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古希臘時代哲學家對「分心」的看法(註1)是,分心主要來自內在,而不是外在。
人面對當前事物,由於(1)內心有厭倦、無聊、痛苦等感受,盼望能逃離。
此時,(2)外在環境給了他藉口,可能是有人來、手機或把玩的物品在手邊等等,
人面對當前事物,由於(1)內心有厭倦、無聊、痛苦等感受,盼望能逃離。
此時,(2)外在環境給了他藉口,可能是有人來、手機或把玩的物品在手邊等等,
便順理成章地分心了。
順著這思路,《四千週》的作者談他的見解。我覺得講得很漂亮。
他說:「我們之所以會分心,是不想面對有限性帶來的痛苦」,
痛苦即上述(1)的其中一個感受,而究其根源是:"有限性"。
事實上,"有限性"就是縱貫該書的精神。
書名四千週的意思,就是人若能活到80歲,大致換算成週數,則是4千週。
作者要我們好好看待這"有限性",再決定人生何事當為或不當為。
因為有了"有限性",書裡才說:
分心是躲避自身有限性的一樣工具...,
書名四千週的意思,就是人若能活到80歲,大致換算成週數,則是4千週。
作者要我們好好看待這"有限性",再決定人生何事當為或不當為。
因為有了"有限性",書裡才說:
分心是躲避自身有限性的一樣工具...,
如遭遇"諸寫一個報告,你不知道下一段要怎麼寫"、
"做一個項目,你不知道這個項目到底能不能做好",
分心的那一刻,我可以逃離我的焦慮、厭倦和自我懷疑。
接著,書又說:
網絡能加劇我們分心的衝動。
分心的那一刻,我可以逃離我的焦慮、厭倦和自我懷疑。
接著,書又說:
網絡能加劇我們分心的衝動。
網絡無邊無際,你可以漫無目的地瀏覽全世界各地的最新資訊...
哪怕在網上搜不到有趣的東西,你起碼也能感到不受約束。
這也復述上面(2)的論點。
這也復述上面(2)的論點。
我不清楚針對"網路可以滿足人類對有限性的逃離"有多少心理學的統計數據可以證實,
不過,我覺得應該和真實狀況,八九不離十吧。
如何對付做事會分心?感覺作者是要我們直視當下處理之事(即便它非常難),解決它。
不過,我覺得應該和真實狀況,八九不離十吧。
如何對付做事會分心?感覺作者是要我們直視當下處理之事(即便它非常難),解決它。
能力有限性->心情痛苦(在內)->想逃避->發現網路無限性(外在)->分心
----------------------------------------------------------------------------------------------------------------------
圖片來源
註1:《四千週》Eget筆記(unrea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