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8日 星期四

物品 _馬桶※



廣義上,溲器(註1,又作溺器,俗稱夜壺)、便器,都能算是「馬桶」。
現今出土文物,最早的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黑皮灰陶質溲瓶,而以老虎造型最老一件,
是1985年江蘇鎮江諫壁王家山春秋墓(東周春秋時代的墓)挖掘出的青銅虎子,有圖為證。
不過,虎子是否為溲器,存在爭議(註2)。我們先假定它是。


古代中國為什麼要發明溲器或便器?有兩套說辭(註3)。
一.怕意外。
《左傳(成公十年)》:「(晉景公)將食,張,如廁,陷而卒。
白話:晉景公將要吃飯時,感覺肚子脹,去茅廁,不小心跌下死掉。
二.受啟發(我們怎不做一個東西方便方便呢?)
《史記》:「沛公(劉邦)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白話:漢高祖劉邦不喜歡儒生,許多戴儒帽的儒生來見他,
   他動不動把摘下他們帽子,在裡邊撒尿。
因而才有了溲器、便器。
我個人是不採信,因為前頭說過新石器時代就有,時間點對不上。
同時,文獻確實沒紀載其關聯性。純屬想像(腦補)吧。
我以為它們跟鍋碗瓢盆一樣,基於實用就被創造出來,誰作出第一個,不可考。


為何要作成老虎造型應該是有趣的事。
維基(註4)寫,這是東晉成書,《西京雜記》卷5裡的典故:
李廣與兄弟共獵於冥山之北,見臥虎焉,射之,一矢即斃。
 斷其髑髏以為枕,示服猛也;鑄銅象其形為溲器,示厭辱之也。
簡言之,因為西漢時代李廣將軍厭惡老虎,於是,把溲器弄成虎趴姿,表羞辱。
然而,這仍遇到相同問題:時間點對不上。
同一條維基講:
 「虎子」一詞最早出現於漢代文獻,是當時對溺器的俗稱,
 而已發現的虎型虎子中年代最早的是東周時期的。
這裡的漢代文獻,應該是東漢經學家鄭眾註的《周禮註疏》卷6,
內文云:「褻器,清器,虎子之屬。


維基又言:
 宋人趙彥衛在《雲麓漫鈔》記載「馬子,溲便之器也,唐人諱虎,始改為馬。」
 說唐朝因避唐高祖李淵父親李虎的名諱,又把「虎子」改稱為「馬子」。
 但這種說法也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質疑
 如馮雙元《也談「虎子」與「馬子」》中認為虎子與馬子不同,馬子為女性溺器。
「虎子」變名成「馬子」、「馬桶」是避唐高祖李淵的名諱。
可是,此說依然有爭論。

有文章(註5)說:
「馬子」這詞,最先能追溯到北宋歐陽修的《歸田錄》卷二的「燕王好坐木馬子」,
木馬子,也就是木製的馬子;
另一篇文章(註6)則講:「馬桶」這詞,
最初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卷13的「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
所以,我們比較能確信:
人們將溲器、便器喚作「馬子」、「馬桶」不晚於宋朝,在那之前有被叫過「虎子」。
一.為什麼做成虎狀?不清楚。
二.為什麼「虎子」後來被統稱為「馬子」?不知道。

再從清代袁枚《續子不語》卷9的<溺壺失節>一文(我西人俗例以溺壺當妻妾)推斷,
女子被為「馬子」,是中國古時男尊女卑社會對女性的蔑稱。



-----------------------------------------------------------------------------------------------------
1. 人們將溲器、便器喚作「馬子」、「馬桶」不晚於宋朝,在那之前有被叫過「虎子」。
2. 推斷:女子被稱為「馬子」,是中國古時男尊女卑社會對女性的蔑稱。
-----------------------------------------------------------------------------------------------------

註1:漢典:溲器
溺器、便器。
《韓非子.喻老》:「軍敗晉陽,身死高梁之東,遂卒被分,漆其首以為溲器。」


註2:
最早的虎子文物是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黑皮灰陶質溲瓶。
而最早的老虎造型的虎子則是春秋晚期的一件銅虎子,
同屬東周的戰國虎子也有出土,東周的虎子已初成虎形,
漢代文物中已有陶瓷虎子出現,且已經比較象形,後風行於六朝,以青瓷為主,更加具象。

2. 百度:東周青銅虎子
東周青銅虎子,該器作臥伏狀,前有一向前凸出微翹的圓形口,
提樑自口與背相連,全身素面,有四隻假蹄足附貼於器身。為國內最早的一件青銅虎子
虎子因其形似臥伏之虎而名。
關於虎子的用途,在古代文獻中有各種解釋
一說是盥洗之器,一說是便溺之器,迄今為止,尚無定論。
從與這件青銅虎子一起出土的青銅盉、青銅匜、青銅錞于等以及其位置來看,應為盥洗之器。


註3:
根據《左傳》記載,在春秋時期,晉國的君主晉景公在品嘗食物時突然覺得十分肚脹,
並立即去廁所如廁。當他如廁過後,竟不慎失足跌入糞坑,並因此淹死,
因為這一事,當時的人便開始着重廁所的環境,並研究如何如廁才是安全。
後來又發生了一件關於如廁的事,就是漢高祖劉邦在一次上朝的時候,因為突然內急,
但又想節省朝會時間,所以要求其中一位官員把他的帽子遞過去給他,
然後他轉過身來,就把尿撒在帽子裏,被眾臣看到。

2. 《左傳》(成公十年)

○馬桶是承接穢物的容器。用器物做馬桶、尿盆有輕蔑侮辱之意。
例如《史記》載「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註4:
1. 維基:虎子(重複)
○《周禮註疏》中有「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凡褻器。燕衣服者,
巾絮、寢衣、袍襗之屬,皆良貨賄所成。笫,簀也。
鄭司農云:『衽席,單席也。褻器,清器,虎子之屬。』」

○其中為《周禮》作注的「鄭司農」是東漢經學家鄭眾。

2. 《西京雜記/卷五》
[《史記》卷109李將軍列傳有談李廣射虎之事: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爲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
  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不翻白話文,也能知曉裡面並無銅鑄虎子,《西京雜記》作者是怎麼獲知該事的?
  參考:李廣射石]

3. 《周禮註疏/卷六》


4. 《雲麓漫鈔/卷四》
《西京雜記》:李廣與兄弟共獵於冥山之北,見臥虎,射之即斃,斷其髑髏,以為枕,
示服猛也;鑄銅象其形為溲器,示厭辱之也。故漢人目混器為虎子,
鄭司農註《周禮》,有是言。唐諱虎,改為馬,今人云廁馬子者是也。


註5:
1. 百科知識:座便器
座便器,俗稱馬桶。人坐的桶,為什麼要叫馬桶?
這要追溯到北宋時期歐陽修的《歸田錄二》中的“木馬子”,
這是對於馬桶最早的文字記載。至於馬桶的歷史,
這得從漢朝說起,《西京雜記》上說,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
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
就是後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用具,也是馬桶的前身。
據說這種“虎子”也是受高祖劉邦以儒生之冠當溺器而受到啟發才發明出來的。
故觀察使劉從廣,燕王婿也,嘗語余:
「燕王好坐木馬子,坐則不下,或饑則便就其上飲食,往往乘興奏樂於前,酣飲終日。」
亦其性之異也。


註6:
1. 「馬桶」為什麼用馬來命名呢?
馬子流傳到民間之後,多用木製,又稱木馬子
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歸田錄》卷二中記載道:
「燕王好坐木馬子,坐則不下,或饑則便就其上飲食,往往乘與奏樂於前,酣飲終日。」
這位燕王不知道為什麼如此偏愛木馬子,坐上去就不願下來了,
而且還喜歡在上面吃吃喝喝,高歌一番。
到了宋朝,馬子始稱「馬桶」
南宋吳自牧所著《夢梁錄》記載:「杭城戶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
因為女性特有的生理特徵,馬桶更適合女性使用,男人則多使用壺狀的便器,
稱作便壺、夜壺、溺壺、尿壺、尿鱉等等,
元朝戲曲家施惠的《幽閨記》中寫道:
「打掃兩間房,鋪下兩張床,兩個短枕頭,一個小馬子,一個小尿鱉。」
其中的馬子供女人使用,尿鱉供男人使用

○清朝著名文學家袁枚在《續子不語》中講到一個關於尿的有趣故事,
西部人張某有個幕友是杭州人,兩人同船出門,
夜裡,幕友內急,用了張某的夜壺,張某得知後大怒,
說道:「我西人俗例以溺壺當妻妄,此口含何物,而可許他人亂用?先生無禮極矣!」
立刻命令手下仗打溺壺三十下,扔到了水裡,然後把幕友的行李扔到岸上,揚帆而去。
「以溺壺當妻妄」並不僅僅的是西部人的陋俗,古代民間把女人叫作「馬子」,
現在的北京話和港台電視劇裡還延續這個稱呼,將女人視同馬桶,意味著女人像馬桶一樣,
同樣是承載男人排泄物的工具,這是對女性極大的侮辱,反映男權社會的男尊女卑。

2. 夢粱錄/卷13
諸色雜貨...
杭城戶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

3. 續子不語/09
溺壺失節
西人張某,作如臯令;幕友王貢南,杭州人。
一日同舟出門,貢南夜間借用其溺壺,
張大怒曰:「我西人俗例以溺壺當妻妾,此口含何物,而可許他人亂用耶?先生無禮極矣!」
即命役取杖責溺壺三十板,投之水中,而擲貢南行李於岸上,揚帆而去。
[應該不是把尿壺當成妻妾一樣愛護]



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

天主教_封聖(Canonization)※




在查佛教「蓮宗(淨土宗)十三祖」由來時,讓我聯想到天主教「封聖(Canonization,註1)」。
他們所封的聖人(Saints或Canon),與一些佛教徒認為的"高僧大德"有些許相似性。

或許有人見聖人的英文是Canon,會疑惑相機品牌Canon(中譯:佳能)跟它同一字,是巧合嗎?
不是巧合,是相機公司刻意為之(註2)。
該公司起初計畫以KWANON為商標,日文為カンノン,意思是觀音,即觀音牌相機。
但擔心過於宗教化,無法打入國際市場,故而找近似音的Canon,取其音,也取其義。


舊約、新約聖經裡沒有「封聖」,更何況流程。它是後起的,演進了一千多年。
1. 最早的Canon(註1),是羅馬儀式的彌撒(敬拜)對象,包含聖母瑪麗亞和殉道者們(martyrs)。

2. 到了四世紀(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合法宗教,是自313年米蘭赦令發布),
 一些地方,非全部教區,有一群仍在世的為法忘軀者(confessors),
 經由當地主教認可其德行(認可的過程稱"地方封聖(local canonization)"),
 便成為禮拜儀式中的敬拜對象,地位和先前殉道者們相當,
 死後其墓地也和殉道者們受同等待遇。

3. 後來殉教的人,若有人推薦他受封成殉教者,走的流程和為法忘軀者(confessors)相似。
 先在死者所屬教區內提報,送至首席主教(primates)或都主教(metropolitan)處,
 由他們檢核推薦理由,檢核完,他們會再和主教協商,
 而後宣布是否為合格「殉教者」,可受地方公眾敬拜。
 
4. 地方所封的"聖人",無法受到所有教區在禮拜儀式上的敬拜,唯有教宗認可者才行。
 由於有些地方的"地方封聖"出了一些紕漏,
 越來越多聲音反應,希望「封聖」的權利集中到教宗身上。
 1153年,最後一位"地方封聖"產生。爾後,由教宗全責封聖審閱的最後一關。

5. 1153年到如今,「封聖」的制度經歷數次變動,就不細述了。
 我覺得最有趣的是1587年到1983年間,
 為稽察封聖候選人所設置的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註3)。
 可以想成辯論會上的有正反兩方。
 魔鬼代言人就是反方隊伍,職責是對封聖候選人的資格進行質疑,挑戰他所行使的神蹟。
 相對的正方隊伍,是上帝代言人(God's advocate),
 責任是支持封聖候選人,提出對他有利的理由。
 一些管理學的書,會特別拿魔鬼代言人說事,講公司就是需要有"魔鬼代言人"挖掘錯誤....

6. 最新的制度是1983年,是若望保祿二世所頒布(註4)。


文末,概述目前的封聖流程,欲更詳細,可參考:
地球圖輯隊:如何成為聖人(Saints)?德蕾莎修女的封聖之路(註5)。
第一階段:天主之僕(Servant of God)
一般情況,候選人死後5年,才能被申請"封聖"。
有人說(註6)原本是死後50年,後來才改5年,但我僅找到一筆資料如是說。
此階段由主教審查,重點檢視候選人生有否善:足夠虔誠?行為符合教義?
通過後,始可被稱天主之僕(Servant of God),並能送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尊者(Venerable)
由神學家、樞機主教、大主教和主教組成的冊封聖人部(Congregation for the Causes of Saints)審查,
重點檢視候選人是否惡:行為和著作沒有違背教義?
再者,得俱足四項基本美德─謹慎、正義、節制、勇敢,和三項神學美德─信、望、愛。
通過後,始可被稱尊者(Venerable),並能送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真福者(Blessed)
由教宗審查,重點檢視候選人(1)是否為殉道者(Martyrdom),
或者(2)在他死後出現過至少一次神蹟,有不少文章強調必須是「醫療」神蹟。
通過後,始可被稱真福者(Blessed),並能送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聖人(Saint)
審查者依然是教宗,但應該是認證真福者那位教宗的下一任或之後。
重點檢視候選人死後,是否出現過一次神蹟。
對以神蹟認證的真福者(Blessed),這階段要求有第二次神蹟(註4)。
通過後,始可被稱聖人(Saint或canon)。

去世後開始算,走完四階段要花多長的時間很不一定,長則近500年,短則9年(註7)。 



---------------------------------------------------------------------------------------------------------
1. 相機品牌Canon的取名,與天主教的封聖(Canonization)有關。
2. 為了審核封聖資格,曾一度設置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
3. 目前封聖制度啟用自1983年,流程分四階段:
 天主之僕(Servant of God)、尊者(Venerable)、真福者(Blessed)、聖人(Saint)。
 後二階的審查人是教宗,多以神蹟之有無為合格標準。
---------------------------------------------------------------------------------------------------------
(照片來源)

○By the fourth century, however, "confessors"—
people who had confessed their faith not by dying but by word and life—
began to be venerated publicly.

○Since 1983....[這一段很有參考價值,但太長了,不引用]
[有些字的翻譯(含我個人觀點):
為法忘軀者的信徒楷模(confessors);會議(Council),大公會議(General Council),
宗主教(Patriarch)、首席主教(primates),崇拜儀式(cultus)
]


○Canon商標的由來
Canon的商標由來有個小故事,
Canon(キヤノ ン)原先想以KWANON為商標(日文為カンノン:觀音),
也就是第一台試產的相機名稱,但因為觀音的品牌過於宗教化不適合打入世界市場,
因此才改成Canon。否則今天大家拿的就不是佳能的DSLR,而是觀音牌的DSLR了!

○鮮やかな赤いキヤノンロゴは、今では世界中の人々に親しまれ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が、現在のロゴに至るまでには、いくつかの変遷がありました。
1933年に精機光学研究所が設立され、カメラの最初の試作機は「KWANON(カンノン)」と名づけられました。この名前は、観音様の御慈悲にあやかり世界で最高のカメラを創る夢を実現したい、との願いを込めたものです。当時のマークには千手観音が描かれ、火焔をイメージしたKWANONの文字がデザインされていました。
やがて、カメラの本格的な発売開始に向けて、世界で通用するブランド名が必要になりました。そこで1935年に、「キヤノン」(Canon)という言葉を商標として登録しました。「Canon」には、英語で「聖典」「規範」「標準」という意味があり、これは正確・精緻を旨とする精密機器としての商標にふさわしく、そして世界の標準、業界の規範を目指す私たちの志を表すものでした。また「キヤノン」の発音が「観音=カンノン」と似ているため、名称の交替は違和感なく行なわれました。
~~~~~~~~~~~~~~~~~~~~~~~~~網路翻譯的分隔線~~~~~~~~~~~~~~~~~~~~~~~~
鮮明的紅的佳能標誌,現在被全世界的人們變得愛好,不過,
及至現在的標誌,有是不是幾個變遷。

1933年精密機械光學研究所被設立,照相機的最初的試製機被命名了「KWANON(kannon)」。
這個名字,注入了想與觀音先生的慈悲相似實現在世界創造最高的照相機的夢的,拜託。
在當時的記號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被寫,聯想了火火焰的KWANON的文字被設計。

不久,照相機真正的發售開始轉動,需要在世界通用的品牌名了。
在那裡1935年,作為商標登記了所說的「佳能」(Canon)言詞。
「Canon」,對作為用英語有「聖經」「規範」「標準」的意義,
這個把正確·精緻作為意思精密機器商標適合,並且表示以世界的標準,
業界的規範作為目標的我們的志向。因為再「佳能」的發音與「觀音=kannon」相似,
名稱的交替沒有不協調感地被進行了。
[很google特色的翻譯]


註3:維基:惡魔的代言人
在羅馬天主教封聖過程中,對聖人資格進行審查與認定的教會律師,
稱為助信者(英語:Promoter of the Faith,拉丁語:promotor fidei),
俗稱魔鬼代言人(英語:devil's advocate,拉丁語:advocatus diaboli)。
他們的職責是對於封聖候選人的資格進行質疑,挑戰他所行使的神蹟。
跟魔鬼代言人進行辯論的另一方,
稱為上帝代言人(英語:God's advocate,拉丁語:advocatus Dei,
也稱為英語:Promoter of the Cause),他們負責支持封聖候選人,提出對他有利的理由。
對這場辯論進行仲裁與做出決定的,
稱為推動正義者(英語:Promoter of Justice,拉丁語:promotor iustitiae)。 

這個職位,於1587年,由教宗西克斯圖斯五世設立;
1983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廢除了這個機構。


註4:
目前的封聖程序是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83年1月25日,
頒行的宗座憲令《成全的神聖導師》,並由封聖部在同年2月7日頒布的法規規範的。

當有最少兩次奇蹟出現時,真福(Blessed)就可以被冊封為聖人。

2. 轉角國際:登入天堂的資格:教廷「真福品」凡人如何被封聖?
○對天主教會而言,宣福禮是個意義非凡教會儀式,
要判斷能否為某位信徒舉行宣福禮,除了生平事蹟,還有另一重要條件:「展現一次神蹟。」

○2020年時,宣布他是為信仰而犧牲的「殉道者」(Martyrdom)。
擁有此一身分者,其實便能免除「需展示一次神蹟」的條件。

○在基督宗教史上,「封聖」有著非常悠久的傳統,
但直到15世紀開始,才由陸續數位教宗一一定下更為嚴謹的規範,
例如明確劃分出「聖人」與「真福品」、「封聖禮」與「宣福禮」的差別。
特別是在1983年時,若望保祿二世為了教會的現代化,
為相關儀式訂定了一系列非常明確的規範。

當年,若望保祿二世在宗座憲令《神聖與完美之典範》(Divinus Perfectionis Magister)中,
更給予封聖儀式相當確切的宗教意義:
延續教會長久以來的傳統,藉由彰顯傑出信徒的善行與虔誠之心,
眾人得已更加貼近耶穌基督的教導。


註5:地球圖輯隊:如何成為聖人(Saints)?德蕾莎修女的封聖之路
○整個封聖程序也十分冗長,需經過重重檢核,通常在候選人去世五年後開始
但在德蕾莎修女的例子中,她去世後兩年就成了聖人候選人

○整個封聖程序可以概分為四階段:
第一階段:天主之僕(Servant of God)
首先,候選人的一生會被呈給主教調查,
主教會看看候選人是否是個虔誠的教徒、有沒有在生活中落實天主教義。
通過這關後,候選人會被稱為「天主之僕」,
進入下一關考核。

第二階段:尊者(Venerable)
隨後,主教收集的證據會交給冊封聖人部(Congregation for the Causes of Saints)審查,
該大會由神學家、樞機主教、大主教和主教組成,
他們會確認候選人的行為和著作沒有違背教義,他們也會訪問瞭解候選人的見證人。

候選人得具有四項基本美德─謹慎、正義、節制、勇敢,
和三項神學美德─信、望、愛才算擁有受人尊敬的英雄德行(heroic virtue),更接近聖人之路。
教宗會在這階段把通過考驗的候選人封為「尊者」。

第三階段:真福者(Blessed)
成為尊者後,候選人如果非殉道而亡,
那麼去世後至少要有一項經大會認證的神蹟,但如果以身殉道就不受此限制。
受封為真福者後,該候選人就可以在他的城市、郊區或宗教社群中受到信徒的崇拜。

2003年10月,德蕾莎修女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封為真福者,
他同意了德蕾莎修女去世後展現的第一項神蹟。
當時,一名年約 30歲住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女子表示,
她在向德蕾莎修女祈禱後,胃部腫瘤不藥而癒。天主教會找不到任何科學解釋,
於是,這個事件被視為德蕾莎修女的第一項神蹟。

第四階段:聖人(Saint)
要成為聖人,候選人除了得通過前三關考驗,還得至少再展現一項神蹟。
2008年,罹患腦瘤命懸一線的巴西男子在妻子向德蕾莎修女禱告後,奇蹟生還。
今年三月,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宣布這項神蹟獲得認證,德蕾莎修女可以封聖。

除了奇蹟般的治癒力,聖人也可能展現以下奇蹟:
1. 每年忌日時,遺體出現液化現象
2. 遺體不腐敗
3. 遺體散發出芳香
4. 身體出現聖痕,即耶穌基督受難時的五個傷口
5. 身體可以漂浮
6. 身體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地

封聖之後呢?
候選人成功封聖後,會被列入聖人名冊,羅馬天主教會的每個成員都可以向他祈禱,
也會出現專門供奉該聖人的教堂,聖人之名也會出現在禱詞中。
各地也會出現以榮耀聖人之名舉行的彌撒和節日,
聖人的文物會被封閉在容器中,公開展示供大眾膜拜。此外,聖人的圖像頭部也會加上光圈。


從前,教會需要在提名人死後五十年才開始調查,這已經減低至五年。
[我對"五十年"是否正確,採保留態度]


註7:每日頭條:梵蒂岡封聖是怎麼回事?什麼樣的人可以封聖?
○早期教會將殉教烈士的遺骸自墓地遷移到教堂,即等於封聖。 
後來規定必須向教宗提出封聖申請,
申請封聖者必須在宣福禮後又有兩件神跡被發掘且經證實,才能正式封聖。
自1588年教宗西斯克特五世創立聖禮部、規範封聖程序以來,
至2016年9月4日特蕾莎修女梵蒂岡封聖,今已有887人得封聖人,而這個數字還將持續增長。

○封聖需要多長時間?
天主教封聖過程通常要歷經多年,甚至數個世紀,
並且開端一般不會早於其人去世的第五個年頭。不過,教宗可以廢除上述任何規定。
例如:
法國著名民族英雄貞德,1431年5月30日被當眾燒死,
1920年5月16日,貞德榮列聖品,被梵蒂岡天主教會封為聖女,封聖過程用了近500年。
而特蕾莎修女去世(1997年)僅18個月後,約翰·保羅二世就准許了她的封聖「議程」,
到2016年9月4日正式被封為聖人,整個封聖過程用了18年時間。

約翰·保羅二世自己則由教宗方濟各在他去世9年後封聖。
至於同時成聖的約翰二十三世,這一過程則花了51年。

在約翰·保羅二世26年的教宗RQ間,他批准了482位聖人的封聖
遠超自16世紀末以來所有前人的總和,他的繼承者們延續了這一節奏。

除殉教者之外,列真福品要求至少一個「醫療」神跡,也就是候選人代禱的治癒案例。
教廷選拔的醫生小組必須證明目前沒有科學依據能解釋上述治癒情況,
然後再由神學家小組把治癒歸因於死者對禱告人的回應。
隨後,聖部投票建議教宗認可這一奇蹟。[地球圖輯隊所說的第三階段]

教廷封聖前,需確認至少施行2個神跡。
第一個「神跡」說:現年50歲的印度婦女莫妮卡·貝思拉(Monica Besra)在15歲時腹部長了腫瘤。
但在政府醫院看過醫生後沒有用,而且治療費用很高。
最後,在特蕾莎去世一周年時,貝思拉去仁愛教堂向特蕾莎祈禱解除病痛,
神奇的是第二天早上肚子上的腫瘤就消失了。儘管對於此說法一直有人懷疑,
但2002年,教會認可了這一不治而愈的事實。特蕾莎修女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為真福。
2012年,教會又確認患嚴重腦疾的巴西男子因她的代禱轉而痊癒,
由此為她的封聖鋪平了道路。[地球圖輯隊提過的那兩個神蹟]
[每日頭條的文章品質良莠不齊,須留心]

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札記-音樂人物-莫札特墓※

莫札特的"墓"有兩處,全在奧地利維也納。
一處是維也納的中央墓園(Wiener Zentralfriedhof(Zentral是中央,friedhof是墓地)),如下;


另一處是聖馬克思墓園(Sankt Marxer Friedhof),如下。


真實的屍骨是埋在聖馬克思墓園,而且這是大概的位置。
確切在哪,充滿爭議,而挖出的頭骨是否屬於莫札特本人,自然也被質疑(註1)。
為何會這樣?問題就出在莫札特的安葬過程。


按照當時當地的習俗,親友跟其他送葬者不會相隨莫札特的棺木到墓地(註2)。
因此,僅有掘墓人知道準確下葬地點。

不少人說,是由於出殯當日大雪的緣故才沒人參加,甚至他的妻子也沒陪同前往,
但維基說查那日天候並非如此。而我個人以為,拿天候作理由,有些不太合情理。

另外,有人說找不到是因為莫札特葬在亂葬崗。
莫札特死的17年後(1808年或1809年,莫札特死於 1791 年),
他遺孀Constanze Mozart第一次上墳是到聖馬克思墓園,可以駁斥上述。

然而,遺憾的是,據說遺孀始終沒問到真正的掘墓人-Simon Preuschl(註1)。
去之前,她是問過Joseph Rothmayer,
有傳言Joseph Rothmayer是莫札特的掘墓人,但事實不是;
那天到墓園(這時候Joseph Rothmayer已經死去),
她又問了當天值班的掘墓人,得到全是模糊印象下的答案。

目前這墓址是人們找了幾十年後,或許大家終於受不了,
1855年,維也納市長叫停所有調查,以最大可能的地點,即此處,立墓碑作為終結。


那麼,中央墓園那個是什麼?
應當說,那個「墓」,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實際是個紀念碑吧!
最初我讀到文章寫那是「衣冠塚」(註3),頗令我困惑。
埋葬死者衣物作塚不是中國才有嗎?外國人也興這一套?

然後,我查英文、德文維基都沒「衣冠塚」的詞彙。
我想,應該墓碑底下埋的不是遺骨,在中文語境,皆可說成「衣冠塚」。


*****
莫札特的死,還會讓我聯想:
一直以來,他未成的「安魂曲」被許多虛虛實實的傳聞所圍繞(註4)。
能被確認的,他遺孀找人完成剩下的部分,冒充是莫札特的遺作來詐財。
其餘的,神神鬼鬼的事,聽聽就算了。



-------------------------------------------------------------------------------------


註1:德文維基:莫札特 (圖片來源)
Die Spekulationen:
...
Der echte Schädel Mozarts sei bei der Internationalen Stiftung Mozarteum (ISM) 
in Salzburg aufbewahrt:....


註2:
○Tatsache ist jedoch, dass der Totengräber, der Mozart begrub, 
der im Dienste des Wiener Bürgerspitalfonds stehende Simon Preuschl war, 
während Rothmayer mit Mozarts Begräbnis nichts zu tun hatte.
[However, the fact is ...曾經是維也納xx機關的Simon Preuschl才是真的莫札特的掘墓人
Rothmayer與此事無關]

○anderen Quellen zufolge sprach Constanze noch vor seinem Tod mit Rothmayer
[the other source according to, speaks Constanze still before his death with Rothmayer
zufolge=according to
sprechen=speak
noch=still
vor=before
seinem=his
Tod=death
mit=with]

○"Mozart was buried in a common grave, in accordance with contemporary Viennese custom, 
at the St. Marx Cemetery outside the city on 7 December."
...The common belief that Mozart was buried in a pauper's grave is without foundation. 
The "common grave" referred to above is a term for a grave 
belonging to a citizen not of the aristocracy. It was an individual grave, not a communal grave; 
but after ten years the city had the right to dig it up and use it for a later burial. 
The graves of the aristocracy were spared such treatment.

○The Vienna Observatory kept weather records and recorded for 6 December 
a temperature ranging from 37.9 to 38.8 degrees Fahrenheit (2.8 °C–3.8 °C), 
with "a weak east wind at all ... times of the day".


註3:

2. 網路遊記:維也納公墓
所謂的衣冠塚。


註4:
莫札特死後留下未完成的《安魂曲》,由於他在受託之初只收到一半的酬勞,
其妻子康絲坦茲希望將作品交由其他作曲家完成,並假託為莫札特所寫,好收取剩餘的酬勞。
康絲坦茲先找了艾布勒,但後者只寫了一部分便放棄了;
她因而委託丈夫的學生蘇斯邁爾完成。完整的《安魂曲》在1792年被交付給了瓦爾塞根伯爵。
事實上,有關《安魂曲》的種種傳說大都是康斯坦茲捏造的,
這樣她才能從委託人和出版商那得到更大利益。

由於莫扎特已先從瓦爾塞根伯爵領取了半額的創作報酬,
他的遺孀康絲坦茲急於找人完成以領取餘下的酬金。
最先康絲坦茲先找了莫扎特的好友艾伯拿,但只完成部份繼抒詠便放棄了。
後來康絲坦茲找到曾協助莫扎特抄譜的蘇斯邁爾。
蘇斯邁爾根據艾伯拿的一些資料,再加上自己的創作,
最後趕及在莫扎特逝世100日前完成,
還偽冒了莫扎特的簽名(很明顯,是為了讓瓦爾塞根伯爵覺得全曲的確是由莫扎特獨力完成,
好讓康絲坦茲能向他領取餘下的報酬)。

2022年4月16日 星期六

植物_槐樹的門、綱



今天(2022.04.16)查維基:槐樹(註1)時,
見到它有寫槐樹的界、目、科、屬、種,卻缺門、綱,
而以「演化支:維管束植物、被子植物、真雙子葉...」等等替代,
這好像是1960年的支序分類學(cladistic taxonomy,註2)。
我的在校教育沒學過那個,我比較習慣界、門、綱、目、科、屬、種這套。






「(域、)界、門、綱、目、科、屬、種」是生物的分類法,
源自林奈(Carl Linnaeus,瑞典人,1707~1778)提出「二名法」,
再根據由達爾文關於共同祖先的原則(演化論)與DNA分析,慢慢改進至今(註3)。
以「界」來說,
五大界是細菌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
不需解釋,槐樹是屬於「植物界」。


順道一提,我個人認為「原生生物界」不太好通俗解釋。
一般人識別初初見的生物,可能會說這是植物,或這是動物,
或這是真菌(比如香菇(註4),雖然說素食者能吃香菇,會被當成植物,
可是,我相信有人知道它是真菌),或這是細菌,
非得有點專業,才有法說出是「原生生物」這選項。

而分辨某某生物是什麼界,也許是統稱「藻類(註5)」的,是最不容易回答的題目之一吧!
因為裸藻、甲藻(或稱渦鞭毛藻)是劃於原生生物界,
生殖構造複雜的輪藻則屬於植物界,藍綠藻則被歸於細菌界,這個族群跨了三個界。

再說到真菌(界)和植物(界),二者皆有細胞壁,
最大的差異在:「植物可以自己製作食物(所需要的有機物質),而真菌則不能(註6)」,
其次是「葉綠素之有無」。但必須講,這是大原則。
植物界裡,有既沒有葉綠素,並且寄生在別的生物上的,如菟絲子(註7)。


*****
維基(註8)統整「植物界」的「門」成表格,如下:
少有人認識地錢門、角苔門、蘚類植物門等等正式的名稱(原來有這一門),
而大家熟悉則是,
國高中生物課本出現過的蘚苔類、蕨類、種子類(包含裸子、被子植物)等等這些。
因此,我覺得這應該是上述以"演化支(非正式類群的排序是依據演化先後)"來說明的理由之一吧!


然而,我認為這份表格可能存在部分錯誤,
它和我讀到的一些談植物界的「門」之資料(註9)有出入(其實,我不確定哪一份資料較新)。
應訂正成,植物界中,
沒有維管束的「門」有:
1. 藻類的種種門,如維基所示;
2. 蘚苔類有三門:地錢門、角苔門、蘚類植物門,也同維基。

有維管束的「門」有:
1. 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
2. 種子植物門(Spermatophyta),
 種子植物門又細分成兩亞門,裸子植物亞門(Gymnospermae)、被子植物亞門(Angiospermae)
 而被子植物亞門再細分成兩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s)、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s )

槐樹應該歸屬在「種子植物門(Spermatophyta),
和被子植物亞門(Angiospermae),以及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s)」


附帶說,蕨類植物沒有種子(註10),但有孢子(無性生殖)和配子(有性生殖)。
它有性生殖的受精作用需要水(註11),種子植物則不必。

還有,如何區別被子植物中,單子葉植物和雙子植物的莖呢?這是國高中常考題。
答案是看有沒有「形成層」,但記得,形成層本身不屬於維管束。如下二圖(註12):




因為圖中有提到草本跟木本,也順便講講。
它跟植物分類法(界門綱目科屬種)無關,因此,無法對應上。
維管束植物,木質部發達而堅硬直立的,就被分到木本,反之,就是草本(註13)。

木本又分成藤木、灌木、喬木。
藤木,就相似於紫藤花那一類。
灌木與喬木的差別在於(註14):
灌木,沒有明顯主幹,樹高都在5公尺以下,例如:桂花。
喬木,有明顯主幹,樹高都在5公尺以上,例如:槐樹,就是喬木。
而同一類植物,可能存在灌木跟喬木,像杜鵑花(註15)。



-----------------------------------------------------------------------------------------------------
照片來源1、2圖形來源3圖形來源4圖形來源5

註1:維基:槐樹


註2:維基:支序分類學
「支序」意為演化支的序列,或演化支的分化次序。


註3:
1. 維基:二名法
介於生物和非生物(無生物)之間的物體——不屬於任何一分類界
 病毒
細胞生物
 古菌域
 細菌域
 真核域
  真菌界
  原生生物界
  植物界
  動物界

現代生物分類法源於林奈的系統,他根據物種共有的生理特徵分類。
在林奈之後,根據達爾文關於共同祖先的原則,此系統被逐漸改進。
近年來,分子系統對學應用了生物資訊學方法分析基因組DNA,
正在大幅改動很多原有的分類。


界:真菌界 Fungi


註5:
1. 維基:藻類
○藻類本身並不獨立為一生物「界」,而是分散於真核生物域中各界。
屬於原生生物界的藻類有裸藻、甲藻(或稱渦鞭毛藻)、隱藻、
金黃藻(包括矽藻等浮游藻)、紅藻、綠藻和褐藻。
而生殖構造複雜的輪藻則屬於植物界。

○藍綠藻在特化摺疊的原生質膜(稱為葉綠囊膜)上行光合作用。
因此,它們即使擁有類似的生態區位,彼此仍然差異很大所以現時被歸屬細菌界中。

2. 科學月刊:不只是植物!跨「界」天王的藻類家族
藻類到底跨了哪幾「界」?早期的藻類學研究建立在傳統的形態分類學,
於是將肉眼可見的大型藻類歸類在植物界(Plantae),
包括綠藻、褐藻(Phaeophyceae)、紅藻(Rhodophyta),等大型海藻(macroalgae);
而須透過顯微鏡等設備觀察的微細藻類(microalgae,簡稱微藻),
則歸屬於原生生物界(Protozoa),
像是渦鞭毛藻、矽藻、裸藻(Euglenophyceae,又稱眼蟲)、金黃藻(Chrysophyta)等,
甚至還包括了一大群單細胞的綠藻。
藍綠藻則因不具細胞核膜,不論其是否肉眼可見,
就直接被歸類在與細菌同屬的原核生物界(Monera)。
除了動物界與真菌界,藻類在傳統五大界的分類系統中,居然就佔了三個界!


註6:真菌和植物- 2022 - 性質
植物和真菌之間最重要的區別是植物可以自己製作食物,而真菌則不能。
如您所知,植物利用二氧化碳,陽光和水來創造自己的食物。該過程稱為光合作用。
另一方面,真菌無法自己製作食物。
他們通常以寄生蟲的身份吃東西或分解物質並將其作為食物。
這是您需要記住的關於植物和真菌的最重要的區別。


註7:
1. 華人百科:菟絲子
○一年生全寄生草本。莖絲線狀,橙黃色,但不含有葉綠素。葉退化成鱗片。
○一年生寄生草本,缺乏根與葉的構造。莖攀緣性,
 絲狀且光滑,淡黃色,植株以吸器附著寄主生存。
 花多數,簇生成球狀,具有極短的柄,花萼5裂,大約與花冠等長,
 花冠5裂,呈短鍾型,約2公釐長,雄蕊5枚,花柱2枚,
 蒴果為球形,稍扁,種子形狀變化較大,褐色。
[有果、花、葉(退化),莖、無根]

2. 田董米腦闆|那些不是綠綠的植物!讓人大開眼界的無葉綠素植物
植物沒有葉綠素?沒錯,臺灣其實有不少「無葉綠素植物」,
它們不行光合作用、不自己產生養分。
嗄?那這樣怎麼活?嘿嘿……就靠別人來養囉。
寄生!
有些無葉綠素植物會寄生在有葉綠素的植物身上,
直接吸取人家的養分讓自己活下去,這類的無葉綠素植物通常被稱為「寄生植物」;
還有一些無葉綠素植物是寄生在真菌身上,透過真菌分解出來的養分讓自己茁壯,
這類的無葉綠素植物通常被稱為「真菌異營性植物」。


註8:維基:植物界


註9:
1. 植物的分類:界門綱目科屬種
植物界裡含有兩門:
(我加上了樹狀結構的編號法,這樣應該比較容易瞭解,學資訊的人,忘不了資料結構的。) 
A. 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
B. 種子植物門Spermatophyta...
B.1 裸子植物亞門Gymnospermae...
B.2 被子植物亞門Angiospermae...
B.2.1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s...
B.2.2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s...

2.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維管束植物


 1.1 藍藻門(Cyanophyta)
 1.2 裸藻門 (Euglenophyta)
 ...
 2. 地衣植物門 
 3. 苔蘚植物門
 4. 蕨類植物門 (Pteridophyta)
  4.1 石松亞門 (Lycophytina)
 5. 種子植物門
 5.1 裸子植物亞門Gymnospermae
 5.2 被子植物亞門Angiospermae或Magnoliophyta


和所有的維管植物一樣,鏈束植物有著一個世代交替的生命週期,
由雙套的孢子體和單套的配子體兩者循環著。
和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不同的,配子體是一游離的器官。


1、維管束有無:植物中僅蘚苔植物不具維管束,
其他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具有維管束,因此具有真正的根、莖和葉等構造。
2、種子有無:維管束植物中,蕨類不產生種子,
如,它們會產生風媒孢子來散播,這些植物又稱為無種子維管束植物。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靠種子繁殖,因此被稱為種子植物。
3、繁殖方式: 苔蘚和蕨類植物的繁植包含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兩個世代。
配子體世代行有性繁殖,孢子體世代行無性繁殖。
而裸子和被子植物主要為種子繁殖,在被子植物中有雙重受精的現象。
另外行受精作用時,苔蘚和蕨類植物需要以水為媒介;而裸子和被子植物不用。


註12:



木本植物是一類植物的總稱,其具有宿存性的莖幹,
莖內木質部發達且其細胞壁因木質素沉積而質地堅硬,一般直立、壽命長,能多年生長;
但此類群並非生物分類學中植物的一個單元。
與草本植物相對,人們常將前者稱為樹,後者稱為草。


註14:



灌木或喬木,有時矮小成墊狀,地坐或附生;

2022年4月14日 星期四

韻文_慈禧太后:可憐天下父母心※



新聞報導(註1)寫:「可憐天下父母心」是出自清朝慈禧太后(註2)之筆,
並且是她唯一傳世的詩。對此,我至今猶持疑,但應該為真。

原詩名:《祝母壽詩》(註3);
內文為: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百度描述當時情境:
 慈禧母親六十大壽的時候,
 紫禁城雖距離錫拉胡同母親宅邸咫尺之遙,慈禧卻無法去參加母親的大壽。
 就讓侍臣給母親送了很多的東西,同時親筆寫了一幅書法,裱好後送去了。
 這副書法一直保存了幾代人,最後毀於文革。
 那是慈禧寫給母親的一首詩:“世間爹媽情最真...可憐天下父母心!

我覺得慈禧說的不單是她的母親,也講他為人母,教育唯一兒子:同治帝的煞費苦心。
尤其是同治最後竟年僅19歲就駕崩,成為清朝最短命的皇帝,慈禧更感苦楚吧!
應了詩中最多人傳頌的那句:「可憐天下父母心」。

有人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創句想法源自白居易《長恨歌》(註4):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慈禧詩的「天下父母心」,是養兒育女的良苦用心;
白居易詩的「天下父母心」,是攀高結貴的名利心;兩者本質相距甚遠。
應當說「天下父母心」已經是固定化詞彙,才會有此發揮吧。



-------------------------------------------------------------------------------------------------------------------

註1:
○有史料介紹,這句話的原創者是大清王朝那位有名的慈禧太后。
不過,那時這裡面的「可憐」二字,「可」是值得、應該的意思;
「憐」是珍惜、讚嘆的意思。

○據傳,慈禧母親七十大壽的時候,慈禧在宮中分不開身去為母親祝壽,
就讓侍臣給母親送了很多的壽禮,同時,親筆寫了一幅書法,裱好後送去了,
這副書法一直保存了幾代人,最後毀於文革。
原來,這幅書法是慈禧寫給母親的一首《祝母壽詩》: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應該是60壽,慈禧母親只活了64歲]

1877年是富察氏的六十大壽而這時的慈禧太后被政務纏身無暇顧及,
又因為慈禧身為太后不能輕易出宮降臨臣子的府中,
所以她沒有辦法親自為母親賀壽,覺得十分愧疚。
於是就親自寫了一首詩,命人仔細裝裱好送到葉赫那拉府上,
這首詩也是慈禧太后一生中唯一一首流傳下來的詩,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註2:
文學作品
慈禧太后母親富察氏六十大壽的時候,慈禧寫給母親的一首詩: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富察氏,嘉慶十二年(1807年)出生,逝於同治九年(1870年)。
[享年:64歲]
○軼事典故
慈禧的母親富察氏過六十大壽的時候,慈禧沒能回去。
雖説沒能回去,但是慈禧太后為了給自己母親賀壽,並表達對母親的想念,
作了一首詩,派人送給母親,這首詩就是《祝父母詩》。
內容為: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慈禧太后之母富察氏,歸化城副都統惠顯之女,
安徽寧池太廣道惠徵之妻,生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逝於同治九年(1870年)。
慈禧母親六十大壽的時候,
紫禁城雖距離錫拉胡同母親宅邸咫尺之遙,慈禧卻無法去參加母親的大壽。
就讓侍臣給母親送了很多的東西,同時親筆寫了一幅書法,裱好後送去了。
這副書法一直保存了幾代人,最後毀於文革。
那是慈禧寫給母親的一首詩:“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
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現在有許多人都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卻不知道它的出處,
實際上這句話出自慈禧的詩句。


化用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


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

宗教_小Lin:冥想何以有好處?※


影片中,小Lin有聊到
她為什麼要開始天天冥想(先前(或許)有從中獲益)、冥想何以有好處、幾個極簡操作法、
2019年美國針對有冥想經驗.大約一千一百人的問卷統計。 

本文僅挑"冥想何以有好處"的部分,說明它何以對心理健康有益。
然而,有一點需交代,如同那份問卷結果所示,
約兩成的人表示冥想”可能”造成心理的負面影響。 
目前醫界在「冥想有利心理健康」這件事,並無普遍共識。
這也是我先歸類冥想為宗教領域的因由。

不同健身運動,鍛鍊身體不同的特定肌肉,例如腹肌、二頭肌、三頭肌。
想像大腦神經連結也是類似情形,冥想正是健腦, 
訓練大腦專門區域,使其強壯、活潑;而鬆懈的相對區域,則使其孱弱、低迷。
在此生理心理相互影響下,達到控制及改善情緒、專注力等等效果。

第一點,冥想可加強??(無說明),提升自我超越、同情心、創造力、集中力、正能量、記憶力;
第二點,冥想時,扣帶皮層(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不活躍,可降低焦慮、沮喪和壓力;
第三點,冥想時,杏仁核亦不活躍,削減負面情緒;
第四點,冥想可強化前額皮層(prefrontal cortex),它關聯到理性認知。因此,對情商有幫助。
    情商的意思不是"特別會說話",而是"你對自己和他人情緒有感知和調整能力”。 
大腦常用的區域,漸強;少用的區域,漸弱。日積月累,心理健康逐步好轉。

有人會問:這只說到冥想能阻隔焦慮、壓力等負面心理,為什麼不建立快樂等正面心理?
因為快樂比悲傷難,能屏蔽住負面,單做到內心平靜就不簡單了。

另一個解釋冥想為何有好處的理由是,
透由冥想的專心於當下,便不會回憶過去或擔心將來,
換言之,集中在此時此刻這一念上,就沒心思管起起伏伏的情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