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戲劇_台灣政治模仿秀

就像外界盛傳的那樣吧,
【瘋狂大悶鍋】是應九合一大選而出現,選完一個月後便無聲無息地停播。
或許是受某些同學喜歡嘻笑怒罵的方式,聊政治話題、臧否政壇人物的影響,
全民亂講系列,
從【全民大悶鍋】、【全民最大黨】到【瘋狂大悶鍋】,
我偶爾就會看一下。
它們的政治模仿,配合時事的嘲諷、挖苦,確實帶給我生活某個程度的歡樂,
【瘋狂大悶鍋】的消失,便覺得生活少了一項消遣。


現今台灣,不管是民選中央、地方首長、或政務官、或事務官,
公開場合可以評頭論足、直接模仿,甚至惡搞,
象徵言論自由成熟,可入先進民主國家之列。
換作是古代,這可是要殺頭的。

像是《史記》<滑稽列傳>的淳于髡,
要諫言楚王,得拐個彎用鳥諷喻王無作為,
使王說了那名句: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東方曼倩(東方朔)也是箇中高手,
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時代,秉著高超學識涵養,得到漢武帝之寵愛,
隱世於朝廷,仕途平順(事實上,平順是指沒升官,哈哈)。
縱然他傑出卻從不卡位,威脅到同僚的升遷,但他的同僚仍要問難他:
「你不是很有學問,也算積極事主,
 為何幾十年晉升不了,東方先生,你有事嗎?」
他便講一大篇道理,意思是:
「假如還需要我這種大咖出手、受重用,代表這個國家真的很有事。」
所以張潮的《幽夢影》說:
「入世須學東方曼倩,出世須學佛印了元。」
當官能當到一直留在原職(hold住),且不被罷官,拿捏非常不容易,哈哈。

我覺得最有趣的是三國時代的簡雍。
某年蜀國乾旱,劉備下令禁止釀酒(糧食要留著吃,不能拿去做酒),
執法卻嚴格到,只要百姓家中有釀酒器具,便等同釀酒之罪。
有一天,劉備與簡雍出遊,簡雍看到一對男女,
便向劉備說:「快抓住他們,他們要行淫。」
劉備說:「你怎麼知道。」
簡雍答:
 「那對男女身上有行淫的"器具(器官)"呀,有釀酒器具的人,不也治(釀酒)罪了?」
劉備大笑,因此免除了有釀酒器具人的罪。

簡雍這些人物的說話藝術,能做到:
「說你錯,我不會讓你難堪,反而說得讓你覺得很舒服,乃至甘願糾正。」
在那個面對皇帝、同僚,一旦說錯便可能招殺身之禍的年代,
一方面輔弼君王,一方面又能持盈保泰,不得不使人佩服。
 
 
慶幸台灣言論自由開放了,不用再指桑罵槐,能直接挑明,
國家時政可隨人民評論,公眾人物可任百姓月旦。
特別是針對性很高的政治模仿,就如此應時對景地出現了。
開始時間應該在80年代末的解嚴後(1987),而開濫觴者是鄧志鴻先生。
不過,起先倒不是為政治,是為娛樂,
鄧先生在【康熙來了】受訪時說:"他跟胡瓜在秀場主持,
遇到表演影歌星遲到,他才模仿俞國華來墊場"。
陸陸續續表演,頗受歡迎。
到了92年,他的政治模仿登上電視台(台視),向全國人民,
連笑帶諷地言人之所不敢言,展現另類的公民「言論權」,
同時也為在他那白色恐怖受難的父親,宣洩忿忿不平之氣。
畢竟此時電視不再站在政府一方,一昧地扮演黨國教育、政令宣導的角色了。


不知道是巧合,抑是真有牽連。
美國在80年代末(1988)發生了好色客雜誌訴法威爾案,
美國最高法院認定這種對公眾人物的模仿嘲弄,
且大眾知道這是惡搞並不相信其真實性,
是符合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言論自由:
「對公眾人物的蓄意造成情緒困擾的行為,不得判以罰金。」
這不就跟台灣可以政治模仿秀一樣了嗎?哈哈。

雖然我不是法律系出身,但我想,在我印象之中,
學校老師教過的釋憲文第509條(及刑法第三百十一條)
應該可等同台灣的「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保證政治模仿秀的合法吧:
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罰:....
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

說到這個,讓我想起了馮光遠與金溥聰的訴訟,
馮光遠一審無罪,同事說:「那是因為馮說的是事實。」
同事說法,是依據刑法第三百十條第三項前段規定:
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

然而,讀一下判決就知道,依舊是根據刑法第三百十一條,
以善意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不罰。


我覺得,政治模仿也好,婉君言論也罷。
政治人物應當展現氣度與雅量,不要動不動就說要採取法律行動。
有9.2%的喜歡,便會有...的沒意見和厭惡,反之亦然。
前美國總統雷根,是歷任總統中深受愛戴者之一,
面對有人要槍殺他,急救手術後,他仍舊對前來的妻子開玩笑:
「親愛的,我忘了躲子彈。
看待打擊,不就得幽默以對嗎?哈哈。



------------------------------------------------------------------------------------------------------------
參考資料:
1.《史記》列傳66<滑稽列傳>
2.《三國志》蜀志8<簡雍傳>
3. 維基條目:解嚴
4. 維基條目:俞國華
5. 維基條目:鄧志鴻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札記-哲思-可憐的老佃農夫婦

從前一對貧窮的老佃農夫婦,
偶然機會,在荒郊野外發現一塊適合栽種的空地,
觀察幾年,確定是沒人的,就終止租約,改到那農作。
事實上,那是城裡一位富翁的土地,他田產太多,無暇顧及而已。
 
有一日,這富翁的手下夥計,經過那塊地,
發現到有人耕作,便回去稟報富翁。
富翁隨著夥計前往,在一距離外觀看,
大致知道情況後,對夥計說:「等作物成熟時再來。」
 
待到秋收,富翁帶著官員,來找正準備收成的老農夫婦,
對他們說:「土地是我的,上面的一切都是我的。」
 
老夫婦倆戚戚哀怨為什麼早不來晚不來,
苦苦哀求能不能到收穫完再取回土地。
但富翁說不行,一切依法(理)處理。


老佃農阿老佃農,你並非窮於農事,而是窮於無知,
才會挑錯土地,沒想過侵占又如何呢?
最終,在奮鬥已然有結果時,卻被人便宜佔盡。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札記-哲思-勵志故事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是描述一個老人與一大魚搏鬥,
堅持至最後才將一巨大魚骨架拉上岸來,
感覺沒實質收穫(至多說精神上獲得)的奮戰,這被稱作勵志故事。
而賭徒在賭場,不停地計算,努力地拚鬥,最終身無分文,卻被視為不可取的壞榜樣。
以意志的專注、末了的結果論之,沒有差別,但給人的觀感卻天差地別。


孟子說:「
 雞一啼便起床,勤快行善事的,是大舜一類人;
 雞一啼便起床,勤快謀私利的,是暴匪一類人。
 想知道大舜與暴匪的分別,
 他們其它地方沒什麼不一樣(其它都一樣),只是謀私利或行善事之間有區別。」
由此可知,同是勤勉貌,得依行善謀私來定奪臧否,
而行善謀私,又得問「誠於中,形於外」的動機。

兩故事,人們之所以覺得前者優於後者,
是因為人們認為前者努力的動機,是為自我實現(自我成就),
而後者努力的動機,是為利益享樂。
可是得要進一步問:「所謂的『他們的動機』,是誰說了算?」


以第一個故事-《老人與海》而言,
我們先接受它屬「勵志」,因為它是暢銷故事,動機肯定是好的,
即使老人是個魯蛇(loser),事情有多小、多荒謬,
他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會被視為擇善固執。
假設沒讀過《老人與海》,這事發生在我們身旁人,
我們也許會制止他,並勸他:「大哥,釣魚而已,需要玩這麼大嗎?」。
而他說:「我在完成自我實現。」,你聽了會猶疑嗎?
或者可以換個事件來思考,
若有人不停練跑,想跑得跟高鐵一樣快,我們還是覺得很勵志嗎?

因此,一個勤勞的人,
若是人們"強烈相信他發心在做一件很美好或很偉大的事",
無論勝率多渺茫,都可以被美化,月暈效應。
如果阿甘來練跑追高鐵,或許就轉變得正面、勵志了~


同理再看第二個故事,
人們(應該說華人)已根深蒂固地認定賭博偏邪惡面,
就算再多麼勤勉,辯稱跟愛德華.索普幹相同事,
在驗證自己的數學理論,總讓人有說不出的怪異。
賭輸,無法引發同情。賭贏,仍不可效法。


主角的孳孳不懈、不易成功的事件,是勵志故事必備的元素,
然而,故事被視成勵志與否,與其說是主角的動機,不如說是聽聞者的相信。
英雄可以被我們意念被塑造。
幹蠢事,包裝得好(別人能被說服),也可以拿出來炫耀。

所以,有時候我在想,假如某人很認真在幹亟不可能之事,被我阻止了,
這世界會不會因而少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勵志故事呢?



------------------------------------------------------------------------------------------------------
參考資料:
2. 《孟子.盡心》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5. 愛德華·索普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札記-哲思-我妹說:生死有命

我善意提醒我妹,每隔一年至兩年,至少健康檢查一次。
她答我:「只要活得不愧於人,生死有命。」
接著,她又說了一些抱怨跟令我覺得消極的話~

明明是叫她留意健康,這與愧不愧對人有何干係?
好似生病也是定數一樣,
那麼,命註定長壽的人吞食氰化物,是否身體機能就不會敗壞嗎?
孔子說過(出自《韓詩外傳.卷一》),
有三種死法,不能說是命(運)使然,是咎由自取。
「其中一個,就是起居沒調理、飲食沒節制、操勞過度的病死。」
因此,自己不注意健康,別怪到命運上面去。


*****
命數
我對於她的「生死有命」,很有意見。
我知道「死生有命」出自《論語.顏淵第十二》,
不可否認的,子夏這句話的「命」有定數之意,
但讀讀上下文:
「生死有定數,
 然而君子對事要兢兢業業而不犯過失,對人要恭恭敬敬而有禮貌....」
就可以感受處世積極之旨趣。

同樣的,在《論語.雍也》,
孔子握住生病中冉伯牛的手,說:
「是命該如此嗎?為什麼這個人(這麼好的人)會得這種病?
 為什麼這個人(這麼好的人)會得這種病!」,
孔子有曾這種對命數的哀嘆,
但是,縱觀孔子的一生棲棲惶惶,宣揚理念於列國之間,
這又是何等勤勉不倦,哪來消極呢?
而在《論語.述而》裡,
我們也能看到孔子說自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在在證明孔子身教、言教的孳孳向上。


*****
天命
命」此字,在儒家思想,亦有另一層涵義,
就是天命、天理、為人之道,而人當為的,就是順應天命。

引孟子的話(出自《孟子.盡心》)來說:
「充分發揮心念,就能知曉人的本性。能知本性,便可得知天命。  
 保持靈明心念、涵養自己的本性,這就是侍奉天命(或稱順應天命)。  
 短命或長壽都一樣,一心一意地修養以等待命數,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
(我非常喜歡原文的「夭壽不二」)

為何我要引用孟子的話呢?
這是因為我妹說「無愧於人」,
讓我想起一樣是孟子所說的話(出自《孟子.盡心》),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君子三種快樂之一。」
但這不與孟子對命的態度有所衝突,
他居易俟(天)命的盡心盡力,值得我們學習。



---------------------
參考資料:

1. 《韓詩外傳.卷一》:『
哀公問孔子曰:「有智壽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處不理,飲食不節,勞過者,病共殺之。居下而好干上,嗜慾不厭,求索不止者,刑共殺之。少以敵眾,弱以侮強,忿不量力者,兵共殺之。故有三死而非命者,自取之也。」《詩》云:「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2. 《論語顏淵第十二》:『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3. 《論語.雍也第六》:『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4. 《論語.雍也第七》:『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5. 《論語.雍也第七》:『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6. 《孟子.盡心》:『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7.《韓詩外傳今註今譯》(​​漢)韓嬰.賴炎元註譯 商務書局 Page 006

8.《孟子今註今譯》史次耘註譯 商務書局 Page 346

9.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Page 243

網路資訊
11. http://ctext.org/text.pl?node=39647&if=gb&show=parallel
12.韓詩外傳.卷一 : http://ctext.org/han-shi-wai-zhuan/juan-yi/zh
13.論語顏淵:http://ctext.org/analects/yan-yuan/zh
14.論語.雍也:http://ctext.org/analects/yong-ye/zh
15.論語.述而:http://ctext.org/analects/shu-er/zh
16.孟子.盡心:http://ctext.org/mengzi/jin-xin-i/zh
17.羅光全書:http://lib.fju.edu.tw/lokaung/lokaun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