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地看電視劇【步步驚心】的某一集,
場景是康熙51年,太子第二次被罷黜之後,
雍王爺 胤禎(後來的雍正帝)為了不捲入皇儲之爭,
遠離政治圈,反璞田園,專心務農。
最有意境的是,戲裡的雍王爺為表現愛菊,
吟道出了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然而,這引發了我的好奇,
為何戲會演〝他用醉心農事來表現淡泊名利〞,這有何根據?
清史稿對雍王爺「太子二度罷黜~康熙駕崩(康熙五十一年~六十一年)」
這段期間的描述不多,只提到他代康熙祭祖/祭天而已。
維基對這期間雍正帝的描述是這樣的: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廢黜胤礽,自此不再立太子。
爭奪儲位鬥爭轉入暗處而更加激烈。
胤禩因爭奪意圖過於明顯而被康熙斥責疏遠。
胤禛表面不問時事,沉迷釋教與道教,自稱「天下第一閒人」,
與諸兄弟維持和氣,暗中與隆科多與年羹堯交往,加強自己的勢力集團,
同時向父親表現孝順,贏得康熙的信任。」
我讀的其他歷史資料,說法亦大抵相同,
看不出他有「從農」,那究竟還有什麼線索與此相關呢?
網路的這篇文章-雍正的「淡泊名利」給了我一些頭緒:可自他的「著作」尋覓。
未繼位前的雍王爺有兩個「作品」:
一.悅心集:雍正帝將自己做皇帝前
在藩邸讀書時抄錄的各種人物(官吏、隱士、釋道、名士、庶人)
所寫的短文、詩賦、格言或社會上流傳的趣事、諧語、
歌訣等彙編而成的南書。
二.雍正耕織圖:康熙五十一年(西元1712年),
雍親王胤禛(即後來的雍正帝)命宮廷畫師精心繪製一套《耕織圖》
進獻皇父康熙帝,後人稱之為《雍正耕織圖》。
全圖46幅,其中耕圖、織圖各23幅。
我認為這理應是編劇的最主要根據,尤其是第二項。
如果真如戲裡所講:雍王爺愛菊,他會選在哪栽種呢?
我會猜圓明園。
此園是康熙帝在康熙四十八年賜予他(自號圓明居士,由此而來),
於時間吻合,不過...千萬別太入戲。哈哈。
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居原念出此句時,
在感慨「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卻不願隨波逐流,
而日夜恆以聖潔之事物(如同木蘭之墜露,秋菊之落英)滋潤身心。
屈原潔身自愛的目的是,有朝一日能為國家奉獻。
單以「為國」,雍王爺確實心意與他相近,也僅此而已吧。
場景是康熙51年,太子第二次被罷黜之後,
雍王爺 胤禎(後來的雍正帝)為了不捲入皇儲之爭,
遠離政治圈,反璞田園,專心務農。
最有意境的是,戲裡的雍王爺為表現愛菊,
吟道出了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然而,這引發了我的好奇,
為何戲會演〝他用醉心農事來表現淡泊名利〞,這有何根據?
清史稿對雍王爺「太子二度罷黜~康熙駕崩(康熙五十一年~六十一年)」
這段期間的描述不多,只提到他代康熙祭祖/祭天而已。
維基對這期間雍正帝的描述是這樣的: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廢黜胤礽,自此不再立太子。
爭奪儲位鬥爭轉入暗處而更加激烈。
胤禩因爭奪意圖過於明顯而被康熙斥責疏遠。
胤禛表面不問時事,沉迷釋教與道教,自稱「天下第一閒人」,
與諸兄弟維持和氣,暗中與隆科多與年羹堯交往,加強自己的勢力集團,
同時向父親表現孝順,贏得康熙的信任。」
我讀的其他歷史資料,說法亦大抵相同,
看不出他有「從農」,那究竟還有什麼線索與此相關呢?
網路的這篇文章-雍正的「淡泊名利」給了我一些頭緒:可自他的「著作」尋覓。
未繼位前的雍王爺有兩個「作品」:
一.悅心集:雍正帝將自己做皇帝前
在藩邸讀書時抄錄的各種人物(官吏、隱士、釋道、名士、庶人)
所寫的短文、詩賦、格言或社會上流傳的趣事、諧語、
歌訣等彙編而成的南書。
二.雍正耕織圖:康熙五十一年(西元1712年),
雍親王胤禛(即後來的雍正帝)命宮廷畫師精心繪製一套《耕織圖》
進獻皇父康熙帝,後人稱之為《雍正耕織圖》。
全圖46幅,其中耕圖、織圖各23幅。
我認為這理應是編劇的最主要根據,尤其是第二項。
如果真如戲裡所講:雍王爺愛菊,他會選在哪栽種呢?
我會猜圓明園。
此園是康熙帝在康熙四十八年賜予他(自號圓明居士,由此而來),
於時間吻合,不過...千萬別太入戲。哈哈。
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居原念出此句時,
在感慨「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卻不願隨波逐流,
而日夜恆以聖潔之事物(如同木蘭之墜露,秋菊之落英)滋潤身心。
屈原潔身自愛的目的是,有朝一日能為國家奉獻。
單以「為國」,雍王爺確實心意與他相近,也僅此而已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