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8日 星期日

札記-語文-「Japan」此字來自漆器?

今年清明假期,我到(嘉義)故宮南院,
看見它們的短片介紹,裡頭一段話大意是:
 中國之名(China),來自瓷器(china),同樣地,日本(Japan)之名,來自漆器。
"Japan"此字來自漆器嗎?
據我有限的見聞,應該不是,但事實是不是如我所言,很難說。


前面那句,中國之名(China)來自瓷器(china),應該是普遍共識,
然而,有人質疑這存在問題無法解釋,而質疑者恰恰是大陸官方(註1)。
按它們研究,外國人稱中國為China的可能起源有以下幾個,我依照時間排列。
1. China之音,來自印度古梵文"支那"(cina,註2)",
       又稱"震旦",出現時間在秦朝之前(註3)。
       不過,支那是印度在稱呼他東邊的某個國家,也有可能不是指當時的中國
       而學界認為古梵文的"cina
       是葡萄牙語、荷蘭語、德語、英語中的China以及法語中的Chine的起源
2. China之音,來自於秦朝 的秦chin。
3. China之音,來自於"昌南"這個地名的發音,
       昌南鎮是生產瓷器之景德鎮在唐朝的名稱(註3)。
       但是此說有爭議,
       因為昌南在唐朝的念法(古代發音),是qiang nam ,而不是cina(註4)。
       其次,瓷器開始被稱為china(小寫)是在1579年,
       昌南(鎮)早在1004年改作景德(鎮),更不可能有關係。

總結來說:China之音來自於古梵文"支那(cina)"
cina是否僅是名字,無任何涵義呢?是的,至少目前研究是這樣。
而外國人稱瓷器為china(小寫開頭),
是先以"出產國"稱呼"產品名稱",之後,才慢慢演變成"物品統稱"。
(先以China稱呼中國製的瓷器為china,之後,所有瓷器都叫作china)


下個問題是:日本(Japan)之名,是來自漆器嗎?
無論國內外,所有精瓷、瓷器都可以被稱為china,
而漆器,在日本,不管是不是日本製造,僅有的時候會稱為japan(註5),
而且在英文辭典中,japan,並無漆器的意思。
此外,有一個字Japanning,
它是指一種在歐洲人模仿亞洲漆器的塗漆工藝(註6),也與日本、日本製無絕對關係。


如果說,堅持「中國之名(China)來自瓷器(china)」,japan亦是套用這邏輯,
便是認同:先有china,後有China,
那麼,因為瓷器china揚名國外,所以中國被稱為China。即是以"產品名稱"稱呼"出產國"
如此的話,得問日本漆器也有聲名遠播嗎?應該沒這麼聽說吧!

Japan之名從何而來呢?
維基的「日本國名」(註7)寫:
 英語中的日本名字「Japan」是於古代的貿易中傳到西方。
 日本首次在西方文學中出現在《馬可波羅遊記》中,馬可波羅將日本記作Cipangu,
 相信馬可波羅紀錄當時了中古漢語(或當時的吳語)中「日本」的發音。
 即使現代的上海話(吳語的一種方言)仍然將日本讀作Zeppen。

我認為這才是較能接受的答案吧!





------------------------------
註1:“CHINA”的由來知多少?
 至今無人能夠否認英文China起源於印度古梵文“支那”。
 這個支那又作脂那、至那,三千年前就出現了。想想三千年前是什麼意思吧。
 那就是說,什麼昌南,什麼瓷器,還得在娘胎裡靜待兩千多年,方能一朝分娩出世。
 資格太嫩了,昌南瓷器爭什麼。
 三千年前,不但焚書坑儒的秦朝,就連春秋五霸的秦國,都還不存在,
 China怎麼能是秦的譯音呢?論資格,支那之名比周朝還要老,怎輪得上替暴秦爭面子呢?

註2:
1. 維基:支那
 蘇曼殊認為,支那這個字的對音,相當於梵語चीन(Cīna)。
 在《摩訶婆羅多》(Mahābhārata)、《摩奴法典》、《羅摩衍那》(Rāmāyana)、
 《考提拉實利論》(Kautiliya Arthaśāstra)、《普魯哈特薩瑪希塔》(Brhat-sajhitā)
 等古籍中,都有提到चीन(Cīna)。因為這些經典是次第編成,
 不確定梵語चीन(Cīna)這個名詞是何時被編入的,
 也無法從上下文確認這個名詞是不是指中國。
2. 百度百科:支那
 ○有人指出:
  Ci^na之名在《摩訶婆羅多》、《摩奴法典》、《羅摩耶那》等印度古籍就出現了。
  但還不能確證這就是指中國。
 ○“支那”和葡萄牙語、荷蘭語、德語、英語中的China以及法語中的Chine等,
  皆起源於梵語Ci^na—stha^ na之說,也已為學界公認。


註3:「支那」一語在《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出現過,成書皆在秦朝前。
1. 維基:《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最早成書於公元前300年(至西元三世紀定稿)。

2. 維基:《摩訶婆羅多》
 最早的抄本可能追溯到公元前200年,
 所以可能在3到4世紀已經編成18卷本了,目前存在的是18卷本。


註3:維基百科:景德鎮
景德鎮有史記載的第一個名稱是從東晉開始的,叫作新平鎮。
唐代時期,稱謂幾易其名,621年置新平縣;
716年設新昌縣,又稱昌南鎮;742年新昌改名為浮梁。


註4:百度百科:昌南
China-中國
 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的小寫“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
 有人說“'china'其音就來源於“昌南”兩字的唐朝時代的古漢語音譯,與現代粵語非常相近”,
 其實“昌南”古音qiang nam /tɕʰĭaŋ nam/,粵語今音tseung nam /tsʰœŋ nam/,
 與英文今音China /'tʃaina/相差甚遠。
 中國與歐洲的往來始於漢代,China一詞指代中國應該早於唐代,
 那時英國仍是偏居歐洲西北的荒蠻野島,China一詞之後由歐洲大陸國家傳到英國,
 而且在14~15世紀英語“元音大推移”之前,i的發音是/i/, 而不是/ai/, 故China讀音/tʃina/,
 這與當今歐洲其他國家的發音類似,如西班牙語China /tʃina /, 
 意大利語Cina /tʃina/, 法語Chine /ʃin/,因此China作為國名指代中國與昌南並無直接關係
China-瓷器
 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宋真宗以自己的年號將當時的昌南鎮改名為景德鎮,
 並在此設官窯、燒禦瓷,而china一詞在英語中演化出“瓷器”之義的時間卻在1579年,
 起源於波斯語借詞chīnī。因此china作名詞指代瓷器與昌南並無直接聯繫。


「japan」の呼称
中国の陶磁器(Chinese ceramics)だけでなく「磁器」全般をチャイナ(China)
と表記するように、日本では、日本の漆器(Japanese lacquerware)
に限らず「漆器」全般をjapanと表記されていることがある。
しかし、上記の欧州の漆器でも述べたように
日本の漆器の模倣品「ジャパニング」の意味もあるため、
日本製をjapanと表記するのは誤りという意見がある[注釈 2]。
(ラッカー#ジャパニング、デコパージュも参照)
英米の英語辞典にはjapan欄に「漆」、「漆器」の意味は載っていない。


註6:Japan是漆器的意思麼?
接下來,去維基百科上查了“Japanning”一詞。
“Japanning”的本意是一種製作漆器的工藝。其主要目的是模仿亞洲的漆器工藝。
這種工藝在17世紀傳到歐洲。詞源網站etymonline上對這個含義的說明是:
文化的接觸產生了Japanning,意為 “coat with lacquer or varnish”。
這個詞的產生時間為17世紀80年代。
§Japanning翻譯成"漆器工藝"比較好§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語文_《Anki自學法》

說起來,這本書是我同學介紹的。
先是,我同學給我作者網站,後來,作者出書,我找來讀。


我認同作者網站上,”認清事實”的幾個觀點:
1. 學語言不是準備期末考
 不是因應一時的應付,而是長時間應用,
 故爾,特重於反覆練習、使用,使其習慣成自然。
2. 單字要背,重點是每天做,持之以恆
 我覺得,跟中文一樣。
 一來,久不寫都會忘;二來,會的字越多,表達越豐富、不無聊。
3. 別自我欺騙,看動畫、日劇,日文英文不會進步
 除非,你作筆記,重複看,聽得一字不漏。
再結合書中的”透人性的十三招”,便能鑑別錯的學習法,及自省建立好的學習心態。


至於正確的學習步驟,幾乎所有外語教學的老師談的,大致跟作者意見一致,
第一步要先檢討自己程度到哪,第二步,找適合教材。
好像是我在高中聽老師講過:
「讀到高中,沒有人英文是初學者,找的教材差不多就是二八、三七的比例,
 兩成新,八成舊(已經會),或三成新,七成舊。
 因為太難,心生退怯,不欲進步;過於簡單,則感無趣,喪失動力。」

第三步,就是維持階梯式前進,也差不多像作者講的那樣。
又走一輪”第一步、第二步”,
檢討自己程度,明確知道目前教材已全會,再找下一批教材,如此步步提升。


書花很多篇幅講解背單字的工具:Anki。
而他講的財務管理工具、時間管理工具,雖然篇幅比Anki少很多,但也是關鍵點。
要背單字、要練聽說讀寫,就得有投資時間呀。


*****
以下是我對本書的摘要(段義):
◎作者網站
1. http://blog.chunnorris.cc/
2. https://tolu.tw/language.html


◎正確的學習方法:
Step 1:了解自己的程度
Step 2:學習適合自己程度的資源
    可從
    ○音速日文
    ○VoiceTube
Step 3:找到適合自己的輔助工具
    ○Anki(註1)
    ○財務管理:Google drive試算表,
    ○時間規劃:Google Calendar, Chrome擴充-StayFocused的Nuclear模式
Step 4:養成習慣,並努力不懈


◎單字來源:
1. 你「主要」學習來源,例如上課書本、講義、雜誌或教學網站
2. 你學科的專有術語
3. 你有興趣的內容


◎看透人性的十三招
§只挑我認為不錯的§
1. 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
 別把自己想得太重要,花太多時間經營你在別人面前的形象。
2. 影響力偏差(Impact Bias)
 人常常會高估美些物品或事件的情感價值,
 以為得到之後,自己就會變得非常快樂,或是失去之後會非常難過,但事實非如此。
3. 反事實思維(Counterfactual Thinking)
 花太多時間後悔從前做過的事,或是沒做的事如果做了該有多好。
4. 每一次都要拚盡全力,不要自我設限(Self-handicapping),產生惡性循環
5. 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稱自證預言
 跟第4項有相似之處。
6. 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
 台灣有個奇怪的現象:講到玩樂,大家都搶著出頭;講到讀書,大家卻急著迴避,
 往往自己一個人偷偷躲起來讀,好像主動提出要念書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一樣。
 §我覺得這最有趣§


 
----------------------------------------
註1:Chun Norris 的 Anki 教學清單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中史_(春秋)原壤:老而不死是為賊

原壤,是孔子的老相識。
前秦文獻有他紀錄的,有兩條(註1),分別在《禮記》及《論語》。
我讀過三國王肅偽造的《孔子家語》,
是將《禮記》的文字,再添枝加葉,而義理無異。

 
先看《禮記》<檀弓下>(註2):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
 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於音也。」歌曰:「貍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
 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從者曰:「子未可以已乎?」
 夫子曰:「丘聞之:親者毋失其為親也,故者毋失其為故也。」

百度譯(註1):
 孔子的老相識有叫原壤的,他的母親去世了,孔子幫他清洗棺木。
 原壤噔噔地敲擊著棺木道:「我很久未唱歌抒懷了。」
 唱道:「斑白的狸貓之首,牽著你柔軟的手。」孔子裝作沒聽見而走開。
 隨從的人問:「先生不可以使他停止(唱)嗎?」
 孔子道:「據我所知,未失去的親人才是親人,未失去的老相識才是老相識。」


弟子會問孔子,所本的應該是<曲禮上>、<檀弓上>的「里有殯,不巷歌」,
何況又是原壤自己的母親,
孔子原諒他,則應該是因為「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吧,好朋友仍然好朋友。


《論語 》<憲問>(註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百度譯(註1):
 原壤踞坐著等著。孔子批評他道:小時候不謙遜尊長,長大又無可稱述,
 老了又不死這是浪蕩子。(孔子)用手杖輕敲原壤的小腿。


那時代人是不穿褲子(底褲)的,因此,原壤兩腿叉開蹲,便知道多不莊重了。
孔子罵他的最後那句成為經典:「老而不死是為賊」,後人簡稱「老賊」。

有人說:「孔子可不是罵老人,但今天被誤用了。」
一點也沒錯,應該得拿來斥責類似原壤這種舉止的人。

對照前文(前面那件給人觀感更差),孔子這句,不是真的咒他老友去死。
"呵責"後,還以"杖"輕敲原壤小腿,也屬開個玩笑。
除此外,我猜這時的孔子已經上年紀,所以得持拐杖走路了(劃錯重點)。


三國時代的作品《孔子家語》(註4),加增好幾句:
 孔子之舊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將助之以木槨。
 子路曰:「由也昔者聞諸夫子,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夫子憚矣。姑已,若何?」
 孔子曰:「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況故舊乎?非友也,吾其往。」及為槨,
 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
 遂歌曰:「狸首之班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之隱佯不聞以過之。」
 子路曰:「夫子屈節而極於此,失其與矣。豈未可以已乎?」
 孔子曰:「吾聞之,親者不失其為親也,故者不失其為故也。」

弟子問孔子之要點在於:
夫子不是自己說過「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何不言行一致。
而孔子作何回應,上面說過了。

於此,我想提個思考方向:「無友不如己者」的「友」是名詞,抑是動詞呢?
若「友」是名詞,
以積極態度來論,可以朝著「朋友之間相互砥礪,共同成長,莫讓彼此掉隊」發揮。
以消極態度來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若「友」是動詞,
以正面態度來說,見賢思齊;
以負面態度來說,勢利眼。

嗯嗯,我們是正面積極的人,亦絕不會是老賊呢,呵呵。



----------------------------------------------
註1:百度百科:原壤


註2:禮記 -> 檀弓下 207


註3: 論語 -> 憲問 43


註4: 孔子家語 -> 37屈節解

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札記-占卜-李敖八字的網路討論

今日,2018年3月18日早上10:59,李敖先生與世長辭。

先前,陳文茜女士探望李先生後,
心情激動向媒體說:「李大哥不能寫字不能說話...他已騎著白馬遠去...」
當時,我便隨意在網路讀了李先生命理的討論,概略得的歸結是能到"87歲"。
可是,從2017年算起,到該時的5年間,流年(指健康)不盡然無凶無險,
畢竟年事已高,小波折,容或有危。


今天,李先生去世了,我又花了半小時上網查了一遍,
才發覺他生日有兩套講法,我當時竟沒留意到。
這是根據他的《李敖回憶錄》(註1):
1935年4月25日,我生在中國東北哈爾濱。
那時是中華民國二十四年,正是“九一八事變”後三年七個月,
中國東北已是日本鬼子控制下的“滿洲國”。照歷史的說法,
我一出生就是“遺民”,就像孔夫子一出生就是“遺民”一樣。
不過,孔夫子做“遺民”,做來做去,是給不同的中國統治者做“遺民”,
但我卻一生下來,給日本鬼子卵翼的中國末代皇帝做“遺民”,所以,我比孔夫子還窩囊。

我出生時候,還流行用陰曆計算,所以一直是乙亥年3月23日辰時(上午七至九點),
我的小名也叫“安辰”。乙亥年生的屬豬,3月23日的生日一直按陰曆過,
直到我二十歲前查出是1935年4月25日,此後我就放棄陰曆生日了,陰曆太落伍了。
不料,我快六十歲的時候,
二姊從大陸來,她斷言我的生日不是陰曆3月23日而是3月3日,
二姊的記憶力一向過人,所言如不虛,則我的陽曆生日是4月5日才對。
不管怎麼算,我生在1935年4月間,這年四月前後,世界上也生了不少“名流”:
世界三大男高音老大帕瓦洛蒂、歌星“貓王”普萊斯利、導演伍迪艾倫、
沒脫光的影星亞蘭德倫和脫光照裸照的影星畢雷諾斯等皆屬之;
中國的女明星尤敏、妖僧達賴喇嘛、蔣介石的長孫蔣孝文,也都生在1935。
當然,同是1935年生的人也有賢有不肖,神棍達賴與紈絝蔣孝文,自屬不肖之例。
國民黨在台灣的當權派,1935年生的也正當行,
自“司法院”施啟揚以下,全是不肖之徒,不單屬豬,根本一窩豬耳!

下圖是有人(註2)排出這4月5日和4月25的命盤:
4月5日

4月25日

若比對維基百科(註3)的李敖生平兩段坐牢時間,
第一次入獄:1971年3月19日(被捕)~1976年11月19日
第二次入獄:1981年8月~1982年2月
分別是虛歲37歲跟虛歲47歲,用以推斷兩盤何者為實,
顯然,4月5日會比較正確,身弱走傷官、偏財之大運,殃禍不祥。
而4月25日那盤,在第二次入獄那段期間,會交上好運,
因此,是這日期的機率不高。


像我學長做的網站:DestinyNet(註4),便直接用4月5日去算,
還列出李先生的幾段愛情作為核實,想必有一定程度的篤定吧!
而事後諸葛來論2018年(流年),照理說土運不錯,
但辛未大運令使木氣太強,引爆土木大戰而有不諱。
當初,我定準是見到4月25日那盤,才會以為"能到87歲(辛未大運不妙)"呀。



------------------------------------------------------
註1:命例收集:真真假假,台灣狂人作家李敖的八字是哪一個?


註2:李敖:兩命造


註3:維基百科:李敖


註4:DestinyNet:李敖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札記-飲食-為什麼殺魚時,要清除內臟

這篇是前幾天<曹操愛吃魚>(註1)的衍伸,
談一則常識:為什麼殺魚時,魚內臟要清除?

由這影片:【超長的巨蟒 吃起來像叢林烤排骨】(註2),
野外求生專家貝爺(Edward Michael Grylls)擒獲蟒蛇後,宰殺時講的話,便可大致曉得。




當生物死去時,除了外來微生物會讓肉變質外,
同時體內的消化酶會失去控制,令內臟開始腐敗,也會使得肉質臭腐。

或許有人會疑惑,從前沒有冰箱能冷凍、冷藏,但現在有,也要如此嗎?
是的,因為冷凍、冷藏,不能解決內臟被消化酶的問題。
所以,殺魚要三清,去鱗去鰓去內臟,鰓和內臟是魚腥味的主要來源(註3)。
我聽說,也有人建議放血,會將腥味降至最低。


魚的內臟是可以吃嗎?
行的,但大型魚有重金屬的疑慮,得要留意。通常醫生不鼓勵吃(註4)。
好像華人比較會吃動物內臟,例如牛雜,包含牛胃、牛腸、牛心、牛肝、牛腎、牛肺。
外國人不是不吃,但相對比例少。有如法國的鵝肝醬(註5),即鵝跟鴨的脂肪肝。


附帶一提,魚肉要好吃,不是追求新鮮,要求現撈現殺,立即烹調而來,
而是殺魚三清後,再經過「熟成」。
因為許多新鮮現宰的魚,體內的酸性未定,
甜味都蘊涵在魚肉體內還未釋放,此時食用,‭ ‬吃到新鮮,卻未必是吃到最佳美味(註6)。
想最佳美味,得再多一道工序及等待。

先是保鮮添味和避免細菌的過度增生的處置-
可以用鹽冰水、可以用昆布醃漬,網路上有不少教學。
接著,靜候魚死後僵直後的自體分解,
魚肉會因酵素分解作用產生了胺基酸、核苷酸等風味成分,
而這一段酵素分解過程的等待,坊間稱為「熟成」。
在「熟成」完,料理出來的魚才會最是鱻美。



---------------------------------
更新日期:2018.06.03
---------------------------------
註1:札記-飲食-曹操愛吃魚


註2:
(1)原始長度:【S03E01 荒野求生秘技 第三季 貝里斯叢林】(中文字幕 ) 從24:24

(2)僅處理蛇的部分影片:【超長的巨蟒 吃起來像叢林烤排骨】 §已附於其上§


註3:買回來的魚,這樣處理、保存最好!
因魚內臟及魚鰓是魚腥味的主要來源,一般到市場或超市購買魚貨時,
魚鱗、內臟及魚鰓多都已先被去除,但容易有處理不乾淨的狀況,
因此,魚貨要收進冰箱保存前,還需再次檢查,並進行清洗。

註4:吃魚好健康 (林杰樑醫師及譚敦慈護理師撰稿)
吃魚的注意事項
1、 選擇巴掌大的小型魚(放在盤子看到頭尾)。
2、 不吃魚頭及內臟。
3、 生魚片最好每周不要超過六片。
4、 魚以清蒸為佳。
5、 煮湯則湯越少越好。
6、 選擇台灣新鮮盛產的魚種。
7、 魚油含量高的魚:如鯖魚、四破魚、竹筴魚
8、 吃海魚要得到保健效果,不要高溫及油炸烹調才能獲得真正的健康。


註5:
1. 維基:肥肝 §包含:鵝肝、鴨肝§
 這會使大量過剩的脂肪在其肝臟積聚(脂肪肝),最後得出肥大的肝臟。

2. 果殼網:美味的鵝肝,脂肪肝?
 鵝肝真是“脂肪肝”
 肝臟是禽類合成脂肪的主要器官,
 超量飼餵會使其肝臟合成甘油三酯的能力大大超過脂肪被轉運、分解的能力,
 於是,肝細胞變得肥大,充滿脂肪滴,鵝肥肝就是這樣形成的。
 相比正常的鵝肝,經過專門培養的肝用鵝含脂率高達60%[3],稱其為“脂肪肝”無可厚非。
 由於高脂能明顯地改善食物的口感,比起其它只能稱之為“養殖副產品”的普通禽肝,
 肥肝自然是口感細膩,彷彿巧克力一樣潤滑,令食客欲罷不能。


註6:
 這樣的酵素分解過程,坊間又稱為「熟成」,
 也是這幾年在臺灣日本料理圈被捧上天的「料理手法」。
 但「熟成」不是種料理方式、更不會是門廚技,
 「熟成」只是肉品因酵素作用自體分解到腐敗的必經歷程
 (發酵食品其實就是種高度熟成的食品)。在魚肉熟成增添風味成分的過程中,
 又要同時避免細菌的過度增生,其中的保鮮學問才是門專業技術。

○其實許多新鮮現宰的魚,體內的酸性未定,甜味都蘊涵在魚肉體內還未釋放,
 這個時候食用,‭ ‬吃到的是新鮮,卻未必是食材的最美味時刻。
 但,‭ ‬只要經過簡單的熟成工序,‭ ‬不但可適度讓魚的甜味釋出,
 保留住美味的魚肉,也可以增加保存時間。
「熟成」前處理:
 以鹽冰水形成保護膜:從菜市場買回處理過的魚,可先用鹽冰水泡30‭ ‬分鐘,
 接著再放入冰箱冷藏6‭-‬12‭ ‬小時,冰鎮可讓魚肉收縮,肉質更有彈性,
 鹽冰水則會清洗魚體,形成保護膜,也會帶出魚的甜味,增加低溫保鮮效果。
 有經過此步驟的魚可多保存3‭-‬4‭ ‬天。

 昆布醃漬是江戶前壽司的經典熟成技藝。魚肉先略經鹽醃,再以清水或清酒沖洗,
 抹乾後夾在兩片昆布中間 ,壓好置放兩小時至兩天。
 大魚如吞拿魚的熟成期可長達十五天或以上。


---------------------------------
衍伸閱讀:
1. 果殼網:屍體內臟“自溶”之謎
 既然冷凍可以阻止屍體腐敗,那又為何會出現“內臟不翼而飛”的詭異事件?
 原來,低溫只能抵禦外敵入侵,
 卻無奈於禍起蕭牆——酶的“叛變”才是對機體最大的打擊。
 在人活著的時候,細胞內用於保持生物活性的各種酶安分守己、各盡其責。
 但當人死後,細胞膜結構破壞,溶酶體破裂,細胞內的各種酶都會被釋放出來,
 其中許多具有溶解作用的酶當場“變節”,
 開始從內部進行破壞——如蛋白水解酶,它能使蛋白質等複合物逐漸降解,
 破壞細胞、組織和器官——這就是所謂的“自溶”。
 換句話說,自溶,就是人死後細胞、組織,
 乃至器官在細胞內酶的作用下發生破壞、軟化、溶解,最終消失的過程。
 由於自溶是由生物酶造成的,因此低溫下(通常儲存屍體的溫度是-9℃),
 儘管酶的活性有所降低,但自溶過程卻不會停止。
 而且屍體儲存的時間越久,自溶越嚴重。
 只有取材後用福爾馬林固定,使蛋白質完全凝固變性,才能夠阻止自溶的發生。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札記-道教-(疑)千里眼、順風耳

很久之前,我讀過一個材料,說媽祖林默,歷史上確無此人,
我相信其講解,因此這已是我既有之概念,偏偏我現在找不著原出處。

然而,只要調研媽祖的現存在資料,就能有所察覺,
像她的生卒年就眾說紛紜(註1),
而她父親林愿身份,有說他是五代閩王(註2),但,史實閩王姓"王";

有說他任福建都巡檢(註3),而若以他所言林默生卒年為西元960年~987年,
都巡檢是後周(五代之最後)的官名,960年之前,林默出生的泉州,
歷經閩國(十國之一)、南唐(十國之一)、晉江王,於978年納入宋朝版圖,
因此,他不是當後周的"都巡檢",而是北宋的"巡檢"(名稱已誤)。

雍熙二年(985年)才有"福建(路)"(註4),且在福州任職(沒查到泉州有巡檢),
此時,林默26歲,她是第六女,又說是老來得女,她父親會幾歲呢?
應該介於30~40歲生她吧,那當巡檢(武職),就得是56~66歲,
以古時的營養條件,是否吃力了些呢?但也絕非不行。


另外,媽祖的傳說,太像佛陀本生的故事-馬王菩薩(註5)。
極大可能是,佛陀前世馬王菩薩之救護海難,
轉化成觀自在菩薩神力救苦(白衣大士),再將其中國本土化,演變為媽祖云云。

以維基上(註2)言,媽祖最早的文獻,
是南宋廖鵬飛於紹興廿年(1150年)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
裡面還描述宣和五年(1123年)的神蹟。
宣和是北宋徽宗的年號,
徽宗之前的北宋皇帝很護持佛教,而他本人抑佛教,揚道教,
"被中國本土化(來自佛教,卻與佛教脫鉤,搖身成地方神祇)",可能基於這理由。
可是,媽祖之考據只說到此,因為這並非我寫這篇的目的,
約略一提是為了作本文的前提鋪墊,以後有機會再寫。



眾所周知媽祖有兩個部將,千里眼、順風耳(註6),
但是,媽祖最早的文獻沒記載(註7),應當是後增。
前面講,媽祖的起源與佛教有關,
是故,我雖沒證據,但大膽猜測千里眼(金精)、順風耳(水精)也跟佛教相干。

我覺得千里眼、順風耳的名稱是來自佛教的四大天王(註8),又稱四大金剛護法。
千里眼、順風耳是「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之所變。
會說金精、水晶,是變了法替代西方、北方,
而千里眼的膚色為紅色,順風耳的膚色為綠色,
正如維基所寫:西方廣目天王身為紅色、北方多聞天王身為綠色,
即便附的照片有的與之相左(如下),但我以為是寺院出了錯吧。



萬一是維基有誤(其實不太可能),四大天王根本沒有身色這回事,
千里眼何以為紅、順風耳何以為綠,便會是另個出處。
我認為源自五方佛的「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註9)。

西方阿彌陀佛身色為紅、北方不空成就佛身色為綠,
如此剛好吻合「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的方位,
否則,按中國五行,西方是白色,北方是黑色,那就說不通了。



---------------------------------
註1:媽祖生日知多少?歷史上眾說紛紜的媽祖生卒年


註2:維基百科:媽祖
 (明)張燮《東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嶼,五代閩王林愿之第六女,母王氏。


註3:鹿港天后宮
媽祖姓林,據記載媽祖誕生於北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 960 年)三月二十三日,
卒於北宋雍熙四年(西元 987 年)九月九日,享年二十八歲。
媽祖的父親為林愿,擔任福建都巡檢,母親為王氏。


註4:
1. 維基百科:都檢司
配置於巡檢司的官員稱巡檢,官位等級並不高:以清朝例,只是九品官。

2. 《文獻通考》卷五十九
宋朝有沿邊溪洞都巡檢,或蕃漢都巡檢,或數州數縣管界,或一州一縣巡檢
§宋朝沒有"都巡檢,只有巡檢§

3. 維基百科:(宋朝)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改兩浙路南部設置置,治所在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
轄境相當今福建省。

4. 宋代巡檢再探
福州一些巡檢的全稱是:
長溪縣烽火巡檢,銜帶長溪、寧德二縣巡檢,兼煙火巡捉私茶鹽礬;
福清縣有三員巡檢,其海口巡檢銜帶海口巡檢,
兼巡攔香藥、沿海巡檢及催綱、巡捉私茶鹽礬、防護番船。
其松林巡檢銜帶長樂、福清、松林(三縣)巡檢,專切巡三處地分私煎販鹽公事,
兼催綱、捉私茶鹽礬,主管巡管巡攔貨物事。
其南匿巡檢,銜帶南匿嶼巡檢、福清就近水陸賊盜公事,兼催綱、巡捉私茶鹽礬;

5. 《八閩通志》 85
連江縣望。職員與閩縣同。監商稅務一員,荻蘆寨水軍統領兼福州興化軍都巡檢使一員。


註5:
1. 《華雨集》第二冊:第七章
傳說是:商人們航海去採寶,因風而漂流到僧伽羅Sim!hala,
也就是錫蘭,現在的斯里蘭卡S/ri^lan%ka^。
那時,島上所住的,是美麗的女羅剎ra^ks!asasi^ [P302] 。
商人們就分別與羅剎斯成婚,生育兒女。如有新的人漂來,就會將舊的商人喫了。
一位商主知道了內幕,知道惟有婆羅(Ba^la^ha)天馬從空中經過時,
那怕捉住 馬王的一毛,就能渡海而脫離被殺的命運。
於是暗中通知商人們,有人相信的, 就依馬王的神力而逃出羅剎鬼國。
這一傳說,極為普遍。如巴利藏中『本生』的 「雲馬本生」;
康僧會譯的『六度集經』;『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佛本行集 經』;
『大唐西域記』,也說馬王是釋尊的本生(17)。這一傳說,是部派佛教所公認的。
到「大乘佛法」時代,轉化為觀自在菩薩神力救難之一,
所以在「秘密大乘佛法」中,
觀自在菩薩示現,有馬頭Hayagri^va觀音,為六觀音、八大明王之一。
傳說與錫蘭──古代的羅剎鬼國有關,所以觀自在菩薩,離錫蘭不遠 。
如『西域記』說:「秣剌耶山東,有布呾洛迦山,……觀自在菩薩往來遊舍。
 ……山東北海畔有城,是往南海僧伽羅國路」(18)。
不過,觀自在菩薩的聖德 ,有複雜的內容,
如善財Sudhana童子參訪善知識,觀自在菩薩也在南方。
也說:「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19),與『法華經』說相同 [P303] 。
但南方的觀自在菩薩,與從空而來的正趣Ananyaga^min菩薩,
又出現於西方 極樂世界,就是觀自在與大勢至Maha^stha^mapra^pta兩大菩薩了(20)。
這是釋尊本生而轉化為觀世音菩薩的,與我曾說過的,觀世音與釋尊有關,恰好相合。
 觀世音所住的布[補]呾洛迦Potalaka,與釋族過去所住的,
東方阿溼婆As/vaka,Assaka ──馬國首邑的布多羅相合(21) 。
傳說與印度東南沿海地區有關,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
特別受到航海者、沿海漁民的崇信。
那位類似觀音救護海難的媽祖,可說是觀世音菩薩的中國化了。

2. 媽祖信仰的宗教本質


註6:
1. 維基百科:千里眼 (圖片來源)
2. 維基百科:順風耳 (圖片來源)


註7:中國第一女海神 作者唐世貴
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
既歿,眾為立廟於本嶼。聖墩去嶼幾百里,
元佑丙寅歲,墩上常有光氣夜現,鄉人莫知為何樣。
有漁者就視,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還故處。當夕遍夢墩旁之民曰:
'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實所憑,宜館我於墩上'。
父老異之,因為立廟,號曰聖墩。歲水旱則禱之,癘疫降則褥之,
海寇盤桓則禱之,其應如響。故商舶尤藉以指南,得吉卜而濟,雖怒濤洶湧,舟亦無恙。


註8:維基百科:四大天王 (圖片來源)


註9:
1. 五方佛介紹、心咒功德 及 修持法門解說(附圖)
2. 百度百科:五方佛 (圖片來源)

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札記-飲食-曹操愛吃魚

歷史記載(註1),曹操特別愛吃魚,
還寫了一篇<四時食制>(註2)介紹了14種魚,下文聊聊牠們是那些。


一.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
郫縣,位於四川省;
子魚(註3),古稱:鯔魚,現稱:烏魚(註4)。
《太平預覽》卷936(註5),將之歸類到"鯉魚",我不覺得是。
另有一點也很奇特,曹操在世年代,四川未沒被統一,在蜀(漢)手上,
曹操如何取得新鮮的魚,應該很有趣。
鯔魚


二.䲛,一名黃魚,大數百斤,骨軟可食,出江陽、犍為。
江陽、犍為,位於四川省;
䲛(註6),可能是"鮪魚或鱘魚(註7)"。
我為什麼說"可能",因為自文獻推斷,很難有篤定答案。
中華鱘?


三.蒸鮎。
鮎,鯰魚(註8)。附帶提,「鮎」在日文,則是香魚。
鯰魚



四.東海有大魚如山,長五六里,謂之鯨鯢。
 次有如屋者,時死岸上,膏流九頃,其鬚長一丈,廣三尺,厚六寸,
 瞳子如三升碗,大骨可為矛矜。

鯨鯢(註9),雄曰鯨,雌曰鯢,這不用解釋吧。
鯨魚


五.海牛魚皮生毛可以飾物,出揚州。
這"海牛",不太可能是大海牛,
因為揚州最北是北緯33度多,而大海牛(註10,1768年絕種)活動領域最南到北緯37度。
從魚有"毛"來想,根本沒這種生物。
有人說:「會不會毛就是小刺,海牛魚就是河魨(註11)?」
我對這推測沒把握,實在不曉得究竟是什麼。
是河魨?


六.望魚側如刀,可以刈草,出豫章明都澤。
豫章,今江西省,當時在吳國。這應該是長江的刀魚(註12)。
刀魚


七.蕭拆魚,海之乾魚也。
從《太平預覽》卷938(註13),
陳思王,即曹植,他以他父親曹操生前最愛吃的"鰒魚(註14,現稱鮑魚)"來祭祀。
而這十四種魚類,最有可能是鮑魚的,便此乾魚。
鳆魚,即鮑魚


八。䱐魚,黑色,大如百斤豬,黃肥,不可食。數枚相隨,一浮一沉。
一名敷,常見首,出淮及五湖。
應該是江豚(註15)。
江豚


九.蕃踰魚,如鼈,大如箕,甲上邊有髯,無頭,口在腹下,尾長數尺,有節,有毒螫人。
這沒啥爭議,魟魚(註16)。
魟魚


十.髮魚,帶髮如婦人,白肥,無鱗,出滇池。
以現在的滇池來說,主要食用魚(註17)按漁獲量多寡排序:
秀麗白蝦>太湖新銀魚>鯉鯽魚>紅鰭原鮊>鰱鱅魚。
這5種中,白肥、無鱗者是銀魚(註18),但很難解釋"帶髮如婦人"這句。
是銀魚?


十一.蒲魚,其鱗如粥,出郫縣。
搜「蒲魚」(註19),會出現「魟魚」,那就和第九項相同了。
撇開名字,按照"鱗如粥"和"產地四川"來看,臆測是鮰魚(註20)。
是鮰魚?


十二.疏齒魚,味如豬魚,出東海。
也許是台語的海豬肉,也就是海豚,因為海豚的牙齒是疏的。
可是這就不能解釋《太平預覽》卷940(註21)引用潘岳《滄海賦》,講它是比目。

若說是海豚,那與第八項江豚,相似度太高;
若說是鰈魚(註22),也是疏齒沒錯,不過,鰈魚肉質跟豬或豬魚的關聯在哪。
好玩的是,《滄海賦》關於"比目"這一段文字亡佚了(註23)。
是鰈魚?


十三.班魚,頭中有石如珠,出北海。
北海,是北海郡吧,今天的山東省。
《太平預覽》卷940(註24)的另一個描述是:頭中有玉石,如珠璣。
想來想去,頭上有珠子的,就金魚(註25),金魚是可食用的。
是金魚?


十四.鱣魚,大如五斗匳,長丈,口頷下。
常三月中從河上,常於孟津捕之,黃肥,唯以作酢。淮水亦有。
孟津,今河南省。鱣魚就現今鱣魚(註26)。
鱣魚

還有,《後漢書》卷82下(註27)提到曹操喜歡吃吳松江鱸魚(註28),
從<四時食制>裡,似乎沒包含。
松江鱸




----------------------------------------------------------------------------
註1:維基百科:曹操
曹操喜歡吃魚,在他的《四時食制》中提及不少魚類。
在一場宴會中也說過「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松江鱸魚耳。」


註2:《全三國文》卷3:<四時食制>


註3:百度百科:子魚
◎鯔魚的別名。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鱗二·鯔魚》:“鯔,色緇黑,故名。粵人訛為子魚。”
一說,為稻田中魚。《太平御覽》卷九三六引三國魏曹操《四時食制》:
“ 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


註4:維基百科:鯔魚 (圖片來源)
『台灣府志』稱:烏魚,即《本草》之鯔魚。


註5:《太平預覽》卷936


註6:漢典:䲛
【註】䱍䲛,鮪也。


註7:《說文解字注》部首卷十一/ 魚部
◎鮪:大者不過七八尺。益州人謂之䱍䲛。大者爲王鮪。小者爲鮛鮪。
◎䱭:按劉逵注蜀都賦曰。鱣、䱍䲛也。...
 李奇注上林曰。周洛曰鮪。蜀曰䱍䲛。陸詩疏曰。益州人謂之䱍䲛。
 按蜀有之者、出於江也。
而䱭,根據百度百科,是鱘魚。圖片來源是:維基百科:中華鱘 


註8:
1. 
2. 百度百科:鯰魚 (圖片來源)


註9:維基百科:鯨 (圖片來源)


註10:維基百科:大海牛
西部則到日本的本州(南限約北緯37度)。


註11:
1. 維基百科:河魨:河魨肉極度美味,是中國「長江三鮮」(河魨、刀魚、鰣魚)之首
2. 為什麼日本人那麼喜歡吃河魨? (圖片來源)


註12:
1. 維基百科:刀鱭 
2. 百度百科:刀魚 (圖片來源)


註13:《太平預覽》卷938
陳思王《求祭先主表》曰:先主喜食鰒魚,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鰒魚二百,足自供事。


註14:百度百科:鰒魚 (圖片來源)


註15:維基百科:江豚 (圖片來源)
江豚與海豚的最大區別的特徵是它沒有背鰭。


註16:百度百科:魟魚 (圖片來源)


註17:滇池有什麼魚?肉質如何?到底能吃嗎? 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註18:百度百科:銀魚 (圖片來源)


註19:每日頭條:魟魚|蒲魚|鰩魚


註20:百度百科:鮰魚 (圖片來源)


註21:《太平預覽》卷940
潘岳《滄海賦》曰:比目、疏齒。

註22:鰈魚的營養價值 孕婦可以吃鰈魚嗎 (圖片來源)


註23:第五篇:晉·潘岳◎《滄海賦》
(案:《御覽》九百三十九引此賦云,「客魚侯霸」當是此下佚文,尚有缺脫)


註24:《太平預覽》卷940
郭義恭《廣志》曰:班魚,頭中有玉石,如珠璣。

註25:每日頭條:金魚能吃嗎? (圖片來源)


註26:百度百科:鱣魚 (圖片來源)


註27:《後漢書》卷82下:左慈


註28:維基百科:松江鱸 (圖片來源)



----------------------------
參考資料:曹老闆<四時食制>中的魚類都是什麼魚呀?

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外地_以色列:八福堂、五餅二魚堂

以色列是不太可能去旅遊地之一,除非我變得很富有。
八福堂、五餅二魚堂,這兩地點(在以色列)我都沒去過,
全憑網路資料的想像旅遊,呵呵。


八福堂(註1),位於加利利湖湖畔的小山上,
相傳是耶穌講"登山寶訓(註2)"的地點,
故而墨索里尼委託建築師Antonio Barluzzi設計,於1936-1938年建造此教堂。
平面為八邊形,八個面分別代表天國八福。

天國八福(註3)即是出自剛剛說的"登山寶訓",內容為:
1.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2.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3. 謙和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土地。
4.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5. 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
6.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7.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8. 為義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看完,有人(註4)跟我有相同疑惑,
虛心、謙和、慕義、憐憫、清心、和睦、為義受害,是美德,受上天之福,理所應當。
第二項的哀慟,也受庇蔭,是何因由?
有人說(註5):
「哀慟,分成壞的跟好的,
 壞的就是憂鬱症、悲觀之類的(應該要常常喜樂)...
 好的,如《聖經.哥林後多書第七章》:
 『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
  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
  後悔,是指對於的後悔;懊悔,即"悔改"。
  "沒有後悔"的"懊悔",可以說是:悔改後,再也沒有後悔。
  又,後文:
  『你看,你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
   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慇懃、自訴、自恨、恐懼、想念、熱心、責罰(或譯:自責)。
   在這一切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
  因此,《登山寶訓》的"哀慟",
  意近於《聖經.哥林後多書第七章》的"依著神意思的憂愁"。...悔改掉身上的罪。
  《聖經》裡的「罪」,是希伯來文的「chata」,
  與希臘文的「hamartia」、「hamartano」與「hamartema」,
  字義為:not to hit, or to miss(註6),
  就是沒達到上帝造人,祂要求人之所以為人的目的,而不是法律的"犯罪"。」
簡言之,沒有達到神的對你期待,而哀慟。

也有人說(註7):
「為所犯的罪惡,感到哀痛」,即特指犯法、不道德的念頭與行為了。
我感覺他在講"慚愧心",
苦惱要如何回到正軌,神由是引導,將錯誤修正,哀痛因而得到安慰,得福了。
有點繞,就不曉得我這樣理解對不對了。


*****
距八福堂不遠,鄰加利利湖。有五餅二魚堂(註8),
最早始建於大約380年,被摧毀過,1982年重建。

以及首牧伯多祿堂(Mensa Domini Church),建於1933年。
首牧=首席;伯多祿=Peter。這是翻譯的問題(註9),也可稱它「聖彼得首席堂」。

最有名的是基督之桌,相傳耶穌就在這裡用五張餅、兩條魚,餵飽五千人的。
我會特別找照片來看,就是因為國中時,對這神蹟印象深刻。



---------------------------
註1:
1. 維基:八福堂(照片出處)
2. 影片:色列07-加利利海邊西北岸八福堂AM 9:04, Feb. 26, 2011.mp4


註2:維基百科:山上寶訓
《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裡,由耶穌基督在山上所説的話。


註3:維基百科:天國八福
○哀慟的人是指那些因看見很多人活在罪惡當中、不認識天主,
 或因他人受到不公義的欺壓而哀慟的人。這些人因著內心的悲慟而樂於為他人代禱。
耶穌所講的這八種福,恐怕最難令人明白的是第二種福:哀慟的人有福。
為什麼哀慟的人有福呢?人不是要求喜樂嗎?在悲哀裡面有什麼福份?
或許,可以從反面的角度來看,
耶穌是否在說,不能感到哀慟的人、不能流淚的人,失去很多福份。


註5:§有人討論過怎麼翻譯的問題§
重論中文聖經中「罪」字的翻譯問題…
○中文聖經「罪」字的原文是希伯來文的「chata」
 與希臘文的「hamartia」、「hamartano」與「hamartema」,
 它們的本身都不是宗教性質的字,
 它們的原義是missing the mark 相當於不中﹙去聲﹚,就是中文的「過」字。
 在下面聖經的章節,「chata」就用作「過」字解:
 箴言十九2,八36,約伯記五24,士師記二十16等。
 希臘文的「hamartano」不是法律性的「犯罪」﹙中文譯作「犯罪」﹚
 和宗教性的「犯律法」,它的字義是「過」﹙not to hit, or to miss﹚,
 在「荷馬詩」裡用作intellectcal shortcoming 解作錯誤。
 柏拉圖解 hamartia 作 defective nature of man,人的不健全;
 亞理士多德解 hamartema 作 a missing of virtue, the desire goal,
 whether out of weakness, accident or defective knowledge
 ﹙見 Eth. Nic, II ,5, p. 11066, 25 ff﹚,中文將它譯作「過」並非不適當。。
○同樣的,在舊約聖經裡「chata」的字義是錯失,
 但是用在創世紀四十一章九節時「罪」字就應解作failing,
 就是指不能履行他應盡的職責,好像「是誰之過與」的「過」字意義相同。



註7:寇紹恩牧師:八福之二 哀慟的人有福了+02


註8:


註9:加利利湖畔的聖彼得首席堂 (照片出處)
對於是這一張台子,還是附近的五餅二魚堂的那一張,
才是大約380年朝聖者Egeria提到的桌子,尚有爭議。

2018年3月9日 星期五

建築_閩南式建築住宅:馬背

忘了是多少年前了,去墾丁青年活動中心辦活動,
見到專門介紹閩式建築屋上的「馬背(脊)」(註1),
之所以是此名稱,料想是其形狀相似馬背吧,沒有特殊寓意。

日本廟宇,跟「馬背」位於屋脊的同一位置的「鴟尾」(註2),就有其文化意涵。
他是龍的九個兒子之一,有說牠會吞火,有說牠會降雨,
總之,可以防火,因此,作成它的形狀是為了避火災。
鴟尾


再回到「馬背(脊)」,他總共有五種樣式:金木水火土。

其特徵,
金是圓角;
木的圓角剷平為五個平直的邊;
水是三個彎角,形同水波;
火是多個反曲線組成,形有如燃燒之火焰;
土則上方削成一直線,有「一字型」和「凸字型」兩種樣式。
真實模樣,可見註3,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的「馬背」之照片。

有些馬背下有圖案,有其寓意。比如下圖(註4)有蝙蝠和雲頭,象徵:「福運」。


存在一種解釋,說這五種與職業有關,
「商人喜金,工人喜木,農人喜水,官人喜火,地主喜土。」我覺得,僅供參考吧。
此外,有人講"土形馬背"很像墓碑,台灣人以為不祥,因此,多數出現在金門縣。



-------------------------------------------------------------
註1:
1. 維基百科:馬背 (圖形來源)
 由於土形遠看像墓碑,故臺灣民宅極少使用,
 僅有金門縣、苗栗縣後龍鎮及臺中市大甲區一帶的廟宇或祠堂較常見,且裝飾相當簡單。
2. 早期馬背:五行馬背


註2:維基百科:螭吻 (圖形來源)
又叫鴟尾、鴟吻。


註3:遊記: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的各式山牆 (下圖來源)



註4:
1. 金門閩南式古厝 介紹
2. 與1同一網頁:馬背脊 (圖片出處)
3. 複製2, 陽宅 - 馬背脊

2018年2月23日 星期五

札記-哲思-忒修斯之船

今天讀到一則2017年7月時人工心臟的新聞(註1),
聲稱是3D列印,目前僅能維持30~45分鐘的運作,
離真正能夠移植到人體,仍有一段路要走。
這是目前的科技,可以不透過人體或人以外的動物身上,
重塑出人類的「器官或組織」,如同今日的假牙一樣。

在此之前,有人考慮從人類胚胎去培養複製人或複製器官,
受到宗教團體或者衛道人士的大力反對,呼籲醫界重視「(人類)倫理」。
因為,複製人到底是不是"人"呢?摘下器官在法律上是謀殺嗎?
那假如只作"活的"人類器官,道德、法律如何看到"這個東西"?
這實在過於複雜了,沒有共識,寧願禁止吧!
不如換個研發方向,
如果組成的物質都不是來自活體,是否會好一些,就能閃避這難題呢?


看見這則新聞,我是想起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
下面引用維基百科(註2)的敘述:
1世紀時的希臘作家普魯塔克提出一個問題:
 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
 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

我們可以這樣思考這個問題,
把船分成20個零件,編號1到20,照順序換,
換掉1號,問:這還是原來那艘船嗎?直到換掉20號,皆問同一題。

假設1,他是一開頭就說保持完整,一個都不能換,
那就開始細切,再問失去多少不算完整,為什麼少一點點就不是?

假設2,他是中途某號說不是,比如說9號,接著問:
9號"象徵整艘船"? 
如果說"是" ,那1~8號和10號到20號組成的東西,和9號相比,那個是那艘船呢?

假設3,他是說整個換掉才不是,那跟假設1一樣,接下來啟動細切,問什麼是完整?
再問怎麼來看待老化?


我是隨便想三個來講,這可以從許多角度引申出一大堆問題來。
同樣地,假如一個人,全身上下都換成"人工且非來自活體"所構成的物質,
這個人是原本那個人嗎?在道德上、法律上的意義是什麼?
所以,看起來仍舊無法閃躲前述的問題。而且,我想佛教徒是比較容易體會這件事的。



--------------------------------------------
註1:世上首個 3D 列印軟體人工心臟


2018年2月10日 星期六

古籍_《禮記》18<學記>

《禮記》<學記>的名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教學相長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


本文的主旨在論述(教師)如何教導、(學生)如何學習。
而"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將本文分17個段落,
我覺得重要的是第2、3、8、10、13、14段。
拿當中的三個重點來談。

一.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1)學然後知不足:
透由學習才覺曉不足。這裡的不足,不是"知道不足夠",而是知道"該補足的有那些"。
不讀書學習,也能發現"不足夠"的問題,有云:「書到用時方恨少。」
所以是覺曉"該補足的有那些"(解決問題)。
那麼,學習就能通曉一切,再也沒有"不足之處"?
不可能。知識是沒有盡頭的,而學習已知知識,
可以給你方向,例如那些前人走的錯路,不會重蹈覆轍。

(2)教然後知困
舉《讀書別靠意志力》作旁證,他說:
大腦所能住的訊息,閱讀:10%、聽:20%、看:10%、聽與看:50%、
向別人介紹相關內容:70%、實際運用知識:90%。
從這發現,教導別人比自己學習,效果來得好。
也就說,你自己在腦理想都覺得很順,
但是開口跟人講,或者人聽完對你提問,你就容易找到不通順的地方。
這即是教學相長的好處。


二.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第08段談到4種施教方法,預防法、及時法、觀摩法、漸進法。
預防法,在學生還沒犯錯前,就防範未然,提前教育;
及時法,例如,中國教育認為孩童時記憶正佳,幼時要多記誦詩文,錯過就來不及。
    同樣地,年輕人可塑性高,學習要趁年輕。
觀摩法,讓學生彼此觀摩切磋,相互學習優點。    
漸進法,教導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而「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即是不遵從「觀摩法」的惡果。


三.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
這個意思不是說:學生問得大聲,老師就大聲回,學生問得小聲,老師就小聲回。
大鳴小鳴,是表徵:解答的「深度」。
舉個例子,學生問:鴉片戰爭的主因是什麼?
對於國小學生,可以回答,是因為鴉片有害健康。
可在此停下,或進一步跟他講這與貿易戰有關,若他聽不懂,則暫且按住(可參考第14段)。

國高中學生問這題,則可說:健康以及貿易因素,清朝白銀流出太多。
可在此停下,或進一步講到拿破崙戰爭及美洲獨立,
造成美洲的白銀不能運往歐亞大陸,造成短缺。若他聽不懂,則暫且按住。

大學生問這題,視角得放大到全世界金融秩序,討論歐亞美洲大陸的經濟聯繫。



*****
段義與註解:
原文: 禮記 -> 學記
參考翻譯:古詩詞文:禮記學記譯文 (少第14段)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將本文分17個段落,
我按此分段,僅說明重點及註解難詞。全篇白話譯文,讀上述的"參考翻譯"。

○第01段: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ㄒㄧㄠˇ ㄨㄣˋ),不足以動眾;
 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這段需要翻白話:
 (執政者)做事深謀遠慮,用人必求善良,雖然能小有名譽,卻不能感動群眾。
 (執政者)尊重賢人,體恤遠來的人,雖然能感動群眾,但不能教化人民。
 執政者若要教化人民,形成好的風俗,一定要從辦設教興學。


這是對"執政者"說的話,說基於如何如何的,因而一定要"辦教育"。
但我認為這種政治目的不一定能使一般人認同,可以略過。
而後面都會是從施教者受教者兩種身分來討論。


○第02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其此之謂乎!
重要的是前四句,後面可省略。


○第03段
 雖有...,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ㄒㄧㄠˋ)學半。」
其此之謂乎!

紅字是經典名句,其語譯:
 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所學不夠;教人之後,才曉得自己仍未通達明瞭。
 知道所學不夠,才肯反省而設法求進步;
 曉得仍未通達明瞭,才肯發憤不懈。所以說:教與學,兩邊都能相互之間使學問進步。
 《書經》<兌命>:教導人,可以增進自己學問的一半。

其背後的想法,能引發諸多討論。


○第04段:
 古之教者...其此之謂乎!
此段大意:「古代的學校制度,和各階段(類似現在的小學、國中、高中)的教育任務。」
我認為實務上,現代教育已經健全。此段可略。


○第05段:
 大學始教...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其此之謂乎!

此段大意:「大學施教的七種原理」。可略。
1. 鼓篋(ㄑ一ㄝˋ):擊鼓招集學生,並令他們從發篋中拿出書籍等物。
2. 夏(ㄐㄧㄚˇ)楚:教鞭、戒尺。
3. 卜禘(ㄉ一ˋ):大祭。


○第06段: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
 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其此之謂乎!

此段大意:「(讓學生)時時在學習」。
較好的句子:
1.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
語譯: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

2. 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語譯:安心學習,親近師長,樂於與朋友切磋,並深信所學之道,
   儘管離開師長輔導,也不會違背所學的道理。
換作今日,用語應更替成"終身學習"。


○第07段: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其此之由乎!
此段大意:「今天教育者的缺失」。可略。
1. 占畢(ㄕㄢ ㄅㄧˋ):書簡、簡牘。
2. 訊(ㄙㄨㄟˋ)言:解說。
3. 數(ㄙㄨˋ)進:速度。


○第08段:
 大學之法,
 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ㄏㄢˋ)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
 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
 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此段大意:「四種施教方法,六種教育失敗的原因」。
我認為這是四種施教方法是全文最重要的部分,
後面六種失敗是如果不做此四方法的後果。
語譯:
 大學施教的方法是:
 在學生還沒發展出不良的行為前,就加以制止,叫做豫防法;
 把握適當的機會實施教育,叫做及時法;
 施教的內容由淺入深,不違背順序,叫做漸進法;
 讓學生彼此觀摩切磋,相互學習優點,叫做觀摩法;
 以這四種方法施教,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錯誤出現了再去禁止,必遭抵拒反抗,而無法克服;
 放過了學習時機,事後補救,儘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
 施教者雜亂無章而不循序漸進,學生學到的只是支離破碎、缺乏系統的學問;
 獨自學習,缺乏相互切磋的好友,就會孤僻鄙陋,見識短淺;
 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老師的教導;
 愛好治遊玩樂,必然荒廢學業。這六點,是教學失敗的原因。

1. 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孫,循序漸進;修:治,整頓使之有條理。


○第09段: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ㄉㄠˇ)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
 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說有點繞口,需翻譯。
語譯:
 了解到教育成功的原因,又知道教育失敗的原因,才可以擔任老師。
 因此,教導學生,只用"善誘"而不逼迫,勉勵而不抑制,啟發而不白給答案。
 善誘而不逼迫,師生融洽;勸勉而不強制,學生感到學習容易;
 啟發而不白給答案,學生才會(獨立)思考。
 能讓學生、融洽、學習容易、(獨立)思考,這就是好的教學者。
1. 道(ㄉㄠˇ)而弗牽 :善誘而不逼迫。
2. 強而弗抑:用勉勵,而不是強制。

這段中,道(同「導」)、牽、強、抑、開、達是動詞,
但是卻沒有明確地講受詞是什麼,惟能朝好處想,想最佳解釋。
因此,每本書翻譯出來的白話文,無法達到一致。
例如「抑」字,意思可以說成"強制",或說成"抑制"。
文中的「弗抑」,能想出的最佳解釋,不強制"學習"或不抑制"天賦"。


○第10段:
 學者有四失...可謂繼志矣。
本段大意:「學者有四種過失,好的教學者能幫助他:揚長補短。」

四種過失,
1.多:雜學不精;
2.寡:孤陋寡聞;
3.易:見異思遷,求快速。
§我以為,可以解成"人云亦云",這也是容易就改變。§
4.止:畫地自限。

這段提到「繼志」。「志」,我認為在講心態、精神層次,而不是所學到的教材。
所以,應當是求知慾及思辨等等,去克服以上四種過失。


○第11段: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
 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此之謂乎!
本段大意:「好的老師會因材施教,要選擇這種老師」

較好的句子: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
語譯:
 施教者根據學生學習時感到難易不同,從而看出學生的資才的好壞,
 然後能做到分別情況,對學生多方面的啟發誘導。
 

○第12段: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本段大意:
「尊師重道,不管是什麼身分,都是要尊重老師,即便你的社會地位比你老師高。」
這邊有一個很特別的註解,"嚴師為難"的「嚴」,其意為"尊敬"。


第13段: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ㄊㄨㄛ)以解;不善問者反此。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
 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本段大意:「善問者、善答者的進學之道。」
語譯:
 會學習的人,能使教師費力不大而效果好,並能感激教師的教導有功;
 不會學習的人,即使老師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還要埋怨教師。
 會提問的人,像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再砍堅硬的節疤一樣,
 (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這樣,問題就會容易解決;不會提問題的人卻與此相反。
 會對待提問的人,要回答得有針對性,像撞鐘一樣,
 用力小,鐘聲則小,用力大,鐘聲則大,從容地響,讓別人把問題說完再慢慢回答;
 不會回答問題的恰巧與此相反。以上這些,講的是有關進行教學的方法。


這一段的,攻堅木跟撞鐘的比喻很好,成為名句。
1. 從而「庸」之:功勞。


第14段: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
 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本段大意:「傾聽學生的問難。」
語譯:
 預先記誦難懂的學識,向學生炫耀,不足以成為人師;
 必須先聽學生的發問,然後針對問題答覆。
 如果學生的學力還達不到發問的程度,老師應該(主動)講解給他聽。
 如果學生依然聽不懂,就暫時把問題擱下無妨。

我覺得這是第八段的及時法、漸進法。
「記問之學」,就是孔子說的:「「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
其實,自己不是很懂,而是靠記憶記下來的東西。這是不對的,得融會貫通。


第15段:
 良冶之子...可以有志於學矣。
本段大意:「觀摩別人」。可略。


第16、17段: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此之謂務本。
他說:古代的學者,善於拿同類事物來聯想,打比方。
然而,這段確切想表達什麼,我目前讀不明白。
好像是說「學問是根本」,
就像鼓不是五聲,五聲來自於鼓,水不是五色,五色來自於水。
而學問不是人,人之所以為人,來自於學問。





----------------------------------------------
2019.02.28更新
----------------------------------------------
參考資料:夏克非編《大學國文精選》

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札記-兩性-女人、菩薩、老虎、鬼

這個段子,我聽過李敖先生講過無數次(註1)。
它的原始出處是唐朝韓琬《御史臺記》,後由《太平廣記》(註2)摘錄。

大致翻譯一下:
唐朝的管國公 任環 甚怕太太。
唐太宗因任環建功,要賜他兩名侍妾,任環拜謝,但不敢收。
太宗知他懼內,便把他太太找來,對她說:
「女人妒忌,是該被休(妻)的七條重罪之一。
 如果你能改掉妒忌,則不用喝這杯(毒)酒。如若不改,則要喝。」
任環他太太:「改不了,讓我喝吧」,於是,飲下。醉了之後回家與家人訣別。
其實,那邊不是毒酒,她沒死。

某天,杜正倫譏笑任環怎那麼怕老婆 。
任環說:
「女人有三個時期很恐怖,
 少女時,坐在那,很端莊,不說話,像個菩薩,能不怕菩薩嗎?
 中年時,保護孩子像隻老虎,能不怕老虎嗎?
 到老太婆時,醜得像鬼,能不怕鬼嗎?
 我畏妻,有啥好奇怪的啊?」



------------------------------------
我是因為這與夫妻關係相關,才放在此類。
------------------------------------
註1:李敖參選立委對話錄(jarvisdd編製)
我承認我怕女人,唐朝有個任圭§應作任環§
唐太宗要給他討小老婆,他為了怕大老婆,寧願違反皇上的命令,不敢討小老婆。
任圭他說,女人一生有三個階段都是男人怕的,
少女時代坐在那,很端莊,不說話,像個菩薩,能不怕菩薩嗎?
中年時代保護孩子像隻老虎,能不怕老虎嗎?
到老太婆時候,醜得像鬼,能不怕鬼嗎?哈哈哈 。


註2:太平廣記/卷第248
唐管國公任環酷怕妻。太宗以功賜二侍子,環拜謝,不敢以歸。
太宗召其妻,賜酒。
謂之曰:「婦人妒忌,合當七出。若能改行無妒,則無飲此酒。不爾,可飲之。」
曰:「妾不能改妒,請飲酒。」遂飲之。比醉歸。與其家死訣。其實非鴆也,既不死。

他日,杜正倫譏弄環。環曰:
「婦當怕者三,初娶之時,端居若菩薩,豈有人不怕菩薩耶。
既長生男女,如養兒大蟲,豈有人不怕大蟲耶。
年老面皺,如鳩盤荼鬼,豈有人不怕鬼耶。以此怕婦,亦何怪焉。」
聞者歡喜。〈(出《御史臺記》)〉
§1. "比"醉歸:等到
2. 大蟲:唐朝稱老虎為大蟲§

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韻文_屈原<離騷>:譯文(1/3)

原文1~4: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網路翻譯:
顓頊啊,我是你的遠代子孫,伯庸——是我先祖的光輝大名。
歲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從天上翩然降臨。
尊敬的先祖啊,仔細揣度我剛剛下凡的時辰和啼聲,通過占卜賜給了我相應的美名。
給我取的大名叫正則啊,給我取的別號叫靈均。


這一段在說明身世。可略讀。


*****
原文5~8: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紐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翻譯:
上天既賦予我這麼多內在的美質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養自己的品性。
我披着噴吐幽香的江離和白芷啊;又聯綴起秋蘭作爲自己的佩巾。
光陰似箭,我惟恐抓不住這飛逝的時光,讓歲月來塑造我美好的心靈。
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拔取坡上的木蘭,傍晚,我揹着夕陽在洲畔採摘宿莽(來潤德潤身)。


憂慮光陰過太快,意思是:珍惜時光。
惜時有何用?將其用在修德(治國之操守、才能)。
道德如同秋蘭一樣芬芳,要珮戴在身上。修德猶如摘花,摘那最純潔的花。
我覺得要把"木蘭、宿莽",關聯到"治國之操守、才能",
或說:以具象的妝扮外在,形容抽象的莊嚴內在。


*****
原文9~12: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翻譯:
太陽與月亮互相交迭,未嘗稍停,新春與金秋相互交替,永無止境。
想到樹上黃葉紛紛飄零,恐怕美人頭上也添上絲絲霜鬢!
"不趁壯年時棄去惡穢",為什麼不改變這種態度?
我乘著馬飛快猛奔!來!讓我前驅引路。

這在感嘆歲月流逝未稍停,美人也將遲暮。
常聽到的是"英雄遲暮",這裡卻作"美人遲暮"。而你覺得屈原在擔心誰年老呢?
屈原對自己才華有自信,願為風尚之前導。


*****
原文13~18:
昔三後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紐夫蕙茝?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昌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惟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翻譯:
古時我三王的有純粹的美德,自然就群芳畢集。
兼用了申椒和菌桂,豈會僅串結蕙草和白芷?
想那唐堯和虞舜真是正大光明,他們遵循着天地之道,邁向正途。
夏桀和商紂是多麼狂亂啊,只想走捷徑,抄小路,結果使自己走向困境。
結黨營私的人只圖苟且偷安,道途幽暗而險阻。
我倒不怕自己會遭受災禍?唯恐君王你的車駕將要覆傾!

前面以道德比作木蘭花,這裡的群芳同樣是道德,"治國之操守、才能"。
唐堯、虞舜有之,四海昇平;夏桀、商紂無之,傾覆重器。
屈原認為有小人亂政,想把國君領到夏桀、商紂所走的險途,
所以挺身而出對抗,不擔心自己遭不測,指憂怕國君被蒙蔽有危險。


*****
原文19~24: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忠情兮,反信讒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

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難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


翻譯:
我匆忙地奔走在你的前後左右,輔佐你追上先王的足跡。
你既不明白我之衷情,反而聽信讒言,對我惱怒。
我固然知道直諫會惹來麻煩,可是忍耐自制不住。
指著蒼天(九天)為我作證,一切都是為了靈修(國君你)的緣故!
當初您我約定,後來您竟反悔有了他心。
我並不怕被疏遠離去,唯嘆息靈修(國君你)的反覆無常。

(1)踵「武」:足跡。
(2)「靈修」是什麼,說法不一。應該指:楚國國君。
(3)"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由考據,這是後人加的,故不翻譯。


*****
原文25~32: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竢時乎吾將刈。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
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猒乎求索。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翻譯:
我已經栽培了九畹的蘭花,又種植百畝的蕙草。
我還分種了芍藥與揭車,將夾雜了馬蹄香與白芷。
我真希望它們能夠綠葉成蔭、枝幹參天,到時候就可以收割。
縱然我的香草枯萎,算不了什麼,可悲的是,所有芳草都將荒蕪。
大家爭着貪利奪權,憑著不饜足於求索。
用自己的想法去臆度別人,於是嫉妒的心眼便橫生。
瘋狂地追逐權利,那些都不是我心中所急。
我覺得自己的老境將要漸漸到來,只擔心美名來不及樹立。


這一段如前,屈原仍以南方美麗的植物來形容道德。而整段的意思好懂。
比較費解的地方是,當中的兩個字義。
1.「憑」不猒乎求索
 我手邊是三民書局出版的《新譯楚辭讀本》。
 他認為「憑」要翻譯成「滿」,我查教育部的字典,沒有相似的解釋。
 所以,我認為「憑」要翻成:依據、依靠。

2.羌內「恕」己以量人兮
「恕」,三民書局出版的《新譯楚辭讀本》:「王逸說:『以心揆心為恕』」
我覺得他之所以這麼說,是依憑《論語》。

文天祥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
什麼是仁?《論語》:「(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簡單說:推己及人
又《論語》也寫:「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也是孔子的核心思想。
什麼是恕?《論語》:「(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仍可說是推己及人
前者是「自己好,也讓別人好」的推己及人;
後者是「自己討厭的,也不要讓別人受這種討厭」的推己及人。
因此,我覺得離騷這裡的「恕」,意近於:推己及人。
而整句話,會翻成:用自己的想法去臆度別人。
我看有些人翻譯成:「原諒」,
該句白話會變為:"原諒自己來衡量別人",感覺不通順。


*****
原文34~39: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攬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脩兮,非時俗之所服。
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


翻譯:
清晨,我吮吸着木蘭花上的墜露,傍晚,我餐食着菊花瓣上的蓓蕾。
只要內心是真正的美好而又精純,我就是長久地面黃肌瘦又有何可悲?
我用木蘭的根鬚把白芷拴上,再穿上帶着薜荔花的蕊實。
我用菌桂的嫩枝連綴起蕙草,再絞起胡繩的一串串花蕊。
我是如此虔誠地效法古代的聖賢,絕非一般世俗之徒的穿戴。
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願沐浴彭咸的遺輝。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是名句。
彭咸,相傳是殷商時期的賢大夫,諫君不聽,自投水而死。
屈原說要追隨他的遺風,所以,下場跟彭咸相同。



---------------------------------------
參考資料:
參考1:原文出處

參考2:
1. 解析出處

2. 翻譯出處

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動物_如何分辨章魚、魷魚、中卷(透抽、小卷)、軟絲、烏賊(花枝、墨魚)


怎麼區分魷魚、中卷、透抽、小卷、軟絲、烏賊、花枝、墨魚、章魚?
看來看去,詹姆士這則影片最好懂,應當推薦!

上舉的所有動物都會噴墨汁,因此這項不能作分別彼此之依據。
咱們照著影片所述,一個個介紹。

一.章魚
這是最好區別的一個。
跟其他都不像,頭部無鰭,8隻腳,其他都是10隻腳。


二.魷魚
十隻腳,頭部的鰭集中在上面,成三角型。

三.中卷(透抽、小卷)
中卷、小卷(小管)是同一種生物。幼體叫小卷、成體叫中卷。
再者,中卷跟透抽一樣,北部人講中卷、南部人講透抽(台語);
十隻腳,頭部的鰭集中在上部,成菱形(如上圖)。


四.軟絲、烏賊(花枝、墨魚)
烏賊(台語:目賊仔),又稱花枝、墨魚。
軟絲、烏賊兩者長很像,十隻腳,頭部的鰭從頭上到頭下,但是不同生物。

軟絲
烏賊

 兩者差別在頭內的骨頭。
 軟絲是透明狀軟骨。
軟絲的透明軟骨

烏賊則是白色海螵蛸,見下圖。下附的影片是殺烏賊。
烏賊的海螵蛸





-----------------------------------
圖片來源:
章魚圖片來源

海螵蛸圖片來源

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

古籍_《孟子》<公孫丑上>:2. 何謂知言?

原文出處:孟子 -> 公孫丑上 橘色底
朱熹的注釋:四書章句集註/孟子集注卷三 黃色底

------------------------------------------------------------------------------------------------------------------------

(公孫丑:)「何謂知言?」
(孟子)曰:
「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先將此段翻成白話,再說朱熹注釋的大意。
語譯:
公孫丑問孟子:「什麼叫能識別言論呢?」
孟子答:
「偏曲的言論,能知道它蒙蔽的地方;
 放蕩的言論,能知道它陷入錯誤的地方;
 邪僻的言論,能知道它違反正道的地方;
 躲閃的言論,能知道它理屈詞窮的地方。
 這四種言論從心生起,就必定危害政治,從政治上表現出來,就危害到各種事業。
 聖人復生(比如孔子,他如果還活著),也必定認為我說的是對的。」

〈詖,彼寄反。復,扶又反。此公孫丑復問而孟子答之也。
詖,偏陂也。淫,放蕩也。邪,邪僻也。遁,逃避也。四者相因,言之病也。
蔽,遮隔也。陷,沈溺也。離,叛去也。窮,困屈也。四者亦相因,則心之失也。
朱熹這段是,注音跟單詞解釋,並說:這四種言論,都是心理的過失(病態)。

人之有言,皆本於心。其心明乎正理而無蔽,然後其言平正通達而無病
苟為不然,則必有是四者之病矣。
即其言之病,而知其心之失,又知其害於政事之決然而不可易者如此。
人說話,一定本源於內心,內心的所思所想。
如果內心端正,說的話便正派、通情達理。反之,則不然。

非心通於道,而無疑於天下之理,其孰能之?彼告子者,不得於言而不肯求之於心;
非得在根源下功夫,也就是心地。

至為義外之說,則自不免於四者之病,其何以知天下之言而無所疑哉?
程子曰:
「心通乎道,然後能辨是非,如持權衡以較輕重,孟子所謂知言是也。」
又曰:
「孟子知言,正如人在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
 若猶未免雜於堂下眾人之中,則不能辨決矣。」
正因為孟子內心通於正道,才能辨邪識偽。



*****
這一段,「知言」要怎麼翻才好,讓我很感興趣。
此段之前,孟子談不動心、善養浩然之氣,也說過他"知言"。
又,通段讀,會感覺「善心說好話,壞心出惡語」,如同我愛說的那句:舌者,心之苗。
總之,可從言談中,辨人善惡吧,且修善從心起。
因此,我以為翻譯成「識別言論」,雖差強人意,但好理解。


古代人說:「才德兼備」。才是才華,德是道德。
用現代的話,才,就是專業能力,德,就是人格品德。
而且,專業能力,人格品德,最好作兩碼事。
有人會說:
「勤能補拙,性格勤勞的人,現在專業即便不夠,日後可以趕上」;
又或者,
「一個與人為善的人,職場上,雖然專業能力不足,
 但其他人樂意教導,他學會了,也能彌補回來。」
我同意以上兩種情況的可能性,然而,當他們說「專業不夠、不足」之時,
同時也承認專業之必要性,評判方式則以公平公正的制式衡量標準,比如證照、執照。
人格品德是基本要求,專業能力亦不可或缺。
不要拿「人格品德良優」冒替「專業能力不佳」,解決不了問題的。
即便"政治",也需要專業。


我為何說這個?
因為我常聽到有人說:「別人出自一片善意給建議,斷無拒絕之理。」
試問:假如你生病時,
有人真心誠意建議你食補,跟醫師出自專業開藥給你,你會選哪個呢?
我太常看見,有很多人高估了人格品德的重要,
覺得對方給我的觀感好,他說的就是對的,而忽視專業。



------------------------------------------------------------------------------------------------------------------------
2019.01.24
------------------------------------------------------------------------------------------------------------------------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札記-飲食-嚐四咖啡品種

我好像是國小時初回嚐純咖啡,第一感覺是:「這是撲鼻香的中藥吧?」
好長一段時日,我喝咖啡會狂加糖與奶精(現在不會了),
所以,我真正能接受的,是咖啡牛奶。
聽人講咖啡能「回甘」,我想那人瘋了嗎?便好奇問咖啡上癮的同事,
他說:「好的咖啡順入喉嚨,味道由苦轉甜,甜到會大喊一聲"甘"。」
想想我也是如此,不過我的"甘",發第四聲罷了。


有的人吃東西能講出味道的層次感,
什麼外脆、中軟、裡嫩,別生異趣,嘴裡演奏交響樂;
什麼肉鮮、菜甜、果香,互別苗頭,口內遊行嘉年華;
喂~不就肉、菜、水果擱一塊,哪有那麼神奇,
去麥當勞點個漢堡加蘋果派就有了阿(翻白眼)。

還有的人能一一道出食材佐料,我沒那能耐,
我會說那是氧原子、氫原子、碳原子...碳水化合物所組成的吧(轉圈圈)。
我嗅覺、味覺並不敏銳,從來不是專業饕客,與其說好吃,不如說嚐鮮跟風,
吃了會說:「喔~原來受歡迎食物長這樣」,
然而,說完我仍是不甚了了,依舊人云亦云。

上個月,一個朋友給我四種咖啡品種的掛耳式咖啡包。
換個方式吧,不聽人說,自己先試。
這回喝之前,不查各個特色,怕被干擾,忽略自個真實感受而附和。
先把品嘗後的直覺寫下,再跟其他人(跟產商)比對,看是否與一致。


首位上場是(衣索比亞)西達摩,我覺得:較著者是它的酸,資料(註1)說是果酸。
原敘述為:
「與一般非洲咖啡不同的是,西達摩有清澈的果酸,
 滑潤的口感,並帶有精緻的花草氣味。」除了酸,我其餘沒發覺,呵呵。


其次是(瓜地馬拉)安提瓜花神,我認為:微苦,嚐不出酸味,具特色的是芳香。
資料(註2)則講它:「 中度口感,圓滑柔順,花香味,微酸。」
看起來出入很大,哈哈。


再來是精選巴西,與前二相比,這是最不苦的,而香氣,遜於安提瓜花神。
資料我懶得查了,肯定不一樣,而且我以為,雖然我現在說得出差別,
但喝完一輪後,過一段時間再隨便挑一種給我喝,讓我猜產地,我很可能沒辦法。
像我昨天去星巴克,店員跟我說要不要換特選咖啡豆,好像說的是"安提瓜花神",
可是,我喝起來跟之前他們泡的沒啥兩樣呀,平白地被加了10塊錢,犯啥傻呀。


最後耶加雪菲,它跟"精選巴西"差不多。
或許是因為兩次喝的時間間隔有點久,我不太區別得出兩者差異。

回想起來,我沒聽過正經美食家如何描述咖啡口感,
但知道絕對不是科學用語:幾級的酸甜苦辣。
他們既要將抽象味覺形象化,
又得說得高尚且引人共鳴(讓聽的人說:對對對、就是那樣),可想其難度。
《世說新語》裡的:白雪紛紛何所似?
一個說"撒鹽空中差可擬",另一個說"未若柳絮因風起"。
同是形似、好懂,柳絮比鹽更顯高雅,而這就是好說詞的範例。

形容飲料,我倒是常聽綜藝美食節目的愛用格式:
有以花果去摹繪的,如,這有XX花或果之香,XX花或果之甜。
(目前為止,沒人用過榴槤香)

亦有誇張地分段雕飾從口至喉之過程的,
像是說:初入嘴巴淡而無味,滑到舌根氣味點燃(有時會說爆炸),
進了喉嚨後勁紛湧,掀一次次滔浪,越墊越高,越墊越高,雲深不知處了...
接著臉露浮誇的愉悅。不至於喝個咖啡,會達「夕死可矣」的境界,
但肯定要為收視率,說得這番俗得有力、言大而夸吧。

我可沒有商業壓力,喝個東西不需要演義得像漫畫。
我的結語很簡單,總歸一句,"耶加雪菲"喝起來差不多像"精選巴西"那樣。
以上。



------------------------------------
註1:西達摩--讓人愛恨交纏的精品咖啡


註2:安提瓜 花神咖啡豆 Antiqua Flora

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札記-文物-(中國)玉觿

文物通常都先是以實用,漸漸變成美觀裝飾或象徵意涵。
像"觹",原本是拿來解繩的,開始使用時間是在(中國)人懂得結繩記事之後,
人們出門會帶繩,有如現在購物袋的概念,不好拿的東西便綁起來。
回家後,便用獸骨作的"觿"解開。

註1
從商朝(註2)起,有人拿玉作成觹,玉觿,此即不再以實用為主。
其表徵意義,舉二種說詞:
一.聰穎智慧,具有解決困難的能力。
  見於《說苑》脩文:「能治煩決亂者佩觿」(註3)
二.意味能「解開心結、解開煩惱」,但願被贈者寬心。(註4)
 
 
同理,不就可以送象棋給人,祝福他有馬子、有車、和愈來越帥吧~開玩笑的。



-----------------------------------------------


玉觿為角形玉器,造型可能來源於獸牙。
原始社會有佩帶獸牙​​的習俗,後來以玉仿之,遂有玉觿之形。
玉觿於商代流行,其後歷西周、春秋戰國,至漢而不衰,漢以後消失
玉觿除用於佩帶裝飾的功能外,古人還以此作解繫繩結的工具
...同時,佩帶玉觿被認為具有解決困難的能力,是一個人聰穎智慧的表現。




註4:
一是它作為成年人或已婚少年的標誌性的腰間佩飾物,表示佩帶者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觽年」一詞指的正是佩帶由獸骨製成的解繩結飾物的年齡——童年;
三是古時青年男子佩觽多與戀愛有關,說明他想解開女子的心結,
 即有一層渴望愛情的美好的含義。

2018年1月11日 星期四

語文_『青春舞曲』

從前聽苦苓的廣播節目,
他說當兵時,為了多放天(公)假離開軍營,報考公職考試,
連長看他考試科目裡有阿拉伯文(應該跟外交部有關),
就問他:「你怎麼跑去考這個,你會阿拉伯文嗎?」,
他說:「會阿,我會阿拉伯數字1,2,3,4....」

這麼說來,我也會葡萄牙文了,萬歲牌的Viva,就是葡萄牙文的"萬歲",
我還會念維吾爾語的"鵪鶉",而且不只我會,我認為我們這一輩的都會,
因為大家從小就聽過『青春舞曲』這首歌。
註1:鵪鶉
歌詞中的幾句是:「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別得那呦呦 別得那呦呦。」
裡面"別得那呦呦"的"別得那",即是維吾爾文的"鵪鶉"(註2)的音譯。
原文寫法:بۆدۈنە,發音:bödüne(註3),
由於維吾爾文書寫是從右到左(註4),但我們發音習慣由左唸到右,
所以,你會看到寫法(بۆدۈنە=enüdöb)跟發音是反向的。

王洛賓先生改編新疆民歌成『青春舞曲』時,
考慮歌詞及音律問題,為保留特色,沿用原發音。
所以,歌詞中才會有"別得那呦呦"的詞句,而且,我的青春小鳥就是鵪鶉呀。



----------------------------------------------------
註1:圖片來源

註2:
1. 膾炙人口的《青春舞曲》背後卻有著迷一般的身世
歌詞中唱的「別的那」維吾爾族語即「小鳥」的意思。這是一種類似鵪鶉一樣的野生小鳥。
...在原來的民歌中「別的那呦呦,別的那呦呦」是十個音節,
「別的那」是維吾爾語「小鳥」的意思,
如果用漢語直譯過來,就會唱成「小鳥小鳥呦呦、小鳥小鳥呦呦」。

2. 金石堂的:《掀起你的蓋頭來:王洛賓永遠的青春舞曲》連載試讀
『青春舞曲』是在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年間完成的。
這首歌原本是支舞曲,小調式的曲風,奔放、開朗的情緒極富新疆維吾爾人的民族風格,
是一位來自新疆的流亡知識分子在青海教王洛賓唱的。
在改編過程中,王洛賓不論寫曲還是填詞,都希望秉持保留民族語言的美,不損傷其音韻。
因此,在改編這首〈青春舞曲〉時,王洛賓展現出他對原創作的堅持,
以及他在中國文學詩詞方面的造詣,
雖然只是短短幾句歌詞,卻蘊含了詩詞與音律的藝術講究與美學。

一九三九年,王洛賓蒐集到這首新疆民歌,
在做漢語轉譯的時候,出現一個讓他傷腦筋的問題。
這是一首舞曲,原本歌詞裡的「別得那呦呦,別得那呦呦」是十個音節,
而這「別得那喲喲,別得那喲喲」是維吾爾語,是指小鳥的意思,
如果按照原本漢語填入曲譜裡,就會是「小鳥小鳥喲,小鳥小鳥喲」只剩六個音節,
這不僅不符合曲調要求,也失去原本民歌的味道。
而且,王洛賓總感覺唱小鳥韻腳怪怪的,幾經思考,他決定保留原本的語言,
將「別得那呦呦」變成歌曲裡的語助詞,
這麼一來就不僅能保留完整的十個音節,還可呈現一種異域曲風。


註3:
查:鵪鶉
發音:bödüne 維吾爾文:بۆدۈنە

2. 維吾爾語 蒙古語 通音 通義詞比較裡面:Boedine Boedvn鵪鶉,
前者他說維吾爾語,後者是蒙古語,這與我查到的辭典發音有出入。



註4:維基:維吾爾語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