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札記-宗教-希臘神之起源※


神話源頭混沌,後來趨於統一

一般而言,討論希臘神話的文章或書籍通常只引用同一神系的神祇。
然而,查閱維基百科的「希臘原始神」條目,
會發現至少有六種神系存在,實際上可能更多,但已經亡佚。
這些系統的創世神明——即第一代神明之父(母)——各不相同。
隨著時間推移,可能由於不同族群文化的交流,
第二代或第三代神明之後開始融合、交錯,出現了共同的名字或共享的神話情節。

這種神明系統的交融情況,類似中國的《封神榜》(不涉及統獨議題)。
若不參考早期文獻,僅閱讀《封神榜》之類的神話著作,很容易誤以為該文化只有單一神系。
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希臘和中國,埃及也是如此。
因此,雖然現今人們自認熟悉赫西俄德《神譜》中的神明,但其成分並不純粹。
後世人援引這些神明故事時,常常已經摻入其他神系的元素,情況正如《封神榜》一樣。

***** 
赫西俄德《神譜》:較為系統化的神話體系
依據赫西俄德的《神譜》,神明的起源是卡俄斯(混沌,Chaos)。
關於卡俄斯是否可歸類為神明,存在爭議。
姑且不將祂算作神明,從祂而生的第一代神祇分別是:
蓋亞(大地,Gaia)、塔爾塔羅斯(地獄,Tartarus)、厄羅斯(欲望,Eros)、
倪克斯(夜晚,Nyx)和厄瑞玻斯(黑暗,Erebus)。

其中,厄羅斯(欲望,Eros)與厄瑞玻斯(黑暗,Erebus)結合,誕生了第二代神祇:
埃忒耳(光明,Aether)和赫墨拉(白晝,Hemera)。

蓋亞(大地,Gaia)單獨生育,也有了第二代神祇:
烏拉諾斯(天空,Uranus)、蓬托斯(海洋)以及烏瑞亞(山脈)。
此後,祂們的親屬關係和血脈流傳就如一本難以梳理的爛帳。
不過,我們可以察覺到,這些神明的希臘語名稱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關,
如天空、海洋、白日、黑夜等。


*****  
以宙斯為原點認識希臘神譜,較為容易

我們可以從眾所周知的奧林匹斯眾神之王宙斯為原點,粗略整理。
  • 宙斯的祖父是烏拉諾斯,第二代神祇。
    • 烏拉諾斯的祖父(母)是神明的起源。
    • 烏拉諾斯被其子克洛諾斯切斷生殖器,丟進海中,形成浪花,
      從中誕生了阿芙蘿黛蒂(維納斯)。
    • 烏拉諾斯的下一代為泰坦神系。
  • 宙斯的父親是克洛諾斯,屬泰坦神系,第三代神祇:
    • 克洛諾斯(古希臘語:Κρόνος,羅馬化:Krónos;拉丁語:Cronus),
      最終被宙斯所弒。
  • 宙斯屬於奧林匹斯(山)神系,祂有七次婚姻。
    他的子女,不計較合法非法,有的是人,有的是神。
  • 倪克斯譜系(曾祖父輩的分支):
    倪克斯是宙斯的曾祖輩,祂的譜系便是宙斯曾祖父輩的分支。
    • 包括命運三女神、不和女神、誓言女神等,我並不熟悉。
  • 蓬托斯的譜系(祖父輩分支):
    • 蓬托斯與烏拉諾斯同輩,祂的譜系算是宙斯祖父輩的分支。
    • 蓬托斯的譜系有涅柔斯,涅柔斯生有眾海洋神女。
      蓬托斯的譜系中還有蛇髮女妖梅杜莎、三頭巨人革律翁、
      地獄犬刻耳柏羅斯、水蛇許德拉、怪物奇美拉、斯芬克斯、拉冬等。



--------------------------------------------------------------------------------------------------------
照片為:Charles-Antoine Coypel: Jupiter and Juno on Mount Ida



2024年8月4日 星期日

音樂_短視頻背景音樂:法國電影【盡情遊戲】的插曲※

 

此篇記錄用。

此曲常作短視頻的背景樂,表現荒謬、俏皮。
原以為是十八、十九世紀的鋼琴練習曲,實際竟是十多年前電影插曲。
該電影是法國的【盡情遊戲】,我未曾看。
從Youtube的敘述:「....和電影的風格一樣--詼諧幽默又荒誕」,想必是部搞笑劇。

待我有機會觀賞,再添一些觀後感。


2024年8月2日 星期五

化學_鴆毒、砒霜※

成語「引鴆止渴」的「鴆」是一種毒鳥,渾身毒素(註1),人們從其羽毛取毒。
從中文文獻記載的習性、樣貌,對應不到現有鳥類,僅存在傳說之中。
因此,有人說「鴆毒」是對「劇毒(對人體有害)」的統稱(註2),不是真有一毒叫「鴆毒」。

明朝王圻《三才圖會》(註3)有「鴆」畫像,但我猜是他個人想像,如下:


其描述文字為(註4):
 鴆,毒鳥也。似鷹而大如鴞也,紫黑色,長頸、赤喙,長七八寸。
 作?聲。雄名:運日;雌名:陰諧。天晏無雲則運日先鳴;天?陰雨則陰諧鳴之。
 故《淮南子》云:「運日知晏,陰諧知雨也」。
 食蝮蛇,蛇入口則爛。屎溺若石,石亦為之爛。
簡單翻譯成白話:
鴆是一種毒鳥,貌似老鷹,大小如鴞(可以想像成貓頭鷹)。
羽毛紫黑色,長長的脖子,赤色的喙。身長7、8寸。聲音?
雄鳥稱「運日」,雌鳥稱「陰諧」。
天快放晴(由雨轉晴),運日先啼叫;天欲陰雨(由晴轉雨),陰諧先鳴啼。
因此,《淮南子》(註5):「運日知道將晴,陰諧知道將雨。」
鴆以蛇為食,蛇一入口即爛。在石頭上大小便,石頭亦為之腐爛。


*****
我個人偏向於認定「鴆毒」不專指某種劇毒。
但有人講它是「砒霜」(別名:信石),三氧化二砷(註6)。
在武俠小說世界,「砒霜」還被稱呼成「鶴頂紅」,形容它顏色跟鶴頂一樣紅,如下圖。
然而,砒霜與鶴一丁點關係皆無,鶴血、鶴頂等亦無毒。
說個題外話,鶴頂的紅是因為牠禿頭,頂上無毛,皮膚裸露呈鮮紅色(註7),越年輕的鶴越紅。


事實上,三氧化二砷為白色,溶於水中無色無味,下圖是三氧化二砷粉末。
砒霜也應該是白色,之所以呈現紅色,是混有大量的硫或硫化物的緣故。




--------------------------------------------------------------------------------------------------------------------------
1. 鴆毒,或許是「劇毒」的別名、統稱。既沒有「鴆」這種鳥,也沒有「鴆」這種毒。
2. 武俠小說中的「鶴頂紅」是砒霜,化學式As₂O₃(三氧化二砷),應呈白色。
 而當雜有大量的硫或硫化物,顏色則像鶴頂一樣紅。「鶴頂紅」是對它的形容詞。
--------------------------------------------------------------------------------------------------------------------------

註1:別被電視劇騙了!古代毒藥「鶴頂紅」是假的 專家揭真相
○鴆毒實際上也是一種被虛構出來的東西,于賡哲提到,
傳說中有一種毒鳥叫做「鴆鳥」,擁有細長的脖子和腿,且渾身都帶毒,
無論爪子、羽毛都有毒性,據說有人為了下毒,偷偷拔了一根鴆鳥的羽毛,
在酒杯裡攪拌幾下,就能製成一杯毒酒。

○鶴頂紅這個名詞早在宋代就出現了,蘇軾在詩歌中曾寫道「掌中調丹砂,染此鶴頂紅」,
只是這時的鶴頂紅單純用來形容紅色;
到了明代以後,鶴頂紅才逐漸取代鴆毒,變成一種毒藥的名字。
[鶴頂紅這個詞彙,是宋朝才有]


註2:
鴆是一種傳說中的毒鳥...後人把毒藥也雅稱為鴆。

2. 問chatGPT:鴆毒的成分,以下是回答:
歷史學者和毒理學家曾經對古代文獻中的各種毒藥進行過研究,
推測鴆毒可能只是當時人們用來形容某種致命毒藥的通稱,而不是特定的化學物質
古代的毒藥可能是由多種有毒植物、動物或礦物提取物混合而成。
例如,某些有毒的植物(如曼陀羅、斑蝥)
或動物(如毒蛇)的毒素可能被用來製作類似於鴆毒的毒藥。


註3:明朝王圻《三才圖會》鳥獸圖會卷2


鴆是一種毒鳥,相傳以鴆毛或鴆糞置酒內有劇毒
泛指飲毒酒所致中毒者。傳説鴆是一種傳説中的猛禽,比鷹大,鳴聲大而淒厲。
羽毛紫黑色,長長的脖子,赤色的喙。
因食各種毒物,所以其羽毛有劇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鴆酒,
毒性很大,幾乎不可解救。久而久之鴆酒就成了毒酒的統稱。
雄鳥名叫運日,雌鳥名叫陰諧,江南人還把它叫做同力鳥。...
鴆的屎拉在石頭上,石頭也會腐爛如泥。


註5:《淮南子·繆稱訓》
雄鴆叫鳴將預報天要放晴,雌鴆鳴唱將預報天要下雨。


註6:
1. 百度:鶴頂紅 圖片來源

2. 維基:三氧化二砷 圖片來源


屬於鶴形目鶴科的丹頂鶴只有1種,
成鳥除了頸部和部份飛羽為黑色外,全身羽毛都是白色,
禿頭的丹頂鶴頭頂皮膚裸露呈鮮紅色,體型高大約150公分高,
雜食性,常在沼澤或寬闊的草生地覓食,以昆蟲、魚蝦和植物的根莖為食。



2024年7月30日 星期二

音樂_短視頻背景音樂:You※


這首音樂YOU,時時作為社交平台的短視頻的背景音樂,
可能是電影評論,短電影(小品)...等等,其內容以哀傷居多。

作曲者是一樂隊Approaching Nirvana,沒直譯的中文名。
Nirvana是「涅槃」,真是佛教梵文涅槃那個字。
佛光大辭典:
 梵語 nirvāna,巴利語 nibbā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隸槃那、抳縛南...

網路上,幾乎沒有對這樂隊的中文介紹。
百度(註1)是我唯一找到的一個:
 Approaching Nirvana是一個樂隊,形成於2009年,由Sam Willson和Andrew Sinclair組成。
 早在2010年,Approaching Nirvana的音樂作品就開始被各大媒體廣泛使用,
 到了2012年,這個獨立的地下電子音樂製作團體已經擁有了Bandcamp銷量第一,
 YOUTUBE電音類點擊率第12的成績。
 他們還贏得了兩項著名賽事的第一名。
 (Nick Carter’s “I’m Taking Off”和LIGHTS’“Everybody Breaks a Glass.”混音)。

除了這首外,據說還有四首有頗有名氣。
1. Sugar High

2. 305


3. Mount Olympus
4. Still Lying There



Sugar High和305,屬輕快動感的電子音樂,
Mount Olympus給人空曠遼闊之感,Still Lying There則覺玄密幽幻吧。
我是找資料才第一回聽過這四曲,我認為容易記住旋律的,僅『You』。



---------------------------------------------------------------------------------------------------------
Approaching Nirvana的『You』,一首時常聽到的短視頻背景音樂。
---------------------------------------------------------------------------------------------------------




2024年7月28日 星期日

音樂_流行曲:三振舞音樂scratching※


近來,此曲似乎正當風行,我不看棒球賽的人,聽到的頻率卻如此之高。
它是鼓動球迷情緒的音樂,與此同時,身材曼妙啦啦隊的舞蹈搭配必不可少!

音樂中有個特別的音效(看後面廣告,便知道我在說什麼),
我有七八成把握說它是TurnTable scratching產生的,
中文好像叫作「打碟」吧,我好陌生的詞彙,呵呵。

當聽到那一聲時,我回想起遙久、不知何年的一支海尼根(Heineken)廣告,
重現1982年scratching的誕生(註1)。


*****
後話:
未取得這廣告相關資訊前,
我問過ChatGPT(註1),它回覆Coca-Cola: The Breaks 2014 commercial,
可是,以此字串搜尋,無果。
我乾脆叫ChatGPT找給我,它也是找尋不到,反要我去可口可樂的官網查詢,但徒勞。
最終,是幸運地靠著ChatGPT的回答中幾個關鍵字,在youtube尋得想要的影片。



--------------------------------------------------------------------------------------------------------------
三振舞樂曲裡的scratching音效起源,
有一說是在1982年的某一次小意外,海尼根啤酒將此事拍成廣告。
(當時打翻的飲料,應該不是海尼根)
--------------------------------------------------------------------------------------------------------------

註1:另則起源說:


註2:chatGPT給我的回覆
1. 第一則:
第一個使用“pitch bending”技術的DJ被普遍認為是Grandmaster Flash。他是嘻哈音樂和DJ文化的先驅之一,於1970年代中期開始在紐約布朗克斯區進行DJ表演。Grandmaster Flash是DJ技術創新的重要人物之一,包括“cutting”和“back-spinning”等技術。儘管“pitch bending”本身的具體時間點和創始人可能難以確定,但Grandmaster Flash無疑對DJ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確實有一個著名的可口可樂廣告,介紹了這段歷史。這個廣告名為“Coca-Cola: The Breaks”,於2014年發布。廣告展示了DJ Kool Herc在1973年發明“break”技術的歷史,這是一種將兩張唱片上的同一段落連續播放的技術,從而創造了持續的音樂節奏。雖然這個廣告並未特別提到“pitch bending”技術,但它確實展示了DJ文化的早期發展和創新。

您可以在網上搜索“Coca-Cola: The Breaks 2014 commercial”來找到這個廣告並觀看。

2. 第二則:
I couldn't find a specific Coca-Cola commercial that details the history of the first DJ to use turntable techniques, such as slip-cueing or scratching. However, Coca-Cola is well-known for creating iconic ads that touch on various cultural milestones, such as the famous 1971 "Hilltop" commercial featuring the song "I'd Like to Buy the World a Coke," which promoted themes of unity and harmony​ (Coca-Cola Company)​​ (Remember That Commercial)​​ (Coca-Cola Company)​.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more about Coca-Cola's history and its influential ads, you might want to check out their official website or YouTube channel, where they often share their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commercials.


2024年7月26日 星期五

化學_中國古代綠色顏料來源※


王希孟(1096年—1119年,註1)的《千里江山圖》是宋朝的彪炳之作。
數數過去了九百多年,它的綠色、青色迄今依舊鮮豔奪目,令人驚異。
我不是想討論它的畫派、技巧、佈局,我真正好奇的是,為何色澤不褪?

主因是原料。
據ChatGPT的資料,古代綠色顏料相對於其紅色、藍色(三原色的另兩個),是稀缺的。
原因如下:
 天然綠色顏料的稀缺性
 1.礦物綠色顏料:
  • 孔雀石:一種天然銅碳酸礦物,提供綠色顏料,
    但萃取和加工過程複雜,而且這種礦物並不廣泛分佈。
  • 綠松石和綠簾石:其他提供綠色顏料的礦物,
    但也不容易取得,而這些礦物往往用於珠寶和裝飾品而非顏料。
 2.植物綠色顏料:
  • 植物萃取:許多植物可以提供綠色顏料,但色澤往往不穩定,容易褪色或變色。
    例如,菠菜和其他綠色植物雖然可以提取綠色汁液,但這種顏料不耐久,容易氧化。
  • 靛藍和黃色混合:古代有時會透過混合藍色的靛藍和黃色的植物顏料來製得綠色,
    但這種方法難以保證顏色的純正和穩定性。
 技術限制
  • 化學穩定性差:許多天然綠色顏料在使用過程中會發生化學變化,導致顏色褪色或變暗。
    例如,某些銅綠顏料容易氧化變黑。
  • 萃取技術落後:古代萃取加工顏料的技術較為落後,
    導致許多潛在的綠色顏料無法被有效利用。

而《千里江山圖》的綠色顏料成分及如何上色是:
 1.主要綠色顏料成分
 石綠(Malachite)
 主要成分:石綠的主要成分是鹼式碳酸銅(Cu₂(CO₃)(OH)₂)。
 來源:石綠是一種天然礦物,主要透過研磨孔雀石礦石而獲得。
 特點:這種顏料顏色鮮豔,穩定性較好,不易褪色。
 2.其他相關顏料
 石青(Azurite):
 主要成分:石青的主要成分是鹼式碳酸銅(Cu₃(CO₃)₂(OH)₂)。
 來源:石青是一種天然礦物,透過研磨藍銅礦獲得。
 用途:通常與石綠一起使用,用於表現風景畫中的藍色部分。
 3.使用方法(上色)
 研磨:將孔雀石或藍銅礦礦石研磨成細粉,作為顏料。
 混合:將研磨好的顏料粉末與膠質(如阿拉伯樹膠或魚膠)混合,製成可用的顏料。
 上色:在繪畫過程中,藝術家將這些顏料應用於畫布或絹布上,
    利用其天然的礦物色澤來表現風景畫中的青綠和藍色部分。


我們知道唐三彩(黃、綠、白)亦包含綠色。是不是跟國畫的來源相同?
以下引自ChatGPT的答覆:
 與唐三彩的綠色顏料來源相對比,
 古代其他綠色顏料的來源和製作方法有一些相似之處,但也有顯著的不同:
 礦物顏料:如孔雀石,這是一種直接從礦物中提取的顏料,通常用於繪畫和裝飾。
      而唐三彩的綠色主要透過銅氧化物在特定環境下燒製而獲得。
 植物顏料:如靛藍和其他綠色植物萃取物,主要用於紡織品染色,而非陶瓷。
 化學合成:古代化學技術有限,許多顏色依賴自然界的礦物,而非現代的化學合成技術。
 總體而言,唐三彩的顏色來源與古代其他綠色顏料的來源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
 如使用礦物和金屬氧化物,但唐三彩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特定的釉料配方和燒製工藝,
 使得其顏色鮮豔且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簡言之,唐三彩的綠,是銅氧化物;國畫是孔雀石,銅碳酸礦物的石綠、石青。
是故,不太相同。



---------------------------------------------------------------------------------------------------------------------
1. 古代綠色顏料是稀缺的。
2. 國畫的綠色來自孔雀石等的銅碳酸礦物,萃取不易,或靠靛藍和黃色混合調出。
3. 唐三彩的綠,是銅氧化物,特定環境下燒製而獲得。
---------------------------------------------------------------------------------------------------------------------
圖片來源:維基:王希孟

畫中遠近山水,氣勢開闊,
村舍集市、漁船客舟、橋梁水車和林木飛禽,筆墨工致,位置得宜;
全卷青綠重設色,表現了山河秀麗。
被認為是北宋青綠山水畫中的彪炳巨作,景物虛實遠近,比唐代青綠畫作更具表現力。



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中地_台灣新北野柳※


新北野柳周遭沒有柳樹,亦無聽聞有柳林等遺跡,何故以「柳」為名呢?
這已有高認同度的答案:
如故事(註1)所寫:西班牙文「魔鬼岬角」的音譯字。
 當年西班牙人航行基隆和淡水之間,因在經過野柳岬角處常會觸礁擱淺
 並遭當地原住民趁火打劫,所以在地圖上標示 Punto Diablos。
 西班牙文的 Punto 就是岬角,Diablo 即英文的 Devil,
 就是魔鬼的意思,可見那時西班牙人把野柳視為可怕的魔鬼岬角。
 西班牙文 Diablo,可以確定就是臺語野柳(音 iá liú)的來源

 荷蘭人在 1642 年把西班牙人逐出臺灣後,對野柳的地名大都跟隨西班牙人的稱呼,
 荷蘭地圖對野柳標示 Duijvel hoek,Caap Diable,都是魔鬼岬角的意思。
 野柳的地名由來竟是魔鬼,雖然有點煞風景,卻展現了真實的地理和歷史!

並且,也存有異說:
如某旅館(註2)對野柳地質公園的描述:
 野柳地名的由來普遍有三種說法:
 1.平埔族社名之音譯;
 2.野柳(ia-liu)是以西班牙文的Punto Diablos(意即"魔鬼之岬角")的Diablos,
 省略"D"與"B"兩子音後產生的;
 3.野柳當地居民早期靠海維生,因腹地有限,稻米缺乏,需仰賴大陸沿海米商供應。
 每當運米糧途中,
 搬運工人背後的米袋經常被當地人以"鴨平嘴(台語,以細竹筒一端削尖)"戳破,
 讓米流出來再隨後撿拾。因此在米商交談中常會說:
 「又被"野"人給"柳"去了(台語)」,因故而得名。

異說即當中的1、3,但目前我沒聽過有其他人如此主張。

另外,我手上的《每日一冷,臺灣沒說你不知道》,解釋為何西班牙要佔領野柳:
 在菲律賓呂宋島發展的西班牙人,原本無意往北進入台灣,
 但得知日本豐臣秀吉打算以台灣為中繼站進攻呂宋島後,
 為了消除日後的疑慮,西班牙人在1626年時,便佔領了被台灣。

以1593年豐臣秀吉<高山國招諭文書>論之(高山國,或稱高砂),理由說得通。
維基(註4):
 豐臣秀吉招諭臺灣的作為,
 讓西鄰的明朝與佔有南鄰菲律賓群島的西班牙-葡萄牙聯邦感到緊張。
 明朝加強防禦澎湖,以防日本侵擾沿海;
 西班牙則準備率先攻占臺灣,以防日本南下。
 不久,豐臣秀吉、原田相繼去世,日本再度陷入內戰,「招諭」一事遂無疾而終。

西班牙殖民北台灣歷時16年,從1626年至1642年。



-----------------------------------------------------------------------------------------------------------------
1. 「野柳」來自西班牙文的「Punto Diablos(魔鬼之岬角)」,這是由於在那附近海域容易擱淺。
2. 西班牙之所以1626年占領北台灣,為防日本南下。
-----------------------------------------------------------------------------------------------------------------






註3:每日一冷,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你可以拿來說嘴的七十則冷知識》Page 078





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

札記-商業-南韓超商CU※


2012年,韓國FamilyMart重塑品牌,更名為CU(註1),下二圖是LOGO新舊變化。

舊Logo(註2):

新Logo(註1):


FamilyMart,台灣稱全家(超商),為日本所創、所持之品牌,
我有點懷疑南韓人此舉多少參雜有民族情感,蓄意與日本人劃清界線。
而更換的兩年後,2014年,日本FamilyMart便正式宣布退出南韓市場(註3)


我向ChatGPT問我的猜疑,它說那不是主因,具體原因有四:
第一.商業策略:
 韓國的FamilyMart由韓國本地企業BGF Retail經營。
 2012年,BGF Retail與日本FamilyMart的合作到期,決定不再續約,
 轉而推出自己的品牌CU(Convenience Store for You)。
 這樣可以讓BGF Retail在品牌和經營上擁有更大的自主權,不再受到日本母公司的限制
第二.本土化:
 BGF Retail希望通過改名,打造一個更加本土化的品牌
....(略)....
第三.品牌重塑:
 改名也是一種品牌重塑的手段...(略)...
 CU代表“Convenience Store for You”,強調便利性和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
第四.市場競爭:
 韓國便利店市場競爭激烈,包括7-Eleven和GS25等強勁對手。
 BGF Retail希望通過重新命名和品牌重塑,提升品牌辨識度和市場份額。

第一、第三、第四點,我沒行銷專業,不置可否。
然而,對於第二點「本土化」,我無法理解。
CU取自英文Convenience Store for You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字母,和南韓文化談何淵源?
或者,只要剔除日本元素...即是本土呢?
要說南韓特色的英文詞彙,我覺得是fighting,意思同於台灣人說的「加油」。
fighting可不是英美人士鼓勵別人的慣用法。
川普20240713遇刺離場時,連講三個fight提振士氣、鼓舞奮戰(不被暴力屈服),而非fighting。


貼合在地色彩,大陸俗稱「接地氣」,倒不是非得換招牌不可。
像麥當勞,前往世界各地開分店,都會入鄉隨俗(註4),推出當地限定餐。
在法國,有Croque McDo,經典火腿三明治;於日本,有培根馬鈴薯派;
處德國,有Das Nürnburger,漢堡包夾德式香腸。飲料選項多了啤酒,他國所無;
居印度,有McCurry Pan,外觀如台南棺材板;住菲律賓,能吃到由義大利麵及雞塊的套餐;
待義大利,可品嘗巧克力漢堡Sweety con Nutella等等。總而言之,事在人為。

連帶一提,南韓另一家超商GS25,25是24 hour + More,
意涵著比二十四小時營業服務再多一點,頗為有趣。



----------------------------------------------------------------------------------------------------------------
1. 南韓超商CU,2012年前的名稱是FamilyMart。
2. 2014年,日本FamilyMart與CU的經營公司拆夥,離開南韓市場。
----------------------------------------------------------------------------------------------------------------
照片來源:維基:CU (超商)

註1:維基:維基:CU (超商)




註3:
CU 的前身是源自日本的 FamilyMart,也就是台灣人熟知的全家。
2012 年,自日本引進 FamilyMart 的 Bokwang 集團改名為「BGF Retail」,
並決定重塑便利商店品牌,亦即棄用「FamilyMart」這個日本人取的名字,
選擇以「CU」作為新的品牌名,全面更新視覺識別系統。
結果韓國人這一著似乎讓日本人不太開心。
2014 年,日本 FamilyMart 正式宣布撤出南韓市場。
有人認為此舉背後反映了日本總公司對 BGF Retail 擅自脫離 FamilyMart、成立 CU 的不滿。

不過,對全家而言,最糟的結果就是出現和2014年撤出韓國時同樣的局面。
當時全家與韓國本地合作夥伴產生分歧,
全家撤出韓國市場,一下子喪失了約8,000家海外最大店舖網。


註4:



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

中地_<記承天寺夜遊>的黃州承天寺※

自這抖音影片:黃州承天寺,得出<記承天寺夜遊>之黃州承天寺大致位址,
如下圖,位於現湖北省黃岡市青磚湖北畔。

今日所見到的寺廟,是2011年(註1)在舊遺跡區域範圍內重建的,
寺貌如下照片,是否恢復舊觀(註2),我就不得而知了。


<記承天寺夜遊>之妙(註3),不啻文筆流暢,
文中包藴的閒逸高雅,如蘇軾另首詩的「人間有味是清歡」,令人舒坦。

大學時,一位黃姓學長跟我說:文中張懷民就是佛印禪師(了元禪師),與蘇軾常辯佛理的僧人。
除了他,我沒碰過任何人、任何文獻有此一說。現在,單從維基,便能勘誤。

維基詞條「張懷民」(註4):
 張懷民(?—?),名夢得,字懷民,以字行。又字偓佺。
 宋朝政治人物,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縣)人。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貶黃州(齊安郡)主簿,
 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黃岡縣南方),與蘇軾、蘇轍兄弟為好友。

維基詞條「佛印」(註5):
 佛印(1032年—1098年)俗姓林,名了元,字覺老,一說姓謝名端卿,
 北宋饒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鎮)人。 
 生於明道元年,幼聰慧,三歲誦《論語》 ,五歲能誦詩三千首。
 在竹林寺讀《楞嚴經》,不久出家,
 至廬山開先寺禮雲門下三世善暹禪師為師,十九歲時又到廬山圓通寺參謁居訥禪師,
 歷任淮山斗方寺、廬山開先寺、歸宗寺,丹陽金山寺、焦山寺、江西大仰山寺住持。

為何搞混呢?
我猜是佛印(了元)28歲時住過江州承天寺(註6,不是黃州承天寺)的緣故吧。



------------------------------------------------------------------------------------------------------------------
<記承天寺夜遊>的黃州承天寺,位於現湖北省黃岡市青磚湖北畔。
現今建築乃2011年重建。
------------------------------------------------------------------------------------------------------------------
影片來源:抖音視頻抖音

註1:宋名剎承天寺遺址已確認 佛教界將修復蘇軒貶抑地 (2011年12月09日)
中國佛教人士12月8日在湖北黃岡確認了北宋名剎承天寺遺址,
湖北省佛協副會長、黃梅妙樂寺方丈妙樂法師當場決定捐資1億元,
恢復這座見證大文豪蘇東坡被貶黃州期間創作眾多傳世佳作的場所。


註2:【第2815期】跟着书本去旅行之湖北篇 (2023年08月08日)  (照片來源)


註3:參考閱讀
這“美”也來自結尾的“精”。從文章結構看,結句屬“合”,就此打住。
從語意上看,它包藴豐富。“閒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地説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
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
月夜處處都有,卻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
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
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
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
在內心深處,他也不願做一個“閒人”。賞月“閒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閒人”的自我安慰罷了。
遊記以真情實感為依託,信筆寫來,起於當起,止於當止,猶如行雲流水,
於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原文:
而又謁圓通訥禪師。訥驚其翰墨曰:「骨格已似雪竇,後來之俊也」。
時書記懷璉。方應 詔而西。
訥以元嗣璉之職。江州承天法席虗(虛的古字),訥又以元當遷。
郡將見而少之。訥曰:「元齒少而德壯。雖萬耆衲。不可折也」。
於是說法,為開先之嗣。時年二十八,自其始住承天。

白話翻譯:
後來,了元又拜見圓通訥禪師。
訥禪師驚訝於了元的文筆,說他的骨格已經像雪竇,未來必成俊傑。
那時書記懷璉正要應詔赴西方,訥禪師讓了元接替懷璉的職位。
江州的承天寺缺少法席,訥禪師又推薦了元。郡守見了元,覺得他年輕而輕視他。
訥禪師說:「了元年紀雖小但德行深厚,即使面對萬千老衲,也不會屈服」。
於是,了元開始說法,繼承了(廬山)開先寺的法嗣(善暹禪師的入室弟子),
那時他二十八歲,從那起,他開始住在承天寺。


2024年7月18日 星期四

札記-醫學-砷不是人體的必需微量元素※


謠傳的拿破崙死因,多不勝數。
《有關化學的100個知識》(註1)這本書給出一個科學證明,較接近事實的論述(它是這麼說)。

他們拿破崙的頭髮中化驗出較多的砷元素,推斷拿破崙極大機率是死於砒霜(三氧化二砷)。
為什麼死了至少一百五十年,頭髮還留著?
書中解釋,因為當時照相技術差,要靠石膏制模保留貌相,必須將死者剃光頭髮,
便有一位忠誠的侍衛,珍藏一綹頭髮。而後,成為今日證據。

對於死於砒霜,我稍微知道一兩事:
死者驗屍開腦時,會有微微蒜頭味(註2);
以及砒霜中毒身亡,不會七孔流血。那是電視劇亂演(註3)。


*****
書接著談人體的「微量元素」,頭髮微量元素與血中成分相似:
 有英國地球化學家漢彌爾頓,曾經測試過英國人血液中的各種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
 把它們連成一條曲線。他發現這一條曲線,
 與周圍地質環境中相應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曲線有著驚人相似性。
又講了各國的研究朝這方向,共同分析出的結果(節錄):
1.城市居民頭髮鉛含量,大大高於鄉村居民頭髮鉛含量;
2.住在交通線附近、住在冶煉廠附近或在廠內工作,或從事鉛工作的人,
  頭髮砷含量高於一般人。
3.生活在海邊或以魚蝦為食的漁民,頭髮汞含量,比內地人高好幾倍。


不過,要釐清一點。書中討論的「微量元素」,不等於「人體必需微量元素」
鉛、砷、汞,皆不是必需微量元素,高濃度暴露會產生危害。

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註4),
主要的維生素種類有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
而已確定人體應保證攝入的微量元素有:
碘(I)、鐵(Fe)、鋅(Zn)、硒(Se)、鈷(Co)、鉻(Cr)、銅(Cu)、
錳(Mn)、鍶(Sr),以及鉬(Mo)9種。

列舉幾個微量元素的功能(來自chatGPT):
  • 鐵(Fe) - 必需於血紅蛋白的形成,參與氧氣運輸。
  • 鋅(Zn) - 促進免疫系統功能,參與酶的活性。
  • 銅(Cu) - 有助於鐵的吸收,參與酶的功能。
  • 碘(I) - 必需於甲狀腺激素的合成。
  • 硒(Se) - 具有抗氧化作用,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 錳(Mn) - 參與骨骼形成和新陳代謝過程。
  • 鉻(Cr) - 幫助調節血糖水平。
  • 鉬(Mo) - 參與酶的功能,促進代謝。

  • 最後,說說那位英國地球化學家漢彌爾頓。
    ChatGPT說是E. Ian Hamilton(書中沒有英文名,也沒研究文獻的註解),
    查網路,有一位Ian Hamilton條件相像,但無從確定。



    ----------------------------------------------------------------------------------------------------------------
    1. 人頭髮或血液中的各種微量元素含量,與環境有密切關係。
    2. 微量元素有分,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和非人體必需微量元素。
     維他命,碘(I)、鐵(Fe)、鋅(Zn)、硒(Se)、鈷(Co)、鉻(Cr)、銅(Cu)、
     錳(Mn)、鍶(Sr),以及鉬(Mo)是必須的;砷(As)、汞(Hg)、鉛(Pb)不是。
    ----------------------------------------------------------------------------------------------------------------

    註1:邢豔《有關化學的100個知識》Page 116。(2011年)


    註2:新聞:三重滅門 (2024年5月)
    若要斷定是否遭到下毒,應「解剖腦部」,
    若聞到杏仁味,可能是氰化物中毒;若聞到大蒜味,則可能是砒霜中毒。
    高大成坦言,一般人下毒通常會選用砒霜,而氰化物多半出現在油漆工等特定職業犯案


    砒霜急性中毒的症狀主要是胃腸方面的,例如嘔吐,腹痛,及腹瀉,而死亡是因為心衰竭。
    醫學文獻裡甚至連一孔流血都沒有。如果硬要說有一孔,
    那也是兩股間的那一孔(拉肚子可能會帶血),而不是眼耳口鼻中的一孔。
    由此可見,傳說與事實之間,真有天壤之別。
    砒霜是一種無機砷,化學式是As2O3(三氧化二砷),對人的致死劑量大約是100毫克左右。




    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飲食_獅子頭、四喜丸子※


    淮揚菜的獅⼦頭和魯菜的四喜丸⼦長得相像,
    照鞭神老師《尋食記:鞭神老師的超時空台灣美食》一書(註1),
    先有獅子頭,後有四喜丸子,兩者相承。四喜丸子可說是獅子頭的改良,作法稍加不同。
    該書云:
      淮揚菜的獅⼦頭與魯菜的四喜丸⼦,現在作法上幾乎是混淆不清了。
      四喜丸⼦除了⾁餡外,還會加醬、香菇丁、鮮筍丁、紅蘿蔔丁、米飯或饅頭渣等;
      獅⼦頭通常為純⾁餡,並隨著不同季節搭配荸薺、蟹黃、冬筍、春筍等單⼀配料。
      ⽽且,獅⼦頭重湯底;四喜丸⼦則是乾的,再淋上勾了芡的燉汁
      最重要的是,四喜丸⼦必須是⼀盤四個,寓為「福祿壽喜」
      個頭也較獅⼦頭⼩,因⽽被稱為「丸」;
      獅⼦頭則通常是⼀盅⼀個,不過在宴席中則要有六個,
      寓意為六六⼤順,每個重量也得是三兩三錢。

    我覺得有趣的部分在人們怎麼說它倆的起源,但我無法肯定說的是真實。


    *****
    獅子頭的由來,人們講法蠻一致,
    原本是隋煬帝御宴的「葵花斬肉」,傳承至唐朝,郇國公韋陟將其更名為獅子頭。
    百度(註2):
     傳説隋煬帝到揚州觀看瓊花以後,留連江南,觀賞了無數美景。
     他在揚州飽攬了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以後,
     對園林勝景,讚賞不己,
     並親自把四大名景更名為千金山,帽兒墩,平山堂,瓊花觀。
     回到行宮之後,又喚來御廚,讓他們對景生情,做出四個菜來,
     以記念這次的江南揚州之行,(古時有用菜餚仿製園林勝景的習俗。)
     御廚詹王,費盡心思,做出了四樣名菜。
     這四個菜是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葵花斬肉。
     隋煬帝品嚐以後,非常高興,於是乎,賜宴羣臣,一時間成為佳餚,傳遍江南。
     官宦權貴宴請賓客也都以有這四個菜為榮,奉為珍品。

     到了唐代,更是金盤玉膾,佳饌俱陳。這一天,郇國公宴客,
     命府中名廚韋巨元做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葵花斬肉四道名菜,
     並伴有山珍海味,水陸奇珍。賓客無不歎為觀止。
     當葵花斬肉一菜端上時,只見用巨大的肉圓做成的葵花心,美輪美奐,真如雄獅之頭。
     郇國公半生戎馬,戰功彪炳,賓客勸酒道:「公應佩九頭獅子帥印。」
     郇國公舉杯一飲而盡,説「為紀念今夕之會,葵花肉不如改為『獅子頭』。」
     自此淮揚名菜,又添一道「獅子頭」,紅燒,清蒸,膾炙人口。

     清代,乾隆下江南時,把這一佳餚帶入京都,使之成為清宮菜之一。

    郇國公韋陟的廚藝精湛,
    專門有「郇廚」(或「郇公廚」、「郇國廚」)一詞,指「盛宴」(註3)。
    因此,上文中"郇國公命府中名廚韋巨元",應是錯誤。
    第一,郇國公精於烹飪,不須假手他人。
    第二,我猜「韋巨元」可能是「韋巨源」(註4),唐朝宰相,
    著有《燒尾宴食單》,據說是菜譜。他會不會做菜,就不清楚了。


    *****
    四喜丸子,我覺得如前所述,是獅子頭傳到北方(魯)後的變化。
    然而,有人說它源自張九齡一段軼事。
    百度(註5):
     據傳,四喜丸子創制於唐朝。
     有一年朝廷開科考試,各地學子紛紛湧至京城,其中就有張九齡。
     結果出來,衣着屬寒酸的張九齡中得頭榜,皇帝賞識張九齡的才智,便將他招為駙馬。
     當時張九齡的家鄉正遭水災,父母背井離鄉,不知音信。
     舉行婚禮那天,張九齡正巧得知父母的下落,便派人將父母接到京城。
     喜上加喜,張九齡讓廚師烹製一道吉祥的菜餚,以示慶賀。
     菜端上來一看,是四個炸透蒸熟並澆以湯汁的大丸子。
     張九齡詢問菜的含意,聰明的廚師答道:「此菜為『四圓』。
     一喜,老爺頭榜題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龍快婿;四喜,閤家團圓。」
     張九齡聽了哈哈大笑,連連稱讚,説:
     「『四圓』不如『四喜』響亮好聽,乾脆叫它『四喜丸』吧。」
     從那以後,逢有結婚等重大喜慶之事,宴席上必備此菜。

    這故事有幾個顯而易見的謬誤。
    第一,張九齡不是駙馬;
    第二,唐朝京城是西安及洛陽,張九齡出生地是廣東,都與魯菜的發源地山東,
    毫無關聯,故不採信。而它說喜筵有「四喜丸子」,倒有這事。



    ------------------------------------------------------------------------------------------------------------
    四喜丸子可說是獅子頭的改良,作法稍加不同。
    ------------------------------------------------------------------------------------------------------------

    註1:
    根據曾拜魯菜大師王甫亭和宮廷菜大師唐克明學藝的《中國烹飪》雜誌編輯吳正格的說法,
    原本被稱為「大劗肉圓」的「葵花肉丸」這道菜,
    在清同治和光緒年間被改稱為獅子頭
    辛亥革命後,由於中華民國北洋政府許多大員來自江浙地區,
    因此北平的江浙風味飯店開始多了起來。民國初年,
    在北平西長安街上曾先後出現了慶林春、方壺春、玉壺春、東亞春、大陸春、新陸春、
    鹿鳴春、四如春、宣南春、萬家春、淮揚春、同春園等十二家淮揚菜館,
    人們把它們稱為「十二春」。
    獅子頭這道菜,正是由這些淮揚菜館傳到北方,北方菜館後來將其改良,稱之為四喜丸子。

    2. 鞭神老師《尋食記:鞭神老師的超時空台灣美食》電子檔Page 105




    註3:
    唐朝韋陟襲封郇國公,不僅精於烹飪美食,凡他人每次造訪他,必能酒足飯飽而歸。
    見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三.郇公廚》。後以郇廚稱盛宴。

    ○明·王世貞《王學士元馭留飲花下作》詩:“毋驚百徧相過語,若到郇廚體自輕。”
    ○清·俞樾《駐雲飛》曲:“甘脆肥釀,郇國廚中品最豐。”
    ○清·冒襄《影梅庵憶語》:
     “細考之食譜,四方郇廚中一種偶異,即加訪求,而又以慧巧變化為之,莫不異妙。”
    ○清·紀昀《閲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
     “吾愛其脱灑,欲留共飲。其人振衣起曰:‘得免君憎已為大幸,寧敢再入郇廚!’”







    2024年7月14日 星期日

    軍事_兵符※


    小時候第一次知道虎符,中國最早形式的兵符,是從電影。
    我謹記得劇情是盜符救趙,其餘全然忘記,搜尋上映時間離我少時最近的"老"電影,
    也許是1973年【偷兵符(Call to Arms)】(註1),但看了感覺陌生,真的喚不回毫無一絲記憶。



    關於兵符,有篇文章(註2)寫得比維基、百度還詳盡,讀起來也合理。
    但是,我沒太多時間查證所述一切是否完整無誤,
    亦無暇重新謄寫撰文,以下是我節錄(我以為)該文重點的部分:
     古人認為虎為百獸之王,在叢林爭鬥中總處於不敗之地,
     因此在軍事上多以虎為尊,於是多將這種兵符鑄刻成虎形狀,故常被稱為虎符。
     虎形兵符並非唯一的形狀,秦代就有鷹符和龍符等。
     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有很多變化。
     從漢至隋,虎符一般為銅質,也有銀質金質甚至玉質的虎符。
     虎符騎縫兩側的銘文以右為尊。隋朝時兵符改為麟符。
     唐朝因為祖先名為李虎的緣故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甚至牛符。
     而後這些本用於軍事調動的信物甚至成了某種身份象徵。

    最初選擇老虎形狀,是由於牠是百獸之王(中國有虎、無獅)。
    唐朝避諱(李虎)才變為兔符(沒看過)、魚符等等(還有龜符)。

     魚符是唐代官員使用的符契。分左、右兩半,中間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
     有些魚符還在底側中縫加刻「合同」二字,作合符時查驗之用。
     魚符內側有刻文,注明佩符人身分或魚符使用範圍。...

     調動軍旅的魚符源於虎符。 唐代初年,改虎符為銀菟符。
     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唐高祖避其祖諱「虎」字,而採用了十二生肖內位於虎後的兔代替。
     不久,即改用魚符。有人推測這可能是取鯉魚「鯉」與李姓諧音之故。

    那個「同」字形榫卯,該文有照片為證。我為何說此文較詳記,
    因為此文還對為何兵符作成「虎」、「魚」型提出了解釋,姑且不論這要如何證明。

     外官遠離京畿,本無佩帶隨身魚符的需要,但垂拱二年 (686)以後,
     地方都督、刺史也可以佩帶。天授(690~692)以後,低品之官有的還可「借魚」,
     將魚符袋飾以金銀系於腰間,名魚袋,更成為官員身分尊顯的一種標誌,
     如唐代人物畫中有不少佩魚袋官員的形象。...

     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內外官所佩魚符為龜符,魚袋為龜袋。
     並規定三品以上龜袋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
     可見,金龜既可指金製龜符,亦可指以金飾的龜袋。
     但無論所指為何,均是親王或三品以上官員。後世遂以金龜婿代指身份高貴的女婿。

    若說(鯉)魚符,是來自國姓李的諧音。那麼,武則天的周朝必定改型,即後來的「龜符」。
    可以確定地說,金龜婿的由來是這個龜符。但,此文並沒說明為何選龜。
    有一說(註3)是:武則天姓武,因而用玄武,玄武就是龜,於是,改佩魚為佩龜。



    ------------------------------------------------------------------------------------------------------------------
    從前調兵,認兵符不認人,兵符的型式有虎符、魚符、龜符等。
    ------------------------------------------------------------------------------------------------------------------
    圖片來源:維基:兵符





    註3:魚袋制度
    [魚袋,很像印綬]




    2024年6月23日 星期日

    語文(日文)_在來:既有※


    在日本搭JR,常會看到「在来」線,
    其「在来」(註1)之意是「既有的」火車路線,以此和後來的「新」幹線作區別。
    由是,便能曉得台灣的「在来」米(註2,日治時代才有的名稱)是何意?
    對,就是既有的、舊品種的米。那麼,新品種米的名字是什麼呢?

    答案是:蓬萊米。
    理論上,應該叫新X米,不是嗎?
    確實,當初命名時,數個候選名稱中便有「新台米」、「新高米」。
    不過,當時的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選「蓬萊米」以概之(註3)。



    ------------------------------------------------------------------------------------------------------------------

    註1:維基:在來線
    在來線是源於日本的鐵道用語,
    意指新幹線以外的舊日本國有鐵道/JR鐵道和各個民營鐵路的路線。
    日文中「在來」(日語:在来)一詞解作「向來、一直以來、既有」。


    註2:維基:在來米
    日據時代,日本本土發生米騷動事件,
    而台灣從大陸引進的秈米因為口感不佳,不為日本人所愛。
    故在1920年代初期,日本人開始在台灣試種日本的梗米(蓬萊米),
    以滿足日本內地民眾的需要。日語中「在來」(日語:在来)
    意為「向來、一直以來、既有」,因此將台灣既有的秈米命名為在來米,與蓬萊米作區分。


    註3:維基:蓬萊米
    蓬萊米(臺灣話:hông-lâi-bí)是現今在臺灣主流食用的雜交種稻米,
    依時代背景而有不同的定義。現今概稱的蓬萊米,為粳米和秈米的混種,
    初始的蓬萊米品種,係由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與末永仁改良成功。 
    1921年於臺北草山(今陽明山)上的竹子湖成功栽種,後逐步推廣。 
    1926年(大正15年)4月24日,
    由伊澤多喜男總督在臺灣鐵道飯店召開的日本米榖大會中正式公布命名為「蓬萊米」,
    以有別於台灣本土品種的「在來米」(另外幾個候選名稱包括「新台米」、「新高米」),
    蓬萊米遂逐漸成為這種新品種稻米的概稱,包括日後廣為種植的「臺中六十五號」等品種。


    2024年6月16日 星期日

    中史(清朝)_北洋水師主炮晾衣服之謬誤※


    有人引多年前大陸所拍的歷史劇,當中演甲午戰爭的一段劇情,
    來比擬台灣軍備荒弛(快艇闖入淡水)。那劇情大致是說:
    日軍軍官東鄉平八郎看見北洋水師的定遠艦主炮上晾晒有衣物,
    研判清軍軍紀渙散,正面迎戰,不足為懼。

    可是,我記得播後的好幾年間,時不時就有人跳出澄清:那是戲劇、小說情節,絕非事實。
    例如2014年08月21日人民網(大陸媒體)的報導(註1):
     如果“主炮晾衣服”不是真事,那這個謠言如何而來呢?
     《環球時報》記者在日本曾發現一張1899年的明信片,
     標注寫著“東鄉平八郎在岸邊看到中國軍艦上晾了很多衣服”,
     並據此認定“中國軍艦不堪一擊。
     ”但明信片上的軍艦隻有一根桅杆、一個煙囪,跟兩根桅杆、
     兩個煙囪的定遠艦大不一樣——它是北洋水師的另一艘軍艦平遠艦。
     但平遠艦從沒訪問過日本,東鄉平八郎也不可能看到它晾衣服,這又是怎麼回事?
     “主炮晾衣服”的說法最早出自日本海軍中將小笠原長生,
     他寫了一本書叫《聖將東鄉平八郎》,其中就有北洋水師“主炮晾衣服”的虛構情節。
     但《聖將東鄉平八郎》只是一本小說,為什麼會被中國人當做歷史來看?
     原來民國時期中國海軍辦了一本雜志,並高薪聘請著名的劇作家田漢主筆。
     田漢不僅有名、有熱情,而且懂日語,他對中國海軍的重要貢獻,
     是把很多日方資料翻譯過來,然而田漢不懂海軍,
     錯誤地把《聖將東鄉平八郎》不是當做小說而是做為歷史書翻譯介紹到中國,
     “主炮晾衣服”也隨之流傳開來。
    順帶一提,文中「慈禧挪軍費」,亦有參考的價值。

    此外,我查資料時,發覺一本我過去讀的台灣作家著作,
    也曾為此釐清過事實,但我早已對此內容忘得一乾二淨。
    藍弋丰《橡皮推翻了滿清》(註2):
     到底這個流言是怎麼來的,據中國海軍史專家陳悅研究,
     原來最初的源頭是小笠原長生在《聖將東鄉全傳》中附記裡,
     寫了東鄉平八郎說看到平遠艦上有人曬衣的故事,
     不過在北洋艦隊訪日時,平遠艦並未參加,所以這顯然是捏造,
     《聖將東鄉全傳》後來在英文版中也把這段有問題的敘述刪除了。
     不過這個附記卻意外的被作家田漢參考,而發表了這個「主砲曬衣」的故事,
     後來又被唐德剛等著名學者引用,故事內容也隨著越來越誇張化,
     平遠最後成了定遠,船上有人曬衣成了在主砲上曬衣……

    糾偏的文章,現在找,仍是頗多。


    *****
    關於「主炮晾衣」一事,確實是杜撰,我無其他看法。
    不過,於此前,我不曉得東鄉平八郎是日本名將。
    但影視戲劇會以他名義說事,想必他在軍界有一定的公信力。
    而且,從我方才讀的網文(註3),說他在日俄戰爭一戰成名,
    於是,西方媒體體開始稱東鄉為「東方的納爾遜」(Nelson of the East),便堪以證之。
    這位納爾遜赫赫有名,豈不耳聞。
    若要說英國名將,我第一個會說陸軍的威靈頓(Arthur Wellesley),第二個是海軍的納爾遜。


    傳言日俄戰爭,1905年,東鄉平八郎仿效了一百年前,
    1805年納爾遜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對全體海軍將士下的命令。
    納爾遜的飭令是(註4):
     「英格蘭期盼人人都恪盡其責」
     (England expects that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
    而東鄉平八郎的訓示是(註5,但有人說這是秋田真之的話):
     「皇國興廢在此一戰,諸君當愈益奮勵努力」
     (皇國ノ興廃此ノ一戦ニ在リ、各員一層奮勵努力セヨ)
    同時,責成下屬將他的旗艦三笠號,
    升起當年納爾遜在那場海戰中升起的Z字旗(註6)。上圖左上角,便是。



    ----------------------------------------------------------------------------------------------------------------



    小笠原長生的不負責任亂寫也是把日本海軍搞垮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國後的東鄉後來參與了中日甲午戰爭,也參與了八國聯軍。
    1903年,海軍大臣山本權兵衛任命東鄉為聯合艦隊的總指揮。
    這一任用令許多人,包括明治天皇,都頗吃一驚。
    一年後爆發的日俄戰爭證明了山本用人的正確。日俄戰爭也奠定了東鄉的國際地位。

    1904年2月8日,在東鄉的領軍下突襲了駐在旅順口的沙俄戰艦,揭開了日俄戰爭的序幕。
    接著是旅順口海戰與旅順攻圍戰(陸戰),及一系列慘重的對抗。
    沙俄由於太平洋艦隊的受損及旅順口的被封鎖,
    決定派出波羅的海艦隊到遠東與日本帝國海軍作戰。
    沙俄的波羅的海艦隊在航行了33,000公里,於將近8 個月後抵達遠東。
    1905年5月,沙俄的波羅的海艦隊與東鄉的艦隊在對馬海峽對打了起來
    (Battle of Tsushima,日本海海戰)。
    東鄉採用了前所未有的戰術(Crossing the enemy’s T),直接切入俄艦的行進隊伍。
    日軍以機動及戰術摧毁了三分之二的俄艦(一說是摧毁了共35艘俄艦中的33艘)。
    這一決定性的海戰勝利摧毁了沙俄的波羅的海艦隊,也大扺決定了日俄戰爭的勝負。
    東鄉的這一招新戰術後來也都被法國與英國學上了。

    東鄉在對馬海峽的那一場決定性勝利震驚了西方列強。
    他們不得不承認一個新的東方強權的產生,也了解到從此與日本必須以平等的方式對待。
    那時的西方媒體也開始稱東鄉為「東方的聶爾遜」(Nelson of the East)。




    註5:
    1. 維基:東鄉平八郎 圖二出處
    1905年5月27日指揮對馬海峽海戰,大破俄國長途奔襲的波羅的海艦隊。
    此役決定了日俄戰爭中日本的最後勝利。此戰前,
    他向全艦隊發出信號旗:
    「已經發現敵艦,聯合艦隊即刻出動,今日天氣晴朗但是波浪高」
    和「皇國興廢在此一戰,各員一層奮勵努力」的訓令在日本家喻戶曉。
    此戰的勝利使得他也成了鄂圖曼土耳其的平民偶像,有很多新生兒和街道以「TOGO」命名。

    日本海海戰時秋山的電報『本日天気晴朗ナレドモ浪高シ』
    明文是"今日天氣晴朗但是浪高",天氣晴朗代表可清楚目視俄國艦隊,
    浪高代表長期在太平洋的日本艦隊佔有著主場優勢。
    短短13個字就表達了很完整的意思。
    得到高度評價。此外旗語「皇國ノ興廃此ノ一戦ニ在リ、各員一層奮勵努力セヨ」
    (皇國興廢在此一戰,諸君當愈益奮勵努力)也是出自他的手筆。





    2024年6月1日 星期六

    邏輯_去脈絡化※



    「去脈絡化」,不能說是新詞彙。或許,以「斷章取義」來代稱,比較容易理解。
    如同維基(註1)是將它們歸屬成一類,統稱為「語境去除」:
     語境去除(contextomy),又稱斷章取義、脫離語境的引用(quoting out of context)、
     引言探勘(quote mining)、去脈絡化(decontextualization),
     是把原論述的語境及脈絡去除,據此建立推論。
     然而,去除語境後,原論述的意義往往已被扭曲,
     因而這樣的論證無效,是一種非形式謬誤(推理犯了論證結構(形式)以外的錯誤)。

     並解釋何謂「斷章取義」:
     去除上下文,只截取某文章的一段或一句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而與文章或作者的原意不符,但不包括其他語境去除之情況。


    *****
    從前我聽的一個「異性戀」的笑話,我覺得它便屬「去脈絡化」,引人發噱。
    有位教邏輯學的教授搬進一社區,出門時巧遇新鄰居遛狗,便向他自我介紹。
    新鄰居問:「什麼是邏輯學?」
    教授說:
    「研究有關於推理、論證等等的學問。
     比方說:你一個爺們遛這麼可愛的小狗,應該是有小孩,對吧?」
    新鄰居:「對。」
    教授又說:「你有小孩,代表你有結婚,有老婆。所以,你是異性戀。對吧?」
    新鄰居:「對。」
    教授說:「邏輯推理便是這樣的過程。」
    ...
    過幾天,新鄰居跟朋友聊到有位教授搬來他家隔壁,對方是教邏輯學。
    朋友也問了同一問題:「什麼是邏輯學?」
    新鄰居說:「你有養狗嗎?」
    朋友說:「沒有。」
    新鄰居說:「那你是同性戀。」



    -----------------------------------------------------------------------------------------------------------------------




    2024年5月4日 星期六

    音樂_短視頻背景音樂: Choi Yu Ree(최유리) 『wish(바람)』※


    這首《바람》(Wish)是韓國創作歌手최유리(音譯:Choi Yu Ree/崔宥利)作詞作曲的作品。
    最初為人熟知,是因它是熱門韓劇《Hometown Cha-Cha-Cha》(《海岸村恰恰恰》)的配樂之一。
    根據維基百科(註1),此單曲於2021年9月25日發行。

    Stone Music Entertainment released "Wish" (바람) as a single and instrumental track
    on the Hometown Cha-Cha-Cha OST Part 4 album on September 25, 2021.


    據聞,它在劇中多次出現,尤其是在第五和第六集的片尾。
    是否有人像我一樣,很少留意到韓劇裡演奏過的樂曲?
    然而,這首歌的結尾旋律經常作為諸多短影片的背景音樂,特別適合營造傷感哀戚。
    我便因如此才對它熟悉。而且,起初,我以為這首僅有曲調,沒有歌詞。



    -----------------------------------------------------------------------------------------------------------
    註1:Wiki(英文):Choi Yu-ree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散文_王拯 《嬃砧課誦圖》序※


    <嬃(ㄒㄩ)砧(ㄓㄣ)課誦圖>的全文如下:
    《嬃砧課誦圖》者,不材拯官京師日之所作也。
    拯之官京師,姊劉在家,奉其老姑,不能來就弟養。
    今姑歿矣,姊復寄食寧氏姊於廣州,阻於遠行。
    拯自始官日,畜志南歸,以迄於今,顚頓荒忽,瑣屑自牽,以不得遂其志。
    念自七歲時,先妣歿,遂來依姊氏。姊適新寡,又喪其遺腹子,煢煢獨處。
    屋後小園,數丈余,嘉樹蔭之。樹陰有屋二椽,姊攜拯居焉。

    拯十歲後,就塾師學,朝出而暮歸。
    比夜,則姊恆執女紅,篝一燈,使拯讀其旁。夏苦熱,輟夜課。
    天黎明,輒拯起,持小几,就園樹下讀。
    樹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搗衣為砧,一使拯坐而讀。
    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時,每朝入塾讀書,乃熟於他童。
    或夜讀倦,稍逐於嬉,
    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勞勞瘁死之狀,且曰:「汝今弗勉學,母氏地下戚矣!」
    拯哀懼,泣告姊:「後無復為此言。」

    嗚呼!拯不材,年三十矣。
    念十五六時,猶能執一卷就姊氏讀,日惴惴於奄思憂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
    自二十出門,行身居業,日即荒怠。
    念姊氏教不可忘,故為圖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讀姊氏之側,
    庶免其墮棄之日深,而終於無所成也。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為之圖者,陳君名鑠,為余丁酉同歲生也。


    *****
    《嬃砧課誦圖》序的白話文翻譯,可參考百度百科(註1)所譯。
    其實,這是清代作品,語言已近現代,唯數字稍稍生僻,
    例如「嬃」,楚地(南方方言)對姊姊的稱呼。
    作者棄「姊」,用「嬃」,為表親切(接地氣)吧!

    上圖是我就對文中「天黎明,輒拯起,持小几,就園樹下讀。
    樹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搗衣為砧,一使拯坐而讀。」所想像情境。
    我想,既是作者描述姊姊搗衣,場景應在溪河之畔、水井之側,較為合理。
    然而,我或許是多此一舉,因為網路這幅好像是原圖,只是我無法完全確定,如下:


    文中還提到,當作者不用功時,姊姊曾哭訴:「你這樣對得起死去的母親嗎?」
    以今日觀點來看,會被解讀為有「道德綁架」、「情緒勒索」的嫌疑。
    可是,古今價值觀本就不同,不可以今訓古。
    同時,警惕的方法有很多種,現代社會更強調「自我(約束)」,不須依賴他人處處鞭策。
    換言之,當代更注重「自律」而非「他律」。
    我覺得,作者在這事上,所展現的,更多是姊姊與作者之間的孺慕之情,
    不是非得見姊姊在,他才懂得砥礪自己。



    ---------------------------------------------------------------------------------------------------------------------
    《嬃砧課誦圖》序,表現親情的好文。
    ---------------------------------------------------------------------------------------------------------------------

















    2024年5月2日 星期四

    物品_撲滿※


    撲滿常有投幣孔,其發明勢必晚於錢幣。
    若我們將「存錢筒」、「錢罐」或「存錢容器」皆泛指「撲滿」,
    那麼,人在存放財物的行為,理應先於錢幣的出現,「撲滿」便早於「錢幣」。
    不過,在此處,我想要談的是「存放錢幣的容器」——人們熟悉的投幣「撲滿」。

    追溯中國最早的「撲滿」可追至秦朝(註1),那時名稱為「缿(ㄒㄧㄤˋ)」(註2)。
    秦代竹簡《關市律》云:
    為作務及官府市,受錢必輒入其錢缿中,令市者見其入,不從令者贗一甲。」
    翻作白話(註3):
    事手工業和為官府出售產品,收錢時必須立即把錢投入缿裡,
     使買者看見投入,違反法令的罰一甲(可能是一種貨幣單位)。」
    漢朝《說文解字·缶部》對「缿」的字義則寫:「缿,受錢器也。古以瓦,今以竹。

    到了漢朝或晉朝(註4),「缿」被「撲滿」取代,一直沿用至今。
    《西京雜記》卷五:「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
    而「撲滿」的意思為「存滿後將其打破(撲之)」。


    歐洲的話,最早與中國撲滿類似的物品—— piggy bank,
    時間地點約在十三世紀的德國地區
    (考慮當時尚無現代的德國國家概念,故稱之為德國地區,註5)。
    方便起見,我們也稱其為「撲滿」。
    西方撲滿的外型和台灣普遍可見的類似,胖嘟嘟的豬造型。 
    這是由於在德國文化中象徵吉祥與財富。
    另有一說(英語),「Piggy」一詞源於「Pygg」(意指陶罐),在說,撲滿是用陶製成的,
    由於語音的巧合,「pygg」漸漸與「piggy」混淆,最終演變成今日的 piggy bank



    -------------------------------------------------------------------------------------------------------
    撲滿,中國秦代時,「缿」,漢代或晉代之後,才稱「撲滿」。
    西方將撲滿做成豬的形狀,可能來自德國對豬的吉祥與財富,也可能是Piggy與Pygg諧音。
    -------------------------------------------------------------------------------------------------------
    註1:
    據史料記載,秦代已有撲滿。撲滿在文獻中稱「缿(xiàng)」。
    秦簡《關市律》記載:
    「為作務及官府市,受錢必輒入其錢缿中。令市者見其入,不從令者贓一甲。」
    《說文·缶部》:「缿,受錢器也,從缶,後聲。古以瓦,今以竹。」
    清代國學大師、長沙人王先謙《漢書補註》引沈欽韓曰:
    「《西京雜記》: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具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即缿也。」

    「滿則撲之」,是因為古代撲滿,形體多呈罐狀,罐體密閉,上
    面大多只留一條狹縫作為投幣口。錢幣投入罐內,
    當錢儲滿時,只能將罐打破後,方能取出,
    這也是「撲滿」之名的由來,也因此,完整的古代撲滿極少。

    但是,古代撲滿並非兒童玩具,也不單單是傳統的民間儲錢器具,
    而是我國古代市場交易中收納錢幣時防範營業人員貪污行為的重要器物,
    是古代錢幣立法的重要物證。



    註2:漢典:缿
    (缿)受錢器也。易入難出器也。史記酷吏列傳。惡少年投缿。
    漢書。趙廣漢敎吏爲缿筩。
    蘇林曰。缿如瓨。可受投書。師古曰。缿、若今盛錢藏甁。爲小孔。可入而不可出。从缶。
    后聲。大口切。又胡講切。按胡講、音之轉也。古音在四部。
    大當作火。古㠯瓦。今㠯竹。說从缶之意也。
    趙傳缿筩。缿卽以瓦者。筩卽以竹者。許云今以竹。則許時用竹者多也。今巿中錢筩皆用竹。




    註4:維基百科:撲滿


    註5:
    It is believed[by whom?] that the popularity of the Western piggy banks originates in Germany, 
    where pigs were revered as symbols of good fortune.
    The oldest German piggy bank dates to the 13th century and was recovered 
    during construction work in Thuringia.

    小豬撲滿,英文正是「Piggy bank」



    2024年5月1日 星期三

    札記-中地-宣化※

    瞧見網路影片有人到宣化旅遊,
    便順手翻閱從前收藏的《讀史方輿紀要》,讀讀它如何描述宣化。
    下圖為明朝疆域圖中的宣府鎮,引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元.明)》,頁45。


    下圖是現今google地圖:


    自《讀史方輿紀要》的北直隸部分之卷十八(註1),以及上載地圖集之圖片可見,
    今日的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在明代稱為宣府鎮,而其周遭並未出現「宣化」二字。

    倒是南方交阯(今越南)有宣化府,但此「宣化」非彼「宣化」。
    那是永樂五年(1407年)所設的行政單位宣化直隸州,一年後改為宣化府(註2),
    直至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在當地長年民變不斷、越人建朝立國後,才被廢止(註3)。


    *****
    明朝時期,宣府鎮是北方邊陲重鎮,具重要的地理優勢和軍事戰略意義。
    朝廷在此重兵把守,以加強對蒙古勢力的抵禦。
    宣府鎮系屬明代九邊重鎮之一,這九鎮主要負責防禦外族侵擾,包括蒙古、女真等。
    九邊重鎮分別為:
    • 遼東鎮 - 治所為遼陽
    • 薊鎮 - 治所為薊州(今天津薊州區)
    • 宣府鎮 - 治所為宣府城(今張家口市區一帶)
    • 大同鎮 - 治所為大同城(今山西大同市)
    • 山西鎮 - 治所為偏頭關(今山西偏關縣)
    • 延綏鎮 - 治所為榆林(今陝西榆林市)
    • 寧夏鎮 - 治所為靈州(今寧夏靈武市)
    • 甘肅鎮 - 治所為莊浪(今甘肅平涼一帶)
    • 固原鎮 - 治所為固原(今寧夏固原市)


    今日的“宣化”是張家口市的一個區級行政單位。
    張家口在明代地圖上約在張家口堡一帶。
    名稱中“張家”一詞,自然是說,此地早年由張姓人家駐守或定居,
    而“口”字在古地名中慣指貿易口岸、通道出入口或關隘,由此獲曉其古時的城市功能。
    據說當地人將“堡”讀作“浦”,不知這一讀音是否從明代延續至今。

    宣化著名的景點有清遠樓,古城北門上的瞭望台。
    建築宏偉華麗,頂覆綠色琉璃瓦,日照下熠熠耀亮,頗具特色。
    登上清遠樓能俯瞰全城,體驗古代邊防的遼闊視野。
    位於城內的鎮朔樓則是古時鐘樓,曾用於報時和警戒,
    使人遙想起當年,急擊鐘聲,戎馬倥傯之景象。



    -------------------------------------------------------------------------------------------------------------------
    今日的宣化,昔日為明代邊陲重地——宣府鎮。
    參訪清遠樓、鎮朔樓等古蹟,得以體會古代軍士戍守之氛圍與邊塞文化。
    -------------------------------------------------------------------------------------------------------------------

    註1:維基文庫: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八:北直九:萬全行都司開平、大寧二衛及諸裔附


    沿革
    ○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癸未置宣化直隸州,直隸布政司。
    並置宣化州稅課局,宣化州之長江河泊所。
    ○永樂六年冬十月己卯,陞交阯宣化州為宣化府,改宣化州稅課局為宣化府稅課司。


    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交趾」又寫成「交阯」、「交址」),
    簡稱交趾布政司,是明朝於永樂五年(1407年)攻滅越南胡朝之後
    在越南設置的一個地方行政機構,推行與內地相同的管理方式,
    下設十五府、卅六州、兩百餘縣,統制範圍大致為現在越南北緯十七度以北地區。
    黎利建立後黎朝後,於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廢止。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札記-風俗-(疑)以駱駝性命定位先塋※


    以前寫過一篇關於「錢母」的文章(註1),這次來聊聊與之有高度相似性的傳說。
    絕大部分記載此事的文字(註2),無論是新聞報導、科普文章,還是個人部落格,
    指向的出處大致不外乎以下四項:

    一。南宋 彭大雅譔、徐霆疏證《黑韃事略》(註3)
    二。明代 葉子奇《草木子》(不管是單行本或《四庫全書》本)(註4)
    三。元朝官修《元朝秘史》(註5)
    四。《元史》本紀一(註6),祭祀志(註7)
    我假定維基文庫中的這四部書沒有缺頁或大段遺失。
    然而,我查遍全文後,仍未找到他們所引用的句子。

    先暫時擱置考證吧,我們來看看「傳說」最普遍的版本:
    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
    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
    為了防止外人發覺陵墓地址,在將成吉思汗陵用馬踏平之後,
    其將士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
    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
    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泄露了。

    全部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
    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
    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
    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我直接給結論:
    綜合前述的四部書來看,僅傳說「駱駝部分」(即引文中的加粗部分),沒有可靠依據。
    我非常好奇,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駱駝是否存在這樣的行為--母親牢牢記住孩子死的地點?



    ----------------------------------------------------------------------------------------------------------------
    歷史上曾發生以駱駝性命定位先塋?存疑。
    ----------------------------------------------------------------------------------------------------------------


    註2:
    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
    「用梡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
    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
    然後,挖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躪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
    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當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採用了這種方式下葬。
    根據記載,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
    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
    為了不讓外人看出曾經動土的痕跡,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
    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
    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洩漏了。
     全套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
    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
    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
    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元朝皇帝及其王公貴族,多實行秘葬,即不起墳壟,不留墓誌,不公佈葬地,
    而是在選定的隱密之處挖掘深穴,將死者的棺木安放在地下。 
    為了進一步消除墓穴的痕跡,他們還會用萬馬踏平墓地,並在上面殺死一頭小駱駝。 
    這樣做的目的是利用小駱駝的母親來尋找墓穴。
    據《草木子》等史料記載,元朝皇帝及其王公貴族在祭祀死者時,
    會用所殺駱駝之母為導,視其躑躅悲鳴之處,則知葬所矣。 
    這是因為駱駝是一種極其忠誠和感情深厚的動物,
    它們會記住自己的子女和伴侶,並且在失去它們後會悲痛不已。 
    因此,只要牽著母駱駝到達墓園附近,它就會發出哀嚎,並停留在自己子女被殺死的地方。

    南宋有關文人所編的史書上記載了成吉思汗下葬的全過程
    「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
    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其餘說的,大多重複上述兩篇;南宋有關文人所編的史書,應該是《黑韃事略》]

    南宋文人所編的史書上,記載了成吉思汗下葬的全過程:
    「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
    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南宋文人所編的史書上,記載了成吉思汗下葬的全過程:
    「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
    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根據《黑韃事略》記載:「(蒙古人)其墓無冢,以馬踐蹂,使平如平地。
    若忒沒真(鐵木真)之墓,則插矢以為垣,闊逾三十里,邏騎以為衛」。
    也就是說,蒙古人和我們中原人不一樣,他的墓並不是一個山包,
    而是在下葬之後,讓馬把墓地踏平,沒有痕跡。

    以《史集》的記載進一步追尋,為什麼成吉思汗會選擇這裡為他的葬地?
    原來,成吉思汗第一次稱汗,建立自己的牙帳-斡兒朵,就在古連勒古(起輦谷)地區。
    正因如此,起輒谷是一處神聖而具有紀念意義的地方。...
    關於蒙元皇帝的秘葬習俗,在《元史》卷77《祭祀志》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述


    其墓,無塚,以馬踐蹂,使如平地。
    若忒沒真之墓,則插矢以為垣,〈闊踰三十里。〉邏騎以為衛。
    霆見忒沒真墓在瀘溝河之側,山水環繞。
    相傳云:「忒沒真生於此,故死葬於此」,未知果否。

    [白話文:(忒沒真=鐵木真)鐵木真的墓地沒有墳丘,用馬踐踏夷平,使其與地面齊平。
    (好像?)在鐵木真的墓,則在四周插上箭矢作為圍牆,
    圍繞範圍超過三十里,並由騎兵巡邏守衛。
    徐霆(霆=徐霆)曾見過鐵木真的墓地,位於瀘溝河旁,周圍山水環繞。
    傳言:「鐵木真生於此地,因此死後被葬於此。」但是否確實如此,難能確定
    。]


    註4:
    用梡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小大合為棺。
    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送至其直北園寢之地深埋之。
    則用萬馬蹴平。俟草青方解嚴。則已漫同平坡。無復考誌遺跡。
    豈復有發掘暴露之患哉。誠曠古所無之典也。夫葬以安遺體。遺體既安。多貲以殉。何益。



    成吉思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墜馬跌傷...
    至豬兒年,成吉思崩後,將唐兀惕百姓,多分與了也遂夫人。


    (鐵木真)壽六十六。葬起輦谷。


    註7:《元史》祭祀志(元史/卷077)
    凡宮車晏駕,棺用香楠木,中分為二,刳肖人形,其廣狹長短,僅足容身而已。
    殮用貂皮襖、皮帽,其靴韈、繫腰、盒鉢,俱用白粉皮為之。
    殉以金壺瓶二,盞一,椀楪匙筯各一。殮訖,用黃金為箍四條以束之。
    輿車用白氊青緣納失失為簾,覆棺亦以納失失為之。
    前行,用蒙古巫媼一人,衣新衣,騎馬,
    牽馬一匹,以黃金飾鞍轡,籠以納失失,謂之金靈馬。


    2024年4月2日 星期二

    札記-宗教-屏東縣東港東隆宮的舊址※

     


    瀏覽一本小冊子,書名《溫王爺傳奇》,發行者應該是(屏東)東港東隆宮。
    又查閱屏東東港鎮公所的官網(註1),它寫:
     「東隆宮主祀溫府千歲,相傳大約在清康熙四十五年,由先民攜香火隨祀,
     因神威顯赫,有求必應,故興廟永祀。
     初建於『舊東港』故地,因山洪汜濫沖毀廟基,遷至『太監府』,
     後又颱風巨浪刮失,再次遷建現今之所在地。

    如是說來,廟方遷址兩次,三處位置。
    一.舊東港。有人說(註2):「康熙58年《鳳山縣志》所稱的東港,位於現今新園鄉鹽埔仔。」
      上圖紅色虛線框起來的地方。下圖是現今屏東縣新園鄉的行政轄區(註3)。鹽埔在左下角。

    二.太監府,依據(屏東)東港鎮海宮官網的「本宮沿革」:
     「溯明永樂、宣德年間,三保太監鄭和率船隊下西洋宣揚國威,一次返程中遇有颱風,
     部分船隊泊靠昔三條崙仔一帶,蓋有「太監府」(約今鎮海公園外一公里處)
     太監,即赫赫有名的明朝太監鄭和。太監府,現鎮海公園。
     第一張圖,我有標鎮海公園和鄰近的東港鎮海宮。
    三.現今位址:東港鎮東隆街(註4)。


    東隆宮供俸主神是溫王爺,他的生平,廟方說法如下:
    東港東隆宮主神姓溫,名鴻,字德修。生於隋煬帝大業五年
     (公元609年,農曆己巳年十一月初一日),
     齊郡曆城縣白馬巷(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
     書香門第,自幼聰穎,稍長文武兼備,交遊廣至四方,風雲際會,
     適逢於唐朝貞觀年代,唐太宗微服出遊,遇險困危,溫鴻捨身救駕,
     功居其首,皇帝賜他進士出身,其時與溫鴻義結金蘭之救駕者三十六人,
     一併賜封進士,皇帝酬功任他出仕山西知府,
     到任後政通人和,清廉愛民,興學育才,地方大治,民稱父母。

    事實上,從維基資訊(註5),唐朝的異姓王,沒這位溫王爺。
    比較近期的研究,海洋文化學刊 第三十二期(2022.06)(註6)
    敘述王爺來歷有六,提供參考:
    1、 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人感念,乃尊這些儒士為王爺而祭拜之。 
    2、 唐代有五名進士,當他們進京趕考時,途中住宿在某驛站,無意中聽到幾個
    瘟鬼在密議,某月某日將開始發動瘟疫,危害人類,方法是井中下藥。這五
    名進士聽了之後,決定犧牲自己,拯救當地人民的災難。經向上天祈禱後,
    就各自跳進井裡淹死,因此人民都不敢喝井水,乃免除了一場瘟疫的災難。
    五進士乃昇天成神,封為王爺。 
    3、 唐玄宗為測試張天師超人法力,使得三百六十名進士冤死,玄宗為了憐憫無
    端喪命的這三百六十名進士,以及怕他們的冤魂作祟,就各賜他們以「王爺」
    的封號,並且通令天下各地建廟供奉,所以王爺才有許多的姓氏。黃叔璥在
    其《臺海使槎錄》卷二〈赤崁筆談〉「祠廟」云:「三年王船備物建醮,志言
    之矣。及問所祀何王?相傳唐時三十六進士為張天師用法冤死,上帝敕令五
    人巡遊天下,三年一更,即五瘟神;飲饌器具悉為五分。」9 
    4、 明初有三百六十名進士,聯袂坐船到北京參加殿試,不幸在福建沿海遭遇颱
    風沉沒,三百六十名進士全部化作波臣,他們的靈魂徘徊人間而不能歸天。
    皇帝知道此事後,就分別封這些進士為王,並通令各地建廟供奉。 
    5、 明初有三十六名進士奉皇帝之命巡行天下,宣揚大明德威,途中浮海遇風舟
    覆,三十六名進士皆罹難。據傳他們遇難之後,海上出現了祥雲紫氣,並且
    神樂齊奏。皇帝於得知此一傳聞,內心哀悼之餘,感於成佛之說,乃下旨建
    造大船,賜名「王船」。船內奉三十六名進士之靈位,送入大海,上有御書「遊
    府吃府,遊縣吃縣」八個大字。因此,凡王船所到之處,百姓均應殺豬宰羊
    大事祭拜一番。
    6、 明末有三百六十名進士,由於不願接受滿清的統治而自弒,他們的靈魂升天
    之後,都由玉皇上帝分封為王,並且奉命回到下界觀察人民的善惡。他們所
    在的地方稱「代天府」。神明祭日時,要抬著神輿遊行,稱為「出巡」,是取
    「代天巡狩」之意。 

    重點在該篇論文的註解10,作者說:
    臺灣屏東縣東港東隆宮的溫府王爺千歲的由來與第五種傳說幾乎一樣,
    惟時間在唐朝,係宣揚「大唐德威」途中發生船難而殉職。
     http://www.66.org.tw/m1/m.php?id=1&mid=5&category=y(東隆宮官網神祇介紹),
     2019 年 5 月 19 日查詢。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是宗教信仰,心靈寄託高於一切,因此其歷史真偽並不那麼重要。



    --------------------------------------------------------------------------------------------------------------------
    王爺的由來有六種傳說。
    --------------------------------------------------------------------------------------------------------------------
    關於王爺神來歷,自早傳說與蒙難的儒生、進士有關。
    或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活埋360名儒生,儒生死後被玉皇大帝封為王爺,接受人間膜拜。

    或說唐太宗時,欲試張天師法力,誤傷致死360名進士,死後變做厲鬼作祟,
    太宗才賜封為王,敕令天下立祠供祀,使其遊歷四海,遍享血食。

    或說明初36位進士奉皇帝命巡行天下,宣揚大明威德,
    一次浮海遇風舟覆,36進士皆遇難,時海上出現祥雲紫氣,且神樂齊奏。
    皇帝知道這一傳聞,下旨建造大船,賜名“王船”,內奉36位進士靈位,送入大海。

    或說是明末360名進士不願降清,自盡而死,玉皇大帝特敕封為王,使之巡按天下,賞善罰惡。


    2024年3月30日 星期六

    宗教_日本神道_夏越の祓的茅の輪くぐり※

    一朋友在京都,線上傳照片(如下)問我它的作用?
    我亦曾在日本見過,早已忘了確切地點,
    依稀記得旁邊立牌寫:若是穿過此圈,人能消災解厄。我以此答覆。
    但沒多久,我便覺得這答案太潦草,而且這事也勾起我的好奇心,便開始搜尋相關資料。

    大阪四大天王寺


    *****
    下圖才是它在儀式裡真正的模樣。茅草整圈束綁纏繞。
    它的日文名稱是「茅の輪くぐり」,方便讀,以「茅輪」代稱。
    該祭典(儀式)的日文是:「夏越の祓」,我們將它簡化成「夏越祓」。
    袚,中文發音與「福」同音,意思是祭祀。
    「夏越祓」的舉辦時間固定在一年的一半,6月30日。
    和它相同性質的祭典為「年越の祓」,其日期則為一年最末,12月31日。
    兩者合稱為:大祓。不過,「茅輪」只會在「夏越祓」有。


    圖2

    儀式的目的,所讀到的說法很一致,
    在於「祛除人們在平日不自覺犯下而累積的罪惡和污穢」(註1)。
    鑽法也是,下圖是鑽茅輪的正確步驟,分成三次...。
    而通過時,唸或不唸?若要唸,該唸什麼?則沒有統一答案,全依個別神社規定。



    圖3


    比較有趣的點,是它的出處。
    因為「大祓」和「茅輪」,其實來自兩個不同神話,不知何故合併一塊。

    關於「大祓」,《古事記》中,伊弉諾尊(註3)和他妻子(也是他妹妹)伊弉冉尊,
    是創造大八島國(日本)的神明(註4),以及日本其他諸神的共同祖先。
    「大祓」源自伊弉諾尊從黃泉返回陽世時,
    所做的「淨化心靈和身體上的不潔和不幸的儀式」。
    悠長日本史裡,這儀式曾中斷,直到明治時代,再度流行。
    著名供奉伊弉諾尊的神社在兵庫縣淡路島,日本好像僅此一間。

    「茅輪」來自《備後國風土記》,故事始末大概是(註6):
     武塔神在求婚的旅途中請求落腳借宿。
     兄弟兩人中的弟弟巨旦將來家境富裕,但拒絕了武塔神;
     而哥哥蘇民將來雖然貧困,卻招待了武塔神。
     武塔神數年後再次來訪時,將茅草編成的環授予蘇民將來的女兒,
     令其佩戴在腰上,而將當地的其他人全部殺盡
     (也作將弟弟巨旦將來全家殺盡或其餘人都死於疫病等)。
     武塔神宣示了自己其實是速須佐能雄神(素戔鳴尊),
     並告訴蘇民將來之女,佩戴茅草環,自稱「蘇民將來之子孫」可以祛除疫病。

    人們據此,編織現今所見的「茅輪」,且不再是戴腰際的尺寸。
    用它進行法事儀軌,祛病護生。



    ----------------------------------------------------------------------------------------------------------------------
    日本「夏越祓」(每年6月30日)鑽「茅輪」的儀式,其實源自兩個不同神話。
    1. 「夏越祓」來自《古事記》,伊弉諾尊(日本兩大創造神之一)從黃泉返回陽世時,
    所做的「淨化心靈和身體上的不潔和不幸的儀式」。
    2. 「茅輪」來自《備後國風土記》,貧窮的蘇民將來,招待旅程中的神明素戔鳴尊,
    作為回報,素戔鳴尊賜他茅草編成的腰環,祛病避災。
    ----------------------------------------------------------------------------------------------------------------------
    圖2的來源(維基)


    註1:日本文化|祈求無病息災!日本神社六月最後一天舉辦的「夏越大祓」是什麼?
    什麼是「大祓」呢?是為祛除人們在平日不自覺犯下而累積的罪惡和污穢,
    並於每年的 6 月 30 日(年中)與 12 月 31 日(年末)兩次去除災厄的信仰儀式。
    而六月又特別被稱為「夏越」,有著跨越夏天的意思,
    在清除前半年來的罪惡和污穢之虞,也將以全新的身心靈來迎接下半年。
    夏越大祓最重要的儀式,便是鑽過神社前所擺設大型的茅草圈,
    也就是「茅之輪(茅の輪くぐり)」!各個神社將依靠著鳥居架設茅之輪,
    這個巨大的草圈,就是茅之輪!
    民眾鑽進這圈圈穿越靠在鳥居上的茅之輪,以「增運除厄」吧!
    接著就是開始繞過茅之輪以求淨身!然而可不是直接穿過就可以,
    鑽繞茅之輪有一定的程序,必須從左到右的走八字繞行,
    至於要走幾個圈、或是是否要邊走邊唸經文,則可以依照神社的指示為準喔!
    (圖3出處)


    註2:
    夏越の祓の由来は、年に2回ある神事「大祓」にあります。大祓とは、
    伊弉諾尊(いざなぎのみこと)の禊祓(みそぎはらい)をルーツとする神事で、
    心身の穢れや厄災を祓い清める儀式でした。
    明治ごろに、この夏越の祓が全国の神社に広がり、現在でも執り行われています。
    [從明治時代才流行起來的]

    2. [日本曆]6月30日要穿茅輪吃和菓子?「夏越祓」是什麼日子?
    ○這習俗的由來,相傳來自於日本神話。
    日本諸島和諸神的創造者「伊奘諾尊」和「伊奘冉尊」這兩夫婦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略有所聞吧。
    話說「伊奘冉尊」在產下火神時反被燒死,從而墮入黃泉世界。
    不捨得妻子,還特地追到黃泉的「伊奘諾尊」卻因沒遵守妻子「不要看望自己」的約定,
    從此與妻子決裂。好不容易從昔日髮妻的追趕下逃脫,
    「伊奘諾尊」返回陽間後首先就進行了一次「禊祓」。
    這就是神話中,第一次正式的「大祓」儀式。
    在悠長的歷史間,這個儀式儘然有過中斷的時期,但始終都根深蒂固於日本神道的信仰內。
    自從在明治時代,神與佛被正式分離後,日本很多神社都會舉行「大祓」儀式。
    [所謂的:神佛判然令]

    ○「人形放流」是日本很常見的「禊祓」儀式。
    參拜者需在紙製的人偶上寫上自己的名字,並往人偶吹氣,讓人偶成為自己的分身。
    然後祈求把自身的穢和即將面臨的惡運都轉移在上面,
    最後把它流放到河流或用火燒,把一切回送到天上即可。
    如果你身體有哪個地方不舒服,摸一下人偶的那個部位,還能把那些不適都一併送走啊。
    [類似台灣的王爺廟的遊天河、遊地河的習俗]


    註3:


    註4:


    太陽之道路標是一個以伊弉諾神宮為中心,
    展示太陽運行軌跡與日本各地著名神社間關係的圓形石碑。
    位於正東面的是伊勢神宮(皇大神宮(内宮));
    正西面是海神神社(對馬);正南面是諭鶴羽神社(淡路島);
    而正北面是出石神社(但馬)。
    夏至的時候,日出的方向在諏訪大社(諏訪湖),
    而日落的方向則在出雲大社和日御碕神社;
    冬至的時候,日出的方向在熊野那智大社(那智御瀧),
    日落的方向則在高千穗神社(宮崎縣)。
    古人能夠如此精確地了解太陽的運行路徑,實在令人讚嘆。


    註6:
    夏越の祓に行う茅の輪くぐりの由来・意味
    茅の輪くぐりは、日本神話に基づいているといわれています。
    昔、一人の旅人が現れ、ある兄弟に一夜の宿を乞いました。
    弟は裕福であるにもかかわらず旅人を冷たく断りましたが、
    兄の蘇民将来(そみんしょうらい)は貧しいながらも手厚く旅人をもてなしました。
    実はこの旅人は武塔神(むとうしん……スサノオノミコトと同一視されている)であり、
    蘇民将来へ災厄を祓う茅の輪を授けました。
    蘇民将来は、武塔神の教えに従い茅の輪を腰に付けたところ、
    疫病から逃れられ、子々孫々まで繁栄したということです。
    この話に基づき、茅の輪くぐりをしたり、
    家の玄関に蘇民将来のおふだをつけたりす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

    蘇民將來的傳說最早見於《備後國風土記》。武塔神在求婚的旅途中請求落腳借宿。
    兄弟兩人中的弟弟巨旦將來家境富裕,但拒絕了武塔神;
    而哥哥蘇民將來雖然貧困,卻招待了武塔神。
    武塔神數年後再次來訪時,將茅草編成的環授予蘇民將來的女兒,
    令其佩戴在腰上,而將當地的其他人全部殺盡
    (也作將弟弟巨旦將來全家殺盡或其餘人都死於疫病等)。
    武塔神宣示了自己其實是速須佐能雄神(素戔鳴尊),
    並告訴蘇民將來之女,佩戴茅草環,自稱「蘇民將來之子孫」可以祛除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