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札記-哲思-站在富人旁

孔子說:
「穿著破舊的袍子,與穿著狐貉皮袍的人站一塊,
而不認為是可恥的,大概只有仲由(子路)了吧。
如同《詩經》上說:『不嫉妒不貪求,有何不好』」

子路經常背誦這句詩,
孔子對他說:「這是基本道理,怎麼以這樣的好,就滿足了。」


我想,
雖然孔子講這是基本道理,然而,在我看來,社會上沒幾人做得到,
人們常是見有錢人便自慚形穢、以窮為自卑,
因而無所不用其極地強求富貴,或超過自己經濟能力地冒充上流。
還有更偏激的,甚至產生了仇富心態,而混淆是非。

且不論對方是否為"無奸不商、不義而富",
先建立「人之所以尊貴,在其言行」的立身信念,
自可在任何人前都能行得正、坐得端。


--------------------------------------------------------------------------------------------------------------
原文:《論語·子罕第九》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佛教_佛使比丘《人類手冊》

《一問一智慧》的作者 佛使比丘最受歡迎的一本書,
《人類手冊》,也是值得推薦給初學者(請用chrome轉成繁體)。
書裡面常提的「什麼是什麼」,我比較習慣稱作「萬物的本質」。

該書大綱
(前五章是基礎)
第一章 佛教是了解「萬物本質」的理論&實踐方法
第二章 萬物本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
第三章 不能曉道(萬物本質)與踐道之因:四執取
第四章 斷除四執取的整個過程:三增上學
第五章 從哪裡下手斷除四執取:五蘊

(六、七章是綜合前五章)
第六章 修習次第(三增上學)的概述
第七章 修行次第,三增上學的具體開展
第八章 覺悟者的境界

(後兩章與真實生活作密切結合)
第九章 佛教的宗教性
第十章 將佛法運用到生活


同樣,下面擇出幾個我喜歡的段落與文句
第一章
◎道德與宗教的差別:道德無法斷貪嗔癡
◎宗教是什麼?不是神的開示,而是讓你了解萬物的本質
◎只把佛教說是佛陀的教誨,這是沒意義的,
 要提到萬物的本質
◎觀察因果真正的目的,是要了解 無我
◎(諸惡莫做,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自淨其意,也就是了解無我、空,才是佛教的精華;
 喜善厭惡,只是中級修行

第二章
◎真正的見法:不是靠推論,靠親見親證
◎慾望是苦因,惑業苦形成輪迴
◎佛陀說:靠行善想超越苦,是不足夠;
 讓心脫離各種愛欲的控制(非我、非我所)
◎沒慾望,不代表不能做任何事。
 而是以悲智(空)為動力做事;心平氣和做每件事

第三章
◎欲取:貪著色、聲、香、味、觸、法
◎見取:以我的意見為真理
◎戒禁取:(1)一味地學古人,盲從;
 (2)持戒的人,想求神奇的感應,還是戒見取
◎我語取:強烈的自我感。
 執取是生命的本源(無明與貪愛會發業、潤生)

第四章
◎定:適合於執行工作;做任何事,需要「定」的協助;
「定」能超越常人,但不准宣揚
◎慧:明白跟體會,是兩件事;
「慧」是真實的體會,而不是推論
◎定與慧,相輔相成
◎八正道,正見為先
◎每一個生命都是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空:破獨一性)

第五章
◎認識五蘊才能了解苦集滅道(從五蘊下手,見空最容易)

第六章
◎觀慧與修定是兩件事
◎是破除「執取」,而不是不去做,一樣可以看、聽、聞....
◎阿羅漢從不自私、運用悲智做事...(還是有做事)

第七章 修學七次第
◎「戒」跟「定」是助緣
◎不要以為特殊經驗就是開悟的意思

第八章
◎聖者境界,分四種道果
◎初果斷三結: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
 用神教方式拜佛,仍是戒見取
◎3果再斷兩結:欲(界)愛、嗔
◎4果再斷5分上結
◎愚痴:用情欲、用燒香祈求方式來滅苦
◎涅槃,不是靠因緣組合,他是諸行的熄滅

第九章
◎祭祀不屬於佛教
◎佛陀說:智慧的行持才能獲得真正的利益。
我們應該遠離向天神祈求獲得利益的愚痴行為,
因為天上的星月無法幫助我們。
◎沉迷做善業(了解萬物的本質才是核心),也不對
◎真正的佛教是在身口意上熄滅煩惱

第十章
◎戰勝偏私,付諸實行
◎親近善知識是人類百分之百的成功

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佛教_佛使比丘《一問一智慧》

最近,慧日講堂開課介紹《一問一智慧》這本書。
而它非常適合初學者了解佛教,
有興趣的人可以造訪這網站:《一問一智慧》

下面,我挑出幾則我喜歡的問答:⋯⋯
(1)佛教導:苦與苦的止息

(4)戒定慧等一切的修行都是為了「如如不動」

(7)什麼是空?非我、非我所。
佛陀所說的「空」,不是指什麼都沒有的「物質空」。
這裡的「空」,是指智慧的「空」,
因為所有事物仍然存在,也許會多到充塞整個世界,
但佛陀說它們是「空」或「空性」,
因為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我所有」。
我再說一次,這些都是為了教我們不要去執取任何事物。

(11)除非「親見」,否則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事;
佛教強調「親見」,不是靠邏輯推論。

★(14)只解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不是佛教「業」教導。
佛教是教導「業的止息」:斷貪、嗔、癡。
正確「業」的教學:
sabbakammakkhayam-patto意思是一位成功止息所有業的人,
佛陀教導業的止息.....

(23)空是什麼?非我、非我所。斷掉貪、嗔、痴 (同第7問)

(24)涅槃不是死後才有!
它是一種可親見親證,斷除貪、嗔、痴的喜悅,與空相應;
直接體證,肉體不須死亡

(30)現世有阿羅漢嗎?
不要回有沒有,而要問有沒有循著正道修行

(36)世間充滿著空,只說生命是苦,太膚淺了

(39)六道之中,人間才是真正樂土(不是天上)

(41)同第14問,斷煩惱(貪嗔癡),煩惱有發業、潤生的功用

(42)取著五蘊,才是真正的苦。非我、非我所才能止息

(44)什麼是三結;空不是什麼都沒有,
是放下自我欲,但每件事物都仍完整地存在著(同7、23問)

(45)空,是佛法的核心與精隨;
若不談空,就不是佛法。縱然詞藻華麗,無有是處。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札記-中史-相思的紅豆(稗官野史)

吃著屏東縣萬丹的紅豆,自然聯想王維的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這詩點出,紅豆有象徵相思之意。
 
 
我查了好幾筆解釋這首詩的資料,
沒有一則提到「顧山紅豆樹」、昭明太子與慧如(比丘尼)的故事: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212989
內文:
一日,太子下山來到當時的集市古塘視察民情。偶見一秀麗的尼姑法號叫慧如的,
 無意中談及釋家精義,太子見慧如才思敏慧,頓生愛慕之情,跟蹤到草庵,
 又就釋家經義深淡而不舍,以後多次去草庵談情說愛,
 但由於一個是太子,一個是尼姑,終難成眷屬,尼姑相思成疾而終。
 太子聞訊,痛哭不已,含淚種下雙紅豆,並將草庵題名紅豆庵,滿懷相思悲苦離去。
 此樹曆經千年到元代曾一度衰敗成枯樹,
 但到乾隆年間忽又在主幹上萌生四株新技,一直長到現在,猶如虯龍老樹了。

然而,我認為談到紅豆相思,這故事應當提。
此樹今在江蘇省江陰市,故事若屬實,1400年的樹齡,不是挺神奇的嗎?
而且有傳言說,
昭明太子就是那首「一入侯門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的蕭郎之出典,作以象徵情人。
 

再者,還有件好玩的事,
王維及愛情故事被稱相思豆的「紅豆」,較不爭議的叫法是「海紅豆」;
而相思豆也非長在相思樹上,
「紅豆」、「相思豆」、「相思樹」是三種不同的植物。
1. 可食用的紅豆,由紅豆樹所產。
(1)http://zh.wikipedia.org/wiki/紅豆
2. 相思豆(海紅豆),雞母珠or孔雀豆,有毒。
(1)http://blog.udn.com/nicelady/4902062
(2)http://zh.wikipedia.org/wiki/海紅豆
3.相思樹(又稱連理樹)與上面兩個無關,是另一種植物。
(1)https://www.facebook.com/beni.douDOU/posts/456869267714001
(2)http://sowhc.sow.org.tw/....../every/01shang-si/shang-s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