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札記-飲食-焯水和煸香※

看到一在youtube上,自稱是美食博主的人,籍貫應該是江蘇省,
依網友推薦,中國各省隨意跑,探訪鄉鎮級別區域內頗負盛名的在地美食,
若按他說法,這叫XX地方的美食天花板。

從他拍(攝)廚師作菜(或燒菜)過程,我聽到一些兩岸之間的差異說法,
至少在台灣,那詞彙聞所未聞。這或許是方言影響而有的用語,談不上是知識點。


以下舉兩例:
第一:焯水,焯,查百科(註1),音:ㄔㄠ,意思是:放到沸水中略微一煮就撈出來。
可是,那位美食博主和影片中的部分人,念ㄊㄠ(音同:滔)。兩音應該都有人用吧~
而台灣不講焯水,是講汆(ㄘㄨㄢ)燙。


第二:生煸或煸(香)。
台灣亦無此語彙,看影片中廚師操作,比較像台灣所言的:爆香、爆炒。





---------------------------------------------------------------------------------------------------------
兩岸用語不同:焯水和煸香
---------------------------------------------------------------------------------------------------------
圖片來源1:超山東菏澤祖傳鹵兔肉,一天就鹵100多只,已經是第四代傳人,
 沒出鍋客人就等著買【麥總去哪吃】

圖片來源2:中国济南美女老板娘卖甲鱼,配牛鞭炖上一锅大补汤,
 竟然还放虫草花,鼻血直流【麦总去哪吃】

圖片來源3:济宁大哥开店卖炒鸡21年,1天能卖300多只,号称嘉祥鸡王,
全国开了570多家店【麦总去哪吃】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札記-社會-蔣渭水:台灣診斷書※


台灣的「本土意識」抬頭,生活於日治時代的蔣渭水(1888-1931)也漸漸被台灣人所熟知。
維基(註1)說他在台灣有四創舉影響台灣歷史:
 創立第一個全臺性的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
 創立第一份臺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
 創立第一個現代意義的政黨「臺灣民眾黨」。
 創立第一個全臺性的工會組織「臺灣工友總聯盟」。

我個人覺得,與其說他是推翻當時日本統治的民族革命家,
不如說他是推動台灣文化、民主啟蒙運動者,針對的是台灣集體老百姓的國民水準。
何以見得?
可從他在1921年和林獻堂等人組成「台灣文化協會」,
於成立大會演講的<台灣診斷書>(註2)之中曉得。
比較次要的佐證是,在我能找到的有限資料中,蔣渭水沒有脫離日本,台獨的主張;
而且,如若說他想回歸祖國而抗日造反,很多自稱台灣人的人,情感上不能接受,哈哈。

當然,你可以說那時候是日本統治,豈敢明目張膽地高喊「反日」,那些是障眼法。
我不會反駁,至少當時日本人就這麼想,維基寫:
 總督府當局視(蔣渭水)為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
 認為他「煽動民族反感」,一生受拘捕、囚禁十餘次。
而前頭,我只是表白想法,把他想像成類似曼德拉那號人物,
一生所為,在結束南非民族隔離制度,而不是仇恨英國、報復英國。


*****
<台灣診斷書>全文可在網路尋得,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有下列幾段。
○現症:
 道德頽廢,人心澆漓,物欲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醜陋,迷信深固,頑迷不悟,
 罔顧衛生,智慮淺薄,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墮落怠惰,腐敗、卑屈、
 怠慢、虛榮、寡廉鮮恥、四肢倦怠、惰氣滿滿、意氣消沈,了無生氣。

○最初診察患者時,以其頭較身大,理應富於思考力,
 但以二、三常識問題試加詢問,其回答卻不得要領,
 可想像患者是個低能兒,頭骨雖大,內容空虛,腦髓並不充實;
 聞及稍微深人的哲學、數學、科學及世界大勢,便目暈頭痛。

○處方:
 正規學校教育 最大量;補習教育 最大量;幼稚園 最大量;
 圖書館 最大量;讀報社 最大量;
 若能調和上述各劑,迅速服用,可於二十年內根治。


從處方看來,關鍵是「教育」,無論是社會教育或學校教育。
而就「教育」之內容再往下細分,我覺得是文中或政黨演講、宣傳語提到的字眼。
諸如:哲學(思維訓練)、科學(包括衛生保健、數學)、新文化運動(良善人格塑造)、世界大勢。
對應的話:
1. 哲學思維訓練能治:思考不深。
2. 科學能治:迷信深固,頑迷不悟,罔顧衛生。
 (具體的迷信有:燒金紙、祈安建醮、補運謝神,註3)
3. 新文化運動能治(註4):
 道德頽廢,人心澆漓,物欲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醜陋、智慮淺薄、墮落怠惰,
 腐敗、卑屈、怠慢、虛榮、寡廉鮮恥、四肢倦怠、惰氣滿滿、意氣消沈,了無生氣。
4. 知世界大勢能治: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

90年過去了,現在台灣人民改善了多少呢?盡在不言中。



-------------------------------------------------------------------------------------------------------------





○在1929年10月17日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口號中,
就有「打倒阿片(鴉片)、打倒迷信、打倒惡習」。
蔣渭水在《臺灣民報》中也曾呼籲破除「燒金紙、吸鴉片、祈安建醮、補運謝神,
以及聘金婚喪之奢靡」的惡習,甚至禁止黨員打麻將,連歌仔戲也受到臺灣民眾黨的反對。


台灣文化協會以「謀台灣文化之發達」為宗旨,
透過各地方支社,利用發行會報、舉辦文化演講、設置讀報社、表演話劇、播放影片等方式,
來對抗殖民政府的政治箝制與知識封鎖,從文學、戲劇、電影,到美術、音樂,
為人民帶來新時代精神,方方面面都對台灣的社會文化影響深遠。
然而,這樣的作為必然引來殖民政府的高度關切以及打壓,
包含蔡培火、蔣渭水等人在內,眾多支持這項活動的仕紳們都曾經被抓捕入獄。
他們當時就是被關押在台北北警察署,也就是現在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內。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札記-風俗-追容、追影※


圖片是清代乾隆朝的大臣傅恆。
影視劇裡,常會看到祖堂廟祠有此類的祖先畫像,或立或坐。
我小時候在神明廳(自家或別家)也見過先人身著朝服的畫像,
甚疑惑:清朝台灣有這麼多朝廷命官?既然是畫的,會不會是偽造,偽造沒罪嗎?


一些對祖先畫像的台灣文物介紹,好像總會談到兩點(註1)
一.民間稱活人的畫像為「壽像」,如果是追念祖先遺容,則稱之為「追容」。
二.祖先像中有許多身著官服,
  有的可能做過官,有的可能為滿足先人做官的心願死後穿官服。
也就是說:畫裡穿官服的,不見得當過官。
加上清朝販官鬻爵,買方人數眾多,一一調查困難,
很可能索性就不自找麻煩,隨便民間去畫,當孝心補償。


這類懸掛在廳堂的先人遺像,不止「追容(也作追影)」一名,在中國各地有不同稱呼(註2),
如蘇州稱「喜神」;杭州、無錫稱「神子」;
湖州稱「真主」,亦稱「尊主」;寧波稱「幀子」。
我首次聽到「喜神」一詞,蠻懷疑的,沒想到查國語辭典(註3),還真是。

而這些畫像是如何被畫出的呢(註2、註4)?
生前畫是一種;
其次是,死後照著死者遺容畫。
因為要揭開蓋死者的白布,所以,此類畫被叫:「接帛」,又訛稱為「揭白」;
假如已經下葬或過世許久的,
則會照子孫直接描述,或根據在生的兄弟姊妹或後世子孫之容貌特徵相似者而畫。




-----------------------------------------------------------------------------------------------------------


註1:
1. 彩繪坐姿官服女祖先畫像
為了表達慎終追遠的傳統,除了祖先牌位之外,也常為祖先留下畫像。
早期先民為活人留下畫像稱為「壽像」,為祖先追摹遺容稱為「追容」。
臺灣大戶人家的祖先畫像大多數都身著官服,一方面因清代後期可以捐官,
另一方則是出自子孫的虛榮或滿足先人做官的心願,而畫成著官服的樣貌。

民間稱活人的畫像為「壽像」,如果是追念祖先遺容,則稱之為「追容」。
追容畫像的方式是由子孫直接描述或根據子孫的容貌特徵描繪,
或由畫師就畫譜中的眼耳鼻眉等相像處綜合畫成,但由子孫指認到滿意為止。
祖先像中有許多身著官服,有的可能做過官,有的可能為滿足先人做官的心願死後穿官服。
許多客家式祖先畫像,男人絨帽素面藍服皂袍,
女人髮式清爽頭戴紅花,穿藍裙皂袍,顯現客家人質樸務實的特色。

3. 台灣民俗文物辭典
早期先民為活人畫像,稱為「壽像」,如果是為祖先追摩遺容,則稱之為「追容」。
追容留影的方式,
有的由子孫直接描述,或根據後世子孫之容貌特徵描寫
或畫師拿《追容像譜》讓求畫者在畫譜中的眼、耳、鼻、眉等相像處指認,
再參照求畫者的描述修繪,直到滿意為止。
臺灣大戶人家的祖先畫像大多數都身著官服,
乃因清代後期買官風氣極盛,捐了錢就可以補個虛缺,過過官癮。
另一原因則是子孫的虛榮,或為滿足先人「做官」的 心願,請畫師畫出以為留念。
許多客家式祖先畫像,男主人絨帽素面,藍服皂袍,女主人髮式清爽,頭插紅花,
亦藍裙皂袍,充分顯現客家人樸質務實的特質,不見官服加身,倒讓人覺得親切自然。


註2:明清官像畫論叢 [主要參考文章]


註3:
人生前所畫的肖像。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三折:
「父親,你孩兒趁父親在日,畫一軸喜神,著子孫後代供養著。」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
「他既是從小沒父母,他的父母總是年輕的了,何以所掛的喜神,畫的是一個老媼?」
也稱為「喜容」。

2. 為何過去死人要畫穿清朝官服的畫像,很少有人知道真實原因
一位叫吳翼民的作家曾在作品《喜神》中寫道:
「我家附近有個掌老虎灶的阿三,天長日久讓礱糠灶燻壞了雙眼,
 人又長得尖嘴猴腮的,但他死後的一軸喜神畫像則是相貌堂堂,頂戴花,儼然一個大官。
 鄰居們對此頗有些議論,說畫喜神的必定得了喪家不小的好處,以至昧了畫德。
 掌老虎灶是賤業,死後焉配畫喜神?」
俗話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作為民族風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喪俗,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時期,形成了鮮明獨特的習俗。
畫喜神主要還是為了祭奠先人,緬懷祖上的光輝榮耀。
如果誰家祖上出了進士,中過狀元探花榜眼,做過高官,子孫後人必定會請畫師來做畫像,
不求面貌與生前相似,要的就是那種富貴榮華的氣質。
起初只有做過官的人家才會畫喜神,
到了後來,只要沒有操過賤業,連平民百姓之家也流行起畫喜神之風。
然後,每到過年的時候,這些喜神畫像們都會被一一懸掛在客廳與廂房,
以官職和輩分為序,燃以香燭,供以果品,禮以跪叩。
如今,隨著現代文明的衝擊,畫喜神之風已邈乎不可復追,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一般肖像畫的名詞界定,是稱之為「寫真」、「傳神」、「寫照」等等一定的名詞。
在整個擦筆肖像畫裡,人物是畫面主要的表現角色,因此各種狀態的描繪,
有一定的傳統名詞界定,在中國傳統肖像畫裡,民間畫工對其肖像畫的稱詞,
都有其象徵性詞句。
如學者張道一在漢聲雜誌社新編集的《中國民間肖像畫》裡,
 收集民間對肖像使用的功能,所產生各式描述性的作用,如 
 整身:是以畫全身的肖像,又稱之「冠靴像」。 
 花整:坐在椅子上的全身肖像畫。 
 雲身:為半身像。也就意謂著下半身被雲霧所遮住之意。 
 雲整:直立或有動作的全身像。 
 大首:只有畫頭部像。 
 壽相:為老人之像。 
 福樣:婦女之像。
 家慶圖:畫一家老小合影,稱之「合家歡」,似現今全家福照。
 行樂圖:畫子孫輩繞膝,或與朋友對酒吟詩等。 
 喜神:為一般祖先去世的畫像。 
 揭帛:給死者畫遺像,即照死者的遺容作畫。 
 追影:或稱「追容」。根據死者生前特徵,而追寫的畫像。 
 衣冠像:畫人像衣冠楚楚,幾與人等身,多加貼金,製作富麗,專
 供節目祭祀所用,又稱「記眼」。 
在以上述專有名詞界定,和一般炭精擦筆畫的作法,大多有與上述幾點相同。
但不管名詞的何種意義功能,肖像畫的目的,
是將人的面容予以紀錄下來, 以供做緬懷之用,也就是為保存容貌的藝術。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靈異_枋寮東龍宮田中將軍





我在一本《台灣鬼仔古》(註1)讀到一則故事。

1982年(維基說1988年,還有一說是1985,註2),
一位28歲的石女士(石已錞,石界好,石羅界,註3)遊春日鄉古華村附近的蝙蝠洞後,
回家後午休夢見日本軍人對她說日文,但她聽不懂。
翌日,日本軍人又入夢,這回帶了翻譯,才知道他是田中滬都(hoto)將軍
(一開始自稱是田中滬都,後來查牡丹社事件獲悉,那是他軍務時的化名,真名是田中綱常),
說已經找她二十八年了,指定石女士作為乩身(註4)替祂(神靈)辦事。

這讓石女士聯想到此前的13年多,一再作同一個夢,會不會與此相關呢?
在這個重複的夢境裡(註3),
 她是一個8、9歲穿著和服的小男孩住在一個大官邸裡,
 房子的屋角她清楚的看到一個有鴨嘴的東西和一個有獅嘴的東西,
 庭院中有櫻花樹,大廳堂中大人都在那裡開會討論事情,誰也不准進去。
 頑皮的他就爬上櫻花樹想一探究竟,結果被一個老婦人抓下來,
 沒多久他又爬上去,結果衣服的帶子鬆開了,夢中她是在喊著「歐嬤將」的聲中醒來的。
自從夢過田中將軍,重複夢便消失。
之後(應該是很久之後)去日本訪查田中將軍來歷的過程中,
在山口縣常榮寺中的雪舟亭所看到的建築模樣,和重複夢中的很像。
這是否意味這是她前世,並可能和田中將軍在山口縣存在著某種因緣?

不過,石女士一開始對於田中將軍的要求,是回絕的。
田中將軍鍥而不捨,石女士來來回回與之交涉,痛苦折騰了三年,
在田中將軍兌現她開出的3條件之後才答應。
又經坐禁、拜師學道,1990年正式成為道士,擔任田中將軍在人間的代言人。

1996年,石女士為田中將軍籌資在屏東枋寮鄉建廟,名東龍宮。
她自行出資購地,並獲得基隆建築界人士羅律煌捐助1000萬元,
經2年興建,1998年11月廟宇落成。
廟中奉祀的神明,除了田中將軍:田中綱常(註5)外,
副祀乃木希典將軍、北川直征將軍, 中山奇美和良山秋子兩位護士。
前面照片中,我能確定的是五尊神明,
中間為田中綱常將軍,白色軍裝留鬍子者是乃木希典將軍,綠色軍裝是北川直征將軍。


更詳盡的來龍去脈,比如:田中綱常和台灣的淵源?為何取名東龍宮?
可以參考下文:




--------------------------------------------------------------------------------------------------------
保佑Now (圖片來源)、維基:田中綱常(圖片來源)


註1:林美容《台灣鬼仔古》chap.1
屏東枋寮東龍宮就有一段微妙的故事:
一九八二年,一位二十八歲的石女士到蝙蝠洞遊玩,返家後身體欠安,
有天中午夢見一位講日語的軍人,但是她聽不懂日語。
隔天,日本軍人帶了翻譯再度到她的夢中,表示自己是一位日本將軍(田中綱常),
希望長住台灣,救世濟民,請她幫忙建造寺廟。
經過查證後,真有田中綱常這號人物,還曾在日治初期擔任過台北廳知事。

以這個例子來說,田中綱常是在日本往生的,而且已經過世了八十五年,
無論是時間、地點,以及託夢者和受夢者之間可說毫無淵源,
但是根據石女士的說詞,在她十三歲至二十八歲之間,經常重複作的一個夢,
卻可能顯示她與田中將軍之間,有某種深刻的宿世因緣。


註2:維基:枋寮東龍宮


註3:

2. 新聞道導:保佑Now (圖片來源)
○屏東枋寮東龍宮所祀的日本將軍田中綱常,
配祀北川將軍(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乃木希典總督,
以及兩位隨軍護士良山秋子與中山其美。

○西元1982年,東龍宮現任宮主石己錞常常夢到一位身穿日本軍服的人到他的夢裡,
這位軍人說他叫田中綱常,生於西元1842年,他很愛台灣希望可以住在台灣,
並希望石己錞可以幫他蓋一座廟。
石己錞一開始對於這個夢相當存疑,但後來經過查證發現真的有這個人,
而且跟夢裡的那位日本軍人說的資訊一模一樣,
遂籌募興建東龍宮,終於西元1998年落成。
[台灣文獻68卷第4期載她姓名為石界好,一名金順,
道號羅界(石羅界),曾有新聞報導現任宮主姓名石己錞,應是同人]


擔任乩童者,往往多會在生命中忽然遇到生場大病的考驗,
蒙獲神明的特別庇佑後,撿回一命,因而感激神明的慈悲護佑,
也知道自己的「宗教使命」或「天命」,
因而發願擔任有緣的宮廟或神壇的乩童,協助神明濟世服務,
為受苦難折磨痛苦不堪的信眾解決困境,指引一條途徑。
有的乩童則是透過廟宇的「採童大會」或稱「採乩大會」,
會由熟練的老乩童,迎請主神降臨大會,敲打法器、化符等過程,
而讓現場中看誰具有這種靈異體質,而會發起來「起童」者,則表示是神明揀選的有緣乩身。
日後再擇期經過特殊的「訓童」過程來「坐禁」,
坐禁一般多為七日,長者有達七七四十九日者。若「坐禁」不慎,亦可能喪命。
「坐禁」訓練乩童時,是讓受訓的乩童置身於廟裡僻靜處,
或是廟後的一間密室中,門口並以封條封住,避免與外界繁華的世界接觸。
室內置放水果與飲水,只讓受訓的乩童食用這些清淨的水果和水,
讓其靜靜地專心學習如何起童、退童、止煞等法事。。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工業_太空筆※




2009年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註1)中,
帝國理工學院院長(學生稱他病毒)向學生吹噓他隨身攜帶那隻太空筆,
由於外太空是無重力環境,原子筆、鋼筆都無法使用,
於是,有這支太空筆,它任一角度,朝上或朝下,高、低溫(−34 to 121 °C)、真空、水中,
表面平整或凹凸,都能寫出字來,它是科學家花了好幾百萬美元所設計出的。
便有一名學生舉手發問,為什麼不用鉛筆?院長答不上來。
然而,在電影終尾前(大略倒數15分鐘),院長有答覆該生所問。
之所以不用鉛筆,是因為寫的時候會掉碎屑,有機會跑進眼睛、鼻子、或儀表上,會出意外。


電影說的正確,符合事實,比民間傳言(註2)好太多了。
人類開始往太空、月球發展是美蘇冷戰期間,
那時在美國,傳言蘇俄意欲製出一種原子筆,太空無引力狀態下,要能出墨寫字,
因而花了相當於好幾百萬美金,便有了太空筆。
美國人就譏笑蘇俄人:浪費錢,幹嘛不用鉛筆?
在蘇俄,則是同一個故事的主客交換,蘇俄人嘲笑美國人...怎不用鉛筆?


*****
科學家很早就警覺鉛筆可能掉屑難清理、沾到儀表板可能會短路等問題,
好像最初一批太空人就沒使用鉛筆,而是電腦鍵盤和麥克筆(註3),偶爾用蠟筆。
蠟筆只能偶爾,是因為它遇熱融化或著火,使用得特別特別留意。
像美國阿波羅一號(註4),太空梭艙內是純氧,
有一電線的某處產生的火花造成火災,17秒內三位太空人喪生,
美國人防止再釀遺憾,艙內改一般空氣,亦減少用蠟筆。
然而,麥克筆也有短處,它不能寫很小的字,十分麻煩。
蘇俄那邊一樣沒倖免,有相同難題。兩邊分別在找解決方案。

最後,製造出太空筆的人,既非美國官方(如:太空總署(NASA)),也不是蘇俄官方。
是來自美國民間,一位名為保羅.費雪(註5,簡稱費雪)的人。

費雪是一個傑出的工程師,原本在雷諾成立的雷諾國際筆業有限公司工作,
研發、改良出的產品精良幫雷諾賺了不少錢。
也許雷諾覺得賺飽了,向所有員工說他要退休,要解散公司。
此時,費雪出面承接了公司(業務),易名為飛梭太空筆公司,繼續研究、創新。
這比以前,更能隨心所欲決策產品方向。

又,他見到阿波羅一號的不幸,決定動手設計一款專業太空用途的筆。
在沒有政府的奧援下,前前後後花了兩百萬美金(1950s、1960s),
上萬次試驗與試用後,竣事。
1967年供貨給美國太空總署,隔幾年,蘇俄也跟著購入。
他那兩百萬的投資,相信很快就回本了吧~

後來,費雪的太空筆還出了一起很經典的"太空應用"。
阿波羅11號(註6)太空人艾德林進入登月艙時,意外損壞主引擎啟動升空所需的斷路器,
可能導致引擎預位後無法點火,人員困在月球,
所幸他靠太空筆內的壓力啟動開關,救回性命。



---------------------------------------------------------------------------------------------------------------------
圖片出處




有個故事說美國太空總署NASA因為太空沒有重力,
鋼筆、原子筆的墨水無法流出,所以筆沒法寫。
於是花了百萬美金,研發一支抗重力的「太空筆」,可在太空中流利書寫。
蘇聯專家看了都笑破肚皮,因為他們用「鉛筆」。
NASA的人真是又笨又勤快嗎?還是蘇聯沒那麼多錢可亂花,反而窮裡生智呢?

​太空筆美蘇都相中這個故事很好笑,但不是真的!
事實是美國和蘇聯的太空人開始都是用「鉛筆」。
真的有人砸下百萬美金發明「太空筆」,但不是NASA,
而是保羅˙費雪(Paul C. Fisher),他的夢想是要做出一支超越極限的筆。

鉛筆,在太空中有危險。筆尖容易斷裂,碎片飄浮可能卡住機械造成故障。
筆芯的原料是石墨,石墨在純氧的環境會怎樣?會燃燒。
太空船裡是純氧,1967年1月27日,阿波羅1號就發生起火。
而此時費雪正好發明了AG7,NASA盼到救星,跟他訂了400支,
本來一支3.98美金,還打6折,只花2.39美金。哪有花百萬美金?
花百萬美金的是費雪自己投入的研發費。
蘇聯也跟他買,第一次買100支,所以AG7從此就稱「太空筆」。


1945年,雷諾成立雷諾國際筆業有限公司在美國製造銷售圓珠筆,
三個月時間就賺了500萬美元;
同年12月,雷諾聘請保羅‧費雪擔任工程師改進產品。
1948年,雷諾關閉了他的公司退休養老,保羅‧費雪抓住良機成立自己的製筆公司,
名為飛梭太空筆公司。保羅‧費雪是一個處事嚴謹的工程師,
為了製造出不漏油,不褪色的高品質圓珠筆,他選擇最好的材料,
超硬碳化鎢筆珠與筆尖精密結合,一個碳化鎢筆頭需要27道工序製造,
筆珠絕不脫落,解決圓珠筆的漏油問題,特殊超粘油墨保證流暢可靠的書寫功能。
在阿波羅1號的失火事故中,三名太空人喪命,
保羅‧費雪意識到應該製造一支可以在太空無重力狀態中書寫的筆。
在毫無官方的援助的情況下,他個人投入資金200多萬美元,
製造出成品送去給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經過上萬次試驗與試用。
在1967年完成供太空人在太空使用的飛梭AG7型太空筆,
過沒多久,蘇聯也開始購買飛梭AG7型太空筆
(蘇聯在以前曾用蠟筆,但蠟筆容易在高溫中融化;
美國也曾用過鉛筆,但因安全理由嘗試改用特製自動鉛筆,後來考量成本而改用太空筆)。






註6:

最為經典的應用,卻不是在太空中寫字,
而是在阿波羅11號任務中打開登月小艇上升級的主引擎保險開關,使任務順利完成。


---------------------------------------------------------------------------------------------------------------------
參考資料:



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美術_(中國)一團和氣


這幅圖畫叫<一團和氣>,是明憲宗朱見深繪製的工筆畫,
這是史上最早一版,換言之,<一團和氣>是明憲宗的首創。
維基這樣介紹它:
 畫中陶淵明、陸修靜、慧遠禪師三人環抱一團,狀似彌勒佛,細看又為三人。
 左人著道冠,右人戴方巾,中間者手持念珠,
 作品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三教合一的思想,與虎溪三笑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文中所言的虎溪三笑圖,畫的人物同是:陶淵明、陸修靜、慧遠法師,如下:




*****
從上圖的<一團和氣>,很難分辨出三人,相同內容的下圖,會比較清楚點:

維基說:
畫中有三人,陶淵明,代表儒家;陸修靜,代表道家;慧遠法師,代表釋家(釋迦摩尼,佛教)。
關鍵是頭上,下面我們來分辨它。

○左側:

藍色圈圈起的是道教的道冠,而左側藍色框框起半臉之人是道士,想當然爾,他是陸修靜;

○右側:

黃色圈圈起的是儒家的方巾,而右側黃色框框起半臉之人是儒士,他必然是陶淵明。

○中央:

紅色圈圈起的剃髮圓頂,而中央紅色框框起全臉之人(左手拿念珠)是和尚,他肯定為慧遠和尚。

儒、釋、道三家團抱,也就被取名為一團和氣。
應該會好奇,歷史上,這三人一起見面過嗎?
答案是否定的。此乃出自於後人杜撰「虎溪三笑」之故事。
根據史實(註2):
 慧遠示寂於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
 陶淵明若逝世於劉宋元嘉四年(427),
 則二人為同一時代之人,且淵明系潯陽人,地與廬山相近,二人之交遊未必不可能。
 關於陸修靜之事跡,依辯正論卷六、甄正論卷下、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一、
 續高僧傳卷二十三曇顯傳、佛祖歷代通載卷十等所述,
 修靜於梁敬帝紹泰元年(555),與曇顯對論佛道二教之優劣,時當慧遠示寂後一三八年。
 另據佛祖統紀卷二十六載,修靜逝世於劉宋泰始三年(467);
 又據道教類書之雲笈七籤本傳載,修靜逝世於劉宋元徽五年(477),享年七十二。
 故知慧遠與修靜之時代相去甚遠,二人交遊之說極牽強。


陶淵明見過慧遠法師,這是有可能的。
陸修靜,要見陶淵明、慧遠法師,並有交情,按三人的年紀和卒年來看,頗難。



-------------------------------------------------------------------------------------------------------------------




註2:


案諸史冊,慧遠示寂,在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淵明潯陽人,以劉宋元嘉四年卒,
其時代同,潯陽與廬山亦相近,二人交遊,固不可謂其必無,
若修靜者,依辯正論,甄正論,續高僧傳等,記梁敬帝紹泰元年即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
與曇顯對論佛道二教。是蓋當於慧遠寂後一百三十八年。年代遙隔,何由修好?
且佛祖統記二十六,記其卒時為劉宋泰始三年,兼附記雲笈七籤本傳,
元徽五年卒去,年七十二之說,則年尚甚弱,與慧遠交游不可信,其為後人擬託可知也。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法律_《論犯罪與刑罰》:廢除死刑※


切薩雷.貝卡里亞(Cesare Beccaria)於1764年寫這本《論犯罪與刑罰》(註1),
第28章是「關於死刑」,不含糊地說,貝卡里亞是主張廢除死刑(簡稱:廢死)。
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系統地提出廢死的觀點。

我所取得的中譯本,字字都懂,意思不瞭,令我...
若不是看羅翔教授的教學(如下),不曉得要耗損多少精力才能弄清楚。
下面,照著羅教授的要點歸納,條列貝卡里亞認為廢死的理由,以及例外情況。


廢死的第一個理由:國家沒有權利使用死刑
這受到當時盛行的「社會契約論」之影響。
「社會契約論」是「解釋社會和國家起源」的政治哲學理論。
其論述為:
 國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來源民眾所放棄的權利(or賦予的權利)。
 換言之,由於單個人生活不太安全,所以大家為了共同的生活便利,
 就放棄了一部分權利,最後形成了國家。

然而,貝卡里亞說:人們放棄的權利是有限的,
不可能把處分自己生命的權利交出去,因為生命是一個特殊的權利。
貝卡里亞所處時代的人們,甚至認為生命的擁有者都無權自我了斷(自殺是違法的)。
那麼,國家就更不可能有這種剝奪生命的大權。
所以,貝卡里亞認為:死刑的存在是違反社會契約,是典型的濫用權。
(不過社會契約論的提出者盧梭,認為死刑合理)


廢死的第二個理由:死刑是無效的、毫無意義的
貝卡里亞說:死刑的影響是暫時的,它看起來很殘酷,但執行的時間很短,
頭一下子就被砍掉了,表演隨之結束。死刑給人留下的印象很快被淡忘。
所以,如果要用死刑來顯示法律的力量,那就月月殺、天天殺,這就陷入悖論。
因為本來死刑的意圖是預防犯罪、殺一儆百,
但現在要保證死刑有足夠的威攝力,還得確保經常有犯罪份子被斬
(悖論:一方面希望沒有犯罪,另一方面要人民害怕死刑,
 就希望有很多人犯罪被捕,便於經常執行死刑。沒有犯罪又要多人犯罪,矛盾)

貝卡里亞認為:終生苦役的效果,要比死刑得好。
(1)因為終生苦役給老百姓提供一種長期現實的警戒作用,這種壞榜樣的效果持久。
終生苦役的警戒作用是可以重複利用,但死刑則是一次性的。
同時,(2)終生苦役更令人望而生畏,能夠有效的預防犯罪。
因為人們往往能夠承受極端而短暫的痛苦,但卻很難忍受長期持續的煎熬。
[這應該在說:讓人生不如死,比死還可怕]


廢死的第三個理由:死刑不僅起不了積極作用,反而還會起反作用
因為死刑會引起人們對受刑者的憐憫,使得死刑的威嚇作用大打折扣。
國家公開執行死刑,原本想喚醒民眾對法律的敬畏、犯罪預防,但人的天性是同情弱者的。
刑場上,國家與受刑的力量對比懸殊,國家非常非常強勢,受刑人非常非常弱小。
人本能會同情弱者,
所以,人們就會產生一種憤憤不平的憐憫感,就違背了國家適用死刑的初衷。

貝卡里亞就講:
死刑相當於一場表演,刑場與其說是為了罪犯設置的,不如說是為觀眾開設的。
如果觀眾心中憐憫心超過其他情感(理智),那麼,就沒有達到預期的效用。


廢死的第四個理由:最可怕的是,死刑會讓人變得越來越殘忍
以暴易暴,容易導致暴行的惡行循環。
因為死刑給人民提供一個殘暴的榜樣,會毒化人們心理。
法律禁止謀殺,自己卻公開謀殺;法律阻止公民作殺人犯,卻安排一個公共的殺人犯。
這在邏輯上是荒謬的。

死刑會把人們千百年來所培養的溫和良善的性格徹底摧毀,會激發人性深處殘暴的成分。
因為死刑告訴人們:只要有「正當理由」,殺人就是被允許的。
這就是為什麼死刑越多的國家,犯罪反而越殘暴。
用法律作為施加暴力的藉口,法律公正性也會全然喪失。
(當殘暴的精神控制法律時,法律就會成為教唆人們實施更殘暴行為的最好教官)


廢死的第五個理由(沒寫在《論犯罪與刑罰》,貝卡里亞在晚年提出):
死刑一旦出現誤判,是無法挽回
因為人頭不是韭菜,是不會再長的。


例外情況(在極為特殊的情況下,可以保留死刑):
(1)某個人的存在,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安全、有引起動亂的危險;
或者,(2)當一個國家陷入無政府狀態,混亂取代了法律,死刑就變得必要。


*****
羅教授認為:撇除第一點,其他四點貝卡里亞站是在功利主義的角度論證,
換句話說,只考量死刑的效果,然而,沒考慮到死刑的道義價值...

由於這篇我僅要列出書中的論點,
影片中其餘死刑存廢之討論就略過了,在此,我也不表達個人對廢死的意見。



--------------------------------------------------------------------------------------------------------------------
《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廢除死刑」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