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醫健_【癢,千萬別抓】

影片連結:David_Peng:Rashes, don't catch it (癢,千萬別抓)

說起來,我是隨機挑到這一部影片的。
既然看完,就參照比對網路的相關資料,做一些整理吧。
必須強調這僅是介紹健康常識,如需要任何醫療行為,請諮詢專業醫師。
且提醒一下,影片內容含許多患處的照片,可能會另人覺得噁心。


皮膚癢(起疹,過敏...等等),常見的有五種成因。
一.皮膚乾燥(xerosis)
由於季節的變化,讓皮膚變得非常乾燥、發癢(水分流失),主要治療方式為滋潤皮膚。
潤膚膏主要有四類,依據強度不同做區分,而強度取決於"介質"。
潤膚膏都是油和水的混合物,

第一、二類:溶液(solutions)和洗劑(lotions),其成分含水量遠大於含油量。
如果是擦溶液(solutions),水一蒸發,便會帶走皮膚中的部分水分,反倒造成反效果。
同理,你洗完澡出來,水蒸發也同樣會讓你皮膚更加乾燥。
而洗劑(lotions)油水比率雖然比溶液(solutions)高,
稍微黏稠,皮膚會有舒服感,但結局仍是使皮膚更乾。
醫生不會建議皮膚乾燥的病人使用這兩類。

第三、四類:面霜(creams)與油膏(Ointments),
其成分含油量大於含水量,而油膏(Ointments)的油水比率比面霜(creams)高。
它們滋潤保濕效果比前二類好許多,而且不會蒸發。
但可能挺麻煩的,因為一整天都會看到皮膚上有一層白膜,
或許還會沾到衣服或滲出衣服,讓人覺得不舒服。最常見的油膏(Ointments)是凡士林。

這四類,我們應當選誰比較好呢?
如果你真的想滋潤皮膚,因為實在很癢,以至於需要治療,
我們建議選擇油膏(Ointments),因為它最有效。最常見的油膏(Ointments)是凡士林。
若只為短期的塗抹,撐過一天,可以選擇面霜(creams),它亦有成效。

接著,再講一些有利於皮膚乾燥病人的生活習慣,我稱作三分鐘法則。
(1)不要洗熱水澡,要洗溫水澡,即水溫稍稍覺得有點涼。
  理由是熱水會讓皮膚更癢。
(2)洗澡時間不能超過15分鐘
(3)洗完澡後,要毛巾拍乾身體(不是用擦的方式)
(4)擦乾後的3分鐘內塗抹油膏(Ointments),如凡士林
 這是由於我們在洗完澡後,三分鐘皮膚角質會像海綿充滿水分,
 此時擦上凡士林,可將水分保留於皮膚內,起潤膚之效。
 而擦的量怎樣才算足夠?將水滴在擦過的部位,水滴不能潤入而流下,就算可以了。




二.真菌類(Fugus)
發癢的第二個原因是真菌,病症如足癬、香港腳、富貴手...
治療方式,只要是可以殺死真菌的藥物都可以用。
(請由專業醫師判斷,較妥當)



三.蟲咬(Bug bites)
發癢的第二個原因是蟲咬,包含臭蟲(床蟲),
牠們遵守著早餐、午餐、晚餐的咬人規律,
還有跳蚤(有些人對跳蚤的唾液過敏而起疹)、蚊子、
疥蟲(寄生在身體,不能用類固醇治療)等..
治療方式,尋求醫生開藥治療。



四.第一型過敏反應 & 五.第四型過敏反應
簡單區分,
第一型過敏反應,是透由吃入、吸入、注射而產生過敏的反應。
例如有些人吃花生,突然就不能呼吸,喉嚨堵塞。

第四型過敏反應,是接觸型皮炎。
意思是接觸到你皮膚的物質,讓你產生皮膚起疹等過敏反應。
常見的有毒葛、金屬、橡膠促進劑、肉桂醛(有的牙膏有,讓嘴唇腫脹)、
香水(指甲油,除臭劑)、外擦藥物、染髮劑(對苯二胺)、燙髮溶液...

第一型是通過注射抗原(單刺檢測,扎進皮膚),檢驗過敏原;
第四型是經由貼紙(斑貼試驗)貼在皮膚,檢測過敏原。

治療方式,必須求助醫生,找出過敏原,避開他
及對發癢處、患部予之治療。
(有七類藥膏,根據"局部類固醇"的含量。
 而局部類固醇的副作用是,皮膚會變薄,容易看到血管,毛細血管擴張。
 因此一定要詢問醫生,哪一種適合你。)



關於第一型以及第四型的比較,可以參考以下資料(關鍵字:第四型 過敏反應)。
資料一:http://liverx.wordpress.com/2008/08/27/過敏/
這一份最簡顯易懂。內文提到:
第四型是唯一 T-細胞擔任的過敏反應,且反應較第一型遲緩。
○第一型是產生抗體,之後接觸過敏原,產生組織胺→過敏
○第四型是細胞被活化產生細胞素(cytokine)→過敏
 ○第二型是IgG或IgM與過敏原結合,攻擊自己細胞→過敏
○第三型是IgG或IgM形成免疫複合物,堆積在體內,
  引起補體被活化,而造成組織的破壞→過敏
用圖畫表現,第一型與第四型的差別。
重點在於,第一型是分泌組織胺;第四型是T細胞一邊攻擊抗原一邊增殖遊走。

資料三:http://www.ntuh.gov.tw/derm/healthcareCenter/healthCenter/過敏與健康.aspx
來源是台大醫院皮膚科,請參考「三、 過敏反應的種類」

資料四:http://www.ncku.edu.tw/~microbio/course/teacher/lei/lei6.htm
來源是成大,跟資料一一致,都提到第四型是「唯一 T-細胞擔任的過敏反應」

資料五:東吳大學 講義: 單元六
 過敏原值得參考。

資料六:http://doctor.get.com.tw/Learning/base-class/class-20.htm
表格很清楚,請留意一下常見疾病。
跟資料一的第四型相比,都提到細胞素(cytokine)。
此份可以拿來作為四型過敏反應的總結。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心理_【快樂的起源】

影片連結:Paul Bloom-快樂的起源


要點:我們的快樂,來自我們對該物來源、材質、以及潛在特性的認知。

導讀:
為了閱讀的方便,我將字幕摘要整理如下,沒空看影片的人,可直接閱讀本文。
◎引言
今天我要講的是「日常生活的快樂」
但我先說一則關於赫曼.戈林(Hermann Goering)的故事,一位特殊又可怕的人 。
戈林是希特勒在二戰時期的副司令官,也是希特勒指定的接班人。
如希特勒一樣 ,戈林也自認是一位愛好藝術的收藏家。
二戰時期,走遍歐洲竊取,強奪,偶爾購買不同的畫作作為私人收藏。
他最想擁有的是維梅爾(Vermeer)的作品,希特勒收藏了其中兩幅,而他一幅也沒有。
後來他終於找到了一位名叫漢‧凡‧米格倫(Han van Meegeren)的荷蘭畫商 。
米格倫 賣給他一幅完美的維梅爾的作品,
該作品估計現值一千萬美元, 該作品也是戈林的最愛。
二戰結束,戈林被捕,在紐倫堡審判,最終被判死刑。
盟軍審查了他的收藏品,找到那些畫作。
逮捕了當時販售畫作給他的人,米格倫。米格倫被控叛國罪,叛國罪是會被判處死刑。
米格倫在服刑的六星期裡,他坦承犯罪,但他否認叛國。
他說:「我並沒有販賣偉大的畫作給那個納粹。 那是我自己畫的,我是一名仿畫家。」
沒有人相信他,然後他說:
「我可以證明的。 給我一些畫布和顏料,
 我可以畫出一幅比我賣給那令人厭惡的納粹更好的維梅爾作品。
 我還需要酒和嗎啡,因為這樣我才能工作。」
因此,他們給了他這些東西,他真的畫出一幅美麗的維梅爾畫作。
後來他叛國罪名被撤銷,改判成一個較輕的偽造罪,刑期一年,死後成為荷蘭人民的英雄。
關於米格倫還有很多事情可以說,但我想回來談戈林。

戈林, 照他的美籍審問官形容他,是一名友善的精神變態者。
但各位可以對他感到同情的是:當他被告知他最愛的畫作,其實是仿畫 ,
依他的傳記作者所說 :「他看上去好像是,他第一次發現世界上有邪惡的事。」


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來源如此重要? 為何我們對所知的事物來自何處的反應如此大?
大部分人的答案,跟社會學家Veblen和Wolfe的看法一致:
「我們之所以看重事物來自何處,是因為我們很勢利,我們看重地位 。
 除此之外,如果想展現自己的財力和權力,
 擁有一幅真跡,當然會比擁有一幅仿畫來得好。因為和仿畫相比,真跡只會越來越少。」

我不否認這或多或少有些關聯,但我今天想告訴各位的是,這當中還有別的原因。
我想讓各位知道 ,人類其實就某些層面而言,我們是天生的本質主義者
我的意思是,我們對物件的反應不只從看見、感受,或聽見他們
相反地,我們的反應來自我們對該物件本質的認知,他們的來源、材質、以及潛在特性

並且,我想傳達的是,快樂其實是深層的,
這並非只針對像是藝術這種較高層次的快樂,即便是看似最簡單的快樂。
也都受到我們對於物品潛在本質的認知的影響。


對來源的認知,影響快樂度(相同東西,講不一樣來源,會有什麼影響)
○例一
拿食物來說 各位想吃這塊肉嗎?
一個好的答案是「要看這是什麼肉?」
如果不是牛肉,而是豬肉,某些人會吃;如果不是豬肉,而是牛肉,也有某些人會吃 。
如果是老鼠肉或人肉,極少數的人也會吃;
而如果是一塊奇怪顏色的豆腐,也有某些人會吃。這一點都不需要驚訝。
更有趣的是,這塊肉對我們來說味道如何,取決於我們認為我們在吃什麼。


○例二
以幼童當作例子來看,
要如何讓孩童不僅僅能多吃紅蘿蔔和多喝牛奶,
更要讓他們在吃紅蘿蔔和喝牛奶時覺得快樂 --覺得這兩樣東西更好吃?
很簡單,你就告訴他們這兩樣東西是從麥當勞買來的,
他們相信麥當勞的食物比較好吃,這點讓他們覺得所吃的東西比較美味。


○例三
那要如何讓成人真正享受紅酒呢? 非常簡單: 就把酒從很貴的酒瓶倒出來。
現在有幾十個(可能是上百個)研究顯示:
「如果你相信你在喝昂貴的東西,你會覺得它的味道更好」
最近有個用神經科學方式的實驗,
他們讓人躺進dMRI掃描儀,當人躺在那裡,通過一根管子 他們可以喝酒。
而在他們面前的螢幕則會顯示關於他們喝的酒的資訊,
每一個人喝的都是同樣的酒,但如果你相信你在喝昂貴的酒,
大腦掌管快樂和回報的區塊,就像點亮聖誕樹一樣興奮起來,
這不只說你比較快樂或你比較喜歡,而是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在感受這件事


○例四
就性別來說,這是我曾用在某些研究裡的刺激方式,
如果單純讓人們看這些照片,他們會說這些人相當地有魅力,多性感,多令人覺得浪漫。
其實,關鍵來自認知。
(1)你也許認為圖左是男性,圖右邊這張圖是女性。
但如果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左是女,右是男),那將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2)如果他們比各位想的還要年輕或年長,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3)如果你發現你用慾望的角度看的人,其實是你的兒子或女兒,
或你的母親或父親的變裝照,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
獲悉某人是你的親人通常會扼殺掉慾望。
也許其中最令人振奮的發現是,內心的形象可以比真實的外在更美。
如果你喜歡某人,你看他就會覺得比較好看,
這就為何在幸福的婚姻裡,配偶們都會認為他們的另一半,遠比別人認為的還要好看許多。


◎對歷史的認知,影響快樂度(東西,說不說它的來歷,會有什麼影響)

○例一
談談消費產品,你喜歡東西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其功用,你可以把鞋穿在腳上;
你可以用這套高球球具打高爾夫球,而嚼泡泡糖則對你一點用處也沒有。
但這三樣東西,根據他們的來歷,都有超乎其功用的價值。
(1)這套高球球具原是甘迺迪所有,在一次拍賣會上以七十五萬美元賣出。
(2)這泡泡糖是流行明星小甜甜布蘭妮嚼過的,後來賣了幾百塊美元。
事實上,心愛的人吃過的食物,也是很有市場的。
(3)這雙鞋可能是三樣裡最有價值的,
根據未經證實的報導,一位沙烏地阿拉伯的富翁開價一千萬美元,買了這雙鞋。
這就是那雙在幾年前伊拉克一場記者會上丟布希的鞋子。


而這種物品產生的吸引力,並非只發生在有名的物品。
我們每一個人、大部分的人,都有某些東西是無法被取代的。
這些東西的價值來自於物品的背景,也許是你的婚戒,也是你孩子嬰兒時穿的鞋。
所以如果東西遺失了,你無法找回,
你可能可以找到看起來或摸起來類似的物品,但你無法找回一模一樣的東西。

○實驗一
我與我的同事George Newman和Gil Diesendruck,
希望了解是什麼樣的因素、背景、原因使人喜歡物品,所以我們設計了一個實驗。

首先,我們請人們說出他們喜歡的名人(一位他們崇拜、還在世的人)。
其中有人回答喬治克隆尼,然後我們問他們 「你願意花多少錢買喬治克隆尼的毛衣?」
答案是一筆相當多的金額--
比起買一件全新的毛衣還要多,也比你不崇拜的人所擁有的毛衣還多。

接著我們問了其他的主題,我們給了他們不同的限制和不同的情境。
例如,我們告訴他:「聽好,你能買那件毛衣,
但你不能告訴任何人你擁有那件毛衣,然後你也不能把毛衣再拍賣出去。」
該件毛衣的價值下跌了,這說明了我們喜歡這件毛衣的其中一個原因。

但真正造成影響的情境是:
你告訴人們:「看,你可以再把毛衣賣出去,你可以吹捧毛衣的價值,
但在你得到毛衣之前,這毛衣已經完全洗乾淨了。」這點造成毛衣的價值大跌 。
如同我太太說的:「你已經把克隆尼的味道洗掉了。」


我們回來談藝術。我喜歡夏卡爾,我喜歡夏卡爾的作品。
如果在座有人想在演講結束後送我禮物,可以送我夏卡爾的東西。
但即便我分辨不出差別,我也不要複製品。
這不是因為,不是單純因為, 我是一個勢力的人,想吹噓自己擁有一幅真跡。
而是因為我想要擁有一件帶有特殊意義的東西。

這些藝術作品,他們的歷史背景是非常特別的,
哲學家Denis Dutton 在他精彩的著作《The Art Instinct》
說明了「藝術作品的價值,存在於人類行為中創造力的假設。」 
這點足以解釋真跡和仿畫的不同,真品和複製品看起來相同,
但他們擁有不同的歷史背景,真品是創作出來的產物,而複製品則不是,
這個理論可以解釋人們在藝術品味上的差別。


○例二
有一位年輕的美國藝術家,她用和Jackson Pollock相同的手法畫畫,
她的作品價值上萬塊美金--而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她是一位非常年輕的藝術家。
她就是這位是Marla Olmstead。
她在三歲時完成了她大部分的作品,而關於Marla Olmstead一件有趣的事是,
她家人犯了一個錯誤,
就是邀請電視節目60 Minutes II到他們家中 拍攝她作畫的過程,
他們報導出她父親在教導她作畫。
當這段影片在電視上撥出,她的作品就失去了價值。
這基本上是同樣的藝術,但作品的歷史背景被改變了。


○實驗二
剛才我一直在講視覺藝術,我要講兩個音樂的例子,
是Joshua Bell是非常有名的小提琴家,
華盛頓郵報的記者Gene Weingarten 請他做一項大膽的實驗。
實驗是:「如果大家不知道他們在聆聽Joshua Bell的音樂,大家願意花多少錢給Joshua Bell?」
他要Joshua Bell帶著他的百萬小提琴到華盛頓特區的地鐵站,
站在角落演奏看看他能賺到多少錢。
這一小段影片 (小提琴音樂) 在那裡過了四十五分鐘,他賺了三十二塊錢。
不差,但也不好。
顯然要真正享受Joshua Bell的音樂,你也必須要知道你正在聽Joshua Bell演奏。
他實際上多賺了20塊,但他沒去算,因為有位女士出現在影片的最後,
她曾在幾週前美國國會圖書館,聽過他穿著正式的黑色禮服演奏,
所以當看到他站在地鐵站裡,她嚇呆了、感到同情, 從皮包裡拿出二十塊錢給他。


○例三:《四分三十三秒》的樂曲
 第二個音樂的例子是John Cage的現代創作曲 《四分三十三秒》
  如在座各位所知,這首曲子,鋼琴演奏者坐在椅子,打開鋼琴就坐在那兒,
 整整四分三十三秒都不做任何事--整段時間是靜默的。

 大家對此曲有著不同的看法,
 但我想說的是,你可以從iTunes上購買這首曲子,
 花上1.99美元,你可以聽那段靜默的音樂,這和其他形式的靜默是不同的。



◎對本質的認知,影響快樂度(認定事物的本質,會有什麼影響)
關於快樂,我已經談論非常多。
我想說的是,剛說的每一件事同樣可以適用在「痛苦的認定」。
你對經歷的看法、和對事物本質的信念 ,皆會影響個人「痛苦的認定」。


○<Kurt Gray和Dan Wegner的電擊實驗>
 Kurt Gray和Dan Wegner有一項可愛的實驗,
 他們找幾位哈佛的大學生戴上電子刺激工具,然後給他們連續五次相同的電子刺激。

 接受實驗前,有一半的受試者被告知:
 「那個按下通電按鈕的人,並不知道正在給別人刺激(非惡意)。」
 測出的實驗紀錄是:第一次非常痛苦;第二次較輕,第三次已感到習慣,再減輕;
 第四次、第五次更輕微,苦疼隨次數減少。

 同樣在接受實驗前,另一半的受試者則被告知:
 「那個按下通電按鈕的人,知道正在給別人刺激(刻意)。」
 測出的實驗記錄是:第一次痛得像在地獄;第二次更痛;第三第四第五次,逐次加深。

 因此,當你〝相信別人要刻意這麼做〞,你感受到的痛苦則會越多。


○可控制的痛苦,可能是快樂
 不過,是在某些情況下,痛苦在對的情況下,可以轉變為快樂 。
 人類一個非常有趣的特質,往往在能掌控的情況下,
 尋求找到最少量的痛苦,然後從中獲得快樂--就像在吃辣椒、玩雲霄飛車

 這觀點其實早就被 詩人John Milton所寫下,
 他寫道:「心有它自己的地方,而它本身可以把地獄看作天堂, 或天堂看作地獄。」
 就以這句話做結語,謝謝各位。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札記-戲劇-【步步驚心】雍王爺吟離騷

不經意地看電視劇【步步驚心】的某一集,
場景是康熙51年,太子第二次被罷黜之後,
雍王爺 胤禎(後來的雍正帝)為了不捲入皇儲之爭,
遠離政治圈,反璞田園,專心務農。
最有意境的是,戲裡的雍王爺為表現愛菊,
吟道出了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然而,這引發了我的好奇,
為何戲會演〝他用醉心農事來表現淡泊名利〞,這有何根據?


清史稿對雍王爺「太子二度罷黜~康熙駕崩(康熙五十一年~六十一年)」
這段期間的描述不多,只提到他代康熙祭祖/祭天而已。
維基對這期間雍正帝的描述是這樣的: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廢黜胤礽,自此不再立太子。
 爭奪儲位鬥爭轉入暗處而更加激烈。
 胤禩因爭奪意圖過於明顯而被康熙斥責疏遠。
 胤禛表面不問時事,沉迷釋教與道教,自稱「天下第一閒人」,
 與諸兄弟維持和氣,暗中與隆科多與年羹堯交往,加強自己的勢力集團,
 同時向父親表現孝順,贏得康熙的信任。」
我讀的其他歷史資料,說法亦大抵相同,
看不出他有「從農」,那究竟還有什麼線索與此相關呢?


網路的這篇文章-雍正的「淡泊名利」給了我一些頭緒:可自他的「著作」尋覓。
未繼位前的雍王爺有兩個「作品」:
一.悅心集:雍正帝將自己做皇帝前
      在藩邸讀書時抄錄的各種人物(官吏、隱士、釋道、名士、庶人)
      所寫的短文、詩賦、格言或社會上流傳的趣事、諧語、
      歌訣等彙編而成的南書。
二.雍正耕織圖:康熙五十一年(西元1712年),
        雍親王胤禛(即後來的雍正帝)命宮廷畫師精心繪製一套《耕織圖》
        進獻皇父康熙帝,後人稱之為《雍正耕織圖》。
        全圖46幅,其中耕圖、織圖各23幅。
我認為這理應是編劇的最主要根據,尤其是第二項。
如果真如戲裡所講:雍王爺愛菊,他會選在哪栽種呢?
我會猜圓明園
此園是康熙帝在康熙四十八年賜予他(自號圓明居士,由此而來),
於時間吻合,不過...千萬別太入戲。哈哈。


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居原念出此句時,
在感慨「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卻不願隨波逐流,
而日夜恆以聖潔之事物(如同木蘭之墜露,秋菊之落英)滋潤身心。
屈原潔身自愛的目的是,有朝一日能為國家奉獻。
單以「為國」,雍王爺確實心意與他相近,也僅此而已吧。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札記-語文-W:double U

兩個月前,
辦公室同事在聊(公司英文課)他們老師說「W」怎麼發音才正確,
其中一位在糾正另一位的發音。
聽得我有點想分享我從前英文老師所教,
那要念double U,但我忍住了。
因為之前被糾正的經驗告訴我,再查證一次,會更加「準確」。


當時老師教我們:「W」是兩個「V」所構成,
從前諾曼人(法國北部),「V」,「U」這兩字母是相通,
所以「W」可念成double V,也可念成double U。
後來諾曼人征服英國,「W」的發音便進入古英文裡了。

確實,與我查過的結果大致不差,源頭在拉丁文(更詳細了)。
請參考這篇文章:[請益] 英文字母W的念法
它舉出Wiki寫的歷史,信而有徵。
(1)關於U。V跟U是同源,V用在字首,U用在字中跟字尾。
(2)關於W。W來自於UU。


不過,最終我沒再跟同事提過此事。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札記-數學-猜數字

故事是這樣的,有兩個人在玩小遊戲。
第一組數字:3, 4, 7, 8, 11, 12, 15, 16
      19, 20, 23, 24, 27, 28, 31, 32
第二組數字: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第三組數字:9, 10, 12, 13, 14, 15, 16,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第四組數字: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第五組數字:5, 6, 7, 8, 13, 14, 15, 16,
      21, 22, 23, 24, 29, 30, 31, 32
甲:你心頭想一個數字,值要介於1~32之間。想好後別說。
   這裡五組數字,看完告訴我,只有哪幾組有你的數字。
   我就能猜出答案。
   比如說,你數字是15,在第一、三、五組有。
   你只要跟我說,他只出現在一、三、五組,
   我便能馬上知道是15。
乙:了解,那開始吧...只有二、四組有我想好的數字。
甲:是18。
乙:沒錯。再來一次...只有一、五組。
甲:7。
乙:正確!這些數字有什麼排列規則嗎?


我猜理工組的人在3分鐘內就可以看出端倪,知道為什麼。
尤其軟體工程師會更快一點!其關鍵就是:二進位。

用工程師的語言來解釋好了,
第一組是bit 1(2), 第二組是bit 0(1), 第三組是bit 3(8),
第四組是bit 4(16), 第五組是bit 2(4)

該組有,代表其bit x值為1,反之,bit x值為0。
加總後再加一,就知道答案了。

由於很少有人會設定1,因此數目只有2~32不會被察覺。
我想把值增加到64個,可以拿來騙騙我十一歲的小姪女,
她應該會覺得很神奇吧,哈哈。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札記-美術-秦始皇像


印象之中,國中課本看到秦始皇畫像,是長這樣的。
它是從明朝 王圻著的《三才圖會》卷21,97頁所摘出來的。
(可參考: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36334&page=97)
這套書共106卷,介紹的範圍很廣,
有天文、地理、宮室、儀仗、動植物..等等。(可參考:《三才图会》)
之前有同事曾問過我「鹵簿」,此書亦有詳載(明朝),在卷77。

回到秦始皇畫像的話題,
令人疑竇的是,王圻到底是根據什麼來揣測出秦始皇畫像的。
如同我們熟悉的孔子像,也有相同問題,它是唐朝吳道子畫的,
也是不知道依據什麼,是當時的孔子後代的相貌嗎?
 

據說後人又按照
唐朝 閻立本【古帝王圖】的司馬炎之像,擬繪出秦始皇的彩色版。
【古帝王圖】現存在波士頓美術館。
維基有圖檔:http://zh.wikipedia.org/wiki/古帝王图
兩圖相比,確實有幾分神似之處吧。



-------------------------------------------------------------------------------------------------------------------
參考連結:秦始皇按造【古帝王圖】的司馬炎像畫出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札記-中史-(戰國)亡羊補牢,懺悔而不後悔

戰國策: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羊欄壞了,幾隻豢養的羊兒脫逃追不回了,
便不必再想,趕緊修好圈欄,仍不算遲。
作下了錯事,已然成為事實,就坦然接受後果,並於將來不貳過才是。
(不陷入追悔的漩渦,重複自責)

後悔,是對過去的錯誤,猶存罪惡感;懺悔,是對未來下決心,不再犯現前的過失。
而能接受過處罰,便已恢復無罪,無須後悔;誠然改過,便已不復有罪。
所以,應當「懺悔而不後悔」。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古籍_《左傳》襄15:子罕:我以不貪為寶

原文出處:《左傳》襄公15年
翻譯可以參考
李宗侗注譯的《古籍今注今譯叢刊:春秋左傳今注今譯》(註1)

@題解
本文大旨在講子罕的高潔,邦之司直。
以下是故事梗概:
宋人獻玉給子罕,子罕不接受。
宋人怕子罕以為是假玉,便說:
「這有經玉人(玉鑑定專家)檢測,確定是寶物」
子罕說了非常經典的話,他說:
「你們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
 倘若我接受你的寶,則會喪失我的寶...」
原文:「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名句)

宋人稽首說:「我身分卑賤,懷重寶遠行,會有殺生之禍,請讓我免死。」
子罕找工匠琢玉成器,售之。將所得的錢,送獻玉人回鄉安置。


@段義或註釋
1. ..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1)請死:請求免死。



------------
註1:Page 860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古籍_《左傳》襄31:子產不毁鄉校

原文出處:《左傳》襄公31年

這是相當經典的一段,翻譯可以參考
李宗侗注譯的《古籍今注今譯叢刊:春秋左傳今注今譯》(註1)

@題解
大致的故事脈絡為:
鄭國人常在鄉校,謗議國政。
然明(人名)對子產(鄭國有名的政治人物)說:
「不如把鄉校給廢了吧。」
子產說:
「為什麼要廢,假如他們說是好的政策,那我們繼續推動,
 說是歹的,我們就更正。他們就像我老師...
 我只聽說行善的人,可以停止毀謗,
 沒聽說用權力威嚇別人的人,可以防止怨謗....
 這就好比治水,要用多個小渠道,疏導的,而不用防堵,
 當大到潰堤,則一發不可收拾。」

從此事,孔子說:「有人說子產不仁,但我不相信。」

在某個程度上,子產重視人們對於政策的言論自由權。


@名句
最常被引用的名句,便是子產說的這段話:
以議執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
 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
 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香嚴:將"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如此句讀才好,
 最好省略後面的"不如",意思更通順。
 "不如小決使道,吾聞而藥之也")



------------
註1:Page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