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占卜_取名字原則

有朋友問取名字(台灣姓名學)的問題,
因此趁此機會,整理我所知所學的「取名原則」。
先說根本原則,再操作的流程順序,後一一講解每步驟。

A.命名的核心原則
(一)平衡原則:八字決定缺什麼(五行),然後給什麼。
(二)生肖原則:生肖決定喜歡什麼(字旁),就給什麼。
(三)其他原則:就是除上兩項的其他原則。
        它們是輔助前兩原則,完全不需要理解其原理,查表就好。
        因為說了,也說服不了你,而且我也沒有這個打算。
 
 所以整個核心原則就是:缺什麼,補什麼;喜歡什麼,就給什麼



B.命名操作流程步驟
第一步:由生辰年、月、日、時,算這個小孩(人)五行(木、火、土、金、水)缺什麼?

第二步:(1)依第一步驟的結果,找名字第二字、第三字(可有可無)的適合筆劃。
    (2)按這個小孩(人)的生肖,找名字第二字、第三字(可有可無)
       的適合字旁,例如草字頭、木字旁、邑字旁
    (1)、(2)請同時進行。

第三步:總筆劃找吉祥數字



C.步驟講解
 一.第一步驟,直接拿這個小孩(人)八字去問人
   答案通常是一個~兩個。
   要知道五行缺什麼,必須會算八字。
   會不用說,不會的話,與其現在學,還不如問會的人比較快。


 二.算筆劃前,先讀下面這個「其他原則」(註1)。上說過,就是查表。
   筆劃1、2劃:木
   筆劃3、4劃:火
   筆劃5、6劃:土
   筆劃7、8劃:金
   筆劃9、0劃:水
   
   此指1、2、11、21、22、31、32、41、42...
   筆劃個位數為1、2就屬 木。其餘以此類推。
   
   還有,草字頭是6劃、玉字旁(旁邊是王)是5劃,
   耳朵邊有分左阜右邑,這是常識,應該不用詳舉了吧。

  (一)第二步驟之(1),請參考這個網站:姓名與五格
     以了解「其他原則」的天格、人格、地格。
     然後,按照八字缺的五行,選擇好的人格和地格(天格不能挑)
     例如:八字缺木,姓+第二字的筆劃和,要11、12、21、22....
     
     計算有一例外,就是名中有數字,就用那數字為該字筆劃。
     例如:吳六一,第二個字,要算6劃
        王八,第二個字要算8劃     
  
  (二)第二步驟之(2)
     請按照這個小孩(人)的生肖,找第二個字、第三個字適合的字旁
     這是另一個「其他原則」,請參考附錄1。上說過,就是查表。
     第二步驟之(1)、(2)請同時做,且(1)比(2)優先權高
     換言之,若有取捨,可捨(2)。

     有一個謝小姐想改名,問算命先生意見。
     算命先生說:「你屬猴,那就叫謝香蕉吧。」(用台語唸)
     為了避免有這種事,因此(1)要比(2)優先權高。
     別當真,並非這理由,開玩笑的,哈哈。
     它真正原因是(2)會莫衷一是,或無限上綱。

  (三)別取到不好聽的諧音詞(國台語)
     這種例子太多,就不舉出了。


 三.第三步驟,總筆劃要為吉祥數字
   這屬「其他原則」(註2),請查這網站:總筆劃



題外話,有人說:「名字要叫,才會起作用」。
取完名後,卻叫他「寶貝」、「小寶貝」,那...原則上得用這小名論吉凶。
請姑妄聽之,為什麼呢?
因為社會上有一種東西叫做稱謂:
「叔叔」、「伯伯」、「阿姨」、「姊姊」...
有些女生,喜歡被小孩叫「姊姊」,不愛被叫「阿姨」,不然會生氣。
我敢說這種的火氣大,跟姓名學無關。謝謝。




------------------------------
註1:台灣的命名學,從1918年初日本人熊崎健翁的創作演變而來,
   今日的現狀是對其稍作取捨、加添、修改而已。可參考百度文庫:三才五行
    
   我個人猜測,1、2劃為木...,是跟天干的排列有關。
   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

註2:出處跟註1一樣,也是熊崎先生發明。
   台灣人信這一套,我想跟台灣被日本統治有關。



    
------------------------------
附錄1
網頁連結:學姓名學這本最好用
肖鼠:http://www.131.com.tw/word/b1_4_5.htm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心理_積極心理學_哈佛【幸福課】01-什麼是積極心理學



歸納重點:
1.學習本門課是讓自己更快樂,幸福是終生的追求
2.快樂方法多數是普遍常識,特重實踐
3.快樂樞紐在於內心改變(變形),內心改變在於利用冥想
4.觀察自我
5.突破自我的限制
6.終生學習,多問問題,問對問題
7.給自己安靜時間


內容摘要:
◎Tal研究積極心理學的起因? 讓自己更快樂
Tal在大二時心想,自己的人生大抵順遂,
就讀一等學府、擁有良師益友、體能運動處於巔峰…等,為何內心總覺不快樂?
於是,他決定找出原因,(原 資訊科學)轉系到哲學及心理系,
目標只有一個:讓自己更快樂。

果然Tal如願找正確的方法,變快樂,而且越來越快樂。
他想把這知識開課分享大家。


◎快樂跟外表形象(高、富、帥、外向)無絕對關係
Tal是個內向的人,當他開的幸福課漸漸聞名遐邇後,很多電台採訪他,
訪問結束,大多主持人會問他:「我原以為你應該很外向。」
事實上,快樂與否與此無關。


◎快樂的方法,盡是我們已知的常識,重在實行
快樂之方,不是在於語驚四座(WOW)、新穎奇特的觀點,而會是老生常談的常識。
其次,不要迷信「成功領袖的三個要素,成功,快樂,完美愛情的唯一秘訣」,
這類誇大其詞,效果甚微的說詞。


◎幸福課,就是學術(理論、臨床應用、統計)搭配通俗語言
把嚴謹,實質,經驗基礎,學術科學,與自助或新紀元運動的通俗易懂相結合。

€題外話:主動筆記與被動筆記的差別
 ○主動筆記:如果你們聽到某個理論,覺得,“挺有趣的”,標上星號,寫下來,
       或者覺得“也許我可以應用這點”,那就寫下來。
       或者“跟我媽媽講講”,或者“跟我室友隊友講講”,那就寫下來。
 ○被動筆記:隻字不漏地抄筆記。
 ○要學會主動筆記。


◎學習時,要間插安靜時間(1~2分鐘)
我們為缺乏安靜付出了代價,
我們會重點討論這一代價,涉及到戀愛,美德與道德,以及快樂與幸福感。
請參考註解(1)。


◎這門課不光是傳授資訊(知識技能),而且關於如何變形(如何解讀)
請參考註解(2)。
比如,我們有一個容器,也就是我們的思想(解讀力),
它接收資料,接收科學。被儲存到容器裡,這就是資訊。
變形則是把容器的形狀改變,“trans”即改變,“form”即形狀,改變形狀,這就是變形。
重要的不僅僅是獲得了什麼資訊,
還有,如何解讀、如何理解、關注的重點為何,這就是由容器的形狀所決定的。
變形,這對建立幸福感來說很重要


◎挖掘自身潛能,擺脫限制
○曾經有個記者問米開朗基羅,您是如何創造出《大衛》這件巨作的?
米開朗基羅回答,很簡單,我去了趟採石場,看見一塊巨大的大理石,
在它身上我看到了大衛,我只要鑿去多餘的石頭,只留下有用的。
多餘石頭鑿去後,大衛就誕生了。
這故事抓住了這門課精髓,即鑿除多餘石塊,也就是擺脫限制。
○大多數人身上,要鑿除削弱甚至傷害我們的完美主義,鑿除"害怕不能勝利"。
因為我們可能害怕不能勝利,可能對生命中一些東西感到內疚,這些都會反過來限制我們,
這些就是本課程的主要內容。
○做減法比做加法讓靈魂成長得更快。


◎快速見效的說法都是皇帝的新衣,常識並非那麼平常
(這個呼應前面:快樂的方法。難在只停留在知道,而不做)
Tal說:「本學期結束時,我不想、跑來告訴我,『謝謝你教給了這麼多新東西』 、
『謝謝你教了我』,那不是我所期待的。我所希望的是你過來跟我說,
而是『謝謝提醒了我一些我熟知事情』,這就是本課程要做的。」


◎如何改變(變形):冥想
大腦的改變:冥想。1998年後通過核磁共振研究我們知道大腦可以被改變,
一個新的概念叫做神經形成或者神經可塑性,是指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會改變和轉變,
在我們的一生中其形態都在改變,所以我不只是在打比方,我也經常指的是字面意義。


◎Peter Drucker說:最大的錯誤是沒有問正確的問題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讓一個人可以連續發問
教育家Neil Postman曾經說過「孩子進校時像問號而畢業時像句號。」
孩子們的這種好奇,這種尋找,這種開放的心態是與封閉相反的,
Tal希望在本課程中會產生這種觀念,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讓一個人可以連續發問。


◎成功人的二特質:相信自己、常問問題
來自John Carter所作的縱向研究。
○第一是那部分人真的相信自己,他們認為自己能做好,他們有目的,他們有動力。
他們認為“我會做到,我會成功”,這是第一件事:自我實現的預言。

○第二:一直在問問題,
最初是問他們的老闆,後來是問他們的雇員,他們的搭檔、孩子、父母、朋友,
他們一直在問問題,他們一直處於好奇的狀態,一直在尋找,
有開放的心態,想要更加瞭解世界,
他們沒有說“我現在有了MBA學位,就行了,我知道的夠多了”。他們是終身學習者。


◎幸福是終身的追求,幸福是終極貨幣
Tal說:
 很多人問我,“那麼Tal,你幸福嗎?”。
 我真的不能回答那個問題,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我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幸福?
 是和別人比較?是不是存在一個點,超過之後就變幸福了?
 幸福不是二進位的非此即彼,0或1,
 要麼幸福要麼不幸福,幸福存在於一個連續統一體。

 所以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幸福嗎?”,
 我今天是否比我15年前剛開始關注追求幸福時更幸福。
  15年後我當然希望自己能比今天幸福,
 幸福是終身的追求,希望本課程是這種追求的一部分。


◎關注普遍事物,觀察自己
Tal鼓勵學生去看自己的內心,去研究自己。
○Carl Rogers說:「越是個人的東西越普遍。」
○Maslow說:「我們必須記住對一個人深層本性的認識,同時也是對普遍人類本性的認識、
當我們更瞭解自己時,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時,我們就更能認識他人。」
○研究自己的人,反思自己的人,對別人做出過分的行為,不道德的行為會相對較少


◎努力把行為的實際改變帶入你的生活
Peter Drucker:「
星期一我不想聽到你們說學到新知之後有多美好,
意思那讓你這個週末過得有多美好。
星期一我想聽到你們跟我說,你們做了些什麼改變。」




───────────────────────────────────────────────────
註解:
(1)
○David,Foster和Matthew,Wilson教授-老鼠迷宮實驗
在老鼠處在迷宮中及脫離迷宮後,分別對它們進行了腦掃描。
他們的實驗表明,接連不斷反復進入迷宮的老鼠,
比進行一次迷宮後,稍事放鬆、來點小酒的老鼠,學到的少得多。
經歷,享受安靜。

○ Parker Palmer《教學的勇氣》
語言不是教學的唯一媒介。
安靜同樣可以進行教育,安靜讓我們有機會反省我們所說所聞,
在真正的教育中,安靜為學生進行內省提供可靠環境,
是一種最深層次的學習媒介,而安靜恰恰是我們文化所缺失的。

○ Robert M Pirsig《尋找萊拉》
這本書是對印第安人的人類學研究。
印第安人圍坐在篝火邊兩三個小時,一句話也沒說,只是坐在那兒,看著對方,
微笑,享受美好時光,內省,就這樣幾個小時。


(2)
「錯的不是科學的重大發現,有資訊永遠比無知強。
不管是什麼樣資訊和什麼樣無知,錯在於資訊背後的信念(解讀力),
認為資訊會改變世界的信念,但它不會」




───────────────────────
附錄:
◎積極心理學的起源
○第一勢力是行為主義,代表人物有斯金納、華生、桑代克。
行為主義認為人的主體性,認為人是一個行為集合,就像一隻被擊打而四處滾動的檯球,
被增強,獎懲驅動。

○第二勢力是精神分析學,創建者包括佛洛德、榮格以及阿德勒。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我們不只是被擊打的檯球,我們有精神,有靈魂,
我們有重要的認知與思想,不能只靠行為觀察,改善人生。
精神分析學主要通過潛意識分析。

○第三勢力,人本主義心理學
認為人類不止如此,不僅僅是生理本能,不僅僅是神經症,
不僅僅是牛頓學說世界裡的檯球,我們要重視人的本質,給予人更多的自尊和自由。
他有一個問題:缺少嚴謹的方法論。
但它引入了許多精彩的理念,對於幸福感的研究,樂觀主義的研究,善良,道德,
美德,愛,兩性關係,巔峰體驗,自我實現,移情。

○人本主義心理學,孕育了積極心理學
○Martin Seligman被認為是積極心理學之父,
第一,讓學院式心理學變得通俗;
第二,是引進一個積極的心理學(需要著眼于有用的東西。不僅僅是研究
抑鬱、焦慮、精神分裂、神經症,還需要關注愛、兩性關係、自尊、動機、
恢復以及幸福感。)


◎螺旋式教學
整個學期內的每一節課都有關係,呈一個螺旋狀。
所以下周所講的內容,將在第7課,第17課和第24課裡,再回顧一遍,
所有內容在一個更高的水準上呈螺旋狀互相聯繫。
換言之,會帶來深刻的理解和我所希望的對材料的吸收,
所以是縱向相互聯繫的,同樣也是橫向相互聯繫的。
就是說課程中的每一部分都強調並影響另一部分。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醫健_關於睡眠你應該知道的十件事(2/2)

圖片若有侵權,請告知
影片:http://v.163.com/movie/2013/5/V/Q/M8TDTH9BJ_M8TE2FFVQ.html
(若不能觀賞,請將上面網址貼到Getv嘗試看看)

導讀:
這是由英國BBC所拍攝關於睡眠十件應該知道的事,僅供參考,
若有需要任何醫療行為,請詢問專業醫生。(以下照片都來自於影片)

◎概念六:日光。2002年發現,
    眼睛後部有全新接受細胞,有助控制我們的睡眠模式,能讓我們更加保持清醒。(O)
     錯誤概念:是燈光讓我們保持清醒(X)

     當光線到達眼睛後方視網膜,視網膜裡的微小細胞所含的色素,
     將對日光做出反應,傳送信號傳給大腦,此時大腦將調節褪黑激素的分泌。
     

血液中褪黑激素的濃度,將決定你是否昏昏欲睡,抑保持清醒。

     夜間睡眠,褪黑激素逐漸增加,它將幫我們入睡。
     到了白天日光照射,即使眼睛沒有張開,視網膜的細胞已經對藍光產生反應
     它們像大腦的生理時鐘發出信號,提醒松果腺,
     減少睡眠褪黑激素的分泌,因此身體就會更加警覺,並開始清醒。

     ○受試者:睡醒在藍色日光燈下待30分鐘,褪黑激素下降60%

     建議:藍光燈對需要早起的人很有用
        但如果你想好好睡,請窗簾緊閉,別照到日光。
 
◎概念七:食物。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會讓我們增加睡意。
      當碳水化合物在胃裡消化,體內會分泌胰島素,
      胰島素會幫助色胺酸進入大腦,然後色胺酸會轉會為5-羥色酸,
      5-羥色酸令人產生睡意。

     ○攝取高蛋白質,會產生跟碳水化合物相反的效果。
      蛋白質轉化成氨基酸,氨基酸會阻止色胺酸進入大腦,
      因此,5-羥色酸相對應的減少,人就變得更加警覺。

     建議:午餐吃蛋白質食物(可消除下午的睡意),
        晚餐吃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應該有助於你的睡眠。
        不過最好在睡前四小時前進食

◎概念八:時差(重設生理時鐘)。
     人的生理時鐘,由視丘的下部所控制。
     人體在飢餓狀況下持續16小時,食物鐘(生理時鐘)就會被激活,     
     於此時進食,體內的生理時鐘會被重設成當地時間。
     建議:假如你想消除時差,記得下次長途飛行的過程中,試著禁食16小時
        當你抵達目的地後,在第一個正常就餐時間進食

◎概念九:放鬆。
     皮質醇是身體的一種激素,當放鬆時,皮質醇的濃度會下降,
     從而可得知,現在是緊張或放鬆。
     ○受試者從腳至頭,
      首先依次讓身體各部位的肌肉緊張(用力),
      然後釋放其的壓力(放開),重複好幾次。
      結果發現,皮質醇的濃度會下降。
     建議:如果你無法入睡,並且你想在上床前放鬆身體,
        請在睡前進行15分鐘肌肉繃緊和放鬆練習

◎概念十:香味。
     薰衣草與纈草的香味可以幫助睡眠

醫健_關於睡眠你應該知道的十件事(1/2)

圖片若有侵權,請告知
影片:http://v.163.com/movie/2013/5/V/Q/M8TDTH9BJ_M8TE2FFVQ.html
(若不能觀賞,請將上面網址貼到Getv嘗試看看)

導讀:
這是由英國BBC所拍攝關於睡眠十件應該知道的事,僅供參考,
若有需要任何醫療行為,請詢問專業醫生。

◎概念一:睡前1小時洗熱水澡,體溫會升高約1度後開始下降,正是這個
     溫度下降後馬上睡覺,才是幫助我們入睡的重要原因(O)
     錯誤概念:溫度上升是想睡的原因(X)
     建議:在睡前約一小時前洗熱水澡
        等你體溫逐漸變涼,這種方法將幫助你睡眠。

◎概念二:睡眠限制,減少臥床時間(減少在臥室逗留時間),
     無論能不能睡著,只能在每天的一固定時段上、下床。
     例如:12:00 AM~ 06:00 AM,強制6小時,
        其餘時間不能待臥室,且保持清醒。
     建議:在臥室,你只能睡覺,並保證每天在同一時間上下床

◎概念三:下午兩點到五點是打盹的最佳時間,理想打盹時間是30分鐘。
     早上七點到十二點間,要盡量抑制打盹的慾望,
     晚上六點到八點間,同樣也不能打盹。
     建議:如果睡眠不足,就打個盹吧,最佳時間2:00PM~5:00PM

◎概念四:打鼾。當我們睡覺時,控制呼吸道的肌肉會鬆弛下來,使呼吸道變窄
     因此我們呼吸時,喉嚨、口腔和鼻內的軟組織,
     都開始發生振動,於是就產生鼾聲。
     有兩種方式可以嘗試:打鼾牙套及口含片(應該就是snoreeze)。
     (關於snoreeze請參考這一篇:消鼾易持久舒緩鼻鼾口含片,據說香港有賣)
     建議:對於打鼾而言,如果只是輕微的打鼾,那麼可以嘗試服用一些非處方藥,
        而對於嚴重打鼾者則最好應該諮詢醫生。

◎概念五:酒及咖啡對睡眠的影響。
     通常在關燈之後,我們需要花10~15分鐘進入睡眠的第一階段。
     睡眠一共分成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昏昏欲睡
     第二階段:輕度睡眠
     第三~四階段:深度睡眠
     第五階段:又稱動眼期,會做夢
     每五個階段形成一周期,每周期持續90分鐘。
     健康的睡眠,每晚通常會經歷4~6個週期。

     不管哪個週期被中斷,都有可能影響我們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從而情緒不穩,損害長期的健康。

     可以參考英文WIKI:Sleep:Physiology 
      (1)第一階段~第四階段是非動眼期(NREM),
       第五階段動眼期REM(rapid eye movement),其餘描述與上說一致。
       (下圖來自wiki)

      (2)週期時間約90~120分鐘
        In humans, the average length of the first sleep cycle is approximately 90 minutes
         and 100 to 120 minutes from the second to the fourth cycle

     ○受試者甲(女性),睡前喝下3杯咖啡(一杯約200ml)。
      結果:咖啡使她難以入睡,輕度睡眠變長,深度睡眠變短,
         半夜醒來次數頻繁。

     ○受試者乙(男性),睡前喝下3杯紅酒(一杯約200ml),
      結果:酒精使他很容易入睡,
         進入快速動眼區,比一般情況來得長(深度睡眠時間加長),
         但到了下半夜,醒來次數頻繁(醒著的時間加長)。
         因此,儘管酒精能幫助我們入睡,但它不能幫我們保持睡眠。

     建議:為了你的身心健康,請確保你的睡眠能完成這五個階段,
        且睡滿8鐘頭,避免睡前喝酒或咖啡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札記-心理-『垓下歌』看項羽氣勢之衰

我想起,(2000年)大學國文老師對我們說:

 讀『垓下歌』,足見項羽內心氣勢的逐步下衰。

 那時,項羽軍被圍在垓下,夜間突起四面楚歌,
 楚軍隨歌聲唱和,勾起了長年征戰的思鄉之情,軍心渙散而潰逃。
 項羽聞音樂則以為家鄉楚國被占,
 湧起對敗亡的恐懼、悲憤而高唱出這首『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歌的起頭,項羽表現出不可一世的氣魄,
 然而後面三句,
 向來不服輸的他遭逢生死關頭,
 一先嘆向時運,問天為什麼不順利?!(該怎麼辦)
 二嘆向他的烏騅馬,為什麼不往前跑!該怎麼辦?!
 三嘆向他的女人,虞姬,該怎麼辦呀?!

 從項羽說話對象的順序,
 能窺探他的心路,如何漸次限縮自己。
 從原本天不怕、地不怕的自信滿滿,
 最終遇上無法克服的壓力壟罩,
 先是問運氣、大環境(天時、地利)站在我這邊吧!?
 失望,退而求其次,問剩多少資源,部屬、同儕還擁護我吧!?
 再度失望,最後快失去一切了,才問家人力挺我嗎!?



最近,我看見某政治人物發動政爭,已然"眾叛",
他卻指稱至少沒有"親離":太太支持我,媽媽說支持我。
其頹勢可見一斑,謝謝指教。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兩性-Robert.J. Sternberg《邱比特的箭》:part 5 愛情之結束和第二春

(照片來自Robert.J. Sternberg《邱比特的箭》)
  ◎幸福滿意度呈現U型,婚前頭幾年通常很高,中間那些年則下降,後面又升高。
  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生兒育女(page 231)

  ◎起衝突時,自認為了己自己為什麼有這樣的表現,而且動機是好的,
  卻認為對方的表現可能是出於相當可疑的動機。(自我中心)

  ◎凱利觀點:歸咎衝突的結果,都帶有負面與破壞性。

  ◎互動模式:惡性循環。(Page 235~237)
  改善方式:要求自己對關係情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不可以把好事都歸功自己,壞事都推給別人。

  ◎唯有當你跟自己的關係搞好,才能跟另一個人產生良好關係;
  通常跟另一個人緣份已盡時,你跟你自己的關係也需要重建,甚至需要修復。
  因此學會喜歡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是值得的。
 

  ◎魏斯(Robert Weiss)發現,通常男女雙方痛失的不是婚姻,
   而是曾經真心奉獻過的歲月,或者想要從人生得到的東西不同。(Page 252)

  ◎魏斯(Robert Weiss)認為分手造成最大的後果是個人定位的打亂。
   無法肯定自己、社會身分、或者心理自我認同,都處於轉換的狀態。
  
  ◎想要忘懷跟另一個人的情緣(Page 257)
   最重要的是建立自重和獨立感
   不要幫自己找一個過渡的新歡,免得到後來跟自己的新人生格格不入。

   長遠來看,最好是為自己而求去,不是為了另一個新歡。
   

   先給自己時間尋求自我,才能認真對待另一個人。

本站照片
本站照片


兩性-Robert.J. Sternberg《邱比特的箭》:part 4 愛情之進行、延續

(照片來自Robert.J. Sternberg《邱比特的箭》)
 
共同價值觀、樂於回應對方、樂於包容對方缺點、宗教信仰上相同(Page 193)
  ◎強化理論
本站照片

  有心理學家認為強化因素有三大類:( Page 197)
  人本身的特色,例如美貌、幽默感、聰明才智;
  人對別人的表現,例如兩性的關懷、失意時給予的安慰;
  還有所謂外界賦予的條件,例如名利、其他人等;

  犯了兩個或一個錯誤而失敗
  第一個假設失敗:以為對方跟我一樣(喜歡同一個強化因素)
  第二個假設失敗:以為對方會重視我自己所擁有的(強化因素)

  ◎社會交換論
  自己缺乏安全的領域,就是最想要得到獎勵的領域。
  你拿手的,正是對方不拿手的。

  ◎公平論(Page 202)
  愛情的「施」與「受」比例得宜的話,最能讓人感到幸福。

  ◎有效溝通,也要用心傾聽(Page 215)

  ◎要長相廝守,先討論現實問題
本站照片



兩性-Robert.J. Sternberg《邱比特的箭》:part 3 人生各階段的愛情之開始

  ◎童年時代對愛情的影響:
    1. 依附(page 151)
     香嚴:對依附的感受
    2. 自行組織(Page 155)
     立法型、行政型、監察型。 最常見美好配對:立法配行政
     
  ◎成年時期的作用(Page 159)
   影響吸引力的變因
   1. 外表的吸引力
    為什麼人們看重外在美:
    發覺內在美要花時間,外在美有目共睹;第一次約會是很浮面的。
    (page 163)
    我們文化很明顯同時存在兩個刻板印象:一個是認為美就是善,善就是美。
    另一個相反的看法則是,人不應該由封面來評判一本書,要不然就是說美貌是膚淺的。
    (Page 165)
    挑選未來對象,男人比女人更看重外表。
    圓滑度(察言觀色)高的男人比圓滑度低的人更重視外在美。

   2. 挑情(激起對方情緒)
    男人比女人更浪漫,更容易墜入情網。(Page 169)

   3. 近水樓台(Page 167)
    但也有可能太熟,不把對方當一回事。
   
   4. 有來有往(Page 172)
   表露親密感會導致更進一步的親密感流露。

   5. 物以類聚(page 175)
     (1)彼此相似對它們本身有好處
    (2)相似可以提高自視
    (3)志同道合可能意味著前途光明
    (4)遇事情緒相同,便投緣

   6. 障礙阻擾
    愛情遇到阻礙,感情更好

   吸引力理論
   1. 「難到手」理論
   2. 「物以類聚」理論
   3. 「相輔相成」理論
   4. 「循序漸進」理論
   5. 「刺激-價值觀-角色 理論
      香嚴:刺激,即激情;價值觀,篩選找到相同價值觀的;
         角色,就是兩人分工(誰管家,誰管錢...)
   6.  兩人同心
   7. 心理學上的說法(省略)

   維繫愛情最重要的機制之一:獎勵

兩性-Robert.J. Sternberg《邱比特的箭》:part 2 早期愛情史、文化看愛情、文學看愛情

(照片來自Robert.J. Sternberg《邱比特的箭》)
◎從歷史看愛情
  (Page 84)
  ◎女性希望男性具備經濟能力、社會地 位、年齡、企圖心、勤勉、靠得住、穩重
  、有承擔。有腦筋、懂得待人處世、體型與體魄、身體健康、有愛心。
  ◎男性希望女性:年輕貌美、身材好、貞 節、忠實。
    但男性對於露水姻緣及長久關係的要求 不一樣,尤其是貞節與忠實(逢場作戲不需要)。
  ◎男性重激情;女性重承諾。

  ◎愛情概念四大重點( Page 97)
    要是不知道人們是如何看到這四項的話,就無法充分了解愛情的概念。(page 110)
       香嚴:從四個下去觀察人們的愛情。
          1. 愛的對象
          2. 愛的感覺
    3. 愛的行動
    4. 兩人互動
  ◎愛情概念與時代的關係
  啟蒙時代:讓愛情成為有理性,有條理的經驗。
  浪浪時代:愛情是不受控制的
    多數人都相信激情的「一見鍾情」和「愛到神魂顛倒」,這些人也想要,...
    但是事實上卻證明這種經驗並不常見(Page 109)


◎從文學看愛情(page 111)
  第一階段:墜入愛河
    (page 115)皆大歡喜的故事是經典愛情故事裡最不切實際的共同點之一,
    運用到現在愛情,也是最具殺傷力的因素之一。 
              香嚴:前面也提到一見鍾情,也包含在內。
    ...在現實中,可能只需要給對方時間,讓對方熟悉自己,慢慢就能和自己培養出親密感。

            培養相當親密感,才開始談戀愛的愛情故事並不多見,如《天方夜譚》。

     (Page 117)
    《不聽話的女兒》這個西非故事裡,....婆婆教導他以外在美為基礎的「美」和「愛情」都是不長久的。
    一見鍾情往往是不堪用來最為終身相許的基礎。

    常見的射手隱喻恰足以形容受害者,也就是戀愛之人的痛苦。

    (Page 118)     
    《白雪公主》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很多童話故事「美」都是與「善」並存的,
    這是我們社會一直存有的信念。

  第二階段:戀愛中
     (Page 123)
 
    《愛在瘟疫蔓延時》:把愛情想成一種恩典:不是取得的手段方式,
     而是始與終,本身就是目的。
     阿力薩的愛情觀是個圓圈,愛情本身就是目標,愛的過程是目的,為愛而愛。

      ◎為愛痛苦、為愛犧牲、精神式的愛情
     (Page 129)
     德國諺語:愛情免不了恐懼與恨意。
     (Page 131)
     精神戀愛的最崇高式。偉大的愛情通成都有這種自苦(梁祝,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特質。

  第三階段:開花結果(交往)
     ◎愛情有轉換力量
     (page 137)
     與其說愛情改變外形,不如說愛情改變性格的時候更多,
     在愛情故事的傳承精神中,
     通常男人因愛變得更具冒險精神,女人則變得有耐性。

     
     很多人在戀愛的時候,都體會到像是暫時性的精神錯亂...
 
     ◎情聖能創作出偉大的文學或音樂作品(Page 139)

  第四階段的第一種:情已逝
     ◎愛情故事中愛情結束時,往往會出現情侶一方或雙方自殺。
     愛情失敗等於毀了整個世界。(Page 145)

  第四階段的第二種:兩情長久
     ◎大都的愛情故事都不提愛因時演變的過程。(Page 146)
 
     童話故事都不教人怎麼讓愛長久下去,或者教人如何平常心去經營愛情。

     ◎我們的愛情榜樣。了解愛情的最終回饋是幸福。
     愛情需要信心,付出受苦與犧牲的代價,但是愛情的喜悅,戰勝時間與死亡。
本站照片

兩性-Robert.J. Sternberg《邱比特的箭》:part 1 基本理論

(照片來自Robert.J. Sternberg《邱比特的箭》)

◎愛情的三要素:親密感、激情、承諾
  親密感(Page 14)
                總是為心上人的福祉著想
                與心上人相見歡(滿滿的回憶)
                很看重伴侶
                需要有個依靠的時候,能夠依靠心上人
                與伴侶相互了解
                讓伴侶分享自己以及自己的財務
                從心上人那裡獲得精神支持
                給予心上人精神支持
                跟心上人有親密的溝通
                珍視心上人
       
究竟什麼促成親密感,人與人健全、頻 繁、多元化互相聯繫形成的結果。
(友誼的某些特質)

  激情(page 19)
          激情主要是各種渴望與需求的表現-自尊、呵護、聯繫、支配、順從、以 及性滿足。
          激情或許是讓兩個人互相吸引而生出情緣的第一要素,但是親密感卻有助於維持這關係的緊密性。
       
  不過有些人發現感情進入到緊密和親密感階段之後,反而有礙性滿足,
  或者牽涉到激情之後,會很不利於感情上的親密感。
  (Page 20)
          對激情,「間歇強化」比「持續強化」來的好。
          人在追求過程中,總是得到回報,就容易失去興趣與渴望(持續強化);
  若回報有時無的話,反而不生厭(間歇強化)。老是得不到回報,就會放棄。

  承諾(Page 21~22)
          當關係處於低潮,這個要素卻能維持住關係。
          大部分來說,這是親密感與激情組合而產生的結果。



◎七種愛情發展(Page 28)

本站照片


情慾之愛,無法長久,只因為婚前沒看清楚對方(熟悉、親密感)

◎愛情三角架構,有賴於兩大點:愛的多 寡與均衡(兩人三角架構是否能疊合)(Page 40
 而且必須考慮,心想的跟行動做出來 的,是否一致。


本站照片

◎愛情三角形的長期發展(Page 55)
        親密感:
        (Page 57)默契:彼此關係到了不拘泥的親密
(看起來)反而沒把對方當一回事,就像呼吸空氣一樣,
明明對生命很重要,卻太習以為常。

有些方法可以檢驗,是親密感岌岌可危,或是進入默契。
(1)遠遊,有助於雙方確認彼此的情意。
(2)巨變發生,一方重病。
       
        香嚴:他三項皆有分析,而激情、承諾的概念都很直覺,就不贅述。


◎親密感與激情最直接影響滿意度,尤其 是親密感。(Page 72)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凡例0.3.1

1.字體格式
(1)顏色
藍色字:重點。
紅色字:重點中的重點。
紫色字:我的觀點,通常會與符號「§」一起出現。
綠色字:錯誤或疑點
橘色字:我的杜撰
粉紅字:註解條裡的註解
(2)字型
粗體:加重語氣或標題
底色:引用的文字 (從2018/12/11之後啟用)


2.符號:
文章:<>;書籍:《》;音聲演講:『』;影片/影集/節目:【】;
特別說明/附帶說明:(),
例如:有爭議者,用(疑);
查詢網路的歸納資料,用(查);
附圖,用(含圖);
年代、國別,用(明),(日本)。
我的註解:§ 或 []


3.標題:
模式如下:種類-(特別說明)標題:副標題(附帶說明)
前無「札記」者為筆記,進可能標明典故出處;
前有「札記」者多為心得,或少查證的觀點。


4.標籤
總類
 -讀書
  讀書方法、名人選書
 -學習
  可運用於工作及生活,偏實作性的生活方式、專注練習記憶
 -百科
  綜合型問題
 -原則
  本來是要寫在C類,但內容不多,故寫於此
哲學類
 -表達
  演講、話術、應用文(非文學類)
 -溝通
  說服、協調、話術(也可歸類在"表達")、道歉
 -邏輯
  做事的方法論:觀察、演繹法、歸納法、假設及驗證實驗
 -人際
  倫理學:待人之道、求助
 -計畫(、時間)
  時間規劃、如何訂定計畫
 -心理
  心理學、抉擇拖延習慣、與情緒相關(社會心理學,有時會歸類到"社會")
 -哲思
  道德、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自省
 -哲學
  偏學術,東方哲學、西方哲學
宗類類
 -宗教
  與宗教相關的議題
 -"宗教名稱"(佛教、道教、伊斯蘭、基督教、...)
 -占卜
  跟算命、占卜有關
科學類
 -化學
 -科學
  綜合性科學、可能同時含括化學與物理
 -生物
  綜合性、單細胞生物、演化論...
  -人體
  -動物
  -植物
 -物理
 -數學
 -天文
  曆法、行星
應用科學類
 -創新(、創業)
 -環保
  環境保護
 -科技(、工業)
 -企管
  包含人資、領導
 -商業
  商業營利、多少與"經濟"重疊
 -行銷
  銷售技術
 -醫健
  飲食、運動、作息、醫學發展
 -整理
  清潔整理術
社會科學類
 -法律
 -風俗
  穿著、風俗習慣,會和"社會"重疊
 -物品
 -教育
 -經濟
 -軍事
 -理財
  理財偏個人,經濟偏全體
 -兩性
  愛情、性
 -社會
 -飲食
 -政治
  學術思想、理論、國家制度
 -職場
中華史地類
 -中地
 -中史
世界史地類
 -人物
  名人的故事,根據他從事哪個領域來歸類。無法分類就寫於此。
 -世地
  綜合性
 -世史
  綜合性
 -外史、外地、"國家(史or地)" 
語言文學類
 -詞彙
 -文學
  綜合型
  -韻文
  -散文
 -小說
  有些小說會歸到其他類,比如科幻小說,會歸到天文類。
 -語言
藝術類
 -藝術
  綜合型 
  -戲劇
  -音樂
  -美術
 -旅遊
  別人的遊記,我自己的遊記寫在另一個部落格


5.發布時間:
每個月的日期個位數為2、4、6等偶數者,是可分享給其他人的。

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動物_(查)火雞的異名

之前看到一篇各國怎麼稱"火雞"的文章。

(1)英文,火雞是Turkey ,土耳其。
(2)土耳其文,火雞是 hindi,印度。
(中國舊稱印度為身毒,就自這個字)
(3)印度文(Hindi),火雞是Peru(पीरू),與葡萄牙語有關。
 Peru在葡萄牙文,是秘魯的意思。

(4)阿拉伯文,火雞叫dīk rūmī (ديك رومي) or daǧāǧ rūmī (دجاج رومي),希臘雞。
(5)希臘文,火雞叫gallopoúla (γαλοπούλα),指"法國雞"。
(6)法文,火雞叫(la) dinde,來自(poulet) d’Inde,意思是"印度雞"。

但無論是土耳其、印度、祕魯、希臘、法國都不是牠的發源地,牠原產於北美。

http://zootheband.com/home/2012/11/21/火雞才是真正的千面人/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names_for_the_Wild_Turkey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札記-學習-教什麼、學什麼、懂什麼(主動)

有一個精神病院病患在寫信,
醫生問他:「你要寫給誰」。他回答:「我自己」。
醫生又問:「你寫了什麼?」。
他答:「我還沒收到,我怎麼會知道呢?」

這故事令人費解,覺得好笑的點是:
角色明明是「主動撰寫」,怎會是「被動知悉」?

那學習呢?如果遇到不懂的東西,
是該說「(主動)自己沒學」,還是「(被動)老師沒教」呢?
不管答案是哪個,得進一步問:想懂嗎?
不想懂,縱然有人教,也水過無痕;不想懂,則永遠沒學過。

是人自己在選擇什麼要寫入生命的。而生命的內涵是「怎麼收穫,先要怎麼栽」。
我們懂某件事,不是因為學過、教過,而是因為需要懂、想要懂。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札記-占卜-卜卦的先決條件

我在大學時,曾經讀過一本佛教的書籍:竹窗隨筆。
從引用的禮記上的段句,曉得「卜卦問事」得有先決條件。
於是,我循著這個線索,找到了一些關於此的根本原則,
應該也可以看待成尋出一些「儒家治國的道德概念」吧。

(1)小戴禮記:第五 王制
  原文: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
  白話:凡是假託鬼神、時辰日子、卜筮招搖撞騙以蠱惑人心者,殺掉 。

  全文請參考:http://hk.knowledge. yahoo.com/question/question? qid=7012052800554

這裡會感覺,儒家的主流思想,是約束卜筮的。
不過,再看看這一段。

(2)小戴禮記:第一 曲禮上
  原文:為日.假爾泰龜有常.假爾泰筮有常.卜筮不過三. 卜筮不相襲.
     龜為卜.筴為筮.卜筮者.先聖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
     所以使民決嫌疑. 定猶與也.
     故曰.疑而筮之.則弗非也.日而行事.則必踐之.

  白話:選日子,要藉由卜(龜殼)或筴做決定。( 同件事)不能問超過三次,
     用卜的方式問,就不能再用筮的方式問。
     聖人這麼做,就是讓百姓相信"這是好日子",並且尊敬鬼神,恭畏而恪守法令。
     百姓也就絕對沒有任何疑惑
     所以說:有疑惑就卜筮吧,一旦卜筮有結果,那決定是那樣了。
     已經訂下哪天舉事,就必定在那天實行。



根據「卜筮者.先聖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
我們可以推測,卜卦的目的,聖人是為了安定民心而用的。
而前文,為何卜卦的人應當要被誅殺,其罪過即在於「擾亂民心」。


易經的觀卦(觀卦第二十、)的<彖>曰:「聖人以神道設教, 而天下服矣。」 
中國的主政者,重視是人間之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像孔子回應子路就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不想答覆鬼神之事。
卜卦問鬼神,不過是統治的手段。
換言之,是利用鬼神導入教化,建立道德觀而已(頭上三尺有神明, 不可造惡)。


再者,像仁義道德,已然明確之事,不會去卜卦的。
例如:我該不該孝順父母,在禮記等這些經典中,便不見有人(敢) 去卜卦。
像是
(3)小戴禮記:第一 曲禮上
  原文:取妻不取同姓.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
  白話:(太簡單了,省略)

實在不願娶到近親,但偏偏要娶的女生,父母不詳,才需要卜卦,讓我不違反禮節。
最終的根本原則,依然是建立在德化上。

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醫健_(查)黃豆煮湯??

喝過紅豆湯、綠豆湯,我就是沒喝過黃豆湯,甚至連聽都沒聽過。
不知是否有人跟我有同樣疑問:黃豆能直接煮湯嗎?

事實上,「黃豆湯」是存在的,
這支短片即可證明:20130627 台北國際食品展 食品公司推即食黃豆湯

看完,或許又會產生另一個疑惑:那為何「黃豆湯」不普及,反倒黃豆常做成豆漿?
究竟是什麼樣的食用疑慮,黃豆相關食品,總要加工或發酵過。

黃豆的好處,我相信大部分人,多少耳聞,網路上資訊豐富,我就不一一羅列。
相對地,黃豆的壞處,網路資料少,鮮少人知道。
其實,這個便是為何黃豆每每得發酵/加工、不能生吃(不是硬的關係)的重要理由。

我找了(公信力較高的)五網站,並擷取相關內容於下提供參考,
而綜合它們共同點,舉兩個黃豆含有的成分,一定得經加工破壞等等手續:
A、胰蛋白酵素抑制劑:這影響蛋白質的吸收。(重複率第一)
B、植酸:這阻礙金屬離子的吸收。(重複率第二)


最後,我必須強調,醫學真相需臨床證明,有任何問題請諮詢專家,
不能靠這種歸納的方式,就以為得到正確解答,這裡僅屬參考而已。


1.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健康九九網站
 黃豆的大豆蛋白中,含有胰蛋白.抑制劑,具有抗癌作用。
 但是生食黃豆時,豆中血球凝集素與胰蛋白.抑制劑,
 會阻礙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因此食用時,以煮熟或加工後的黃豆食品為佳。

2. 美國黃豆出口協會
 植酸係植物性物質(Phytoceuticals)之一,而被認為係大豆中的抗營養因子之一,
 它容易與金屬形成不溶性的化合物,稱為螯合作用(Chelation),
 如在腸道中,阻礙鐵的吸收而且可能抑制血液中脂蛋白的氧化傷害,
 以致會抑制產生動脈硬化現象。
 當攝取高植酸含量的大豆食品,易引起鐵質缺乏症(Iron deficiency anemia)
 然而它擁有獨特的去氧作用,以免形成自由基而避免脂質過氧化,
 以及損傷DNA而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罹患危險。
 如是採用高植酸配方膳食時,應予注意其可能罹患礦物質缺乏症的危險。

 植酸,通常與營養上重要的礦物質,諸如,鈣,鎂,銅,鐵,鋅,鈷,錳等,
 結合(即螯合)而成為植酸鹽(Phytate)而防礙人體吸收金屬質,
 以致會降低膳食礦物質(Dietary minerals)的生物可利用率(Bioavailability),
 係屬一種抗營養物質,卻如上述擁有強烈的抗氧化作用,以保護健康。

3. 一位藥師的建議: 生機飲食的陷阱
 生食黃豆可能影響蛋白質的消化作用:
 生黃豆中含有會抑制蛋白質消化的胰蛋白酵素抑制劑(Trypsin inhibitor)
 這個成分會因為加熱而破壞,所以黃豆這個很被營養學者所推薦的天然健康食品,
 就一定要吃熟的才能真正發揮它的健康效應。

4. 網路文章:發酵大豆食品及其健康機能性
 白煮豆的生物利用率較差,因大豆中含有營養阻害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
 故需加工改善。
 營養阻害因子中最主要的一種是會妨礙消化的胰蛋白 抑制物(trypsin inhibitor)
 次重要的一種是會膠合紅血球的大豆血液凝集素(soybean haemagglutenins)
 另一種是植酸(phytic acid),會與2價金屬及磷酸根離子結合,使無法吸收利用。

5. 某一網路商店網站
 很多文獻中指出黃豆不能生吃,
 因黃豆中有兩種對身體有害的物質,一個是抗胰蛋白的因子,
 它會抑制腸胃內胰蛋白?對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使黃豆中的蛋白質難以分解成人體能吸收的胺基酸,而降低黃豆中蛋白質的利用率。
 另有一種叫血球凝素,它會使血球異常凝固,造成血管阻塞,
 一旦黃豆加熱煮熟之後,這兩種因子便會被破壞掉。
 所以很多學者認為應煮熟後才可食用。
 但將穀類經過泡水發芽的動作後,黃豆中蛋白質、胺基酸的成分都有所改變,
 就不曾產生不好的狀況。

 黃豆中含有嘌吟鹼。而嘌吟鹼代謝失常時會造成痛風和尿血酸濃度過高,
 所以有這些病症的人,都被醫生警告禁用黃豆或黃豆製品。
 其實在用黃豆製品時先泡水5一6小時,當中不停的將黃掉的水換掉,再經發芽,
 這樣會使黃豆中不好的物質去除降到最低,也可得到黃豆中最大好處。

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心理_哈佛【幸福課】-前言

哈佛【幸福課】是一門網路公開課,講師為Tal ,內容教導《積極心理學》這一新穎學科。
凡想改善憂鬱苦惱的人、或想增進幸福人、
或一切想要讓自己更快樂的人(happier)皆適合聽這門課。

我將寫的這一份哈佛【幸福課】筆記,是以字幕檔為底稿,摘要陳說。
為使文章流暢和說明容易,我會以第一人稱(Tal)作敘述,重點則用粗體字或顏色來識別。
換言之,閱讀可先讀標題及粗體字,不明白再看完整文字

附帶說明跟我個人意見,則用會紫色字標明。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札記-讀書-我挑書讀的方法與工具

由於我身邊的人,喜看書、愛聊書的人不多,
我必然得靠我自己的力量,蒐羅自己愛讀種類的資訊。
于這些年累積來的經驗,我漸漸形成自己的一套「挑書讀」的模式,
僅少數是到了圖書館,靠運氣、看書名撿選。
附帶著,我看書的類別也越發廣泛,
不敢說除了自己本科(大學主修)外之知識,我能看得多深多專業。
但各大門類的基礎書籍,我已能稍稍看出些趣味。


一,書評
起初我挑書讀,是先從網路書局的暢銷排行開始,
百名內、引發我興趣的書名,我會瀏覽其介紹與目錄,
間或有試讀章節,才又知道再深點,再判斷要不要讀。
我很少看名人推薦文,那不準,因為存在太多人情世故,模糊了書的真實價值。

自從一些電視讀書節目上線及讀書人分享的大型網站出現,
我挑書讀,
轉而以他們(讀書節目/網站)介紹的書籍為主,網路書局/朋友推薦的為輔。
對我而言,經由愛書人來講述書的內容,
比為了賣書的商業書介更有渲染力,較能感受到其形象。

目前我最常看,
是開卷八分鐘(上線節目)/豆瓣(網站)/Anobii(網站)/央視讀書(上線節目)。
開卷八分鐘現在還有專門放節目文檔的專屬網頁,不見得要花到八分鐘聽他講完了。
如下:
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節目文檔

我的順序是開卷八分鐘為浩瀚書海作起頭,
而後比對豆瓣跟anobii網站上的書評,決定要看不要看這本書。
開卷八分鐘一週最多講五本書,這個數目,我覺足夠。


二,書源
當挑好要讀的書,接下來就是要拿到該書,換言之,要有書源。
考量經濟能力,很重要的書,我才肯花錢買,不然我盡可能善用免費資源。
因此,我多半自三處獲取。分別是
實體書從台北市立圖書館;電子書從 愛問共享資源(網站)、新浪讀書(網站)。
這三處都找不到了,才會跑到書局去讀。


三,衍伸
在這些書源中,將近主題的書,總是會放一起的。
或者在書裡面,亦會知道更多的書,這時,便可以拓展閱讀出去。
我向來以為,個人學識(真善美的追求)的搭建,正如蜘蛛織網,越編越密。
兼聽不同人用自取題材圍繞於相關事物暢述,會認識得越具體,或感受的趣味更濃郁。


四,主題
書讀多了,就可能確定一個題目研究,
(從前是老師給你題目,挑材料,現在盡其在我)
哪怕是寫小說,也是得知曉很多生命經驗,書是最快的方式。
而此時,將是好幾輪的書評,之後書源,之後衍伸了。

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中史-(民國)『長城謠』

國小時,(音樂)老師教我們這唱這首歌,
我的記憶所及,與現在網路上見的歌詞比,很不一樣。
是不是有為兒童而調整歌詞便不得而知,也許我記錯了。
然而,相當耳熟能詳熟的前二句,印象中與現見的是一致。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


我長久來的疑惑在第二句,長城外面是故鄉?
中國向來以中原為(政治)中心,無論長安、洛陽、北京、汴梁皆長城內。
為何講中原外是故鄉?而再讀讀後頭的歌詞,仍不得其故。
(所以我不列出了)


我看過作詞曲者潘孑農 、劉雪庵在WIKI、百度上的介紹,
分別是浙江人、四川人,亦與此難做關聯。
查了奇摩知識、維基、百度、網路上,有關於創作這歌之背景,
才終於得到答案。
以下,我摘節最簡潔的奇摩知識上說法:

  《長城謠》這首歌是潘子(要作"孑")農、劉雪庵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上海創作的,
  原是為華藝影片公司所拍攝的電影劇本《關山萬里》所作的插曲,
  後因“八一三”抗戰爆發,影片沒拍成,但此歌卻作為一首抗戰歌曲風行全國各地。


這說明了創作的原因。


而這插曲為何說『長城外面是故鄉』的主要理由,
則要看百度百科 條目: 長城謠 的簡介,它是配合電影劇情需要。

影片講述一位東北的京劇藝人,“九·一八”事變後,攜妻女流亡關內,
在顛沛流離中,自編小曲,教育幼女牢記國仇家恨的故事。


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中史_(西漢)《史記》:淮陰侯韓信之死

西漢的淮陰侯是死在呂后的手上的,《史記》(註1)紀載其死法:
「呂后(呂雉)命令武士將韓信綁住,在長樂宮的鐘室斬死。」
而民間傳說談韓信之死(註2),則有別於《史記》所載。


傳說一,韓信幫劉邦打天下,劉邦承諾給他「三齊王、三不死(五不死)」。
「三齊王」是什麼呢?
這傳說並沒有清楚交代,這詞京劇台詞出現過,
但《史記》<淮陰侯列傳>(註3)寫的是齊王,非三齊王。
關於劉邦封韓信齊王的經過是這樣的:
 韓信平定齊地後,向劉邦請示要當"假齊王",致使劉邦勃然大怒,說:
 「我都被打趴了,日夜期待他來救我,他反倒好,竟然當起假齊王。」
 張良、陳平趕緊偷偷踢劉邦的腳,暗示慎言,並耳語分析利害,
 劉邦連忙改變態度,說:「當啥"假齊王",要當就當"真齊王"!」

有人說(註4):三齊可能指項羽分封諸王的三位田氏-
齊王田都、膠東王田市、濟北王田安,他們的領地。
「三齊王」自然是統領此三地的國君。
另有人講:「三齊王」是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所以,沒固定說詞。

那「三不死(或五不死)」又是什麼呢?這同樣在正史未載,說法也不統一。
大致是:
(1)見天不死:不在看得到天空的地方殺你。
(2)見地不死:不在踩得到地的地方殺你。
(3)見兵器不死:不用兵器殺你。
所以,為了不失信,呂后將韓信吊死在鐘內。
這裡稍微解釋,鐘罩了天,就不見天,高吊,就不著地,
衣帶或繩索非兵器,韓信就不是死於兵器。我在高中時所聽到的是這套。
除此外,還有「五不死」之說:
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劉邦在場)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
所以,按這條件,
故事變成韓信在窗戶被罩住、地板鋪毯子的房間內,活活被一群人拿非兵器的鐵鎚打死。
不得不說,坊間創作充滿想像力。
但,事實上,韓信死的時候是"淮陰侯",早已違反「三齊王」之諾。
再講要守住「三不死」、「五不死」,不過是惺惺作態吧。


傳說二,劉邦在未得天下前,允諾韓信「頂天立地於漢土,絕不加兵刃於身。」(註2)
所以,韓信被殺時,呂后吊之於長樂宮大鐘之內,
頭為大鐘所罩,不見天日,腳懸空於地面:所以無法頂天立地。
呂后也使用竹刀(削尖的竹子),或說是用桃木劍,
而非以兵刃(刀、劍之類,有刀刃的武器)將其殺死,以不違背當年的「承諾」。
其實,仔細一看,就明白這是傳說一「三不死」的改寫。
而這兩傳說,全與《史記》的"斬死"搭不上關係。


對這兩傳說,我有一些想法:
第一,韓信死於漢高帝十一年(西元前196年),
長樂宮在漢高帝九年(西元前198年)改為太后住所(註5),當時是高帝的母親的住處。
韓信當真命喪於此,可想想一個情境,當漢惠帝即皇帝位,
呂后終會移居至此,住在著韓信喪命附近,
我很好奇,拐殺韓信能心安理得,可以辯駁是"我不殺他,他會殺我"。
但兇案現場(長樂宮)在自家宅第,難道不會毛毛的嗎?

第二,傳說裡,呂后為了信守"三不死"或"頂天立地兵刃不加身",大費周章殺人,
正史所無,應是戲劇情節,這是加深嘲諷劉邦、呂雉的「殺功臣」吧!
越顯小聰明,越諷刺。因為韓信功高震主,無論給過什麼諾言,都得要殺。
明朝朱元璋原本也給功臣免死金牌,最後仍是收回。
對君王而言,生殺大權永遠不可能旁落吧。



------------------------------
2017.09.27更新
------------------------------
註1:《史記》淮陰侯列傳: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註2:百度百科:韓信之死


註3:《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
「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
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
「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
「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
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
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


註4:知乎:為什麼歷史稱韓信為三齊王?
1. 京劇台詞:
韓信(西皮搖板)午門外來了三齊王。
        撩袍端帶朝廊上,
        只見蕭何在朝堂。
     (白)嚇,蕭丞相,
蕭何(白)三齊王。
2. 項羽分封諸王,
項羽以齊國故地立故齊王族人田都為齊王,都城設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
田市為膠東王,都城在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
田安為濟北王,都城在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此稱為三齊。[1]


註5:百度百科:長樂宮

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札記-生物-殺人基因

這篇是<解碼基因序列成功了嗎?>的延續。


高中生物老師說完,解碼基因排序之告成時間。
又談了孟德爾的幸運:「選中的碗豆基因及其特徵是獨立,才發現遺傳的定律。」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是這樣描述的:
在我們知道孟德爾的七種遺傳特徵有一些是聯鎖在一起的,
但因為其間的距離大於50%重組的機率,所以在雜交的過程中看起來像是獨立的基因,
這也是孟德爾幸運的地方,否則他就找不到遺傳的基本定律了。


接著,開始說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醫學教授,專門研究基因與犯罪的關連。
他發現,一部分殺人重刑犯身上都含有一罕見基因。
並且,他還比對過醫院中無犯罪前科的病患,全無此基因。
他幾乎確信,這基因和殺人必定相干。
就只剩找到有此基因卻還沒犯罪的人,觀察是否如所料,將會作案。

有天,他在過濾醫院的病人染色體樣本,見到一早產兒有這基因。
他半夜前去育嬰房看了這小孩,心想:「這可愛的孩子,將來真的會殺人嗎?」
「肯定會!我研究多年,難道還會錯嗎?」
「萬一我採集資料不夠多,錯了呢?」
「不可能!他絕對會殺人! 在還沒造成悲劇前,我先殺了他!」
這教授便運用他的“專業”,神不知鬼不覺下,結束那嬰兒的生命。

幾十年過去,這教授過世了,然而此項研究至他死前都沒發表。
他的愛徒在葬禮上是這樣致辭的:「
我敬愛的老師,在醫學奉獻了他一生,
無論是學術研究、病患醫療、作育英才,都有卓越的成績。
學術研究方面,老師致力於研究人類基因,留下無比豐碩的資料與數據。
記得我跟老師曾探究一罕見基因,
按老師統計出的結果,可以證明這基因與殺人的必然關係。
不過,奇怪的一點是,老師身上也有這基因,但他從未殺任何一個人。...」


反應快的同學,立刻就問生物老師:「怪怪的,這故事如何流傳出來的?」
生物老師:「嘻嘻(我編的)。」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札記-科學-誤會卻成就的實驗(磁場顯微鏡)

昨天跟朋友聊天,我不知道為什麼提到這件事:
「電子顯微鏡(準確說,是磁場顯微鏡)的發明是一場誤會,
 原本是老師交待學生,要弄電子方式搞顯微鏡,具體細節我不知道,
 而學生誤會老師意思,用磁的方式做實驗,結果成功了,還獲得諾貝爾獎。」

朋友說:那還真的得靠運氣阿~

回到家,我想找出處,才覺察(昨天)早上寫的筆記,落掉這一段了。
今一早,就去圖書館把他抄回來。

《病毒的故事》Page 152:
有趣的是,
因為發明這種特殊鏡頭得到1986年的諾貝爾獎的拉斯卡教授(Ernst Ruska)後來坦承,
當時他誤會了老師的意思,做錯實驗。老師要他發展電子顯微鏡,他卻去做磁場顯微鏡,
沒想到反而成功了(電子鏡頭是不會成功的)。因此做錯時間時,千萬別氣餒,說不一定....


其實,我會認為Ruska認真的成分,遠比運氣的成分來得高。
因為研發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機會放棄或轉向,
而且也不太可能都不跟老師接觸討論吧。

或許老師知道,讓他姑且一試,邊做邊學習,調整到正確方向。
不過,這只是我個人臆度。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札記-生物-解碼基因序列成功了嗎?

高中時,生物老師跟我們說,
約十至十五年,基因序列可以解碼完成。登時,便可複製人類。
過了三四年後,我偶然地看到報導,
科學家聲稱預估五年之內做完基因解碼工程。

基因究竟解完了碼嗎?
若以美國能源署的計畫,名稱為Human Genome Project來看,
早在十年前(2003)就達到目標了,
可參考:Wiki條目:人類基因組計劃。
(這便與我之前聽到的推測時間是吻合的。)


然而,Wiki這條目的"5.4 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了嗎?"說得很妙,
完不完成是「界定」問題。
事實上,只能說大部分計劃上界定的基因都解碼了(92%),
染色體的著絲粒(centromere)與端粒(Telomere) ,
仍等待技術突破才能測序。

而且,亦有一問題,知道基因序列,就可以了解生命奧秘了嗎?
徐明達《病毒的故事》的Page 56有一段話,可提供思考:
在這個基因體的時代,大家有一個錯誤的觀念:
只要知道基因的序列就可以了解生命的秘密。事實上,
若把生命比成一本著作,基因序列只像是其中的單字,
我們不但還有很多單字不知道,對於把單字排成句子,
甚至章節的文法,更是所知無幾。

就拿噬菌體來說,他的整體基因序列很早就定出來了,
但是單單從這個簡單的基因序列,
並無法告訴我們"噬菌體複雜的複製過程"。
大家都知道過程是有時間性的,
亦即第一步要做什麼、第二步要做什麼等,
但顯然的,基因序列並沒有標明時間這個重要的因子。

其實,要如何把基因單字寫成生命的文章,
是二十一世紀科學的重要課題。
這方面的研究需要結合數學、物理、化學、資訊、
工程等各種不同領域的參與,才能一探生命的奧秘。
可以想見,簡單但多變化多端的病毒, 將是這方面研究的最佳對象。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札記-邏輯-不同立場的思維(希臘詭辯)

一學生來求學,向老師說:
「 請你教導我。
 但我只能繳一半學費,另一半等我出去贏了第一場官司,
 我就把贏官司的錢拿來作學費。
 不過如果輸了,就沒東西可給你。」


學生學成後,好長一段時間,都沒見他打過任何官司。

眼看剩下學費追不回,老師便找那名學生說:
「 我跟你打官司好了。
 如果你贏了,你要給我學費;
 如果你輸了,等於我贏到官司,也得財。 」

學生:
「 不對!
 如果我贏了,那我比你厲害,我不須付學費;
 如果我輸了,我〝第一場〞官司沒勝,一樣不必付。」


這段似是而非的詭辯,是蘇格拉底出現前的產物。
它在表達從不同立場看待事物,所浮現的矛盾分歧。
而通常人會在「角度交換」這件事上,顯得迷網。
我覺得這很有趣,呵呵。

然而,蠻難從中汲取到知識,頂多充當茶餘飯後的笑談而已。

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歐美史-【大國崛起】(含書)-前言

我讀了簡體版的一小部份,恰巧那段是沒刊在正體(繁體)版,
此時我才發覺,為什麼我讀正體版,有些出現不通順的理由。

正體版的前言(序)說,為台灣習慣的用語,加以改編。
實際上,他還採用重點式擷錄,
刪除了一部分(我不確定份量多少),反倒造成思考接續的不自然。
而且,剩下章節的編排很糟(我有比對目錄,正體版的章節數較多),
將關鍵並豐富的知識,組織得雜亂無章,字裡行間讓人找不著有習慣的親切感。


讀完頭兩冊(共八冊?九冊?)的我,
必須得讚嘆裡面精闢的見解,點出大國崛起之樞紐,
但也必須去遺憾,如斯好的題材被糟蹋。
若有一天改版,建議能否切成以下五大項,不知會不會比較好些呢?
第一,先天的條件。周圍與自身的自然與人為因素。

第二,要角
依時間的順向,介紹與國勢盛衰更迭,習習相關的主政者,
開創時局、丕變風潮的人、中興圖強的人、
巔峰登極的人、權慾財慾所腐蝕、敗家頹國的人。

第三,政治(含軍事)和經濟的轉變
本第二項之時空序,說明此大國的政經之興衰。

第四,科學與人文之遷化。
本第二項之時空序,講述怎樣的文明發展下,誕生了大國;
怎樣的社會氛圍下,育孕出人類進程。

第五,衰敗及後續的情況。
總結國運淪亡之因為何,有自我盲點嗎?
其他國家取代領先的地位,又是如何自處於世界。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中史-(西漢)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我很喜歡西漢「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的故事,
我現將該段文字翻譯成白話:

最初,霍光的家族生活奢侈,茂陵(地名,漢武帝墓)的徐福說:
「霍氏家族必亡,凡奢侈的人必然驕傲不謙遜,不謙遜的人必然侮辱主上。
 侮辱主上的人,逆了人臣的道理。位居高官(古代人以右為尊),眾人必然眼紅厭惡。

 霍氏家族當權太久,眼紅厭惡他們的人很多。
 那麼多人厭惡他們,又加上他們逆了人臣之理,不滅亡,還什麼第二種下場可等嗎?!」

所以他上疏給漢宣帝(劉病):
「霍氏權勢太大了,陛下如果厚愛他們,宜應適時地抑制他們,不要讓他們自取滅亡」。
上書了三次,都只回覆看到了(卻無任何動作)。

後來,霍氏全族誅殺,那些告發霍氏的人,領到賞封,有人就為徐福抱不平:
「臣曾經聽有一客人到主人家拜訪,見到灶的煙囪是直的,旁又積著柴薪,
 便對主人說:『把煙囪改彎,柴薪搬遠,不然會有火災』,主人聽到默然不予理會。

 不久發生火災,鄰里鄉民共同救火,很幸運滅了火,因此主人殺牛設酒招待,感謝鄰人。
 燒燙傷的人坐在上座,其餘的人根據出力的大小入座,竟獨缺了當初建議改煙囪的人。

 有人告訴主人:『當初如果聽那客人的話去做,你就省下牛酒,終究也沒火災。
 今日你論功勞大小來宴請,建議曲突徙薪的人沒功勞,因救火而焦頭爛額的人為上客?』
 主人因而醒悟,招待建議曲突徙薪的人。

 現今茂陵徐福,上書數次說霍氏會出變故,亦該要制止。
 當初假如照徐福的話行動,今天國家不需要花錢分賞,
 臣下也不會出現叛逆作亂而遭誅滅。
 事情已經發生,而徐福卻無受賞,
 希望陛下明察,嘉許曲突徙薪者,讓他的獎勵在焦頭爛額者之上。」

漢宣帝賜徐福綢緞十匹,亦封他為郎官。


能防範於未然的人,才是真正高手。
如孫子兵法:「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把戰爭消弭於無形,才是好將軍。

再者,我之前有位長官曾說:
「假如你現在解決的問題,是十個月前種下的,那這樣,不能算你功勞。」
雖然這仍需考慮一些因素(像是時間),才能如此論斷。
然而,基於未雨綢繆的立場,不無道理。

諺語講:「不是閒人(暗指賢人),閒不得;若能閒下,非等閒」。
表現出兩個極端,不是很笨作不成事,便是如上云之概念的一類人,確實的賢才吧!

(左傳)東周的曹劌說過:「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現在我們這個上位者,便應驗這段話。

非但不會曲突徙薪,還為未來埋下很多地雷未爆彈;
做起事每每事倍功半,也談不上是個焦頭爛額(勞而有功)者。
還天天很閒,事不關己的模樣,哈哈。



-------------------------------------------------------------
故事原典:
資治通鑑 卷025 漢紀17 甲寅、西元前66年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則不遜,不遜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
在人之右,眾必害之。霍氏秉權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愛厚之,宜以時抑制,無使至亡。」書三上,輒報聞。

其後霍氏誅滅,而告霍氏者皆封,人為徐生上書曰:
「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
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

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
灼爛者在於上行,餘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
人謂主人曰:『鄉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火患。
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邪?』

主人乃寤而請之。今茂陵徐福,數上書言霍氏且有變,宜防絕之。
鄉使福說得行,則國無裂土出爵之費,臣無逆亂誅滅之敗。
往事既已,而福獨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貴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發灼爛之右。」
上乃賜福帛十匹,後以為郎。


注釋:
「過」主人者,拜訪的意思,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鄉」使聽客之言,過去,通「向」。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札記-雜事-張大千的鬍子

父親曾跟我講過一個故事,
有人問張大千睡時,是把鬍鬚放在棉被內、抑是棉被外?
他答:沒留意,明天告訴你答案。
到晚上,他先試著鬍子置棉被外,發現睡不著;改在內,仍難眠。
於是,整夜如此地放進放出,折騰數回...
翌日,那人問他結果?張大千答:我失眠了。

這故事父親想講,一個人得失心越重,越緊張慌亂,治絲益棼。
不如,凡事都以平常心治之,放輕鬆。


後來,發現這故事的源頭,並不是張大千的軼事。
而是出自 黃永武先生的文章:有心與無心

這是我從黃先生的《好句在天涯》得知的,以下為節錄:
我在<有心與無心>一文裡提及「一位鬍鬚長得像張大千的老公公」晚上睡覺時,
鬍鬚究竟放在棉被外還是棉被內,自從被人一問,那天晚上將鬍鬚放出放進,整夜都睡不好了...
只是假設,方便讀者有具體印象...不久讀到別人文章,就引這故事...主人翁已確定是張大千...
再過一陣子,又讀另一篇,主人翁已確定是于右任....



因此,義理是真,故事訛傳。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札記-占卜-玉珮祛厄?

我在PTT讀到一篇文章:
一小妹妹騎摩托車,家人撥她手機,她不便接,家人就接連著打。
怕是急事,她靠邊停車接聽,電話卻斷了。
說時遲那時快,差不到兩三秒,一場劌目鉥心的車禍在距她幾公尺的轉角路口發生!
附近的店家見狀,對她說:你運氣真好,車剛好停下,不然遭殃的是妳。

心有餘悸,回到家後,問家人為何連著電話數通找她?
(其實她想知道,她是怎麼避禍的?)
她母親回說:「忘了」。讓她非常納悶。

突然,她發現掛在脖子上的玉珮碎了,
於是她驚覺,今天可以與死神擦身而過,是玉珮的祛厄力量!


我則有不同見解。
所謂真理、必然,是實驗一次成功,實驗一百次成功,實驗一萬次成功。
這世界,誰敢用一顆石頭(玉)押安全、賭性命的!

還是回歸到詩經上的話:「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永恆的配合天命(人理,人間之善惡之理),自己就能求到很多的福分。
人的善緣自於此,亘古不易的道理。多注意交通安全才是真的。




----------------------------------------------------------------------------
永言配命:言,虛詞。詩經常見的虛字。

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風俗-《筷子,不只是筷子》

黑字是敘述,藍字是引用。


這本書,最有趣的,莫過於書背上資訊,以及開篇的筷子歷史。
書背上文字如下:
第一雙象牙筷是3100前紂王下令製作。
第一個使用公筷的是宋高宗,
收藏筷子最多的是明代奸相嚴嵩(兩萬雙)。


何以中國的老祖宗不用刀叉吃飯,偏要發明筷子呢?
(這就是開篇的內容,稍後提)

筷子能夾、撥、挑、爬、撮、剝、戳,撕,
種類有...
金筷只有帝王的餐桌上才有,銀筷試毒並不可靠,
而「拾到象牙筷弄窮人家」又是為什麼?(覺得不重要,沒記)
用冬木筷吃飯可防口瘡,棗木塊則有防餿的功效。

古人詩云:「不可依日無此君」。
但是用筷民間忌諱多;朱元璋請唐肅吃飯,
唐肅因橫著而丟了官,這又是為了哪一樁?

(Page 82 出自《翦勝野聞》,把筷子橫放在碗上,
是民間習俗,出自對同桌親友的尊重。
意指:我先吃飽,筷子尚未放下,還在陪著諸君。
朱元璋認為俗禮不可以用於天子,唐肅因而獲罪)
一邊擺一根犯「分離」的忌,船家將筷子橫放碗口是犯「觸礁」的忌。

筷子還有重大功用:
求婚示愛、鬧洞房、掀頭蓋、...祈子順產、有助於兒童智力發展...




筷子的歷史,我大體點一下:
傳說,筷子的發明自於大禹。
他日夜忙於治理(黃河)水患,時刻緊迫,片刻不得少緩。
有次吃肉,等不及肉鍋冷卻,就從旁砍兩根樹枝,從湯夾出肉塊吃食。
久而久之,他也習慣如此。旁人從而效仿,筷子的雛形就此現世。
若根據這說辭,筷子自夏朝時漸漸出現 ,這不無可能。
然而,從前人有歸功於名人的習慣(如黃帝內經,並非黃帝所寫),
原創者或許不是大禹。

戰國時代,《韓非子,喻志》稱筷子為「櫡 」,
古代「者 」與「煮」同字,所以「櫡 」跟煮食有關。
中國最早的烹調方法,肉多用烤的,菜多用煮的,
因此,筷子最初是湯羹中撈菜的器具。

《廣雅,釋器》:梜謂之箸。箸又稱「梜 」,與夾菜入口有意謂。

(Page 29)由考古分析中得知,中國人全面用筷子(不再用手)吃飯,
是在戰國晚期,因為在此之前的陪葬品,有洗手的(用餐)禮器,
戰國晚期及秦統一之後,就消失無蹤。

漢朝,《史記》有時寫「櫡 」,有時寫「箸 」。
說明:有木筷跟竹筷的不同。(南方多竹筷,北方多木筷)

魏晉南北朝:又有新名稱:「筯 」,音同字不同。

唐宋時,從唐詩中考據,「箸 」與「筯 」並用。
附帶提(Page 274)日本的筷子也稱「箸 」,想必與唐朝有關。
其材質多以樸素木製為主,沒中國象牙筷、金筷...,
估計是仿效中國去日本的鑑真和尚,出家人用的餐具,以樸素為主。
跟中國最大的不同,日本筷子頭尖,依實用性推測,是因挑魚刺方便。

元朝,「箸 」與「筯 」兼用。

明朝,《菽園雜記》 ,
民間漁家 諱「住(船走不動)」,諱「翻(翻船)」,
將「箸 」改稱「快兒或快子」,「幡布」改稱「抹布」。
流傳之後,「箸 」變為「快」,即今日叫的「筷子」音。

清朝的文人認為要將他與原本快字區隔,加了竹字頭。
之後,筷子還被附上吉祥意思:筷子筷子,快生貴子。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札記-政治-對付台灣人的三方法

清末及日據,對台灣這片土地的人民的負面描述,還真不少筆。
有甲午戰敗,李鴻章於馬關(下關)談判時,曾講出:

「台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 (事實是李鴻章沒說過這話);
有蔣渭水醫生說台灣人:「畏威不懷德」;
亦有流言傳:「(台灣)三年小叛,五年大亂。」(這可能指林爽文...等之事。)

其中,我覺得最生動、趣味的,
是自安平古堡附近某一蜜餞店家夥計聽到,辜顯榮對台灣人的描述。

而那夥計是從聊辜先生是何號人物起頭的:
台灣割讓給日本後,台北城人心惶惶、秩序大紊,
商家店面不時遭暴民亂兵洗劫,生意人不勝其擾。
因此商會推舉年青的辜先生,潛出城至水返腳(今 汐止),迎請日軍(皇軍)接管維安。
在裡應外合下,台北城很快便回復治安。


後來,辜先生又代表眾賈,到基隆港碼頭,接台灣首任總督的駕。
辜先生在等待時,不經意地拱右手貼眉,眺向總督所搭的軍艦。
於此同時,總督也遠看港上,正巧瞧到他,便說:
「岸上不著軍裝的是誰,怎那麼有禮貌,距離遙遠就已敬手禮候我」。
(正常禮儀是打躬,軍人才行敬手禮)
於是這個美麗的誤會,讓總督對辜先生一直懷好印象,特別尊重,禮遇有加。

之後的某次機緣,總督請教辜先生:
「你怎麼看台灣的民性?如何治理較妥當?」
辜先生鏗鏘有力(用台語)答言:
「台灣人!怕死(驚死)!愛錢!愛做官!抓這三點,台灣人很好管!」
從此,日本人就根據這三特性,管理台灣。


怕死!愛錢!愛做官!現在觀來,這說詞形容臺灣人依然有效。
不過...這故事是假的,
並非是辜先生的手筆,而是後藤新平醫生的治台三策,
他是第四任總督 兒玉源太郎的幕僚。
維基百科有談及這事,如下(條目:後藤新平):
後藤新平更利用人性的弱點,提出「治台三策」:
臺灣人貪財愛錢,可用利益誘惑。
臺灣人貪生怕死,得用高壓手段威脅。
臺灣人非常愛面子,可用虛名攏絡。
後衍生為評斷台灣人民性的知名論點,即:「貪財、怕死、愛作官」。
後藤新平依此三策,採用「糖飴與鞭」的兩手策略,
一方面以嚴刑峻法對待異議人士,另一方面積極致力於建設臺灣經濟。


由於此策,1912年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的建造,亦貫徹這統治邏輯。
左邊是銀行(今台灣銀行),右邊是法院(今司法院),即「糖飴與鞭」。
聽話的,去銀行領錢;不聽話的,去法院領死領罰。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旅遊_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

讀這本書,
讓我認識了多位對建設台灣,非常有貢獻的日本人,
他們用極其認真,負責的態度與作為,
興辦諸多台灣現代化的基礎建設,至今仍受其德澤。
我由衷的感謝,及欽佩他們。他們是

八田與一:嘉南大圳,烏山頭水庫,自此嘉南平原稻米產量躍增。
William.k.Balton與浜野彌四郎:William.k.Balton是台灣自來水之父。
    目前台北市的地下水道,不少就是他們的設計,且仍在使用
    (當時臺北下水道覆蓋率已是亞洲第一高)。
後藤新平:台灣衛生軟硬體之擘畫者
新渡戶稻造:台灣糖廠之父
伊澤修二:台灣皇民教育的奠基者,且不論日文教育對台灣人民是對是錯,
    讓台灣生活教育、國民素質的集體提高,光這點,就足以說明他的了不起。
兒玉源太郎:第四任台灣總督,帶來後藤新平,一同開發台灣

尤其在兒玉源太郎(第四任台灣總督)、後藤新平(第五任台灣總督)這兩位總督,
對經營這片土地,最有建樹,最為用心,乃至我覺得,倍蓰於清廷付出。
清廷,只能提一個劉銘傳而已。

而且,本來日據時的台灣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曾一度要放棄台灣,
若不是兒玉源太郎的堅持,台灣又歸返清廷,再被當成化外之地吧。 


我在台灣作家/漫畫家漁夫的部落格讀到,
國民黨將嘉南大圳及自來水吹噓成國民政府的功勞,
直至近幾年(民進黨主政時)才一一糾正回來。如此掠人之美的行徑,可悲可笑。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旅遊_澤木耕太郎《旅行的力量 : 深夜特急最終回》

藍色字是引用原文
深夜特急,共四班車 (四冊書)。
前三冊寫真實遊記,而這冊談涉是思想面:
啟程之因、描述旅程的成書構想、
旅遊的過程和過後,所帶給作者的省思及讀者反饋。
人文思想濃吧!我唯獨對這一冊特別有感想,
認為應該先讀完這本,後讀前三冊才對。


當有人踏向陌生、一望無垠的廣袤世界,
不要害怕,但請一路小心」,這是作者對他說的話。
當人面對未定、無限可能的茫茫未來,不也如此,「不要害怕,但請一路小心」。
書裡的不少情境,都可輝映上現實人生態度。

如第224頁的一段話:
攀岩家山野泰史:『(一切皆已就緒,登山卻發生意外情形)...
這時千萬不要想說「啊!出現無法預期的狀況」而驚慌失措,
首先告訴自己「這種事經常發生」乃是培養自己因應無法預期狀況之力量的第一步』

常聽人說:「計畫趕不上變化」,
這並非意味放棄(不再小心謹慎)、不準備了,那會更危險。
而是一切備妥,卻面臨上變化,就是要像山野先生,視之平常,當作常態處置它。
況且事前有準備,會比不準備更容易解決它,先放輕鬆吧!

而在前三冊(東南亞之旅)同有此例,
作者尋想「為何會覺得東南亞比不上香港?」
其原因在於他到那,都找香港的影子,才直直不快樂。

後來,他的心態便轉變成:
要看見美,得拋除既有之想法,欣賞各地殊別他處的民情風光。」
此心此境,何嘗不是一席人生閱歷之談嗎?


其次,書中有一個觀點,我很認同!
在第195頁:
漫畫世界將從動作派(action)走向反應派(reaction)
作者被這句話啟發而認為:「各地交通路線、飲食的遊記,如過江之鯽,不多我這一篇
所以著眼點在此地之旅,這國、這城市、這民情感發我什麼。這才會是有特色之文章。」

對此,我深有同感,
旅行的樂趣,本不是要把自己代入別人發現的公式、俗套的窠臼,
而是能趁著此良機,脫離習慣環境的麻痺,
讓生疏刺激,喚醒沉睡已久的情智,燃起熱情,走出自己的一番風味吧!
又如第41頁所言:
報導文學要有清晰的頭腦,閃耀的才能(我認為是文采),及行動力
作者都具足了吧!而且這種文章唯有這個人可以寫出來,即如第106頁,
山野井先生說不帶通訊工具的理由:「我希望盡可能將單純的自己放在山上。」
這書是作者的旅遊談,亦是獨特的人生觀。也相應到首章援引的話:
「旅行是一種個體。自有其性格、風格、個性和獨特性。旅行是人,絕無雷同。」
--美國作家 約翰.史坦貝克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札記-心理--常提醒自己別慣性思維

黑字是引用之敘述紫字是我感想

 剛剛讀到一個故事(註一),有位數學教授考學生一道題:
「現有3個數字,2,4,6。它們順序遵守某一規則,規則已寫在這張紙的背面。
你可以問我任何數字,我將回答你,你的數字符不符合該規則。
最後,要告訴我,規則是什麼?」

大多的學生接著會問:「8符合嗎」,教授答:「是」;
「10呢?」,「是」;「12?」,「是」。
於是,學生便說出自己的答案:「每個數字差2」。但是,教授說「不對」。

有位學生,他是這樣問教授的:「4呢?」,教授答:「否」;
「7?」,「是」;「-4?」,「否」;187,-56,0,1‧‧‧‧一連問了好幾個數。
終了,他對教授講規則是:「後說的數字,要大於前面那個」。教授回「正確」。


我們喜歡在習慣的思維、規則中,觀察外在的一切,及定義內在的自我。
人若要成長,應當要冒險,大膽嘗試陌生的「不合理,我不會」,離開舒適圈。
如果要高飛,就該忘了地平線;如果要突破自我,就該忘了我是誰。




 --------------------------------------------------------
註一:《思想的藝術》,Page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