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札記-心理-是焦慮還是興奮

假如每天過得都差不多,為了適應,
人的生、心理變產生慣性,以減少消耗大腦思考的能量。
像下樓梯,人不假思索,就能做出左腳跨出後換右腳,
開車也是,手腳、視覺控制進入自動導航,大腦能分神,胡思亂想。(雖然這不好)

然而,人體有另一套機制,
在面臨突發狀況,分泌腎上腺素,頓時,身體有大量能量,足以應付當前狀況。
可以將它視為人類長期演化產生的結果,
好比蠻荒時期的原始人,忽然遭遇猛獸時,
短時間要進「戰或逃」的狀態,必然得有這套生理機制。


我小時候去遠足,曾聽過同學說:「昨晚睡不著覺?」,
老師便問:「為什麼?」,就會聽到兩截然不同的答案,
一個是,雀躍到睡不著(要去陌生環境,不知道會發生發生什麼好事);
另一個是,緊張到睡不著(要去陌生環境,不知道會發生發生什麼壞事)。
比較篤定是,兩者的生理皆是亢奮,
但心理上,我很疑惑他們是怎麼確定「雀躍」或「緊張」的?
我好像提了一個很怪的問題,人豈不知道自己的感覺是「興奮」或「緊張」呢?


前些日子,我讀了一篇關於多巴胺的文章(註1),
它用臨床實驗,顛覆以往認為多巴胺為快樂物質的說法,
而將多巴胺說成,令人焦慮而趕緊做出行動對應的動力。(多巴胺劫持)
換句話說,
普遍認知,多巴胺是讓人產生興奮,而做出積極行為的物質;
但這邊文章則講:多巴胺是讓人產生焦慮,不得不付出行動的物質。
不經讓人懷疑,「興奮」或「緊張(焦慮)」有那麼難區別嗎?
然而,生理反應是共通的呀,這兩種講法也都說得通~
「興奮」或「緊張(焦慮)」難免就產生了混淆。

心理學上有一個「吊橋效應」,便是在講這種搞混狀態。
我引MBA智庫百科(註2)的說明:
吊橋效應是指當一個人提心吊膽地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
 如果這個時候,碰巧遇見一個異性,
 那麼他會誤以為眼前出現的這個異性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從而對其產生感情。

 這是因為情緒受到了行為的影響,

 在吊橋上,由於危險的情境,人們會不自覺地心跳加快,
 錯把由這種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為對方使自己心動,才產生的生理反應,
 故而對對方滋生出愛情的情愫。
進一步解析,
原本是 :心理緊張→生理心跳加快;
但他以為:怦然心動→生理心跳加快。
這便回答上述問題,
人在回顧當時心理,沒有明確能區別「興奮」或「緊張(焦慮)」的方式,
因此,我的答案是"不怎麼確定"。
而依然是比較篤定的是,有生理亢奮,全憑人要怎麼解讀它了。


此外,人的生理、心理一向是彼此影響。便能有兩種說法:
一.生理先影響心理:碰到新狀況,生理即時亢奮,帶起了「興奮」或「緊張」。
二.心理先影響生理:碰到新狀況,心理「興奮」或「緊張」,而觸發生理即時亢奮。
這兩套說法,又孰是孰非呢?

我認為都有可能發生,更好的說法,我想是「身心交互影響」。
遠足的例子,就可以說是「心理先影響生理」,
又上述也講到演化:人在情況不明下,生理機制受到刺激,
會不經大腦思考或在時間極為短暫到不予考慮,立即作出反射舉動。
壓根沒時間考量「興奮」或「緊張」。

假設我們把吊橋換成無法預期的地震,男生的生理一致,
這時碰見一個異性,他還是以為是興奮而不是緊張,得出的結論可能相同。
MBA智庫百科條目:吊橋效應的實驗三中:
一組人跑步十分鐘,跑步之後立刻觀賞女大學生自我表現的視頻錄像,
 結果,跑步時間較長的男大學生,能更強烈地感受到美女們的魅力。
這也表明,生理可以先影響心理的。
總而言之,生理、心理是交互作用的,乃至猶如環狀。


既然生理(緊急防範機制)咸同,心理可以左右,怎麼選,就取決於人吧。
我不認為「興奮」就是好,可能樂極生悲。
也不認為「緊張」就不好,可能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就因人制宜吧。
子路問孔子:「聽到合理的事,就馬上去做嗎?」,
孔子答:「何不先問問你父兄的意見呢?」
冉有也同樣一問,孔子回答是:「聽到,就去做吧。」
其實,要當狂者、狷者都行,只要不傷害到自己、別人都好。
 
不可否認,人都偏好美好、使人開心的一面,
例如,夫妻互動冷淡時,
可以問"我們要如何改善呢?,
也可以問"我們之間是不是有誤解呢?(What's wrong)"
前者帶往興奮、感動,往好處想;
後者的前提是"承認可能有錯,找出錯誤",往壞處想。
正常會建議選前者,而非後者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