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札記-風俗-感恩節的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我一直以為就是「13號星期五」,還是這幾天才曉得在講別件事,
與13號不幸氛圍截然不同,它是美國感恩節(11月第4個星期四)隔天,歡樂耶誕採購首日。

百度百科(註1)的「起源說」,解說它為什麼是「黑色」:
1. 美國的商場一般以紅筆記錄赤字,以「黑筆」記錄盈利,
 感恩節後的這個星期五人們瘋狂的搶購使得商場利潤大增,故為盈餘的黑字。
2. 「黑壓壓」的一片人在感恩節後的星期五去商場排長隊購物。
3. 商店的打折活動一般都在感恩節結束的午夜(即周五零點)開始,
 感恩節的次日開始,想買便宜貨的人必須「摸黑」在商場排隊。


全都自有道理,很難考據誰先誰後,但這事沒那麼重要,用不著認真,
搞不好三者都不是起初說法來源。
我耳聞的是第3種,從搜找到的筆數看,似乎是非主流,
然而,描述購物人潮,我覺得漏夜大排長龍的黑比萬頭攅動的黑,更能形容瘋狂。
時間未到就開始爭,能說不瘋嗎?



-------------------------------------------------------------------------------------------------------------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音樂_基督教聖歌『Amazing Grace(奇異恩典)』



我是不覺得這首需要介紹,我也不覺得音樂會以宗教因素作取捨。
我雖然不是基督教徒,可是,我喜歡這首。哈哈。
看歌名:奇異恩典(註1),卻不知道是哪一首的,聽就知道了,閒話少絮。


我喜歡的是Hayley Westenra演唱的,以下是歌詞(註2)。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I a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T'was Grace that taught...
My heart to fear
And Grace, my fears relieved.
How precious did that grace appear...
The hour I first believed.

Through many dangers, toils and snares...
We have already come.
T'was Grace that brought us safe thus far...
And Grace will lead us home.

When we've been there ten thousand years...
Bright shining as the sun.
We've no less days to sing God's praise...
Than when we've first begun.



------------------------------------------------------------------------------------------------------------
如題:基督教聖歌『Amazing Grace(奇異恩典)』
------------------------------------------------------------------------------------------------------------
○開頭歌曲:Hayley Westenra:Amazing Grace

○〈奇異恩典〉的歌詞源於約翰·牛頓的個人經歷。
雖然牛頓是在一個沒有特殊宗教信仰的環境下成長起來,
但他的人生道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起伏和巧合,
而這些起伏和巧合通常是他自己桀驁不馴的性格所帶來的。
約翰·牛頓曾被英國皇家海軍強征入伍,而在離開軍隊之後開始從事於黑奴貿易。
 
1748年,一股強烈的風暴在愛爾蘭的多尼戈爾郡重創了牛頓的船隻。
在猛烈的風暴和危急的情況下,他開始向神呼求憐憫和拯救。
這種呼求也象徵了他屬靈上的轉變。在他的船隻停靠Swilly港灣維護和修理的這段時間,
他寫下了這首如今聞名於世的詩歌的第一段歌詞。
但在這之後,牛頓又繼續從事他的黑奴貿易。
直到1754或者1755年,他才徹底結束了他的海上事業,並開始研習基督教神學。 
約翰·牛頓於1764年在英國國教會被按立,成為白金漢郡奧爾尼鎮的助理牧師,
並開始和詩人威廉·古柏一起創作聖詩。
〈奇異恩典〉這首聖詩是為1773年的新年布道會所創作。
至於當時是否有為這首聖詩配樂,我們現在無法得知。當時這首聖詩可能只是供會眾吟誦。

○這首聖詩最初有20多種不同的旋律。
但它在1835年借用了名為「新不列顛」的曲調,就一直廣泛流傳到今天。
〈奇異恩典〉是在英語國家中最受人們歡迎和認同的詩歌之一。
這首詩歌所傳達的信息,讓人們看到不管人所犯下的罪惡有多深,
神仍然會賜下他的赦免和救贖,並且人的靈魂通過神的憐憫,
可以在絕望中被挽回和拯救,意即要人學會原諒。
作家Gilbert Chase評價它說:「這毫無疑問是通俗讚美詩中最為出名的。」


註2:『Amazing Grace(奇異恩典)』歌詞 (多兩段)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音樂_Halvorsen『Passacaglia』

不管是什麼音樂,中文也好,古典音樂也罷,我最常遇的情況是旋律好熟,容或能哼,
但樂曲何名、作曲何者,心裡沒底。即便和我講作曲人名字,我甚有可能仍舊不曉得是誰。



Halvorsen《Passacaglia》(哈爾沃森:帕薩卡雅舞曲),是一首小提琴/中提琴的二重奏,
也是那數以百計、千計我聽過不知道曲名、作曲者中的一首,
我是剛剛才查到Halvorsen(1864 年 - 1935 年)是挪威人,頭一回見到他照片。
以下是用小提琴/中提琴演奏這首音樂。


不過,我更喜歡、更熟悉的,是改成鋼琴彈奏的版本,彷彿挺多電影配樂出現過。


有人介紹這音樂(註1):
 挪威作曲者哈爾沃森將韓德爾的G小調鍵盤組曲(作品HWV 432)的末樂章,
 改編為小提琴/中提琴的二重奏,現在則是時常被演奏的返場曲熱門選擇。
 原先,這是韓德爾創作給大鍵琴的簡單曲目,用於教學和演奏的用途,
 但經過哈爾沃森的編曲,成了一首需要具備進階的弦樂演奏技巧才能駕馭的作品,
 並且反而比原作還要出名了。
 又,由於中提琴的定弦(A/D/G/C)和大提琴是一樣的,
 所以也有很多小提琴/大提琴的組合會選擇演奏哈爾沃森的這份改作。

我有找到他說的「韓德爾的G小調鍵盤組曲(作品HWV 432)的末樂章」。


*****
之前應該說過,我寫這些"關於音樂"的文章,主要動機是文字紀錄我喜歡的樂曲名,
能否在寫的過程中,順道學些音樂知識倒是不強求...。



-------------------------------------------------------------------------------------------------------------------
古典主義派。
-------------------------------------------------------------------------------------------------------------------





○帕薩卡雅舞曲(Passacaglia)是起源於十七世紀初的西班牙的一種音樂形式。
這個形式的作品通常有固定的低音形式,曲風則比較嚴肅一些。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帕薩卡雅是由西文的行走(pasar)和街道(calle)兩字組合而成的,
不過可追溯的最早作品卻是在1606年的義大利。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音樂_Franz Liszt『La campanella』



我聽見李斯特的第一反應,他是炫技派鋼琴家,
若再問他有什麼作品,我第一個會想到『鐘(La campanella)』。
這首的左右手交替演奏,兩個音之間相隔八至十六度,力度變化由P到漸弱...,
可以詮釋什麼叫做「炫技」。
而照音樂旋律,我覺得這個「鐘」更名為「小鈴鐺」會比較準確。


1831年,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到巴黎獨奏,
李斯特聞之震撼,更精進他那已經驚人的鋼琴技術,要做“鋼琴界的帕格尼尼”。
不確定是哪年,傳聞是1834年,李斯特將帕格尼尼小提琴曲
Violin Concerto No.2 in B minor, opus 7 "La Campanella" :III. Rondo,改寫成鋼琴曲,
於是,有了這首『鐘』(註1)。


後來,再取材自『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註2),做出五首,合併『鐘』,共六首,
1838年輯成『帕格尼尼主題大練習曲』(註3),
獻給舒曼的太太-德國鋼琴家克拉拉、舒曼。
有人說,六首中,除了第三號『鐘』,就數第六號『主題與變奏』最馳名(註1),如下。




------------------------------------------------------------------------------------------------------------------
李斯特『鐘』是炫技音樂。浪漫主義時期。
------------------------------------------------------------------------------------------------------------------
Paganini/Liszt - La Campanella (開頭音樂影片出處)


(帕格尼尼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第三章)


註1:
○《鐘聲》是根據尼可羅·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協奏曲《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第三樂章「鐘聲迴旋曲」改編而成;改編後的旋律更加神似手搖鈴
關於《鐘聲》的創作時間說法不一。
1831年,李斯特在聽過帕格尼尼的音樂會後深受感動,產生了改編這些樂曲的想法。
1838年該作品即被收錄到《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的原稿當中。

○《鐘聲》為三段式結構,升G小調,6/8拍。其各段落多次變化因而有變奏曲和迴旋曲的特點。
其前奏由左右手交替演奏,兩個音之間相隔八至十六度,力度變化由P到漸弱,
模仿被敲擊的鐘聲。整首樂曲速度較為輕快,運用了高難度及複雜的演奏技巧,
包括了遠距離音程的敏捷跳躍、八度的快速重複音、
單手同時旋律和顫音、快速的跑動音群等。

《鍾》是李斯特為獻給德國鋼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鋼琴曲集。
《帕格尼尼主題大練習曲》六首中的第三首。
李斯特的《La campanella》《鍾》又名泉水, 作於1834年
鋼琴獨奏曲,升g小調,稍快板,6/8拍。
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根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鍾》改編。

1831年3月9日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做客巴黎,
在大歌劇院舉行獨奏音樂會,這場音樂會讓李斯特深受震撼,
立志要成為鋼琴界的帕格尼尼,
便根據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改編成炫技的鋼琴音樂《帕格尼尼大練習曲》,
並獻給鋼琴家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
《帕格尼尼大練習曲》除了挑戰鋼琴技巧的極限,音樂本身也具有完整的結構,
以第三號〈鐘〉和第六號〈主題與變奏〉最為著名。


李斯特聽了他的演奏後震動很大,閉門索居,
進一步完善他那已經驚人的鋼琴技術,而成為“鋼琴界的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大練習曲》(S141)共六首,
李斯特作於1838年的鋼琴曲,是呈現給舒曼的夫人克拉拉。
除最有名的《鍾》取自小提琴協奏曲外,其餘五首均取材自帕格尼尼的《24首隨想曲》。
《鐘聲大幻想曲》是李斯特的心愛之作,
它修改過數次,後來又把它編入到1838年的鋼琴曲集《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之中。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音樂_Scott Joplin『entertainer』


斯科特·喬普林(Scott Joplin)的『entertainer』無人不曉吧~
我初聞此曲,好像自幼時玩的某個掌上電動的音樂吧~
那時肯定不知道曲名,但旋律太好記、識別度太高,一經耳朵便能哼個幾段。
而且,目前它仍廣泛被彈奏,猶如流行音樂新作。


作曲者喬普林(Scott Joplin),被譽為“拉格泰姆(一種音樂形式)之王”。
我接觸的師長親友從未有人談及過他,
我能獲得的資訊也就如維基、百度百科挺官方似的說詞(說好聽,是客觀)。
有幾件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事:
1. 喬普林在鄰居一位德國音樂家的免費教授下,學會了樂理和記譜,
 並在童年時就接觸到了歐洲音樂大師們的作品,
 對於當時普遍缺少專業訓練和學習的黑人音樂家,喬普林的童年是幸運的。
2. 喬普林發表了多支歌曲和器樂曲,這些樂曲基本上還是傳統意義上的作品,
 但喬普林在演奏它們時,卻已經運用切分的手法
 只不過在記譜時他用了傳統方法省略了切分
 因為他擔心出版商們不會接受這種新的音樂形式。
3. 1899年3月他的《真正拉格泰姆曲集》出版,
    同年,一位白人出版商斯達克在楓葉俱樂部聽到喬普林演奏的一首拉格泰姆樂曲,
    十分喜歡,就用50美元買下了它的版權,這首曲子,就是流傳後世的《楓葉拉格》。
    對技巧要求很高的《楓葉拉格》是後世每位拉格泰姆音樂家必彈的名曲,
    為切分(Syncopation)鋼琴演奏開創了新紀元。斯達克和喬普林的合作也從這首曲子開始。
    在以後的幾年間兩人以高標準的要求選定曲目出版、發行了大批拉格泰姆音樂的傑作,
    斯達克由此成為當時美國最主要的拉格泰姆音樂出版商。

簡單說,喬普林是自幼就接觸音樂,
而且,早就已經會用切分音法(Syncopation)循環主題與變形樂句等法則編曲創作,
只不過怕不見容於當時,到1899年(31歲)才敢發表。
而這種用切分音法(Syncopation)的音樂被稱為拉格泰姆(Ragtime,註2),
又被視作早期爵士樂。


網路上有拉格泰姆(Ragtime)及切分音法(Syncopation)的教學影片(註3):
不過,以我這麼弱的音樂基礎,是不太可能理解的。哈哈。

而以文字講解的話(註4),我能看懂的,就是:
(1)弱拍音延續到強拍位置;
(2)休止強拍位置;
(3)弱拍音改為強拍。就是中間音的長,兩邊音的短,中間音是重音~!
(4)跨小節切分
其他的,不知所云。

不論樂理,單聽音樂,我跟普通人一樣,拉格泰姆與古典音樂的差異是一定區別得出(註5)。


若是獨挑一曲(蕭邦夜曲)來比較風格(註6):
古典音樂版:
拉格泰姆版:




---------------------------------------------------------------------------------------------------------------
Scott Joplin『entertainer』是早期的爵士樂。
---------------------------------------------------------------------------------------------------------------
註1:

2. 維基:斯科特·喬普林 (照片來源)


註2:
1. 百度:Ragtime
美國流行音樂形式之一,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黑人音樂。產生於19世紀末,
採用黑人旋律,依切分音法(Syncopation)循環主題與變形樂句等法則,結合而成的早期爵士樂。

○For the following example, there are two points of syncopation where the third beats are sustained 
from the second beats. In the same way, the first beat of the second bar is sustained 
from the fourth beat of the first bar.



註3:What is Ragtime? Ragtime Explained in 2 minutes (Music Theory)


註4:
切分音其形成的格式如下:切分音切分音
(1)弱拍音延續到強拍位置;
(2)休止強拍位置;
(3)弱拍音改為強拍。就是中間音的長,兩邊音的短,中間音是重音~!
按照節奏彈就一定是對的~!
從弱拍或者強拍的弱部分開始,並將後一拍的強拍持續在內的音,叫切分音。
弱拍開始延續到下一個強拍就是,
通俗的說,比如三個音符,第一個音符彈半拍,中間的彈一拍,第三個也彈半拍,
這樣彈出來的效果就是切分節奏。本該是弱拍的位置出現了重音,這個音就是切分音。
切分音是旋律在進行當中,由於音樂的需要,音符的強拍和弱拍之間發生的變化。
比如:一個音在弱拍時開始,而且延續到後面的強音的地方,打破了正常的強弱規律,
使原來的強弱關係顛倒了,這種音形叫“切分音”。切分音不等於切分節奏。
[這應該我唯一一個看得懂的]

由"妓院鋼琴師"發展出的兩種模式(即切分和即興),成了拉格泰姆音樂的主要標誌。
拉格泰姆是在黑人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了歐洲音樂特點而發展起來的,
它的最大特點是複雜的切分。比如,跨小節切分。
拉格泰姆另一個典型的切分節奏特點是:
在規則的節奏進行中,使用三連音,使固定的節奏律動出現臨時的轉變。
拉格泰姆的曲式類似當時的進行曲,由三四個不同的樂段組成,
每個樂段包括四個樂句(共16小節),經常重複一遍,
典型的結構如:AABBCCDD或AABBCCA等,有時還加上引子和間奏。
拉格泰姆很少使用小調式。像進行曲一樣,它的對比性中段(C)經常轉入下屬調。
[了解什麼是跨小節切分,其餘就不是很清楚]

○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節拍上大量使用切分音。02與爵士(Jazz)音樂風格相似,
但和爵士樂最大的不同在於,散拍幾乎不存在即興演奏成分(Improvisation)
在20世紀初爵士樂發展迅速之下,散拍音樂逐漸沒落,直到1970年代才又開始受到大量關注。

○通常每一主題會反覆一次,再進入下一主題,在進入第三主題(C)前再重複一次第一主題(A)。
轉調:通常發生在第三主題(C),而且常轉入主調的下屬調。
有時候會在第四主題(D)轉回主調,有時候並不會。
The Entertainer:C → F → C
Maple Leaf Rag:Ab → Db → Ab
Searchlight Rag:Bb → Eb
我覺得轉調是整首曲子的精華,每次聽到轉調的時候,眼睛會為之一亮,
好像整首曲子來到了新世界一樣,轉得好的話能將音樂帶入更高的層次。
我非常喜歡Maple Leaf Rag的第三主題,在我看來轉入降D大調之後才是整首曲子的高潮。
[這在英文維基Ragtime裡的Musical form有說明,但我看不太懂]



註6:
1. Chopin - Nocturne op.9 No.2 (蕭邦夜曲:古典音樂版)

2. Ragtime Version of "Nocturne Op. 9 No. 2" by Chopin (蕭邦夜曲:拉格泰姆版)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古籍_《孔子家語》五刑解第30:不讓別人管理我,因為我能自我管理




依照三民書局《新譯孔子家語》(註1)此篇之<題解>,
作者是為了讓人明白:
1. 聖人(三皇五帝)為何制定五刑(輕重不同的刑罰)。
2. 人們犯罪的理由,從而防止。
3. 「刑不上大夫」的用意,在「以禮御其心」(不用他律,是為了叫你自律)。
其次,此篇前半幅和《大戴禮記.盛德》差不多。


原文:
 冉有問於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
 孔子曰:「聖人之設防,貴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

這段是上述的第1項:聖人為什麼制定刑罰?
冉有問孔子:「聽說古代聖主,沒有對任何人處以刑罰過,是真的嗎?」
孔子說:
「古代聖主,制法的目的,是希望人盡本份,不願有人犯罪(不是要處罰人,而製造依據)。
 所以,雖然有法律卻無罪犯,才是完美的政治。...」
換言之,刑罰不過是「手段」,依國法、家法恪守本份才是「目的」。
重點不在於懲罰過幾個人,而是看到所有人守法。


****
原文:
 (孔子:)凡夫之為奸邪竊盜,靡法妄行者,生於不足,不足生於無度...
 此五者,刑罰之所以生,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而輒繩之以刑,是謂為民設阱而陷之。

接續孔子的話。這段回答上述第2項:人們犯罪的理由,如何防止。
孔子說:
(1)花費沒有節制(無度)
可能導致的結果1:生活條件從足夠變不足,或是生活條件原本不足→作姦行竊。
可能導致的結果2:在生活條件足夠的前提下→侈靡。
所以,國家建立制度(法制),讓人民有節制。也因此,雖然有法律卻無罪犯。
[這思維近於: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

再者,有個地方,需要稍加說明:
原本的語句:「雖有奸邪賊盜,靡法妄行之獄,而無陷刑之民」,
然而,它仍在表示:「雖然有法律卻無罪犯」的意思,我才那樣寫。
並且,方便理解,我後面也會這樣處理。
我猜測作者應該是不想過多重複,令人有厭倦感,而豐富字辭變化吧]


(2) 沒教導仁愛=不懂喪祭的禮制(喪祭之禮不明)。
可能導致的結果:不仁愛→父母在世時,不孝順→父母過世後,不祭祀。
可想而知,後面是:
所以,教仁愛、教喪祭之禮,讓人民...,也因此,雖然有法律卻無罪犯。
[言近於: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我個人以為,本篇都先從「道德」出發,擴展到「法律」,
作者說的仁愛、喪祭的禮制,應該是「人倫道德」,華人社會人跟人的相處之道。
而犯罪法條,相當於現在的遺棄父母之罪]


(3)、(4)、(5)和(2)的因果邏輯、句法如出一轍,大致如下:
(3)沒教導忠義=不懂君臣、下級對上級的禮儀(朝聘的禮儀)
(4)沒教導長幼有序=不懂對待朋友、兄弟的禮儀(鄉飲酒之禮)
(5)沒教導正確的男女、夫婦觀=不懂結婚的禮儀、夫妻禮儀(昏禮聘享)
可能導致OO,所以,教XX,也因此,雖然有法律卻無罪犯。

然後,孔子說:(1)~(5)的犯罪是有其根源,
要從根源去根除,不然,立法、執法就好像設下陷阱,讓老百姓跳下一樣。
[如同前述:「制法的目的,是希望人盡本份,不願有人犯罪(不是要處罰人,而製造依據)」]


*****
原文:
 刑罰之源,生於嗜欲不節,失禮度者,
 所以御民之嗜欲,而明好惡順天之道,
 禮度既陳,五教畢修,而民猶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之,
 其犯奸邪靡法妄行之獄者,則飭制量之度;...
 雖有五刑之用,不亦可乎!」

繼續孔子的話:
犯罪根源是「人的嗜好跟慾望沒有得到控制」,
禮(道德)所規定的限度,就是要使人控制住嗜好和慾望,
告訴人們應該喜歡什麼、瞋恨什麼,順乎自然的道理(天之道)。
倘若禮(道德)已經陳述清楚,五種倫理(前面(1)~(5)項)也都學習了。
那麼人民不接受教化,必然要用法律來糾正犯法者,並且鞏固法律尊嚴(不容有人踐踏法律)。


後述的「其犯奸邪靡法妄行之獄者,則飭制量之度」到「有犯淫亂之獄者,則飭婚聘之禮」,
是前文的"小結":
教導(1)節度、(2)仁愛、(3)忠義、(4)長幼有序、(5)正確的男女、夫婦觀。
以防範(1)作姦行竊+侈靡、(2)父母生前不孝、死後不祭祀、(3)殺上級、
(4)鬥爭作亂、(5)淫亂。

是故,孔子在這一大段的結尾說:
古代聖主就是以上方法教育和感化民眾,
即使有了五種輕重不同的刑法,卻沒有用過,不是很自然嗎?

[我個人覺得,談完五個犯罪根源後,
這邊又跳出了一個「人的嗜好跟慾望沒有得到控制」的罪惡根源,因果不是很嚴謹。
而這一段第1項的解答比較到位,不感覺第2項妥當]


*****
原文:
孔子曰:
「大罪有五,而殺人為下,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誣文武者罪及四世,
 逆人倫者罪及三世,謀鬼神者罪及二世,手殺人者罪及其身,
 故曰大罪有五,而殺人為下矣。」

略過。
[坦白說,這不用成翻譯,大致知道它意思,
但我沒見過史書有處罰五世、四世、三世的例子,不太懂五世、四世、三世...在說什麼,
因而省略]


*****
原文:
冉有問於孔子曰:
「先王制法,使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
 然則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於禮乎?」
孔子曰:「不然,凡治君子以禮御其心,所以屬之以廉恥之節也...
冉有跪然免席曰:「言則美矣,求未之聞」,退而記之。

這段在解說第3項:「刑不上大夫」的用意...

冉有問孔夫子:
「前代君王制定法令,讓刑罰不加諸於大夫以上階級,禮儀不加諸於平民以下階級。
意謂著,大夫犯了法,不能處刑,平民辦事,可以不講禮儀?」

孔子答:
「不對。因為要求大夫以上的階級(包含管理國家的官員、皇親貴族)有道德禮節,
 所以,就用以「禮貌」的方式來約束之。
 若是大夫貪汙受賄而應被罷免流放,
 不說他貪汙收賄(這樣沒禮貌,會讓他沒面子),而說他「祭祀的禮品不整齊」;
 若是大夫亂搞男女關係,
 不說他荒淫墮落,而說他「障隔內外的帷幕沒有修整」(家醜外揚了);
 若是大夫欺騙君上,
 不說他欺君罔上,而說他「作臣下的品德不好」;
 [邏輯是:不能說他犯錯,要說他做得不夠好]
 若是大夫軟弱無能,
 不會說他不能勝任,而說「他作為下官不稱職」;
 若是大夫犯了國家法紀,
 不能說他干犯國家法紀,而說「他辦事沒向上級請示,而擅自作主」。

 這五方面,
 若是大夫都自己認錯,自訂罪名了,君主就不忍心對他當面指正、大聲呵責。 
 替犯錯的大夫隱諱,正是要使他內心感到羞愧。

 所以,
 假如大夫沒自首而犯的不是死罪,被君王發現,君王用如上用語對他譴責和揭露,
 大夫就得戴上白色帽子,繫著草編的冠帶,捧著一盆水,上面放一柄劍,
 走到朝廷來向君王請罪。不需要君王派官員去綁他過來,關進監獄。
 假如大夫沒自首而犯的是死罪,(同上)....,
 他則就要向北兩拜,然後跪下來自殺。不需要君王打發人揪他去刑場受死。
 並且,君王會說:『這位大夫是自律的,自個懲罰自己的,我對他可是很尊重的』
 [最終"強迫"自動自發]
 這樣的話,便可以說:刑罰雖然沒有加諸於大夫,可是,士大夫也沒有處罰不當。
 而這就是道德禮教叫他們這麼做的。

 至於平民辦事不須講究(士大夫)禮儀,那是因為平民在倉促之間辦理婚喪大事,
 無法充分準備那些禮品,所以,不用他們得有完備的禮物、完整的儀式。」

 冉有兩膝著地伸起腰在聽,
 突然離開座位說:「說得太好了,我從未聽過這道理」。告退後並記下。


*****
我在學校所學到的「刑不上於大夫」之解釋,與《孔子家語》作者王肅一致,
這應該是周朝時的實情。

曾見過有人將「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改成「刑不於大夫,禮不於庶人」,
推測其意為:
刑法不以士大夫為尊,而對士大夫照樣執法;禮儀不低看庶民,而務求庶民同樣遵守。
我不清楚他依循什麼而這樣說,不便評論。



----------------------------------------------------------------------------------------------------------------
王肅的觀點:為什麼「刑不上於大夫」?因為大夫自陳其罪,自懲其罪。
----------------------------------------------------------------------------------------------------------------
(圖片出處)
註1:三民書局《新譯孔子家語》 Page 415




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世史軼聞_(17世紀)獨眼史賓塞之冤案※


1624年,在台灣,荷蘭人登入大員(安平),正當展開對台灣的統治。
而在北美洲,一英國殖民地New Haven發生了一起冤案,
不過,說是「冤案」是從今日科學角度判斷,當時人的智慧可不這麼理解。


2月14日這天出了一件怪事,一頭母豬生下一隻小豬,全身無毛,
更畸形的是小豬只有一眼,長在臉中央,產下不久死亡。
母豬正常,交配的公豬,乃至New Haven這一區公豬都兩隻眼,
便有不少人懷疑,這不是豬的種,是魔鬼的,於是,他們就為死去小豬"尋親"。

他們認為一個於人家中為僕,名叫喬治.史賓塞(George Spencer 註1)的人,嫌疑最大,
他強姦那頭母豬,使其產子,因為:
第一點,長相上,史賓塞禿頂,而小豬無毛;
    史賓塞獨眼龍(另一顆是義眼,玻璃假眼珠),小豬亦只有一顆正常眼睛。
第二點,史賓塞有前科。他曾在波士頓收受贓物,被鞭刑。
第三點,史賓塞不信神。他從不祈禱,除非他主人強迫他讀聖經,他才讀。
    這一點對New Haven的清教徒,是嚴重問題。
因此,史賓塞被逮捕了,還被告知:坦白承認罪行可以得到憐憫。

史賓塞誤會「憐憫」的意思,他見別的犯人猥褻兒童,判處鞭刑。
他這件案子的受害者是豬,不是人,頂多也是鞭刑。
既然認罪會被「憐憫」,那處罰不高過鞭刑,所以,他承認是他所為。
但,後來,他意識到可能判死刑,更改口供,卻沒起作用。
最終,(1624年)4月8日判決出爐,母豬刺死,史賓塞絞刑。

稍有生物學知識的人都知道,人與豬不同種,無法生育。史賓塞冤。



--------------------------------------------------------------------------------------------------------------



-------------------------------------------------------------------------------------------------------------
故事出處: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札記-醫健-中世紀的理髮師兼任外科醫生※


理髮廳二色柱、三色柱是由於中世紀的理髮師兼任外科醫生"放血"的醫療工作(註1),
故將柱子塗成紅色和白色(代表動脈和繃帶),
或塗成紅色、白色和藍色(象徵靜脈)做成招牌...
興許是我聽太多回,習以為常,已不覺有可疑之處。

反倒比較好奇,為什麼理髮師會兼任外科醫生(這是史實)啊?
換句話說,我能理解這兩職業工作差異大,中世紀前和中世紀後,分開十分正常,
但為何偏偏在中世紀,兩者會結合?


*****
可以思考一下,古時候沒有現今科學昌明、醫術發達,未開化的人類生病時找誰求助?
我想答案很簡單,就是鬼神、巫醫(或能稱神職人員)之類的。
不明瞭生理機能如何運作的他們,看到世界的動態變化,
既然不是自己操作的,就會直覺冥冥之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主導。
是後來隨著人類各面向的提升知識(有顯微鏡幫助了生物學),不知病因的範圍漸漸縮小了,
醫治工作才慢慢從神職人員轉移至醫生、護士等醫事專業人員,
神職人員也得以悉心宗教事務。
這有一點點像「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的感覺,
中世紀理髮師會兼任外科醫生,正是這轉換過程中的一步。


據<理髮店門口為什麼都有紅藍白旋轉柱?>(以<理髮店>代稱,註2)一文寫:
 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742 - 814 年)曾頒布敕令,
 規定所有修道院和教會醫療機構只能聘用牧師。
 四百年以來,僧侶從事放血、放膿、灌腸及拔牙,甚至剪髮刮鬚等工作,
 但有關工作始終有違於傳播福音的原意, 有損僧侶神聖形象,要求改革聲音不絕。

此言:
中世紀前,神職人員會負責治療病患,如放血、放膿、灌腸及拔牙,偏離正職損害了形象。
而放血治病是來自希波克拉底跟蓋倫的學說。
希波克拉底相信月經是大自然為女性除去不良體液的方式。
蓋倫則進一步推演,那些流到身體末梢的血液通常已耗盡,
可能在不正常環境下積聚及腐敗而導致生病,治療方法就是放血,去除腐敗血液。
所以,那些血液是污穢的,而神職人員長時間接觸
別篇文章有說:這也是損壞形象的原因之一

放血、放膿、灌腸及拔牙,一看能明白與醫病相關,但為什麼再包含「剪髮、刮鬚」?
因為(西洋)古代人的眼裡,去毛、去血都是對人體的改變,
藉此去除身上惡靈(註1),便歸為同類行為。


復次,<理髮店>說:
 1215 年第十屆拉特蘭會議上,羅馬天主教的領袖們終於達成共識,
 規定僧侶和任何神職人員不應從事外科手術,否則不得擔任教會高職
 自此,僧侶的工作更加專精,
 集中在侍奉神及傳福音方面, 理髮師代替僧侶從事外科手術及修剪鬚髮。

此言:
1215年,基於「弘教才是本務」,神職人員將「放血、放膿、灌腸及拔牙」轉給理髮師。
或許能這麼說,1215年之前就有理髮師,可是,只能「剪髮、刮鬚」,
不可以「放血、放膿、灌腸及拔牙」,1215年才放行。

那1215年之前有沒有從事「放血、放膿、灌腸及拔牙」的外科醫生?
我認為可能有,因為上面說「教會醫療機構」,也許有其他的「醫療機構」,
而且,歐洲何止加洛林王朝...,不過,應該少數吧,人們應該比較相信神職人員。


復次,<理髮店>說:
 畢竟外科手術需要更多專業醫學知識,1745年,正式與理髮師分家,
 外科醫生創辦了外科聯合會,理髮師成立了理髮師聯合會,兩個專業各司其職。


這在講,從1745年這年起,逐步結束中世紀的理髮師會兼任外科醫生的現象。


--------------------------------------------------------------------------------------------------------------
1. 中世紀之前(特別是1215 年之前),歐洲僧侶會負責放血、放膿、灌腸及拔牙的醫療工作。
2. 中世紀時(特別是1215 年第十屆拉特蘭會議後),
 教會規定僧侶和任何神職人員不應從事外科手術,故而,轉給理髮師兼任外科。
3. 隨著人類文明進步,外科手術需要更多專業醫學知識,
 1745年起,理髮師和外科醫生的工作分道揚鑣。
--------------------------------------------------------------------------------------------------------------
(圖片出處)

註1:以下文章皆有援引:寇特.史坦恩《頭髮:一部趣味人類史》  一書內容
○幾乎從文明誕生開始,人生病了就會去尋求醫生的幫助。
雖然這些醫生在不同的社會裡有不同的形象和名稱,
但他們通常都是通過召喚和控制主管生命與疾病的神明來爲病人治療的。
醫生的總體指導思想是「健康與否取決於正邪神明較量的結果」。
所以他們要採用各種手段來驅逐惡靈,
例如念咒、放血、鑽顱(在頭骨上打洞)和剃除毛髮等
在這些方法裡,修剪毛髮與放血同樣重要。
在現代人眼裡,修剪毛髮和治療疾病是兩種不同的工作;
在古代人眼裡,這都屬於一類工作——都是醫治人的身體。
根據這種看法,修剪毛髮和治療身體——分別是理髮師和外科醫生的工作,
在某種程度上,兩者的意義是一樣的。

拉特蘭會議作出裁決後,形成了一個新的職業——理髮師兼外科醫生,
並且風靡中世紀的歐洲。爲了表彰理髮師兼外科醫生對社會的重要貢獻,
英國國王愛德華四世(King Edward Ⅳ)在1462年成立了第一個理髮師公會,
並將其作爲其他行業的典範,授予公會成員在倫敦擁有理髮和外科手術的壟斷權。

○在國王認可的公會之外還有一羣外科醫生,
他們無視所謂的壟斷權,憑藉其解剖學知識實施更激進的手術。
雖然這個組織規模很小,在1514年的倫敦僅有11名從業者,
卻給自己起了個很誇張的名字:外科醫生聯合會(Fellowship of Surgeons)。
當這個聯合會的一位成員——托馬斯·維卡里(Thomas Vicary),
一位訓練有素的外科醫生兼人體解剖學書籍的作者——
治癒了國王亨利八世(King Henry Ⅷ)的「腿疼病」後,
國王在1540年把外科醫生聯合會與理髮師公會合併到一起。
這一欠考慮的合併雖然規定理髮師與外科醫生應各司其職,
但在實際操作中雙方常常無視這一規定。
儘管兩者因爲爭奪生意糾紛不斷,但理髮師和外科醫生的聯合會依然存在了200 年。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利益羣體的矛盾終於達到無法調和的程度,分裂在所難免。

理髮師兼外科醫生的培訓主要從擔任學徒做起,
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刮鬍子、理髮和實施小手術,如放血和放膿。
學徒們在進行手術訓練時對其開刀的身體認識得不那麼精細。
相比之下,專門的外科醫生培訓則包括進入大學學習和深入研究人體解剖學等,
他們處理的外科手術(如槍傷、撕裂傷、潰瘍、腫瘤、軀幹或顱骨骨折以及燒傷)
也複雜得多。此外,由於他們的背景、知識和豐富技能,
外科醫生漸漸贏得了理髮師所沒有的尊敬。
不僅身患重病的普通人需要他們的幫助,就連皇家海軍也在船上配備訓練有素的外科醫生。
這些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了理髮師兼外科醫生與純粹的外科醫生在1745 年分道揚鑣:
外科醫生創辦了外科聯合會(1800 年更名爲「皇家外科醫學院」),
而理髮師則成立了理髮師聯合會。這兩個組織至今仍然很活躍。

理髮師兼外科醫生唯一殘留的痕跡可能就是理髮店外的旋轉柱了,
它代表著曾經很常見的放血術。爲了排出那些被認爲是「有害的血液」
理髮師兼外科醫生會切開病人手臂上的血管,把血液收集到盆子裡,
然後用白色繃帶包紮病人的手臂。在這個過程中,病人咬緊牙關,手裡緊抓著一根杆子。
在平時,理髮師兼外科醫生會把乾淨的白色繃帶纏在杆子上,
然後把杆子放在店前作爲提供服務的標誌。
後來,他們不再擺放真的杆子和繃帶,而是用仿照實物造型噴上油漆的柱子來代替:
柱子有時會塗成紅色和白色(代表動脈和繃帶),
有時會塗成紅色、白色和藍色(象徵靜脈)。


○在那個時代,醫師間有一個普遍的想法,那就是「手上沾到血是有損尊嚴的」
而當時的內外科醫生之間的差距也是極大的,
外科醫生不受人敬重,甚至不能得到大學中的教職,
內科醫生卻可被尊為學會會員,能成為教皇和王公們的侍醫或在大學中主持講座。...
另外一個讓中世紀醫師不願從事外科的原因,其實古今皆然,
根據醫師作家蘇上豪的《開膛史》書中記述,中世紀外科執行者跟現在醫生一樣,
都面臨著瘋狂病人家屬的報復的風險。當時就有規定,外科矯正手術必須是100%成功
否則如果手術失敗,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的話,那醫師就必須交由患者的親戚朋友處置。

○放血通常就在浴室中進行,病人先用溫水沐浴,使血液流動加快,這樣更容易放血。
病人手中握著一根木棍,理髮師在要放血部位的上方纏上繃帶阻止血液流動,
再用小刀割破隆起的血管,血就流出來了。
 放血後,理髮師把繃帶洗乾淨,放在室外的柱子上晾曬。
久而久之,這種在風中飄動的繃帶成了理髮師招攬生意的廣告。
人們後來設計了一個招牌,紅白相間條紋螺旋狀纏繞在圓柱上,
紅色條紋代表血液,白色條紋代表繃帶,圓柱代表病人手中握著的木棍,
這也就是現代常見到的理髮廳招牌的典故。 
大概到1700年左右,這種圓柱就成了理髮館的固定標識。
由於理髮師社會地位低,隨著外科技術的發展,外科醫生不屑與他們為伍,
外科醫師協會規定外科醫生的標識為紅白相間條紋,
理髮師的標識則為藍白相間的條紋,以示區別。


註2:
旋轉柱是西方歷史產物,殘留理髮師兼外科醫生的古老痕跡。
話說,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742 - 814 年)曾頒布敕令, 
規定所有修道院和教會醫療機構只能聘用牧師。
四百年以來,僧侶從事放血、放膿、灌腸及拔牙,甚至剪髮刮鬚等工作,
但有關工作始終有違於傳播福音的原意, 有損僧侶神聖形象,要求改革聲音不絕。

1215 年第十屆拉特蘭會議上,羅馬天主教的領袖們終於達成共識,
規定僧侶和任何神職人員不應從事外科手術,否則不得擔任教會高職。
自此,僧侶的工作更加專精,
集中在侍奉神及傳福音方面, 理髮師代替僧侶從事外科手術及修剪鬚髮。

○在拉特蘭會議做出裁決後,形成一個新的職業「理髮師兼外科醫生」,
為了表彰他們對社會的貢獻,英國國王愛德華四世於1462 年成立了第一個理髮師公會, 
授予公會成員在倫敦擁有理髮和外科手術的壟斷權。

畢竟外科手術需要更多專業醫學知識,1745年,正式與理髮師分家,
外科醫生創辦了外科聯合會,理髮師成立了理髮師聯合會,兩個專業各司其職。
如今理髮師兼外科醫生唯一殘留的痕跡是理髮店外的旋轉柱,它代表曾經很常見的放血術。

為何西方有放血治療?
古希臘著名醫師希波克拉底相信月經是大自然為女性除去不良體液的方式。
古羅馬醫師蓋倫進一步發展這個理論,宣稱流到身體末梢的血液通常已耗盡,
可能在不正常環境下積聚及腐敗,因而得病,治療方法就是放血,以除去腐敗的血液。

中世紀的理髮師和外科手術密不可分。
中世紀醫生分四大類,在大學裡受過教育的內科醫生社會地位最高;
其次是醫學院未畢業的外科醫生;再次是行會培訓的外科醫生;
最低的是外科理髮師,牙醫、眼科醫生也屬於外科理髮師。
中世紀醫學院認為人體血液是不凈之物,醫學院出身的醫生都不願意親自做手術。
動刀這種「骯髒」的行為讓給了最底層的理髮師做,
而醫學院的醫生們更樂於解剖屍體、研究人體結構。

理髮師能夠成為外科醫生,得益於他們的職業優勢。
中世紀有三種職業整天與刀接觸:屠夫、劊子手和理髮師。
而只有理髮師的刀適合進行外科手術,
誰都不願意看著屠夫或劊子手拿著一把鋒利的兇器幫你放血。
早期的理髮師沒有受過專業的手術訓練,
因此人們只願意接受理髮師做放血、拔牙等簡單的手術。

從公元十一世紀開始,理髮師在兼任外科醫生前會由醫學院的醫生為其進行若干培訓,
培訓內容實踐多於理論,提高了理髮師的醫療水平。
158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更是下令承認理髮師為正式外科醫生,
這一法令直到1745年才廢止。

--------------------------------------------------------------------------------------------------------------
重要的參考文章:聶文:19世紀以前歐洲的理髮師外科醫生


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札記-醫健-最高死亡率的一場手術※


在那個沒有麻醉劑的年代,沒看錯,人類有經歷過沒麻醉劑,不得已仍得作手術的時期。
而且,抗生素比麻醉劑晚,意思是,除了疼,還得擔心術後感染。

當時發生了一樁手術死亡率達300%的手術,人類醫學史上僅此一例。
更準確地說,接受開刀的是一名病患,開完刀後,死了三個人。
主刀的醫生並非庸醫,
而是大名鼎鼎的快刀手-李斯特(Robert Liston,1794年- 1847年,註1)醫師,
不到2分鐘30秒,完成截斷一條腿(截肢)的手術。
那麼,那場死亡率300%的手術是怎麼一回事呢?


那天,李斯特醫生,又一次地不到2分鐘30秒做完截肢手術,
過程中,不小心還截掉年輕助手的一根手指。那個時代,外科手術可以賣門票讓人觀賞。
有位觀眾的外衣也被醫生的手術刀劃破,他誤以為刀子刺中要害,當場嚇暈,之後休克死亡。
幾日後,病患和這名助手,則因傷口生壞疽而死。術後壞疽在無菌手術之前,這算常見。
所以,手術一人,死亡三人,死亡率300%。

這件事記於理查德·戈登(Richard Gordon,1921年-2017 年)的著作內,
請注意戈登先生生卒年約晚於李斯特130年,絕非親眼見證,
若事情屬實,資訊管道或許是口耳相傳或文字。



--------------------------------------------------------------------------------------------------------------------

○Richard Gordon describes Liston as the fastest knife in the West End...



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

韻文_(清)袁枚<苔>: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清朝袁枚詩作<苔>有二,這是較多吟誦的一首: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百度百科(註1)譯成白話:
沒有陽光照射到的植物生長不易的地方,苔蘚卻能長出綠意,展現出美麗的青春。
苔花如同米粒般大小,也要像國色天香的牡丹那樣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開放。

另外,百度百科的「賞析」(註1)寫得優美,也建議閱讀。


這首的妙筆之處在於用苔的比喻,鼓舞人要有堅苦卓絕的意念。
雖說環境險惡,但能絕處逢生;雖是地位低微,但不窒鴻鵠之志。
袁枚另一首<苔>:「各有心情在,隨渠愛暖涼。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
若先讀了「白日不到處」,則較易明白「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
而第一首顯得正面積極,會比第二首多受喜愛吧!


*****
看到「苔」,我還聯想到位於日本京都的西芳寺,係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別名為「苔寺」,自然以此一絕。據說入寺參訪採明信片預約制,准不准得碰運氣,
而獲准入內,還需在寺中讀經和寫經,頗是麻煩。可是,我仍希望有機會到那一遊。




----------------------------------------------------------------------------------------------------------------




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公告-整理資訊1.6.2:標籤變動


為了我查詢方便,十大類標籤再往下細分,以及A、B標籤相同者合併。
目前文章接近一千,因此,仍需建兩個目錄檔:
由於僅我一個人處理,將會有一段很長的過渡期。
目前:更新完成的有0、1、2、9


*****
2019.07.01 整理資訊1.6.1-發布日期調整
想分享文章,從2019.08.01之後,改放在日期雙號日。
例如,1月2日、1月4日、1月6日...
並且盡可能寫得老少咸宜,避免有激進、血腥、情色的內容。
而不想分享的文章,則是置在日期單號日。

我沒有時間壓力,亦無瀏覽數壓力。
所以一本書可以寫成數篇,也會有第二次讀、第三次讀後心得的文章。


*****
2017.07.31 整理資訊1.6-整合成一篇
一.整理資訊1.6以前的,全整理於此。

二.標題
  標籤A,以筆記心得為主,格式:分類_題目
  標籤B,以生活省思為主,格式:札記-分類-題目
  詳細說明在:凡例

三.發布時間是我隨便挑的,我習慣填偶數日跟早上7點半,晚上10點。
  若從前的文章有更動,文末會新增:更新日期。

四.部落格,目前對外公開的(從前是:公告-五個部落格)
  分別是這網站:
  1. 香嚴書齋 非佛教類
  2. 菩提小築 佛教類
  3. 人生旅程 遊記(很久沒更新了)
  4. 小學堂  字、詞、成語 

五.文章總目錄放在:網頁:A(筆記心得)目次B(生活省思)目次


*****
2017.07.30 整理資訊1.5-發布日期設定

我寫文章,常會將查資料、列要點、立大綱等等事情,分數次完成,少有一氣呵成,
縱然做完那些事,起頭動筆,未必一鼓作氣,還是陸陸續續填齊,
這應該是我從不設時限的緣故,
因此,不經意就累積破百以上半成品文稿,
而且,對於完成的那些,標示的脫稿日期極少是正確的。

如果是過於久遠,即超過一年,自此後,我會在文末,加上「更新日期」
發現從前文章的觀點有錯誤而修正,亦是按此辦理。


關於文章的「日期與時間」
日期部分,雖然我說我所有的部落格,主要對象是自己,
比如香嚴書齋,就是將我讀完的書、看過的影片作歸納、抒感想,
以整理自己的思想及知識構架,跟日後回味。
(沒辦法,讀過而忘記的書太多太多,要寫筆記,才不會船過水無痕)
但其中有些是非"說理類",像是典故由來、健康資訊、百科常識等等,
主觀性不強烈的,我覺得不妨拿出去分享。
所以,2019年1月以後,取日期基數日來標示這些。
例如,1月1日、1月3日、1月5日。
其餘的,說理味濃,主觀性強烈的,則置於偶數日。
而時間部分,經常看見"7:30","22:30",那是隨便挑的時間,沒特殊涵義。


日後,會不會變成基數日不發文呢,且讓我們看下去,XD。


*****
2015.02.25 整理資訊1.4.1-標題

關於「標籤」與「標題」,我認為存在著混亂的問題。

先談標籤,
我的A類與B類,劃分得不明確,缺少一種能一目了然、黑白立判之標準。
所以,我從新再歸類A、B的準繩。
 
A類,以筆記為主
是針對一本書、或一演講、或一視聽資訊,
或一特定歷史人物、或一歷史事件、或一地方之風俗民情作筆記及感想發表。
比如文獻探討,就屬於這類。
 
B類,以感想為主
則是不嚴謹,與朋友閒聊、周遭發生事件的感觸之抒發。
或者是,我個人對"現在遭遇"的人、事、地的看法主張之表述。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
A是偏謹慎,B是偏輕鬆
同樣談人、事、地,A則是談過去,B是聊現代,
而B的善惡對錯等等未定的空間,會比較大。
日後若再遇到難分類之問題,再對以上所言作調整。

其次,標題。
由於有A與B類的標籤,日後標題的「細分類」,我想A、B類盡量維持一致,
而且為了快速區分,現將
1. 「生活小摘-」更名「札記-」。
(「生活小摘-」當初的立意是為:搬部落格之方便)
2. 廢止「說史談典-」,直接冠上中國史朝代(包含民國)或外國與其世紀。
 無法知道時代的,就寫我國典故,外國典故。


*****
2013.03.26 整理資訊1.4-標題

我的標題太混亂,該訂出一套標準了。
眼前,大項的分類相信是沒啥問題了,
接下來,將注意力放在標題,寫得可讓我一目瞭然。
是故,將文章標題〞規格訂成:
A類:
 
〝細分類〞-(來源)〝標題〞〝part number:副標題〞
B類:
心情小摘-
〝標題〞
C類:
未定義。會在整理資訊的2.0說明。
整理資訊:
整理資訊〝版號〞
心情瑣事:心情瑣事-〝標題〞


A的細分類,這恐怕是最複雜的。
A的來源,我是劃分成三,書、聲、影。如今認為不夠清楚,得再細切。

文:文,與查(網路查詢) 二項。 文章的最後面,一定要標註來源
書:書 一項。
聲:聲 一項。 皆自於演講,寫個〝聲〞代替。
        如果是音樂,那已經在細分類中解決,無須再處理。
影:節目(可寫中與外),電影(可用國籍分),戲劇(可依國籍分),三項。
共七項

A的標題:
若是書名,則《書名》 ,若是文章,則<篇名>,

若是電影名或演講題目,則用【】,
其餘的,直接寫。


A的part number:副標題:
是應付我自訂的字數限制,分篇比輯。
我希望每篇文章不要超過一千字,至多一千五百字。

A的例外情況:
由於我很喜歡中國文學和歷史知識,
所以在細分類出兩個特別情況,韻文和說史談典,夾雜於十大類中。


*****
2012.07.22 整理資訊1.3-Anobii的頁碼註記法

我的筆記,
多數情況下,會完全仿效Anobii上的頁碼註記,
把書中某某頁的重點騰錄下來,如果有感想的話。


*****
2012.07.21 整理資訊1.2-視聽節目的雙書籤

大項分類,我是援用圖書館之排法。
000總類、100哲學.....

而我第一部份的(A)筆記心得,部分資訊來自於談話性的節目。
我原打算把它用『談話節目』為作專門的類別。
後幾經思慮,覺得憑依聊述之內容做分類,較為妥當
然而,這卻延伸出一副作用:
同一出處或系列分輯而出,造成日後查閱有難。


舉例來說,開卷八分鐘(介紹書的節目),
我不可能根據它集數的順序去看。
倘若我將先聽讀過的做成了筆記,按書之種類存到各處。
日子一久,堆集到可觀數量,
如欲知道哪些筆記從它而來,我剩哪幾集沒瞧,
這些搜尋將折騰掉大把時光。


因此,我綜合了上述兩想法,採雙書籤(或多書籤)的方策。
凡談話節目,通通擺在我從前butichen的無名網誌(現仍留存)。
先設定文章日期與該集播出日一致
然後應用標籤(圖書館)分門別類,標題前註明『節目名稱』
我想,上述的麻煩可排除。
由於這些談不上是我讀過的書,就將其附在A類最後或不放。


*****
2012.07.20 整理資訊1.1-一網站二部落格

大略來說,以六大項涵蓋我所學所感,不太會更動了。
而最終的規模,目標是一網站與一部落格。
(這有難度,會多一兩個部落格來幫助。
但努力盡量集中於一處,當初整理的目的,就為簡化)


網站作入口,專職文章分類,不需擔心容量上限。
而部落格,無空間限制,負責儲積文章。
目前以無名的(bodhichen這帳號)為主,
若遇要嵌入圖片或特殊情況,
方把文章安排在google上(無名有圖片空間限制)。
而無名這邊留其連結,好作串接。


二部落格均是名為『菩提小築」,分別在無名跟google網誌。


*****
2012.06.24 整理資訊1.0

我從前就有這想法了,把我聽聞、閱讀、經歷的資訊。分成兩大類,世間與佛教。
第一類,「世間」。
實質上,就是除了佛教相關之外的事,我把它分成三部份。
第一部份,筆記心得,
是以書(文字書籍)、聲(演講聲音檔)、影(電影、影片)為本位。
來記述心得以及重點歸納。

第二部分,生活省思,則以我為本位,
談生活上遭遇到事情的有感而發,有時會引用見聞之書、聲、影的說詞,
這將不免與第一部分的同事重提。
然而,這兩個述事之出發點相異,我也就不刻意閃避重複。

第三部份,系統歸納。
我起頭的計畫,把第一第二部分全部資料,
同類統整起來,是要弄成文、史、哲三套系統。
可是這一切得依我時間分配而定,目前是沒足夠空閒建構。
而若有的話,我會先把歷史系統完成。


第二類,佛教。
依然切三部分,與前面分法精神一致。
第一部分,經律論(包含今人著述)之書、聲、影的重點歸納。
以妙雲集為主要根據,來涵蓋解釋佛教的全面。

第二部分,系統歸納。
將第一部分的資料按《印度佛教思想史》,
將佛教思想的化零為整,以利融會貫通。
可以的話,再分深淺二支。這是我最想完成的。
除此外,又建立一套系統,順學佛的次第,談施戒定慧。

第三部份,佛教的知與行。閒談一些學佛,在生活上會碰到的事情和疑惑。


目前,我的網頁,佛教的第二部分跟第三部份排列是相反的。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植物_黃花曼陀羅

在我假日散步的道路旁,有一不小區域長如上圖的花朵,花香馥郁。
地是政府的,或許是某些有心人士蓄意栽植,才生成一片的。

此花名為:黃花曼陀羅(註2)。維基說:原產地是墨西哥,可是看起很早傳入中國境內。
三國時代,現在已經失傳之華佗所創的麻沸散,有傳言,處方裡有曼陀羅花(註3);
亦有傳聞,民間「蒙汗藥」,小說中常出現,其成分也有曼陀羅花(註4)。
不過,上二者聽聽就好。比較可信是,宋朝、明朝的醫書中,它被拿來當麻醉藥(註2)。

聽完千萬不要自己拿來嘗試喔,
因為第一點,不了解正確劑量;第二點,曼陀羅花整株有毒,種子毒性最大(註2),
也就是花粉也有毒(註5),雖然聞起來很香,但不適宜在居住的室內種植。



----------------------------------------------------------------------------------------------------------------------
曼陀羅花整株有毒,種子毒性最大。
----------------------------------------------------------------------------------------------------------------------
註1:圖片來源


宋朝《扁鵲心書》<睡聖散>中說:
「人難忍艾火炙痛,服此(曼陀羅花等)即昏不知痛,亦不傷人。」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曼陀羅花>記述
「八月採此花,七月採火麻子花,陰乾,等分為末,
    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其苦也」
都強調了它的麻醉作用。
據說三國時期華陀所製的「麻沸散」也含有曼陀羅花,民間的「蒙汗藥」也是用其所製。
(睡聖散: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傷人。
 山茄花(八月收) 火麻花(八月收) (按∶八月中火麻花已過時,恐作七月為是。) 
 收此二花時,必須端莊閉口,齊手足采之。
 若二人去,或笑,或言語,服後亦即笑,即言語矣。
 採後共為末,每服三錢,小兒只一錢,茶酒任下。
 一服後即昏睡,可灸五十壯, 醒後再服再灸。
 (按∶山茄子,今謂之風茄兒,其花亦謂之曼陀羅花,火麻即大麻。
 今圃地所植之黃麻乃是此種。
 《本草綱目》云∶曼陀羅花,生北土,南人亦有栽者。春生夏長, 獨莖直上,
 高四五尺,生不旁引,綠莖碧葉,葉如茄葉。
 八月開白花,凡六瓣,狀如牽牛花而大,攢花中折,駢葉外包,朝開夜合。
 結實圓而有丁拐,中有小子.八月採花, 九月採實。
 花實氣味俱辛溫有毒,主治諸風及寒濕香港腳,驚癇脫肛等證。相
 傳此花, 笑採浸酒飲,令人笑,舞採浸酒飲,令人舞,予嘗試之。
 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 引之乃驗,又云七月採火麻子花,八月採山茄子花,
 陰乾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灸火不覺苦痛,蓋古方也。
 今外科所用麻藥即是此散,服之並無傷害。))


華佗所創麻沸散的處方後來失傳
傳說系由曼陀羅花(也叫鬧羊花、萬桃花、醉心花、狗核桃)1斤、生草烏、香白芷、
當歸、川芎各4錢,天南星1錢,共6味藥組成;
另一說由羊躑躅3錢、茉莉花根1錢、當歸1兩、菖蒲3分組成。
據後人考證,這些都不是華佗的原始處方。
[這篇文章最有價值的是,它有吸入系麻醉劑的歷史]
○第一種麻醉藥笑氣
1800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動物在氧化亞氮中會失去知覺,但可以恢復。
他用一隻貓做實驗,將它放入盛氣化亞氮的容器里,幾分鐘後,貓幾乎完全失去知覺。
將貓取出,幾分鐘後,貓開始活動,半小時後恢復正常。
通過一系列實驗,他還得出使用吸入性麻醉藥要與氧混合的結論,從而為實驗提供了依據。
1844年12月10日,美國29歲的牙科醫生韋爾斯首次將笑氣用於拔牙,
宣告無痛拔牙的時代來臨。

第二種麻醉藥:乙醚
1841年,美國醫生朗用乙醚替代笑氣,發現其效果與笑氣相仿。
1842年,他首次主病人手術前吸入乙醚,使其失去知覺,為病人切除了一個瘤子。
隨後,美國醫生摩爾根也發現了乙醚的麻醉作用,並率先發表他的發現。
乙醚很快替代笑氣成為外科麻醉藥的首選,“無痛外科手術”得以實現。

第三種麻醉藥:氯仿
1847年,英國醫生辛普森發現氯仿的麻醉效果比乙醚強得多,
而且沒有乙醚的爆炸性和刺激性,大力提出介用氯仿代替乙醚用於外科麻醉。
但在實驗中,人們發現氯仿的毒性遠大於乙醚,量重時,易導致病人死亡。
這限制了它的普及。

第四種麻醉藥:
190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植物實驗室的克拉克和奈特發現乙烯的麻醉作用。

第五種麻醉藥:甲氧氟烷
20世紀60年代,甲氧氟烷被發現具有很好的麻醉作用和鎮痛作用。
以後,人們將它發展成為臨床套用的一種吸入性麻醉劑。


汗藥這個名詞在中國許多古典小説中經常看到,
書中描寫的“蒙汗藥”麻醉作用極強,人若吃了“蒙汗藥”,便會昏睡過去;
失去知覺,猶如死人,甚至“加入刀斧也不知”。其實“蒙汗藥”就是具有麻醉作用的植物浸液。
由於該藥的主要作用是使肌肉鬆弛,汗腺分泌受到抑制,
所以古人將此藥取名為“蒙汗藥”是極為確切的 。蒙汗藥乃是用曼陀羅花製成...


註5:
日前就有名女子與朋友在路上看到一朵相當美麗的大黃花,忍不住摘下狂聞,
未料當晚竟經歷了恐怖的「鬼壓床」,事後一查才驚覺該朵花的驚人真相。...
據了解,威曼與朋友所摘下的這朵大黃花是有「天使喇叭」之稱的大花曼陀羅,
屬於木曼陀羅屬植物,花朵外型呈喇叭形狀,更有白、桃、粉等顏色,相當鮮艷美麗。
但這種花其實含有萃取物「東莨菪鹼」(Burundanga),
不僅會造成頭痛、噁心、頭暈、瞳孔放大等症狀,
有時還會產生像威曼所遭遇到的幻覺,也可能陷入昏睡。

曼陀羅是一種綠色開花植物,按理來說它應該很適合養在室內的,
但是,曼陀羅恰恰相反,很少有人會將曼陀羅養在室內,
雖然它美麗嬌艷,也可以淨化空氣,但是它是有毒的植物,
並且是劇毒導致人體致癌,曼陀羅花的香味有迷惑人心的效果,
古人有用它來練毒,或者入藥,除非特殊情況一般不要輕易在室內養殖這種植物。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數學_從第幾層樓丟下,玻璃球會剛好碎掉(未知解法)?


最近看到一個面試題目(註1),如下:
給你兩個一模一樣的玻璃球。這兩個球如果從一定高度掉到地上就會摔碎,
當然,如果在這個高度以下往下扔,怎麼都不會碎,超過這個高度肯定就一次摔碎了。
現在已知這個恰巧摔碎的高度範圍在1層樓到100層樓之間。
如何用最少的試驗次數,用這兩個玻璃球測試出玻璃球恰好摔碎的樓高。

為了便於你理解這道題,我不妨講兩個具體的策略。
第一個策略是從第一層樓開始,一層一層往上試驗。
你拿著球跑到第一層,一摔,沒有碎,接下來你又跑到第二層去試,也沒有摔碎。
你一層層試下去,比如說到了第59層摔碎了,那麼你就知道它摔碎的高度是59層。
這個策略能保證你獲得成功,但顯然不是很有效。

第二個策略是預測一下,試一試, 你跑到30層樓一試,沒有碎,再跑到80層樓一試,碎了。
雖然你把摔碎高度的範圍從1-100減小到30-80,但接下來你就犯難了,因為你就剩一個球了,
再這樣憑感覺做試驗,可能兩個球都摔碎了,也測不出想知道的高度。

它的答案是:
第一顆球,由下往上,每次增加10層樓丟,
比如:到10樓丟,沒碎,就去20樓丟...一直到碎時,
   如果100樓沒碎,答案就是100。
第二顆球,在第一顆球碎時,退10層,由下往上,每次增加1層樓丟。
比如:第一顆在80樓碎掉,則退到70(80-10),照71、72、73...順序丟。
一定會在20次內找到。


假如有三顆球,答案是:
跟上題的模式一樣,
第一顆球,由下往上,每次增加22層樓;
第二顆球,找到第一顆球碎的樓層,退22層、每次增加4或5層樓丟;
第三顆球、找到第二顆球....   ,退4或5層,每次增加1層樓丟;


*****
我雖然知道這兩題答案,
但沒有找到為什麼第一題是10和1、第二題是22、4(或5)、1。
(我覺得網路上應該有人解答)因此,我從答案去猜解法。

從作兩輪,作三輪,我想到程式的For loop。
1.作兩輪:
for(int i = 0; i <n; i++)
 for(int j = 0; j <n; j++)
    ....
複雜度為:O(n^2)

2.作三輪:
for(int i = 0; i <n; i++)
 for(int j = 0; j <n; j++)
        for(int k = 0; k <n; k++)
        ....
複雜度為:O(n^3)


假如我要作兩輪(兩層的for loop),把100層都跑到。n^2=100。
就是拿100開2次方更號=10,n為10。
第一個for loop要做10次,每次就要增加100/10=10(層樓)。
第二個for loop要做n^2次,也就是100次,那每次就要增加100/100=1(層樓)。

假如我要作三輪(三層的for loop),把100層都跑到。n^3=100。
就是拿100開3次方更號,n約為4.64(4的立方是64、5的立方是125)。
第一層for loop要做4.64次,每次就要增加100/4.64,約為22(層樓)。
第二層for loop要做4.64的平方次,每次要增加100/21.54,約為4或5(層樓)。
第三層for loop要做4.64的立方次,那就是100的意思,
每次要增加100/100=1(層樓)。

這是我能想到的、最有可能的解法。



-------------------------------------------------------------------------------------------------------------------
註1:圖片來源

-------------------------------------------------------------------------------------------------------------------
參考資料:硅谷來信SE2,Letter025、026

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札記-韓劇-【明天和你】:時光旅行



韓劇【明天和你】,韓文:내일 그대와,내일是明天,그대是你(註1),와是介詞的和(with)。
這是一部穿越時間劇,雖然沒有明講,但看之後便明瞭其「時光旅行」之設定:
1.時光旅行者只能往返現在、未來,不能回到過去。只要他活著的(未來)時間段,他都能去。
  男主角第一次穿越在2009年3月25日的49天(49齋)後,
  地點是南營往首爾隧道,所到的未來時間點是2015年冬。所以,是6年後。
2.時間等速,或說時間不能靜止
  舉例才好懂。
  若男主角今天6:00出發去一年後的未來,在那邊待了2小時後,回到現在。
  因為時間等速,得加回花掉的2小時,時間只會是今天的8:00。
  這也是為什麼第6集男主角卡在12月3月(沒搭到去南營最後一班電車)而徹夜未歸。
3.未來可以扭轉。這穿越劇常常會難以自圓其說、邏輯自洽之處。
4.穿越方式是坐電車。南營→首爾,去未來;首爾→南營,回現在。


本齣戲要角三人,男主角俞素俊(維基:柳炤俊)、女主角宋瑪琳、
大叔宋斗日(女主角父親、和男主角一樣的時光旅行者)。

為何以「明天和你」作劇名?「你」應該指女主角。
男主角俞素俊(維基:柳炤俊)和她相識相愛結連理而改變人生走向,即「明天」之因。

兩人成婚,再包括2019年3月25日,
原本男、女主角和大叔三人死期,共兩大命運轉折點。
因此,至少有三條時空線(或看成平行時空),如下圖。
這是我最感興趣的,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主因。

藍色虛線是兩大轉折點、紅色線是這部戲男主角主要走的時光軌跡。

第一條黑線,是原本命運。
男、女主角終生不相識,死前僅相遇二次。
初次是2009年3月25日,兩人由於彼此而逃過南營火車事故。
後來,居然一同死於2019年3月25日的交通意外(男34歲、女35歲)。

我最不能理解,
男主角和大叔已經知道自己的大去之期、地點,卻不閃躲、趕往赴死,編劇卻對此沒交代。
還有,2019年3月25日那天,未來的男主角,
一方面跟男主角說沒法改變,另一方面又要回去好好跟女主角相處(第三集尾)。
我猜最佳的理由應當是第四集男主角對女主角說的話:
「與其是單獨的個體,彼此在一起,不忽略對方,一起戰勝所有的一切,應該才是對的吧。」


第二條黑線,是整齣戲的主線。
男女主角2016年9月結婚之後,第一條黑線自此事後的"未來"消失
而男主角消失,是進入第二條黑線後產生的「新增」事件。

大叔為什麼找不到不見的男主角?因為男主角穿越到整整三年後,
從2016年11月30日跳到2019年11月30日,當時第二條黑線的大叔已經過世。
其次,男主角自那時昏迷到2022年2月,
時間等速之故,即使馬上回去,僅能回到2019年2月。
換句話說,2016年11月30日~2019年2月,注定空白。


第三條黑線,嚴格說,2019年3月25日才是起點,係第二個轉折點。
大叔這天犧牲自己救男女主角,實際上就是他的女婿和女兒。
第二條黑線2019年3月25日之後的"未來"消失
於是,男女主角一路走到2022年。
也因此,沒撞見第二條黑線2019年11月30日昏迷的男主角。


*****
最後,講點題外話,網路上的中文字幕僅有一版,
這版怪怪的語句,就無法查其他人怎麼翻,我個人覺得麻煩。
簡單的單詞還好,比如:女主角都叫男主角:여보,
這版翻為:房屋中介,其實應該是Honey(註3),這我查得到,
然而,如果是整段句子,我就投降了。



--------------------------------------------------------------------------------------------------------------------
整理【明天和你】的平行時空
--------------------------------------------------------------------------------------------------------------------
註1:維基:明天和你 圖片來源


註2:韓語語法:實用韓語詞類概論3
○"二人稱"指談話的對方。如:당신(您),자네(你),그대(你),너(你),
너희(你們)。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札記-政治-(中國)交質與和親※


收錄在《古文觀止》裏,《左傳》 ‧ 隱公三年的<周鄭交質>(註2)寫道: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
 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
 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
白話(註2):
 信用不發自心中,盟約交換人質也沒用
  (交質,就是把親生兒子交給訂盟國對方當作人質。)。...
 假如有真誠信用,山澗溪流中的浮萍,蕨類水藻這樣的菜,
 裝在竹筐鐵鍋一類的器物裡,用低洼處溝渠中的水(粗劣的食物、粗陋的食器),
 都可以供奉鬼神,獻給王公為食。
 更何況君子締結兩國的盟約,按禮去做,又哪裡需要交換人質啊?

這告訴我們:
一來,當時國與國間有交換兒子作為人質的行為,強制對方信守。
二來,周是共主,鄭是諸侯,已到非用「失去兒子」作為懲罰才不致背義忘信,
   象徵周天子威信掃地,也就不能擔當國際間的仲裁者。


若以人性來思考古代的同盟立約,從高尚而低劣,
上者是以人格、道德(神靈)保證信譽,形式上用口頭承諾足矣,即一言九鼎;
次等,立下白紙黑字的契約,透由法治、人治加以保障,
於周朝(東周式微),則由各國的宗主國-周天子出面主持公道,
於現代,則是司法、行政機關,令使讓雙方履行履約或令毀約者付出代價;
再次等,則用抵押物,但如果互信不強,也會怕實踐約定,對方不會交還;
再不行,才用人情、親情加以約束,如上述的交質或稱質子(註3),還有聯姻、和親(註4)。

質子在春秋戰國時代蠻常見的,甚至到了中國最後專制皇朝的清朝仍有。
吳三桂之子「吳應熊」(註5)便是知名例子,而且,此例還包含和親,康熙帝姑姑嫁他。
但是,正如<周鄭交質>所質疑:有什麼用,彼此依舊不信任。
吳三桂最終叛變了,康熙帝也不安好心眼,早已視之為威脅,
即便吳不叛國,也會想方設法除掉他。
所謂「質子」、「和親」皆是現實政治利益為優先,誠信永遠次要。


*****
既然不重信諾,質子下場是否多為淒涼嗎?這很難說,看人們怎麼審度、交易好處。
例如:戰國時代楚懷王的太子,熊橫(後來的楚頃襄王),
當他父親楚懷王被秦所擄,楚國假稱楚懷王已死,向齊國請回太子。
齊國宰相說:
「如果不讓熊橫回去繼位,他其它兄弟就會被立為王,
 那這人質就毫無作用了(君主之家,兄弟會搶奪王位,父子會比手足親)...」
於是就齊王放熊橫回國(註6)。
而且,假設熊橫在齊國這段期間受好待遇,
日後兩國間或許比較少戰爭、好合作,放他回去,搞不好對齊更有利了;
又例如:秦始王的父親嬴異人,雖身為庶子在趙國當人質不被趙國君臣待見,
但遇到呂不韋,呂不韋將其視為「奇貨可居」(註7),助他回秦當繼承王位。


「和親」始於漢初,漢高祖用對匈奴服軟,以麻痺之。
到漢武帝當政,國富兵強,皇帝已不念是人家丈人、大(小)舅,置之於死地。
此等姻親為圖將來控制、滅掉對手而鋪路。

漢朝劉家這樣對付別人,亦防著別人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外戚。
我老師說:
「漢文帝之所以登皇位,其中一個理由是他母族(外公、舅舅)謹慎善良。這點很有趣。」(註8)
政治婚姻的結盟,向來不單純,親情是工具。



----------------------------------------------------------------------------------------------------------
1. 交質,就是把親生兒子交給訂盟國對方當作人質。
2. 在別國當人質的太子或王子,待遇不一定可憐。
 對方有可能會討好他們,等他們回國不失為一條人脈。
3. 和親政策,最後是結親、結怨很難說。
----------------------------------------------------------------------------------------------------------
註1:圖片來源




註3:維基:質子 (東亞政治)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為了互相取信,會互相交換人質,稱為質子。
○中央強權亦出於控制地方勢力的需要,會任命地方首領的親人為京官,稱任子,美言為入侍。


註4:維基:和親
和親始作人是西漢高祖劉邦,白登被圍七日之後周勃解圍擊退冒頓,
接受婁敬獻策,開啟了「和親政策」。
[婁敬,被賜姓劉,故又作劉敬]


透過政治婚姻使平西王吳三桂的世子吳應熊以額駙的身分留居京師,實際為朝廷的人質。


註6:
○楚國大臣都為此事擔憂,就共同商議説:
「我們大王在秦國不能回來,以割地相要挾,而太子又在齊國作人質,
 如果齊、秦兩國合謀,那我們就要亡國。」於是,想立楚懷王在國內的兒子為王。
昭雎説:「大王與太子都被諸侯留難,而我們違背王命擁立他的庶子,不合適。」
於是,詐稱楚懷王去世訃告齊國,
齊國國君齊湣王對國相説:「不如拘留楚太子來要求楚國淮北的土地。」
國相説:
 「不能,如果楚國新立君王,
  那麼我們就空守着一個沒有用處的人質,並在天下人面前做出不義的事。」
有人説:
 「不對。如果楚國立了君王,正好與新的君王作交易説:
  『給我們下東國,我就為您殺掉太子,不然的話,就與秦、韓、魏三國共同擁立太子。』
  這樣下東國一定能得到。」
齊湣王最後採納國相的計謀放回熊橫。熊橫回到楚國,繼承王位,是為楚頃襄王。
原文: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
「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於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
乃欲立懷王子在國者。
昭雎曰:「王與太子俱困於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乃詐赴於齊,齊湣王謂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
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
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
    『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然則東國必可得矣。」
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太子橫至,立為王,是為頃襄王。

2. 戰國時期「抱空質」是什麼意思?反映出當時什麼樣的情形?


戰國時有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呂不韋,他雖然事業有成,但深感商人社會地位太低,
所以萌發了從政的雄心。
當時,秦安國君有一個兒子名叫子楚,他被送到趙國當人質。
由於秦國屢次攻打趙國,所以趙國對子楚很不禮遇,生活用度也不寬裕,
經濟拮据,日子過得很不稱心。
當時呂不韋正好在趙都邯鄲做生意,看到子楚的特殊背景和處境,
認為「奇貨可居」,於是就去求見子楚。呂不韋對子楚說:「我能光大你的門庭。」
子楚聽後笑著說:「您還是先光大自己門庭,然後再光大我的門庭吧!」
呂不韋說:「您有所不知,我的門庭是有待您的門庭光大後才能光大啊!」
子楚心知呂不韋所說意思,便和他促膝深談。呂不韋告訴子楚自己的計畫:
秦昭王死後,安國君得立為秦王,如果安國君華陽夫人能立子楚為繼承人,
那麼子楚就可爭到太子之位。後來呂不韋的計畫果然成功了,
子楚被立為太子,繼位為國君,於是拜呂不韋為丞相。
呂不韋果然因為子楚這個奇貨,而得到了數不盡的名與利。
後來「奇貨可居」就用來比喻利用某種專長或有價值的東西以謀利。


○《史記 卷九 呂太后本紀》:太后家薄氏,謹良。


---------------------------------------------------------------------------------------------------------------
參考資料:<xy224 楚国为什么会对齐国开战?>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韻文_(周)《詩經》小雅:北山之什:<北山>:率土之濱※


《詩經》小雅:北山之什的<北山>(註2)的: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屢屢被引用。
意思應當廣為人知,若不清楚此段或想了解整篇詩文的白話意思,可以參考百度(註3)。
這一篇僅解釋「率土之濱」,更準確點,欲說明為什麼要用「濱」?

濱,指水邊。
這是來自於中國古代傳說裡的世界觀或宇宙觀(註4):天圓地方,地外環海。
百度解說是:
 頭上是天,腳下是地,天是半圓形罩在四方形的大地上
 大地的四周是四海:東西南北海,古人稱國境為海內

所以,相對來說,國境之外就被稱為「海(外)」。
換言之,王土的四面八方,無論有水無水,一律都叫「海(外)」。
舉個例,雖然南越、安南(現在越南)不屬海域,
對古時中國還有國土接壤,但仍然要說它是「海(外)」。

最後,我說我個人意見:若不考慮音韻,
率土之濱或許換為「率濱之內」(對應"天之下"),應該會比較好懂些吧~



---------------------------------------------------------------------------------------------------------------
在中國古傳說的影響下,國境之外皆「海」,古人稱國境為「海內」。
---------------------------------------------------------------------------------------------------------------
註1:圖片來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解釋為整句話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

○(一)陟彼北山,言採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gǔ),憂我父母。 
(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三)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方剛,經營四方。
(四)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牀,或不已於行。 
(五)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qú)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 
(六)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全詩六章。首章怨恨繁重的公差加在自己身上,給父母帶來憂愁;
次章説同為王臣,卻勞逸不均, 自己差事特別繁重;
第三章自我慶幸年輕力壯,還能應付四方奔走的差役;
第四、五、六章連用十二個“或”字,兩兩對舉,具體揭示了勞逸不均的事實。
詩人在這一系列鮮明的對照中,盡情地傾訴了心中的不平和牢騷,
從一個側面寫出了社會的不平等。


註4:
釋義:是指國境之內。古代傳說,頭上是天,腳下是地,
天是半圓形罩在四方形的大地上,大地的四周是四海:東西南北海,
故,古人稱國境為海內。

○基本釋義: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為海所環抱,因而稱國境以內為海內
 海內之地。--《孟子.梁惠王上》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內大亂。--《資治通鑒》
○詳細釋義:國境之內,全國。古謂我國疆土四面臨海,故稱。
 《孟子·梁惠王下》:“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
  焦循 正義:“古者內有九洲,外有四海……此海內,即指四海之內。

3. 教育部國語辭典:率土之濱
率,依循。濱,水邊。率土之濱指四海之內。
《詩經.小雅.北山》:「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古人認為中國四面環海,海濱以內為所有國土,所以藉四周的海濱來指全國。
率:自,沿。濱:水邊。


---------------------------------------------------------------------------------------------------------------
參考資料:<xy224 楚国为什么会对齐国开战?>

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札記-戲劇-從出演演員猜戲劇類型

我是從【狐狸新娘星】(註1)曉得李帝勳(譯音)這位韓星的。

查維基(註2)後,又曉知原來好幾年前,我就看過他出演2012年的電影【建築學概論】(註3)。

維基寫李帝勳的經歷:
平時愛打拳擊,並對動作片十分有興趣,所以很想出演跳舞與拳擊相關的電影。
在【狐狸新娘星】裡就不少搏鬥鏡頭,對於所謂的青春愛情劇(偶像劇),似乎多了些。

他另一部【遺物整理師】,他擔當要角(共同男主角)之一,
以地下拳賽選手的身份出場,當中,自是也少不了血腥打鬥的畫面。



這兩三天,我觀看youtube推播有人剪輯【doctors 醫生們】的短片,
我查詢它收視率,詫異居然會16%以上,於是,飛速追完20集。

女主角朴信惠(註4),第一集登場就武術制伏黑道,後面十幾集中有打架,卻偏少。
但由此,可以說朴信惠有著李帝勳相同「才藝」,演的戲(導演選角)大概率有武打。
同樣地,不難猜到2021年春季,朴信惠參演的【Sisyphus:the myth】,戲中會有什麼元素了。

一般而言,電影導演有各自有固定作品風格,人們可依此預期新作會有什麼。
然而,多半的人記不住電視劇導演名字,
而從主要演員名單,或許能提供一絲絲期待的方向。



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占卜_十二星座傳入中國

2018年6月出版,吳鈎《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註1)一書云:
將十二星座之說帶入中國的是,天竺僧人那連提耶舍。
於他譯的《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卷8(註2,以日藏經簡稱)談及。

不過,經中星座名與現今的頗有差異。
日藏經:射神、磨竭、水器、天魚、特羊、特牛、霜鳥、蟹神、獅子、天女、秤量、蠍神。
現今版:射手、魔羯、水瓶、雙魚、牡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處女、天平、天蠍。

由於出版時間離現在三年,其餘能搜尋到的資訊也都這樣講。
除非有新的考古證據,不然,這就是星座傳入中國的啟端。

今年三月,我在另一本書(已經忘了書名)讀到:
中國最早出現西洋12星座的壁畫,畫於張世卿墓後室墓頂。如下圖(註3):

我們可從《全遼文》卷11<張世卿墓志銘>(註4)認識墓主人生平。
要略言,他是遼代晚期較有影響的一個漢族官吏人,巨富,樂善好施,慕道崇儒敬佛。
由於生前篤信佛教,死後依西天荼毘禮火化人殮(註5)。因此,才有此壁畫。

然而,必須說:對佛教有些了解的人,應當知了佛教禁止(出家)弟子觀星望斗的。
《佛遺教經》,亦名《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
云: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殖及諸財寶。
 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
 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
修行多與「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相關,可將十二星宮全當成方便法,不了義吧!



-------------------------------------------------------------------------------------------------------
十二星座之說,透由天竺僧人那連提耶舍翻譯的《大乘大方等日藏經》的卷8,傳入中國。
-------------------------------------------------------------------------------------------------------
註1: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人愛談十二星座
將十二星宮帶到中國的天竺僧人叫那連提耶舍
隋朝開皇初年,他從印度帶來一批梵文佛經,並著手翻譯成中文,
其中有一部叫《天乘大方等日藏經》,裡面便提到十二星宮:
“是九月時,射神主當;十月時,磨竭之神主當其月;
十一月,水器之神主當其月;十二月,天魚之神主當其月;
正月時,特羊之神主當其月;二月時,特牛之神主當其月;
是三月時,雙鳥之神主當其月;四月時,蟹神主當其月;
此五月時,獅子之神主當其月;此六月時,天女之神主當其月;
是七月時,秤量之神主當其月,八月時蠍神主當其月。”
[都講到愛談的份上了,那應該很風行。我懷疑特,應作牡]




[這一篇文章詳盡介紹張世卿墓室所有壁畫]


志文前題「大遼師化州故殿直張公墓志銘並序」一行,
「前燕京□□□□中散大夫守鴻臚少卿開國子鄭皓撰」一行。
志文云:「大安中,民穀不登,詔行郡國開發倉廩以賑恤之。公進粟二千五百斛。以助國用。
皇上喜其忠赤,特授右班殿直。」按《道宗紀》:大安二年、三年,
在上京、中京、南京等地,屢次發粟賑貧民。三年四月「立入粟補官法」。
張世卿入粟授官,史志正合。《志文》稱世卿植花獻佛,
又於天祚生辰建道場,延僧誦經,施粥舍藥。具見當日社會一側面。
至於契丹漢人通婚、世俗送終火化,皆當時直接記錄,彌足珍也。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札記-數學-新加坡小六數學題

網友告訴我一則新聞報導(註1),說是新加坡小六數學題難倒許多人,題目如下:



而我讀完之後,幾乎同時就知道解法。
我覺得我高中、(理工院校)大學同學們也應該一眼能瞧出。
或許是記者浮誇,故意聳動視聽,安那標題。

假設參數,一定選方便自己計算的。
我的作法是假設伊凡(B代稱)有X枚5角,總錢幣數是X+104(題目說她有104枚2角)。
所以,B:X枚5角+40枚2角+64枚2角。
又因為海倫(A代稱)跟B的錢幣一樣多枚,
所以,A:X枚5角+40枚5角+64枚2角。

第一題問誰比較多錢?
若A-B大於0,就是A比B多錢,反之,B比A多錢。
(X枚5角+40枚5角+64枚2角)-(X枚5角+40枚2角+64枚2角)
相同的去掉,40枚5角-40枚2角,故,A>B。多12元。

第二題問,若A的錢幣重1134g,5角比2角重2.7g,B的錢幣重量為何。
從前題,知道A比B重的部分在於那40枚的差異,只要減去多重出來的部分,即B錢幣重。
故,(1134-40*2.7)g


我和那位網友討論,她算不出來的原因是太在意X的值是多少,
她認為知道X才有辦法知道答案,其實不用,
第一題,是比大小(相對),X可以在相減中去掉了。
第二題,也是比相對數值,兩人都有X,也可以省略。



------------------------------------------------------------------------------------------
註1:新加坡小六數學題難倒全國 學生網民同崩潰 醫院銀行都出po抽水 (圖片出處)

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札記-中史軼聞-(宋):《萍洲可談》:待漏院※



宋代流行寫筆記文(註1),包含史料筆記,因而豐富了歷史細節。
前幾天在讀一本朱彧撰的《萍洲可談》(註2),
序言中重要部分有被維基(註3)翻成白話。我的意思是:該書介紹看維基就夠了。
以下舉其中三點:
1. 《萍洲可談》早就遺失但因為有別的書引用、收錄它的內容,
  於是,能將其拼湊還原。約略統計,已回復原貌的八、九成。
2. 作者朱彧在王安石變法時屬新派人物,
 故書中對二蘇頗有微辭,對於執行新法的呂惠卿和舒亶又有好感。
3. 卷一記朝廷章典;卷二多記北宋末年廣州藩坊、市舶司之事;
 卷三記有王安石、司馬光、蘇轍、黃庭堅、沈括等人的事蹟,其中對蘇軾記載尤詳。


****
我對卷一中的一段感興趣(沒有標題),
它描寫的是百官約四更天(丑時)準備早朝的情景(註4):
 朝,辨色始入,前此集禁門外。
 宰執以下,皆用白紙糊燭燈一枚,長柄揭之馬前,書官位於其上,欲識馬所在也。
 朝時自四鼓,舊城諸門啟關放入,
 都下人謂「四更時,朝馬動,朝士至」者,以燭籠相圍繞聚首,謂之「火城」。
 宰執最後至,至則「火城」滅燭。
 大臣自從官及親王駙馬,皆有位次,在皇城外仗舍,謂之待漏院,不與庶官同處。
 「火城」每位有翰林司官給酒果,以供朝臣,酒絕佳,果實皆不可咀嚼,欲其久存。
 先公與蔡元度嘗以寒月至待漏院,卒前白有羊肉酒,探腰間布囊,取一紙角,視之,臡也。
 問其故,云「恐寒凍難解,故懷之」。自是止令供清酒。

因為沒有現成的白話翻譯,下文是我摘要翻譯(不確定的文句則省略):
 天剛亮,能辨別物色的時候,百官開始集合在皇城禁門外。
 宰相以下的官吏,也就是除了宰相外的所有官吏,
 每人提著一個白紙糊燈籠,燈籠上寫明官位,燈籠繫上長柄舉在馬前(要讓人看到馬在哪)。
 眾臣從住處來到禁門的時間是四更(丑時:1點到3點)。
 所以,當時人們說:
 「四更時,朝馬動,朝士至(四更時候,入朝士大夫及其馬兒動身前來)」
 又稱群臣拿燈籠圍聚在禁門前等待的景象為「火城」。
 宰相是最後到此的,到之時,所有人都將熄滅燈籠(應該是進去後文的待漏院)。

 皇城邊有特設的等候室(聽候入朝),謂之為「待漏院」,
 按官秩安排不同處所,同級別待一塊。
 待就是等候,漏是古代的計時器,我在前一篇講過(註5)。
 待漏院常備有酒肉瓜果。
 作者說他父親曾於農曆10月在那和蔡元度等上朝,
 服侍這些官老爺的奴僕對他二人說這有提供有羊肉、酒,
 便從腰間布囊取出東西,一看,是帶骨的肉醬(臡)。問他為什麼放在布囊?
 他說:「怕結凍咬不動,擱懷內比較溫暖」。由於有人私藏,自此之後,只供應清酒。

依照《宋史》卷70紀載(註6),禁門開啟時間是卯正一刻。
宋朝是一日100刻(註7),非96刻,所以大約是6點14分。
到待漏院是四更,最晚是3點,入朝是6點14分,他們等的時間頗長呀。



------------------------------------------------------------------------------------
「待漏院」,待就是等候,漏是古代的計時器。
它是皇城邊有特設的等候室,官員等待上朝之處,
常備有酒肉瓜果,按官秩安排不同處所,同級別待一塊。
------------------------------------------------------------------------------------
註1:百度百科:宋代筆記文
○筆記文是一種隨筆記錄的文體,“筆記”之“筆”即文筆之分的“筆”,意謂散記、隨筆、瑣記。
筆記文包括史料筆記、考據筆記和筆記小説。
○宋代史學,較前昌盛,有名學者,多精史筆,所以宋代的筆記文以史料筆記一類為最發達。
其主要特點在於多就“親歷”、“親見”和“親聞”來記敍本朝的軼事與掌故,
內容較為切實,不乏第一手材料。這一部分筆記,首先值得重視。


○序言:
是書《文獻通考》著錄三卷,
左圭刻入《百川學海》,陳繼儒刻入《祕笈》者,均止五十餘條,不盈一卷。
陶宗儀《說郛》所錄,更屬寥寥。蓋其本久佚,
圭等特於諸書所引,掇拾殘文,以存其概,皆未及睹三卷之本也。
惟《永樂大典》徵引頗繁,裒而輯之,尚可復得三卷。
謹排纂成編,以還其舊。雖散佚之餘,重爲綴緝,未必毫髮無遺,
然較左、陳諸家所刊,幾贏四倍。約略核計,已得其十之八九矣。
彧之父服,元豐中以直龍圖閣歷知萊、潤諸州,紹聖中嘗奉命使遼,後又爲廣州帥,
故彧是書多述其父之所見聞,而於廣州蕃坊市舶,言之尤詳。
考之《宋史》,服雖坐與蘇軾交遊貶官,然實非元祐之黨。
嘗有隙於蘇轍,而比附於舒亶、呂惠卿,
故彧作是書,於二蘇頗有微詞,而於亶與惠卿則往往曲爲解釋。
甚至元祐垂簾,有政由帷箔之語。蓋欲回護其父,不得不回護其父黨;
既回護其父黨,遂不得不尊紹聖之政,而薄元祐之人。
與蔡絛《鐵圍山叢談》同一用意,殊乖是非之公。
然自此數條以外,所記土俗民風,朝章國典,皆頗足以資考證。
卽軼聞瑣事,亦往往有裨勸戒,較他小說之侈神怪,肆詼嘲,徒供談噱之用者,猶有取焉。


註3:維基:萍洲可談


註4:
○在宋代,百官「朝,辨色始入,前此集禁門外。
朝時自四鼓,舊城諸門啟關放入,都下人謂『四更時,朝馬動』。
朝士至者,以燭籠相圍繞聚首,謂之『火城』。宰執最後至,至則滅燭。
大臣自從官,及親王駙馬,皆有位次,在皇城外仗舍,謂之『待漏院』,
不與庶官同處火城。」
換言之,上朝百官需要先在「待漏院」等候,漏是古代的計時器,待就是等候。

○待漏院為朝臣聚集之所。《宋代官制辭典》:
「待漏院,官廨名。唐朝已置。宋沿置,設於宮城左掖門南。
 為百官上朝前等候宮門開門之所。
凡早朝,自宰相官以下,都得在四更鼓起身入皇城門,所謂『四更時,朝馬動』。」
每人用白紙糊燈籠一個,燈籠上寫明官位,燈籠繫上長柄舉在馬前,
齊集於宮門前之待漏院,等候宮門開啟,何時開啟則得視皇帝何時上朝。

○餓肚子上朝自然是件苦差事,有人因此揣著羊肉上早朝。
宋代的朱彧在《萍洲可談》記載了這件事:
「每位有翰林司官給酒果,以供朝臣。酒絕佳,果實皆不可咀嚼,欲其久存。
 先公與蔡元度嘗以寒月至待漏院,卒前白:『有羊肉、酒。』
 探腰間布囊,取一紙角視之,臡也。問其故,云:『恐寒凍難解,故懷之』。
 自是止令供清酒。」
哎,順手牽一塊羊肉的後果很嚴重,竟然導致更換了早點,僅供應清酒了。
但想想也好,大清早冷颼颼的,喝上幾口驅驅寒。




註6:
漏刻,《周禮》,挈壺氏主挈壺水以為漏,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
所以視漏刻之盈縮,辨昏旦之短長。自秦、漢至五代,典其事者,
雖立法不同,而皆本于《周禮》。
惟後漢、隋、五代著于史志,其法甚詳,而曆載既久,傳用漸差。
國朝復挈壺之職,專司辰刻,署置於文德殿門內之東偏,設鼓樓、鐘樓於殿庭之左右。
其制有銅壺、水稱、渴烏、漏箭、時牌、契之屬:壺以貯水,烏以引注,
稱以平其漏,箭以識其刻,牌以告時於晝,牌有七,自卯至酉用之,制以牙,刻字填金。
契以發鼓於夜,契有二:一曰放鼓。二曰止鼓制以木,刻字於上。
常以卯正後一刻為禁門開鑰之節,盈八刻後以為辰時,每時皆然,以至於酉。
每一時,直官進牌奏時正,雞人引唱,擊鼓一十五聲,惟午正擊鼓一百五十聲。

2. 北宋官員上朝二三事 
由於官員進入待漏院的時間較早,因此待漏院提供酒肉瓜果供應。
《萍州可談》記載,「先公與蔡元度嘗以寒月至待漏院,卒前白『有羊肉、酒』。
探腰間布囊,取一紙角,視之,臡也,問其故,雲『恐寒凍難解,故懷之』。
自是止令供清酒。」《萍州可談》作者的父親與蔡元度均是神宗朝時人,
可見神宗時期待漏院開始只供應清酒。汴京市民自然也不會錯過這一大好商機。
待漏院前聚集著大量早點攤,徐鉉曾經面對「待漏院前燈火、人物、賣肝夾粉粥,
來往喧雜,即皺眉惡之,曰『真同塞下耳。』」也就是吐槽這種擺攤設點的行為粗鄙不堪。

○官員們早起了,那麼皇帝幾點起床呢?
陸游《老學庵筆記》云:「唯禁中未明前十刻更終,謂之待旦。
蓋更終則上御盥櫛,以俟明出御朝也。」據久保田和男《宋代東京研究》考證,
「皇帝在黎明十刻前(2小時24分鐘)起床、盥洗,然後等待朝會開始時間。
冬至時一更長度是2小時38分,夏至為1小時40分鐘。
換言之,所謂黎明前的十刻前,是指冬至時的五更初、夏至時的四更末」,
大約是與官員同時。

○禁門開啟的時間是卯正一刻。
《宋史·律曆志·漏刻》:「常以卯正後一刻,為禁門開鑰之節,盈八刻後,以為辰時。」
北宋時期的朝會大致有以下三種:大慶殿大朝會,一般是正旦、國有大事之時舉行;
垂拱殿視朝,允許宰相以下重要職事官參加,常有重要事務進奏;文德殿常朝。
垂拱殿視朝屬於日常朝會的一種,
皇帝接受中書、樞密院、三司、開封府、審刑院、請對官的奏事。
大約在辰時退回大內吃早飯。
根據王禹偁的《待漏院記》,禁門開啟後,垂拱殿朝會馬上開始。


○宋代是古代更鼓制度發展和完善的重要時期,
這一時期與更鼓制度密切相關的計時工具、計時方式、譙樓等物質、技術基礎都日臻成熟;
京師成爲宋代更鼓制度最爲完善的地點;
宋代更鼓制度運行的物質技術基礎是計時工具和計時方式。
基本的計時工具有水漏、火鍾、圭表、輥彈及機械計時器
宋代時制爲每日十二時辰,共分一百刻,
夜間行使更點制,日出前和日入後的各兩刻半皆歸入晝時。

○宋代官員作爲社會的精英階層,具有嚴格的上朝時間規定。
因「漏者所以正晨昬之度,爲朝會起居之節」,
漏刻爲朝會提供標準時刻,所以官員在正式上朝前的一段時間稱爲待漏。
待漏院即官員待漏之時集結休息之所,唐元和二年(807)六月,
「始置百官待漏院於建福門外」,至德年間「令有司據班品置院」,
至此待漏院分官位品級而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