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5日 星期五

札記-溝通-集思廣益:先前提,後私見(先同後異)

昨天看某本書,裡說某位管理學大師。
當他作經理人,聚集各部門主管,共同商談公司策略的時候,
若會議上,沒有經歷,異議、激辯等場面,
使他覺得會議裡人人有參與感,則這個決策,隔日必將再次開會討論。

換句話說,他認為:
「一個開會很流暢,很快就全體贊成的決策。
 意味著,會議上的人就是一付事不關己,不加思索的心態,
 這是沒有責任的表現。」


我記得在春秋時代也有類似的故事,
國君問唯一反對的臣子說:「為什麼所有人都贊成,惟獨你反對。」
臣子說:
「所有人都贊成,無一人反對。難道不令人覺得奇怪嗎?
 因此,我才反對的。」

無獨有偶,論語裡也有類似的義理。
其大意是說:
「做人不能成鄉愿,
 要作到好人喜歡你,壞人討厭你,而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你。」(註1)
同理,以現今民選的領導人,會出現九十以上的贊成,恐怕該國是非民主國度。

我想,那位管理學大師的目的,
就是要每個人,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所謂集思廣益,多一人多一份力量的效果,
不然隨聲附和,好像多了一份必然,也多了一份可能的失敗。


這又讓我想到另外一件事,
我國小老師,於作文課上,出完題目後,就不多說啥了,
有些同學(例如我),
腸枯思竭依舊莫知如何下筆,問老師說:
「老師,可否給些提示、給個方向,讓我們知道怎麼寫。」
老師答說:
「如果我給你範文,或者約略的大綱,
 我可預見你們先入為主,千篇一律的文章,
 你們將在我思維的八股下,畫地自限。」
但是老師顧慮到學生(我們)的難處,最終還是指導了方向。

我是個不會獨自創作的人,很遺憾的,不能達到老師說的那樣。
我做什麼事,總是希望有前人的範例,可以參考,可以模仿。
就像書法,總是先學楷書,才會日後發展獨自特色的字體。
想法也是,我每每是先確定基本面,立足點是什麼,
再去想什麼是青出於藍的、別出心裁的、更勝一籌的。


再回到最原先,管理大師所主持的會議。
我想補充的是,沒有激烈口諍、意見交鋒,不見得是壞事。
得看討論的議題,比如對〝現況評估(數據)〞,〝欲解決的問題〞。
(不可以連前提都質疑,否則無法討論下去)
集思廣益前,
唯有所有人已建立好的基本共識、前提,才能立足於上來討論創意。
不然,毫無交集地在無意義的爭辯(實際狀況迷迷糊糊),
或脫離現實在天馬行空,
大夥踴躍發言,忙乎熱鬧,為說話而說話,倒成了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
註1:
子貢問曰 : 「鄉人皆好之 ,何如?」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 曰 : 「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