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

中史_(民國)孫立人將軍兵變案


大象林旺(1917~2003,註1),一個遙遠的童年記憶。
牠是國軍的緬甸籍軍用馱獸,隨著部隊來台灣(起初13頭,來台2頭)。
我本以為牠服役於何應欽將軍麾下,從維基才知,是在孫立人將軍底下。
到台灣,沒有牠的戰場,牠被送至圓山動物園。
帶牠來的孫將軍為復國大業,想留在沙場效力,但似乎有人不樂意,興起一樁樁枉殺冤獄。


我小時候曾聽長輩說過:
民國四十幾年(50年代),
 蔣總統(蔣介石)原訂某日某時抵達高雄鳳山黃埔軍校,進行視察,
 相關事宜由孫立人將軍在場負責指揮。
 然而,蔣總統搭的直升機晚到幾分,降落地點卻在原訂時間發生爆炸,
 飛機改往他處降落。事後究責,孫被革職,並軟禁一生。

我將網路能搜尋到幾起暗殺蔣介石事件,列在其下。
它們全是簡體字,並且來源為對岸(註2,一至五),
台灣網頁(繁體字)這方面資料少之又少,幾近沒有。
這幾起和上述故事比對,沒相像的。
而且,事實上,台灣的官方說法,孫立人將軍是因郭廷亮匪諜案(註3)被軟禁,
最終在陳水扁總統任內,經監察院調查、證實無辜,已為他平反。
長輩所言,應該是謠傳。


一.1925年7月,雪鐵龍座車遇刺
1925年(民國14年),3月時孫文逝世,之後,國民黨內各方勢力明爭暗鬥,搶作老大。
為免暗殺,蔣介石有兩輛雪鐵龍座車(A、B代稱),
蔣固定坐A車,唯車車前插青天白日小旗。
那天出門前,A車故障,維修過久,蔣改坐B車先走,令A車修好,隨後跟上。
結果A車路上遭機關槍、步槍伏擊。抓捕行兇者審訊,
供出指揮暗殺者是國民黨裏右派許崇智手下,粵軍第四軍的旅長楊錦龍
(往後,A、B車輪流坐,兩車皆不再插青天白日小旗)

二.1925年8月,廣州城門洞遇刺
雇傭的刺客暗殺經驗不夠,行動前就被發覺,刺客開槍後,以現行犯逮捕。
供出暗殺策劃者是前商團的司令陳廉伯
兩天後,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在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
被一群刺客襲擊,身中四彈,當場斃命。(據說主謀是胡漢民的弟弟 胡毅生)

三.1925年10月,財政廳大樓遇刺
財政廳大樓內,一名軍官陡然攔住了蔣介石的路,
憤怒大喊,擡手對蔣介石心口等于一槍,
蔣介石的貼身警衛蔣富春飛速趕往蔣介石的身前,替蔣挨了一槍。
實施暗殺的軍官許楚,是許崇智將軍的堂弟。
1925年三次蔣介石遇刺,兩次與許崇智有關,許崇智因而避居上海租界。

四.1931年6月,王亞樵第一次行刺
傳言是孫科雇暗殺大王王亞樵行刺蔣介石。
王亞樵令手下喬裝遊客,將槍枝藏入金華火腿內,
夾帶通過關卡檢查,進入蔣介石居住的廬山太乙村。
由於他們取出槍後,火腿任意丟棄,被蔣的侍衛偶然拾獲,驗出火腿裡有槍藥成分,
一方面加強了警戒,一方面封山搜索。於是,刺客行兇時,被侍衛的亂槍擊斃。

五.1935年10月,王亞樵第二次行刺蔣介石
王亞樵教唆三位幫會成員假扮記者,1935年10月,國民黨即將召開六中全會。
當國民黨的中央委員們站在會議廳門前列隊準備照相時,
其中一位名孫鳳鳴想趁機實施計劃,可是照相的人群裡唯獨不見蔣介石和汪精衛二人。
原來汪精衛見蔣介石沒來,便上樓去請他,
不曾想蔣介石突然改變主意,決定不參加照相。汪精衛轉身下樓。
汪精衛和委員們照完相,委員們便陸續向會議廳走去。
孫鳳鳴見情勢緊迫,再不下手就沒有機會了,
於是迅速從大衣內抽出手槍高喊“ 槍斃賣國賊”,
同時對準汪精衛連開三槍,汪精衛應聲倒地。可憐汪精衛成了代罪羊。

六.1944年,美國藍鯨行動(註4)
這行動停留在計畫階段,從未實行,甚至有沒有這份計畫,無法被證實。
消息來源最早出自1971年出版的
多爾恩《與史迪威在緬甸出走記》(Walkout with Stilwell in Burma)。
書中寫:
 駐華美軍司令史迪威在一九四三年舉行的開羅會議中,
 與羅斯福會面,討論與蔣日趨惡劣的關係。
 史迪威引述美國總統的話說:
 「如果你實在與蔣合不來,又沒有辦法更換他,就把他幹掉算了。
  你懂我是啥意思。找一個聽你話的人好啦。」
 史迪威回到中國後,就命多爾恩著手制訂謀殺計畫。
 多爾恩便作出一個以「藍鯨」(Blue Whale)為代號的計畫:
 當蔣預定在1944年,前往印度檢閱中國遠征軍時,
 由美軍派一架飛機送他前往,在飛越喜馬拉雅的駝峰時,說引擎發生故障,要失事了,
 給他一個作過手腳的降落傘,要他跳下去,一定會送他的命。
 後來,艾弗烈及多爾恩的計畫,因為沒有上級的授權,都沒有實行。

假如,我是說假如,這計畫為真,我覺得重點在於美國動過「取而代之」的念頭。
那麼,哪個人或哪些人是備位候選人呢?
我以為其中之一是留學過美國的孫立人將軍。為什麼呢?


*****
孫立人將軍與林旺

維基百科:孫立人兵變案,又稱郭廷亮匪諜案(註3)寫: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內戰中敗退,孫立人隨軍撤至台灣,
 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元帥(簡稱麥帥),
 邀孫至日本東京會談中美兩國的軍事合作事宜。
 在會談中,麥帥曾表示希望由孫來掌管國民政府,遭孫拒絕。

美國希望孫立人來掌管國民政府,蔣介石看在眼裡會怎麼想?
從維基所述的有關事件時間排序,如下表,
我個人想法是:這應該就是之後孫本人及他部下,一個接一個入獄或處決的導火線。
整肅孫的開端,自蔣恢復總統身分,
而孫爆炸性垮台,則發生是《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之後,
一群忠臣良將就在監獄中,被迫全加入了叛軍敵營。


政局
李鴻匪諜案
郭廷亮匪諜案
相關孫立人其他案件
1948

孫立人的嫡系部隊李鴻、陳鳴人、彭克立、潘德輝等40餘高級軍官投降共產黨


1949
麥帥曾表示希望由孫來掌管國民政府,遭孫拒絕。
他們被共軍釋放


1950
3
蔣介石宣布恢復總統身份31日,孫立人被任命為陸軍總司令。






323日,孫立人的女部屬,英文秘書黃正,與組長黃玨,兩個姐妹同時遭到逮捕,被誣告為匪諜,遭監禁10年。
1950
5~9

5月,他們陸續來投靠孫立人,並獲得軍職。李鴻抵台後不到一週被捕。到9月,其餘人也被抓。孫立人面見蔣介石,為其部屬求情,堅稱他們無罪,但遭到拒絕。

舊有部屬如田世藩等人,也陸續遭指控為匪諜而入獄。
1951

李鴻、陳鳴人、彭克立、曾長雲4人以「匪諜罪」立案,其餘連坐。


1953
1.孫立人調為無實權的總統府參軍長。
2.中華民國與美國雙方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美關係不再需要透過孫立人來連繫蔣經國屬下的政戰單位,開始調查孫立人的部屬,鎖定在步兵學校服務的郭廷亮。



1955
5~7


525日,郭廷亮被捕,遭到嚴刑審訊,連續十天遭刑求。
714日,保密局毛人鳳向郭廷亮,只要承認自己是匪諜,就不會牽連到孫立人。郭廷亮寫下自白書,承認自己是匪諜。

19558月之後
孫立人原本態度強硬,認為郭廷亮必是遭到誣陷,但獲知此事為層峰(兩蔣)的意思,如不肯屈服,將會株連更多舊屬。於83日寫親筆信給蔣介石,請辭總統府參軍長一職獲准,後接受軍事法庭審判,法庭認定:孫立人下屬涉嫌軍事政變,他應負責任。



美國雷德福上將的反應相當憤怒,認為孫立人是台灣最忠貞幹練的將領,不可能叛變。因為美國軍方的態度,蔣介石決定放寬處理。





郭廷亮被判死刑,隨即由高層下令,改成無期徒刑,送往綠島監禁。
孫立人部屬皆遭到情治單位的審訊,有300多人因此被解職,或獲罪入獄。而孫立人判無期徒刑,在家中軟禁。
1956


929日上午,郭廷亮案宣判結案。


929日下午,被拘禁的李鴻等人正式受審,被宣判為匪諜,繼續監禁。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中史_野史_(民國)1927年的蔣介石

宋鴻兵《貨幣戰爭3》的第3章(註1)說到,
「蔣介石1926年11月北伐時拒絕前往武漢,遭遇黨內鬥危機,
 第一個幫他解套的人是浙商 虞洽卿(註2)。」
而在接下來約一年的時間內,
有1927年4月肅清共產黨、8月第一次下野、到隔年1月再次上台,
蔣種種人生的大事件,皆有江浙財閥在明處、暗處操作。

虞洽卿、洞庭山席家等這些非國民黨人士,實力足以撼動當時中國政局。
台北市圖藏書,僅有一簡體書是對虞洽卿的研究,
而查網路關於虞洽卿的繁體網頁,除了維基,一無所獲,
遑論在台灣能找著這段北伐時期蔣介石與江浙財閥的「交往史」,
好像是有人刻意將他們從北伐史中抹去,
因此,且視之為野史,野,是在野黨的「野」;野史,相對於正史。


宋鴻兵小說式講述這段,雖不知是否為史實,但流暢好讀。
我沒想撰述新版,而是概要說述那一年間蔣介石政治生涯的轉折。

共分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蔣介石拒往武漢國民政府
1926年11月,汪精衛眼看北伐軍將取得上海、奪下中華半壁江山,
 不願蔣介石因軍功而權勢坐大,要他至武漢會談,伺機解除他的軍務。

○蔣介石心知肚明,故政治操作,不克前往。
 然而,武漢國民政府掐住軍餉,蔣便指揮軍隊為難,正值一籌莫展,浙商虞洽卿來訪。

○蔣、虞的信任基礎是什麼?
 (1)蔣介石與陳其美是拜把兄弟,陳其美當上海督軍時,虞洽卿是陳的財務顧問。
  由於私事、公事交流,此時蔣、虞兩人已建立情誼。
 (2)蔣介石受組織(孫中山)之令,在上海籌集革命經費,虞洽卿給予實質幫助。
 (3)蔣介石投機生意失敗,被人上門逼債,虞洽卿介紹他給黑社會的頭目黃金榮,
  拜入黃金榮的門下,由黃金榮出面才清理了債務,並出資供其南下廣州投奔孫中山。

○浙商虞洽卿是說客,背後是整個江浙財閥 不誇張地說,也包含所有上海中外商人的利益。
 虞洽卿找蔣介石談,說商人們願意提供6,000萬大洋,解蔣財務的燃眉之急。
 相較於蘇聯三年提供國民政府3,000盧布,折合為2,700萬大洋,高過一倍。
 商人的錢不可能白給,附條件的。他們要蔣對上海煽動工人抗爭的共產黨動武。
 蔣答應了。蔣有錢、有兵,有底氣和國民政府的汪精衛叫板(挑戰)。


第二時期:蔣中正清共
1927年3月29日,上海商業聯合會的代表團拜訪蔣介石,
 聲稱只要他和共產黨決裂就給予財政援助6,000萬大洋。
 (美國人4月8日獲得的訊息是6,000萬非一次給,
 出兵對付共產黨,可拿首付,再看後續表現,接著給)

3月31日,虞洽卿與上海商業聯合會牽頭正式成立了「江蘇兼上海財政委員會」,
 背後的力量是江浙財閥,最重要的是洞庭山席家

4月1日~4日,上海的銀行與錢莊向蔣介石提供了300萬銀元的財政援助。

4月12日,蔣介石得款後僅一週,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四一二事件」!
 提出了對共產黨人「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血腥口號,
 屠殺了大批共產黨員、工人、農民和左翼人士。
 銀行家滿意,馬上又向蔣介石提供了700萬銀元
 汪精衛得知消息,宣布立刻解除蔣介石的一切職務,開除其國民黨黨籍,
 並下達通緝令,捉拿蔣介石。
 
4月18日,蔣介石正式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公開否認武漢國民政府,
 28日,發出公告,將與列強一起對武漢實施經濟封鎖。
 切斷對武漢國民政府的一切融資渠道,
 上海的銀行、錢莊、票號全部停止向武漢匯款,坐等武漢政府倒台。
 此為「寧漢分裂」。

○5月,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陳光甫(和宋美齡家有淵源)以「江蘇兼上海財政委員會」,
 發行「江海關二五附稅國庫券」(國債),為蔣介石籌得4,000萬銀元
 其中8成是江浙財閥認購。
 (上海金融界、工商界政治上,選擇了南京國民政府,並在經濟上支持蔣介石)

6月上旬,蘇聯要求汪精衛改革,內容要將武漢國民政府共產黨化,
 汪要求蘇聯先提供1,500萬金盧布貸款,但蘇聯只願給200萬金盧布,埋下禍端。
 6月中旬,汪精衛為入不敷出的武漢政府(月收入150萬銀元、月支出1,300萬銀元),
 和馮玉祥談合作,舉行鄭州會議。
 馮不滿意汪答應給的好處(河南、陝西和甘肅三省的黨政軍大權,而這早就在馮手上),
 一週後,6月20日,馮旋而與蔣介石開徐州會議。
 蔣說馮若歸順南京國民政府,厲行反共「清黨」,
 自1927年7月,每個月給馮玉祥所部250萬銀元的津貼。
 6月21日,馮玉祥就向武漢的汪精衛和譚延闓發了一份最後通牒式的電報。

7月12日,宋子文(宋美齡的哥哥)帶著蔣介石的信,在汪精衛家中與汪舉行了多輪私下會談。
 3天後(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在「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口號之下,清共。
 即將「寧漢合流」。


第三時期:蔣介石下野
○自四月,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
 運作要錢,對付武漢國民政府要錢,防北方軍閥也要錢。
 江浙財閥給的錢不敷蔣用,蔣要求加碼遭拒。
 於是,蔣綁架有錢人,誣陷他們是共產黨人或勾結共產黨,討"贖款",
 終於惹怒江浙財閥,江浙財閥暗中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國民黨內非蔣派系合謀。

○說巧不巧,蔣介石的軍隊在二次北伐中,被奉系軍閥的部隊大敗,
 7月26日(註3)敗走徐州,8月6日,失守徐州,上海、南京告急,
 此時
 (1)桂系要蔣介石下台
 (2)汪精衛曾說:武漢政府遷往南京的前提是,蔣介石下台
 (3)廣東元老系、孫科要蔣介石下台
 (4)蔣介石的資金告急,江浙財閥作壁上觀
 (反正蔣和共產黨不可能合好,他會自動對付共產黨)

8月14日,蔣介石下野,8月19日,「寧漢合流」。


第四時期:蔣介石再次上台
○蔣介石為讓江浙財閥認同他是自己人,他想出的辦法是聯姻:娶宋美齡。
 宋家老夫人倪桂珍正在日本療養,為了追求宋美齡,
 9月28日,蔣介石前往日本,取得宋老夫人同意,讓他同宋美齡結婚。
 蔣介石再次和宋子文和孔祥熙(宋靄齡)、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陳光甫(宋家握有銀行大部分股份)、
 洞庭山席家(席德柄是宋子文同學、席德懋的女兒嫁給宋子良)搭上關係,又獲支持。

○新政府的財政部長孫科籌錢能力遜於蔣介石,
 江浙財閥不出全力,新政府又將面臨斷炊。
 而10月,新政府內部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軍隊跟唐生智的湘系軍隊,
 為了權力鬥爭爆發寧漢戰爭(註4),
 雖然湘系敗北,11月12日唐生智前往日本,但這也造成桂系損失極大。

1928年1月4日,蔣介石從上海抵達南京,主持大局。
 1月9日,蔣介石正式通電全國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一職,
 接著又擔任了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等最高職務。
 從下野到重掌大權僅隔116天。



----------------------------------------------
註1:3.3 蔣介石抱上了更粗的大腿 (大量引用資料)


註2:維基:虞洽卿


註3:維基:國民革命軍北伐


註4:唐生智
--------------------------------------------------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蔣介石

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數學_足球的多面體

看到足球會想到什麼?
當然是尤拉公式 F + V - E = 2 (F是面的總數、V是頂點的總數、E是邊的總數)。
計算它是由幾個五角形跟幾個六角形所構成的!哈哈。


先複習一下國中數學:證明尤拉公式,有兩種證明方式。

第一種證明(註1),幾何畫板證明。
第一步:
用觀察法發現任何一種多邊形,比如下圖左一的五邊形。
若不是三角形,增加一對角線,即加一面、一邊,它的 F + V - E值不變。
(跟邊一樣,對角線之間不可以相交)
最後可令每一個面都是三角形。如下圖左二,左三。


第二步
可分兩種方法,
方法1,每次刪除一個三角形,直到最後剩一個三角形;
方法2,去除所有面後,刪樹枝。

先說方法1:每次刪除一個三角形(一面)
(1)取消一面、一邊,而 F + V - E 的值不變;
或(2)取消一面、一頂點、兩邊, 而F + V - E 的值不變;
或(3)遇到單獨三角形,僅一個頂點與其他部分連接,
   則刪掉該三角形,即取消一面、兩頂點、三邊,F + V - E 的值仍不變。
最後剩下一個三角形,可知 F + V - E = 1 + 3 - 3 = 1 → F + V - E = 1。

例如下圖,
i→ii是取消一面、一頂點、兩邊,即(2);
ii→iii是取消一面、一邊,即(1);
iii→iv是取消一面、兩頂點、三邊,即(3)。


方法2(註2):請參考註2的補充。


在講第三步之前,先要知道如何將立體拓譜轉換(註3)
比如下圖,正三角(錐)體,
拓譜轉換,就是將這個少了一個面(A-B-C三角形)的多面體想成一隻襪子,
這個少掉的面就是襪子的開口,我們要把襪子的裡面從開口翻出來,拉平。
而拓譜轉換後,V,E的值不變,F減1,便可當作平面圖形來處理。

又比如下圖正六面體,少掉E-F-G-H這個面的拓譜化,即左圖變右圖。

第三步,參考第一步,
將所有"多邊形"都變成三角形後(增加一對角線,即加一面、一邊)它的 F + V - E值不變。
並將選一個面刪掉,作拓譜轉換。
比如,下圖是正六面體切成數個三角形之後的樣子(AB還有一條直線)。


再選一個面(減少一個面,即13-14-17這個三角形),作拓譜轉換
比如上面的正六面體分數個三角形的拓譜轉換,變為下圖:

第四步,參考第二步的方法一,由外而內刪除三角形。
最後剩下一個三角形, F + V - E = 1 + 3 - 3 = 1 → F + V - E = 1。
因為在第三步時,減了一個面,要加回來,因此,V+F-E = 2得證。



第二種證明(註2):計算多面體各面內角和。
同上,F是面的總數、V是頂點的總數、E是邊的總數。

步驟一:
在原圖中利用各面求內角總和。
N邊形可以被切成N-2個三角形(180度),所以N邊形的內角和=(n-2)·180。

設有F個面,各面的邊數為n1,n2, …,nF,
各面內角總和=(n1-2)·180+(n2-2)·180 +…+(nF -2) ·180

總共有F個2,各面內角總和= (n1+n2+…+nF -2F) ·180
因為每一邊鄰兩個面,這樣計算,邊會被計算兩次,所以,(n1+n2+…+nF)等於E的兩倍。
各面內角總和=(2E - 2F) ·180 = (E - F) ·360 


步驟二:
取消一個X邊形的面,作拓譜轉換。上述已說過,V,E的值不變,F減1。
而最外層一定是X邊形,有X的頂點。如下圖,這是足球的拓譜轉換。
因此,拓譜圖形內有(V - X)的頂點,且度數為360。
(1)拓譜轉換圖形內的頂點內角和 = (V - X)·360 。 
註4


而(2)拓譜轉換圖形的最外層X邊形,其內角和為(X - 2) ·180。
再考慮(3)被取消的X邊形,其內角和,同樣是(X - 2) ·180。
由(1)、(2)、(3),
所以,各面內角總和= (V - X)·360 + (X - 2) ·180 + (X - 2) ·180  
= (V - X)·360 + (X - 2) ·360 = (V - X + X - 2) ·360
(V - 2) ·360
比對步驟一跟步驟二的結果,(E - F) ·360 =各面內角總和=(V - 2) ·360
是故, E - F = V - 2 →  V + F - E = 2 得證。


*****
再來,計算足球由幾個五角形跟幾個六角形所構成的(註5)。
先假設有 m個正 五邊形(黑色),n個正 六邊形(白色)在球面上,黑白相間。

同樣設定,V是頂點的總數、E是邊的總數、F是面的總數。
V=(5m + 6n)/3   (每個頂點,同是三個多邊形的頂點,重複算三次)
E=(5m + 6n)/2   (每個邊,同是兩個多邊形的邊,重複算兩次)
F=(m + n)

滿足尤拉公式:V - E + F = 2
(5m + 6n)/3 - (5m + 6n)/2 + (m + n) = 2
→ 10m + 12n - 15m - 18n + 6m + 6 n = 12
→ m = 12 
五邊形有12個

每一個五邊形鄰5個六邊形,所以有12 · 5個六邊形,
但是因為每一個六邊形會鄰3個五邊形,這樣會被重複算三次。
所以,六邊形應該是(12 ·5) / 3=20個。


*****
1970年首次電視轉播世界足球盃比賽(註6),
由於當時電視是黑白的,轉播單位為了讓觀眾看清楚足球轉動,
發明了電視之星(Telstar),這一種黑白相間32面體的足球。

情況一直到1998年法國主辦世界盃才改變,
足球顏色改以白色為主調,配以藍色圖案和紅色點綴,也就是法國國旗的三種顏色。
名字為:Tricolore,如下圖。

之後的Fevernova(日/韓)、Teamgeist(德國)、
Jabulani(南非)和Brazuca(巴西)四代,也都採鮮艷色彩。
而今年的Telstar 18又回歸原點,再次用上黑白色。



-------------------------------------------------------------------


註2:歐拉幾何公式V+E-F=2如何證明?
§補充:
(1)去掉一條邊,就減少一個面,V+F-E不變。依次去掉所有的面,變為“樹枝形”。
(2)從剩下的樹枝形中,每去掉一個邊,就減少一個頂點V+F-E不變。
 直至只剩下一條邊,兩個點, 2+0-1= 1,所以,V+F-E =1。
 比如上面的變成三個三角形的五邊形,如下圖。

§


註3:主題 D:數學素養與建模


註4:淺談尤拉公式及其應用 (圖片來源)


註5:足球上的白與黑


註6:【世界盃】比賽用的足球 哪個是「電視之星」?哪一個最多劣評? (圖片來源)


參考資料:足球真的是起源於中國嗎?答案是:不

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札記-飲食-可口可樂

透明可樂(註1)
近幾日,日本可口可樂公司推出了一款透明可樂。
據新聞報導(註2),這不是首創,上世紀90年代,就曾上市過,但沒流行起來。
此回,重新研發,捲土重來。
可口可樂的可樂,近幾年已出過好幾款不同口味和顧及健康需求的產品。
台灣市場有香草、櫻桃、Zero(零熱量)、Light(少熱量)。
依目前市面狀況推測受歡迎程度,
原口味佔大宗,Zero、Light佔少數,香草、櫻桃應該被淘汰了。
我覺得,某個程度上,人們有"路徑依賴",依舊喜歡「正統」味道吧。

今年二月,日本可口可樂公司曾發售過桃子口味,但台灣沒有,
這次透明口味,看報導內容是為健康取向,就不知道喝起來感覺如何,
而台灣未來是否販售,猶未可知。

除了可樂,台灣的可口可樂公司有諸多子品牌,
像雪碧、芬達、舒味思、美粒果、爽健美茶、原萃等等。
雪碧、芬達太有名,許多人知道它們是可口可樂有關,
但曉得美粒果、原萃來自可口可樂的人就少很多。

說到雪碧,便令我想到果汁氣泡水,
果汁氣泡水,不一定是拿果汁去打入二氧化碳,
我就見過有些店家的果汁氣泡水,是果汁加雪碧。

而芬達,Fanta,中文維基說它「名稱」(註3):
芬達的名字是德文Fantasie的前半部分,取其「開懷,有趣」的含義。
 這個名稱的只是來自一個簡單的腦力激盪。
 當發明人馬克思·凱特(Max Keith)徵求新飲料名稱時,
 一位銷售人員隨口答出了「芬達」,於是這一名稱沿用至今。

對此,我有意見。我不覺得能解釋成「有趣」。
英文維基的"芬達"寫,德文的Fantasie意思是"use their imagination"
所以,Fantasie會不會和英文的Fantastic有關,意近於「幻想、想像」之類的呢?

註3

可口可樂公司,成立132年了。我自小到大,聽聞過好多它的故事,包含謠言。
其名稱,是由於成分有可樂果(註4);
其由來,常聽的說法是一位藥師本來調配咳嗽糖漿,竟意外調配出這種飲料(註5)。
我國小時,曾有同學跟我說:
「某位科學家原本是要調製新清潔劑,沒想到發明出可樂。」
我後來知道咳嗽糖漿的事,很好奇他到底怎麼「推導」的,
是因為喝可樂之後,胃酸造成胃痛,又學到清潔劑是強酸,才兩事聯想的嗎?呵呵。


關於可樂的配方,
高中時,某老師說:
「全世界只有四個人,曉得可樂配方的全部或部分。一位是總裁,三位是接班候選人。
 總裁卸任前,會在他們三人中擇一接替。
 為了防止剩下兩人不悅,拿配方出去創業,因此,僅總裁能知道全部配方,
 並將配方分成三等分,讓他們三人各持一份,各自負責其製造。
 由於三人是競爭關係,不會有共享訊息的可能。
 等三人中的一人上任新總裁後,可選擇其餘兩人繼續留任,或者另找三人預作接班。」
我當時聽,覺得這設計好巧妙呀!不過,如此戲劇化,也使我懷疑真實性。哈哈。

大學時,某教授說:
「一百多年來,可口可樂公司不申請專利。
 因為一旦申請,專利法規定,自那起算的20年後要公布配方(註6),
 該時,別人照這配方生產製造,便不用付可口可樂公司專利費用。
 然而,不申請的話,若被洩漏或盜取,怎麼辦?
 可將配方定義為營業(商業)機密,依營業秘密法,向對方提起告訴。」
我覺得這個保密理由,才接近事實。
傳聞,如今配方放在亞特蘭大一家銀行的保險箱,鑰匙由三個人保管(註7)。
這三個人不能同時乘坐一架飛機,避免出現意外,同時與公司簽訂了保密協議。


常聽人批評可樂不健康。
說它高糖高熱量,於是有了Zero、Light;
說它是碳酸飲料,會傷害牙齒(註8),便有人建議用吸管。
忒有趣,為了喝,不怕折騰,為什麼不喝水呢?哈哈。

除上述,我國中時,高年級同學跟我說過一種可樂危害,但純屬無稽之談。
他說:
「有一架飛機上的所有可樂瓶罐爆裂,
 事後清理發現,費盡方法都無法去除可樂殘留的深褐色污漬。
 便有人傳:『長期喝可樂,消化道會整條道變褐...』」
不否認,有這樣的"懷疑"是人之常情,
然而,有實驗證明、事實依據再來說,會不會比較好一些呢?



-----------------------------
註1:Coca-Cola With Dietary Fiber to Launch in Japan (照片來源)


註2:可樂也透明! 日本透明可樂重新上市搶灘(東森新聞)
但其實透明可樂不是創舉,90年代就曾經推出,這次搭上飲料透明風,捲土重來。
瓶身寫著「COCA LOCA CLEAR」原來這是美國可口可樂總公司,
經過至少一年時間,重新研發並測試口味。


註3:
1. 維基:芬達

2. (英文)維基:芬達


註4:維基:可樂
名稱來自可樂早期的材料之一:可樂果(英語:Kola Nuts)。


註5:喝可樂可當作咳嗽糖漿?(國家網路醫藥)
傳聞可口可樂最早是由感冒糖漿公司製造,
應該是因為可口可樂最早是由一位美國藥師發明出來的,
這藥師本來在調配咳嗽糖漿,沒想到卻意外調配出這種飲料。
最原始的配方裡,還含有古柯葉,喝起來會覺得頭比較沒那麼痛,
自然感覺也較舒服,但後來的可口可樂已移除此一配方。


註6:產業與經濟 營業秘密與專利的雙重保護策略
嚴格來說,專利是一把雙面刃。
舉例來說,Mr. J. S. Pemberton早在1880年就調配出來現稱為「可口可樂」的飲料配方。
假如他當時將此配方申請專利,則約在1903年時,
該專利權將會到期,變成公共財,為全人類所有。
從此,任何人想要製造販賣該配方的飲料,並不必付一分一毫給他。


註7:
台灣可樂協會會長黃長毅說:因為配方是可口可樂的最高機密,
 所以據了解配方一直被妥善的鎖在保險箱內,而且規定只有三位總監可以知道這個配方。
 為了保護這個最高機密,
 甚至還規定這三位知道配方的總監不能同時搭機,以防同時發生空難。
 而且工廠實地調配時,
 一組配方還刻意拆成兩班工人,分不同時段完成,以免配方外洩。


 可口可樂公司的說法是:
 「目前配方被保存在亞特蘭大一家銀行的保險箱內,保險箱的鑰匙由三個人保管,
  這三個人不能同時乘坐一架飛機,避免出現意外,同時與公司簽訂了保密協議。」


註8:保健》可樂對牙齒有何影響? 英實驗發現驚人後果(自由時報)
上述飲料(可樂、蘋果酒、氣泡酒)通常屬於酸性,同時內含相當高的糖分,
因而能與牙齒快速進行反應,若民眾長時間讓飲料停留於口中,
或飲用頻率過高,的確有可能出現輕微的腐蝕狀況,琺瑯質的鈣質成分亦有可能因而流失。

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札記-戲劇-【軍師聯盟】:不如讀《權謀至尊司馬懿》

想補充幾句,我個人觀感:
與其看【軍師聯盟】,不如讀《權謀至尊司馬懿》這本小說。
小說同樣是根據正史而"改編",比如第二章中的一段:
 相比起賈詡這番話來,吳質之前為曹丕出的謀略,只不過是小孩子的把戲罷了
 只是賈詡這番話聽上去過於樸素,甚至近乎套話,不知曹丕能否領會呢?
 曹丕完全心領神會,所以他起身告辭了。
 如果說曹植繼承了父親的絕世文才和浪漫氣質,曹丕則繼承了父親的政治權謀和實用主義。
 曹丕明白,此行的目的已經全部達到。
 ...
 機會很快就來了。曹操要出征,曹丕和曹植送行。
 三軍將士整裝待發,曹植興致高昂,在大軍面前發表即興演講,出口成章,
 贏得一片掌聲與喝彩。
 這時候,在旁邊久久不語、情緒低落的曹丕終於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在眼眶裡打轉許久的淚水奪眶而出。
 曾經威嚴而不可一世的父親,如今已經老了,微微佝僂的軀體、斑白的兩鬢和眼角的皺紋,
 都在提醒著他:這位帝國最有權勢的人,也不過是個普通的老人而已。
 然而征戰在即,自己身為兒子卻無法替父親分憂。
 相會不久,又當遠離,臨別涕零,但願這次父親仍能戰無不勝,像往常一樣平安歸來!
 曹丕哭到動情處,拜倒於地。三軍踟躕,眾人欷歔,孤雲為之徘徊,天地為之含悲。
 曹操望著哭拜馬前的兒子,心中也不禁悲不自勝,情動於衷。
 看來曹植雖然文采出眾,到底不如曹丕誠懇踏實啊。
 曹操心中的天平終於開始向另一側傾斜。

 哭拜於地的曹丕淚眼矇矓中偷偷望見父親的神情,
 心頭暗喜:三弟啊,比文采,也許我遜你一籌;論演技,影帝這個稱號我要定了。
 太子爭奪戰終於要接近尾聲了。
 為曹操傾斜的天平最終加上決定性砝碼的有兩個人:一是賈詡,二是曹植。


第一點,作者怎會知道曹丕心中竊喜而在嘀咕什麼?這肯定是作者想像的小說情節。

第二點,開頭的前三句話,會使人以為吳質不如賈詡,
而後面曹丕的落淚,是賈詡套話裡的暗示。不,建議哭的,恰恰是吳質。
《三國志卷21.魏書,王粲傳》的註釋(註1)中,
魏王曹操出征時,世子(曹丕)和臨菑侯曹植來送行。曹植舌燦蓮花,讚頌曹操武功。
曹丕聽得自嘆弗如,悵然若失。
然後...與上述不同的地方來了!
在旁的吳質耳語:「當前這情景,您流淚就可以了。」
於是,曹丕依建言對曹操哭泣而拜。如此真情流露舉動,反襯出曹植的歌功頌德無誠心。

不過,這僅是小瑕疵,對於此小說,乃大醇小疵。


依我所看那三集【軍師聯盟】,和《權謀至尊司馬懿》一書相比,
我覺得書的夾敘(小說、故事部分)夾議,使令精采度更為豐滿。是故,推薦之。
同是司馬懿裝病,書裡有如下的議論:
這裡有幾個問題,我們來澄清一下,不感興趣的朋友請直接跳過看下一節:
第一是司馬懿裝病裝了多久的問題。
(1)關於這件事情,書上沒有明確的說明。
 涉及此事的,首先是《晉書·宣帝紀》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辟之。
 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復盤桓,便收之。曹操做丞相,
 是建安十三年的事情。從建安六年首次徵辟司馬懿,到建安十三年第二次徵辟,間隔七年。
 中間司馬懿沒有任何行事可記載,說明他這段時間可能一直臥病;
 而七年之後,曹操說“若復盤桓”說明司馬懿這段時間一直“盤桓”著。
(2)其次張春華的傳記裡提到的曬書事件:嘗暴書,遇暴雨,不覺自起收之。
 這次暴雨不可能是曹操徵辟當天發生的事,而應該是長期裝病中的某一天的突發事件。
 由此也可見司馬懿是長期“臥病”。
(3)另外《太平御覽》引的臧容緒《晉書》殘本,記載有所不同。
 該書說曬書事件被使者發覺,使者回禀曹操,曹操下令強迫司馬懿出仕。
 這顯然是把時間間隔長久的兩件事情合併在一起了,與本傳不符,不可信。
 不過這也說明,曬書事件之後,強迫出仕之前,無事可敘。
 所以結論是,司馬懿雖然未必臥病七年之久,但長年裝病是沒有疑問的

第二是究竟司馬懿有沒有裝病騙曹操這樣一件事。
有學者提出,《晉書》關於司馬懿裝病之事是虛構的。
原因是為了美化司馬懿,說他忠於漢室,不願出仕奸賊。理由有二:
一,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兄長司馬朗、堂兄司馬芝都已經在曹操帳下了,
司馬懿也沒有理由產生對抗情緒;
二,司馬懿當時寂寂無名,曹操沒理由派刺客強迫他出仕。見張大可等著《三國人物新傳》。

這裡這位學者混淆了兩個問題。
第一,《晉書》所記載的司馬懿裝病躲避出仕是事實判斷,司馬懿不出仕的原因是價值賦予。
原因可能是後人虛構的,但事實卻是板上釘釘的。
因為同樣的事實不僅見於《宣帝紀》還見於張春華的傳記。
如果說《宣帝紀》中還只是順帶一筆美化司馬懿,
那張春華的傳記中,四分之一的篇幅都在描述此事,難道也是虛構?
把這段虛構去了,那張春華幾乎就無事可敘了。
前引臧容緒的《晉書》殘本,也記載了這件事。多書有徵,難道都是美化?
不能因為看到《宣帝紀》裡有“不欲屈節曹氏”這樣的鬼話,
就連“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這樣的真話也不信了。
所以,此事的斷案是:事實描述基本正確,動機描述有美化之嫌。

司馬懿裝病不出仕的動機,可能有兩個:
首先,自抬身價;其次,袁紹雖敗但實力仍在,北方局勢並不明朗,天下未知鹿死誰手。
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此時貿然出仕,投錯主公,影響的是一輩子的命運。
第二,所謂的“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不是派刺客去刺殺,而是派探子去刺探。
這件事,臧容緒《晉書》描述得比較詳細:魏武遣親信令史,微服於高祖門下樹蔭下息……
令史竊之,具還以告。可見是刺探而不是刺殺,更不是有些民間傳說的“針刺”。



---------------------------------
《世語》曰:魏王嘗出征,世子及臨菑侯植並送路側。
植稱述功德,發言有章,左右屬目,王亦恱焉。
世子悵然自失,呉質耳曰:「王當行,流涕可也。」
及辭,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於是皆以植辭多華,而誠心不及也。


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札記-戲劇-【軍師聯盟】:司馬懿夫人

上週日,有機緣看陸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第三到五集(應該沒記錯),
裡面演一段攸關司馬懿生死大事,劇情應當有"其間不能容髮,蓋亦已危矣"的緊張,
或許電視劇得老少咸宜,我感受不到那種氛圍,且這和我所讀歷史不一樣。


先按正史《晉書》紀載來談司馬懿,
建安六年(西元201年),司馬曹操剛結束官渡之戰(西元200年),
曹操大致掌握長江以北情勢,但仍未統一。
用人之際,於是,看上司馬懿(註1),徵召他當官。
司馬懿知道大漢皇帝的權力正值衰弱,但未亡,
不願意失臣節屈從曹操,萬一漢室君權恢復,咱辦?裝病唄,再觀望。
因此,就以風痹為由,拒絕。曹操不信,派密探前往調查,
果然如司馬懿所言,臥病在床,曹操罷手。

建安十三年(208年),此時此刻,曹操升任丞相(註2),位極人臣。
曹操又想起了司馬懿,敕命人再去請,
並說如果司馬懿再推託,收了他(可能收監,可能是收命)!
司馬懿明瞭閃不掉,便赴任。先作文學掾,又升官作黃門侍郎,
又改任轉議郎、丞相東曹屬,不久轉任(丞相)主簿。

再說《後漢書》(註3)裡的楊修,說他任職過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主簿。
說句閒話,我看到「孝廉」就想笑,
台語的「年輕人」,寫成文字就是「孝廉郎」,但這是奇想,非關史學。
「丞相曹操主簿」,意謂著他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之後,才作此官。
可是,劇裡為什麼曹操當司空時,楊脩就被叫「楊主簿」呢?
同一時空,人們稱司馬懿為仲達,這脗合史實,司馬懿當時確實沒服公職。


前五集,司馬懿救父...那是戲劇需要,史書找不到。
而且歷史裡,司馬懿妻-張春華,
戲份沒劉濤(演員,飾張春華)那麼吃重,還貌若天仙,身懷武藝。
《晉書》(註4)主要說她兩事。

第一件,建安六年(201年),司馬懿裝病,
某日曬書,突然暴雨,司馬懿不自覺爬起來救書,張春華發現有一婢女瞧見,滅口。
第二件,司馬懿移情別戀,此時張春華也老了,難得見到司馬懿。
有一次司馬懿臥病在床,張春華來探望他,
司馬懿對她說:「老東西真討厭,哪用得著麻煩你來!」
張春華羞愧得不吃飯,想自殺,她生的那幾個兒子也跟著不吃。
司馬懿驚恐,連忙去見張春華,向她賠禮道歉,她才停止絕食。
司馬懿離開後對人講:「老東西不足以珍惜,我憂慮的是我的好兒子們。」

可能是為了劉濤,她是女主角,薪酬高,才編張春華的故事許多許多吧!



----------------------------------------------------------------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之。
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
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及魏武為丞相,又辟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復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於是使與太子游處,遷黃門侍郎,轉議郎、丞相東曹屬,尋轉主簿。
§辟:徵召§


十三年春正月(208年),公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
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爲丞相。


註3:
1. 後漢書卷54:楊修
 修字德祖,好學,有俊才,為丞相曹操主簿。
2. 《典略》:「建安中,(楊修)舉孝廉,除郎中,丞相請署倉曹屬主簿。」


註4:《《晉書》卷31(列傳第1),司馬懿的妻子張春華
宣穆張皇后諱春華,河內平皋人也。父汪,魏粟邑令;母河內山氏,司徒濤之從祖姑也。
後少有德行,智識過人,生景帝、文帝、平原王幹、南陽公主。
宣帝初辭魏武之命,託以風痹,嘗暴書,遇暴雨,不覺自起收之。
家惟有一婢見之,後乃恐事泄致禍,遂手殺之以滅口,而親自執爨。帝由是重之。

其後柏夫人有寵,後罕得進見。帝嘗臥疾,後往省病。
帝曰:「老物可憎,何煩出也!」後慚恚不食,將自殺,諸子亦不食。
帝驚而致謝,後乃止。帝退而謂人曰:「老物不足惜,慮困我好兒耳!」


--------------------------------
參考資料:【大陸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分集

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飲食_(格陵蘭)醃海雀:世界數一數二臭食

今早,有朋友給我看瑞典鹽醃鯡魚(註1),告訴我:有人說聞起來像屎味。
以我有限的見聞,到目前為止,
我所知道世界最臭的食物,應該是格陵蘭的醃海雀!!
醃海雀的臭絕對讓醃鯡魚瞠乎其後。

光聽製作跟食用方式,就感覺爆炸性的反胃作噁,
因此,我不打算貼圖片,純文字敘述,雖然仍覺得勉為其難...

下文,是維基百科(註2)對這道"美食"的介紹:
◎醃海雀(Kiviak)是一種起源自格陵蘭一帶因紐特人的傳統飲食。

◎作法:
將捕獲到的海豹腔內器官挖空,
之後把抓來的海雀,不去掉羽毛或嘴喙,直接塞進海豹肚子裡。
在此過程中會盡可能填滿,一般情況下一頭海豹約可塞入百隻左右海雀。
塞完海雀後,把海豹肚子縫住並塗抹潤脂加以密封,
再放在地面上用石頭壓住減少空氣流通。
等待發酵的時間約需數個月甚至一年以上。

◎吃法:
1. 將海雀從海豹肚內取出後,將全身羽毛拔掉,直接撕裂吃生肉。
2. 用嘴在海雀排泄處,吸食其體內發酵過的內臟漿液或是頭部的腦漿。

嗯,用餐愉快~~~



----------------------------------
註1:
1. 維基:瑞典鹽醃鯡魚

2. 我打開了一個屎味的北歐魚罐頭,鄰居以為生化危機爆發了


註2:維基:醃海雀

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外地_美國:哥倫比亞特區(D.C.)

為什麼美國中央政府所在地,要叫哥倫比亞特區(District of Columbia,簡稱D.C.)?
這樣的問法很有趣,就好像在問:陳先生,你家為什麼叫陳宅?

美國首都之所以在「哥倫比亞特區」,
是因為"美國"原本就叫哥倫比亞Columbia(註1)。
這個名字是紀念哥倫布,義大利文為Christopher Columbus,
因此,將哥倫布Columbus這個字加拉丁文字尾-ia,表示國家(應該叫她哥倫布之國嗎?)。
如同英國是不列顛 Britannia、法國是高盧 Gallia一樣。



United States這名字,出現在1787年制憲之後。
原本美國是由十三個邦(殖民地Colony)所構成(註2),
在制憲時,考慮到國權主義(Nation)跟邦權主義(Colony,各邦的獨立性),
因而妥協,全國政府National government寫成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改稱邦(Colonies)為州(States)。美國聯邦憲法(註3)的序言:
We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
establish justice, insure domestic tranquility, provide for the common defense,
promote the general welfare, and secure the blessings of liberty to ourselves and our posterity,
do ordain and establish this Constitu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象徵美國的人物,許多人會想到山姆大叔(註4),
如下圖是一戰、二戰的募兵廣告:


其實,還有另一張,如下圖:

這一位女性就是哥倫比亞,代表著美國。
而且"哥倫比亞"在美國超常見,就像台灣的中山路,
包含太空梭也會以此命名,當然,你也可叫哥倫比亞號為美國號。
而首都名是美國國父華盛頓在1791年取的。



------------------------------------------
註1:維基:Columbia (name) 照片來源
○It originated from the name of Italian explorer Christopher Columbus and from the ending -ia,
 common in Latin names of countries (paralleling Britannia, Gallia etc.).
○In 1791, three commissioners appointed by President Washington named the area 
 destined for the seat of the U.S. government "the Territory of Columbia"; 
 it was subsequently (1801) organized as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the words 'United Colonies' have been used, the stile be altered for the future to the 'United States' "




While the figure of Uncle Sam represents specifically the government, 
Columbia represents the United States as a nation.

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札記-法律-文林苑新聞之「留言」:無知之幕

今年5月18日的新聞報導:
2012年文林苑抗爭拆除的王家,最終分得5戶(註1)。
讀維基對這事件的說明(註2),我感覺似乎行政單位拆除有理,。
其次,我不太確定王家"兩筆完全未臨建築線的土地(以2012年來看)"能換得5戶,合不合理。
先不論這個,因為我這篇想談這則新聞後面「留言」的看法。


留言當中,有人嘲笑說:「王家得五戶,學生啥都沒有」。
可是,這不是很正常嗎?不然,要拿到什麼才對呢?

抗爭事件不合法,我不意外,
而且,我覺得就因為是"合理不合法"之事,才選擇集會抗議。
(認為自己合法,早就上法院去提告;認為自己不合理,那鬧什麼勁?)
台灣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黨外運動,在當時政府眼裡哪件合法?
還動輒死刑、無期徒刑迫害。但自由、民主合理!公正、平等合理!
由於有他們少數人的犧牲,才有"立合理的法",加惠台灣所有人。
相信"文林苑事件"中,聲援、阻擋拆除的學生亦是同門心思。
嘲笑者,只注意"單一事件"的利;
抗爭卻分毫不取者,重視的是"制度"的義。

或許嘲笑者想讓學生跟他們一樣,當個順民。
但世界上任何一項權利,沒有不是靠人民自己爭取。
而且,"怎麼確定這種事有一天不會輪到自己或親友?"
若真不幸降臨,人應該會希望多些像他們的人相挺。
因此,多點同理心,不能出錢出力沒關係,至少沒必要譏諷別人願意襄助不幸。


我覺得多想想"會不會輪到自己或親友?"很要緊,
因為才會有所警惕,在意政府有否專橫、法律是否公平。

那如何斷定法律公平呢?
據我所知,目前有個不錯做法,
就是羅爾斯(John Rawls)《正義論》(註3)裡的概念:「無知之幕」(註4)。
什麼是無知之幕?
以下是沃草烙哲學上(註5)的講解:
 契約之所以不公平,是因為訂立契約的雙方都清楚明白彼此的優勢與劣勢。
 在這種情況下,強者便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來佔弱者的便宜。
 為了排除這樣的情況,
 羅爾斯設想一個假想情境,他稱為「原初立場」(the Original Position)。
 原初立場最重要的一項的特色在於參與訂立契約的人,
 都不知道任何關於自己本身以及他人的訊息。
 也就是說,處在原初立場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財富階級、種族、職業、興趣、
 性別、宗教信仰、價值觀、道德觀。
 用羅爾斯的話來說,處在原初立場的人們都被「無知之幕」給遮蔽了。

 羅爾斯認為,

 因為參與訂立契約的人不知道自己以及他人的訊息,
 每個人都無法利用自身的優勢來佔對方的便宜,
 所以參與者所選擇的契約(也就是社會正義原則)必定是公平的。

舉個簡單例子, AB要平分一顆西瓜,如何保證公平。
告訴A:「你負責對半切,切完,讓B先拿。」。
如此,A就會切得公平。

同理,假設你不知道你的財富階級、種族、職業、興趣、性別、宗教信仰、
價值觀、道德觀的前提下,你制定共同遵守的法律,自是公平。
然而,跟所有事物會變化一樣,法律需要落日條款,
公平標準也該順應時代人民的要求,不斷演進!



-------------------------
註1:文林苑王家分得5戶 市價高達上億
三立新聞網 Upload Date & Time
發布時間 2018年5月18日 PM 9點51分


註2:維基:文林苑都市更新爭議


註3:
1. 維基:約翰·羅爾斯《正義論》

2. John Rawls(羅爾斯)的正義論


註4: 維基:無知之幕


註5:陳以森/洪秀柱、無知之幕、承諾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