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工業_嫘祖為什麼挑蠶絲製衣,不挑蜘蛛絲?

我有一個很幼稚的小問題(學高曉崧說話,我有一個不成熟的小建議),
就假設神話成立吧,為什麼嫘祖拿來做衣服的絲,挑蠶絲,而不是挑蜘蛛絲呢?


這殊難考證,唯能憑空臆度!
應該學神農嘗百草,Trail and Error的吧!
或許蜘蛛絲太細(註1),織作難度高,不好推廣;
或許可以被作成衣物,但發現會粘小昆蟲,所以放棄。

若依據現在研究,可能性最高的是「養殖、提取困難」(註2),
蜘蛛是肉食性昆蟲,必須結網捕食,
密集飼養時彼此會自相殘殺,無法大規模人工飼養。
而收集蜘蛛絲,必須先將蜘蛛麻醉和固定,
每隻蜘蛛一次卻只能抽取一根絲,成本上不合乎效益(註3)。
相對而言,抽蠶絲雖然很殘忍,但簡單多了(註4)。


我小時候曾聽醫生說,縫合刀傷或者手術切口的線是羊腸作的,
人體可以吸收分解,日後不用拆線。
縱然說蜘蛛絲無法大規模織成衣物,但拜現今的生物科技之賜,
卻能把蜘蛛絲加工製成類似羊腸線的縫線(註3)。
它是先將蠶絲溶解,去除其中對人體有毒的膠質之後,
再與蜘蛛的蜘蛛絲蛋白重組為人造的蛛蠶絲,也就是縫線。
其絲蛋白(silk proteins)很容易被人體吸收,不會引起免疫反應,
兩年之內就能完成生物分解過程,亦可再縮短到數週到半年內。

除此外,蛛蠶絲也可製成紗布傷口敷料(繃帶)
外型如同透明的食物保鮮膜,含有的化學藥物可置於傷口長達6天不必拆換。
它還能製造為人工血管(SpiderGraft),具有極佳的抗凝血性。
絲蛋白(silk proteins)亦可當成模具用於受損神經
類似以石膏保持斷骨伸直的治療方式。
而蠶絲與蜘蛛絲的另一種絲蛋白重組,則能合成人工軟骨。
(對產品細節有興趣的,可參考註3)


蜘蛛絲所作成的生技產品真令人眼花撩亂,足見今日生物科技的厲害之處,
所以,將來,蜘蛛絲養殖、提取的難題,未嘗不能解決呢~



------------------------------------
註1:蜘蛛絲和蠶絲有什麼不同?
(1)由於蜘蛛絲具有一些蠶絲沒有的特性,
曾有人想到利用蜘蛛絲來紡織,但蜘蛛是肉食性,會互相殘殺,
不能像蠶寶寶那樣密集而大量飼養,因此蜘蛛絲在紡織的利用上遇到瓶頸。
最近利用基因轉移技術,將蜘蛛製絲基因轉移於羊的乳腺細胞,
期望開發出會製造吐絲的哺乳類動物細胞。
但目前以此方法造出的蜘蛛絲功能不到真正蜘蛛絲的一半。

(2)蜘蛛絲是我們所知的最細的天然纖維,但它的強度意外地強
以相同直徑的鋼絲只能吊上0.25公克的東西,蜘蛛絲可吊上0.5公克。
而且蜘蛛絲的伸縮性也很大
當鋼絲拉長到原來長度的8%時即會斷掉,但眠蛛巢網上的絲可拉到六倍長,
因此當一隻獵物昆蟲飛進蛛網時,不會衝破蛛網。

(3)蜘蛛依種類不同而分泌不同的蜘蛛絲,
最多可分泌七種不同功能的蜘蛛絲,所以具有七種不同的分泌腺。
我們常見到一隻蜘蛛拉出蜘蛛絲,從樹枝慢慢掉下來,
以鬼蛛為例,此時牠的絲直徑只有0.003公釐。
我們常以denier的單位來表示一條9000公尺1公克重的絲的直徑,
蠶絲的直徑為1denier,我們的頭髮通常為50denier,表示比蠶絲粗五十倍,
鬼蛛蛛絲僅有0.07denier,只要有340公克的蜘蛛絲就可繞約四萬公里的地球一周。


註2:每日頭條:為什麼用蠶絲織絲綢,不用蜘蛛絲?
然而,蜘蛛寶寶實在是太傲嬌了,難以大規模養殖和被提取蜘蛛絲,
所以只能暫時放棄用蜘蛛絲織絲綢了。


註3:科技大觀園:蜘蛛絲和蠶絲合體的醫療新應用


註4:影片:實拍手工蠶絲被製作全工藝
§先把蠶燙死,再抽絲§


----------------------------------------------------------------------------------------------參考資料:
1. 纖維革命–人造蜘蛛絲

2. 醫療現場 微型外科小幫手 蛆、水蛭、蜘蛛 蟲蟲療法 T觀點 20170205
§我覺得:「養殖、提取困難」應該算初步解決,猶未能大量生產而已,
     但這一篇文章,需要更新§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中史_野史_《教科書裡沒有的歷史細節》:另個角度看歷史

挺神奇的,有個故事我常講,竟然我的部落格裡面沒有,那來聊一下:
有一個家庭,成員有父親、母親、三兄弟。
在這三兄弟成長過程中,家裡經常上演父親家暴母親,深深影響三兄弟的婚姻觀。
仨人長大後,
老大對父母關係有所警惕,告誡自己:絕不讓不幸代代延續,所以夫妻恩愛;
老二則因父母之故而畏懼愛情,不婚主義者;
老三有樣學樣,婚後學他父親揍妻子。

三人三情況的情節,也在周星馳1992年電影【家有囍事】(註1)出現過,
但是他們家的父母夫妻和睦,而裡面三兄弟的婚姻狀況卻沒一個複製上一代,
大哥結婚搞外遇,二哥(娘娘腔)不婚、不碰女,三弟不婚、關係亂。
從兩故事可得出一道理,
同件事,各個人揣著各自心態去瞧,會看出不同門道,做出不同行為來。
而差異、多元,就是這世界有趣的地方(且不探討是否犯法的事)。



我這幾天讀一本書《教科書裡沒有的歷史細節》,
內容是在正史、野史中挑出幾則故事來評議,我不敢說它顛覆了歷史,沒那麼誇張,
但它以不同視角,有帶來"我怎麼沒想過"的思考衝擊。
以下,我擇選書中三篇摘要地說,是故字數會有更動。


一.南宋志怪小說-郭彖的《睽車志》(註2):鄉人蔡津退若說
有個叫許式的人,行經汴樑(現河南開封)時,
一個人從河岸上走進他的船中,直呼許侍郎。
許式趕緊說:「先生你錯了,我只是個小官」。
那人笑著說:
「你就快當侍郎了。
 很久很久以前,我和你之間約定有件事需要辦,聽說你路過此地,特來一見。」
說完,掏出一包東西遞給許式:
「你收好,將來遇到十四歲的婦女哺乳,拿這和乳餵她孩子。」
許式打開一看,裡面有幾塊石頭,晶瑩剔透。

後來,許式經過幾次調任(沒說多久),來到博州(山東聊城市)任職,
碰到一個太守,太守說:
「我們這裡出了件稀罕事,某家一個女孩子沒有丈夫就懷孕了。
 父母很發愁,不知該怎麼辦。」
許式忙問:「女孩子多大歲數?」
答曰:「十四。」
許式趕緊來到女孩兒家,問其懷孕原因。女孩兒說:
「有一天,我在溪旁洗衣,聽到南岸有人叫我的小名,
 我答應了一聲,抬頭看到一個道人。道人瞅了我一會,逕自走了。
 他喊我時,我肚子裡就有了反應,回到家後不久竟然成孕。」
女孩所描述的道人的模樣,跟許式見到的那人一樣。於是,許式命人好生看護這女孩。
女孩產子後,許式取女孩之乳,以磨所藏之石,
磨出一種潔白如膏的東西,餵給嬰兒吃。
一個月後,石頭用完、乳止盡,幼子也死掉了。
再後來,許式果然當了帝王侍從(能說是侍郎)。
作者評曰:
「這個故事是按"時間順序"講述的,其實誤導讀者先入為主。
 如果換一種敘述方式,似乎也能講得通:
 一個女孩“無端”懷孕。此時,許式出現,手拿幾塊石頭,告訴周圍的人,
 我曾經遇過這樣一件事,而女孩講的那個道人,跟我遇到的人完全一個人。
 接著,許式“按照道人的囑託”,用藥殺害無辜的嬰兒,卻挽救女孩的名聲和未來。
 這樣一講,很容易看出,許式不是當事人,就是受當事人委託來善後。
 女孩的父母,不是善後的參與者,就是以旁觀者身份默認這樣處置。
 並且,他們也希望鄉里相信這是實情。
 至於許式後來當侍郎一說,不過是傳播者刻意加上,加強可信度。
 那年代,一個清白女孩未婚產子,足夠她身敗名裂,家人也跟著一輩子抬不起頭。
 但無辜被神仙強奸,則另當別論,誰敢跟神仙較勁呢?
 說是自欺欺人也好,說是天意也好,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選擇迷信,比逼上絕路好。
 有人願意這樣說,有人願意信,以此為解脫,有何不可呢?


二.清朝沈三白《浮生六記》(註3):亡妻芸娘“回煞”
民間傳說,死者的靈魂在死後第幾天(可能是七天),必然隨凶煞返舍而歸,稱為「回煞」。
因此房中的鋪設要如生前一樣,而且要鋪生前的舊衣服在床上,放舊鞋在床下,
以俟死者靈魂歸來瞻顧,吳地人相傳這叫「收眼光」...

那天,到了沈三白亡妻芸娘的"回煞"日。
所以有人皆迴避煞氣,沈三白竟執意留在房中,要與芸娘見最後一面。
同鄉張禹門規勸沈三白說:
「回煞日留下容易中煞。你應該相信有這回事,可別待在家裡嘗試啊!」
沈三白:「我之所以不迴避煞氣,正是相信她會回來這回事啊!」
張禹門:
「觸犯凶煞,會有生命危險。你夫人即使靈魂回來,也已經是陰陽相隔,
 恐怕你想見到的她的靈魂,不會真有形體能接見到。
 所以,活人應該要迴避,不去觸犯亡魂的鋒芒比較好。」
沈三白:「死生由命,你真的關心我,就陪我一起,如何?」
張禹門:「我...在門外守候好了,你要是發現異常情況,叫我一聲。」

沈三白便點燈進入室內,見鋪設同如芸娘生前時情況,
想起她的聲音和容貌卻永遠見不到了,不禁傷心流淚起來。
此刻沈三白怕淚眼模糊,失去與芸相見的機會,只好忍著淚、睜著眼,坐在床上等待。
同時再撫摸著她留下來的舊衣服,感覺香味色澤猶存,又不禁柔腸寸斷,冥然昏迷過去。
意念又轉,心想:「我在等待她靈魂回來,為何竟睡著了?」
睜開眼向四處觀看,只見桌上雙燭青煙熒熒閃亮,光亮縮小如豆。(變小)
沈三白突然毛骨怵然,渾身寒栗起來,因此摩擦著雙手和額頭。
接著,沈三白仔細觀看著雙燭,
雙燭的火焰漸漸高起來,約有一尺許,用紙裱糊的頂格幾乎被火點燃了。(變大)
正當他憑亮光四處環顧時,光亮忽然又縮小到原來樣子,(變小)
沈三白心頭緊張跳動、渾身顫栗。
他本想呼叫張禹門進來,但想到芸的柔弱魂魄,恐怕被陽氣逼走,
只好悄悄呼叫著芸娘的名字,並默默祝禱著她。
此時,滿屋寂靜無聲,一無所見,未久,燭光又亮回原來樣子。(恢復正常)
沈三白這才出房門告訴張禹門發生什麼事。
作者評曰:
「從旁觀者的角度看,沈三白不過是隨著燈光的明滅產生了一點幻覺。
 但這幻覺,對他是多麼重要啊!
 “回煞”之說,是在生者和逝者之間製造一個過渡帶,讓生者的懷念之情得到緩衝。
 一夜之間,陰陽相隔,怎麼割捨得了?那就讓逝者再回來一次吧!
 生者通過逝者的這次“回煞”,接受其徹底離開的現實,
 情緒亦由大悲傷轉為悵然、撫然直至坦然。
 逝者靈魂是否真的回來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生者認為他(她)回來了。」


三.河北梆子《大登殿》
這回,作者沒有先說故事,改夾敘夾議。
作者評曰:
河北梆子《大登殿》是一齣關於團圓的戲,
前面的鋪墊全部捨棄,直接進入大團圓:要飯花子薛平貴當皇帝了!
其他故事中,往往結尾才能如此,而這齣戲裡,開局便是高潮。

且看薛平貴,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得意揚揚上得台來,先找到苦守寒窯十八載的王寶釧,封為皇后,
再找王寶釧的爹爹王允,當初王允反對女兒嫁給薛平貴——殺!
王寶釧的姐夫魏虎幫著丈人對付薛平貴——殺!
王寶釧的媽媽站在女兒一方,支持女兒的抉擇——獎!
當然,王寶釧一定要為老爹求情,薛平貴也一定會同意,這才顯出貓戲老鼠的樂趣。
然後是王寶釧“酸”她老爹:
「你看那討飯的花郎駕坐九龍庭,再叫聲老爹爹細聽兒言。
 想當年若聽父相勸,你看著龍鳳衣衫翡翠珠冠,何人把它戴,何人把它穿?」
王寶釧的媽媽也來幫腔:
「你說平貴花兒樣,到如今打坐在九龍庭。
 你說三女受苦的命,萬歲封她坐正宮。龍的龍來鳳的鳳,將老身封在養老宮。
 養老宮內樂安寧,享榮華受富貴,老相你呀,你是萬萬不能! 」
薛平貴也沒閒著,他應王寶釧的要求給王允封了個官:
「你女兒坐了昭陽院,王封你掌朝太師有職無權。 」
王允垂頭喪氣地答道:
「叩罷頭來謝恩典,老夫我做的是受氣的官。 」
妻子和女兒事後諸葛亮式的數落,
薛平貴玩笑一般的封官,再加王允“無地自容”的態度,在在都顯示出:
什麼夫妻情、父女意,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實力。
當了皇帝,一切都對了,錯的也都無所謂了。
但一個人不殺也不行,要不怎麼顯出皇帝的威嚴呢?
作為反面人物的魏虎,就這樣成了俎上魚肉。

魏虎一口一個“孩子他三姨”,對王寶釧說:「殺平貴本是岳父他,埋怨俺魏虎為什麼?」
王寶釧則反駁道:
「魏虎賊子你好大膽,死在了臨頭你把人攀。萬歲傳旨將他斬,殺死賊子報仇冤。 」
方才還跟丈夫纏纏綿綿,轉眼便聲色俱厲。
剛剛獲封皇后,就迫不及待地跳出來,讓丈夫封這個,殺那個,
一副越俎代庖、頤指氣使的做派。
薛平貴樂得配合她,反正天下是咱兩口子的了,還不是想怎麼著就怎麼著!
所謂大團圓,不過是一場新的血雨腥風的開始。
編劇者雖刻意正面樹立,卻仍不脫“我胡漢三又殺回來了”式的咄咄逼人。

薛平貴征西過程中收代戰公主為妻,現在找到王寶釧了,
薛平貴告訴代戰公主:
「王寶釧坐了正宮院,王封你東宮莫嫌偏。」
代戰公主不幹,要殺薛平貴,王寶釧打圓場:
「御妹你不要把臉變,聽為姐把話對你言。說什麼正來論什麼偏,咱姐妹一同保江山。 」
代戰公主倒也識相,或許等的就是這個台階,兩人立刻手拉手下去喝酒了。

虛構的《大登殿》不過是落魄者的意淫故事,§過去誰欺負我,我都要找回來!§
殺伐、行賞、分贓,日思夜想的“大團圓”,
並非團聚之後的溫暖祥和、寬容和愛,只是坐地分贓和重新洗牌的大清算。
他們彷彿多日沒飯吃的餓漢,撅腚伸脖,狼吞虎咽,吃相很難看。
但故事能夠長盛不衰、代代相傳,恰恰反映了人們潛意識裡的陰暗和血腥。


第一、第二則故事涉及怪力亂神,但經作者從另一方向切入解釋,靈異神奇便隨之消散。
而第三則,我個人覺得,那是自古以來的人們,
強調王寶釧的守貞節終獲善報,再假薛平貴之手,懲治那些煽動別人放棄節操之徒。
而作者認為是「窮困者得志後的復仇」,說:
「若不懂的什麼叫大團圓、大美,那還是繼續顛沛流離吧。」這樣說,不也合理嗎?
不經想再重複前頭說的話,差異、多元,正是這世界有趣的地方。



---------------------------------------------------
註1:電影:家有囍事


註2:郭彖《睽車志》第三卷 


註3:沈三白《浮生六記》卷三白話翻譯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動物_鼩鼱不同於老鼠

讀到一篇果殼網(註1)關於區別鼩鼱和老鼠的文章,
我再對比網路一些資料,稍微增加相關知識,整理出以下筆記,要點條列如下:

◎鼩鼱,注意念法是ㄑㄩˊ ㄐㄧㄥ,寫法別跟'鼬'搞錯。


◎鼩鼱,動物界 Animalia、脊索動物門 Chordata、哺乳綱 Mammalia、鼩形目 Soricomorpha。
要介紹一下鼩形目(註2)。
會看到百度百科(註3),還是把鼩鼱歸類在食蟲目,
然而,食蟲目在生物的科學分類裡被取消了

這是因為食蟲目屬下的物種其實原來是多系群,
所以,不少原屬食蟲目的動物被分出去,最終,食蟲目一分成三:
非洲蝟目(Afrosoricida)、蝟形目(Erinaceidae)、鼩形目(Soricomorpha)。


◎鼩鼱和老鼠外表的外表差別:
第一張圖是:鼩鼱,鼩形目 Soricomorpha

第二張圖是老鼠,齧齒目 Rodentia

從外觀上,果殼網說,兩者不同點在:
(1)鼩鼱的眼睛和耳朵退化缩小、體型也比普通的老鼠小一圈
(2)體色上老鼠一般偏棕黃色,而鼩鼱偏黑灰色,
 鼩鼱的毛皮沒有針毛所以很柔軟,手感很棒
(3)最明顯的特徵是頭骨和牙齒
如果沒看果殼網所寫,我個人感覺最明顯差別的是鼻子,鼩鼱的鼻子又尖又長。
而且我覺得,
以第(1)點來說,如果只看體型,也可能把幼鼠看成鼩鼱。
第(2)點也難用來區隔,就屬第(3)點容易。


◎解剖學角度看頭骨
1. 鼩鼱因其原始性,頭骨低而扁平,牙齒分化程度低、齒數較多,
 嘴裡密密麻麻都是牙齒,門齒呈圓柱狀,和臼齒間沒有齒隙。
 鼩鼱的牙齒沒法像老鼠的牙齒一樣終生生長,
 所以大部分鼩鼱的所有牙齒都有含鐵的紅色齒冠,以增強牙齒的耐磨損程度。
2. 囓齒類的老鼠齒數顯著的減少了,
 一般只有兩顆鑿狀門齒,和後面著生的3-5顆臼齒,在門齒和臼齒間有明顯的齒隙。
 只有門齒有淺黃色至橘黃色的牙釉質,其餘為白色。
§鼩鼱牙齒密密麻麻沒有齒隙,應該就是所謂的鋸齒狀。所有牙齒都有含鐵的紅色齒冠。
而老鼠的牙齒,分化比鼩鼱好,有齒隙,門齒有淺黃色至橘黃色的牙釉質。§


◎鼩鼱都是名符其實的“大吃貨”,每天的食物總重量甚至能達到或超過自己的體重!
而且這些小傢伙冬天並不冬眠,而是在雪被底下繼續覓食以維持生命。

◎鼩鼱沒有尖牙厲爪,只能靠臭腺分泌惡臭的氣味來趨避敵害
 因為臭,不為人所飼養當寵物。


◎有些有毒
小鼩鼱§應該是水鼩鼱(Neomys fodiens )§的齶下長有唾液腺,能分泌出一種毒液。
如果人去捕捉它,不小心被咬上一口,
手臂就會發熱腫大,引起劇痛,要過幾天後才能消失。
小鼩鼱也用這種武器來捕獵食物,小動物若被咬傷,將頓時失去知覺,不能動彈。 
科學家曾經做過實驗,將鼩鼱唾液腺分泌出的液體,
注射進老鼠體内,很快就會引起老鼠的生理變化,
血壓降低,心臟跳動變慢,呼吸也發生困難。
不到一分鍾,毒液發作,老鼠便進入癱瘓狀態。
§這也能證明鼩鼱與老鼠毫無關係,必須強調,哺乳類很少有毒的(註4)§


◎主要食物是蚯蚓和昆蟲,
在其食物組成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植物的莖葉和種子,所以鼩鼱是農林益獸。



------------------------------------------------------
註1:[新人]我才不是老鼠呢! ——鼩鼱的隱秘世界


註2:維基百科:鼩形目


註3:百度百科:鼩鼱 照片來源


註4:模樣無辜的用毒高手:爪哇懶猴
有毒的哺乳動物非常少見,甚至比有牙齒的母雞更稀有。
目前只有少數幾種哺乳動物被發現有毒,
包括歐洲鼴鼠(Talpa europaea )、水鼩鼱(Neomys fodiens )、
南方短尾鼩鼱(Blarina carolinensis )與鴨嘴獸(Ornithorhynchus anatinus )。
此外, 歐洲刺蝟(Erinaceus europaeus )的唾液也被認為具有毒性。
上述這些動物都以毒液制服獵物,只有鴨嘴獸例外:
牠的毒液是用後腿上的防禦尖刺發射,
只有雄性在繁殖季時才會分泌,可能是求偶時用來打敗同種競爭者的武器。

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札記-飲食-飲料泡的是葉子還是果實

這是我小時候發生的小故事。
某天,我媽買了芹菜,把葉子摘乾淨正要丟到垃圾桶,
被她一個印尼華僑的同事瞧見,他說:
「在我家鄉(印尼),這東西能吃,幹嘛丟?」
我媽說:
「芹菜葉子怎能吃?好怪!我們都吃芹菜莖而已。」


他們說的「能不能」吃,不是在講對人體有害無害,而是「習慣」。
傳統東方飲料是茶,因為它的葉子泡起來香,有些花瓣也有這效果。
傳統西方飲料是咖啡,他是果實(種子)香,因而被乾燥處理後,磨成粉沖泡。
兩樣對喜歡喝的人,都是聞起來香、嘗起來甘(回甘)。

那東方茶樹的果實真的就沒用,該捨棄?
不盡然,有種東西叫做苦茶油,就是從茶樹的果實(種子)提煉而來。
那西方咖啡樹的葉子呢?
還真別說,真有人拿來泡茶(註1),
據說抗氧化作用遠高於藍莓,比常規咖啡和綠茶也高。
那為什麼不改呢?習慣!




--------------------------------------
照片來源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札記-醫健-吃完一口再一口

醫師、營養師都建議用餐吃慢點,最好咀嚼35下左右再吞嚥。
這觀點我聽聞不下數十次,跟我同桌吃飯的同事,有的也會善意提醒我吃太快,
說那樣對身體不好,會傷胃腸、易胖等等。
事實上,我好幾年前就察覺吃快的壞處,
由於吃快,就不知吃多,當我開始感覺到飽,
停下筷子後片刻,立即感覺過脹,痛苦得坐不住,非得起身走走。
(據說胃腸感覺到飽,大腦大概二十分鐘才知道)
所以,我不再憑藉"飽足感",而是留神在進食量,
大約量值(不超過一個便當)就歇止,雖然仍會失誤,但過撐狀況鮮少發生。
量是克制住了,而吃飯速度放緩,我卻很難辦到。


我認為困難點是要咀嚼35下,那有點累。
我就變著法減慢,比如用時間間隔,一口口錯開,
吃一會、說話一會,吃一下、手機看一下。
真的沒效,因為內心預期過一陣子才吃,加上餓,每一口都特別大口。三下五除二,清光。
我就想,不然認份點,忌大口、勤快嚼,可是,我往往起頭的兩三口格外認真做,
不知不覺邊咀嚼、邊速度飆升,旋即餐盤見底。
一看手錶,花的時間跟從前一模一樣,說好的35下,應該是一餐35下吧。


我時而思考問題到底出在哪?我沒狼吞虎嚥,就普通一口口咬碎磨細。
今天午餐,我頓生一念,應該是「基本的一口」出了差錯。
前幾次,兩口時隔太開,因此,吃異常大口;
後幾次,僅專注到咀嚼,沒留意我習慣嘴一有空間,就餵東西進來,
一口連一口,時隔太密(容易掉食物、滴湯到桌上)。
於是,我這次,一口嚼完嚥下,直到嘴巴淨空再下一口。
結果,吃完看時間拉長了一倍,終於獲得改善!

哈哈,以後就這樣吧!
縱然我仍舊每口嚼動頂多15下,仍舊不達35,但終究是不小的進步吧。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動物_哺乳_美洲豹、花豹、獵豹的區別

劉寶傑【關鍵時刻】的來賓,花豹、獵豹分別不出,
下面留言罵聲一片(註1),趁此機會搞懂相異處。


美洲豹(美洲虎),Jaguar(Panthera onca)
大型貓科動物,其體型僅次於獅子與老虎,是現存第三大的貓科動物。
分布區: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溫暖地帶
大小:68.0-136.1公斤
食物:貒豬、貘、鹿;也吃短吻鱷、龜、蛇、豪豬、水 豚、魚、大型鳥類。
特徵:
(1)花紋:與花豹獵豹不同,是黑色圓形環圈,而且圓環中一般有一個或者數個黑色斑點
    牠們也會出現一 種叫做「黑化」的體色基因突變。這種突變基因是顯性的,
    即這種突變一旦出現就會表現出來,所以,全黑的美洲豹子都比較常見
(2)臉、尾巴:和獵豹、花豹相比,美洲豹頭臉較寬,四肢粗短,尾巴較短
(3)擅長游泳。





花豹 Leopard(Panthera pardus)
分布區:非洲、歐洲、亞洲
大小:16-66公斤 (介於美洲豹跟獵豹之間)
食物:小型羚羊、瞪羚、鹿、豬、靈長類、家畜;
   也吃鳥類、爬蟲類、嚙齒動物、節肢動物和腐肉。
特徵:
(1)花紋:身上的黑色環斑形似梅花,又有點像古代的銅錢,所以又稱「金錢豹」。
    亞洲雨林裡的花豹更多的是黑化種——由隱性基因突變造成的毛色改變,
    在光照條件好的情況下,黑豹身上的斑點依然可見。
(2)臉、尾巴:與美洲豹相比較,花豹頭小尾長,四肢較為勻稱。



獵豹 Cheetah(Acinonyx jubatus)
貓科動物中跑得最快的,也是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動物,它奔跑時速可達120公里。
分布區:漠南非洲和伊朗北部
大小:15.4-72.6公斤
食物:野兔、胡狼、小型羚 羊、瞪羚
特稱:
(1)花紋:實心的黑斑點
(2)臉:體型纖細,頭小腿長,從眼角到嘴角有一道黑色的條紋,即淚痕,容易辨認。
(3)為了速度,獵豹犧牲了貓科動物的其他優勢。它的爪子不能伸縮,所以不怎麼會爬樹。
 它的牙齒很小,無法象美洲豹一樣咬穿獵物的頭蓋骨,而只能通過鎖喉令獵物窒息而死。
 由於體型較小,往往辛辛苦苦獵捕到食物,卻被聞訊趕來的獅子、鬣狗、花豹劫奪。





------------------------------------------------------
此文非我原創,文字來源:
1. 壹讀:美洲豹、花豹和獵豹的區別 花豹圖形、獵豹圖形

2. 壹讀:1秒鐘分清:獵豹、花豹、美洲豹 所有豹類花紋描述圖形、所有美洲豹圖片

3. 國家地理雜誌:美洲豹、花豹、獵豹、雲豹
 分布區、大小、食物的資料來源

------------------------------------------------------
註1:15個月連吃15人的閃電斑 當非洲獵豹鑽進你的車子來!!2013.10.16-7

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風俗_(19世紀)韓國的上衣、日本的褲子

我很久前去韓國旅遊,
觀察到韓國(或稱:南韓)傳統服飾,就稱它韓服(韓國:한복;朝鮮:조선옷)吧,
女性的"上衣"(저고리,中文:赤古里)極其短,導遊只說是傳統,並沒解釋短的原因,
反而介紹不相干的銀妝刀(은장도)。銀妝刀可以想像成匕首,如下圖(註1)。
主要作為女性防色狼的武器,但若沒防好,喪失貞節,則用來自殺。

銀妝刀通常會跟飾品(노리개)別在一塊,可見下圖,
看起來很像華人的玉珮、中國結等,搭配衣物的美觀飾物。
然而,這些都與女性的上衣之所以短,無關。
由於我指的"上衣"(저고리),中文譯為「赤古里」,
它不因穿的人是男是女而名稱有區別,但我關心的是女性穿的,
所以凡後面提的「赤古里」,皆指女裝。


根據我查的資料,目前的赤古里,是朝鮮王朝(註2,1392年-1897年)初期的韓國人,
模仿當時的中國明朝的女裝-襖裙,再加上"民族特色"而來(註3)。

這裡得交代一下什麼是「襦裙」和「襖裙」。
「襦裙」先於「襖裙」出現,所以,有人會用「襦裙」統稱古代女裝。
兩者主要差異是:
「襦裙」是上襦(襦為短上衣)與下裙(裳)組成,衣服下襬束進裙內。

「襖裙」,衣服下襬則沒有束進裙內,如下圖。赤古里屬於這類。
附帶提,韓國女裝還有翟衣(적의),后妃穿的禮服,
或在韓劇中結婚場面,也可見到新娘會穿。由於不是本文重點,稍提有這件事而已。

赤古里起初沒這麼短,漸進著縮,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註4),長度最短。
下兩張圖是它的演進(註5)。


而衣服上的長帶(韓文:고름,不確定怎麼翻譯),方向卻剛好相反,有加長加寬的趨勢。
圖片中的'5’(註4),即我指的長帶。網路有教如何綁的影片(註6)。
可是,問題來了,為何赤古里要變短呢?



有人說,是模仿唐朝襦裙。下圖是仿製(註7)。
樣式正如沈從文《中國古代服裝研究》所寫:
「初唐婦女裝束,還接近隋代,平居一般多小袖長裙,裙上束至乳部以上,外著"半臂"」
現在人習慣以一新名詞「齊胸襦裙」,稱呼唐朝襦裙。


然而,當時(朝鮮王朝)眼所及的中國是明朝、清朝服飾,
韓國老百姓不太可能去研究文獻而易服吧,所以,跨越時空學習,很難說得通。

比較主流的說法(註8)是,為了哺乳
已經生下兒子的已婚婦女,甚至可以直接露出乳房,
而生女兒者就沒有資格露,未婚更不行,
在不動赤古里長度的前提下,以其他東西遮掩。
因此,這同時是生男孩之母親的一種自我誇耀
無論是韓文、中文網頁,我讀到的,都持這意見。
註8的連結有照片為證,19世紀韓國的平民家庭,生兒的已婚婦女常是露胸的。
(因為我不想被人檢舉,所以,不貼在這)

後來,日本占領朝鮮半島以後,日本人覺得這樣穿有傷風化,
強制女性遮住胸部,否則懲罰,於是露胸才慢慢消失(赤古里長度不變)。


我覺得老一輩的台灣人,如果聽到那時的日本糾正韓國的穿著,可能會覺得有趣。
因為他們說日本「有禮無體」,這樣不就是五十步笑百步了嗎。

那什麼又是「有禮無體」呢?
有人講是男女混浴(註9),
但也有可能的是,二戰結束前日本女性基本上不穿內褲(ズロース)。
而這就要說起一個日本都市傳說(註10)。

1932年12月16日,東京都日本橋一座歷史悠久的白木屋百貨店發生大火,
店員和顧客煙霧中倉狂逃生,樓上的人通過繩索和安全帶滑下來,
但是還是摔死13人,而且大部分是女性店員。
後來有人講:
因為穿和服的女店員攀著繩索往下滑,被風一吹,和服便翻捲起來下身走光,
所以,感覺羞恥的女人們被迫用一隻手按住衣服,導致無法單手支撐體重,活活摔死。
因此,這場大火改變了日本女性穿內褲的習慣。

然而,根據福岡日日新聞1934年6月22日的報導,
白木屋火災一年半後,還是有9成的日本女人沒有穿內褲的習慣。
直到火災後十年,四十年代後,內褲才被日本婦女普遍接受,
其原因是絕大多數婦女當上了職業女性。
而以此反推,二戰結束前的日本女性,確實大都內褲沒穿。


我想,對於韓國女性的上衣、日本女性的褲子這兩件事,
別太在意誰進步、誰落後吧,就看成文明的某段演進,
潮流怎麼走,就怎麼變,當作時代使然。



------------------------------------------------------
註1:
1. 華人百科:銀妝刀(은장도):銀妝刀圖形來源
§常和飾品(노리개)綁一起§





註3:
1. 百度百科:襦裙:圖片來源

2. 維基百科:襦裙
襖裙則模仿明代襖裙樣式製作,
至朝鮮王朝後期襖裙上衣變短,裙腰變高,一直流傳至今。

3. 維基百科:襖裙:圖片來源
藩屬國朝鮮也依照明朝的襖裙發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並演變成現代韓服常見的韓式襖裙(치마 저고리)樣式。

4. 韓服辨異--承繼於漢服之美:赤古里是學明朝。

翟衣是中國古代后妃命婦的最高級別的禮服,後來傳至朝鮮半島、越南、琉球。...
褕翟是朝鮮王朝最高女性的服飾,作為宮中大禮服穿至朝鮮王朝末期。


註4:
1. 維基百科(韓文):韓服 圖片來源
◎여자 한복의 경우 저고리에 끝동이 있어 자수를 놓기도 한다.
남성(男)의 저고리가 상대적으로 거의 변화가 없었다면
여성(女)의 경우 조선 시대 동안 급격하게 짧아(短)져 
19세기 후반에(十九世紀後半葉) 그 길이가(長度) 가장(最) 짧아(短)진다.
§十九世紀後半葉,女性赤古里(저고리)的長度變得最短§
그러나 개량 운동으로 근현대의 저고리는 좀 더 길어져 허리선 조금 윗선까지 올라온다.
이에(因此) 따라 고름(綁上衣的帶子)도 좀 더 길어지고 넓어지게 된다(變長變寬).
이에 반해 남자의 저고리는 등 전체를 덮을 정도로 길고 고름도 긴 편이었다.

치마(裙子)의 경우 조선(朝鮮) 전기에 출토된 스란치마는 명나라(明朝) 시대의 치마(裙子)와 
거의 유사하고(幾乎類似) 화문 또한 유사성이 많았다.
§朝鮮時代的襖裙,幾乎跟明朝的類似§

2. 維基百科(中文):韓服

3. 華人百科:韓服(中文)

4. 維基百科(韓文):赤古里


註5:
1. 圖片引用:知乎:韓服與唐朝服裝無關
§旨在說明與赤古里與明朝服飾有關,引用圖片§

2. 圖片引用:韓服の上衣、300年で丈が3分の1に
§三百年後剩三分之一§


註6:教學:綁赤古里的長帶,(稱고름為「長帶」)


註7:
2.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裝研究》263頁


註8:
1. 以「露乳」為榮 ,越來越短的女性韓服上衣

2. 每日頭條:為什麼古代朝鮮女人服裝是露乳的?

3. 太羞人,古代的韓服竟是露乳裝,你們覺得美嗎?

4. 조선여인의 아들자랑 풍습:生兒子的自豪

5. 조선시대 여자들은 왜 가슴을 드러내고 다녔을까?:哺乳

6. 朝鮮女性露乳裝風俗考|殖民者污衊還是傳統服飾?
§據說2014年8月教宗到韓國訪問,見到穿赤古里的聖母像(類似圖上這張),
要求更換“得體"之像。用關鍵字"저고리 성모 마리아"搜尋圖片,能找到這張圖§


註9:
1. 圖解日本獨特文化歷史:男女共同裸體洗浴
幕府的混浴禁止令僅限於公共澡堂§有罰則§
除此以外的地方,如溫泉旅館,卻聽之任之,這等於形同虛設。

2. 「男女混浴」:日本人的洗浴文化是怎麼回事?
1872年頒布《違式詿違條例》禁止男女混浴


註10:
1. 有禮無體的由來
從前,常聽台灣老一輩的人說:日本人有禮無體,
「有禮」好懂,但「無體」所指的,不知是否就是當年這日本女人不穿內褲一事。
如果真如此,正好反證我們台灣女孩子們早早就有內褲穿了,善哉善哉。
2. 一場火災讓日本女性集體穿上內褲?假的!十年後才成真
事實上,這件事其實只是屬於日本的都市傳說文學範疇。
因為日本做過調查(福岡日日新聞1934年6月22日的報導),
白木屋火災一年半後,還是有九成的日本女人沒有穿內褲的習慣。
直到火災後十年,四十年代後,內褲才被日本婦女普遍接受,
因為絕大多數婦女當上了職業女性。...
火災沒有改變固執的日本人,
真正改變日本的是比大火更具滲透力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

3. 白木屋ズロース伝説 圖片來源
火災がきっかけでズロースが広まったとする点についても、
火災から1年半後の福岡日日新聞の1934年6月22日の記事にて、
90%以上の女性がズロースを履いていないことを報じている。
同記事では、都新聞の内容を反復しており通説が浸透しだしているが、
それがズロースの着用率を高めるには至っていない。
そもそも、災害を教訓にしたズロース着用の呼びかけは関東大震災の際にもあったが、
このときもズロースの普及は実現しなかった。
白木屋火災をきっかけとしたズロースの着用率増加はせいぜい1%程度とみられており、
ズロースの本格的な普及が始まるのは火災から10年ほど経ってからである。
当時の日本人は腰巻の習慣が長く、
ズロースを着用するようになるにはかなりの時間が必要だった。
のちにズロースが普及したのは、女性が男性と同じ職に就くようになるにつれ、
職業婦人としての洋装が定着したからである。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社會_【鏘鏘三人行】對《巨嬰國》的評論

【鏘鏘三人行】(註1)在今年3月13日播出那集,討論這本書。
我覺得他們說了幾個不錯的意見,我將其梳理一番,如下:

◎說話要人相信是有技巧的,包含兩點:
第一點講現象:觀察到的真實。
第二點說本質:提出「框架」理論來解釋為什麼有這現象。

《巨嬰國》裡,說的「現象」有
"構成中國普遍家庭的三元素:經常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中國家庭的那些漿糊邏輯(註2),沒有個人邊際"等等。
對此,提出的「本質」理論是:
"國民心智年齡停在出生後六個月以內(佛洛依德理論中的嬰兒期)"、"共生絞殺"等等。
有趣的是,讀者說對書有共鳴,
常常對「現象」的描述(可能讀者恰巧最近遇到「現象」),不見得因為說對了「本質」


◎語言的邊界,就是我們世界的邊界。
當你講出某一個用語時,就會引導你往那思考。
比如說,你說這人調皮搗蛋得像孩子,跟像猴子,
前者給可愛的想像,而後者卻是野蠻味重。
語言決定我們思考,搭蓋的架子,從某一角度切入,就只能瞧見固定範圍的事相。


◎什麼叫作國民(總全體)性格?
1. 這個國民指誰,怎麼劃分?是根據地域性?根據時間?還是血緣?
 舉個"血緣"有可能影響性格的例子。
 每次母老鼠在吃花生米時就電擊,之後,看到花生牠就抖。
 而這隻母老鼠產下小老鼠也這樣,一見花生就抖。
 再拿母老鼠的卵受精,植到另外一隻母老鼠的子宮,所生出來的小老鼠,依然如此。
 目前推測,電擊記憶存到DNA上,因而(性格)遺傳到下一代。
 所以,作者的"國民"應當界定明確。

2. 作者所提的中國國民現象(媽寶)只存在中國嗎?
 事實上,義大利也有類似的情況,年輕人不工作,在家給媽媽養。

3. 這樣的說法能涵蓋整個民族豐富性嗎?
 不會。而且不應該只看負面,唐德剛教授在《袁氏當國》(註3)上寫道:
 我輩執筆文人,每覺我民族文化只是一大醬缸,骯臟污染之外,一無可取。
 果爾,則吾人對上述千千萬萬之烈士聖賢,又何以交代?
 正因為我民族中也多的是彭德懷、黃興者流的賢人烈士,
 才能抵銷那些民族敗類、文化渣滓、昏君獨夫、黨棍官僚、
 土豪劣紳和市儈文痞,而使我民族文化綿延五千年,末嘗騙來騙去,而至於絕代也。

 言念及此,每於午夜清晨,誠溯舊史,輒至感萬端,有時且垂涕停筆,不能自已。


◎古往今來,很多知識份子都在找全宇宙能共同成立的統一理論,但都失敗了。
因為不論提出什麼多完美的框架理論,總是有反方意見。
我們常有的經驗是,
剛聽到新的理論,順著講者或作者的思路去推導,會覺得"原來是這樣"的訝異,
然而,這種情形至多維持兩週,便覺察有不妥之處,甚至能提出反例。
這就好像《六祖壇經》:「說似一物便不中」。


*****
最後來說說我的看法。
不管是自己想的或是借用別人,每個人看其他人、看世界,自有一套體系。
像作者,他結合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
其順序是:口腔期→肛門期(控制慾)→性蕾期→潛伏期→生殖期。
書中所言的「巨嬰」即第一期。
而在這個邏輯下,「巨嬰」是剛起頭,當然令人感覺幼稚到無可附加。

平心而論,我能接受作者的見解!
但我仍認為觀點有沒有絕對的對錯,不存在任人一種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看法,
並且而想說:框架、語境會"帶風向"。
所以,成熟與幼稚、一般與特殊、獨立與共生等等,全衡量自你的"體系",
這種感覺,很類似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寫的“科技三定律”(註4)吧:
第一條,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第二條,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第三條,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
註1:《鏘鏘三人行》20170313 心理學書籍《巨嬰國》被禁引發熱議


註2:羅輯語音(2)-倫理-中國家庭的那些漿糊邏輯


註3:唐德剛《袁氏當國》:試比黃留守與彭將軍
我輩執筆文人,每覺我民族文化只是一大醬缸,骯臟污染之外,一無可取。
果爾,則吾人對上述千千萬萬之烈士聖賢,又何以交代?
正因為我民族中也多的是彭德懷、黃興者流的賢人烈士,
才能抵銷那些民族敗類、文化渣滓、昏君獨夫、黨棍官僚、
土豪劣紳和市儈文痞,而使我民族文化綿延五千年,末嘗騙來騙去,而至於絕代也。
言念及此,每於午夜清晨,誠溯舊史,輒至感萬端,有時且垂涕停筆,不能自已。


註4:2017.08.16 羅胖60秒:科技三定律
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曾經寫過“科技三定律”。
當然這不是真的定律了,這是反諷。
第一條,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第二條,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第三條,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
參考資料:
1. 對於框架:內參-世史-某些問題永​​遠沒有答案
 歷史研究和現實在三種層面上相互發生關聯。
 A. 事實關聯
  “比如,如果想知道為什麼美國和伊朗的關係這麼差,
  就需要知道在1979年發生了什麼”。
 B. 模型
  “歷史能夠創造並且檢驗一些模型,
  有些地方的發展有時候可以和另一個地區的貧困聯繫在一起,
  當我們看到這種聯繫,
  這將會成為一種重要的洞見,你可以利用這個模型思考很多事情”。
  然後你就可以說,這個地方的過程和另一個地方的過程非常相似。
 C. 抽象
  也最難理解,但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最重要的。
  “那就是如何在使用模型的同時,警惕模型帶給我們的局限性。”
  “這種模型並非化學或者物理公式,是完全確定的,
  能夠導向唯一的結果,人類社會並非如此。
  我們要嘗試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對於某些問題來說,永遠都無法得到答案。
  當我們教歷史的時候,最為關鍵的一點是我們要對學生很明確地說,
  (1)什麼事情是我們確鑿知道的;
  (2)什麼是我們認為可能是真的但不那麼確定的;
  (3)又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僅僅去猜測的;
  (4)還有什麼事情是我們連假設也做不了的。”
 歷史專業人士應該明確地告訴大眾,
 “這是我知道的,這是為什麼我認為我知道的原因,
 是的,我意識到有很多漏洞,但我為什麼有自信得出這個結論”。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中史_(明朝)大槐樹移民說是謠傳


之前看一視頻(註1,如上),講明初政府數次將山西百姓移往其他省份屯田,
移民後代皆自稱祖先來自(山西)大槐樹、或大槐樹老鸛窩、或洪洞大槐樹(註2),
總不離"大槐樹"三字,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是他們的先人們當初離開時,都是在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下(著名地標),
官府設的辦公點辦理播遷手續,而後遷移。



我見另一篇文章<移民大揭密>(註3)為了證明此事為實,一一列出證據。
其中一項提到元朝末年跟著朱元璋起義的胡大海(?-1362年,註4),
說他為復仇而濫殺無辜,是直接導致中原人口驟減不足的元兇。

然而,我讀小說《大明英烈傳》(註5),不見其殘暴;
又閱覽《明史》中的胡大海列傳(註6),此是清朝人所修(相對客觀),
也沒指出他攻下城池後,對人民有任何燒殺掠奪的罪行。
反而兩書都說到胡大海善於治軍,告誡所轄將兵,不可對百姓做三件事:
不可以殺,不可以強搶民女,不可以毀壞、縱火燒屋。
至於徵糧,打戰再所難免,且不論之。
所以,說胡大海報仇很離譜,致使我十分懷疑"大槐樹移民說"的真實性。


後來,我找到我比較信任的自媒體:大象公會,對"大槐樹移民說"所寫的文章(註7),
一一反駁了<移民大揭密>的"證據"。
先說結論吧!
我認為大象公會所言比較可信,真相應該是:
1. 山西向各處移民,確有其事。

2. 移民集合點不是山西洪洞的大槐樹,移民不見得來自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
 (明朝的正史沒提過大槐樹、老鸛窩)

3. 時代久遠,移民後裔對先祖原籍早已遺忘,
 以及非移民的土著想攀附漢族血統(可以地位提升),
 見"大槐樹移民說"故事豐富、知名度高又好記,便附會上去。


下面,我節選歸納大象公會駁斥"大槐樹移民說"的四個論點。
為了標示方便,"支持"大槐樹移民說者,稱為「正方」(綠色字);
"不支持"大槐樹移民者,稱為「反方」。

一.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正方:
元末,黃淮屍骨遍於野。明朝建立後,為填補豫、魯、蘇、皖、冀人口開始移民。
山西移民首當其衝。洪洞地處晉南,古官道從大槐樹通過。
洪武、永樂年間,明政府組織了18次大規模移民。
因為洪洞為移民集散之地,故而,洪洞大槐樹成為尋根問祖之地。

山西《洪洞縣志》以及洪洞縣《大槐樹志》記載,
明永樂年間,當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樹左側的廣濟寺,
集中澤、潞、沁、汾和平陽沒有土地的農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遷往中原一帶,
並給所遷之民以耕牛、種子和路費。

反方:§我結論的2, 3點§
1. 把大槐樹作為移民集合點的說法很難站得住腳。
 據《明史》、《明實錄》,明初因中原地區迭遭戰亂、人口銳減,
 先後從山西移民18 次,
 但只有6條記錄提到從洪洞縣所屬的平陽府移民,洪洞集中移民的說法不見於正史
 況且,洪洞位於山西西南,
 挑選此地集中晉東、晉北移民再遷往東北方向,也顯得過於折騰。

2. 《明實錄》中關於從山西移民的記載,洪洞地方志裡同樣缺少相應記載。
 目前國內現存最早的《洪洞縣志》修訂於明朝萬曆年間,
 離移民時代不算太遠,但全書沒有任何地方提及移民,更沒有提到過大槐樹、老鸛窩。
 相反,書中提到,洪洞縣到1449 年才修築了簡易土城牆,
 當時的人口數量不像經歷過大規模移民。§目前《洪洞縣志》是民國後修的§

3. 唯一白紙黑字的證據就是族譜,但由於修譜時間較晚,
 並不是可以直接採信的史料,何況大多數提到祖先來自洪洞的族譜或墓碑,
 後面的具體地名大都省略、磨損,附會的可能性很大。
 學者趙世瑜通過實地調查找到了不少例證,
 如河南濟源南水屯村的張家祠堂,牌位和祠堂簡介均稱祖上來自洪洞,
 但撰寫於1425年,移刻於乾隆年間的祖宗墓碑卻明確墓主為“濟源之世家”,
 也就是當地土著。
 此外,他還發現大槐樹、老鸛窩這些地名在清朝中葉才大量出現於族譜記載。
 而越晚近的族譜,吸收的民間傳說也越多,導致祖宗經歷幾乎雷同——
 李、錢、祝、牛、楊諸氏都聲稱祖先在遷徙時砸破大鍋,幾兄弟每人拿一塊碎片為記。

4. 真正塑造大槐樹認同的,是明清至民國時期中國北方緊張的族群關係——
 “無根”的移民後裔也好,不清楚自己祖先是否為漢人的所謂“土著”也好,
 都會產生尋根的需求。而只有選定大眾認可的“故鄉”,才能明確身份,融入社會主流。


二.山西洪洞大槐樹位置
正方:現址

反方:
1. 雖然晚清時期大槐樹傳說已廣為流傳,
 但在洪洞本地,大槐樹長期不見遺址,當地居民亦語焉不詳。
 直到民國初年,洪洞士紳景大啟、賀柏壽等人出資興建古大槐樹遺址,
 並改造傳說,寫成書稿正式出版,大槐樹終於有跡可循。

2. 景大啟在碑記中宣稱“古大槐樹在敝莊廣濟寺之西,即世所謂遷民處也” 
 但是,明初的廣濟寺當時已經遷址,
 重建古蹟的記錄裡也承認選址依據只是“故老之傳聞”。§地點不可靠§

3. 明初山西移民與大槐樹的關係,也被賀柏壽的碑記確定下來。
 賀柏壽承認明初移民並不都是洪洞人
 但又說當時“洪地殷繁”,每次遷徙都有洪洞人參與。§矛盾,人不確定§
 至於大槐樹,則是“薈萃之所”,民間故事中明政府拐騙移民的說辭被去掉了,
 而移民集中地的功能仍歸於它。

4. 1916年,洪洞縣志修志,纂修者韓垌第一次把大槐樹寫進了地方誌中,
 不過在提及大槐樹為集合之所時,用了“傳聞”二字;
 對“歷年久遠,槐樹無存,寺亦毀於兵燹”的情況也沒有隱瞞。

5. 更高明的旁證尋覓者是1921年為《洪洞古大槐樹志》作序的趙戴文
 他在其序文中稱大槐樹移民說“但不見諸史,惟詳於譜牒”
 這既是事實,又把大槐樹故事的依據牽繫到眾多家族譜系的記錄中。
 隨著《洪洞古大槐樹志》和兩年後更大規模的《增廣山西洪洞古大槐樹志》刊印出版,
 他的觀點也廣為歷史學家採納,持續影響至今。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有這傳說的由來§


三.「解手」的由來、小腳趾甲兩瓣是大槐樹後裔
正方:
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樹居民被强制迁移,途中官兵紧缚其手防止逃跑。
先是“大綁”,導致行走速度很慢。
後改成“小綁”,即每人只綁一隻胳膊,幾十個人連在一條繩上。
誰要大便或是小便,就懇求差人:
“請大人把我的手鬆開,我要大便或小便。”
後簡便成“請大人給我解開手”、“請給我解手”、“解手”。
如今,很多地方將大、小便說成是解手。
和解手相似,由於胳膊長時間反綁,漸漸地麻木了。也就習慣了背著手走路。

反方:
1. 由於宋元話本中“解手”一詞早就出現。
2. 背手、小腳趾甲兩瓣其實是包括朝鮮人在內的東方人普遍特徵。§這不是山西人特徵§
3. 解手、小腳趾甲兩瓣是全國移民通用的說法
 聲稱先祖是“江西填湖廣”的湖南、湖北人也有小腳趾甲兩瓣的區分法。
 而連"解手",顧頡剛認為是江西填湖廣的證明。


四.胡大海復仇
正方:
胡大海後參加朱元璋農民起義軍,為朱明王朝立下汗馬功勞。
朱元璋登基後賞群臣,胡大海只求到河南報仇。
朱元璋躊躇再三勉強答應,但“只准殺一箭之地”。
胡大海帶兵前往林縣,正巧老雕飛過,他一箭射中老雕屁股,
老雕飛遍全縣,大海帶兵殺遍全縣。
一時,林縣血流成河。朱元璋大怒但念及舊臣,下令他從洪洞大槐樹移居河南。

反方:
把胡大海、常遇春這兩名色目人描繪成人獸雜交生下的殺人魔,
緣於故事背後的漢人排外心理。


對於胡大海的事,我還想多說兩句,
第一,在朱元璋還沒登基,胡大海早已身故。
第二,那麼能射,要不射一支能中鳥屁股還能飛的鳥,給我看看。



---------------------------------------------------------------------------------
註1:壹讀視頻 163 為什麼山東、河南、河北很多人的祖先都是山西人?
§這是我第二次引用壹讀視頻,他的題材很有趣,日後還會繼續飲用。§


註2:
1. 百度百科:大槐樹人

2. 百度百科:大槐樹祭祖習俗

3. 維基:洪洞大槐樹移民
關於元末明初中原人口驟減的解釋:
明朝開國大將胡大海年輕時曾在河南乞討,由於受當地人辱駡,懷恨在心,
功成名就後便想去河南報仇雪恨。朱元璋批准他只可殺「一箭之地」,
誰知胡大海一箭射中雁尾,大雁一飛千里,胡大海一路向北殺得河南山東幾乎沒有人煙。


註3:移民大揭密,若你知3個就是大槐樹子孫了!


註4:維基:(元朝末)胡大海
胡大海軍紀嚴明,曾說:「吾武人不知書,惟知三事,不殺人,不掠婦女,不焚毀廬舍。」
...劉基、宋濂、葉琛、章溢之見聘也,大海實薦之。
§劉基、宋濂、葉琛、章溢都是胡大海推薦的人§


註5:明朝郭勳《大明英烈傳》
§沒有一箭之地復仇的情節§


註6:
1. 《明史》卷133
2. 《明史》:胡大海,字通甫,虹人閱讀答案附翻譯


註7:為什麼北方人的祖籍都是大槐樹|大象公會
過往研究似乎都有意無意忽略了一個漏洞:
為數如此龐大的移民,怎麼都出自一個小縣城,還都以一棵樹或一個鳥窩做標記?
張青的解釋是,移民不全是洪洞人,大槐樹只是各地移民集合點
以便官府編排隊伍,發放川資。

(反方)“大槐樹移民”是歷史大騙局,誰想離開自己的家鄉呢 圖片來源§

(反方)為什麼很多人的祖籍是山西大槐樹村?有哪些姓氏從此遷出
目前國內現存最早的《洪洞縣志》修訂於明朝萬曆年間全書沒有任何地方提及移民,
更沒有提到過大槐樹、老鸛窩。
大槐樹、老鸛窩這些地名在清朝中葉才大量出現於族譜記載。
而越晚近的族譜,吸收的民間傳說也越多,導致祖宗經歷幾乎雷同——
李、錢、祝、牛、楊諸氏都聲稱祖先在遷徙時砸破大鍋,幾兄弟每人拿一塊碎片為記。

雖然晚清時期大槐樹傳說已廣為流傳,
但在洪洞本地,大槐樹長期不見遺址,當地居民亦語焉不詳。
直到民國初年,洪洞士紳景大啟、賀柏壽等人出資興建古大槐樹遺址,
並改造傳說,寫成書稿正式出版,大槐樹終於有跡可循。

(正方)山西洪洞大槐樹為何大量移民? 大懷樹的圖片來源

(正方)歷史首次揭開: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真相

(正方)山西洪洞大槐樹劉氏移民 §寫山西,沒寫洪洞、更沒有所謂的大槐樹§
(1)《明太祖實錄》卷110載:“洪武九年十一月徒山西及真定民無產者於風陽屯田”。
(2)《明太祖實錄》卷131載:“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為軍者二萬四千餘戶,悉還為民”。
(3)《明大祖實錄》卷193裁:“洪武二十—年八月戶部郎中劉九皋言:
 今河北諸處,自兵後田多荒蕪居民顯少……上訪戶部侍郎楊靖曰:…
 山西民眾,宜如其言。於是遷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
 往新德(豫)、真定(冀)、臨清(魯)、歸德(豫)、太康(豫)等處間曠之地,
 今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役三年,仍給鈔二十錠以備農具。”
(4)《明大祖實錄》卷197載: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後軍督朱榮奏:
 山西貧民徒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
(5)《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
 上以河南彰德、衛平、歸德,山東臨清東昌諸處土宜桑棗,民少而貴地利,
 山西民眾地狹故多貧,乃命後軍督府柬事事李恪等渝其民願徒者,
 驗丁佃田,其冒名多佔者,罪之。復令工部榜渝”。
(6)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給山西民兵十萬人,鈔各三十錠,令量牛屯田。
(7)《明太祖實錄》卷223載;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宋國公馮勝等籍民兵還。
 先是上遺勝等往太原、平陽選民丁立都伍,置衛屯田,至是還以所籍之數報之……
 計平陽選民丁九衛、太原、遼、沁、汾選丁七衛,……每衛五千六百人。
(8)《明太祖實錄》卷223載: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後軍都督府柬事李恪、徐禮還京。
 先是命恰等往諭山西民願徒居彰德者聽
 至是還報,彰德、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戶。
 計今年收谷粟麥三百餘萬石,棉花千—百八十萬三千餘斤,
 見種麥苗萬三千一百八十餘頃。上甚喜曰:“如此十年吾民之貧者少矣”。
(9)《明大祖實錄》卷236載:洪武二十八年正月,
 甲寅譴使救晉王桐,發山西都指揮使司屬衛馬步官軍二萬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築城屯田。
(10)《明太宗實錄》卷21載:“永樂元年八月定罪囚於北京為民種田例。
 先是刑部尚書鄭賜都察院左都御史陳瑛等上言……
 北平、永平、遵化等處境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
 其餘有犯俱免,免杖編成里甲,並妻子發北京、永平等府州縣為民種田……
 禮部議奏:“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政司編成里甲……上悉從之”。
(11)《明太宗實錄》卷12下裁: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命戶部遣官核實出西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沁、汾五州
 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各府州縣
(12)《明太宗實錄》卷31裁永樂二年九月
 徒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民一萬戶實北京。
(13)《明太宗實錄》卷37載:
 永樂三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沁、汾民實北京
(14)《明太宗實錄》卷40載:
 “永樂四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郡縣史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願為民北京
 命戶部給道里費遣之”。
(15)《明太宗實錄》卷49載:“永樂五年五月,
 命戶部從由西(山西?)之平陽、澤、瀾,山東之登萊好府州五千戶隸上林苑監
 牧養栽種,戶給道里費一百錠.口糧六鬥”。
(16)《明太宗實錄》卷103載:
 “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二千三百餘戶於保定州,免賦役三年”。
(17)《明太宗實錄》卷106載,
 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申外山等詣闕上言:
 “本處地孬且窄,歲屢不登,衣食不給,乞分丁於北京、廣平、清河、真定、冀州、
 南宮等寬閒之處,佔籍為民,撥田耕種,依例輸稅,庶不失所。從之,仍免田租一年”。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醫健_處方箋上的℞

這是英文的處方箋(註1)。
這是大陸處方箋(註1):

而這是台灣處方箋(來自常誠醫療網):
據說西醫處方箋上都會有個「℞」(亦可作Rx),大陸目前依然保留,
但台灣改由電腦打字,這個"傳統"也隨之消逝。
然而,我覺得℞的故事很有趣,可以聊聊。
這就得先從埃及神話的Horus(荷魯斯)說起了。
由於劇情太過於複雜(存在多版本),我擇要著講。


古代埃及神話(註2)裡,
Horus的父親是Osiris(歐西里斯),母親是Isis(伊西斯),他倆原是兄妹,後成夫妻。
Horus還有個叔叔(或伯父),名Set(伊西斯)。
Set忌妒他的兄弟Osiris,設局殺他,並分屍成14塊。

除了Osiris的生殖器,Isis把其他屍塊全找齊,交給胡狼頭神Anubis(阿努比思)。
Anubis將屍塊拼湊起來做成木乃伊(第一具木乃伊),並使Osiris復活。
Osiris復活後,Isis"感應"而孕,生下Horus,
而後Osiris就到陰間當王,成為埃及神祇中的冥神跟重生之神。

Horus成人後,母親Isis泣訴他父親Osiris如何遇害。於是,Horus找Set復仇。
數次交戰,Horus傷了一眼。
有一派說Horus的母親Isis,求救於月神及眼科之神Thoth(索特)治癒了他。
另一派說Horus一眼被Set奪走,Thoth幫他奪回。
反正Thoth幫了Horus,Horus眼睛也痊癒了。最終結局是Horus報了仇,打贏Set。

Horus的眼睛(其實是一眼)的圖形-荷鲁斯之眼,如下兩圖(註3),
由於這神話,後人視荷鲁斯之眼為犧牲、癒合、康復和保護的圖騰,
廣泛被描畫和鐫刻在器物、門額..等等物品上。



Horus是受歡迎的神之一,關於Horus的圖案,不只是荷鲁斯之眼,祂另擁有好幾種形象,
可以參考註2.2的網址: 埃及旅遊|一起認識複雜的埃及神祇吧!九柱神與重要神祇們


據說蓋倫(Galen,註4)是第一個把℞寫進處方簽的,目的在取荷鲁斯之眼的「康復」之意。
雖然我不確定是否屬實,但至少我讀到的中文資料皆口徑一致(註3)。
沒新的證據說它錯,先持這種說法吧。

由於荷鲁斯Horus是埃及的神祇,
有人說在羅馬帝國統治埃及時,℞一度被替換成朱彼特(或稱宙斯)的圖案"♃",
目的相近,神明庇佑病人康復。後來羅馬帝國式微,又換回來了℞;
但有人不這麼認為,說R上的一撇“/”,才是羅馬統治時加的,
原本是R,加了這一撇,是R結合♃,成了℞。總之,西醫的處方箋上,最終統一是℞。

可能起源故事漸漸被人淡忘吧,
後來的人將這處方箋左上角的這個特殊符號,
加工解釋為拉丁文“Receptum”、“Recipere ”或“Recipe”書寫上的一種簡化。
並說這是“有求必應、領受、約定”,引申為“藥方”之義。
接著,又有人再綜合了原先的故事,
將℞講解為「領受這藥物,神保佑你,定會早日康復」的含意了。


關於醫藥,還有幾個常見的圖案(註5)。
藥學:海吉雅之杯(the bowl of Hygeia)和蛇(serpent),如下圖,
與希臘神話Hygeia(海吉雅)女神有關。

護士:油燈(lamp),如下圖,源自南丁格爾的故事。

醫學: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Rod of Asclepius),如下圖。
杖上只有一隻蛇,希臘神話的阿斯克利普斯是其由來。

有人會把"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Rod of Asclepius)"和"商神杖(Caduceus)"搞錯。
其實兩個很容易區分,
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Rod of Asclepius),杖上一隻蛇;
而商神杖(Caduceus)如下圖,杖有翅膀,纏著兩隻蛇。
搞混的意外發生是在美軍,
是他們率先以商神杖(Caduceus)做為軍醫的徽章,我們國軍軍醫才跟著沿用的。

圖案都有各自的典故,有興趣可以細查。



------------------------------------------------------------
20190810更新
------------------------------------------------------------
註1:
1. 台灣處方簽圖片出處:常誠醫療網 
2. 英文處方箋出處
3. 大陸處方箋出處


註2:
1. 埃及神祇 
§查(1)Horus、(2)Horus the Child、(3)Harpocrates;已失效,用此網站取代:Horus§

2. 埃及旅遊|一起認識複雜的埃及神祇吧!九柱神與重要神祇們
§(1)主要故事架構從這知道,(2)三張漂亮的荷魯斯的圖案§

3. 維基百科:Osiris(歐西里斯)
俄西里斯被他的兄弟賽特所殺,屍體被切成許多塊。
伊西絲與她的姐妹奈芙蒂斯找回了這些碎片(除了他的陽具),
並把它們做成蠟像交給祭司們膜拜。 
拉命令阿努比斯和圖特把俄西里斯做成木乃伊(這就是第一個木乃伊),
而後伊西絲使他復活。從此以後,俄西里斯便留在陰間審判死者的靈魂,
被稱作「Neb-ertcher」,意思是「世界邊緣之王」。

4. 維基百科(英文):荷魯斯

5. 百度百科:荷魯斯

它的來歷與荷魯斯神為父報仇有關。奧西里斯與伊西斯之子荷魯斯長大成人後,
在與殺父仇人塞特神的搏鬥中,荷魯斯的左眼被塞特奪走了。
他的眼睛可非同尋常,因為他的左眼代表的是月亮,右眼代表的是太陽。
左眼被奪走了,月亮神孔斯自然要出手相助。
在一個月圓之時,荷魯斯在月亮神的幫助下,經過殊死搏鬥,
終於打敗了塞特,將左眼奪回。
後來,荷魯斯將這只失而復得的眼睛獻給了父親、冥神奧西里斯。
再後來,荷魯斯之眼就成為辨別善惡、捍衛健康與幸福的護身符。
這是一種擁有非凡魔力的護身符,尤其是真正的,來自埃及神界的護身符。
為古埃及人最常用做避邪的護身符。



註3:
1. 2011-12-03醫學處方上“R上畫一斜線”很像Rx的符號
(1)這個符號“℞ ”,"R"是Recipe的縮寫。是拉丁文「請給」的意思,
但現在的英語詞典中一般就直接做“處方”或“秘訣”解釋。
至於R上的一撇“/”,是羅馬神話中最高中的神朱庇特(Jupiter),
也就是希臘神話中宙斯(Zeus)的符號。
因此,綜合以上兩者,“ ”的意思是:神保佑你,服用這藥物,定會早日康復
§木星符號應該是 「♃」§
(2)§這是大多數說法§
蓋侖(Galen,西元129 ~ 199年),古代醫學的最大的理論家之一,
他的學說在2世紀至16世紀時期被奉為信條,對西方醫學的影響很大。
他歷任幾代羅馬國王的御醫,而且是一個博學多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
他模仿古代埃及神話中的荷露斯之眼,
別出心裁地創造了這個“R”符號(荷露斯之眼看起來像英文字母的R,但沒有一撇),
又在R上加上一撇“/ ”,表示羅馬神話中最高中的神朱庇特(Jupiter),
也就是希臘神話中宙斯(Zeus)的符號。
因此,綜合以上兩者,“ ”當作他個人使用處方的標記。
由於這個符號出自大名鼎鼎的蓋侖之手,所以這個既不象英文字母“R”,
又不象“X”的符號迅速被後人廣泛接受,並沿用至今。
後來人們將這處方箋左上角的這個特殊符號解釋為拉丁文“Receptum”、
“Recipere ”或“Recipe”書寫上的一種簡化。
並說是“有求必應、領受、約定”,引申為“藥方”之義。

圖形出處,其內容同於1.(2)。

3. 實體書:
§Page 18,有寫Galen把℞寫在處方箋,關鍵字:eye of horus Galen§

4. 151:處方真的是“天書”嗎? ! §從26:40開始§

5. 維基百科(英文):處方箋
'℞' is a symbol meaning "recipe". It is sometimes transliterated as "Rx" or just "Rx".
This symbol originated in medieval manuscripts as an abbreviation of the Late Latin verb recipe,
§拉丁文動詞recipe的縮寫§
the second person singular imperative form of recipere, "to take", thus: "take thou".
§第二人稱單數的recipere是,拿、你拿§
Medieval prescriptions invariably began with the command to "take" certain materials
and compound them in specified ways.
Folk theories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symbol '℞' note its similarity to the Eye of Horus,
or to the ancient symbol for Zeus or Jupiter, (♃),
gods whose protection may have been sought in medical contexts.
§民間理論說,這是相似於荷魯斯之眼,跟宙斯或朱彼特符號§

6. Chapter 2 – The ancient Egyptians, the Greeks and the Romans
Although we may ridicule many of the beliefs of the early Egyptians,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their belief in the efficacy of invo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yet even now we preface all prescriptions with the Rx sign, 
which is traceable to the Pagan sign for Jupiter,
and was used as an invocation to the gods by the Chaldean physicians
when writing their prescriptions thousands of years ago.
§雖然我們可能會嘲笑早期埃及人的許多信仰,特別是關於治療疾病方面上的,
但即便是現在,
我們仍沿用埃及的℞作處方箋的開頭標誌(追溯起來,Rx也是異教的朱彼特符號)。
而且,這數千年來,巫師在寫處方,標上Rx作為他們向神明的祈願之用(祝願病人康復)§

This is one of the symbols that links pharmacy practice today to ancient mythology,
and which appears on every prescription that you too will handle.
The Rx can take many forms, but they all basically have the same intent.
The most popular interpretation is that it could have derived from
the ancient Egyptian eye symbol, the Eye of Horus, ...
§最受歡迎的解釋是,源於古埃及眼睛的象徵(荷鲁斯之眼)§
There is a less fanciful interpretation however,
and that is that Rx is an abbreviation for the Latin verb “recipere”,
which translated means “Take” (it or thou). ...
§前面提過,把R解釋成拉丁文的"拿"§
All professions generate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ir craft, including the health professions,
who have generated a series of craft specific symbols.
For Pharmacy the symbol is the bowl of Hygeia and the serpent reaching up to it,
for Nursing it is a lamp, for Medicine it is the Caduceus, and so on...
§所有職業都製作出象徵自己專屬圖案,關於醫藥的部分,
藥學的圖是海吉雅之杯和蛇,護士的是油燈(lamp),醫學的是雙蛇杖(錯誤)。§
Another great from this golden age of Greek culture was Galen.
He practised and taught in Rome as a physician and natural scientist, in the second century AD.
He created a system of pathology and therapy that ruled western medicine for 1500 years.
It is from his name that the word ‘galenical” is derived.
§galenical,這個字來自Galen(蓋倫),此文沒提Rx跟Galen的關係§



註4:蓋倫
1. 百度百科:蓋倫草藥(galenical)這個字來自於蓋倫(Galen)


註5:著名的醫學符號
1. 夏末社區藥局實習生活回顧 - 臺大藥學系
圖中背景的文字為 Rx,其中 R 是 Recipe 的縮寫,
是拉丁文「請給」的意思〈英語的「處方」〉;
至於 R 上的一撇,是羅馬神話中最高神朱比特,也就是希臘神話中宙斯的符號。
因此,綜合以上兩者,Rx 的意思是:神保佑你, 服用這藥物定會早日康復。 

至於中央的蛇與杯子,則是國際上一 貫代表藥學的象徵:海吉雅之杯。
海吉雅 (Hygieia)是希臘神話中掌管健康、清潔、醫療以及醫藥的女神,
為希臘醫神阿斯克勒匹厄 斯(Asclepius)的女兒之一。
作為醫神,阿斯克勒匹厄斯的象徵便是他長年臥於手中的權杖,
以及纏繞其上的蛇(傳說醫神曾經見到蛇救治自己的同類,
便認可其具有的智慧以及對醫藥的敏銳);而海吉雅的杯子與蛇則是延續她父親的意象。

2. 維基百科(英文):Bowl of Hygieia 藥學圖出處

3. 護士符號 護士圖出處

4. 維基百科: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 醫學圖出處

5. 維基百科(英文):Caduceus 商業杖圖出處

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化學_氧氣是助燃物

國中理化有個實驗(註1),雙氧水(H2O2)加二氧化錳(MnO2),產生氧氣。
化學反應式為:
   MnO2
2H2O2──→2H2O+O2 (+熱)
二氧化錳於此扮演「催化劑」。維基的催化劑定義(註2)是這麼寫的:
催化劑又稱觸媒,是能透過提供另一活化能較低的反應途徑而加快化學反應速率,
本身的質量、組成和化學性質在參加化學反應前後保持不變的物質。

對上述反應式而言,
縱然沒加二氧化錳,雙氧水本來就會產生氧,二氧化錳是加快它。
而整個過程二氧化錳依舊二氧化錳,質與量沒變。
這實驗是「催化劑」的經典案例,
以至於「催化劑」一被提到,我就直接想到二氧化錳。


昨天有人問我:「氧氣是催化劑嗎?」
我腦中立即浮現「二氧化錳」,正當開始思考時,他改口說:
「不不,氧氣是助燃,氫氣是可燃嗎?」
我依舊在回憶:「二氧化錳是催化劑,那反應的物質是雙氧水跟什麼?」
因為離國中太久了,我把反應式當成
     MnO2
2H2O2+??──→O2 +??
實在想不起來,又遭問另外一題:氧是可燃還是助燃。於是,我又說錯了。
幸虧有人糾正:「氧氣是助燃,氫氣是可燃。(註3)
而後來,我始終沒喚回記憶,查網路才曉得雙氧水產生氧的反應式。

至於「氫是可燃」,要根據「燃燒的定義」解答,定義同樣來自維基:
燃燒是物體快速氧化,產生光和熱的過程。 燃燒的本質是氧化還原反應
廣義燃燒不一定要有氧氣參加,任何發光、發熱、劇烈的氧化還原反應,都可以叫燃燒。

這裡僅氫可以氧化還原(氧不能氧化),是故,氫為可燃。
而這就是標準的用基礎定義、概念解題。
所以,若是記清楚「什麼是燃燒」,便不須刻意記憶哪些物質是可燃或助燃。
此即我會答錯的癥結所在。


李笑來先生說:「概念是一切知識的基石(註4)」
所謂的基石,不單是基礎,也可視成最小單位。
學問便是由一個個概念所架構的萬丈高樓。
愛因斯坦曾說:「我想知道上帝的構思,其他的都只是細節(註5)。」
我想這個構思,亦可以理解成構建世界的種種定義、或觀念、或概念吧。



---------------------------------------------
註1:實驗室製氧的方法

註2:維基百科:催化劑

註3:維基百科:燃燒

註4:概念是一切知識的基石

註5:維基語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原文:I want to know God's thoughts; the rest are details.
翻譯:我想知道上帝的構思;其他的都只是細節。
另一種翻譯法
“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設計這個世界的。
對這個或那個現象、這個或那個元素的譜我不感興趣。
我想知道的是他的思想,其他的都只是細節問題。”

醫健_膳食_吃蔬菜、豆魚肉蛋類、澱粉的順序

昨晚聚餐時,有人突然問:
蔬菜、豆魚肉蛋類、澱粉類(全穀根莖類)的進食順序怎麼排,對身體健康才好。
自我看完某短片(註1),是一位可憐的受測者,
一邊按不同次序吃這三類食物,一邊實測血糖變化而得出最佳次序,
我就記得他的結論"蔬菜→澱粉類→豆魚肉蛋類"是最優解,因此,我便這樣作答了。
那為什麼我說受測者可憐呢?因為吃一樣扎一次針測血糖,感覺超痛。
然而,我回家後查證,順序錯了。


錯的不是那個短片,而是我記錯了。它說的順序是蔬菜、豆魚肉蛋類→澱粉類
我找到的其中一個資料(註2)分得又再細一些。三者應當為:
蔬菜(達500公克)→豆魚肉蛋類→澱粉(全穀根莖類),每種食物吃的時間需達5分鐘。
他偵測的指標,除了血糖(糖化血色素)、也包含胰島素。
老實說,我不知道胰島素是怎麼量測出來的,或許就是量血糖,我不曉得。
總之,這是最新醫學給的建議。

文章還條列了這樣做的四個好處。
一、抑制血糖快速上升
二、增加飽足感。特別強調細嚼慢嚥。

 蔬菜的時間至少超過5分鐘,所以如果是狼吞虎嚥不到10分鐘就把所有飯菜吃完,
 效果也許就沒有那樣明顯了,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指出,
 細嚼慢嚥對於控制熱量攝取有幫助。
三、調節代謝功能:
 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負責生理功能的調節,對身體健康很重要。
四、保護心血管:
 蔬菜中的植物化學物質是重要的天然抗氧化物,
 有助於抑制活性氧對細胞的危害、保護心血管健康。

讀完給人感覺是,他特著重蔬菜的好處。
我想另一個原因是人的食量有限,先吃菜多一些,後頭吃的飯就會少許多。
從前的人很重主食,認為能獲取飽食感的是澱粉類,像是飯、麵粉類。
根深蒂固的飲食習慣,使他們認為一餐沒吃到飯,就等於今天少吃一餐,
吃飯吃飯,一定要吃到飯。
而與之相反的是,有些網路上的謠言,
說澱粉類易使人發胖,最好的減肥法,是不吃澱粉類。
這事也很值得提出來講。依目前營養學的說法(註3),
一天裡的一餐沒澱粉,勉強可行的
(前提是沒有糖尿病、腎臟病及痛風的人,能一餐不吃澱粉),
但整天不吃,是不好的。
而給的三餐吃澱粉建議是:早餐多、午餐中等、晚餐少量。
所以,不是每一餐非得吃到飯,麵也行,最好要吃點。



--------------------------------------------------------------------


註2:進食順序「倒過來」 血糖竟發生奇妙的變化
日本和美國類似的研究都有相同的結果,先吃大量蔬菜,
不知不覺中病人熱量的攝取及飲料甜食的攝取也減少。
文/賴秀怡(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營養師) 2017-01-17


如果只有一餐不吃澱粉並無不可,但前提是沒有糖尿病、腎臟病及痛風的人。
否則,即使只有一餐都可能影響血糖、腎功能及尿酸。
以糖尿病人為例,晚餐沒吃澱粉,
夜裡可能就會發生低血糖,或者隔日一早出現反彈性高血糖的狀況。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助理教授劉沁瑜則持保留態度,
並不建議晚餐不吃澱粉,她形容這是「賺了股利(減重),賠了股本(健康)」。

劉沁瑜解釋,澱粉類的代謝產物是二氧化碳及水,
而蛋白質的代謝產物是含氮廢物,須由腎臟代謝。
若晚餐不吃澱粉,而以肉類及蔬菜代替,過多蛋白質的代謝會增加腎臟負擔。
她認為,為控制體重,應整體性均衡的減少熱量,而不是單吃肉類、蔬菜,不吃飯。

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強調,麵、飯、水果等醣類食物是身體重要的能量來源,
能夠刺激胰島素,讓血糖維持穩定,
吃太多會堆積成脂肪,吃太少身體無法獲取足夠能量也不行。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札記-人際-回音室效應

端傳媒在Facebook上放一影片:
【當同溫層越趨堅固,你需要帶你看破世界】(註1),
雖然這是一則廣告,但標題很好。
人盡愛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喜歡聽和自己三觀(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合的話。
然而,在這個多元價值時代,難免聽見不同聲音。
是選擇有雅量,思考其合理性,增進自己?(簡稱:提升)
或是堅持己見,折服對方?(簡稱:辯戰)
或來個相應不理,躲開不必要的麻煩?(簡稱:迴避)
人往往會挑舒服省力的方法,
提升是自己努力追上別人,辯戰是叫別人努力追上自己(註2),
但還是迴避好,大家都沒事,何必找麻煩(找罪)受呢?
於是,把自己「保護」在舒適圈內,見色聞聲全是悅目順耳的熟悉。
有人把此稱為「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而維基(註3)的定義是:
 迴聲室效應(英語:Echo chamber)或稱「同溫層效應」。
 在媒體上是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
 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複,並以誇張或其他扭曲形式重複,
 令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實的全部


維基拿"媒體"來講解,而現實生活也不乏實例。
比如:做文創產品的筆記本很好賣,但買這些筆記本的人很少能用完,
大部分都是收集起來放著,為什麼還要買?
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將來要寫在這個筆記本上的句子,要比曹雪芹還重要,
值得被留下來,所以這本筆記本配得上一個比《紅樓夢》還要貴的價錢。
對此,梁文道先生發表看法:
 「如今大部分人都喜歡看朋友在社交媒體上寫的生活感嘆,或照片。
  這些其實就跟筆記本一樣。
  人們甚至不是在關心同代人,而只是關心他自己。
  因為朋友圈裡都是一些與自己相似,或者你願意相信他們跟你很像的人。

  天天看他們的東西,其實某種程度是看自己留的東西。
  這是一個我們所有人都極度自戀、自我膨脹的世界,
  每天都在照鏡子,問魔鏡魔鏡告訴我,世界上誰最美。」(註4)


我認為維基定義中,有四個重點。
一.相對封閉;二.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複;
三.以誇張、扭曲的形式在重複;四.認為這些是事實的全部。

關於第一點,人們為什麼會陷入此境,可能是自己刻意營造或商業利益。
自己刻意營造的理由前面已述,面對異議,人們大抵有提升、辯戰、迴避三項可選,
求輕鬆,選迴避者多。而商業利益,就得說到「注意力商人」。

要蹭人好處、賺人錢的商人,最懂得先決條件是:吸引目光。
最早的街頭賣藝,會喊:「來來來~沒錢的捧人場,有錢的捧錢場。」
賣藝者不是要錢,為什麼要「沒錢的捧人場」?
這是由於可以招人注意,招越多人聚,賞錢的機會越大。
事實上,"吸引目光"就是一門生意,
單單"注意力"就能變現(金),從事此業的人稱「注意力商人」。

報紙頭版的廣告和電視黃金時段的廣告,何以特別貴?
因為從訂閱量與收視率,可證明它們能見度最高,報社、電視台也依此向客戶收費。
而在網路世界也有"注意力商人",臉書、youtube等等便是,它們按使用者流量算廣告費,
因此,他們依個人瀏覽紀錄的大數據,發展適用於每個人的演算法,
極大化人們在他們網頁的停留時間,連帶著把人們框入了相對封閉。

正如<Facebook真的縮小了我們的視野?>(註5)所觀察到的:
自己的Facebook塗鴉牆上,總是同樣幾位朋友的動態,
 總是同樣類型的新聞,同樣類型的言論,甚至連出現的廣告都有些類似。」、

這一點,我有切身經驗:我在Yahoo發表的一篇文章「鄭捷死了,而你們才是危險的」,
 首先發佈在我個人的塗鴉牆時,有超過三千多人按讚,上千次分享,
 留言幾乎都是一面倒的支持。
 不過,當這篇文章在Yahoo上架時,情況完全大逆轉。
 幾百篇留言回應,居然找不到一篇是支持我的論點。

這也旁證為什麼Facebook比Yahoo賺錢的原因。


關於第二、第三點,它們是基於第一點的前提下,運作的迭代。
除了在自己的相對封閉的小圈圈內,維持出融洽的氣氛外,
還得自我催眠出「一切都很美好,且越來越美好」的榮景。
我一個朋友說:「臉書,就是拿來炫耀的。」
可以想想臉書上,自己和朋友的私人動態消息,是常態事件嗎?
自​​己發布的文字是否有反覆編輯,很多話已經不是你當初想說的話。(註6)
張貼的圖片,是否經過後置處理。
最後,不斷更新,期待留言與按讚。有"回應"則心喜再寫,於是,直至上癮無力脫離。
結局便顯而易見,即第四點,
既瞧不見人我差異,又忽視已知現實,就會以片面是多數,乃至全部事實。


對此,有什麼建議嗎?
戰國時代,有一位名叫鄒忌(註7)的人,高個貌俊。
他問妻子:「你覺得,我好看,還是城北徐公(美男子)好看?」
妻子答:「你最帥,徐公比不上你!」
鄒忌沒自信,又去問妾:「你覺得,我好看,還是城北徐公好看?」
妾答:「徐公哪能跟你比?」
隔天,鄒忌家有來客,鄒忌再問:「我跟城北徐公,哪個好看?」
客人答:「徐公不及你英俊啦!」
又隔天,城北徐公來找鄒忌,鄒忌端詳,自視不如他。

晚上就寢,鄒忌躺在床上想:
「妻子說我好看,是因為愛我;妾說我好看,是因為怕我;
 客人說我好看,是因為有求於我。」他便以此事建言國君,多納逆言。

所以,建議很簡單,就是別在"回音室"找最舒適的辦法突破、進步,
而是跨出去,故意看不一樣的東西,允許暫時的不痛快、不確定,
沒有外部(知識)刺激,就無法鑑別內部的真實性(註8)。至少,這是大方向。



-----------------------------------------------
註1:當同溫層越趨堅固,你需要帶你看破世界


註2:內參-社會-谷歌是一個大迴聲室?(反方意見有很趣):
達莫爾說,每個人都會對“世界是什麼樣,該怎麼樣”有自己的偏好和信念。
人們會選擇遠離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親近三觀合拍的人。迴聲室就是這樣形成的。
迴聲室內的人,聽到的都是自己聲音的迴響。而 “谷歌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迴聲室”。
達莫爾說:對於包括他在內的很多人,在谷歌工作是自我身份認同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它堪比宗教,有自己的領袖和信徒,我們都堅定地信仰著谷歌神聖的座右銘“不作惡”。

迴聲室需要創造一種共同思想,並且把討論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
迴聲室還需要反擊不同意見。
“無論是在家裡,在網上,還是在公司,一旦有人堅持挑戰禁忌,
他們不是遭到羞辱而被迫就範,就是被驅逐出團體,以此來維護團體的共識。
公開羞辱的作用不僅在於展現羞辱者的高人一等,同時還能殺雞儆猴。”
達莫爾認為自己就是這種迴聲室的受害者。



註3:維基:回音室效應


註4:內參-哲思-人人都極度自戀的世界
買這些筆記本的人,其實很少能用完,大部分都是收集起來放著,為什麼還要買?
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將來要寫在這個筆記本上的句子,要比曹雪芹還重要,
值得被留下來,所以這本筆記本配得上一個比《紅樓夢》還要貴的價錢。”


梁文道說,如今大部分人都喜歡看朋友在社交媒體上寫的生活感嘆,或照片。
在他看來,這些其實就跟筆記本一樣,
他覺得人們甚至不是在關心同代人,而只是關心他自己。
因為朋友圈裡都是一些與自己相似,或者你願意相信他們跟你很像的人。

天天看他們的東西,其實某種程度是看自己留的東西。
“這是一個我們所有人都極度自戀、自我膨脹的世界,每天都在照鏡子,
問魔鏡魔鏡告訴我,世界上誰最美。
我們那些過去覺得厲害的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好,卡夫卡也好,恰恰不是今天需要的。
今天大家需要的,只是要聽到自己在唱歌,看到自己在拍電影,夢見自己正在做夢,
他不要離開自己這個範圍,不要買一本其實比一本空白筆記本便宜很多的《紅樓夢》。”


註5:Facebook真的縮小了我們的視野?


註6:得到-人際-為什麼朋友圈會讓人感到孤獨
朋友圈=社群軟體的概念,例如facebook。
 
朋友圈的好處:自我選擇,或者自我保護
 想想自​​己在發朋友圈的時候,
 是不是要反覆編輯修改,很多話已經不是你當初想說的話了。
 不修圖,很多人都不敢發自拍。
 其實你發的朋友圈的時候,也在進行自我審查,
 那些你選的的內容,都是你覺得最安全的內容。
 
朋友圈的壞處:有被關心關注的錯覺,一離開就產生孤獨感
 刷朋友圈時,就會有這樣的錯覺,
 1. 讓我們關注任何我們想去的地方
 2. 我有那麼多朋友,總是有人在關心我,總有人願意聽我說話
 3. 我們永遠不會孤獨,是最要命的錯覺。
 當一個人有這種想法的時候,
 他只要單獨呆上幾秒鐘,就會有焦慮的感覺,
 然後他就會去拿手機,開始刷朋友圈 



註7:《戰國策》齊策一: 鄒忌脩八尺有餘
鄒忌脩八尺有餘,身體昳麗。
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暮,寢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
 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一個人,假如說他把自己局限在一個自我意識始終很舒服的境況裡,
把自己封閉在很狹窄的知識門類或專業當中,是很成問題的。
不管你是否樂於接受,那種偏安於知識的一隅而孤芳自賞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了。
如果沒有來自外部的刺激,所謂內部的真實性其實是很值得懷疑的。”

人在照鏡子時總會覺得很舒服,
“長得美的人越看自己越覺得美;長得有瑕疵的人,比如臉上有個痣,
他在鏡子前左看右看,總覺得這顆痣長真是長對了地方。
他可以用一萬個理由來說服自己長得不賴,至少還過得去。”
可是,看照片就是另一回事,我們會發現很難接受照片中的自己,
甚至會覺得照片中的人一點不像自己,“和照鏡子的舒適相比,照片顯得冷酷而陌生”。

為什麼照片所反映的自我形像有時候讓人難以接受?
那是因為在照鏡子的時候,我們的自我意識參與了形象的產生。
而照片來自於他者,來自於外部的視角。
所以說,沒有他者的介入,沒有外部視角的參照,沒有外部知識的刺激,
我們就會越來越自戀,我們的想像力也會越來越貧弱。

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札記-中史-(秦)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清朝末年,學習西學是政治正確的潮流,
據說1905年(註1),科舉考試的考官為了迎合上位者,便來個中西合併,
出道題為<項羽拿破輪論>(當時譯名,把拿破崙譯成拿破輪)。
可是,當時資訊不如今日流通,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哪能知道「拿破輪」是什麼。
一名考生便如此寫道:
「夫項羽,拔山蓋世之雄,豈有破輪而不能拿哉?
 使破輪自修其政,又焉能為項羽所拿者?拿全輪而不勝,而況於拿破輪也哉?」
白話文:
「那項羽,是一個力能拔山的蓋世英雄,難道連一個破輪子都不能拿起來?
 況且破輪子自然會被人修理而恢復,又怎麼能被項羽去拿呢?」
之後,開始論述"項羽大材小用"。
這故事千萬別當真,作笑話看就好,已有人(註2)指正這事,
1905年的最後一次科舉,確實沒這題(註3)。
而杜撰這笑話的人會將項羽和拿破崙擱一起比較,應該是他覺得兩人遭遇相近。
兩人都曾叱吒風雲,一統天下,一者是中國,一者是歐陸,
但人生的最後全栽在兵敗,一人自刎結尾,一人囚死作終。
而兩人死前的掛念,項羽吟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拿破崙彌留喃喃:「法國,軍隊,約瑟芬。」(註4),
以此看來,是真能寫一篇<項羽拿破崙論>論述的。


我們都知道歷史是不可逆轉,討論「要是當初如何如何,就能如何如何」,沒多大意義。
所以,以下說的純當嗑牙閒聊。

拿破崙,有機會從聖赫勒拿島(Saint Helena)逃跑嗎?
至少三千士兵看管他,聖赫勒拿島是下圖中間小點(註5),
距離歐、非、美大陸是這般遙遠,並非拿破崙不想東山再起,我想是難度太高才沒做。


項羽呢?到烏江口時,史記這樣說(註6):
這時候,項王想要向東渡過烏江。
烏江亭長正停船在岸等在那裡,對項王說:
「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
 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沒法渡過去。」
項王笑了笑說:
「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幹什麼!
 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
 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
 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
 於是對亭長說:
 「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長者,我騎著這匹馬征戰了五年,
 所向無敵,曾經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送給您吧。」
 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

從第一句,可以項羽是「想要渡江」且「有機會渡江」,
是否要像杜牧詩(註7)的「捲土重來」,項羽就沒明說。
但他饒了劉邦,劉邦饒不了他,被逼著起兵對抗的機率是極高的。
而這時候,烏江亭長開口了,直接提「捲土重來」。
反而,項羽的情緒崩潰,連「想要渡江」的念頭都放掉了。

「范增引退」可說是項羽兵敗一個重要時間轉折點,
垓下(四面楚歌)前,
項羽雖然領的軍隊未逢敗役(其他將領則未必),但楚軍的集體氣勢,江河日下。
最重大一擊是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等人,竟不聽項羽的交代而出戰,害得糧倉被奪。
垓下(四面楚歌)後,皆是垂死掙扎。
垓下歌是項羽第一次抱怨;陰陵(地名)農夫報錯路,是第二次;烏江口,是第三次。
同樣是兵敗撤退,
第一次,四面楚歌,能歸咎於劉邦背信,不是說好的鴻溝為界嗎?
第二次,陰陵陷大澤,能說農夫可惡;
第三次,渡江失敗呢?被烏江亭長一說,項羽又說天亡他,不走了,戰了數回合後自刎。

那有沒有這麼一個可能,
項羽被烏江亭長的話戳中痛處,一向是他指揮人,今天被"指揮"過岸,
最後一絲絲的自尊被摧毀,便把話聽成話中話:「你輸了,要不要再來一回。」
而他一直喊天亡他、天亡他,
便是沒人可亡他(所以他自殺)、不願承認失敗,自然也不接受與此相關的暗示。

沒失敗,當然就沒有「重來」這事,沒失敗,又何必「逃跑渡江」。
項羽認為自己的死要怪天,因為天亡項羽,才讓跟著他的人受連累,
所以,這讓他愧對跟隨者的江東父老,只好他獨自面對!
若是如此,烏江亭長不開口,項羽會不會就"轉進"到江東了呢?


就順著項羽所說吧--天殺了項羽,那麼,天是否也賜死項羽跟隨者呢?
《史記》沒交代虞姬去向,戲劇很愛說她自殺。
同樣地,《史記》沒說清楚剩下的26位沒馬的騎兵下場怎樣。
是不是像滑鐵盧戰役裡,拿破崙部下康布羅納(註8),
當英軍勸降,他喊了一聲"屎" ,慷慨就義呢?
但我想他們應當會,且只會陪著項羽「生當作人傑,死當為鬼雄」(註9)吧!



-------------------------------------------------------------------------------------
註1:
1. 余秋雨《山居筆記-十萬進士》Page 240
(清朝)
據說為了迎合要考中外政治歷史的旨意,有一次考官出題把法國的拿破崙塞進去了,
而且因為粗粗的知道他與中國項羽一樣是一位以失敗告終的勇猛戰將,
便出了一道中外比較的試題:《項羽拿破輪論》(當時譯名初設,把拿破崙譯成拿破輪)。
出題的考官趕時髦,但來自全國各地的考生怎麼跟的上呢?一位考生開筆便寫道:
夫項羽,拔山蓋地之雄,豈有一破輪而不能拿哉?
使破輪自終其政,有焉能為項羽所拿者?拿全輪而不勝,而況於拿破輪也哉?

這位考生理所當然地把“拿破輪”看成是 個行為短語:什麼人伸手去哪一個破輪子。
項羽有沒有拿過破輪子他不知道,但八股文考試鼓勵空洞尤物的瞎議論,
文章也就做下去了。當我讀到這則史料時像其他讀者一樣不能不啞然失笑,
我想,這位考生敢寫作這篇文章倒也真有一點“豈有破輪而不能拿哉”的氣概,
科舉考試在當時確實成為一個破輪,他無論如何不能再向前滾動了。
為了不讓這個破輪使整個大車傾翻,在喊聲鼎沸中,科舉終於廢除”

2. 科舉趣事:考生作《項羽拿破崙論》卻不知拿破崙為何人
◎古時沒有發明照像技術,科考時對考生身份的查驗,是靠「文字」描繪的。
清代有一姓胡的考官督學監考,他做事認真,監考時按照名冊,
對考生的年齡相貌等,查核非常嚴格。
名冊中將考生有須卻不濃密者描寫為「微鬚」,
因此,他便把那些長著鬍鬚的考生通通都拒之門外。
一考生不服據理力爭,胡考官怒斥道:「你難道不懂得朱熹注『微,無也』的意思嗎?」
該考生並不示弱,也反唇相譏說:「照大人的說法,
《論語》中『孔子微服過宋』豈不是說老夫子『一絲不掛、赤身裸體』經過宋國了!」



註2:今古奇文:《項羽拿破崙論》


註3:晚清最後一次科舉試題(1905年)鄉試、會試、殿試


註4:「法國,軍隊,約瑟芬」,這是拿破崙一世留給世界最後的話
但拿破崙在聖赫倫那島上彌留之際,口詞不清地留給世界的最後幾個詞是:
「法國,軍隊,約瑟芬。」


註5:圖片來源:維基:聖赫倫那


註6:
1. 項羽本紀原文
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乃謂亭長曰:
「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2. 白話文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的翻譯


註7:杜牧<題烏江亭詩>: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註8:雨果《悲慘世界》第一卷 滑鐵盧-14最后一個方陣
這時,有一個英國將軍,有人說是科維耳,也有人說是梅特蘭,
他當時心有所感,抓住懸在他們頭上的那最后一秒鐘,向他們喊道:
“勇敢的法國人,投降吧!”
康布羅納答道:“屎!”


註9: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參考資料:四面楚歌為何奏效:第329期丨領導力:離家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