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7日 星期二

韻文_(唐)杜甫<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前幾天寫文章(註1),
略微點到唐玄宗天寶以前,中國是全民皆兵(兵農合一)的徵兵制(或服繇役),
而後才改為募兵,並設置節度使。然而,這不意謂唐朝自此不再「徵兵」,
杜甫這首<石壕吏>便記述一樁他親眼目睹,地方官吏如何強徵男丁的不幸。
本來,節度使制度一開始就埋了國朝衰敗的禍因,安史之亂因它有之,藩鎮割據因它有之。


< 石壕吏>全文如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我覺得詩文相當簡單易瞭,這裡就不一一翻譯,況且這首詩頗為知名,譯文好尋(註2)。
僅有幾句或字詞,我想要稍稍談一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是說杜甫下午入村,官吏晚上抓人。但官吏為何不挑白天?
可猜測,村里男丁白天東躲西藏或是反抗難逮,故選擇晚上他們熟睡時突襲。
而第三句裡,看出老翁反應真快,也可能官吏這麼操作不是第一回。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的「一何」,意同於「何其」,「多麼」。
講的是,官吏多麼憤怒地咆嘯著,老婦人多麼悽苦地啜泣著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老婦人應該知曉官吏畏懼軍法,或行極端之舉。便自告奮勇同去,使其足以交差。
而對於此事,我覺得明朝王嗣奭《杜臆》(註3)解釋得很好。
我直接將其翻成白話:
 與其帶老婦人那衣裙破爛的兒媳回軍營,尷尬難堪;
 官吏寧可應老婦人的請求(沒拒絕),使役她來河陽,為部隊作早飯。
 起先雖然嗔怒,但聽完老婦人自敘處境,又自願頂替了事,也就心軟。
 不是不曉得老翁(老婦人的丈夫)還在,是姑且先逮老婦人覆命。
 而官吏的上司見老婦人前來,必然問原因,
 官吏便會替老婦人家裡境況從頭至尾交代一遍,老婦人也就當即釋放。
 (若是老翁去,全無此事,直接上戰場)
 所謂的「為部隊作早飯」,不過是老婦人能下情上達的託辭,官吏沒察覺這點。




有一篇(註4)對此詩的解說,我感覺有一段有點怪:
 跟「三吏」、「三別」系列中的其他作品一樣,
 杜甫在《石壕吏》中表現的並非一味的怨艾哀傷,
 實際上也有盼望軍民合力,同仇敵愾,早日掃清叛軍、恢復李唐繁榮的意思。
 換言之,杜甫很「識大體」。
 仔細品讀,不難讀出杜甫在表現對百姓同情的同時,
 對官府、官吏也並沒有過分的苛責,充其量只是對官吏的態度表示了不滿(吏呼一何怒)。

單就此詩,我是完完全全讀不出杜甫是哪句話"盼望軍民合作"...。
他又說"對官府、官吏也並沒有過分的苛責"。
對啦,確實沒一句苛責。但我不會這樣描述,我會講:這是一首敘事詩,只寫實,不議論。



-------------------------------------------------------------------------------------------------------------------
杜甫< 石壕吏>,唐朝強徵男丁的不幸。
-------------------------------------------------------------------------------------------------------------------


註2: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裏有差役來強徵兵。
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應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兇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
我聽到老婦上前説:“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説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
老婦我家裏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
因為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
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
趕快到河陽去應徵,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
夜深了,説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
天亮後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譯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裏來強徵兵。
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查看 。
差役吼得是多麼兇狠啊!老婦人是啼哭得多麼可憐啊!
(作者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鄴城服役。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剛剛戰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
(老婦我)家裏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孫子。
因爲有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他母親)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讓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
趕快到河陽去應徵,還能夠爲部隊準備早餐。”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消失了,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聲。
(詩人)天亮臨走的時候,只同那個老翁告別。(老婦已經被抓去服役了)

○《石壕吏》是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
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徵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
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


註3:明朝王嗣奭《杜臆》卷三Page 8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





2023年3月5日 星期日

札記-心理-(疑)心理學由觀察,將人分身、心、靈※


這一段出自 傅佩榮《品味人生12講》,讀完令我生出兩個疑惑。

第一,他指的「心理正常」是什麼?是心智正常,即有喜怒哀樂,卻能理性節制嗎?

第二,依身、心、靈三分法,顯然心與靈有別,那麼,心理學所說的「靈」為何?
而依上下文,快不快樂由「靈」來主導,而不從「心理」,靈是如何運作的呢?
書中只言從「觀察」得出,我頗是好奇心理學怎構建彼此的關聯。
或這樣問: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的學問」,抑是「心和靈」的學問?

倘若以宗教角度來看「靈」,是易於解釋的。
即強烈的自我感,號稱輪迴的主體,無論靈歸天國、人道、地獄。
佛教喚之為「阿特曼ātman」(不是有取識Vijñāna),並破斥其實在性。
可是,這對眾生卻十分好懂!
例如:快樂的我跟傷心的我,雖然心理狀態迥異,乃屬同一個自我,永恆唯一。
又,「愛無過於己」(雜阿含1006經),眾生為了滿足「自我」,會無休止地追逐快樂。
再重複一次,佛教破斥其實在性、它會欺誑眾生,故應勘破之。
於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方得自在。

2023年3月3日 星期五

工業_指南車※


寫「指南車」筆記,非是近期國內外有學術研究突破,亦無特殊緣由,
僅出於對古代傳說工業技術之好奇。內容多是參看維基、百度百科而來。


一.相傳由黃帝或周公發明?
黃帝戰蚩尤的故事,自幼耳熟,說什麼蚩尤徵風、召雨、吹煙、噴霧,
黃帝造指南車,于視線不佳的戰場上,指引敵軍方向...。周公之事也似此。
而百度(註1)說:
「從現有資料判斷,知指南車的內部結構有兩種可能性:
 利用齒輪系統之定向性或磁鐵的指極性。
 若以考古資料為據可知,中國齒輪出現的時間,在戰國到西漢之間。」
如是研判,為黃帝或周公首創的機率趨近於零。是後人附會的吧!


二,承一,真正的發明者是誰?
依史書,應當是東漢張衡、三國時代魏國的馬鈞、南齊的祖沖之,三人之一。

而百度辭條的結語給得很神奇:
 有歷史典籍顯示三國時馬鈞是第一個成功地製造指南車的人...
 如今普遍認為祖沖之是發明指南車的人。


不過,百度卻沒道出強有力理由,為何要和典籍相牾。
於是,我查《南齊書》卷52祖沖之傳(註2):
 初,宋武平關中,得姚興指南車,有外形而無機巧,每行,使人於內轉之。
 昇明中,太祖輔政,使沖之追修古法。
 沖之改造銅機,圓轉不窮,而司方如一,馬均以來未有也。
 時有北人索馭驎者,亦云能造指南車,
 太祖使與沖之各造,使於樂遊苑對共校試,而頗有差僻,乃毀焚之。

「有外形而無機巧」在講:
從前的指南車徒具其表,只有外型,但沒有實際的機械功能。
又,「沖之改造銅機,圓轉不窮,而司方如一,馬均以來未有」,
祖沖之改造後,不論齒輪如何轉向(應該是車子移動、轉向時帶動的),
車上人偶定指南方,這是馬均指南車所無的!

可是,維基(註3)的註解:《宋書》卷十八《禮志五》:
 明帝青龍中,令博士馬鈞更造之而車成。晉亂復亡。
 石虎使解飛,姚興使令狐生又造焉。安帝義熙十三年,宋武帝平長安,始得此車。
 其制如鼓車,設木人於車上,舉手指南。車雖回轉,所指不移

馬均指南車也是「木人於車上,舉手指南。車雖回轉,所指不移」。
所以,大家各有所本。保守一點,我會回歸開頭所言,要說三人其中之一。


三.指南車的機械構造?
說實話,我沒啥興趣。
第一.設計圖及其描述,對我有一定的難度,這是主因。
第二.事實上,原始設計不可考,各朝代車內結構無承繼性,後人猜想、自創成分居多。
百度說:
 指南車的內部結構常被認為是重要機密,避免讓人知道,
 這也許是歷史上很少古籍記載指南車的內部結構的原因。
 各代指南車的內部結構有所不同,甚至有較大不同,或者根本不同都是完全可能的。
復次,
 從三國時開始,歷代史書幾乎都有指南車的記載,但是都比較簡略。
 直至宋代才有完整的資料。...
 《宋史·輿服志》詳細地記載了燕肅和吳德仁所造指南車的結構和技術規範。

復次,
 近代,對指南車的研究,
 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重視,提出了指南車內部結構的各種猜想。


四.指南車應用為何?
或許有人會答,軍事用途。然而,單由前述的《南齊書》和《宋書》那幾段,
會發覺,指南車的創造與戰爭毫無關聯!它真正的作用是什麼呢?天子鹵簿。
百度:
 歷代都有指南車。皇帝在隆重場合才使用,皇帝的儀仗隊中常不可少。... 
 但(指南車)只有外殼,而沒有內部的零件。
 於是皇帝出行時,讓人躲在車內操縱,
 可見有沒有指南車關係到皇帝的尊嚴與體面,很為重要。
 指南車的使用直到宋代,
 按《宋史》記載可以知道北宋時肯定有指南車在宋朝國都南遷後,
 屢經戰亂,無心也無力顧及指南車了。宋後,建立了元朝,
 少數民族統治中國,並不重視漢族以往的傳統,未見再研製指南車了,便從此絕跡。



------------------------------------------------------------------------------------------------------
1. 指南車真正發明者,
 應當是東漢張衡、三國時代魏國的馬鈞、南齊的祖沖之,三人之一。
 (中國齒輪出現的時間,在戰國到西漢之間)
2. 各朝代指南車的機械構造不同,也許大不相同,也許完全不同。
 現在仿製的指南車,後人猜想成分大。
3. 指南車並非應用於軍事,而是皇帝出巡儀仗。
------------------------------------------------------------------------------------------------------








-----------------------------------------------------------------------------------------------------------
參考小說:祖沖之研製指南車的故事 (不保證符合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