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8日 星期一

札記-哲思-揪心的防備

昨天MSN上,我朋友的妹妹(職業:國小老師)同我說一件事。
她有個學生,父親是流氓,坐過牢,有案底,行蹤漂泊不定。
不知為何,這學生的監護權,猝然轉到他父親身上。
她說:覺得很討厭!(料想她應該不想跟這家長溝通吧!)
在那之後,這學生被她發現,在學校收小弟,她便責罵他一頓。
事後她想,心不安穩,遭報復怎辦,又將怎麼報復法....


聽完,我無意去打一場混戰。
如果我說:為了避免從甲模式傷害你,你可如何如何。
她便會答,那從乙管道呢。
若我再言道,乙管道的對治之策,奈何她不會說丙說丁,諸等假設。


事情的發展,本身就有很多可能性。
我也只跟她說:
「只要關心自己做得合理合度就好,不該猜別人會不會脫序演出。”
永遠是猜不完,也猜不中。
好像打地鼠的遊戲機,不作他想,保證它一定從那九個洞蹦出頭來。
有時,你還不用去猜,從九個洞的哪個洞出來,就眼明手快點,出現再處理。


在我高中的時候,同學問化學老師說:
「老師,這一題真的不會考嗎?」
老師答:
「如同我先前提過,真-的-不-會-考。」
學生再問:
「如果考出來怎麼辦,會浪費一年重考耶。」
老師答:
「這一題考出來的機率,比你出去被車撞的機率還來的低,
 與其擔心他考出來,
 不如擔心,出去會被車子撞到,將白白浪費一年。」
(我很愛提這件事)


我一向不贊成,
此種,類似鉤心鬥角的事情,在不可能性中找可能,以絕殺機。
發明則例外,要懷水平式思維。
人若勞累地築自己一道道的護牆,不會死在敵人攻伐,而滅於自身的恐懼上。

2007年1月6日 星期六

札記-中史-(民國)中國人的二十一世紀?

大陸有個歷史談話性節目說:
  一個偉大的時代(朝代),
  我們研究他醞釀過程,
  其演變次序,必然先是一場大分裂、大混亂,去造就思想蓬勃發展。
  順下而來,一個短期朝代造就的南北中國大一統。
  最後才產生,那個推翻、承襲這短命朝代,
  空前強盛,雄健偌大的國家。

  漢,由諸子百家、思想多元的春秋戰國開始發生,後傾覆十五年的秦而開創。
  唐,從胡漢交融、兼容並蓄的魏晉南北朝萌芽,後消滅君迭傳三代的隋而鼎立。

  漢人,唐人,都是古今中外稱呼中國人的別號,可見其國威昌盛。
  而今日,經歷清末民初,中西文化的折衷並用,又走過中華民國三八年的短祚。
  可預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何等的強盛。

我無言。

2007年1月3日 星期三

札記-外交-校友王建煊興學有感

  台灣有很多非洲邦交小國,早期政府派遣了農耕隊,教導他們栽植美味
的米稻。頭二年,帶領著他們從無至有,從示範栽種到半協助,再到他們熟
悉、學會全程。農耕隊以為可以就此放心歸國,沒想到時隔一年,又飢饉了。
為什麼呢?因為種稻的過程太費勁了,他們乾脆把稻種,煮了吃,再尋求中
華民國援助就好。


  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不能嘲笑他們野蠻無知!也先不論他們是否有上
進心,該考慮的是,為何我們一開始不懂得:人需要教育文化,才懂得規劃
未來,能在同樣價值下溝通,永續經營一個國家,一個經濟伙伴。觀察美國
跟日本,也係屬技術密集的國家,目前給予台灣(比他們國家勞工便宜)代
工,或者部分的技術轉移,他們也從未失去它的主體性。其次,台灣過去從
農業為主的國家,轉型成中小企業為主的國家。這次,不過是再次將台灣的
未來,定位為科技密集的國家,這恐怕是,台灣在國際地位,必然的趨勢。
我們為什麼不學習日本與美國對台灣一樣,深耕一個就近的經濟伙伴,卻只
會批評它,不懂勞資關係,一味野蠻驕橫。


  尤其我感覺到,台灣的政治主導了一切的價值。對岸除了政體,不符合
現今的時代潮流外,其餘的一切:血統人種,文化語言,兩岸是一脈相承的,
而其財經現況等同於二十年前,經濟剛剛起飛的台灣。這比其他的國家,台
灣與大陸合作有諸多的優勢。外國的經濟學者就說過:台灣大陸有著太多的
類似處,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一個地方,能像台灣的技術加上大陸的勞工,如
此契合的經濟伙伴。可惜在台灣,政治正確是唯一的考量,政府也就從不規
劃結盟的配套措施了。


  我相信,台灣現在跟未來,將會在亞太區域,金融的地位上舉足輕重;
而大陸也將是重要成員,台灣與大陸,終究會走向歐盟模式,變成經濟上的
共同體。至於政治,過了數十年,大陸政體民主後,再來商討政治疑難─統
獨議題。至少目前看起來,就不屬於是現在能夠解決的。

2007年1月2日 星期二

中史_(秦朝)《史記》季布

《史記》的季布列傳(註1)在維基(註)已有全文翻譯,我就不重複做了,
這篇是我選列傳裡幾點值得說的,拿出來聊聊。


一.季布的"為氣任俠"。
什麼是任俠?《史記》有<遊俠列傳>,任俠跟遊俠是一樣的嗎?
從網路的這篇文章<司馬遷的俠義觀及其緣由>(註3)裡,
說了從古到今的相關討論,感覺眾說紛紜,不太能下確切的結論!
就好像在定義"何謂正義",一樣的困難。
作者的結論是,
任俠,是「信」的人格特質之形容詞
這個「信」可以是錢穆引用《說文》所說的「任,保也。」(例如藏匿逃犯),
或重承諾,或可信任(不會賣友求榮),或是非分明。
所以,遊俠可為任俠,在<遊俠列傳>(註4)的郭解和劇孟,司馬遷說他們"任俠"。
而遊俠,是「游」的客觀活動狀態
這個"遊",可以是"游閒不定"、或"政治不正確"、或"有前科"的意思。
不過,我覺得不管怎麼說明"任俠"或"遊俠",普遍人們的想像,
仍停留在小說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非法正義、快意恩仇的鮮明模樣。


二.魯地朱家和夏侯嬰(汝陰侯滕公)
季布會解除通緝,是靠魯地朱家和汝陰侯滕公的功勞。

魯地朱家(姓朱,名家),事蹟在<遊俠列傳>有敷陳,
用一句話說這人-"施恩不望報"。季布獲赦,沒向季布索恩情。

夏侯嬰和劉邦,兩人在泗水一起供職時相識,夏侯嬰曾代劉邦頂過罪,
自劉邦反秦,就一路相隨打天下,後來劉邦當皇帝,封夏侯嬰為汝陰侯。
他還有另一個稱號"藤公",是由於夏侯嬰為劉邦駕過車,
由於駕車快速,衝鋒陷陣,作戰勇猛,封於滕縣,才得稱「滕公」。

季布可以免罪,夏侯嬰的遊說很關鍵,
他跟劉邦甚深的革命情感,由他說情,季布不但沒罪,還作官(郎中)。

夏侯嬰有一事功不可沒,就是推薦"韓信",就是胯下之辱的韓信。
許多人都認為,韓信受重用,是因為蕭何,
有名的故事-"蕭何月下追韓信"(註5),和有名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然而,事實上是先夏侯嬰發覺韓信,推薦給蕭何,
蕭何再推薦劉邦,才統一天下,成就漢室大業。


三.犯顏直諫
當匈奴出言輕薄呂后,上將軍樊噲說要帶十萬兵橫掃匈奴,
有人竟不顧呂后的受辱,跟對劉邦有救命之恩(鴻門宴)的樊噲衝,說他該殺!
還引出了白登之圍,最好別說的痛來刺激大家!
這一犯顏這一鬧,讓三個人劉邦、呂后、樊噲很受傷。這人誰阿?
這人就是從前是敵方陣營,曾數度讓劉邦軍隊陷入困境,劉邦恨他恨得癢癢的中郎將季布。

為什麼沒人追究,最後上位者採信他的諫言,乃至此列傳看到最後,季布還壽終正寢。
我想是他的軍事長才和忠誠,使得那一切的一切顯得不重要,
劉邦、呂后、樊噲的仇(註6),便不報了。


四.一諾千金
曹丘生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多次使錢逢迎權貴。(註7)
季布聽說他跟竇長君(漢景帝的舅父)很好,便寫信勸告竇長君說:別跟曹丘生來往。
但曹丘生卻請竇長君寫封信,介紹他去見季布。
竇長君說:「季布不喜歡你,別去吧。」
曹丘生不聽,一定要去,竇長君只好寫了信。
(介紹)信先派人送去,季布一讀,火冒三丈。
後來曹丘生見了季布就說:
「楚國人有句俗話說:『得黃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言』,
 你看,您在梁、楚一帶怎會有這樣好名聲的呢?
 那是因為我念我們是同鄉,到處宣揚您的名聲,但您為什麼這樣瞧不起我呢?」
季布聽了覺得很高興,便好好招待他,住了數月。
這一段,就是成語「一諾千金」的出處。

可是,原文不是"黃金百金"嗎,怎變十倍了?
我忖測,有可能與「一字千金」搞混了。
「一字千金」出自史記《史記》的<呂不韋列傳>,
故事是說:呂不韋招集門客編《呂氏春秋》此部巨作,告竣時他說:
「假如有人可增加或刪除裡面的任何一個字,我就付他千(兩)金。」
足見此書文辭精善,價值奇高。
不過,季布的一諾千金的"諾",肯定跟用詞的精準、優美無關。

老實說,我小時候想不通為什麼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
假如季布說話很啟發人,
人說的"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無上甚深為妙法、百千萬劫遭遇",那絕對價值百金。
又或者像"一字千金",若季布是個談吐不凡,出口成章,這樣也值當百金。
然而,季布偏偏非此兩類人。
憑什麼,人們同時在百金、季布一諾的二選一,要挑後者呢?
一諾不就是一個答應,有那麼高的價嗎?
例如,有人對季布說:「給我一金。」
季布答:「沒問題。」
這一聲答應,僅值百金的百分之一阿!


古人說:「人言為信」,這可不是教怎麼寫字(信就是一個人,加一個言),
而是人開口,就要講"信"。我覺得"人言為信",至少包括三種意涵。
第一種是信言不美的"誠實不欺"
人說:千金易得,真心難求。
換句話說,找一個對你真誠不說謊的人,可比取得千兩黃金難多了。
就像前面提的,季布敢在群情激憤,直腸子地跟呂后講不好聽的實話,
這份直誠省下軍費,免去無謂的人倦馬疲。

第二種是"權威"。
仍引用同一段,當季布說,漢朝打不過匈奴,大家都默然。
正因為他的軍事專業是當代"權威",有百金價值,才使所有人信服。
說起來,真得說話有這等真誠加權威,才有此作用。

第三種是說到做到的"信譽"。
清朝有本書叫《初刻拍案驚奇》(三言二拍之一),
書中有段話:「一言已定,千金不移」,意指:
我既然答應你,就算有人捧著千金要我改變承諾,我也決不食言。
這很迂曲地說"信用無價",而且詞彙用的,恰是"千金"。
雖然這不是「一諾千金」的典故來源,但我覺得這最意近於現說的「一諾千金」。
我相信季布會是個講信用的人,只不過,這列傳沒著墨而已。
總歸來說,若是要我說明『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
我不會只是白話文翻一翻,會對這三種意涵,多說幾句吧。


--------------------------------
更新時間:2017.09.08
--------------------------------
註1:《史記》列傳40:的季布傳(原文)

註2:維基百科:季布:生平

註3:司馬遷的俠義觀及其緣由

註4:《史記》列傳64:的季布傳(原文)

註5:圖片來源

註6:匈奴問題,最後靠婁敬(婁音ㄌㄡˊ,劉邦賜姓劉,故又名劉敬)獻的"和親"策,
讓漢朝得暫時的和平。(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也用這招)

註7:維基文庫:史記三家註
楚人曹丘生,辯士,數招權顧金錢。
 ◇集解孟康曰:「招,求也。以金錢事權貴,而求得其形勢以自炫燿也。」
 文穎曰:「事權貴也。與通勢,以其所有辜較,請託金錢以自顧。」
 ○索隱義如孟康、文穎所說。辜較音姑角。
 □正義言曹丘生依倚貴人,用權勢屬請,數求他人。顧錢,賞金錢也。
 §顧字,我讀另一個版本註解,寫:顧,古"雇"。意思相同,拿錢叫人辦事§
事貴人趙同等,
 集解徐廣曰:「漢書作『趙談』,司馬遷以其父名談,故改之。」
與竇長君善。季布聞之,寄書諫竇長君曰:「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
及曹丘生歸,欲得書請季布。
 ◇集解張晏曰:「欲使竇長君為介於布,請見。」
 §對於"長者",我有疑惑,意思是曹丘生的年紀比竇長君大嗎?
  季布這才說,曹沒有長者之風,行為不足以成為表率。
  過去的歷史,家中都是年幼向年長學習,子弟效法父兄,
  長者一定持有好的做人風範。§
  其次,
竇長君曰:「季將軍不說足下,足下無往。」固請書,遂行。
使人先發書,季布果大怒,待曹丘。
 §看似不能直接辦訪,要有中間介紹人§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
「楚人諺曰『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梁楚間哉?
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揚足下之名於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季布乃大說,引入,留數月,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聞者,曹丘揚之也。

2007年1月1日 星期一

中國人物_史記上的有若(孔子弟子)

我從史記上擷錄一段有若的生平。
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

他日,弟子進問曰:「昔夫子當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
弟子問曰:『 夫子何以知之?』
夫子曰:『詩不云乎?「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畢乎?』
他日,月宿畢,竟不雨。

商瞿年長無子,其母為取室。孔子使之齊,瞿母請之。
孔子曰:『無憂,瞿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子。』
已而果然。問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無以應。
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描述三件事,
1。有若長得像孔子,被後來弟子當作孔子侍奉。
2。推測錯誤。貌似有若逞能回答才會丟醜。
3。有若,無法答學生問。


----
我大致重點式翻成白話,並說明我的想法。
1。
白話:
 孔子過世,弟子思慕他,
 有若長得像孔子,弟子因而敬拜有若為師,如孔子生時侍奉他。

根據wiki,相似的劇情,出現在孟子的滕文公上,
 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彊曾子。
 曾子曰:『 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白話是:
 有一天,子夏,子張,子由三個人因為有若像孔子,就把他當孔子尊待。
 還強迫曾子隨著做,
 曾子說:不可以,就算子若的品德,當成如衣服,努力的洗了,猛力的曬,
     再怎麼樣潔白,都無法達到孔夫子的白璧無瑕。
(周曆以現在農曆的十一月為一月,所以當時的春天,其實是我們的冬天,
 他們的夏天是我們的春天,他們秋天的太陽,就變我們現在夏天炙熱的太陽)


我高中國文老師曾教過我們「尸」的字義。
(古代風俗,請一活人代表死者受祭)
我認為,這裡應該要解釋成,那三人請有若當尸才對。
理由是:孟子提到此,上文是談子貢為孔子守孝,祭祀等事,
接著才講「欲以所事孔子事之」,足可證明"請有若當尸"。

然而,針對此事,曾子不以為然,覺得他不夠格。
曾子的"就算是假戲,也不讓有若做",
突顯學生對老師景仰的那份固執,絲毫不讓別人破壞老師形象。
(也可能曾子覺得尸,不符合禮制)


2&3
第二段的白話大意是:
 弟子問有若,孔子當時怎麼知道會下雨,命弟子帶雨具。
 有若引詩經上的話:月亮接近畢宿星,就會有滂沱大雨。
 後來有一天,發生相同月相,卻沒下雨。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有若說錯了。

而第3段白話的大概,則是
 孔子預測商瞿有五小孩,應驗了。
 為何會這樣,有若說不出個道理來。
 而被弟子尊稱一句「有老師」躲開吧,那不是你的座位。
蠻酸的。由此可知,司馬遷對有若的評價不高,用兩事糗他。

網路上,
我看見有人直言,有若狂悖,竟敢扮起老師來!
我則認為沒那麼嚴重,
有若只不過是尸,不需要拿孔子的標準衡量他。
論語中,有若(有子)的話,
和禮記檀弓,他提的「喪,不欲速貧;死,不欲速朽」,
很符合孔子的心思。

有若不是那麼糟糕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