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札記-語文-長名字

教我資料結構的(大學)教授曾跟我們講過,
他在美國讀書時,遇到一個印度籍的同學,他名字有24字母,
老師、同學初次看到這名,都不知道該怎樣念好念滿~
最後,乾脆用他的名字第一個音節作"暱稱",才算解決這問題。


在我有限的知識裡,我看過最長的,是畢卡索的名字。
他叫: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Picasso
譯音是:
巴勃羅·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拉·胡安·尼波穆切諾·瑪麗亞·德洛斯雷梅德·奧斯·西普里亞諾·德·拉聖蒂西馬·特立尼達·魯伊斯·畢卡索
 
這麼長,要一口氣念完,高難度。
想像一下,他的師長如果在課堂上點名,念了這一串,
結果只有一位同學喊"有",應該會很不開心。
不如稱他的姓,畢卡索就好了。



--------------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畢卡索

札記-語文-威廉與比爾

在英美習慣,名叫威廉(William)的人,都會暱稱叫比爾(Bill),
例如:
比爾蓋茲(Bill Gates),真名是威廉蓋茲(William Henry Gates III);
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真名是威廉克林頓(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維基上是說"Bill是其名William縮短發音之後形成的暱稱",
可是我怎麼唸,就是沒辦法把威廉(William)念成比爾(Bill)。
而我的前同事威廉,他跟我說可以這樣想:
若把William,只念Will(只念第一音節),音便近於Bill了。



----------------
參考資料: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札記-外史-(美國)巡弋南海

或許是美軍軍艦駛入南海的緣故,
我看到網路上有人談1979年中越戰爭之事。
維基對此事的評論是:
「對中國國內,此戰奠定了鄧小平的地位,
 為其後鄧小平對軍隊的改革和經濟上的改革開放打開了道路。
 在國際上,中國對越南的打擊也使得中美關係進入蜜月期。」
 
1979年1月,中美初初建交,
2月份鄧小平打這場戰爭表演給美國看,
證明共產國家(中共、越共、蘇聯)不一定會聯合抗美。
在戰爭之時,蘇聯派海軍在西沙群島,準備支援越共,
而美軍則派第七艦隊在東京灣與蘇聯對峙。
(東京是(越南)河內的舊名,中華民國一直沿用這名稱。
當初何應欽將軍就是在這的美國軍艦上接受日本降書。)
 
如今星移物換,當時的美軍馳援中共,
到此時美軍巡弋南海,中共認定為侵犯主權,情境已是大不相同了。



--------------------
參考資料: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植物_川七

參考文章:


入菜的川七,其實叫「藤三七」。
中藥的三七,俗名叫「川七」。...
好像又可以做一首
永和有永和路,中和也有永和路,
中和有中和路,永和也有中和路...的詩了。
 
 
簡單說:
入菜的,真名是「藤三七」,俗稱川七;

中藥的,真名叫「三七」,也俗稱川七,(參三七、田三七);
 
入菜的,使用部位是葉,
常跟薑絲、麻油、枸杞同炒,作成一道青菜料理;

中藥的,使用部位是根、莖,
具「雙方作用」,若有淤血,這藥材可以用來散淤,
出血時則能用來凝血。是雲南白藥的主成分。


別再搞混了喔~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生物_茂木建一郎《欲望腦》:open_mind

昏昏沉沉中,我讀完這本書,這本書似乎沒引起我多少共鳴吧。
讀完之後的第一個感想,就是:「別太以自我為中心,要Open Mind。
24篇文章中,我以為,第15篇<太簡單的問題無法啟發腦力>最使我有印象。


而以下,是我認為的本書重點:
◎Page  130
為何人的大腦有必要整理既有的記憶呢?
人類大腦記憶系統最大的特徵在於,能集結各種「故事片段」,
讓人在處理世間事物能隨時抽出「適宜」的片段使用。
典型的例子是「語言的意思」。我們對自己母語中單字的認知,
並非從字典中一個字一個自背下來的。
讓我們來思考形容詞「冷」這個字:
「這些冰很冷」、「冷風拂過臉頰」、「他的性格很冷(酷)」...
透過各種出現「冷」字的狀況,我們才能正確掌握「冷」字的定義。

透過微妙的感覺,我們也了解「冷」字與「寒冷」、「冰凍」的意思之間有何異同。
,..「故事片段」的累積增加,才能毫無障礙使用母語...
學習外語,缺乏參考實例...要流利不可能。

◎Page  145
人類智力的本質何在?如果只用一句簡單的話形容,應該說是人類的社會程度。
這就是出自我說的那篇<太簡單的問題無法啟發腦力>。
我想他所說的的社會程度或社會化,應該是:Open mind

Open mind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向內自省:
一個人無法獨存於世,不要以自我為中心,放下自身的貪著,虛心學習。
曉得別人與我們是不一樣的,莫堅持單一價值、獨一標準。
並且將心收攝,甚至藉由獨處,學會專注,
才能看見更細更準確的內在,推至外境。

第二階段,向外開放,接納這世界多元各型態的觀點,包含批評,
以及與這世界互動,切磋砥礪、共同成長。


◎Page  146
人類精神如果要變得發達,一定需要與他人互動才行。...
一個真誠的人,有時也難免得避開他人,這是很自然的事。
有時把自己關起來,讓自己過一下鬱悶的生活也是必要的,
就算人類智力的本質是社會程度,但如果從不讓「我」有時也躲進自己的殼裡,
思考一些私密或難以啟齒的事,我想人類也很難深度洞察世界,
甚至讓人雀躍的創造力吧。

◎Page  147 (腦與境相互牽涉)
人類成長的本質在於腦,也在於身體(遺傳因子)和環境(環境因素)互動,
所以採行中庸的思考才是正確的做法。
無論意識中心主義也好,身體論也罷,
理論的方向還是得放進整個世界觀裡才算正確,若非如此,
每一種理論都只是淪為非正統的次文化。

◎Page  146
現代人極容易陷入一種粗心的判斷,
認為世界大宗教之領袖也應該大家一樣,有著普通人的一面而感到安心,
就像...(某魚店的老闆繪畫高超)...
就主觀認為他的畫僅是屬於「有錢人的興趣」而已,
那永遠無法深入了解繪畫這種藝術工作的本質了。

◎Page  233 
作者是以孔子的「七十從心」開始作探討與研究,
其重點在於:別囿於己見,任其自然釋放更深更廣的無限可能

針對「七十從心」,這個由孔子所提的課題,我也不斷地展開探索研究,
累積了學習的經驗直至今日。
我的直覺是,孔子的「七十從心」和老莊思想的「無為自然」本質上是一樣的,
任憑自己的慾望無止境的釋放,一定會引起社會的對立與混亂,這種判斷
是就單純地擴大的慾望而發的。這可說是一種直線式的「慾望觀」,
與傳統自然的觀念連在一起,如果不加控制,必會導致「群眾對群眾的鬥爭」,
這就是非常單純的自然觀。
事實上,無論是內化在我們身體裡的慾望也好,任其各種生物棲息的大自然也罷,
都根植於比人類未經思考時更高等級的智慧之上,智慧並由此產生...
大自然原本就是潛宿的智慧....不只是某些人所想像那麼簡單....

當「肯定自己的慾望」而讓「自私」的感覺消失,
並步向更深的生命哲學時,人類想必在也在漫長的進化概念過程中,更上層樓了吧。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宗教_【BBC:解讀教堂1】:教堂是人盡一切能力想打造的人間天堂

參考影片:如何读懂教堂.第一集
盎德魯薩克遜時期教堂


主要課題:
一.基督教如何在已經存在有古老宗教(視為魔鬼)的英格蘭土地上傳教?
二.祭壇、儀式的目的為何?
三.為什麼建教堂?
四.教堂裡外的圖案,包含古老宗教之遺留跟其它圖騰,其表徵意義是?


摘要:
◎西元597年,教皇額我略一世,才派傳教士到英格蘭,這塊土地正式有基督教。
傳教士傳福音的每到之處,便會豎立木頭十字架。

早期的基督教徒(西元597年以前),避免以十字架作為基督教的信仰象徵。
因為十字架是那時差遣下等人的一種指揮工具。
不過很巧,此時這種用法漸漸不再流行,
十字架已變空心,象徵著希望、耶穌已戰勝死神。


◎傳教士們在選擇樹立十字架的地方非常謹慎小心。
某個程度上,他們傳播信仰的方式非常精明,
他們故意選擇那些代表非基督徒信仰的石頭與廟宇旁邊來樹十字架,以彰顯這裡有新信仰


◎傳教士按造教皇的計畫,不摧毀這些廟宇,
而是用聖水淨化這些廟宇,建起屬於自己的聖壇,將其轉變成上帝的福祉。
這是一個聰明的戰略,因為人們還是可以繼續到他們曾經常來的地方受教,
只不過,這裡換成基督徒的福音,向耶穌基督禱告的地方。

附帶一提兩件事,
Rudston村的紀念石堆,是英國最大的紀念石堆。建在旁邊是一回事,
把非基督文明引進教堂,又是另一回事。

因此,這便能解釋,有些教堂拆遷時,為什麼可以在裡面發現,不屬於教堂的東西。


◎祭壇是英國教堂的開始建築,處東邊,聖布小心覆蓋,教堂是因為祭壇而建

◎活動用詞相近,圍繞著肉體與鮮血
中殿,象徵 船,駛向耶穌基督;聖餐,是耶穌最後晚餐的重演。

按拉丁儀軌,石壇是用來宰殺牲畜獻給神。
教堂祭壇在重現耶穌受難復活之所,當牧師開始彌撒,
餅與酒就化成基督真正的肉與血,而基督就在信徒中間。


◎裝飾教堂,彰揚上帝的榮耀
盎德魯薩克遜時期(8世紀)教堂,上帝世界與動物王國的迷幻混搭。
教堂的穹頂成半圓形,弧度很深,顯示很厚重。
西側大門的兩邊,以及通往祭壇拱門的兩邊都是精美的動物雕塑,石頭刻成,
最初應該是塗黃、黑、紅色,而且推測眼睛、鼻孔、耳朵都鑲著寶石。
動物的涵義,距今未明。


教堂門頂上的聖母瑪利亞圖騰,手中是盾牌,應該是保護肚裡的耶穌。

教堂外的守護天使。


◎諾曼時期的教堂
1066年,法國諾曼第的威廉一世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英格蘭,帶了過度奢華的禮拜方式。
過多的禮儀、過多的音樂、過多的列隊,注定要有新型式的教堂。

然而,奇怪的是,並沒有拋棄古老異教徒的圖畫。(拍攝地點Kilpeck)

著名的圖案:綠人。綠人有很多種傳說,但沒人確定他們意味著什麼。


另個著名圖案:奔放女。雙腳張開,展示私處。


◎9世紀的寓言故事
(1)倒頭的山羊(montain goat、阿爾卑斯山及北美的野山羊):
當牠們從山上掉下來時,會用角保護自己,就好像人類的安全帽一樣。
這象徵著人類同時用新約、舊約(兩根角),將自己從錯誤中拯救出來。



(2)鷹
鷹不只是鳥類之王,他也是唯一由上帝創造,眼睛可以直視太陽的動物。
因此除了能直視上帝之光的鷹,還有什麼動物可以肩負起聖經的使命。
教堂裡的講經台,便理所當然地做成鷹的樣子。



(3)塘鵝(Pelicans)
餵食下一代的時候,會啄開自己的胸部,用鮮血養育孩子。
另一個故事描述說,如果它們孩子死了,牠們會啄開自己的胸部,
用鮮血裹住孩子的屍體,把牠門引向重生。
這種用鮮血讓別人重生的形式,視成與上帝的心靈相通之模式。



◎隨著基督教的壯大,教堂成為基督徒關注的地方,
教堂是他們的劇場、教室、精神寄託、分享快樂的殿堂。


-------------------------------------------------
來源喪失:
second source: 優酷視訊雲:如何读懂教堂
20190810
--------------------------------------------------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外國文學-《福爾摩斯先生收I、II》:商業的偵探小說

我一兩個月前就讀完這本,很多情節都忘乾淨了,
憑藉著這些許的印象,講兩本的故事梗概。

第一集、第二集的疑案故事的共同特色,就是兩個皆與商業相關。

第一集,講洛杉磯地鐵的地質勘察,
一工程師發現行經路線上有天然氣,不適宜建設地鐵,
然而,承包公司為了商業利益,昧著良知,賄賂政府相關人員,
並給納工程師封口費,令他遠走加拿大,不再返回。
多年後,鋪設時意外連連,此事即將揭發。
加上工程師正巧為見獨女,偷偷回來,
所發生一連串之兇殺、故佈疑陣的事件,
主角,是名租在小說中福爾摩斯地址,開事務所的英國律師,
性格帶些莽撞不計後果,四處打探,拼湊線索,最終追查出真相。

不過,在主角破案前,承包公司設局,
將主角反將一軍,讓他損失不小金額。(所以,我才會說這是商業小說)


第二集,講一名(精神科)心理醫生,
假職務之便,盜取病患個資,及控制病患,為其犯案。

先是倫敦古典計程車殺人棄屍,卻讓該司機(嫌疑犯)有不在場證明。
由於兇手未能逮獲,百姓人心惶惶,不敢搭乘古典計程車,進而將其信譽毀壞。
好讓他後來經營的計程車的GPS導航且監控系統,得以開拓市場,獲取最終利益。
而主角一樣是從商業利益中分析,一步步找出兇手。


按流暢度來說,第二集較佳,較易讀易懂。此二書可作消遣用。哈哈。

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札記-企管-老闆與員工同名

先來段冗長的開場白....

中國首先完成中央集權式的獨裁者,是秦王贏政,
他要後世之人牢牢記住他千古一帝,發明了「皇帝」的名號。
他為始皇帝,嗣他子孫,二世、三世傳位不已。

而西方,中央集權畢其功者是凱薩(Caesar),他也圖千古留名,
他沒發明類似「皇帝」的名詞,他把自己的名字變成「皇帝」。
像俄國的「沙皇」,就是從「凱薩」來的音意兼譯,
「沙」即是「凱薩」的音,「皇」即是「凱薩」的意。

附帶而提,佛教稱在家人,有時稱「施主」,有時稱「檀越」。
「檀越」也是音意兼譯。
「檀越」出自檀波羅蜜(僅音譯),又名布施波羅蜜(意譯+音譯)
「檀」是中文「布施」的梵文發音。
「越」,就是「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波羅蜜」是其梵文發音。


很久前,宏碁施振榮董事長接受專訪,
主持人問:「當初為何會想開創品牌?」
施先生答:「其實每個人自己的名字,就是一個品牌,
      而所作所為,就是在打造自己的品牌。....」
我一個朋友Andy也說過類似的話:「工作,就是職場建立自己的口碑。」

以今觀古,秦始皇、凱薩不就是在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而且是在人類史上不朽之品牌形象。
名號、名字不單是文字而已,而是很深地象徵自我。


好了,開場白結束,該說正事了,哈哈。
我有位同事,要他做事不太叫得動,他老闆似乎也管不太動。
我在想,會不會是他們兩個英文名相同的關係。

比如說兩人都叫Peter,
Peter對著Peter說:Peter,你不該如何如何的...
或許會有些彆扭,尤其是可能造成傷害的話。
也因為這樣,他老闆有意無意地迴避,造就出現況。

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札記-企管-扣薪懲罰

從前住汐止時,有次剪頭髮,
理髮師跟我聊天,問我是不是上班族,
我答是,接著他說他以前也是,便開始說他的故事。

他是汐止人,退伍後就在台北市找到一份工作,
上班日怕遲到,要避開車潮,早上七點沒到,就騎車出門。

他老闆對遲到非常嚴厲,
晚一分就算,一犯就扣薪水,採累進式。
初犯罰100元,二犯罰200元,三犯罰400元...沒上限。
罰款則拿來請所有同仁喝下午茶。

他就有同事被罰到3200元,自此後不再犯。
(我在想,是不是離職了,哈哈)
他剛開始時沒感覺,等罰到800元才覺得痛,
改七點前出門,也不再遲到。
(想想也是,再罰到1600,那一整天應該就做白工了吧)

後來他離婚,小孩需要照顧(陪伴),
同時從事理髮的母親也老邁,於是他就回到汐止,
承繼母親工作與店面,店面便是這一家。

其實在他還沒出社會前就曾幫忙過母親、學過,
技術方面受過街坊稱讚與肯定。


我不太理解這種「扣薪懲罰」憑藉著哪一點,於法乎?於理乎?
縱然遲到有錯,不可以無限懲罰,這樣做過分傷及勞工權益了吧。
台灣雖有法,可是勞方權利一直限縮盤剝。
如無薪假,我想問:
「在產線上的工人何辜?為何要損害到他們工作權呢?」

我記得我高中三民主義老師說過:
「法治國家有三種,第一種是,有法守法,如歐美國家;
第二種是,形同虛文,如對岸那個國家(潛規則當道);
第三種是台灣法,法律千千萬萬條,要用自己喬(台語)。
有效用,但可以因人調整。」
雖然我漸漸不信歐美國家都那麼守法,但是講台灣這一點倒是蠻準確。
常常遇財閥及政黨要職,法律便會轉彎,方便行事。

我承認「有錢有權不代表罪惡」,但也認為「富貴不象徵著道德」。
勞方獎懲請按契約來,契約精神請按國家法律來。
對勞工想怎樣就怎樣,不過是上流社會的下流。哈哈。

不過,我在想,在台灣這樣說是不是太理想了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