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札記-科學-科學精神

孫維新《談天》 第12頁:
對我而言,「科學」既不偉大,也非罪惡;
「科學」,
不過就是一種使用「邏輯思辯」的方法
來「追根究柢」的生活態度而已。
這種「邏輯思辯」的方法,可以用來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
也可以用來發展腦海中偶一浮現的玄想。
而習於「追根究柢」的科學工作者,其好奇心一旦點燃則不可或止,
上窮碧落下黃泉,也要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不過話說回來,科學探索的過程並不會帶給我們最終極的「答案」,
它只是不斷地讓我們知道如何去「問更好的問題」。
換言之,科學並不是用來追求真理的,科學只是在於研究事實,
這是科學探索過程中喜悅的來源,卻也是科學研究中最深沉的悲哀!
 
喜悅的來源,在於科學工作者的知識和觀念與時俱進,
在不斷迎接挑戰並設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知識日漸提升,觀念不時更新。
之所以悲哀,
在於科學的領域中,沒有永恆的權威,也沒有顛撲不破的真理。
 
今天我們可以為自己提出的新理論或科學所獲得的新結果沾沾自喜,
但明朝一覺醒來,別人的理論或更新的實驗結果,
可能就已經取代自己原先的想法,成為更為周延、正確的新發現。
這種認錯的過程和恆久的追尋,永無止盡。



(1)科學是使用「邏輯思辯」的方法來「追根究柢」的生活態度。
(2)科學探索的過程並不會帶給我們最終極的「答案」,
 它只是不斷地讓我們知道如何去「問更好的問題」。

這兩段文字,最讓我感動。
接受過科學訓練的人,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度,
別自認為所了解之事是最終極的答案、永恆的真理,而那也許是某些條件下的"學說"。
當落入絕對,堅信的事實,將變成包裝華麗的"感性"與"迷信"。
科學精神,是追根究柢的生活態度,是追尋的過程,沒有永遠的最佳解。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札記-教育-「舉一反三」的教學

我分享一個想法給我母親聽,而且這想法由來已久。
我一開始說這是我自己的心得,後來認真回想,
不,這是我高中老師(不用說,一定是國文老師)所灌輸給我的。

當初老師是這樣說:
「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但是同時要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註1)』,
假如學生不能舉一反三的話,孔子便不願教導。

而學生肯不肯向學,先從尊師的束脩來表現,有『尊師』必會教導。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我這個老師向來厭惡孔孟,十分愛鑽牛角尖揶揄。
因此,我單取其正面的部分:
(一)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二)孔子要求學生具備求知欲、舉一反三。

由於「束脩」的訓詁,依然存在很大分歧,就姑且不論了。
(有說是「薄禮」,有說是「十五歲」,有說是「自我約束力」)


我是這樣跟我母親說明的:
孔子的教學,
第一: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依照學生的根性,給予適當的教學。並且無論貴賤貧富,孔子都會給予教導。
第二,雖然有教無類,但是如果
 (1)不是學生自己想知道,孔子不教;
 (2)不是學生自己已經知道,想說卻不知道怎麼跟人說,孔子不教;
 (3)老師舉一個例子,學生不能同理可證到其餘同類事,孔子不教。
 簡單說,孔子只肯教求知的學生,並因材施教


引古論今,我認為,
這兩點對今日的教育都很重要,然而依照學階(學級),側重則有所不同。
小學、國中階段,著重在第一點: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高中、大學階段,著重在第二點:自動求知,舉一反三。


因為一個人無法對"從來沒聽聞、見識的事物"有任何好惡。
所以,人小時,對整個世界懵懵懂懂之際,
應該給予「廣度」的介紹(引發其求知慾),以及不可或缺的基本教育。
尤其是基本教育,如法律基本常識、對人的基本尊重,不管是誰都必須了解!
教師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耐心與愛心,必然得發揮出來!

其次,到了高中、大學以上,
學生到這時候,已經有自我意識(感受得到我是一個獨立個體),
興趣所向已蔚然成形,或漸漸成形。
此時,不再是教師將大部分心力放在誘發好奇心,
而是學生選擇修自己有興趣的學分,教師將學有專精的科目,傳承于願上進的學生。
如同《禮記.學記》:善待問者如扣鐘,扣之以小者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

我要再強調的是,
並非高中、大學階段不需「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而是側重不同。
國中、小,重視「廣、必要」的學問,"老師先主動",苦口婆心;
高中、大學,重視「深、精闢」的學問,"學生先主動",非誠勿擾。


我想起我一位大學老師在第一堂課,說了一段我印象深刻的話。
他說:
「我教導你們的東西,我盡可能精確,但我最多最多敢保證七成正確而已。
 你們要明白一點,老師不一定對,你們要靠自己努力去找答案。

 我認為大學教育是教學生怎麼樣利用圖書館,自己找尋、探索各類資料、各種可能性。
 老師沒辦法給你標準答案,老師給的答案也不一定就是標準答案,
 存不存在標準答案都是個問題!
 不過,很遺憾的,你們作業得繳、考試得考,由我來給你們打分數。」
我想,能夠了解最終的學習責任是自己,答案得自己找,才算真正的「舉一反三」。


我媽聽完的反應是:「你說的東西,好難懂」。
我一直以為論語的文句,是我們這一輩跟上一輩的共同語言與回憶,或許我錯了吧。哈哈。


----------------------------------------------------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札記-心理-明確

交通和消防的安全教育告訴我們:呼救要「明確」,
這有很多相關的案例可援證,非得如此:
如,火災發生,大家總以為一定有人會報案,結果常是報案時間太晚。
又如,車禍的傷患叫救命,只引來圍觀,卻沒人協助或使其延遲就醫/報警。

因此,我們被教導,遭逢這類事,自己不能或不及處理,
必須要「明確」指定某人去做(如報案),縱使你不認識他。


同樣談「明確」,
《用心法則》這本書舉一個實驗:
實驗人員在熙來攘往的街上,假裝走路腳踝扭到而跌坐在地,
然後,「明確」地請求某一陌生路人至最近藥局買貼布,
等他到藥局,已經安排好的藥師,會跟他說:沒賣貼布。
看他有什麼後續動作?

受測的25個人,每個人都是買不到就空手而回,
沒人詢問藥師「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


「明確」能減少模糊而使人快速處置,
相對地,也限縮某程度的"可能性"。仍是要留意拿捏的問題。


-----
1996年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
零零發:「佛印,把我的百寶箱扔過來。」
佛印:「百寶箱在此,接住!」
(佛印把百寶箱往上扔,無相王發掌將百寶箱擊碎,化成碎屑颺塵)

佛印:「你真不濟事,你幹嘛硬叫我把它丟給你呀?這下出事了!」
零零發:「那我就對不起了!」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札記-企管-分工合作不重來

前幾天在公司上一門課【當責】,所言的概念...
最直接地讓我聯想到過勞死,站在資方剝削勞方而已,哈哈。
不過,到有一個故事蠻趣味,算是小小的收穫。

有甲、乙兩工人在路邊施工,
甲準確丈量,每隔三公尺就挖一個方方正正、等深的坑,把土堆在旁。
乙等甲動作完,再將土回補。

過了許久,不少人經過都沒有注意有異,
最終有一位路人看到忍不住發問了,說:
「你倆在幹什麼,一掘一補,目的為何啊?」

甲答:
「種樹阿。我們有三個人,一個下挖、一個栽植、一個上填。
 今天剛好中間那個人請假。」


從這個故事,我們明白對於團隊性的工作,尤其是大型團隊,
得周盤考量,才能避免做白工(重工)。

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札記-政治-官有幾品呀?

古裝劇裡,常聽見官銜(尚書、侍郎...)、品秩(一品、二品...)等名詞,
我猜多數人的印象會是:
「曾聽過「九品官人法」之說,古代政府官員,應該大致分九品有9階吧。」
事實不然,且各各朝代不一定相同,
維基的九品制就提到:
  (1)九品中正制,中國晉朝至科舉制推行前的官員選拔與等級制度
  (2)九品六十階,中國北魏孝文帝後至北齊的官員等級制度
  (3)九品三十階,中國隋朝至宋朝神宗之前、朝鮮高麗王朝的官員等級制度
  (4)九品十八階,中國北魏、宋朝神宗以後、元朝、明朝、清朝的官員等級制度
以上四種是曹魏「九品官人法」之後,看官位高低之法,
而在之前,則是看品秩的「秩」,也就是以米量計算的薪資。

不過,品階裡面也可能暗藏著「級」(與薪資有關),
以元朝為例,各品就分上下兩等或上中下三等,可參考《元史卷96.食貨志四》
  至元二十二年(1285)百官俸例,各品分上中下三等:
  從一品:六錠、五錠
  正二品:四錠廿五兩、四錠一十五兩
  從二品:四錠、三錠三十五兩、三錠二十五兩...
  (註:一錠是五十兩)
因此同一品,待遇是有差別的。

若再對上官銜,又更加複雜。
比如明清兩代雖都是九階十八品,
但是同樣是六部尚書,明朝是正二品,清朝是從一品。
由此可見,中國歷朝歷代的「官銜」與「品秩」之對應,
不好記,還是用查表較快。


最近看到一個動畫,是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制(公務員制度):
要想搞懂中国政治,首先搞懂官员级别!

看完隨後,查了一些資料,我將其作以下歸納。
他們的公務員分兩角度看,一.級別;二.職務
一.級別來看,所有的公務員,總共分27級別,第1級最大,第27級最小。
二.職務來看,把公務人員可分兩類,領導職務、非領導職務。
  領導職務,即國家或黨各個單位的領導跟副領導(例如國務院總理,國務院副總理)。
  總共有十個等級(只有領導才有分等級)。從上至下分別是:
  (1)正國級
  (2)副國級
  (3)正省、部級
  (4)副省、部級
  (5)正廳、局級
  (6)副廳、局級
  (7)正縣、處級
  (8)副縣、處級
  (9)正鄉、科級
  (10)副鄉、科級
  至於怎麼斷定,就要按"所處單位"來斷定了。
  舉兩個例子,
  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屬於「正國級單位」,
  所以,國務院總理(領導),就是正國級;國務院副總理(副領導),就是副國級。

  例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屬於「副國級單位」。
  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領導),就是副國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副領導),就是正省、部級;

  詳細的,請查詢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國共產黨的單位分類。(附註:部跟總局,一樣)
  或是中國幹部級別與職務
  倘若有人身兼二職(含以上),則以較高的職銜論其職級。

可以被稱為中央領導的是正國級和副國級。
目前(2014年)包含7個政治局常委(正國級),
跟61個副國級(政治局委員:4個直轄市委書記、廣東省省委書記、...),共68人。
而所謂「高級幹部」,則從正廳、局級以上的人,皆可含括。
如香港特別行政區特首,是屬於正省級,是高級幹部之一,但不是中央領導。

記得高中公民老師曾經問過我們:大陸黨、政、軍的領導位子,哪個最高?
老師說是軍(中央軍委會主席)最重要,因為毛澤東,至死才卸任。
而事實不然,他唯一沒有卸任的,是黨的主席,
且於他逝世後,為表對其尊重,共產黨的領導改稱為總書記。


目前台灣的公務人員體系,也是分兩角度,一.官吏;二.級別
一.官吏:分政務官」(官)與「事務官」(吏)。
     政務官大多指透過民選出來的政府官員或內閣閣員。
-.級別: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五條分十四等級。一級最小,十四級最大。
     委任一到五級,薦任六到九級,簡任十到十四級。
     事實上,還有政務官的特任。


總而言之,古代、大陸、台灣的官制,有很大的分歧。
可是,大體上(不精準),
「官銜」、「職務」、「官吏」與職權(實權與否)有關連,
與「品秩」、「(陸)級別」、與「(台)級別」與薪水有相關。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札記-心理-決策-選項,孰優孰劣?

一個萬籟無聲的夜晚,一戶人家的嬰兒突然放聲號哭。
怕擾人清夢,它母親不停安撫無效下,唱起了搖籃曲...
這時,鄰人大喊:你還是讓孩子哭吧~

哭啼聲就悅耳嗎,兩相比較下的無奈之選。


四年前,在前公司上新人訓,講師突然問我:
「獵豹跑得比人還快,
 不管人怎麼努力都跑不贏牠,你覺得哪個物種比較優秀?」
我答:「人。」
老師又說:「鳥類不假外物就能飛翔,人卻不能,誰優秀呢?」
我答:「人。」
似乎是老師感到自討沒趣,沒詢問我理由,就換個話題了。哈哈。

我當時的想法是,
人跑不快沒關係,人有才智,發明磁浮列車;
人無法飛不要緊,人有聰明,創造飛機、太空梭,
不但能天空翱翔,更能上外太空!
而且,為何我的判斷 得依你設計的對比所左右呢?


約莫半年前,我看到TED,
Dan Ariely的演講:【是我們在主宰自己的決定嗎?】
我會心一笑,因為他解釋了看待上兩件的關鍵想法。

影片裡有兩個有趣的例子,我將其節錄出來。
例一:雜誌的訂閱方式之統計。
如照片一,方式有三個選項。
(1).電子版    價格59美金;
(2).紙本     價格125美金;
(3).紙本+電子版 價格125美金。
參與的100人中,84個選擇(3),16個選擇(1)。
這讓人感覺起來,第(2)選項是很無意義,
正常人看到(2)與(3),花相同錢,當然挑(3)。
照片一
那個如果沒有第(2)個選項呢?
如照片二我們將它移除,再做一份統計。
結果有很大的變化,參與的100人,有68人選(1),剩32人選(3)。

照片二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照片一,多數的人注意力會放在(2)、(3),
由於他們容易比較,同一價錢,選(3)比較划算,很自然(1)被忽略了。
而照片二,剩(1)、(3),人們會聚焦在價錢,(1)便宜,便直覺挑上。
看到此,誰敢說(2)是多餘的?它可是能幫雜誌社賺錢呢!

同理適用於例二:誰比較帥之統計調查(沒有準確數據)
照片三
如照片三,
第一種情境,只有Tom,Jerry兩個長得不相近的人...誰帥的調查結果是,五十對五十。
第二種情境,有Tom,醜版Jerry,Jerry三人,結果Jerry得到最高票。
第三種情境,有Tom,醜版Tom,Jerry三人,結果Tom得到最高票。
為什麼從第一種情境跳到第二種,或者第一種情境跳到第三種,
人們的答案就明確很多呢?因為有「鮮明的比較」。

之前我分享給朋友的文章<為什麼又是英國研究>
裡面就說,部分企業找學術單位做一些很蠢的研究,
然後將其刊在電子新聞,同時把自己的產品廣告放在報導旁,
來反襯產品特色,此即是利用這理論的置入型行銷。


這理論有沒有一個專有名詞呢?坦白說,我不知道。
然而,我想我可以拿讀過的《向專家學思考》書中名詞來表徵它。
就是:對位差異(alignable difference)與非對位差異(nonalignable difference)。
有興趣,可讀wiki條目:Similarity
此書以下面兩問題來幫助認識「(非)對位差異」:
請舉出,(A)汽車與摩托車的一兩個相同點與相異點;
接著說,(B)長頸鹿與茄子的一兩個相同點與相異點。

你會發現,(A)很簡單,(B)很困難,甚至會抱怨長頸鹿跟茄子怎比阿?
而(A),就是對位差異,類似事物的鮮明差別;(B),是非對位差異。
人最最習慣的是對位差異。
上頭的例一(雜誌的訂閱)及例二(誰比較帥),皆對位差異的應用。
在日常生活,商人只是將其學以致用到行銷。


再舉個例子(例三):
房屋銷售人做的宣傳單,甲、乙二屋價錢大約一樣,
但甲屋有三房兩衛,乙屋有三房一衛,便沒再提附近交通、商店等其他條件...
此時,你就明瞭該選哪個。
(可考慮的東西能表列很多,為何單單這些,其實是他在操作你擇選某個)。

現在,如果我們將宣傳單稍作更動,
甲、乙二屋價位大致相同,
甲屋有閣樓可當家庭劇院,乙屋有庭院可種植花草。
該時,人將面臨抉擇困難。
不過,大腦有個好處,
看到難題能閃則閃(比不出來,何必硬比,自動省略),一躲開就遺忘。

因此,不怪Dan Ariely會質疑:是我們主宰自己的決定嗎?
然則,我們該如何避免落入別人利用「對位差異」所做的陷阱呢?
那就是:多多了解自己,
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漸漸就會減少被別人左右。


「(非)對位差異」還有別的運用,像是拋棄慣性思維(或稱舒適區)。
我們在學習/做事當中,
不自覺地用上「(非)對位差異」,來區別熟悉與不熟悉,
因此挑"熟的"學或做,
美其名是更有經驗,茁壯、證明自己的概念(思想)體系,
實則更墨守成規,乃至產生盲點。

若能「非對位差異」一下,放下自我思考框架,全然地從另個角度切入,
雖然地球大小沒有變動,卻能叫世界無限擴大。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札記-哲思-站在富人旁

孔子說:
「穿著破舊的袍子,與穿著狐貉皮袍的人站一塊,
而不認為是可恥的,大概只有仲由(子路)了吧。
如同《詩經》上說:『不嫉妒不貪求,有何不好』」

子路經常背誦這句詩,
孔子對他說:「這是基本道理,怎麼以這樣的好,就滿足了。」


我想,
雖然孔子講這是基本道理,然而,在我看來,社會上沒幾人做得到,
人們常是見有錢人便自慚形穢、以窮為自卑,
因而無所不用其極地強求富貴,或超過自己經濟能力地冒充上流。
還有更偏激的,甚至產生了仇富心態,而混淆是非。

且不論對方是否為"無奸不商、不義而富",
先建立「人之所以尊貴,在其言行」的立身信念,
自可在任何人前都能行得正、坐得端。


--------------------------------------------------------------------------------------------------------------
原文:《論語·子罕第九》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佛教_佛使比丘《人類手冊》

《一問一智慧》的作者 佛使比丘最受歡迎的一本書,
《人類手冊》,也是值得推薦給初學者(請用chrome轉成繁體)。
書裡面常提的「什麼是什麼」,我比較習慣稱作「萬物的本質」。

該書大綱
(前五章是基礎)
第一章 佛教是了解「萬物本質」的理論&實踐方法
第二章 萬物本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
第三章 不能曉道(萬物本質)與踐道之因:四執取
第四章 斷除四執取的整個過程:三增上學
第五章 從哪裡下手斷除四執取:五蘊

(六、七章是綜合前五章)
第六章 修習次第(三增上學)的概述
第七章 修行次第,三增上學的具體開展
第八章 覺悟者的境界

(後兩章與真實生活作密切結合)
第九章 佛教的宗教性
第十章 將佛法運用到生活


同樣,下面擇出幾個我喜歡的段落與文句
第一章
◎道德與宗教的差別:道德無法斷貪嗔癡
◎宗教是什麼?不是神的開示,而是讓你了解萬物的本質
◎只把佛教說是佛陀的教誨,這是沒意義的,
 要提到萬物的本質
◎觀察因果真正的目的,是要了解 無我
◎(諸惡莫做,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自淨其意,也就是了解無我、空,才是佛教的精華;
 喜善厭惡,只是中級修行

第二章
◎真正的見法:不是靠推論,靠親見親證
◎慾望是苦因,惑業苦形成輪迴
◎佛陀說:靠行善想超越苦,是不足夠;
 讓心脫離各種愛欲的控制(非我、非我所)
◎沒慾望,不代表不能做任何事。
 而是以悲智(空)為動力做事;心平氣和做每件事

第三章
◎欲取:貪著色、聲、香、味、觸、法
◎見取:以我的意見為真理
◎戒禁取:(1)一味地學古人,盲從;
 (2)持戒的人,想求神奇的感應,還是戒見取
◎我語取:強烈的自我感。
 執取是生命的本源(無明與貪愛會發業、潤生)

第四章
◎定:適合於執行工作;做任何事,需要「定」的協助;
「定」能超越常人,但不准宣揚
◎慧:明白跟體會,是兩件事;
「慧」是真實的體會,而不是推論
◎定與慧,相輔相成
◎八正道,正見為先
◎每一個生命都是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空:破獨一性)

第五章
◎認識五蘊才能了解苦集滅道(從五蘊下手,見空最容易)

第六章
◎觀慧與修定是兩件事
◎是破除「執取」,而不是不去做,一樣可以看、聽、聞....
◎阿羅漢從不自私、運用悲智做事...(還是有做事)

第七章 修學七次第
◎「戒」跟「定」是助緣
◎不要以為特殊經驗就是開悟的意思

第八章
◎聖者境界,分四種道果
◎初果斷三結: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
 用神教方式拜佛,仍是戒見取
◎3果再斷兩結:欲(界)愛、嗔
◎4果再斷5分上結
◎愚痴:用情欲、用燒香祈求方式來滅苦
◎涅槃,不是靠因緣組合,他是諸行的熄滅

第九章
◎祭祀不屬於佛教
◎佛陀說:智慧的行持才能獲得真正的利益。
我們應該遠離向天神祈求獲得利益的愚痴行為,
因為天上的星月無法幫助我們。
◎沉迷做善業(了解萬物的本質才是核心),也不對
◎真正的佛教是在身口意上熄滅煩惱

第十章
◎戰勝偏私,付諸實行
◎親近善知識是人類百分之百的成功

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佛教_佛使比丘《一問一智慧》

最近,慧日講堂開課介紹《一問一智慧》這本書。
而它非常適合初學者了解佛教,
有興趣的人可以造訪這網站:《一問一智慧》

下面,我挑出幾則我喜歡的問答:⋯⋯
(1)佛教導:苦與苦的止息

(4)戒定慧等一切的修行都是為了「如如不動」

(7)什麼是空?非我、非我所。
佛陀所說的「空」,不是指什麼都沒有的「物質空」。
這裡的「空」,是指智慧的「空」,
因為所有事物仍然存在,也許會多到充塞整個世界,
但佛陀說它們是「空」或「空性」,
因為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我所有」。
我再說一次,這些都是為了教我們不要去執取任何事物。

(11)除非「親見」,否則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事;
佛教強調「親見」,不是靠邏輯推論。

★(14)只解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不是佛教「業」教導。
佛教是教導「業的止息」:斷貪、嗔、癡。
正確「業」的教學:
sabbakammakkhayam-patto意思是一位成功止息所有業的人,
佛陀教導業的止息.....

(23)空是什麼?非我、非我所。斷掉貪、嗔、痴 (同第7問)

(24)涅槃不是死後才有!
它是一種可親見親證,斷除貪、嗔、痴的喜悅,與空相應;
直接體證,肉體不須死亡

(30)現世有阿羅漢嗎?
不要回有沒有,而要問有沒有循著正道修行

(36)世間充滿著空,只說生命是苦,太膚淺了

(39)六道之中,人間才是真正樂土(不是天上)

(41)同第14問,斷煩惱(貪嗔癡),煩惱有發業、潤生的功用

(42)取著五蘊,才是真正的苦。非我、非我所才能止息

(44)什麼是三結;空不是什麼都沒有,
是放下自我欲,但每件事物都仍完整地存在著(同7、23問)

(45)空,是佛法的核心與精隨;
若不談空,就不是佛法。縱然詞藻華麗,無有是處。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札記-中史-相思的紅豆(稗官野史)

吃著屏東縣萬丹的紅豆,自然聯想王維的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這詩點出,紅豆有象徵相思之意。
 
 
我查了好幾筆解釋這首詩的資料,
沒有一則提到「顧山紅豆樹」、昭明太子與慧如(比丘尼)的故事: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212989
內文:
一日,太子下山來到當時的集市古塘視察民情。偶見一秀麗的尼姑法號叫慧如的,
 無意中談及釋家精義,太子見慧如才思敏慧,頓生愛慕之情,跟蹤到草庵,
 又就釋家經義深淡而不舍,以後多次去草庵談情說愛,
 但由於一個是太子,一個是尼姑,終難成眷屬,尼姑相思成疾而終。
 太子聞訊,痛哭不已,含淚種下雙紅豆,並將草庵題名紅豆庵,滿懷相思悲苦離去。
 此樹曆經千年到元代曾一度衰敗成枯樹,
 但到乾隆年間忽又在主幹上萌生四株新技,一直長到現在,猶如虯龍老樹了。

然而,我認為談到紅豆相思,這故事應當提。
此樹今在江蘇省江陰市,故事若屬實,1400年的樹齡,不是挺神奇的嗎?
而且有傳言說,
昭明太子就是那首「一入侯門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的蕭郎之出典,作以象徵情人。
 

再者,還有件好玩的事,
王維及愛情故事被稱相思豆的「紅豆」,較不爭議的叫法是「海紅豆」;
而相思豆也非長在相思樹上,
「紅豆」、「相思豆」、「相思樹」是三種不同的植物。
1. 可食用的紅豆,由紅豆樹所產。
(1)http://zh.wikipedia.org/wiki/紅豆
2. 相思豆(海紅豆),雞母珠or孔雀豆,有毒。
(1)http://blog.udn.com/nicelady/4902062
(2)http://zh.wikipedia.org/wiki/海紅豆
3.相思樹(又稱連理樹)與上面兩個無關,是另一種植物。
(1)https://www.facebook.com/beni.douDOU/posts/456869267714001
(2)http://sowhc.sow.org.tw/....../every/01shang-si/shang-si.htm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醫健_【癢,千萬別抓】

影片連結:David_Peng:Rashes, don't catch it (癢,千萬別抓)

說起來,我是隨機挑到這一部影片的。
既然看完,就參照比對網路的相關資料,做一些整理吧。
必須強調這僅是介紹健康常識,如需要任何醫療行為,請諮詢專業醫師。
且提醒一下,影片內容含許多患處的照片,可能會另人覺得噁心。


皮膚癢(起疹,過敏...等等),常見的有五種成因。
一.皮膚乾燥(xerosis)
由於季節的變化,讓皮膚變得非常乾燥、發癢(水分流失),主要治療方式為滋潤皮膚。
潤膚膏主要有四類,依據強度不同做區分,而強度取決於"介質"。
潤膚膏都是油和水的混合物,

第一、二類:溶液(solutions)和洗劑(lotions),其成分含水量遠大於含油量。
如果是擦溶液(solutions),水一蒸發,便會帶走皮膚中的部分水分,反倒造成反效果。
同理,你洗完澡出來,水蒸發也同樣會讓你皮膚更加乾燥。
而洗劑(lotions)油水比率雖然比溶液(solutions)高,
稍微黏稠,皮膚會有舒服感,但結局仍是使皮膚更乾。
醫生不會建議皮膚乾燥的病人使用這兩類。

第三、四類:面霜(creams)與油膏(Ointments),
其成分含油量大於含水量,而油膏(Ointments)的油水比率比面霜(creams)高。
它們滋潤保濕效果比前二類好許多,而且不會蒸發。
但可能挺麻煩的,因為一整天都會看到皮膚上有一層白膜,
或許還會沾到衣服或滲出衣服,讓人覺得不舒服。最常見的油膏(Ointments)是凡士林。

這四類,我們應當選誰比較好呢?
如果你真的想滋潤皮膚,因為實在很癢,以至於需要治療,
我們建議選擇油膏(Ointments),因為它最有效。最常見的油膏(Ointments)是凡士林。
若只為短期的塗抹,撐過一天,可以選擇面霜(creams),它亦有成效。

接著,再講一些有利於皮膚乾燥病人的生活習慣,我稱作三分鐘法則。
(1)不要洗熱水澡,要洗溫水澡,即水溫稍稍覺得有點涼。
  理由是熱水會讓皮膚更癢。
(2)洗澡時間不能超過15分鐘
(3)洗完澡後,要毛巾拍乾身體(不是用擦的方式)
(4)擦乾後的3分鐘內塗抹油膏(Ointments),如凡士林
 這是由於我們在洗完澡後,三分鐘皮膚角質會像海綿充滿水分,
 此時擦上凡士林,可將水分保留於皮膚內,起潤膚之效。
 而擦的量怎樣才算足夠?將水滴在擦過的部位,水滴不能潤入而流下,就算可以了。




二.真菌類(Fugus)
發癢的第二個原因是真菌,病症如足癬、香港腳、富貴手...
治療方式,只要是可以殺死真菌的藥物都可以用。
(請由專業醫師判斷,較妥當)



三.蟲咬(Bug bites)
發癢的第二個原因是蟲咬,包含臭蟲(床蟲),
牠們遵守著早餐、午餐、晚餐的咬人規律,
還有跳蚤(有些人對跳蚤的唾液過敏而起疹)、蚊子、
疥蟲(寄生在身體,不能用類固醇治療)等..
治療方式,尋求醫生開藥治療。



四.第一型過敏反應 & 五.第四型過敏反應
簡單區分,
第一型過敏反應,是透由吃入、吸入、注射而產生過敏的反應。
例如有些人吃花生,突然就不能呼吸,喉嚨堵塞。

第四型過敏反應,是接觸型皮炎。
意思是接觸到你皮膚的物質,讓你產生皮膚起疹等過敏反應。
常見的有毒葛、金屬、橡膠促進劑、肉桂醛(有的牙膏有,讓嘴唇腫脹)、
香水(指甲油,除臭劑)、外擦藥物、染髮劑(對苯二胺)、燙髮溶液...

第一型是通過注射抗原(單刺檢測,扎進皮膚),檢驗過敏原;
第四型是經由貼紙(斑貼試驗)貼在皮膚,檢測過敏原。

治療方式,必須求助醫生,找出過敏原,避開他
及對發癢處、患部予之治療。
(有七類藥膏,根據"局部類固醇"的含量。
 而局部類固醇的副作用是,皮膚會變薄,容易看到血管,毛細血管擴張。
 因此一定要詢問醫生,哪一種適合你。)



關於第一型以及第四型的比較,可以參考以下資料(關鍵字:第四型 過敏反應)。
資料一:http://liverx.wordpress.com/2008/08/27/過敏/
這一份最簡顯易懂。內文提到:
第四型是唯一 T-細胞擔任的過敏反應,且反應較第一型遲緩。
○第一型是產生抗體,之後接觸過敏原,產生組織胺→過敏
○第四型是細胞被活化產生細胞素(cytokine)→過敏
 ○第二型是IgG或IgM與過敏原結合,攻擊自己細胞→過敏
○第三型是IgG或IgM形成免疫複合物,堆積在體內,
  引起補體被活化,而造成組織的破壞→過敏
用圖畫表現,第一型與第四型的差別。
重點在於,第一型是分泌組織胺;第四型是T細胞一邊攻擊抗原一邊增殖遊走。

資料三:http://www.ntuh.gov.tw/derm/healthcareCenter/healthCenter/過敏與健康.aspx
來源是台大醫院皮膚科,請參考「三、 過敏反應的種類」

資料四:http://www.ncku.edu.tw/~microbio/course/teacher/lei/lei6.htm
來源是成大,跟資料一一致,都提到第四型是「唯一 T-細胞擔任的過敏反應」

資料五:東吳大學 講義: 單元六
 過敏原值得參考。

資料六:http://doctor.get.com.tw/Learning/base-class/class-20.htm
表格很清楚,請留意一下常見疾病。
跟資料一的第四型相比,都提到細胞素(cytokine)。
此份可以拿來作為四型過敏反應的總結。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心理_【快樂的起源】

影片連結:Paul Bloom-快樂的起源


要點:我們的快樂,來自我們對該物來源、材質、以及潛在特性的認知。

導讀:
為了閱讀的方便,我將字幕摘要整理如下,沒空看影片的人,可直接閱讀本文。
◎引言
今天我要講的是「日常生活的快樂」
但我先說一則關於赫曼.戈林(Hermann Goering)的故事,一位特殊又可怕的人 。
戈林是希特勒在二戰時期的副司令官,也是希特勒指定的接班人。
如希特勒一樣 ,戈林也自認是一位愛好藝術的收藏家。
二戰時期,走遍歐洲竊取,強奪,偶爾購買不同的畫作作為私人收藏。
他最想擁有的是維梅爾(Vermeer)的作品,希特勒收藏了其中兩幅,而他一幅也沒有。
後來他終於找到了一位名叫漢‧凡‧米格倫(Han van Meegeren)的荷蘭畫商 。
米格倫 賣給他一幅完美的維梅爾的作品,
該作品估計現值一千萬美元, 該作品也是戈林的最愛。
二戰結束,戈林被捕,在紐倫堡審判,最終被判死刑。
盟軍審查了他的收藏品,找到那些畫作。
逮捕了當時販售畫作給他的人,米格倫。米格倫被控叛國罪,叛國罪是會被判處死刑。
米格倫在服刑的六星期裡,他坦承犯罪,但他否認叛國。
他說:「我並沒有販賣偉大的畫作給那個納粹。 那是我自己畫的,我是一名仿畫家。」
沒有人相信他,然後他說:
「我可以證明的。 給我一些畫布和顏料,
 我可以畫出一幅比我賣給那令人厭惡的納粹更好的維梅爾作品。
 我還需要酒和嗎啡,因為這樣我才能工作。」
因此,他們給了他這些東西,他真的畫出一幅美麗的維梅爾畫作。
後來他叛國罪名被撤銷,改判成一個較輕的偽造罪,刑期一年,死後成為荷蘭人民的英雄。
關於米格倫還有很多事情可以說,但我想回來談戈林。

戈林, 照他的美籍審問官形容他,是一名友善的精神變態者。
但各位可以對他感到同情的是:當他被告知他最愛的畫作,其實是仿畫 ,
依他的傳記作者所說 :「他看上去好像是,他第一次發現世界上有邪惡的事。」


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來源如此重要? 為何我們對所知的事物來自何處的反應如此大?
大部分人的答案,跟社會學家Veblen和Wolfe的看法一致:
「我們之所以看重事物來自何處,是因為我們很勢利,我們看重地位 。
 除此之外,如果想展現自己的財力和權力,
 擁有一幅真跡,當然會比擁有一幅仿畫來得好。因為和仿畫相比,真跡只會越來越少。」

我不否認這或多或少有些關聯,但我今天想告訴各位的是,這當中還有別的原因。
我想讓各位知道 ,人類其實就某些層面而言,我們是天生的本質主義者
我的意思是,我們對物件的反應不只從看見、感受,或聽見他們
相反地,我們的反應來自我們對該物件本質的認知,他們的來源、材質、以及潛在特性

並且,我想傳達的是,快樂其實是深層的,
這並非只針對像是藝術這種較高層次的快樂,即便是看似最簡單的快樂。
也都受到我們對於物品潛在本質的認知的影響。


對來源的認知,影響快樂度(相同東西,講不一樣來源,會有什麼影響)
○例一
拿食物來說 各位想吃這塊肉嗎?
一個好的答案是「要看這是什麼肉?」
如果不是牛肉,而是豬肉,某些人會吃;如果不是豬肉,而是牛肉,也有某些人會吃 。
如果是老鼠肉或人肉,極少數的人也會吃;
而如果是一塊奇怪顏色的豆腐,也有某些人會吃。這一點都不需要驚訝。
更有趣的是,這塊肉對我們來說味道如何,取決於我們認為我們在吃什麼。


○例二
以幼童當作例子來看,
要如何讓孩童不僅僅能多吃紅蘿蔔和多喝牛奶,
更要讓他們在吃紅蘿蔔和喝牛奶時覺得快樂 --覺得這兩樣東西更好吃?
很簡單,你就告訴他們這兩樣東西是從麥當勞買來的,
他們相信麥當勞的食物比較好吃,這點讓他們覺得所吃的東西比較美味。


○例三
那要如何讓成人真正享受紅酒呢? 非常簡單: 就把酒從很貴的酒瓶倒出來。
現在有幾十個(可能是上百個)研究顯示:
「如果你相信你在喝昂貴的東西,你會覺得它的味道更好」
最近有個用神經科學方式的實驗,
他們讓人躺進dMRI掃描儀,當人躺在那裡,通過一根管子 他們可以喝酒。
而在他們面前的螢幕則會顯示關於他們喝的酒的資訊,
每一個人喝的都是同樣的酒,但如果你相信你在喝昂貴的酒,
大腦掌管快樂和回報的區塊,就像點亮聖誕樹一樣興奮起來,
這不只說你比較快樂或你比較喜歡,而是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在感受這件事


○例四
就性別來說,這是我曾用在某些研究裡的刺激方式,
如果單純讓人們看這些照片,他們會說這些人相當地有魅力,多性感,多令人覺得浪漫。
其實,關鍵來自認知。
(1)你也許認為圖左是男性,圖右邊這張圖是女性。
但如果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左是女,右是男),那將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2)如果他們比各位想的還要年輕或年長,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3)如果你發現你用慾望的角度看的人,其實是你的兒子或女兒,
或你的母親或父親的變裝照,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
獲悉某人是你的親人通常會扼殺掉慾望。
也許其中最令人振奮的發現是,內心的形象可以比真實的外在更美。
如果你喜歡某人,你看他就會覺得比較好看,
這就為何在幸福的婚姻裡,配偶們都會認為他們的另一半,遠比別人認為的還要好看許多。


◎對歷史的認知,影響快樂度(東西,說不說它的來歷,會有什麼影響)

○例一
談談消費產品,你喜歡東西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其功用,你可以把鞋穿在腳上;
你可以用這套高球球具打高爾夫球,而嚼泡泡糖則對你一點用處也沒有。
但這三樣東西,根據他們的來歷,都有超乎其功用的價值。
(1)這套高球球具原是甘迺迪所有,在一次拍賣會上以七十五萬美元賣出。
(2)這泡泡糖是流行明星小甜甜布蘭妮嚼過的,後來賣了幾百塊美元。
事實上,心愛的人吃過的食物,也是很有市場的。
(3)這雙鞋可能是三樣裡最有價值的,
根據未經證實的報導,一位沙烏地阿拉伯的富翁開價一千萬美元,買了這雙鞋。
這就是那雙在幾年前伊拉克一場記者會上丟布希的鞋子。


而這種物品產生的吸引力,並非只發生在有名的物品。
我們每一個人、大部分的人,都有某些東西是無法被取代的。
這些東西的價值來自於物品的背景,也許是你的婚戒,也是你孩子嬰兒時穿的鞋。
所以如果東西遺失了,你無法找回,
你可能可以找到看起來或摸起來類似的物品,但你無法找回一模一樣的東西。

○實驗一
我與我的同事George Newman和Gil Diesendruck,
希望了解是什麼樣的因素、背景、原因使人喜歡物品,所以我們設計了一個實驗。

首先,我們請人們說出他們喜歡的名人(一位他們崇拜、還在世的人)。
其中有人回答喬治克隆尼,然後我們問他們 「你願意花多少錢買喬治克隆尼的毛衣?」
答案是一筆相當多的金額--
比起買一件全新的毛衣還要多,也比你不崇拜的人所擁有的毛衣還多。

接著我們問了其他的主題,我們給了他們不同的限制和不同的情境。
例如,我們告訴他:「聽好,你能買那件毛衣,
但你不能告訴任何人你擁有那件毛衣,然後你也不能把毛衣再拍賣出去。」
該件毛衣的價值下跌了,這說明了我們喜歡這件毛衣的其中一個原因。

但真正造成影響的情境是:
你告訴人們:「看,你可以再把毛衣賣出去,你可以吹捧毛衣的價值,
但在你得到毛衣之前,這毛衣已經完全洗乾淨了。」這點造成毛衣的價值大跌 。
如同我太太說的:「你已經把克隆尼的味道洗掉了。」


我們回來談藝術。我喜歡夏卡爾,我喜歡夏卡爾的作品。
如果在座有人想在演講結束後送我禮物,可以送我夏卡爾的東西。
但即便我分辨不出差別,我也不要複製品。
這不是因為,不是單純因為, 我是一個勢力的人,想吹噓自己擁有一幅真跡。
而是因為我想要擁有一件帶有特殊意義的東西。

這些藝術作品,他們的歷史背景是非常特別的,
哲學家Denis Dutton 在他精彩的著作《The Art Instinct》
說明了「藝術作品的價值,存在於人類行為中創造力的假設。」 
這點足以解釋真跡和仿畫的不同,真品和複製品看起來相同,
但他們擁有不同的歷史背景,真品是創作出來的產物,而複製品則不是,
這個理論可以解釋人們在藝術品味上的差別。


○例二
有一位年輕的美國藝術家,她用和Jackson Pollock相同的手法畫畫,
她的作品價值上萬塊美金--而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她是一位非常年輕的藝術家。
她就是這位是Marla Olmstead。
她在三歲時完成了她大部分的作品,而關於Marla Olmstead一件有趣的事是,
她家人犯了一個錯誤,
就是邀請電視節目60 Minutes II到他們家中 拍攝她作畫的過程,
他們報導出她父親在教導她作畫。
當這段影片在電視上撥出,她的作品就失去了價值。
這基本上是同樣的藝術,但作品的歷史背景被改變了。


○實驗二
剛才我一直在講視覺藝術,我要講兩個音樂的例子,
是Joshua Bell是非常有名的小提琴家,
華盛頓郵報的記者Gene Weingarten 請他做一項大膽的實驗。
實驗是:「如果大家不知道他們在聆聽Joshua Bell的音樂,大家願意花多少錢給Joshua Bell?」
他要Joshua Bell帶著他的百萬小提琴到華盛頓特區的地鐵站,
站在角落演奏看看他能賺到多少錢。
這一小段影片 (小提琴音樂) 在那裡過了四十五分鐘,他賺了三十二塊錢。
不差,但也不好。
顯然要真正享受Joshua Bell的音樂,你也必須要知道你正在聽Joshua Bell演奏。
他實際上多賺了20塊,但他沒去算,因為有位女士出現在影片的最後,
她曾在幾週前美國國會圖書館,聽過他穿著正式的黑色禮服演奏,
所以當看到他站在地鐵站裡,她嚇呆了、感到同情, 從皮包裡拿出二十塊錢給他。


○例三:《四分三十三秒》的樂曲
 第二個音樂的例子是John Cage的現代創作曲 《四分三十三秒》
  如在座各位所知,這首曲子,鋼琴演奏者坐在椅子,打開鋼琴就坐在那兒,
 整整四分三十三秒都不做任何事--整段時間是靜默的。

 大家對此曲有著不同的看法,
 但我想說的是,你可以從iTunes上購買這首曲子,
 花上1.99美元,你可以聽那段靜默的音樂,這和其他形式的靜默是不同的。



◎對本質的認知,影響快樂度(認定事物的本質,會有什麼影響)
關於快樂,我已經談論非常多。
我想說的是,剛說的每一件事同樣可以適用在「痛苦的認定」。
你對經歷的看法、和對事物本質的信念 ,皆會影響個人「痛苦的認定」。


○<Kurt Gray和Dan Wegner的電擊實驗>
 Kurt Gray和Dan Wegner有一項可愛的實驗,
 他們找幾位哈佛的大學生戴上電子刺激工具,然後給他們連續五次相同的電子刺激。

 接受實驗前,有一半的受試者被告知:
 「那個按下通電按鈕的人,並不知道正在給別人刺激(非惡意)。」
 測出的實驗紀錄是:第一次非常痛苦;第二次較輕,第三次已感到習慣,再減輕;
 第四次、第五次更輕微,苦疼隨次數減少。

 同樣在接受實驗前,另一半的受試者則被告知:
 「那個按下通電按鈕的人,知道正在給別人刺激(刻意)。」
 測出的實驗記錄是:第一次痛得像在地獄;第二次更痛;第三第四第五次,逐次加深。

 因此,當你〝相信別人要刻意這麼做〞,你感受到的痛苦則會越多。


○可控制的痛苦,可能是快樂
 不過,是在某些情況下,痛苦在對的情況下,可以轉變為快樂 。
 人類一個非常有趣的特質,往往在能掌控的情況下,
 尋求找到最少量的痛苦,然後從中獲得快樂--就像在吃辣椒、玩雲霄飛車

 這觀點其實早就被 詩人John Milton所寫下,
 他寫道:「心有它自己的地方,而它本身可以把地獄看作天堂, 或天堂看作地獄。」
 就以這句話做結語,謝謝各位。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札記-戲劇-【步步驚心】雍王爺吟離騷

不經意地看電視劇【步步驚心】的某一集,
場景是康熙51年,太子第二次被罷黜之後,
雍王爺 胤禎(後來的雍正帝)為了不捲入皇儲之爭,
遠離政治圈,反璞田園,專心務農。
最有意境的是,戲裡的雍王爺為表現愛菊,
吟道出了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然而,這引發了我的好奇,
為何戲會演〝他用醉心農事來表現淡泊名利〞,這有何根據?


清史稿對雍王爺「太子二度罷黜~康熙駕崩(康熙五十一年~六十一年)」
這段期間的描述不多,只提到他代康熙祭祖/祭天而已。
維基對這期間雍正帝的描述是這樣的: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廢黜胤礽,自此不再立太子。
 爭奪儲位鬥爭轉入暗處而更加激烈。
 胤禩因爭奪意圖過於明顯而被康熙斥責疏遠。
 胤禛表面不問時事,沉迷釋教與道教,自稱「天下第一閒人」,
 與諸兄弟維持和氣,暗中與隆科多與年羹堯交往,加強自己的勢力集團,
 同時向父親表現孝順,贏得康熙的信任。」
我讀的其他歷史資料,說法亦大抵相同,
看不出他有「從農」,那究竟還有什麼線索與此相關呢?


網路的這篇文章-雍正的「淡泊名利」給了我一些頭緒:可自他的「著作」尋覓。
未繼位前的雍王爺有兩個「作品」:
一.悅心集:雍正帝將自己做皇帝前
      在藩邸讀書時抄錄的各種人物(官吏、隱士、釋道、名士、庶人)
      所寫的短文、詩賦、格言或社會上流傳的趣事、諧語、
      歌訣等彙編而成的南書。
二.雍正耕織圖:康熙五十一年(西元1712年),
        雍親王胤禛(即後來的雍正帝)命宮廷畫師精心繪製一套《耕織圖》
        進獻皇父康熙帝,後人稱之為《雍正耕織圖》。
        全圖46幅,其中耕圖、織圖各23幅。
我認為這理應是編劇的最主要根據,尤其是第二項。
如果真如戲裡所講:雍王爺愛菊,他會選在哪栽種呢?
我會猜圓明園
此園是康熙帝在康熙四十八年賜予他(自號圓明居士,由此而來),
於時間吻合,不過...千萬別太入戲。哈哈。


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居原念出此句時,
在感慨「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卻不願隨波逐流,
而日夜恆以聖潔之事物(如同木蘭之墜露,秋菊之落英)滋潤身心。
屈原潔身自愛的目的是,有朝一日能為國家奉獻。
單以「為國」,雍王爺確實心意與他相近,也僅此而已吧。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札記-語文-W:double U

兩個月前,
辦公室同事在聊(公司英文課)他們老師說「W」怎麼發音才正確,
其中一位在糾正另一位的發音。
聽得我有點想分享我從前英文老師所教,
那要念double U,但我忍住了。
因為之前被糾正的經驗告訴我,再查證一次,會更加「準確」。


當時老師教我們:「W」是兩個「V」所構成,
從前諾曼人(法國北部),「V」,「U」這兩字母是相通,
所以「W」可念成double V,也可念成double U。
後來諾曼人征服英國,「W」的發音便進入古英文裡了。

確實,與我查過的結果大致不差,源頭在拉丁文(更詳細了)。
請參考這篇文章:[請益] 英文字母W的念法
它舉出Wiki寫的歷史,信而有徵。
(1)關於U。V跟U是同源,V用在字首,U用在字中跟字尾。
(2)關於W。W來自於UU。


不過,最終我沒再跟同事提過此事。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札記-數學-猜數字

故事是這樣的,有兩個人在玩小遊戲。
第一組數字:3, 4, 7, 8, 11, 12, 15, 16
      19, 20, 23, 24, 27, 28, 31, 32
第二組數字: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第三組數字:9, 10, 12, 13, 14, 15, 16,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第四組數字: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第五組數字:5, 6, 7, 8, 13, 14, 15, 16,
      21, 22, 23, 24, 29, 30, 31, 32
甲:你心頭想一個數字,值要介於1~32之間。想好後別說。
   這裡五組數字,看完告訴我,只有哪幾組有你的數字。
   我就能猜出答案。
   比如說,你數字是15,在第一、三、五組有。
   你只要跟我說,他只出現在一、三、五組,
   我便能馬上知道是15。
乙:了解,那開始吧...只有二、四組有我想好的數字。
甲:是18。
乙:沒錯。再來一次...只有一、五組。
甲:7。
乙:正確!這些數字有什麼排列規則嗎?


我猜理工組的人在3分鐘內就可以看出端倪,知道為什麼。
尤其軟體工程師會更快一點!其關鍵就是:二進位。

用工程師的語言來解釋好了,
第一組是bit 1(2), 第二組是bit 0(1), 第三組是bit 3(8),
第四組是bit 4(16), 第五組是bit 2(4)

該組有,代表其bit x值為1,反之,bit x值為0。
加總後再加一,就知道答案了。

由於很少有人會設定1,因此數目只有2~32不會被察覺。
我想把值增加到64個,可以拿來騙騙我十一歲的小姪女,
她應該會覺得很神奇吧,哈哈。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札記-美術-秦始皇像


印象之中,國中課本看到秦始皇畫像,是長這樣的。
它是從明朝 王圻著的《三才圖會》卷21,97頁所摘出來的。
(可參考: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36334&page=97)
這套書共106卷,介紹的範圍很廣,
有天文、地理、宮室、儀仗、動植物..等等。(可參考:《三才图会》)
之前有同事曾問過我「鹵簿」,此書亦有詳載(明朝),在卷77。

回到秦始皇畫像的話題,
令人疑竇的是,王圻到底是根據什麼來揣測出秦始皇畫像的。
如同我們熟悉的孔子像,也有相同問題,它是唐朝吳道子畫的,
也是不知道依據什麼,是當時的孔子後代的相貌嗎?
 

據說後人又按照
唐朝 閻立本【古帝王圖】的司馬炎之像,擬繪出秦始皇的彩色版。
【古帝王圖】現存在波士頓美術館。
維基有圖檔:http://zh.wikipedia.org/wiki/古帝王图
兩圖相比,確實有幾分神似之處吧。



-------------------------------------------------------------------------------------------------------------------
參考連結:秦始皇按造【古帝王圖】的司馬炎像畫出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札記-中史-(戰國)亡羊補牢,懺悔而不後悔

戰國策: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羊欄壞了,幾隻豢養的羊兒脫逃追不回了,
便不必再想,趕緊修好圈欄,仍不算遲。
作下了錯事,已然成為事實,就坦然接受後果,並於將來不貳過才是。
(不陷入追悔的漩渦,重複自責)

後悔,是對過去的錯誤,猶存罪惡感;懺悔,是對未來下決心,不再犯現前的過失。
而能接受過處罰,便已恢復無罪,無須後悔;誠然改過,便已不復有罪。
所以,應當「懺悔而不後悔」。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古籍_《左傳》襄15:子罕:我以不貪為寶

原文出處:《左傳》襄公15年
翻譯可以參考
李宗侗注譯的《古籍今注今譯叢刊:春秋左傳今注今譯》(註1)

@題解
本文大旨在講子罕的高潔,邦之司直。
以下是故事梗概:
宋人獻玉給子罕,子罕不接受。
宋人怕子罕以為是假玉,便說:
「這有經玉人(玉鑑定專家)檢測,確定是寶物」
子罕說了非常經典的話,他說:
「你們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
 倘若我接受你的寶,則會喪失我的寶...」
原文:「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名句)

宋人稽首說:「我身分卑賤,懷重寶遠行,會有殺生之禍,請讓我免死。」
子罕找工匠琢玉成器,售之。將所得的錢,送獻玉人回鄉安置。


@段義或註釋
1. ..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1)請死:請求免死。



------------
註1:Page 860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古籍_《左傳》襄31:子產不毁鄉校

原文出處:《左傳》襄公31年

這是相當經典的一段,翻譯可以參考
李宗侗注譯的《古籍今注今譯叢刊:春秋左傳今注今譯》(註1)

@題解
大致的故事脈絡為:
鄭國人常在鄉校,謗議國政。
然明(人名)對子產(鄭國有名的政治人物)說:
「不如把鄉校給廢了吧。」
子產說:
「為什麼要廢,假如他們說是好的政策,那我們繼續推動,
 說是歹的,我們就更正。他們就像我老師...
 我只聽說行善的人,可以停止毀謗,
 沒聽說用權力威嚇別人的人,可以防止怨謗....
 這就好比治水,要用多個小渠道,疏導的,而不用防堵,
 當大到潰堤,則一發不可收拾。」

從此事,孔子說:「有人說子產不仁,但我不相信。」

在某個程度上,子產重視人們對於政策的言論自由權。


@名句
最常被引用的名句,便是子產說的這段話:
以議執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
 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
 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香嚴:將"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如此句讀才好,
 最好省略後面的"不如",意思更通順。
 "不如小決使道,吾聞而藥之也")



------------
註1:Page 1029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法律-《小茹的迷惘(法律小尖兵)》

這一本書(好久沒看有注音符號的書),專為國高中學生所設計的法律常識書籍。
全書為一則則情境劇,主人翁皆為國高中生。
透由他們周遭事,來介紹公民法律常識與一般人常遇的法律事件之處置。
大體而言,裡面的知識,我都曉得,
因此,以下的摘要,是我新知的見聞(跟有趣的):

◎Page 8 中華民國憲法主要內容有三:
(1)國家的基本組織
(2)人民的權利與義務
(3)基本國策

◎Page 35
根據警察法第9條規定,警察職權:
(1)發布警察命令
(2)違警處份
(3)協助偵察犯罪
(4)執行搜索、扣押、拘提及逮捕
(5)行政執行
(6)使用警械
(7)有關於警察業務中的保安、正俗、交通、衛生、消防、救災、營業建築、市容整理、
 戶口查察、外事處理。
(8)還有其他法令上規定之事項。


◎Page 62
道路安全規則第103條規定,車輛行經斑馬線或梯形人穿越道時,
都應該停車或減速慢行,讓行人優先通過。如果車輛違反規定,
不讓行人先走硬是闖越過去,因此而使行人死亡或受傷的話,
依據道路交通管理處法條例第86條第一項規定,要加重刑罰二分之一。


◎Page 81
契約成立,要兩個人互相表示意思一致了,契約才成立。


◎Page 84
隔壁的芭樂樹長過來我家。
果實掉到我家地上,歸我家所有。如果我用人工的方式使芭樂掉到我土地,則不行。
我可以要求鄰人,在相當期間刈除過來的樹枝。
如果這段時間結束,仍未刈除,我便可以自己處理。


◎Page 88
(1)發現埋藏物則加以佔有,埋藏物→發現人
(2) 在他人動產或不動產中發現,埋藏物→發現人1/2,所有人1/2。
(3)如果是古物,則歸國家所有。(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條及第17條)
所以如果是古物,可以報請主管機關鑑定後依法辦理。


◎Page 92
姻親有三種,血親的配偶,配偶的血親,配偶的血親的配偶


◎Page 163
假賭博之名,行詐騙之實,並非賭博行為,他已構成刑法340條常業詐欺罪,
其他參與賭博的人,是被害者,並非賭博犯,所以不必送法辦。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札記-政治-烏鴉喝水

我之前看過一個漫畫:
有一隻烏鴉飛渴了,要喝東西,
看見地面有瓶子,所以牠下來停在瓶前。
牠發現瓶內裝著一些水,但瓶口很小,嘴無法伸入飲水,
突然牠想到一個寓言故事(就是我們聽過的那個)
因此,烏鴉興沖沖地起翅高飛,尋找適合的石礫。

牠四處飛著找著,瞧見一條河,
河邊有許多大小適中,可以放進瓶內的石頭,高興到不行。
於是,就這樣叼石數趟來回。
就在牠放下最後一顆,水即將滿出的那一刻....
牠靈光一閃...等等等等等....我不是看到一條河嗎!!!


我看到奇摩的時事民調:
「各縣市耶誕、跨年晚會挨批燒錢活動,你的感覺是?」
我的感覺:我們一定要跟著傳統走嗎(就如同那個寓言)?
國家財政已經不好了,一定要死盯著煙火帶來的快樂....而忙碌嗎?
搞不好有一些眼前的幸福...被忽略了。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哲思_你會問世上最富有的兩個人什麼問題?



影片連結:【股神巴菲特&比爾蓋茲】富豪面對面 完整版

內容分類:哲學類>倫理學

導讀:
2008年,華倫.巴菲特邀請比爾.蓋茲
到(母校)內布達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工商管理學院,參與一場座談。
會上可以向兩人提任何問題,唯一個限制是只能學生發問,
教職員、家長與記者皆不能發言。

約50分鐘的座談會裡,有很多幽默且有深度的應答,很值得觀看。
我挑選了其中幾則對答並加以摘要,如下:
(A)
問:你如何向你的經理人灌輸經營理念?
   又如何知道他們會做出與你理念相合的決策?
華倫.巴菲特(簡稱:華倫)答:
  我們經得起虧損,經不起商譽受損。
  所以我跟經理人說:
  (1)評估每一個決策,是否合法?
  (2)評估每一個決策,會造成什麼樣(負面)的新聞輿論?
  只要牽涉這兩項,乃至游走邊緣,就別做。仍有疑慮,再詢問我。
比爾.蓋茲(簡稱:比爾)答:
  (1)寫出超棒的軟體程式
  (2)觀察人們所關心的事物
  (3)與供應商合作,尊重他們意見


(B)
問:你如何安排你的行程(你什麼時間打電動)?
比爾答:
  我的會議很多,日曆上的行程滿滿的,
  直到晚上孩子睡後,我依然要回覆很多的電子郵件,即使週末也是。
  我每年會花2星期時間,遠離工作和其他雜事,來閱讀和思考,
  思考未來和閱讀所帶給我的東西,我稱這為「思考週」。
  結束後,我會開始旅行,拜訪亞洲、歐洲的客戶,這也會幫助我思考:
  做事的優先順序正確嗎?人們對我們產品反應如何?人們希望我們改良什麼?

華倫答:
  我一年大概有50個思考週,只有2週在工作。
  你們一定會對我過的日子感到驚訝,因為非常的鬆散。
  我不喜歡事情一件接一件密集地作。
  我的行程表沒有會議,我討厭開會,通電話次數也適中,閱讀時間很長。
  我們的生意,持續運作,我的工作是分配資金,我思考的即這些。
  
  我跟比爾都是幸運的人,
  我們想做的事可以按我們的方法完成,可以找到傑出的經理人。
  雖然我跟比爾的步調不同,但我們都愛自己的行事作風,
  因為它符合我們的個性與習性,能達到最大產值。


(C)
問:如果你掉了一百塊在地上,你會撿嗎?
華倫答:假如比爾掉一毛錢在地上,我會去撿。


(D)
問:你得過最好的建言是什麼?它如何影響你生活或職涯?

華倫轉頭問比爾:我的哪些話最讓你印象深刻?
比爾(笑)答:
  這我可以回答。
  學會說NO,而且學習真正不同凡響的事物。

華倫答:
  我老爸給我很多很棒的建言。
  例如:你對自我的評價(Inner scorecard),比外人給你的(outer scorecard)重要。
  有些人每天陷入思慮之中,
  僅僅考慮外界對我的觀感,卻不思索對自己的認同。
   (可比對《雪球-巴菲特傳》 
   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
    If all the emphasis is on what the world's going to think about you, 
    forgetting about how you really behave, you'll wind up with an Outer Scorecard
    Now my dad: He was a 100% Inner Scorecard guy. 
    He was really a maverick. But he wasn't a maverick for the sake of being a maverick. 
    He just didn't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ought. 
    My dad taught me how life should be lived. I've never seen anybody quite like him.
   )
  假如你很滿意你的自我評價,我想你會過得很開心。
  我認為太偏重外人評估的人,等事過境遷後,他會覺得有點空虛。


(E)
問:你們兩位是公認的財務專家,我們景仰跟追隨你。
  我好奇的是如果你需要建言,不論是針對你的構思或決定,你們會去找誰?
華倫答:
  我很誠實地說,我通常會照鏡子。我做事的本質,就是我都是獨立思考。
  如果我去統計別人的意見,最終結果,就會跟別人做相同的東西。
  我做投資時,通常不會這麼做(統計別人意見),
  所以我需要環境與順著個性,來為自己作思考。
  
  再者,我有一個傑出搭檔,查理馬克。他具聰明才智,資質出眾,他教我很多。
  我跟他有很多想法一樣,十分了解彼此。我們偶爾會談論,但不經常。
  假如我早知道他會說什麼,我又何必浪費電話費呢?
  
  如果我需要幕僚作決定,我就不該來主持會議,這不歸我負責的事。
  我不太願意將決定付諸投票表決,因為我看過太多了,
  尤其是投資界,當你的企業變得越來越壯大時,這些決定就會越來越平均分佈,
  我不認為這樣的委員會中,可以得到高明的投資決策。

比爾答:
  真的得願意逆向操作,找一些比較不熱門的領域。

  我很是幸運,認識史蒂芬.巴爾默(現任微軟執行長),
  我們幾乎每天都會到彼此辦公室,他重商業思維,我重科技思考。
  雖不同領域,但多少年來,我們曉得彼此要說什麼。
  遇到難題,我會找他,或找我爸跟華倫談,也會跟我太太瑪利達談。
  我有足夠了解我的人,他們真的知道我的判斷是否是最棒的,或有盲點。
  當你在關鍵事物上,能有一群人可請教,這真是太棒的資產。

華倫接著說:
  附帶提,我有四十個經理人,基本上他們都是跟我一樣(工作模式)。
  不否認偶爾會犯錯,但保持獨自作主,不需要跟我們討論。
  這種充分授權制度,效果很棒,我們把賭注放在腦力,
  和這些精力充沛,才智過人,為人正直的人們身上。它們做了很多好的投資。
  如果我們透過層層委員會來觀察、檢視,那我們將損失慘重。


(F)
問:對一個職場新鮮人來說,要如何才能加快晉升?
華倫答:
  留意你的行為、你的精力、承諾、做事品質,對待身邊人之道。
  最重要的,不論你喜歡與否,你都要信心十足。
  你會比你自己預期的更有能力,好好栽培自己,
  這非關智商,這跟你迎向世界、迎向他人的態度有關。

比爾答:
  (1)增強(寫程式)工作專業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2)領導才能,(3)高操的經營/產品策略。


(G)
問:什麼事對你成功造成最大的衝擊?該養成什麼習慣?你對年輕人會傳授什麼?
比爾答:
  我臨時抱佛腳的壞習慣,對我的事業造成最大的衝擊。

華倫答:
  你所景仰的人,將建立你下半生所希望的人生願景。
  我給大家兩個建議:盡所能的投資自己,順著熱情,從事能引起你興趣之事。


(H)
問:你覺得最糟糕的投資是什麼?
華倫答:
  你有多少時間聽我說?
  一生總會犯錯,這是毫無疑問的,但絕對不能是重大決定。
  我做過這麼多投資,難免不犯錯,我也許會把錯誤減到最低,
  然而,我一點都不介意,亦不會回顧。
  我最大的錯誤應屬沒被顯示出的錯誤,不是疏忽,是來自於沒充分了解而沒投資的...
  人一生的勝利,只會是一小部分。我絕不會讓錯誤使我心神不寧,那是不值得的。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向前邁進,去做新的事。


(I)
問:你們覺得該如何改變世界?
華倫答:以身作則,影響別人。
比爾答:透由教育,發展慈善,改善世界的不平等。


(J)
問:你覺得巨大財富對於平衡全球的繁榮有何貢獻?
華倫答:
  財富其實是一群人的努力,錢要回饋到最大利益上,
  要以社會為本,放眼全球,而不限在國或區域性。
  改善全球人類的生活,捐款仍要絞盡腦汁地使用,
  投入充足的金額很重要,執行效率、充分發揮更重要,這是智慧與慈悲的結合。

比爾答:
  社會的資源有限,富有的人理應將財產均分到底下貧窮的人。
  而不是拿靠著運氣、專才所賺來的錢,花在奢侈慾望上。
  身為上層的人應該有這樣正義意識。


(K)
問:請問你們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你們一生裡,非商業上的最大成功是什麼?
比爾答:我覺得最大的成功就是養家,教育孩子。
華倫答:如果你能做到周遭的人都愛你(不是因為你有錢),那就是成功。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札記-哲思-當我說「我認為」

一.無論是引用誰說來作正例、反例,皆經思辨而成我說
有人言,從一個人引用誰的話,便能窺知他心智水平。

一般來說,
人在國小與國小以前,常說「我媽媽說」、「我爸爸說」、「老師說」;
國高中時,改口為「我同學說」;大學及出社會後,則變「我認為」。

人到會說「我認為」時,
通常象徵他已成熟,有自我主見、價值評斷能力。
不過,真是如此嗎?已經達到「不人云亦云,不以耳為目」?那就不一定了。
有可能是由於社會氛圍,恥被說成「長不大的孩子(媽寶、靠爸一族)」,
便隱藏了「我媽媽說」、「我爸爸說」的思想出處。

其實,重點是自己有無深思熟慮過這些話,
若自己思辨抉擇後是對的,不是非得要講「我認為」來包裝。

除上述的父母、師長、同儕,
人還會引用其他人的話,
譬如:傑出(成功)人士、書籍、電影、影歌星等。
比起父母師長等,人反倒是比較敢舉出這些源自,或許這可彰顯博學吧!
然而,承上理,需強調的,仍是得自己思慮過,莫人云亦云,
知其所以然之後產生認同而再說出,會詮釋得更準確。

因此,心智水平不從他引了誰的話,關鍵在於,如何自圓其說,成自己一家言。


二、「我認為」未必要標新立異,語出驚人,以合理合理為依歸
如果不引述他言,自己獨出新裁,發前人所未發,
道出一番「我認為」,肯定是一家之言,高超了吧?
事實是,未必!
不論是自己願不願意,理論的是非對錯、超群與否,
依舊得經過時間的沖刷,在歷史長河裡洗鍊,方可得知。

我明白,人對與自己的看法,
很容易陷入敝帚自珍,乃至於認為:
若不說自己思量後的獨到之處,
表現我與眾不同、我獨特,便會喪失自我。
是故,當別人提出質疑,有時便會誤解成「對人不對事」了。

坦白說,人心思的獨特性,本就是世間常態。
相同的見聞,會因不同的人,會有不同主觀上的解讀見解。
簡言之,不同,不意謂突出。
因此,
不需要刻意標榜,更不需要存心要說得跟人不一樣,得以合情合理為依歸。


三.「我說」並非絕對真理,應持謙卑虛心、開放態度接受異議
除了上提的:要自我思辨,合晴合理,得再加上虛心謙卑。
因為自己不恆是對的,而且觀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每當說出己見,就要想成拋磚引玉,方能學到更多更好的東西,
古人常說:根據個人淺見、拙見、管見,就是這理由。

暢述己見,要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作儆惕,
雖說「我認為」,卻永遠不等於「自以為是」。

同時,讓聽我們說的人知道,
這僅是「一方之說」,不代表是真相,請有所保留,不須全然相信。
我們永遠是「Open mind」,望人賜教指正的。

佛教_《當和尚遇到鑽石2》

導讀(我用自己的話,寫成的摘要):

這本書認為,要成功,得做好業力(因果)管理。法則有八:
(1)事情行不通,不要繼續做
(2)找出根本原因
(3)認出業力事業夥伴
(4)從自己開始
(5)停止做決定
(6)裝滿訂書針
(7)讓問題成為成功的推手
(8)業力再投資

坦白說,不讀內容,看這些條目很難直觀出它們的含義,
我據我讀的感想,大致解釋一下。


(1)事情行不通,不要繼續做」:當遇到難題時,一直突破不了,
很可能需要練習專注(靜坐)以「(2)找出根本原因」。
就像一台車子,用鑰匙可以發動,但給予它動能的,並不是鑰匙,而是電能。
換言之,車的動的因,看起來是"鑰匙",事實上,是"電能"。

同理,事業的成功,不是在表面上的交易,而是要了解內層業力運作。 
(香嚴:這個業力運作,理應包含認真學習的因,產生專業專才的果。)
尤其是做大事業往往非一人之力,所以要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善良互動,
找出「(3)認出業力事業夥伴」,誠心地跟他們(即同事、顧客、供應商、世界)結善緣。
禮尚往來,「(4)從自己開始」,先主動幫人,人漸漸地也會回報你,互蒙其利。

我  →  同事、顧客、供應商、世界;
  促其成功 

同事、顧客、供應商、世界 → 我
           帶來成功


細膩地說,先做好「(4)從自己開始」的七件的自我管理,
來增進與同事、顧客、供應商、世界的關係。
(一)練習瑜珈;
(二)開始禪坐;
(三)遵循個人倫理守則:保護生命、尊重他人物品(不偷東西)、尊重他人關係、誠實;
(四)不斷學習:學習新事物能保持新的年輕、清明、銳利(開放心胸);
(五)服務:每天不刻意地為別人做件好事;
(六)善巧地進食:結論是逐漸斷絕肉食;
(七)休息與放鬆:
先從停止非常浪費時間的事情開始,諸如看電視、讀不必要的電子郵件與報章雜誌。
你不需要知道總統今天早上吃什麼,或你伯父對他孫子的看法,這些是多餘的刺激。
如果晚上有時間,別去瀏覽網路,到外面走走,看看樹木,欣賞星星,
或在屋內走走,順道整理房間,把半年沒用到的物品丟掉,它們會佔據你心裡的空間。


往往事業發展上,會面臨許多抉擇,學著「(5)停止做決定」。
「(5)停止做決定」含兩個意義。
第一個,「太多的選項,無法做決策」。
這世界是多樣性與不確性的(無常),
任何決定的考量點不勝枚舉,就算好不容易想妥下決定了,仍不能保證絕對行得通。
因此,任何決策的優缺點,限制在三項以內便可。

第二個,其實重點不是你做了哪個決策,而是在如何使你跟業力夥伴利益均霑。
所以,讓你行動充滿善因,就像用哪個釘書機,
不在於它的顏色,而是在於它有沒有裝滿訂書針。「(6)裝滿訂書針


遇到難題,「(7)讓問題(困難)成為成功的推手」,
時時要問的是,怎樣才能利益別人為先,而不是問別人為何要找我麻煩。
面對困難,應當感到歡喜;把焦點放在問題上,擁抱他們,
不要轉移視線,或者避免處理他們。它們是你的朋友,他們將把你推向成功。


最後,讓「(8)業力再投資」,又稱業力回饋。
你能決定你的人生要善性循環,或惡性循環。
問題出現時,你能夠選擇面對它,突破再突破地成長,抑是抱怨,逃避再逃避地龜縮的。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資工_(美國)Grace Hopper的故事(副標題:bug的由來)

文章出處:BCC-16 (in Chinese) 計算機概論十六講 POOL 3.06 Grace Hopper


昨天GOOGLE首頁上的圖案,是紀念Grace Hopper 107歲冥誕。
她是COBOL語言(程式語言)的發明者,也是稱程式語言之錯誤為"bug"的濫觴者,
我在網路上查到一篇文章,記載她一生事略,
同時,講現在工程師經常把錯誤稱之為"bug",來自於她,內文如下:
1945 年 9 月 9 日,發生了一樁對電腦界而言非常重要的軼事。 
那天因為天氣很熱,他們都把窗戶給打開了,
然後飛進來一隻蛾, 結果那隻蛾被打死在一支繼電器裡面,
造成電路不通,讓機器當機, 使他們沒辦法算出他們要的結果。
經過了近一天的檢查,Hopper 找到了那隻蛾, 她用她的髮夾去把那隻蛾給弄出來, 
還把那隻蛾的屍體貼在她的管理日誌上,上面寫著: 
「就是這個 bug,害我們今天的工作無法完成。」 
這個消息傳開之後,
那個實驗室裡的人每逢老闆詢問為何還沒做出結果時, 都把過錯推給 bug。
爾後,在電腦界中,遇到程式中有錯,就稱之為 bug。 
除錯叫做 debug。 下面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的那隻蛾,以及 Hopper 寫的記錄。

上圖示當時的照片。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中史-(元朝)九儒十丐

印象很模糊,不確定是不是。
在香港拍的金庸【笑傲江湖】有一橋段,有人罵讀書人是臭老九!
偶爾、但少之又少的機緣下,我們也會聽到這說法。那麼,這是典出何處呢?

【笑傲江湖】,金庸先生並沒有設定它是中國哪個年代,
然而,普遍的認知它是朱氏明朝。那麼,臭老九是明朝的流行語嗎?
事實上,這還蠻有可能的,因為它源自元朝。


以著《二十二史劄記》聞名的清史學家趙翼(1727年─1814年),
他的另一本著作《陔餘叢考》,卷四十二、條目-九儒十丐 
是這樣寫:
謝疊山集有送方伯載序(註1)曰:
「今世俗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
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後之者賤之也。」
鄭所南集(註2)又謂:
「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

而無「七匠八娼」之說,蓋元初定天下,其輕重大概如此。
是以民間各就所見而次之,原非制為令甲也

大意是:
謝疊山集說「七匠八娼」,然而鄭所南集卻說「七獵八民」。
元朝初定天下應該是訂「七獵八民」,
會出現「七匠八娼」,是由於老百姓看社會現象歸納排列而出,非原本元朝的法令。


再讀錢賓四(錢穆)先生全集028冊 國史大綱(二)737頁所言(註3),
我的結論是,元朝民間之所以
以「匠」換「獵」,是對「獵」(捕鷹獵人),這項工作的不理解;
將「娼」改「(農)民」,出自讀書人認為自己低賤不如妓女的自嘲(很可能是事實)。
而政府訂「九儒、十丐」的主因,
則在於讀書人不從事生產,理應和乞丐同等之故。



-----------------------
參考網頁:
1. 元朝的八倡九儒十丐是不是真的?
2. 關於八娼九優十丐


----------------------
註1:我沒這本書,引用自網路。
謝枋得「送方伯載歸三山序」曰:滑稽之雄,以儒為戲者曰:
「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貴之者,謂有益於國也。
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後之者,賤之也;賤之者,謂無益於國也。」
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者也。


註2:我沒這本書,引用自網路。
鄭思肖「鐵函心史」中有:
「韃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各有統轄。」

註3: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此見陶宗儀輟耕錄。「官、吏」為貴族,「僧、道」為宗教,亦相當於貴族。
「醫、工」即平民中地位之較高者,如匠戶之類。
「七獵、八民」者,元特有捕鷹獵人,籍隸鷹房總管府,
此雖賤民,而為貴族所御用,故較之農民猶高。
所謂民,則漢人、南人之業農者也。
「九儒、十丐」者,「儒」為民間自由學者,
就蒙古人眼光及其政治設施言之,則不能了解其地位。
彼輩既不能執干戈入行伍,又不能持籌握算為主人殖貨財,又不能為醫匠打捕,
供主人特別之需求,又不能如農民可以納賦稅,故與「丐」同列。

別有一說為「官、吏、僧、道、醫、工、匠、娼、儒、丐」十色,

既有「工」,又重出「匠」,列「娼」於「儒、丐」之前,蓋由不明獵民之意義而妄易之。
大體當時的社會階級,除去貴族、軍人外,做僧侶信教最高,其次是商人,
再次是工匠,又次是獵戶和農民,
而中國社會上自先秦以來甚占重要位置的士人,卻驟然失卻了他們的地位。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外史_(日本)倭國、日本、Japan

根據《舊唐書》與《新唐書》的東夷列傳,
「倭」與「日本」極可能是兩個國家。
「倭」位在現在的九州,「日本」位在本州奈良縣飛鳥(註一)。
而後來怎麼合二為一,《舊唐書》和《新唐書》說法卻不一致(註二)。
有學者認為《新唐書》的正確性比較高,
因為常理而言,後者會因循前者,除非有新且強有力的證據,才做大幅調整。
我個人偏向這學者說法,西邊征服東邊。


另外,常聽到的Japan,
與日本(にほん,にっぽん)念法很不接近,是什麼原因呢?
這得回推到元朝,
馬可波羅在中國時,聽到的「日本」是中古漢語或吳語(上海話)發音的日本。
即Japan的音,傳到西洋,西方諸國便以此慣稱了。(註二)



------------
註一:多利思比孤

註二:
《舊唐書》:
「或云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或云日本舊小國,并倭國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衿大,不以實對,故中國疑焉。」
(可能是倭國覺得國名不雅,改成日本;也可能是日本吞併倭國。
來中國的日本人,大多驕傲自衿,不說實話,所以令中國懷疑所述真相。)

《新唐書》:
「后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或云日本乃小國,為倭所并,故冒其號。使者不以情,故疑焉。」(可能是倭國吞併日本國,改稱日本。不過使者並沒說出全部真相,故仍須存疑)

註三 :http://zh.wikipedia.org/wiki/日本國名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學習_釋放壓力,從專注十分鐘開始

影片連結:

演講者:Andy Puddicombe比丘


導讀:
最近一份哈佛研究,說一個正常的腦袋平均有47% 的時間是迷失在思考當中,
同時,這樣的持續性的腦袋漫遊,是造成不開心的直接原因。
想想,近一半的人生,置身於思考迷思,且可能造成不開心,這樣好嗎?

有一個正面、實在、可達成、也很科學的技巧能將其改善,
能讓腦袋更健康、更專注、更不容易分心,最棒的是每天只花十分鐘。
是什麼技巧呢?答案是「冥想」。
冥想的本質,就是讓你慢慢地練習到到專注,活在當下

人們常以為冥想是停止思考、 驅離情緒、控制腦袋,事實卻不然。 
它比較像是往後退一步, 更清楚地看思維, 
以一個輕鬆、專注、沒有任何成見的腦袋來看思維的來去、看情緒的來去。

在人生中和在冥想中,會遇到兩種問題
第一種問題,我們過份專注(一個念頭或想法)會變得緊張、壓力大、很不舒服。 
第二種問題放得太鬆,我們會思考迷思(發呆),或睡著
所以我們找的是一種平衡、專注的放鬆, 
讓我們的思想得以自由來去,沒有平常的那些干擾。


第一種問題(執著)在哪,我們怎麼解決它?
在我們學習專注的過程中,我們隨著一個思緒走而分心。 
假設他是個令人焦慮的想法。當一切正常,我們突然想到這件焦慮的事,
就像「喔,我竟不知道我正在擔心那個。」
你回想、再次對自己重複。「喔,我是擔心的。 喔,我真的好擔心。天啊,我好焦慮!」
在我們意識到之前, 我們正在為感到焦慮而焦慮。 這真的很瘋狂。
我們卻常常這樣, 甚至每天都這樣。
(複習煩惱,活在假設的未來與過去,不能活在當下)。 

想想你最後一次 發現一顆動搖的牙齒。
你知道它在晃,你也知道它會痛。然後你每20,30秒對自己重複什麼? 
(喃喃自語)真的好痛。然後一直對自己這麼說, 反覆的說,我們往往如此。
唯有學著旁觀你的思考,才能讓我們學會放手,不再用過去的模式重複這些想法。


第二種問題(散漫)在哪我們怎麼解決它?
當你坐下來並使用冥想去旁觀你的思考模式,
你可能會看到許多完全不一樣的模式, 你可能會發現腦袋...隨時都很不安份的。 
加上你坐下來什麼都不做,又想著自己什麼都不做時,會發覺:你的身體會有些焦躁。

你可能會發現你的腦袋感覺很無趣、很無聊, 幾乎是機械性的(無意識),
就像是你每天起床、去工作、吃飯、睡覺、起床、上班。 
或有可能就是有那麼一個擾人的想法,一直在那邊轉呀轉呀轉的。


無論你是遭遇第一或第二種問題,冥想提供的是一個機會, 
可以後退一步,從不同的角度觀看,許多事並不是它們平日表現出來的那樣。 
我們不能改變生活中的每一樣小東西, 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怎麼感受它。 
這是冥想、專注能帶來的。 

你不需要香氛、 也不需要坐在地上。 
你只需要每天花十分鐘後退一步, 熟悉當下的時光, 
讓你可以感受到一個更高層級的專注、平靜、以及對生命的澈悟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心理_Brain Tracy《魅力的力量》

此書在教導怎樣才能擁有魅力,
屬於溝通、相處的相關知識領域,尤側重面對面交談這區塊。

我將其分成四大項,
「魅力與人性」、「聽」、「看」、「說(表達包含肢體語言)」的溝通技巧。
以條列的方式,寫出我歸納出的要點。


一。魅力與人性
人性是喜歡自己被尊重,因此有魅力、給人好感的人,都是能充分給予別人尊重的人。
你不在場時,別人對你的看法,才是你個人的財富

◎(page 4)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傾聽他說什麼

◎(page 6)某個讓你非常佩服的人,你已經被他魅力折服

◎(page 9)你的自尊,就是你所有時刻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的總和,
    人總是先情緒做決定,再用邏輯對他進行判斷。
    所以,讓對方感受到他自己被...

接受,欣賞,認可,讚美,關注

◎(page 11)對別人微笑與道謝,可以獲得雙重回報,自己自尊增加,跟對方關係也變好

本書強調由外而內,行為是一切
 別人只會通過你的言行表現,對你做評價

假裝,直到假變成真
 先假裝你是個有魅力的人,用下面所有的技巧。
 要有信心。



一.聽
◎(page 11)傾聽四要點
 ○專心地聽,好像此刻世界上沒有事情比他說話重要
  關上電視,闔上書本與報紙,專心聽
 ○回話前,先停頓3~5秒
  代表自己有認真的想對方的問題
 ○提出問題,求得解答
  提問者就是控制者
 ○回應時,用自己的話,複述對方的話

男人要學會專心聽女人說話
 據說這是最普遍的錯誤

◎聽的時候點頭有三種
 慢,我在思考
 其次,你說得對
 快,我非常認同

保持安全距離,聽話時向前傾斜


二.看
目光接觸(保持接觸),百分之百接觸,不要移開
 ○目光在對方兩眼間移動
 ○眼神投注時間75~85%,偶爾目光離開2~3秒
  時間太長有壓迫感,離開過3秒,會讓人覺得你分心

結合上面技巧,眼光接觸,歪著頭聽,挺直脖子講



三.說(表達包含肢體語言)
包含含短時間的稱讚、問候、笑容..也包含長時間的交談...
吸引女人,要給予需要的愛慕、關注、尊重
 聽她講,要控制自己的長篇大論,別把自己的故事當作耶穌降臨
 
吸引男人,要會認可他的成就
 ○男人總是害怕東西被搶走,想要更多東西
 ○稱讚他的能力:你一定感到非常自豪

溝通有55%來自肢體語言
 Albert Mehrabian的研究
 ○可以做個實驗,看電視劇把聲音關掉,觀察他們肢體語言

微笑時,別只有一個嘴角上揚(並留意這種人)

聲音安慰,語言安慰
 ○聲音安慰:發出嗯,阿...表示有注意聽
 ○語言安慰:語調溫和,講正面話

讚美要明確、即時、事無巨細

講話放慢,加停頓
 要讓對方聽懂你說什麼

講話內容
 ○不要有太多的廢話
 ○聽到不想聽的話,轉移話題的技巧
  提出洽當的問題
 ○鼓勵對方多說,保持開放心態
 ○提出的問題,開放式問題:5W1H
 ○事前做功課(對方有什麼興趣)
 ○找出共同點
 ○提問者有控制權
 ○談話的過程,記住主角不是你
 ○溫和地提出看法
 ○有意識地模仿對方



書上附錄,有講電話的技巧,我喜歡他說的兩點:
不要給過多的資訊、避免提出建議(盡量引導他自己決定)

占卜_取名字原則

有朋友問取名字(台灣姓名學)的問題,
因此趁此機會,整理我所知所學的「取名原則」。
先說根本原則,再操作的流程順序,後一一講解每步驟。

A.命名的核心原則
(一)平衡原則:八字決定缺什麼(五行),然後給什麼。
(二)生肖原則:生肖決定喜歡什麼(字旁),就給什麼。
(三)其他原則:就是除上兩項的其他原則。
        它們是輔助前兩原則,完全不需要理解其原理,查表就好。
        因為說了,也說服不了你,而且我也沒有這個打算。
 
 所以整個核心原則就是:缺什麼,補什麼;喜歡什麼,就給什麼



B.命名操作流程步驟
第一步:由生辰年、月、日、時,算這個小孩(人)五行(木、火、土、金、水)缺什麼?

第二步:(1)依第一步驟的結果,找名字第二字、第三字(可有可無)的適合筆劃。
    (2)按這個小孩(人)的生肖,找名字第二字、第三字(可有可無)
       的適合字旁,例如草字頭、木字旁、邑字旁
    (1)、(2)請同時進行。

第三步:總筆劃找吉祥數字



C.步驟講解
 一.第一步驟,直接拿這個小孩(人)八字去問人
   答案通常是一個~兩個。
   要知道五行缺什麼,必須會算八字。
   會不用說,不會的話,與其現在學,還不如問會的人比較快。


 二.算筆劃前,先讀下面這個「其他原則」(註1)。上說過,就是查表。
   筆劃1、2劃:木
   筆劃3、4劃:火
   筆劃5、6劃:土
   筆劃7、8劃:金
   筆劃9、0劃:水
   
   此指1、2、11、21、22、31、32、41、42...
   筆劃個位數為1、2就屬 木。其餘以此類推。
   
   還有,草字頭是6劃、玉字旁(旁邊是王)是5劃,
   耳朵邊有分左阜右邑,這是常識,應該不用詳舉了吧。

  (一)第二步驟之(1),請參考這個網站:姓名與五格
     以了解「其他原則」的天格、人格、地格。
     然後,按照八字缺的五行,選擇好的人格和地格(天格不能挑)
     例如:八字缺木,姓+第二字的筆劃和,要11、12、21、22....
     
     計算有一例外,就是名中有數字,就用那數字為該字筆劃。
     例如:吳六一,第二個字,要算6劃
        王八,第二個字要算8劃     
  
  (二)第二步驟之(2)
     請按照這個小孩(人)的生肖,找第二個字、第三個字適合的字旁
     這是另一個「其他原則」,請參考附錄1。上說過,就是查表。
     第二步驟之(1)、(2)請同時做,且(1)比(2)優先權高
     換言之,若有取捨,可捨(2)。

     有一個謝小姐想改名,問算命先生意見。
     算命先生說:「你屬猴,那就叫謝香蕉吧。」(用台語唸)
     為了避免有這種事,因此(1)要比(2)優先權高。
     別當真,並非這理由,開玩笑的,哈哈。
     它真正原因是(2)會莫衷一是,或無限上綱。

  (三)別取到不好聽的諧音詞(國台語)
     這種例子太多,就不舉出了。


 三.第三步驟,總筆劃要為吉祥數字
   這屬「其他原則」(註2),請查這網站:總筆劃



題外話,有人說:「名字要叫,才會起作用」。
取完名後,卻叫他「寶貝」、「小寶貝」,那...原則上得用這小名論吉凶。
請姑妄聽之,為什麼呢?
因為社會上有一種東西叫做稱謂:
「叔叔」、「伯伯」、「阿姨」、「姊姊」...
有些女生,喜歡被小孩叫「姊姊」,不愛被叫「阿姨」,不然會生氣。
我敢說這種的火氣大,跟姓名學無關。謝謝。




------------------------------
註1:台灣的命名學,從1918年初日本人熊崎健翁的創作演變而來,
   今日的現狀是對其稍作取捨、加添、修改而已。可參考百度文庫:三才五行
    
   我個人猜測,1、2劃為木...,是跟天干的排列有關。
   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

註2:出處跟註1一樣,也是熊崎先生發明。
   台灣人信這一套,我想跟台灣被日本統治有關。



    
------------------------------
附錄1
網頁連結:學姓名學這本最好用
肖鼠:http://www.131.com.tw/word/b1_4_5.htm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心理_積極心理學_哈佛【幸福課】01-什麼是積極心理學



歸納重點:
1.學習本門課是讓自己更快樂,幸福是終生的追求
2.快樂方法多數是普遍常識,特重實踐
3.快樂樞紐在於內心改變(變形),內心改變在於利用冥想
4.觀察自我
5.突破自我的限制
6.終生學習,多問問題,問對問題
7.給自己安靜時間


內容摘要:
◎Tal研究積極心理學的起因? 讓自己更快樂
Tal在大二時心想,自己的人生大抵順遂,
就讀一等學府、擁有良師益友、體能運動處於巔峰…等,為何內心總覺不快樂?
於是,他決定找出原因,(原 資訊科學)轉系到哲學及心理系,
目標只有一個:讓自己更快樂。

果然Tal如願找正確的方法,變快樂,而且越來越快樂。
他想把這知識開課分享大家。


◎快樂跟外表形象(高、富、帥、外向)無絕對關係
Tal是個內向的人,當他開的幸福課漸漸聞名遐邇後,很多電台採訪他,
訪問結束,大多主持人會問他:「我原以為你應該很外向。」
事實上,快樂與否與此無關。


◎快樂的方法,盡是我們已知的常識,重在實行
快樂之方,不是在於語驚四座(WOW)、新穎奇特的觀點,而會是老生常談的常識。
其次,不要迷信「成功領袖的三個要素,成功,快樂,完美愛情的唯一秘訣」,
這類誇大其詞,效果甚微的說詞。


◎幸福課,就是學術(理論、臨床應用、統計)搭配通俗語言
把嚴謹,實質,經驗基礎,學術科學,與自助或新紀元運動的通俗易懂相結合。

€題外話:主動筆記與被動筆記的差別
 ○主動筆記:如果你們聽到某個理論,覺得,“挺有趣的”,標上星號,寫下來,
       或者覺得“也許我可以應用這點”,那就寫下來。
       或者“跟我媽媽講講”,或者“跟我室友隊友講講”,那就寫下來。
 ○被動筆記:隻字不漏地抄筆記。
 ○要學會主動筆記。


◎學習時,要間插安靜時間(1~2分鐘)
我們為缺乏安靜付出了代價,
我們會重點討論這一代價,涉及到戀愛,美德與道德,以及快樂與幸福感。
請參考註解(1)。


◎這門課不光是傳授資訊(知識技能),而且關於如何變形(如何解讀)
請參考註解(2)。
比如,我們有一個容器,也就是我們的思想(解讀力),
它接收資料,接收科學。被儲存到容器裡,這就是資訊。
變形則是把容器的形狀改變,“trans”即改變,“form”即形狀,改變形狀,這就是變形。
重要的不僅僅是獲得了什麼資訊,
還有,如何解讀、如何理解、關注的重點為何,這就是由容器的形狀所決定的。
變形,這對建立幸福感來說很重要


◎挖掘自身潛能,擺脫限制
○曾經有個記者問米開朗基羅,您是如何創造出《大衛》這件巨作的?
米開朗基羅回答,很簡單,我去了趟採石場,看見一塊巨大的大理石,
在它身上我看到了大衛,我只要鑿去多餘的石頭,只留下有用的。
多餘石頭鑿去後,大衛就誕生了。
這故事抓住了這門課精髓,即鑿除多餘石塊,也就是擺脫限制。
○大多數人身上,要鑿除削弱甚至傷害我們的完美主義,鑿除"害怕不能勝利"。
因為我們可能害怕不能勝利,可能對生命中一些東西感到內疚,這些都會反過來限制我們,
這些就是本課程的主要內容。
○做減法比做加法讓靈魂成長得更快。


◎快速見效的說法都是皇帝的新衣,常識並非那麼平常
(這個呼應前面:快樂的方法。難在只停留在知道,而不做)
Tal說:「本學期結束時,我不想、跑來告訴我,『謝謝你教給了這麼多新東西』 、
『謝謝你教了我』,那不是我所期待的。我所希望的是你過來跟我說,
而是『謝謝提醒了我一些我熟知事情』,這就是本課程要做的。」


◎如何改變(變形):冥想
大腦的改變:冥想。1998年後通過核磁共振研究我們知道大腦可以被改變,
一個新的概念叫做神經形成或者神經可塑性,是指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會改變和轉變,
在我們的一生中其形態都在改變,所以我不只是在打比方,我也經常指的是字面意義。


◎Peter Drucker說:最大的錯誤是沒有問正確的問題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讓一個人可以連續發問
教育家Neil Postman曾經說過「孩子進校時像問號而畢業時像句號。」
孩子們的這種好奇,這種尋找,這種開放的心態是與封閉相反的,
Tal希望在本課程中會產生這種觀念,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讓一個人可以連續發問。


◎成功人的二特質:相信自己、常問問題
來自John Carter所作的縱向研究。
○第一是那部分人真的相信自己,他們認為自己能做好,他們有目的,他們有動力。
他們認為“我會做到,我會成功”,這是第一件事:自我實現的預言。

○第二:一直在問問題,
最初是問他們的老闆,後來是問他們的雇員,他們的搭檔、孩子、父母、朋友,
他們一直在問問題,他們一直處於好奇的狀態,一直在尋找,
有開放的心態,想要更加瞭解世界,
他們沒有說“我現在有了MBA學位,就行了,我知道的夠多了”。他們是終身學習者。


◎幸福是終身的追求,幸福是終極貨幣
Tal說:
 很多人問我,“那麼Tal,你幸福嗎?”。
 我真的不能回答那個問題,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我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幸福?
 是和別人比較?是不是存在一個點,超過之後就變幸福了?
 幸福不是二進位的非此即彼,0或1,
 要麼幸福要麼不幸福,幸福存在於一個連續統一體。

 所以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幸福嗎?”,
 我今天是否比我15年前剛開始關注追求幸福時更幸福。
  15年後我當然希望自己能比今天幸福,
 幸福是終身的追求,希望本課程是這種追求的一部分。


◎關注普遍事物,觀察自己
Tal鼓勵學生去看自己的內心,去研究自己。
○Carl Rogers說:「越是個人的東西越普遍。」
○Maslow說:「我們必須記住對一個人深層本性的認識,同時也是對普遍人類本性的認識、
當我們更瞭解自己時,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時,我們就更能認識他人。」
○研究自己的人,反思自己的人,對別人做出過分的行為,不道德的行為會相對較少


◎努力把行為的實際改變帶入你的生活
Peter Drucker:「
星期一我不想聽到你們說學到新知之後有多美好,
意思那讓你這個週末過得有多美好。
星期一我想聽到你們跟我說,你們做了些什麼改變。」




───────────────────────────────────────────────────
註解:
(1)
○David,Foster和Matthew,Wilson教授-老鼠迷宮實驗
在老鼠處在迷宮中及脫離迷宮後,分別對它們進行了腦掃描。
他們的實驗表明,接連不斷反復進入迷宮的老鼠,
比進行一次迷宮後,稍事放鬆、來點小酒的老鼠,學到的少得多。
經歷,享受安靜。

○ Parker Palmer《教學的勇氣》
語言不是教學的唯一媒介。
安靜同樣可以進行教育,安靜讓我們有機會反省我們所說所聞,
在真正的教育中,安靜為學生進行內省提供可靠環境,
是一種最深層次的學習媒介,而安靜恰恰是我們文化所缺失的。

○ Robert M Pirsig《尋找萊拉》
這本書是對印第安人的人類學研究。
印第安人圍坐在篝火邊兩三個小時,一句話也沒說,只是坐在那兒,看著對方,
微笑,享受美好時光,內省,就這樣幾個小時。


(2)
「錯的不是科學的重大發現,有資訊永遠比無知強。
不管是什麼樣資訊和什麼樣無知,錯在於資訊背後的信念(解讀力),
認為資訊會改變世界的信念,但它不會」




───────────────────────
附錄:
◎積極心理學的起源
○第一勢力是行為主義,代表人物有斯金納、華生、桑代克。
行為主義認為人的主體性,認為人是一個行為集合,就像一隻被擊打而四處滾動的檯球,
被增強,獎懲驅動。

○第二勢力是精神分析學,創建者包括佛洛德、榮格以及阿德勒。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我們不只是被擊打的檯球,我們有精神,有靈魂,
我們有重要的認知與思想,不能只靠行為觀察,改善人生。
精神分析學主要通過潛意識分析。

○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
認為人類不止如此,不僅僅是生理本能,不僅僅是神經症,
不僅僅是牛頓學說世界裡的檯球,我們要重視人的本質,給予人更多的自尊和自由。
他有一個問題:缺少嚴謹的方法論。
但它引入了許多精彩的理念,對於幸福感的研究,樂觀主義的研究,善良,道德,
美德,愛,兩性關係,巔峰體驗,自我實現,移情。

○人本主義心理學,孕育了積極心理學
○Martin Seligman被認為是積極心理學之父,
第一,讓學院式心理學變得通俗;
第二,是引進一個積極的心理學(需要著眼于有用的東西。不僅僅是研究
抑鬱、焦慮、精神分裂、神經症,還需要關注愛、兩性關係、自尊、動機、
恢復以及幸福感。)


◎螺旋式教學
整個學期內的每一節課都有關係,呈一個螺旋狀。
所以下周所講的內容,將在第7課,第17課和第24課裡,再回顧一遍,
所有內容在一個更高的水準上呈螺旋狀互相聯繫。
換言之,會帶來深刻的理解和我所希望的對材料的吸收,
所以是縱向相互聯繫的,同樣也是橫向相互聯繫的。
就是說課程中的每一部分都強調並影響另一部分。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醫健_關於睡眠你應該知道的十件事(2/2)

圖片若有侵權,請告知
影片:http://v.163.com/movie/2013/5/V/Q/M8TDTH9BJ_M8TE2FFVQ.html
(若不能觀賞,請將上面網址貼到Getv嘗試看看)

導讀:
這是由英國BBC所拍攝關於睡眠十件應該知道的事,僅供參考,
若有需要任何醫療行為,請詢問專業醫生。(以下照片都來自於影片)

◎概念六:日光。2002年發現,
    眼睛後部有全新接受細胞,有助控制我們的睡眠模式,能讓我們更加保持清醒。(O)
     錯誤概念:是燈光讓我們保持清醒(X)

     當光線到達眼睛後方視網膜,視網膜裡的微小細胞所含的色素,
     將對日光做出反應,傳送信號傳給大腦,此時大腦將調節褪黑激素的分泌。
     

血液中褪黑激素的濃度,將決定你是否昏昏欲睡,抑保持清醒。

     夜間睡眠,褪黑激素逐漸增加,它將幫我們入睡。
     到了白天日光照射,即使眼睛沒有張開,視網膜的細胞已經對藍光產生反應
     它們像大腦的生理時鐘發出信號,提醒松果腺,
     減少睡眠褪黑激素的分泌,因此身體就會更加警覺,並開始清醒。

     ○受試者:睡醒在藍色日光燈下待30分鐘,褪黑激素下降60%

     建議:藍光燈對需要早起的人很有用
        但如果你想好好睡,請窗簾緊閉,別照到日光。
 
◎概念七:食物。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會讓我們增加睡意。
      當碳水化合物在胃裡消化,體內會分泌胰島素,
      胰島素會幫助色胺酸進入大腦,然後色胺酸會轉會為5-羥色酸,
      5-羥色酸令人產生睡意。

     ○攝取高蛋白質,會產生跟碳水化合物相反的效果。
      蛋白質轉化成氨基酸,氨基酸會阻止色胺酸進入大腦,
      因此,5-羥色酸相對應的減少,人就變得更加警覺。

     建議:午餐吃蛋白質食物(可消除下午的睡意),
        晚餐吃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應該有助於你的睡眠。
        不過最好在睡前四小時前進食

◎概念八:時差(重設生理時鐘)。
     人的生理時鐘,由視丘的下部所控制。
     人體在飢餓狀況下持續16小時,食物鐘(生理時鐘)就會被激活,     
     於此時進食,體內的生理時鐘會被重設成當地時間。
     建議:假如你想消除時差,記得下次長途飛行的過程中,試著禁食16小時
        當你抵達目的地後,在第一個正常就餐時間進食

◎概念九:放鬆。
     皮質醇是身體的一種激素,當放鬆時,皮質醇的濃度會下降,
     從而可得知,現在是緊張或放鬆。
     ○受試者從腳至頭,
      首先依次讓身體各部位的肌肉緊張(用力),
      然後釋放其的壓力(放開),重複好幾次。
      結果發現,皮質醇的濃度會下降。
     建議:如果你無法入睡,並且你想在上床前放鬆身體,
        請在睡前進行15分鐘肌肉繃緊和放鬆練習

◎概念十:香味。
     薰衣草與纈草的香味可以幫助睡眠

醫健_關於睡眠你應該知道的十件事(1/2)

圖片若有侵權,請告知
影片:http://v.163.com/movie/2013/5/V/Q/M8TDTH9BJ_M8TE2FFVQ.html
(若不能觀賞,請將上面網址貼到Getv嘗試看看)

導讀:
這是由英國BBC所拍攝關於睡眠十件應該知道的事,僅供參考,
若有需要任何醫療行為,請詢問專業醫生。

◎概念一:睡前1小時洗熱水澡,體溫會升高約1度後開始下降,正是這個
     溫度下降後馬上睡覺,才是幫助我們入睡的重要原因(O)
     錯誤概念:溫度上升是想睡的原因(X)
     建議:在睡前約一小時前洗熱水澡
        等你體溫逐漸變涼,這種方法將幫助你睡眠。

◎概念二:睡眠限制,減少臥床時間(減少在臥室逗留時間),
     無論能不能睡著,只能在每天的一固定時段上、下床。
     例如:12:00 AM~ 06:00 AM,強制6小時,
        其餘時間不能待臥室,且保持清醒。
     建議:在臥室,你只能睡覺,並保證每天在同一時間上下床

◎概念三:下午兩點到五點是打盹的最佳時間,理想打盹時間是30分鐘。
     早上七點到十二點間,要盡量抑制打盹的慾望,
     晚上六點到八點間,同樣也不能打盹。
     建議:如果睡眠不足,就打個盹吧,最佳時間2:00PM~5:00PM

◎概念四:打鼾。當我們睡覺時,控制呼吸道的肌肉會鬆弛下來,使呼吸道變窄
     因此我們呼吸時,喉嚨、口腔和鼻內的軟組織,
     都開始發生振動,於是就產生鼾聲。
     有兩種方式可以嘗試:打鼾牙套及口含片(應該就是snoreeze)。
     (關於snoreeze請參考這一篇:消鼾易持久舒緩鼻鼾口含片,據說香港有賣)
     建議:對於打鼾而言,如果只是輕微的打鼾,那麼可以嘗試服用一些非處方藥,
        而對於嚴重打鼾者則最好應該諮詢醫生。

◎概念五:酒及咖啡對睡眠的影響。
     通常在關燈之後,我們需要花10~15分鐘進入睡眠的第一階段。
     睡眠一共分成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昏昏欲睡
     第二階段:輕度睡眠
     第三~四階段:深度睡眠
     第五階段:又稱動眼期,會做夢
     每五個階段形成一周期,每周期持續90分鐘。
     健康的睡眠,每晚通常會經歷4~6個週期。

     不管哪個週期被中斷,都有可能影響我們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從而情緒不穩,損害長期的健康。

     可以參考英文WIKI:Sleep:Physiology 
      (1)第一階段~第四階段是非動眼期(NREM),
       第五階段動眼期REM(rapid eye movement),其餘描述與上說一致。
       (下圖來自wiki)

      (2)週期時間約90~120分鐘
        In humans, the average length of the first sleep cycle is approximately 90 minutes
         and 100 to 120 minutes from the second to the fourth cycle

     ○受試者甲(女性),睡前喝下3杯咖啡(一杯約200ml)。
      結果:咖啡使她難以入睡,輕度睡眠變長,深度睡眠變短,
         半夜醒來次數頻繁。

     ○受試者乙(男性),睡前喝下3杯紅酒(一杯約200ml),
      結果:酒精使他很容易入睡,
         進入快速動眼區,比一般情況來得長(深度睡眠時間加長),
         但到了下半夜,醒來次數頻繁(醒著的時間加長)。
         因此,儘管酒精能幫助我們入睡,但它不能幫我們保持睡眠。

     建議:為了你的身心健康,請確保你的睡眠能完成這五個階段,
        且睡滿8鐘頭,避免睡前喝酒或咖啡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札記-心理-『垓下歌』看項羽氣勢之衰

我想起,(2000年)大學國文老師對我們說:

 讀『垓下歌』,足見項羽內心氣勢的逐步下衰。

 那時,項羽軍被圍在垓下,夜間突起四面楚歌,
 楚軍隨歌聲唱和,勾起了長年征戰的思鄉之情,軍心渙散而潰逃。
 項羽聞音樂則以為家鄉楚國被占,
 湧起對敗亡的恐懼、悲憤而高唱出這首『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歌的起頭,項羽表現出不可一世的氣魄,
 然而後面三句,
 向來不服輸的他遭逢生死關頭,
 一先嘆向時運,問天為什麼不順利?!(該怎麼辦)
 二嘆向他的烏騅馬,為什麼不往前跑!該怎麼辦?!
 三嘆向他的女人,虞姬,該怎麼辦呀?!

 從項羽說話對象的順序,
 能窺探他的心路,如何漸次限縮自己。
 從原本天不怕、地不怕的自信滿滿,
 最終遇上無法克服的壓力壟罩,
 先是問運氣、大環境(天時、地利)站在我這邊吧!?
 失望,退而求其次,問剩多少資源,部屬、同儕還擁護我吧!?
 再度失望,最後快失去一切了,才問家人力挺我嗎!?



最近,我看見某政治人物發動政爭,已然"眾叛",
他卻指稱至少沒有"親離":太太支持我,媽媽說支持我。
其頹勢可見一斑,謝謝指教。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兩性-Robert.J. Sternberg《邱比特的箭》:part 5 愛情之結束和第二春

(照片來自Robert.J. Sternberg《邱比特的箭》)
  ◎幸福滿意度呈現U型,婚前頭幾年通常很高,中間那些年則下降,後面又升高。
  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生兒育女(page 231)

  ◎起衝突時,自認為了己自己為什麼有這樣的表現,而且動機是好的,
  卻認為對方的表現可能是出於相當可疑的動機。(自我中心)

  ◎凱利觀點:歸咎衝突的結果,都帶有負面與破壞性。

  ◎互動模式:惡性循環。(Page 235~237)
  改善方式:要求自己對關係情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不可以把好事都歸功自己,壞事都推給別人。

  ◎唯有當你跟自己的關係搞好,才能跟另一個人產生良好關係;
  通常跟另一個人緣份已盡時,你跟你自己的關係也需要重建,甚至需要修復。
  因此學會喜歡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是值得的。
 

  ◎魏斯(Robert Weiss)發現,通常男女雙方痛失的不是婚姻,
   而是曾經真心奉獻過的歲月,或者想要從人生得到的東西不同。(Page 252)

  ◎魏斯(Robert Weiss)認為分手造成最大的後果是個人定位的打亂。
   無法肯定自己、社會身分、或者心理自我認同,都處於轉換的狀態。
  
  ◎想要忘懷跟另一個人的情緣(Page 257)
   最重要的是建立自重和獨立感
   不要幫自己找一個過渡的新歡,免得到後來跟自己的新人生格格不入。

   長遠來看,最好是為自己而求去,不是為了另一個新歡。
   

   先給自己時間尋求自我,才能認真對待另一個人。

本站照片
本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