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音樂_巴哈『咖啡清唱劇』

正如,我高中音樂老師所言,許多名曲的旋律,我們自小就耳聞,
只是無法將其與曲名、作曲者聯繫起來。
 
巴哈的清唱劇對我而言,正是如此,肯定曾聽聞,
然而,如果有一天播出,並說明這是巴哈的音樂,
則會略帶驚訝地說:「啊?這是巴哈的曲子阿~」。
 
巴哈第147號清唱劇「心、口、行為、與生命」 - 第六首:聖詠:
『耶穌,世人期待的喜悅』(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動畫「監獄兔」結尾曲,便是這首。

日本的木製手機廣告的主題曲亦是這首,

在動畫、廣告,未出現前,我老早就聽過不知幾遍了。
可是一聽覺得熟,就是說不出它的名字。
 
 
我以往印象,巴哈清唱劇,以宗教主題居多吧。
一時興起查網路,網路上談論的曲子(巴哈清唱劇),
僅『耶穌,世人期待的喜悅』、『咖啡清唱劇』,可見其家喻戶曉,
同時也知道巴哈作品不全然以宗教形象來深植人心。
兩劇,花最多篇幅介紹的,
則是巴哈的世俗清唱劇(德語)-『咖啡清唱劇』Coffee Cantata。
 
 
故事女主角酗飲咖啡,她說:
"如果我不能一天喝到三碗咖啡,我將乾涸枯萎,如同一隻被烤焦的羊"
("If I can't drink my bowl of coffee three times daily,
then in my torment, I will shrivel up like a piece of roast goat")
而他的父親使出種種威脅(停止供應食物、衣服以及其他所有娛樂),
以及利誘(嫁人及咖啡選一個),令她戒喝咖啡。

劇情便圍繞在父女這場咖啡爭執上,
從對白歌詞中觀來,這是一齣很俏皮的戲劇,
其最具代表性的,應是這首。女主角迷戀咖啡的香醇。
Ah! How sweet coffee tastes!
Lovelier than a thousand kisses, sweeter far than muscatel wine!



------------------------------------------------------------------------------------------------------------
參考資料: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音樂_『Fly Me To The Moon』

『Fly Me To The Moon』,
一聽就感覺熟悉,原來是1987年的電影【華爾街】的主題曲。
 
維基(註1)言,歌名一開始為『In Other Words』,
改成『Fly Me To The Moon』變得更加流行。
以中文語境來說,「帶我飛向月球」比「換句話說」炫太多了。
而且,(1954年)原本曲風是華爾茲舞曲,而後被改成爵士標準曲。
 
曾經好多人翻唱,直至今日仍是,
而最家喻戶曉的版本是Frank Sinatra的,因其剛好呼應美國當時登月計畫之時事。



其他翻唱人因此曲而得獎者,不在少數。
最終,『Fly Me To The Moon』也在1999年成為標誌性歌曲,所謂的「神曲」。
 
我個人比較喜歡這版本,抒情的音樂表達。



-------------------------------------------------------------------------------------------------------------
2021.12.20由於連結失效而更新
-------------------------------------------------------------------------------------------------------------
○影片一:Frank Sinatra Fly Me To The Moon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音樂_韓德爾【哈里路亞】




韓德爾的『彌賽亞』,
我最熟悉的是廣為人知的<哈里路亞>,我喜歡那激昂澎湃的震撼。
雖然我是佛教徒,但我相信音樂的感人是跨宗教的。
 
演奏這曲的音樂會存在一個傳統,
每當它被奏起時,在場聽眾都會自動的站立。
據無法證實的歷史記載,在1743年在倫敦首演時,
當時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太過感動而起身,其他人一同站立,
約定成俗,沿襲至今,與此曲永存。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哈利路亞大合唱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札記-語文-國際中文錯別字水平測試

測試:國際中文錯別字水平測試
解答:你中文到底好不好?

這100題的測驗,我做了不下五回,分數就90,92,93三種而已。
93是我的極限了,昨天有人貼答案,這才知道我哪裡出問題。

一直都寫錯的有:
明辨是非、察言觀色、杯盤狼藉、仗義執言

偶爾寫對,偶爾寫錯:
亭亭玉立、屏氣凝神、老實本分、俗不可耐、輕歌曼舞


不過,我後來根據這個答案,一個個填入,得出的總分是:98分
應該還是有錯的地方。


*****
2017.2.27 更新
度過難關→渡過難關。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札記-教育-難變易,易而趣,趣而吸引力

十一月初,
我曾做一份筆記網誌:應用心理-張錦貴【如何培養風趣幽默感】
這幾天,發現有殘餘的筆記片段,沒有載入該篇。
寫的是:「聰明的策略、有趣、專注」,

我現在完全想不起來所言何事?
既有聰明的策略、要兼具有趣,還得專注投入?
甚至,這真的是從【如何培養風趣幽默感】而來嗎?

反倒是張教授所講,我沒記進網誌,
有關好的教學人員該具備的能力,我現在仍記憶猶新。
他說:
一個好的老師,就是
 能把困難的(概念、事物),變簡單,
 把簡單的,變有趣;
 把有趣的,變吸引人(引人入勝)。


像我從前很喜歡收看開卷八分鐘(現已停播),
主持人就每每能先從觀眾身邊的事物說起,
人最關心的,畢竟是切身事物(吸引力),
再慢慢加入有趣的元素,
諸如新穎的觀點、另類的思維、詼諧的另有所指,
然後潛移默化地認同他的想法,知道書好在哪。
(吸引人→有趣→簡單,與教學者的順序相反)

然而,如果自個去讀,
可不一定是這麼回事,艱澀、不好玩是會發生的,哈哈。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中地-(史前)新石器人有地理方位概念?

讀到《知識叢書002-中國古代地理》,
裏頭寫道:
「(新石器時代)半坡仰韶文化遺存中,房屋大多朝南開門;
 一些墓葬排成間距大致相同的東西一線。
 甘肅永靖秦魏的齊家文化遺址中,
 有一處墓地為南北六排共100多座墓,死者的頭向一律朝西北;
 而在這一墓地之東20多米的地方,又東西三排129座墓,
 很顯然,這清楚地表明當時代人們已有了地理方位概念

對於當時的人對方位已有概念,我沒疑惑,
然而,房子坐北朝南,很容易理解,
因為冬天吹北方,背對著北邊,能抵禦寒風,房子便比照辦理,
而我好奇的是,死者的頭要朝西北,
理由是什麼?為何不朝其他方向呢。


我讀了兩篇網路上介紹齊家文化的資料(重點在墓葬),
第一篇<臨潭齊家文化墓地>(註1)寫墓朝西北,
我猜他想表達"頭朝西北",它又說「分豎穴土坑墓和豎穴偏室墓兩類」,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什麼是「豎穴」,
我剛開始以為是立葬,後來查,不是,參考下圖便能一目了然。
出處:註2
這是橫切圖,若地面俯看,齊家文化的墓多接近方形(註3)。
第二篇<中國大百科全書:齊家文化>(註4)講得更細,它說:
同一墓地死者頭向不甚一致,
 以朝西或西北方向的為主,部分朝東或東北。
 也有的作放射狀排列,頭部朝向附近山峰或台地中央。

因此並非全然向西北,可是仍是沒提:為什麼朝西北為主?


我個人的推斷是,
若以活人的角度來說,頭朝西北(腳朝東南),
當旭日徐徐東昇之時,陽光可以直射到臉龐上而甦醒。
或許將死者這樣擺是象徵性的表達,
生者但願亡者只是睡著,當太陽再次照亮大地,
過往的親人會復活也說不一樣吧。


以上只是我的亂猜,沒任何證據。
我也想過是否有宗教因素,同樣的,我沒證據很難推論。



----------------------------
註1. (甘肅)臨潭齊家文化墓地
註2. 墓葬概述
註3. 互动百科:竖穴土坑墓
註4. 中國大百科全書:齊家文化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化學_貝多芬死於鉛中毒?

前一陣子的新聞,熱絡地報導自來水管的鉛管的事,
講到了許多鉛(攝取過多)對人類的毒害。
 
以下是我引台灣必安研究所(註1)所整理的臨床症狀:
1. 消化系統:腹痛、噁心、嘔吐、厭食、便秘或味覺異常。
2. 血液系統:血色素合成受阻、紅血球生活期縮減而致貧血。
3. 神經系統:在成人方面主要表現在周邊運動神經病變,

 出現肌肉無力、顫抖、垂腕、麻痺等症狀;
 中樞神經症 狀如抽搐、幻想、腦水腫及腦壓上升等多出現在嬰幼兒
 及高暴露量之成人。
4. 泌尿系統:急性期會有腎近曲小管細胞損害,
 慢性時則有間質纖維化、腎水腫等現象。
5. 生殖系統:男女均會導致不孕,母親懷孕時暴露鉛過多,
 可造成流產、死產及新生兒發育障礙。

鉛中毒嚴重時,是會導致死亡的,
歷史上就有名人死於此,其中一個就是樂聖貝多芬。
那麼,是如何得知貝多芬死因是鉛中毒的呢?

第一個有利證據,來自他的頭髮(註2,註3):
1827年3月26日,仰慕貝多芬的年輕德籍猶太音樂家希勒(Ferdinand v. Hiller),
前往維也納拜訪病危的貝多芬。
次日,自撒手人寰的貝多芬頭上偷偷剪下一撮頭髮作為紀念。
這年輕人的後代在1994年,才拿出來公開拍賣。

2000年12月,美國能源部先進光子源(Advanced Photon Source, 簡稱APS),
透過兩種不同的方式,利用同步加速器送出的非破壞性X光,
對貝多芬的8縷棕灰色頭髮進行化驗。

分析後發現:貝多芬的灰髮含有大量的「鉛」,其量高達60ppm,
鉛含量不僅超過正常人的平均值,而且高出一百倍。
於是,在年末宣佈:
貝多芬的真正死亡原因是死於「慢性鉛中毒」(Leading Poisoning)。
 
 
第二個有力證據是,他的頭蓋骨(註4):
貝多芬的頭蓋骨屬於一名美國商人考夫曼,
他從叔公,一名奧地利醫生那裡繼承來的。
美國能源部所屬的阿爾貢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
用全美最強的x光儀器觀察貝多芬的頭蓋骨,發現有大量的鉛聚集,
符合稍早一項研究,在他頭髮的樣本中也發現同樣的物質。


至於為什麼貝多芬會鉛中毒(鉛的來源是?),
目前仍是眾說紛紜,沒有確切答案。

而在醫學上,若是鉛中毒可以用"乙酸二胺二鈉鈣"解毒,
不過只能解血液中的,大腦的鉛卻無法除去,會造成永遠的智力損傷。
因此,台水(台灣自來水公司)快快替換鉛管吧。



--------------------------------------------------------------------------------------------------------
註1:從貝多芬耳聾看鉛中毒



註3:《蘇老師化學五四三》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生物_茂木健一郎《生死腦》:「瀕死經驗」和「靈魂出竅」

此書乃作者33歲之作,
以他主攻之心腦感知的科學為立足點,
討論"感知能脫離肉體運行嗎?"一系列相關問題。
例如人死後身體感知已然消逝,人如何感知死後世界(天堂?地獄?),
因此本書從這得名為"生死腦"。

作者花了大篇幅談論很多"瀕死經驗",以及"靈魂出竅",
就用(腦)科學來說,是真實,還是只是幻覺。
(我認為)作者最終的結論,是將這兩者,視成一種意識的轉換。
(意識轉換,舉個例子(Page 093)來說:
  二十世紀的數學物理學代表波洛斯爵士(Sir Roger Penrose)說過,
 當他集中注意力思考數學問題時,如果有人跟他說話,
 他的腦袋會在剎那間變成空白,甚至想回答對方卻發不出聲音來。)

●瀕臨死亡體驗=意識替換的狀態(Page 098)

●所謂靈魂出竅體驗,跟一般意識狀態下的體驗一樣,是由腦神經元產生衝動的認知過程。
但很難解釋,為什麼人離開體後,卻可以從身體外面的視角,獲得平常無法獲知的資訊。

(Page 126~127)

依目前科技的程度,有多少能力及證據,就說多少話。就解釋至此吧。
人類的科技會不斷提升,或許一天,有機會完整解答這兩問題。


其次,有幾段話,我蠻喜歡的:
◎Page 109
布洛德(C. D. Broad):
如同柏格森(Henri Bergson)強調記憶力與感覺之間的關係,
我們難道不該改掉以往的壞習慣,
開始認真地思考同樣的議題嗎?
柏格森曾暗示,腦與神經等知覺系統的主要功能,其實是一種刪除的作用。
只要是人,任何都可能隨時記住與自身有關的所有事物
無論身處宇宙任何角落,也可以知覺週遭事物的存在。
為了保護腦與神經系統,避免被大量的知識給擠爆,
通常人的腦與神經系統會自動刪除人隨時發現或記憶的資訊之絕大部分,
而只留下少量、用來應付日常生活所需的資訊。


簡言之,布洛德(C. D. Broad)的主張是
人原本的知覺作用是經過設定的,
亦即人的腦部機能在肉體活著時,只挑選個人有用的資訊加以認識。
這種學說稱為「控制閥理論」。

◎Page 208 
只要不違反自然法則,我們就不能因為一種東西太優秀,就認定他不是真的。
(Bence Jones, The life and Letters of Faraday)

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古文-(清)莊正<大觀義學碑文>:台灣板橋大觀義學的由來

這是大觀義學碑文的全文:

程子曰: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余謂非必天下也,即一郡一邑亦然。風俗必本人心, 人心關乎士習。賢才不遽得,當培養而玉成之。然則化民成俗之原,興賢育才之道,莫要於建學立教。

淡水,海外荒徼,入版圖最後。國初以前,廢為狉獉。開闢百十年,瘴雨蠻煙, 悉為含鼓嬉遊之宇。然地富庶而人強悍,睚比之怨,逞刃相仇,連年累歲, 亡身破家不休。其性耶習耶?其不學不教之咎耶?淡北距塹城學宮百餘里, 惟艋舺有學海書院,而甄陶未廣,僻壤孤村之士,既闉教澤,甚有漫分氣類, 畢生裹足不登書堂者。民風之陋,士習之頹,職是故歟?

歲癸亥(同治二年),余游寓於茲,思有洗滌而振興之。商諸外兄弟觀。察林君維讓、維源,首倡義貲, 創學舍於板橋東北隅,月集諸生考課。余不才,忝司月旦既砥礪其德業,亦柔和其心性。遠邇士人,翕然向風。 邇來民無競心,士有奮志,恭陋文風,日振日上,而科名亦遂以踵起,則教學之明驗大效也。

夫湮鬱之開在人不在地,轉移風氣在士不在民。士為四民之首,一舉一動,關係民氣。 士習端,則民生觀感興起,日趨於善;漓則鄉里效尤放縱,日鶩於爭。故為士者望彌隆, 責亦彌重。諸生既誦法先聖,稱衣冠之士,非徒株守章句,揣摩時尚,以弋取科名而已。 所當納身禮讓之中,以變移鄉俗為己任。修於身而型於家,日與子弟鄉人言,出入友助, 和親康樂,共為堯舜之民,興仁興讓,且遍國俗。中原禮義之邦,文物之地,何能以加。 茲余內渡十年,再游斯土,深幸士氣民情,駸駸日盛。由是薰陶振作,使游淡北者,謂斯之風俗人才,冠絕海邦,豈不懿哉!

顧惟義學之設,鳩貲僅二千金,而土木營構,已逾五千餘,所建祀田三十石, 及按歲考課膏火費用數百金,皆觀察君昆仲捐助勉成。恆產未謀,後恐難繼。 寸心用是耿耿。而余以親舍白雲,未敢淹留,客路清風,無從恢廣。觀察君昆 仲好義性成,圖始必能圖終,或後之君子有與余同志者,不獨諸生之感,亦余所厚望也。

義學之前,大屯、觀音山對峙焉,故名大觀。為屋二,中祀文昌帝君, 券諸生之文明,兼奉濂洛關閩五先生,示學術之標準。前為行禮出入之所, 兩旁學舍十餘。前後有隙地可擴充,尚遲有待。余忝倡是謀,且兩登講席, 敢不揣固陋而為之記。其捐貲姓名,另書他石。

同治十有二年癸酉中春
   溫陵莊正並書
   監工楊早明


這篇文章對我而言,已是相當白話,沒什麼好解釋的。
最優美的文句,則是用紅色標出。

其次,從這碑文得知,
義學(免費看病叫義診,免費教學,應該叫是義學)的名稱是大觀,
是因為在大屯山與觀音山之間的緣故。



----------------------
參考資料:[台北板橋].大觀義學.枋橋建學碑

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韻文_(漢)<東門行>

男子衝出東門,
心想不管回得來回不來,都要放手一搏,但片頃卻折回。
他見到家內米罐無米,衣架無衣,
不經長吁短嘆,再也按奈不住!拔起長劍,轉身離去,
妻兒趕緊抓他的衣袖,死活不讓走,妻子哭道:
「別的女人只嫁榮華富貴,我就算吃粥也要跟你在一起。
 上有恢恢天網!下有年幼子女!你別幹壞勾當呀!」
男子:
「混帳!滾開!這事我年紀才幹,已經是晚了,
 瞧瞧我不停脫落的白髮,再不幹,這窮日子誰知道我能活多久!」
 
這故事出自漢樂府民歌<東門行>,原文是:
出東門,不顧歸。
來入門,悵欲悲。
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
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
“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哺糜。
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
“咄!行!吾去為遲!白髮時下難久居。”

 

短短該文,分三段落:
(1)生活所迫,丈夫想鋌而走險,但中途折返
(2)妻兒拉住丈夫衣角,甘願說安分守貪
(3)丈夫痛苦地說:我老了,再去就晚了,作為整段結尾,留下無限想像(最後有沒有去?)
讓人感覺到這首民歌純樸而自然,具體而生動。

關於<東門行>的細節,有興趣可以讀
百度條目:東門行(註1)和中文百科在線:東門行(註2)。
還可參考網路一篇翻譯:Sound of Silence:漢樂府《東門行》(註3),寫得不錯。

如果讀完想測試自己理解度(都白話文了,還不了解,哈哈),
可利用阿摩考題題庫:



--------------------

古文-(北魏)祖鴻勳<與楊休之書>

今天我做到一個考題,它的解答讓我很疑惑,題目是這樣:

「檐下流煙,共霄氣而舒卷」的「流煙」,是指:
(A)炊煙
(B)雲煙
(C)香煙
(D)烽煙
答案竟然是(B)

阿摩題庫(註4)跟我的想法一致,答案為(A)
為了查證以證實我是對的,我便順道讀了
百度百科的條目:祖鴻勳(註2)以及《北齊書.卷45》的祖鴻勳之列傳(註3),
摘錄重點如下:

一.主要事蹟
有人問祖鴻勳:「臨淮王推舉你,你因而作官,為什麼不道謝?」
他答:「為國掄才,本分所在,何必感謝?」
臨淮王耳聞此事說:「我舉薦對人了。」
§因此,可視成他們不拿官位,作為結黨營私、拉幫結派的籌碼。§


二.主要思想:以「無事(無用)為貴」的人生哲學。
他以"瑤山的桂叢,芳茂者先折"為例,說明唯無用,才能享天年。


至於<與楊休之書>本文
祖鴻勳只有這篇文章流傳於世。註解可以參考註4。
文句,以四言六言居多。其主旨,即在他的「無事為貴」。

(1)喜歡文句:
●心悠悠以孤上,身飄飄而將逝,杳然不復自知在天地間矣
●無事為貴
●吾生旣繫名聲之韁鎖,就良工之剞劂。
 振佩紫臺之上,鼓袖丹墀之下。
 採金匱之漏簡,訪玉山之遺文。
 敝精神於丘墳,盡心力於河漢。
 摛藻期之鞶繡,發議必在芬香。
 茲自美耳,吾無取焉。
●夫崑峯積玉,光澤者前毀;瑤山叢桂,芳茂者先折。


(2)重要註解:
a. 簷下流煙,共霄氣而舒捲。我認為流煙是炊煙。
b. 紫臺、丹墀:朝廷
c.掛冕=掛冠
d. 象由齒斃,膏用明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象有齒以焚其身。”膏用明煎,《莊子·人間世》:“膏火自煎也。
 ”成玄英疏:“膏能明照,以充燈炬,為其有用。故被煎燒。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化學_茄紅素最多的水果

若有人問你「茄紅素最多的水果」是什麼?
你會給什麼答案呢?
你心裡會想:不是番茄嗎?
是不是陷阱題,因為番茄不能算水果?
 
答案確實不是番茄(西紅柿),而是西瓜(註1)。
而且茄紅素分成兩種,
順式茄紅素和反式茄紅素(註2)。
順式茄紅素,人體可以直接吸收;
然而,反式茄紅素則否,
食入後會直接通過消化系統排出體外。
常見食物西瓜含有豐富的順式茄紅素,
而番茄則是反式茄紅素為主。
  那是不是就無法從番茄得到身體能吸收的茄紅素呢?
還是可以,加熱可將「反式」變「順式」
因此,番茄要煮過,對人體較為有利,
而且由於茄紅素是不溶於水,但是溶於油(註2),
烹煮、打碎蕃茄和加入油脂,可以大大提高消化。
  那麼不是還有人生吃番茄嗎,不就...
那也沒關係,往好處想,
生番茄還有豐富的維他命C,仍能有助健康(註3)。
 
 
坊間有很多(罐裝)番茄汁,怎知有沒有煮過呢?
(是含 反式」或順式」?)
目前在醫學上,檢驗反式」或順式」
可透過HPLC(高效能液相層析)的分析測定(註4)。
存在疑慮,那就送測吧,
當然是希望業者自我檢驗以自清,讓消費者消除疑慮。
 
 
番茄、西瓜(註5),
一個有番字,代表從胡人那來,
一個有西字,象徵來自西域,還是從胡人那來。
歷史淵源有著相近之處。



----------------------
註1. 《蘇老師生活化學快問妙答》

註2. 科技部:茄紅素是什麼?

註3. 蕃茄煮熟較好嗎?不見得!

註4. 大家健康雜誌:當紅炸子雞「茄紅素」

註5. 維基百科:西瓜


札記-百科-五官

都說五官端正,那五官是哪五個呢?
大多數人都會以"感覺"來分類,
視覺的眼,聽覺的耳,嗅覺的鼻,味覺的口舌,那還缺一個。
若按面相來說,肯定是眉毛,才有「五官端正」之說。
若按中醫,搭配上五行(木、火、土、金、水)之概念,
得將口舌分二,口唇與舌,
所謂:「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腎之官」。
縱然分作五,仍是隸屬四種知覺之下。



-----------
參考資料:閒話「五官」

札記-科技-科技方向

人的所接觸的境界分六種:
色(視覺)、聲(聽覺)、香(嗅覺)、味(味覺)、觸(觸覺)、法(想法)。
色與聲在電腦科技的日新月異下,有極大的發展,
如影音傳播,聲光效果、3D印刷...等等等。
大學時代,我們教授提過,除了聲與色可以數位化,
電腦科學正在朝轉化香味成數位而努力。
想想若有那麼一天,坐在家裡看著電視的美食節目,
聞到佳餚之飄香四溢,那該有多好啊。
然而,十多年來,依舊沒有顯著的突破。

這領域我很陌生,不知道真正的難題在哪,
是嗅覺的生物科技不夠成熟嗎?
抑是從鼻子的受器到大腦神經的嗅覺分析,
無法具體加以分類,並且量化出基本因子嗎?

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見到,模擬味道及分辨味道的電腦。
過海關,就有X光嗅覺掃描器(不再用米格魯協助緝毒抓走私);
購買美食,看廣告便能見其色、聞其香,更有購物慾。
(高中老師教過,品嘗食物,嗅覺重於味覺,所以感冒鼻塞,東西會變難吃)
空調有森林模式、瀑布模式、花海模式,那不是很炫嗎?哈哈。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心理_張錦貴【如何培養風趣幽默感】

影片出處:
1. 如何培养风趣幽默感01
2. 如何培养风趣幽默感02
3. 如何培养风趣幽默感03


以下是他的投影片文字,我摘節其百分之八十左右:
什麼是幽默?
●幽默不等於笑話,但幽默必須讓人聽了會會心一笑,
而且是要具有智慧的內涵。

●馬克吐溫
「幽默是人間真理的輕鬆詼諧面,也就是笑裡藏道的表達方式,
 讓人滲透人生哲理。」

●侯寶林:
「幽默不是耍嘴皮,不是出怪象,表現活寶,
 他是一種高尚的情趣,
 一種對事物的矛盾性之機敏反應,
 一種把一個普通現象喜劇化處理方式。」

幽默的先決條件
1. 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及想像力
2. 具備廣博的智慧與生活體驗
 (1)年幼從名師為學 (2)年少與好人定情
 (3)年壯與英雄共鼎 (4)年老與方外論教
3. 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
 良好氣氛培養
 口才訓練:(1)言近旨遠、笑裡藏道、心正意誠

       (2)教不在深在明、講不在理在懂、話不在好在和
 面上無嗔真供養,口裡無嗔出妙香。
 一句好話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4. 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及快樂的人生觀
 (1)成長才有智慧,有智慧才能改善,改善才有希望
 (2)處理壓力的方法:智慧成長、請教專業、
          安分守己、善待自己、隨緣自在
幽默的種類
紀實幽默及虛構幽默、交際幽默及諷刺幽默、語言幽默及情境幽默

幽默的基本特徵
1. 情調高雅:沒有情操的幽默叫笑話
2. 委婉含蓄
3. 出其不意 4. 機智風趣 5. 簡單明瞭

如何培養幽默感
1. 不合常理 2. 一語雙關 3. 故弄玄虛 4. 比喻失當
5. 明顯對比 6. 滿足優越

幽默感的六大要素
1. 開頭平淡無奇 2. 過程交代清楚 3. 表達明確流暢 4. 結局出乎意料
5. 聽後耐人尋味 6. 幽默啟發教育

如何做好幽默表達
1. 不說笑話 2. 不報題目 3. 切合題目 4. 本身不笑
5. 顧人自尊 6. 就地取材 7. 善用懸疑 8. 人地制宜
9. 清晰得體 10. 就近取譬


 
------------------------------
別僅看我摘節的文字,建議看影片,
張錦貴教授的演講生動有趣,會幫助你將其內容產生深刻之印象。
或作是我,同樣的投影片,不太可能講得如他這般詼諧,
讓每個要點搭配戲劇的(言語、肢體)表演、幽默的故事,廣被普羅大眾接受。

此演講最能說服我的,是兩個地方。
第一,
紀曉嵐的故事,乾隆叫他「投水自盡,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臣節
紀曉嵐去而復返,說遇屈原,屈原叫他問你的主子(乾隆),
他承認是昏君,投才合理。乾隆當然不願意,紀曉嵐免於一死。
其實,不管乾隆叫紀曉嵐怎麼方式的自殺,
紀曉嵐絕對能找到理由"委婉"地拒絕乾隆,ˋ
正因為它有淵博的學識、生活經驗做為後盾,加上臨場反應好(臨危不亂),
能正說、反說、能近取譬(相近),致使他遇危機能四兩撥千金地處理妥當。

第二,
張教授一句話,我很認同:沒有任何寓意、內涵、道理的幽默,叫作"笑話"。
幽默其實是不說笑話,不可以開頭就人說:「我跟你說個笑話」,
容易失去效果,也不需馬上說明來意,來個出其不意,
術語就是「舖哏」,讓人在微笑中,認同你,達到你想要的目的。


最後,提一個張教授演講與觀眾互動的技巧,宏印法師的演講亦有使用。
那就是說成語讓觀眾接話,例如:
教授說:很多人都想望子怎樣? 觀眾答:成龍。
    很多夫妻都想永浴什麼? 觀眾答:愛河。
.....
教授說:你希望你的老婆動如什麼? 觀眾答:脫兔
教授說:靜如什麼? 觀眾答:處子。

此時此刻,觀眾因為這些"疑問句",心中忽現或脫口而出,答案的聲音。
是這番的熟悉,便揚升了參與度了。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札記-人物-維特根斯坦發表論文

之前有一個朋友,跟我聊榮格,
說羅素幫他寫序,榮格看了序後說:你沒讀懂我意思。
後來查,不是榮格,是維根斯坦(或譯:維特根斯坦)。
這一段故事確實令人留下印象,
但另一段他博士班跟面試官的對話,更是神奇(更牛)事蹟。
 
引用陳真的<流浪者之歌──三隱士>:
(兩位考官)一路上,互相推給對方發問,僵持不下。
羅素笑說:「我沒辦法想像有這麼荒謬的事。」。
口試時,兩位考官有一搭沒一搭地形式上問了一兩個問題,
要維根斯坦解釋那本書(作為他的博士論文)的主旨,
維根斯坦卻什麼都不願解釋,只拍拍他們的肩膀說:「你們永遠都不可能懂的。」



看似維特根斯坦是個高傲的人,
然而,我聽過有人說相當佩服他(註1),
因為他這個人勇於修正從前的錯誤,批判從前的自己,十分不簡單。



----------------------
參考文章出處:湯本論壇:流浪者之歌──三隱士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外史_(日本)竹富島之石敢當鎮魔物

20131210的【食尚玩家】(註1)介紹\
日本沖繩縣的竹富島(註2),乃近石垣島西南方的一小島。
主持人說:
(旅館)前面有T字型路口,你知道為什麼要做成T字型嗎?
 因為他們(當地人)說壞東西只會走直線,
 所以做成T型路口,
 那壞東西就會撞壁,或者不知道該往哪兒走。很妙吧!
然後,把鏡頭帶到T字型路口的石敢當。
主持人之意,在指稱就是由石敢當來鎮煞的。


嚴格說,石敢當是中國文化產物。
來歷可讀維基條目:石敢當(註3)寫的傳說,而其功效,按維基說法:
宋代出土的唐大曆五年(770年)的石敢當上刻有石敢當,鎮百鬼,
 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昌。」文字,
 可以看出當時石敢當的作用。

它還提到琉球的石敢當,它說:
在沖繩街市的丁字路口,有很多形狀不同刻有石敢當字樣的石碑。
 由於當地傳說中的魔鬼「マジムン」有直向行走的習慣,
 因此琉球人在路口設置石敢當,以防止魔鬼進入自己家中。
所以,主持人口中稱的壞東西叫:マジムン,奄美魔物。


我租賃處的鄰居家大門側角,近門聯下方,
也擺著一個約30公分的黑色大圓石,上頭有輻射狀的裂痕。
而石後,貼近地又立著橢圓形的白石,高約10公分。猜想此二者是「石敢當」。
可是在公寓大樓內,走道短小,擺這些,是不是過了些呢?

我的家鄉屏東縣,
屏鵝公路有一段3、4百公尺(長度是憑印象,絕對有誤差)弧型道路,彎後忽直,
圓弧末端外的住家,矗著一個成人高的大巨石,
其後圍牆有水泥補強的色差,想必是不少車輛撞上過。
那石可就是名副其實的「石敢當」,保護這家人。可見,禍事並不一定從直線來呀!



------------
註1. 【20131210食尚玩家-沖繩三天兩夜 衝衝衝(下)】
註2. 維基條目:竹富島
註3. 維基條目:石敢當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札記-語文-長名字

教我資料結構的(大學)教授曾跟我們講過,
他在美國讀書時,遇到一個印度籍的同學,他名字有24字母,
老師、同學初次看到這名,都不知道該怎樣念好念滿~
最後,乾脆用他的名字第一個音節作"暱稱",才算解決這問題。


在我有限的知識裡,我看過最長的,是畢卡索的名字。
他叫: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Picasso
譯音是:
巴勃羅·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拉·胡安·尼波穆切諾·瑪麗亞·德洛斯雷梅德·奧斯·西普里亞諾·德·拉聖蒂西馬·特立尼達·魯伊斯·畢卡索
 
這麼長,要一口氣念完,高難度。
想像一下,他的師長如果在課堂上點名,念了這一串,
結果只有一位同學喊"有",應該會很不開心。
不如稱他的姓,畢卡索就好了。



--------------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畢卡索

札記-語文-威廉與比爾

在英美習慣,名叫威廉(William)的人,都會暱稱叫比爾(Bill),
例如:
比爾蓋茲(Bill Gates),真名是威廉蓋茲(William Henry Gates III);
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真名是威廉克林頓(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維基上是說"Bill是其名William縮短發音之後形成的暱稱",
可是我怎麼唸,就是沒辦法把威廉(William)念成比爾(Bill)。
而我的前同事威廉,他跟我說可以這樣想:
若把William,只念Will(只念第一音節),音便近於Bill了。



----------------
參考資料: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札記-外史-(美國)巡弋南海

或許是美軍軍艦駛入南海的緣故,
我看到網路上有人談1979年中越戰爭之事。
維基對此事的評論是:
「對中國國內,此戰奠定了鄧小平的地位,
 為其後鄧小平對軍隊的改革和經濟上的改革開放打開了道路。
 在國際上,中國對越南的打擊也使得中美關係進入蜜月期。」
 
1979年1月,中美初初建交,
2月份鄧小平打這場戰爭表演給美國看,
證明共產國家(中共、越共、蘇聯)不一定會聯合抗美。
在戰爭之時,蘇聯派海軍在西沙群島,準備支援越共,
而美軍則派第七艦隊在東京灣與蘇聯對峙。
(東京是(越南)河內的舊名,中華民國一直沿用這名稱。
當初何應欽將軍就是在這的美國軍艦上接受日本降書。)
 
如今星移物換,當時的美軍馳援中共,
到此時美軍巡弋南海,中共認定為侵犯主權,情境已是大不相同了。



--------------------
參考資料: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植物_川七

參考文章:


入菜的川七,其實叫「藤三七」。
中藥的三七,俗名叫「川七」。...
好像又可以做一首
永和有永和路,中和也有永和路,
中和有中和路,永和也有中和路...的詩了。
 
 
簡單說:
入菜的,真名是「藤三七」,俗稱川七;

中藥的,真名叫「三七」,也俗稱川七,(參三七、田三七);
 
入菜的,使用部位是葉,
常跟薑絲、麻油、枸杞同炒,作成一道青菜料理;

中藥的,使用部位是根、莖,
具「雙方作用」,若有淤血,這藥材可以用來散淤,
出血時則能用來凝血。是雲南白藥的主成分。


別再搞混了喔~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生物_茂木建一郎《欲望腦》:open_mind

昏昏沉沉中,我讀完這本書,這本書似乎沒引起我多少共鳴吧。
讀完之後的第一個感想,就是:「別太以自我為中心,要Open Mind。
24篇文章中,我以為,第15篇<太簡單的問題無法啟發腦力>最使我有印象。


而以下,是我認為的本書重點:
◎Page  130
為何人的大腦有必要整理既有的記憶呢?
人類大腦記憶系統最大的特徵在於,能集結各種「故事片段」,
讓人在處理世間事物能隨時抽出「適宜」的片段使用。
典型的例子是「語言的意思」。我們對自己母語中單字的認知,
並非從字典中一個字一個自背下來的。
讓我們來思考形容詞「冷」這個字:
「這些冰很冷」、「冷風拂過臉頰」、「他的性格很冷(酷)」...
透過各種出現「冷」字的狀況,我們才能正確掌握「冷」字的定義。

透過微妙的感覺,我們也了解「冷」字與「寒冷」、「冰凍」的意思之間有何異同。
,..「故事片段」的累積增加,才能毫無障礙使用母語...
學習外語,缺乏參考實例...要流利不可能。

◎Page  145
人類智力的本質何在?如果只用一句簡單的話形容,應該說是人類的社會程度。
這就是出自我說的那篇<太簡單的問題無法啟發腦力>。
我想他所說的的社會程度或社會化,應該是:Open mind

Open mind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向內自省:
一個人無法獨存於世,不要以自我為中心,放下自身的貪著,虛心學習。
曉得別人與我們是不一樣的,莫堅持單一價值、獨一標準。
並且將心收攝,甚至藉由獨處,學會專注,
才能看見更細更準確的內在,推至外境。

第二階段,向外開放,接納這世界多元各型態的觀點,包含批評,
以及與這世界互動,切磋砥礪、共同成長。


◎Page  146
人類精神如果要變得發達,一定需要與他人互動才行。...
一個真誠的人,有時也難免得避開他人,這是很自然的事。
有時把自己關起來,讓自己過一下鬱悶的生活也是必要的,
就算人類智力的本質是社會程度,但如果從不讓「我」有時也躲進自己的殼裡,
思考一些私密或難以啟齒的事,我想人類也很難深度洞察世界,
甚至讓人雀躍的創造力吧。

◎Page  147 (腦與境相互牽涉)
人類成長的本質在於腦,也在於身體(遺傳因子)和環境(環境因素)互動,
所以採行中庸的思考才是正確的做法。
無論意識中心主義也好,身體論也罷,
理論的方向還是得放進整個世界觀裡才算正確,若非如此,
每一種理論都只是淪為非正統的次文化。

◎Page  146
現代人極容易陷入一種粗心的判斷,
認為世界大宗教之領袖也應該大家一樣,有著普通人的一面而感到安心,
就像...(某魚店的老闆繪畫高超)...
就主觀認為他的畫僅是屬於「有錢人的興趣」而已,
那永遠無法深入了解繪畫這種藝術工作的本質了。

◎Page  233 
作者是以孔子的「七十從心」開始作探討與研究,
其重點在於:別囿於己見,任其自然釋放更深更廣的無限可能

針對「七十從心」,這個由孔子所提的課題,我也不斷地展開探索研究,
累積了學習的經驗直至今日。
我的直覺是,孔子的「七十從心」和老莊思想的「無為自然」本質上是一樣的,
任憑自己的慾望無止境的釋放,一定會引起社會的對立與混亂,這種判斷
是就單純地擴大的慾望而發的。這可說是一種直線式的「慾望觀」,
與傳統自然的觀念連在一起,如果不加控制,必會導致「群眾對群眾的鬥爭」,
這就是非常單純的自然觀。
事實上,無論是內化在我們身體裡的慾望也好,任其各種生物棲息的大自然也罷,
都根植於比人類未經思考時更高等級的智慧之上,智慧並由此產生...
大自然原本就是潛宿的智慧....不只是某些人所想像那麼簡單....

當「肯定自己的慾望」而讓「自私」的感覺消失,
並步向更深的生命哲學時,人類想必在也在漫長的進化概念過程中,更上層樓了吧。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宗教_【BBC:解讀教堂1】:教堂是人盡一切能力想打造的人間天堂

參考影片:如何读懂教堂.第一集
盎德魯薩克遜時期教堂


主要課題:
一.基督教如何在已經存在有古老宗教(視為魔鬼)的英格蘭土地上傳教?
二.祭壇、儀式的目的為何?
三.為什麼建教堂?
四.教堂裡外的圖案,包含古老宗教之遺留跟其它圖騰,其表徵意義是?


摘要:
◎西元597年,教皇額我略一世,才派傳教士到英格蘭,這塊土地正式有基督教。
傳教士傳福音的每到之處,便會豎立木頭十字架。

早期的基督教徒(西元597年以前),避免以十字架作為基督教的信仰象徵。
因為十字架是那時差遣下等人的一種指揮工具。
不過很巧,此時這種用法漸漸不再流行,
十字架已變空心,象徵著希望、耶穌已戰勝死神。


◎傳教士們在選擇樹立十字架的地方非常謹慎小心。
某個程度上,他們傳播信仰的方式非常精明,
他們故意選擇那些代表非基督徒信仰的石頭與廟宇旁邊來樹十字架,以彰顯這裡有新信仰


◎傳教士按造教皇的計畫,不摧毀這些廟宇,
而是用聖水淨化這些廟宇,建起屬於自己的聖壇,將其轉變成上帝的福祉。
這是一個聰明的戰略,因為人們還是可以繼續到他們曾經常來的地方受教,
只不過,這裡換成基督徒的福音,向耶穌基督禱告的地方。

附帶一提兩件事,
Rudston村的紀念石堆,是英國最大的紀念石堆。建在旁邊是一回事,
把非基督文明引進教堂,又是另一回事。

因此,這便能解釋,有些教堂拆遷時,為什麼可以在裡面發現,不屬於教堂的東西。


◎祭壇是英國教堂的開始建築,處東邊,聖布小心覆蓋,教堂是因為祭壇而建

◎活動用詞相近,圍繞著肉體與鮮血
中殿,象徵 船,駛向耶穌基督;聖餐,是耶穌最後晚餐的重演。

按拉丁儀軌,石壇是用來宰殺牲畜獻給神。
教堂祭壇在重現耶穌受難復活之所,當牧師開始彌撒,
餅與酒就化成基督真正的肉與血,而基督就在信徒中間。


◎裝飾教堂,彰揚上帝的榮耀
盎德魯薩克遜時期(8世紀)教堂,上帝世界與動物王國的迷幻混搭。
教堂的穹頂成半圓形,弧度很深,顯示很厚重。
西側大門的兩邊,以及通往祭壇拱門的兩邊都是精美的動物雕塑,石頭刻成,
最初應該是塗黃、黑、紅色,而且推測眼睛、鼻孔、耳朵都鑲著寶石。
動物的涵義,距今未明。


教堂門頂上的聖母瑪利亞圖騰,手中是盾牌,應該是保護肚裡的耶穌。

教堂外的守護天使。


◎諾曼時期的教堂
1066年,法國諾曼第的威廉一世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英格蘭,帶了過度奢華的禮拜方式。
過多的禮儀、過多的音樂、過多的列隊,注定要有新型式的教堂。

然而,奇怪的是,並沒有拋棄古老異教徒的圖畫。(拍攝地點Kilpeck)

著名的圖案:綠人。綠人有很多種傳說,但沒人確定他們意味著什麼。


另個著名圖案:奔放女。雙腳張開,展示私處。


◎9世紀的寓言故事
(1)倒頭的山羊(montain goat、阿爾卑斯山及北美的野山羊):
當牠們從山上掉下來時,會用角保護自己,就好像人類的安全帽一樣。
這象徵著人類同時用新約、舊約(兩根角),將自己從錯誤中拯救出來。



(2)鷹
鷹不只是鳥類之王,他也是唯一由上帝創造,眼睛可以直視太陽的動物。
因此除了能直視上帝之光的鷹,還有什麼動物可以肩負起聖經的使命。
教堂裡的講經台,便理所當然地做成鷹的樣子。



(3)塘鵝(Pelicans)
餵食下一代的時候,會啄開自己的胸部,用鮮血養育孩子。
另一個故事描述說,如果它們孩子死了,牠們會啄開自己的胸部,
用鮮血裹住孩子的屍體,把牠門引向重生。
這種用鮮血讓別人重生的形式,視成與上帝的心靈相通之模式。



◎隨著基督教的壯大,教堂成為基督徒關注的地方,
教堂是他們的劇場、教室、精神寄託、分享快樂的殿堂。


-------------------------------------------------
來源喪失:
second source: 優酷視訊雲:如何读懂教堂
20190810
--------------------------------------------------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外國文學-《福爾摩斯先生收I、II》:商業的偵探小說

我一兩個月前就讀完這本,很多情節都忘乾淨了,
憑藉著這些許的印象,講兩本的故事梗概。

第一集、第二集的疑案故事的共同特色,就是兩個皆與商業相關。

第一集,講洛杉磯地鐵的地質勘察,
一工程師發現行經路線上有天然氣,不適宜建設地鐵,
然而,承包公司為了商業利益,昧著良知,賄賂政府相關人員,
並給納工程師封口費,令他遠走加拿大,不再返回。
多年後,鋪設時意外連連,此事即將揭發。
加上工程師正巧為見獨女,偷偷回來,
所發生一連串之兇殺、故佈疑陣的事件,
主角,是名租在小說中福爾摩斯地址,開事務所的英國律師,
性格帶些莽撞不計後果,四處打探,拼湊線索,最終追查出真相。

不過,在主角破案前,承包公司設局,
將主角反將一軍,讓他損失不小金額。(所以,我才會說這是商業小說)


第二集,講一名(精神科)心理醫生,
假職務之便,盜取病患個資,及控制病患,為其犯案。

先是倫敦古典計程車殺人棄屍,卻讓該司機(嫌疑犯)有不在場證明。
由於兇手未能逮獲,百姓人心惶惶,不敢搭乘古典計程車,進而將其信譽毀壞。
好讓他後來經營的計程車的GPS導航且監控系統,得以開拓市場,獲取最終利益。
而主角一樣是從商業利益中分析,一步步找出兇手。


按流暢度來說,第二集較佳,較易讀易懂。此二書可作消遣用。哈哈。

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札記-企管-老闆與員工同名

先來段冗長的開場白....

中國首先完成中央集權式的獨裁者,是秦王贏政,
他要後世之人牢牢記住他千古一帝,發明了「皇帝」的名號。
他為始皇帝,嗣他子孫,二世、三世傳位不已。

而西方,中央集權畢其功者是凱薩(Caesar),他也圖千古留名,
他沒發明類似「皇帝」的名詞,他把自己的名字變成「皇帝」。
像俄國的「沙皇」,就是從「凱薩」來的音意兼譯,
「沙」即是「凱薩」的音,「皇」即是「凱薩」的意。

附帶而提,佛教稱在家人,有時稱「施主」,有時稱「檀越」。
「檀越」也是音意兼譯。
「檀越」出自檀波羅蜜(僅音譯),又名布施波羅蜜(意譯+音譯)
「檀」是中文「布施」的梵文發音。
「越」,就是「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波羅蜜」是其梵文發音。


很久前,宏碁施振榮董事長接受專訪,
主持人問:「當初為何會想開創品牌?」
施先生答:「其實每個人自己的名字,就是一個品牌,
      而所作所為,就是在打造自己的品牌。....」
我一個朋友Andy也說過類似的話:「工作,就是職場建立自己的口碑。」

以今觀古,秦始皇、凱薩不就是在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而且是在人類史上不朽之品牌形象。
名號、名字不單是文字而已,而是很深地象徵自我。


好了,開場白結束,該說正事了,哈哈。
我有位同事,要他做事不太叫得動,他老闆似乎也管不太動。
我在想,會不會是他們兩個英文名相同的關係。

比如說兩人都叫Peter,
Peter對著Peter說:Peter,你不該如何如何的...
或許會有些彆扭,尤其是可能造成傷害的話。
也因為這樣,他老闆有意無意地迴避,造就出現況。

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札記-企管-扣薪懲罰

從前住汐止時,有次剪頭髮,
理髮師跟我聊天,問我是不是上班族,
我答是,接著他說他以前也是,便開始說他的故事。

他是汐止人,退伍後就在台北市找到一份工作,
上班日怕遲到,要避開車潮,早上七點沒到,就騎車出門。

他老闆對遲到非常嚴厲,
晚一分就算,一犯就扣薪水,採累進式。
初犯罰100元,二犯罰200元,三犯罰400元...沒上限。
罰款則拿來請所有同仁喝下午茶。

他就有同事被罰到3200元,自此後不再犯。
(我在想,是不是離職了,哈哈)
他剛開始時沒感覺,等罰到800元才覺得痛,
改七點前出門,也不再遲到。
(想想也是,再罰到1600,那一整天應該就做白工了吧)

後來他離婚,小孩需要照顧(陪伴),
同時從事理髮的母親也老邁,於是他就回到汐止,
承繼母親工作與店面,店面便是這一家。

其實在他還沒出社會前就曾幫忙過母親、學過,
技術方面受過街坊稱讚與肯定。


我不太理解這種「扣薪懲罰」憑藉著哪一點,於法乎?於理乎?
縱然遲到有錯,不可以無限懲罰,這樣做過分傷及勞工權益了吧。
台灣雖有法,可是勞方權利一直限縮盤剝。
如無薪假,我想問:
「在產線上的工人何辜?為何要損害到他們工作權呢?」

我記得我高中三民主義老師說過:
「法治國家有三種,第一種是,有法守法,如歐美國家;
第二種是,形同虛文,如對岸那個國家(潛規則當道);
第三種是台灣法,法律千千萬萬條,要用自己喬(台語)。
有效用,但可以因人調整。」
雖然我漸漸不信歐美國家都那麼守法,但是講台灣這一點倒是蠻準確。
常常遇財閥及政黨要職,法律便會轉彎,方便行事。

我承認「有錢有權不代表罪惡」,但也認為「富貴不象徵著道德」。
勞方獎懲請按契約來,契約精神請按國家法律來。
對勞工想怎樣就怎樣,不過是上流社會的下流。哈哈。

不過,我在想,在台灣這樣說是不是太理想了呢,哈哈。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札記-電影-【刺殺金正恩】:消遣時間之鬧劇片

今天早上,看完【刺殺金正恩】,
它算一部低俗的鬧劇,純粹娛樂效果,消遣用,看完即忘。

最終的暗殺(謀殺)手法,
正如採訪主持人對美國中情局(CIA)的女探員所說,
他不會採用官方建議的那版本:
「將毒物藏在手中,藉會面握手,將其注射到金領導的皮下,
 當離開北韓時,金領導才毒發身亡,脫離嫌疑。」
而是會:
「穿防彈衣,十分灑狗血式衝鋒陷陣,
 擊斃金領導(竟然是戰車),殺出重圍,
 最後由美國海豹突擊隊營救,返回美國。
 兩年後出回憶錄,受到英雄般的歌功頌德。」

之所以結局會照著採訪主持的劇本,
"歸功"與劇中的北韓外交部長,她是成功暗殺的關鍵。


假如要引用我評書之星級分等,我想它可以得到一顆星,哈哈。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語文_蘇美人的數字

參考影片-【大英博物館(2005)1】:人類文明的開始
參考文章:


直接接入主題,
可能國高中有教過,我直到看見NHK拍的大英博物館,
我的歷史常識才確定有"六十進位是蘇美人發明的"這一條。
而蘇美人的數學包含:十進位與六十進位兩種。

影片中,
有介紹這個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蘇美人的象形文字,怎樣表示數字
如圖所示:

1. 左下:1,用一條線表示
2. 左上:0,用一個小圓圈表示
3. 右下:60,用一條粗線表示
4. 右中:600,用一條粗線,跟畫在粗線裡的圓圈表示
5. 右上:3600,用一個大圓圈表示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人類_BBC【人類本能】4:捨己為人

參考影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4MDY1Nzg0.html
以下是摘要:

 ◎只有人類演化出這種扶助弱者的本能
人類仁慈之心最古老的證明是,
在法國的南部索羅旺斯的馬雷峽谷,發現的20萬年以前人類右半部顎骨。
可以見到,他的牙齒在生前早已脫落,對吃肉的人類來說,這代表注定挨餓,必死無疑。
然而,上頭新生的骨頭,有時間填補牙槽的空洞,
表示一定有好幾個星期,吃軟綿綿東西或者曾被咀嚼過的食物,被善心人幫助過。
在地球上,只有人類演化出這種扶助弱者的本能。

母親願意犧牲自己,搏命保護自己的孩子
母親一次只產一胎,每個後代無比珍惜,所以會付出很多在孩子身上,及保護他們。

幾百萬年的進化,讓我們成為慈愛的父母。
這種情形的關鍵,
女性是由於有人類和所有哺乳動物共有的激素:催產素
這激素具有即時又強勁的影響。
母親會變得非常關心寶寶,母親的感官反應會變得更快,更敏銳。
促進催產素的是,腦垂體後葉。
讓母親有強烈慾望,想哺育飽嬰兒。

嬰兒吸啜動作激發母親乳頭的神經衝動,往上傳輸到母親的腦部,
激發腦內的愉悅中樞,製造出自然的興奮感。

為人母者,很快會認出寶寶的獨特氣味,
每當聞到寶寶氣味,便會釋放更多的催產激素。

男性則是(腦)後葉加壓素。為父者能認出寶寶的獨特氣味,
那氣味會造為父者的安定感,減低躁動,較不具攻擊性。

附帶而提:筆尾蒙(Meerkat)會保護非親生的幼筆尾蒙。

動物界:家庭成員的相同基因越多,就願意為彼此付出
實驗證明,人類為基因越接近的人,用慷慨付出。
即使同室操戈、鬩牆,仍有限制。(多數人符合)

人會幫助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朋友)
哥斯大黎加熱帶雨林的吸血蝙蝠,48小時不進食,就必死無疑,
而牠們透由相互分享食物(吸來的血液)存活下去。不分享的蝙蝠,會被記住,排擠出去。
這也是人類發現,除了人類,唯一會記住恩惠的動物。

慷慨是人類本能,希望得到回報也是人類本能
有公平的感覺,會讓人樂於幫助別人

鏡像神經元,讓人發起同情心
鏡像神經元,會讓我們不由自主模仿別人動作,
同時,見別人遭遇就如同我們親歷的同理心(模仿別人感受)。
看別人的表情(47條肌肉控制),我們就能了解對方的情緒。

語言本能讓人類疾速發展
語言是人類獨有的本能

本能反應,其實最終很難解釋高尚情操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人類_BBC【人類本能】3:競爭

參考影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4MDY1NzE2.html
以下是摘要:

 ◎競爭求勝本能,是為了生存
在人類出現的史前時代,生活在叢林之間,競爭中得勝利,才能活下去。
三百萬年後(以人類可以站立開始算)的我們,得勝時會亢奮,也是遺傳下來的本能。

在競爭過程中,腎上腺素和睪丸素,會為我們提供能量,使我們保持警覺,加速恢復。
還有讓我們亢奮的激素有多巴胺,內啡肽。
內啡肽可以擊退疲憊感,即使肋骨斷了,也不覺痛,
它會封鎖痛楚感覺傳到大腦和脊髓。

競爭的代價大,我們會本能地挑選適合的競爭
人會競爭(興奮迎接競爭),
都是看到對方實力與你不相上下的時候...(可能贏),要避開不必要的衝突(不可能贏)。

威嚴(強勢)面貌與健康有關聯
眉骨突出與較大下顎,跟男性睪丸素高濃度有關,
成年男性的睪丸素則跟體能強弱有關,
威嚴相貌,會散發出身體強健的訊息。
雖然威嚴面相不決定會成功,但是對成功有幫助。

舉止影響競爭力
展現自信很重要

具關鍵優勢,才能生存

競爭是人未出生前,就有的本能
人在胎兒時,便會跟母親爭搶資源,造成母親血壓上升。
在出生之後(幼兒),也盡其可能讓母親注意(要資源)。
一樣是引發注意,年長的,較守規矩;年幼的,較為叛逆。
附帶而提,通常打破傳統思維,當代規矩,通常都不是長子或長女。
例如:馬丁路德金、甘地、達爾文、南丁格爾、傑佛遜總統都不是長子。

其他動物也類似,會搶資源,
例如豬崽一出生就拼命吃(搶資源),
胖的小豬則可以搶到最佳位置的乳頭(接近母豬頭)。

人從競爭中得到快樂,結果人更愛競爭
人更害怕失敗
人類最強的動力:害怕失敗,
而失敗的感受遠比成功的感受來得持久,來得深刻。
失敗時,人體會分泌壓力賀爾蒙-皮質醇,混合血液裡的腎上腺素,
讓我們變得焦慮,甚至害怕。
面對失敗,我們與爬蟲類的原始反應一樣,
全身動彈不得,非必要功能關閉以保護腦部,
肌肉鬆弛,無法控制四肢,
腦部海馬體受到刺激,讓我們永遠記住失敗的經驗。
情緒中樞-延髓,會把回憶與悲傷感連在一起。
創造對失敗強大的提醒機制,避免重蹈覆轍。

人會避免丟臉,甚至在陌生人前
人會一直以為別人在注意他,事實上沒有,但人仍是很怕丟臉。
縱然是在不認識、見過這次永遠不會見面的人前面,也一樣。

這是因為原始人類都是小組群居,彼此相互認識,
避免出醜成為本能,身上的必有的基因。

什麼使人類演化得更有競爭力,腦更大更聰明?
答案是:食物。更明確地說,肉類

三歲之前,腦部還沒有發育完成

人類會集體作戰,以增加競爭力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人類_BBC【人類本能】2:性

影片來源: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4MDY1MjI4.html
以下是摘要:

男女的潛在性伴侶之取向,女性較嚴謹
根據在佛羅里達大學的測試,女性不跟陌生男子發生關係;
男性四個人則有三個願意跟陌生女子發生關係。
最大的原因是:懷孕的是女子,生育很耗能,儘管現代避孕方式已經非常發達了。
且產生生殖細胞(卵、精子),女子的量遠小於男子(代價相對高)

擇偶條件:外貌
女性從男生體型,可預測小孩有多健康及可愛。
女性喜歡,瘦長的腰部,寬闊的胸膛及肩膀,這些象徵健康、好的免疫系統。
男性則喜歡沙漏(葫蘆)身材,因為這象徵著:能生育。

擇偶條件:嗅覺
與自己免疫系統互補的人最好,
人會喜歡跟自己DNA不相似之人的體味。

擇偶條件:勢力
讓下一代生存機率更高

不在排卵期的女生,喜歡女性化臉孔;排卵期的,則喜歡男性化

對於不貞,男子的忌妒心是本能,它要保證其資源是他的下一代享受
女子不貞的時間(外遇)都在排卵期前後四天。
根據全世界的統計資料,每十個小孩,就一個是非親生父親所養大。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人類_BBC【人類本能】1:求生

影片來源: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4MDY1MTYw.html
以下是摘要:

人類的起源,在非洲廣闊的大草原上,
人類本能(基本原理),便是在從這情境所演化而出,我們得先從這展開探索。

人類嬰兒的脆弱
牛,出生兩小時便能站立,
人類的幼兒,即使出生六個月,無法坐好站穩,無法自理生活,是哺乳動物中最抵禦力。
這都因為200萬年前,人類的先祖為了直立行走,導致女性的骨盆變得太窄,
但是人類的腦容量仍具一定大體積,所以人必須提早在腦未發育完成前,就出生。
這是一種妥協,導致嬰兒的脆弱。

嬰兒的本能:不惜一切引起注意的哭鬧(最高97分貝)
需要越迫切,嬰兒的哭聲越響亮,這也適用於所有鳥類及哺乳動物
人類嬰兒的哭聲,還可以激發母乳的分泌。

人類對高卡路里,高脂肪的食物愛不釋手
人類剛剛食慾成形之時,要擁有充足食物,簡直是天方夜譚。
有數百萬年的時間,人類的食物得之不易,
每每都要經歷一番惡鬥,才能獲得活下去的卡路里。
因此吃到高卡路里、高脂肪的人,存活率越高。

體內有為防止飢荒、高儲存脂肪能力的細胞之人,
才能活下,乃至繁衍下一代。久而久之,留存下的人類,都有這些細胞的基因。

人類存在的450萬年,真正能天天吃飽的時間是後面的100多年,
而原本幫助人類活下去的細胞,到今天暖衣足食的年代,卻可能變成了糖尿病的主因。


味覺告訴我們什麼東西可吃,什麼不可吃
保持清晰的辨別力,味蕾十天細胞汰換一次。
含高能量的食物,通常是甜的,所以嬰兒天性(不需教育)喜歡吃甜食
反之,有毒的食物,通常是苦的,嬰兒吃到苦物,天性便會出現噁心、拒吃。

遇危險的恐懼本能: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難以用意志控制,完全是本能性分泌。準備戰鬥或逃跑。

人最害怕的是蛇

人類本能會抗拒(讓人覺得噁心),都是會是對人有害的或者帶來疾病。
酒內加入無菌死蟑螂->不敢喝

為求生存或最佳獎勵的冒險,是天性
風險與獎勵,難分難捨,賭場才因而有生意。
在美國,年收入低於一萬的家庭,花在賭博上的錢,
比年收入五萬的家庭,高出三倍。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札記-經濟-大麥克指數

偶爾的機會,查資料看到這"專有名詞":大麥克指數。
它是一種經濟上的指標,
用麥當勞大麥克漢堡的價格,來看該國家人民的經濟(消費)能力。

詳細部分,可參考這網站:
The Big Mac index(Interactive currency-comparison tool)


因為我讀其他中文網頁的說明,不很容易讓人明白。
在此,約略地以網頁圖表中的美金(US dollar)為例,再解說一下:

1. Raw data是指跟美國本土的價錢比。
如台灣大麥克 台幣79元($2.55),比美國的($4.79)便宜46.8%

我們可以將它視為「生產的代價」,
相同貨品,於兩個國度所需的勞力、原料等之成本總和。
因此,台灣的成本比美國低廉。


2. Adjusted index則是再考慮GDP。
比較台灣人和美國人的經濟能力,台灣價格相對便宜29%,
用一個粗略的假設,假設同樣的東西,台、美二地成本價相同。
美國人要花10%的月薪買到,台灣人只要花7%的月薪。

我們可以將它視為「消費的代價」,
其前提是,我們把兩地的人工、物料、時間等,假定成同值(同工同酬)。
所以美國人,比台灣人要工作久一點點點,才能買到它。

我們經常看到類似的案例,便是台北市的房價,
某某區的房子,年輕人要不吃不喝工作16年才能買到,
相對而言,一樣是精華區(蛋黃區),紐約某某區的房子,
年輕人犯不著不吃不喝,只要工作三到四年,就能輕鬆擁有。


去國外,人們購物會用 Raw data來衡量;
在國內,人們購物會用Adjusted index...來抱怨,哈哈哈。

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

札記-邏輯-分割錯誤

DaiGo《別讓人知道你怎麼想》(Page 215)此書提到「分割法」這個概念:
將問題細分,取出準確所在的小區域,加以處置,有時爭執就能簡單解決。
後面舉了一例:
主管退一下屬的的企劃案,下屬便請教主管哪裡出錯,
從「預算還是招團有問題?」的大範圍,
一直問到如果是「招團」部分寫得不好,「是否用年齡分級就好?」的小範圍。


「分割法」這個技巧挺有趣的,
它將「全面否定」下降成「部分否定」,
不斷地切割錯誤,直至最有問題的一塊出現,集中精力克服。

程式Debug經常會用到這方法,
我卻不知道也可以用在人事上,這本書提醒了我,可以這麼幹。

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工業_《小麥完全真相》

《小麥完全真相》這本書,
在第三部(第十三章)前,
用了大篇幅用科學、臨床經驗解釋小麥與疾病的關係,
建議讀者要戒食小麥,也包含減少攝取同樣試碳水化合物的:
米澱粉、玉米澱粉,馬鈴薯澱粉、木薯澱粉等。

而健康的飲食法,則在第十三章有清楚的說明如何實踐,
尤其是Page 234~Page 246所提的方向,這便是本書的重點。
比如它說:
(1)多吃蔬菜
(2)吃一些水果(別太多,造成血糖過高)
(3)多吃堅果(不是加工過的、如炸、蜜汁;花生則是需要水煮或烘烤)
(4)多用油脂(但油炸不行)
(5)多吃肉類
(6)多吃乳製品(加工越少越好,但成年人須節制(胰島素的問題)。)
(7)多元零星攝取:這裡指橄欖(油、醋)、亞麻籽(不會升高血糖)
 酪梨、醃製蔬菜…讓營養多元。
(8)飲料最好是水,以外,喝茶、咖啡、紅酒
自這些攝取到的營養,足矣,不見得要吃小麥。
而書後有食譜,也頗具參考價值。


本書讓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作者講到《救命飲食》-素食,
他對素食者心存敬意,然而《救命飲食》沒提到小麥有害,
是他認為比較不妥的地方。

哲思_《少做一點不會死》筆記

我認為本書的重點有:

一。唯一目標:一段時間內只致力完成一件事
二。六大原則:
1.設定限度
2.去蕪存菁
3.化繁為簡
4.全神貫注
5.養成習慣
6.從小著手


關於唯一目標,
現實狀況往往非人願,
假如是牽涉到別人,要等待別人的,可以找兩件切換。
但原則上、大方向仍是唯一目標。
事情太大,則切割成數個可檢視的階段結果(milestone)。


關於1.設定限度
(1)一旦有了限制,我們必須想辦法抓出要點,
(2)一旦抓出要點,我們就能以最小的資源創造最大的利益,
 只做絕對重要的事,讓時間與精力最大化

◎漫無目的地瀏覽網站,是生命的大黑洞,請設下限度。
檢查是否合理,可利用以下方法:
A追查瀏覽紀錄
B擬定計畫,將時間重新分配,分做工作、娛樂、斷線...等時間區塊。
C學習離線工作
D上網癮,用正向拖延術(跟《增強你的意志力》一樣)


關於2.去蕪存菁、3.化繁為簡
◎先認清重點,然後專心完成重要的事物。
◎訂出最要務(也會壓縮雜務時間
◎有帳單立刻繳費
◎學會說不、減少承諾
◎把事情留給熱愛的事,留時間與自己相處


關於4.全神貫注
◎關注在「唯一目標」、積極面,不多工去切換
◎吃飯時,專注吃飯
◎覺察思緒流向,仁慈以對
◎運動
◎未完成事、將做之事寫下
◎不存在失敗


關於5.養成習慣
◎養成習慣的方法
(1)一次只養成一習慣
(2)簡單、具體目標
(3)持之以恆
(4)報告進度、積極面對

◎善用早起時間、與睡前時間
◎整理桌面(整理屋子)。好處是
 (1)促使你專注
 (2)具有禪味的平靜感
◎物歸原處
◎慢食(呼應專注吃飯),其好處有
(1)減肥、促進消化(吃八分飽就好)
(2)享受食物
(3)減少壓力
◎開慢車


關於6.從小著手
逐步增加,逐漸改善


==============
這本書,重心放在將事務減量、精緻化,
只做重要的事,一個時間內只做一件事。

至於做事的流程,我仍較推薦Get thing Done的方法論。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小說_Dolores Cannon《地球守護者》:印記

《地球守護者》這本書,
我並不把它當作科學來看待,而是視為一本科幻小說,
有關催眠經驗的談話集。

裡面的劇情、情節,都被人提出討論過,
例如說外星人長相、外星人綁架地球生物做研究,
外星人協助及保護地球。這些都不陌生。
由是,它會像我讀過的小說一樣,不久我應該會忘掉吧~

若要找裏頭一件事來聊,我會舉「印記」,
用我的話來說,那就是一個共享的記憶庫,所有"(外星)人",
縱使先前毫無當過這星球生物的經驗,
卻可以藉由這個記憶庫,擷取自己想要的,
成為自己生命體驗的一部分。

這就很類似讀書、看(真實)紀錄片,
雖然自個從未經歷過,
透過此,更快、更廣、更深地認識世界。
別人受過的苦,我們何須重蹈覆轍;
別人得到的樂,我們可以更上層樓。
教育的目的也是在此,
將前人的文明遺產,消歸成自己的營養。
幹嘛事事都得自己草創、從頭來,
何不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善假其物呢?

李敖先生曾在他的節目說過,
他坐牢浪費了他好幾年的時間,
出獄之後他就大量的看書、閱讀書報,彌補他逝去的光陰。
「印記」的作用,也就是如此吧。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札記-風俗-<Dunbar's number>

有時我會想,
是不是所有人世間的道理,都是亙古不變的,
無論是精神的道德,或物質上的規律。
還是,它們應當是依條件而立,依觀察角度而定,
只不過我們要脫離這個時空太難太難了,才將其視其自然。

例如:中國人的孝順,說是天下至理,
哪天真的有複製人,
科學技術已經達到用機器就把人類所有壞基因剔除,
人是由電力驅動的冰冷金屬所合成、所孕育、使誕生、使成長,
電影【駭客任務】便有此幕,人依然要行孝嗎?怎麼行?

透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再問:今日道德、科學,
有沒有鎖死了、呆板了我們對某些事物的可能性與想像呢?

這問題,我想比較難有答案,哈哈。
我們能做的,先多問問自己,
另有什麼角度可以切入,跳脫既有思考,找新的方向,
別將一切當必然,至少記住 Common sense is not common。
知其常識何以謂"常"。


鄧巴數(Dunbar's number)(註1),
絕大部分知道的人,都是拿來解釋:
一個人最大的社交圈人數,是150~250。
感覺就好像"教條"、"事實",說到此結束,無須爭辯。

然而,仔細一想,就會起惑生疑
"為什麼不是其他數字","為何不是更高或更少",古往今來皆如此嗎?
我是在讀一本有關人類大腦的書,才發現:
對!這數字後面應該有故事,一個之所以介於150~250的理由。

原來,這個數字與大腦皮層的發展呈正相關
換言之,假如人類有天,大腦更發達了,數目會往上加增。
其實,鄧巴數的數值也不是那麼必然。



-------------------
註1:http://en.wikipedia.org/wiki/Dunbar's_number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電影_【侏儸紀公園2】:基因改造

在電影【侏儸紀公園2】中,大約在第33分左右,

女主角說為了吸引大眾目光,打響知名度,
將這次推出的"觀光商品",
命名為好唸的"暴虐霸王龍"(The Indominus Rex)。
(網路上有人說,真正物種名是Archaeornithomimus)
男主角回問:「暴虐霸王龍怎麼造出來的?」
女主角答:
「主要基因來自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其餘來自雞...吧。」

而在電影剛起頭,負責"製造"這隻暴虐霸王龍的科學家(亨利)就表明:
她(暴虐霸王龍)不是經過正常交配而來,而是基因雜交(基因改造)而來。

這兩段話結合在一起,我認為可以想像成:
由於恐龍與雞都是卵生(我不確定恐龍是不是恆溫),
將恐龍的染色體,運用遺傳工程,與雞的基因作連結、置換,
接著植入雞蛋內的小白點(雞的受精卵)之處,
進行孵化,使其誕生,便大功告成。

說倒是很輕巧,實際上做這類工程相當複雜,
容易失敗,當初複製羊桃利(Dolly)(註1),
便是277個胚胎中,唯一出生的一個。


到了大約是電影的一半(第55分鐘),
女主角的老闆問科學家:
「到底暴虐霸王龍的基因是有混入哪些動物的基因。」
科學家提到有墨魚,因而有色素細胞;
有樹蛙,因而可調整己身紅外線輸出...
共同點,它們都是卵生。
而看到暴虐霸王龍的模樣,
想想還是從雞蛋(可以是鴕鳥蛋)出,較為合理呀,哈哈。


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最驚悚的一段是,
迅猛龍突然陣前倒戈,嚙殺同來的軍人。
雖說比起第一集,人類對於恐龍這種動物,眼看已能馴化,
但仍存在很大的不信任所造成的不穩定性。

以及另一段,水中的蒼龍,不知是太餓或如何,
上岸食咬暴虐霸王龍,結束整齣危難。



------------
註1:維基百科:桃利羊

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道教_徐甲真人

讀《圖解台灣神明圖鑑》這書,提到徐甲真人之故事。
偏於神話,我臆度,他是虛構、傳說中的人物。


書中言,祂出自於葛洪《神仙傳》卷一.老子,
我查維基文庫(註1)的《神仙傳》卷一,
裡面的神仙人物,自頭至尾沒有老子專門單元,更別說徐甲。

於是,我又查網路上的《四庫全書》子部.《神仙傳》(註2),
也沒有徐甲。如此說來,維基所本應該是《四庫全書》裡的《神仙傳》

之後,終於網路上找到另一本《神仙傳》(註3)裏頭有老子、徐甲。
這意謂著,葛洪《神仙傳》可能至少有兩版本,
無法確定徐甲真人到底是不是典出《神仙傳》。
然而,我實在沒時間探究真相。呵呵。


讀別的資料,從而確認《太平廣記》.<神仙一>(註4)有徐甲的故事。
我認為,說參考出處為《太平廣記》.<神仙一>會好一些。


徐甲真人故事,請讀《太平廣記》 -> 神仙一 -> 老子的26~28:
老子有客徐甲,少賃於老子,約日雇百錢,計欠甲七百二十萬錢。
甲見老子出關遊遠行,速索償不可得,乃倩人作辭,詣關令,以言老子。
而為作辭者。亦不知甲已隨老子二百餘年矣。

唯計甲所應得直之多,許以女嫁甲。
甲見女美,尤喜,遂通辭於尹喜。得辭大驚,乃見老子。
老子問甲曰:「汝久應死,吾昔賃汝,為官卑家貧,無有使役,
故以《太玄清生符》與汝,所以至今日。
汝何以言吾。吾語汝到安息國,固當以黄金計直還汝,汝何以不能忍。
乃使甲張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於地,丹書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

喜知老子神人,能復使甲生,乃為甲叩頭請命,乞為老子出錢還之。
老子復以太玄符投之,甲立更生。
喜即以錢二百萬與甲,遺之而去。並執弟子之禮,具以長生之事授喜。
喜又請教誡,老子語之五千言,喜退而書之,名曰《道德經》焉。



----------------
註1:維基文庫:《神仙傳》

註2:《四庫全書》子部.《神仙傳》

註3:《神仙傳》的另一版本

註4:《太平廣記》 -> 神仙一 -> 老子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電影_【地球上的星星】:閱讀書寫障礙的名人



印度社會對於人能力的看法,
與華人世界類似,是唯有讀書高、智育為導向的單軌思維。
在職業貴賤,應該也是醫生、工程師、律師、教授居首吧。
關於藝術,如音樂、畫畫、運動、演藝,
這些與勞力工作者沒兩樣,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輩。
而這部電影的目的,便是在扭轉這種價值觀。

我對這部印象最深刻的是,談到有"閱讀書寫障礙"的那些名人,
有達文西、愛迪生、畢卡索(不認識7)、迪士尼、
阿嘉莎.克莉斯蒂(推理小說作家)。
克莉斯蒂是我喜歡的作家,
這是我頭一回聽說她有這問題,我很驚訝!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札記-讀書-遺忘曲線

一個多月前,
讀國一的小外甥女說她經常記不住考試範圍內的功課,得練習好幾次。
我問她:「你知道遺忘曲線嗎?」
她說她不知道,我便說:
「我將原理,用電子郵件寄給你,你再依據這個設計你的複習時間規律。」
過幾天,我一個朋友約30來歲,也說記憶衰退,
我又問了相同問題,提供了相同建議。


所謂的遺忘曲線,全名是: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註1)。
它用線性圖表現「人類記憶中長期記憶的遺忘率」。
依據MBA智庫百科(註2)的圖形及資料:
















20分後,42%被遺忘掉,58%被記住。
1小時後,56%被遺忘掉,44%被記住。
1天後,74%被遺忘掉,26%被記住。
1周後,77%被遺忘掉,23%被記住。
1個月後,79%被遺忘掉,21%被記住。

在《讀書別靠意志力》(註3)這本書,
建議的複習時間規律為:
第一次複習,10分鐘後;第二次複習,一天後後;
第三次複習,一週後;第四次複習,一個月後;
第五次複習,半年後。
如前所提,我認為這應當因人、因量(要記憶的數量)而異,
不可執理廢事,書中所述僅供參考。

人們都說:小孩記憶力比成年人強。
我實在不敢肯定這觀點,因為兩者存在許多不同的環境變數。

相較於孩子,大人的經歷,例如有從小到大的自身體驗,
例如有見聞他人的遭遇,例如有夜夢與白日夢的幻境,
諸此種種都可能造成記憶的錯亂雜拼。

疑將別人的話,當作潛意識所發的直覺,
誤把兒時作的噩夢,信成孩提時慘痛經驗的陰影,
簡單說:非因計因,因果倒置。
再加上人類有遺忘曲線的事實(印象逐漸模糊),複雜情形,可想而知。

因此,人們說的:小孩記憶力比成年人強。
或許是大人記太多了東西,自然郭公夏五,魯魚亥豕了。


有名的法國思想家,蒙田,
他是個非常非常健忘的人,常為記憶缺陷所苦。
在《蒙田隨筆全集》(註4)中,他說他是怎麼讀書的。
我只翻閱書,不研讀書。
 我從書本中所獲得的東西,絕不再是別人的東西。
 我只吸收能讓我的思考判斷力得以受益的內容,
 我將書中的思想和觀念融會貫通,至於作者是誰、
 內容討論的地點、詞彙和其他情境,我一概立即忘記。」(註5)

換句話說,蒙田吸收文本精華,化歸成自己思想,立即遺忘書。
僅把書當成臨時的傳遞知識工具,認為達成,立時解散。

雖然這招不適合我外甥女準備考試,
但對於我們這些出社會的人,
除了複習時間規律,這(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也不失為好方法。

順便一提,我讀梁實秋的文章,
他曾講過其著作的《雅舍小品》,是模仿《蒙田隨筆》之作。
可見得《蒙田隨筆》之影響力,它是值得讀的書籍。


還有很多種關於記憶的方法,族繁不及備載,就不再一一贅述。
不過,人最終會抵禦不過年華老去的摧殘,那就別太勉強自己吧。

現在英國女王的祖父,喬治五世,
年邁時有失智症狀,有天,跟他的律師聊天。
律師說了一笑話,兩人哈哈大笑。
隔沒多久,律師又說了同個笑話,兩人哈哈大笑。
一陣子,換喬治五世說笑話,仍是原本那個,兩人哈哈大笑。
於是,律師問喬治五世:「國王陛下,你笑話哪聽來的,蠻好笑的。」

搞不好換個角度想,記憶力不靠譜,人生依舊可以覓到樂趣,哈哈。



---------------------------

註3:《讀書別靠意志力》ISBN:9789861371153 的Page 168

註4:《蒙田隨筆全集》

註5:翻譯來自《不用讀完一本書》ISBN:9789866472190的 Page 76

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哲思_童書《哲學.思考.遊戲》

《哲學.思考.遊戲》
這套童書的適合閱讀年齡是8歲~12歲,
我是讀到某篇報導(我忘記哪一篇了)提到,
因而去圖書館將此套八本隨便抽出三本來讀,
分別是《人生是什麼呢?》(註1)、《情感是什麼呢?》(註2)、
《美與藝術是什麼呢?》(註3)。他們共同的特色是:
(1)用問題引發思維,
(2)試著給幾個答案,讓孩子自己想這樣對嗎?自個找到答案。
(3)最後問自己"為什麼要思考這問題,並找解答 ?"
我個人認為(3)是最重要的,也就是重點。


《人生是什麼呢?》有六個主題:
怎麼得幸福?想成為冠軍?為什麼有痛苦?
人為什麼存在?為什麼活著?為什麼會死?

我喜歡的概念有
(A)怎麼得幸福?問這問題是因為
(1)知道自己想到的幸福是什麼,別人的幸福不一定是你的幸福;
(2)自己有能力創造幸福,不依賴運氣和算命;
(3)對自己有擁有的一切,感到滿意與快樂。

(B)想成為冠軍?問這問題是因為
看到生命好的一面(人類之巔峰),
找到自己的才能,不斷進步,亦明白冠軍和你我一樣,是普通人。

(C)為什麼有痛苦?問這問題是因為
認清人生有不完美、不公平、和暴力的一面。
珍惜當下幸福,且盡力讓自己生命更美好。

(D)放下生活中的瑣事,讚嘆自己的存在是多麼奇妙的事。

(E)善用每一天,不要將生命視為理所當然,
想想我們該怎麼做、多思考,充實生命、豐富人生。

(F)學會接受每個人面對死亡,死亡對所有人意義不同,
明白生命的有限與可貴,讓人生過得更有意義。


《情感是什麼呢?》有六主題:
你怎麼知道爸媽愛你?你會忌妒兄弟姊妹嗎?為什麼要和喜歡的人吵架?
談戀愛好嗎?喜歡一個人還是跟朋友在一起?害怕在多人面前說話?

我喜歡的概念有
(A)愛的表達千百種,試著了解父母怎麼表達對你的愛,享受被愛 XD

(B)愛是一種付出,學習信任愛你的人,尊重家庭中每個人,
了解別人對你付出的愛和你所付出的愛,都是獨一無二的。

(C)明白某些行為會傷害到我們所愛的人,"怎麼與人相處"必須學習。

(D)談戀愛好嗎?問這問題是因為
對於戀愛,我們要接受"我們並沒有辦法掌握每件事",
了解自己是誰,想要什麼,坦然接受自己的一切,
為日常生活增添美好事物。

(E)喜歡一個人還是跟朋友在一起?問這問題是因為
(1)對別人承諾「好」時(幫助別人,獲認同別人意見),並不會喪失自我。
(2)明白自己無法在世界上獨自生活。
(3)知道能對朋友期待什麼(限制在哪),跟自己能為朋友付出什麼(侷限在哪)

(F)找到自己在人群中的角色與位置,
問自己為什麼恐懼人群(假如有這件事),
且告訴自己,你並不完美,也沒有人是完美的,
了解自己沒辦法讓每個人都喜歡。


《美與藝術是什麼呢?》有六主題:
每個人對美的看法一樣嗎?什麼是美?一定要了解美?
每個人都是藝術家?藝術家能自由創作嗎?藝術有什麼用?

我喜歡的概念有
(A)每個人對美的看法一樣嗎?問這問題是因為
同一個字對不同人有不同意義,品味與喜好會受文化影響,
發現「美」(別人美在哪)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和呈現每個人的獨特性。

(B)不要只看事物表象,美有各種形式,
每個人對於美的概念,會變化,了解自己喜好和接納別人喜好。

(C)一定要了解美?問這問題是因為
(1)了解喜好和品味是先天還是後天?
(2)知道何時該相信理智,何時該相信感受。
(3)不要害怕去分析自己感性的一面。

(D)每個人都是藝術家?問這問題是因為
(1)區別"藝術敏銳度"和"創作能力"的差別。
(2)創造力,不是憑空而來。
(3)勇於將熱情投注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

(E)藝術家能自由創作嗎?問這個問題是因為
(1)藝術家並非無所不能。
(2)發現創作的快樂與自由。
(3)認識藝術家在社會扮演的角色。
(4)聆聽內心的聲音。

(F)藝術有什麼用?問這個問題是因為
(1)藉由藝術品,用不同角度看世界。
(2)體驗藝術為我們帶來的幸福。

其實這些問題對成人,還是適合拿來思考的,呵呵。



------------
註1:ISBN:9789868215047

註2:ISBN:9789868215030

註3:ISBN:9789868456624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札記-人際-說人不講信用的壞話

有一個人幹了壞事,內心有罪惡感,
想問神父怎麼辦,卻赧愧遲遲不敢為。
後來,他想到一招,跟神父說是幫朋友問,他才得到解答。

然而,神父瞧他每次來都為幫朋友問,
在這回他又來時,便對他言:
「你為你朋友找我好幾趟了,他老犯錯,要不叫他親自來聽,會比較清楚?」
他答:
「他會不好意思,才叫我代問?」
神父:
「那你可以叫他學你,說〝是幫朋友問的〞,就能一次把問題問清楚啊~」
 
 
同上面故事,我今天來幫朋友抱怨客戶,嘻嘻。
據說他們公司的客戶從去年12月就要出貨了,
但時間快接近,就會用各種藉口推延,一會說要加功能,一會說想換料等等等,
一次至少以一個月為單位,將交貨時間往後推,
最新說法是說8月下旬,誰知道是不是最後一次。

出貨量也是一變再變,從100K→50K→25K→20K→16K→6K。
目前是6K,與最初談的,少了94%,
公司花的錢應該超過賺的,真不曉得生意怎能這樣談?
商業不是最重信譽(商譽)嗎?傳出去不好聽吧~


我大學教授有次上課,講他從前指導的碩士生(甲生代稱)的事。
甲生通過碩士畢業口試後來找他,
因為(甲生)最近要辦XX,急在七月初取得畢業證書,希望教授能先簽字(同意畢業)。
沒完成的實驗數據,會在一週內交給教授。教授不疑有他,簽字放行。

約一週後,教授遲遲沒收到數據結果,便去實驗室找甲生,他座位空無一物。
教授問位子旁的學弟:甲生去哪。
得到的回答是:「有天晚上離開時,見到甲生連夜搬東西,隔天來就整個淨空。」
之後,教授撥打他電話,毫無回應。

兩年後的某天,教授接到某公司主管的電話,說他們有一個應徵工作者:甲生,
想詢問甲生是不是他指導學生呢?在校表現如何呢?

於是,教授就把畢業證書的事,說這位主管聽。
主管聽完說:「這樣喔,那我們會好好考慮。」

教授對我們說:
「假如沒人來問我這人如何,我不會妨礙他,害他丟工作。
 但是只要有人問我,我一定據實以告,不會為他遮醜。」


比起我朋友,我教授還是厚道一點,哈哈哈哈。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札記-教育-1分鐘報告:孫悟空大戰白雪公主

關於大學教育,《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註1)這本書說,
怎樣最有助於(教授)當前的授課和(學生)學習情形?
有兩點很當緊:
第一,提升學生對「通盤概要」以及「重點」的認識,
   而非只專注某個主題的細節部分;
第二,必須從學生身上定期發現有用的反應。
如此一來,教授便能在學期中及時修正。

書中建議最好的方式,是採用
加州柏克萊大學高等教育榮譽退職教授Patricia Cross,
他的簡單易行方法-「一分鐘報告」,
其著眼在概要的掌控以及學生的回應。

這個主意是利用在下課前一、兩分鐘,
將老師授課的內容以及同學們的討論作個總結,
然後要求每個學生拿出一張紙,
匿名的方式簡單回答兩個問題:
一.你從今天的課堂上所學到的重點,亦即主要概念是什麼?
二.你對今日的課程,還留下那些尚未解決的重要問題?
  換言之,你內心「最大的謎團」是什麼?

教室門邊放了一個箱子,學生離開教室時,可將紙條丟進箱子內。


我高中時,也聽過某位老師(甲師代稱)用這招,但他是荒腔走板的山寨版,
老實說,上面是開場白,我真正要講的,
是甲師怎樣實踐「一分鐘報告」,哈哈。
事情發生在大我兩屆的學長班上,
我是從我三民主義老師(乙師代稱)課上聽來。

整起事件是這樣的:
甲師每次上完一章節,
就留一段時間,發白紙讓學生寫這堂課的重點。
不同的是,算隨堂考(具名作答)、時間為30到10分鐘不等。
咦,怎會30分?
別懷疑,一堂課50分鐘,他真敢留30分鐘,
我曾被他教過,遇過他早退。哈哈。

有一天,下課時,甲師邊改隨堂考卷,邊跟乙師聊天。
乙師:「你在批改什麼考卷,怎連看也不看,一直打勾?
    聊天不影響到你嗎?」
甲師:「沒什麼,就隨堂考,學生寫得都差不多,不用看。」
乙師:「喔喔。」

後來,甲師去上下節課,乙師忍不住好奇心,就拿起那疊考卷看,
翻到有張寫的作答題目:孫悟空大戰白雪公主,
內容是關於如意金箍棒伸縮....的淫穢故事。
乙師察覺有異,待甲師回座位,遞給他讀。
甲師看完,火冒三丈,重閱全部,合計有八張猥褻文章。
持八生名單,怒沖沖去教官室告狀,要將他們記過重辦。
教官答他:記過得導師同意。

因此,甲師氣洶洶找導師告八生劣行,請同意記過。
導師聽完說:「我不記過。」
(眾所皆知甲師教學風評奇差無比,上課時間太短,教課不認真...)

教官、導師不幫,甲師火氣加劇,顧不得事情搞大不好,
責令八生到專任教師辦公室罰站,當著其他老師面劈頭痛斥他們,
八人起初不語,後來其中一人忍不住了,頂嘴甲師:
「是你先不尊重你自己(職業),怎能怪我們不尊重你。」
甲師氣憤到極點,但又如何,依然對這八生沒轍。
最終,事情便不了了之。自那後,他的課再也沒有課末隨堂考。


同種模式,不同結果,我還遇過另一樁有趣的事。
打佛七時,所有人除了念佛外,不准閒聊,
違者,脖子掛「禁語」牌,藉以警告。
(類似台灣戒嚴前國語運動,在校內講台語,
 得掛「我不說台語」的牌子)。

師父說他見到有些居士想聊天,
三三兩兩邀著去取「禁語」牌掛帶,角落閒談,
說完,就把牌子歸還原處,完全把他當「說話許可證」來用。


說到底,縱然制度再好,仍得由肯用心、認真的人來執行,
心態極其重要。否則,就會有「畫虎不成反類犬」之變調。



--------------
註1:《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ISBN:9570411546
   本文引用Page 91~92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生物_外星人的臉

讀《地球守護者》(註1)這本書描述外星人長相,
類似電影【E.T.外星人】(註2)裡的模樣,大腦大眼珠,沒鼻樑....
然而,我怎麼覺得這五官好像地球的象龜(註3)。
直至今日,外星人話題仍是人們偶爾被提出,
地球上仍是沒有任何先進國家,肯證實他們外貌就是長這樣。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加拉帕戈斯象龟(註3)

此書作者是催眠師,用催眠方式讓"受採訪者"說出與外星人接觸的經驗,
不管發生時間點是現世或過去世(受採訪者上輩子就是外星人),
而這本書便是一篇篇訪問對答輯錄。
不經讓我感覺:
「催眠?它不只可以取出回憶,它還能栽種記憶,
 怎麼確保受訪者所述一切,是自己的?還是被刻意植入?」


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註4)便有相似情節,
假如說當時他遇到外星人,沒拿陀螺起來擲,看轉不轉,怎知正確?
當然這不過電影,想像成分居多。
像我從前看的AKBingo節目中的催眠(註5),也可能是戲劇效果。
然而,同樣是政府不認證、科學不背書的推測,
你可以說:「催眠在取出回憶」;
我便能說:「催眠在栽種記憶」,不是嗎?哈哈。


同是無限幻想空間,我個人對於外星人的容貌,
會覺得如【星際大戰】(註6)裡的"人物",千奇百怪,
地球的生物都可以如此多元,而宇宙這般浩瀚廣袤,自是相貌萬千。
寶傑(註7),你怎麼看?哈哈。



---------------------------------------------------------------------------------------------------------------------
註1:《地球守護者:地球實驗的阿卡西紀錄》ISBN:9789868601888


註3:相片來自:加拉帕戈斯象龟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藝術_書法: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

國中時,我曾閃過一念:英文有書寫體和印刷體,中文有嗎?
我忘記是在哪個視頻,得知此說:
「中國歷代書法的特色是,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


查(網路)資料,這是清朝梁巘<評書帖>(註1)上所言,
這篇文章<書法的韻法意態-唐祥明老師提供>(註2)有好的繪述。

讀完,我的理解是:
晉尚韻,從寫字的實用性,走向美觀。晉是走向藝術的起點,基準點。

唐朝尚法,寫字規矩,型態像是楷書。
(這不意指唐朝書法楷書是主流,或唐朝沒行書等等,這裡僅是描述型態而已。)

宋朝尚意,寫字信手浪漫,型態像是行書。
我喜歡北宋蘇東坡提出的「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註3),
翻成白話:
「我的書法本無固定章法,信手一來便點、畫,懶得去推敲琢磨(以推敲琢磨為煩)。」

元、明尚態,則是唐宋、行草的綜合與復興。


後來,我還聽過另一說:
清朝阮元的「北碑南帖」(註4)。時間自東晉分流,
東晉、南朝一脈稱「南帖派」、北方一脈稱「北碑派」,各自發展。
這裡作些補充,
「碑」是指字體從石碑拓下來,如褚逐良<聖教序>;
「帖」則是字體從字帖臨摹而來,如王羲之<蘭亭序>,
摹,是練習紙擱在帖上,照著描;臨,則是帖置於旁,看著模仿。

北方字剛健古拙,走篆、隸書風;南方字較柔美娟秀,走楷、行、草風。
這跟梁巘<評書帖>同樣有參考價值。


至於<評書帖>、<北碑南帖論>兩篇古文,我讀後人解釋就好,不細究,哈哈。
回到原問:英文書寫、印刷之分,中文有嗎?
我猜<北碑南帖論>稍稍一點點貼近書寫、印刷之別吧。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韻文_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一片冰心在玉壺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我非常喜歡的詩句,
然而,近日我和朋友聊天聊到此詩,
我竟然把作者王昌齡(註1),說成是張九齡,
以猜數字來說,1A0B,
好笑的是,我連帶把詩的背景故事也說錯,糗!哈哈。


查了正史的舊唐書(註2),我很詫異,王昌齡的描述僅僅五十一字。
非正史的唐才子傳(註3),兩百多字仍不多,多在他文筆、作品上著墨。
兩篇讀完,對此人一生定調在〝不護細行,屢見貶斥〞。

不說自明,他會到揚州任江寧縣丞,又是貶職之故。
寫的這首<芙蓉樓送辛漸>(註4,有兩首,這是其中的一首):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其目的是藉由託辛漸的傳話:
「假如你回洛陽時遇到我的親友問我的近況,
 你就告訴他們,我在這操持高尚,冰清玉潔。
 (從前的不矜小節,不守禮規全改了)」,
來自陳其品格清白,和不願親友掛念的體貼。

我之所以喜愛這首,
便是用「冰心(心若懷冰之變句)」和「玉壺」組成的形象,
表達「冰清玉潔」,意境很美。
 

除這首,我還熟悉王昌齡的另兩詩。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出塞>之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跟「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一樣,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風俗-農曆七月不是鬼月

高雄正信佛青會在2013.8.7發表這篇文章:佛教沒有「鬼月」的說法 (註1)

摘節重點如下:
一.農曆七月,對佛教而言是吉祥月,對風水而言(朱元璋明白這一點),同是吉祥月。
二.七月是鬼月,是朱元璋的謊言。
  朱元璋深信風水之說,不願百姓用"七月的大吉日",與皇家爭權。

然而,按維基條目:農曆七月(註2)的說法:
此「七月」為七個月,而非商曆七月,
乃規範周朝封建體制下,天子、諸侯及士大夫等階級之停葬時間。
而且依《明實錄》和夏燮的《明通鑑》,明朝皇帝葬時幾乎不在七月。

因此,講朱元璋「不願百姓用"七月的大吉日",與皇家爭權」很可能是錯的
另一方面,依維基說明,
似乎直至宋朝,並無「七月是鬼月」之說。此說乃明朝之後所設,非恆理。
同時,查無任何典故出處,及合理的理由可以支持它。

照盂蘭盆經而言,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註3),
也是佛教佛歡喜日(許多弟子在結夏安居結束後證悟),七月並無不祥之意。
身為佛教徒,既知道真相,便該忠於所學,
相信並宣傳此正確概念,不願再以訛傳訛。


還有一個問題我想釐清,七月十五日這天也是道教的中元節,
網路有人說:佛教的「盂蘭盆會」是為了吸引信徒而抄襲道教所辦。
既然要論「抄襲」,就牽涉到「誰先誰後」的問題了。

先說道教,中元是三元節之一,而三元是為了拜三官。
「三官」的信仰,
起源於中國古代漢族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註4),興盛於魏晉南北朝。
受到「三會日」(1/7,7/7,10/5)祭拜習慣的影響(註5),
約在六朝末年到初唐時,逐漸確定在「三元日」(1/15,7/15,10/15)個別祭祀,
唐代是三官三元結合的定型期(註6)。

此事的經典依據,百度百科的「三官大帝」條目說:
三官三元的出自於南北朝所出之《因緣經》。可惜我沒找到。
然而,卻看到一本成書時間約在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際,
疑似能證實我之上述的出處:《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綠經》(註7),裡有提三官三元:
三元者,謂上、中、下也。一者上元,正月十五日,天官主錄。
 二者中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主錄。三者下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主錄。

再來看中國佛教的盂蘭盆會的起始時間,
盂蘭盆經譯於「西晉」(註8),而中國第一次盂蘭盆會在南朝梁,真正流行民間在初唐。


比對一下,
若以整體佛教來看,不分印度、中國,
佛陀在世時,就已經有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會,加上當時沒道教,自然沒「抄襲」可能。

若以中土的佛教而言,按維基的說法(註9):
中元節與盂蘭盆節起初因佛教盂蘭盆會布施餓鬼為始,
 因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與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
 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動,及各地巫覡宗教如中國巫覡宗教、
 日本神道教、朝鮮巫教、琉球神道結合,構成漢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
應當是佛教的盂蘭盆在前,道教的中元在後。

而且,道教明明老早前是在三會日的7/7祭神或拜地官,
但基於什麼理由更動到7/15,至今未明。巧的是,這天正好是佛教的盂蘭盆會。
如果所謂的道教徒反過來質問:佛教學我在7/15舉辦法會。
我不得不說,這還真是一件奇怪的事呀~
 
 
 
---------
註1:原文:
佛教向來沒有「鬼月」的說法;反而認為農曆七月其實是吉祥月、歡喜月、感恩月和教孝月。

下述一則新聞報導,介紹了學者對「鬼月」由來的考究,應有助於匡正鬼月的迷思。
--------------------------------------------------------------------

七月不是鬼月是大吉月」這是亞洲大學台灣民俗文物館,館長朱界陽以及副館長顏榮豐的研究。文章中提到。,當初朱元璋篤信風水之說,也深知7月就是吉祥月,但他卻想「獨享」這段吉時,因此,派人在民間散佈謠言「7月是鬼月,天將降禍」,還派人假扮道士四俗稱鬼月的農曆7月已經到來,民眾總認這段時間諸事不宜,小心為妙!但台灣民俗專家卻反擊,「7月不是鬼月,而是吉祥月」,一切誤會都是起於明太祖朱元璋的謊言,讓鬼月一說意外流傳至今。

亞洲大學台灣民俗館副館長顏榮豐表示處賣符,招搖撞騙,沒想到意外讓「鬼月」流傳至今,因為台灣人是明朝時移民來的,是華人世界唯一完整保留明朝7月是鬼月習俗的族群,可說「唬弄台灣人600多年」。

顏榮豐還提出另一項根據,清朝勘輿師蔣大鴻在「天元五歌」中轉述勘輿大師楊救貧的口訣,「古來天子7月葬,士庶踰月禮不曠」,就拿前句來看,古代帝王往生後常延至7月才下葬的原因就在於,7月是申月,取其「田地中,上得天時,下得地利」,所以「申」代表大吉之月,而不是鬼月。


明太祖朱元璋篤信風水地理之說,其深知七月(申月)為大吉之月(明朝皇帝除沿古來天子七月葬之俗外,另亦多數選擇農曆七月登基),帝殿(陵)擇正子午(南北),為避庶民得到「天時」與「地利」而與皇家爭權,因此對外散播七月是鬼月的不祥之月來愚民,並頒「皇曆」,即農民曆,將甚多大吉之時、日改為大凶、大耗之日,以為皇家所用,而庶民則依所頒皇曆作息。


註2:
(1)維基條目:農曆七月
(2)從鬼節到鬼月──農曆七月的演變

註3:法鼓山:盂蘭盆會與餓鬼
在中國,《佛祖統紀》(一二六九年成立)卷三七提到:
「梁武帝於大同四年(五三八),行幸同泰寺,並設立盂蘭盆齋。」
此雖被視為盂蘭盆會之始,但至初唐時期,
盂蘭盆會佛事才普及於民間,成為習俗而一般化。

(1)三官大帝的信仰淵源於中國古代漢族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
(2)三官的誕辰日即為三元日,因此從唐宋以來,三元節都是道教的大慶日子
(3)據南北朝所出之《因緣經》等所載,三官大帝的主要職責是於三元日考校人間善惡,
 給以罪福,曰:"正月十五日,上元宮主一品九氣賜福天官紫微大帝,
 於是日……同下人間,校定罪福也;
 七月十五日,中元宮主二品七氣赦罪地官清虛大帝,於是日……同出人間,校戒罪福也;
 十月十五日,下元宮主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扶桑大帝,於是日……同到人間,校戒罪福也。
(4)三官信仰興盛於魏晉南北朝,唐宋猶存其餘緒。
 現存《太上靈寶上元天官消愆滅罪懺》《中元地官消愆滅罪懺》
 《下元水官消愆滅罪懺》,即出之唐宋間。

註5:
(1)道教齋期:三會日是哪三天?
 正月七日,天曹遷賞會;七月七日,地府度生會;十月五日,水府建生會
 五斗米道在三會日,即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或十五日)下會,
 要舉行祭祀

註6:
 後來它和「三會日」繼續搭配發展,到了六朝末年和唐朝初年,
 終於逐漸確定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祭祀三官大帝的節日,
 之後演變而成為上元、中元、下元,所以唐代是三官三元結合的定型期。
 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
 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
 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註7:
 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十天靈官、神仙兵馬,與無鞅數眾上聖高尊、妙行真人,
 同下人間,考定罪福。七月十五日為中元,九地靈官、神仙兵馬,
 與無鞅數眾名山洞府、神仙兵馬同下人間,校錄罪福。
 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九江水帝、十二河源溪谷大神、水府靈官同下人間,校定罪福。
 三元者,謂上、中、下也。一者上元,正月十五日,天官主錄。
 二者中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主錄。三者下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主錄。

註8:佛說盂蘭盆經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

註9:維基: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