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札記-邏輯-好的閱讀理解之測試


同事跟我聊他兒子學校的閱讀測驗。
我覺得好的閱讀測驗是像測試人工智慧(AI,中國翻譯:人工智能,)的題目,
有名的有「圖靈測試」,「威諾格拉德模式挑戰(Winograd Schema Challenge,
可能有譯音問題,因此,我把英文列出)」。
舉幾個小例子。

題目一(註1):
有一個三角形在藍色正方形的右邊,
有一個紅色正方形在藍色正方形的上面,
有一個紅色圓形在藍色正方形圓形在的右邊,
請問:
紅色的圓形是在藍色正方形的右邊嗎?
紅色正方形是在三角形左邊嗎?

題目二(註1):
一顆足球可以被放在行李箱裡,
行李箱可以被放在櫥櫃裡,
一盒巧克力比足球小。
請問:巧克力可以被放在行李箱裡嗎?

題目三(註2):
市議會拒絕給示威者頒發許可,
因為他們[擔心/宣揚]暴力。
請問:誰擔心暴力,市議會或示威者?

第一、二題是關於推理能力,第三題是識別自然語言能力,
不單這兩種,還有其他領域的題目。
然而,不包含雙關語,那沒辦法做測試題,
比如:
我親妹妹被打,請問,是我被打,還是我妹妹被打?



------------------------------------------------------------------------------------------------------------------------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札記-飲食-截至2020年,台茶有幾號※

註1

不曉得有多少台灣人知道,
台灣官方「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註2)」長年研發培育新茶種(註3),
編號由1開始,台茶1號、台茶2號、台茶3號...,
至今,已經培育到台茶24號,於2019年發表(註4)。

我在行政院的官方網頁,只找到個別幾個茶種的簡介(註5),找不到從1號24號的列表。
有看到一些網站整理,但仍不齊,來不及更新吧,下方是1號的21號的對照表。

註6

我覺得一般茶葉行,相當難備齊所有台茶茶種。
換言之,想要在一家店裡從台茶1號試喝到台茶24號,機率甚低。
(泡24泡,店家也會賠死)

我個人記憶中,喝過台茶12號(金萱)、台茶13(翠玉)、台茶18號(紅玉),
台茶18號的茶葉即是開頭的那張照片。
哪一個好喝呢?口感這事很個人,頗難推薦。
我想會進入編號,應當有一定水準吧!



------------------------------------------------------
註1:自由時報:愛喝紅茶者必看!認識台灣常見紅茶7品種


台灣的茶樹品種來源大致有四:
一、官方培育
早在日治時期,台灣便已開始了新品種茶樹的培育計畫。
當時以「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與「硬枝紅心」這四個品種茶樹
作為培育新茶種的基礎基因,時稱「四大名種」。
截至2018年為止,台灣官方「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一共對外發表了23款茶樹品種,
並依發表的先後順序來編號命名,為台茶1、2、3…與23號。
這些台灣官方所發表的茶樹品種裡,有些茶樹品種同時受到茶農與消費者的喜愛,
因此,大面積種植與製茶,例如「台茶8號」、「台茶12號/金萱」、
「台茶13號/翠玉」與「台茶18號/紅玉」。



[青心烏龍、青心大冇、金萱(臺茶12號)、翠玉(臺茶13號)、紅玉(臺茶18號)、碧玉(臺茶19號)、
迎香(臺茶20號)、紅韻(臺茶21號)、四季春。]


註6:台茶編號對照表 表格來源


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

美術_大衛.特尼爾茲<利奧波德威廉大公在布魯塞爾的畫廊>※

註1


這是一幅巴洛克藝術的畫作,畫家為大衛.特尼爾茲(David Teniers 1610 - 1690,註2),
以今日的國家疆域觀,他是比利時人。
這畫為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館藏(註3),
英文名為Gallery of Archduke Leopold Wilhelm in Brussels,
亦作:Archduke Leopold William in his Gallery at Brussels。
譯為中文是:利奧波德威廉大公在布魯塞爾的畫廊。


英文維基寫同一畫作名有10幅(註2),但它只收錄2幅,
一個是帆布畫作,即上圖,另一個是銅板畫作。網路則有人找到其中的8幅圖畫(註4)。
由於畫的是畫廊,所以,這是一幅畫中畫。我向來很佩服這麼複雜畫作。

註5

畫家大衛.特尼爾茲,是上圖中被藍色框起的那位。
紅色框則是主角,雷奧波德.威廉大公(Archduke Leopold Wilhelm,1614~1662)。
兩人似乎在評論畫作,於此同時,下方兩隻狗搶一根棍子。
這挺有可能是尼德蘭諺語:「兩條狗很少就一根骨頭取得共識」的隱喻。

我想應該蠻多人跟我一樣,好奇畫廊展示那些畫分別是什麼。
前面講過維基有收錄2幅,在銅板畫作那幅(註6)的維基辭條裡,有對當中幾幅作介紹。


我僅舉當中的三幅。
紅框的是Giorgione的The Three Philosophers(1500s);
籃框的是Paolo Veronese的Adoration of the Kings(1585);
黃框的是Palma Vecchio的Visitation(1522)

對其餘的有興趣,可以查維基:Gallery of Archduke Leopold Wilhelm in Brussels (Petworth)



-----------------------------------------


Teniers painted 10 paintings representing the collection of the Archduke Leopold Wilhelm in Brussels. 
Of these only three are dated. Nine are painted on canvas and one on copper.


註3:名畫檔案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札記 -占卜-自建徵兆

假如有人相信數字8帶動「發」,那他很高機率會相信「4」招感「死」。

「8」被說成「發」是由於它的粵語音近,
兩者發音大概是英文裡有聲子音b跟無聲子音f 的關係。
而在中文(中國稱:普通話)和台語(或稱:閩南話),倒不明顯。
然而,在這個極少數說粵語的台灣,不少人信這個,
車牌號、電話號、門牌樓號(這就比較麻煩)專門選8,取好兆頭。
我之前大致講過,路上車牌有數個8的,往往是名車,
但我不認為那些車主是因為選到8,財運才發,
而是他們已經財運發,才有能力花高價挑8。因此,是不是有點倒因為果了呢?
不然,可以反過來思維,拿出富豪排行榜,查看看哪一個是因為用了8而發跡致富的。


「4為禁忌」(註1)的情況則比「8為發」更普遍,或說更嚴重。
比如台灣車牌自2018年(註2),完完全全去掉4。
中華文化圈的人忌諱4,將4說成死,應當不晚於唐朝。
從現在中文裡,四與死都是ㄙ的音,差別在第四聲與第三聲(ㄙ第三聲的,僅死一字)。
台語中的四(sì)和死(sí),亦是同音不同聲。
這讓我想起,將妓說成雞,一樣同音(ㄐㄧ)不同聲,而男妓說成鴨,則是從雞聯想。
總歸是不同聲,會不會有點敏感?「思」、「私」等等字不也在用嗎?


日文、韓文受到中華文化影響頗深,唐朝是交流最頻繁的時期。
當今這兩種語言的「4」和「死」同發音,搞不好唐朝所致。
也就是說,很有可能唐朝時,「4」和「死」同音,再傳到日、韓的。
日韓同樣有「4」的禁忌,
比如,日本「4」有兩種發音,し(shi)和よん(yon),
第一種發音便是與死同音,便有人忌諱而發第二種發音。


雖然無法科學證明「4」會帶來不祥、「8」會招致發達。
但4與8是中華文化圈人們自建的徵兆,或者說自我暗示,已經深植於人心,非得順應。

我寫完<札記 -宗教-不能拜蕉梨>(註3)後,又想到4與8的諧音,便寫了這一篇。
這文化圈的「自建徵兆」俯拾即是
比如「遇水則發」,這裡的水,幸運等同於8。
究其原因,或許是看到泡在水裡的東西,像木材、紙張等等會膨脹(發了),
因此,取其表象,預約吉祥。像這種例子,不管好的壞的,有好多好多,說不能盡吧!



----------------------------------


註2:吉利車牌人人愛 有人不忌諱想要有4車牌 2018/09/19 13:51
過去民眾選牌照號碼多以吉利、順口最主,最不喜歡4,
因此個位數的4,公路總局都主動剔除,但即便如此,車牌其他號碼中有4,
還是乏人問津,因此公路總局順從民意,將4全部剔除,因此現在的車牌號碼就沒有4。



2020年10月8日 星期四

語文_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的「床」※

「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這耳聞則誦的詩句,
無須多加介紹它是出自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長干行》,
以及成語「青梅竹馬」的由來。
我看過數篇兩句的語譯,大多是將「床」譯成「井欄」(註1)、「井床」(註2)、「井邊」,
也有部分人說坐臥之具,像現在躺椅之類的,沒有一篇說是現今普通常識、睡覺躺著的床。

同樣的作者,寫的另一篇婦孺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我說的是明朝版本: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註3)。
詩中的「床」應該解說成什麼呢?
我個人認為,說是「井欄」,無違和感,
百度百科則寫,這存在爭議,說法有五(內文寫有五種,但列四種):
①井台、②井欄。
 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
 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
 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係,
 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
③“窗”的通假字。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
 《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
⑤是指胡床,即「交床」「交椅」「繩床」,
 由胡地傳入中原的輕便坐具,類似現在的摺疊椅。

胡床(註4)


有人說(註5),井欄會使人聯想到「離鄉背井」,
因此才最後一句的「低頭思故鄉」,但也有人不認同(註6)。
總而言之,《長干行》的床,比較可能是「井欄」;《靜夜思》的床,意見分歧,頗難論斷。



------------------------
如李白《長干行》其一:“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此詩寫兒童在門前庭院的井邊玩耍,顯然不是在屋內床邊。
考古發現的一口唐代水井井欄有1.85米高,(注:《略述隋唐長安城發現的井》,
載《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6期)正因為古代井欄都很高,故繞井欄追逐並無危險。


井床,讀音為jǐnɡ chuánɡ,漢語詞語,意思是井欄。
(中略)《靜夜思》即是。
因詩文所構築的美妙意境和包蘊的人之常情,被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中。
現今不知其意者甚少:詩人旅居在客棧裡。晚上,他看到從窗戶照進來灑在床前的月光,
白似秋霜,於是抬頭仰望,只見圓月高懸,不由低頭懷念起遠方的家鄉來……
一年一年又一年,老師們也都是這樣向學生解釋的。




註4:百度百科:胡床 圖片來源


井與居民生活關系緊密,水井常在村落、閭裡的中心,
因此有「市井」和 「離鄉背井」之說。可見「井」與思鄉之情有天然聯繫。


[這篇文章認為:床是坐臥之具,與井無關。
 說低頭思故鄉與離鄉背井有關,是時代認知錯落]
有論者把詩人發思鄉之情的地點放在井欄前,以為這樣才契合背井離鄉之愁,
這實在是妄斷古人。實際上,「背井離鄉」一詞的井不是水井,而是指井田制的井。
井田制規定八家為一井,中間八十畝是公田,八家各一百畝私田,
餘下二十畝用來蓋房子居住。「背井離鄉」作為成語出現其實是在唐代以後,始見於元曲。
如關漢卿《拜月亭》第二折:「早是俺兩口兒背井離鄉,則怏他一路上盪風打浪。」
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差你個梅香,背井離鄉,臥雪眠霜。」
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生活經驗和非創作心理去猜度唐朝詩人的創作,
而應從當時社會生活實際和文學風尚習慣來分析詩人的創作實踐,
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不至於誤讀古人。
因此,雖則對《靜夜思》中的「床」字爭議頗大,但還是應解釋為坐臥之具的「床」。


參考資料:
1. 「床前明月光」,床是什麼床? 這篇文章認為,詩中的床,應當作坐臥之具。


2020年10月6日 星期二

札記-中史-人物:王播題詩木蘭院※

我以前的文章講過,我高中國文老師格外憎惡佛教僧侶,
一逮到機會就詆毀,「王播題詩木蘭院(又稱:飯後鐘)」的故事便講了兩三回。

王播(註1),唐朝人,生卒年為759年-830年,進士出身入仕。
歷劍南西川節度使、淮南節度使、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等職。
職務多與財賦相關,為官聲譽不佳,
賦稅苛雜,再將所聚斂搜刮的錢財呈獻皇帝(名為「羨餘」)。

「王播題詩木蘭院」一事出自五代 王定保《唐摭(ㄓˊ)言》卷七(註2)。
講的是:
王播家境貧苦,未得功名前,到揚州木蘭院寄食(吃白食)讀書,久而久之,惹惱寺院僧人。
本來,鐘聲過後(晨鐘暮鼓的話,那應該是早飯),寺內所有人方到齋堂用飯。
但,僧人們故意戲弄王播,等吃完才敲鐘。王播到時,眾人早已食訖走人。
王播應是自覺羞愧,牆上寫下一首詩離去(書中沒列這首詩)。

二十幾年過後(或稱三十年),王播已是地方大員,途經揚州,想去少時寄宿寺院看看。
寺僧獲知王大人要來,將他當年憤然留詩的那牆,拂塵撣去塵土、碧紗蓋覆其上。
王播到後見著,感慨地又題了兩首七言絕句。
其一:
 二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而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其二: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後鐘。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重點在第二首,語譯如下:
憶當時,我聽到鐘聲才往齋堂,不料僧人都已吃完,各自西東。
原來是闍黎捉弄,將鐘聲從飯前改到飯後。我無顏面多待,留詩寺壁辭別。
這二十多年,我的題詩蒙灰撲塵,而今聞訊我來,這才重新修整、碧紗籠蓋。


我老師就以此事譏出家人勢利眼使壞,與沒修行的世俗人無異。
而從老師一次次地惡評中,找出他之所以這麼恨,
應當是與他住家附近寺廟的僧眾有恩怨,
類似陷入人講的「千金買屋,萬金買鄰」的難題吧!

此外,我還好奇一件事,《唐摭言》並非熱門書籍,
理論上,「王播題詩木蘭院」被讀到的機率不高。但...不排除老師好學,哈哈。
我在查資料時發現,金庸的《鹿鼎記》(註3)有談到飯後鐘,我懷疑他自此得知。

下圖是揚州木蘭院,現名石塔寺的遺址。
註4




--------------------------------


註2:
王播少孤貧,嘗客揚州惠昭寺木蘭院,隨僧齋餐。
諸僧厭怠,播至,已飯矣。後二紀,播自重位出鎮是邦,因訪舊遊,向之題已皆碧紗幕其上。
播繼以二絕句曰:「二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
而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後鐘。
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註4:百度百科:揚州石塔 照片出處



------------------------------
參考資料:歐陽修「劃粥斷齏」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札記-政治-為什麼要遊行、靜坐※

從前想不明白,抗議為什麼得遊行、靜坐,
遊行不就一群人相約逛大街,靜坐不就坐在那,啥也不幹。
再偏激者,用絕食(靜坐)傷害自己,對執政者或執政黨以死相脅。
要是對方置之不理,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嗎?

後來看懂了,民意調查理應是表現"真實人民心聲",
不過,有些媒體聲稱自己是公正客觀,幹的卻是為黨喉舌,那些數字便失去意義。
台灣媒體還不只是"一小搓"政黨偏向鮮明,而是六七成骨子裡是黨媒。
所做出民調,與輿情不符。
此時,人民必得透過集會、遊行,告訴執政者、執政黨真正的民意所向。
所以,站出來、喊出來,讓政府知道有此需求,人數越多,越代表廣大民意。
傷己式抗爭,就展現個態度,除非我死,不然你要給我一個我滿意的回應。
生命曾可貴,XX價更高,若為YY,兩者皆可拋。

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札記 -宗教-不能拜蕉梨?

所謂的民俗專家說:「鬼月不可用香蕉、梨子,因為會『蕉梨來』,招鬼神來。」這合理嗎?

先說,我不相信「鬼月」之說。那是明朝之後的產物,這google得到。
至少在明朝之前無此事,
比如大家都熟知的蘇軾《前赤壁賦》,
開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之後「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及結尾的「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文中的七月即望,即接近滿月,也就是七月十五日左右,
這不就是現說的鬼月,還中元節附近咧~蘇東坡照樣出遊,
從黃昏(月出於東山之上),喝到早上(東方之既白),哪有什麼鬼月忌諱。


回到『蕉梨來』的問題。這暗語要成立,前提得是鬼聽得懂台語或閩南話!
就算不論語言隔閡,那些民俗專家不說,人們不見得想到此,何況是鬼呢?
還有,都已經擺出酒食宴饗(鬼神),又不准人家來,這本身就是矛盾。
假若我這麼質疑,仍選擇相信『蕉梨來』這招有效的話,
可以嘗試拿去拜財神爺,因而大富大貴,記得關照一下喔~

我曾想過:為何會有這種諧音的「迷信」?
我覺得一部分來自於錯誤地歸納原因。
例如:台灣人、香港人鍾愛競標「888」的車牌。取其諧音「發發發」。
買到的大多數是有錢人,
於是,讓人以為:是由於開到車牌「888」的車子而富有,
其實是富有才開到車牌「888」的車子。
同理,不是因為有人祭祀鬼神用拜蕉、拜梨而倒楣,
而是倒楣了,這才回想:「可能拜拜用蕉、梨錯誤的水果」吧!我猜的。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札記-中史-(春秋)羊斟慚羹、各自為政※

西元前607年(註1),春秋時代,鄭國攻打宋國,宋國由華元、樂呂兩人帶兵抵禦。
兩軍對決的前一夜,華元殺羊犒勞將士,
所有人都有份,獨獨沒有為華元駕車車夫:羊斟的份。
(從《左傳》原文,不知道是有心或是無意)。

隔日,開戰前夕,
羊斟對華元說:「之前羊肉,誰能吃誰不能吃,你作主;今天的事,我做主。」
於是,他載華元到敵方鄭國的軍營,華元被俘。


*****
有人稱這故事為「羊斟慚羹」,然而僅少數人如此講。
羊斟說的那段話,在《左傳》的原文是:「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
教育百科寫,這是成語「各自為政」的由來(註2)。
「各自為政」的曝光率,遠比「羊斟慚羹」多得多。

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老師說過這典故,後來又聽了數次不同人說的版本。
有的人會增添細節,例如:分羊肉不分給羊斟,周遭的人的反應。
有文章(註3)這樣描述:
宴席上,大家吃著美味的羊肉,喝著米酒,上下一片歡騰。
 這時,一位副將問華元:『怎不見您的車夫羊斟呢?』
 華元不屑地答道:
 『一個趕車的,打仗又不靠他,叫他來做什麼!這事兒我心裡清楚,你不必操心!』
這讓故事更「合理」、「生動」了些。


這事給我的感想是,
尊重每個人,盡可能照顧每個人感受,切莫因為職務小而小瞧對方。
正所謂:「寧可得罪君子,絕對不可得罪小人」,怕小人玩陰的,哈哈。

但,話說回來,不應該預設立場,猜忌別人會暗箭傷人,這樣想有點辛苦。
我喜歡「同舟共濟」這話,
無論船哪個部位受損浸水,都會沈船,大家要有利益一致、同在一條船上的覺悟。
有這種覺悟,便會朝向共榮的方向發展,而不會欺侮、輕蔑低階的事端。
哈哈,有點理想化。


--------------------------
註1:故事源頭是《左傳》宣公二年。
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
 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與入鄭師,故敗。

 四年春,(鄭)[楚]命(楚)[鄭]伐宋。宋使華元將,鄭敗宋,囚華元。
 華元之將戰,殺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故怨,馳入鄭軍,故宋師敗,得囚華元。

二十一年,與宋華元伐鄭。華元殺羊食士,不與其御羊斟,怒以馳鄭,鄭囚華元。
 [我認為《史記》較略,是參考左傳]






-----------------------------
參考資料:

2020年7月6日 星期一

美術_孟克《吶喊》

註1,1895年作品
挪威畫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註2)的畫作《吶喊》,
表現的情感一目瞭然,是種巨強烈焦慮、恐慌感,不禁讓人想畫家是受到什麼重大刺激。
而且,識別度太高了,即便是不認識畫家,不曉得作品名的人,一過眼便難遺忘。
至今仍影響流行文化,如電影【驚聲尖叫】裡,殺手戴的「鬼臉面具」便源自它(註3)。

註3:【驚聲尖叫】殺手面具
後來,我才知道這畫風是表現主義,
並且畫家共畫了四張,分別在1893年兩幅、1895年一幅、1910年一幅。
上圖是1895年所畫,唯一的私人收藏。而下圖是四幅的全體照。



到底是誰讓圖中之人表情扭曲?
以他所看的角度,是畫家或是正在欣賞這幅畫的...人嗎?哈哈。



-------------------------------
註1:圖片來源:名畫檔案:表現主義


註2:維基:愛德華·孟克
《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是孟克最著名的代表作,
被認為是存在主義中表現人類苦悶的代表性作品,
其他作品的慣例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
孟克在世紀之交時期創作了交響樂式的《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系列,
《吶喊》屬於這個系列。這個系列涉及了生命、愛情、恐懼、死亡和憂鬱等主題。


註3:圖片來源:名畫《吶喊》究竟蘊含著什麼意義? 
 從《辛普森一家》到90年代恐怖片《驚聲尖叫》裏的殺手佩戴的鬼臉面具,
 《吶喊》出現在許多流行文化中(圖片來源:Getty )

2020年7月4日 星期六

建築_「門當」、「戶對」

我覺得人類的物品先求「實用」,後求「美觀」。

「門當」(註1),是大門兩旁的一對枕石(門墩),
俗稱一堆,有門枕石、門座、門臺、鎮門石、抱鼓石等(註2),
我最常聽的「門當」、「抱鼓石」。其(實用)功能是:固定大門

如下圖(註3),左方是門內,右方是是門外。
左起「海窩」就是插大門轉軸之處、「門檻槽」是插門檻之處,
再右邊的設計各殊,已經是「美觀」範疇,就不講了。


實際照片(註1)像這樣:


照片來自網路
雖然我挑的這兩張「門當」都是呈石鼓狀,「抱鼓石」得名於此。
但前面說過,不見得「門當」都長一樣,像下面照片(註4)籃色框起的地方。
附帶提,紅色框是「門簪」。




*****
「戶對」,即門(戶)上的成對的門簪(註5),其(實用)功能也是:固定大門
下方照片是從門外拍的,六角形的就是「門簪」。


真正、實際用途的「門簪」,門內有插鞘,拔下後,可把門卸下。
詳細情況可參考北港朝天宮拍的兩支影片,影片會比照片更清楚。
影片一:

影片二:


欲看更多「門當」、「戶對」(其實是「門簪」)的照片,
我推薦讀這篇網誌:什麼是門當?什麼是戶對?
至於「門當戶對」這句成語是什麼意思,我想應該不用解釋吧!



--------------------------------
註1:百度:門當 抱鼓石照片來源


註2:關於門枕石,你瞭解多少?
○門枕石俗稱門礅、門座、門臺、鎮門石等,是用於中國傳統民居,
 特別是四合院的大門底部,起到支撐門框,門軸作用的一個石質的構件。
 門枕石通常雕刻一些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因此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石刻藝術品。


註3:中式美學|門當 圖片來源


註4:什麼是門當?什麼是戶對? 照片來源。


註5:維基:門簪 照片來源


--------------------------------
參考資料:
1. 淺談艋舺龍山寺:台北龍山寺的抱石鼓

2. 門當戶對(大門形制與等級):有照片。

2020年7月2日 星期四

建築_廟宇中的「垛頭」、「垛仁」

廟宇中的「垛頭」、「垛仁」是什麼?先看圖示,後讀文字,才容易理解。
下圖是圖示。

註1
文字描述可見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註2),云:
 樑、枋是長型構件,從藝術的眼光來看如同長卷,依據構件的長短分「垛」,
 最多可分為七垛,而「垛仁」與「垛頭」的尺寸長短並無一定格式。
 「垛頭」之硬帶內加上錦紋、回字紋、幾何紋、書卷紋作為箍頭裝飾
 而「垛仁」意即「枋心」,則是彩繪匠師發揮專長之地,通常會有主題名稱與落款
 也有些寺廟並不施彩繪,僅以色塊表現而已。

實際例子(照片來自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的話,見下圖:
紅圈是「垛頭」,藍圈是「垛仁」


廟宇裡的「彩繪」也與此有關連。
彩繪師陳穎派(註3)說:
 所謂「彩」,
 指的是樑、枋、柱、楹、楣、桷、斗、栱等木構架的打底、油漆及垛頭圖案繪製;
 而「繪」指的是在垛仁、牆面、門神等各種主題的描繪、上色。


從他說辭,「彩」包含「垛頭」、「繪」包含「垛仁」。
另有說法,如徐逸鴻《圖說艋舺龍山寺》,講:「垛頭」、「垛仁」被包含在「繪」。
總之,「垛頭」、「垛仁」皆屬彩繪。



------------------------
註1:寺廟建築裝飾 [在網路上,我能找的圖示就這張,其餘都是文字敘述]


註2:
1.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樑枋畫作

2. 先嗇宮鄉土教學教室
垛仁 【枋心】
彩畫在樑枋上的構圖,或水車垛內的裝飾,左右為垛頭,中央部位極為垛仁,
《輕式營造則例》稱為枋心,為彩畫山水、花鳥、人物戲齣之位置,通
常由拿筆師父、及技巧高明的畫師執筆。

垛頭 【藻頭、找頭、吞頭】
樑枋左右與柱子相接的部分,彩畫構圖分段獨立唯一區,
通常繪以緊密的區團或螭虎,具有框邊效果。《清式營造則例》稱為藻頭或找頭。


註3:彩繪:色彩設計
派司「彩」、「繪」皆精。
所謂「彩」,指的是樑、枋、柱、楹、楣、桷、斗、栱等木構架的打底、
油漆及垛頭圖案繪製;而「繪」指的是在垛仁、牆面、門神等各種主題的描繪、上色。
他設計的圖案,以朱紅、佛青、綠色為主調,構件層次分明,富節奏感。
「垛頭」裝飾螭虎(賜福)、曲己、番草線、惹草(螭虎造型的演化)、書卷,
中脊脊飾太極、八卦、龍鳳,還有瓜筒、包巾等,造形比例極為優美,
化色(或稱退暈)十分和諧。


-----------------------
參考資料:昭德宮>>建築>>裝置藝術

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古籍_《孟子》盡心上40: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孟子》盡心上40(註1):
 孟子曰: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
  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南一書局(註2)的白話譯文:
孟子說:
 「君子用來教育人的方法有五種:有像及時雨那樣沾溉化育萬物的;
  有就他原有的德行加以教導,而成全其品德的;
  有就他的才能加以開發,以通達其才能的;
  有就他所提出的問題,加以解答疑問的;
  也有雖未親自教導,而以自己的嘉言懿行,供不能及門受業者私下擷取學習的。
  這五種,就是君子教導人的方法啊!」


百度(註3)的對此段的譯文寫得簡略,建議看南一書局的。
孟子所言這五個,第一個「時雨化之」,
明顯是比喻(如同時節的雨一樣),但不太曉得他具體在喻指什麼。
我見過的、幾乎所有的解說,都寫「時雨」就是「及時雨」,
還有人說(註4),這是成語「春風化雨」的出處。
我覺得,
第一,「春風化雨」當中有風又有雨,出處說是《說苑》卷五的貴德(註5):
「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較佳。
句意有「及時」,應(時)節的意謂。

第二,孟子把「時雨化之」跟「成德」、「達財」(第2、第3個)分開講,
那應該不是同件事(類似 麥肯錫MECE分析法的Mutually Exclusive,註6),
換言之,
「時雨化之」不該有「成德」的「德化教育」和「達財者」之「因材施教」的含意。

若要把「時雨化之」解為「及時教育」,
我會將其說成,老師要在人還能「可塑」時教育,讓他形成正確習慣,
好像杜甫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教育若能做到「潤物細無聲」般的潛移默化,那就更好了;
及時,也能說成:在學生鑄成大錯前,「及時」規正。

第三,《說苑》卷五的貴德(註7)有一段,子游(孔子弟子)將子產和孔子比喻成浸水和天雨。
子產是政治家,孔子是教育家(包含社會教育)。
子游的意思,孔子之教比善政,對百姓影響更加深遠。
「時雨化之」在講這一層的影響力,也說不一定。


「教者五」中,成德、達財、答問,這三者在說何事,較為明確,就不談了,
而「私淑艾」,沒讀過註解,很難通曉其意。其意可見前述的白話文,在此不重複。
《孟子》離婁下有(註8):「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說他自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記得我念書時,「私淑艾」是常考題,不曉得今日依舊不。

《四書章句集註》裡(註9),朱熹對於「教者五」的註釋很是用心,還一一舉例。
1. 孔子對顏淵、曾子,就是“如時雨化之者”;
2. 孔子對冉伯牛、閩子騫,就是“成德者”;
3. 孔子對子路、子貢,就是“達財者”;
4. 孔子、對樊遲、孟子對萬章就是“答問者”;
5. 孔子對陳亢、孟子對夷之,就是私淑艾者。
就參考一下吧!


*****
百度(註3)的"讀寫賞析"云:
雖然孟子在這裡所列的五種教育方式已包括了德育、智育等各方面,
 但嚴格說來,它並不是一個全面的教學體系,
 各種方式之間也沒有嚴密的邏輯關係,而只是一種列舉的性質。
我認同此論點,這可能是孟子即席對弟子講的話,而不是嚴謹的分點說明。



-------------------------------
註1:孟子 -> 盡心上


註2:南一書局:篇名:盡心上(四十)、 主題:論教學


註3:百度: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補充:教育百科:君子五教中華古籍白話解析: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註4:春風化雨 - 基隆市武崙國小成語詞典
§教育部國語辭典也是說語本《孟子.盡心上》§


註5: 說苑 -> 貴德
孟簡子相梁并衛,有罪而走齊,
管仲迎而問之曰:「吾子相梁并衛之時,門下使者幾何人矣?」
孟簡子曰:「門下使者有三千餘人。」
管仲曰:「今與幾何人來?」
對曰:「臣與三人俱。」仲曰:「是何也?」
對曰:「其一人父死無以葬,我為葬之;一人母死無以葬,亦為葬之;
 一人兄有獄,我為出之。是以得三人來。」
管仲上車曰:「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註6:MECE法則


註7:說苑 -> 貴德
季康子謂子游曰:「仁者愛人乎?」子游曰:「然。」
「人亦愛之乎?」子游曰:「然。」
康子曰:「鄭子產死,鄭人丈夫舍玦珮,婦人舍珠珥,夫婦巷哭,三月不聞竽琴之聲。
 仲尼之死,吾不閒魯國之愛夫子奚也?」
子游曰:「譬子產之與夫子,其猶浸水之與天雨乎?
 浸水所及則生,不及則死,斯民之生也必以時雨,既以生,莫愛其賜,
 故曰:譬子產之與夫子也,猶浸水之與天雨乎?」


註8:
1. 孟子 -> 離婁下

2. 典故:私淑弟子


註9:四書章句集註/孟子集注卷十三



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札記-風俗-伊斯蘭教女性的希賈布※

我從前讀過有人稱伊斯蘭教女性的頭巾為「波卡(Burqa)」(註1),我便隨著這樣叫。
前陣子讀本書,
作者描述他所處的地方-埃及某一處,「女子圍著希賈布(hijab),衣服包到腳踝」。
我便查希賈布(hijab)是什麼?
維基(註2)說它有兩種意思,一者是(伊斯蘭教女性)頭巾,另一者泛指穆斯林風格的服裝
然而,這就讓我感到疑惑:
為什麼有的頭巾叫希賈布(hijab),有的叫波卡(Burqa)呀?


《伊斯蘭新史》的第十章,361頁寫:
希賈布是包住頭的頭巾,可鬆可緊,可以選擇各種顏色。
 波卡(Burqa)則是遮住全身的罩袍,連臉也遮住,只有眼睛前留有遮罩。
 尼卡布(niqab)是只遮住口鼻的面紗。
 至於吉卡卜(jilbab)、阿巴雅(abaya)恰多爾(chador)都是從頭到腳的罩袍。

這段中,主要有六個名詞,分別有,
是頭巾的希賈布(hijab),是遮住口鼻、不遮住眼睛之面紗的尼卡布(niqab)
和是罩袍的波卡(Burqa)、吉卡卜(jilbab)、阿巴雅(abaya)、恰多爾(chador)
據此,可曉得波卡(Burqa)並非頭巾,而是罩袍,一款從頭到腳的服飾,
我以前的認知有誤。


前面說過,希賈布(hijab)亦泛指穆斯林風格的服裝
從維基:Types of hijab(希賈布的款式,註3)的介紹,希賈布(hijab)便包含
波卡(Burqa)、吉卡卜(jilbab)、阿巴雅(abaya)、恰多爾(chador)等不同樣式。
也就是說:
希賈布(hijab)既能翻譯成頭巾、也能翻譯成罩袍,得依上下文而定。



-----------------------------------------




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埃及地_尼羅河的「尼羅」※

年幼時,聽到尼羅河,並沒有特意探究「尼羅」為何意,
全當它是一般名字(音譯字詞),如同張三李四、王五趙六。


後來聽人講,「尼羅」的意涵就是「河」,
因此,「尼羅河」若要照意思翻則會特別滑稽,「河-河」。
與之類似遭遇的有:薩哈拉沙漠,
「薩哈拉」的原文意思是「沙漠」,「薩哈拉沙漠」的意譯也就變成「沙漠-沙漠」。

維基即是持這套解釋,見辭條:「尼羅河」(註1)的「詞源」云:
 尼羅河這個詞來自於阿拉伯語,而阿拉伯語又來自於希臘語Νειλος,原意是河谷的意思。
 古埃及語中尼羅河的發音是iteru,意思是「大河」,其聖書體顯示在右圖中。
 在科普特語,尼羅河被稱為piaro或者phiaro,意思是「河流」,它也來源於古埃及名稱。
現在的維基(2020年06月),沒附聖書體。雖說不重要,但我有在其他地方找到,如下:



然而,這幾天,我在《古埃及密碼》(註2)讀到另一套說法,
大致言之:
 “尼羅河”一詞最早出現於2000多年前。關於它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是來源於拉丁語“尼羅”(nil)意思是“不可能”。
 因為尼羅河中下游地區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
 但是由於瀑布的阻隔,使得中下游地區的人們認為要了解河源是不可能的,故名尼羅河。
 二是認為“尼羅河”一詞是由古埃及法老(國王)尼羅斯(nilus)的名字演化來的。
網路上不少人這麼講,《希利爾講世界歷史》(註3)亦如此說。

依我現有資訊,我無法判斷何者最準確。
然而,我態度是,不急於一時,
存疑並且都寫下(不要因為沒有答案而不記),待日後有進一步的證據再論。



---------------------------
註1:
1. 維基:尼羅河

2. 「維基:尼羅河」的備份
 §有人備份之前「維基:尼羅河」,看網址是崑山科技大學§


註2:《古埃及密碼》Page 010,ISBN:978-986-243-275-4。
同樣的說詞:百度知道:尼羅河的“尼羅”一詞來源於阿拉伯語,它的意思是指


註3:《希利爾講世界歷史》Page 029,ISBN:9789863920830。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札記-風俗-一些古代帝王的權杖※

我對於象徵帝王的「權杖」感興趣。

學生時代,學到中國帝王的「權杖」是「玉圭」。
全世界民族中,如中國人這般地愛玉是絕無僅有。
正由於「玉」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如此至高,
比金銀銅鐵來得尊貴,自然「權杖」會以玉製。
因此,有人說:天神的至尊-玉皇大帝,
為什麼要用「玉」字,而不是「金」等其他貴重物,便是此緣故。
「玉圭」長什麼樣呢?
如下(註1),玉皇大帝手持之物(因為它是木刻像,因而材質是木)。

 
不過,有另一派人說中國帝王的「權杖」是「白旄、黃鉞」。
語本《書經.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白旄、黃鉞」是什麼呢?白色的旗幟,黃色的斧鉞。
我(在網路)找不到古物照片,所以,無以描述真實樣貌。
比較有趣的是,有人拿古埃及法老畫像、棺木雕刻中,
法老手中拿的heka(crook,牧羊杖) 和nekhakha(flail,連枷)說是「白旄、黃鉞」。
我認為不太可能。

下方照片的左件是heka、右件是nekhakha。

 
heka、nekhakha是古埃及聖書體的念法
(通常只有子音,母音是後來人加的,才有辦法念,例如heka,原本是hqt)。

為了好稱呼,我就它倆現實名來代稱,分別是牧羊杖、連枷。
牧羊杖,我覺得會有的疑問有二,
(1)為什麼是上頭彎曲?因為可以勾出挑選的個別羊隻(勾羊脖子);
(2)法老為什麼要拿著「牧羊杖」樣式的權杖?因為象徵畜牧業。

同樣地,對連枷的疑問有二,
(1)連枷的用途是什麼?它是一種用於分離穀物外殼的農具,用法如下照片(註4);
(2)法老為什麼要拿著「連枷」樣式的權杖?因為象徵農業。


總結來說,畜牧業和農業是當時古埃及重要的資產。



-----------------------------
註1:照片出處:台灣陣頭facebook
 
註2:照片出處:英文維基:Crook_and_flail
 
註3:照片出處:The Crook and Flail in Ancient Egypt
 
註4:照片出處:維基:連枷

-------------------------------------------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商業_黑松、大黑松小倆口※


今天去土城(距永寧站約1.4公里)大黑松小倆口的牛軋糖博物館。
他們即將在月底結束營業(2020年5月31日,註1),
搬遷到南投埔里,和它們現在的廠區合併一區。
博物館內,除了銷售商品及靜態物件的展覽,表演、紀錄片播放、DIY牛軋糖全停閉。
下圖是表演舞台,事實上,它是關燈陰暗的,但可能手機的自動功能,照起來看似明亮。


瀏覽展示牛軋糖的製程、相關的產品、創始人(姓邱)、創始店一系列的照片,
讓我感覺頗為陌生,我應該沒吃過他們家食品吧!
還有,品牌「大黑松小倆口」六字是要和「黑松」作區別嗎?於是,我尋查資料。


2015年,TBVS的一則報導(註2)寫:和「黑松」有關的品牌有三個。
一.賣汽水的「黑松」
  90年歷史,原名叫做「進馨」,因為「黑松汽水」很賣才改名。

二.賣蛋糕的「輝松」
50年歷史,原名「黑松牛軋糖店」,3年前(應為2012年)改註冊諧音「輝松」。

三.賣牛軋糖的「黑松小倆口」
  60年歷史,創辦時是賣「紅豆湯」,後來才改賣牛軋糖、喜餅,轉型賣起蛋糕。
  (我今天便是他的博物館)



為何三者皆偏愛「黑松」此名呢?應該是取松柏長青的意涵(註3),以蘄企業長青。



-------------------------------------------
註1:疫情重創!大黑松小倆口關觀光廠 八大民生新聞 2020040203


註2:鬧三胞! 沙士、喜餅、牛軋糖皆以「黑松」命名


註3:景文高中:就愛黑松
經過六年慘淡經營,1931年正式更名為「黑松牌」。並以此為註冊商標沿用至今;
取名黑松主要是希望公司的發展能夠「永恒長青」,
商標外圈的八菱鏡形圖,則傳達了黑松公司「清新高照」的實在誠意。

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靈異_《聊齋誌異》: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電視劇《雍正王朝》的第12集(註1)有段台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該劇本是改編自二月河小說,係現代作品,
但此話非二月河的原創,料想也不是來自於清史料。
出處應該是《聊齋誌異》第一篇<考城隍>(註2)。


<考城隍>全文白話翻譯,已有位國文老師代勞,放在他網站:鬼話連篇(註3)。
我只摘錄和「無心為惡,雖惡不罰」關聯的句段,即「主角應考」,如下:
 一會兒,送下題目的卷紙來,上面寫著八個字:「一人二人,有心無心。」
 他們倆把文章做好後便呈送上去。
 宋先生的文章中有句話,說:
 「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雖然是做了好事,但不應給他獎勵;
  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壞事,雖然做了壞事,也可以不處罰他。」
  每位官員在傳閱中都不斷地稱讚。

這段說:考試題目是「一人二人,有心無心」。
文言文的原文亦是這八個字,我有些納悶:這很"白話"嗎?沒註解、稍加解釋,好嗎?

對我而言,從字面上,無法了解「一人二人」是什麼意思,
而從主角(宋燾)的答卷:「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來反推,
也不太容易。
好玩的是,我讀過網路上好幾個人的翻譯,皆維持這八字。
我能理解考題字數必須簡潔,亦能明白翻譯者這麼做,
有可能是為了讓讀者曉得原本題目是啥,而故意不翻。
然而,我覺得「一人二人」真的不好懂,起碼注釋一下會比較好些吧!


*****
「一人二人」如果我來翻白話,我會怎麼翻呢?
(1)一人,我會作「只有你一人作」;二人,我會作「除了你,還結夥他人一起作」;
或(2)一人,我會作「只有你一人在場時」;二人,我會作「除了你,還有其他人在場時」。

為什麼呢?
主角寫的「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明顯在回應題目後四字的「有心無心」,
間接知道在討論「為善為惡」與「賞罰」的關係

以「為惡」來說,一人或二人,就是獨自犯罪跟結夥犯罪的差別。
兩情況刑責不同,於是,我有了第一種翻譯;
再從「有心無心」,使人想到「自願」、「被迫」的問題。
「被迫」,也就是自己無心、不願意。情境也許是迫於無奈得討好別人、或被命令等等。
於是,我有了第二種翻譯。


*****
「無心為惡,雖惡不罰」,說得很好,但真實世界(法律)是這樣子嗎?
例如,我不小心打破你的杯子,不小心撞壞你的車子,我該受到懲罰嗎?
肯定有人說:「這不是廢話嗎?當然要賠(錢)。」
那麼,「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是道德層面,
被害者人心理選擇原不原諒,賠償照付的概念嗎?

我想不是,法律上,「過失殺人」比「故意殺人」的刑責輕,
即便沒達到「雖惡罰」,但也做到「雖惡罰」了。社會還是得照顧受害人的實質損失。


*****
蒲松齡於文末寫:
「公有自記小傳,惜亂後無存(主角有自己寫的自傳,可惜後來混亂中沒有保留下來)」。
不知主角是復活後寫下這故事呢?抑是他母親臨終時寫下呢?

親眼見到神鬼的人,歷朝歷代有紀錄的,多不勝數,
台灣隨便找幾間廟問問,就會有乩童能回你"見過" ,夢到神鬼根本不能算是個事。
而這故事最靈異的是,(1)主角「死」後三日還陽,和(2)"準確"預測他母親九年後離世。
即便刻意,諒必難為
(主角若先母親而去,故事可以改編,但保證活九年,以當時衛生條件,不簡單)。
十分好奇主角那三天的生理狀態如何,能令他甦醒後,又安然活了九年。



--------------------------------------
註1:《雍正王朝》 第12集 胤禛保舉太子胤礽獲贊許 胤䄉等人被關入宗人府


註2:聊齋志異/第01卷:考城隍


註3:鬼話連篇《聊齋誌異》<考城隍>

語文_《來上一台古埃及象形文字課》:聖書體※


此書名:《來上一台古埃及象形文字課》,這一系列好像有三四本,
應該是正體中文字,僅有的那幾本介紹古埃及「聖書體」的書籍。

書名中的「象形文字」,即是「聖書體」,兩者英文皆為hieroglyphs。
只因為「聖書體」是中文的慣用翻譯,所以,後面就用「聖書體」稱呼他。


我先前犯了一個錯誤,沒查證就跟人講,我說:
「『聖書體』是法老與貴族用的文字,平民則書寫『世俗體』」。
然而,正確的情況是像維基(註1)所說:
當文字發展並在埃及普及時,對文字的簡化也就發展了。
 這就導致出現了僧侶體和世俗體字體。這些字體適合於在紙草上書寫。
 但是聖書體並沒有因此而衰落,而是與這些字體共存。
 羅塞塔石碑就包含了聖書體和世俗體。


簡單說:
「聖書體」→「僧侶體」→「世俗體」是文字由繁入簡的演化,
並不能說特定族群用哪種字體。
我會那麼說,一定是來自某個影片或書籍,但我現在找不著。
反正,那也不重要了,已經訂正回來就可以了。

「聖書體」的字母,可以參考阿拉伯文的維基(註2)。
說是「象形文字」,實質上,它又類似ABCD的表音文字,見到就會念(發音)。
打個比方。
蘋果是Apple,A開頭;香蕉是Banana,B開頭;
汽車是Car,C開頭;狗是Dog,D開頭,蛋是Egg,E開頭。
因此,我們能畫個蘋果象徵字母A、畫香蕉象徵字母B、
畫汽車象徵字母C,畫狗象徵字母D,畫蛋,象徵字母E。

蜜蜂BEE,便是畫一根香蕉、兩顆蛋來代表,也會念這個字了。
「聖書體」差不多是這樣用。


*****
書中,有幾個我覺得有趣,而網路少提的知識點。
第一,根據鳥類符號向左或向右(嘴巴就是箭頭),決定聖書體是左書或右書。
如果沒有鳥,可以從牛、獅、魚、蟲、蛇、蜥蜴、人臉的方向判讀。
Page 19

第二個,菲萊島的方尖碑。
據我所知,L(lion)這個字母是古希臘帶進來的。
Page 33
第三個,象徵上下埃及
上埃及:白冠、蓮花、(脫穀)連枷(如下圖左手持的)、禿鷲(奈赫貝特女神)
下埃及:紅冠、紙莎草、(牧童)手杖(如下圖右手持的)、眼鏡蛇(瓦吉特女神)


第四個,法老擁有的五個稱號或名字
如下圖,左起一、二是,第一個名稱:荷魯斯。
左起三,第二個名稱:上、下埃及雙女神名:禿鷲(奈赫貝特女神)、眼鏡蛇(瓦吉特女神)。
左起四,第三個名稱:上下埃及王(蘆葦是上埃及、蜜蜂是下埃及)。
左起五,第四個名稱:太陽之子。上圖是全文,下圖是縮寫。
左起六,第五個名稱:黃金荷魯斯。
最下方的圖案,就是象形繭。

Page 60
給三個範例:
例一.吉薩金字塔三個法老名,上方都有「上下埃及王」的聖書體。
Page 68

例二.拉米西斯二世
下圖,他使用了荷魯斯、雙女神、太陽之子、上下埃及王四個稱號。
Page 81

例三.亞歷山大
為什麼挑他?因為他是古希臘人,下圖是他名字的聖書體。
Page 84

而在壁畫的樣子,如下圖紅色框起之處。
一般寫姓名的位置會在人物圖像旁,考古學家即是靠這聖書體,辨認所畫人物是誰。

Page 85


第五個,圖坦卡門墓室壁畫中,膚色綠色與黑色的象徵意義
最左邊那位是代表死後的圖坦卡門(鬍鬚下方是俏的,代表死亡),
他的膚色有綠有黑,綠色是植物的顏色,黑色是尼羅河周邊土壤的顏色,
這作為復活、豐饒的象徵。
最右邊那位是圖坦卡門的靈魂,上面有以老鷹作形象的國王赫魯斯名及雙臂(靈魂)。
合起來:國王靈魂。
Page 98



-----------------------------------
註1:維基:聖書體


註2:維基(阿拉伯文):聖書體



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札記-中國人物-王安石不挑食※

有宋一代,留下許多"筆記",使得我們曉得不少名人軼事。
無論當時或現代,便會有人從中挑選幾個,"見微知著"或"歸納"出名人的習性。
(我也是其中之一,習慣舉三件事蹟)
然而,這些大都是個人觀點,不見得不見得我說、你就信。
就說王安石(宋神宗時的變法宰相),
宋仁宗因他在"賞花釣魚宴"的舉止,說他"詐"(我認為翻譯成「騙人」)。
事情載在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2(註1,譯為白話):
 仁宗朝時,王安石參加賞花釣魚宴,
 茶几上有金製小盤子盛著釣餌,王安石竟然全吃光。
 第二天,仁宗對宰相說:
 「王安石騙人的吧!如果說不小心誤食釣餌,頂多吃個一顆,
  但他是全吃完,這樣不近情理阿!」仁宗因而不喜歡他。

仁宗說的「頂多吃個一顆(原文:一粒則止矣)」,
他應該是想:「這是魚餌耶,不是人食,王安石怎吃不出來,誇張的是,還吃光光。」
而我倒認為:不一定如此,有可能是"王安石不注重吃"、"王安石不挑食"。


*****
國中讀過一篇閱讀測驗,選自朱弁《曲洧舊聞》卷10(註2,譯為白話):
 有人傳王安石喜歡吃獐肉乾。
 王安石的夫人得知後疑惑地言道:「我不曾聽他挑食過,怎會單單有這嗜好呢? 」
 因此,問下人:「你們如何知道大人喜歡吃獐肉乾?」
 下人答:「大人總把獐肉乾吃完,其他菜都沒動。」
 夫人又問:「大人吃飯時,獐肉乾放在哪個位置,
 下人答:「在靠近大人筷子的地方。 」
 夫人說:「明天你換別的菜放在這個地方試試看。 」
 果然王安石把放在那個位置的菜都吃光了,而獐脯肉完好,
 之後人們才知道王安石只吃他夠得著的食物,並沒有什麼愛吃的東西


再一則出自曾敏行《獨醒雜志 》卷2(註3,翻為白話):
 王安石拜相後,兒媳婦家的親戚蕭公子來京城見他,王安石便約他吃飯。
 第二天,蕭公子盛裝如約而往,心說這宰相設的飯局規格檔次肯定一流。
 過了中午,覺得很飢餓,但不敢離去。
 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餚都不具備。蕭公子心裡暗暗的責備王安石。
 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和幾個的豬肉塊。
 一會兒上了飯,旁邊只安置菜羹而已。
 蕭公子很驕橫放縱。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
 王安石把剩下的四邊取來自己吃,蕭公子感到很慚愧,便回去了。

從後兩則能見王安石的吃食異常地隨便、粗糙,
別人吃剩的,他也撿來吃。蘇洵便說他「食犬彘之食」(註4)。
這應當可佐證,為何第一則中,王安石在賞花釣魚宴,吃不出是魚餌了吧!


*****
即使看到同一個事實,每個人不同解讀,十分正常。
就像一個常敗將軍,你可以說他:「屢戰屢敗」,毫無建樹;
也可以說他「屢敗屢戰」,不屈不擾。
而從王安石飲食,我僅能給出直白的觀感:他不挑食,哈哈。
 
 
 
----------------------------------------------
註1:
1. 賞花釣魚觀國勢|宋人市井
宋人邵博的《聞見前錄》記載:仁宗朝時,王安石參加賞花釣魚宴。
茶几上有幾碟釣餌,王安石坐定後,竟一顆顆把釣餌放嘴裡吃了。
仁宗見此很不高興,第二天對宰相說:
「王安石這人太難以置信,喜歡吃釣餌吧,吃上一兩顆也就差不多了,
 他怎麼能不管不顧全吃光了呢!真是個不近情理的人哪!」從此君臣二人心存芥蒂。


2. 維基文庫:宋朝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2
仁宗朝,王安石為知制誥。
一日,賞花釣魚宴,内侍各以金楪盛釣餌藥置几上,安石食之盡。
明日,帝謂宰輔曰:
『王安石詐人也。使誤食釣餌,一粒則止矣;食之盡,不情也。』帝不樂之。
後安石自著《日録》,厭薄祖宗,於仁宗尤甚,每稱漢武帝其心薄仁宗也。
故一時大臣富弼、韓琦、文彦博,皆為其詆毁云。


註2:
王安石(荊公是他的爵位)生性簡樸率真,不講究吃飯、穿戴,衣服滿是污垢,
飲食粗糙難嚥,都不計較,從小就是這樣。
蘇明允《辨姦》他穿著罪犯的衣服,吃豬狗般的食物,頭髮像囚犯,面孔像家裡死了人,
寫的“不近人情”的人,大概就是他這樣的,
王安石少年時喜歡和呂公弼(惠穆是他的諡號)、
韓絳(獻肅是他的諡號)、韓縝兄弟交遊,在學府裡任職的時候,
魏完(字玉汝)曾經和他在寺院裡沐浴,
暗地準備了一套新衣服,更換了王安石的破衣服,等他洗完了,
囑咐王安石的隨從拿新衣服給他,並不告知他。
王安石穿上衣服依然以為是他從前的,始終沒有看出來。
後來做了宰相,有人說他喜歡吃獐的胸脯肉
王安石的夫人聽說後疑惑的說:
「大人平時不曾在飲食上有所挑食,怎麼會單單有這個嗜好呢? 」
又問下人王安石吃飯時獐肉放在哪個位置,下人回答說:「在靠近大人筷子的地方。 」
夫人說:「明天你換別的菜放在這個地方試試看。 」
果然王安石把放在那個位置的菜都吃光了,而獐脯肉依然沒動,
這之後人們才知道王安石只吃他夠得著的食物,其實並沒有什麼嗜好。
§應該是肉乾,而不是什麼胸脯肉;【脯醢】:乾肉和肉醬§

王荊公性簡率,不事修飾奉養,衣服垢污,飲食粗惡,一無有擇,自少時則然。
蘇明允著《辯姦》,其言“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
以為“不近人情”者,蓋謂是也。然少喜與呂惠穆、韓獻肅兄弟遊。
為館職時,玉汝嘗率與同浴於僧寺,潛備新衣一襲,易其弊衣,俟其浴出,
俾其從者舉以衣之,而不以告。荊公服之如固有,初不以為異也。
及為執政,或言其喜食獐脯者,
其夫人聞而疑之,曰:「公平日未嘗有擇於飲食,何忽獨嗜此?」
因令問左右執事者曰:「何以知公之嗜獐脯耶?」
曰:「每食不顧他物,而獐脯獨盡,是以知之。」
復問:「食時置獐脯何所?」曰:「在近匕箸處。」
夫人曰:「明日姑易他物近匕箸。」
既而果食他物盡,而獐脯固在。而後,人知其特以其近故食之,而初非有所嗜也。


註3:
1. 《王安石待客》原文及翻譯
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子(因為)到京城,
所以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
第二天,蕭氏子穿盛裝出席,以為王安石必定會以盛宴相邀。
到了中午的時候,覺得很飢餓,但不敢離去。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
菜餚都不具備。蕭氏子心裡暗暗的責備王安石。
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幾塊切成塊的肉。
一會兒就上飯了,旁邊只安置了菜羹罷了。
蕭氏子很驕橫放縱。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
王安石把剩下的四邊取來自己吃,蕭氏子感到很慚愧,便回去了。

2. 宋朝曾敏行《獨醒雜志》卷2
王荊公在相位,子婦之親蕭氏子至京師,因謁公,公約之飯。
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謂公必盛饌。
日過午,覺饑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餅兩枚,次供彘臠數四,頃即供飯,旁置菜羹而已。
蕭氏子頗驕縱,不復下箸,惟啖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旁。公顧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註4:宋.蘇洵《辨姦論》全文翻譯


----------------------------------------------
參考資料:
1. 李亞平《帝國政界往事-大宋實錄》第二章都是王安石惹的禍?

2. 歷史改革小說《春風又綠江南岸》連載:4序

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外史_埃及:【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館1】:古埃及時代的平民生活※

這是收看【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館1】(註1)作的筆記。
(內容是黑色字,我的看法用紫色字)


*****
大英博物館,創立於1753年,現今收藏約800萬件,
但常態性展示的僅占總數的1%。
比如,它開放一般民眾看的埃及文物,是法老(埃及的國王)、貴族所有的,
導致於多數人所知,限制在法老、貴族的一切。
而佔去國民大半的平民,他們的方方面面卻不得而知。
這一集中,要在那些未公開的收藏物件裡,
1. 試圖還原當時的平民生活;2. 平民所創造3000年繁榮的原因。


1. 試圖還原當時的平民生活
歷史上,古埃及的起訖時間是從西元前3000年到西元前30年,大概3000年。
那之後被羅馬征服,埃及是進入羅馬時代。

如何還原當時平民生活,分兩方面,物質和精神。
(1)物質方面:
 從平民墓裡及住宅中,考古得知
 (a)普通平民也有木乃伊
  大英博物館研究那一具女性屍體,通過CT掃描曉得,
  雖然平民的木乃伊,工序講究不及法老、貴族。比如:大腦沒有取出。
  但"死後製成木乃伊"不是法老、貴族的特權。
  平民木乃伊之所以做不完善,推測是經濟能力的原因。

 (b)飲食均衡不低於現代人
  下圖是是三千年前平民吃的麵包

   下圖是平民衣服,麻布編織

   下圖是平民的眼瞼膏瓶

   再從現在蘇丹境內,古埃及時,稱的阿瑪納城,如下圖。
   這是一個大致在400人規模的城市。


    挖掘到:
    (i)葡萄酒瓶,依造文獻,法老、貴族喝葡萄酒,普通百姓喝啤酒。
     這在說,平民中有富裕者。

    (ii)垃圾場,當時也有垃圾問題。

    (iii)墳場,應該是家族葬在一起,而且沒製成木乃伊。
      從當中的骨骼發現,有活到50幾歲的人,患有痛風。
      因此,平民不一定短命。
      再由骨骼原質去分析,平民以草食為主,吃肉少,
      總吃特定食物-小麥、豆類,並且營養均衡。


(2)精神方面:
 窺探平民內心狀態,得從他們留下的文字(莎草紙)。

 先簡單交代,現在人怎麼讀懂古埃及文字。
 最重要的研究基石是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上面有法老、貴族用的聖書體(hieroglyphs)、平民用的世俗體(Demotic)、
 埃及後來統治者用的古希臘文。
 (命名為世俗體的人,是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羅)
 語言學家(1822年)是從古希臘文去解譯聖書體、世俗體。

 大英博物館藏品中,有3200年前, 居住在路可索附近的Deir el-Medina,
 名叫Ken-Her-Khepeshef(註2)的書記官所留下的200多頁莎草紙(文字是世俗體)。
 書記官是古埃及平民能當上的最高官職。
 其莎草紙內容包括教科書、帳簿、日記,日記裡有男性、女性描述男女私情的文字。
 Ken-Her-Khepeshef的工作地點在帝王谷,指揮造基。下圖是他在帝王谷石壁下的簽名。

 現留有工作的出勤表,材質是石板,表上文字有日期、名字、缺勤原因。
 原因千奇百怪,被蠍子咬、宿醉等等等。
 而在Ken-Her-Khepeshef護身符,寫有除噩夢的咒語。猜想他應該有失眠之苦。


*****
2. 平民所創造3000年繁榮的原因
大英博物館的未公開文物中,有一張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古埃及數學原始文獻:
蘭德數學紙草書(Rhind Mathematical Papyrus),下圖來自維基(註3),片段而已。
§莫斯科也有一份類似的(Moscow Mathematical Papyrus)§


在Ken-Her-Khepeshef所住的Deir el-Medina被發現。
總長564c m * 33 cm,共87數學題。
比如計算直徑為9的圓面積,
他寫(直徑-直徑*1/9)的平方。
這與現在公式,半徑的平方乘圓周率不同,但它們已經想盡辦法算出正確值。

而上面有段文字寫:此書是抄寫兩百年前的文件,這意味著「埃及的知識代代傳承」。

正如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羅所言:
「埃及人重視歷史」,這就是埃及能保持3000年繁榮的理由。

再見康夢波神殿(Temple of Kom-Ombo)裡的牆壁上有日曆,此牽涉到農業。如下圖。

也有醫療器材的圖案,這對他們的知識傳承、共享,亦可見一斑。


最後是一份文物是來自於某位平民(??)寫的莎草紙,
紀錄拉美西斯三世時代,由於國家長期征戰,原本每月一日要發的工資,國家沒發,
所以,這位平民與他同事到王宮抗議之事。最終,法老發小麥、麵包解決此事。
這能看出,當時平民的地位並沒想像中卑微(有平等的概念),
這也可能是國家得以維持的原因之一。



---------------------------------
註1:百度百科:【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館】
《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館》是由日本NHK製作的3集紀錄片,於2012年6月24日首播。
該節目介紹了大英博物館收藏但還未公開的珍貴文物,節目主持人是堺雅人。


註2:https://ancient_egypt.enacademic.com/583/Kenherkhepeshef
Kenherkhepeshef (fl. 1270–1200 BC)
Chief scribeof the Deir el-Medina community from the middle of the reign of Ramesses II until Sety II. Son of Panakht and Sentnefer. He appears to have been adopted by the scribe Ramose and succeeded him in his office. He is known as a collector of historical and religious manuscripts, including an account of the Battle of Kadesh written in his own hand and a dream book giving interpretations of dreams. His interest in previous rulers is attested by a brief king list, also in his own hand. His tombhas not been discovered, and he appears to have died childless. He was survived upon his death by his widow, Naunakhte, who must have been several decades younger than him as she remarried the workman Khaemnun and had eight children. She survived until the reign of Ramesses V when her will was written. She apparently inherited the papers of her first husband, which were passed on to her sons by the second marriage. They added to the archive, notably with the literary text The Contendings of Horus and Seth. The archive was uncovered in the 1920s and is preserved in several museums.


註3:維基英文:Rhind Mathematical Papyrus 圖片來源



2020年2月14日 星期五

靈異_小泉八雲《小泉八雲怪談》:靈異文學始祖


《小泉八雲怪談》(註1)此書聊的,都是古代傳下發生在日本各地的靈異故事。
我挑比較中意的有五則。

第一則:阿貞的故事( P.36)
此事出在越前新瀉,時間遙遠不可考,男主角是19歲的長尾杏生。
他的15歲未婚妻阿貞得肺癆臥病在床,自知將死,請長尾杏生來道別,
並說她一定會轉世回來當他妻子,請長尾答應等她十五、十六年...說完,安然離世。

十七年後的某天,長尾到伊香保旅遊,那是一個以溫泉和美景聞名的小村落。
他投宿旅店裡的女侍,長得太像阿貞了,
於是,他主動和女侍打招呼:問她哪出生?如何稱呼?
女侍說:
「我的名字是阿貞,而你是我的未婚夫,越前的長尾杏生。
 十七年前,我在新瀉死去,而你立誓,只要我能回到人世,便娶我為妻....
 現在我回來了。」語畢,女侍馬上倒地不起。
長尾娶了女侍為妻。不過,女侍想不起在伊香保旅店講的話,也不記得關於前世的事。

我為何會選這則,因為我去過伊香保,河鹿橋的楓葉很美。哈哈。


*****
第二則:策略(P.43)
這則有點狡詐。
有個傳說:人如果在滿懷怨恨的情緒遭殺害,必會化為亡靈復仇。
有位判了死罪的人,在行刑時說了這傳說,欲免死罪吧!
一個作為家臣的武士拿起刀子,對死刑犯說:
「我現在砍下你的首級,在你眼前有塊踏腳石,
 等你人頭落地,若你能咬到那塊石頭,
 那我們必定對你的凶靈駭然不已!你能咬到嗎?」
死刑犯說:「我會咬到那塊石頭的,咬給你們看!」
只見刀光一閃,一聲巨響,男子身體倒在米袋上,首級落在砂礫上,
隨即彈了起來,用牙齒咬住踏腳石的邊緣,拼命咬了好一陣子,才又掉下來。」
所有人數月來害怕不已,請求辦法會。
主人卻說:
「沒必要。將死之人有復仇怨念才會帶來恐懼,但這次沒有。
 因為他被騙了,死前抱著『一定要咬到石頭』的念頭,
 並不存在其他念頭,包含仇恨。」果然,一切風平浪靜。


*****
第三則:鏡與鐘(P.46)
主要是這詞「なぞらえる」,相關於丑時參拜。
我先前就是讀了這篇,才寫了橋姬那篇(註2)。因此,不重複講了。


第四則:雪女(P. 77)
這則與我小時候聽的不少鬼怪故事相若,貌似依循同套故事格式(套路),再作些更動。

第一步,女主角是妖精或鬼魅或天神,因為某個理由,一定要和男主角在一起。
並且叫男主角立下誓言:不能跟任何說她的原形為何。
「絕對不能說」,這點相當重要,因為它是日後的轉折點;
第二步,男女主角結婚生子,過了好長一段幸福快樂的日子。
第三步,男主角鬆懈了,跟某個人透漏了,女主角"感應"男主角沒守住秘密,
不幸事件隨之而來或不來,最後,女主角消失無影無蹤。


第五則:食夢貘(ㄇㄛˋ)(P.258)
日本《涉世錄》(有21卷,原文散佚)云:
「黃帝在東海地方出巡打獵時,遇到一隻獸身卻能說人話的貘,
 黃帝對牠說:『舉世已太平,為何尚見妖獸出沒?貘可以馴服惡靈,
 何不以圖寫貘,掛於民家,除惡鬼之災害,保黎民之福。」

然而,食夢貘之說,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
相傳唐朝時,白居易犯頭疼,請畫師在屏風上畫貘,
睡覺時就用這屏風擋著,數日後,白居易的病好轉。此事可見全唐文0677卷(註4)。
但這與「食夢」無關阿,是如何扯上關係的?

中國神話中的神獸,食夢的是「伯奇」,「貘」是辟邪。
這不是有人有意將兩者結合,就是有人無意將兩者混淆吧!我覺得混淆的機率較高。
《後漢書》卷95(註5):「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攬諸食咎,伯奇食夢。」
故此說不晚於漢朝,白居易出生的唐朝,此說亦猶在。
敦煌殘本中的<白澤精恠圖>(註6)有驅惡夢的法術,咒文內有伯奇:
「伯奇!伯奇!不飲酒,食六(家)常食,高興地,
 其噩夢歸於伯奇,厭惡息,興大福」。
大概率是在唐朝時,伯奇和貘之說傳入日本,日本人又做了一些異動(註7)。
《小泉八雲怪談》有寫:
因為"噩夢被免除掉",所以"厄運與不安"就轉為幸福與喜樂了。



-------------------------------------------------------------------------------------------------------------------

註1:聯合文學2015.06出版 王憶雲譯
§我手上是這版本§


註2:靈異_(日本)宇治橋姬


註3:
1. 中國的吃夢人和貘,如何被日本人合併在了一起,又傳回了國內
據說白居易頭風病犯了,就請畫師在屏風上畫貘。
這是唐人的習慣,認為貘有驅邪之功,貘的皮做成墊子和寢具可以祛病,
畫在屏風上則可辟邪。過了不久,白居易的頭風病果然見好,
於是作《貘屏贊》:「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於南方山谷中。
寢其毗辟瘟,圖其形辟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
適遇畫工,偶令寫之。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


註4:全唐文/卷0677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南方山谷中。寢其皮辟瘟,圖其形辟邪。
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
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因有所感,遂為贊曰:
邈哉奇獸,生於南國。其名曰貘,非鐵不食。昔在上古,人心忠質。
征伐教令,自天子出。劍戟省用,銅鐵羨溢。貘當是時,飽食終日。
三代以降,王法不一。鑠鐵為兵,范銅為佛。佛像日益,兵刃日滋。
何山不劃,何谷不隳?銖銅寸鐵,罔有孑遺。悲哉彼貘,無乃餒而。
嗚呼!非貘之悲,惟時之悲。


註5:
○《山海經·西山經》:「獸多猛豹。」
 但兩晉時期風水學鼻祖郭璞在注《山海經》時認為猛豹即貘豹。
 《山海經箋疏·西山經》:「猛豹即貘豹也,貘豹、猛豹聲近而轉。」
 加上《爾雅》中也出現了貘的詞條:「貘,白豹」。
 於是郭璞這樣描述貘:「似熊,小頭庳(音同婢)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節。」

○《後漢書》卷95:「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攬諸食咎,伯奇食夢。」

○號稱遍錄天下妖怪的《白澤圖》也提到了伯奇,
 今存敦煌殘本中,有「噩夢歸於伯奇」的簡單法術,說人做噩夢,
 次日一早面向東方,祝伯奇食夢,連續七天,可以從此擺脫噩夢糾纏。
 「人夜得噩夢,旦起於舍,向東北被發咒曰,伯奇!伯齊!不飲酒,
 食六(家)常食,高興地,其噩夢歸於伯奇,厭惡息,興大福,如此七咒,無咎也。」

○不過,伯奇食夢在唐朝之後,就漸漸不聞於世了,
 反倒是這些文化傳到了日本,經過發酵,漸漸糅粹成日本獨有的傳說神話。





在中國有關貘的傳說並不存在吃掉噩夢的描寫,唐代曾有人在屏風上繪製貘。
這種民俗信仰傳播到日本後,據信是“避免噩夢”被解釋為了“吃掉厄運”


-------------------------------------------
參考資料:倭漢三才圖會

2020年2月12日 星期三

古文_(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張巡、許遠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的原文,
在維基文庫:韓愈《張中丞傳後敘》,白話文翻譯,可讀百度:<張中丞傳後敘>
這是一篇議論文,我覺得看的重點,應當是韓愈的論述邏輯。
主要是二、三段:
第二段「遠雖材若不及巡者...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耶?」、
第三段「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而第一段是:
 韓愈憾恨李翰只寫了張巡傳,卻沒對同是守睢陽的許遠、南霽雲等人立傳;
第四段是:
 韓愈因公務常會汴、徐兩地跑,睢陽剛好介於中間,
 他講述往返路上聽到老人所說南霽雲之軼事;
第五段是:
 韓愈的好友-張籍,他從于嵩,一位曾經當過張巡部下的人,
 聽來關於張巡相貌,和記憶力好、為人處世的事蹟。
這些與議論無關,不提。



*****
首先是第二段,韓愈要辯的是:
「大歷年間,張巡的兒子張去疾,上書朝廷:
 睢陽城破,張巡死前說他最恨許遠,他懷疑許遠叛國,害了他。
 而在張巡死後,許遠竟然沒死,依附了叛軍。請追奪許遠的官爵。」


有關許遠被生俘之事,
《舊唐書》(註1)載:
 城破被執,送至洛陽,與哥舒翰、程千里,俱囚之客省,
 後於安慶緒兵敗、渡河北走時慘遭殺害。

《新唐書》(註2)沒寫《舊唐書》載押送去哪及死亡。而說的是:
 張巡的兒子張去疾上書之事,如上述。
 並告訴張去疾:許遠之所以沒死,
 是因為「凡屠城,以生致主將為功(能夠逮到活的主將,功能最大)」的緣故。
 許遠依舊是忠義,載入史冊。雖然,這之後,此事仍眾說紛紛。

總之,正史《舊唐書》、《新唐書》都寫許遠確實被安史之亂的叛軍活抓。
張去疾糾結的點,在於「為什麼許遠沒有殉節?(為什麼他還活著)」

韓愈認為:
第一.如果許遠有叛國的心,當初許遠官位比張巡,
   為何要開城門迎接張巡,將指揮權交給張巡。
   我認為韓愈在說:許遠要叛變的話,何必把指揮權交給張巡,那更麻煩。
第二.假如許遠怕死,
   這日復一日,敵軍越來越多,皇帝去哪都不知道,援軍何時來也不清楚。
   許遠卻沒有選擇棄城逃命,死守著。
   待到糧食告罄,還羅雀掘鼠充飢,草紙、樹皮食盡,復殺愛妾、老弱,食人肉。
   再笨的人都曉得死期不遠了,他仍然苦守。
   而且,許遠也不可能缺心眼到以為睢陽淪陷,
   全城的人都死了,只有他可以忍辱苟活。
   我認為韓愈是說:
   在皇帝生死未卜、援軍不知何處的情況下,
   許遠肯定知道,死守的下場就是死路一條,逃或許有活命的機會。
   但是許遠沒逃,證明他不怕死。而且,活著就是要堅守岡位。


*****
第三段,韓愈要辯的是:
「睢陽城被攻入,是從許遠所負責的西南城區開始的,同樣是懷疑許遠叛國。」

韓愈先是用二比喻,
比喻一: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內臟必定有一個先受到侵害的地方。
都已經快死了,爭那個內臟先爛,有意義嗎?

比喻二:扯緊繩子,把它拉斷,繩斷必定有一個先裂的地方。
都已經快斷了,爭哪段先斷,有意義嗎?

同理,睢陽城是敵眾我寡,必死無疑。爭哪個城門先破,有意義嗎?
所以,韓愈認為拿哪城門先破來說事的人,沒有成人之美(不願意誇讚別人的好)。
他們怎麼不去想:
安史之亂,有多少官員丟城池為求活命,又有多少官員有軍隊而袖手旁觀的。
不追究這些不盡責的人,反而批評抵禦叛軍,保全江淮地區的張、許二人。


*****
我讀到一篇民國84年的論文:
郭鶴鳴<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所涉問題析論>(註3),值得讀。
我同意郭先生的說法,基本上,我對於張巡、許遠二人的忠義之心,不懷疑。
然而,對於他們的「仁」無法苟同。我是指他們為了守住城池,吃了城內三萬老弱婦孺。

王船山針對此事的評語說得好,
他說:
守孤域, 絕外救,糧盡而餒,君子於此,惟一死而志事畢矣。
 臣之於君,子之於父,所自致者(所奉獻的),至於死而蔑以加矣。
 過此者,則慾尤之府也,適以賊仁妝義而已矣。
 無論城之存亡也, 無論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

食糧沒了,援軍無望,大不了一死了之,就已經盡到忠了。
實在不需要戕害百姓性命,食啖百姓血肉,這比敵人更沒人性。


中國歷史已將張巡、許遠定為忠義的表率。
唐朝,有百姓為他二人立祠,敬二人為雙忠公(註4)。
宋朝,官方賜匾「保城儀邦」,故民間有人尊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
元朝,有人以許遠、張巡一文一武,
於是,尊許遠為「文安尊王」,尊張巡為「武安尊王」,兩人合稱「文武尊王」。

隨著年代久遠,由於有大量的神祇與雙忠神號相近,產生混淆。
他們變成福建安溪的鄉土神-翁公(「翁」,閩南語「神像」之意),後人訛稱尪公。
清朝時,安溪人遷移台灣,亦將此信仰帶入台灣。
其實,他二人不是尪公,但台灣人已經這麼認為了。



-------------------------------------------------------------------------
註1:舊唐書/卷187下


註2:新唐書/卷192


註3:郭鶴鳴<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所涉問題析論>


註4:維基:雙忠

2020年2月11日 星期二

札記-電影-【喜歡你】:美味的表述

品嘗食物,司空見慣的衡量法是「色、香、味」,
我不想落俗套也不行,因為我想不到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另套標準了。
電影要介紹一道好菜相當困難,何以故?
因為「色、香、味」,僅「色」、排盤的美觀能呈現,
而「香、味」就考驗導演的功力了,所以,我對於電影如何表達美味,很有興趣。



「色」,
慣以色彩的繽紛感、討喜可愛、炫奇(例如:分子食物 Molecular gastronomy)來奪目。
有人講:
「餐盤碗碟是襯托食物,選色得令人安心食用、食指大動的,
 因此,大半都是選白色的(桌巾不一定)。
 曾有一個實驗,同量餅乾放在白色、紅色、藍色、綠色、黃色的不同盤子內,
 供人自由取用,白盤的餅乾是最先拿完,藍盤、綠盤則是沒拿完或晚拿完。」

我覺得這沒有絕對,像有些拉麵店的碗是黑的(內碗可能是紅),
有些麵館的碗是藍色,看起來並沒有影響食慾。如上圖:台南盧家麵食,就是藍碗。
簡而言之,整體感比較重要。


*****
20017年上映的電影【喜歡你】(註3),
男主角路晉(金城武 飾)來到女主角顧勝男(周冬雨 飾)當廚師的酒店,
品嘗他們的食物,評估收購金額。

在女主角還沒出手前,酒店大廚做的每道菜,「色」這一項理應是水準之上的。
因為男主角幾乎沒就這項而嫌棄不吃,也可能男主角認為「色」比較其次的吧!

來的首道是威靈頓牛排,男主角吃一口後吐掉,
然後說:「蘑菇醬得用小褐菇,而不是大褐菇」,
這應該是說他對食材的搭配十分挑剔,對「味」很是要求;
而在上法國蝸牛時,男主角拿起嗅一嗅,露出厭惡的神情便擺下,
顯然,「香」亦是他對食物要求的重點。
此兩道跟後面菜合起來共十五道,全都是一口或一聞就不要,
如此,真正決勝關鍵應當是「味」與「香」吧!

註2
正當大廚一籌莫展時,女主角很"及時"的救援,
說出「食物密碼」的理論,為男主角做了第一道是:女巫湯意麵,如上圖。
顏色不可不謂絢麗,電影說:此菜傳女不傳男,而且要加什麼食材由女廚師自己決定。
到底是怎樣的「香」、「味」最終讓男主角感動到流淚,導演又使用什麼畫面告訴觀眾呢?

答案是食材的名稱,以及做菜的過程
電影出現了種種香料的罐子象徵豐富的調味,
女主角於沸騰的湯中灑花椒、擠檸檬、
加入改變季節感的香茅、冬天意涵的熱紅酒(我猜湯的顏色來自於它),
整個表現出這道菜的起源,吉普賽人的風味。
男主角嘗口湯後,給的評語是:雖然奇特,卻不失和諧性。

接下的影像,就是蔬果切片、壓碎的絢爛鮮彩,
表徵男主角咀嚼時,食材在他嘴裡迸發「香」、「味」。
想當然爾,男主角把東西吃得一乾二淨。這讓我想起一首音樂神思者的Jambia dance。



*****
女主角為男主角作的第二道菜「主題」是「蛋」。
導演選擇以流行歌舞來形容其滋味
我猜他要說女主角創新菜色充滿大膽、新穎、調皮、花俏、喜樂的元素,
而男主角的反應如同歡喜冤家,一方面滿意她的廚藝,
另一方面,每次點餐都點「蛋」,不停出同一道考題刁難。

好玩的是,最後一道「蛋」被拿來打啞謎,
女主角以墨魚汁向男主角求饒(墨魚是在脫逃時,才會噴墨汁) 。
之後,女主角還用過「白松露」暗喻男主角的難相處,很有創意。

電影中,似乎就是以「女巫湯意麵」和「蛋」作為男女主角的定情之物。
是故,當男主角的私人廚師(林志玲 飾)作「女巫湯意麵」給男主角吃,
之後又和女主角說:男主角最愛吃她做的「太陽蛋」時,女主角才會那般怒氣難消。



-----------------------------------------------------------
註1:盧家麵食 圖片來源


註2:
1.  達人生活秀 圖片來源
§看電影時沒發覺,後來找照片時才曉得:有墨魚麵§

2. [菜譜] 一道女巫湯意麵,金城武吃到流淚,是真的!好吃啊! 

3. 女巫湯意麵的做法


註3:維基:電影【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