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6日 星期六

札記-中史-(民國)中國人的二十一世紀?

大陸有個歷史談話性節目說:
  一個偉大的時代(朝代),
  我們研究他醞釀過程,
  其演變次序,必然先是一場大分裂、大混亂,去造就思想蓬勃發展。
  順下而來,一個短期朝代造就的南北中國大一統。
  最後才產生,那個推翻、承襲這短命朝代,
  空前強盛,雄健偌大的國家。

  漢,由諸子百家、思想多元的春秋戰國開始發生,後傾覆十五年的秦而開創。
  唐,從胡漢交融、兼容並蓄的魏晉南北朝萌芽,後消滅君迭傳三代的隋而鼎立。

  漢人,唐人,都是古今中外稱呼中國人的別號,可見其國威昌盛。
  而今日,經歷清末民初,中西文化的折衷並用,又走過中華民國三八年的短祚。
  可預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何等的強盛。

我無言。

2007年1月3日 星期三

札記-外交-校友王建煊興學有感

  台灣有很多非洲邦交小國,早期政府派遣了農耕隊,教導他們栽植美味
的米稻。頭二年,帶領著他們從無至有,從示範栽種到半協助,再到他們熟
悉、學會全程。農耕隊以為可以就此放心歸國,沒想到時隔一年,又飢饉了。
為什麼呢?因為種稻的過程太費勁了,他們乾脆把稻種,煮了吃,再尋求中
華民國援助就好。


  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不能嘲笑他們野蠻無知!也先不論他們是否有上
進心,該考慮的是,為何我們一開始不懂得:人需要教育文化,才懂得規劃
未來,能在同樣價值下溝通,永續經營一個國家,一個經濟伙伴。觀察美國
跟日本,也係屬技術密集的國家,目前給予台灣(比他們國家勞工便宜)代
工,或者部分的技術轉移,他們也從未失去它的主體性。其次,台灣過去從
農業為主的國家,轉型成中小企業為主的國家。這次,不過是再次將台灣的
未來,定位為科技密集的國家,這恐怕是,台灣在國際地位,必然的趨勢。
我們為什麼不學習日本與美國對台灣一樣,深耕一個就近的經濟伙伴,卻只
會批評它,不懂勞資關係,一味野蠻驕橫。


  尤其我感覺到,台灣的政治主導了一切的價值。對岸除了政體,不符合
現今的時代潮流外,其餘的一切:血統人種,文化語言,兩岸是一脈相承的,
而其財經現況等同於二十年前,經濟剛剛起飛的台灣。這比其他的國家,台
灣與大陸合作有諸多的優勢。外國的經濟學者就說過:台灣大陸有著太多的
類似處,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一個地方,能像台灣的技術加上大陸的勞工,如
此契合的經濟伙伴。可惜在台灣,政治正確是唯一的考量,政府也就從不規
劃結盟的配套措施了。


  我相信,台灣現在跟未來,將會在亞太區域,金融的地位上舉足輕重;
而大陸也將是重要成員,台灣與大陸,終究會走向歐盟模式,變成經濟上的
共同體。至於政治,過了數十年,大陸政體民主後,再來商討政治疑難─統
獨議題。至少目前看起來,就不屬於是現在能夠解決的。

2007年1月2日 星期二

中史_(秦朝)《史記》季布

《史記》的季布列傳(註1)在維基(註)已有全文翻譯,我就不重複做了,
這篇是我選列傳裡幾點值得說的,拿出來聊聊。


一.季布的"為氣任俠"。
什麼是任俠?《史記》有<遊俠列傳>,任俠跟遊俠是一樣的嗎?
從網路的這篇文章<司馬遷的俠義觀及其緣由>(註3)裡,
說了從古到今的相關討論,感覺眾說紛紜,不太能下確切的結論!
就好像在定義"何謂正義",一樣的困難。
作者的結論是,
任俠,是「信」的人格特質之形容詞
這個「信」可以是錢穆引用《說文》所說的「任,保也。」(例如藏匿逃犯),
或重承諾,或可信任(不會賣友求榮),或是非分明。
所以,遊俠可為任俠,在<遊俠列傳>(註4)的郭解和劇孟,司馬遷說他們"任俠"。
而遊俠,是「游」的客觀活動狀態
這個"遊",可以是"游閒不定"、或"政治不正確"、或"有前科"的意思。
不過,我覺得不管怎麼說明"任俠"或"遊俠",普遍人們的想像,
仍停留在小說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非法正義、快意恩仇的鮮明模樣。


二.魯地朱家和夏侯嬰(汝陰侯滕公)
季布會解除通緝,是靠魯地朱家和汝陰侯滕公的功勞。

魯地朱家(姓朱,名家),事蹟在<遊俠列傳>有敷陳,
用一句話說這人-"施恩不望報"。季布獲赦,沒向季布索恩情。

夏侯嬰和劉邦,兩人在泗水一起供職時相識,夏侯嬰曾代劉邦頂過罪,
自劉邦反秦,就一路相隨打天下,後來劉邦當皇帝,封夏侯嬰為汝陰侯。
他還有另一個稱號"藤公",是由於夏侯嬰為劉邦駕過車,
由於駕車快速,衝鋒陷陣,作戰勇猛,封於滕縣,才得稱「滕公」。

季布可以免罪,夏侯嬰的遊說很關鍵,
他跟劉邦甚深的革命情感,由他說情,季布不但沒罪,還作官(郎中)。

夏侯嬰有一事功不可沒,就是推薦"韓信",就是胯下之辱的韓信。
許多人都認為,韓信受重用,是因為蕭何,
有名的故事-"蕭何月下追韓信"(註5),和有名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然而,事實上是先夏侯嬰發覺韓信,推薦給蕭何,
蕭何再推薦劉邦,才統一天下,成就漢室大業。


三.犯顏直諫
當匈奴出言輕薄呂后,上將軍樊噲說要帶十萬兵橫掃匈奴,
有人竟不顧呂后的受辱,跟對劉邦有救命之恩(鴻門宴)的樊噲衝,說他該殺!
還引出了白登之圍,最好別說的痛來刺激大家!
這一犯顏這一鬧,讓三個人劉邦、呂后、樊噲很受傷。這人誰阿?
這人就是從前是敵方陣營,曾數度讓劉邦軍隊陷入困境,劉邦恨他恨得癢癢的中郎將季布。

為什麼沒人追究,最後上位者採信他的諫言,乃至此列傳看到最後,季布還壽終正寢。
我想是他的軍事長才和忠誠,使得那一切的一切顯得不重要,
劉邦、呂后、樊噲的仇(註6),便不報了。


四.一諾千金
曹丘生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多次使錢逢迎權貴。(註7)
季布聽說他跟竇長君(漢景帝的舅父)很好,便寫信勸告竇長君說:別跟曹丘生來往。
但曹丘生卻請竇長君寫封信,介紹他去見季布。
竇長君說:「季布不喜歡你,別去吧。」
曹丘生不聽,一定要去,竇長君只好寫了信。
(介紹)信先派人送去,季布一讀,火冒三丈。
後來曹丘生見了季布就說:
「楚國人有句俗話說:『得黃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言』,
 你看,您在梁、楚一帶怎會有這樣好名聲的呢?
 那是因為我念我們是同鄉,到處宣揚您的名聲,但您為什麼這樣瞧不起我呢?」
季布聽了覺得很高興,便好好招待他,住了數月。
這一段,就是成語「一諾千金」的出處。

可是,原文不是"黃金百金"嗎,怎變十倍了?
我忖測,有可能與「一字千金」搞混了。
「一字千金」出自史記《史記》的<呂不韋列傳>,
故事是說:呂不韋招集門客編《呂氏春秋》此部巨作,告竣時他說:
「假如有人可增加或刪除裡面的任何一個字,我就付他千(兩)金。」
足見此書文辭精善,價值奇高。
不過,季布的一諾千金的"諾",肯定跟用詞的精準、優美無關。

老實說,我小時候想不通為什麼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
假如季布說話很啟發人,
人說的"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無上甚深為妙法、百千萬劫遭遇",那絕對價值百金。
又或者像"一字千金",若季布是個談吐不凡,出口成章,這樣也值當百金。
然而,季布偏偏非此兩類人。
憑什麼,人們同時在百金、季布一諾的二選一,要挑後者呢?
一諾不就是一個答應,有那麼高的價嗎?
例如,有人對季布說:「給我一金。」
季布答:「沒問題。」
這一聲答應,僅值百金的百分之一阿!


古人說:「人言為信」,這可不是教怎麼寫字(信就是一個人,加一個言),
而是人開口,就要講"信"。我覺得"人言為信",至少包括三種意涵。
第一種是信言不美的"誠實不欺"
人說:千金易得,真心難求。
換句話說,找一個對你真誠不說謊的人,可比取得千兩黃金難多了。
就像前面提的,季布敢在群情激憤,直腸子地跟呂后講不好聽的實話,
這份直誠省下軍費,免去無謂的人倦馬疲。

第二種是"權威"。
仍引用同一段,當季布說,漢朝打不過匈奴,大家都默然。
正因為他的軍事專業是當代"權威",有百金價值,才使所有人信服。
說起來,真得說話有這等真誠加權威,才有此作用。

第三種是說到做到的"信譽"。
清朝有本書叫《初刻拍案驚奇》(三言二拍之一),
書中有段話:「一言已定,千金不移」,意指:
我既然答應你,就算有人捧著千金要我改變承諾,我也決不食言。
這很迂曲地說"信用無價",而且詞彙用的,恰是"千金"。
雖然這不是「一諾千金」的典故來源,但我覺得這最意近於現說的「一諾千金」。
我相信季布會是個講信用的人,只不過,這列傳沒著墨而已。
總歸來說,若是要我說明『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
我不會只是白話文翻一翻,會對這三種意涵,多說幾句吧。


--------------------------------
更新時間:2017.09.08
--------------------------------
註1:《史記》列傳40:的季布傳(原文)

註2:維基百科:季布:生平

註3:司馬遷的俠義觀及其緣由

註4:《史記》列傳64:的季布傳(原文)

註5:圖片來源

註6:匈奴問題,最後靠婁敬(婁音ㄌㄡˊ,劉邦賜姓劉,故又名劉敬)獻的"和親"策,
讓漢朝得暫時的和平。(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也用這招)

註7:維基文庫:史記三家註
楚人曹丘生,辯士,數招權顧金錢。
 ◇集解孟康曰:「招,求也。以金錢事權貴,而求得其形勢以自炫燿也。」
 文穎曰:「事權貴也。與通勢,以其所有辜較,請託金錢以自顧。」
 ○索隱義如孟康、文穎所說。辜較音姑角。
 □正義言曹丘生依倚貴人,用權勢屬請,數求他人。顧錢,賞金錢也。
 §顧字,我讀另一個版本註解,寫:顧,古"雇"。意思相同,拿錢叫人辦事§
事貴人趙同等,
 集解徐廣曰:「漢書作『趙談』,司馬遷以其父名談,故改之。」
與竇長君善。季布聞之,寄書諫竇長君曰:「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
及曹丘生歸,欲得書請季布。
 ◇集解張晏曰:「欲使竇長君為介於布,請見。」
 §對於"長者",我有疑惑,意思是曹丘生的年紀比竇長君大嗎?
  季布這才說,曹沒有長者之風,行為不足以成為表率。
  過去的歷史,家中都是年幼向年長學習,子弟效法父兄,
  長者一定持有好的做人風範。§
  其次,
竇長君曰:「季將軍不說足下,足下無往。」固請書,遂行。
使人先發書,季布果大怒,待曹丘。
 §看似不能直接辦訪,要有中間介紹人§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
「楚人諺曰『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梁楚間哉?
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揚足下之名於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季布乃大說,引入,留數月,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聞者,曹丘揚之也。

2007年1月1日 星期一

中國人物_史記上的有若(孔子弟子)

我從史記上擷錄一段有若的生平。
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

他日,弟子進問曰:「昔夫子當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
弟子問曰:『 夫子何以知之?』
夫子曰:『詩不云乎?「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畢乎?』
他日,月宿畢,竟不雨。

商瞿年長無子,其母為取室。孔子使之齊,瞿母請之。
孔子曰:『無憂,瞿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子。』
已而果然。問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無以應。
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描述三件事,
1。有若長得像孔子,被後來弟子當作孔子侍奉。
2。推測錯誤。貌似有若逞能回答才會丟醜。
3。有若,無法答學生問。


----
我大致重點式翻成白話,並說明我的想法。
1。
白話:
 孔子過世,弟子思慕他,
 有若長得像孔子,弟子因而敬拜有若為師,如孔子生時侍奉他。

根據wiki,相似的劇情,出現在孟子的滕文公上,
 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彊曾子。
 曾子曰:『 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白話是:
 有一天,子夏,子張,子由三個人因為有若像孔子,就把他當孔子尊待。
 還強迫曾子隨著做,
 曾子說:不可以,就算子若的品德,當成如衣服,努力的洗了,猛力的曬,
     再怎麼樣潔白,都無法達到孔夫子的白璧無瑕。
(周曆以現在農曆的十一月為一月,所以當時的春天,其實是我們的冬天,
 他們的夏天是我們的春天,他們秋天的太陽,就變我們現在夏天炙熱的太陽)


我高中國文老師曾教過我們「尸」的字義。
(古代風俗,請一活人代表死者受祭)
我認為,這裡應該要解釋成,那三人請有若當尸才對。
理由是:孟子提到此,上文是談子貢為孔子守孝,祭祀等事,
接著才講「欲以所事孔子事之」,足可證明"請有若當尸"。

然而,針對此事,曾子不以為然,覺得他不夠格。
曾子的"就算是假戲,也不讓有若做",
突顯學生對老師景仰的那份固執,絲毫不讓別人破壞老師形象。
(也可能曾子覺得尸,不符合禮制)


2&3
第二段的白話大意是:
 弟子問有若,孔子當時怎麼知道會下雨,命弟子帶雨具。
 有若引詩經上的話:月亮接近畢宿星,就會有滂沱大雨。
 後來有一天,發生相同月相,卻沒下雨。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有若說錯了。

而第3段白話的大概,則是
 孔子預測商瞿有五小孩,應驗了。
 為何會這樣,有若說不出個道理來。
 而被弟子尊稱一句「有老師」躲開吧,那不是你的座位。
蠻酸的。由此可知,司馬遷對有若的評價不高,用兩事糗他。

網路上,
我看見有人直言,有若狂悖,竟敢扮起老師來!
我則認為沒那麼嚴重,
有若只不過是尸,不需要拿孔子的標準衡量他。
論語中,有若(有子)的話,
和禮記檀弓,他提的「喪,不欲速貧;死,不欲速朽」,
很符合孔子的心思。

有若不是那麼糟糕的人吧!

2006年12月26日 星期二

札記-兩性-良禽擇木而居、蔦蘿施喬松

先前我一個朋友HA先生,
跟我說:
「他喜歡的那女生,
 無論他怎麼主動慇勤關懷,對方始終無動於衷。」
而且我這朋友相信她已經懂他心意,為何見面或網路連個招呼都吝惜。


記得有個故事,不知是哪個朝代,內容跟曲突徙薪相近,結果與其不同。
戰國時期,有一戶人家,他家的圍牆某隅頹壞了。
附近的鄰居,好心叮嚀:
「你家的牆某處崩倒了,速速修葺,免遭賊偷。」
如此說了兩三回,這戶人家可能忙,置若罔聞,鄰人就不再提了。

沒多久,這戶人家的親戚拜訪,
「親戚有個孩童,於進門前,也看到那牆,說:
你家的牆某處崩倒了,快快修修,免遭賊偷。」

事情湊巧的像故意安排,當晚就遭賊偷了。
這戶人家誇讚了那小兒的聰穎,卻打量鄰人的嫌疑。


知道嗎?喜歡是很主觀的。
你本來就可以付出,那是你心甘情願,沒人勉強你。
可是愛情,你可以自己作夢,讓自己開心,
但不可以強迫人與你一起幻想。

人家沒告你騷擾,就應該竊喜了。
有時候,好心倒做了驢肝肺,這你最好去習慣。
要懂得去珍惜緣分,知足一些。
感情勉強不來的,就算在一起好不好都很難說,哈哈,真的。

你說你不相信前世來生,那只是古代騙術的安慰。
(來世對方會還感情債之流的言論)
那也別相信,感情,這非理性的東西,
癡情付出,早晚定有回饋,此等安慰你心靈的話語。

不如,多想想良禽擇木而居、蔦蘿施喬松的道理。

札記-政治-人和

中國唯一次的變法成功,是商鞅。
這次所形成的政體,是歷經兩千年中國的專制。
專制,以今日的是非觀之,迂腐過時。
乃至以現之時論談及達成手法、秦王朝治民方式,不見得可取。
成功的確不代表永恆真理。
只不過當時商鞅抓到全秦國都關心的事、人和關鍵:富國強兵。
因此全秦國上下無異議地這樣作,這樣成事。
(最關鍵的,秦孝公支持他)


王安石的變法,史稱其失敗。
他才下野,轉眼間,司馬光方才執政,新法全數取消。
王安石因而感慨說:這裡頭不是盡屬失策,何以全盤否認?
沒法子,王安石累積太多人和的反動力,
司馬光就是不喜歡王安石,失敗直接歸為邪僻。
此刻彷彿,我嗅到了王安石之悲。


成功不代表做了對的真理,失敗不代表做了錯的舉措。
成功失敗與真理邪僻兩事,不可以討論等號不等號問題。
成敗,是要從人和上去謀共識的。
若王安石能做到人和,多一點祥和(共識),少一些鋒刃,將離合理不遠。

並且,單有共識也不見得對(人和是最基本條件而已)。
如同墨子有言:
「為什麼一個人殺人是錯的,而軍隊戰陳殲敵無數卻是對的。」
就因為共識殺人,死刑犯伏誅也據此。
而我站在佛教的角度,期望不殺人(和平)能達成共識。

2006年12月25日 星期一

札記-哲思-為生活而釣魚,為釣魚而生活

網路上有個故事說:
一個美國人去度假釣魚,
在湖邊遇到同來的一對墨西哥籍父子,而那個父親是個釣魚高手。

美國人:哇,你釣魚技術真好,你是從事與捕魚有關的工作嗎?
墨西哥人:不是,我只是待我孩子來玩,調到的魚拿回家烹調。
美國人:我要是你的話,我會善用這樣長才,補更多的魚賺大筆的錢。
墨西哥人:賺大筆的錢?
美國人:對阿,我首先轉一筆小錢,然後買更好的設備來網魚,
    或者說,可以的話,就買艘船出航捕。
墨西哥人:喔?然後呢?
美國人:然後,再撈一筆錢,成立魚罐頭公司,使生產制式規模化。
    營利成長,營業跨大,營利成長,營業跨大,營利成長,營業跨大。
    等一切進入軌道,我就能坐享其成,不用工作而不愁吃穿。
墨西哥人:那不就沒事幹,不無聊嗎?
美國人:不會阿,你可以做你喜歡的休閒活動。
    對了,你最喜歡的休閒是啥?
墨西哥人:我喜歡帶著孩子去釣魚。
美國人:就是這樣,當那個時候,你就可以無憂無慮地帶著兒孫釣魚。
墨西哥人:那不就跟我現在一樣嗎?對我而言,沒什麼差別。

墨西哥人笑笑就離開了。

我相信每個故事,給每個人都有不同寓意。
而這個故事,讓人感覺到,不需要多求妄用,知足即是。
這不是說失去積極,而是懂得積極去經營生活的情趣,對自己好點。

我不否認,
有些人以工作為樂(追求的不是金錢上的成就),有些以賺錢為樂。
永無止盡的追求,才是他們活著的目的。

但是何苦用否定的方式,再三力勸這類人?
只需說:弦緊而易斷,偶爾輕鬆一下,你才能獲得更多的獲得。
聞過人說:「儒家並不能代表整個中華文化,得加上道家想法去柔和他。」
此話說得好!這才是一個整體中國人生觀該有的想法。
(同時,我也強調:不可以不及孔孟,太過老莊)。

2006年12月24日 星期日

札記-政治-中國四大美人

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
無非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
古來一向是才子佳人,英雄配美人,
能配得上這四個美女的男人,
都在當時於政治(軍事)上風雲叱吒之人物。


但是我相信,比她們四個美的,歷代民間更有甚者,比比皆是。
就如同現在,台灣螢光幕上的明星佳麗,光鮮亮麗實謂是當代一秀。
而晚上,在台北的流行服飾街頭一佇,不久便知十步之內必有芳草。


為何只舉這四個人呢?
我覺得,原因出在他們的良人身上,英雄能娶美人。
所謂:
大丈夫一日不可無權,小丈夫一日不可無財。
有權力,有財力的男人,
出門後擁前呼,稍稍舉手投足皆引人目光,
阿諛奉承必及他的眷屬。

我相信四大美人一定有相當水準的娟麗,
若無婚配給當權當勢的男人,
將會如琵琶行的女主角默默無聞,直到真有白樂天發現她。

我也相信歷史上大小喬之所以有名,理由也同如四大美女一樣。
今日狀況,不復已往,由商業經濟考量,來創造新一代的尤物風靡氣象。

2006年12月23日 星期六

札記-文學-作者自殺,豈折煞其作品光芒

前些日子,看到新聞報導一位兩性作家自殺的訊息。
我搞不懂這是新聞專業還是新聞自由?
新聞台借題發揮,把近年自殺的作家,作歸納報導。
那個發人深省的新聞結論是說:
  當作家的人,感官都比普通人靈敏多多,多多愁傷。
  所以心思過於纖細,略嫌神經質了,
  就這樣推自個接軌死亡、殞身滅命。

其實它所言並無不假,但於身歿未久,口批此言,損德了點。


尤其我在意,它內容提到的一段話:
  〝該作家都以樂觀正面來撰文,奈何卻悖逆己言,結果自己。〞
我不知他這樣說是反諷呢,還是究竟居心何在?
若要責詈死者,人死已矣,它怎忍無存惋惜、憐憫之心而譏諷。
若要否定死者文章,推翻其價值,也實是無稽。
例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也是一篇奮戰不懈的文章,而作者呢?
有人會因而說老人與海,失為一篇好文章嗎?

相對的,文中人物與現實作者不一的還有,
少年維特的煩惱,文內主角自殺了,作者卻昇華了(沒自殺)。
中國的紅樓夢,主角出家了,撰者並無出家。
這些也不是好作品嗎?

如果你又說:
原來所謂的好作品、好文章,作者得文章內另闢自己一條路途。
這又錯了,多少忠烈之士,人如其文,從容赴義,不勝枚舉。

是故,好文章要從作者的言行合一來出發,
這並無理論所本,並無規矩可引。

我覺得,文章是種綜合感性、理性的宣達、發表,雖說是作者所親造,
評論其好壞,得與作者分離,
就文章論文章,從文學角度,及社會文化貢獻,
更進一步,則從社會國家等大義來觀察。


除此之外,
我認為,作家的心思縝密是本就該有的火侯,別一味想成那是病態。
就如同人說的:詩人住在瘋人院旁邊。
這說明詩人就在捕捉剎那的美好,
而寫文章靈感的稍縱即逝,是所有寫文章的人所遍知。
就像唐朝李賀,出門就背著袋,隨時把他路上的靈光一現,抄錄下來。
人家說他三十七歲的早逝,歸咎於這樣的用腦過度。
那一種害怕一不小心失去千古佳句,連命都顧不上的瘋狂,對他又如何置評價值呢?

我基於尊重生命,雖不同意他草率行為,但這不等於,其文章就判為敝屣。

2006年12月22日 星期五

札記-古文-易經占卜之源頭

有時候,在書店或圖書館,我會刻意去找國學基礎的書籍看看。
我蠻好奇,一個沒有基礎的人,作者是怎麼跟他溝通。
記得,元相博羅向問文天祥話的時候,
文天祥回答內容提過:一部十七史,不知從何說起。
一個沒有文學底子的人,作者是怎麼交代文學源頭的呢?

無心插柳柳成陰,我就這樣看到某本書,聽聞作者談到占卜的起源。
我猶不知如何證明是對是錯,目前我是選擇相信。


於此,我用我的話,試圖表達一下他的說法:
現今我們可以發現最早的文字,名甲骨文,為三代中的商朝文字。
根據文字構造,算是已經發展很成熟的狀態。
在他更之前的雛型、太古之前的字,仍未有具體的發現。

我們推測人類,無文字狀態,應該是用結繩記事等簡易方式。
依據這想法,我們可以推測,
文字的源起,應該用書寫簡單的符號作開頭,怎能難到哪?
是故,第一個就會想到易經上八個卦相,以及爻。
而如何用呢?
猜測他們運用八個卦相,方便記憶他們的周圍環境。
進而,運用八個卦相,推演出,六十四種變化(文字)。

時間推進向前,人的心思更加繁細,文字也就不敷使用,
如此,就會出現一字多義的狀態。


不期然的某機會,本來作為路邊的圖案。
在不該出現地方出現,在那個科學不昌明的時代,
人們心想那是神的旨意。
易經的文字變成神與人(巫覡)溝通的工具。
(例如在某地方看到艮卦,原本是刻在樹上當作路標,
 告訴你這條路的盡頭是座山,
 外地來的人,分不出人為或天然,
 以為上天告訴他,要停止不前,
 內心獲得某方面的暗示,靈驗在他的生活上。

就這樣交互的影響,易經上的文字,
不知道文字符號的意思,去作為占卜結果的說明﹔
還是占卜結果的說明,去影響文字符號的意思。
於是這樣的一本書,在中國出現了。

2006年12月20日 星期三

札記-表達-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一,引言

我從前的想法,
能用一句話交代,就不需要用十句講﹔
能用十句話表達,就不需要用百句說﹔
這是一個人該有表達的能力。
但現在想起當時的我,
實在過分地強調簡單扼要,卻忽略讓人明白最重要。


二,具體與說明,兩個基本問題
我從網路文章得知,
印度教育出來的工程師,為什麼邏輯表達的能力很強。
根源於他們的考試,從來沒有選擇題,跟是非題。
自小到大,一直訓練他們用自己的話,去詳細陳述他們想說的。
我非常認同這種教法,
雖然一開頭非常辛苦,但是它卻能裨益深遠的。

我小時候也遭過這樣的困難,
我知道問題來自兩層,
一,根本不曉得如何形成具體的想法
二,知道具體的想法,我要怎麼表達


第一個,我建議,
可以善用樹狀圖(心智圖)或者圖表
輔助形成自己的思想結構,將它具體化。
並多多練習,將會幫助你一次比一次漸入佳境。
而且我的經驗,樹狀圖與圖表是最能提綱挈領的方式。


第二個,則要看場合視對象來決定用字遣辭
(附帶強調,多用理性,少用感性用詞去陳述,不用低俗話博感情)。
重點是,要用對方的語言,先以明確清晰為目標,再漸求簡潔有力。
什麼叫做對方的語言?簡單說,就是講符合對方知識背景能理解的話。

如果是你認識的人,這好掌握。
但倘若是不認識的人,就預設對方是國中生,或國小五年級程度吧。
其次會有的疑惑是:廣詳則容易紊亂,簡要則容易不清晰,該如何拿捏?

我想,一開始就講細節,最可能使人一頭霧水。
建議可以先試著簡述要點,然後再講詳細的細節部分。
如條列式的要點,再一一具體而微。
而當對方了解時(你也感受到對方懂了),便可以隨時中途停下。
進入下個議題,或結束。


三,簡要。要言不煩是目標,但別人不懂則罔然
寫文章、說明事情,最重要的讓他人懂,而不在於字數多寡。
我從前認為簡潔最重要、寫文言文最美,後來略嫌他曲高和寡了。
因為作文之高超的標準不能是,
寫文言文勝白話文!而是閱讀的人,懂不懂你意思!
用過於簡潔的文,寫給他人,讓他看不懂而誤解,那就失去意義了。

我認為,真正的要言不煩,要像四字成語。它就好用在,多數人知道它的意思。
愛因斯坦曾說過:「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換言之,準確而精要,是我們的目標。
而更加臻至的文章,則求能引人共鳴之文,促發他人盎然興趣。


四,說廣說略,縮放自如
再者,有人常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學問能一以貫之,是的,的確是這樣。
如同儒家可以收攝為兩字:仁恕。這是由廣而略。
但是還必須要能再由略而廣,才有資格說,能反其約吧!

札記-文學-文章的題解

從前偶然的一次機會,
一個小我將近十歲的小弟弟(笑莫問),
問我怎麼樣看賞析一篇文章,
我跟他說:
我一開始,先從抄寫文章開始,
由於我在高中時代真的看不懂文言文,
我惟獨用一步一腳步的方法,
去了解他的文句,他表達的方法。。。。
這或許是:讀之千遍,其義自見。的傳統看法吧!

他說:
  他也會抄書,他也同感這就是最基本的方法。

我說:
  我沒有特殊的想法,
  一樣是題解,作者,段義,註解(單字或單辭)。

  題解,原本是說,文題的解釋。
  其實就是,整篇文章大意是什麼,
  我們學的國文,而不是國語。
  以這個觀點,在乎的不是隻字片語,
  依義不依語的整體的呈現,斷不能見樹不見林。

  作者,最重要的是要描述,他是什麼背景的人,
  他在什麼情況下寫出來的文章,
  通常,某個時代,文章有共通性,這也能算是時代的產物。
  透過對作者的了解,可以比較或旁通,
  其他作者同一時代的作品。

  段義,重視的是文章的架構,表達的方式。
  與題解的不同,就是題解重視,想表達什麼(思想)。
  至於說,文章的架構,即是修辭學的發揮,用字遣辭的善玅。
  若說題解是思想部分,則段義就是文學部分,
  我就是作如此的思維。

  最後,單字與單辭,所謂構成段義的元素。
  除了多識多學些字辭,著眼點在於記住名句。
  像岳陽樓記,最能代表他的名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我說的即是一篇文章精神之所在,點龍畫睛之處。
  以詩言之,即是詩眼。
  一般而言,這句話會回饋到題解上說,
  所以,只要有題解,別怕找不到這句話。


我在佛教裡面也得到類似的啟示,天台宗有五重玄義。
法師說:原本的講經,只要講完五重玄義,經就算講完了。
我想就是題解,作者部分,及經典名句。
法師也說:不需要整部背,只要記住"經典文句(精華文句)"即可。

分析文章,或許可以用其他方式,
例如:詞章,義理,考據,經濟。
四個角度去分析文章,也是一種好方法。


我是因為看到幾本書的序言(跋),或者說是的題解。
果然在該書閱讀上,達到快速進入狀況的效果,
才想起這一件往事。

札記-哲思-我對時間的看法

我常常會去思考,對時間的感覺。

時間不純屬於物質層面,也不純屬於精神層面。
他是一種附屬在無常變化作用的反應。
換句話說,因為有事物的變化,才帶動時間的效應。

以歷史角度來說,
假如沒有事情發生,將看不出來時間的變化。
一個人假如一整天沒做什麼好,那天將不象徵什麼,如同消失。

以生理變化來看,
假如沒有細胞的變化、人會老化,將不能襯托時間的流轉。

所以,事件為主,時間為輔。
歷史都以事情的一件件為單位,或者需要更細膩深入,
皆是藉助時間幫忙標的發生的先後,精緻呈現。

因此對時間的感受,就是對經歷事件(無常)的感動。
人真的像是,事非經過不知難,是優是劣都要親自走一遭才知道。
同理可知,若非有歷經滄桑的厭倦,
或還有很多願望沒達成(不捨無常敗壞),
人對時間,是不會有所計較的。
世間事,一向在一念之間,時光只是附屬在對件件事的一念念而已。

2006年12月19日 星期二

札記-風俗-吃怪肉

我們都知道大陸人什麼都敢吃,
我妹的老師剛到天津的隔天,
他朋友招待他早餐,說:吃鼠肉麵好不好?
他一臉愕然,
朋友就問:不習慣阿?那貓肉粥呢?

尤其是廣東人,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游的,
沒毒的就吃,狗肉貓肉鼠肉在平常也不過了。

偏偏外國人看不慣,
認為狗貓是寵物,是拿來疼愛的。
用動物保護協會,等各式各樣的名義,來提出抗議及警告。
同理心態,為何同樣是動物的豬牛,
就不值得疼愛,得供他們食啖。


這還是不同世界對動物的價值觀、生命觀不同。
何必把自己的價值觀強押到別人頭上,
中國大陸,現期是否適合自由民主,
別的國家怎能看出道理來呢?會比現在妥當嗎?
扯遠了,回歸到飲食問題,
我認為,不管是為了要得到什麼結果,採取不吃肉或少吃肉,
好處是比較多的,至少對健康是好的。

札記-哲思-價值定位的不同

讀書會不知不覺已經八次了。
對我,這是很特別的經驗,並且能夠持續那麼長,算是相當難得了。
如果說,再考慮上佛教的說法,
現處末法時代,就該感謝,自己有如此特殊的因緣。
(事實上,末法時代應解釋成憂患意識)


我猜想,多數世俗人,一定覺得我這樣辛苦是沒有價值的。
沒辦法,人的價值觀順位很難謀合,除了犯罪的事,無熟優熟劣,彼此尊重就是。

就像有個師父,他很介意,佛菩薩像的瓷器品,單是為了好看而放在櫥窗內。
他見到,每會勸該人,應該如佛在的,將佛菩薩供起來。
我想我的觀點,跟他是類似的。
佛菩薩的像,有人當作是藝術上的價值。
在佛教徒,我想景仰的價值,最好不要只在相好莊嚴上。

我了解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我無意去破壞人心裡最有價值的價值,
千萬別當成我在指責佛教徒的不當,我只是默默的希望。


最近,我就曾發生這類的錯誤...
某年某月某天,我問有個不是基督教的朋友,
她為什麼掛十字架項鍊。她答我:「為了搭配衣服。」

在另個某次機會,
另人跟我說:「為什麼掛護身符,求保佑嗎?」
我開玩笑地跟他說:
「我沒求幫忙,只要能鬼神不擾就好。
 這護身符不美觀,所以很實質的意義就這樣。
 不像有人把十字架當飾品。」
他答:「不懂(基督教)別亂說。」
我意識到,說錯話了。

又忘記到學長有跟我說,有三種事別聊:「政治立場,宗教,家庭。」
因為,價值觀的說明,很難控制,
會不會跟對方產生對立,要小心地察言觀色才是。


附帶而言,但也不定然是言語衝突,身體衝撞,也可能是發生笑話。
如這次去菲律賓,同事說要打靶找不到租槍地方,
警衛說:
「要去的時候,他會幫忙找警察,警察會租槍給你。」
在台灣,有人敢跟警察租槍嗎?菲律賓的必然,我們哂然。

2006年12月15日 星期五

札記-教育-值得台灣父母學習?

有一篇網文的標題:值得台灣的父母可以學習!
誘發了我的好奇心。
結果我看內容,大約是說:
 一個台灣人,去到北歐國家教授的家作客,
 看到教授可愛的小女兒,長得很俊,誇了兩句,
 這舉動觸怒了教授。
 教授說:
  「你可以因為她的禮貌、笑容而讚賞,勿以根據她的姿容而誇獎。
   這將錯導她的價值觀,以為美醜是衡量人的標準。」
 那台灣人從諫如流,跟那小女孩道歉,並稱讚了她的禮貌。


我想,這惟能說明,那台灣人不懂入境隨俗、入門問諱。
無法決斷,台灣人或者北歐人孰是孰非。


我瞭解北歐教授的想法,強調的是國民道德之必然。
而歐美國家風景區,
之能夠維持夢幻之童話美境,即拜賜於當地、當國居民富公德。
這十分令人認同,同時值得稱揚。
如同佛教所倡:
「一個之所以尊貴,在於他的言行,並不是來自他的血統、地位、諸等」。
當然,也不包含長相。


然而,台灣人的想法是,見人三分情,與人為善。
見面的開頭總是噓寒問暖,美讚幾句,
對台灣人而言,這是禮貌的開場。
若以比喻來說,那就好像包裝紙,跟送的禮物關聯性甚小,
可是就是要有這一層,顯示很基本的人情味。

而更深層的思考,
則是中國價值觀:「多一層禮儀,會避免(緩和)情緒的極端。」
四書中的『大學』講:「有事不敢不勉,有餘而不敢盡。」
不敢盡的意思是說,
不要把心裡的感受掏盡,搞不好那不過是一時愛、恨衝動。
總要留點餘地給自己、他人,這是種人禮、厚道。
因此,這一層的禮貌,有著迴旋的空間。
(不願產生愛之令其生,惡之令其死的狀況)
還有一句話,「點到為止」,同樣道理。


在國外的價值觀裡,有句話說:
「我不認同你的言論,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中國人想用「禮」去保有的(談不上誓死捍衛),
就是這一份最基本的人晴味。


剛剛談「說話的人」,現在是談一下「聽話的人」(在台灣)的禮貌態度。
簡單說:那是一種「相由心生」的價值觀論調。
一個心地光明的人,將無入而不自得,看任何事情皆當美好。
以此論之,當他看每個人,
都是美好的,可愛的,能知的優點,都會美言幾句。
這也是種與人為善的表現,本該要懷著隨喜的心去看待。

是故,同一件事發生在台灣社會,善良的父親就會跟女兒說:
「他心美,才稱你美,你要學習他,那種即之也溫,常保悠然自適。
妳將能如他一樣,眼及之境處處歡喜。」


畢竟,美醜不是一種罪惡,也不是唯一的標準,
倘若怕扭曲價值觀,而拒絕說美醜問題,有些因咽廢食了。
再說,劈頭就指責別人錯,恐怕於台灣人的情理上,不得體。
(或許用更委婉的方式,例如說:
 「誇讚孩子的言行, 
  讓她瞭解什麼是對人最有價值的,會不會比較妥當些呢?」)

札記-溝通-集思廣益:先前提,後私見(先同後異)

昨天看某本書,裡說某位管理學大師。
當他作經理人,聚集各部門主管,共同商談公司策略的時候,
若會議上,沒有經歷,異議、激辯等場面,
使他覺得會議裡人人有參與感,則這個決策,隔日必將再次開會討論。

換句話說,他認為:
「一個開會很流暢,很快就全體贊成的決策。
 意味著,會議上的人就是一付事不關己,不加思索的心態,
 這是沒有責任的表現。」


我記得在春秋時代也有類似的故事,
國君問唯一反對的臣子說:「為什麼所有人都贊成,惟獨你反對。」
臣子說:
「所有人都贊成,無一人反對。難道不令人覺得奇怪嗎?
 因此,我才反對的。」

無獨有偶,論語裡也有類似的義理。
其大意是說:
「做人不能成鄉愿,
 要作到好人喜歡你,壞人討厭你,而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你。」(註1)
同理,以現今民選的領導人,會出現九十以上的贊成,恐怕該國是非民主國度。

我想,那位管理學大師的目的,
就是要每個人,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所謂集思廣益,多一人多一份力量的效果,
不然隨聲附和,好像多了一份必然,也多了一份可能的失敗。


這又讓我想到另外一件事,
我國小老師,於作文課上,出完題目後,就不多說啥了,
有些同學(例如我),
腸枯思竭依舊莫知如何下筆,問老師說:
「老師,可否給些提示、給個方向,讓我們知道怎麼寫。」
老師答說:
「如果我給你範文,或者約略的大綱,
 我可預見你們先入為主,千篇一律的文章,
 你們將在我思維的八股下,畫地自限。」
但是老師顧慮到學生(我們)的難處,最終還是指導了方向。

我是個不會獨自創作的人,很遺憾的,不能達到老師說的那樣。
我做什麼事,總是希望有前人的範例,可以參考,可以模仿。
就像書法,總是先學楷書,才會日後發展獨自特色的字體。
想法也是,我每每是先確定基本面,立足點是什麼,
再去想什麼是青出於藍的、別出心裁的、更勝一籌的。


再回到最原先,管理大師所主持的會議。
我想補充的是,沒有激烈口諍、意見交鋒,不見得是壞事。
得看討論的議題,比如對〝現況評估(數據)〞,〝欲解決的問題〞。
(不可以連前提都質疑,否則無法討論下去)
集思廣益前,
唯有所有人已建立好的基本共識、前提,才能立足於上來討論創意。
不然,毫無交集地在無意義的爭辯(實際狀況迷迷糊糊),
或脫離現實在天馬行空,
大夥踴躍發言,忙乎熱鬧,為說話而說話,倒成了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
註1:
子貢問曰 : 「鄉人皆好之 ,何如?」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 曰 : 「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2006年12月13日 星期三

札記-讀書-網路找書

現在最熱門的外文小說,很多都可以在大陸網站看到。
是否跟台灣的版本一字不差,我並不清楚。

就以篇幅來說:歷史學家這本小說,共五百多頁。
而大陸網站,我算一下頁數,好像不滿這個字數,
由於我沒去閱讀,我也不敢太武斷,必然是這樣。

若以發心來說,
為了利益廣泛的讀者,而傷害到書商,是對是錯?
我是受利益的一方,莫能置喙,哈哈。
我是偏向建議,圖書館式的借閱,
看書,眼睛也不會那麼累而節省資源。

還發生個插曲,
大陸某個網站,我看到,有歷史學家的有聲書,
興沖沖地下載,當完檔的時候才發現,德文發音,
只能付之一嘆了。

札記-讀書-看書放鬆

我看的書通常都是思維性很強烈的,
需要花很多心思以及技巧,直使我深覺非常疲憊,
縱然說我是個好讀書的人,
在下班之後,去讀這一類書籍,
原本看似一星期可讀完的一本書,
就會是剛開始勇猛,後繼無力賡續以終。

我問我同學,有沒有比較輕鬆的書籍,
他說小說不錯。
也對,很多思維跟技巧,一樣可以在事情上表現,
即使是很虛幻的故事,也是種思維的放寬,
書的質感很厚,讓我覺得值得買,但我也不見得全盤吸收。
讀書也是種放鬆,不一隅於理性嚴謹,我如此思之。

2006年12月7日 星期四

札記-占卜-八字的原則

實用為主。
對於八字部分,理論與實用。我只看實用篇,
例如電視冷氣,我不問他是怎麼製造,用哪些定理,
我只關心,操作手冊的部分,我會開關等動作就好。
八字而言,計算方式,就是兩角度(星宮同參)下,使用六種計算。


能判斷哪些事件:富貴,六親,身心(三種結論)。
富貴:什麼時間點,賺錢,陞官,事業順利。
六親:姻緣、生育為主,父母兄弟其他眷屬次之。
身心:以身體狀況的負面為主,其次講性情(這一方面資料很少)。


重(本)質不重量,重結果不重過程。
八字看到的是至高點,跟至低點。其他時段則用比較方式來判斷。
所以算命的人看到的是三種(富貴,六親,身心)起伏的線。
例如說:我知道甲於95年是這幾年財運的至高點,96年則否,
於是我就說,95年好,96年比95年差。
或許其中有很多的震盪,
但我知道從95年到96年的時間過程中,最高點一定在95年產生。
是賺多少,我不知道,因為重質不重量。
好比,第一名跟第二名關係一樣,
我不知道第一名幾分,第二名幾分,贏一分也是贏,贏一百分也是贏。

再問因為什麼賺錢,我也不知道,八字原本就是單純給結論。
簡單地說,八字的目的就是追尋結論。
現在社會如此的複雜,光行業的頭銜就千差萬別,
你用五行統攝,根本是綆短汲深。
光是電子業,有人說是水,因為電流會流動,
有人說是金,因為都是金屬,也有人說是火,因為電會發熱發光。
試問,要模糊在推測這種種選項呢(還不見得準),還是單純給個結論?

2006年11月19日 星期日

札記-讀書-小品文

這星期回家,拿了我最喜歡的小品文。

兵家說:勝負在將,不在兵之多寡;兵在精而不在多。
在文章來說,就是文章精練層度,
以及那種行家一開口便知有沒有,那般一針見血。

抱歉,我喜歡的小品文節奏,
不像格言成語,沒有速戰速決的緊湊~
談笑用兵!像!像了!嗚?又或許不像!?
反正它似乎比較像我所求。

我尋覓著如棉被般一種柔軟,裹著後勁的溫暖。
喜歡輕鬆的談話,不硬梆梆。
歡愉言之有物,如茶能回甘,不空蕩蕩。
樂見一文章一主題,不膩格格。

  魏晉文風浮靡,能形容一顆石頭,字辭窮妙極巧。
  陶淵明脫穎而出,清雅!
  唐宋八家文起八代,載道! 
  朱泗水說:求真理如掘土一樣,道理在最上層,別再往下鏟。
  換言之,鑽牛角尖了是沒意義的。單純!

相對而言,當你有所主張,而文章與話卻不知用什麼開頭,
老師說:就講故事吧,所有人都愛聽故事。
去吧!就從......
別開門見山,格言和道理,就是人生的鑰匙一樣。
被帶動的人(聽你發表的人),
只會為了打開人生關卡去找鑰匙,不會拿著鑰匙找門。

2006年11月17日 星期五

札記-邏輯-無解的對答?

甲:怎麼樣才能像魚一樣自由自在
乙:重點不是魚,而是自由自在
甲:那怎麼樣才能自由自在
乙:那就像魚一樣


我蠻想搞懂,他們想表達啥?

2006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札記-占卜-八字開頭篇

我想把子平八字裡面所透露出來的思想,說明出來。
把類別定成紫色,主因是這是孔子最厭惡的顏色。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大學時代,我看到算命社,引「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作為孔子也強調要知道自己命運如何的說辭。
那麼他們為什麼不用: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乾脆就該解釋成孔子很少說算命的事呢?
當然,這兩句都是錯解孔子的意思,

命:是指天地間的道理,這裡不是純理則學,而是說倫理學。
規定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當時代來說,就是禮。
而其目標,就如同「禮為用,和為貴」一樣,
就是:重視實踐,以達到人類社會的互助和諧。

我站在儒家的角度,不認為算命是儒家的正宗,
可算是中華文化的異數,但與儒家要有所區別,是故我用紫色象徵。

2006年11月14日 星期二

札記-兩性-外表才華性情

今天跟朋友聊到,另一個朋友男女之間感情的事。
其言談之重點是:女生看男生著重先後為,
先是外表,內涵次之,溫柔又次之。
(我的解讀是:外表,才華,相處性情。)

我的想法也很簡單,
男女感情,感性訴求居先(要先看順眼),
而且通常是愛之令其生,惡之令其死,
想把偉大的道理帶進來,門都沒有。
很多事,都是先決定結論,再想好說法及過程。

我也認同他所說的,有好的外表跟內涵,容易交到異性。
如同食物,色、香的賣相不好,它的味就乏人問津。
因此,沒外表的人,不妨從增加才華及人格本質下手。
但或許會問我,這跟我的想法,很不相同。
這是因為我經歷到的,都是已經過了開場,
美醜沒得比,愛到較慘死(台語)般,
已決定追求,已決定愛戀,十條牛也拉不回來的非理性。

男:你為什麼不喜歡我,我哪裡不好,說!我改!
女:你為什麼喜歡我,我哪裡好,說!我改!

札記-占卜-算命錢好賺?

今日午後,近三點時分。
我學長(簡稱HUA)上MSN,
興沖沖地跟我談,架設算命網站的事。
這不是頭一遭,算是舊事重提了,
我想,主要原因是他今年決心辭去現在工作,
專心致志搞好他的算命館,好賺大把大把的銀子。

前些日子,HUA曾跟我講,他幫人算命,五個小時,賺了九千六。
翌日,又說,他又幫人算命,五小時一萬。
再隔兩天,復對我言,才不消一星期,
已經賺了兩萬六,算命真好賺!
害得我,那天雖然沒親睹學長的得意樣,當晚卻夢著了。


然而,更有趣的是,夢中我確見了他歡喜那一幕,
不久,旁邊卻出現人耳提面命我:
「言將來之未見,憑虛而測有,沿想而圖空,不知言之鑿鑿,寧為可否?」
(說將來未見的事情,我憑什麼敢說得言之鑿鑿?)
這說明,我內心還是有一股力量,深深抑止我吧。

2006年10月27日 星期五

札記-文學-多角思考,一題寫十篇

我的高中國文老師曾說:
辯論要必先決定正方跟反方。
真正的高手,不論啥主題,當正方贏,當反方也贏。
我又記得我另個高中國文老師說過:
從前有一老師考寫作,連考三篇。
第一篇題目寫:XXX。學生們就寫寫寫。
第二篇題目發佈也是:XXX。他們開始彆扭,再寫寫寫。
第三篇題目又出:XXX。他們抓狂,寫不出來。

學生考完不服氣,
就問老師:是考題有問題嗎?為何三次都相同。
老師答:沒錯,一式三文。
學生說:哪有可能。
就這樣,老師當場同一個題目,寫出不同內容的十篇文章。

這兩件事,讓我高中時印象深刻。
尤其隨著年月的增長,我發現,這世間的善惡,
很少再看到有大是大非了,我的意思是說:都是很細膩的區別。
很多事,惟關乎見聞的多少,而產生相對份量的同情。
就好像,正反面的辯論,你只需要決定你的主題思路,
明白在某一個時空底下,某些道理是正確的,
你去營造那種時空來,相信想贏得勝利,是可能的。

又好像那同一個題目十篇文章,
如同是一個個不同時空一樣,能詮釋出十種不同的絢彩。
很可惜的,我只有題目是:笑話。能寫出不同的十篇文章。
但我將朝著,一篇題目十篇文,作為我的方向。

2006年10月22日 星期日

札記-化學-咖啡牛奶和拿鐵的溶劑

咖啡牛奶和拿鐵(Latte,又稱歐蕾),
兩飲料的兩大構成成分都是咖啡和牛奶,其區別是什麼呢?

我想,點咖啡牛奶是想喝「咖啡口味」的牛奶,主體是"牛奶"。
而拿鐵,則是"加點牛奶"的咖啡,主角是"咖啡"。
就像化學定義的,溶劑和溶質的關係一樣。
咖啡牛奶,溶質是咖啡豆,溶劑是牛奶,溶解成"咖啡牛奶"的溶液。
拿鐵,溶質是牛奶(奶精、奶粉),溶劑是液態咖啡,而成"拿鐵"的溶液。
這應該是比較容易區分兩者的說法,哈哈。


可能有人會問,液體能當「溶質」嗎?
當然可以,就像酒精溶於水,酒精就是溶質。


2006年10月21日 星期六

札記-哲思-夏蟲不語冰(在奇摩成立部落格)

副標題:在奇摩,初建部落格有感

我朋友跟我說,在奇摩成立部落格有個缺點,
就是會有奇奇怪怪的人,來你這留言發話,
莫名其妙地出現,又莫名其妙地消失,感覺很不好。
我也覺得這種唐突真的不是很好的感受。
並且朋友又說:
「寫寫文章貼照片,抒發情緒,何必公開給不熟識的人看見。」
哎呀!聽到這樣的話,我真是心有戚戚焉阿~


我是個不喜歡出鋒頭的人,
不論是對我部落格文章褒揚或貶抑,之於我等同無聊添一樁。
在自己的部落格,還要我做做灑掃應對,虛應故事,簡直是多餘的負擔。

就說我是個敝帚自珍的人,
喜歡高唱:「路逢俠客須呈劍,不是才人莫獻詩。」
不求迎合,只求知心。本來夏蟲語冰,對牛彈琴,不曾有多大的樂趣呀?

2006年3月11日 星期六

古籍_《中庸》10:什麼是真正的強

原文:
子路問強。
子曰:
「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
 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
 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網路找到的譯文(註1):
子路問什麼是強。
孔子說:
「南方的強呢?北方的強呢?還是你認為的強呢?
 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
 人家對我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
 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死而後已,這是北方的強,勇武好鬥的人就具有這種強。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
 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
 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啊!
 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


*****
子路(註2)是個直爽、勇敢的人。
他的直爽(註3)表現在說到做到,履行承諾不拖延,
如《論語.顏淵》:
 子路履行諾言從不拖到第二天
而有福,便會與朋友分享,
如《論語.公冶長》:
 子路說: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

然而,子路的勇敢,猛是猛,在孔子的眼中,卻嫌有勇無謀(註4)。
如《論語.公冶長》,
 孔子說:「我理想無法實現了,我準備乘筏漂到海上。會跟我走的,衹有子路吧?」
 子路聽了很高興。孔子說:「子路啊,他比我勇敢,但缺乏才能。」

又如 《論語.述而》的有段對話,
 孔子對顏淵說(註4)
 「受重用時,就展露才華;不受重用時,就韜光養晦。衹有我和你能做到!」
  (這在誇讚顏淵)
 子路就說:「你帶兵打戰,會找誰輔助你?(不就是我嗎)」
 孔子:
 「赤手搏虎,光腳(不帶工具)渡深河,
  縱然這樣死去也不會後悔的人,我不會跟他共事;
  我願共事的,一定是小心謹慎,善於謀劃的人。」
而《論語·先進》則描述,
 子路剛強(行行如也)...孔子預言他難得善終(不得其死然)。


中庸的這段,肯定與《論語》一致的。孔子教導子路的「強」,
不是他個性上的「勇」,而是南方的「強」,一種外表溫和的內心強大。
溫和在寬柔以教:要寬容柔和、不報無道:不報復別人的蠻橫無理、
以及和而不流:和順而不隨波逐流。
強大在"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的矢志不渝。


雖然孔子說的是「強」,但我覺得他在指「剛柔並濟」。
柔弱與剛烈是兩個極端,
柔弱,是指心志怯懦,易於屈服,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
剛烈,是指固執倔強,剛愎自用,非但不聽人言,還強迫別人照自己意思去做。
要做到「剛柔並濟」,
得講求文中的「和而不流」的精神,也是《論語》裡的「和而不同」。

每個人有自己原則與堅持,不讓人所動搖,這就是剛;
同時尊重別人,不逼迫別人非得跟我一致,找到能和諧共處之道,這就是柔。

正如晏子所言(註5):「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喝水拿水來調味,這有什麼意義。只是一琴或一瑟,音樂過於單調。
而保持協調而豐富多彩,才是最美好的境地吧。


這一段對話出現在"中庸",應當認定這個「強」是不偏不倚、無過與無不及吧!
然而,為什麼孔子不用類似「剛柔並濟」的字句,偏偏說「強」呢?
我認為,可能是答子路的緣故吧!



-----------------------------
更新日期:2018.05.29
-----------------------------
註1:中庸 全文及翻譯


註2:維基百科:子路


註3:
1. 《論語.顏淵》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2. 《論語.公冶長》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註4:
1. 《論語.公冶長》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2. 《論語.述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3. 《論語·先進》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
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註5:壹讀: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2005年10月1日 星期六

讀書_《閱讀之旅》(27~28)黃光男、李瑞騰※

這篇是《閱讀之旅》下冊的讀書筆記


黃光男教授(藝術)專訪,重點摘要:
◎喜歡梭羅《湖濱散記》,想效法他寫一本《池塘散記》
◎小時候印象深刻的書:《東方少年》
◎挑書的過程中,已經完成初步的閱讀
◎他寫了一篇<背書>,說他寫作時,習慣以書作為背景
◎章回小說中,喜歡《水滸傳》的宋江,豪傑、主持正義
◎喜歡<孔雀東南飛>的故事
◎想把歷史故事融合在教學中
◎喜歡令人思考的書
◎自言其性格與尼采「超人意志」最相近
 當他生命急促無奈的時候,迫切見生命的的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作過宋代繪畫美學研究
◎欣賞的美:「淒涼中的亮光」。享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快感與樂趣。
◎喜歡的畫家:渡邊三海是極品,溥儒的古典、黃君璧的寫實、張大千的浪漫。


*****
李瑞騰專訪,重點摘要:
◎以寫作為目的的閱讀 §我就是受到這個啟發









2005年9月2日 星期五

中史_《史記菁華錄》_五帝本紀贊

我在讀別人寫的<五帝本紀贊>文白對照,
有人翻譯頭一句:「學者多稱五帝,尚矣」,我就不滿意了。
他這麼翻:「學者多稱讚五帝,五帝已經很久遠了。
而下一句的「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則翻成:
然而,《尚書》只記載堯以來的史料,但是(諸子)百家敘說黃帝,
 他們的文字不典雅可靠,士大夫很難據此敘說

"然而"跟"但是"是轉折的語氣,後面那一句,應該會是前一句的相反預期。
比如,學者多稱讚五帝,然而,XXX(非學者)不稱讚。

在古代,學者和士大夫的族群,高度重疊。
所以,在這兩句當中的學者、士大夫,
不可能既"多稱讚",又說"不典雅而很難提(那要怎麼多稱讚?,尤其是"多")"。
換言之,他翻錯了。「稱」要翻成"述說"才對。
而兩句話口語一點,可以這麼翻:
學者大都說"久遠前有五帝阿"(五帝的事很久遠了),
然而,《尚書》只記載堯以後的君主(五帝沒提完,缺黃帝、顓頊、帝嚳),
而諸子百家有提到黃帝,但是文字不典雅,有身份地位的人很難開口(不願意)說五帝的事。


往下讀,就會發現整篇文章,就是圍繞著這三點:
(1)大多數人承認五帝存在
(2)正史文獻對五帝的事,紀載不全(例如尚書)
(3)紀錄五帝的文字太粗俗,致使人不想提。

後文的文字,大意是:
○孔子說過<五帝德>和<帝繫姓>,但儒家弟子卻不想提,就(3)。

○我走的最西邊到崆峒,最北邊到涿鹿...在地人提到五帝在當地如何如何,就(1)。

○我讀過春秋、國語提過五帝,可惜我沒有深切考究,我想他們說的不假,
(年代久遠)資料有缺而已,就(2)。

○我現在蒐集好了遠古資料,加以解釋排序,挑出典雅的部分,作為本紀的第一篇。
所以,太史公僅選典雅,就意味著,刪去不典雅的,就(3)。


這篇,我覺得最重要的,倒不是五帝,畢竟神話成份居多,
而是司馬遷作為一位史學家,實地考察獲得第一手資料的研究精神,以及行萬里路的範圍
我小時候曾讀過一本講史記的漫畫,就描述司馬遷東西南北最遠走至何處,
其出處,就在這!



---------------------------------------
2017.09.28更新
---------------------------------------
原文:
太史公曰: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
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
余嘗西至崆峒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
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余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繫姓章矣,
顧第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
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 故著為本紀書首。

2005年9月1日 星期四

札記-古籍-為何讀四書要以朱熹《四書集註》為主?

現在人每天從周遭人群,從資訊媒體所眼見、耳聞的一切太龐雜了,
消化理解都來不及了,更甭提有精力區別真偽。
所以,對我來說,除非對前因後果很有把握,我會採取「姑妄信之」的態度。
而且,應該很多人明瞭:
懷疑一件事很容易,但要一一駁斥疑點的嚴肅考證卻相當辛苦,
「姑妄信之」實在是不滿意但能接受的選項。
否則,若是要事事生疑,一有消極的證據(註1)便予以否定,
可能無事不假,說話、做事皆寸步難行。


我高中老師課堂上解釋"為何讀四書要以朱熹《四書集註》為主",
聽得出來頗有"演義"的味道,但亦可能是事實,我也就暫時相信是這樣。
他說:
「朱元璋當了皇上,建立明朝後,仍介意別人會瞧不起他出身於貧民,乞討過。
 因此,朱元璋想在"血統"作文章,佯為流落民間的清貴之後。
 像唐朝開國皇帝鮮卑人李淵,追源到春秋時代,
 認同姓的漢人老子李耳為先祖,彰顯他統治的正當("證明"唐朝李氏不是外族)。
 於是,朱元璋選南宋的同姓名人-朱熹,與之沾親帶故。
 既然國姓血脈的來自朱熹,
 順利成章,明朝科舉考四書五經,便以朱熹《四書集註》為主了。
 不過,朱元璋最終未能如願,兩朱家的家譜交叉比對,
 政治版的"血緣鑑定"很難自圓其說,朱元璋只好作罷,
 而《四書集註》朱元璋認為此書仍是好的,沒必要更動政令,依舊為科考定本。」

依我所知,科考考《四書集註》始於元朝(註2),並非朱元璋,
也許朱元璋僅是照舊,與血不血緣無關。
在我讀書那時,雖然科舉考試、清朝早已煙消雲散,
然而,《四書集註》的影響淵遠流長,
老師解釋論語,仍會引《四書集註》,可見它必有高超不凡之處。
同時,坊間指正《四書集註》的書數不勝數,
但本來就不存在大家都滿意的註解,為什麼會這麼多人針對它批評呢?
應該是盛名之累吧。

有記載說朱熹到死前一天,還在修改此書,極其一生完美它,精神很令人欽佩。
普通人就做不到這一點,而這反倒會讓我疑惑他這麼做的目的。
到底是他在註釋四書,或是他拿四書來詮釋他的一生思想?
就好像唐朝的大慧禪師論莊子郭象注那樣:
「曾見郭象注莊子,識者云:卻是莊子注郭象」(註3)。



-----------------------------------
2017.09.26更新
-----------------------------------
註1:札記-中史-史論,選擇相信與不信
我這篇文章中也提過,我認為與其用消極證據,不如用積極證據。
於此,就不再重述。

註2:維基百科:朱熹
蒙元皇慶二年(1313年)複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

註3:《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22,〈示永寧郡夫人(鄭 兩府宅)〉
《佛光大藏經:禪藏:大慧普覺禪師語錄》(高雄:佛光,1994),頁 444。
「曾見郭象注莊子,識者云:卻是莊子注郭象」

2002年3月16日 星期六

原則_表達

部落格文章寫給的對象是自己,力求文義清晰
 讓十年、二十年的自己回頭讀,依然能懂當初在表達什麼。




------------------------------------
更新日期:2018.04.01
------------------------------------

2002年3月15日 星期五

原則_讀書

◎凡讀過,必留下痕跡
 讀過的東西,必定留下筆記或心得。用寫文章策使讀書,不失為良方。


◎獺祭:針對一主題,收集多方資料一起讀
 「查書式」閱讀法。一樣得有結論(產出)。


◎資訊視覺化:最好畫心智圖



-------------------------------------
最後更新時間:2018.0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