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靈異_《聊齋誌異》: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電視劇《雍正王朝》的第12集(註1)有段台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該劇本是改編自二月河小說,係現代作品,
但此話非二月河的原創,料想也不是來自於清史料。
出處應該是《聊齋誌異》第一篇<考城隍>(註2)。


<考城隍>全文白話翻譯,已有位國文老師代勞,放在他網站:鬼話連篇(註3)。
我只摘錄和「無心為惡,雖惡不罰」關聯的句段,即「主角應考」,如下:
 一會兒,送下題目的卷紙來,上面寫著八個字:「一人二人,有心無心。」
 他們倆把文章做好後便呈送上去。
 宋先生的文章中有句話,說:
 「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雖然是做了好事,但不應給他獎勵;
  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壞事,雖然做了壞事,也可以不處罰他。」
  每位官員在傳閱中都不斷地稱讚。

這段說:考試題目是「一人二人,有心無心」。
文言文的原文亦是這八個字,我有些納悶:這很"白話"嗎?沒註解、稍加解釋,好嗎?

對我而言,從字面上,無法了解「一人二人」是什麼意思,
而從主角(宋燾)的答卷:「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來反推,
也不太容易。
好玩的是,我讀過網路上好幾個人的翻譯,皆維持這八字。
我能理解考題字數必須簡潔,亦能明白翻譯者這麼做,
有可能是為了讓讀者曉得原本題目是啥,而故意不翻。
然而,我覺得「一人二人」真的不好懂,起碼注釋一下會比較好些吧!


*****
「一人二人」如果我來翻白話,我會怎麼翻呢?
(1)一人,我會作「只有你一人作」;二人,我會作「除了你,還結夥他人一起作」;
或(2)一人,我會作「只有你一人在場時」;二人,我會作「除了你,還有其他人在場時」。

為什麼呢?
主角寫的「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明顯在回應題目後四字的「有心無心」,
間接知道在討論「為善為惡」與「賞罰」的關係

以「為惡」來說,一人或二人,就是獨自犯罪跟結夥犯罪的差別。
兩情況刑責不同,於是,我有了第一種翻譯;
再從「有心無心」,使人想到「自願」、「被迫」的問題。
「被迫」,也就是自己無心、不願意。情境也許是迫於無奈得討好別人、或被命令等等。
於是,我有了第二種翻譯。


*****
「無心為惡,雖惡不罰」,說得很好,但真實世界(法律)是這樣子嗎?
例如,我不小心打破你的杯子,不小心撞壞你的車子,我該受到懲罰嗎?
肯定有人說:「這不是廢話嗎?當然要賠(錢)。」
那麼,「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是道德層面,
被害者人心理選擇原不原諒,賠償照付的概念嗎?

我想不是,法律上,「過失殺人」比「故意殺人」的刑責輕,
即便沒達到「雖惡罰」,但也做到「雖惡罰」了。社會還是得照顧受害人的實質損失。


*****
蒲松齡於文末寫:
「公有自記小傳,惜亂後無存(主角有自己寫的自傳,可惜後來混亂中沒有保留下來)」。
不知主角是復活後寫下這故事呢?抑是他母親臨終時寫下呢?

親眼見到神鬼的人,歷朝歷代有紀錄的,多不勝數,
台灣隨便找幾間廟問問,就會有乩童能回你"見過" ,夢到神鬼根本不能算是個事。
而這故事最靈異的是,(1)主角「死」後三日還陽,和(2)"準確"預測他母親九年後離世。
即便刻意,諒必難為
(主角若先母親而去,故事可以改編,但保證活九年,以當時衛生條件,不簡單)。
十分好奇主角那三天的生理狀態如何,能令他甦醒後,又安然活了九年。



--------------------------------------
註1:《雍正王朝》 第12集 胤禛保舉太子胤礽獲贊許 胤䄉等人被關入宗人府


註2:聊齋志異/第01卷:考城隍


註3:鬼話連篇《聊齋誌異》<考城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