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札記-讀書-<謝哲青:閱讀,是人生的預備課>

<謝哲青:閱讀,是人生的預備課>(註1)
是記者訪問謝哲青後整理出的文章,不是採用對話的格式。

小標題為:「閱讀是一場漫長的探尋歷程」云:
 謝哲青的讀書法,也和跑步一樣考驗耐心和耐力。
 端看不同書籍的文字密度和深度,重要的書,他會看至少三次:
 「第一次看是『觀其大意』,典出諸葛亮,快速地翻看這本書在講述什麼;
  第二次看是領略陶淵明的『不求甚解』,開始細細瀏覽抓重點,
  看出了興味也跟著欣然忘食;最後則是『熟讀精思』,
  典出朱熹,或說是一種『誤讀』,跳脫制式規範,
  用自己的思考邏輯去理解書內世界,如果你夠份量,就可以成為一家之言。」,
 每天抓緊零碎時間一得空就翻看,消化龐大書量。
 「有時候文字密度較低的書,高鐵來回一趟就可以看完了!」


有引號(quotation mark)的,應該是謝哲青原話的大意;
沒有引號的,應該是記者的梳理敘述。
我覺得謝先生說的「觀其大意」、「不求甚解」、「熟讀精思」的理論似曾相似。
查了一下,思想出處或許是郝明義 《越讀者》一書中的:
「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是怎麼讀書的?」吧,
節錄如下:
 有些書就是需要「觀其大略」,有的需要「不求甚解」,有的則需要「熟讀精思」。
 不但如此,同一本書裡,
 有些地方讀來需要「觀其大略」,有些需要「不求甚解」,有些則需要「熟讀精思」。
 更有甚者,同一本書,
 可能第一遍讀來只能「觀其大略」,第二遍「不求甚解」,第三遍才能「熟讀精思」。
 因此,與其說陶淵明「不求甚解」、諸葛亮「觀其大略」、朱熹「熟讀精思」
 是這三個人不同的風格,不如說是三種不同的方法。


 讀書到底有什麼方法?或是說,什麼才是正確的讀書方法?
 世界上沒有正確的讀書方法,只有合適的讀書方法。
 懂得合適的讀書方法,就知道對待什麼樣的書,適合用什麼樣的方法。
 讀書讀書,我們從小就聽慣了要「用功讀書」。
 「用功讀書」的說法真沒有錯,錯在我們的學校教育和考試制度下,
 太多人把「用功」解釋為「用力」。
 用力讀書,教科書上根本不值得去記的一些瑣碎資料,
 也成了擔心成為題庫的可能,於是用力筆而記之,背而誦之。
 「用功讀書」,其實應該明白的是對待不同的書,
 應該用什麼樣不同的「功夫」──
 要知道所謂諸葛亮、陶淵明、朱熹的功夫,可以如何交叉運用。
 不懂得用不同的功夫來讀不同的書,而只知道用力讀書,就是死讀書。
 死讀書,就是把大腦的CPU當硬碟來用。
 CPU被浪費了不說,要使用起其他硬碟的時候也無從使用起。


畢竟是著作,"寫的"會比"說的"細膩。
郝先生將「觀其大略」、「不求甚解」、「熟讀精思」,
套在(1)不同書、(2)同本書的不同地方、(3)同本書的第一、二、三遍,
是因地制宜,較適用於現實狀況。
甚至,我有時候不是在"讀書",而是"查書",
讀讀序言,瀏覽目錄、美其名"觀其大略",
實際上,我僅找我想的"熟讀精思"的部分,其餘的,省略不讀。


*****
在小標題<閱讀,是陪伴也是救贖>有兩個概念,
我不照專訪原文順序,裁成兩段說明。

概念一:擬定主題,再找相關書目
 謝哲青提到,很多人問我怎麼讀書,我自己也問了蔣勳、張曼娟等前輩作家,
 然後發現,他們會在自己腦海中擬定一個主題,再去找相關書目
 也因此,只要你開始閱讀之後,無須擔心下一本在哪裡,
 因為下一本書的答案永遠就在你眼前這本書上。
 等你融會貫通串起來,就是一趟奇特的旅行。

這在郝明義 《越讀者》提過,類似蘇東坡的「八面受敵」讀書法(註2)。
同時,也是我前面說:我不是在"讀書",而是"查書"的理由。
我看過不少人介紹這個「讀書招數」,敘述的文字不同罷了,比如:「帶著目的讀書」。
有目的,才會有動力;有動力,才會有收穫。無論是圖心靈慰藉或知識饜足。


概念二:閱讀之於人生的意義,是陪伴,也是救贖
滿溢的好奇心,是將他推向世界的最大動力,也在移動和閱讀當中,讓他看見世界。
閱讀之於人生的意義,謝哲青自承:「是陪伴,也是救贖。」
我讀唐詩宋詞,就像是人們遇到人生難題會去廟裡求籤一樣,
詩詞原來也是反映人生百態,
中印證當下生活,找到一些理解,這些古典文學就是我的詩籤
在人生中跌跌撞撞的摸索期,書一直是唯一的依靠。
(中略)
文字可以省去我們摸索世界的時間,
是我們類比生命的方式,透過作者的書寫描繪,你可以做好心理準備面對生命的種種變革

「我不想等到失戀才知道失戀很苦,也不要等到摯愛至親生離死別才明白分別心碎。」
閱讀,是謝哲青人生的預備課每一本書,都是他佔領的腹地,
沿途開疆沃土,支撐他長久的人生之旅的養分,最終長成智慧之花。


他的「陪伴、救贖」是說:
書像解籤詩,讓他找到解答,心頭有依靠,度過摸索的跌跌撞撞。
我以為的「陪伴」,是曉得有人和我心有戚戚,我並不孤單,
而該怎麼做,參考他們怎麼處置後,自己決斷。我猜謝先生也相同,不全然依書照搬。

他的「人生預備課」多指人之必然,如同:生離死別是必然。
注意當前,且知道人的一生不只是當前的片段....
然而,我想不須將人生想得如此傷感幽闇,專看如何準備承受苦難。
不如再來一句:人生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珍惜人生美好與懷抱理想,也可以把生命當作藝術品來活吧,哈哈。

 
 
-----------------------------------


註2:
§這段值得一提§
網路上沒有和這三個人並陳,事實上應該列在一起的,
還有一位先生,就是蘇東坡,他的讀書法也是超厲害的。
有人問蘇東坡,說他那麼博學,一般人學不學得來。蘇東坡說,可以啊。
他少年時候讀書,很多書都是讀好幾遍。像他讀《漢書》,就是如此一遍又一遍。
第一遍他讀《漢書》,專門只讀和治理之道有關的所有內容;
第二遍專門研讀其中的人物;第三遍官制;第四遍兵法;第五遍貨財;
如此,每讀一遍,專門針對一個主題全面搜羅,
對其他主題則視若無睹,就可以讀通這個主題。
多讀個幾遍下來,就可以每個主題都很精通了。
最後,他說了一句,「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這樣的功夫學成了之後,可以八面作戰也從容自如,
和那些只是隨意說說愛讀書的人比起來,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簡直是天下無敵的架勢了。
蘇東坡的方法,不是拿來讀八卦雜誌的。
這種閱讀方法,第一,拿來讀一般人覺得複雜又深奧,看來頭都昏了的書,是最好用的;
第二,拿來當主題閱讀上使用,也是最好用的。
(請參閱202頁〈主題閱讀沒那麼深奧〉)
蘇東坡的方法,可以稱之為「八面受敵」。「八面受敵」是一種多層次的閱讀。
「八面受敵」的方法中,一定包含了另外幾種方法的同時使用。


2. 國三國文上第二次題庫 (我是拿這閱讀測驗的文字)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靈異_(日本)宇治橋姬

註1
每一年十月底,日本京都宇治市都會舉辦宇治十帖集戳章活動(宇治十帖スタンプラリー),
上圖是2018年的活動海報。
「宇治十帖」典出紫式部《源氏物語》的後十帖,也就是後面十個章節。
這十帖的愛情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宇治,因此,得名為「宇治十帖」。
先前有一一概述這十帖情節(註2),就不重說一遍了。



宇治十帖的第一帖是「橋姬」,為什麼取這名?
出自於薰(男性)給大君(女性)的信中俳句。

主角薰(男性)夜訪八親王(八宮),將到八親王寓所時,
聽見有人演奏琵琶與箏,哀怨而優雅,為之吸引。
近步一望,是八親王養在深閨不見外人的兩女兒,大君、中君。
到了寓所,僕人說八親王不在,去寺院參加念佛會,為期七日。
薰中意大君,請兩位小姐出來一見,大君靦腆不出。最終,薰天亮離去。
之後,薰與大君信件來往。
其中的一封,薰寫(註3):
橋姬心兮懷戚戚,寂寞波浪去還來。淚濕衫袖兮猶棹滴。

先說「棹滴」,這是比喻,棹頭滴水,宛如人流眼淚的樣子;
「橋姬」是雙關語,
一者是說美人,「橋姬」的日文發音和美姬(美人)一樣;
二者拿「橋姬」的癡情事蹟以自況。

在日本,「橋姬」(註4)的傳說有數則,情節不盡相同,
比較淒美一面如同李白<長干行>的那句「常存抱住信(尾生抱柱)」等待。
此外有恐怖的一面,那絕對不是主角薰想提的!


*****
最原始的傳說(註5)是
 宇治橋姬和離宮八幡神是戀人關係。
 離宮八幡神每夜順著河川來見橋姬,橋姬夜夜盼望著戀人來訪,
 因此橋姬在當時是日日思戀愛人的哀愁形象,
 人們認為宇治川浪濤洶湧時,就是八幡神要離去而引起橋姬感傷的結果。


薰寫的:「橋姬心兮懷戚戚,寂寞波浪去還來」即是此。

而後故事慢慢演進,
與京都貴船神社「丑時參拜」的傳說:
「貴船神社的神明會在丑年丑月丑日丑時降臨,此時參拜許願,心願絕對達成」結合,

橋姬變成另一個宇治婦人,變得與前面說離宮八幡神的宇治橋姬不像,
她為了報復拋棄負心的丈夫(山田左衛門國),聽從貴船神社神官的話,
連續七天在丑時三刻(半夜兩點半至三點左右)單獨走著陰暗的參道至貴船神社參拜,
心中想著詛咒對象,祈求神明幫助自己化身厲鬼,以便報仇。
又身穿紅袍、臉塗紅丹、手持鐵杖,頭髮綁成五支角,
頭上戴著三角鐵環,三角點火,以此姿態在宇治川浸泡二十一天
終於,她如願以償成了厲鬼。

因為陰陽師安倍晴明相助,負心漢沒死,橋姬還被趕出京都一陣子,但沒消失。
最終和源賴光、渡邊綱、坂田公時妥協,幫她立神社,有了今天的橋姬神社,
現在在宇治,前面的海報看得到該神社。
為何現今有傳言:「將結婚的新人,不要走宇治橋」,
這是因為橋姬在宇治橋下的宇治川浸泡二十一天而死,她妒忌別人雙棲雙宿,會拆散他們。


室町時代改編的能樂歌曲,橋姬多了白色服裝,手上物品多拿了稻草人和錘子。
稻草人,讓我想到香港在驚蟄日(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打小人的習俗(註6),
同屬詛咒、報復儀式。



-------------------------------------



註3:林文月《源氏物語(三)》,1008頁
○「橋姬」的日文發音和美姬(美人)。


註4維基:橋姬
○傳說橋姬是一名年輕貌美的女子。
有猜測橋姬是一名單身女子,或者是因追隨丈人而投河自盡。
但橋姬都有一種共通點,就是容易瘋狂忌妒。
每座橋的橋姬都只有一位,如果在過橋時說了其它橋或其它地方的好話,
她便會瘋狂忌妒而惱怒,日本謠曲便有記載橋姬發狂時的恐怖。
假使有新人過橋時被橋姬撞見,他們最後一定會不歡而散。

○相傳日本的「丑時參拜」(丑の刻参り)的雛型就是
宇治橋姬(頭上綁蠟燭,在凌晨時用五寸釘扎稻草人)。
古日文的「愛」(愛(は)し)和「橋」音同,
因此橋姬又被稱為「愛姬(愛し姫 はしひめ)」,
這可能也是造就橋姬因愛而生妒火的由來。
○宇治橋畢竟供奉著驅使忌妒心的妖怪,因此即將新婚的男女往往都會避過這座橋。


註5:
1. 橋姬─日本宇治有抹茶也有女神 最主要參考來源
 (文後的參考資料:訪妻婚下的產物---橋姬之神話與傳說演變探究)
○平安時期,有位名山田左衛門國持的男子,平常與妻子相處融洽,
實際上卻移情別戀,妻子得知後大怒,左衛門大吵後離家,妻子便到京都的貴船神社祈求。
神官告知她:「妳將頭髮綁成五隻角,頭戴三腳鐵環,三腳點火,臉塗紅丹,
身穿紅衣,怒形於色,前往南方。以此姿浸於宇治川三七二十一日,即能如願。」
妻子照做,果然化為惡鬼。

這時候的左衛門連日做著噩夢,心中感到不安,
就跑去請當時的天文博士安倍晴明為他解夢。晴明說:
「這是女子的怨念作祟,你應該今晚就會死在家中。但是你誠心祈禱的話,
或許可以改變命運。你回家後,要馬上淨身,將房門緊閉,
同時要懷著虔誠的心來吟唱觀音咒。」左衛門回家後,馬上待在房中唸經。
這時候晴明則在家中進行鬼神退散的儀式,
這時候化成女鬼的妻子已經撞破左衛門的家門進入房間了,她站在左衛門的床頭哭喊著:
「恨!始亂終棄,夜夜淚濕衣襟,怨!夜夜思君不見君! (後面日文省略)」
說完之後,就想把左衛門捉走。
就在此時,枕頭邊出現法華經中的三十番神(每個月自一日到三十日輪流守護國家、
人民的三十個神)口中念著「不淨的怨靈退散!」的咒語,
鬼女被打的頭飾都來不及撿就趕緊逃走,左衛門也撿回一命。

之後因報復左衛門不成(也有一說是成功報復),
她的怨念使她每晚在洛中用美色殺害人們(她能夠針對獵物的性別變成美男子或美女,
先用美色吸引對方,然後再奪取她/他的性命。)天皇聽聞後,便令武將源賴光去斬除惡鬼,
意外的是,她竟溫和的回應:「我不想再危害京城了,請找個地方來祭祀我,
現在開始,我會保衛這個王城。」說完之後,鬼女就消失在宇治川的河水中。

2.  日本宇治除了抹茶有名,當地人更熟悉的橋姬丑時女傳說

3. 維基(日文):丑の刻参り (圖片來源)
「うしのときまいり」という言葉の方が古い。
古くは祈願成就のため、丑の刻に神仏に参拝することを言った。
後に呪詛する行為に転ずる。
京都市の貴船神社には、貴船明神が降臨した「丑の年の丑の月の丑の日の丑の刻」
に参詣すると、心願成就するという伝承があったので、
そこから呪詛場に転じたのだろうと考察される。
§這段翻譯在 2 有寫§


註6:維基:打小人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日本文學_《源氏物語》宇治十帖的故事梗概

嚴格講,概述故事的劇情,會喪失文學氣息,
並且是《源氏物語》這經典著作,
紫式部的文字以典雅、哀傷、纏綿、細膩著稱(註1),
貪圖快速掌握故事架構,捨棄細細品味其詞華,不免有寶山空回的遺憾。
所以,我得說:這僅是我個人的閱讀習性--"先得情節簡要,得閑 字句端詳",
可不是正確看待文學的方式。


《源氏物語》的「帖」,就是「章回」的意思,宇治十帖是指它最後十回,
因為故事地點是在京都宇治,故爾,號是「宇治十帖」(註2)。
個別是(日文):
1. 橋姫 2. 椎本 3. 総角 4. 早蕨 5. 宿木
6. 東屋 7. 浮舟 8. 蜻蛉 9. 手習 10. 夢浮橋(異名:法の師)


網路上已經有人(註3)整理出這十帖的梗概,主要角色限縮為五人,有:
1. 薰:男性,名義上,是光源氏和三公主的兒子
2. 大君:八宮的長女。
3. 中君:八宮的次女。
4. 匂宮:男性,光源氏的孫子輩, 比薰小一輩,但與薰的年紀相近。
5. 浮舟:八宮的三女,私生女。
八宮是光源氏同父異母的弟弟,名義上,相當於薰的叔叔。


*****
以下是上提的十帖梗概之摘錄,出處在註3連結:
1. 橋姫 《源氏物語》第45回
薰(前往位於宇治的*八宮家裡遊玩,遇見了八宮的兩女兒「大君」與「中君」公主,
薰當場愛上了大君,並且告訴與他髮小的匂宮,匂宮因而也對兩位公主傾心。

薰由八宮家的老侍女口"弁"中得知他不是光源氏的親生兒子,
是女"三宮"與情人"柏木"的私生子,大吃一驚。

*八宮當年曾捲入朝廷紛爭,因而在後期隱居宇治山林,
八宮期許兩位公主也能隱居宇治,不問世事。



2. 椎本 《源氏物語》第46回
匂宮在旅途的歸程來到宇治,與薰開了一場宴席,匂宮在宴席上愛上了中君。
不久後,八宮過世,過世前將兩個女兒託付薰。
薰在與大君的對談中,提到要將中君嫁給匂宮,同時也表達自己對大君的愛意。



3. 総角 《源氏物語》第47回
八宮忌日,雖然薰告知大君他的愛慕之情,
但大君因偏好獨身而拒絕,轉而推薦薰與中君結為連理。
然而薰欲得大君,設計將中君嫁給匂宮。
將中君牽線給匂宮後,因為匂宮遠居京都,不能經常來宇治探望中君,
大君感受到中君可能會被匂宮拋棄,覺得自己罪惡難耐而病倒。

薰至宇治探望臥病的大君,向大君敞開了心房,
大君原本擔心薰是京城公子,如果許給薰,自己成為花花世界裡被拋棄的一位,
因此她才決定遵從父親的遺命,單身死守宇治,
詎料實薰是真心喜愛大君,認識到真實的薰的大君無比開懷,病逝於薰的懷中。


4. 早蕨 《源氏物語》第48回
父親與姊姊相繼過世,中君悲傷,不可終日。
匂宮將中君接到京城的二條院來住,因而薰偶爾撞見中君。
薰看著中君的背影,想起自己喜愛的大君,突然有一絲後悔放棄中君。
匂宮見與薰對談的中君,不由得生起妒嫉之心。


5. 宿木 《源氏物語》第49回
今上天皇將其女"二宮"賜婚給薰,薰生無可戀,毫不在乎地答應婚事。
同時,匂宮也被要求迎娶左大臣之女"六君"。
薰終於向中君表達了自己的愛意 (也許是對大君的投射),
而中君已懷上匂宮的孩子,便告知薰她還有一位異母的妹妹:浮舟。
拜訪宇治的薰看到浮舟的美貌,對浮舟一見鍾情。


6. 東屋 《源氏物語》第50回
浮舟是八宮的私生女,後來由宇治的名士收養,
向浮舟提親的追求者眾多,但都是圖她養父財產。
看破婚姻的浮舟來到京城投奔中君,居住在中君宅邸。
某日,匂宮撞見浮舟,匂宮對浮舟燃起愛意,
浮舟的母親知道後,將浮舟轉到三條的寓所。
而薰奪取浮舟,將浮舟藏在宇治。
儘管浮舟和大君外貌異常相似,但浮舟的教育水準和大君霄壤之別,
看著浮舟,想起大君的薰不自主地流淚。


7. 浮舟 《源氏物語》第51回
也愛上浮舟的匂宮,到宇治找到浮舟,他喬裝成薰,讓浮舟許配給自己。
最初,浮舟知道對方是匂宮時大吃一驚,但因為匂宮的殷勤而漸漸喜歡上他。
此時薰不放棄浮舟,加強浮舟在宇治居所的警備,不讓匂宮越過雷池半步,
夾在兩個男子中間的浮舟十分痛苦,誓言一死了之。


8. 蜻蛉 《源氏物語》第52回
浮舟失蹤了,居民間盛傳浮舟已死的消息,大家替她辦了一場形式上的喪禮。
匂宮因此臥病在床,而經歷過大君之死、中君嫁給匂宮、浮舟不見蹤跡等多重打擊的薰,
感到萬古不變的「物哀」,這是人生的悲鳴,自古人生多苦,造化弄人。


9. 手習 《源氏物語》第53回
準備尋死的浮舟來到了宇治川邊,卻意外昏倒。
浮舟被往來的僧侶相救,在僧尼的照料下恢復意識,
她感到悲痛,人生卻太長,隨後便決定削髮出家。這消息傳到薰的耳中。



10. 夢浮橋(異名:法の師) 《源氏物語》第54回
薰來到寺裡想見浮舟,先向住持確認浮舟生還之後,
他拿著寫好的書信轉交給浮舟的弟弟"小君",請他帶給浮舟。
浮舟派小君回覆說「你認錯人了,浮舟不在這裡」。
薰心想:或許有人像自己一樣,用戒備森嚴的方式把浮舟養在這裡吧。
如此想著,煩惱紛飛。另一頭,匂宮病癒後,又展開他對於少女們熱烈追求的遊戲人生。
源氏物語自此劇終。




--------------------------------------
註1:《源氏物語》豐子愷和林文月誰譯得好?
林文月總結紫式部的寫作風格為:雍容典雅、纏綿優閒,時則典雅,時則雋永。
在這一點上,作為治六朝文學、同時也是散文名家的林文月確實有先天的優勢,
較豐譯本確實更能觸摸到《源氏物語》
典雅、哀傷、纏綿、細膩的平安王朝女性作家的氣質。


註2:維基(日文):宇治十帖


註3:背包客棧:宇治:宇治十帖スタンプラリー || 源氏物語的最後篇章 - 2019-11-04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風俗_疊石頭

留意最早的一次,應該是2013年在日本廣島彌山(弥山),
看到一落一落的疊石,如下圖。我以為是當地的風俗習慣,但當時沒進一步深探。



這回又在群馬縣草津西河原(西の河原)見著,數量太多,很難不看到,如下圖,
而後起疑:日本各地都有嗎?這是日本故有之傳統嗎?





查網路資料,都說疊石的目的是祈福、許願,非特定國家之習俗,
換句話說,世界各地都能看見有人這麼做。還有人說:疊得越高,願望越容易達成。

三立新聞(註1)比較"獨特",僅他如此報導:「所有疊石是韓國人所為」,
為何如此確定?是不是三立還想再補充幾句:
「即便不是,那也是由於韓國帶頭開始,其他國家旅客才有樣學樣...」

我覺得,要找到第一落是誰所疊,太困難了,我可不敢下結論。
然而,就像留字「某某某到處一遊」,
不管做什麼,要有公德心,以不破壞當地景觀為前提,
像三立新聞拍的那張吳哥窟的疊石,如下,那有些過份了。




---------------------------------------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飲食_甘納豆是什麼豆

甘納豆
甘納豆,好像我小時候過年拜拜時會看到,應該是傳統零食。
在日本也是這名,漢字一模一樣(念あまなっとう)。
然而,我從不知它是由什麼豆子糖漬而成。方才查到這壹週刊的報導:
【老店秘訣】原來甘納豆是用這種豆做的(註1),寫是白雲豆;
而維基(註2)則說:臺灣傳統甘納豆使用雲林花豆,近年改用中國大陸白雲豆
我的幼時印象似乎是花豆。

若說大小相近的豆類,與之相反的零食,我第一念頭是蠶豆(註3)。
甘納豆與蠶豆,一甜一鹹、一軟一硬。
蠶豆



---------------------------------
註1:【老店秘訣】原來甘納豆是用這種豆做的 圖片來源


註2:維基:甘納豆


註3:蠶豆

2019年11月3日 星期日

韻文_(清)袁枚<遣興>:阿婆猶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袁枚<遣興>: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猶是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理論上,不太需要白話,這淺顯得很。
但還是講一下:
愛好詩詞,追求寫出完美作品之故,下筆素來艱難;
即便成稿,也要反反覆覆修改千次,方得心安。
潤色文辭好比女人化妝,何關年紀,
阿婆仍像她少女時一般,頭髮沒梳好,羞被人看。

我覺得此詩中最高超處是後兩句的譬喻。
女人的愛美天性,隨處可見,容易想像,十分畫面感。
借它表現出詩人從年少到年老,對詩作品質的嚴謹堅持。
我特愛這首詩的,若和人聊到寫文章的過程,我便會引這首詩形容:寫作之難。
以我的文筆水平,從來難能想像杜甫的「下筆如有神」、李白的「一斗詩百篇」。


我讀我以往在這個部落格寫的「詩」筆記,
篇多於在白話翻譯、解釋作者為何這麼寫(發生什麼故事)、以及詩帶給我的感想(或聯想)。
我不擅長文學分析。好像有人說過:最重要是寫個人感受,這是異於他人之處。

若非得做,我應該會選好上手的活。
我曾自問:「解說一首詩,最樸素分析法是什麼?」
我首先想到的是:詩經的「賦比興」,應該沒有比這更簡單吧!
此詩頭兩句是賦,平鋪直敍。而後兩句是比,妙喻取譬。結束。

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飲食_真偽四川菜

和熟悉的人聊天,生活上的人事物有重疊,便是東家長、西家短;
那和比較不熟的人聊天呢?天氣?衣著?新聞時事?
據說華人愛閒聊食物居多,雖然我沒統計資料可以證實,
但不得不說這是蠻保險,不會產生不悅的作法。


具體都聊些什麼呢?
不會是開場先來段「報菜名」,請問你喜歡那道菜?這太費勁了。
自然推薦哪家餐廳,招牌菜是什麼菜。

好像在此網紅盛行的年代,重視視覺,
特別愛以色香味的「色」相競,口味漸漸轉為次要因素了,
依仗的是擺盤精緻或令人食指大動的賣相,才能使更多人慕名而來。

在台灣,我很少聽人談及菜系,
如八大菜系:川菜、魯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徽菜、湘菜八種。
它們有的還有分支,
一般人就已經不清楚它們誰是誰,更別提能不能區別怎樣才是做得地道。
於是乎,便出現了一些有趣的名詞,
像台灣口味的川菜,台灣人以為的川菜,實情是,它不是川菜。

我同樣是不知來歷,哈哈,可是我會查資料。
百度百科(註1)寫:
川菜的特色:
 口味麻辣為主,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
 以善用麻辣調味(魚香、麻辣、辣子、陳皮、椒麻、怪味、酸辣諸味)。
無論是川菜,或台味川菜皆秉持這原則。


說說一兩道川菜的由來吧~
第一道,宮保雞丁
它是由清朝官員丁寶楨(註)所創,
丁寶楨是貴州人,他在四川總督任內按川菜辣的特性,創作出此菜,被劃歸成川菜。
為什麼菜名有「宮保」二字呢?
宮保指的是「宮銜」,
即太子六傅(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由於丁寶楨死後,追贈太子太保,故而名之。

第二道,魚香茄子
菜名裡是魚"香",僅有香氣,沒有魚。
相傳是四川有位婦人怕浪費,把燒魚剩下的蔥、蒜、薑、辣椒、醬、醋等去腥用的調味品,
一起放入下一道菜中拌炒,做出來滋味意外的美味。
所以,這種燒魚剩下的「配料」經流傳、改良變成專用的調味料,成了後來的「魚香」。


再者,講兩道台味川菜。
第一道,五更腸旺
名稱由來的說法不一。
我覺得當中好玩的東森新聞(註4)介紹的、與蔣經國有關的那套。
原文:
兩蔣時代的黨政高官,有時會忙碌到凌晨,而且又肚子餓,
廚師們就按照「明清古法」,聚集草燈、燭火,按古法煮腸血,
這一煮就得到五更天,於是把它取名為「五更腸血」,
但為什麼現在我們都叫它「五更腸旺」呢?
前總統蔣經國的廚師杜遠佟解釋,
「張大千先生吃了滿喜歡的,說這個菜叫什麼名字?但他覺得五更腸血那個血字多難看,
四川人講血字是紅色的,紅色的就代表旺,所以把五更腸血這個血字改成旺。」
註5

第二道,蒼蠅頭
發明者是:台北延吉街〈皇城老媽〉四川家庭料理餐廳的創辦人鄭文強。
照中國時報(註6)的報導時間去反推,約莫在1990年才有此菜。
鄭先生說當時是為了惜物不浪費,這和上述的「魚香」遭遇很像,
順手用廚房裡(用剩的)的豆豉、切成小段的韭菜,和一點點肉末,做成員工餐的菜式,
同仁反饋挺下飯的,便乾脆放入餐廳菜單,結果大受好評,其他店跟風抄襲。
久而久之,成了台灣才有的著名「川菜」,四川吃不到喔。

註7



--------------------------------------------------------------------------------------


丁寶楨(1820年-1886年),譜名瓊選,官章名寶楨,字穉璜,號佩之,行三,
貴州大定府平遠州(今織金縣)牛場鎮人。
清朝政治人物,洋務運動重要成員,官至四川總督。...
丁寶楨病逝於任上,享壽六十六歲。追贈太子太保...


相傳是四川地區有個婦人為了避免浪費,
就將昨天燒魚剩下的蔥、蒜、薑、辣椒、醬、醋等去腥用的調味品,
一起放入下一道菜中拌炒,結果意外的滋味令人回味無窮,
而這種本來是用來燒魚的配料就被稱為「魚汁」,
經過流傳與改良之後成為現在的一種專用調味料。


註4:

[豬血、鴨血,在中國大陸,本來就稱:血旺]




為了惜物不浪費,台北延吉街〈皇城老媽〉四川家庭料理餐廳的創辦人鄭文強,
順手用廚房裡的豆豉與切成小段的韭菜,以及一點點肉末,
研發了〈蒼蠅頭〉這道菜當員工餐的菜式給同仁嘗,
因為實在下飯後索性列入了餐廳菜單,
結果大受歡迎並被全台各菜系餐廳「學以致用」,成了一道名菜。
不少人還以為這〈蒼蠅頭〉是道四川「老菜」,菜餚沒法申請專利,也沒著作權,
看著別家餐廳都推出了〈蒼蠅頭〉,鄭文強也只能笑稱「至少我對餐飲業有貢獻」。

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風俗_閔粵一帶的墓型:龜殼墓

昨天有則新聞(註1),一外國人將(台灣)墳墓當圈椅(註2),霸氣展腳箕坐。
註2:圈椅

從新聞照片來看,那墓型是龜殼墓(註3),維基說:
這種墓在中國大陸沿海一帶的福建、廣東等地十分流行,
 而在台灣、琉球群島也十分普遍。但這種墓在中國內陸和日本本土都不存在。
日本的部分不討論。中國內陸的墓,基本上,
是由一個碑石加墳(高起的土堆,又名:封土)構成,叫"墳墓",
我找不著這一型有什麼專有名詞(註4)。

而龜殼墓的各個建築元素名稱,可讀The News Lens的文章:
【圖表】墓碑不只能刻字,解鎖祖墳設計的功能與含意(註5)。
下圖截自該文,如此設計的目的在擋土排水,在風水意義上,則是居財(水)、長壽(龜)



鑒於我之前已經寫過一篇文章<風俗_墓旁的松柏>(註6),
我以它為基礎,再多補充幾句。
一.在墓穴的上面壘墳可能在孔子以前就有,但也可以孔子作為封土的起源(註7)
《禮記》<檀弓上>(註8):
 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
 今丘也,東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
 孔子先反,門人後,雨甚;至,孔子問焉曰:「爾來何遲也?」曰:「防墓崩。」
 孔子不應。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

語譯:
孔子有機會將父母合葬在防(一個地名),他說:
 「我聽說古人的墓地是不加積土的,然而我,孔丘,是個東西南北奔跑的人,
  可就不得不加點記號(積土),不然找不到。」
 於是,就加了積土(封土),有四尺高。孔子先回去,留下弟子照料。
 下了一陣大雨,弟子總算回來,孔子問:「為什麼這麼晚?」
 弟子答:「防的墓塌了」,孔子不作聲,弟子以為他沒聽見,說了三次。
 孔子留下眼淚說:「我聽說古人是不在墓上加積土的。」

孔子意見如此,西漢劉向同是這麼認為(註9)。
 

二.墳墓的封土與樹,象徵的亡者的身分地位
古代墳墓二字有不同含意,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註10):
「埋葬地,整成平地者,是墓;堆土起來,則是墳。」,其堆土,也被喚作「封土」。
堆起的高度和種的樹木,則代表亡者的身分。
《白虎通》卷10(註11)曰:
 春秋《含文嘉》曰:「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
 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


《含文嘉》應該是《春秋緯》。墳高多少,那是土的高度,樹以什麼,則是樹的種類。
倒數第二句是「庶人無墳」,即當時一般老百姓的葬處,是整成平地。



-------------------------------------
註1:外國人豪坐「龍椅」合影 網一看嚇歪:要被托夢了


註2:百度百科:圈椅 (圖片來源)


註3:維基百科:龜殼墓


註4:百度百科:墓葬
古代陵墓的稱謂
“墓”是最基本的,從古意上講,挖個坑將屍體(棺材)放入後,
蓋土,與地面平,不植樹者稱墓。秦漢以後就和現在含義差不多了。
“墳”要比墓稍晚,是起土堆成的。
現在墳墓的含義是差不多的。這兩個稱謂都為普通老百姓用詞。
§也就是稱墳墓而已,沒有專有名詞§


註5:【圖表】墓碑不只能刻字,解鎖祖墳設計的功能與含意


註6:<風俗_墓旁的松柏>


註7:百度百科:封土
古人自從迷信靈魂以後,凡事都要先向祖先祈禱,在廟堂禱告總不如直接到墓前禱告好,
為了更方便的辨認出祖先墓穴的位置,他們就在墓穴的上面壘墳或種樹為標誌。
《禮記》上有一段孔子尋找父母之墓的故事,說明了壘墳和種樹的作用。
孔子是春秋時人,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孔子成人後,想去祭祀父親時,
卻找不到墓地,後來經過許多老人的回憶,費盡工夫才找到了。
孔子是一個很“重禮”的人,他認為子孫祭祀祖宗是必要的禮節。
為了經常方便的前來祭祀、悼念祖先,於是他就在父親的墓上培土壘墳作為標誌。
孔子說:“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
”在墓穴的上面壘墳可能在孔子以前就有了,
但引用這段故事作為封土的起源,還是比較合理的。


註8:禮記 -> 檀弓上


註9:維基:墳墓
《易·繫辭傳下》說:「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
劉向(《諫成帝營陵寢疏》)認為
「殷湯無葬處,文武周公葬於畢,秦穆公葬於雍橐泉宮祈年館下,
樗里子葬於武庫,皆無丘壠之處。」


註10:
1. 說文解字註:墳
析言之則墓爲平處。墳爲高處。

2. 漢典:說文解字註:墳


註11:白虎通/卷10

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札記-理財-股市投資準確?買什麼漲什麼?

我在一個臉書股市投資社團裡,管理員大約每隔四五個月就會貼一次文章,
說他這陣子投資哪檔股票,買價多少、賣價多少,賺了多少價差,
最後一段話是"之後漲的,留給其他人賺,祝大家發大財"。
到目前為止,我從未見過她賠過一次。
我覺得,倒不是她有多神,
而是因為她在推銷她自家的選股APP,賠錢的部分...不可能講出來。

要如何證明「股票挑得很精準」呢?
她得在買入任何股票前,先公布"將要買入哪檔",賣出後,也公布"已賣出哪檔",
然後,將所有股票盈虧加總,算出「全體年報酬率」。
如果遠遠超過台灣50(0050)的年報酬率(據說是7%),那才有參考價值。
丟銅板都有1/2的機會猜中是正面,重點不是有沒有猜中,
而是...你猜了幾回(有沒有超過總數的一半)?


後語:
這陣子太忙,無法有大塊時間能寫文章。
獨能有個十幾、二十分鐘,寫一個觀點像這樣的小品文而已吧。

2019年10月1日 星期二

札記-飲食-有毒的河豚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語譯(註1):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最先察覺初春江的回暖。
 河灘上已長滿蔞蒿,蘆葦亦開始抽芽,此時恰是河豚正上市場的時節。
這首<惠崇春江晚景>是蘇軾所作的名詩之一,
我瞧見好幾回一些台灣餐館的菜名是此詩詩句的變形,求風雅吧!
但印象中,指的是同一種葷食,猜猜是哪道?
很有趣,答案是鴨肉(烤鴨、醬鴨、蘆筍炒鴨肉等等),而不是河豚。
或許,台灣吃河豚的人不多吧!


我何以說有趣呢?
就我知識所及,沒聽說蘇東坡喜歡吃鴨肉,反倒有他因河豚肉而留下的故事。
宋朝的孫亦,著的《示兒編》卷17,<西施乳舌>(註2)云:
江淮有河豚,吳人目其腹腴為西施乳〈雌黄〉,
 福州嶺口有蛤,閩人號其甘脆為西施舌〈詩說雋永〉。
 東坡居常州頗嗜河豚,而里中士大夫家有妙於烹是魚者,招東坡享之。
 婦子傾室闖於屏間,冀一語品題。
 東坡下箸大嚼寂如喑者,闖者失望相顧,
 東坡忽下箸云:「也直一死!」於是,合舍大悅。
 噫~東坡誠有味其言,使嗜色如嗜河豚者而不知戒,皆不免於
 噫~東坡誠有味其言。

網路上對此文,沒標句讀。並且,僅部分句子有白話翻譯(註3)。
以上,是我自己下的標點符號。以下,是我概略翻成白話:
「江南、淮南一帶有產河豚,蘇州人看此魚肚肥肉呈雌黃色,叫它西施乳。
 而福州嶺口有蛤蜊,閩人因它吃起來甘脆,叫它西施舌。西施乳不同於西施舌。
 蘇東坡居住在常州(江蘇省南部)時,頗愛吃河豚。
 有一士大夫家善燒河豚,請蘇軾品嘗。
 全家都希望聽到蘇軾的讚美語,但蘇軾卻只是無言大嚼。
 正當失望之時,蘇軾忽言:「值得一死。」閤家大喜。
 噫~蘇東坡誠然說了一句有品味的話!
 使好色者就像好吃河豚肉的人,不知道節制,而不免於...
 噫~蘇東坡誠然說了一句有品味的話!」


眾所皆知吧!河豚肉多數是有毒的。
毒性是氰化鈉之 1,000 倍以上,  2~3 mg 就足以致人於死。而且,沒有解藥。
治療方式是:主要治療乃是維持呼吸、心跳或進行洗胃,
另外可給予經稀釋的活性碳及輕瀉劑, 以加速毒素排出(註4)。
因此,在日本處理河豚的廚師,得拿到國家證照才能執業。
而日本交易河豚(フグ)最有名的魚市,是山口縣下關市的唐戶市場(日文:唐戸市場)。

下關就是中文的馬關,清朝李鴻章簽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的地點,春帆樓就在那附近。
我曾到訪過它的對岸城市:門司港,但行程太趕,沒能去唐戶市場、也沒到春帆樓。
下面影片,好像是唐戶市場那的餐廳廚師,展示如何料理(殺)河豚。帶血腥,慎入!



眼睛、鰓、所有內臟(尤其是肝臟)、血液有劇毒,必須去除、清洗乾淨。
我覺得他們應該捨棄得更多,因為攸關性命,凡稍有疑慮的東西,便捨棄不用吧!
這影片說,需要花一個多小時處置,然而,在youtube上有更快的,十分鐘內就搞定。
如下面這支:

我實在無法體會好吃到值得日本人冒生命,還讓蘇軾直呼:值得為此一死。呵呵。



-----------------------------------------
註1: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註2:宋朝,孫亦《示兒編》_(四庫全書本)


註3:
1. 蘇軾說-- 拚命吃河豚 的意思
蘇軾愛吃河豚,常州有一士大夫家善燒河豚,請蘇軾品嘗,
全家都希望聽到蘇軾的讚美語,但蘇軾卻只是無言大嚼。
正當失望之時,蘇軾忽言:「值得一死。」閤家大喜。

2. 東坡軼聞
◎拚死吃河豚
蘇軾愛吃河豚,常州有一士大夫家善燒河豚,請蘇軾品嘗,
全家都希望聽到蘇軾的讚美語,但蘇軾卻只是無言大嚼。
正當失望之時,蘇軾忽言:「值得一死。」閤家大喜。
(取材自 宋孫奕/示兒編)
§我是從這裡知道出處的§


註4:
1. 吃河豚風險大| 臺灣常見有毒河豚魨圖鑑手冊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河魨毒性強度約為氰化鈉之 1,000 倍以上, 且 2~3 mg 就足以致人於死。
目前河魨毒中毒並無特殊之藥物可以投予
主要治療乃是維持呼吸或進行洗胃,另外可給予經稀釋的活性碳及輕瀉劑,
以加速毒素排出。在藥品之給予上可使用阿脫品(astropine)、
膽胺(colamine)及腎上腺素(adrenalin),
同時配合利尿劑及多量食鹽水之投予,加速毒素排泄。
值得注意的是,務必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如患者已產生明顯之肌肉無力現象,
則應隨時準備放置氣管插管,並以人工呼吸器幫助呼吸。

2. 維基:河魨毒素
○物質安全資料表中記載,河魨毒素的口服半數致死量(LD50)是334 μg/kg[14]。
假設對每個不同體質的人類致死份量相若,
則25毫克的河魨毒素足以殺死一個重75公斤的成人
§據我查證其它資料,大都是寫2~3毫克§

○中毒治療是首要持續性地維持呼吸和心跳,直至中毒者恢復至可自行呼吸為止;
靜脈注射α-腎上腺素促劑去平衡低血壓。抗膽鹼酯酶藥會因多樣效果而使用。
現時此毒素是沒有直接有效的解毒劑,
因為毒素和神經細胞是迅速反應而產生的強化學鍵難以輕易分解,
所以通常都持續作呼吸和心跳維持直至身體自然排走毒素為止

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韻文_(清)曹雪芹《對月寓懷》:人間萬姓仰頭看

上週是中秋節,有人吟這首出自紅樓夢裡的詩:
曹雪芹《對月寓懷》
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清光護玉欄。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譯為白話:
時到十五(三乘五)這日,月亮就圓,將清光灑在玉欄上。
天上的一輪皓月才出,世間的百姓都會仰頭張望。


依我個人淺見...,
雖然有押韻,但念起來很不通順呀~是故意寫得符合裏頭作詩的角色嗎?
曹雪芹,華人圈裡稍微有點文化素養的人皆識其名,
著作《紅樓夢》於文學史聲譽不朽,《紅學》研究至今仍是顯學。
我這樣評論,蠻反主流、犯忌諱的。可是,我個人觀感真是如此。

像開頭的:滿紙荒唐言,一把相思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好懂又好記,我幾乎第一遍念完,就已經記住了,原因倒不是出在五言、七言之別。
而且,論意境、辭藻,似乎都沒書中其它首好。
如:林黛玉的葬花詞(註1):
林黛玉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就比它優美典雅...好吧!這是我的主觀認為。

而它的最後一句,有人分析是要表現《紅樓夢》裡賈雨村(書中作這詩的作者),
一位落魄書生中舉登科的志向,百姓在下抬頭望著狀元郎的一幕。
我又嫌它霸氣不夠,我最喜歡陸九淵的(我應該提過好多次):
「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舉頭天外望,無我這般人」。這才豪邁遠大。哈哈。



---------------------------------------------------------------------------------------
註1:《紅樓夢》詩詞曲賦歌大匯總(收藏版)


註2:豆瓣: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清光護玉欄。
解讀
此詩出自第一回中。
中秋夜,甄士隱把賈雨村從葫蘆廟請到家裡飲酒,
當時,明月當空,二人愈添豪興,酒到杯乾,
賈雨村乘著酒意,脫口而出就是一首像樣的詩。
詩的前兩句平乎,並無特色;後兩句卻透出氣象不凡,抱負不淺。
他一旦有出頭之日,就要使" 人間萬姓仰頭看"。可見這落魄書生野心之大。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經濟_熊秉元《正義的效應》:法律的經濟分析


本書屬於法經濟學(法律的經濟分析)的範疇,
其第12頁寫:「這本書的內容適合法律系大二以上的讀者。」
我不是,但我讀了,
我承認書中有些我自認為懂,卻不曉得對不對的部分,還有諸多不太懂的地方。
所以,僅以非法律專業的讀者立場,聊書中我覺得有趣的地方。


*****
此書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在講,
法律的「公平正義」和經濟的「財富成本」看似兩者搭不上邊,
但利用經濟學的概念,可以讓法律案例有更寬廣深刻的解讀。
好玩的是第三章,即將經濟學的概念,帶入法律判案。
如:最小防範成本原則、最小成本、財富極大。
以「最小防範成本」為例(Page 054),
上司性騷擾下屬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A部門上司性騷擾A部門的下屬;
另一種是A部門上司性騷擾B部門下屬。
如果上司告訴下屬:「下班後留下,一起晚餐,然後談公事」。
第一種情形,無論公事是真是假,下屬不好拒絕。
第二種情形,下屬很容易回絕:「要談公事,找我的上司,他與你同一層級。」
因此,第二種的防範成本比較低,如果發生性騷擾,往往下屬本身有一定責任。

以「財富極大」為例(Page 057),
有一個小廚師駕著國民車撞上豪車,修車要40萬,可是他賠不起。
以社會整體角度來看,廚師工作權是一種價值,豪車兜風炫富也是一種價值。
當兩種價值發生衝突時,就要考慮如何界定權利。
(Page 037:一旦彼此的利益重疊或衝突,才有界定權利的必要)
由豪車避開尖峰時段、由豪車自我保險,成本較低;
由所有其他車主小心翼翼、避免撞上豪車,成本太高。
長遠來看,怎樣才能使社會資源越來越多呢,所以,豪車要負比較大的責任。

「最小成本」、「財富極大」、「最小防範成本」三者雖說不同,但有類似之處。
以這些處理方式,自然可以節約資源,使社會資源越益豐饒(Page 058)。

本書裡,作者對於法經濟學「實質」的論點:
1. 法律的精神往往不是追求公平正義,而是處理價值衝突;
2. 在現代社會裡,法律主要的功能已經由「除弊」轉向「興利」。

我覺得上述「財富極大」的例子可作為這兩條的證明,
如果要同時保障小廚師和豪車追求的價值而達到公平,社會會付出比較大代價,
如此處置,不失為好方式。而且,與其說交通規則是懲罰肇事者,
不如說是希望行車秩序更順暢,讓大家互蒙其利,累積更多財富。


*****
第二部分在論證「法經濟學能判案?」
書中用純法律(A)及經濟學角度(A')作比較,答案當然是可以!
理由在Page 149,因為文字較多,我直接以照片顯示吧!
按作者的話,這是對法經濟學「程序」的論點:
1. 先了解社會,再了解法律
 (我認為意思是:先分析現實利害關係,再論罪責輕重)
2. 讓證據說話
 (我認為意思是:可不可行?實踐出真知)

而且,人們在看法律,早已將經濟利益考量在內,如Page 145,
 人的行為是理性的,又是自利的。法律正是利用人的這種特性,影響他們的行為。
 人們遵守法律不是畏懼法律,而是來自他們對法律效果的判斷。
 如果守法帶來的收益大於違法帶來的成本,那麼人們會選擇守法;
 反之,人們則會選擇規避法律和違反法律。

我以為本書最好看的就是第二部分,有許多法經濟學的民法、刑法判例。


*****
第三部分在辯駁經濟(市場)會和法律(道德)是否衝突。
由於我沒讀過作者所論辯、覺得其觀點有問題的書,
單方面聽作者的說詞,且是非我專業領域的論述,
縱然我認為作者對,我沒那麼有底氣說作者正確。
書中,作者三兩下就收拾對方,總覺得事情沒那麼單純,哈哈。

第四部份,則更加專業了。
以法經濟學談「社科法學與教義法學的差別」、「民法為什麼分物權和債權」、
「罪刑法定主義」、「無罪推定原則」。
因為我沒聽過原本法律系如何教這些,我根本無從判斷,作者這樣說法的妙處在哪。
簡略於此列出作者的結論:
1. 社科法學和教義法學的差別(Page 205、212)。
先解釋規範性思維和結果式思維
(1)規範性思維: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2)結果性思維:根據行為所產生的結果,是好是壞作取捨。
規範性思維是由結果性思維衍生而出,因為可以降低思考和操作成本。

社科法學是曉得規範性思維和結果性思維的相對關係之後,有效的應用兩者
教義法學則是偏於規範性思維(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契約自由原則;
刑法的正當防衛原則、防衛過當原則等等)。


2. 民法為什麼分物權和債權?因為交易通常有時間落差(Page 232)


3. 罪刑法定主義(Page 241~242)
(1)要符合程序正義
(2)法條的解釋不能採狹義(無法操作),而是要採廣義解釋。
比如Page 241,詐欺罪的「施用詐術」,
廣告不實、股市訊息不時、發表預測、對錯誤保持沉默等不同類型,
法律條文的文字無法盡述(超出文字),需到判決時解釋。
如此,亦可減少立法的成本(社會變化超過修法速度)。


4. 無罪推定原則
以犯罪→搜捕→偵訊→審判→執行刑罰五階段來論,
不同階段有不同目標,簡單說,不是每個階段都是"無罪推定"。
像偵訊後可能會羈押,這是因為有足夠證據證明被告:
1. 有逃亡或有事實足認有逃亡之虞者。
2. 有事實足認為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者。
3. 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者。
此時,就不是「無罪推定」。而以法經濟學考量,不羈押的代價太大了。
可能受害者索償無門,或者被告逃跑了,國家要動用更大的資源圍捕他等等。
只有在「審判」那一階段,才是真正的"無罪推定"。

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古籍_《莊子》<秋水>13:子非魚

《莊子》外篇:秋水的第13段(註1):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受過中華文化薰陶的人,都會讀過這一篇,就不再附全文白話翻譯。
解釋其邏輯可以從不同面向切入,我舉其中一種。

莊子:「魚看起來快樂。」
惠子:「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快樂?」
從這,我們先假設這兩人的說話前提:
莊子:人可以感受到別人(或動物)的感受。
惠子:人不可以感受到別人的感受。


並再對此處的「可以」和「不可以」作個定義。
「可以」的意思是「有能力」
比如,依照人類的平衡感、智力、身體結構等,人有能力騎腳踏車。
但是,「有能力」不代表「有意願」,就有些人不願學騎車。
而這裡的「不可以」的意思是「一點都沒有能力」


又,莊子:「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加上假設,表述完整點:
順著你的前提"人無法知道別人內心感受",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感受。
簡言之,你是這個前提,就不該問這種話。

對惠子的話也一樣。
惠子對曰:
「就因為"人無法知道別人內心感受",
 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感受;同時,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感受。」
簡言之,我就是基於這前提,才說這種話。


莊子則回:
「回到原頭:你說『你怎麼知道魚的感受?』,你就知道我能感受,所以才問我的。」
莊子反駁的惠子的點在哪呢?
惠子的第1句是:「你怎麼知道魚的感受?」
而惠子的第2句是:「你不知道魚的感受。」(肯定句)
如果惠子堅持第2句是對的,原本就這樣想,何必提出第1句呢?
莊子應該認為惠子動搖了,
即惠子也覺得"人可以感受到別人(或動物)的感受",才問莊子的。

然而,若說:
「惠子之問,是不相信"人可以感受到別人(或動物)的感受",故意質疑莊子。」
如此的話,這題就無解了。

那會不會我們假設的前提錯了?
換言之,惠子會不會是認為:人可以感受到別人(或動物)的感受
理論上不會,因為有他的第2句話。


*****
人到底能不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呢?
我的答案是「雖不是百分之百感受到,但,是可以的。」
我的根據來自一套假說:「鏡像神經元」(註2)。
比如說:我們看到有人被石頭砸到腳,
我們身上的神經並沒有與那人連接,但我們能知道"那會是痛覺"。
這是因為人可以經由思考、模仿其動作(鏡像神經元之運作),而感同身受。

又像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註3),畫中的人物不會說話。
但我們可以仿效畫中每個人物的肢體動作及臉部表情,
多少察覺出十二門徒在聽見耶穌說:「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後,內心的感受。
進一步,也能像【藝術很難嗎】(註4)那般剖析,找出圖中是哪一位叛徒。

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

古籍_《孟子》<離婁上>18:易子而教

《孟子》離婁上18(註1):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
「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百度百科(註2)有這一段譯文,我讀後覺得更模糊,我不建議讀。
反倒是《教育大辭書》(註3)的解說,非全文翻譯,意思比百度清晰。
該辭條云:
孟子主張家庭教育應藉賢父兄人格和親情的影響,
使子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品格,才能謹守中道而有所作為。
不過「知識」的傳授,做父親的便不宜親教其子,
因為在教學時,父親可能因期望過高,要求過嚴,以致引起兒子的反感。
造成父子的不和,這是家庭的最大不幸。
所以主張「易子而教」,將教正責善的工作,交給教師代行,
以維持父子的親情,保持家庭的和諧。

「易子而教」的主張,在教育實施過程中是很好的理念,
因為若由父兄執行,照我國早期的觀念,是父嚴母慈,
父親難免有責之過切的表現,而造成兒子離叛,有損親子之間的感情。
另一方面,子弟也可能因為教者為父兄,而掉以輕心,影響學習效果。
因此「易子而教」既可全父子之親情,又可不失其教導,實在是一種適切的方式。


為何要「君子不教子」(或言「易子而教」)?我覺得要歸因於中華文化的「望子成龍」
也許知道自己孩子足夠頂尖,但是克制不住情感的求好急切,便「揠苗助長」搞砸了;
也許不知道自己孩子不夠優秀,或是知道卻不承認(人不知其子之惡,其苗之碩),
勉為其難,造成親情上的困擾。理由可能還有許多,總是由於是親人,感性因素居多。

然而,父母絕非全然不教。
如《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若將教育分成「身教」、「言教」,
「身教」是不言而教,孩子自幼常以大人為模仿對象,複製父母的言行,
所以,在家中,不知不覺中早已受到家長「指導」。
父母之教偏向於已自身作表率的「身教」較多,
不是沒「言教」,而是將其大部分交給老師。
像孔子對兒子孔鯉的教育,陳亢歸納成「聞詩、聞禮、君子遠其子」(註4),
意思是有「言教」,但不會因為是我兒子,我就講得特別多,並且避免過於親暱。
為何如此,理由同上。

而「言教」可概括為「德行」和「智識」兩類。
德行包含:德育(人格教育)、體育(行動力)、群育(人際關係)
智識包含:智育(素養教育、專業教育)、美育(美感認知,情意覺受與表達)。

「德行」方面,孩子跟父母雖不至朝夕相處,也屬於長時間了。
俗諺:「聽他嘴不如看他腿」,"做"比"說"有說服力。
自己做得到的,孩子已淺移默化,甭說太多。
要求孩子做自己做不到的事,多數起不了多大作用,除非,孩子懂得自律。
而老師要求的,會以社會共識的最低道德標準、法律規章,不至於有上述責之過切的問題,
基本上,作不到的,不太能在社會生存。
「智識」方面,在此工商業繁忙社會,專業分工很細,而且教書是技術活,才有師範院校。
我高中老師曾在課堂說過:
「有什麼課業問題,直接問老師,別問你父母。
 因為等你父母搞懂,再來教你,你可能就已經畢業了。」
於今時此刻,更需要老師。


*****
台語有句諺語:「別人的孩子死不完。」
我有一位國中老師便持此...偏見。
她跟人說:「我只當放牛班導師,我只管好我孩子的教育。」
(我們那年代還有能力分班,放牛班就是那些不考高中的學生,全校的末段班)
事實上,若以世俗標準來看,她的孩子是很有成就。但對此,我不以為然。
雖然那些學生跟自己沒有血緣關係,
而既然領國家薪水當教師,教好學生就是分內之事,不應該把自私說得理所當然,
不然,可以辭掉工作,全心照顧自個孩子,豈不更美?
我不是很理解這種人,但她是少數個案,我不會因此而以偏概全。



---------------------------------------------------------------
大綱:
1. 為何:「易子而教」
2. 「易子而教」不等於父母不教。父母仍有身教,言教、智識多交給老師
3. 為什麼別人願意教你孩子:基於職業道德(古代是拿束脩)
---------------------------------------------------------------
註1: 孟子 -> 離婁上


註2:百度百科:易子而教
公孫丑說:「君子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為什麼呢?」
孟子說:
「因為情理上行不通。
(父親)教育(兒子)必然要用正確的道理;用正確的道理行不通,接著便會動怒。
 一動怒,就反而傷了感情了。(兒子會說:)
 『你用正確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確。』
 這樣,父子之間就傷了感情。父子之間傷了感情,就壞事了。
 古時候相互交換兒子進行教育,父子之間不求全責備。
 相互求全責備,會使父子關係疏遠,父子疏遠,那就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了。」


2019年8月18日 星期日

工業_火車如何轉彎

開車(汽車)轉彎,是因為有方向盤、差速器(註1),才有辦法順利向左、向右。
然而,火車沒那些設計,它要怎麼辦到呢?
沒人問,還真沒仔細想過,自然也不曾察覺這裡面藏著能工巧匠的工藝妙思。
為此問題-「火車如何轉彎?」,
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作了一個科學遊戲實驗-「不出軌的輪子」(註2),
將此解釋清楚,而下文,我僅以我的邏輯、我的話再梳理一遍。


*****
當過兵的人皆曉得,部隊呈矩陣,行進步伐一致時(比如閱兵、軍歌比賽),
遇到向左或向右轉,內圈的人踏的腳步小,甚至是原地踏步轉,
外圈的人的腳步須邁開得大,方能整齊劃一。


無此經驗也沒關係,可以參考這張操場圖(註3)。
A的直線跑道,上側和下側同長,是顯而易見的。
B的橢圓跑道,根據 圓周長=2rπ( r是半徑、 π是圓周率),外側比內側長,亦是容易得出。
若有6人分別在B的6條跑道,
每個人前進時維持左右平行,像圖中藍線那樣,從起點走到終點,
相對而言,外側跑道的人得走得快,內側跑道的人得走得慢。

汽車差速器的作用便是如此,
在「左右輪胎同大」的前提下,當你駕駛車輛左轉(左是圈的內側、右是圈的外側),
它會使左邊輪胎的轉速相對變慢(轉的圈數少,走的距離便少);
反之,當你駕駛車輛右轉,它會使右邊輪胎的轉速相對變慢。

如果我們不裝差速器、不改變兩邊輪胎的轉速,
也就是,左邊輪子轉X圈,右邊輪子就轉X圈。
那該如何左、右轉呢?即「火車如何轉彎」一問。

換個問法,我們要在「左右輪胎轉的圈數一致」的前提下,如何讓:
左轉,左邊輪子走的距離要比右邊的少;
右轉,右邊輪子走的距離要比左邊的少


最直觀的想法是:改變輪子的大小。依然得證於圓周長=2rπ( r是半徑、 π是圓周率)。
假設左右輪都轉了n圈,走的距離= n.2rπ  半徑越小,所走的距離越小。
下二張圖是把實體誇張化:
上圖是左輪比右輪大,不管是實驗或直覺,令輪子前滾或後滾,都是往箭頭方向偏。

上圖右輪比左輪大,不管是實驗或直覺,令輪子前滾或後滾,也都是往箭頭方向偏。
簡單說,左輪小,向左偏;右輪小,向右偏
得出這結果後,接著要思考:我們該怎麼用在實作上呢?


*****

上圖(註4)是火車轉彎的樣子。
剛剛的結論怎麼說呢?左輪小,向左偏;右輪小,向右偏
請看橘色線圈起的部分,
轉彎時,對上方輪子來說,軌道會往輪子內圈偏,
而對下方輪子來說,軌道會往輪子外圈偏。
因此,輪子的內圈要變大,或輪子的外圈要變小

反之,若轉另一方向,這要憑想像了。
對上方輪子來說,軌道會往輪子外圈偏,而對下方輪子來說,軌道會往輪子內圈偏。
因此,輪子的外圈要變小或輪子的內圈要變大。
兩者得出的結論一模一樣。


這張是火車車輪的示意圖(註4),內側的圓周大,外側的圓周小
這就是「火車如何轉彎」的答案。



------------------------------------------------------
註1:WIKI:差速器


註2: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NTCU 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不出軌的輪子
§我認為他下面這張圖形畫錯§



2019年8月17日 星期六

札記-哲思-彭于晏的敬業與自律

導演姜文,在【圓桌派】(註1)聊到彭于晏,
他道:
我覺得彭于晏這樣的身材啊,真的我特別佩服他。
 就是說他這種人一般的不是過去中國老輩子講究的,
 就是他把靈魂這個事和肉體這事,他是能分開的,
 他用他的靈魂指揮他的肉體,他的肉體有多少損傷、撒嬌和偷懶,
 他不在乎,他必須讓他的肉體達到一個什麼樣子。
 彭于晏不是一般人,他可以自律性非常強,
 這樣的身體就比古希臘雕塑還漂亮,我為什麼不拍啊?


以姜導的見解,
所謂的「靈魂與肉體分離(靈肉分離)」,是靈魂能指揮肉體的意思,他又稱之為「自律」;
靈魂與肉體合一,則是靈魂(精神)受控於於肉體的慾望,包含食慾、睡慾等等。
雖然這與我聽到的「身心靈合一為最高境界」不同,
但這純粹是個人定義不同,無關緊要,
重點仍在彭的「自律」、「靈魂或意志能控制肉體的慾望」這件事。

數個月前,我就讀過類似的文章(註2),剛剛也看過彭的專訪,
彭說他的蛻變始於演了《翻滾吧!阿信》,受到他所演腳色的啟迪(註3)。
嗣後,不論演什麼電影,都傾全力。
我讀的那篇文如此寫道:
為這部電影,彭于晏是真的是使出了全力,
 因為電影裡有大量的高難度體操動作,很多演員都望而卻步,
 但彭于晏接了,而且所有動作都自己上。
 他苦練了八個月,幾乎每天都進行10個小時以上的體操練習,
 單槓、吊環、鞍馬無所不練,後來體操的所有項目他都學會了。
 為了保持八塊腹肌的身材,只吃水煮餐,不加任何調料。
 電影上映後大獲成功,彭于晏入圍了第4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事業開始有了起色。此後,彭于晏每拍一部戲,就學會一項技能


後文亦條列了它所說的:「彭每拍一部電影,學會一項技能。」
○拍《激戰》,和真正的拳擊手練打三個月,練到體脂只有3%,
 還學會了綜合格鬥,巴西柔術和泰拳。
○拍《我在墾丁天氣晴》,他學會了衝浪;
○拍《海豚愛上貓》,他拿到了海豚訓練師資格證。
○拍《聽說》,他學會了手語,練了三個月,每天練到手抽筋。
○拍《黃飛鴻之英雄有夢》,他學會了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
○拍《破風》,他每天騎行六七個小時,全香港的山被騎了遍,考到了場地專業賽車手證。
○拍《湄公河行動》,他學會了泰語、緬甸語、射擊,參加了泰國皇家御用保安的特訓。


由是,網路有些文章便說:彭是「考證狂人」。的確,沒自律的人,是無法挺過這一切的。
要我說,我會佩服他不怕苦的「敬業」(別忘了彭是由於工作需要才學那些),
再稱讚維持身材的自律。
因為我覺得:身為一個演員,把角色扮演得到位(譬如:擁有該角色的專業)是「敬業」。
我看重的是「敬業」。
就像:印度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裡面的演員Aamir Khan為了演戲,原本好身材的他,增胖到97公斤。
即便是變胖,不可不謂敬業!
更神奇的是,殺青後,五個月後他減回原來體重(註4),他也自律。

又比如:電影【鐵娘子:堅固柔情】,
要把柴契爾夫人演活,可不比娛樂節目的模仿秀,
主角梅莉·史翠普不單是模仿她的口音、舉止,還研究了大量細節,
有篇文章寫(註5):
她為了詮釋英國第一位女首相,投注相當大的心力,
除了大量閱讀史料,還花時間在英國國會下議院觀摩議員的工作狀態,
也曾經到訪過柴契爾夫人童年的住所,並與她的女兒交談。
梅莉史翠普將柴契爾手拿提包的方式,模仿得維妙維肖,
為了追求面容的神似,還在劇中戴上假鼻翼,晚年的老妝也用石膏做五官的修正。
把真實的自我隱藏不漏,就算沒拿任何證照,仍是敬業!
梅莉·史翠普不就因此片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嗎?

維持身材、學會好多技能確實十分優秀,稱讚彭自律,完全沒錯。
但健美先生(身材好)、各行各業專業人士不見得是好演員。
所以,不應該拿那些衡量一個演員。
對於一個演員,該看的是他的「敬業」、他的「演技」,
這些做得好,觀眾給予鼓勵、激賞,這才是對他專業的肯定與尊重,不是嗎?


其男主角阿米爾·罕(Aamir Khan)在去年拍新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Dangal)》時,
因為劇情關係,他紮紮實實的增肥,而且一路飆到97公斤重,
更最讓人訝異的是,他只花了五個月的時間,迅速的瘦身成功,
還搖身一變成為帥氣的肌肉猛男,體脂僅有9.6%,這一路極短時間的歷程震驚了許多人。


2019年8月15日 星期四

動物_螃蟹為什麼橫著走

俗語:「但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橫行」相對於「直行」,是不直道而行、不走正道,因此被賦予壞的意涵。
而螃蟹這動物正好無法直線走,於是,俗語就拿牠當「橫行霸道」的代表,
牠老兄也不願意吧!?可是,牠為什麼要橫著走呢?

百度百科云(註1):
結構決定功能,螃蟹的每隻步足都由七節組成,
 關節只能上下活動,就如人的胳膊肘不能往外拐、膝蓋不能向後彎是一個道理。
 事實上,螃蟹可以緩慢地向前行走,但其步幅、速度和效率遠遠低於橫著走。
 要想驗證這個很簡單,
 你可以抓一隻螃蟹,輕輕晃動一下,它的八條腿就會左右亂顫,
 但如果你抓著它的腿前後晃,晃動的幅度較小,再使勁很有可能就“啪”地一聲斷掉了。


並非所有螃蟹不能直行,例如像和尚蟹。
可能有人會說:「寄居蟹也可以直走。」
沒錯,寄居蟹可以直走,可是,寄居蟹跟我們認知的「螃蟹」是不同類的。
螃蟹和寄居蟹的界、門、綱、目、亞目都一樣,但到了下目就不同了。
螃蟹是(註2):短尾下目 Brachyura;
寄居蟹(註3):異尾下目 Anomura。



-------------------------------
註1:螃蟹的抉择:横行,还是直走?


註2:WIKI:螃蟹


註3:WIKI:寄居蟹

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宗教_埃及_卡諾卜罈(Canopic jar)下

埃及人為何要製作木乃伊? 因為要讓死者像Osiris獲得重生。
主要是誰需要重生呢? 法老。
為什麼? 因為他是太陽神Ra_Atum,盼望他重返,就像黑夜期待黎明一樣。


埃及的神話、神祇很是讓人困擾,光太陽神就有好幾位。
主要是Ra,他是中午(noon sun)的太陽神。
相對於Ra,早上的太陽神是Khepri(與聖甲蟲(或稱糞金龜)有關),
傍晚的太陽神是Atum,才會有上面Ra_Atum的稱呼。
這裡的Atum便是我在前篇提到創造神Atum。
雖然Ra與Atum有各自不同的神話,但是埃及神話的特性就是格外混亂自由,
許多神明可以結合成一神,又能各自一格。Ra和Atum就是一例,
祂們大約在新王國(New Kingdom)時期合併稱呼(註1)。
下圖是Khepri、Ra、Atum,可以留意一下,祂們頭部以下都是一致的。

此外,前篇說法老時有談到,Ra也能跟Horus(註2)合一。
若依神話來說,是與鶻(falcon)有關,於是,有了神明Ra-Horakhty。
下圖是:Ra和Horus,祂們僅頭頂以上不同,Horus所帶的是法老的帽子。
因為最早,法老就是Horus,後來Ra與Horus合稱,象徵意義便互融了。


*****
木乃伊是從奧西里斯(Osiris)神話而來,
埃及人製作木乃伊是為了讓法老重演一次Osiris的重生經歷(復活)。
那要如何製作(註3)呢?
內容會有些血腥,可能令人反胃作嘔,請謹慎考慮是否繼續閱讀。
一.清理:
  將屍體放在傾斜的桌子,排出體液。
  之後祭司幫他們清理,直到被認可進入淨化程序。

二.淨化:
  以聖水澆奠開始,祭司用篤蓐香樹脂薰屍體。
  淨化儀式後,祭司會用油、香料、各種精油更進一步淨化屍體,
  最後所有體毛會被謹慎地去除。

三.移除內臟
  這一步可能會由戴著胡狼面具(代表Anubis)的祭司來操刀。
  1. 古埃及人不承認大腦的認知功能,
   弄斷分隔鼻腔和顱腔的篩骨之後,把一柄鉤狀鐵棒沿著鼻腔直插入顱腔,
   用力攪動腦髓直至變為液體狀,然後順著鼻腔使之流出。  
   腦顱被清空後,會放在松梠酒內浸潤與消毒,之後再填入亞麻布與液化樹酯。
  2. 在左側腹部,劃開一道切口,並仔細去除內臟,
   但心臟通常留在體內不做任何處理,因為古埃及人相信這是一個人靈魂的基本載體。
   然後,身體的內部同樣用松梠酒潤洗,
   之後,防腐官會用沒藥(myrrh)、肉桂跟其他芳香劑,塞滿肚子,再將其縫合。
   取出的內臟用松梠酒洗滌,並包覆於碎草藥再放入卡諾卜罈。
   (後來程序複雜化,膏油、香料、水和泡鹼也被要求放入卡諾卜罈內)
   卡諾卜罈會放置臨近石棺處,或石棺附近的櫃子裡。
  從新王國的中期,卡諾卜罈被作成荷魯斯的四個兒子的樣貌,有各自的守護女神。
  以下是荷魯斯四個兒子的名字和分別掌管的罐子(註4):
  (1)多姆泰夫,狼首神,代表東方,罈內貯藏了死者的胃,
   由女神奈斯神(Neith)保護。
  (2)凱布山納夫,隼頭神,代表西方,罈內貯藏的是腸,
   由女神塞爾凱特(Serket,或譯塞勒凱特)保護。
  (3)哈碧,狒狒首神,代表北方,罈內貯藏的是肺,由奈芙蒂斯保護。
  (4)艾西斯,人首,代表南方,罈內貯藏的是肝臟,由伊西斯所保護。

四.脫水:
  泡鹼是天然礦物,開採自埃及的湖床。
  防腐官使用泡鹼作為乾燥劑,將屍體乾燥,阻礙其腐敗。
  屍體完成前面取出內臟的步驟後,將被浸在泡鹼裡40天。
  在屍體脫水後,防腐官會上油、塗色,有時甚至會接髮、加假髮。
  他們通常會用紅色為底的防腐劑,讓屍體看起來比較鮮豔生動,
  同時也能讓屍體防止黴菌與真菌。

五.包裹:
  古老時期的亞麻帶包裹,是身體的各部位分開包:
  男人的雙手在胸前的交叉;女人的右手疊在胸上,而左手是沿著身體方向伸展。
  然而,技術隨著時代的進化,身體終究與四肢一併裹起,
  發展出越來越複雜而多樣化的亞麻編織技術。

六.護身符:
  除了在死者皮膚上安置珠寶跟護身符,護身符也被細心安插在交織的亞麻布間。
  每個護身符都連接到一個神話,或者關於「重生」的理念信仰。

七.泥紙外飾
  面具木乃伊重要的服飾之一。早期是用木製,成本考量,後期由泥紙技術取代。
  以多層的亞麻布或莎草紙,糊在泥或禾桿(秆)的底膜而製。
  不只面具,許多飾品跟動物棺材,也是依循此技術製成。
  在二十二王朝時,泥紙進化到擴及覆蓋木乃伊全身。
  木乃伊會被放置在堅硬泥紙外殼內的薄板上,背部以一條繩索懸繫。
  泥紙的外殼(人形棺盒)通常被雕刻和多彩的繪飾,
  顯明死者姓名和頭銜、日常生活場景或特定喪禮世界的狀態。

八.開口儀式:
  木乃伊被完善的包裹與裝飾後,便進行開口儀式
  其目的是要將死者的生命,帶回"死者本身"或"代表死者的物件"上。
  開口儀式包含75個不同階段,
  包含塗抹製作木乃伊歷程中的油、香料、藥膏、香水或化妝。
  最後一步是以扁斧(橫刀刨斧-一塊銅片或石片)觸碰口部,
  象徵生命的氣息充滿(無生命)屍體中。
  這個動作只能給特定人士執行:戴上Anubis面具的祭司,王室的近親或後裔。
註5
至於為什麼要開口儀式,又牽連到其它神話,就留到之後的文章再作說明吧。



---------------------------------------------------------------------------------------------
木乃伊的製作
1. 原本重生者是作為太陽神化身或horus化身的法老,重生儀式是從Osiris神話
2. 有哪些太陽神(法老的化身)
3. 重生儀式:木乃伊的製作
---------------------------------------------------------------------------------------------
註1:
1. WIKI(英文):Ra  圖片來源
Ra was portrayed as a falcon and shared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sky god Horus
At times the two deities were merged as Ra-Horakhty, "Ra, who is Horus of the Two Horizons". In the New Kingdom, when the god Amun rose to prominence he was fused with Ra into Amun-Ra.

2. WIKI(英文):Atum 圖片來源
He was also a solar deity, associated with the primary sun god Ra
Atum was linked specifically with the evening sun, 
while Ra or the closely linked god Khepri were connected with the sun at morning and midday.

3. WIKI(英文):Khepri 圖片來源
Khepri was the morning sun, Ra was the midday sun, and Atum was the sun in the evening.


註2:WIKI(英文):Horus 圖片來源


註3:
1. WIKI:古埃及墓葬習俗WIKI(英文)

2. 【TED-Ed】如何制作木乃伊 @柚子木字幕组

3. 古埃及的木乃伊制作流程
◎不只是貴族、富人階級,一般老百姓或是動物也可以被製成木乃伊,
 但儀式有差異(材料應該也有),費用沒有他們昂貴。
清理:屍體放在傾斜的桌子,排出體液。
 之後祭司幫他們清理,直到被認可進入淨化程序。
 淨化:以聖水澆奠開始,祭司用篤蓐香樹脂薰屍體。
 淨化儀式後,祭司會用油、香料、各種精油更進一步淨化屍體,
 最後所有體毛會被謹慎地去除。
◎防腐官依特定程序移除內臟
 (1)用湯匙從鼻子穿入腦袋,打破篩骨將腦取出,
  再用刮刀將腦的碎片,盡可能移除乾淨。
  剩下物質會在液化的過程中,隨著腐蝕液體被取出。
  §我從前讀的資料是說:用東西從鼻子穿入腦袋,將腦攪碎,從鼻子倒出§
  腦顱被清空後,會放在松梠酒內浸潤與消毒,之後再填入亞麻布與液化樹酯。
 (2)在左側腹部,劃開一道切口,並仔細去除內臟。
  身體的內部同樣用松梠酒潤洗,
  之後,防腐官會用沒藥(myrrh)、肉桂跟其他芳香劑,塞滿肚子,再將其縫合。
  取出的內臟用松梠酒洗滌,並包覆於碎草藥再放入卡諾卜罈。
  (後來程序複雜化,膏油、香料、水和泡鹼也被要求放入卡諾卜罈內)
  卡諾卜罈會放置臨近石棺處,或石棺附近的櫃子裡。
  從新王國的中期,卡諾卜罈被作成荷魯斯的四個兒子的樣貌,有各自的守護女神。
脫水:泡鹼是天然礦物,開採自埃及的湖床。
 防腐官使用泡鹼作為乾燥劑,將屍體乾燥,阻礙其腐敗。
 屍體完成前面取出內臟的步驟後,將被浸在泡鹼裡40天。
 在屍體脫水後,防腐官會上油、塗色,有時甚至會接髮、加假髮。
 他們通常會用紅色為底的防腐劑,讓屍體看起來比較鮮豔生動,
 同時也能讓屍體防止黴菌與真菌。
包裹:起初時期的亞麻帶包裹,是身體的各部位分開包:
 男人的雙手在胸前的交叉;女人的右手疊在胸上,而左手是沿著身體方向伸展。
 然而,技術隨著時代的進化,身體終究與四肢一併裹起,
 發展出越來越複雜而多樣化的亞麻編織技術。
◎除了在死者皮膚上安置珠寶跟護身符,護身符也被細心安插在交織的亞麻布間。
 每個護身符都連接到一個神話,或者關於「重生」的理念信仰。
泥紙外飾:面具木乃伊重要的服飾之一。
 早期是用木製,成本考量,後期由泥紙技術取代。
 以多層的亞麻布或莎草紙,糊在泥或禾桿(秆)的底膜而製。
 不只面具,許多飾品跟動物棺材,也是依循此技術製成。
 在二十二王朝時,泥紙進化到擴及覆蓋木乃伊全身。
 木乃伊會被放置在堅硬泥紙外殼內的薄板上,背部以一條繩索懸繫。
 泥紙的外殼(人形棺盒)通常被雕刻和多彩的繪飾,
 顯明死者姓名和頭銜、日常生活場景或特定喪禮世界的狀態。
◎木乃伊被完善的包裹與裝飾後,便進行開口儀式
 其目的是要將死者的生命,帶回"死者本身"或"代表死者的物件"上。
 開口儀式包含75個不同階段,
 包含塗抹製作木乃伊歷程中的油、香料、藥膏、香水或化妝。
 §形式上的化妝,不是把亞麻帶解開再次化妝,那前面都白做工了§
 最後一步是以扁斧觸碰口部,象徵生命的氣息充滿(無生命)屍體中。
 這個動作只能給特定人士執行:戴上阿奴比斯面具的祭司,王室的近親或後裔。


註4:WIKI:荷魯斯的四個兒子


註5:照片出處



------------------------------------------------------
參考資料:WIKI:埃及神靈

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宗教_埃及_卡諾卜罈(Canopic jar)上


某日看同事螢幕上這五個動物模型,在一般人眼裡,應該是可愛的小玩偶吧!
而我卻閃過對別人有點可怕的聯想:會不會是仿卡諾卜罈(Canopic jar,註1)的工藝品啊?
可是,這絕對不可能!
不是因為卡諾卜罈有4個,它有5個,數字不合的緣故,
而是光知道其用途,或許會被嚇得驚慌失色!

那卡諾卜罈究竟是什麼呢?
它是用在製作埃及木乃伊的器具,以較為醫學的說詞,和解剖屍體有關,
下面說的,有些會有點血腥,想像其畫面,有人可能會感到噁心作嘔吧!


*****
我曾寫一篇文章(註2),文裡有簡要說過「木乃伊由來」的傳說,
然而,這裡需要再重複一遍,將整個埃及神話架構連貫起來,較易於說明。
註3

如中國的盤古開天地,埃及亦有創世神話,且不僅一套,
維基(註4)就紀載四套,以發源地城市來命名,分別為:
Hermopolis(赫爾莫普利斯)  、Heliopolis(赫利奧波利斯) 、Memphis(孟非斯) 、Thebes,
而這四座是遠古時代埃及主要城市。

按Heliopolis創世神話(註5),
創造神Atum從原始之水Nu誕生,坐在原始丘Benben(註6,原始丘怎麼來的,說法不一),
呼氣產生了空氣神(或稱風神)Shu,以及濕氣女神Tefnut。
註7,Benben,樣子為金字塔型
註8
而在Hermopolis的創世神話,則有八個創造神,
稱Ogdoad(註9,Ogdoad是希臘文的數字「8」),譯為「八元神」。
原始之水Nu是八元神之一。
註10
換句話說,Heliopolis、Hermopolis兩地的創造神不同,但我以Heliopolis為主。

繼續說Heliopolis創世神話。Shu和Tefnut兄妹兩人相戀結合,
生了大地之神Geb,與天空女神Nut(有時候牠會以母牛形象出現)。

埃及神話的主題從來圍繞在神明上,「人類從何而來」向來不重要,但仍有留下傳說。
傳說是某天Shu和Tefnut走失,Atum派眼睛(Ra之眼)去找,
找著後,流下的淚水變成了人類(註11)。

註12

Geb和Nut兄妹也相愛了,Nut懷孕。
可是,Atum擔心有人要奪取他的王位,下令Nut不得一年的任何一天分娩。
當時,一年有360天。Nut求助智慧之神Thoth。
Thoth用計謀賭贏月亮之神Khonsu,獲得5天的月光,
使一年從360天增至365天,Nut便有時間產子,
生下兩男兩女:Osiris、Isis、Set、Nephthys。Atum發現後,將Geb和Nut永久分隔。
到此,創世神話大致結束。
註14
Atum族系9人,包含Atum、Shu、Tefnut、Geb、Nut、Osiris、Set、Isis、Nephthys,
合稱Heliopolis的Ennead(希臘語的拉丁化,意思是「9」),譯為「九柱神」(註15)。
它和前面談到的Hermopolis的「八元神」,沒有任何神明有重複。
這蠻正常的,因為來自不同發源城市。

於上述,應該有發現奇怪的地方:Thoth和Khonsu從何而來?
或許是我沒找到資料,或許故事亡佚,或許神話本身就不嚴謹。目前我無法給答案。
至於後來神話屢屢把Atum與後起神明的太陽神Ra、Honus合一、混用的事,那就是後話了。


*****
接著來說奧西里斯(Osiris)神話(註15)。
Geb和Nut的四個小孩,兩兩連理,Osiris娶Isis,Set娶Nephthys。
以考古文獻(紀載神話)來看,在Atum將王位傳給Osiris後,
後面的故事版本超多、超亂,無法整合成一個。
有人說:埃及人講神話很隨興。別人信不信,我不知道,但我是信了。

有版本說,Set心生妒忌,想奪權,動了殺心;
另有版本說:Osiris和Nephthys(Set的老婆)有染,Set難嚥這口氣,計畫殺他。
總之,Set要殺Osiris。
那Set怎麼殺Osiris,又存在多種講法。
豐富版說:Set把Osiris騙進棺材,猛然關上棺蓋,密封後丟入尼羅河,Osiris淹死。
當Isis找到後,將棺材藏在沼澤,欲日後偷偷運回埋葬。未料,仍被Set狩獵時發現。
憤怒的Set把Osiris屍體切成42塊,散棄在埃及各處;
而簡略版只講誅殺、肢解、屍塊分處遺棄;
取大家的最大公約數,「Set殺死Osiris並分屍」。

而後,Isis一一找回屍塊,獨缺生殖器,其餘的交給胡狼頭神Anubis組合起來。
Anubis是誰呢?答案依然數個。
有的說:Osiris和Isis的孩子;
也有的說:Set和Nephthys的孩子;
另有的說:Nephthys和Osiris偷情生的,前頭提過。

不管Anubis是誰,幾乎所有神話都講
Anubis把Osiris作成木乃伊(埃及"史上"第一具木乃伊),又使Osiris復活。
而這就是為何之後製造木乃伊的祭司要戴著Anubis面具。
註17
活過來的Osiris讓Isis"感應"而孕,產下Horus後,
Osiris便往陰間當王,成為埃及神祇中的冥神跟重生之神。
之後,Horus也當父親,有四孩子,
即卡諾卜罈罈上那四尊:Imsety, Duamutef, Hapi, Qebehsenuef(註18)。


註18

*****
創世神話除外,其他神話言及的神祇,祂們的傳說太龐雜混亂,神與神彼此間還會結合。
就像九柱神中的Shu、Tefnut、Geb、Nut,
還能區別祂們是空氣之神、濕氣女神、大地之神、天空女神。
但後面的Osiris、Set、Isis、Nephthys執掌事務累累重疊,實在沒法定義祂們負責什麼。

又像是法老(埃及國王)是哪個神明的化身?
有些神話言:Ra(Atum)的兒子;有些言Atum的玄孫Horus(註19);
甚至有些言Atum、Ra、Horus都是同一神靈(結合?),說誰都行。
而關於法老的葬禮所需要的卡諾卜罈,也許正因為法老和Horus沾得上邊,
其蓋子才會做成Horus四個兒子的造型吧!



---------------------------------------------------------------------------------------------
2020.06.27
根據《古埃及密碼》Page 11和Page 15,
並非是埃及人講在神話很隨興,
而是因為隨著古埃及的政治中心地點轉移,
便出現「地域神」取代或結合「主神」的現象。

什麼叫做「地域神」取代或結合「主神」呢?
古埃及的眾神之王是「太陽神」這個稱號,這就是主要神祇(主神)之一。
好比中國王朝裡的皇帝,
雖然各個朝代都有「皇帝」,但不是萬世一系,姓氏不見得相同,全憑誰有能力取得政權。
古埃及宗教便是如此,
曾當過「太陽神」的有拉(Ra)、阿圖姆(Atum)、阿蒙(Amen)、
阿頓(Aten)、荷魯斯(Ra-Horakhty,拉是二個地平線上的荷魯斯)。
於是,神跟神之間替代來替換去,或者相互結合,產生了混亂。
先訂出「主神」,如太陽神、三位神...等,能幫助理解。

2019.08.06
木乃伊的神話由來
1. 埃及的創世神話
2. Osiris神話
3. 埃及神明混亂且有些會重合,如法老是哪個神明的化身,有不同說法
---------------------------------------------------------------------------------------------
註1:WIKI:卡諾卜罈
人類(肝臟)、狒狒(肺部)、豺狼(胃部)、老鷹(腸子)


註2:醫健_處方箋上的℞


註3:God v.s. god (圖片來源)


註4:WIKI(英文):Ancient Egyptian creation myths
In Heliopolis, the creation was attributed to Atum, a deity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Ra,
who was said to have existed in the waters of Nu as an inert potential being.
Atum was a self-engendered god, the source of all the elements and forces in the world,
and the Heliopolitan myth described the process by which he "evolved" f
rom a single being into this multiplicity of elements.[14][15]

The process began when Atum appeared on the mound
and gave rise to the air god Shu and his sister Tefnut,[16]
whose existence represented the emergence of an empty space amid the waters.
[17] To explain how Atum did this, the myth uses the metaphor of masturbation,
with the hand he used in this act representing the female principle inherent within him.[18]
He is also said to have "sneezed" and"spat" to produce Shu and Tefnut,
a metaphor that arose from puns on their names.[19]
 Next, Shu and Tefnut coupled to produce the earth god Geb and the sky goddess Nut,
who defined the limits of the world.[20]
Geb and Nut in turn gave rise to four children, who represented the forces of life:
Osiris, god of fertility and regeneration;
Isis, goddess of motherhood;
Set, the god of chaos;
and Nephthys, the female complement of Set.
The myth thus represented the process by which life was made possible.
These nine gods were grouped together theologically as the Ennead, but the eight lesser gods,
 and all other things in the world, were ultimately seen as extensions of Atum.[21][22]


註5:WIKI:埃及神話
○赫利奧波利斯創世神話
世界之初,只有名為努恩的原初之水,
而後太陽神阿圖姆—拉使自己從原初之水努恩中誕生,
為使自己有地方站立,又創造了第一片土地—奔奔,
阿圖姆站在奔奔上吐出了(一說自慰)空氣之神舒與溼氣女神泰芙努特,
之後這兩位神相戀結合生出了天空之神努特與大地之神蓋布;
由於天空之神努特與大地之神蓋伯十分相愛,整日形影不離,
使的天與地間幾乎沒有空間,萬物無法生長而太陽也無處航行,
於是亞圖姆便命令空氣之神將其分開,使他們在一年三百六十天內皆不得相見,
此舉動被路過的智慧之神托特看見並認為他們太可憐,
便與月神下施奈特棋用贏得的月光創造了五個多出來的日子
(這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原因),使的努特與蓋布可以有躲避禁令的五天,
而原本就懷孕的努特也在這期間生了四個小孩:奧西里斯、伊西斯、賽特、奈芙蒂斯。


○In the Heliopolitan creation myth, Atum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first god, 
having created himself, sitting on a mound (benben) (or identified with the mound itself), 
from the primordial waters (Nu).[6] 
Early myths state that Atum created the god Shu and goddess Tefnut 
by spitting them out of his mouth.[7] Atum did so through masturbation, 
with the hand he used in this act representing the female principle inherent within him.[8] 
Other interpretations state that he has made union with his shadow.[9]
§對於原始土丘Benben來源,此處有兩說,(1)原有的,(2)Benben就是Atum,
 而也有的人說Benben是Atum創造的(註5)。§

In the Old Kingdom the Egyptians believed 
that Atum lifted the dead king's soul from his pyramid to the starry heavens.[7] 
He was also a solar deity, associated with the primary sun god Ra
Atum was linked specifically with the evening sun, while Ra or 
the closely linked god Khepri were connected with the sun at morning and midday.[10]

In the Book of the Dead, which was still current in the Graeco-Roman period, 
the sun god Atum is said to have ascended from chaos-waters with the appearance of a snake, 
the animal renewing itself every morning.[11][12][13]

Atum is the god of pre-existence and post-existence. 
In the binary solar cycle, the serpentine Atum is contrasted with the ram-headed scarab Khepri—
the young sun god, whose name is derived from the Egyptian hpr "to come into existence". 
Khepri-Atum encompassed sunrise and sunset, 
thus reflecting the entire cycle of morning and evening.[14]


註7:WIKI:奔奔石 (圖片來源)


註8:圖片來源
1. WKI(英文):Atum(重複引用)




註10:WIKI:努恩(Nu) 圖片來源


註11:
The origin of humans is not a major feature of Egyptian creation stories.

2. WKI(英文):Atum(重複引用)
The brother and sister, curious about the primeval waters that surrounded them, 
went to explore the waters and disappeared into the darkness. 
Unable to bear his loss, Atum sent a fiery messenger, the Eye of Ra, to find his children. 
The tears of joy he shed upon their return were the first human beings.[15]


註12:


註13:
1. WIKI(英文):Nut (重複引用)
Ra, the sun god, was the second to rule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 reign of the gods. 
Ra was a strong ruler but he feared anyone taking his throne. 
When he discovered that Nut was to have children, he was furious. 
He decreed, "Nut shall not give birth any day of the year." At that time, the year was only 360 days. 
Nut spoke to Thoth, god of wisdom, and he had a plan. 
Thoth gambled with Khonsu, god of the moon, whose light rivaled that of Ra's. 
Every time Khonsu lost, he had to give Thoth some of his moonlight. 
Khonsu lost so many times that Thoth had enough moonlight to make five extra days. 
Since these days were not part of the year, Nut could have her children. She had five children:

2. WIKI(英文):Thoth
his mythology also credits him with the creation of the 365-day calendar. 
Originally, according to the myth, the year was only 360 days long 
and Nut was sterile during these days, unable to bear children. 
Thoth gambled with the Moon for 1/72nd of its light (360/72 = 5), or 5 days, and won. 
During these 5 days, Nut and Geb gave birth to Osiris, Set, Isis, and Nephthys.


註14:圖片來源
1. WIKI(英文):Osiris
2. WIKI(英文):Isis
3. WIKI(英文):Set_(deity)
4. WIKI(英文):Nephthys


註15:WIKI(英文):Ennead


註16:
2. WIKI(英文):Osiris_myth


註17:WIKI(英文):Anubis


註18:WIKI:荷魯斯的四個兒子


註19:WIKI(英文):Horus
○The notion of Horus as the pharaoh seems to have been superseded
by the concept of the pharaoh as the son of Ra during the Fifth Dynasty


----------------------------------------------------------------------
參考:
尼羅河的禮物

圖片來源

參考遊記:2018埃及行前準備part5【代表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