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札記-醫健-中世紀的理髮師兼任外科醫生※


理髮廳二色柱、三色柱是由於中世紀的理髮師兼任外科醫生"放血"的醫療工作(註1),
故將柱子塗成紅色和白色(代表動脈和繃帶),
或塗成紅色、白色和藍色(象徵靜脈)做成招牌...
興許是我聽太多回,習以為常,已不覺有可疑之處。

反倒比較好奇,為什麼理髮師會兼任外科醫生(這是史實)啊?
換句話說,我能理解這兩職業工作差異大,中世紀前和中世紀後,分開十分正常,
但為何偏偏在中世紀,兩者會結合?


*****
可以思考一下,古時候沒有現今科學昌明、醫術發達,未開化的人類生病時找誰求助?
我想答案很簡單,就是鬼神、巫醫(或能稱神職人員)之類的。
不明瞭生理機能如何運作的他們,看到世界的動態變化,
既然不是自己操作的,就會直覺冥冥之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主導。
是後來隨著人類各面向的提升知識(有顯微鏡幫助了生物學),不知病因的範圍漸漸縮小了,
醫治工作才慢慢從神職人員轉移至醫生、護士等醫事專業人員,
神職人員也得以悉心宗教事務。
這有一點點像「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的感覺,
中世紀理髮師會兼任外科醫生,正是這轉換過程中的一步。


據<理髮店門口為什麼都有紅藍白旋轉柱?>(以<理髮店>代稱,註2)一文寫:
 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742 - 814 年)曾頒布敕令,
 規定所有修道院和教會醫療機構只能聘用牧師。
 四百年以來,僧侶從事放血、放膿、灌腸及拔牙,甚至剪髮刮鬚等工作,
 但有關工作始終有違於傳播福音的原意, 有損僧侶神聖形象,要求改革聲音不絕。

此言:
中世紀前,神職人員會負責治療病患,如放血、放膿、灌腸及拔牙,偏離正職損害了形象。
而放血治病是來自希波克拉底跟蓋倫的學說。
希波克拉底相信月經是大自然為女性除去不良體液的方式。
蓋倫則進一步推演,那些流到身體末梢的血液通常已耗盡,
可能在不正常環境下積聚及腐敗而導致生病,治療方法就是放血,去除腐敗血液。
所以,那些血液是污穢的,而神職人員長時間接觸
別篇文章有說:這也是損壞形象的原因之一

放血、放膿、灌腸及拔牙,一看能明白與醫病相關,但為什麼再包含「剪髮、刮鬚」?
因為(西洋)古代人的眼裡,去毛、去血都是對人體的改變,
藉此去除身上惡靈(註1),便歸為同類行為。


復次,<理髮店>說:
 1215 年第十屆拉特蘭會議上,羅馬天主教的領袖們終於達成共識,
 規定僧侶和任何神職人員不應從事外科手術,否則不得擔任教會高職
 自此,僧侶的工作更加專精,
 集中在侍奉神及傳福音方面, 理髮師代替僧侶從事外科手術及修剪鬚髮。

此言:
1215年,基於「弘教才是本務」,神職人員將「放血、放膿、灌腸及拔牙」轉給理髮師。
或許能這麼說,1215年之前就有理髮師,可是,只能「剪髮、刮鬚」,
不可以「放血、放膿、灌腸及拔牙」,1215年才放行。

那1215年之前有沒有從事「放血、放膿、灌腸及拔牙」的外科醫生?
我認為可能有,因為上面說「教會醫療機構」,也許有其他的「醫療機構」,
而且,歐洲何止加洛林王朝...,不過,應該少數吧,人們應該比較相信神職人員。


復次,<理髮店>說:
 畢竟外科手術需要更多專業醫學知識,1745年,正式與理髮師分家,
 外科醫生創辦了外科聯合會,理髮師成立了理髮師聯合會,兩個專業各司其職。


這在講,從1745年這年起,逐步結束中世紀的理髮師會兼任外科醫生的現象。


--------------------------------------------------------------------------------------------------------------
1. 中世紀之前(特別是1215 年之前),歐洲僧侶會負責放血、放膿、灌腸及拔牙的醫療工作。
2. 中世紀時(特別是1215 年第十屆拉特蘭會議後),
 教會規定僧侶和任何神職人員不應從事外科手術,故而,轉給理髮師兼任外科。
3. 隨著人類文明進步,外科手術需要更多專業醫學知識,
 1745年起,理髮師和外科醫生的工作分道揚鑣。
--------------------------------------------------------------------------------------------------------------
(圖片出處)

註1:以下文章皆有援引:寇特.史坦恩《頭髮:一部趣味人類史》  一書內容
○幾乎從文明誕生開始,人生病了就會去尋求醫生的幫助。
雖然這些醫生在不同的社會裡有不同的形象和名稱,
但他們通常都是通過召喚和控制主管生命與疾病的神明來爲病人治療的。
醫生的總體指導思想是「健康與否取決於正邪神明較量的結果」。
所以他們要採用各種手段來驅逐惡靈,
例如念咒、放血、鑽顱(在頭骨上打洞)和剃除毛髮等
在這些方法裡,修剪毛髮與放血同樣重要。
在現代人眼裡,修剪毛髮和治療疾病是兩種不同的工作;
在古代人眼裡,這都屬於一類工作——都是醫治人的身體。
根據這種看法,修剪毛髮和治療身體——分別是理髮師和外科醫生的工作,
在某種程度上,兩者的意義是一樣的。

拉特蘭會議作出裁決後,形成了一個新的職業——理髮師兼外科醫生,
並且風靡中世紀的歐洲。爲了表彰理髮師兼外科醫生對社會的重要貢獻,
英國國王愛德華四世(King Edward Ⅳ)在1462年成立了第一個理髮師公會,
並將其作爲其他行業的典範,授予公會成員在倫敦擁有理髮和外科手術的壟斷權。

○在國王認可的公會之外還有一羣外科醫生,
他們無視所謂的壟斷權,憑藉其解剖學知識實施更激進的手術。
雖然這個組織規模很小,在1514年的倫敦僅有11名從業者,
卻給自己起了個很誇張的名字:外科醫生聯合會(Fellowship of Surgeons)。
當這個聯合會的一位成員——托馬斯·維卡里(Thomas Vicary),
一位訓練有素的外科醫生兼人體解剖學書籍的作者——
治癒了國王亨利八世(King Henry Ⅷ)的「腿疼病」後,
國王在1540年把外科醫生聯合會與理髮師公會合併到一起。
這一欠考慮的合併雖然規定理髮師與外科醫生應各司其職,
但在實際操作中雙方常常無視這一規定。
儘管兩者因爲爭奪生意糾紛不斷,但理髮師和外科醫生的聯合會依然存在了200 年。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利益羣體的矛盾終於達到無法調和的程度,分裂在所難免。

理髮師兼外科醫生的培訓主要從擔任學徒做起,
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刮鬍子、理髮和實施小手術,如放血和放膿。
學徒們在進行手術訓練時對其開刀的身體認識得不那麼精細。
相比之下,專門的外科醫生培訓則包括進入大學學習和深入研究人體解剖學等,
他們處理的外科手術(如槍傷、撕裂傷、潰瘍、腫瘤、軀幹或顱骨骨折以及燒傷)
也複雜得多。此外,由於他們的背景、知識和豐富技能,
外科醫生漸漸贏得了理髮師所沒有的尊敬。
不僅身患重病的普通人需要他們的幫助,就連皇家海軍也在船上配備訓練有素的外科醫生。
這些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了理髮師兼外科醫生與純粹的外科醫生在1745 年分道揚鑣:
外科醫生創辦了外科聯合會(1800 年更名爲「皇家外科醫學院」),
而理髮師則成立了理髮師聯合會。這兩個組織至今仍然很活躍。

理髮師兼外科醫生唯一殘留的痕跡可能就是理髮店外的旋轉柱了,
它代表著曾經很常見的放血術。爲了排出那些被認爲是「有害的血液」
理髮師兼外科醫生會切開病人手臂上的血管,把血液收集到盆子裡,
然後用白色繃帶包紮病人的手臂。在這個過程中,病人咬緊牙關,手裡緊抓著一根杆子。
在平時,理髮師兼外科醫生會把乾淨的白色繃帶纏在杆子上,
然後把杆子放在店前作爲提供服務的標誌。
後來,他們不再擺放真的杆子和繃帶,而是用仿照實物造型噴上油漆的柱子來代替:
柱子有時會塗成紅色和白色(代表動脈和繃帶),
有時會塗成紅色、白色和藍色(象徵靜脈)。


○在那個時代,醫師間有一個普遍的想法,那就是「手上沾到血是有損尊嚴的」
而當時的內外科醫生之間的差距也是極大的,
外科醫生不受人敬重,甚至不能得到大學中的教職,
內科醫生卻可被尊為學會會員,能成為教皇和王公們的侍醫或在大學中主持講座。...
另外一個讓中世紀醫師不願從事外科的原因,其實古今皆然,
根據醫師作家蘇上豪的《開膛史》書中記述,中世紀外科執行者跟現在醫生一樣,
都面臨著瘋狂病人家屬的報復的風險。當時就有規定,外科矯正手術必須是100%成功
否則如果手術失敗,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的話,那醫師就必須交由患者的親戚朋友處置。

○放血通常就在浴室中進行,病人先用溫水沐浴,使血液流動加快,這樣更容易放血。
病人手中握著一根木棍,理髮師在要放血部位的上方纏上繃帶阻止血液流動,
再用小刀割破隆起的血管,血就流出來了。
 放血後,理髮師把繃帶洗乾淨,放在室外的柱子上晾曬。
久而久之,這種在風中飄動的繃帶成了理髮師招攬生意的廣告。
人們後來設計了一個招牌,紅白相間條紋螺旋狀纏繞在圓柱上,
紅色條紋代表血液,白色條紋代表繃帶,圓柱代表病人手中握著的木棍,
這也就是現代常見到的理髮廳招牌的典故。 
大概到1700年左右,這種圓柱就成了理髮館的固定標識。
由於理髮師社會地位低,隨著外科技術的發展,外科醫生不屑與他們為伍,
外科醫師協會規定外科醫生的標識為紅白相間條紋,
理髮師的標識則為藍白相間的條紋,以示區別。


註2:
旋轉柱是西方歷史產物,殘留理髮師兼外科醫生的古老痕跡。
話說,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742 - 814 年)曾頒布敕令, 
規定所有修道院和教會醫療機構只能聘用牧師。
四百年以來,僧侶從事放血、放膿、灌腸及拔牙,甚至剪髮刮鬚等工作,
但有關工作始終有違於傳播福音的原意, 有損僧侶神聖形象,要求改革聲音不絕。

1215 年第十屆拉特蘭會議上,羅馬天主教的領袖們終於達成共識,
規定僧侶和任何神職人員不應從事外科手術,否則不得擔任教會高職。
自此,僧侶的工作更加專精,
集中在侍奉神及傳福音方面, 理髮師代替僧侶從事外科手術及修剪鬚髮。

○在拉特蘭會議做出裁決後,形成一個新的職業「理髮師兼外科醫生」,
為了表彰他們對社會的貢獻,英國國王愛德華四世於1462 年成立了第一個理髮師公會, 
授予公會成員在倫敦擁有理髮和外科手術的壟斷權。

畢竟外科手術需要更多專業醫學知識,1745年,正式與理髮師分家,
外科醫生創辦了外科聯合會,理髮師成立了理髮師聯合會,兩個專業各司其職。
如今理髮師兼外科醫生唯一殘留的痕跡是理髮店外的旋轉柱,它代表曾經很常見的放血術。

為何西方有放血治療?
古希臘著名醫師希波克拉底相信月經是大自然為女性除去不良體液的方式。
古羅馬醫師蓋倫進一步發展這個理論,宣稱流到身體末梢的血液通常已耗盡,
可能在不正常環境下積聚及腐敗,因而得病,治療方法就是放血,以除去腐敗的血液。

中世紀的理髮師和外科手術密不可分。
中世紀醫生分四大類,在大學裡受過教育的內科醫生社會地位最高;
其次是醫學院未畢業的外科醫生;再次是行會培訓的外科醫生;
最低的是外科理髮師,牙醫、眼科醫生也屬於外科理髮師。
中世紀醫學院認為人體血液是不凈之物,醫學院出身的醫生都不願意親自做手術。
動刀這種「骯髒」的行為讓給了最底層的理髮師做,
而醫學院的醫生們更樂於解剖屍體、研究人體結構。

理髮師能夠成為外科醫生,得益於他們的職業優勢。
中世紀有三種職業整天與刀接觸:屠夫、劊子手和理髮師。
而只有理髮師的刀適合進行外科手術,
誰都不願意看著屠夫或劊子手拿著一把鋒利的兇器幫你放血。
早期的理髮師沒有受過專業的手術訓練,
因此人們只願意接受理髮師做放血、拔牙等簡單的手術。

從公元十一世紀開始,理髮師在兼任外科醫生前會由醫學院的醫生為其進行若干培訓,
培訓內容實踐多於理論,提高了理髮師的醫療水平。
158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更是下令承認理髮師為正式外科醫生,
這一法令直到1745年才廢止。

--------------------------------------------------------------------------------------------------------------
重要的參考文章:聶文:19世紀以前歐洲的理髮師外科醫生


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札記-醫健-最高死亡率的一場手術※


在那個沒有麻醉劑的年代,沒看錯,人類有經歷過沒麻醉劑,不得已仍得作手術的時期。
而且,抗生素比麻醉劑晚,意思是,除了疼,還得擔心術後感染。

當時發生了一樁手術死亡率達300%的手術,人類醫學史上僅此一例。
更準確地說,接受開刀的是一名病患,開完刀後,死了三個人。
主刀的醫生並非庸醫,
而是大名鼎鼎的快刀手-李斯特(Robert Liston,1794年- 1847年,註1)醫師,
不到2分鐘30秒,完成截斷一條腿(截肢)的手術。
那麼,那場死亡率300%的手術是怎麼一回事呢?


那天,李斯特醫生,又一次地不到2分鐘30秒做完截肢手術,
過程中,不小心還截掉年輕助手的一根手指。那個時代,外科手術可以賣門票讓人觀賞。
有位觀眾的外衣也被醫生的手術刀劃破,他誤以為刀子刺中要害,當場嚇暈,之後休克死亡。
幾日後,病患和這名助手,則因傷口生壞疽而死。術後壞疽在無菌手術之前,這算常見。
所以,手術一人,死亡三人,死亡率300%。

這件事記於理查德·戈登(Richard Gordon,1921年-2017 年)的著作內,
請注意戈登先生生卒年約晚於李斯特130年,絕非親眼見證,
若事情屬實,資訊管道或許是口耳相傳或文字。



--------------------------------------------------------------------------------------------------------------------

○Richard Gordon describes Liston as the fastest knife in the West End...



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

韻文_(清)袁枚<苔>: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清朝袁枚詩作<苔>有二,這是較多吟誦的一首: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百度百科(註1)譯成白話:
沒有陽光照射到的植物生長不易的地方,苔蘚卻能長出綠意,展現出美麗的青春。
苔花如同米粒般大小,也要像國色天香的牡丹那樣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開放。

另外,百度百科的「賞析」(註1)寫得優美,也建議閱讀。


這首的妙筆之處在於用苔的比喻,鼓舞人要有堅苦卓絕的意念。
雖說環境險惡,但能絕處逢生;雖是地位低微,但不窒鴻鵠之志。
袁枚另一首<苔>:「各有心情在,隨渠愛暖涼。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
若先讀了「白日不到處」,則較易明白「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
而第一首顯得正面積極,會比第二首多受喜愛吧!


*****
看到「苔」,我還聯想到位於日本京都的西芳寺,係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別名為「苔寺」,自然以此一絕。據說入寺參訪採明信片預約制,准不准得碰運氣,
而獲准入內,還需在寺中讀經和寫經,頗是麻煩。可是,我仍希望有機會到那一遊。




----------------------------------------------------------------------------------------------------------------




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公告-整理資訊1.6.2:標籤變動


為了我查詢方便,十大類標籤再往下細分,以及A、B標籤相同者合併。
目前文章接近一千,因此,仍需建兩個目錄檔:
由於僅我一個人處理,將會有一段很長的過渡期。
目前:更新完成的有0、1、2、9


*****
2019.07.01 整理資訊1.6.1-發布日期調整
想分享文章,從2019.08.01之後,改放在日期雙號日。
例如,1月2日、1月4日、1月6日...
並且盡可能寫得老少咸宜,避免有激進、血腥、情色的內容。
而不想分享的文章,則是置在日期單號日。

我沒有時間壓力,亦無瀏覽數壓力。
所以一本書可以寫成數篇,也會有第二次讀、第三次讀後心得的文章。


*****
2017.07.31 整理資訊1.6-整合成一篇
一.整理資訊1.6以前的,全整理於此。

二.標題
  標籤A,以筆記心得為主,格式:分類_題目
  標籤B,以生活省思為主,格式:札記-分類-題目
  詳細說明在:凡例

三.發布時間是我隨便挑的,我習慣填偶數日跟早上7點半,晚上10點。
  若從前的文章有更動,文末會新增:更新日期。

四.部落格,目前對外公開的(從前是:公告-五個部落格)
  分別是這網站:
  1. 香嚴書齋 非佛教類
  2. 菩提小築 佛教類
  3. 人生旅程 遊記(很久沒更新了)
  4. 小學堂  字、詞、成語 

五.文章總目錄放在:網頁:A(筆記心得)目次B(生活省思)目次


*****
2017.07.30 整理資訊1.5-發布日期設定

我寫文章,常會將查資料、列要點、立大綱等等事情,分數次完成,少有一氣呵成,
縱然做完那些事,起頭動筆,未必一鼓作氣,還是陸陸續續填齊,
這應該是我從不設時限的緣故,
因此,不經意就累積破百以上半成品文稿,
而且,對於完成的那些,標示的脫稿日期極少是正確的。

如果是過於久遠,即超過一年,自此後,我會在文末,加上「更新日期」
發現從前文章的觀點有錯誤而修正,亦是按此辦理。


關於文章的「日期與時間」
日期部分,雖然我說我所有的部落格,主要對象是自己,
比如香嚴書齋,就是將我讀完的書、看過的影片作歸納、抒感想,
以整理自己的思想及知識構架,跟日後回味。
(沒辦法,讀過而忘記的書太多太多,要寫筆記,才不會船過水無痕)
但其中有些是非"說理類",像是典故由來、健康資訊、百科常識等等,
主觀性不強烈的,我覺得不妨拿出去分享。
所以,2019年1月以後,取日期基數日來標示這些。
例如,1月1日、1月3日、1月5日。
其餘的,說理味濃,主觀性強烈的,則置於偶數日。
而時間部分,經常看見"7:30","22:30",那是隨便挑的時間,沒特殊涵義。


日後,會不會變成基數日不發文呢,且讓我們看下去,XD。


*****
2015.02.25 整理資訊1.4.1-標題

關於「標籤」與「標題」,我認為存在著混亂的問題。

先談標籤,
我的A類與B類,劃分得不明確,缺少一種能一目了然、黑白立判之標準。
所以,我從新再歸類A、B的準繩。
 
A類,以筆記為主
是針對一本書、或一演講、或一視聽資訊,
或一特定歷史人物、或一歷史事件、或一地方之風俗民情作筆記及感想發表。
比如文獻探討,就屬於這類。
 
B類,以感想為主
則是不嚴謹,與朋友閒聊、周遭發生事件的感觸之抒發。
或者是,我個人對"現在遭遇"的人、事、地的看法主張之表述。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
A是偏謹慎,B是偏輕鬆
同樣談人、事、地,A則是談過去,B是聊現代,
而B的善惡對錯等等未定的空間,會比較大。
日後若再遇到難分類之問題,再對以上所言作調整。

其次,標題。
由於有A與B類的標籤,日後標題的「細分類」,我想A、B類盡量維持一致,
而且為了快速區分,現將
1. 「生活小摘-」更名「札記-」。
(「生活小摘-」當初的立意是為:搬部落格之方便)
2. 廢止「說史談典-」,直接冠上中國史朝代(包含民國)或外國與其世紀。
 無法知道時代的,就寫我國典故,外國典故。


*****
2013.03.26 整理資訊1.4-標題

我的標題太混亂,該訂出一套標準了。
眼前,大項的分類相信是沒啥問題了,
接下來,將注意力放在標題,寫得可讓我一目瞭然。
是故,將文章標題〞規格訂成:
A類:
 
〝細分類〞-(來源)〝標題〞〝part number:副標題〞
B類:
心情小摘-
〝標題〞
C類:
未定義。會在整理資訊的2.0說明。
整理資訊:
整理資訊〝版號〞
心情瑣事:心情瑣事-〝標題〞


A的細分類,這恐怕是最複雜的。
A的來源,我是劃分成三,書、聲、影。如今認為不夠清楚,得再細切。

文:文,與查(網路查詢) 二項。 文章的最後面,一定要標註來源
書:書 一項。
聲:聲 一項。 皆自於演講,寫個〝聲〞代替。
        如果是音樂,那已經在細分類中解決,無須再處理。
影:節目(可寫中與外),電影(可用國籍分),戲劇(可依國籍分),三項。
共七項

A的標題:
若是書名,則《書名》 ,若是文章,則<篇名>,

若是電影名或演講題目,則用【】,
其餘的,直接寫。


A的part number:副標題:
是應付我自訂的字數限制,分篇比輯。
我希望每篇文章不要超過一千字,至多一千五百字。

A的例外情況:
由於我很喜歡中國文學和歷史知識,
所以在細分類出兩個特別情況,韻文和說史談典,夾雜於十大類中。


*****
2012.07.22 整理資訊1.3-Anobii的頁碼註記法

我的筆記,
多數情況下,會完全仿效Anobii上的頁碼註記,
把書中某某頁的重點騰錄下來,如果有感想的話。


*****
2012.07.21 整理資訊1.2-視聽節目的雙書籤

大項分類,我是援用圖書館之排法。
000總類、100哲學.....

而我第一部份的(A)筆記心得,部分資訊來自於談話性的節目。
我原打算把它用『談話節目』為作專門的類別。
後幾經思慮,覺得憑依聊述之內容做分類,較為妥當
然而,這卻延伸出一副作用:
同一出處或系列分輯而出,造成日後查閱有難。


舉例來說,開卷八分鐘(介紹書的節目),
我不可能根據它集數的順序去看。
倘若我將先聽讀過的做成了筆記,按書之種類存到各處。
日子一久,堆集到可觀數量,
如欲知道哪些筆記從它而來,我剩哪幾集沒瞧,
這些搜尋將折騰掉大把時光。


因此,我綜合了上述兩想法,採雙書籤(或多書籤)的方策。
凡談話節目,通通擺在我從前butichen的無名網誌(現仍留存)。
先設定文章日期與該集播出日一致
然後應用標籤(圖書館)分門別類,標題前註明『節目名稱』
我想,上述的麻煩可排除。
由於這些談不上是我讀過的書,就將其附在A類最後或不放。


*****
2012.07.20 整理資訊1.1-一網站二部落格

大略來說,以六大項涵蓋我所學所感,不太會更動了。
而最終的規模,目標是一網站與一部落格。
(這有難度,會多一兩個部落格來幫助。
但努力盡量集中於一處,當初整理的目的,就為簡化)


網站作入口,專職文章分類,不需擔心容量上限。
而部落格,無空間限制,負責儲積文章。
目前以無名的(bodhichen這帳號)為主,
若遇要嵌入圖片或特殊情況,
方把文章安排在google上(無名有圖片空間限制)。
而無名這邊留其連結,好作串接。


二部落格均是名為『菩提小築」,分別在無名跟google網誌。


*****
2012.06.24 整理資訊1.0

我從前就有這想法了,把我聽聞、閱讀、經歷的資訊。分成兩大類,世間與佛教。
第一類,「世間」。
實質上,就是除了佛教相關之外的事,我把它分成三部份。
第一部份,筆記心得,
是以書(文字書籍)、聲(演講聲音檔)、影(電影、影片)為本位。
來記述心得以及重點歸納。

第二部分,生活省思,則以我為本位,
談生活上遭遇到事情的有感而發,有時會引用見聞之書、聲、影的說詞,
這將不免與第一部分的同事重提。
然而,這兩個述事之出發點相異,我也就不刻意閃避重複。

第三部份,系統歸納。
我起頭的計畫,把第一第二部分全部資料,
同類統整起來,是要弄成文、史、哲三套系統。
可是這一切得依我時間分配而定,目前是沒足夠空閒建構。
而若有的話,我會先把歷史系統完成。


第二類,佛教。
依然切三部分,與前面分法精神一致。
第一部分,經律論(包含今人著述)之書、聲、影的重點歸納。
以妙雲集為主要根據,來涵蓋解釋佛教的全面。

第二部分,系統歸納。
將第一部分的資料按《印度佛教思想史》,
將佛教思想的化零為整,以利融會貫通。
可以的話,再分深淺二支。這是我最想完成的。
除此外,又建立一套系統,順學佛的次第,談施戒定慧。

第三部份,佛教的知與行。閒談一些學佛,在生活上會碰到的事情和疑惑。


目前,我的網頁,佛教的第二部分跟第三部份排列是相反的。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植物_黃花曼陀羅

在我假日散步的道路旁,有一不小區域長如上圖的花朵,花香馥郁。
地是政府的,或許是某些有心人士蓄意栽植,才生成一片的。

此花名為:黃花曼陀羅(註2)。維基說:原產地是墨西哥,可是看起很早傳入中國境內。
三國時代,現在已經失傳之華佗所創的麻沸散,有傳言,處方裡有曼陀羅花(註3);
亦有傳聞,民間「蒙汗藥」,小說中常出現,其成分也有曼陀羅花(註4)。
不過,上二者聽聽就好。比較可信是,宋朝、明朝的醫書中,它被拿來當麻醉藥(註2)。

聽完千萬不要自己拿來嘗試喔,
因為第一點,不了解正確劑量;第二點,曼陀羅花整株有毒,種子毒性最大(註2),
也就是花粉也有毒(註5),雖然聞起來很香,但不適宜在居住的室內種植。



----------------------------------------------------------------------------------------------------------------------
曼陀羅花整株有毒,種子毒性最大。
----------------------------------------------------------------------------------------------------------------------
註1:圖片來源


宋朝《扁鵲心書》<睡聖散>中說:
「人難忍艾火炙痛,服此(曼陀羅花等)即昏不知痛,亦不傷人。」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曼陀羅花>記述
「八月採此花,七月採火麻子花,陰乾,等分為末,
    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其苦也」
都強調了它的麻醉作用。
據說三國時期華陀所製的「麻沸散」也含有曼陀羅花,民間的「蒙汗藥」也是用其所製。
(睡聖散: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傷人。
 山茄花(八月收) 火麻花(八月收) (按∶八月中火麻花已過時,恐作七月為是。) 
 收此二花時,必須端莊閉口,齊手足采之。
 若二人去,或笑,或言語,服後亦即笑,即言語矣。
 採後共為末,每服三錢,小兒只一錢,茶酒任下。
 一服後即昏睡,可灸五十壯, 醒後再服再灸。
 (按∶山茄子,今謂之風茄兒,其花亦謂之曼陀羅花,火麻即大麻。
 今圃地所植之黃麻乃是此種。
 《本草綱目》云∶曼陀羅花,生北土,南人亦有栽者。春生夏長, 獨莖直上,
 高四五尺,生不旁引,綠莖碧葉,葉如茄葉。
 八月開白花,凡六瓣,狀如牽牛花而大,攢花中折,駢葉外包,朝開夜合。
 結實圓而有丁拐,中有小子.八月採花, 九月採實。
 花實氣味俱辛溫有毒,主治諸風及寒濕香港腳,驚癇脫肛等證。相
 傳此花, 笑採浸酒飲,令人笑,舞採浸酒飲,令人舞,予嘗試之。
 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 引之乃驗,又云七月採火麻子花,八月採山茄子花,
 陰乾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灸火不覺苦痛,蓋古方也。
 今外科所用麻藥即是此散,服之並無傷害。))


華佗所創麻沸散的處方後來失傳
傳說系由曼陀羅花(也叫鬧羊花、萬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烏、香白芷、
當歸、川芎各4錢,天南星1錢,共6味藥組成;
另一說由羊躑躅3錢、茉莉花根1錢、當歸1兩、菖蒲3分組成。
據後人考證,這些都不是華佗的原始處方。
[這篇文章最有價值的是,它有吸入系麻醉劑的歷史]
○第一種麻醉藥笑氣
1800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動物在氧化亞氮中會失去知覺,但可以恢復。
他用一隻貓做實驗,將它放入盛氣化亞氮的容器里,幾分鐘後,貓幾乎完全失去知覺。
將貓取出,幾分鐘後,貓開始活動,半小時後恢復正常。
通過一系列實驗,他還得出使用吸入性麻醉藥要與氧混合的結論,從而為實驗提供了依據。
1844年12月10日,美國29歲的牙科醫生韋爾斯首次將笑氣用於拔牙,
宣告無痛拔牙的時代來臨。

第二種麻醉藥:乙醚
1841年,美國醫生朗用乙醚替代笑氣,發現其效果與笑氣相仿。
1842年,他首次主病人手術前吸入乙醚,使其失去知覺,為病人切除了一個瘤子。
隨後,美國醫生摩爾根也發現了乙醚的麻醉作用,並率先發表他的發現。
乙醚很快替代笑氣成為外科麻醉藥的首選,“無痛外科手術”得以實現。

第三種麻醉藥:氯仿
1847年,英國醫生辛普森發現氯仿的麻醉效果比乙醚強得多,
而且沒有乙醚的爆炸性和刺激性,大力提出介用氯仿代替乙醚用於外科麻醉。
但在實驗中,人們發現氯仿的毒性遠大於乙醚,量重時,易導致病人死亡。
這限制了它的普及。

第四種麻醉藥:
190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植物實驗室的克拉克和奈特發現乙烯的麻醉作用。

第五種麻醉藥:甲氧氟烷
20世紀60年代,甲氧氟烷被發現具有很好的麻醉作用和鎮痛作用。
以後,人們將它發展成為臨床套用的一種吸入性麻醉劑。


汗藥這個名詞在中國許多古典小説中經常看到,
書中描寫的“蒙汗藥”麻醉作用極強,人若吃了“蒙汗藥”,便會昏睡過去;
失去知覺,猶如死人,甚至“加入刀斧也不知”。其實“蒙汗藥”就是具有麻醉作用的植物浸液。
由於該藥的主要作用是使肌肉鬆弛,汗腺分泌受到抑制,
所以古人將此藥取名為“蒙汗藥”是極為確切的 。蒙汗藥乃是用曼陀羅花製成...


註5:
日前就有名女子與朋友在路上看到一朵相當美麗的大黃花,忍不住摘下狂聞,
未料當晚竟經歷了恐怖的「鬼壓床」,事後一查才驚覺該朵花的驚人真相。...
據了解,威曼與朋友所摘下的這朵大黃花是有「天使喇叭」之稱的大花曼陀羅,
屬於木曼陀羅屬植物,花朵外型呈喇叭形狀,更有白、桃、粉等顏色,相當鮮艷美麗。
但這種花其實含有萃取物「東莨菪鹼」(Burundanga),
不僅會造成頭痛、噁心、頭暈、瞳孔放大等症狀,
有時還會產生像威曼所遭遇到的幻覺,也可能陷入昏睡。

曼陀羅是一種綠色開花植物,按理來說它應該很適合養在室內的,
但是,曼陀羅恰恰相反,很少有人會將曼陀羅養在室內,
雖然它美麗嬌艷,也可以淨化空氣,但是它是有毒的植物,
並且是劇毒導致人體致癌,曼陀羅花的香味有迷惑人心的效果,
古人有用它來練毒,或者入藥,除非特殊情況一般不要輕易在室內養殖這種植物。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數學_從第幾層樓丟下,玻璃球會剛好碎掉(未知解法)?


最近看到一個面試題目(註1),如下:
給你兩個一模一樣的玻璃球。這兩個球如果從一定高度掉到地上就會摔碎,
當然,如果在這個高度以下往下扔,怎麼都不會碎,超過這個高度肯定就一次摔碎了。
現在已知這個恰巧摔碎的高度範圍在1層樓到100層樓之間。
如何用最少的試驗次數,用這兩個玻璃球測試出玻璃球恰好摔碎的樓高。

為了便於你理解這道題,我不妨講兩個具體的策略。
第一個策略是從第一層樓開始,一層一層往上試驗。
你拿著球跑到第一層,一摔,沒有碎,接下來你又跑到第二層去試,也沒有摔碎。
你一層層試下去,比如說到了第59層摔碎了,那麼你就知道它摔碎的高度是59層。
這個策略能保證你獲得成功,但顯然不是很有效。

第二個策略是預測一下,試一試, 你跑到30層樓一試,沒有碎,再跑到80層樓一試,碎了。
雖然你把摔碎高度的範圍從1-100減小到30-80,但接下來你就犯難了,因為你就剩一個球了,
再這樣憑感覺做試驗,可能兩個球都摔碎了,也測不出想知道的高度。

它的答案是:
第一顆球,由下往上,每次增加10層樓丟,
比如:到10樓丟,沒碎,就去20樓丟...一直到碎時,
   如果100樓沒碎,答案就是100。
第二顆球,在第一顆球碎時,退10層,由下往上,每次增加1層樓丟。
比如:第一顆在80樓碎掉,則退到70(80-10),照71、72、73...順序丟。
一定會在20次內找到。


假如有三顆球,答案是:
跟上題的模式一樣,
第一顆球,由下往上,每次增加22層樓;
第二顆球,找到第一顆球碎的樓層,退22層、每次增加4或5層樓丟;
第三顆球、找到第二顆球....   ,退4或5層,每次增加1層樓丟;


*****
我雖然知道這兩題答案,
但沒有找到為什麼第一題是10和1、第二題是22、4(或5)、1。
(我覺得網路上應該有人解答)因此,我從答案去猜解法。

從作兩輪,作三輪,我想到程式的For loop。
1.作兩輪:
for(int i = 0; i <n; i++)
 for(int j = 0; j <n; j++)
    ....
複雜度為:O(n^2)

2.作三輪:
for(int i = 0; i <n; i++)
 for(int j = 0; j <n; j++)
        for(int k = 0; k <n; k++)
        ....
複雜度為:O(n^3)


假如我要作兩輪(兩層的for loop),把100層都跑到。n^2=100。
就是拿100開2次方更號=10,n為10。
第一個for loop要做10次,每次就要增加100/10=10(層樓)。
第二個for loop要做n^2次,也就是100次,那每次就要增加100/100=1(層樓)。

假如我要作三輪(三層的for loop),把100層都跑到。n^3=100。
就是拿100開3次方更號,n約為4.64(4的立方是64、5的立方是125)。
第一層for loop要做4.64次,每次就要增加100/4.64,約為22(層樓)。
第二層for loop要做4.64的平方次,每次要增加100/21.54,約為4或5(層樓)。
第三層for loop要做4.64的立方次,那就是100的意思,
每次要增加100/100=1(層樓)。

這是我能想到的、最有可能的解法。



-------------------------------------------------------------------------------------------------------------------
註1:圖片來源

-------------------------------------------------------------------------------------------------------------------
參考資料:硅谷來信SE2,Letter025、026

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札記-韓劇-【明天和你】:時光旅行



韓劇【明天和你】,韓文:내일 그대와,내일是明天,그대是你(註1),와是介詞的和(with)。
這是一部穿越時間劇,雖然沒有明講,但看之後便明瞭其「時光旅行」之設定:
1.時光旅行者只能往返現在、未來,不能回到過去。只要他活著的(未來)時間段,他都能去。
  男主角第一次穿越在2009年3月25日的49天(49齋)後,
  地點是南營往首爾隧道,所到的未來時間點是2015年冬。所以,是6年後。
2.時間等速,或說時間不能靜止
  舉例才好懂。
  若男主角今天6:00出發去一年後的未來,在那邊待了2小時後,回到現在。
  因為時間等速,得加回花掉的2小時,時間只會是今天的8:00。
  這也是為什麼第6集男主角卡在12月3月(沒搭到去南營最後一班電車)而徹夜未歸。
3.未來可以扭轉。這穿越劇常常會難以自圓其說、邏輯自洽之處。
4.穿越方式是坐電車。南營→首爾,去未來;首爾→南營,回現在。


本齣戲要角三人,男主角俞素俊(維基:柳炤俊)、女主角宋瑪琳、
大叔宋斗日(女主角父親、和男主角一樣的時光旅行者)。

為何以「明天和你」作劇名?「你」應該指女主角。
男主角俞素俊(維基:柳炤俊)和她相識相愛結連理而改變人生走向,即「明天」之因。

兩人成婚,再包括2019年3月25日,
原本男、女主角和大叔三人死期,共兩大命運轉折點。
因此,至少有三條時空線(或看成平行時空),如下圖。
這是我最感興趣的,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主因。

藍色虛線是兩大轉折點、紅色線是這部戲男主角主要走的時光軌跡。

第一條黑線,是原本命運。
男、女主角終生不相識,死前僅相遇二次。
初次是2009年3月25日,兩人由於彼此而逃過南營火車事故。
後來,居然一同死於2019年3月25日的交通意外(男34歲、女35歲)。

我最不能理解,
男主角和大叔已經知道自己的大去之期、地點,卻不閃躲、趕往赴死,編劇卻對此沒交代。
還有,2019年3月25日那天,未來的男主角,
一方面跟男主角說沒法改變,另一方面又要回去好好跟女主角相處(第三集尾)。
我猜最佳的理由應當是第四集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的話:
「與其是單獨的個體,彼此在一起,不忽略對方,一起戰勝所有的一切,應該才是對的吧。」


第二條黑線,是整齣戲的主線。
男女主角2016年9月結婚之後,第一條黑線自此事後的"未來"消失
而男主角消失,是進入第二條黑線後產生的「新增」事件。

大叔為什麼找不到不見的男主角?因為男主角穿越到整整三年後,
從2016年11月30日跳到2019年11月30日,當時第二條黑線的大叔已經過世。
其次,男主角自那時昏迷到2022年2月,
時間等速之故,即使馬上回去,僅能回到2019年2月。
換句話說,2016年11月30日~2019年2月,注定空白。


第三條黑線,嚴格說,2019年3月25日才是起點,係第二個轉折點。
大叔這天犧牲自己救男女主角,實際上就是他的女婿和女兒。
第二條黑線2019年3月25日之後的"未來"消失
於是,男女主角一路走到2022年。
也因此,沒撞見第二條黑線2019年11月30日昏迷的男主角。


*****
最後,講點題外話,網路上的中文字幕僅有一版,
這版怪怪的語句,就無法查其他人怎麼翻,我個人覺得麻煩。
簡單的單詞還好,比如:女主角都叫男主角:여보,
這版翻為:房屋中介,其實應該是Honey(註3),這我查得到,
然而,如果是整段句子,我就投降了。



--------------------------------------------------------------------------------------------------------------------
整理【明天和你】的平行時空
--------------------------------------------------------------------------------------------------------------------
註1:維基:明天和你 圖片來源


註2:韓語語法:實用韓語詞類概論3
○"二人稱"指談話的對方。如:당신(您),자네(你),그대(你),너(你),
너희(你們)。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札記-政治-(中國)交質與和親※


收錄在《古文觀止》裏,《左傳》 ‧ 隱公三年的<周鄭交質>(註2)寫道: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
 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
 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
白話(註2):
 信用不發自心中,盟約交換人質也沒用
  (交質,就是把親生兒子交給訂盟國對方當作人質。)。...
 假如有真誠信用,山澗溪流中的浮萍,蕨類水藻這樣的菜,
 裝在竹筐鐵鍋一類的器物裡,用低洼處溝渠中的水(粗劣的食物、粗陋的食器),
 都可以供奉鬼神,獻給王公為食。
 更何況君子締結兩國的盟約,按禮去做,又哪裡需要交換人質啊?

這告訴我們:
一來,當時國與國間有交換兒子作為人質的行為,強制對方信守。
二來,周是共主,鄭是諸侯,已到非用「失去兒子」作為懲罰才不致背義忘信,
   象徵周天子威信掃地,也就不能擔當國際間的仲裁者。


若以人性來思考古代的同盟立約,從高尚而低劣,
上者是以人格、道德(神靈)保證信譽,形式上用口頭承諾足矣,即一言九鼎;
次等,立下白紙黑字的契約,透由法治、人治加以保障,
於周朝(東周式微),則由各國的宗主國-周天子出面主持公道,
於現代,則是司法、行政機關,令使讓雙方履行履約或令毀約者付出代價;
再次等,則用抵押物,但如果互信不強,也會怕實踐約定,對方不會交還;
再不行,才用人情、親情加以約束,如上述的交質或稱質子(註3),還有聯姻、和親(註4)。

質子在春秋戰國時代蠻常見的,甚至到了中國最後專制皇朝的清朝仍有。
吳三桂之子「吳應熊」(註5)便是知名例子,而且,此例還包含和親,康熙帝姑姑嫁他。
但是,正如<周鄭交質>所質疑:有什麼用,彼此依舊不信任。
吳三桂最終叛變了,康熙帝也不安好心眼,早已視之為威脅,
即便吳不叛國,也會想方設法除掉他。
所謂「質子」、「和親」皆是現實政治利益為優先,誠信永遠次要。


*****
既然不重信諾,質子下場是否多為淒涼嗎?這很難說,看人們怎麼審度、交易好處。
例如:戰國時代楚懷王的太子,熊橫(後來的楚頃襄王),
當他父親楚懷王被秦所擄,楚國假稱楚懷王已死,向齊國請回太子。
齊國宰相說:
「如果不讓熊橫回去繼位,他其它兄弟就會被立為王,
 那這人質就毫無作用了(君主之家,兄弟會搶奪王位,父子會比手足親)...」
於是就齊王放熊橫回國(註6)。
而且,假設熊橫在齊國這段期間受好待遇,
日後兩國間或許比較少戰爭、好合作,放他回去,搞不好對齊更有利了;
又例如:秦始王的父親嬴異人,雖身為庶子在趙國當人質不被趙國君臣待見,
但遇到呂不韋,呂不韋將其視為「奇貨可居」(註7),助他回秦當繼承王位。


「和親」始於漢初,漢高祖用對匈奴服軟,以麻痺之。
到漢武帝當政,國富兵強,皇帝已不念是人家丈人、大(小)舅,置之於死地。
此等姻親為圖將來控制、滅掉對手而鋪路。

漢朝劉家這樣對付別人,亦防著別人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外戚。
我老師說:
「漢文帝之所以登皇位,其中一個理由是他母族(外公、舅舅)謹慎善良。這點很有趣。」(註8)
政治婚姻的結盟,向來不單純,親情是工具。



----------------------------------------------------------------------------------------------------------
1. 交質,就是把親生兒子交給訂盟國對方當作人質。
2. 在別國當人質的太子或王子,待遇不一定可憐。
 對方有可能會討好他們,等他們回國不失為一條人脈。
3. 和親政策,最後是結親、結怨很難說。
----------------------------------------------------------------------------------------------------------
註1:圖片來源




註3:維基:質子 (東亞政治)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為了互相取信,會互相交換人質,稱為質子。
○中央強權亦出於控制地方勢力的需要,會任命地方首領的親人為京官,稱任子,美言為入侍。


註4:維基:和親
和親始作人是西漢高祖劉邦,白登被圍七日之後周勃解圍擊退冒頓,
接受婁敬獻策,開啟了「和親政策」。
[婁敬,被賜姓劉,故又作劉敬]


透過政治婚姻使平西王吳三桂的世子吳應熊以額駙的身分留居京師,實際為朝廷的人質。


註6:
○楚國大臣都為此事擔憂,就共同商議説:
「我們大王在秦國不能回來,以割地相要挾,而太子又在齊國作人質,
 如果齊、秦兩國合謀,那我們就要亡國。」於是,想立楚懷王在國內的兒子為王。
昭雎説:「大王與太子都被諸侯留難,而我們違背王命擁立他的庶子,不合適。」
於是,詐稱楚懷王去世訃告齊國,
齊國國君齊湣王對國相説:「不如拘留楚太子來要求楚國淮北的土地。」
國相説:
 「不能,如果楚國新立君王,
  那麼我們就空守着一個沒有用處的人質,並在天下人面前做出不義的事。」
有人説:
 「不對。如果楚國立了君王,正好與新的君王作交易説:
  『給我們下東國,我就為您殺掉太子,不然的話,就與秦、韓、魏三國共同擁立太子。』
  這樣下東國一定能得到。」
齊湣王最後採納國相的計謀放回熊橫。熊橫回到楚國,繼承王位,是為楚頃襄王。
原文: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
「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於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
乃欲立懷王子在國者。
昭雎曰:「王與太子俱困於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乃詐赴於齊,齊湣王謂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
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
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
    『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然則東國必可得矣。」
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太子橫至,立為王,是為頃襄王。

2. 戰國時期「抱空質」是什麼意思?反映出當時什麼樣的情形?


戰國時有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呂不韋,他雖然事業有成,但深感商人社會地位太低,
所以萌發了從政的雄心。
當時,秦安國君有一個兒子名叫子楚,他被送到趙國當人質。
由於秦國屢次攻打趙國,所以趙國對子楚很不禮遇,生活用度也不寬裕,
經濟拮据,日子過得很不稱心。
當時呂不韋正好在趙都邯鄲做生意,看到子楚的特殊背景和處境,
認為「奇貨可居」,於是就去求見子楚。呂不韋對子楚說:「我能光大你的門庭。」
子楚聽後笑著說:「您還是先光大自己門庭,然後再光大我的門庭吧!」
呂不韋說:「您有所不知,我的門庭是有待您的門庭光大後才能光大啊!」
子楚心知呂不韋所說意思,便和他促膝深談。呂不韋告訴子楚自己的計畫:
秦昭王死後,安國君得立為秦王,如果安國君華陽夫人能立子楚為繼承人,
那麼子楚就可爭到太子之位。後來呂不韋的計畫果然成功了,
子楚被立為太子,繼位為國君,於是拜呂不韋為丞相。
呂不韋果然因為子楚這個奇貨,而得到了數不盡的名與利。
後來「奇貨可居」就用來比喻利用某種專長或有價值的東西以謀利。


○《史記 卷九 呂太后本紀》:太后家薄氏,謹良。


---------------------------------------------------------------------------------------------------------------
參考資料:<xy224 楚国为什么会对齐国开战?>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韻文_(周)《詩經》小雅:北山之什:<北山>:率土之濱※


《詩經》小雅:北山之什的<北山>(註2)的: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屢屢被引用。
意思應當廣為人知,若不清楚此段或想了解整篇詩文的白話意思,可以參考百度(註3)。
這一篇僅解釋「率土之濱」,更準確點,欲說明為什麼要用「濱」?

濱,指水邊。
這是來自於中國古代傳說裡的世界觀或宇宙觀(註4):天圓地方,地外環海。
百度解說是:
 頭上是天,腳下是地,天是半圓形罩在四方形的大地上
 大地的四周是四海:東西南北海,古人稱國境為海內

所以,相對來說,國境之外就被稱為「海(外)」。
換言之,王土的四面八方,無論有水無水,一律都叫「海(外)」。
舉個例,雖然南越、安南(現在越南)不屬海域,
對古時中國還有國土接壤,但仍然要說它是「海(外)」。

最後,我說我個人意見:若不考慮音韻,
率土之濱或許換為「率濱之內」(對應"天之下"),應該會比較好懂些吧~



---------------------------------------------------------------------------------------------------------------
在中國古傳說的影響下,國境之外皆「海」,古人稱國境為「海內」。
---------------------------------------------------------------------------------------------------------------
註1:圖片來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解釋為整句話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

○(一)陟彼北山,言採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gǔ),憂我父母。 
(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三)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方剛,經營四方。
(四)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牀,或不已於行。 
(五)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qú)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 
(六)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全詩六章。首章怨恨繁重的公差加在自己身上,給父母帶來憂愁;
次章説同為王臣,卻勞逸不均, 自己差事特別繁重;
第三章自我慶幸年輕力壯,還能應付四方奔走的差役;
第四、五、六章連用十二個“或”字,兩兩對舉,具體揭示了勞逸不均的事實。
詩人在這一系列鮮明的對照中,盡情地傾訴了心中的不平和牢騷,
從一個側面寫出了社會的不平等。


註4:
釋義:是指國境之內。古代傳說,頭上是天,腳下是地,
天是半圓形罩在四方形的大地上,大地的四周是四海:東西南北海,
故,古人稱國境為海內。

○基本釋義: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為海所環抱,因而稱國境以內為海內
 海內之地。--《孟子.梁惠王上》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內大亂。--《資治通鑒》
○詳細釋義:國境之內,全國。古謂我國疆土四面臨海,故稱。
 《孟子·梁惠王下》:“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
  焦循 正義:“古者內有九洲,外有四海……此海內,即指四海之內。

3. 教育部國語辭典:率土之濱
率,依循。濱,水邊。率土之濱指四海之內。
《詩經.小雅.北山》:「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古人認為中國四面環海,海濱以內為所有國土,所以藉四周的海濱來指全國。
率:自,沿。濱:水邊。


---------------------------------------------------------------------------------------------------------------
參考資料:<xy224 楚国为什么会对齐国开战?>

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札記-戲劇-從出演演員猜戲劇類型

我是從【狐狸新娘星】(註1)曉得李帝勳(譯音)這位韓星的。

查維基(註2)後,又曉知原來好幾年前,我就看過他出演2012年的電影【建築學概論】(註3)。

維基寫李帝勳的經歷:
平時愛打拳擊,並對動作片十分有興趣,所以很想出演跳舞與拳擊相關的電影。
在【狐狸新娘星】裡就不少搏鬥鏡頭,對於所謂的青春愛情劇(偶像劇),似乎多了些。

他另一部【遺物整理師】,他擔當要角(共同男主角)之一,
以地下拳賽選手的身份出場,當中,自是也少不了血腥打鬥的畫面。



這兩三天,我觀看youtube推播有人剪輯【doctors 醫生們】的短片,
我查詢它收視率,詫異居然會16%以上,於是,飛速追完20集。

女主角朴信惠(註4),第一集登場就武術制伏黑道,後面十幾集中有打架,卻偏少。
但由此,可以說朴信惠有著李帝勳相同「才藝」,演的戲(導演選角)大概率有武打。
同樣地,不難猜到2021年春季,朴信惠參演的【Sisyphus:the myth】,戲中會有什麼元素了。

一般而言,電影導演有各自有固定作品風格,人們可依此預期新作會有什麼。
然而,多半的人記不住電視劇導演名字,
而從主要演員名單,或許能提供一絲絲期待的方向。



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占卜_十二星座傳入中國

2018年6月出版,吳鈎《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註1)一書云:
將十二星座之說帶入中國的是,天竺僧人那連提耶舍。
於他譯的《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卷8(註2,以日藏經簡稱)談及。

不過,經中星座名與現今的頗有差異。
日藏經:射神、磨竭、水器、天魚、特羊、特牛、霜鳥、蟹神、獅子、天女、秤量、蠍神。
現今版:射手、魔羯、水瓶、雙魚、牡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處女、天平、天蠍。

由於出版時間離現在三年,其餘能搜尋到的資訊也都這樣講。
除非有新的考古證據,不然,這就是星座傳入中國的啟端。

今年三月,我在另一本書(已經忘了書名)讀到:
中國最早出現西洋12星座的壁畫,畫於張世卿墓後室墓頂。如下圖(註3):

我們可從《全遼文》卷11<張世卿墓志銘>(註4)認識墓主人生平。
要略言,他是遼代晚期較有影響的一個漢族官吏人,巨富,樂善好施,慕道崇儒敬佛。
由於生前篤信佛教,死後依西天荼毘禮火化人殮(註5)。因此,才有此壁畫。

然而,必須說:對佛教有些了解的人,應當知了佛教禁止(出家)弟子觀星望斗的。
《佛遺教經》,亦名《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
云: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殖及諸財寶。
 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
 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
修行多與「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相關,可將十二星宮全當成方便法,不了義吧!



-------------------------------------------------------------------------------------------------------
十二星座之說,透由天竺僧人那連提耶舍翻譯的《大乘大方等日藏經》的卷8,傳入中國。
-------------------------------------------------------------------------------------------------------
註1: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人愛談十二星座
將十二星宮帶到中國的天竺僧人叫那連提耶舍
隋朝開皇初年,他從印度帶來一批梵文佛經,並著手翻譯成中文,
其中有一部叫《天乘大方等日藏經》,裡面便提到十二星宮:
“是九月時,射神主當;十月時,磨竭之神主當其月;
十一月,水器之神主當其月;十二月,天魚之神主當其月;
正月時,特羊之神主當其月;二月時,特牛之神主當其月;
是三月時,雙鳥之神主當其月;四月時,蟹神主當其月;
此五月時,獅子之神主當其月;此六月時,天女之神主當其月;
是七月時,秤量之神主當其月,八月時蠍神主當其月。”
[都講到愛談的份上了,那應該很風行。我懷疑特,應作牡]




[這一篇文章詳盡介紹張世卿墓室所有壁畫]


志文前題「大遼師化州故殿直張公墓志銘並序」一行,
「前燕京□□□□中散大夫守鴻臚少卿開國子鄭皓撰」一行。
志文云:「大安中,民穀不登,詔行郡國開發倉廩以賑恤之。公進粟二千五百斛。以助國用。
皇上喜其忠赤,特授右班殿直。」按《道宗紀》:大安二年、三年,
在上京、中京、南京等地,屢次發粟賑貧民。三年四月「立入粟補官法」。
張世卿入粟授官,史志正合。《志文》稱世卿植花獻佛,
又於天祚生辰建道場,延僧誦經,施粥舍藥。具見當日社會一側面。
至於契丹漢人通婚、世俗送終火化,皆當時直接記錄,彌足珍也。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札記-數學-新加坡小六數學題

網友告訴我一則新聞報導(註1),說是新加坡小六數學題難倒許多人,題目如下:



而我讀完之後,幾乎同時就知道解法。
我覺得我高中、(理工院校)大學同學們也應該一眼能瞧出。
或許是記者浮誇,故意聳動視聽,安那標題。

假設參數,一定選方便自己計算的。
我的作法是假設伊凡(B代稱)有X枚5角,總錢幣數是X+104(題目說她有104枚2角)。
所以,B:X枚5角+40枚2角+64枚2角。
又因為海倫(A代稱)跟B的錢幣一樣多枚,
所以,A:X枚5角+40枚5角+64枚2角。

第一題問誰比較多錢?
若A-B大於0,就是A比B多錢,反之,B比A多錢。
(X枚5角+40枚5角+64枚2角)-(X枚5角+40枚2角+64枚2角)
相同的去掉,40枚5角-40枚2角,故,A>B。多12元。

第二題問,若A的錢幣重1134g,5角比2角重2.7g,B的錢幣重量為何。
從前題,知道A比B重的部分在於那40枚的差異,只要減去多重出來的部分,即B錢幣重。
故,(1134-40*2.7)g


我和那位網友討論,她算不出來的原因是太在意X的值是多少,
她認為知道X才有辦法知道答案,其實不用,
第一題,是比大小(相對),X可以在相減中去掉了。
第二題,也是比相對數值,兩人都有X,也可以省略。



------------------------------------------------------------------------------------------
註1:新加坡小六數學題難倒全國 學生網民同崩潰 醫院銀行都出po抽水 (圖片出處)

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札記-中史軼聞-(宋):《萍洲可談》:待漏院※



宋代流行寫筆記文(註1),包含史料筆記,因而豐富了歷史細節。
前幾天在讀一本朱彧撰的《萍洲可談》(註2),
序言中重要部分有被維基(註3)翻成白話。我的意思是:該書介紹看維基就夠了。
以下舉其中三點:
1. 《萍洲可談》早就遺失但因為有別的書引用、收錄它的內容,
  於是,能將其拼湊還原。約略統計,已回復原貌的八、九成。
2. 作者朱彧在王安石變法時屬新派人物,
 故書中對二蘇頗有微辭,對於執行新法的呂惠卿和舒亶又有好感。
3. 卷一記朝廷章典;卷二多記北宋末年廣州藩坊、市舶司之事;
 卷三記有王安石、司馬光、蘇轍、黃庭堅、沈括等人的事蹟,其中對蘇軾記載尤詳。


****
我對卷一中的一段感興趣(沒有標題),
它描寫的是百官約四更天(丑時)準備早朝的情景(註4):
 朝,辨色始入,前此集禁門外。
 宰執以下,皆用白紙糊燭燈一枚,長柄揭之馬前,書官位於其上,欲識馬所在也。
 朝時自四鼓,舊城諸門啟關放入,
 都下人謂「四更時,朝馬動,朝士至」者,以燭籠相圍繞聚首,謂之「火城」。
 宰執最後至,至則「火城」滅燭。
 大臣自從官及親王駙馬,皆有位次,在皇城外仗舍,謂之待漏院,不與庶官同處。
 「火城」每位有翰林司官給酒果,以供朝臣,酒絕佳,果實皆不可咀嚼,欲其久存。
 先公與蔡元度嘗以寒月至待漏院,卒前白有羊肉酒,探腰間布囊,取一紙角,視之,臡也。
 問其故,云「恐寒凍難解,故懷之」。自是止令供清酒。

因為沒有現成的白話翻譯,下文是我摘要翻譯(不確定的文句則省略):
 天剛亮,能辨別物色的時候,百官開始集合在皇城禁門外。
 宰相以下的官吏,也就是除了宰相外的所有官吏,
 每人提著一個白紙糊燈籠,燈籠上寫明官位,燈籠繫上長柄舉在馬前(要讓人看到馬在哪)。
 眾臣從住處來到禁門的時間是四更(丑時:1點到3點)。
 所以,當時人們說:
 「四更時,朝馬動,朝士至(四更時候,入朝士大夫及其馬兒動身前來)」
 又稱群臣拿燈籠圍聚在禁門前等待的景象為「火城」。
 宰相是最後到此的,到之時,所有人都將熄滅燈籠(應該是進去後文的待漏院)。

 皇城邊有特設的等候室(聽候入朝),謂之為「待漏院」,
 按官秩安排不同處所,同級別待一塊。
 待就是等候,漏是古代的計時器,我在前一篇講過(註5)。
 待漏院常備有酒肉瓜果。
 作者說他父親曾於農曆10月在那和蔡元度等上朝,
 服侍這些官老爺的奴僕對他二人說這有提供有羊肉、酒,
 便從腰間布囊取出東西,一看,是帶骨的肉醬(臡)。問他為什麼放在布囊?
 他說:「怕結凍咬不動,擱懷內比較溫暖」。由於有人私藏,自此之後,只供應清酒。

依照《宋史》卷70紀載(註6),禁門開啟時間是卯正一刻。
宋朝是一日100刻(註7),非96刻,所以大約是6點14分。
到待漏院是四更,最晚是3點,入朝是6點14分,他們等的時間頗長呀。



------------------------------------------------------------------------------------
「待漏院」,待就是等候,漏是古代的計時器。
它是皇城邊有特設的等候室,官員等待上朝之處,
常備有酒肉瓜果,按官秩安排不同處所,同級別待一塊。
------------------------------------------------------------------------------------
註1:百度百科:宋代筆記文
○筆記文是一種隨筆記錄的文體,“筆記”之“筆”即文筆之分的“筆”,意謂散記、隨筆、瑣記。
筆記文包括史料筆記、考據筆記和筆記小説。
○宋代史學,較前昌盛,有名學者,多精史筆,所以宋代的筆記文以史料筆記一類為最發達。
其主要特點在於多就“親歷”、“親見”和“親聞”來記敍本朝的軼事與掌故,
內容較為切實,不乏第一手材料。這一部分筆記,首先值得重視。


○序言:
是書《文獻通考》著錄三卷,
左圭刻入《百川學海》,陳繼儒刻入《祕笈》者,均止五十餘條,不盈一卷。
陶宗儀《說郛》所錄,更屬寥寥。蓋其本久佚,
圭等特於諸書所引,掇拾殘文,以存其概,皆未及睹三卷之本也。
惟《永樂大典》徵引頗繁,裒而輯之,尚可復得三卷。
謹排纂成編,以還其舊。雖散佚之餘,重爲綴緝,未必毫髮無遺,
然較左、陳諸家所刊,幾贏四倍。約略核計,已得其十之八九矣。
彧之父服,元豐中以直龍圖閣歷知萊、潤諸州,紹聖中嘗奉命使遼,後又爲廣州帥,
故彧是書多述其父之所見聞,而於廣州蕃坊市舶,言之尤詳。
考之《宋史》,服雖坐與蘇軾交遊貶官,然實非元祐之黨。
嘗有隙於蘇轍,而比附於舒亶、呂惠卿,
故彧作是書,於二蘇頗有微詞,而於亶與惠卿則往往曲爲解釋。
甚至元祐垂簾,有政由帷箔之語。蓋欲回護其父,不得不回護其父黨;
既回護其父黨,遂不得不尊紹聖之政,而薄元祐之人。
與蔡絛《鐵圍山叢談》同一用意,殊乖是非之公。
然自此數條以外,所記土俗民風,朝章國典,皆頗足以資考證。
卽軼聞瑣事,亦往往有裨勸戒,較他小說之侈神怪,肆詼嘲,徒供談噱之用者,猶有取焉。


註3:維基:萍洲可談


註4:
○在宋代,百官「朝,辨色始入,前此集禁門外。
朝時自四鼓,舊城諸門啟關放入,都下人謂『四更時,朝馬動』。
朝士至者,以燭籠相圍繞聚首,謂之『火城』。宰執最後至,至則滅燭。
大臣自從官,及親王駙馬,皆有位次,在皇城外仗舍,謂之『待漏院』,
不與庶官同處火城。」
換言之,上朝百官需要先在「待漏院」等候,漏是古代的計時器,待就是等候。

○待漏院為朝臣聚集之所。《宋代官制辭典》:
「待漏院,官廨名。唐朝已置。宋沿置,設於宮城左掖門南。
 為百官上朝前等候宮門開門之所。
凡早朝,自宰相官以下,都得在四更鼓起身入皇城門,所謂『四更時,朝馬動』。」
每人用白紙糊燈籠一個,燈籠上寫明官位,燈籠繫上長柄舉在馬前,
齊集於宮門前之待漏院,等候宮門開啟,何時開啟則得視皇帝何時上朝。

○餓肚子上朝自然是件苦差事,有人因此揣著羊肉上早朝。
宋代的朱彧在《萍洲可談》記載了這件事:
「每位有翰林司官給酒果,以供朝臣。酒絕佳,果實皆不可咀嚼,欲其久存。
 先公與蔡元度嘗以寒月至待漏院,卒前白:『有羊肉、酒。』
 探腰間布囊,取一紙角視之,臡也。問其故,云:『恐寒凍難解,故懷之』。
 自是止令供清酒。」
哎,順手牽一塊羊肉的後果很嚴重,竟然導致更換了早點,僅供應清酒了。
但想想也好,大清早冷颼颼的,喝上幾口驅驅寒。




註6:
漏刻,《周禮》,挈壺氏主挈壺水以為漏,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
所以視漏刻之盈縮,辨昏旦之短長。自秦、漢至五代,典其事者,
雖立法不同,而皆本于《周禮》。
惟後漢、隋、五代著于史志,其法甚詳,而曆載既久,傳用漸差。
國朝復挈壺之職,專司辰刻,署置於文德殿門內之東偏,設鼓樓、鐘樓於殿庭之左右。
其制有銅壺、水稱、渴烏、漏箭、時牌、契之屬:壺以貯水,烏以引注,
稱以平其漏,箭以識其刻,牌以告時於晝,牌有七,自卯至酉用之,制以牙,刻字填金。
契以發鼓於夜,契有二:一曰放鼓。二曰止鼓制以木,刻字於上。
常以卯正後一刻為禁門開鑰之節,盈八刻後以為辰時,每時皆然,以至於酉。
每一時,直官進牌奏時正,雞人引唱,擊鼓一十五聲,惟午正擊鼓一百五十聲。

2. 北宋官員上朝二三事 
由於官員進入待漏院的時間較早,因此待漏院提供酒肉瓜果供應。
《萍州可談》記載,「先公與蔡元度嘗以寒月至待漏院,卒前白『有羊肉、酒』。
探腰間布囊,取一紙角,視之,臡也,問其故,雲『恐寒凍難解,故懷之』。
自是止令供清酒。」《萍州可談》作者的父親與蔡元度均是神宗朝時人,
可見神宗時期待漏院開始只供應清酒。汴京市民自然也不會錯過這一大好商機。
待漏院前聚集著大量早點攤,徐鉉曾經面對「待漏院前燈火、人物、賣肝夾粉粥,
來往喧雜,即皺眉惡之,曰『真同塞下耳。』」也就是吐槽這種擺攤設點的行為粗鄙不堪。

○官員們早起了,那麼皇帝幾點起床呢?
陸游《老學庵筆記》云:「唯禁中未明前十刻更終,謂之待旦。
蓋更終則上御盥櫛,以俟明出御朝也。」據久保田和男《宋代東京研究》考證,
「皇帝在黎明十刻前(2小時24分鐘)起床、盥洗,然後等待朝會開始時間。
冬至時一更長度是2小時38分,夏至為1小時40分鐘。
換言之,所謂黎明前的十刻前,是指冬至時的五更初、夏至時的四更末」,
大約是與官員同時。

○禁門開啟的時間是卯正一刻。
《宋史·律曆志·漏刻》:「常以卯正後一刻,為禁門開鑰之節,盈八刻後,以為辰時。」
北宋時期的朝會大致有以下三種:大慶殿大朝會,一般是正旦、國有大事之時舉行;
垂拱殿視朝,允許宰相以下重要職事官參加,常有重要事務進奏;文德殿常朝。
垂拱殿視朝屬於日常朝會的一種,
皇帝接受中書、樞密院、三司、開封府、審刑院、請對官的奏事。
大約在辰時退回大內吃早飯。
根據王禹偁的《待漏院記》,禁門開啟後,垂拱殿朝會馬上開始。


○宋代是古代更鼓制度發展和完善的重要時期,
這一時期與更鼓制度密切相關的計時工具、計時方式、譙樓等物質、技術基礎都日臻成熟;
京師成爲宋代更鼓制度最爲完善的地點;
宋代更鼓制度運行的物質技術基礎是計時工具和計時方式。
基本的計時工具有水漏、火鍾、圭表、輥彈及機械計時器
宋代時制爲每日十二時辰,共分一百刻,
夜間行使更點制,日出前和日入後的各兩刻半皆歸入晝時。

○宋代官員作爲社會的精英階層,具有嚴格的上朝時間規定。
因「漏者所以正晨昬之度,爲朝會起居之節」,
漏刻爲朝會提供標準時刻,所以官員在正式上朝前的一段時間稱爲待漏。
待漏院即官員待漏之時集結休息之所,唐元和二年(807)六月,
「始置百官待漏院於建福門外」,至德年間「令有司據班品置院」,
至此待漏院分官位品級而設。

2021年10月7日 星期四

天文_12時辰與刻漏※

西方將一天等分成24小時,
印度是6時(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
中國則是12時辰,按地支依次名之。
當今世界皆用西方那套作標準,若將印度、中國兩套時間系統對應24小時制:
印度:初日分:6時-10時;中日分:10時-14時;後日分:14時-18時;
   初夜分:18時-22時;中夜分:22時-隔日2時;後夜分:2時-6時。
中國:子:11時-隔日1時;丑:1時-3時;寅:3-5時...
   後面,每兩小時為一時辰,以此類推。
百度百科(註1)寫,現今12時辰的時間段,乃唐朝訂下,
唐朝前縱使也是兩小時計一時辰子時是0時-2時,丑時是2時-4時...,與今不同。
我蠻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可是,我遍尋不著任何資訊能辨明真偽。
再者,我也疑惑為什麼如此巧合,
西方、印度、中國切割一天全不選10進位,而是6能整除的數字。


中國的計時,還有幾件事能拿來聊。
第一,夜間計時的制度:「更」
「更」如何對上現在慣用的小時。從下圖(註2)能一目了然。

第二,用地支計十二時辰從何時開始
由清朝趙翼《陔餘叢考》卷34中<一日十二時始於漢>一文,
一日的12時段以地支(子、丑、寅、卯...)為名,開始在漢武帝太初曆之後
太初曆之前,據杜預對《左傳》中「卜楚丘十時」的注釋,
是用「夜半、雞嗚、平旦、日出、食時、隅中、
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這12個詞彙稱之。
子時等同夜半、丑時是雞嗚、寅時是平旦,依序而下。

「卜楚丘十時」出處在《左傳•昭公五年》(註4),
意思為一日有10個時段,但這不就和杜預說的12個不一樣了?
趙翼對此作解釋:「雖然說10個,實際用的是12個。」

其次,或許會困惑的是,1點到3點的丑時為何是雞嗚,打鳴沒這麼早吧?
這恐怕不能朝字面意思去想,古代的長柄兵器「戈」也叫「雞嗚」(註5),同是和雞叫無關。
所以,先當作方便指時間的「代稱」吧,
就像泛稱不認識的人為阿貓阿狗、張三李四,但那人非貓、非狗,也不一定姓張、姓李。

另外,現在比較少人知道宋朝以後有把十二時辰對半分成「初」和「正」(註1)。
例如,子時兩等分成「子初」、「子正」。
依24小時制論,「子初」為23時到0時、「子正」是0時到1時。
這麼說,就有24時段,便和現在用法一致。


第三,中國古代計時工具(看現在時間)
普遍人知的古代計時工具是日晷,如下圖(註6),

再者是刻漏(漏壺、 水鐘,註7),是最主要的計時工具(註8),如下圖(註9)。
在無法看日晷,如夜晚、下雨等等沒日光的時候,它可以派上用場。
若是遇天寒結冰,還有點香、沙漏等計時方法。


用水計時,不可能算水滴數,而是看漏滿(裝滿)多少水量、達多少刻度。
所以有從刻漏所衍伸出的中國時間單位:「刻」,即我們常聽到的午時三刻的那個「刻」。
「刻」在不同朝代有不同時長,維基(註10):
 隋後普遍行百刻制,每一晝夜為100刻,即一刻為14.4分(14分24秒)。
 如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說到「漏以銅壺盛水,刻節,晝夜百刻。」
 但因100不能被12(一日十二時辰)整除,後來一晝夜又被先後改為96、108、120刻。
 至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頒行時憲曆後,改為日96刻。

一日96刻仍為目前所通用,此一刻即15分鐘
因此,午(正)時三刻,便是12點45分(註11)。
而若要古制單位表示11點45分,應說成午初三刻。



----------------------------------------------------------------------------------------
1. 一更是戌時、二更是亥時、....五更是寅時。
2. 一日的12時段以地支(子、丑、寅、卯...)為名,開始在漢武帝太初曆之後。
3. 宋朝以後有把十二時辰對半分成「初」和「正」。
4. 克漏是最主要的計時工具,一刻鐘每個朝代時長不同,慣說是15分鐘。
----------------------------------------------------------------------------------------


註2:奇鼎事業:十二時辰是什麼。(圖片來源)


註3:
一日十二時始於漢
古時本無一日十二時之分,《左傳》卜楚丘曰:日之數十,故有十時。是言一日只十時也。
其見於史傳者,記日之早晚則曰平旦,曰日中,曰日之夕。
又如《史記•天官書》旦至食、食至日失之類。記夜之早晚則曰夜半,曰夜未央,曰夜向晨。
又如《漢書•廣陵王胥傳》雞唱時,
《昌邑王傳》夜漏未盡一刻之類,無所謂子丑寅卯之十二時也。
況古人尚以甲、乙、丙、丁、戊分夜之五更,謂之五夜,
若其時已有甲子乙丑紀時,又何得以甲乙紀夜乎?
又《淮南子》日出暘谷為晨明,登扶桑為朏明,至曲阿為旦明,至曾泉為蚤食,
至桑野為晏食,至衡陽為隅中,至昆吾為正中,至烏次為小還,至悲谷為哺時,
至女紀為大還,至虞淵為高舂,至連石為下舂,至悲泉為懸車,至虞淵為黃昏,
至蒙谷為定昏。
是古時一日夜尚分十五時,且其所分之候晝多而夜少。
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干支為紀,蓋自太初改正朔之後,曆家之術益精,故定此法
如《五行志》日加辰巳之類,皆漢法也。
杜預注《左傳》「卜楚丘十時」之語,
則曰夜半,曰雞鳴,曰平旦,曰日出,曰食時,曰隅中,曰日中,曰日失,
曰晡時,曰日入,曰黃昏,曰人定。
是雖不立十二支之目,亦已分十二時而非十時矣。
蓋曆家記載已用十二支,而民俗猶以夜半、雞鳴等為候也。


註4: 
左傳•昭公五年》杜預《注》,載有十二時辰的完整名日為:
夜半、雞嗚、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2. 《左傳》占筮:卜楚丘神奇預言三不朽學說創立者叔孫豹的悲慘結局 
初,穆子之生也,莊叔以《周易》筮之,遇《明夷》之《謙》,以示卜楚丘。
曰:「是將行,而歸為子祀。以饞人入,其名曰牛,卒以餒死。《明夷》,日也。
日之數十,故有十時,亦當十位。自王已下,其二為公,其三為卿。
日上其中,食日為二,旦日為三。《明夷》之《謙》,明而未融,其當旦乎。故曰為子祀。
日之《謙》,當鳥,故曰明夷於飛。明之未融,故曰垂其翼。
象日之動,故曰君子於行。當三在旦,故曰三日不食。《離》,火也。《艮》,山也。
《離》為火,火焚山,山敗。於人為言,敗言為饞,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饞也。
純《離》為牛,世亂饞勝,勝將適《離》,故曰其名曰牛。
《謙》不足,飛不翔,垂不峻,翼不廣,故曰其為子後乎。吾子,亞卿也,抑少不終。」
 (《左傳》魯昭公五年) 


註5: 《十二時的筆記整理》
【雞鳴】:地支命名,稱作丑時。指夜半之後、平旦以前的那一時段,
即深夜過後的1時一3時。「雞鳴」《辭源》注爲:兵器名。
《辭海》則注道:《詩經,齊風》「篇名。樂府《相和歌》曲名。戈的別稱。」
雞鳴確有雞叫之意,
但在十二時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後、平旦以前的那一時段,即深夜過後的1時一3時。
「雞鳴」一詞,源于《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
早於此例的句子裏,即或有「雞鳴」,也均非特指時間,而僅僅是表示「雞叫了」這種情況。
如:《詩經、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為什麼我要強調赤道式日晷這個問題?
日晷本質是度量時角,只有把晷面平行於赤道面放置才有意義。
而我國古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沒有認識到這點的。當然你會說地平式日晷。
地平式日晷比赤道式日晷只有更複雜,因為其刻度是不均勻的,
我們古代的渾儀會刻時間刻度。
可是,那種國家製作,代表最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的渾儀,
時間刻度是在地平圈上,是均勻的100刻,
這是明顯錯誤的,說明了古人當時對日晷原理根本沒有什麼深刻認識。
這個現象,直到宋代皇佑渾儀製作的時候,才被糾正,時間刻度才被正確地刻在赤道圈。
赤道式日晷,保守的講,不會很早。
而且,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日晷在半數以上的情況下是無法使用的。
所以用日晷推斷真太陽時並不可取,難道夜裏和陰天出生的孩子就不用真太陽時?
我國古代時間管理的主要設備是刻漏
[ 裡面的古文援引《宋史》卷70:漏刻,《周禮》,挈壺氏主挈壺水以為漏...]


註9:




註10:

古以漏壺計時,一晝夜分為一百刻,至清初定為九十六刻。今用鐘表計時,一刻為十五分鐘。

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札記-中史-明太宗變明成祖※

明太宗、明成祖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註1),因大行皇帝無子,他得以庶系入朝14歲即位。
別瞧不起他年紀小,嗣統之初,
他就和皇親、重臣打起著名「大禮議」(註2)歷時十七年的政治鬥爭。


「大禮議」中,明世宗有個操作,我很感興趣。
維基:
 嘉靖十七年,
 朱厚熜給明太宗上尊號為「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父親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
 並將睿宗獻皇帝神主升袝太廟。
為何明世宗非得把「明太宗變明成祖」?

明世宗是明朝第11任皇帝(註3,假如英宗、代宗算兩任的話)、
他堂哥明武宗是第10任、他伯父明孝宗是第9任、他祖父明憲宗是第8任,
而他的生父朱祐杬不曾登位。
明世宗是以「兄終弟及」的原則,承襲他堂哥明武宗皇位。
「大禮議」表面上爭的,就是追封他的生父成皇帝身份,即沒君臨天下過一日的明睿宗。
可是,他為何多此一舉,再尊原本的明太宗朱棣(燕王),成後來人們熟稱的明成祖呢?

明世宗和明武宗全是明成祖的直系,乃"同一血脈"。因此,不應是血統緣故。
要說不同血脈,南宋時,宋高宗是宋太宗趙光義之後,
繼位者宋孝宗,乃宋太祖趙匡胤之後,那才是差距大。


有人說,會讓「明太宗變明成祖」基於兩理由。
其一,保證明世宗自己的皇位正統性;其二,減輕讓生父朱祐杬入太廟的壓力。

在我看來,最主要是正統性。
由於明世宗跟明成祖一樣,是旁系取代嫡裔、小宗入繼大宗,
有了明成祖此先例永永遠遠坐鎮太廟,明世宗生前,位子坐得天經地義;
死後,這群明成祖後代絕不敢議論明世宗得位不正,間接保護明睿宗(明世宗生父)地位。

而根據明朝宗廟制度(註4):
 明代,寢殿供奉九位皇帝神牌,太祖、成祖(嘉靖帝改諡)為萬世不祧之君,
 除此以外超出九個的則移入祧廟中。
移出的原則是「親盡則祧」,換句話說,除了廟號是"祖字輩"外,
從"宗字輩"裡跟當今聖上關係最遠、最老的那位先被移出。
於是,明世宗將這位明朝第3任皇帝升格為「祖字輩」的明成祖,
只要明朝不亡,便不會離開太廟(牌位離開的順序,從明朝第4任的明仁宗開始,接著第5任)。

至於「減輕讓生父朱祐杬入太廟的壓力」,要看「明世宗」子嗣是否綿綿不息。
倘若後繼之君、後繼的後繼之君等等都是睿宗、世宗的後世子孫,
那祂們在太廟會穩穩妥妥坐到更替7任皇帝之後了。


------------------------------------------------------------------------------------------------
左昭右穆,父為昭,子為穆,親盡則祧。
------------------------------------------------------------------------------------------------






註4:
一般情況下,太廟寢殿神牌開國君主(一般是太祖)居中,
按昭穆制度,左昭右穆,父為昭,子為穆,三昭三穆,一共供奉七位皇帝。
如果一個朝代需要祭祀的皇帝超過七個,除太祖「萬世不祧」以外,就「親盡則祧」,
即把與在位皇帝關係最遠的皇帝的神牌移出寢殿,移到祧廟當中進行供奉。
[開國皇帝,常常是"祖",劉邦正式名稱是漢太祖高皇帝,被簡稱漢高祖。]

2. 議祧
擬議將親盡之祖的神主遷出宗廟藏于祧,謂之“議祧”。祀遠祖、始祖之廟為祧。
古代帝王宗廟,除百世之祖不遷外,其馀五世親盡則遷去神主藏于祧。

2021年9月30日 星期四

札記-韓劇-【狐狸新娘星】:劇名

我好像對「劇名」尤感興趣,會問:為什麼編劇要取這名?
像韓劇【狐狸新娘星】,難道大家不覺得這名稱很特別,心生好奇嗎?
網路搜尋到的資料都說,這是因為女主角的父親開了一間「狐狸新娘星」的餐廳。
可是,這不得接著問,餐廳何故此名啊?

我猜應該是大多數人沒看過BiliBili這影片:【联合中字/蔡秀彬】狐狸新娘星未公开彩蛋
才不知道理由的吧。上傳者說它是彩蛋,我覺得它也可能是預告片。


以下,我藉由影片裡幾個鏡頭說明:
第一張:餐廳原名是:夏天的一家。
女主角名為韓夏天,「夏天的一家」,可說是合情合理。
然而,此刻,女主角的父親並非要將此招牌掛上,而是換下。


第二張:換上去的是「狐狸新娘星」,但這時,未講原因。


第三張,夜間,女主角的父親於高處眺望韓國仁川機場第二航廈。


第四張
仁川機場第二航廈,即男女主角發生辦公室戀情的地方,
將光線調暗後,餘留的光點(星星)看似張狐狸面貌。由是,能解釋狐狸、星這兩元素。
「星」是航廈亮起處,整體輪廓像「狐狸」。


第五張,影片中有講,女主角的父親是個不景氣(知名度不高)的童話作家,
為失散的女兒(10歲左右失散)寫故事。新作名為:狐狸新娘星。
於是,「新娘」一詞出現,湊齊最後一個元素,而指的正是他女兒。


狐狸新娘星,在仁川機場二航廈成為新娘的韓夏天(女主角)。


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札記-中史-歷史夾縫裡的人※


無意間在「談閱讀」的書中,看到一個超罕見的讀書人例子:
王莽之時,省五經章句皆為二十萬,
 博士弟子郭路夜定舊說,死于燭下,精思不任,絕脈氣滅也。

經查找,出自於王充《論衡》的效力篇(註1),白話翻譯為:
 王莽的時候,刪定五經的解說,每經都是二十萬字,
 年輕博士郭路晚上刪定原來五經的解說,死在燈燭之下,
 這是因為精力智慧不能勝任,血脈枯竭元氣不存的緣故。

若非該書作者舉此例,我也許永不知曉歷史有這號人,
但是,不認識這個人,確實...不會造成正面或負面效應。


從前我一老師用過「歷史夾縫裡的人」一詞形容:宦官、太監。
理由是他們以非仕途管道接近、影響全中國最有權力的人 :皇帝,甚至權傾朝野,能言廢立。
然而,同時在中國史上,絕大多數的他們籍籍無名,幹奴隸的活,
命如草芥,隨時會死在皇族一句話。
而在世俗眼光裡,刑餘之人不孝,除在皇宮生存,無處可去。
簡言之,他們真實存在,且最靠近又不得不靠近中國權力中心,
但出人頭地、被歷史記住,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宛如夾縫裡被瞧見閃過的身影。

宦官給大部分人的印象是糟糕的,但我不認為「歷史夾縫裡的人」一詞一樣指差勁。
它也拿來說:有別於從未出現或默默無聞,被記下但難憶起的人物。
郭路,幸虧王充之書,勉強在歷史留名了,可是,幾人知道這位「歷史夾縫裡的人」呢?



------------------------------------
註1:
王莽之時,省五經章句,皆為二十萬,
博士弟子郭路(御覽二三六、又三七六、又五四八引「路」並作「略」)。
夜定舊說,死於燭下,精思不任,絕脈氣滅也。
(初學記十四、御覽三七五、又五八四引「絕脈」並作「脈絕」。)


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風俗_花語:不盡相同※


花語的起源,目前(2021年)維基、百度百科說法不一。
百度百科(註2)說:
 花語最早起源於古希臘,在那個時候不止是花有特定的含義,葉子、果樹也不例外。...
 而在19世紀初,法國開始興起花語,隨即流行到英國與美國
 主要是由一些作家所創造出來用於出版禮物書籍,
 特別是給當時上流社會女士們閒暇時分翻閲之用。
 真正花語盛行是在法國皇室時期,貴族們將民間對於花卉的資料整理編檔...
 大眾對於花語的接受是在19世紀中葉
 那個時候的社會風氣原因...在大庭廣眾下表達愛意是一件很難為情的事情...
 隨着時代的發展,花卉成為了社交的一種贈予品,更加完善的花語代表了贈送者的意圖
此講二事:
1. 花語源自古希臘,19世紀開始盛行,普為大眾接受。
2. 當時人們含蓄,不敢言語表達心意,花語代為完善表現贈予者意圖。

維基則言:
 花語指各國、各民族根據各種植物,
 尤其是花卉的特點、習性和傳說典故,賦予其的各種不同的人性化象徵意義...
 花語在19世紀初起源於法國,隨即流行到英國與美國,是由一些作家所創造出來,
 主要用來出版禮物書籍,特別是提供給當時上流社會女性休閒時翻閱之用。
這也說二事:
1. 花語起始於19世紀的法國。如何流行,則與百度百科同。
2. 花語會因國家、民族而異。


關於花語起源,前者:古希臘;後者:19世紀的法國。
依我個人之力,很難查明誰比較貼近事實。

而前者說:花語是由一些作者所創造;後者說:花語會因國家、民族有別而不同。
假如又特別挑出知名度高的玫瑰花,拿它紅、黃、白色的花語作比對,
會發覺,除紅色外,其餘二色之語不很一致。如下:
百度百科:
紅:熱烈愛的宣言,銘記於心的約定;愛這花兒般優雅的你
黃:珍重祝福、嫉妒、失戀、分手、褪色的愛、想分手
  黃玫瑰(小型花) 笑着離別
  黃玫瑰(中型花) 您沒誠意
  有刺玫瑰 有夫之婦
白:天真、純潔、尊敬 、我足以與你相配
  白玫瑰(小型花) 淡薄,年輕

維基:
紅:愛、熱情、熱愛著你、求愛、我愛你、熱戀、希望與你泛起激情的愛
黃:友情、道歉
白:天真、純潔、尊敬、謙卑、美麗

這不就意味著如果受贈者重視花語,當收到黃玫瑰或白玫瑰,有機會產生誤解呢?
就像外國人送德國咕咕鐘不覺不妥,但在華人圈,比較傳統的人收到這禮,會氣得跳腳。
因此,比較建議,贈送前先問對方喜歡什麼花,或者,不怕麻煩,贈給後再多作說明。

由於前一篇文提到花語,才特意寫這一篇。



------------------------------------------------------------------------------------------------------------
花語,並無一統,隨人、隨風俗而定義不同。
------------------------------------------------------------------------------------------------------------
註1:圖片出處






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

風俗_皇袍:十二章紋※


這十二種紋飾,名為「十二章紋」,總會在中國皇帝冕服瞧見。
(東漢之前不確定,史書載:東漢之後到明朝,皇帝冕服一定要有這十二章紋)
我覺得百度的一段文句(註1)很有趣:「所有這些(十二章紋),均無案可稽」。
換句話說,文獻確實有這十二章紋各個的名稱,但圖案為何?圖案又怎麼流傳?沒人知道。
也許它們當中或多或少是有人看文字,憑空想像出來的。


*****
就按百度十二章紋的辭條,談談這十二組文字,我以為比較重要的幾件事吧。
一.十二章紋的最早而又全面的記載,是《尚書·益稷》(註2)。
  其中中舜帝與大禹的對話:
  「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繪)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
  援此證實所言,故這段不翻成白話。


註3
二.十二章紋入皇帝冕服始於東漢
 《後漢書:志第三十:輿服下》(註4):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巛(川的異體字)。
   乾巛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黃。日月星辰,山龍華蟲,
   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章施於五色作服。...
   ...
   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  
  白話譯文:
   黃帝、堯、舜確定上衣下裳的型式而天下大治,大概是取乾坤(天地)的道理吧。
   乾坤有文飾,所以上衣是黑色的、下裳是黃色的,
   (《易經.坤卦.文言》:「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這是千字文第一句的出處,也闡明古人的世界觀,
    世界初始顏色,天是黑(玄)色、地是黃的。「黃泉」的「黃」亦依據此。
    因此,上圖是明朝萬曆的畫像,上身的「衣」是黑色、下身的「裳」是黃的)
   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
   這十二章紋分布在天地間,也得以五種正色分布在的衣裳上。
    (五種正色,應當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代表色)
   ...
   天子衣服具備全部十二圖案( 乘輿,天子乘坐的車子。亦借指天子);
   三公、諸侯衣服具備山之後的九個圖案;九卿衣服具備華蟲之後的七種圖案;...


三.十二章紋在皇帝衣裳“袞冕”上的具體位置,開始於隋朝
  《隋書卷十二:志第七:禮儀七》(註5):  
  袞冕之制,...
  於左右髆上為日月各一,當後領下而為星辰,又山、龍九物,各重行十二。
  又近代故實,依尚書大傳:
  「山龍純青,華蟲純黃,作會;宗彝純黑,藻純白,火純赤。」以此相間,而為五采。
  鄭玄議已自非之,云:「五采相錯,非一色也。」今並用織成於繡,五色錯文。
  準孔安國,衣質以玄,加山、龍、華蟲、火、宗彝等,並織成為五物;
  裳質以纁,加藻、粉米、黼、黻之四。衣裳通數,此為九章,
  兼上三辰,而備十二也。衣褾、領上各帖升龍,漢、晉以來,率皆如此。
  既是先王法服,不可乖於夏制,徵而用之,理將為允。
 只取位置相關的譯之: 
  兩肩織有日、月;背織星辰;
  上衣黑色,有山、龍、華蟲、火、宗彝這五個;
  下裳纁色(淺黃紅色),有藻、粉米、黼、黻這四個。
  (雖然隋朝和明朝位置有所不同,但仍可大致參考上圖萬曆像)


四.十二章紋的寓意
這十二章紋到底是象徵什麼,解說見於歷代注疏之中,就別問是否為尚書原意了。
以下是百度的整理:
(1-3)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徵著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
(4)山,代表著穩重性格,象徵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
(5)龍,是一種神獸,變化多端,象徵帝王們善於審時度勢地處理國家大事和對人民的教誨。
(6)華蟲,通常為一隻雉雞,象徵王者要“文采昭著”。
(7)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器物,通常是一對,
 繡虎紋和蜼(一種長尾猿)紋,象徵帝王忠、孝的美德。(註6)
(8)藻,則像徵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潔。
(9)火,象徵帝王處理政務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歸上命之意。
(10)粉米,就是白米,象徵著皇帝給養著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桑。
(11)黼,為斧頭形狀,象徵皇帝做事幹練果敢。
(12)黻,為兩個己字相背,代表著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美德。

我怎麼看待呢?
假設存在一種極其像花的東西,就稱之為Blume吧,
Blume用途完全與花一致,人們會將其餽贈於親朋好友、所愛之人,
由於Blume種類數不勝數,有些人就會想"定義每種Blume的涵義",猶如「花語」。
可是,為數眾多的人無暇思及那些,送自認為美好之物,終究表示一分心意。

十二章紋也是,齊一併出總歸是彰顯地位至上,至於章紋一一意義為何...
知道它們每個百分之百要表現正面、高尚,就點到為止吧~


*****
韓國、日本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他們的"皇帝"冕服亦有十二章紋(註3)。



-----------------------------------------------------------------------------------------------
1. 中國古人的天地觀:天玄地黃,所以皇帝冕服上衣黑色、下裳黃色。
2. 十二章紋,分布在天地(衣裳)間。
3. 十二章紋成為皇袍的一部分,文獻紀載最先是東漢;規範織的位置,最早是隋。
-----------------------------------------------------------------------------------------------
註 1:
1. 百度百科:十二章紋 (圖片來源)
滿清入關以後,廢除中國傳統的漢服制度,實行剃髮易服政策,
袞龍袍與其他漢服一道,成為了歷史的記憶。
滿清皇帝所穿的龍袍為滿族服飾改制,配以漢族傳統的紋、章。

2:華人百科:十二章紋 內容與百度百科一樣


註3
1. 維基:冕服 (圖片來源)
○上衣(一般為玄色,即黑色)、下裳(一般為纁色,即淺紅色。亦有朝代用黃色)
[比較推薦讀百度的]




註6:宗彝
宗廟用來祭祀的彝器。《周禮.秋官.司約》:「凡大約劑書於宗彝,小約劑書於丹圖。」
唐.韓愈〈省試學生代齋郎議〉:「宗廟社稷之事雖小,不可以不專,敬之至也,古之道也。
今若以學生兼其事,及其歲時日月,然後授其宗彝罍洗,其周旋必不合度。」
一種長尾猴,狀如獼猴,巢於樹,性至孝。
明.許浩〈復齋日記〉:「貴州思南有山曰甑峯,居大山中……有獸曰宗彝,類獼猴,
巢於樹,老者直居上,子孫以次居下。……先儒謂先王用以繪於衮者,取其孝也。」
[這只說到猴、沒有虎]

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札記-數學-父母原本薪水各多少?

我同事說他女兒做一道數學題,題目如下:
爸爸媽媽薪水總和是38000元,今年爸爸加薪12%、媽媽加薪10%,
薪水總和增加4200元,請問父母原本的薪水各多少?

他女兒宣告未知數X,Y去解,解不出來。
他便問:「你幹嘛用代數解阿?這用看的,就看出來了阿。」

我同事是這麼解的:
假如兩人皆加薪10%,那就是增加3800元。
從這看出父親原薪水的2%(12%-10%)是400元(4200-3800)。
此等於父親原薪水是20000元。
母親的原薪水則是38000-20000=18000元。




----------------------
圖片來自維基:新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