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6日 星期日

植物_含羞草



幾個人走在野外,A碰到一植物,忽見它瞬間收縮,
便趕緊跟旁邊的B講:「植物會動耶,植物會動耶。」B說:「八成你看錯,風吹的啦~」
這兩人一人說草動,一人說風動,爭執了起來。
C聽見走近一瞧,拍了那兩人的頭(巴頭)說:「這是含羞草啦。」


*****
為什麼含羞草碰到,葉子會閉合呢?
台北市麗山高中的網站是這樣介紹(註1):
 含羞草的運動原理:
 植物的運動現象,通常是由於細胞內膨壓改變所造成的。
 膨壓使得細胞壁處於繃緊狀態,像吹滿了氣的氣球一樣。
 液泡內所含的有機和無機物質,它們的濃度高低,決定滲透壓的高低,
 而滲透壓的高低可以決定水分擴散的方向。
 當液泡濃度增高時,滲透壓增加,水份由胞外向胞內擴散而進入液泡,
 增加細胞的膨壓,使細胞鼓脹;
 反之,細胞則萎縮。胞膜的差異通透性消失,
 原來蓄存於液泡內之水份遂在瞬間排出,使細胞失去膨壓,變得癱軟。
 葉柄的數條維管束,在葉枕合成一大管道,便於容納葉枕排出的水份。
 當我們碰到含羞草的葉子時,葉枕細胞受到刺激,產生去極化作用,
 細胞立刻失去水份,喪失膨壓,葉枕就變得癱軟,
 小羽片失去葉枕的支持,依次地合攏起來。

我敢說,看完影片,會更明白。


為什麼會演化(我傾向承認演化論是正確的)出這特性呢?
推測與它原產地的天候有關(註2):
 含羞草原產於南美巴西熱帶地區,那裡天氣多有狂風暴雨,隻要一被暴雨或狂風觸動,
 它就會立刻把葉子閉合,以免受到侵害,這屬於含羞草特有的保護措施。

而不願讓蟲子停留其葉,故而收攏垂下,也是可能性之一吧!



-------------------------------------------------------------------------------------------------------
含羞草縮起的原理。
-------------------------------------------------------------------------------------------------------







2022年1月14日 星期五

札記-語文-「拖」勉為其難是「施」的假借※



讀到一篇文章(註1)談為什麼星巴克的店員有時會寫錯顧客的姓,如「施」,寫成「拖」,
於此,我不是要聊背後的行銷策略,而是想談它讓我聯想到「假借、轉注」。

我所思考的是「假借、轉注」的來源。
象形、指示、形聲、會意較直觀,假借、轉注就相對難推測起因。
而我將說的猜測,沒有文獻作根據,理應是不精準的。


我猜:
1.為何有假借字?
因為語言的形成是發音先起、文字後有,
像現今世界存在一些未開化民族的語言,停留在有聲音、無文字的狀態。
因此,當「字」不夠用的時候,就找同音字、近音字(假)借來用(註2)。

晚清名臣曾國藩的二子曾紀澤,
他的英文筆記就有這麼點感覺(這不是假借,是感覺有點像)。
如下圖,Yes寫也司(音近),No寫:挪(音近)。
而這肯定是私下拼音用,不是書於正式文件的"假借字",不然就貽笑大方了。
上提的「拖」,勉為其難是「施」的假借吧,
畢竟兩字不是同音、亦非音近,也無淵源,而是形似。


2. 為何會有轉注?
可能是為了文章的詞彙豐富,找同義字,或同義詞,交互著用。
同義詞比較好舉例,如:但是、可是、然而、不過....都是相同意思,
同一篇文章,避免轉折語氣時,重複用這當中的某個詞,會略嫌單調,就可以替換成別的;

也可能是一時之間想不出來某個字,
或者想到了卻不曉得正確寫法,便找同義字、同義詞替代。
不過,轉注字(註3)有專業的定義,我不敢隨便舉例,就說那感覺吧,
類似(但不是)於寫英文作文時,突然otherwise拚不出來,那就寫or(註4)好了,哈哈。



-------------------------------------------------------------------------------------------------------------
純屬亂猜:假借字、轉注字的起源。
-------------------------------------------------------------------------------------------------------------
註2:
1. 假借字和通假字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點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讀音上相同,
而在意義上卻毫不相干。...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現代的讀音,所以準確地說應是“古音通假”。...
第三,所謂同音,嚴格講,有音同和音近兩種類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讀音完全相同;
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間或聲母相同(雙聲),或韻母相同(迭韻)。...
所謂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來代替沒有造出的字。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假借字作了定義,即“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2. 人人焦點:文言基礎知識:假借字
(1)無本字
假借口語裡有這個詞、但沒有書寫這個詞的字,
不是爲這個詞造個新字、而是借用一個現成的同音字或近音字來代替,這叫假借。
假借字的這種由來和古今字是一樣的。例如:「我」本是一種武器,假借爲第一人稱代詞;
「而」本義是鬍鬚,假借爲連詞;「汝」是水名,假借爲第二人稱代詞;
「權」字從「木」,本義是黃華木,假借爲秤錘;
「征」字從「ㄔ」,本義是征伐,假借爲「徵稅」的「征」;如此等等。

假借字和古今字情況不同的是:古今字指後來爲借字造了今字的一類。
由於造了今字,所以是古今字問題,如「說」和「悅」、「竟」和「境」。
我們現在不說「說(喜悅)、竟(邊境)」是假借字,是因爲它們已有專字(今字)。
假借字指後來沒造今字的一類,借字一直借到現在,「我、而、汝、征」無不如此。

(2)有本字
假借語言裡有這個詞,也有書寫這個詞的字,
作者放著現成的本字不用,卻臨時借用了其他的同音字或近音字
這或者是書寫人提筆忘字、一時寫了別字,
或者是作者圖省事、寫了個筆畫較少的同音字,或者是古書傳抄、刻寫中出現的問題。
後人見前人、尤其是名家有那樣用字的先例,也就跟著那樣寫,於是本字和別字「通用」了。
例如:「早」寫成「蚤」,「背」寫成「倍」,「叛」寫成「畔」,
「疲」寫成「罷」,「伸」寫成「信」,「尚」寫成「上」,「誓」寫成「逝」,
「豢」寫成「貫」,「饋」寫成「歸」,「霸」寫成「伯」,「謫」寫成「適」,
「賜」寫成「錫」,「經」寫成「更」,等等。
[有亥豕魚魯的感覺]


轉注與假借的不同:
轉注是“一義數文”,也就是“異字同義”;假借是“一字數用”,也就是“異義同字”。
就六書的轉注來說,轉注於“異字同義”之外,還要在聲音方面“同一語根”。


otherwise 在此用作副詞,通常會放在句首並加上逗號,但也可以放在句尾喔。
你可能會在有些字典看到 otherwise 可以用作連接詞,
放在句中並加上逗號來連接前後兩個句子,此時可以與 or 互換(用 or 會比較口語),
不過這個用法並不是那麼通用,比較正式的用法還是建議使用上面的方式喔。


2022年1月12日 星期三

札記-中史軼聞-(唐)白居易的瘋狂崇拜者※




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卷8(註1),
記載一位瘋狂崇拜白居易的人(白居易的粉絲),名叫:葛清。
原文如下:
 荊州街子葛清,勇不膚撓(有的書中,沒這句),自頸已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詩。
 成式(作者)常與荊客陳至呼觀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記。
 反手指其札處,至“不是此花偏愛菊”,則有一人持杯臨菊叢。
 又“黃夾纈林寒有葉”,則指一樹,樹上掛纈,纈窠鎖勝絕細。
 凡刻三十余處,首體無完膚,陳至呼為“白舍人行詩圖”也。

白話文(註2):
 荊州的街上有一名男子葛清,從頸子以下,全身刺滿白居易的詩句。
 作客荊州的陳至喚他前來脫掉衣服以便觀看,葛清就連刻在背後的詩句也能背誦。
 反手指出背上的刺青處,
 到了「不是花中偏愛菊」詩句的地方,則有一個人手上拿著酒杯欣賞菊花叢的圖案;
 又到了「黃夾纈林寒有葉」詩句的地方,
 則指著刺有一棵樹圖案的地方,樹上掛有紋路相當精美的絲帶。
 全身總共刺有三十多首詩,身上沒有一處皮膚不刺青的,陳至讚揚他是「白舍人行詩圖」。


*****
聽起來,葛清的刺青不只詩句,還作到圖文並茂呢~
其次,文中有幾處需要稍作解釋,
荊州,最早泛指戰國時代的楚國,因為秦始皇的老爹名子楚,
統一天下之後,為避名諱,改作荊。
像大家熟知《呂氏春秋》裡的:「荊人有遺弓者...」,荊人其實就是楚人。
白舍人,即白居易,由於他曾經官至中書舍人,因而人們如是稱之。
而這則故事,常以「白舍人行詩圖」作為標題。

最後,順道講書名為何叫《酉陽雜俎》?
酉陽(註3)是,古 荊州 山名。即 小酉山 ,在今 湖南省 沅陵縣 境西北。
《太平御覽》卷49(註4)引 南朝宋 盛弘之 《荊州記》:
「小酉山 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 秦 人於此而學,因留之。」
後代因此以“酉陽”借指傳世稀見的古籍;
雜俎,則是雜記之意(註5)。



----------------------------------------------------------------------------------------------------------
白居易的粉絲。
----------------------------------------------------------------------------------------------------------







註4:太平御覽/0049:小酉山。





----------------------------------------------------------------------------------------------------------




2022年1月10日 星期一

札記-古籍-《禮記》<曲禮>:父、母、妻※



《禮記》的<曲禮上、下>(註1)大多的內容,讓人讀起來像教條,
如同象棋的遊戲規則,你不要問我為什麼象走田(字),馬走日(字),造著做就對了,
而《曲禮》記的便是周朝當時約定俗成、習為慣例,作為依循的士大夫準則。

當中有一段:「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這是對他人的稱呼。
父親、母親、妻子在世,就各別稱為:父、母、妻;去世,就各別稱為:考、妣、嬪。
問題是:怎麼沒說「夫」在世、去世之稱呢?
第一個可能,生前死後的叫法一樣,
比如:丈夫活著時,妻子叫他死鬼,丈夫亡歿,妻子還是叫他死鬼;
第二個可能,這篇文章<曲禮>是寫給男性讀的,故而省略。推測是第二種可能。

此外,還有自稱,這我讀高中那時,國學常識題會考。
喪父者,自稱孤子,喪母稱哀子,父母雙亡,自稱孤哀子;
喪夫者,自稱「未亡人(應該是男尊女卑時代的產物)」;
喪妻者,若其父母健在,則自稱「不杖期夫(期,ㄑ一,同音:機)」;
喪妻者,若其父母已喪,則自稱「杖期夫」
(杖,指喪禮中所執的喪棒。期,指一年的服喪期。拿杖意思是:哀傷到需舉杖才能行走)。



---------------------------------------------------------------------------------------------------------------------
國學常識:
1. 《禮記》<曲禮>: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2. 喪父者,自稱孤子,喪母稱哀子,父母雙亡,自稱孤哀子;
喪夫者,自稱「未亡人」;喪妻者,若其父母健在,則自稱「不杖期夫;
喪妻者,若其父母已喪,則自稱「杖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