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8日 星期三

科學_盤古大陸:大陸漂移說

下午同事接到他孩子老師的簡訊,
寫今天的教學內容,包含大陸(板塊)漂移與火山活動,
並和孩子討論為什麼美國黃石公園不是位於板塊,但火山運動活躍?

我同事跟我說:想想現在老師真辛苦,教小孩,還要向家長報告,
可是,說的那些大陸漂移、板塊運動,他都不知道。

我心想:以前在學校有學過啊。於是,和他聊了"大陸漂移說"由來的故事。
我說:
「過去有一個人,某天看地圖驚奇發現:南美洲東岸和非洲大陸西岸,
 一個外凸,一個內凹,兩個可以像拼圖無縫湊合,便跟人講。」,
 我還開google地圖給同事看。
註1
然後,我又說:
「他認為,兩塊大陸原是一整塊,因某理由而斷裂漂移。然而,沒有人相信。
 後來,他找到兩大陸交口處所挖掘到的生物遺骸一致作證據,
 花快三十年才漸漸說服人。」

一如既往,我只能說出個概略,有些出入,大體不差,
但就是無法說出正確年代、主角真實姓名。哈哈。
現在查明完,在這篇文章,擇要地重述。


*****
開創「大陸漂移說」的人,
是一位德國的 氣象學家─韋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 1880-1930〉(註2)。
台灣網路科教館的文章<板塊構造之父韋格納>(註1),
敘述了從發現到發表的過程,我摘要如下:
◎1910 年12 月某日, 韋格納看牆上的世界地圖,
 突然間發現在大西洋兩岸的南美洲與非洲竟然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陸地的輪廓就好像是拼圖一般,可以將南美洲 與非洲拼在一起;
 剎時想:是不是全世界的陸地都可以拼在一起呢?



◎1911 年秋天,一偶然機會,他竟然在某一本書中發現:
 大西洋兩岸的兩個不同地方居然有相同的化石,
 很顯然,巴西和非洲這兩塊陸地應該曾經相連過。

註2
◎1912年,他把蒐集好的資料,整理出一套前所未聞的新理論─大陸漂移說,
 在德國的法蘭克福所召開的地質學會上,
 以「大陸與海洋的起源」為題,做了精彩的演講,並且出版「海陸的起源」一書。
 韋格納認為,在距今約三億年前 的古生代,地球上只有一塊陸地叫做 「盤古大陸」。

◎直到1950年代後,他所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才獲得逐步肯定。



--------------------------------------------------------------
註1:台灣網路科教館:板塊構造之父韋格納 圖片來源


註2:維基:阿爾弗雷德·韋格納(德語:Alfred Lothar Wegener)

2019年5月7日 星期二

札記-電影-【可可夜總會】:死亡不是永別,遺忘才是永別



這部影片,
【可可夜總會】(註1)是美國動畫片,
台灣、香港、大陸譯名全不同,我是採用台灣的。
當中的關鍵元素:亡靈節,是墨西哥的節日。

電影的原名是coco,劇中耄耋之年的老太太的名字。
第一男主角是她曾孫,一個愛音樂的小男孩;
第二男主角則是她那數十年未見,被冠上「拋妻棄子」,
但實情卻是被損友毒殺,英年早逝而回不了家的作曲家父親
主要劇情是這兩個人的故事,這可以參考WIKI,介紹得蠻詳盡的。
而想企圖傳達給觀眾最重要的信念是:死亡不是永別,遺忘才是永別

人世間有死亡,電影中,陰間的鬼魂也有。
鬼的死,取決陽間還有沒有人記得他(沒被遺忘),
除非能像公眾人物一樣,在生時留下"代表作",不管是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
一個平凡人謝世,何種人會對他(她)一代接一代地緬懷呢?
無疑是親人!

特別是在慎終追遠的日子,中華文化是清明節,相對於墨西哥便是「亡靈節」。
子子孫孫在那天飲水思源,感念祖宗。
了解此,看完此片,或許會覺得英文片名是coco,不是沒原因的。
coco是人間最後一個認識他父親(第二男主角)的人,
若最後她的曾孫(第一男主角)沒有追查出事實,洗刷她父親的冤屈,
恐怕徹底地永別,黃泉路上不相逢。
換言之,正因真相水落石出,
他父親不再是家族不可提的一塊心病,亡靈節可享祭奠,輩輩懷念。


我覺得,且不須說到死後那麼遠。
在這個工商業社會,人跟人相處便可體會:死亡不是永別,遺忘才是永別。
即使兩人活在同一個時空,你忘了他,他忘了你,就已經是永別。



-----------------------------------
註1:WIKI:可可夜總會

2019年5月3日 星期五

札記-外史-(日本)天皇年號

若非袁騰飛老師的影片(註1),我不曉得日本天皇的年號僅僅是72個字的組合(註2)。
在日本史上,總共有247的年號,加上最新的「令和」,現在是248個。
而且,日本是碩果僅存,現在全世界唯一一個仍在用年號的國家。


日本年號的挑選,據說是由專門的「年號選考委員會」所擇出(註3)。
委員會的成員都是社會菁英,比如得過諾貝爾獎的、或著名文人等,
由他們秘密挑字組決定,所有經過不能讓外人知道,
同時有許多講究,例如:不能用已有人用過的詞彙。
仍源自不確定真偽的傳聞,說這次的年號是從六個備選年號中選出,
這本該是極機密之事,沒揀出的字組,說不準日後還能用,
但公布「令和」後的第二天,它們就全部流出,
分別是:万保、久化、広至、英弘、万和、令和。
就當都市傳奇聽聽吧,誰知道怎麼核實呀!

然而,日本天皇的年號全有典籍出處、文化蘊涵,這點可是十分確定的。
袁老師說:
○明治,出自《易經﹒說卦傳》: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

○大正,出自《易經.臨卦》的《彖》:亨以,天之道也。

○昭和,出自《尚書》的《堯典》:百姓明,協萬邦。

○平成,出自《史記.五帝本紀》: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

而此次的令和,出自《萬葉集》:
初春月,氣淑風,梅披鏡前之粉,蘭薰珮後之香。



-----------------------------------------------
註1:袁腾飞聊日本新年号:史上最没文化的一个?


註2:凸顯非中國藩屬 日使用年號近1400年
○目前全球只剩下日本繼續使用年號。

○日本年號有許多有趣的統計,雖然至平成為止,
日本共出現二四七個年號,但使用的漢字僅有七十二個字,
其中二十一個字出現十次以上,
排名前五大為永、天、元、治、應,其中「永」最多,共出現二十九次。


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札記-表達-臉書、推特發文,宜先觀點、後論述

兩三個月前或更久吧,我留意臉書新增了「Watch影片」的選項。
影片題材有搞笑視頻(包含寵物),從抖音轉來的不少;有電影、電視的精彩片段;
有運動比賽的關鍵時刻,如關鍵一球;有直播剪輯,如議會質詢、影星、網紅等等。
它們的片長都不長,從我點閱經驗,約在三分鐘以內,有八九成。

臉書的經營是牽扯商業利益的!它是靠流量來賺廣告費的,
人們在臉書上停留越久,它能跟客戶收的金額越高。
它的演算法,一定是將瀏覽數高的影片置前。那個片長應該不是偶然。
有趣的是,最近兩週,臉書在這麼短的影片中塞入至少一則15秒的廣告,
完.全.不.能.略.過,廣告結束才能看到剩下部分。

從這反推,能曉得影片多長比較合適。
然而,也不能排除它是依造使用者習慣,即我本人,來發送影片。


影片是如此,那文字訊息呢?
推特(Twitter)規定每一則,至多140個中文字元,並且,張貼後不開放修改。
臉書(Facebook)則否,沒字數限制(也許有,但我從來沒有達到那自述)、可修正。
但是,如果字太多,其實只顯示前面一部分,要看後面,則要按「⋯ 更多」。

不想有「更多」,
如果每一句都按enter換行,我試過,可以寫5句,每句25字。這樣能寫125個字。
如果不按enter換行,我沒試出來,推測大於推特的140個中文字元!
我覺得這也有精心設計過,這大約140字,是現代人閱讀一則文字的共同極限。
(推特並沒有依使用者是誰來字數增減,全都140字)

換句話說,要寫吸引人的文章,
要嘛在140字左右說完,要嘛在140字抓住目光,令人有按「更多」的衝動才行。
這可以借鏡易中天先生接受採訪的經驗(註1),
一.一開始,先把觀點亮出來;然後有時間再論證,沒時間就別論證。
二.說人話、說真話。要講淺顯易懂的話,要講有憑有據的話,但不用全說,
  媒體不是做學術研究,不需要來龍去脈,細節詳盡。

像常上【年代向前看】的明居正教授,似乎也遵循這兩點。
再者,講得詼諧幽默則又錦上添花。但這要看人格特質,不是誰都能來個段子的。



---------------------------------------
註1:內參-易中天傳播學:說人話和處處替讀者著想
易中天最開始接觸電視是到鳳凰衛視做嘉賓。他被當時的主持人評價為“有電視天賦”。
這個節目時長50分鐘,有六個嘉賓和一個主持人。
易中天分析後得出結論,去掉片頭片尾隔斷廣告等,
內容有40分鐘,7個人講話,平均每個人6分鐘,講得精彩,能播出6分鐘,
講得不精彩,就只有3分鐘,講多了也沒有用。
有些嘉賓非常雄辯,“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三點意見”,
第一點就能講20分鐘,把節目變成個人演講,但是導演往往會一刀剪掉,因為不能用。

後來到了《百家講壇》節目,易中天的談話法就有變化了:
一開始,先把觀點亮出來;然後有時間再論證,沒時間就別論證。
媒體不是做學術研究,不要從前三皇、後五帝說起,那完全是兩回事。”
除了這些技巧之外,易中天把自己受到歡迎的原因總結為三個字:“說人話”。
因為有太多的官話、套話、空話、假話、廢話,所以“說人話”反而能成功。
2006年和2007年媒體採訪他,他的原則也是:說真話,不裝。
易中天引用康德的話說:
“一個人所說的必須真實,但是,沒有義務把所有的真實都說出來。”要說沒有風險的真話。

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札記-學習-劉潤<我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水平>

劉潤的微信公眾號,他寫了一篇<我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水平>(註1),將人分成五個層次。
僅列出來哪五個,不細述個別含義了。
第一層次(最底):思維沒有閉環,思考沒有邏輯。
第二層次:思維沒有閉環,思考有邏輯。
第三層次:低層次的閉環邏輯(思維有閉環,思考有邏輯)。
第四層次:高層次的閉環邏輯。
第五層次(最高):在高層次形成邏輯閉環,卻始終保持不斷打碎自己的開放心態。



我讀這篇三次以上,仍看不懂他的「閉環」的定義,並且有低層次、高層次之別。
而從留言區劉潤寫的置頂文章,解決我的疑惑。
他言:
很多人對我說的“低層次的邏輯閉環”,和“高層次的邏輯閉環”,不是很理解。我解釋一下。
有很多人看待事物,形成了“邏輯閉環”,但是“分辨率”很低。
比如,遇到衝突,遇到問題,遇到挑戰,他喜歡說“陰陽相生相剋”,自古如此。
一句陰陽,已經50%+50%,覆蓋了全部情況。
你會發現,你遇到的所有問題,都可以用“陰陽”來解釋。
慢慢地,這個人在“陰陽觀”上,形成了自己的邏輯閉環,
而且他發現這個邏輯,可以解釋全世界一切的事情。

他會以為,自己已經洞察了全世界。
但是,陰陽,對錯,左右,好壞,這樣粗“分辨率”的邏輯閉環,
只能讓自己覺得自己無懈可擊,卻沒有太大的實際用處。這就是我們說的“落不了地”。

那什麼叫“高層次的邏輯閉環”?就是提高分辨率。
擁有高層次邏輯閉環的人,會這麼說話:
“這件事,其實從層次維度上,有15個層次,不斷分解;
從時間維度上,有8個階段,不斷演化;
從整體維度上,受20個外部要素影響,不斷突變。”
在這個分辨率上,他也形成了邏輯閉環,完全自洽。

但是卻有更高的可操作性,透視度。
他不會把所有問題,都總結為:“陰陽不調”,“五行缺火”。閉環給人安全感。
但是,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在低層次上過早形成了自己的邏輯閉環。
從此,他關閉了與這個世界的認知交換。



看吧!不單是我有問題,別人也看不太懂。
而「閉環」,以我的話說,就是「分辨(解釋)問題」、「解決問題」。
我便是將人類的知識用圖書館分類法,粗分成九大類,總類、哲學類、宗教類...
再從這九類再往下細分多項子類、孫類,像總類的子類有讀書、學習、百科等。
詳細部分,「凡例」(註2)有陳述。
計畫將來會寫出實用為主的一篇篇原則清單(SOP)。
比如:讀書的原則清單,會寫如何挑書、如何寫筆記等等。

應當做劉潤說的第五層次的人,
開放的心態接受新知,終生學習,遇到更優秀的觀點、做法,則從善如流。
世界多元而複雜,本該有多維度以精準對應,並不斷精進、進化。

再者,我很認同查理.芒格說的一段話:
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
 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
做學問,最好的方法是長出來的,換言之,新知要跟舊知做連結。
否則,讀再多,都是過眼雲煙。


------------------------------
註1:5個層次洞察人性: 我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水平


註2:凡例0.3.1

2019年4月28日 星期日

風俗_(日本)《連日本上班族都敢當,你還怕地獄嗎?》


這本書分兩部分,上半部是作者在日本(本土)的職場境遇,下半部是他在日本生活見聞。
書剛出版時,某電子媒體就刊出書中<在日本當上班族的最後一天>那章節(Page 96~113),
內文是:
作者同事心懷偏見(外國人比日本人懶散),
長久來,對作者的公事處置(email回復)積壓許多不滿,卻不願找作者溝通,
有一天見到作者比他早下班,開戰了,Email辭色俱厲譴責作者不負責任、連累同僚,
怎能某某事沒做完,好意思回家。作者便拿出證據,講說該件早已完成提交。
可笑的是,他同事不服氣接連兩輪,一一被作者證實是錯誤!
他同事又想來第四輪,作者怎忍這不斷蓄意胡編硬湊,夠了,事不過三。

除此外,別的章節提到日本人執著無謂的繁瑣程序,不是進展牛步,就是毫無成效。
譬如<去日本工作,還怕地獄>(節錄Page 029~033),有一段的大意是:
 某工作日晚上六點,作者的主管要求擬好會議邀請函先給他檢查再發,
 作者照辦,做了第一版...
 主管看完,冷笑兩聲:
 「你要把信分三段,第一段:會議背景、第二段:會議的預定議程、
  第三段:交代附加那些檔案。」
 作者接著做完第二版,主管讀完面色鐵青地說:「我跟你說三段,你怎麼寫五段。」
 作者解釋:
 「我多了招呼語,以及一些說明,例如希望把開會人數弄清楚,
  但這些不知道歸類到那三段的哪一段,就獨立出來。
  我想,還沒發出去,還可以和您商量...」
 主管說:「你自主張前要先告訴我,三段變五段,要先講。」
 作者被訓斥得無話可說,照辦產出第三版給主管,
 主管勉強認可,說:「內容可以了,但還沒有可以發的程度,我來修一下。」
 作者內心叫苦:
 「剛剛已經折騰了三小時,原來是擬草稿,最後仍要老闆親自出馬撰寫!」
 收到主管信後,作者貼上附加文件,
 主管寫的內容一字不動,再把格式弄漂亮點,發給主管過目(第四版)
 主管見了作者的信,臉色從鐵青變糞青:「你動了我的格式?」
 作者答:「我看有的段落隔兩行,有的隔一行,想把格式統一,所以...」
 主管面帶慍色道:「你再把我原本的信打開看看!」
 作者顫顫巍巍的手開啟主管的原信,開始端詳。
 主管問:「看出隔一行和隔兩行的差別了嗎?」作者:「真沒看懂。」
 主管言:「你再仔細看兩行上下的內容,和一行上下的內容,有什麼不同?」
 此時深夜十二點,辦公大樓只剩作者與主管兩人,
 而作者腦袋處於混沌的狀態思考一行和兩行的奧秘,一切等奇蹟出現。
 兩分鐘後,奇蹟出現了,作者對主管說:「大概是,兩行是大段落,一行是小段落。」
 主管總算點點頭:「你把我的格式弄亂,要怎麼區別大段落、小段落。」
 六個多小時,只為了一封會議邀請函。

又譬如<個性,在會議中一點點銷蝕掉>(節錄Page 086):
 比方說吧,明天要和客戶開會了,為了準備客戶的會議,
 內部得先開個會,這個會還有名稱,叫做「作戰會議」。
 但為了開「作戰會議」,你不能空手而去,你仍得有所準備,
 這種準備多半是三三兩兩自行先協商,日文叫做「打合」。
 為了要「打合」,你得不時地和你的工作夥伴事先商量。這種商量,叫做「相談」。
 好了,為了一個會,你分別歷經:「相談」→「打合」→「作戰會議」→「會議」。
 順序或有不同,但做好準備再上場是鐵則。


這諸等事促使此次衝突變成最後稻草,作者拍桌翻臉辦離職,掰掰不聯絡。
得出那聳動結論作為書名:《連日本上班族都敢當,你還怕地獄嗎?》。

我曾問我阿姨:類似「日商不好待」的問題,
我阿姨拿他兩個朋友為例,一位工作地點是高雄,在日商工作26年,
直屬老闆是日本人,他跟我阿姨說工作相處愉快,而另一位亦在台日商,也評語不差。
雖然我沒在日本工作過,但我稍微接觸過日本客戶,如作者所言,他們的要求很瑣細。
再來是日劇中上班族給我的感受,所以,我個人會偏向於相信作者吧!


本書在"生活見聞"部分,我覺得最精彩的是249頁到277頁-<日本衙門親歷記>。
作者親自緝凶,要是我的話,認倒楣不幹,作者做事死嗑的精神真是厲害啊!

2019年4月21日 星期日

札記-理財-投資股市廣告

看Youtube,時而會跳出號稱股市達人的課程,像"無本當沖術",我就看過超過十次。
在此之前,我幾乎沒在youtube找過任何投資股市的影片,
若非得說有的話,那應該就是李永樂老師的影片。但我覺得,他是在講"數學"問題。

臉書也不能倖免,像這個月,看到"雷浩斯xxx"就數不清有幾次。
這麼頻繁刷屏引起我的好奇,我的問題主要有兩個:
第一:這些達人們的課程費用多少
第二:他們如何選擇投資標的、進出場時機

我得承認第二問題是課程賣點,他們接受媒體訪問或試聽課程中,不太可能全盤托出。
事實上,我看了數則訪問之後,我發覺我也不怎麼理解他們所言。
除非付款上課,否則我無法得知全貌吧!
但我不想花這筆錢,如果網路沒有,甘願從缺。
其次,我不評判他們獲利的真實性,
我是作調查,無利害關係,沒必要為此擋人財路,得罪人。
同樣地,我也不是在幫他們業配。


取當中五個,排序無任何含意。
一.無本當沖學院
1. 主網頁:無本當沖學院
2. 費用(2018年):45K(註1)
3. 方法:從缺


二.康進清的股市操盤人培訓 
1.主網頁:股市操盤人,關鍵技術揭密
2. 費用(2015年):49.8K(註2)
3. 方法:從缺


三.股市阿水
1. 主網頁:選股工具
2. 費用(網頁上資料):課程有四,金額分別為:888元、2,499元、4,800元,13,000元
3. 方法:阿水一式,阿水二式,布林通道。
    可參考這影片:小資大翻身 他靠三條線找飆股賺千萬!ft.股市阿水


四.雷浩斯
1. 主網頁:雷浩斯價值投資網
2. 費用:線上課程 3,600元(註3),13,000元(2019/4/27資料,註4)
3. 方法:EPS,ROE等等,博客來有賣他的書,可讀書的目錄(註5)。


五.艾蜜莉
1. 主網頁:艾蜜莉-自由之路 粉絲團
2. 費用:線上課程3,999元(註6),實體課程好像有三堂課,都是2,499元(2017年,註7)。
3. 方法:有Android、iOS App,可參考APP上的推薦股票。
    以及這影片:5K翻轉成600多萬資產!3招學會年賺15%的紅綠燈選股法!ft.小資女艾蜜莉、東森主播張佳如



----------------------------------------------
註1:請問有人有上過林老師的無本當沖課程嗎?
...但結束後要收4.5萬上課,讓我卻步了...


註2:請問有人參加康進清的會員上課嗎??
請問有人參加康進清的會員上課嗎??
學費49800元.一輩子繳一次
他們說上過課後都能賺進鈔票...是真的嗎??


註3:雷浩斯facebook粉絲團


註4:雷浩斯投資講座台北場 - 04月27, 28日



註5:《雷浩斯教你6步驟存好股:這樣做,就能獲利翻倍》


註6: 線上課程:小資族存股現金流x理財|讓你提早享有樂活人生| YOTTA
小資族存股現金流x理財|讓你提早享有樂活人生
NT $3,999
線上課程
課程總長:3 小時 53 分
賞課期限: 永久


註7:課程名稱 :(台北)|艾蜜莉|艾蜜莉的存股與選股研究SOP (2017年)
定價:$4,000 元
小資專屬價: 只要 $2,499 元
感謝報名太踴躍,2017年場次緊急加開
請馬上報名 別再錯過!

2019年3月16日 星期六

心理_《擁抱B選項》:培養度過逆境的韌性


書名為什麼叫《擁抱B選項》呢?
作者雪莉在喪夫的幾星期後,
和朋友談到某個需要父親參加的親子活動,兩人在想找誰來替代亡夫參加,
作者不禁悲從中來,說:「但是我想要大維(作者丈夫名字)。」
朋友擁著她說:「A選項已經不可得了,我們就好好保握B選項吧!」
人生無法盡如人意,每個人都活在某個形式的B選項中,
作者寫此書的目的,希望幫助人們培養逆境之韌性,擁抱B選項,重新開始新的人生。

書中有許多真實案例所構成,邊講故事邊介紹建立韌性的方法,
閱覽起來流暢,很快能讀完。而這篇筆記,我選擇其中三個重點來談。


一.人無法復原的障礙
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花了數十年時間研究人們如何面對挫折,
結果發現有三個P會阻礙復原:
 (1)把問題個人化(personalization)-認為是自己的錯;
 (2)普遍化(Pervasiveness)-認為生活各個層面都會受到影響;
 (3)永久性(permanence)-認為事情造成的衝擊將永久持續。

從作者親身經歷,這三條可一一突破。
1. 作者認為,如果當初她先生出事時,她早點找到他,就不會發生遺憾了。
 又想:如果讓先生吃得更健康一點,就不會出現這種病症的。
 然而,作者先生的死,不是因為作者的疏忽,而且醫生也駁斥她:
 「不是單靠改變某種生活方式,就能挽救他的性命。」
 她夫家的人也提醒她:「他先生跟她在一起的時候,都吃得特別健康。」(Page 031~032)
 因此,第一條是不成立的。 

2. 喪禮結束,作者第一天回去上班,和祖克伯(臉書CEO)一起參加廣告部會議,
 為了說明自己的論點,轉頭項產品主管 博茲:
 「還記得我們以前在谷歌(google)共事時,一起研究過這個。」
 可是,博茲從來沒有跟作者在谷歌共事過,博茲的前公司是谷歌的對手:微軟。

 後來,作者察覺自己在鬼扯...到晚上,打電話給祖克伯,說曉得自己出醜了。
 祖克伯說:「你以為博茲在谷哥工作,這種錯誤你以前也會犯阿。」
 (不是你先生過世,你才發生這種錯誤),作者感到欣慰!!! (Page 098~099)
 因此,第二條是不成立的。 

3. 作者為了讓孩子快樂,而容許自己快樂-
 作者說:她告訴自己,可以拋棄罪惡感,追求快樂。
 玩得開心是對自己慈悲的一種方式;犯錯時,我們需要對自己寬容一點,
 同樣的,我們把握機會,享受人生時,也需要對自己仁慈。(Page 146~147)
 因此,作者為了兒女,令第三條不成立。


二.如何療傷
1. 建立相互支持的親友團
往往親友發生不幸時,不想勾起他的傷心處而不談,反而加重了他的孤立無援。
而作者將其悲傷比喻成房間裡的大象,卻沒人正視它的存在。
最好的方法是,主動關心。
作者說:
 在我長大過程中,大人總是教導我們遵守黃金定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想要別人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待他。
 但是當別人受苦時,我們不要遵守黃金定律,
 而是奉行白金定律:要別人希望的方式對待他。(友誼不只付出,也有接受)
 把握受苦的人發出的訊號,以理解的態度回應-更好的是,直接以行動回應。 
 並對他們說:我明白你的痛苦,我在你身邊。


下圖是作者的親友支持網,
作者以內的內同心圓,是作者提供安慰的人。
作者以外的外同心圓,是提供作者安慰的人。

2. 透過書寫方式來療癒,但要注意的是:不要事發之後立即寫,要沉澱一下。
 根據研究,剛開始寫的時候,心情會更加沉悶,
 但過了半年之後,有寫的人比沒寫的人,更加釋懷。

3. 從小事拾回信心,每天做得很好的三件事記下來
 感恩清單不會提升我們的自信心,我們因為得到而覺得感激.。
 貢獻則是積極的:提醒我們,我們可以扭轉情況,讓事情有所改善,因而能提振自信心。


三.如何成長
1. 幫助自己成長:
(1)找到個人力量 
 尼采:「凡是不能毀滅我的,必將令我更強大。」
 北卡大教授泰德希:「我比我原本以為得更脆弱,但也比我自己想像中更堅強。」
(2)懂得感激
 人生里程碑的每一刻都值得珍惜
(3)形成深厚友誼
(4)找到更多人生的意義
 當你找到受苦的意義時,痛苦就不再是痛苦。
(5)看到新的可能性
 一個"可能的自我"消失後,我們可以更自由地想像新的"可能的自我"。
 老天關上了一扇門,必然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

2. 幫助小孩成長:
(1)教育孩子,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 
 一天邁一小步,逆境不是威脅
(2)讓孩子能從失敗中學習   
 成長心態(非固定心態):失敗是機會,辛苦努力是常態。
 孩子獲得好成績時,要稱讚他很努力(成長),而不是稱讚他很聰明(固定)。
 成績不好時,跟他說,你暫時沒辦法做好這件事。
(3)讓孩子感覺自己很重要      
 聆聽、關注孩子,有質量的回應
(4)他們擁有可依靠,也可分享的真實力量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強項,他們可以仰賴自己的長處,還能用來幫助別人。


*****
各章摘要:
第一章:復原的障礙
○Page 029 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花了數十年時間研究人們如何面對挫折,
 結果發現有三個P會阻礙復原:
 (1)把問題個人化(personalization)-認為是自己的錯;
 (2)普遍化(Pervasiveness)-認為生活各個層面都會受到影響;
 (3)永久性(permanence)-認為事情造成的衝擊將永久持續。



第二章、第三章、第八章: 建立相互支持的親友團
○Page 066 有個得末期癌症的朋友曾告訴我,
對他而言,從人們嘴裡吐出的最糟糕的話是:「你一定會沒事的。」
他說他腦子裡會出現有個害怕的聲音納悶地問:
「你怎麼知道會沒事呢?你難道不知道我可能會死掉嗎?」...
 Page 067 最近當同事被診斷出癌症,我的處理方式就完全不同,
 我告訴她:
 「我知道你還不清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也不清楚。
  但是你不會孤單面對一切,我會陪你踏出每一步。」

○Page 068 作家提姆.勞倫斯(Tim Lawrence)提議:
「最有力的作法是表示認知,直接對他們說:我明白你的痛苦,我在你身邊

 ○Page 078 在我長大過程中,大人總是教導我們遵守黃金定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想要別人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待他。
但是當別人受苦時,我們不要遵守黃金定律,
而是奉行白金定律:要別人希望的方式對待他。(友誼不只付出,也有接受)
把握受苦的人發出的訊號,以理解的態度回應-更好的是,直接以行動回應。

 ○Page 081 [要建立關係網,有你提供安慰的人們,也有你尋求安慰的人們]

○Page 086 
隨著時光流逝,我尤其感激家人朋友們持續關心我、現身陪伴我。
大維過世半年的時候,我寄了一首詩<沙灘上的足跡>給他們。
這首詩原本是宗教寓言,敘事者夢見和上帝一起走在沙灘上,
他觀察到,當他的人生充滿「痛苦、哀傷和挫折」的時候,沙灘上只看到一對足跡,
但其他時候,沙灘上都有兩對足跡。
他感覺被上帝遺棄,因此質問上帝:「為什麼在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卻不在我身邊?」
上帝回答:「孩子,你只看到一對足跡的那些年,我一直都揹著你啊!」

我以往都認為,沙灘上只見到一對足跡,是因為朋友揹著我度過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日子。
但如今有了另外一層意義。我只看一對足跡,是因為他們一步步跟在我後面,
預備萬一我跌倒,可以隨時把我接住。


第四章:自我慈悲與自信
 ○Page 091 自我慈悲來自於坦然承認我們的不完美是人性的一部分。
能深入了解箇中含意的人,也能更快從苦難中復原。

 ○Page 093 書寫是通過逆境的療癒,但要注意的是:不要事發之後立即寫,要沉澱一下。

 ○Page 101 每天做得很好的三件事記下來(從小事拾回信心)
感恩清單不會提升我們的自信心...我們因為得到而覺得感激..
貢獻則是積極的:提醒我們,我們可以扭轉情況,讓事情有所改善,因而能提振自信心。


第五章:向前躍進
○Page 119 創傷後的成長可能有五種不同的形式:
(1)找到個人力量 
 尼采:「凡是不能毀滅我的,必將令我更強大。」
 北卡大教授泰德希:「我比我原本以為得更脆弱,但也比我自己想像中更堅強。」
(2)懂得感激
 人生里程碑的每一刻都值得珍惜
(3)形成深厚友誼
(4)找到更多人生的意義
 當你找到受苦的意義時,痛苦就不再是痛苦。
(5)看到新的可能性
 一個"可能的自我"消失後,我們可以更自由地想像新的"可能的自我"。
 老天關上了一扇門,必然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


第六章:重拾喜悅 (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快樂,才能繼續生活)
○Page 149 
作者安提.迪勒(Annie Dillard):「我們怎麼過每一天,就怎麼過一生。」
寫下當天三個喜悅時刻。

 ○Page 153 心流和健身,是消除憂鬱的好方法。


第七章:教出有韌性的小孩
(1)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 (Page 165 掌控感:一天邁一小步,逆境不是威脅)
(2)他們能從失敗中學習   (Page 167 成長心態:失敗是機會,辛苦努力是常態)
(3)他們很重要       (Page 169 受重視:聆聽、關注,因為你在我心中很重要)
(4)他們擁有可依靠,也可分享的真實力量 
 (Page 173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強項,他們可以仰賴自己的長處,還能用來幫助別人)



第九章:工作上的失敗與學習
○Page 212 
我們不但從失敗中得到教育比從成功學到的多,
而且從最慘痛的失敗中學到的也最多,因為我們會更詳細地檢查失敗的經驗。

○Page 224
...有個句子可以讓對方更開放地接受負面意見:
「我之所以提出這些意見,是因為我對你有很高的期望,
 我也知道你有能力達到這些期望。」


第十章:再度愛與歡樂(重返生活)
○Page 244 幽默能提升我們的韌性。
○Page 249 
大多數夫妻爭吵的原因都不是因為金錢與性,而是「沒有回應對方設法連結感情的邀請」
呵護關係的作法之一是,和另一半一起做一些小事。



----------------------------------------------------
分數:★★★☆☆
----------------------------------------------------

2019年3月8日 星期五

人類_大胃王有胖有瘦


蒼藍鴿(醫師)的這支影片,解答了大胃王的生理機制。
他們食量之所以異於常人,是因為飽足感來自於胃的(飲食)裝滿,
而他們胃長期撐大到絕大多數人無法負荷的臨界值,
最終胃的平滑肌失去的彈性,縮小不回,他們每每要漲肚才罷口,吃的自然巨量。

大胃王又可分成兩種,一種吃不胖,一種吃很胖。關鍵點可能是片中說的"腸吸收"。
腸無法完整吸收(大多沒消化)而排泄的,應該是那些"吃不胖"的那群。
反之,另一群則累積了"戰備存糧"。他們是大胃王也是大腸王。
怎麼聽起來怪怪的,哈哈。


「平滑肌彈性喪失」是經由醫學儀器得出的結論,沒什麼爭議。
像我之前曾想過:
「"胃彈性好"的人能張得開就吃得多,"胃彈性差"的人,張不開才吃得少。」
有一點點合理,但是是錯誤的想像。

2019年3月4日 星期一

札記-理財-向前追是為了停在原地

小時候看"勸善"的書籍、影片,諄諄誨諭:「人不可貪心,財富會使人墮落。」
像我們這一代一定要背的<訓儉示康>:
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司馬光著重"節儉",說:"能節儉,則不貪";
我覺得"能不貪,則節儉",本質上,都是厭惡貪婪,
再從內而外(存乎中 形於外),不追求虛華、錢財。

"富有"不好,那貧窮會好嗎?
「飽暖思淫慾」的下一句是「飢寒發盜心」,窮可不保證道德。
貧窮有匱乏之意,應該是連基本生活條件缺乏,靠他人接濟才能活。
要是落到這步田地,也太辛苦了吧!
富不好,貧不好,於是,當時我就想:「錢夠用就好。」
如今反芻,這回答像打迷糊仗,因為在真實世界,怎樣叫作"夠用",其實,我沒搞清楚。
 

當時我想的「夠用」,
第一,在職時,薪水可以維持基本開銷,並有餘錢能存下;
第二,退休後,這筆存下的錢依然能持續相同生活品質(不細述)。

然而,入職場後,才體會到「通貨膨脹」的可怕。
舉個例子,我在這家公司待六年了,
未進前,台北內湖便當,大約七八十元,而今動不動就破百。
以我的眼見耳聞,如我這般的受薪階級,
每年平均的加薪幅度,幾乎是落後「通貨膨脹」的,更別提「定存」等存款利率。
因此,所謂的「夠用」的金額會不停長大,而其底線抵抗得住「通貨膨脹」。
不是人追著錢跑,人也被錢趕,還不得不跑。退休之後,最好有收入!


《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紅皇后對愛麗絲講的話(註1):
在我的國度,你必須用力奔跑,才能使自己留在原地;
 如果你想前進,就必須跑得比現在快兩倍才行。


同樣地,"通貨膨脹"對"薪水、存款"說:「在我的領地裡,……」
「夠用」不再像是積穀防飢這麼簡單,而得是年復一年、一期期的播種、稻耕、收成。
而目前想到最好的方法是:投資。以錢養錢。



-------------------------------------
"Well, in our country," said Alice, still panting a little,
"you'd generally get to somewhere else—if you run very fast for a long time, as we've been doing."

"A slow sort of country!" said the Queen. 
"Now, here, you see, it takes all the running you can do, to keep in the same place. 
If you want to get somewhere else, you must run at least twice as fast as that!"

2019年3月2日 星期六

札記-醫健-某某食物含抗生素,能吃嗎?

又有人和我說:「不要吃XX,因為含太多抗生素了...」
對這種傳言,我感到困惑。

前幾年,有人說:「吃某些食物,能補充膠原蛋白。」
而國高中教育告訴我們,膠原蛋白吃下去,經過人體的胃腸等消化系統時,
應該是消化酶吧,會將蛋白質轉化成胺基酸...等物質,請問,這如何補充?
說句玩笑話:「多數綠色植物有含葉綠素,人吃了,是不是就能光合作用了?」

但,這並非說:所有東西皆會被人體消化酶、酵素所變。
像維他命,人確實能吃維他命,補維他命。一切得視情況而定。

回到抗生素。首先,該問那是何種抗生素?
對人體有害嗎?或是過量才有害?經過高溫烹煮過會變質嗎?
種種問題一一答覆完,才好論斷。
質疑是廉價的,重拾食品信心、
證明對錯(我也不敢輕易反駁人,我得負責提出證據)卻是高額的,還是謹慎點好。

於此,我講的是科學精神的原則問題,具體什麼能吃、不能吃,要問專業人士。

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中史_《吾國與吾名》:歷朝國號的來由


我對《吾國與吾名》(簡稱《吾名》)的"中國歷朝國號的由來"感興趣,
僅談這主題,而且是部分朝代,不然我會寫到天荒地老。書中其餘主題則略去。
維基百科條目:國號(註1,簡稱《百科》)也有相關資料,
當《吾名》與之有別時,我會列出相比,但不論證其考據實偽。
在下文中,紫色字是我個人添上去的意見。


*****
夏朝:
《吾名》:「華夏」兩字同義(註2),「夏」即是「華」,
     華引申出繁華、華彩之義,以為有「文明」、有「文化」的意涵。
《百科》:甲骨文裡的「夏」是一隻蟬的模樣,在古人看來,蟬象徵著生命的延續不斷。

商朝:
《吾名》:來自地名。商人的始祖曾經被封到“商”這個地方,
     後來他們建立國家以後,就把“商”作為國號。
《百科》:兩種說法,第一種和《吾名》相同。第二種,"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周朝:
《吾名》:來自地名。周朝的祖先曾經生活在陝西渭河流域的“周原”,
     所以在他們建立國家以後,就把“周”作為國號。
《百科》:兩種說法,第一種和《吾名》相同。
     第二種,甲骨文『周』字的寫法像「田」的形狀,
     相傳周人的始祖后稷就是管理農業的官員。

漢朝:
《吾名》:
 來自地名(封地)&含意。
 劉邦曾經被項羽封為“漢王”,但劉邦其實曾經對這個封號很不滿,
 因為這個封號來自漢中。漢中在當時比較偏僻,他覺得自己這是被流放了。
 張良就安慰他,說“漢”這個封號不錯啊,你看天上的銀河,被稱為“天漢”,
 我們在地上的這個“漢”,和天上那個漢是彼此呼應的,
 我們打出“漢”這個旗號,一定可以得到上天的保佑。
 所以,漢朝的這個“漢”,表面上來自封號,其實也和含義有關。

 §我必須打岔,不是張良,而是蕭何。
 出自《漢書》蕭何傳(註3):「語曰『天漢』,其稱甚美。」§
 中國歷史上還出現過好幾個國號叫“漢”的政權,而且建立者一般都姓劉。
 例如:五代的後漢,建立者叫劉知遠;十國中的北漢,建立者叫劉旻;
 十國中還有個南漢,建立者叫劉䶮。
 他們把國號定為漢,主要就是跟劉邦建立的漢朝套關係,顯得自己的政權比較有背景。

曹魏:
《吾名》:來自讖語。其為“代漢者當塗高”(註4)。
 古代皇宮大門上都有一座高聳的城樓,“魏闕”,“魏”就是高大的,“闕”就是門。
 “魏闕”有時也簡稱“魏”,所以曹操要求漢獻帝封他為“魏公”,
 也可能是呼應“代漢者當塗高”這個讖語,顯示自己是天命所歸。

晉朝:
《吾名》:來自讖語。
 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當年要求封為晉國公,也是為了去呼應“代漢者當塗高”的讖語。
 晉國公的這個“晉”字,就有“高升”的意思。

南齊:
《吾名》:來自讖語。《讖書》云:「金刀利刃齊刈之」
 意即「齊」將取代「宋」(因為南朝宋皇族為劉姓)
 §雖然,《百科》沒寫這一段,但它的另一條目:「南齊」(註5)有。§

隋朝:
《吾名》:來自封號,再微調。
  隋朝的國號,源於隨州,本應寫作「隨」,
 但隋文帝因忌諱「隨」字有「辶」(即走之旁),恐隋朝國運比前朝不長久;
 遂改「隨」為「隋」。
 然而,南唐徐鍇在筆記裡嘲笑楊堅不學無術,
 因為他採用的這個“隋”字本意是祭祀神靈的肉,其實更不吉利。
 §這說法源自南唐徐鍇的《說文系傳》,此說存在爭議。為什麼呢?
  從當時的碑文的考據,「隨」和「隋」是混用的(註6)。§


唐朝:
《吾名》:來自封號。李淵在稱帝前,曾被隋朝封為“唐國公”。

宋朝:
《吾名》:來自封號。
 趙匡胤曾經在宋州這個地方擔任節度使,所以他即位以後就把國號定為“宋”。

元朝:
《吾名》:取自《易經》。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頒發建國號詔,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

明朝:
《吾名》:取自白蓮教
朱元璋自比為佛教的明王,所以用「大明」為國號。

清朝:
《吾名》:來歷有點不清不楚。
 §太多了,我舉當中兩個§
 1. 美國歷史學家歐力德(Elliott)認為,
  “大清”這兩個字原本是對滿語的音譯,滿語的原意是“勇士”,大清國就是“勇士之國”。
 2. “清”是三點水旁,代表水,而“明”代表火,水能克火,
  所以把國號定為“大清”,將來一定能戰勝大明。

 §補充一下:
  針對第1點,有人說(註7):"大清"來自蒙古語:代清。滿語沒有這個音。
  但也有人說(註8):當時的蒙古語,沒有這個發音。"大清"是純漢字發音。§



*****
別看我用寥寥幾句說結論,就以為這些考據輕而易舉。
可以參考搜狐的轉載(註2,書局有授權),一個夏朝的夏,粗估有三千字以上。
而我的補充,反駁歐力德(Elliott)那人,少說也寫了三四千字以上,
牽涉滿文、蒙古文的語言學,細察相關文獻的蛛絲馬跡,工作是很繁重、沉悶的。



----------------------------------------------
來自Get筆記
----------------------------------------------
註1:維基百科:國號


註2:《吾國與吾名》| 胡阿祥:“華夏”的由來


註3:漢書 蕭何傳


註4:百度:當塗高
《後漢書 · 袁術傳》:“(術)又少見讖書,言'代漢者當塗高',自云名字應之。”


註5:維基:南齊


註6:隋朝這麼短命,只是因為改國號「隨」為「隋」? 
「隋文帝惡隨」 之語,源自南唐學者徐鍇,傳言的源頭找到了。
 可是,這徐鍇離隋朝已三四百年的歲月,中間整整隔了一個大唐,
 隋朝的事,隋朝未講,唐朝人未講,到了五代十國的南唐,你徐鍇跑出來講,依據何在?
 於是,有人認為隋文帝楊堅根本就未改「隨」 為「隋」,
 壓根兒就沒幹過那事,不過是「隨」、「 隋」 二字通用、混用而已。
 「否定說」 也有依據,那依據就是隋代碑刻,「隨」、「隋」二字混用互見。

 清朝學者王昶研究眾多碑刻,著《金石萃編》,指出:
 把王朝名寫作「隋」並非定製,兩字不過是一種並用而已。

 東鄰日本的學者宮崎,竟也關注到隋朝「隋」 字的來由,認為:
 「從一手價值的金石文資料上看,隋代自不必說,直至唐初,
  隨、隋兩字都處於一種混用狀態,不加區分。
  這一點早就被《金石萃編》的作者王昶指出來了。」


註7:滿洲大清國號的真正詞源詞義


註8:「推薦」清朝國號非漢文?——駁美國「新清史」專家歐立德|李勤璞

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心理_小說_《24個比利》:多重人格


這是真人真事改編成的小說,
主角名威廉.密里根((簡稱「比利」,註1),有24重人格分裂。
主要人格有二,亞瑟、雷根,次要人格有六到七(註2),原來的比利,在書裡是次要人格。
這筆記,我不談比利從首次分裂到犯案接受治療的故事,寫我覺得三件有趣的事。


一.比利怎麼發覺自己人格分裂者,以及如何切換人格。
判斷是否如比利那樣人格分裂者,標準在於:「記憶遺失」。
書中,亞瑟(比利的其中一個人格)作紀錄發現,
察覺時間遺失、記憶不連貫,而且聽見到內心中有其他人"聲音",因而覺知自己人格分裂。
所以,生活中有些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是人格分裂者嗎?
除非那些人自省時,不能同時記得說過的鬼話、人話,才是。這機率不高。

在比利腦中(或說體內)人格跟人格如何切換?
亞瑟的說法是:
在某處有一盞很大的白色聚光燈,每一個人(24個比利)都站在那盞燈的四周,
看著它或在床上睡覺,只要誰站在光圈裡(簡稱:對外者),誰就得到這個世界來,擁有知覺。
當對外者,跟外界說話時,其餘人聽不清楚他說什麼,或僅瞭知一部分。
但是,可以感受到他的感受,如恐懼之類。

而這些人格彼此溝通的方式有兩種,
(1)發生在內部,外界沒任何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2)"獨處"的時候,彼此就會很大聲地交談(不同口音、腔調)。
 如果被人看見,一定會認為神經有問題。


二.這些人格如何相互節制。
由於「記憶遺失(時間被偷走了)」,
前一位人格做過的事、說話的話,後一位人格不曉得,
就會有「黑狗得食,白狗當災」的問題,比利經常被批評成「說謊者」。
所以,這些人格出現了兩首領,亞瑟、雷根,並制定自律規定。
第一條:不可說謊。
  在他們生命中,一直遭到世人的誤解,因為他們的確不知道其他人曾經做過的事。
第二條:善待婦女及小孩。包括不可說髒話,言行舉止必須有禮。
  例如:開門時動作要輕、用餐時身體必須坐直,並將餐巾放在大腿上;
  不論任何時候,都必須保護婦女及小孩。如果有人看見男人欺負婦女或小孩,
  任何人都必須立刻退下,讓雷根處理
  (任何人遇到危險情況時,雷根會立刻自動出來處理)。
第三條:禁慾主義。絕對不可再有類似被他人指控強暴的情況出現。
第四條:盡力自我改善。每個人均不可浪費時間看漫畫書或電視,而應在專業上精益求精。
第五條:尊重家庭每一成員的資產。這一條乃是針對賣畫而訂。
 任何人都有權出售未經簽名或署名「比利」、「威廉」的畫。
 但是私人畫作上若簽了湯姆、丹尼或亞倫,則屬私人財產,
 任何人都不得出售非屬自己的資產。
任何違犯規定者,將被判永遠不得出現,必須躲到陰影裡與那些惹人厭的傢伙在一起。



三.比利發病原因及治療條件。
原因(擷取書中內容):
受到繼父米查的虐待,包含性虐待。
時間在他八、九歲,前後長連一年之久,
且是他和繼父──米查──單獨相處時在農場裡發生的。
比利說他很害怕繼父會殺死他,因為繼父威脅他.要把他埋在穀倉裡,
告訴母親說他逃家……。就從那時刻起,比利的精神和感情破碎成廿四個部份。


治療條件(擷取書中內容):
醫生應符合以下條件:
第一:他(或她)必須接受病患有此病症的事實,絕不可由不相信的人來負責。
第二:如果精神科醫師本人並無經驗,但只要願意的話,
  可以在另一位有經驗的醫師襄助下治療病患。
第三:他必須有催眠技巧,作為治療方法的一種輔助,雖然不是必要的,但最好能夠具備。
第四:他必須讀過許多有關此項病症主題的文獻書籍,同時還必須不斷進修。
第五:他必須要有幾乎無休止的耐心、忍耐以及執著,
  治療此類病患需花很長的時間、耗費體力而且困難度極高。


目前有經驗的醫師在處理被認為是多重人格病患時,他們採取的治療方法有下列幾項原則:
第一:必須找出並認定所有的人格。
第二:必須確認這些人格存在的原由。
第三:接下來,醫師要對所有人格予以治療,期望能加以改變。
第四:醫師必須專注在那些被找到的正面人格上,並加以辨認,
  然後在其他變化人格中試著找到某種妥協性,
  尤其針對可能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威脅的人格,就顯得非常重要。
第五:病患自己必須完全知道問題的性質及範圍,必須透過治療得到幫助,
  俾能產生正面的解決。換言之,病患必須知道治療的程序,
  而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醫療。
第六:必須避免採用抗精神藥物,因為我們知道,這種藥物會對患者人格產生人格分裂,
  再加上副作用對治療也有不利的影響。

以上只是多重人格治療上的部份問題,並非是所有治療過程的完整描述。


書中,醫生是選擇相近的人格先進行融合,再其它,最終成為一人,
而這人是這24個人格中,唯一一個沒有姓名的,他被叫作「老師」。



---------------------------------------------------------------------
註1:威廉·密里根 (1955年2月14日-2014年12月12日)
§《24個比利》沒說的事:
 經歷漫長猶如地獄的重警備機構,比利終於在1982年4月15日,
 回到了艾森斯心理健康中心治療,距離上次離開已經過了兩年半。
 經過漫長的治療過後,比利在1988年被釋放。§



註2:維基:24個比利
---------------------------------------------------------------------
參考資料:《24個比利》線上讀 連結可能會失效

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音樂_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 Op. 20)』



這首著名小提琴樂曲,名為『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 Op. 20)』,
作曲者為薩拉沙泰(Pablo Martín Melitón de Sarasate y Navascués),
作於1878年,距今超過150年。
不少電影拿此曲作背景音樂,比如周星馳的【功夫】就有,沒聽過的人是極少數吧。
印象中,每當這首音樂奏起時,意謂著主角的悲慘即將降臨...,請準備紙巾,呵呵。

維基(註1)對此曲談述不多。這首好聽音樂的背後,似乎沒有特別的故事吧!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則在於...我經常只記得旋律,忘了曲名,因而此文誌之。



----------------------------------

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札記-時間-利用碎片時間

根據時間長度,空閒可分兩種,
一種是二十幾分以上的確定時間,輕易能安排計畫,叫完整時間;
另一種是十幾分以內的不確定時間,
像是等車、排隊、事與事之間的空檔等等,叫碎片時間(註1);
由於碎片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做什麼事,甚少能一氣呵成,
有的人不想做事,便划手機、聊天、放空等等,排遣無聊,
而有的人則認為,應當要善加利用,積少成多。


善用碎片時間的作法,我將其分成兩型,
第一型,我稱之為「分期任務(長任務)」,即切割長時任務,分期完成。
像吳軍先生那樣,他說:
通常,人們習慣於用碎片時間做一些小事情,
 比如手頭上有10分鐘時間,那就拿出手機看看新聞,結果可能一下子就看了一小時。
 其實,這些碎片時間可以不用來做小事,而是加起來做一件完整的大事。
 ...
 大部分人可能無法利用碎片時間來寫作,但可以利用碎片時間看書。
 一本300頁的書,常人一般10個小時看完。
 你有了碎片時間比如半小時、10分鐘、5分鐘,就利用上讀幾頁,
 最後半個月、20天就把書看完了。這就是用碎片時間做一件完整的事。


另一型,我稱之為「快速任務(短任務)」(註3),
即日常工作中,用不了 10 分鐘就能做完的任務,就是你的快速任務。
戰隼(註4)之「合理的利用零散時間」,有幾項是屬於這類的,
列舉如下:
 1. 準備個Mp3,裝滿英語或有聲書
 2. 隨身帶筆記本和筆,有空時,記些想法,列一些待辦事項清單
 3. 公司客戶、家人、朋友,打個電話交流感情(或回Email)
 4. 手機上準備一些想背的古詩或資料(英文)
 5. 平時打印一些筆記或資料,排版到一張A紙上,放在身上,
  沒事的時候找出來複習一下。
 6. 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做個擴展運動,鍛煉一下身體。

日本經濟學家野口悠紀雄先生(註5)和李開復先生(註6),便是如此操作。


我個人比較常用第一型,
但事實上,這兩型的任務僅是時長不同,並沒有衝突,可同時並用。
重點是不蹉跎,也別過於焦慮時間流逝,為了安排而安排。
應當先設立人生目標,依據目標來規劃任務及日常事務(吃飯、睡覺等作息),
並且定期檢視每天過的生活,是與這些目標一致、還是背道而馳?(註7)
不做錯誤的事,也不做多餘的事。


------------------------------------------------------------
註1:百度:碎片時間
什麼是碎片時間呢?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
比預計的時間提前完成某項工作後剩下來的時間,就叫做碎片時間。
通常碎片時間就是指沒有安排任何工作,未被計劃的時間。
因為零散、無規律,所以被叫做碎片時間。


註2:內參-吳軍:怎樣管理時間、做減法和跨界


1. 制定快速任務清單
 你可以從自己的日常工作中,
 找出那些用不了 10 分鐘就能做完的任務,它們就是你的快速任務。
 提前把快速任務列在一個清單上,然後在重要工作之間的空檔完成它們。
2. 找同事快速討論
 零碎時間也可以用來與同事討論、確認某個事項,
 或是在會議前與一同參加的同事討論下會議主題,讓議題更加聚焦。
3. 拆解大型項目,擺脫拖延症
 把複雜的工作拆解成一個個能夠輕易完成的項目,
 可以減少人們的心理壓力,在零碎時間裡推進項目的進度條。
4. 不是很重要的聯絡事務,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做完。
5. 重新醒神
 可以利用5到10分鐘的零碎時間,散步或伸展一下身體,減少工作壓力,提振精神。


註4:知乎問答整理:時間管理(2)你是怎麼有效利用碎片時間的?
1、隨身帶本書,定期更換
2、身上帶著平板或Kindle,充好電,裝滿書和視頻,比如TED、公開課
3、準備個Mp3,裝滿英語或有聲書
4、隨身帶筆記本和筆,有空的時候,記些想法,列一些待辦事項清單
5、準備個電話清單,都是要打電話的人。
  比如公司客戶、家人、朋友,空閒時打個電話交流下感情
7、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做個擴展運動,鍛煉下身體。
8、觀察周圍的人,看看著裝、表情、姿態和口氣,
 如果你觀察時間長一點能看出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9、發呆、胡思亂想,放鬆自己的大腦
10、平時打印一些筆記或資料,排版到一張A紙上,放在身上,
  沒事的時候找出來複習一下。
11、在手機上準備一些想背的古詩或資料,空閒的時候拿出來看看
12、做個當天或前一周的總結,記到筆記上或Evernote上
13、平時訂閱一些Blog、網站的RSS,空閒時閱讀一下
14、準備幾張八頁小書帶在身上,遇到空閒時間填寫一下
15、給家人或朋友準備個禮物清單,在空閒時用手機上網挑些有特色的創意禮物,
  買完放到辦公室裡。等有需要的時候立刻就可以用。
16、給老婆或老公發條情話,問候一下
17、觀察周圍的環境,有多少商舖、客流,外面裝飾是什麼樣的,
  有什麼特色和值得注意的細節,順手鍛煉下記憶力和觀察力,
  還可以順手把看的東西拍下來或記錄下來。很少人會注意觀察自己的周圍,


註5:內參-時間管理最重要的3個要素
野口悠紀雄認為,“嘲笑15分鐘的人,也許會陷入為15分鐘而哭的境地”。
野口悠紀雄會利用上下班的通勤時間,
用手機播放軟件學習英語,他還會事先在大腦裡裝滿問題和相關信息,
這樣無論在多麼擁擠的交通工具上,都能完成思考。


註6:內參-時間-李開復的時間管理法
學會利用碎片時間和本來被忽略的時間。
比如,等車、排隊的時間。李開復說,他會利用自己在車上的時間回復電子郵件。


註7:
1. 內參-如何列出真正重要的待辦清單
(1) 找出人生各個層面中你一定要做、絕不會妥協的事
 每週80%的時間都要花在與這些事相關的活動上,
 剩下的時間用來處理其他需要處理的事。
(2) 根據人生目標調整日程表
 決定好人生目標之後,可以回頭看看你現在每天過的生活,
 是與這些目標一致、還是背道而馳?
(3) 定期檢查
 人生中的重大主題會經常發生變化,每個主題下的優先項目也是會改變的,
 所以,每個季度你都要檢查一下自己的目標有沒有發生改變...

設定一個定時迴響的鬧鈴
 你不妨把手機鬧鈴設定成每個小時響一次。鬧鈴的作用是打斷你手頭正在做的事。
 鬧鈴響的時候,你就問一下自己:
 我有沒有在做我現在最需要做的事情?我現在的時間是用在了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嗎?


3. 內參-快速梳理思路的五個步驟
1. 創建任務清單
 你應該把所有事情分為三類,你需要做的事情、你應該做的事情以及你想做的事情。
2. 思考一下做每件事的原因,尤其是那些“你應該做的事情”
3. 對於你清單上的每件任務,問兩個問題:
 “它是否至關重要?”和“這對我或我關心的人來說是否重要?”
 如果兩個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就把它從你的名單上刪除。
 每刪掉一項,你的注意力就會越來越集中。
4. 把剩下的任務進行分類
 清單上最後留下來的任務分為兩類,
 一類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情,比如支付賬單;另一類是對你來說重要的事情。

 把那些對你來說很重要但還沒有什麼進展的任務,拆分成小型的可操作的項目。
 每個小項目都應該包含“一份清晰的行動清單”,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能完成。
5. 每天花五分鐘修改你的任務清單
 當事實證明一項任務對你來說已經不再重要,
 那麼堅持下去是沒有意義的,把它從待辦清單上劃掉就可以了。

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台史_(1800s)《被扭曲的台灣史》

台灣史,我所悉不多,八九成來自國、高中課文。
某日機緣,聽到九八頻道-主講人為駱芬美教授,談了一系列的台灣史(註1)。
我就在台北市圖書館的網站,搜尋她的著作,
有《被誤解的台灣史》、《被混淆的台灣史》、《被扭曲的台灣史》三冊。
我問一位喜歡台灣史的朋友有沒有讀過,好看嗎?他說:有,還不錯。
我下班後,至住處最近的圖書館,
借《被扭曲的台灣史:1684~1972撥開三百年的歷史迷霧》(簡稱《被扭曲》)。
並非我對1684~1972年的台灣有格外興趣,而是那間圖書館,僅有這本。


我喜歡"非虛構書籍"用它這樣的排版,
每章開頭簡述問題(探討的課題)、主文細節論述、後面作摘要。
此書來說,摘要就是大事記及圖表,如下列三圖,能協助讀者理解。

第一張,P.103,1860年到1872年,台灣的大事記。

第二張,P.074,十九世紀中葉前,美國人透過那些書籍了解台灣。

第三張是,P.197,1895年年日本攻台時程表。


<推薦序一>云:
「讀完駱教授的長篇文章,才恍然大悟,美國人真不可靠。
 表面上一回事,背地裡又是另一回事...」。
它專指第二、第三章吧,讓我最有收穫的,也是第三章,
因為那是我聞所未聞的歷史,圖一、圖二便與那相關。
從中,我也認識「李仙得」,他是19世紀下半,美日台關係史的關鍵人物之一。
這可以參考"故事"的這篇文章(註2):

然而,我倒不認為當時的美國是狼子野心,
1867年,美國羅發號事件,乘客船員被台灣原住民俘的俘、殺的殺,
台灣的清朝官員劉明燈竟說:「原住民住地不隸屬中國版圖」。
在華美國官員(職責所在)怎能善罷甘休,
香港美領事Isaac J.Allen呈報國務院,建議奪占台灣。
美國政府雖不同意,強調「絕不希圖占領台灣」,但派兵發動軍事攻擊台灣原住民。
在不敵對手之後,改讓駐華外交官的李仙得,和原住民交涉,
便有了書中所云的第三章標題:「李仙得在台灣當老大的日子。」
一方面,中國在台灣不宣示主權,另一方面,自家國民被殺,
美國採取的舉動,都在情理之內吧!


以前,我曾耗了一些時間讀完百度百科的"唐景崧"(註3),
所以,我知道他創桂劇,蠻少人曉得這事。
百度也要略性談述台灣民主國(簡稱:民主國)自前期就兵敗如山倒,
唐在日軍抵台後不足十天,偷渡回中國。
《被扭曲》第六、第七章則記述從民主國創立,
到最後劉永福改扮育嬰婦人,瞞過日軍嚴密檢查而脫逃回返中國,
民主國如何土崩瓦解的過程。
重點是《被扭曲》還指明了要唐景崧、劉永福武裝抗日的幕後黑手是"張之洞"。
這是我以往不知道,百度亦沒說的。

日治台五十年有餘,《被扭曲》說大約前二十三年(1918年前),
日政府將娼妓、藝妓、陪酒女郎等貧窮階級移來台灣,
派台官員大多素質不佳,台灣是「日本的人口垃圾場」。
直到原敬擔任日本首相提出「讓台灣變成日本的一個縣」之後,台灣才全面情況改善。
如1919年,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頒布台灣教育令。
普遍老一輩台灣人對日本印象好,應該是源自於後半段統治。



----------------------------------------------------------------
註1:九八講堂 / 駱芬美
《被扭曲》部分章節摘要:
第一章,17世紀,台灣錢就已經淹腳目。原因是染衣業、林產興盛。


註2:【小的臺灣史】日本為何出兵臺灣?美國領事李仙得與恆春大頭目卓杞篤
§沒時間整理,僅轉載連結§


註3:百度百科:唐景崧

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札記-語文-寫作分心去研究文字

張大春先生所說的「文字研究接近一半是猜謎」(註1)令我感觸很深,
尤其是當我寫文章,想精練準確表達某一事物或動作,在擇選"詞彙"時。

像是我前陣子想用「博君一笑」。
這個「博」跟「博取同情」的「博」同義,
但和「賭博」的「博」不同義,也和形容詞「廣博」的「博」相去甚遠。
接著會思考「博君一笑」的「博」和「賭博」的「博」,兩者意思八竿子打不著,
假如我只認識「賭博」這詞,恐怕永遠想不到會有「博君一笑」,
它們為何是同一個「博」字,時代所造成的嗎?或有其他原因呢?


如張先生所言:
1. 你知道怎麼用「那個字」,是來自於你對該字的印象所形成的積澱。
2. 你從字典查你自以為很熟悉的字,會發現你不見得真的熟悉。
3. 一個字可能在一千年前是一個解釋,到了八百年前,又是另一個解釋,
 到三五百年前,又換了個解釋,這中間的流變就是文化的積累。
 應當抱持好奇心或當成一種情趣去看待,就好比猜謎遊戲。

我撰文會拖時間,就是因為我分心去「研究文字」:
這個字是我想的意思嗎?它還有其他意思嗎?查查字典吧!
哈哈,很鬧心,同時,也覺得很有趣。



--------------------------------------------------
註1:內參-張大春:文字研究接近一半是猜謎
 張大春說,想要把某一個字寫成一篇文章,
 首先你要學會怎麼查工具書,同時,你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要有所積澱
 這些積澱應該來自你對某個字的印象,尤其要對那些非同尋常的解釋有印象。
 他舉了“牙”這個字,表面上看,“牙”就是我們嘴裡的器官,
 但“牙”這個字也有“中介”的意思,
 “市集交易的經紀人自唐、宋起便稱為牙人、牙儈、牙郎,
 以中介生意為業的商行就是'牙行',這就牽涉到這個字的序列”。
 因此,張大春認為好奇心對他的寫作很有幫助,
 有了好奇心,就可以在平時積累一些一個字不常用的解釋,或者不常用的意義。
 *****
 張大春的習慣是,在查一個字或者一個詞的時候,
 他不會只從字典裡查他想要的意思,而是會從頭到尾都查一遍。
 在這種習慣下,他越來越發現,過去他以為很熟悉的字不一定是真的熟悉,

 有時候一個字在一千年前是一個解釋,到了八百年前,
 又是另一個解釋,到三五百年前,又換了個解釋,這中間的流變就是文化的積累。
 不管哪個意思對,哪個意思錯,也不管哪個比較早,哪個比較晚,都是文化的痕跡。
 *****
 學術研究對文章字詞意義的解釋,有時候太重視正確性了,
 在他看來,文字學接近一半都是猜謎,
 “因為在文字學裡,對和錯是游動的,有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樣解釋是千古不易的,
 但兩年以後就有新材料告訴你錯了”。
 用對文字的好奇形成的種種想像,開發對世界的認識情趣和好奇心,
 是一種很好的能力,要大膽去猜,不要怕錯。

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

植物_姑婆芋


2017年年初,有一位政治人物誤食姑婆芋,
對於如何區別可食用的芋頭和不可食用(毒性)的姑婆芋,引起一番討論。

泛科學舉出五點(註1),
我覺得最好區分的是它的葉,如下方影片所呈現,
潑水上去,姑婆芋的葉子會沾濕,而山芋有絨毛,水成珠狀。


其次是果實(不經常結果,判斷的順位在葉子之後),樣子如這網站(註2)所呈現:


如何區分姑婆芋和芋頭的塊莖,即人們誤食的部分,沒查到有人說。
就外表,我也看不出來。不清楚就不要吃,也許是最佳的應對之道。
據說,姑婆芋的名稱「姑婆」源因於它的毒性,想必是一個惡毒的故事。
但是,我沒讀過相關文獻紀載。


最後,不要因為姑婆芋有毒性,就認為它對人一無是處。
野外活動被咬人狗葉面毛刺扎到,將姑婆芋的根莖搗爛後塗抹在患部,可消腫解毒,
對蜜蜂和螞蟻的蟻酸,也具有同樣的療效
(註3)。



---------------------------------------
1. 色澤:姑婆芋葉面有蠟質光澤感,會反光;
 芋頭葉面色澤白霧白霧,有消光感覺,這是因為葉表有細毛之故。
2. 水珠:潑水在姑婆芋葉表,水會散開、黏附於葉表;
 芋頭葉表因為有細毛,除了看起來有消光感,潑在上面的水會成珠,
 不會打溼葉面,表現出蓮花效應。
3. 葉脈:姑婆芋葉脈顯而易見,芋頭較難。
4. 果實:姑婆芋會結紅色漿果、內有種子 1~2 顆;芋一般不太看得到結果;
 台灣青芋的果實是橘色、內有許多種子 [1]。
5. 葉裂:姑婆芋的葉子通常裂得較深,呈現裂縫較深的愛心形;
 芋頭就不會裂得那麼深,整體葉形比較像一端較尖的盾形。


註2:常見有毒植物一 (圖片來源)


註3:姑婆芋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札記-心理-怎樣是拖延?

小建常常在截止前才把作文簿交給老師。
他問老師:「老師,我都是最後一個交的,我是不是拖延症嚴重患者?」
老師安慰他說:「你不是拖延症患者,你是能力不足。」


那什麼才是「拖延」呢?
給「拖延」下個簡單的定義:「在承諾的時間內,沒做完答應要完成的事。」
我個人是把它分成三點來看(大家看法不一,不一定非得這麼分),
一.有效承諾;二.期限;三.可驗收成果。
第一.有效承諾
想像這情境,某天,你跟好久不見的朋友路上偶遇,
寒暄完,你說:「找個時間,約吃飯吧。」,朋友答:「好咧。」
然後,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半年過去了,一年過去了,
你是有想起此事的,但沒做,這樣是違反承諾嗎?
我認為不是。
這類的「約定」在華人社會是客套話,而非「承諾」,也跟是不是"口頭"無關。
「承諾」得是允諾人、受諾人(可為同一人)皆認為:這件事必須履行,不是可有、可無。

而若那不是「承諾」,這樣你有「拖延」嗎?
我認為沒有。「承諾」是無效的,討論諾言的內容便沒多大意義。
因此,「拖延」要以「有效承諾」為前提。


第二.期限
這道理好理解,承諾之事有完成期限(Deadline)。
在該時間內,做完是履諾,沒做完是拖延。
換個角度,若沒有完成期限(Deadline),便沒有拖延問題。

好像許多有這樣的經驗,戲劇都這麼演。
每到了暑假快結束時,一堆學生沒日沒夜地寫寒假作業,最後,僅少數不能剋期繳交。
當中有一派人,就自責為什麼要「拖延」到剩幾天才寫;
另一派人覺得一天幹好幾天的活,這就是"效率",而且準時交了,哪來"拖延"?
為什麼前者也如期交作業,卻會有「拖延」的感受,
說穿了,是因為他們的「期限」是一天作業,限期一天。拖延一定與「期限」有關。
因而,有些時間管理書籍建議,訂週計畫,而不要訂日計畫,
便是為了防止「拖延」的罪惡感,開始懷疑人生...
羅斯福說:「恐懼的本身,比恐懼的事物更可怕。」
同樣也適用於「拖延」:「因拖延產生的罪惡感,比拖延產生的損失更可怕。」

再說個經驗,
有天,一位專業經理(簡稱PM)跟我們部門說,
公司已答應客戶的新需求,因此,我們部門得安排時間完成所負責的部分,客戶不急。
然而,"不急"這詞太模糊了,假如將來的某天,這PM急忙來討,我們正好在忙而拒絕。
PM可以辯:「我之前說過了」,而我們可以回擊:「你也說過我們安排時間。」
這是拖延嗎?嚴格說,我認為不是,但不解決問題。
因此,保險起見,我們最終和PM商量出大家全都能接受的期限。
而從這例子中,能看得出拖不拖延,在於允諾人、受諾人有一致的「期限」。


第三.可驗收成果
「可驗收成果」,即「確定完成的事物在受諾人可接受的範圍。
應該很多人認為此項不能是「拖延」的必要條件,為什麼呢?
不準時了事,是「拖延」;
準時了事,但不被認可,縱然萬般不願,最糟只能說是「敷衍」。
不準時、拖延是「時間問題」;在不在允諾人可接受的範圍,是「品質問題」。
這種兩情況不可混為一談,況且品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此會沒完沒了。

準確地說,那句話,我的重點在「確定」,搞清別人要什麼,減少反覆重工與誤會。
並沒要求「追逐品質更好」(不多不少不鍍金)。
而且,「確定」的時間點最好在事前,也就是承諾時已講好。
不可否認「品質界定」是個難題,但是,盡量將其明確具體。

其次,我覺得,雖說兩種「時程、品質」是不同問題,
可是,倘若是為了不"拖延"而偷工減料,實質傷害不會亞於"拖延"。
我認為這是偷機取巧,是偽裝的拖延。

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札記-文學-傳統中國小說重完整時間序

讀現代華文小說,可以發現明清小說的傳統章回體儼然被打破,
作家張大春便有此一問:「我們是在用漢字寫西方小說嗎?」
2017年他在接受訪問時,給出了他的答案(註1),我將其分成以下三項問答。

第一.我們(現在)是在用漢字寫西方小說嗎?
 答:是的。

第二.「用漢字寫西方小說」風氣開始於何時? 
 答:早在1820年代到1830年代,絕大多數華文小說就如此了。
   五四運動之後,華文小說(中國傳統小說)則徹底被改變。

第三.中國傳統小說跟西方小說的差別在哪?
 答:中國傳統小說重"完整時間序",重"起源"。
   中國小說中,寫一個人,向來是開篇就寫清楚他是何方人士、家世背景如何,
   寫歷史,向來是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的最早源頭展開話題,
   幾乎沒有打亂時間的敘述。

   中國小說脫胎於談天說書的傳統,
   這種傳統敘事就是一種“說書人”式的敘事,與西方的很不同。
   一段故事會被不斷講述,在重複使用過程中不斷被加進內容,
   “當一個故事不斷被敘述而不會引起侵權糾紛的時候,
   這個民族就會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聊天圈子。久而久之發展出越來越完善的文本。”
   西方文學的敘事方式和中國傳統文學差別巨大,
   倒敘、插敘等打亂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嚴整規劃好的結構。


現代白話文小說中,我覺得接近所謂的「中國傳統小說」且「容易理解」的例子,
就是已故金庸先生寫的小說。也可將其看成,中國歷史的紀傳體。
例如:
《射鵰英雄傳》能更名成<郭靖列傳>;
《神鵰俠侶》能更名成<楊過列傳>;
《倚天屠龍記》能更名成<張無忌列傳>,
每個故事皆從主角的出生年代背景和家世(包含武學)淵源起頭,
一章章脈絡清晰地談他武功如何從無至有、由低到高,和種種人生境遇。

同樣是武俠小說,古龍筆下的主角和金庸很不一樣,
古龍不會交代來歷,師傅是誰,功夫怎麼練成,怎麼過招。
所以,有人說(註2):
金庸的小說適合拍成電視劇,不適合拍成電影,而古龍的小說則適合拍成電影。
其差異就在於前述的中西之別:是否按先後、完整地說明主角的過去到如今。



------------------------------------------------------------------------
摘要:
1. 傳統中國小說是傳記體
2. 現代是用漢字寫西方小說體(倒敘、插敘等打亂時間的敘述方式)
------------------------------------------------------------------------
註1:內參-文學-我們是用漢字寫西方小說
 大部分作家都是經由模仿走上創作的道路,
 “至少在台灣,有一個很長的時間內,在文本教育和美學欣賞上,
 絕大多數人是直接看了翻譯小說,就放在自己的作品裡。”
 這也就造成了近代、當代人寫小說,好多都是模仿西方小說中的傳統。
 
 其實“用漢字寫西方小說”的潮流開始得比我們想像得要早。
 早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小說中,就有絕大多數都是用漢字寫成的西方小說。
 甚至,更早的晚清時期,西方小說在中國的影響已經十分顯著,劉鶚的《老殘遊記》中,
 每當主角老殘解開一個懸案,他的朋友就會稱讚他,“你真是我們的福爾摩斯啊。”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西方文學潮水般被介紹引進中國,
 白話文運動興起,中國傳統小說的敘述方式被徹底改寫。
 “西方文學的敘事方式和中國傳統文學差別巨大,
 有倒敘、插敘等打亂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嚴整規劃好的結構。
 而中國小說中,寫一個人,向來是開篇就寫清楚他是何方人士、家世背景如何,
 寫歷史,向來是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的最早源頭展開話題,
 幾乎沒有打亂時間的敘述。”
 中國小說脫胎於談天說書的傳統,
 這種傳統敘事就是一種“說書人”式的敘事,與西方的很不同。
 一段故事會被不斷講述,在重複使用過程中不斷被加進內容,
 “當一個故事不斷被敘述而不會引起侵權糾紛的時候,
 這個民族就會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聊天圈子。久而久之發展出越來越完善的文本。”

 在這種閒話式的敘述中,嚴整的結構,反而並不是最重要的。


 金庸的小說是傳統紀傳體(《史記》本紀:編年體;列傳:人物傳記體),適合拍電視劇。
 古龍小說中人物多不交代來歷,師傅是誰,功夫怎麼練成,怎麼過招,
 像是模仿類似美國西部片,亦可當成偵探小說來讀。適合拍電影。

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札記-兩性-蘇格拉底談擇偶:麥穗理論

彷彿是國高中,我就聽老師講過蘇格拉底叫弟子摘麥穗的故事,
剛剛查,它被編入了蘇教版(江蘇教育局)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6課。
題目是<最大的麥穗>,課文如下(註1):
 古希臘有一位大學者,名叫蘇格拉底。
 一天,他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地裡滿是沉甸甸的麥穗。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
 「你們要去地裡挑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後,就走進了麥地。

 地裡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
 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
 他們總認為最大的那一穗還在前面呢。
 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
 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突然,大家聽到了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
 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
 他們回頭望瞭望麥壟,無數株小麥搖晃著腦袋,似乎在為他們惋惜。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
 「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
 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
 人的一生彷彿也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
 有的人見到了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
 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地錯失良機。
 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這和我聽聞的版本稍稍不同,我那版本,概略地說(註2):
蘇格拉底要兩位弟子穿過一塊麥田,摘一桿最大麥穗,但條件有二:
一.只能摘一次;二.只許進不許退。
第一個弟子,一進麥田,就挑了視力所及最大的麥穗,折下向前走,
結果看到路上有好多麥穗比他手上的飽滿,跟老師說:很後悔。
第二位弟子吸取第一位的經驗,進去後,不急著動手,慢慢選,深怕錯過後面的好機會,
不知不覺走到終點,手中沒有任何麥穗。

蘇格拉底就對這兩位弟子說,這就好比婚姻擇偶,
你以為你找到最適合對象結婚,但後面有機率遇到更好的;
或者,你千挑萬選,想像下一個會更好,也許就此錯過適婚年紀。


談及蘇格拉底的愛情觀,我直覺出處是柏拉圖《會飲篇》,可是找不著。
網路也沒有清楚交代典故來源。
好玩的是,最大的麥穗竟有好多套版本,
其中一版分支出四個故事,啟示什麼是愛情、婚姻、外遇、生活。
所以,我認為極可能是後人編造,但不失哲理。


這故事讓我想起前年讀的一本書:
布萊恩·克里斯汀《算法之美:指導工作與生活的算法》

第一章的選秘書的37%(1/e)理論,可引申用到擇偶上。
它是如何得出,我不多作介紹,直接講應用,舉例子。


首先,你要考慮好你幾歲開始找結婚對象,和幾歲以前要結婚。
假設你決定以18歲起始,最晚40歲,那37%的位置,大約是26.1歲。

你在26.1歲之前遇到的人,是你的「樣本區間」,你得諸數捨棄,
並挑出最好的一位(用A代稱)當日後的衡量標準;

你在26.1歲之後遇到的人,是你的「備選區間」,你能嫁(娶)的候選人。
自26.1歲起,當你遇到A還要好的第一位,便可以立即跟他(她)結婚。
根據數學計算,這樣做,你會最大概率嫁(娶)到最佳的對象。
而這是理論,存在理想前提。比方說,你選擇的人不會拒絕你的求婚。


我找資料時,剛好看到李永樂老師有一集講解這套數學原理,
內容跟書一樣,可作為詳細補充,如下:



------------------------------------------------
註1:最大的麥穗


註2:麥穗理論
我聽到的版本比較像這一則。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札記-中史-(西晉)劉伶的鍬

和人說我假日會獨自去登山步道散步,便被問:「不怕出意外,身邊沒人幫忙嗎?」
又和不同人說我會隻身去旅行,還被問:「不怕遭危險,身邊沒人照應?」
然後,我就答:要真如此,那代表「時間到了」。對方聽完不說話。
哈哈。反正籠統地問,隨意地答。


西晉的竹林七賢,劉伶是當中的一位。現在的華人聊起這七賢,說得出
嵇康(《笑傲江湖》有寫到他的廣陵散)、阮籍(青睞的出處)二人,不太能想到劉伶。
或許講他是七賢中暴露狂那位,就有印象吧!
《世說新語》云(註1)
 劉伶經常酗酒、行為放任,有時會在屋裡脫光衣服,有人見到就譏笑他。
 劉伶說:「我以天地為我房子,以房屋為我褲子,你們為什麼要鑽進來我褲襠呢?」

劉伶就是如此放浪形骸,對生死也豁達。
《晉書》云(註2):
 得不得到家產,劉伶不介意。時常搭著鹿車,攜帶一壺酒,令人(隨從)扛著鍬(ㄑㄧㄠ),
 吩咐那人:「我死在哪,就埋在哪」他置生死於度外。

我不抵他那般的灑脫,而且鍬蠻重的,隨身帶著蠻麻煩的。
是的!死亡會突如其來,意外、危險也可能忽然發生,
不過,防到零風險,應該會寸步難行。
不如能做盡量做,自己總該曉得自己狀況,其他的,交給天吧~



----------------------------------------
註1:世說新語/任誕
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
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㡓衣,諸君何為入我㡓中?」


註2:晉書/卷049:劉伶
初不以家產有無介意。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
謂曰:「死便埋我。」其遺形骸如此。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飲食_《咖啡癮史》:咖啡傳播史

《咖啡癮史》是一本旅遊文學。
作者依循人類飲用咖啡的起源、傳布、流行的途徑,遊歷全世界四分之三土地。
他以輕鬆閒聊的文筆,一邊談一路聽聞、遭遇的事物,一邊談咖啡的歷史。
由此書,我覺得咖啡從原產地擴散遠到全球,成為大半人的主要飲食,
最關鍵在於「宗教」及「政治」,而最重要一條的傳播路線是:
衣索比亞→葉門(摩卡)→土耳其(伊斯坦堡)→維也納、巴黎→巴西→世界各地。


我對咖啡史有興趣,將書內容摘要整理如下:
一.咖啡出生地:衣索比亞
○一千到三千年,柯法王國(Kefa)的Oromo人把咖啡豆(羅姆斯達豆)混油質,
 磨成高爾夫球大小的小點心吃,吃了能提神。
 Oromo人跟Bongas打戰時,有些被俘虜,當奴隸賣掉,
 因而,咖啡豆隨著他們傳到哈拉(Harrar)(P.018)。

 衣索比亞.哈拉(harrar)的咖啡豆數一數二,排名僅在牙買加和葉門之後(P.15)。
 它產的是長條形咖啡豆(Longberry)。
 原始的咖啡豆有兩種:
 1. 東非甘美香濃的阿拉伯豆,產地海拔較高
 2. 被視為無物的,薩伊的羅姆斯達豆,短胖型
 羅姆斯達豆為了適應哈拉,變成長條型,神奇的是,有阿拉伯豆的香氣。(P.18)

○非洲人喝咖啡時,歐洲人早餐是喝啤酒(P.8)。

○Ogaden人(至今還有)把咖啡葉做成的飲品,稱Kati(P.24)。
 阿拉伯名:kafta。但有學者認為是卡特葉(qat),§卡特葉,可以算是毒品§
 但無論怎樣,這應該是最早的咖啡飲品。(P.29)
 煮的方式:
 先將乾葉放在平底鍋,烘培成深褐色而且黏稠的狀態,再用水攪拌。
 放入一些糖和少許的鹽,小火熬煮,大約十分鐘,液體呈現琥珀色,就能喝。(P.30)

○公元600年以前,哈拉以南幾百公里的Garri/Oromo),祭祀(bun-qalle)時,
 將烘培咖啡豆,加入牛奶飲用。(P.35)

○西非Oromo的文化,咖啡豆象徵女性生殖器,產生細觀念的bun-qalle儀式。
 咬開咖啡豆的動作,比擬成初夜,丈夫撇開妻子大腿,才能進入她的陰道。
 外殼剝開後(不打碎),咖啡豆丟進奶油中,再用木棍攪拌。木棍象徵男性生殖器。(P.36)


二.讓咖啡走出產地:葉門.摩卡(舊名:阿瑪卡Al-Makkha,八世紀改名:Mocha)
○傳說1200年前,伊斯蘭隱士-阿夏地利,成功煮了所謂第一杯摩卡咖啡。(P.59)
 但事實上,阿夏地利是泛神教的一個派別,也是一處地名。
 從1200~1500年,一群有咖啡宗教經驗的阿夏地利回教托缽僧,走片阿拉伯半島,
 最遠到西班牙,接觸到基督教與回教融合的宗教,叫做「阿夏地利亞」,至今仍存。 
 阿夏地利亞與咖啡的ˊ關係非常密切與伸援,如果你去阿爾及利亞(Algeria),
 還可以點一杯阿夏地利亞咖啡。

 就目前所知,阿夏地利亞派中一位信徒,將咖啡傳播於世,
 也知道他們其中一位住在阿瑪卡,還知道一開始,他們不知道要烘培咖啡豆,
 用幾乎生鮮的咖啡豆、咖啡葉及小豆蔻煮成湯汁。
 後來,另外有一位來自亞丁(Aden)的神祕教徒的散布之後,
 才始以咖啡豆替代咖啡葉。(P.61)

○1400年,摩卡咖啡,成為伊斯蘭國家人民的普遍飲料。(P.61)

○1616年,荷蘭船長布洛克(Pieter Van Der Brocke)從麥加偷了幾十棵咖啡樹,
 種植到爪哇成為摩卡爪哇(Mocha-Java)。

○目前葉門大部分人民,卡特葉上癮。


三.葉門首都薩納(Sana)
○Sana的咖啡很強烈,特色是丁香、小豆蔻、糖、以及和開水混合後的淡淡滋味。
 有兩種泡法,
 早上的作法將咖啡與糖一起放在長柄鍋裡煮沸,剛煮好時飲用。
 另一種是Shatter,下午時,將一湯匙添加過香料和磨成粉的咖啡浸泡在熱水中。(P.82)

○殼水(qishr),不是用咖啡豆煮成,而是用它外殼。(P.83)


四.印度
○印度教神秘教徒巴巴布丹(BaBa Budan)。BaBa是父親的意思。
 在很久以前,但不知道多久,巴巴到麥加,見過神秘儀式,便把咖啡樹偷帶回印度。
 (P.99)

○1680年,倫敦勞意德咖啡廳(Lloyd's coffee house) (P.93)
 老闆勞意德經常跟客人打賭,那些船隻會順利抵達海港,後來演變成海上保險公司。


五.使咖啡走向歐洲:土耳其
大約在1555年,有兩個敘利亞人哈克姆(Hakm)和夏姆斯(Shams)合開了一家咖啡館,
 將咖啡引入鄂圖曼土耳其。(P.129)

○古代的蘇丹,只會用黑種閹人。
 到底有沒有亂來(閹沒成功),可以看妃子所生孩子的膚色。(P.139)

因為蘇丹王穆德拉四世,禁止百姓飲用咖啡(傳言是因為人們聚在咖啡館談政治)。
 商人外移,伊斯坦堡的咖啡館,就出現在義大利、法國等等地方(P.142)

○1670年,鄂圖曼土耳其的咖啡,咖啡豆來自葉門,糖來自非洲。(P.151)

○1672年,鄂圖曼土耳其計畫侵犯維也納,希望法國不要插手,
 因此派了大使索里蒙.阿葛(Solimon Aga),設法影響政界人物去說服路易十六,
 就此事,簽下不會對土耳其開戰的條約。
 而阿葛在法國經營人脈,憑靠的就是法國所無的咖啡,異國風味的飲食情趣。
 也因此,間接把咖啡帶入法國上流社會。
 然而,在土耳其戰敗後,大約1683年左右,巴黎咖啡風潮冷卻一陣子。
 過了三年(約1686年),
 西西里島人波蔻以自己名字開了一家咖啡館:波蔻咖啡館(Café Procope),
 成為著名的上流咖啡館。後來的伏爾泰(Voltaire)、拿破崙、
 盧梭(Rousseau)、達朗貝爾(D'Alembert)是他們的常客。(P.178)

○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Charles II),1675年,頒布禁令,不准人們在咖啡館談政治,
 但此禁令在11天後取消。(P.159)

○1683年(P.151),
 鄂圖曼土耳其征服維也納,但被維也納打敗,
 逃走時,留下兩萬五千多頭駱駝,駱駝身上掛著一包包神秘的綠色豆子。
 最終被法蘭茲(Franz Kolschitzky,維也納方面的間諜)討走,在維也納開藍瓶咖啡店。
 (P.145)

○維也納也是咖啡裡添接牛奶或奶精的創始地(P.147)
 拿修道士長袍的顏色:咖啡色,來命名這種咖啡-Cappunccino。

○可頌麵包,新月形的麵包,在嘲笑戰敗者鄂圖曼土耳其的國旗。(P.152)

○咖啡杯上的小湯匙,是忘了攪拌使它降溫,而不是舀來喝咖啡的。(P.159)


六.咖啡大流行:法國
○法國詩人韓波(Arthur Rimbaud)、魏爾倫(Paul Verlaine)常在Café Rat Mort死鼠咖啡館;
 沙特(Sartre)、卡謬(Camus)常在Café Flore花神咖啡館;
 畢卡索(Pablo Picasso)常在Le Lapin Agile狡兔之家....(P.187)

 
七.最大的生產地:巴西
○1720年,法國貴族迪克魯(Gabriel Clieu)雇用年輕貌美的女性,
  從御醫那要來宮廷栽種的咖啡芽(P.198),把它帶往新世界(P.190)。

○老非洲奴隸、非洲之父 普雷托.威赫(Perto Velho)(P.231)


八.咖啡上癮之國:美國
○英王喬治收美國殖民地的茶葉稅,美國開始從喝茶改成喝咖啡。(P.240)


*****
書裡關於咖啡的故事太多了,我僅擇選我個人想要的。
從前我寫過一篇泡咖啡葉的閒聊文(註1),今日以這筆記當它的衍伸。


-----------------------------------
註1:札記-飲食-飲料泡的是葉子還是果實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小說_(日)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穿越時空的時間段

我是先看電影,再看小說。
電影有時長考量,小說有五章,僅挑第二、第三、第五章。
第三章是故事主核,沒有它就垮,必選;第五章是結局,時光穿越的謎題解答。

電影中,丸光園皆月曉子小姐的鬼魂,
出現在來日無多男主角浪矢雄治(浪矢雜貨店的老闆)的身邊,陪他回信、說話,
這點與小說不同,其餘情節大致上忠於原著。
而有了這段改編,會比讀小說,愈加易於理解:
「為何浪矢雜貨店的故事,『丸光園』卻頻繁被提起」的原因吧!
原來,兩人年輕時,浪矢雄治追求過皆月曉子,
但礙於浪矢雄治是工人,皆月曉子是千金小姐,地位懸殊,
不能光明正大交往,亦私奔未果,終未成為眷屬。


興許是命運之神吧(作者嗎?),
始終把命運與丸光園相關的人,領往浪矢雜貨店,
好像皆月曉子終生未嫁,真情只向著浪矢雄治一樣。
有如,
貫穿第一章到第五章的小偷三人組敦也、翔太、幸平,從小一起在「丸光園」孤兒院;
第二章主要人物-松岡克郎,死於「丸光園」一場大火;
第三章主要人物-川邊若菜,諮詢者川邊綠的女兒,
        在川邊綠車禍死後,被安排到「丸光園」;
第四章主要人物-和久浩介,離開父母後,隱姓埋名,被警方送往「丸光園」;
第五章主要人物-武藤晴美,父母雙亡後,進入「丸光園」。

這些人彼此間還有複雜的牽連,便有人寫了一篇:完整時間軸及人物手冊(註2)。
讀後會想...幹嘛這麼認真,哈哈。


整起故事中,我認為最吸引人的是它的「時光交錯」,也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
不過剛剛那篇已敘,直接摘用:
 只有在後門關上時,
 1979年9月浪矢雄治能收到來自未來2012年9月的信,
 2012年9月的小偷三人組也才能

 收到自浪矢雄治搬走到1979年9月13日他死去以前,這段期間的信。
 
敦也在關閉後門的情況下,寄出的那封空白信,浪矢雄治有收到,
 這是浪矢雄治此生最後的諮詢。



--------------------------------------------------------------
註1:維基:《解憂雜貨店》


註2:《解憂雜貨店》完整時間軸及人物手冊

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

札記-表達-五種研究佛學的方法

日本大正時代,
有一位東京(帝國)大學印度哲學科教授(1907~1922)村上專精博士(註1),
他在著作中《佛教統一論:第一篇大綱論》提出現代研究佛教的五種方法:
一.註釋的研究
二.達意的研究
三.批判的研究
四.歷史的研究
五.比較的研究

這是方法,不是文體之類別,
所以,在同一篇論文,可能會包含部分或全部方法。

古代曾有人將佛教的論藏分成釋經論、宗經論。
釋經論,體裁應該歸類成第一種。
它是專對某一部經(我認為可以包含戒經)作註釋,
如龍樹《大智度論》註解《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第二會。

宗經論,格式應該劃分到第二種。
讀完許多經或論,對於佛教整體、或某個宗派,或某個議題,
自己建立一套系統理論來闡明,如龍樹《中論》。

而《大智度論》和《中論》的內容中,
龍樹對教內派系(思想差異)或外道的知見,作了認同與不認同的批判;
而大小乘經,他思辨那些經文是了義、那些是不了義,
即下過"比較"功夫,便有"四悉壇"之說。
換言之,《大智度論》和《中論》裡面還含括第三種、第五種。
所以,上述五法,至少四種,古已有之,名稱不同,村上博士是將其歸納出來。
並且,非佛教的其他論文也一體適用此五法。


我喜歡先廣後深,鳥瞰全局再鑽研重點(我相信絕大多數人是這樣),
或以時間序排列出關鍵詞(人、事、物),推演其前因後果。
一來,容易記憶;二來,不會生出「見樹不見林」的紕謬。

若以上述用語來說,我是選擇以達意和歷史為主,註釋、批判、比較為輔。
按我經驗,能進一步解說「是什麼、不是什麼」界定"範圍",
可令表達,更具體、清晰、降低誤會。因此,可以的話,附帶"批判、比較"較佳。
然而,"批判、比較"又是一把雙刃劍,
也許會讓人落入繁瑣、複雜、乃至最終無法取決的困惑中。



---------------------------------------------------------------------------------------------------


---------------------------------------------------------------------------------------------------
參考資料:
《原始佛教思想史》(釋依觀譯),Page 9

2019年1月4日 星期五

科學_《科學素養》:定律的類別

我應該是遇到泛科學《科學素養+知識內容寫作課》套書的特價(註1),
還有,不知在哪篇文章見過下圖,書中的第68頁,
勾起我興趣,想搞懂它,才買《科學素養》的吧。

我認為這張關聯圖的重點,在表達何謂「定律」。
我反覆讀書中對「定律」的文字描寫,並和圖對照著看,
花不少時間才弄明白(我應當是曉得了),而下面來說我對這圖的了解。


一切的知識來自於經驗。「經驗」好懂,不多說。
接著要知道「假說」、「原理」。
 「假說」是為了說明某種「現象」暫時建立的假定。(P.64)
 「原理」則是能靠經驗判斷「假說」顯然為真,卻無法嚴謹地證明其正確性。(P.63)
那現在就有兩種基礎:
甲.「經驗」;乙. 「假說」、「原理」

第一類「定律」,僅來自於甲。 圖中(1)定律。
第二類「定律」,僅來自於乙。 圖中(2)定律。
第三類「定律」,既要甲,也要乙。 圖中(4)定律。
第四類「定律」,來自於甲,也來自第一類、第二類「定律」。圖中(3)定律。
我個人認為,第四類「定律」大略是含括甲、乙加定律。

作者整體科學研究法的流程,「定律」是最後產出。
而其流程為:
現象→觀察(質性研究)→觀測(量化研究)→
實驗(化約成,人人經由這實驗看見相同結果)→模組或假說(留意「對稱性」)→定律。

不禁回想,在校園時,好像老師只講過一個個定律,
要我們理解、記住以應付考試,卻沒有解釋什麼叫做「定律」,
或者是因為升學考不出這題,我沒記。

作者在介紹科學史時,有談到笛卡兒的《談談方法》(註2)。
《談談方法》的第二部分與上述有關,我覺得蠻重要的,但作者沒講內容。
下文是笛卡兒所說的方法,引自維基:
1. 永遠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說要儘量避免魯莽和偏見,
 只能是根據自己的判斷非常清楚和確定,沒有任何值得懷疑的地方的真理。
 就是說只要沒有經過自己切身體會的問題,不管有什麽權威的結論,都可以懷疑。
2. 可將要研究的複雜問題,儘量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小問題,一個一個地分開解決。
3. 將這些小問題從簡單到複雜排列,先從容易解決的問題著手。
4. 將所有問題解決後,再綜合起來檢驗,看是否完全,是否將問題徹底解決了。


舉個"有名"的例子,佐證"用與不用這方法"的差別。
問:如何把大象放進冰箱?

不用的人說:不行。
用的人會說:先分解成三個步驟,(1)把冰箱門打開、(2)把大象放進去、(3)把冰箱關起來。
步驟一沒問題,步驟二時,大象只有部分進入冰箱,步驟三,完全不可行。
因此,答案是不行。

假如不是靠直覺(感覺),而是像如此細切為小問題(步驟)去判斷是否確當,
就已經在接近科學思維了。

那如何把長頸鹿放進冰箱呢?還是三步驟?
不,是四步驟。
(1)把冰箱門打開、(2)把大象拉出來,(3)把長頸鹿放進去、(4)把冰箱關起來。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札記-中史-野史-(五代)《江南野史》:李煜教念觀音禦敵

野史記載,李後主在亡國前迷信佛教的那一幕,令我久久難忘。
然而,當我要說出哪兒讀到,卻每每回憶不起,
這次又查了好一會,得其出處是《江南野史》卷三(註1)。
不想屢耗時光,以此文記下。


《江南野史》(註2):
「酷信浮圖之法,垂死不悟....
 北朝聞之陰選少年有經葉口辨者往化之。後主崇奉,謂之一佛出世,號為小長老。
 朝夕與論六根、四諦、天堂、地獄、循環、果報,
 又說令廣施剎梵,營造塔像,身被紅羅銷金三事。
 後主讓其太奢,乃曰:「陛下不讀《華嚴經》,爭知佛富貴」
 自是襟懷水敞恍,兵機守禦之謀,慌然而弛,囷廩漸虛,財用益竭。
 又使後主於牛頭山大起蘭若僅千間,聚徒千眾。
 旦暮設菜食,無非異方珍饌,一日食之不盡,明旦再具,謂之「折倒」,
 時議謂「折倒」為煜自讖。及大兵至,後為營署。
 北朝又俾僧於采石磯下草庵,自云「少而草衣木食」,
 後主使齎供獻,佯為不受,乃陰鑿穴及壘石為塔,闊數圍,高迨數丈,而夜量水面。
 及王師克池州而浮梁,遂至,繫於塔穴且渡,南北不差毫釐。
 師徒合圍,乃召小長老議其拒守,對曰:「臣僧當搖退之。」
 於是登城大呼,而周麾兵乃小卻。
 後主喜,令僧俗兵士,念誦救苦觀音菩薩,滿城沸湧,
 未幾,四面矢石雨下,士民傷死者眾。
 後主復使言之,託疾不起,及誅皇甫繼勳之後,方疑無驗,乃鴆而殺之。


照舊,概略翻譯,意思沒走味就好。

李煜迷信佛教,至死不悔誤...(省略其荒唐事蹟)。
北朝(宋)獲悉,便暗地選拔擅長辯經之少年(非正信佛教徒,是陰謀策畫下的間諜)前去。
李煜被此少年折服而崇拜,以為是佛出世,稱他為"小長老"。
早晚都跟他談論六根、四諦...等佛法,
小長老勸李煜作三事,廣泛供養佛寺,營建塔像,身披紅色綾羅鑲著金飾的衣物。
李煜以奢侈而拒絕,小長老:「陛下不讀《華嚴經》,怎麼會知道佛富貴呢?」
言下之意,就是要給最上供品,才配得上佛的富貴。
因此,李煜清晨傍晚供僧供佛的食物,盡是珍奇美味的菜餚。
當天吃不完,隔天依然又全來一份,說這是「折倒」,
當時有人議論說,「折倒」是預言李煜未來的徵兆。

北朝又令假僧人來,但不接受李煜齋僧,
住在采石磯,偷偷修築便於登陸地形,並蒐集水文情資。
後來,北朝軍得力於這些準確消息及修築物,輕而易舉地攻進。
李煜詔小長老商討據守之事,
小長老說:「我搖旗能退敵」,於是他登城大呼,北朝軍果真退了。
李煜大喜,下令兵士們念誦救苦觀音菩薩,全城受鼓舞沸騰,
但沒多久,四面飛石、箭矢如雨下,官兵百姓死傷無數。
李煜又詔小長老退敵,小長老託病不出,
等到皇甫繼勳死後,李煜才懷疑所作一切不靈驗,鴆殺小長老。


*****
我覺得最誇張的一幕是李煜面對敵軍圍城,不思軍事攻防,
而使將士念佛號退敵,很是愚痴,非為君之道,亦非為佛弟子之道。



--------------------------------------
註1:百度百科:李煜 目前是註解124
據野史記載,當時北朝(宋)曾暗中選拔能言善辯之人前往南唐,蠱惑後主。
李煜不知,以為有佛出世,尊稱其為“小長老”,朝夕與之談論六根、四諦、因果報應之事。
 “小長老”勸說李煜廣建佛塔,又聚眾千人講佛論道,吃穿用度極為奢侈。
宋軍兵圍金陵,李煜詔“小長老”商議據守之事,“小長老”遂“搖旗退敵”,
宋兵竟果然退卻,後主大喜,命兵士誦《救苦觀音菩薩經》以解圍。
至南唐將亡,李煜又詔“小長老”退敵,“小長老”託病不出。
等到皇甫繼勳死後,李煜才明白被騙,就鴆殺了“小長老”。


註2:江南野史 -> 卷三 15
為《四庫全書》所收錄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邏輯_稻草人謬誤跟同情理解原則

主題是不相干政治,但例子相干。


前些日子讀到一篇文章(註1),是轉載一位"政黨傾向可能深綠者"的評論,就以A代稱吧。
A說:
「兩岸一家親的意思是兩岸同屬一個民族和國家 ,
 中國官方學術定義是融合國家和民族的概念。...」
A又說:
「柯文哲完全明白這個詞彙的含義,
 所以他將「兩岸一家親」和「同文同種」放在一起。這傢伙明知故犯...
 重點不是親不親,是「兩岸同屬一家」是統戰用詞好嗎?」

條列A的觀點如下:
1. 他認為:「兩岸一家親」是中共統戰用詞。
2. 他認為:「兩岸一家親」意思是兩岸同屬一個民族和國家。
3. 他認為:柯文哲知道「兩岸一家親」,卻假裝不知道,作辯解(兩家親、三家親)。

關於第1點,
中共是要統一的,不管提出什麼文字,都能說是統戰用語。
縱然是「兩岸交流」這麼中性,也可以是統戰,
所以,最後會像現在民進黨少接觸中共、冷處理一途。
然而,政府真的可以完全漠視兩岸問題?我蠻懷疑的。
而若是牽涉到兩岸、中共說過的話,就解讀成「統戰」、迴避討論、無論述,
讓中共唱獨角戲,是不是太偏頗了?

關於第2點,
若從維基:15新觀點(柯文哲2015年提出的觀點,註2)裡面的"各方評論"來說,
各方對「兩岸一家親」的解釋是各說各話,
「兩岸一家親」並非只有A說的那個意思,這點是肯定的。
而"各方評論"中,楊偉中先生有段話:
一些兩岸交流基本的原則與態度,比較空泛、模糊,還不是具體可實踐的政策。
我個人覺得目前的「兩岸一家親」會比較像這個。

關於第3點,
有鑑於「兩岸一家親」的說法不統一,
我無法確定A如何得知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就是中共的定義
「兩岸同屬一個民族和國家」,尤其是同屬一個國家
我是從來沒聽過柯文哲非常明確說:「同屬一個國家。
反倒是他有說:「中華民國是底線」,
而且,記者問他對「一個中國」的理解,他答:「我不曉得啊,他(中共)要講啊。」


*****
A的言論,讓我想到稻草人謬誤(straw man)
維基的定義(註3): 
 曲解對方的論點,針對曲解後的論點(替身稻草人)攻擊,
 再宣稱已推翻對方論點的論證方式,是一種非形式謬誤。

並舉例:
 不要讓小孩亂跑
 小明:「我並不認為孩童應該往大街上亂跑。」
 大文:「把小孩關起來,不讓他們呼吸新鮮空氣,那真是太愚蠢了。」
 除了把小孩關起來以外,顯然還有許多方法讓孩童出門而不在大街上亂跑,
 因而前者無法推理出後者。大文攻擊的論點「應該把小孩關起來」是小明從未提出的,
 也無法從小明提出的論點推理出來,只是個稻草人,和小明的真正論點毫無關係。

A說柯文哲明知故犯,
故意用統戰用語:「兩岸一家親」,並且其意思是「兩岸同屬一個民族和國家」
(不是比較空泛、模糊,還不是具體可實踐的政策),他想吐。
但從柯文哲的其它言論及市政作為,看不出來,特別是「同屬一個國家」。
要怎樣說是統戰?
這不就類似稻草人謬誤嗎?


*****
為了防止自己陷入稻草人謬誤,
看待別人論點時,應當多站在別人角度,提出對別人最有利的論點,再來說對其之看法。
所謂的善意理解原則(註4,the principle of charity)。
否則,就是為了贏,無實質意義的強辯呀。



------------------------------------
註1:Zen大的時事點評 貼文12月21日上午11:35


註2:維基:15新觀點
在31日新華社的報導中,
「在當今世界上並沒有人認為有兩個中國,所以一個中國並不是問題」一句被拿出來強調;
下午,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也對柯文哲加以讚賞,
認為柯的表態有利於台北市與上海市的城市交流合作。
當天,柯文哲指責中國大陸媒體斷章取義;
但當記者問他對「一個中國」的理解時,他回答說「我不曉得啊,他要講啊」。


註3:維基:稻草人論證


註4:
1. 別把對方看得那麼愚蠢! 思考的必要態度:同情理解原則
 嘗試寬容理解別人的言論,將別人的論點詮釋成最難以反駁的版本。
2. 英文維基:Principle of charity
interpreting a speaker's statements in the most rational way possible and, 
in the case of any argument, considering its best, strongest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天主教_四活物(four living creatures)


西羅馬帝國傾亡(476年)的300多年後,
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曼)大帝(註1),攻城掠地、開疆拓土,
首度統一了東羅馬帝國勢力所不能及的中歐、西歐大部分土地。
西元800年的耶誕節,
教宗李奧三世於羅馬聖彼得大教堂.老聖伯多祿大殿加冕他為「羅馬人的皇帝」。
他是首位西羅馬帝國亡後,受教宗認可的皇帝。
他所建立的大法蘭克被稱為加洛林帝國,帝國首都是亞琛。
上面這幅畫(註2),現藏於亞琛主教座堂,據說是查理大帝的殉葬品。

圖中有四位白袍使徒,使徒左上或右上角各有一圖案,名「四活物」,
它們各為老鷹、獅子、人、牛。
依照天主教的說法(基督教亦這麼說),它們象徵新約(註3)裡開頭的四福音書。
四福音書是:
一.馬太福音,又名瑪竇福音(天主教翻譯);
二.馬可福音,又名馬爾谷福音(天主教翻譯);
三.路加福音(天主教翻譯一致);
四.約翰福音,又名若望福音
(天主教翻譯)

馬太或瑪竇、馬可或馬爾谷、路加、約翰或若望,便是圖中四位白袍使徒的名字。
這四個組都是約在明、清時所翻的音譯字,人們或多或少聽過。
而有"或XX"之分,是因為前者來自英文,後者來自希臘文。
唐朝也曾譯過這四位使徒的名字,
明泰法王( Mathew )  →馬太使徒
摩矩辭法王( Markos ) →馬可使徒
盧伽法王( Luke )   →路加使徒
瑜罕難法王( Yahana ) →約翰使徒

會有「法王」是受到佛教的影響,不過這麼一來,
就很難跟馬太或瑪竇、馬可或馬爾谷、路加、約翰或若望,聯想在一塊了。


圖案(人、獅、牛、鷹)和福音書如何對應?歷來說詞不一。
"四福音對應四活物"、"如何對應"的首倡者是 二世紀的愛任紐(Irenaeus, 註4),
但如何對應",目前最普及的說法,卻不是以他說的為準,
而依他弟子維多利諾,畢多主教(Victorinus of Pettau)的意見表述。
維多利諾,畢多認為"對應"是這樣的(註4.1):
一.馬太福音(瑪竇福音)  →人;
二.馬可福音(
馬爾谷福音) →獅子;
三.路加福音       →牛;
四.約翰福音(
若望福音)  →老鷹。
而這亦是目前天主教的說法(基督教與此不同)。

網路上有文章(註5)解釋其理由,如下:
一。馬太福音(瑪竇福音)→人
 以耶穌的族譜為開端,強調耶穌為人的歷史背景(瑪一1-17)。
 並且強調耶穌基督的人性,以「祂的謙卑、溫和品德,貫穿整本福音書」。
 因此與具有「人」形象的活物特徵較為貼切,便以此為瑪竇福音的表徵。

二.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獅子
 馬爾谷福音安排耶穌第一次出現是在曠野的野獸群中(谷一13)。
 並且馬爾谷福音的目的是為啟示耶穌是天主子,
 因此福音便以「天主子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作為開場白,
 提出這位自然界的主宰(參閱谷四35-41)、戰勝魔鬼者(參閱谷一21-28;九14-29等),
 但要認出耶穌的真實身份,則需要藉由耶穌的言行,在生活中慢慢地體認。

三.路加福音→牛
 「牛」是屬於獻祭之物。在路加眼中的耶穌,就像牛犢般為世人而獻上自己。
 「救恩的普遍性」是路加福音的中心思想,意即耶穌是一位肯為所有階層、
 為各種狀況中的每一位而犧牲者,一切人際間的藩離屏障,
 都因為耶穌的緣故而不復存在。
 因此,「牛」所代表的精神與形象非常合適象徵路加福音的特色。
 路加福音第一章開始敘述匝加利亞司祭在聖殿裡上香獻祭.。

四.約翰福音(若望福音)→若望福音
 「鷹」是鳥類之中,飛行得最高,並且據說在一切活物當中,惟有鷹可以直接凝視太陽;
 而在四福音中,若望福音是一卷最具神學色彩的福音書,
 書中的義理博大精深,凌駕其他福音書卷。
 一般神學家也稱若望福音的基督論是由上而下的基督論。
 因此,以「鷹」來象徵若望福音是不為過的。


我不知道別人看到四福音書的天主教譯名,會想到什麼?
我是想到天主教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
利瑪竇,義大利人,義大利名是Matteo Ricci。Matteo是瑪竇的音,Ricci則是利的音。
而馬太是Matthew,義大利文就是Matteo。
同樣的,湯若望是神聖羅馬帝國人,德文名字是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若望是Johann的音,湯是Adam的音。而John的德文是Johann。

耶穌會的人來到中國,除了傳教,對中華大地在許多方面有莫大貢獻,
還在上海留下的著名古蹟,徐家匯大教堂。
徐家匯大教堂,正式的名稱是「聖依納爵主教座堂」,
源自聖依納爵是耶穌會的創始人,又因地點在徐家匯,才有"徐家匯大教堂"之俗稱。
(徐家就是徐光啟家族,教堂土地是該家族所捐)
而且,耶穌會也在那兒建校興辦教育,但1949年…
直至1960年代在台復校,即新北市蘆洲區的徐匯中學。



------------------------------
註:維基:查理曼大帝
 華語中流行的譯名「查理曼大帝」是法文的錯譯,
 因為法文查理曼的「曼」字(法語:-magne)由拉丁語「偉大的」(拉丁語:magnus)
 演變而來,本身已含有「大帝」的意思。


註2:
1. AN INCOMPLETE HISTORY OF MEDIEVAL ART II: THE CAROLINGIAN RENOVATIO
(不完整的中世紀藝術史II:THE CAROLINGIAN RENOVATIO)
On Christmas Day of the year A.D. 800, in the basilica of St Peter’s,
Pope Leo III crowned Charlemagne and invested him with the title Roman Emperor.

2. 圖片來源:英文維基:Four Evangelists
Carolingian depiction from an Aachen Gospel, 820


註3:維基:新約


註4:
The association of the four living creatures with the four evangelists originated with Irenaeus 
in the 2nd century.
The interpretation of each creature has varied through church history.
The most common interpretation, first laid out by Victorinus and adopted by Jerome, St Gregory,
and the Book of Kells is
that the man is Matthew, the lion Mark, the ox Luke, and the eagle John.
The creatures of the tetramorph, just like the four gospels of the Evangelists,
represent four facets of Christ.
(補充:"四福音如何對應四活物"不同人有不同主張
如:Lecture 2 你看見甚麼? 你聽見甚麼? (啟 4-5)
早期教會也有多位神學家對四活物提出一些象徵含義,
特別是從它們的形像去代表四本福音書。
 愛任紐(Irenaeus, AD 170)認為
 四活物可代表耶穌基督工作的四個面貌,或說代表 四本福音書。
 亞他那修(Athanasius, AD 320)認為馬太象徵人、馬可象徵牛、路加象徵獅子、約翰象徵鷹。  奧古斯丁(Augustine, AD 410)認為馬太象徵獅子、馬可象徵人、路加象徵牛、約 翰象徵鷹。大致上可以說奧古斯丁的構思是比較吻合的。)

○教會傳統裡,最早是由第二世紀(180AD)的教父,
 法國里昂主教聖依肋內(Irenaeus)用這四種活物來象徵四部福音,
 猶如四位革魯賓天使,表現了天主的光榮.後來就以這四種活物來象徵四位聖史。
天主教的傳統按厄則克耳先知書的順序,
 以「人」代表瑪竇,「獅」代表馬爾谷,「牛」代表路加,「鷹」代表若望。
 但是基督新教則依默示錄中的順序,
 以獅代表瑪竇(馬太),牛表馬爾谷(馬可),人代表路加,鷹代表若望(約翰)。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札記-美術-七張<孔子像>


受近代中華教育的人,理當都看過這張<孔子行教像>(註1)。
相傳為唐代吳道子所作,我在2015年(註2)說過:
「吳道子和孔子相隔超過千年,吳道子是看孔子後代長相,揣摩畫出的吧!」
然而,我講這話時是心中無數的。
吳道子離我們這時代又是一千年,我們不曉得當時他看過多少
有關孔子長相之可靠圖像與文字(雖然孔子時代無紙,但有壁畫)。
因此,這篇僅以現存文物,吳道子可能參考過(但不確定),覓索他靈感的出處。

所謂的現存文物,
就是引用網上最好找到的一篇文章<從歷代繪畫看孔子造型的演變>(註3),哈哈。
摘要(底色為黃色)如下:
第一張:漢.武氏祠「孔子見老子」畫像石
武氏祠在今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南武宅山,為東漢武氏家族墓葬。
孔子容貌模糊,形如剪影,但可看出其二人皆戴高冠,互相躬身,
二人間還有一推車小兒,學界多認為是「七歲為孔子師琴」的項囊。
小兒頭頂有一隻飛鳥,據清代學者阮元考證,
這隻飛鳥「必為斑鳩」,因為孔子拜訪老子時的身份是「史」,
而據周禮,「史」正式會晤時,需執「斑鳩」以示身份。
此石現藏於山東濟寧博物館漢碑室。



第二張:晉.顧愷之《孔顏二聖像》
原畫雖早已失傳,但北宋曾有人臨摹此像,後又由孔子後代刻石併流傳至今。
此石版畫又稱「夫子小影」。縱90厘米,橫54厘米,
畫中孔子拱手在前,孔子之徒復聖顏子拱手後隨,孔子廣袖,長衣曳地。
畫上還刻有宋太祖、宋真宗御製《孔子贊》,
下署「紹聖二年三月一日四十八世孫,端本書,端友立石」。
顧愷之的這幅《孔顏二聖像》曾被作為孔子的標準像。
宋時孔子四十六世孫孔傳曾在《東家雜記》中提到此畫,
認為此「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
可以留意到,此畫孔子的動作跟<孔子行教像>大概一致。


第三張:唐.吳道子《孔子憑几坐像》
吳道子的真跡世間已無流傳,但幸運的是,
北宋時孔子後代曾收藏過這幅《孔子憑几坐像》,
並將其刻石流傳,此作現藏於曲阜孔廟聖跡殿。
畫面上刻宋太祖、宋真宗御製《孔子贊》,題作「至聖文宣王贊」,
下刻題記:「宗壽(孔子後代)家藏唐吳道子畫先君夫子按幾而坐、
從以十弟子者,世謂之『小影』;又立而顏淵侍者謂之『行教』。
『行教』已有石本,但『小影』模傳極多,慮久而訛。
今亦刻堅珉,庶愈久不失其真也。
紹聖二年十月一日四十六代孫、宣德郎、知兗州仙源縣孔宗壽記。」
從題記看,此圖原刻為十弟子,較今圖多三人,由此可知,此石刻圖已不全。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如今廣為流傳的「唐代吳道子所作」之石刻「先師孔子行教像」
立於清乾隆年間,畫中「唐吳道子筆」所述不實,依其風格應為清人所繪。

開頭那張<先師孔子行教像>跟這張<孔子憑几坐像>,
兩位孔子容貌不一樣,特別是鬍子。好玩的事來了,畫者是同一人,是真的嗎?
所以,<從歷代繪畫看孔子造型的演變>作者進一步從繪畫風格,
斷言<先師孔子行教像>不是吳道子所畫。
我雖然聽聞「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但沒研究過吳道子的作品,
對作者的見解,不加可否。


第四張:宋.馬遠《孔子像》
宋代是儒學發展的黃金時期,其思想進一步完善,從而形成了理學。
理學的見解較為複雜,
既認為「性於人無不善」,又倡導「損人慾以復天理」
在這種矛盾思想的作用下,學者對孔子「聖人之容」的闡釋也顯得非常特別。
南宋時期,民間產生了關於孔子相貌「七露」之說,即:
「眼露白,耳露輪,口露齒,鼻露孔,七竅豁露,不甚美觀。」
後來「七露」被寫作「七陋」,醜陋就成了當時孔子像的一大標準。

南宋畫家馬遠曾創作了一幅著名的《孔子像》,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其中孔子的面容就很符合「七陋」之說。

這幅畫中的孔子雖然顏值較低,但歷代畫家、藏家皆對其評價甚高,
被認為是馬遠人物畫的代表作,
它也反映出宋代畫家在技巧與理念上的先進程度,著實令人嘆為觀止。


從這看出一件事,孔子原本長怎樣,不重要,社會氛圍要讓他長怎樣,他就得長怎樣。
而這圖也讓我想到現在流傳的一句話:「人醜要多讀書」。
或許,它正符合當前需要。呼呼。


第五張:元.《孔子、顏回、曾參三聖圖軸》
此圖落款者是趙孟頫,但有研究者認為此「趙孟頫」為偽款,該畫實為明人所作。
總之,這位「趙孟頫」很有實力,也頗具匠心,此畫因而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第六張:明.仇英《孔子聖跡圖》
黑衣者為孔子。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孔府文物檔案館現存,
有一部署款為明代畫家仇英的彩繪《孔子聖跡圖》,全圖共三十六幅,
裝裱成活頁式冊頁,研究者推測其應繪於明成化、弘治年間。
此「聖跡圖」內容均依據《論語》《史記·孔子世家》等古籍,
截取孔子生平主要事跡繪製而成,畫中孔子著明人服飾,有著如魏晉畫中人物的生動飄逸。


第七張:清.《孔子行教像》
清代佚名畫家所作的這幅《孔子行教像》與前文中提到的《孔子聖跡圖》合為一冊,
此畫像被定為國家三級文物,現藏於曲阜新成立的孔子博物館內。

孔子的這個經典動作被稱為「拱手禮」或「揖禮」,它是中國人傳統的見面禮。
行拱手禮時,身姿有直立和向前躬身兩種。

直立拱手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如《禮記·曲禮上》載:
「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又如《論語·微子》云:「子路拱而立。」
即行拱手禮時,身形直立,不仰不俯。後來比較流行的躬身拱手可拱手至額,俯身向前。

2016年,曲阜官方發布「孔子像使用推薦」,
這幅《孔子行教像》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孔子的「標準像」。

此即最起先圖的鏡射。
作者說是他出自"佚名畫家",理由在《孔子憑几坐像》已述,不重複了。

有人說孔子這動作不是拱手禮,另有寓意。
他這麼說:
孔子兩手相交,手心向上,這是在交五。在甲骨文中,五字的寫法是“從二,五行也。
 ”意即“二”字的上一橫為天,下一橫為地,兩手相交,
 寫成“爻”(讀音yao),指五行陰陽二氣在天地間交午也。

 甲骨文中,天數五,地數五。一、三、五、七、九這五個奇數為陰數,指天,天陰;
 二、四、六、八、十這五個偶數為陽數,指地,地陽。

 這個“爻”字,正是甲骨文中“教”字的寫法: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從攴,從孝。其字結構是由孝、攴構成,從爻從子從文。
 攴的甲骨文字形是手中拿著木杖在問天。其意指雙手合“爻”以交五,求天地萬物和諧;
 手持木杖以問天,從而獲得教人的資格。甲骨文中的“學”“覺”等字,都含有此意。


我不否認(三代)周之前的字少,會有轉注假借字的現象。
然而,
(1)從兩手相交,想到「乂」;
(2)由天、地,想到「二」;
(3)「乂」+「二」,想到「五」,「五」的甲骨文(註5)如下圖:
(4)從「五」的甲骨文,想到「爻」。
(5)由「爻」,最終想到「教」。
 「教」由甲骨文(爻,算筹)、(子,孩童)、(攴,手持鞭子、棍杖),
  三個組合而成(註6),甲骨文如下:
「教」也能寫成:「𢼂」。可是,「爻」和「𢼂」相差個「攴」。
 
我覺得這說法不好懂的地方是(4)、(5),
「五」如何變「爻」、「爻」如何變「教」,有些複雜了。
何不直白點說:
「這張是<孔子行教像>,『手勢』可能與『教』相關」,這樣會好理解些。

還有一個小問題也一併說明,就是圖中孔子懷中的那根是什麼?
春秋時代,士會配劍,因此,那是劍。

返回到起初談的問題,若畫家有參考前人作品,我覺得,應是顧愷之《孔顏二聖像》吧!


最近我讀李清照的《漱玉詞》,宋朝版的書(註7),首頁是她的像。

這是刻(印刷)出來的「黑白照」,製圖者與李清照同為宋朝人,年代至多相差百年有餘。
然而,我即便相信製圖者盡量讓它很像她,但這種畫法,除了痣的位置正確以外,
其餘的,拿不準吧!



-----------------------------------------
註1:圖片出處


註2:2015年:<秦始皇像>


註3:<從歷代繪畫看孔子造型的演變>


註4:孔子標準像的手勢有什麼講究和特點,最好詳細點說明下


註5:甲骨文都源自網站:漢典


註6:教,甲骨文分析


註7:漱玉詞Page 2,網站說此書是宋版
§序言用離騷:衆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蠻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