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古籍_《戰國策》卷29_燕1_11:千金市骨

原文出處:
(1)11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
(2)先秦兩漢 -> 史書 -> 戰國策 -> 燕策 -> 燕一 ->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


有句成語叫「千金買骨」或「千金市骨」,典出《戰國策》.燕一。
是燕昭王請教大臣郭隗"要怎麼要招攬賢士來燕國",郭隗回答時,所說的故事。
我直接引用網路寫的翻譯(註1):
昭王說:『我應當先拜訪誰才好呢?』
 郭隗先生說道:
 『我聽說古時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里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
  宮中有個近侍對他說道:【請您讓我去買吧】。
  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後他終於找到了千里馬,可惜馬已經死了,
  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腦袋,回來向國君復命。
  
  國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死馬有什麼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
  這個近侍胸有成竹地對君主說:
  【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
   天下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千里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了。】
  於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馬就到手了。
  如果現在大王真的想要羅致人才,就請先從我開始吧;
  我尚且被重用,何況那些勝過我的人呢?他們難道還會嫌千里的路程太遙遠了嗎?』


聽完這故事,我覺得,得自己想辦法將它"邏輯自洽"。
例如要相信,近侍絕對有向賣馬商人,清晰地說:我要買活馬!
不然,誰知道你買馬骨要幹嘛,做中藥或什麼的?
那一年後,會得到的三千具是馬骨、是破爛。

也要相信郭隗很優秀。
雖然郭隗把自己自貶為馬骨,說:
「只要燕昭王舉用他,天下賢士自會前來」。後文看來,誠然奏效。
但不知想過"劣幣驅良幣"沒有,
假設郭隗是無能之輩,甚至是人格卑劣之徒,怎麼會有賢者願來作他同僚?
職場常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除非不得已,優秀的人多想結交優秀之人,方可合作愉快。
甚至來應徵者的不幸平庸,郭隗也能起帶頭作用,結局不至於太差呀。

人有那麼一點私心,會想接觸比自己傑出的人,
不是要搞個人崇拜(有神,快拜),而是能遇見更好的自己,讓自己增上。
 
  
  
-----------------
註1:《戰國策》白話文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數學_如何畫一個3個都直角的三角形?

怎樣畫出三個角都是直角(90度)的三角形?

不考慮地球曲率,自北極正中心出發,往南約走一萬公里到赤道。
改往正西(第一個90),沿著赤道走約一萬公里,為四分之一赤道長。
(地球是圓的,都一萬公里很正常)
再改往正北(第二個90)走一萬公里,回北極正中心。
此時會發現,與原出發方向呈90度。便在地球表面上構成,三個直角的三角形。


為什麼要用地球舉例呢?
答:
比較容易想像。
事實上,同樣方法,在所有立體球型,都能畫出三個都直角的三角形。


為什麼要走到赤道?
比如說,不考慮地球曲率,自北極正中心,向南走十公尺,再往正西走十公尺,
接著轉正北走十公尺,回到起點,也會跟原出發方向呈90度。為什麼要走到赤道?
答:
同上題目的,走1/4圈,比較容易想像。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神話_(希臘)美杜莎

關於蛇髮女妖美杜莎的神話,版本多而混亂,
很難羅列出所有,亦不好統計最普及的是哪個。
我聽到的版本,是羅馬版-奧維德的《變形記》(註1)的改寫,
維基百科:美杜莎(註2)有提到。

然而,既然是神話,滿滿想像空間,
難以用正常邏輯,
歸納出所有環節都合理的故事,或考究出最接近先民思維的那個。
我會猜,從希臘版(早於羅馬版)-赫西俄德的《神譜》(註2)
較能還原回最初故事模樣,可是這能說服誰呢?呵呵。

考古、考據非我的專長,我自稱是"二手讀書"者,
習慣讀專業人士的研究成果作思考。認為合理,就將其吸收成自己的知識系統。
待到日後若有新、不同的證據,再做調整。現在,來說說我所知的"美杜莎"吧。


*****
美杜莎的父親是古老的海神福耳庫斯,在神界的地位低賤。
美杜莎是他最小的女兒,早她出生的孩子、美杜莎的兄姊(應該只有姊姊),
由於相貌醜陋,加上在神界中身份卑微,別的神不願接觸他們。
但是,美杜莎卻長得出奇的漂亮,年幼加美貌,父親因而疼愛有加。

懂事的美杜莎,知道家裡情況,想要幫助父親,甚至振興整個家族威望,
因此,美杜莎決定成為雅典城的守衛神的雅典娜(宙斯的女兒)的女祭司。

要當女祭司,必須是處子之身,及發願終生不嫁。
為了達成願望,美杜莎婉拒了許多富家子弟(神族)的追求,
終於,十七歲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美杜莎,成功進入雅典娜的神殿,成為祭司。
並在雅典娜面前發下誓言-終身不嫁。


然而,世事難料,海神波塞頓(宙斯的哥哥)看中了萬人傾目的美杜莎,
他想到以往與雅典娜爭奪雅典城的守衛神一職失敗,便藉由在神殿強暴美杜莎洩憤。
事故發生後,受害的美杜莎告訴雅典娜這事,和請求幫助。
雅典娜不但不安慰,反而盛怒,怒美杜莎竟然敢在處女聖地幹這事,對神明極大的不敬。
便驅逐了美杜莎,並對她下了邪惡的詛咒。
長出豬獠牙,秀髮變成了蛇髮,凡雙眼所及的凡間男子,就會瞬間石化(不能再接觸男子)。
對此,有人解釋"雅典娜為什麼罰受害人,卻不向加害人的波塞頓興師問罪"的理由,
理由有二,
一.雅典娜是十足的男權主義;
二.畢竟波塞頓是宙斯的哥哥(她伯父),她無能為力。


從此,美杜莎一夜間從美人變成比他的兄弟姊妹還醜的海妖,
但此時的她還有情感,她只想著回家,希望能夠從家庭獲得關愛,
可是從小因美貌而集萬千寵愛的美杜莎讓兄姊憎恨極了,
回家後只獲得眾人、包括視她為掌上明珠的父親的嘲諷與冷漠。
因此美杜莎失去情感,成為名副其實的海妖。一路向西行,隱身在一小島的花園裡。

由於美杜莎有一雙可以讓人石化的眼睛,是軍事利器(軍人多為男子)。
數年來,許多人來到島上獵殺她,可是最終卻變成了一尊尊的石像。

宙斯與凡人女子生的私兒子,珀耳修斯(註4),
為了阻止國王強娶他母親,決定也往美杜莎的藏身處,奪她雙眼。
帶有神明血緣的緣故,珀耳修斯得到一些神祇的幫忙。
雅典娜給珀耳修斯一面閃亮如鏡的盾和翅並告訴他,
假如他從這塊盾的反光裡看梅杜莎,他就不會變成石頭。
赫耳墨斯送他一把寶劍;那伊阿得斯給他隱身頭盔。

最後,珀耳修斯接受這三人的指點和襄助,
成功砍下美杜莎的頭顱,並將她頭顱裝在特製的皮囊中。
而美杜莎的身軀噴出了飛馬(飛馬星座的由來)巨人克律薩俄耳,
珀耳修斯就乘著飛馬,飛回救母。


*****
究竟能從這故事得到什麼啟發呢?
硬要說,
第一,雅典娜的反面教材
 她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威,欺善怕惡,竟然迫使受害者得到懲罰。
 好像在說,美杜莎去勾引人家,必須得到教訓。

第二,鏡子應敵般的間接解決
 不能直視的敵人,要轉換(分析)到我們可以處置狀態下,解決。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抽象而偉大的思考法。
 比如,數學的代數題目,將未知數設成X,再進行計算。
 我曾經有試過,假如我不用X去解題,根本難以下手。
 不然,可以不用代數,解下面這題看看。
 題目:今年,父子相差20歲,
    10年後,父親年齡是兒子的兩倍,請問兩個現在各幾歲?
  
 再比如,距離是人聲音擊不敗的敵人,
 人從而創造了電話(轉成類比訊號,不是真的聲音送去),將音聲能遠播千里。
 從前,傳真機(Fax)剛上市時,就有這麼一個笑話。
 有個人傳了老半天,說怎麼傳都傳不出去。人家問他為什麼這麼說?
 他說:不管操作幾次,要傳的紙一直留在原地,沒過去阿。
 
 
 
--------------------
註1:
(1)百度百科:美杜莎 (希腊神话蛇发女妖)
根據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Metamorphoses4.770)所述,
美杜莎原是一位美麗的少女,因為與海神波塞冬私自約會
(也有一些版本稱因美杜莎自恃長得美麗,
 竟然不自量力地和智慧女神比起美來,而被雅典娜詛咒),
雅典娜一怒之下將美杜莎的頭髮變成毒蛇,而且給她施以詛咒,
任何直望美杜莎雙眼的人都會變成石像,因此成了面目醜陋的怪物。

更為廣泛流傳的傳說是波塞冬被美杜莎的美貌所吸引,
把她在雅典娜的神廟裡給強奸了,而這激怒了雅典娜。雅典娜不能懲罰波塞冬,
於是便把美杜莎變成了可怕的蛇發女妖。讓任何看到她眼睛的男人都會立即變成石頭。
因此美杜莎一詞有“極度醜怪的女子”之名。

(2)閒話美術史 | 狂野的海神與四處逃散的仙女們(三)


註2:維基百科:美杜莎
還有一種說法是美杜莎擁有傾國傾城的美貌...畢竟波塞頓是宙斯的哥哥,而不好說什麼。

註3:
(1)維基百科:神譜
第211行至第336行是紐克斯和蓬托斯的譜系。
紐克斯的譜系中包括了命運三女神、不和女神、誓言女神等等。
蓬托斯生有涅柔斯,涅柔斯生有眾海洋神女。
蓬托斯的譜系中還有蛇髮女妖梅杜莎、三頭巨人革律翁、
地獄犬刻耳柏羅斯、水蛇許德拉、怪物奇美拉、斯芬克斯、拉冬等等,
並穿插了關於他們結局的神話。

(2)
刻託給福耳庫斯生下了面孔迷人的格賴埃姐妹,她們一生下就頭髮灰白。
不死的神靈和大地上的人類都叫她們格賴埃。
好們是衣著華麗的彭菲瑞多和袍色桔紅的厄倪俄。刻托和福耳庫斯還生了戈耳戈
戈耳戈居住在光榮大洋俄刻阿諾斯的彼岩——
嗓音清晰的赫斯佩里得斯姊妹也住在這裡——與黑夜之地相接的地方。
她們是斯忒諾、歐律阿勒和命運悲慘的墨杜薩
墨杜薩是會死的凡人,斯忒諾和歐律阿勒則常生不死。
黑髮波塞頓曾和墨杜薩躺在一塊鮮花盛開的草地上睡覺。
珀爾塞斯砍掉她蛇髮的頭顱後,從她的軀幹裡生出了高大的克律薩俄耳和神馬佩伽索斯。

(3)扒扒古希腊神话里的美杜莎 作者:盈盈一水方
分析希臘版、羅馬版的美杜莎之差異

註4:維基百科:珀耳修斯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札記-邏輯-現象與問題

這兩三週,辦公室裡的某同事(用A代稱),
天天都在做相同一件事:測機台的錄影功能。

早上一來,檢查經過一晚後機台有沒有當掉,有就回報。
上班時間,繼續放著錄,便做其它事,上網,跟同事閒聊。
過程中,出現停頓等問題,回報。
下班前,再檢查一次運作是否正常,沒錯誤,擺著接著錄。
日復一日,周而復始。


除了回報,A有作何處理嗎?沒有,數日以來,我沒見過他排除任何疑難。
A回報的人是名主管,常問他的是:你怎麼複製。
有那麼一回,那主管跟他說:「你(工程師)要做點跟測試單位不同的事。」
還有一回,一個同事對他說:「你可以晚點走嗎?我要你的神之手,幫我抓問題。」

我跟我同學說了這事,我同學問我:「他真的是工程師嗎?」
我答:「真的是」。我明白這令人有些詫異與遺憾。


有人可能會認為:「好歹他能發現問題。」
我則認為:
「恐怕沒這麼樂觀。用英文解釋比較簡單,
 工程師要發現的"問題",是root cause,而不是problem。
 否則,跟一般使用者,有啥兩樣。
 因此我的認定上,
 他是發現"現象(Symptoms)",而不知實際問題(root cause)出在哪。」

依我工作經驗,對R&R(role and responsibility)的理解,
測試單位負責「找到(錯誤)現象」,而工程師則負責「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換言之,工程師的任務是,
從測試單位提供的「現象」,找出錯誤的根本原因,並修正它。

"發現現象"和"發現問題"的差別,
又好比中醫裡面的"證"、"症"(也有說病、證、症;註)。
出現某一"症",不一定就代表有什麼病,可能會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謬誤。
一定得綜合所有資訊,再下判斷,準確地找出"證"才是。
 
 
 
----------------
註:
(1)【中醫基礎理論】~~病﹑證﹑症 by 小沈
『症』﹐中醫學名詞中﹐代表疾病發作時﹐所呈現的『病徵』﹔
例如喉嚨痛﹑流鼻水﹑腰背酸痛…等等『個別的病徵』。
例如感冒會喉嚨痛﹐得了咽喉癌也會喉嚨痛﹐
你不能說有了『喉嚨痛』的症狀﹐就一定是感冒﹑或是咽喉癌吧?
所以個別的病徵不能作為診斷依據﹐它只是單一的診斷資料之一而已﹐
還需要整合全部資訊後﹐才能正確診斷。英文翻譯為 『Symptoms』

『證』﹐中醫學名詞中﹐代表在中醫學的辨證基礎上﹐疾病產生的『原因』。
同一種『證』的病人﹐不一定會有同一種病徵﹔
例如糖尿病患﹐未必每個人都會有白內障﹐在不同病程中﹐
有人已經有了下肢水腫﹑有的人卻還沒出現﹐而出現白內障或下肢水腫﹐
都是同一個『證』﹑也就是『同樣的致病原因』﹕
糖尿病所引起的。英文翻譯為『Pattern』﹑『Syndroms』。

『病』﹐中醫學名詞中﹐代表『一組特別的病徵』﹐有相當程度會同時出現﹐
所以冠上特別的名詞﹐以茲區別﹔同一種『病』的病人﹐
不一定是同一種原因造成的﹐這就是中西醫學在診斷與治療方針不同所在。
英文翻譯為『Disease』。

例如﹐某個人得了感冒﹐這個名稱『感冒』﹐就是屬於『病』的定義。
他會有發熱﹑畏寒﹑無汗﹑咳嗽﹑氣喘﹑流鼻水…的現象﹐這叫作『症』﹐
中醫的分析﹐另外有脈浮緊﹑舌苔白薄﹐這些也是『症』的病理表徵範圍。
而我們根據中醫的診斷原則﹐判斷他是『太陽傷寒』﹐
或是稱之為『表實傷寒』﹐這就是『證』的範圍。
(2)證與症 - 中醫- 香港中醫綜合中心
“證”,是指證候,這是中醫學的專用名詞
即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也就是說當疾病發展到某一階段而出現的一組症狀群,
如病人的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少氣懶言,食慾不振,
脈虛細無力等一組症狀,中醫辨證就認為屬於氣虛證。

那麼,什麼是“症”呢?症,即症狀,包括病狀與體徵兩部分。
病症就是病人的主觀感覺
是病人前來就診時自己所能感覺到的痛苦,
如頭痛、頭暈、發熱、咳嗽等等,同時也是迫使病人來前看病的原因;
體徵就是醫生診察出的客觀表現,如面紅目赤、脈數等。

“病”,是指疾病
即機體在一定的致病因素下,所發生的一系列病理變化的總過程
包括疾病的初期階段、發展變化階段和後期階段,直到痊癒或死亡的全過程。
病,就是指具體的疾病,也就是現代醫學中常說的病名。
如感冒、痢疾、胸痺(冠心病)、膽結石等。

札記-兩性-形容對方的趣言

不管在影視作品,或現實生活中,
男女之間,總有一些詼諧好玩的比喻、肉麻當有趣的甜言蜜語。

很久以前,李立群在談話型節目,談到這個。
他說,在台灣,男會對女說:「你是我的心肝寶貝。」
而東北人則說:「你是我的主心骨(脊髓骨),」喻依不同,表達同一層意思。


有一個台灣的偶像劇,我早就忘記劇名。
裡頭女配角對男配角說:「你要當我的"神燈巨人"」,
台灣電影【總舖師】也有類似用語:「呼喚獸」,在講同件事-隨傳隨到。
可是,阿拉丁神燈裡的神燈巨人,不是要摩擦之後,才會出現嗎?
我還真想過這事,結論是不可細考,認真,你就輸了。

照這一套邏輯,也能將其它故事套用進來。
比如:The Wizard of Oz,
譯為《綠野仙蹤》。(這個翻譯很神奇,怎麼會想到這麼炫的書名)
桃樂蒂除了狗以外,有三個小夥伴,
分別是追求"頭腦"的稻草人,追求"心"的機器人,追求"勇氣"的獅子。
簡單說就是智仁勇。引這三個人物就能這麼說:
A:「我女朋友經常嫌棄我,讓我覺得好像桃樂蒂的小夥伴。」
B:「怎麼說?」
A:「當...,她嫌我不夠man,就像《綠野仙蹤》的獅子;
   當...,她嫌我不夠體貼,就像《綠野仙蹤》的機器人;
   當...,她嫌我不夠了解她,就像《綠野仙蹤》的稻草人。
   我出言反駁,她說Toto,不要吵。」

同樣地,也可以拿《西遊記》的(主要)師徒四人來入句。
像唐僧般的優柔寡斷、婦人之仁,或如周星馳電影唐僧形象:囉哩囉嗦。
像孫悟空似的魯莽衝動;像豬八戒的好吃懶做;像沙悟淨的耍自閉...。
總而言之,創意無限。我最近還聽到一句:
「高情商的男友,會讓女有耳朵得糖尿病呀(甜言蜜語灌迷湯)。」,真好玩呀~



----------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札記-讀書-什麼叫作人成熟了?

今天聽到萬維剛解釋:
什麼叫作人成熟了?就是對小概率事件的接受程度比較高。

聽完,我眼睛為之一亮。這不我自學生時,由來已久的理念:
Open Mind,包容接納(不見得得認同)一切意見及可能。

讀書為了什麼?
我從來只為滿足好奇心,為從不同角度(可能性)去看待事物,
並非真有什麼實用功圖,哈哈。
或許真有一天不知名的情況,真為會用著,但我不敢保證。
至少見多識廣,不會狹隘心胸,不至於大驚小怪,較有可能處理得宜吧。


或有人說:「難道看得越多,選項多、想法多,不會造成困擾?」
確實,人有「選擇恐懼」(註1),
看的多、路多又廣,走哪條都行,不免會有茫然或難以割捨,
但其實,一般人不管選什麼,極少有極端的對與錯。
擇一而行,不須過於擔憂。

對我而言,多選項時,我依然走習慣的那條,
並保留行其它路的可能性(作備案),避免將來不測時,心不慌亂。
我總認為單一選項比多重選項的風險更大。
如果走到"沒他不行"這一田地,才真是困死自己,
人說:「離不開的天堂,就是地獄。」,不慣性思維,也是種成熟吧!


同理,看待別人也一樣,
縱然看不懂別人為何這樣(無違法之虞)、事情怎會朝那方向發展。
我會想,或許他不過是另一輪的:"擇一而行",或許,他脫離慣性了吧!



--------------------------------------------------
2019.03.05 更新
--------------------------------------------------
註1:
1. 得到-心理-為什麼會有選擇恐懼?

2. 得到-心理-三個方法幫你克服選擇恐懼症

3. 得到-心理-大腦要節能,決定才會錯
 我們會做出不理性的決定,可能是因為大腦需要節能。
 為了把消耗的能量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大腦只能犧牲準確度。
 先把選項裡不好的排除掉,把選項減少到你可以控制的數量,比如說​​3個。
 科學證明,這樣做的確對做決定有幫助。

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札記-人物-(周遭)我對一個離職同事的印象

上班日的某天下午,我走到窗前,看看戶外的天氣。
正當轉身回去,發現窗旁的座位是空的,
一個認識又不太熟悉的H同事,無聲無息地離職了。


據說,H在公司待很久了,
而我第一個做的健康手環專案,就是跟他合作的。
在他剛剛承接這案子的某部份時,他曾私下不滿地跟我們說:
「我都做這麼久了(65年次),居然做這個,希望這是我最後一次學新的東西。」
聽得我很是訝異,這就是他留給我第一個深印象。

案子進行中,我跟H很多工作要協作,
雖說H負責那一塊,是剛學,但我比他更不懂,就是得請教他。
有一回,我到他座位找他,發現桌上擺著攤開的日文課本,
旁邊有白紙,有好幾句手寫的日文,看似他在作日文練習題。
等了一會,沒見人我就走了。
有趣的是,我第二個案子,換作另一個人,R同事負責這部分。(H交接給R)
某天,我同樣有事找R,巧合的是,他也在上班時間作習題,
差別的是,R是英文習題。

這兩個人交接工作,也很神奇。
第二案子沿用原架構,H的程式出了幾次問題,造成我的程式跟著錯誤,
我問R怎麼辦,R常會建議我一個不可行的方法去做。
再問他,他會說沒辦法,就置之不理。
我只好去問H,他大都給我一個含糊的線索。但比起R,算不錯了。
某同事曾跟我講過:「問H問題,他只會說忘記了。」
這樣說起來,H對我還不錯,哈哈。


在我們公司,多數人上班滿八小時就走,所以早來意謂早走。
H習慣早到公司,下午五點會去健身房運動。
我有時候上午八點半到,會看到他在準備泡咖啡。
他桌上、櫃上有咖啡豆罐、研磨機、過濾紙、水壺等林林總總的器材。
他是早上、午休完各一杯。
我怎麼知道的?因為只會在這兩個時間點,飄咖啡香。
窗前平台,常會擺滿他用過的咖啡過濾紙。
我雖然好奇,但不曾問過他不丟掉、要曬的原因。


在他離職前四個月左右吧,
我那天想知中午外出吃飯要不要帶傘,又走去H那看天氣。
一位S同事,正巧也走來。
S:「雲不多,不會下雨。」
我:「是阿,順便考你,氣象局怎麼定義陰天?」
S:「不知道。」
我:「如果雲布滿天的90%以上,則稱陰天。」
H在座位上聽到笑了。起身說:「當RD懂那麼多其他事幹嘛。」
我笑而不答,這即是我與他的最後一次談話。

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札記-哲思-"酸葡萄"、"甜檸檬"的反思

我很訝異,不曉得被我提過多少次的比喻:"酸葡萄"、"甜檸檬",
我竟從未為其寫成一篇文章。
昨天跟朋友聊天又提到,看來,這是該把這想法寫下的時候了。
不過希望之後少提點,別落入語言重複症,能說的事畢竟很多,哈哈。


"酸葡萄"來自《伊索寓言》裡的<狐狸與葡萄>,
講的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有人會問,這必然嗎?倒也不是,人也有「得不到的,最美」的心態,
我讀過一篇文章<你為什麼忘不掉初戀?>(註1),
內容指出:由於“蔡戈尼克效應”,人難以忘懷、掛念不能擁有的人事物。
不過,這跟我今天所講的無關,就不多作解釋了。

與"酸葡萄"相對的是"甜檸檬",故事與概念很簡單。
有一個果農,有人推薦他栽檸檬,
這是他頭一回知道檸檬,不知道味道如何。
他費盡千辛萬苦,終於開花結果,便摘一顆嚐鮮,卻發現是酸的!
不願承認這結局,直說甜美。
這比喻:凡自己流汗、辛苦付出所得,不論結果多慘,都是美好的。
此即是IKEA的DIY家具,一直有市場的原因。

《大學》也講過類似的話:「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白話意思是,兒子終究是自己生的,定比別人的強;
而自個種的稻子,怎麼看,都比別人的小株。
有人可能會說:「感覺怪怪的,全是自己種,為何檸檬是優,稻子卻是劣?」
應該把稻子看成收成、收入,才容易明白。
就像現代人,總是嫌棄自己的薪水比別人少,不是嗎?
因此後面這一句,比較貼近"酸葡萄"心態。
那麼,我又是如何用"酸葡萄"、"甜檸檬"看待我周遭之事呢?


我是這麼思維的。
當我不喜歡的人作成某件好事、善果,我內心興不起隨喜的心。
便自問:「假如這件事,是我完成的,我也認為是一件好事?」
如果是,這便是我酸葡萄心態,該把情緒拉回,將注意力放在"事"上。
相反地,
當我做成了作成某件好事、善果,我內心洋洋得意時。
便自問:「假如這件事,是我不喜歡的人完成的,我也認為是一件好事?」
如果不是,這便是我甜檸檬心態,該把情緒拉回,將注意力放在"事"上。

那對於壞事呢?仍是同套邏輯。
將自己惡習擱在自己喜歡的人身上,如兒子或女兒、丈夫或妻子。
便自問「倘若是他們做,你是否厭惡?」,如果是,就該改了。
相反地,
當別人惡習、謬誤,觸及你的"底線",怒不可遏,
便自問「倘若是自己為之,你自覺是否應該原諒?」,如果是,就不該太苛責別人。

簡單歸納一下,
別人做對的事,會生酸葡萄,就想像是自己所行,是否也是大善?
自己碩對的事,會生甜檸檬,就想像是討厭的人所為,是否也是大善?
自己做錯的事,不知是否原諒,就想像是摯愛親眷做,是否仍是大惡?
別人做錯的事,不知能否海涵,就想像自己所肇,是否仍是大惡(大惡不赦)?

這樣做的目的,並非把我自己變成沒有情緒,而是盡可能防止情緒走向極端。



----------
註1:❤得到-心理-你為什麼忘不掉初戀?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札記-讀書-人從自己的見聞找比喻


圖片是拉菲爾所畫的<雅典學院>(註1)的一小部分,
左邊是柏拉圖,右邊是亞里斯多德。
這兩個人象徵西方兩種精神的激辯,
指天的柏拉圖,代表唯理論、理性(有名的洞穴論);指地的亞里斯多德,代表經驗論。


英國哲學家培根(註2),曾經用一個很妙的比喻,
來說明唯理論與經驗論兩者結合,才是最完美、正確的。
比喻是這麼說的,
螞蟻,只會收集、搬運東西,將它們疊在,卻沒有產出。(經驗論)
蜘蛛,不見收集,蜘蛛絲從己產出,卻能構成蜘蛛網。(唯理論)
蜜蜂,能採集花粉,生產蜂蜜。(唯理論加經驗論)
說起來雖美,可是他終其一生,並沒有辦到所言。


有人引培根這個比喻來談讀書,
螞蟻是,看很多書,卻沒有自己見解的人,
蜘蛛是,有很多主見,卻不符人類文明知識的人。
蜜蜂是,既讀書,又能立足於文明知識,作一番新見解的人。
這說法讓人感覺,很像「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味道。

而英國的柯勒律治則是將讀書人分成四類(註3)。
第一種是海綿型,
 他可以把他所看到的全部都吸收,
 然後可以幾乎照原樣的把它又吐出來,收多少吸多少吐出多少來;
第二種是沙漏型,
 就是一無所獲,看書可以什麼都得不到,只為了消遣消磨時間;
第三是濾袋型,
 過濾紙過濾袋的這種類型只留下書裡面的這個糟粕,
 他所看到的這個糟糕的部份被他保留了,精華部份都漏掉了;
第四是大寶石型,
 這種讀者是很稀少、很了不起、難得的,
 他們讀書不但是自己能夠得到好處,並且能夠把這個好處傳播出來使別人也受惠。


兩個人所說,皆不無道理。
但一個是用有生命的螞蟻、蜘蛛、蜜蜂;
另一個是用無生命的海綿、沙漏、濾袋、寶石。

到底是「閉門造車,出門合轍」,或是「格物致知」哪個對。多數人拿不定主意。
但可以知道的,人肯定是依據自己的見聞,找出例子。
如同上述的螞蟻、蜘蛛、蜜蜂、海綿、沙漏、濾袋、寶石,便是如此。

就像我常舉「羊跪乳、鴉反哺」為例,這兩種動物絕非基於孝道。
小羊跪,是為了讓乳汁到第四個胃,保存養分。(註4)
烏鴉反哺,科學證明,那是同類(同儕)協助。(註5)
因此,猜測古代某個人基於孝道,將其投射到羊、鴉身上。
充其量,只能說他拿見聞當成比喻。



----------------------
註1:圖片來源:維基:雅典學院 (畫作)

註2:維基百科:培根

註3:
(1)維基百科:柯勒律治
(2)書角:李敖讀書法

註4:羔羊跪乳非孝順 原來這樣喝才能保存養分 !

註5:烏鴉反哺衹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札記-中史-(北宋)米芾學寫字

雖然我知道米芾號稱「米顛」,顛就是瘋子,
(註1:米顛拜石的故事很有名)
但是,下面這故事是講他小時候怎麼學寫字的,十分有啟發性,
我情願它是真的。他小時候還沒瘋,是到長大才瘋,哈哈。
 
文章摘錄來自《明倫月刊293期》(註2)-伴你成長:
米芾小時候,他曾經跟村裡的一位私塾老師學寫字,
 老師拿出一本字帖,說:『你天天照著字帖寫,寫好後送來給我批閱。』
 就這樣,米芾學了三年的字,不知寫了多少張紙,
 但寫的字仍是平平常常,引來老師不斷的責備,只好先回家休息。 
 米芾一直不放棄,總想學好字。
 
 有一天,村裏來了一位要進京趕考的秀才,聽說字寫得很好,
 於是急忙跑去討教,秀才看他小小年紀卻這樣好學,就答應試試看。
 結果米芾照著以前的方法,臨著字帖寫了一大疊的紙給秀才看,
 誰知秀才隨便翻一翻,就把它放在一邊,說:
 『要我教你寫字有個條件,那就是要用我的紙才行。』
 
 米芾覺得好奇怪,但心想:反正紙也貴不到那裏去,就滿口答應了,
 誰知秀才笑了笑說:『我的紙一張要賣五兩銀子哦!』
 米芾簡直嚇呆了,但為了寫好字,他還是想辦法籌到五兩銀子買了一張紙。
 
 米芾拿到紙,左看右看,覺得和普通紙實在沒什麼兩樣,
 可是他十分珍惜,不敢輕易下筆寫字,
 只在那裏認真地研究字帖,用手在桌上畫來畫去,
 想著每一個字一撇、一捺,一橫一豎…等寫法,
 直到把字帖上的字牢牢地印在心底,卻仍然不敢動手。
 
 這時,秀才回來了,看到米芾坐在桌前,握著筆發愣,
 紙上卻一個字也沒有,便問:『怎麼不寫呢?』
 米芾嚇了一跳,如夢初醒般說:『紙太貴了,我怕浪費!』
 秀才哈哈大笑說:『你現在寫個字看看!』
 奇怪的是,米芾寫出來的字,
 竟然和字帖上的字幾乎一模一樣,二人看了都十分高興。
 
 秀才問米芾:『你說,現在為什麼字能寫得這麼漂亮呢?』

 米芾想一想,說:
 『以前因為我沒有用心,雖然寫得多,仍然寫不好,
  這次因為紙貴,我怕浪費,先把字研究得很徹底再寫!』
 『對呀!學寫字不只是需要用毛筆,還要用心,這就是寫字的竅門。』
 秀才終於揭曉了謎底,
 米芾也就是秉持著這得來不易的經驗,成就了他在書畫上的美名。
 
聽完是不是躍躍欲試,想找最貴的紙來練習呢...
那最貴的紙該去買呢?
拿出你的台幣千元鈔,在上面寫就好了。
如果再跟人說,被檢舉,還會罰五倍喔(註3),寫一張就變成六千元了。
字會不會變好,我是不知道,但很快就可以跟米芾一樣瘋。


----------
註1:米顛拜石
(1)拜石為兄的潔癖米瘋子
(2)裝瘋賣傻的米芾

註2:明倫月刊293期:伴你成長

註3:
(1)跟著黃律師學法趣
(2)妨害國幣懲治條例
第五條(故意損毀幣券罪)
故意損毀幣券,致不堪行使者,處所損毀幣額五倍以下罰金。

藝術_黃金比例的圖畫,白銀比例的紙張


很多人都見過這上圖,這是達文西畫的維特魯威人。
他是根據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所留下的比例學說(註1)所繪,
聽說這是人體最完美的比例。隨便舉其中一條件:
頭部應為身高的八分之一(俗稱的八頭身),陰部應該位於身高的一半之處。
幹嘛探詢這個呢?
我想是古時人們相信,
世界必定存在所有人皆愛的"黃金比例",而且號稱在久遠久遠已經找到。
究竟誰發現的,目前不可考,有一派人說是畢達哥拉斯。(註2)

黃金比例的公式為 a:b = (a+b):a a/b就是我們要求的值
a/b = (a+b)/a →設 a/b= x
x= 1+ 1/x →同乘x →x^2 - x - 1 = 0 求x 利用公式 x = (-b +-√( b^2-4ac)) / 2a取正值
x= (1+√5)/2
最終會得到1:1.618(近似值)

別問我當初是怎麼導出來的(想出來的),我想像不到阿~~
維基條目:黃金比例(註2)裡說:
黃金分割奇妙之處,在於其倒數為自身減1,
即:1.618...的倒數為0.618... = 1.618... - 1,並時常被稱為「黃金比例共軛」
這我在上面的算式 x = 1+ 1/x,就已經表現出來了。 

另有人說,黃金比例來自費氏函數(註3),
我相信學過編輯程式者,對這個肯定不陌生。
遞迴作業,不是出河内塔,就是出費氏函數:F(n) = F(n-1)+f(n-2)數列
簡單說,系數就由之前的兩數相加。
數列為: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舉幾例, 5 = 3+2;8=5+3;13= 8+5; 21=13+8....

那它與黃金比例的關係呢?
相鄰兩個數字(大除小)相除,故1, 2/1, 3/2, 5/3, 8/5, 13/8, 21/13, 會越來越接近 1.618
普遍而言,黃金比例由於美觀,多用於建築物或藝術品等。


*****
我們常見的(比例),除了黃金比例,另有白銀比例。
 a:b = (2a+b):a 它的差別是 黃金是 (a+b):a 它是 (2a+b):a
計算與黃金比例類似,得出 1+√2,約為2.4142(近似值)

如黃金比例有費氏函數,白銀比例也有佩爾數(數列,註4)。
它的數列公式是F(n) = 2F(n-1)+f(n-2)
亦即,系數為之前第一數數乘2,加上之前第二個數。
數列為:0, 1, 2, 5, 12, 29, 70, 169, 408, 985, 2378……
舉幾例,2=1*2+0;5=2*2+1;12=5*2+2;29=12*2+5.....
相鄰兩個數字(大除小)相除,就是白銀比例。
即2/1, 5/2, 12/5, 29/12, 70/29....


通常我們會說A、B、C系列的紙張為白銀比例(註5)的白銀長方形。
A系列紙張有A0、A1、A2、A3、A4....
沒錯,這個A4就是辦公司見到的那款A4紙。
然而,依據ISO216,A系列紙真的不是白銀比例(1+√2),
只是我們稱呼習慣的緣故,也就通用了

ISO216定義A系列紙(註6)為:
每一次矩形最長邊的對折(不是對角線),後來圖形的長寬比要跟原圖形的一樣



例如 a是長,b是寬,則a:b = b:(1/2)a
a:b = 2b:a 求 a/b的值
將a/b設為x → x = 2/x x^2 = 2取正值
→x= √2 約為1.4142(近似值)

因此A系列紙比例為√2,而白銀比例是 1+√2,兩者相差1。
或許也能說A系列紙與佩爾數(減1)有關吧。


又,ISO216定義A0紙的面積為1平方米,
推導一下,可得寬跟長則為841mm×1189mm。
A1是A0的對折,面積為A0的1/2,長和寬就...自己算吧。總之,以此類推。

那常用的B系列紙呢?
長寬比例也是跟A系列一樣,√2。
其面積編號相同與編號前一號的A系列紙張的幾何平均。
例如,B1是A1和A0的幾何平均。
透由這點,就可以知道面積及長度和寬度了。 
 
 
---------
註1:
(1)圖片出處:維基百科:維特魯威人
(2)視學素養學習網:達文西

註2:維基百科:黃金比例

註3:費波那契數列

註4:佩爾數

註5:維基條目:白銀比例:紙張大小及白銀長方形

註6:圖形出處:維基條目:ISO_216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經濟_銀行準備多少錢

銀行的主要業務,其中有兩項是存款以及貸款。
我想作一個假設,
假如銀行就只能「存款」和「放貸」這兩件,
那麼,銀行在"極其理想"的狀態下,能放債多少錢呢?
(這裡的理想,就是現實生活不可能發生)


首先考慮國家規定的"存款準備金比率",
所謂存款準備金比率,依據維基百科的定義(註1):
 為保障存款人的利益
 銀行機構不能將吸納的存款,全部用於發放貸款或者是進行炒股票等金融投資,
 必須保留一定的資金存放在銀行內(如美國)或繳存在中央銀行(如臺灣)
 以備客戶提款的需要,這部分的存款就叫做存款準備金
 而存款準備金與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銀行存款準備金比率。
比率各各國家規定不同,有些國家甚至沒規定。

為了方便計算,
我們就設定存款準備金比率是10%,而有個A客戶存入100元。
接下來就開始來算了。

100元,必須留在銀行10元,可以放貸90元給同樣銀行客戶B。
現在B的戶頭有90元,必須留90*10%給B提用;
再拿出90*90%,放貸給同樣銀行客戶C;以此類推找出規律。

90+90*0.9+90*0.9*0.9+90*0.9*0.9*0.9....
=90 (1+0.9^1+0.9^2+0.9^3+......)

(1+0.9^1+0.9^2+0.9^3+......)用等比級數和的公式(註2),
和為1/(1-0.9)= 10,所以總和90*10=900元。這是極其理想狀況下。

假如,我們考慮低於10元,就借不出去。
大約0.9^21就借不出去,即90(1+0.9^1+0.9^2+0.9^3+......+0.9^20)
用1-x^n = (1-x)(1+x^1+x^2+...x^(n-1))求值,約90*9,所以是810。
當然,最低借出門檻能再調高。


我看網路上有人用大陸的存款準備金比率,20%來計算(註3)。
也是以100元計算,可以放貸到360元。(如果不設定借出下限來算,400元)
我算出來是8.1倍,他算出來是3.6倍(應是實務計算),
就以3.6倍,也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吧。


-----------
註1:存款準備金比率

註2:等比數列
-1<q<1則




註3:金融危機蒸發的錢到哪去了?

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中史-(清朝)雍正奪嫡?

有朋友最近在看清朝劇,便問我關於「雍正篡位的真實性」?
好幾年來,我聽過很多人:媒體、同事、朋友都會聊到這事,
因此便蒐集、整理資料,從中將合邏輯、最能說服我的其中一套說辭留下。

由於它的要點、時間序、人物繁瑣,要精準記在腦海不容易。
唯能靠筆記分點整理,疑問分類存儲。
待日後用到(例如:出現新證據),再拿出重讀,判斷是否需要修正。
 
像這樣突然問我這樣專業的單一歷史案件,我能說個概廓就不錯了。
是故,我那天只告訴我這位朋友,
注意雍正六年(1728年)發生的政治鬧劇,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分析「雍正是否篡位」這事,我認為張延先生《清史十五講》(註1)整理得最好。
以下是秉持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精神,自他的論述中整理出來的要點。
第一部分.史料的共通事實
第二部分.主張雍正非正常即位的質疑
第三部分.主張雍正是正常即位的理由
第四部分.事件中關連家眷之處置
第五部分.為何國人盡知


*****
關於雍正繼位,比對《清聖祖實錄》和雍正《大義覺迷錄》的陳述類似。
○11月13日(1722)11月9日(日期都是用陰曆),
 康熙染風寒,暢春園養病,命雍親王(後來雍正)赴齋所,準備代行15日冬至祭祀。

○11月13日
 丑時,康熙病危,急召齋所雍親王入見。
 寅時,雍親王未到,皇3、7、8、9、10、12、13子
    和步軍統領隆科多到御榻前。
    上諭讓胤禛繼位。皇15、16、17、20子在寢宮外等候。
 巳時,雍親王趕到。父子談論病情,這天,雍親王3次進見請安。
 戌時,康熙駕崩,隆科多宣讀遺詔。讓雍親王繼承大統。
    雍正"聞之驚慟,昏撲於地"。
 皇城九門戒嚴二十天後,雍正即位。
此時各種關於矯詔傳言傳播開來,乃至遠播海外。
朝鮮使臣回國說:好像矯詔是真的。


*****
認為雍正是不正常即位,持的質疑:
不能解釋的疑團一:八人同受遺詔。
此說出自雍正《大義覺迷錄》(雍正7年9月成書),在此之前並無此說法。

1.
(1)雍正說:八人同受遺詔是事實,不然想奪權篡位的皇8、9子怎會認我這個皇帝。
(2)雍正又說:皇8、9子在皇考升遐那日,不認我這個皇帝,對我非常不尊重。
→說法矛盾

2.康熙61年11月13日,天壇到暢春園,雍正花了五小時。雍正這段期間做了什麼?
→交代不清

3.康熙61年11月13日,
(1)康熙只跟雍正談論病情
(2)雍正當天三次請安
(3)八人知道知道遺詔內容
(4)當康熙駕崩,雍正知道自己是繼承人,驚訝到昏倒。
雍正有那麼多機會((1)、(2)、(3))知道自己是繼承人,卻有(4)的結果。
→不合常理

4. 為什麼隆科多當時在場?(有人說康熙並不欣賞他)
→目前沒答案

5. 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
 雍正一即位,馬上殺了在康熙晚年經常為康熙傳旨的近侍趙昌,
 並下令收回康熙所有的硃批。為什麼?
→目前沒答案


不能解釋的疑團二:住所與墓陵
1.雍正為何捨棄康熙喜歡的暢春園,而建圓明園?
→目前沒答案

2. 雍正即位這13年來,為何不去熱河避暑山莊?(清朝皇帝只有他這樣)
→目前沒答案

3. 在他之前的清朝皇帝,順治、康熙,都葬於京東馬蘭峪,他卻葬於京西易縣?
 (乾隆於是建立隔代間葬兩陵的規定,有了清東陵、清西陵之分)
→目前沒答案
以上3項,讓人懷疑雍正內心有愧。


不能解釋的疑團三:自卑產生的陰謀
傳言,雍正母親烏雅氏,出生不好,
是良妃衛氏(皇8子)之婢妾,康熙偶見幸之,才有了雍正。
烏雅氏在雍正出生隔年方冊封為"德嬪",
而雍正一出生就被貴妃佟佳氏領養,自小籠罩在自卑的陰影下,
因此,雍正的慾望比任何人更加膨脹,也習於隱忍,並將精力擺在孝悌上。
在諸子爭位中,康熙對雍正表現出的孝順,另眼相看,
雍正代替康熙參與大祭達22次。
康熙晚年經常臨幸雍正花園,才與孫弘曆(乾隆)有接觸機會。

雖說如此,在軍事上,康熙中意皇14子,雍正從未受重用。
康熙57年(1718)破格任命皇14子為撫遠大將軍,
用正黃旗,稱大將軍王,率師西征。
康熙60年(1721),皇14子在京停留5個月,
試探和平解決的途徑,讓戰事必將在隔年10末結束。
人們推測,接下來,就是冊封皇14子為太子。
雍正趕在那之前,令負責暢春園的親信隆科多,下他弒父奪權的毒手。
→動機論,很難有答案


能解釋的疑團一:遺詔
1.改詔:根據民間傳說,雍正與隆科多將遺詔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于四子」。
 (高陽《乾隆韻事》採用此說)
→錯誤
 清朝詔書,向來漢滿兩種文本。滿文便無法有這樣的更改。
 而且要改漢文遺詔也很難,清朝稱皇子,都是寫皇長子、皇十四子。
 若真的將「十」改成「于」,則會變成,「傳位皇于四子」,於理不通。

2. 矯詔:根據民間說法,康熙臨終前,降旨召皇十四子回京繼位。
 隆科多將此詔書隱藏不發,另擬一道聖旨(所謂的"矯詔"),召雍親王到御榻前。
 此時,康熙無奈,再找皇十四子已經來不及,只能把皇位傳給雍親王。
→錯誤
 清朝下旨有固定流程:內閣承辦、撰寫詔書→轉兵部→驛站→西線。
 隆科多既非內閣、也非兵部。無法從中動手。



能解釋的疑團二:毒死康熙

仍是流傳民間很廣的說法,康熙原本已經痊癒,雍正進了一碗參湯,康熙喝完就死了。
→錯誤
 康熙從不喝參湯,也不贊成喝參湯。
 69歲高齡,久病之身,完全可能因為感冒已發的其他病症,突然不治身亡。
 雖說如此,但也可以反駁說:縱然康熙不喝參湯,可是雍正可能強灌。


*****
認為雍正是正常即位,持的論調
1. 康熙突然病危,一言而定大計
 可能本來要傳位14皇子,但傳詔、來京需要28天,
 國不可一日無君,故傳位雍正。

2. 康熙喜歡皇孫弘曆(後來的乾隆)
 支持的證據(1):乾隆經常說,皇孫輩中,康熙特別眷愛他。

 支持的證據(2):朝鮮《李朝實錄》:
 「康熙去世後,赴朝頒發訃告的清使"譯舌"說:康熙帝在暢春園病劇,
  召閣老馬齊言曰"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嗣皇,
  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這一重大決定,並不見於官書,主要顧及雍正的顏面。
 
 也有人對此提出反駁,康熙最喜歡的皇孫,是廢太子胤礽之第二子弘皙
 根據朝鮮國使臣指康熙曾說過:"皇長孫頗賢,難於廢立,
 或云太子之子甚賢,故不忍立他子"。弘皙與康熙的親密關係,且賢名傳諸異國。
 成年的弘皙應該更勝於童稚的弘曆。


*****
關於逼母
史料證實(皇太后懿旨),
雍正即位後,尊生母烏雅氏為皇太后,烏雅氏表現十分反常,
拒絕接受,並說要殉康熙而去。(人殉制度在康熙12年終止,註2)
雍正登基後,依例向皇太后行禮,卻遭烏雅氏拒絕,使登基大典幾乎無法開場。
其後不到半年,烏雅氏崩逝。
人們揣測:
「原本要傳位皇14子(也是烏雅氏所生),卻被雍正奪了,
 變亂臣賊子的皇太后,豈能甘心受封。」
又說:
「烏雅氏的猝死,是雍正囚禁皇14子允禵,不讓見烏雅氏,因而撞鐵柱而死。」

雍正的辯駁:
1. 繼位
 允禵"庸劣狂愚,無才無識",派他西征,只是用他皇子之名坐鎮,並非讓他指揮。
 而且哪有人會把接班人驅趕至遠方的道理。
2. 和母親的關係
 自己40年來備盡孝心,深得母愛,宮中諸母妃均羨慕:「母后有此孝順之子」。
3. 不讓允禵見母后?
 曾奏請太后朝見允禵,太后不允,說:
 「我只知皇帝是我親子,允禵不過與其他阿哥一般耳」
4. 母后(烏雅氏)之死
 太后素有痰疾,皇考大事"悲痛不釋於懷",致使舊疾復發而死亡。


*****
關於屠弟
1. 康熙皇14子(胤禵;胤禎)
 (1)有學者考據,皇14子原名胤禵,後改名胤禎。
 出師西征時,就是叫胤禵。雍正即位後,又改回允禵。
 (雍正即位,避皇諱,改康熙諸皇子的名中的"胤"為"允")。
 由於雍正名胤禛,皇14子為胤禎,寫法相近,讀法相同,
 加上一個是皇4子,一個是皇14子,都有4,給人許多想像空間。
(2)康熙駕崩隔日,雍正下詔允禵回京奔喪。
 如果不讓允禵奔喪或殺了允禵,都會讓人以為雍正得位不正。
 因此,這是必然的政治舉措。
 然而,允禵到達城下,命"行文禮部,詢問進見儀註",
 此時皇帝已是雍正,卻還挑釁,因此"舉朝無不駭異"。
(3)拜謁父親康熙的靈柩時,鬧事咆哮(與拉錫起衝突),
 於是雍正以守陵為名,將允禵囚禁在遵化景陵,同時網織允禵罪名,翦除允禵黨羽。
(4)雍正元年5月23日,仁壽皇太后烏雅氏逝世,
 允禵奉召來京奔喪,雍正以"惟欲安慰我皇妣皇太后之心"封允禵為郡王。
 然而,這對一個囚在皇陵的活死人,並沒有多大意義。

2. 康熙皇8子(允祀)、皇9子(允禟)
(1)雍正朝伊始,封皇8子為和碩廉親王,與皇13子,隆科多、馬齊總理事務。
 皇8子的福晉(夫人):「恐今日封王,明日不能保首領耳」本能認為是陷阱。
 又,允禵回京,改派皇9子到西寧軍前。
 如此動作,雍正很可能是為了穩定政局,不見得是陰謀。
 只是,雍正與皇8子集團(八爺黨)積怨已深,反對新皇,持續內鬥。
(2)雍正四年(1726),
 正月,將康熙皇8子等人交付諸王大臣庭訊,消籍除爵。
 三月,皇8子(允祀)、皇9子(允禟)改名阿其那、塞思黑。
 五月,發布允祀等人罪狀,將允祀黨人殺得殺、囚的囚。
 八月,允禟病故。
 九月,初五,允祀病重,十日身亡。
 現存李紱密折,詳述皇9子允禟患病死於獄中的經過。
 "時值酷暑,牆高房小,胤禟鐵鎖在身,手足拘禁,
  時常昏迷,用冷水噴漬,逾時方醒。"
因此,病與殺,並無差別。推測,皇8子允祀處境也類似。
 
 
*****
雍正六年的政治鬧劇
雍正六年(1728),當時對傳位知情的人,不是被剷除,就是伏法。
包含皇8、9、10、14子,前功臣隆科多,年羹堯等。
民間卻出現一個張倬(真名張熙),寫信勸岳鍾麒造反,
本的理由就是雍正篡位、殺父、逼母、屠弟等等。

雍正為此大張旗鼓(也可以說小題大作),展開偵訊調查,
原來,張熙是受到曾靜的影響,曾靜又受到已故的呂留良的影響,
而呂留良有"華夷之辨"的主張。

雍正為此興文字獄,治呂留良子孫、學生謀反罪,
並親自撰寫了《大義覺迷錄》發布全國(雍正七年),
書中對那些人提出的質疑,一一解釋。
而且把此事件定調成"反異族統治"的杜撰史實,煽動策反。

結果造成了一段本來多數老百姓聞所未聞的秘史,變成家喻戶曉的談資,
朝野、全國鄉鎮都知道原來有雍正篡位、種種無德的說法。
而《大義覺迷錄》的文字爆發出更多的質疑,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觀感。

翌年(雍正八年),雍正身體狀況直直落。



---------------
註1:《清史十五講》第四講

註2:
(1)死因不明的雍正帝生母──孝恭皇后
(2)揭秘:朱元璋為何恢復人殉?康熙又為何禁止之

註3:百度:愛新覺羅·胤禟

參考資料:康熙遺詔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讀書_江燦騰<立體讀書法>

20160907,
江燦騰教授在臉書上,分享了他教導學生寫的讀書報告格式-<立體讀書法>
其緣起是,江教授見不少學生苦於不知如何寫讀書報告,
於是,特地設計這個有效又簡明的『立體讀書法』報告寫作要領。
其格式如下:
一、 作者寫書動機?(此篇幅佔全文約300字)
○作者的明顯動機?
○作者的不明顯動機?
○思考點──(一)作者陳述清晰度?(二)作者關懷點?

 (三)和書中內容的相關度?(四)是否真誠?

二、 本書的主要結構型態?(此篇幅佔全文約300字)
○ 歷時性(按時間順序)的脈絡結構:所佔比例?
○ 共時性(同時代)的空間結構:所佔比例?
○ 議題性(相關問題)的關係結構:所佔比例?
○ 思考點──(一)書中章節分配,是否合理?(二)此結構有何優缺點?
    (三)、編排上創意如何?(四)今後能否加以參考運用?或須改進?

三、 本書的主要觀點?(此篇幅佔全文約500字)
○ 思考點──(一)批判角度、(二)強烈主張、(三)全力辯護、(四)明確結論。
○ 表達方式:觀點一、觀點二、觀點三、觀點四……

四、 本書的主要特色?(此篇幅佔全文約400字)
○ 表達方式:特色一、特色二、特色三、特色四
○ 須避免無效陳述:以不提常識性的特色為宜。

五、 全書綜合評論(此篇幅佔全文500字以上)
○ 先作全書優點及其的簡潔陳述
○ 後作全書缺點及其理由的簡潔陳述
○ 禁止大篇的離題空論
○ 可與同性質他書類比
○ 可對作者提供建議



我相信做事情是可以找出固定套路,猜解成數小步驟(部分),
再依據結果的反饋,修正到最好。
而這一格式,正合此理。或許我日後會依此實行看看。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風俗_蘇美人的星期

西方Week的計日法(不是專指英文)傳入中土,被翻譯成「週」、「禮拜」或「星期」(註1)。
「週」是設定「單位」,不須說明;
「禮拜」與宗教有關,「禮拜日」即是基督教、天主教等去教堂之日,
其它天,中文按一二三數字順編。
從西方語言中,不管是拉丁文到後來的英文,星期一到六全都和數字無關;
「星期」在中文,從前意思為「七夕」,牛郎星、織女星相會之期,
但如此的借用,可能是最能類比到原意。


最早建立一星期七日制度的是蘇美人(4500 B.C.~2000 B.C,註2),
他們造七曜塔對天神敬拜,並認為有七位星曜神輪勤,輪勤的用意應該是保佑人們,
於是,每位星曜神一日一輪,便有了「星期」計日法。
這七位神明,分別是:
太陽神(Sun),對應成日曜日,或稱星期日;
月亮神(Moon),對應成月曜日,或稱星期一;
火星神(Mars),對應成火曜日,或稱星期二;
水星神(Mercury),對應成水曜日,或稱星期三;
木星神(Jupiter),對應成木曜日,或稱星期四;
金星神(Venus),對應成金曜日,或稱星期五;
土星神(Saturn),對應成土曜日,或稱星期六。

那麼,便想問:這順序的依據是什麼?

現代人早已把八大行星繞太陽轉的日心說當常識,
而在哥白尼之前,地心說(大致是日月星辰繞地球轉)才是普遍真理。
由於日、月、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皆是肉眼能見,
古人(應該是蘇美人)透由觀察,測出天體繞地球的速度,由慢到快的排序如下:
土星<木星<火星<太陽<金星<水星<月亮。

當時的占星學家(差不多是如今的星座算命師)說,
每個星曜主掌一小時,輪流順序是依速度最慢者為首,最快者為末,周而復始。
每一日的第一個小時是哪顆星曜輪到,祂就為該日的值日星曜。

比如下圖(註3):

第一天(六)的第1小時是土星,第2小時就會是木星、第3小時是火星....
並且,因為第1小時是土星,那天便會是土曜日。
到了第二天,它的第1小時是太陽(日),因此那天將是日曜日,以此類推。


*****
以英文來說,
星期日(Sunday)、星期一(Monday)和星期六(Saturday)延續蘇美人的傳統,
星期二到五,則是文化融入古日爾曼人神話的緣故,星曜神換成日耳曼的神明(註2),
星期二(Tuesday),來自戰神「提爾(Tyr)」;
星期三(Wednesday),來自(主神)「奧丁(Wodan)」
星期四(Thursday),來自雷神「索爾(Thor)」;
星期五(Friday),來自女神「弗麗嘉(Frigg)」。

以中文來說,這七顆星曜:日、月、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
中國稱之為「七政」或「七曜」(註4)。
建議就用這古名來統稱吧,別稱它們為「七星」,這會跟北斗七星搞混,
像有些翻譯把蘇美人的七曜塔譯成七星塔,就不是很理想。
並且,得曉得「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是我們後人固定下來,
至少是西方天文學傳入中國之後的事,古人叫它們,沒如此統一。
例如「金星」,又號太白(金)星,
《詩經·小雅·大東》的「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句中的啟明(星)、長庚(星),通通是現說的「金星」。


「曜日」之說是何時傳進中國的呢?
維基(註2)寫唐朝,如下云:
 唐朝時,七曜和二十八宿結合生成曜日。
 《宿曜經下》曰:
 「太陽直日(日曜日也),月與尾合。
  太陰直日(月曜日也),月與心合。
  火曜直日,月與壁合。
  水曜直日,月與昴合。
  木曜直日,月與井合。
  金曜直日,月與張合。
  土曜直日,月與亢合。已上名金剛峰日。」
(少寫:宜作一切降伏法。誦日天子呪及作護摩。并諸猛利等事。)

 二十八宿及其對應的動物與七曜相配,組成值日星君:
 「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貉、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㺄、
  奎木狼、婁金狗、胃土彘、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我不太相信有幾人能看得懂這兩段話。
這兩段話沒有關連性。第一段話出自《宿曜經下》,
經的全名是《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
有兩卷,此文在下卷。類似的文字有三段,請參考註5。
我認為他在說:
日曜日,如果月亮和尾星合,或是月曜日,如果月亮和心星合....
適合作降伏法、念天子咒語以及火供...等事。

第二段,則要搭配宋朝人王處訥的理論(註6)來看,將清晰許多。
他把上述的二十八星宿(及代表動物),每一列有四顆,編為一組,共七組,
各組對上一個星曜,如下:
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第六組、第七組
 (木)  (金)  (土)   (日)  (月)  (火)   (水)
---------------------------------------------------------------------------------------
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東)
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貉、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㺄 (北)
奎木狼、婁金狗、胃土彘、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西)
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南)


七曜日的計日法,雖從唐朝傳入,卻一直要到清朝末年、民國後才被普遍接受,
但用的不是七曜名,而是數字編號。
反倒是日本,很明顯的,全盤接受,改變的時間點大約在明治初期(註7)。



------------------------------------------------------------
註1:
1. 七曜日由來與北歐神話
○“星期”原是指牛郎星和織女星相會之期,現代意義的“星期”是個舊詞新義詞。
 “禮拜”、“星期”這兩個詞在中國產生,也只是在中國使用,沒有東傳日本。
§字典也是寫,星期和七夕有關§

2. 中國古代是如何稱謂一周七天的?
(1)從官方休息制度來說,中國從漢朝到隋朝採用的是五日一休的制度。
這個休息日稱作“休沐”。唐朝開始改作十日一休的製度,即旬休。
這個制度一直維持到宋朝。元朝異族統治,取消了休息制度,
明朝呢,老朱開始是規定一年三天;不過這個實際很難執行,
後來改作每月一天,12月開始放寒假一個月。
清朝大致同明朝,後期受西方影響改作星期制。

(2)日本的金木水火土日月曜日,據稱是通過東密傳承傳播到日本的。
唐朝不空三藏曾經將《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
這本密教經典翻譯入中土,結合了中土的二十八宿方式翻譯的,
裡面呢就提到了這七個曜日的,不但如此,實際這本書裡還提到了西方的黃道十二宮分法。
但是中土大唐雖然說海納百川,但也不是有啥就用啥的,
由於這七曜日分法和黃道十二宮分法與大唐的現實和傳統不符,
所以並沒有在中國流行開來。
事實上中國當時具備世界最先進的——或者說最驕傲的——天文學,
豈能被蠻夷兩三句就說的作出改變?
所以中國沒變,但是眾說周知的是,大唐的東密的傳承最後傳給了日本的空海和尚,
空海把這個制度帶回了日本,日本由此開始有這個制度。
但日本的這個制度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我沒有找到明確的佐證,請別的大拿來補充吧。


註2:Wiki:星期
西方的星期最早來自於蘇美爾。
蘇美爾人建立神塔對神進行禮拜,他們認為有七位星神輪流「值勤」,
分別是:太陽神(星期日)、月亮神(星期一)、火星神(星期二)、
水星神(星期三)、木星神(星期四)、金星神(星期五)、
土星神(星期六),於是建立了七天一星期的制度。
蘇美爾以後,星期制被古巴比倫人繼承


註3:為什麼月曜日是星期一?七曜日的由來與「行星時」 圖片出處


註4:WIKI:七政


註5:T21n1299_002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 第2卷
[0398b19] 右件七曜上運行於天下直於人間。其精靈神驗。內外典籍具備。自南西北三方諸國。一太陽直日月與軫合。大陰直日月與畢合。火曜直日月與尾合。水曜直日月與柳合。木曜直日月與鬼合。金曜直日月與房合。土曜直日月與星合已上名甘露。日是大吉。祥宜冊立受灌頂。法造作寺。宇及受戒習學經法出家修道。一切並吉。

[0398b27] 大陽直日月與尾合。太陰直日月與心合。火曜直日月與壁合。水曜直日月與昴合。木曜直日月與井合。金曜直日月與張合。土曜直日月與亢合。已上名金剛峯日。宜作一切降伏法。誦日天子呪及作護摩。并諸猛利等事。

[0398c03] 大陽直日月與冒合。太陰直日月與鬼合。火曜直日月與翼合。水曜直日月與參合。木曜直日月與底合。金曜直日月與奎合。土曜直日月與柳合。已上名羅剎日。不宜舉百事必有殃禍。


註6:WIKI:二十八宿


註7:
1. 金曜日、土曜日……日語中星期的來歷是什麼

2. WIKI(日文):曜日
日本には入唐留学僧らが持ち帰った「宿曜経」等の密教教典によって、平安時代初頭に伝えられた。宿曜経が伝えられて間もなく、朝廷が発行する具註暦にも曜日が記載されるようになり、現在の六曜のような、吉凶判断の道具として使われてきた。藤原道長の日記『御堂関白記』には毎日の曜日が記載されている。 具註暦では、日曜日は「日曜」と書かれるほかに「密」とも書かれた。これは、中央アジアのソグド語で日曜日を意味する言葉 ミール(Myr)を漢字で音写したものであり、当時、ゾロアスター教やマニ教において太陽神とされていたミスラ神の名に由来する。 その後江戸時代になると、借金の返済や質草の質流れ等の日付の計算はその月の日にちが何日あるか(大抵は29日か30日)がわかればいいという理由で、七曜は煩わしくて不必要とされ、日常生活で使われることはなかった。 現在のように曜日を基準として日常生活が営まれるようになったのは、明治初頭のグレゴリオ暦導入以降である。

札記-心理-是焦慮還是興奮

假如每天過得都差不多,為了適應,
人的生、心理變產生慣性,以減少消耗大腦思考的能量。
像下樓梯,人不假思索,就能做出左腳跨出後換右腳,
開車也是,手腳、視覺控制進入自動導航,大腦能分神,胡思亂想。(雖然這不好)

然而,人體有另一套機制,
在面臨突發狀況,分泌腎上腺素,頓時,身體有大量能量,足以應付當前狀況。
可以將它視為人類長期演化產生的結果,
好比蠻荒時期的原始人,忽然遭遇猛獸時,
短時間要進「戰或逃」的狀態,必然得有這套生理機制。


我小時候去遠足,曾聽過同學說:「昨晚睡不著覺?」,
老師便問:「為什麼?」,就會聽到兩截然不同的答案,
一個是,雀躍到睡不著(要去陌生環境,不知道會發生發生什麼好事);
另一個是,緊張到睡不著(要去陌生環境,不知道會發生發生什麼壞事)。
比較篤定是,兩者的生理皆是亢奮,
但心理上,我很疑惑他們是怎麼確定「雀躍」或「緊張」的?
我好像提了一個很怪的問題,人豈不知道自己的感覺是「興奮」或「緊張」呢?


前些日子,我讀了一篇關於多巴胺的文章(註1),
它用臨床實驗,顛覆以往認為多巴胺為快樂物質的說法,
而將多巴胺說成,令人焦慮而趕緊做出行動對應的動力。(多巴胺劫持)
換句話說,
普遍認知,多巴胺是讓人產生興奮,而做出積極行為的物質;
但這邊文章則講:多巴胺是讓人產生焦慮,不得不付出行動的物質。
不經讓人懷疑,「興奮」或「緊張(焦慮)」有那麼難區別嗎?
然而,生理反應是共通的呀,這兩種講法也都說得通~
「興奮」或「緊張(焦慮)」難免就產生了混淆。

心理學上有一個「吊橋效應」,便是在講這種搞混狀態。
我引MBA智庫百科(註2)的說明:
吊橋效應是指當一個人提心吊膽地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
 如果這個時候,碰巧遇見一個異性,
 那麼他會誤以為眼前出現的這個異性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從而對其產生感情。

 這是因為情緒受到了行為的影響,

 在吊橋上,由於危險的情境,人們會不自覺地心跳加快,
 錯把由這種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為對方使自己心動,才產生的生理反應,
 故而對對方滋生出愛情的情愫。
進一步解析,
原本是 :心理緊張→生理心跳加快;
但他以為:怦然心動→生理心跳加快。
這便回答上述問題,
人在回顧當時心理,沒有明確能區別「興奮」或「緊張(焦慮)」的方式,
因此,我的答案是"不怎麼確定"。
而依然是比較篤定的是,有生理亢奮,全憑人要怎麼解讀它了。


此外,人的生理、心理一向是彼此影響。便能有兩種說法:
一.生理先影響心理:碰到新狀況,生理即時亢奮,帶起了「興奮」或「緊張」。
二.心理先影響生理:碰到新狀況,心理「興奮」或「緊張」,而觸發生理即時亢奮。
這兩套說法,又孰是孰非呢?

我認為都有可能發生,更好的說法,我想是「身心交互影響」。
遠足的例子,就可以說是「心理先影響生理」,
又上述也講到演化:人在情況不明下,生理機制受到刺激,
會不經大腦思考或在時間極為短暫到不予考慮,立即作出反射舉動。
壓根沒時間考量「興奮」或「緊張」。

假設我們把吊橋換成無法預期的地震,男生的生理一致,
這時碰見一個異性,他還是以為是興奮而不是緊張,得出的結論可能相同。
MBA智庫百科條目:吊橋效應的實驗三中:
一組人跑步十分鐘,跑步之後立刻觀賞女大學生自我表現的視頻錄像,
 結果,跑步時間較長的男大學生,能更強烈地感受到美女們的魅力。
這也表明,生理可以先影響心理的。
總而言之,生理、心理是交互作用的,乃至猶如環狀。


既然生理(緊急防範機制)咸同,心理可以左右,怎麼選,就取決於人吧。
我不認為「興奮」就是好,可能樂極生悲。
也不認為「緊張」就不好,可能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就因人制宜吧。
子路問孔子:「聽到合理的事,就馬上去做嗎?」,
孔子答:「何不先問問你父兄的意見呢?」
冉有也同樣一問,孔子回答是:「聽到,就去做吧。」
其實,要當狂者、狷者都行,只要不傷害到自己、別人都好。
 
不可否認,人都偏好美好、使人開心的一面,
例如,夫妻互動冷淡時,
可以問"我們要如何改善呢?,
也可以問"我們之間是不是有誤解呢?(What's wrong)"
前者帶往興奮、感動,往好處想;
後者的前提是"承認可能有錯,找出錯誤",往壞處想。
正常會建議選前者,而非後者呀。
 
 
 
--------

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科學_海為什麼看起來是藍的

"海為什麼看起來是藍的",
這問題非常容易找到原因,而且標準答案"幾乎"是一致的!

如台灣的科技部是這樣寫的(註1):
為甚麼海水是藍色呢?這是因為海水對不同波長的光有不同的散射與吸收效果。
 當陽光照到海面時,海水會吸收紅光至黃光,散射藍光,因此海洋呈現藍色。
 對海水的藍色呈色提出懷疑,並發現其中重大原理的是印度物理學家 C.V. Raman,
 而他也因為拉曼效應(Raman effect)而得到 1930年諾貝爾物理獎,
 開闢了人們認識物質結構的新途徑。

 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
 光波中,波長越短越容易散射,且散射程度也越大,
 因此,短波長的藍光比長波長的紅光更容易散射
 當太陽光照射到大海上,紅光、橙光這些波長較長的光,能繞過一切阻礙,勇往直前。
 它們在前進的過程中,不斷被海水和海裏的生物所吸收。
 而像藍光、紫光這些波長較短的光,雖然也有一部分被海水吸收,
 但是大部分一遇到海水的阻礙就紛紛散射到周圍去了,或者乾脆被反射回來了。
 我們看到的就是這部分被散射或被反射出來的光。
 海水越深,被散射和反射的藍光就越多,所以,大海看上去總是碧藍的。」
此篇的其他段落,也解釋了同樣是散射的緣故,天空所以為藍。


有人會說:標準答案豈非一致?
我為何要說「標準答案"幾乎"是一致的」,還特地標出"幾乎"呢?
這是因為,它雖正確,但不完整。

文章中,明明說太陽光(白光)由人眼能見的七種顏色組成,
長波長排到短波長排列順序為紅、橙、黃、綠、青、藍、紫。
既是短波長容易散射,那麼,人應該最容易看到是紫光,其次才是藍光,
海不就該呈現紫色才對,怎會呈現藍呢?
 
 
若不是聽廣播有人談及(註2),我還真沒注意過(為何是藍,不是紫)。
並且,即便我已經獲知:人們眼睛對紫光很不敏感
想在網路再次收集支持論述,竟相當困難。
好不容易才下對關鍵字(其中一組是:海 藍光 紫光)找著相關資料(註3)。

下面引<大氣現象大哉問!>的說明:
當我們望向天空的時候應當是最容易看到偏紫色的光。
 但是又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天空不會因此而是紫色的呢?
 那是因為人眼對於紫光的光感較差,
 所以與藍光相較之下我們會較易感受到藍光,看到的天空就是藍色的了。

從這,我們可以說:眼睛看到的海是紫是藍,大腦卻告訴我只有藍。
 
 
 
---------------
註1:科技部: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

註2:原來是這樣43集:江與河的區別

註3:
(1)壹讀:海水為什麼不都是藍的?
 又由於人們眼睛對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視而不見,而對藍光比較敏感。
(2)水百科: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
(3)百度知道:海洋為什麼是藍色的?
(4)科技部:大氣現象大哉問!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札記-古文-「大孝尊親」這句話的語法

昨天母親說:「你幫我查查大孝、中孝、小孝的涵義」。
我立即說出:「大孝尊親」。
雖然我一直認為,也經常說我受的是"西方教育"。
然而,心中仍有儒家教育深深的烙印,
像傳統的經典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孝之終。」
總是記憶,哈哈。


後來查,「大孝尊親」乃曾子所云,出自於《禮記.祭義》,出處,我還真沒記。
原文: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
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
     參直養也,安能為孝乎?」

 
現在我想討論不是大孝、中孝、小孝之「孝」精神,而是語法問題。


網路上有人將「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這麼翻成白話(註1):
最高一等的是言語、行為和內心都能尊敬父母;
其次一等是不打罵侮辱父母,對他們好;
再下一等的是能給他們養老送終。

多數人則是這樣翻(註2、註3):
最上等的孝,是使父母得到天下人的尊敬;
次等的孝,是不辱沒父母的名譽;
最下等的孝,只不過是能養活父母而已。


我相信後者的志向遠大,最為普遍為大眾所接受。
至於哪個對,就很難說了。我認為兩者都對,而會產生分歧,
主因是文中的主詞、受詞、動詞之主被動態,不如英文那樣的明確!


以第一句「大孝尊親」的「尊親」來說,
能看得出來的是,"親",是雙親,受詞;"尊"是動詞之主動態。
主詞呢?完全沒提!
因此,前者的主詞是子孫,後者的主詞是天下人。兩者並沒有不合理之處。
 
再來講第二句「其次弗辱」的「弗辱」,這次沒有主詞、受詞,只有動詞。
動詞既能是主動態(不侮辱)、也可為被動態(不被侮辱)。就選主動態來討論主、受詞吧。
此句也同於第一句,主詞可以是子孫、亦能為天下人,受詞仍是父母。
其意思皆講得通。

而最後一個「其下能養」的「能養」,
這句沒有主詞、受詞,只有動詞,型態類似第二句,
但是主詞,只可以是子孫,不可以天下人。


歸納一下:
前後者三句後詞全都是父母,但是主詞部分:
前者主詞1,主詞2,主詞3,都是子孫;
後者主詞1,主詞2是天下人,主詞3是子孫。

前者表現出一致性;
後者則呈現兩極化,好就擴展到天下人,壞就收斂到一人身上。
而我個人偏向一致性。

同時,這也讓人看出:讀中文,尤其是古文,需要有一點推敲能力。
 
 
 
-----------------
註1:求翻譯: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註2:人間福報:【《禮記》經典名句】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註3:奇摩知識:曾子大孝的翻譯?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札記-風俗-為什麼飯店都是雙人床四枕頭

老實說,我不覺得這「雙人床四枕頭」的知識(註1)高冷,
相反地,很簡單易懂,搞不好很多人早就知道了。
 
雙人床四枕頭,
原因就是一個人能分二,也就是很二的意思(誤)~
這...當然不是這樣,這跟睡覺習慣有關。
 
仰睡,墊一個便足夠了,墊兩個,有可能造成頸椎傷害。
那第二個枕頭拿來幹啥呢?
側睡。兩個枕頭大約是一邊肩寬,這樣可以避免手臂過度壓迫。
 

那什麼叫做高枕無憂呢?會不會是指側睡舒服呢?
這句成語出自於《戰國策.魏策一》裡(註1),
孟嘗君的食客馮諼對孟嘗君說的一段話,
這整篇故事,應該用「狡兔三窟」作標題(又出現另一句成語),
我相信所有台灣學生都讀過,因為國文課本有。

當時的時空背景,說「高枕無憂」,
能確定的是,要孟嘗君安心。至於是不是在講側睡,其實不怎重要。
(我是說著玩的)

而醫療健康的觀點,網路充斥大量文章警告(註3),
高枕仰睡必然有憂、有病,盡量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