括:鹿肉片、飛龍脯、袍子脊、山雞片、
魷魚卷、野豬肉,野鴨脯,野魚肉、刺龍牙、大葉芹、刺五加、鮮豆苗,可謂非常豐富。
其實,乾隆擺的千叟宴吃野味火鍋,除了出於體貼,天氣嚴寒為出席老人家設想之外,
相信原因之一,就是乾隆本人也十分愛吃火鍋。
但其實,當時吃火鍋的方式與現代不同,現在我們以滾水、滾湯涮肉片等食材來吃,
當時反而較像是把食材炆煮的「鍋」,並不一定是「打邊爐」。




撥霞供是兔肉火鍋。據史籍記載,宋代士大夫階級崇尚野味,食野兔之風尤盛。
 “撥霞供”即“兔肉涮鍋”,是當時風味菜餚之一。
撥霞供,即涮兔肉,崇安傳統名菜。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宋理宗淳佑年間 (1241-1252年)。
福建泉州人林洪撰寫的《山家清供》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註4:山家清供
向遊武夷六曲,訪止止師,遇雪天,得一兔,無庖人可製。
師云:「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
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筴入湯,擺熟啖之,乃隨宜各以汁供。」
因用其法,不獨易行,且有團欒熱煖之樂。越五六年,來京師,
乃復於楊泳齋伯昺席上見此,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
楊,勳家嗜古學而清苦者,宜此山家之趣。因詩之:「浪湧晴江雪,風飜晚照霞。」
末云:「醉憶山中味,都忘貴客來。」豬羊皆可作。
本草云:「兔肉補中益氣,不可同雞食。」


註5:
1. 維基:和珅
○和珅改革舊式火鍋,將火鍋用的鍋子加大並且在中間加上煙囪,
以及在鍋子下打開一個洞,這個洞的用途是投入木炭加熱。

○因老人不宜吃冷菜,但宮中出菜速度慢致菜易涼,時任內務府大臣的和珅,
予見此事且做出妥善解決,即發明可隨時加熱的煙囪火鍋。

2. 百度:和珅
第二次千叟宴由內務府總管和珅籌措,和珅改革舊式個人小火鍋,
發明今制大火鍋加煙囪,熱呼呼宴席讓數千位老人吃得眉開眼笑,乾隆面子俱足。

3. 知乎:北京銅鍋火鍋源自哪裡?
對於這種火鍋的誕生歷史,
民間被最常被採用的說法是“朱元璋十三子朱桂(公元1374~1446年)喜宴飲,
因寒冬酒菜易冷召集工匠而做”,
後有乾隆辦“千叟宴”由和珅所造的說法,略晚,清代中早期的故宮藏品便有高筒銅火鍋


○根據清代制度規定,清代宮廷並非一天「三餐」,而是一天「兩餐」,
分為「早膳」和「晚膳」,「早膳」在卯正二刻,大約是現代時間早上6時半,
「晚膳」在午正二刻,大約中午12時半。
但根據「膳底檔」等清宮檔案記載,但實際上仍是依照皇帝需求靈活調整,彈性很大。
一般來說,「早膳」是在上午5時至11時之間,「晚膳」在上午11時至下午3時之間,
且過程中,只要皇帝食慾來了,隨時都可以吃點東西,晚上餓了也有夜宵,絕對餓不著。

○康熙愛吃巧克力(「綽科拉」,也就是chocolate),雍正愛上荔枝味

○甄嬛(原型:孝聖憲皇后、崇慶皇太后)最哈豬蹄

○在清代皇帝中,乾隆是出了名的火鍋愛好者,也喜歡跟大夥一起吃各式火鍋,
如燉酸菜熱鍋、山藥鴨羹熱鍋、燕窩蔥椒鴨子熱鍋等等。
根據記載,光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這一年,乾隆就吃了多達200多頓火鍋,相當驚人。
聯經編輯李佳姍:『(原音)乾隆非常誇張,平常皇帝吃飯是吃早膳跟晚膳,
一天吃兩餐,他可以早上也吃火鍋,中午也吃火鍋,就一天吃兩鍋,
甚至還有統計說一年365天,他大概吃兩百頓火鍋。』

○道光愛吃蛋

○慈禧愛吃西瓜,但她只愛吃西瓜中間那一口,御膳房光是一天就要準備350顆西瓜給她。
不只如此,慈禧也好吃甜品和火鍋,甚至發明菊花鍋,掀起滿城風潮。
聯經編輯李佳姍:『(原音)慈禧對吃特別講究,尤其是吃甜食,
她很喜歡吃玫瑰露、玫瑰餅之類,很精緻的小點。慈禧不但吃火鍋,
她還發明很風雅的菊花鍋,她把菊花放在火鍋,不但說有香味,視覺上也很美麗,
吃起來又也很清淡,變成城裡面的婦女很風行,大家都喜歡吃菊花鍋。』

○溥儀走西餐風


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札記-中史-(清)(野史)戊戌變法後,光緒的祝壽戲※

有youtuber偶然間聊到這事,但網路甚少筆資料能作佐證,
並且我覺得史書不太可能記載這麼細,所以,先歸類為野史吧!


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被慈禧軟禁北京中南海瀛台。
權力架空,處境如俗語所言:落架的鳳凰,比雞還不如。
鬱鬱寡歡下,僅能以修鐘苦中作樂。

然而,年號沒換,名義上光緒仍是皇帝,每逢萬壽節,宮內依舊得走走型式為他祝壽。
慈禧太后總故意點兩齣戲(註1),奚落、警告意味濃厚。

第一齣(註2)【打龍袍】,出自小說《三俠五義》(後來又被改編成《七俠五義》)。
據youtube說,原本沒有這齣,是奉了慈禧太后,梨園臨時編的,
看準慈禧瞋恨光緒,當中兩句:「一見皇兒跪埃塵,開言大罵無道的君。」
指桑罵槐,指著(小說、戲曲裡)宋仁宗,實則罵光緒帝不孝、忤逆親爸爸(慈禧)。
我看的京劇曲目少,印象所及,在那個專制時代,好像罵皇帝的,僅此一部吧~



第二齣是【伐東吳】,改編《三國演義》。
話說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舉全國之兵為彼伐東吳報仇,鎩羽而歸。
則在告誡光緒,乖乖接受圈禁,別尋思地想報仇。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札記-讀書-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有一個同事說他讀過的書,內容全忘了,問我怎麼看待這件事。
我回答:「我也一樣啊,就抱持著"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接著,就大致向他說明我的"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是何意思,
如同下文中,讀者與詹宏志的問答(註1):
 有位年輕的讀者在問題中表現出自身在書本裡不斷找尋"得到"的明顯軌跡而未果,
 詹宏志拿錢穆的咖啡、奶精、方糖之譬喻,作為回應:
 一杯咖啡是一杯咖啡,一顆方糖是一顆方糖,一匙奶精是一匙奶精。
 但三者一但加在一起,方糖與奶精化在咖啡裡,
 在杯子裡的東西就再也不是那三個原本存在的個體了,這個新東西叫做我們所喝的咖啡。
 而這新的咖啡喝了之後卻令人精神提振,整個過程就是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錢穆想強調的是不同物品的組成產生不同功用的存在,
 雖然已不再是原來的樣子,卻存有最原本的精神。
 你是否曾有讀過的書,看過的人、經歷的事好像記得,卻又不再那麼清楚?
 這些不同的書、人、事在經過之後,就像方糖與奶精加進了咖啡。
 於是一個人得以有了不同的心智,一個混合後的產物。
 在這時候,你讀過的那些書或許忘了詳細的立意,
 相處過的那些人或許忘了他們的面孔,經歷的事或許忘了其中錯縱的糾葛。
 但這些並沒消失,那些化於你且存於你之中,成了你心智的一部份, 成了你現在的樣子。



由於他問我的是「對待過去的遺忘」,而不是「未來如何記憶」,
所以,以安慰、遣除"記不住"的遺憾為主。

樺澤紫苑《最高學習法》

若要問「未來如何記憶」,
推薦「每本書筆記下三個重點(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能記三個就很了不起了。
有用的知識,時時複習及應用到一般生活,
最終,便會像"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一樣,"真正"地內化成本質。
亦如人說:一個人的言行,即是在此前,所受教育的總和。 



-------------------------
註1:詹宏志的~~所過者化 所存者神

2021年1月1日 星期五

札記-社會-防疫新聞之自主健康管理者偷跑看演唱會※

門口寫「導盲犬不得入內」,請問這是給盲人看的、還是給導盲犬看的?
答:「給守門人看的」(澄清一件事,"導盲犬不得入內",可能涉及違法)。
那麼,有這麼一則新聞標題為:「自主(健康)管理者落跑聽五月天演唱會!」是誰看的?

若說「提醒」那些非居家檢疫、非自主健康管理的人要小心點?
不需要吧!
這事衛福部做了,它準確更新現況,
持續宣導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快一整年,不就防這些意外來源。

若說要「警告」那些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人不得擅自離開,終將被逮?
不需要吧!理由同上。
之前發生多起,他們要是怕警告,就不敢出去。
如果講寫這類新聞是增加輿論壓力(認為輿論有用),
迫使這些偷雞摸狗的人自律,那不要罰錢試試?
與其多費唇舌,不如由當事人承擔出事後果,罰多點比較實在(講明多次,非不教而殺)。


我個人觀點,這則新聞非專給誰看,是為了吸引點擊率(蹭流量)。為什麼呢?
因為若是發布疫情消息,大可將標題訂:「又一樁自主管理者落跑」,
但偏偏刻意加上「五月天演唱會」,
其目的在吸引眼球,增加閱讀量(閱讀數高,頁面廣告費就能收得多)

此事過後,一切如故,有人努力防疫,有人脫逃違紀,守法犯法並存。
而我們心態仍得是: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



---------------------------------------
記者致電中壢警方,對方證實這件事情,
自主管理者2020年12月31日晚間9點30分被帶離現場,詳情還在進一步確認。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札記-化學-檸檬酸和過碳酸鈉之清潔實測※

習慣用熱水瓶(Water boiler)煮水,熱水瓶的說明書寫,
需清潔時,裝滿水後加入檸檬酸,長按加熱鍵(專門清潔用),
等...,再將瓶中水倒掉,以清水清洗後完成。我便照著做,果然乾淨不少。

我的保溫瓶(thermos)亦有卡垢的問題,有人建議我用過碳酸鈉,我便想:為何不是檸檬酸?
網路上,正巧見有過碳酸鈉檸檬酸,用於洗杯子的實測比較(註1),
其結果,過碳酸鈉好得多,於是,我選擇過碳酸鈉去我保溫杯中汙垢。


使用過碳酸鈉去垢,兌的水最好是熱水。當過碳酸鈉碰到倒入的熱水,氣泡狂冒。
誠如上述影片所示,效力奇佳,比我從前用過的清潔劑都來得好。

我就在想,為何熱水瓶的說明書,為何挑檸檬酸,而不是過碳酸鈉
是害怕過程中過碳酸鈉產生的氣體過多,產生意外嗎?
從我所找到的資料,理由不止於此(氣體過多,確實是理由之一)。


*****


註2:檸檬酸

首先,記得一個原則:「酸鹼中和」,酸性髒垢用鹼性清潔劑;鹼性髒垢用酸性清潔劑。
熱水瓶裡沉澱增生的水垢,主要成分為碳酸鈣(鹼性)和碳酸鎂(鹼性)等硬水所含的碳酸鹽類。
檸檬酸(註3,上圖是檸檬酸結構式,酸性)能夠分解這些鹽類,故爾擇用。


註4:過碳酸鈉



保溫瓶、杯子的髒垢屬於茶垢,屬於油脂類。
過碳酸鈉的化學式2Na2CO3•3H2O2(註4),
可以將過碳酸鈉"想像"成蘇打(Na2CO3)和雙氧水(H2O2)的組合,
溶入熱水中如上圖,會分解出蘇打(鹼性)、雙氧水,這會讓水呈弱鹼性。
油脂在鹼性,則會分解成固體脂肪酸鹽和甘油(註5)。
作用類似於國中理化學的「皂化」:
 椰子油+氫氧化鈉(鹼性)→脂肪酸鈉(肥皂)+丙三醇(甘油)。
分解出的固體脂肪酸鹽(親水性一端)能溶於水,因此能被水帶走。
再加上雙氧水所造成的氧化反應和氣泡,一方面可以漂白殺菌,
另一方面如同攪動,不需手接觸,依靠自身力量起到洗滌效果。



-----------------------------------------------------


註2:
污垢以酸鹼值來說,分為「油」形成的酸性污垢及「垢」形成的鹼性汙垢。
在清潔時,需要牢記「酸鹼中和」的原則,
酸性污垢使用鹼性清潔劑,鹼性污垢使用酸性清潔劑,就能讓您事半功倍,清潔溜溜的唷!

○而近年大紅的過碳酸鈉,其實與小蘇打一樣呈弱鹼性,兩者功能類似,
只是多了一個氧化過程,能有「漂白」的效果,去污能力也較小蘇打高一些,
最常使用在洗衣機水槽的清潔或是衣物潔白,
不過注意,要達到氧化效果需要加入40度以上的溫熱水,
過碳酸鈉才會開始分解作用,而且過程中會產生氣體,不能使用於密閉的物品,避免危險。


註3:
1. 維基:檸檬酸

2. 檸檬酸的結構式 圖案來源

3. 電鍋清潔小物 - 檸檬酸!
檸檬酸其物質為酸性,適合跟鹼性的髒污中和!
檸檬酸主要的功能是去除水垢、尿垢、肥皂垢等。
這些垢大多是因為水中或尿液中含有大量礦物質,
包括鈣、鎂等,以及碳酸根離子、磷酸根離子、草酸根離子等,
這些離子相互結合後,便會成為碳酸鈣、碳酸鎂、磷酸鈣、草酸鈣……等鹽類污垢。

去做分解碳酸鈣和碳酸鎂等硬水所含的碳酸鹽類而已,
不然就是自製汽水時需要的酸澀味需要添加檸檬酸,但不會用清潔衣物上!


註4:
1. 維基:過碳酸鈉(製作方法參考德文版:維基:過碳酸鈉) 圖案來源

過碳酸鈉無法在冷水中溶解?
過碳酸鈉可用來漂白、增豔與去汙,
市售過碳酸鈉的罐子上大多會註明「過碳酸鈉不溶於冷水」,
但事實上,過碳酸鈉也可在冷水中溶解。
至於為什麼非熱水不可,這是因為其成分中的過氧化氫,無法在冷水中產生化學反應的緣故。
過氧化氫必須浸泡至40 度C 以上的熱水,才能分解出氧與氫,水的溫度越高,
這兩種離子分解越多,漂白(氧化反應)效果也越好
因此,若在40 度C 以下的冷水裡使用過碳酸鈉,
就只能發揮碳酸鈉的去汙作用而已,漂白、增豔的效果不彰。

過碳酸鈉遇熱水後產生的活性氧安全嗎?
一般人都知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簡稱ROS)是有害物質,
它會破壞周邊物質或是細胞,產生酸化反應,
因此許多健康專家呼籲日常飲食要「抗氧化」,就是要去除活性氧類的侵害。
儘管活性氧類對身體有害,洗衣服時卻能發揮漂白作用,
如同前文所言,過碳酸鈉分解後會產生活性氧,能溶解纖維中的汙垢,
若按照外包裝上的使用量,通常不會有問題,
但若放得太多,則容易損害衣物纖維,這點請特別注意。

於水中的過碳酸鈉,可以分解成過氧化氫(雙氧水)跟碳酸鈉(蘇打),
水溶液跟小蘇打一樣呈鹼性,但它的除汙原理跟小蘇打又有點不同,
不只是單純依靠鹼性達到除汙的效果,
而是雙氧水跟碳酸鈉會互相作用,達到漂白殺菌跟去汙的效果。


註5:
○在酸性水溶液(稀釋鹽酸溶液)中脂肪會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澱粉會水解成葡萄糖;蛋白質會水解成胺基酸等分子量比較小的物質;
 在鹼性水溶液中,脂肪會分解成甘油和固體脂肪酸鹽(即香皂),
 因此這種水解也叫作皂化反應。

2. 肥皂:【皂化】→【鹽析】→【加工】
○皂化的反應方程式為:【椰子油+氫氧化鈉(鹼性)→脂肪酸鈉(肥皂)+丙三醇(甘油)】。
○肥皂的去污原理:
 (1)親油性一端(【鏈狀端】)附在油污表面,並且溶入油污中。
 (2)親水性一端(【球狀端】)溶在水中,使油污和水結合。

談「過氧碳酸鈉」的潔凈去污
○去污利用的是產生的碳酸鈉鹼性,
 油污在鹼性條件下水解產生易溶於水的高級脂肪酸鈉和甘油,而達到去除效果。
○由於過碳酸鈉遇到水反應較為迅速,且產生泡泡起到攪動作用,
 所以有時候洗滌器皿或者少量衣物可以不用手接觸,依靠自身力量起到洗滌效果。

因為鹼可以造成「水解反應」(hydrolysis);原本不溶 於水的油垢,碰到鹼後便會分解,
成為可溶於水的「脂肪酸」和「醇類」,此時再沖水, 
油垢就能隨著水分被帶走,而達到清潔效果。



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札記-動物-左右腦神經交叉配置※

這應當是常識,人的左右腦各掌管不同功能(註1)。
並且,人的右腦控制身體左半邊,人的左腦控制身體右半邊。
這種現象叫做交叉(decussation,註2)。有人專門對狗作研究,狗似乎也有(註3)。
大膽猜測,絕大多數脊椎動物應該都有交叉現象。

假如認同「演化論」的話(註4),
從"無脊椎動物"演化到"脊椎動物"的轉變之一,就是神經管從腹部轉了180度到背部去。
換言之,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管在腹部,內臟在背部,
而脊椎動物的神經管在背部,內臟在腹部。
必須一提的是:我們是根據口(嘴巴)的位置定義腹部,相反方位是背部。
所以,現在的研究推論,很可能因為這樣,
身體相對頭部旋轉了180度,造成交叉(decussation)吧!



-------------------
註1:
○大腦左右功能的不同,近年來在許多中脊椎動物內都有發現到這個現象,
因此更有人進一步猜測這種現象是不是屬於同源(homology)。
對於許多眼睛位於身體兩側的生物,研究他們的側化是一件方便的事,
因為我們知道他們任何一惻的眼睛主要是由對惻的大腦半球在處理訊息,
因此藉由單眼的測試便可揭開側化的奧秘,像是在許在許多種鳥類,人類就做過這樣的測試。

○因此有人一直爭論,魚偏好用「左眼」、「右眼」去看,到底代表了什麼。
由解剖學來看,魚左眼主要跟右側的腦部(encephalon)有結構上的相關
許多人爭論的結果,目前普遍認為左眼很有可能是特化出來,
專門建立起「鑑識」這個機制的區域。
至於,魚為什麼偏好用右眼看,則被推測是跟視覺控制的一些反應有關。

■五億年前脊椎動物演化出來時,可能已經具備左右腦特化的現象。
■最初左腦偏重處理固定的行為模式,右腦負責偵測並反應突發的刺激。
■語言和慣用右手可能是從控制固定行為的腦特化功能演變而來。
■臉孔辨識和空間關係,可能是從快速察覺掠食者的需要演變而來。


○The origin of the contralateral organization, the optic chiasm and the major decussations 
on the nervous system of vertebrates has been a long standing puzzle to scientists....

○More recently,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the decussations are caused by an axial twist 
by which the anterior head, along with the forebrain, is turned by 180° with respect to the rest of the body.


註3:狗尾密碼~嗚嗚汪
有個常見的理論,「左半身主要由右腦控制,右半身則主要由左腦支配」,
維羅提格拉博士等人猜想,對狗狗而言,應該也是如此;
然而,不同於其他研究者都是在對稱的器官(例如:眼睛、前肢)上做測試,
這裡則以不對稱的「尾巴」作為目標。結果看到,左、右半腦果然都會參與尾巴擺動的調控,
且似乎扮演著彼此競爭(搶著當老大)的角色。
怎麼說呢?莫非尾巴的右偏、左偏是由其中一半腦所決定的嗎?
維羅提格拉博士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偏側性(lateralization),來自祖先的演化特徵?!
根據戴維森(Dvidson, R.J.)博士在2004年發表的文獻提到,
「人類左右半腦的前端腦區,會分別對靠攏(approach)或撤離(withdrawal)行為進行調控」,
也就是說左腦主導靠攏、右腦負責撤離;這種由單一側腦半球主導某行為產生的過程,
被稱作大腦的偏側性(lateralization)。縱使這裡的實驗動物並非人類,
但結果發現,對於熟悉的主人、陌生的人類,這些被飼育成長的家犬,
會展現出想要親近對方的狗語言(尾巴右偏);
面對陌生的貓咪,或許因不確定感,導致狗尾擺動幅度較小,但也傾向右偏;
至於威脅性較高的狗老大,則使情勢逆轉,尾巴改為左偏;
這樣看來,維羅提格拉博士等人的推導與戴維森博士提出的理論並無違和,
表示狗狗的左右半腦的確有可能分別負責了親近或遠離的行為表現。
事實上,偏側性(lateralization)的研究已經行之有年;
在其他生物身上,包括鳥類、青蛙、魚類、猴子及人類,
也都有研究指出「左半腦是親近行為(approach behavior)的主要調控者」;
在人類世界中,又可以將其看作是與「正向情緒」(positive feelings)較為相關的一側。
好比說,人類右臉的肌肉群(左腦控制),較容易對開心的事產生反應,
反之,左臉的肌肉群(右腦控制),則傾向於對不開心的事有反應
(順帶一提,日劇「大腦先生」中所演,說謊者眼睛會往右上方飄移,也是偏側性的一種呢!)。
另外,西尼斯卡爾基獸醫等人在2008年的研究中也發現,
狗狗大多使用左腦,來分析同物種的叫聲,雷擊等較具威脅性或陌生的聲響,則由右腦處理;
同樣的,索夫蘭諾(Sovrano, V. A.)博士在2004年文獻中提到,
魚類會選擇用左眼去看陌生的事物(右腦),待熟悉後,左眼的使用率就會下降。
這些例子都透露出「右腦較傾向於處理具威脅性、令人排斥的訊息,
反之,左腦則主要用於整理喜悅、令人想親近的資訊。」

因此,也有學者建議,最好從陌生狗狗的右方接近牠,
刺激牠的左腦多一些,減緩牠的害怕多一些。


從玉柱蟲研究找到線索,推論脊索動物祖先在演化過程中,
原本腹部的口部曾經消失,後來又在背部演化出新嘴巴,
因為嘴巴位置定義哪裡是腹部 (以及相對的背部),就這樣造成了腹背翻轉,
最終演化出脊索動物,精彩論文已於 2019 年 6 月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



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札記-法律-查稅的最長年限※

法律非我專業,若下文對法條的解讀錯了,並非我想有意誤導。
而且,此篇與法律的關聯倒沒那麼大,僅是不起眼小事的邏輯判斷。

多年前,我讀到一篇刊於2004年的今周刊報導(註1):
 雖然財政部長林全強調,將細查蔡萬霖生前移轉資產的合法性
 但以蔡萬霖的提早布局來看,
 恐怕大部分的資產都已在稅法規定的七年核課期間前完成大部分移轉
 蔡萬霖住院後才移轉的應該寥寥可數,林部長如果想要有所斬獲,看來只有失望一途。

我讀後的疑惑是「轉移資產的合法性」,是哪個稅法規定7年?
這報導發表時,蔡萬霖剛剛過世,
那"住院後才轉移的應該寥寥可數"是在說:蔡入院到死亡這段時長7年?


因為我在大學時有修過法律通識課,
所以,我直覺上述的「移轉資產」所要合的"法"是遺產稅和贈與稅。
老師有講,若選擇繼承財產,遺產稅不只課被繼承者死後留下的部分,
死前幾年內贈與的,即便繳過贈與稅,仍得課遺產稅,
付的金額則為遺產稅減掉贈與稅(遺產稅常常比贈與稅多)。

我在想:會不會在談"死前7年內被課贈與稅的資產,改課遺產稅"啊?
然而,時間對不上,遺產稅的法律(註2)寫:
 死亡前兩年內贈與之財產(已繳的"贈與稅",從遺產稅額內扣抵),全得課遺產稅。
報導是7年,而遺產稅的法律是2年。是故,講的7年不是「贈與稅改課遺產稅」之事。

從尋得的資料,今周刊所言「7年核課期」較大可能來自「稅捐稽徵法」(註3),
其第21條大致意思是:
1. 若"已經申報繳納"的稅捐有誤,
 政府得在五年內(自申報的那一天開始算)發現並追回。
2. 若在規定時間內,"沒有申報交納"該繳的稅捐,
 政府得在七年內(政府規定時間的最後一天開始算)發現並追回。
依我看,法中的稅捐應該涵蓋政府徵收的所有稅,如遺產稅、贈與稅、所得稅、營業稅等等。

簡單說,「合法性」和「7年核課期」要分開看:
一. 合法性:
  所謂轉移資產的「合法性」,是在查:贈與稅、遺產稅等等是否如實申報繳交。
二.7年核課期:
  國家查你稅,最久遠可以追溯到約七年前的。
  今周刊已經認定「蔡的大部分資產早在7年前已經移轉」。
  所以,雖然林全說要查合不合法,但「稅捐稽徵法」有規定5年、7年為限,
  即便查出稅繳得不合法,也無法追回。
  (報導寫:林部長如果想要有所斬獲,看來只有失望一途)


近乎所有報導寫蔡萬霖民國87年(1998年),就因心肌梗塞臥病住院。
若要時間抓得更精準些(註4),
他是1998年8月入院,1998年年底赴美開刀,
1999年3月10日回台入住國泰醫院VIP病房。
氣切之故,無法言語。直至2004年9月27日病故。
今周刊講的"住院",可能是指從1998年8月,也可能從1999年3月。
也就是,住院期約6年1個月或5年6個月,
兩者皆有超過5年、但沒超過7年。
因此,能追查住院前有沒有"不在規定時間申報"的稅捐。



-----------------------------------------
我最早在2013.02.22就想查此事,
不過,當時不積極寫成文章,一擱就是7年。
----------------------------------------
註1:今周刊:台灣首富遺產稅不到億元?蔡萬霖節稅手法揭祕 P.68


第11條:
被繼承人死亡前二年內贈與之財產,依第十五條之規定併入遺產課徵遺產
稅者,應將已納之贈與稅與土地增值稅連同按郵政儲金匯業局一年期定期
存款利率計算之利息,自應納遺產稅額內扣抵。但扣抵額不得超過贈與財
產併計遺產總額後增加之應納稅額。


註3:
依稅捐稽徵法第21條規定,稅捐之核課期間如下:
一、依法應由納稅義務人申報繳納之稅捐,已在規定期間內申報
  且無故意以詐欺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逃漏稅捐者,其核課期間為五年
二、依法應由納稅義務人實貼之印花稅,
  及應由稅捐稽徵機關依稅籍底冊或查得資料核定課徵之稅捐,其核課期間為五年。
三、未於規定期間內申報,或故意以詐欺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逃漏稅捐者,其核課期間為七年
在前項核課期間內,經另發現應徵之稅捐者,仍應依法補徵或並予處罰;
在核課期間內未經發現者,以後不得再補稅處罰。




註4:
1. 台灣首富蔡萬霖 病逝國泰醫院
仁愛路4段的國泰醫院7樓的呼吸治療中心V7病房,就是蔡萬霖最後幾年長住的地方,
1998年8月,蔡萬霖剛好卸任國泰人壽的董事長,就不幸發生了心肌梗塞,
兩個月之後再度復發,之後就長住這個病房,幾乎與外界隔絕,
1998年年底,蔡萬霖由次子蔡萬圖專機陪同,到美國進行手術,可是之後就必須借助呼吸器,
也必須定期洗腎,同時做了氣切,所以不能說話,只能靠寫字表達心意。
蔡萬霖(88年 3月10日自美就醫返台 後即在國泰醫院住院,93年9月27日逝世)
[88年=1999年,93年=2004年,約為是5年6個月]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中史_(清)和碩公主的「和碩」※

聽到「和碩」有些熟悉,並非那間科技公司的緣故,就是感覺中國歷史應該存在這詞彙。

昨兒想:是不是「和碩公主」,便以此搜尋。是的!有。
清朝,根據順治帝之後的制度,
皇帝的嫡女(皇后所生之女,無論幾人,全可用此稱號)會被封成「固倫公主」(註1),
如同"黃門侍郎"、"中書舍人"的四字頭銜。
「固倫」是滿語「天下」的意思;
公主,則是中國固有之名詞,表示她的婚姻要公(侯)階級以上的王公來主持。
皇帝其他妃嬪所生之女或養女(親王或宗室之女因被撫養在宮中而成為皇帝的養女),
則被封為「和碩公主」(註2)。「和碩」是滿語「一方」的意思(註3)。

此「和碩」非比「和碩」...


附帶提,清朝皇室宗族兒女的爵位,男子有十二等(註4),由高至低: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
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女子有八等(註5),由高至低:
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郡主(和碩格格)、縣主(多羅格格)、
郡君(多羅格格)、縣君(固山格格)、鄉君(格格)、宗女。



---------------------
註1:維基:固倫公主


註2:維基:和碩公主


註3:漢語網:和碩
滿語,一方之意。 清代 順治 時皇子封親王者加和碩之號,
皇女由妃嬪所生者稱和碩公主,親王女稱和碩格格。
[註2裡,維基的解釋是錯的,我查過維基宗室(清朝),寫的是一方,不是四方四角]




○「和碩」、「多羅」、「固倫」都是滿語轉音。 
 「固倫」指「天下」(gurun),「和碩」指「一方」(hošo),
 「多羅」指「一角」(doro),「固山」就是「旗」(gūsa),
 都是指所擔當方面範圍的大小,以「固倫」為最大,「固山」為最小。)

○八等
1. 皇帝嫡女封「固倫公主」,即皇后所出的嫡皇女
2. 皇帝庶女封「和碩公主」,即非皇后所出的庶皇女
3. 和碩親王之女封「和碩格格」(等同「郡主」;庶女為「郡君」)
4. 多羅郡王、世子(和碩親王之法定繼承人)之女封「多羅格格」
 (等同「縣主」;庶女為「縣君」)
5. 多羅貝勒、長子(多羅郡王之法定繼承人)之女封「多羅格格」(等同「郡君」)
6. 固山貝子之女封「固山格格」(等同「縣君」)
7. 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封「格格」(等同「鄉君」)
8. 不入八分公之女一律不授封,俱稱「宗女」


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

科學人物_《你管別人怎麼想》:能用簡單易懂的言語對人解釋,代表懂了



本書分兩部分,第一:好奇的人,講費曼生平的一些故事。
第二:華府之行,講費曼當起偵探,調查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的經過。


第一部分,我覺得具啟發性的幾則,如下(註1:詳細文字在註1):
1. 費曼父親解說暴龍高度
 「暴龍」(Tyrannosaurusrex)就會有類似描述:「這種恐龍高二十五英尺,頭寬六英尺。」
 ...父親便會停下來,說︰「我們想想這是什麼意思。
 這是說,牠若站在我們的前院裡,頭可以伸到我們二樓的窗戶那麼高。
 不過,牠的頭可能太大,擠不進我們的窗囗。」
 不管唸的是什麼,他都會盡量轉換成實際可以了解的東西。
 費曼獲得的啟迪:
 以後我讀到任何東西,都會設法「翻譯」成實際的例子,了解它真正的意義。 

2. 費曼父親介紹鳥
 老爸教過我︰「看到那隻鳥沒有? 那是一隻會唱歌的鳥(我曉得他不知其名)。
 在義大利文、葡萄牙文、中文、日文裡,牠各有不同的名字,
 就算你弄清楚了牠在全世界的稱呼,你對牠仍一無所知。
 我們不如來看看這隻鳥在做什麼——這比較重要。」
 費曼得到的啟示:
 所以我很小就知道,記誦事物的名稱並不是真正的知識

3. 費曼父親教慣性定律
 父親教我細心觀察。有一天,我在玩有軌玩具車,車裡放了一顆球。...
 父親就是這樣教導我的。
 他舉各種例證,多方與我討論——慈愛的、引人入勝的討論,不施壓力
 這是我在往後的一生裡追求知識的動力,我因此對所有的科學都深感興趣。
 (至於我在物理學上較有成就,只是碰巧而已。)

4. 費曼父親教:不要盲目崇拜(權威)
費曼的父親在制服公司做事,和軍方有所接觸;
有一次,他父親指著《紐約時報》上的照片,
是一位將軍和一群向他鞠躬的人,他父親痛斥這群人是因制服和階級而敬禮,
而非尊敬將軍的貢獻或成就,這種依階級認定成就的現象就像盲目服從權威一樣
(註2)。


5. 獨立思考


至於書名《你管別人怎麼想》的由來,
則是有一回費曼的第一任妻子阿琳,她的的家人認為出於善意的謊言無傷大雅,
可是,費曼跟阿琳說不必然依家人的意見,他主張:「不管別人怎麼想」,
意思是「我們應該聽聽別人的意見,考慮一下,如果覺得沒道理,就別管他。」
自此後,愛惡作劇的阿琳,常以「你管別人怎麼想」來堵費曼的嘴。
(你不是說過這句話,你現在應該照你所說,別管別人怎麼想)

人最怕陷入自己設的局。
唐朝時,大臣來俊臣問另一大臣周興:「如果犯人不招,怎麼辦?」
周興說:「簡單啊,準備一個大甕,押他進去,接著,甕四面用炭火烤,他就招了」。
來俊臣說:「我有好多案件要問老兄你,請你入甕(請君入甕)吧。」(註3)
費曼的窘境類似於此。


第二部分說是看費曼怎麼科學判案,
但此案關聯到許政商界的利益糾葛,諱莫如深,影響到科學研究的客觀、獨立性。
我覺得這人事的複雜...讀起來沒那麼有趣,便不聊這部分了。



-----------------------
有底色字是引用。
-----------------------


文字出自於此,而非《你管別人怎麼想》一書


註3:
唐秋官侍郎周興與來俊臣對推事。俊臣別奉進止鞫興,興不之知也。
及同食,謂興曰:「囚多不肯承,若為作法?」
興曰:「甚易也。取大甕,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處之其中,何事不吐!」
即索大甕,以火圍之,起謂興曰:「有內狀勘老兄,請兄入此甕。」

唐代周興刑訊犯人時,把犯人裝進甕中,再用火烤。
後來酷吏來俊臣用同樣方法來懲治周興。比喻用某人整治別人的方法來懲治他自己。


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語文_館閣體:清朝官方用的楷書※

註1

上圖是一份清朝奏摺,其字體稱為「館閣體」(註2),
是清朝公文(包含科舉應試)的標準楷書書體,準確地說,源自於明朝書法家沈度的楷書。
特色(註3)為:
一.烏黑:筆畫清晰,不可以飛白;
二.方正:工整,大小如一;
三.光潔:不能缺筆畫、不能筆畫相連、不能過長的撇捺。
它是非常制式化的字體,每個人寫出來幾乎一樣(不具個人特色),如印刷字。


清朝洪亮吉在《北江詩話》(註4)批評館閣體讓成千上萬人寫出來的字雷同,
還說它好比是宋朝段成式《酉陽雜俎.詭習》所指的"官楷",
當時沈括《筆談》評"官楷"是"死氣沉沉,無一佳處",
洪亮吉認為館閣體也如出一轍,並主張:士大夫不該學這類(毫無活力、機械式)字體!

清朝周星蓮也在其著作《臨池管見》貶低館閣體,
說它似土捏的龍、木塑的人偶,毫無意趣。

從這,我們可以發現,他們著重字要寫出自己風格。
不過,我個人認為...館閣體蠻好看的,哈哈。


*****
我從前聽有人說:"康有為寫不好館閣體,使得他無法通過科舉考試"。
然而,我現在找不到任何資料能證實。我猜測那人應該是龔自珍,而非康有為。

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紀載:
由於龔自珍書法不好,不能入翰林和軍機處,
於是叫女兒、媳婦、侍妾、寵婢勤習館閣體,還對人說:「我家婦人無一不可入翰林者」。
此外,龔自珍寫過《干祿新書》(館閣體亦是科舉應試的字體,被稱為「干祿體」),
諷刺朝廷以書法取士的荒謬。



------------------------
註1:(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館:典藏精選:宮中檔奏摺


註2:維基:館閣體
清帝國朝廷公文的標準楷書書體,
強調書寫字形、大小、粗細的統一,字體烏黑、方正、光潔。


註3:
1. 600年前「館閣體」極品,當今書壇無人比肩
沈度(1357年-1434年),字民則,號自樂,明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縣)人,
明代著名書法家,被明成祖朱棣譽為"我朝王羲之"。 
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選拔書法高手,沈度因此入朝為官,
當任翰林院典籍一職,長期負責朝廷文書的書寫。
他所寫的字被稱為"臺閣體",在當時便已頗具盛名,其影響一直延續到了清代。 
臺閣體又稱館閣體,"臺閣"原指尚書,後為官府代稱,臺閣體書法早在宋代即已出現。
至明代,因其為皇帝所賞識,而獲得很大發展,
遂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形式明代臺閣體書法結體平正,筆致光潔,景色烏黑,風格秀潤華美
適合皇家的欣賞口味和審美標準。
 《敬齋箴冊》為沈度的小楷作品,書於1418年(永樂十六年),
其筆力勁道,氣格超邁,在館閣體中屬於極高水準。 

2. [字型散步試讀] 印刷體的故事──在兩端之間
明朝初年開始,文人間漸漸流行一種極為端正的楷體,是為「臺閣體」。
這種字體講究結構的平穩,大小也要一致,好像是在有框框的稿紙上完成的那樣,
不會有飛白、過長的撇捺等性格表現;不同人寫的字體看來也差不多。
這種字體到了清朝,演變為「館閣體」:
讀書人考科舉,大臣上書給皇上,都要以館閣體書法行文。

四庫全書裡的字體就是一種館閣體。
畢竟讀公文不是在欣賞書法藝術,重點是立刻看得懂、不會誤會意思
而不是嘗試參透如「肚痛帖」一般的神奇線條。
(而且,寫正楷都有文字獄了,那寫狂草等於是放任人家隨意解讀囉)在現代人看來,
館閣體讓整體版面平穩得好像印刷出來的一樣,讀來也堪稱舒服。
但書法藝術界對館閣體就沒很欣賞了。
這種字體過於工整、理性,用清代文人的話來說,就是「土龍木偶,毫無意趣」
工具色彩太強烈的情況下,這種字體就像土捏的龍、木塑的人偶,
已經不像行書的飄逸自然,甚至連唐朝楷書法度中見風骨的個人特色都沒有了。
可是,對現代眼光而言,館閣體已經很有書法味道。
如果連這都不欣賞,那就更受不了印刷字型了。

館閣體講究「烏、方、光」, 雖方正光潔但拘謹刻板,是明、清科舉取士書體僵化的產物。
「烏」指墨色烏黑,不準點畫偶有有飛白。
 為了墨色烏黑,科舉考試只准用松煙墨,不准用油煙墨,因為油煙墨有反光。
 要達到每個字每一筆烏黑,勢必要增加沾墨次數,有時還要描字,
 這完全違背了自然書寫這一書法的特徵。
「方」指字形方正。
 漢字因筆畫繁簡和每個字字形的特點不同,
 文字本身有大有小、有方有長、有斜有正,館閣體要求字要寫得方,
 只好截鶴續鳧 ,大字促小,小字展大;
 「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館閣體完全失去了每個字字形本身的特性。還要求橫平豎直十分拘謹,
 缺乏生氣,使書法失去了藝術情趣和個人風格。
「光」指筆畫光潔,這個要求同樣是不顧書寫性的呆板規定。
 王羲之的蘭亭序都有破鋒和賊毫,
 寫字要做到筆畫光潔,就需多次蘸墨,就免不了偶爾描字。


註4:
書體名。指流行於館閣及科舉考場的書寫風格,雖方正光潔但拘謹刻板。是
明、清科舉取士書體僵化的產物。明代稱“臺閣體”,清代改稱“館閣體”。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
「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
乾隆中葉後,四庫館開,而其風益盛。然此體唐、寧已有之,
段成式《酉陽雜俎.詭習》內載有官楷手書。沈括《筆談》云:
『三館楷書不可不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矣』。
竊以為比種楷法在書手則可,士大夫亦從而效之,何(必)耶?」
所謂“臺閣”,本指尚書,引伸為官府之代稱。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自帖括之習成,字法送別為一體,土龍木偶,毫無意趣」,
故“臺閣體”是書法品評時的一個貶詞。

2. 維基文庫:北江詩話/卷4

3. 《書法秘訣》續~譯文註解
現今的楷書勻圓而豐滿,叫著「館閣體」,千人都相類似而面目相同。
乾隆中葉後,《四庫》開館,而其風氣更盛。然而此體唐、宋也有。
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詭習內載有官方楷手書寫《沈括筆談》說:
三館楷書(文﹑大學﹑律學三館)不可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則全是死筆,無一筆是處。
竊以為謂此種楷法為書手用,則可以,作為士大夫也從而效仿它,怎麼行呢?
清朝像沈文恪、姜西溟,在聖祖時候,
查詹事、汪中允、陳弈禧,在世宗時代,
張文敏、汪文端,在高宋時代,都可以說是卓爾不群的。
至於梁文定、彭文勤的楷法,則又是昔人所說的堆墨書了!


註5:
生平不善書,以是不能入翰林。
既成貢士,改官部曹,則大恨,乃作《干祿新書》,以刺執政。
凡其女、其媳、其妾、其寵婢,悉令學館閣書。
客有言及某翰林者,定庵必哂曰:
「今日之翰林,猶足道耶?我家婦人,無一不可入翰林者,以其工書法也。
首先,考進士試的要闖「殿試」一關,考生寫了策論,初審的官員選取十人進入最後決選。
選核的一個標準,是「楷法光致」。這種書法又稱「館閣體」。
皇帝看過考卷,選出三人為進士。
殿試之後五、六日,設「朝考」,是做官資格試,也要寫一遍工整的楷書。
為謹慎起見,殿試後十日還有一個「覆試」,當然也要以楷書答題。
三次考試成績都好,就可以授予翰林院官職。
朝廷裡的六部尚書和封疆大臣,多出身於翰林院。

沒進入翰林院的可以去報考軍機處,不過一樣要通過書法來遴選。
京官有缺,可提拔新科進士充任,考核試叫「考差」,要考上必須能寫出一手優秀的楷書。
翰林院裡的官員還有一個出路,就是當御史。
御史「主言朝廷是非,百姓疾苦,及天下所不便事者」,
責任重大,不過一樣要考核。考核的成績不論好壞,書法如非恭楷,也必落選。

龔自珍殿上三試都不及格,皆因書法不好,不能入翰林和軍機處,
於是叫女兒、媳婦、侍妾、寵婢勤習書法,還對人說:「我家婦人無一不可入翰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