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當玩一場文字遊戲,作詩寫雨,卻不用「雨」字。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微雨夜行>便是如此。
原詩云:
「漠漠秋雲起,稍稍夜寒生。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
白話翻譯:
傍晚,匝匝秋雲升起,入夜,絲絲寒意滲涼。
只覺得寒冷是因微雨打濕了衣裳,卻聽不到雨落聲、瞧不見衣上有任何雨點濕痕。
前兩句是開場,雲來雨至吧(來吧~現時台灣很需要雨),後兩句才是真正在說雨。
從前國文老師教過:形容一個情境,盡可能地用上所有感官體驗。
由此可知,白居易摹寫的是雨的視覺(無點)、聽覺(無聲)、觸覺(覺衣裳濕)。
藉來描述雨境,但不出現任何「雨」字。
另外,李商隱<微雨>玩的也是同一套(路),
原詩云:「初隨林靄動,稍共夜涼分。窗迥侵燈冷,庭虛近水聞。」
李商隱的用詞更典雅。
*****
現代倒也不是沒類似的遊戲,一些綜藝節目就有。他們怎麼玩呢?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微雨夜行>便是如此。
原詩云:
「漠漠秋雲起,稍稍夜寒生。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
白話翻譯:
傍晚,匝匝秋雲升起,入夜,絲絲寒意滲涼。
只覺得寒冷是因微雨打濕了衣裳,卻聽不到雨落聲、瞧不見衣上有任何雨點濕痕。
前兩句是開場,雲來雨至吧(來吧~現時台灣很需要雨),後兩句才是真正在說雨。
從前國文老師教過:形容一個情境,盡可能地用上所有感官體驗。
由此可知,白居易摹寫的是雨的視覺(無點)、聽覺(無聲)、觸覺(覺衣裳濕)。
藉來描述雨境,但不出現任何「雨」字。
另外,李商隱<微雨>玩的也是同一套(路),
原詩云:「初隨林靄動,稍共夜涼分。窗迥侵燈冷,庭虛近水聞。」
李商隱的用詞更典雅。
*****
現代倒也不是沒類似的遊戲,一些綜藝節目就有。他們怎麼玩呢?
規定不能用到"答案"的任何一個字,並在有限制的描述下,讓同隊隊友猜謎。
比如一隊有5個人,當中4人看過謎底是"汽車",
接著,這4個人每人僅可說一句,但句中不可出現"汽"字、"車"字,讓剩下那個人去猜。
不過,這玩不出文學之美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