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我查詢方便,十大類標籤再往下細分,以及A、B標籤相同者合併。
目前文章接近一千,因此,仍需建兩個目錄檔:
1. 新標籤(0~5)
2. 新標籤(6~9)
由於僅我一個人處理,將會有一段很長的過渡期。
目前:更新完成的有0、1、2、9
*****
2019.07.01 整理資訊1.6.1-發布日期調整
想分享文章,從2019.08.01之後,改放在日期雙號日。
例如,1月2日、1月4日、1月6日...
並且盡可能寫得老少咸宜,避免有激進、血腥、情色的內容。
而不想分享的文章,則是置在日期單號日。
我沒有時間壓力,亦無瀏覽數壓力。
所以一本書可以寫成數篇,也會有第二次讀、第三次讀後心得的文章。
*****
2017.07.31 整理資訊1.6-整合成一篇
一.整理資訊1.6以前的,全整理於此。
二.標題
標籤A,以筆記心得為主,格式:分類_題目
標籤B,以生活省思為主,格式:札記-分類-題目
詳細說明在:凡例
三.發布時間是我隨便挑的,我習慣填偶數日跟早上7點半,晚上10點。
若從前的文章有更動,文末會新增:更新日期。
四.部落格,目前對外公開的(從前是:公告-五個部落格)
分別是這網站:
1. 香嚴書齋 非佛教類
2. 菩提小築 佛教類
3. 人生旅程 遊記(很久沒更新了)
4. 小學堂 字、詞、成語
五.文章總目錄放在:網頁:A(筆記心得)目次、B(生活省思)目次
*****
2017.07.30 整理資訊1.5-發布日期設定
我寫文章,常會將查資料、列要點、立大綱等等事情,分數次完成,少有一氣呵成,
*****
2015.02.25 整理資訊1.4.1-標題
關於「標籤」與「標題」,我認為存在著混亂的問題。
先談標籤,
我的A類與B類,劃分得不明確,缺少一種能一目了然、黑白立判之標準。
所以,我從新再歸類A、B的準繩。
A類,以筆記為主
是針對一本書、或一演講、或一視聽資訊,
或一特定歷史人物、或一歷史事件、或一地方之風俗民情作筆記及感想發表。
比如文獻探討,就屬於這類。
B類,以感想為主
則是不嚴謹,與朋友閒聊、周遭發生事件的感觸之抒發。
或者是,我個人對"現在遭遇"的人、事、地的看法主張之表述。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
A是偏謹慎,B是偏輕鬆;
同樣談人、事、地,A則是談過去,B是聊現代,
而B的善惡對錯等等未定的空間,會比較大。
日後若再遇到難分類之問題,再對以上所言作調整。
其次,標題。
由於有A與B類的標籤,日後標題的「細分類」,我想A、B類盡量維持一致,
而且為了快速區分,現將
1. 「生活小摘-」更名「札記-」。
(「生活小摘-」當初的立意是為:搬部落格之方便)
2. 廢止「說史談典-」,直接冠上中國史朝代(包含民國)或外國與其世紀。
無法知道時代的,就寫我國典故,外國典故。
*****
2013.03.26 整理資訊1.4-標題
我的標題太混亂,該訂出一套標準了。
眼前,大項的分類相信是沒啥問題了,
接下來,將注意力放在標題,寫得可讓我一目瞭然。
是故,將〝文章標題〞規格訂成:
A類:
〝細分類〞-(來源)〝標題〞〝part number:副標題〞
B類:
心情小摘-〝標題〞
C類:
未定義。會在整理資訊的2.0說明。
整理資訊:整理資訊〝版號〞
心情瑣事:心情瑣事-〝標題〞
A的細分類,這恐怕是最複雜的。
A的來源,我是劃分成三,書、聲、影。如今認為不夠清楚,得再細切。
文:文,與查(網路查詢) 二項。 文章的最後面,一定要標註來源。
書:書 一項。
聲:聲 一項。 皆自於演講,寫個〝聲〞代替。
如果是音樂,那已經在細分類中解決,無須再處理。
影:節目(可寫中與外),電影(可用國籍分),戲劇(可依國籍分),三項。共七項
A的標題:
若是書名,則《書名》 ,若是文章,則<篇名>,
若是電影名或演講題目,則用【】,
其餘的,直接寫。
A的part number:副標題:
是應付我自訂的字數限制,分篇比輯。
我希望每篇文章不要超過一千字,至多一千五百字。
A的例外情況:
由於我很喜歡中國文學和歷史知識,
所以在細分類出兩個特別情況,韻文和說史談典,夾雜於十大類中。
*****
2012.07.22 整理資訊1.3-Anobii的頁碼註記法
我的筆記,
多數情況下,會完全仿效Anobii上的頁碼註記,
把書中某某頁的重點騰錄下來,如果有感想的話。
*****
2012.07.21 整理資訊1.2-視聽節目的雙書籤
大項分類,我是援用圖書館之排法。
*****
2012.07.20 整理資訊1.1-一網站二部落格
大略來說,以六大項涵蓋我所學所感,不太會更動了。
而最終的規模,目標是一網站與一部落格。
(這有難度,會多一兩個部落格來幫助。
但努力盡量集中於一處,當初整理的目的,就為簡化)
網站作入口,專職文章分類,不需擔心容量上限。
而部落格,無空間限制,負責儲積文章。
目前以無名的(bodhichen這帳號)為主,
若遇要嵌入圖片或特殊情況,
方把文章安排在google上(無名有圖片空間限制)。
而無名這邊留其連結,好作串接。
二部落格均是名為『菩提小築」,分別在無名跟google網誌。
*****
2012.06.24 整理資訊1.0
我從前就有這想法了,把我聽聞、閱讀、經歷的資訊。分成兩大類,世間與佛教。
第一類,「世間」。
實質上,就是除了佛教相關之外的事,我把它分成三部份。
第一部份,筆記心得,
是以書(文字書籍)、聲(演講聲音檔)、影(電影、影片)為本位。
來記述心得以及重點歸納。
第二部分,生活省思,則以我為本位,
談生活上遭遇到事情的有感而發,有時會引用見聞之書、聲、影的說詞,
這將不免與第一部分的同事重提。
然而,這兩個述事之出發點相異,我也就不刻意閃避重複。
第三部份,系統歸納。
我起頭的計畫,把第一第二部分全部資料,
同類統整起來,是要弄成文、史、哲三套系統。
可是這一切得依我時間分配而定,目前是沒足夠空閒建構。
而若有的話,我會先把歷史系統完成。
第二類,佛教。
依然切三部分,與前面分法精神一致。
第一部分,經律論(包含今人著述)之書、聲、影的重點歸納。
以妙雲集為主要根據,來涵蓋解釋佛教的全面。
例如,1月2日、1月4日、1月6日...
並且盡可能寫得老少咸宜,避免有激進、血腥、情色的內容。
而不想分享的文章,則是置在日期單號日。
我沒有時間壓力,亦無瀏覽數壓力。
所以一本書可以寫成數篇,也會有第二次讀、第三次讀後心得的文章。
*****
2017.07.31 整理資訊1.6-整合成一篇
一.整理資訊1.6以前的,全整理於此。
二.標題
標籤A,以筆記心得為主,格式:分類_題目
標籤B,以生活省思為主,格式:札記-分類-題目
詳細說明在:凡例
三.發布時間是我隨便挑的,我習慣填偶數日跟早上7點半,晚上10點。
若從前的文章有更動,文末會新增:更新日期。
四.部落格,目前對外公開的(從前是:公告-五個部落格)
分別是這網站:
1. 香嚴書齋 非佛教類
2. 菩提小築 佛教類
3. 人生旅程 遊記(很久沒更新了)
4. 小學堂 字、詞、成語
五.文章總目錄放在:網頁:A(筆記心得)目次、B(生活省思)目次
*****
2017.07.30 整理資訊1.5-發布日期設定
我寫文章,常會將查資料、列要點、立大綱等等事情,分數次完成,少有一氣呵成,
縱然做完那些事,起頭動筆,未必一鼓作氣,還是陸陸續續填齊,
這應該是我從不設時限的緣故,
因此,不經意就累積破百以上半成品文稿,
而且,對於完成的那些,標示的脫稿日期極少是正確的。
如果是過於久遠,即超過一年,自此後,我會在文末,加上「更新日期」,
發現從前文章的觀點有錯誤而修正,亦是按此辦理。
關於文章的「日期與時間」,
日期部分,雖然我說我所有的部落格,主要對象是自己,
比如香嚴書齋,就是將我讀完的書、看過的影片作歸納、抒感想,
以整理自己的思想及知識構架,跟日後回味。
(沒辦法,讀過而忘記的書太多太多,要寫筆記,才不會船過水無痕)
但其中有些是非"說理類",像是典故由來、健康資訊、百科常識等等,
主觀性不強烈的,我覺得不妨拿出去分享。
所以,2019年1月以後,取日期基數日來標示這些。
例如,1月1日、1月3日、1月5日。
其餘的,說理味濃,主觀性強烈的,則置於偶數日。
而時間部分,經常看見"7:30","22:30",那是隨便挑的時間,沒特殊涵義。
日後,會不會變成基數日不發文呢,且讓我們看下去,XD。
日後,會不會變成基數日不發文呢,且讓我們看下去,XD。
*****
2015.02.25 整理資訊1.4.1-標題
關於「標籤」與「標題」,我認為存在著混亂的問題。
先談標籤,
我的A類與B類,劃分得不明確,缺少一種能一目了然、黑白立判之標準。
所以,我從新再歸類A、B的準繩。
A類,以筆記為主
是針對一本書、或一演講、或一視聽資訊,
或一特定歷史人物、或一歷史事件、或一地方之風俗民情作筆記及感想發表。
比如文獻探討,就屬於這類。
B類,以感想為主
則是不嚴謹,與朋友閒聊、周遭發生事件的感觸之抒發。
或者是,我個人對"現在遭遇"的人、事、地的看法主張之表述。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
A是偏謹慎,B是偏輕鬆;
同樣談人、事、地,A則是談過去,B是聊現代,
而B的善惡對錯等等未定的空間,會比較大。
日後若再遇到難分類之問題,再對以上所言作調整。
其次,標題。
由於有A與B類的標籤,日後標題的「細分類」,我想A、B類盡量維持一致,
而且為了快速區分,現將
1. 「生活小摘-」更名「札記-」。
(「生活小摘-」當初的立意是為:搬部落格之方便)
2. 廢止「說史談典-」,直接冠上中國史朝代(包含民國)或外國與其世紀。
無法知道時代的,就寫我國典故,外國典故。
*****
2013.03.26 整理資訊1.4-標題
我的標題太混亂,該訂出一套標準了。
眼前,大項的分類相信是沒啥問題了,
接下來,將注意力放在標題,寫得可讓我一目瞭然。
是故,將〝文章標題〞規格訂成:
A類:
〝細分類〞-(來源)〝標題〞〝part number:副標題〞
B類:
心情小摘-〝標題〞
C類:
未定義。會在整理資訊的2.0說明。
整理資訊:整理資訊〝版號〞
心情瑣事:心情瑣事-〝標題〞
A的細分類,這恐怕是最複雜的。
A的來源,我是劃分成三,書、聲、影。如今認為不夠清楚,得再細切。
文:文,與查(網路查詢) 二項。 文章的最後面,一定要標註來源。
書:書 一項。
聲:聲 一項。 皆自於演講,寫個〝聲〞代替。
如果是音樂,那已經在細分類中解決,無須再處理。
影:節目(可寫中與外),電影(可用國籍分),戲劇(可依國籍分),三項。共七項
A的標題:
若是書名,則《書名》 ,若是文章,則<篇名>,
若是電影名或演講題目,則用【】,
其餘的,直接寫。
A的part number:副標題:
是應付我自訂的字數限制,分篇比輯。
我希望每篇文章不要超過一千字,至多一千五百字。
A的例外情況:
由於我很喜歡中國文學和歷史知識,
所以在細分類出兩個特別情況,韻文和說史談典,夾雜於十大類中。
*****
2012.07.22 整理資訊1.3-Anobii的頁碼註記法
我的筆記,
多數情況下,會完全仿效Anobii上的頁碼註記,
把書中某某頁的重點騰錄下來,如果有感想的話。
*****
2012.07.21 整理資訊1.2-視聽節目的雙書籤
大項分類,我是援用圖書館之排法。
000總類、100哲學.....
而我第一部份的(A)筆記心得,部分資訊來自於談話性的節目。
而我第一部份的(A)筆記心得,部分資訊來自於談話性的節目。
我原打算把它用『談話節目』為作專門的類別。
後幾經思慮,覺得憑依聊述之內容做分類,較為妥當。
然而,這卻延伸出一副作用:
同一出處或系列分輯而出,造成日後查閱有難。
舉例來說,開卷八分鐘(介紹書的節目),
我不可能根據它集數的順序去看。
倘若我將先聽讀過的做成了筆記,按書之種類存到各處。
日子一久,堆集到可觀數量,
如欲知道哪些筆記從它而來,我剩哪幾集沒瞧,
這些搜尋將折騰掉大把時光。
因此,我綜合了上述兩想法,採雙書籤(或多書籤)的方策。
後幾經思慮,覺得憑依聊述之內容做分類,較為妥當。
然而,這卻延伸出一副作用:
同一出處或系列分輯而出,造成日後查閱有難。
舉例來說,開卷八分鐘(介紹書的節目),
我不可能根據它集數的順序去看。
倘若我將先聽讀過的做成了筆記,按書之種類存到各處。
日子一久,堆集到可觀數量,
如欲知道哪些筆記從它而來,我剩哪幾集沒瞧,
這些搜尋將折騰掉大把時光。
因此,我綜合了上述兩想法,採雙書籤(或多書籤)的方策。
凡談話節目,通通擺在我從前butichen的無名網誌(現仍留存)。
先設定文章日期與該集播出日一致,
然後應用標籤(圖書館)分門別類,標題前註明『節目名稱』。
我想,上述的麻煩可排除。
由於這些談不上是我讀過的書,就將其附在A類最後或不放。
先設定文章日期與該集播出日一致,
然後應用標籤(圖書館)分門別類,標題前註明『節目名稱』。
我想,上述的麻煩可排除。
由於這些談不上是我讀過的書,就將其附在A類最後或不放。
*****
2012.07.20 整理資訊1.1-一網站二部落格
大略來說,以六大項涵蓋我所學所感,不太會更動了。
而最終的規模,目標是一網站與一部落格。
(這有難度,會多一兩個部落格來幫助。
但努力盡量集中於一處,當初整理的目的,就為簡化)
網站作入口,專職文章分類,不需擔心容量上限。
而部落格,無空間限制,負責儲積文章。
目前以無名的(bodhichen這帳號)為主,
若遇要嵌入圖片或特殊情況,
方把文章安排在google上(無名有圖片空間限制)。
而無名這邊留其連結,好作串接。
二部落格均是名為『菩提小築」,分別在無名跟google網誌。
*****
2012.06.24 整理資訊1.0
我從前就有這想法了,把我聽聞、閱讀、經歷的資訊。分成兩大類,世間與佛教。
第一類,「世間」。
實質上,就是除了佛教相關之外的事,我把它分成三部份。
第一部份,筆記心得,
是以書(文字書籍)、聲(演講聲音檔)、影(電影、影片)為本位。
來記述心得以及重點歸納。
第二部分,生活省思,則以我為本位,
談生活上遭遇到事情的有感而發,有時會引用見聞之書、聲、影的說詞,
這將不免與第一部分的同事重提。
然而,這兩個述事之出發點相異,我也就不刻意閃避重複。
第三部份,系統歸納。
我起頭的計畫,把第一第二部分全部資料,
同類統整起來,是要弄成文、史、哲三套系統。
可是這一切得依我時間分配而定,目前是沒足夠空閒建構。
而若有的話,我會先把歷史系統完成。
第二類,佛教。
依然切三部分,與前面分法精神一致。
第一部分,經律論(包含今人著述)之書、聲、影的重點歸納。
以妙雲集為主要根據,來涵蓋解釋佛教的全面。
第二部分,系統歸納。
將第一部分的資料按《印度佛教思想史》,
將佛教思想的化零為整,以利融會貫通。
可以的話,再分深淺二支。這是我最想完成的。
除此外,又建立一套系統,順學佛的次第,談施戒定慧。
第三部份,佛教的知與行。閒談一些學佛,在生活上會碰到的事情和疑惑。
目前,我的網頁,佛教的第二部分跟第三部份排列是相反的。
將第一部分的資料按《印度佛教思想史》,
將佛教思想的化零為整,以利融會貫通。
可以的話,再分深淺二支。這是我最想完成的。
除此外,又建立一套系統,順學佛的次第,談施戒定慧。
第三部份,佛教的知與行。閒談一些學佛,在生活上會碰到的事情和疑惑。
目前,我的網頁,佛教的第二部分跟第三部份排列是相反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