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

札記-物理-氣球、鐵球浸入水中的秤重試題※

先簡單說明一下浮力計算(註1):
◎浮力的計算公式:
 浮力 = 物體沒入液體的【體積】× 液體【密度】
  B = V沒入液體部分 × D液體密度
 即:浮力 = 物體沒入液體後所排開的【液體重量】。

◎物體在水中會減輕【重量】,這是因【浮力】會抵消部分物體的重量所致。
 公式:物體在空氣中重-浮力=物體在水中重 
     W空氣-B=W水中
 當地球引力(【重力】)=【浮力】時,達兩力平衡,故船浮在水上。



*****
李永樂老師的影片:公考行測題:哪邊更重?大部分人都答錯了(註2),

講解的第二題,我有其他解法(一種題目本來就可能存在多種解法)。
題目如下:



兩邊的水同樣重量,氣球和鐵球的體積一樣,兩個同樣浸在水的中間位置。
為了不讓氣球浮出水面,用有一條繩子(重量忽略不計)拴住氣球;
同時不讓鐵球下沉,也用繩子(重量忽略不計)吊著鐵球。
請問:此時,左右兩杯水哪一杯比較重?


*****
我的解法是:
秤出來的重量=是原本水重+球排開同體積的水重(影片講解的第一題已說明為什麼)。
如果這樣看,左、右兩杯同重。
然而,氣球顯然是往上浮的,只不過被繩子拴住的緣故,
換句話說,氣球(透過繩子)對杯子產生一股向上的拉力(浮力),至於多少,得看氣球的比重。

假設氣球比重是0.3(水的比重是1),體積是V。
那它的重量(重力)為0.3V,而水對它的浮力則為1*V=1V,
因此向上的拉力是1V-0.3V=0.7V。
總之,因為這個拉力,左杯減輕了重量,且其它相同(水重+排開的水重),故,右杯較重。


假如,左杯的氣球不是杯底有條繩子拴著,
改成上頭有根細棍(重量可以忽略不計)將它完全壓入水裡,而右杯條件不變。
此時,左、右邊誰重呢?
那左杯就沒有前面所提的拉力問題,所以,我認為等重。


*****
在前面引用浮力公式的那份資料中(註1),我覺得有兩題與此相關。附在文末供參考。






------------------
註1:6-4浮力

2021年7月24日 星期六

音樂_過年必放樂曲:『金蛇狂舞』



『金蛇狂舞』是年節一定會聽到的音樂,
或許有些人初聞此名,但只要開頭幾個音,必然會說:原來是這首啊!

1934年,聶耳根據家鄉昆明的傳統曲目『倒八板』整理改編成『金蛇狂舞』(註1)。
順便提,聶耳也是『義勇軍進行曲』(後為中國國歌)的作曲者。
為何會叫『金蛇狂舞』?
網路上所有的答案趨同,好像全自一份稿子文字略加增減。
總合起來,"他們"作此回答:
 樂曲是三段體結構,旋律始終具有鮮明的節奏特點。
 第一段:
 樂曲一開始,就以明亮上揚的音調不斷地呈現出歡樂、昂揚、奔放的情緒,讓人耳目一新。
 第二段:
 由兩小節打擊樂器音響引出的更加熱情昂揚而且流暢明快的旋律,
 令人感到充滿生機而富有生命之活力。
 第三段:
 旋律採用「螺螄結頂」手法,讓上下樂句頭尾形成對應關係,
 使得句幅層層遞減,整首曲子愈來愈趨向高漲,
 感覺就像一條金蛇聞樂起舞,扭動的蛇身不斷地旋轉,而且越轉越快。
 作曲家便是根據這一段,而將樂曲定名為《金蛇狂舞》
[老實說,我真不知道什麼叫做「螺螄結頂」]


復次,『金蛇狂舞』從『倒八板』而來,那『倒八板』是什麼?
網路能查到的資料極有限!但解釋也近乎一致,說:
 『倒八板』來自『八板』(以其骨幹原型有8個小節,每小節一板一眼,故名),
 原型母曲是『六板』。...
 聶耳所根據的《倒八板》,
 便是把《八板》的尾部加以發展變化為樂曲的開頭,所以冠以“倒”字。(註2)
 而"八"指有八個小節; "板"是節奏的強拍,相對而言,"眼"是弱拍。(註3)

Youtube有『倒八板』,一聽應該會覺得,這和『金蛇狂舞』有啥不同?
也許接著會再追問:那『六板』(或稱老六板)又是怎麼回事?
百度(註4)云:『六板』為古老的民間絲竹樂曲調
究竟多古老?
有人說(註3)可以追溯到宋朝。實情為何?我不確定(可得資訊太少了)。
Youtube亦有『六板』,但與『倒八板』兩歧。



----------------------------------------------------------------------------------------------
難得音樂和曲名對應上,紀錄一下。
----------------------------------------------------------------------------------------------
註1:



現在普遍聽到的《金蛇狂舞》,
是把基本構成的3段旋律不斷地在樂隊的各聲部之間反復遞奏,而刪去了原來的琵琶獨奏。
一般的結構是ABCB-ABCB-ACB,上海民族樂團的演奏,便是這樣;
移植到交響樂團演奏的,也還是這個版本。




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音樂_『小刀會序曲』


對於喜歡周星馳電影的人,應當對於『小刀會序曲』這曲音樂不陌生。
在他好幾部電影都有(註1)。
1992年【鹿鼎記】,海大富化妝成關公,亮相時所奏;
1995年【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第一集),至尊寶被點三顆痣後看照妖鏡時所奏;
1995年【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第二集),至尊寶變成孫悟空從天而降,迎戰牛魔王時所奏;
1996年【大內密探零零發】,在皇上面前,揭穿無相皇時所奏;
2004年【功夫】,被包租婆/公包成木乃伊,破繭而出時所奏;
之後,周星馳不演電影了,只當導演,他執導的【西遊-降魔篇】、【美人魚】也出現過。


我原以為『小刀會序曲』是古代音樂(尤其是不知道曲名的時候),
哪想到是對岸1959年推出的《小刀會》中國民族舞劇中的音樂(註2),作曲者為商易。
而我後來發現,不少現在聽的國樂頗多是近代作品。清朝以前的音樂似乎留下不多。



--------------------





2021年7月20日 星期二

札記-學習-知識的兩種特性※

朱敬一《朱敬一講社會科學上:社會科學的源起背景》(註1)一書,
談到知識有兩種特性:

第一,無敵對性(non-rivalrous)
將自己會的知識教會別人,本身的知識,並不會減少或遺失。
正如富蘭克林( B. Franklin, 1706-1790 )所舉的比喻:
Knowledge is like a candle. Even as it lights a new candle, 
the strength of the original flame is not diminished. 
(知識如蠟燭,點燃他燭,自己並不會熄滅。)
《維摩詰所說經》〈菩薩品〉(註2)同有類似的語句,
「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於其道意亦不滅盡。」


第二,「邊做邊學」( learning -by-doing )
書中例子是:
 初等微積分學得好,則高等微積分就容易學得好;
 初等代數學得好,高等代數就容易學得好;
 普通化學學得好,有機化學就容易學得好。
用較直白的講法,知識有深、淺(或高低階)之層次,具有積累性
與之相反的,如同:「有些人工作十年,是把一年工作經驗,複製貼上十次」,
這實質年資一年,但也可能這工作是機械式重複,本來沒「知識」特性。


*****
初聞「無敵對性」,我心中滿是怪疑,再讀內容解說,
更加不理解「分享知識給別人,自己知識不變」為何稱「無敵對性」啊?
然而,我沒有簡潔的用詞可替代,說「無損失分享」嗎?好像沒比較好。

在社會上,忌憚教人,大都出自於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父」,
怕之後搶自己飯碗,因而便會「留一手」。
比較極端的例子,如逢蒙殺后羿(註3)、紀昌射飛衛(註4)。

曾聽說有人不怕把所知授人,是由於他們持續進步成長,
自信在不久的將來通曉的,比現在教人的更精深,或者早就是。
就像有些大國願意轉移"低階"技術給他國,便是有把握:待你熟巧,我已更上層台階。
或許這還歸因於知識的另一特性:「邊做邊學」(learning -by-doing),
這詞也不直觀,不如換成「可累積性」。沒可累積性,可能他們就不技轉了。

李笑來的書《把時間當作朋友》,鼓勵學就學可積累的東西。
我日積月累的學習所得到的成績,別人一樣得花相同時間才能達到,
如此,每一天的努力都變得有意義,時間便成為陪你茁壯的朋友了。



------------------------------
註1:Page 79~81


註2:17期院刊
《維摩詰所說經》〈菩薩品〉道:
「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
 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 
當我們發願要作一位宗教師的同時,也就是願意做一個點燈的人。
你點燃自己心中的燈,也點燃別人心中的燈,當他能散發光芒時,亦能反照於你。
就像我們教導別人,自己會減少什麼嗎?其實,在教與學中,自己更是最大受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