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2日 星期日

札記-化學-咖啡牛奶和拿鐵的溶劑

咖啡牛奶和拿鐵(Latte,又稱歐蕾),
兩飲料的兩大構成成分都是咖啡和牛奶,其區別是什麼呢?

我想,點咖啡牛奶是想喝「咖啡口味」的牛奶,主體是"牛奶"。
而拿鐵,則是"加點牛奶"的咖啡,主角是"咖啡"。
就像化學定義的,溶劑和溶質的關係一樣。
咖啡牛奶,溶質是咖啡豆,溶劑是牛奶,溶解成"咖啡牛奶"的溶液。
拿鐵,溶質是牛奶(奶精、奶粉),溶劑是液態咖啡,而成"拿鐵"的溶液。
這應該是比較容易區分兩者的說法,哈哈。


可能有人會問,液體能當「溶質」嗎?
當然可以,就像酒精溶於水,酒精就是溶質。


2006年10月21日 星期六

札記-哲思-夏蟲不語冰(在奇摩成立部落格)

副標題:在奇摩,初建部落格有感

我朋友跟我說,在奇摩成立部落格有個缺點,
就是會有奇奇怪怪的人,來你這留言發話,
莫名其妙地出現,又莫名其妙地消失,感覺很不好。
我也覺得這種唐突真的不是很好的感受。
並且朋友又說:
「寫寫文章貼照片,抒發情緒,何必公開給不熟識的人看見。」
哎呀!聽到這樣的話,我真是心有戚戚焉阿~


我是個不喜歡出鋒頭的人,
不論是對我部落格文章褒揚或貶抑,之於我等同無聊添一樁。
在自己的部落格,還要我做做灑掃應對,虛應故事,簡直是多餘的負擔。

就說我是個敝帚自珍的人,
喜歡高唱:「路逢俠客須呈劍,不是才人莫獻詩。」
不求迎合,只求知心。本來夏蟲語冰,對牛彈琴,不曾有多大的樂趣呀?

2006年3月11日 星期六

古籍_《中庸》10:什麼是真正的強

原文:
子路問強。
子曰:
「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
 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
 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網路找到的譯文(註1):
子路問什麼是強。
孔子說:
「南方的強呢?北方的強呢?還是你認為的強呢?
 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
 人家對我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
 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死而後已,這是北方的強,勇武好鬥的人就具有這種強。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
 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
 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啊!
 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


*****
子路(註2)是個直爽、勇敢的人。
他的直爽(註3)表現在說到做到,履行承諾不拖延,
如《論語.顏淵》:
 子路履行諾言從不拖到第二天
而有福,便會與朋友分享,
如《論語.公冶長》:
 子路說: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

然而,子路的勇敢,猛是猛,在孔子的眼中,卻嫌有勇無謀(註4)。
如《論語.公冶長》,
 孔子說:「我理想無法實現了,我準備乘筏漂到海上。會跟我走的,衹有子路吧?」
 子路聽了很高興。孔子說:「子路啊,他比我勇敢,但缺乏才能。」

又如 《論語.述而》的有段對話,
 孔子對顏淵說(註4)
 「受重用時,就展露才華;不受重用時,就韜光養晦。衹有我和你能做到!」
  (這在誇讚顏淵)
 子路就說:「你帶兵打戰,會找誰輔助你?(不就是我嗎)」
 孔子:
 「赤手搏虎,光腳(不帶工具)渡深河,
  縱然這樣死去也不會後悔的人,我不會跟他共事;
  我願共事的,一定是小心謹慎,善於謀劃的人。」
而《論語·先進》則描述,
 子路剛強(行行如也)...孔子預言他難得善終(不得其死然)。


中庸的這段,肯定與《論語》一致的。孔子教導子路的「強」,
不是他個性上的「勇」,而是南方的「強」,一種外表溫和的內心強大。
溫和在寬柔以教:要寬容柔和、不報無道:不報復別人的蠻橫無理、
以及和而不流:和順而不隨波逐流。
強大在"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的矢志不渝。


雖然孔子說的是「強」,但我覺得他在指「剛柔並濟」。
柔弱與剛烈是兩個極端,
柔弱,是指心志怯懦,易於屈服,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
剛烈,是指固執倔強,剛愎自用,非但不聽人言,還強迫別人照自己意思去做。
要做到「剛柔並濟」,
得講求文中的「和而不流」的精神,也是《論語》裡的「和而不同」。

每個人有自己原則與堅持,不讓人所動搖,這就是剛;
同時尊重別人,不逼迫別人非得跟我一致,找到能和諧共處之道,這就是柔。

正如晏子所言(註5):「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喝水拿水來調味,這有什麼意義。只是一琴或一瑟,音樂過於單調。
而保持協調而豐富多彩,才是最美好的境地吧。


這一段對話出現在"中庸",應當認定這個「強」是不偏不倚、無過與無不及吧!
然而,為什麼孔子不用類似「剛柔並濟」的字句,偏偏說「強」呢?
我認為,可能是答子路的緣故吧!



-----------------------------
更新日期:2018.05.29
-----------------------------
註1:中庸 全文及翻譯


註2:維基百科:子路


註3:
1. 《論語.顏淵》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2. 《論語.公冶長》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註4:
1. 《論語.公冶長》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2. 《論語.述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3. 《論語·先進》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
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註5:壹讀: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2005年10月1日 星期六

讀書_《閱讀之旅》(27~28)黃光男、李瑞騰※

這篇是《閱讀之旅》下冊的讀書筆記


黃光男教授(藝術)專訪,重點摘要:
◎喜歡梭羅《湖濱散記》,想效法他寫一本《池塘散記》
◎小時候印象深刻的書:《東方少年》
◎挑書的過程中,已經完成初步的閱讀
◎他寫了一篇<背書>,說他寫作時,習慣以書作為背景
◎章回小說中,喜歡《水滸傳》的宋江,豪傑、主持正義
◎喜歡<孔雀東南飛>的故事
◎想把歷史故事融合在教學中
◎喜歡令人思考的書
◎自言其性格與尼采「超人意志」最相近
 當他生命急促無奈的時候,迫切見生命的的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作過宋代繪畫美學研究
◎欣賞的美:「淒涼中的亮光」。享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快感與樂趣。
◎喜歡的畫家:渡邊三海是極品,溥儒的古典、黃君璧的寫實、張大千的浪漫。


*****
李瑞騰專訪,重點摘要:
◎以寫作為目的的閱讀 §我就是受到這個啟發









2005年9月2日 星期五

中史_《史記菁華錄》_五帝本紀贊

我在讀別人寫的<五帝本紀贊>文白對照,
有人翻譯頭一句:「學者多稱五帝,尚矣」,我就不滿意了。
他這麼翻:「學者多稱讚五帝,五帝已經很久遠了。
而下一句的「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則翻成:
然而,《尚書》只記載堯以來的史料,但是(諸子)百家敘說黃帝,
 他們的文字不典雅可靠,士大夫很難據此敘說

"然而"跟"但是"是轉折的語氣,後面那一句,應該會是前一句的相反預期。
比如,學者多稱讚五帝,然而,XXX(非學者)不稱讚。

在古代,學者和士大夫的族群,高度重疊。
所以,在這兩句當中的學者、士大夫,
不可能既"多稱讚",又說"不典雅而很難提(那要怎麼多稱讚?,尤其是"多")"。
換言之,他翻錯了。「稱」要翻成"述說"才對。
而兩句話口語一點,可以這麼翻:
學者大都說"久遠前有五帝阿"(五帝的事很久遠了),
然而,《尚書》只記載堯以後的君主(五帝沒提完,缺黃帝、顓頊、帝嚳),
而諸子百家有提到黃帝,但是文字不典雅,有身份地位的人很難開口(不願意)說五帝的事。


往下讀,就會發現整篇文章,就是圍繞著這三點:
(1)大多數人承認五帝存在
(2)正史文獻對五帝的事,紀載不全(例如尚書)
(3)紀錄五帝的文字太粗俗,致使人不想提。

後文的文字,大意是:
○孔子說過<五帝德>和<帝繫姓>,但儒家弟子卻不想提,就(3)。

○我走的最西邊到崆峒,最北邊到涿鹿...在地人提到五帝在當地如何如何,就(1)。

○我讀過春秋、國語提過五帝,可惜我沒有深切考究,我想他們說的不假,
(年代久遠)資料有缺而已,就(2)。

○我現在蒐集好了遠古資料,加以解釋排序,挑出典雅的部分,作為本紀的第一篇。
所以,太史公僅選典雅,就意味著,刪去不典雅的,就(3)。


這篇,我覺得最重要的,倒不是五帝,畢竟神話成份居多,
而是司馬遷作為一位史學家,實地考察獲得第一手資料的研究精神,以及行萬里路的範圍
我小時候曾讀過一本講史記的漫畫,就描述司馬遷東西南北最遠走至何處,
其出處,就在這!



---------------------------------------
2017.09.28更新
---------------------------------------
原文:
太史公曰: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
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
余嘗西至崆峒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
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余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繫姓章矣,
顧第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
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 故著為本紀書首。

2005年9月1日 星期四

札記-古籍-為何讀四書要以朱熹《四書集註》為主?

現在人每天從周遭人群,從資訊媒體所眼見、耳聞的一切太龐雜了,
消化理解都來不及了,更甭提有精力區別真偽。
所以,對我來說,除非對前因後果很有把握,我會採取「姑妄信之」的態度。
而且,應該很多人明瞭:
懷疑一件事很容易,但要一一駁斥疑點的嚴肅考證卻相當辛苦,
「姑妄信之」實在是不滿意但能接受的選項。
否則,若是要事事生疑,一有消極的證據(註1)便予以否定,
可能無事不假,說話、做事皆寸步難行。


我高中老師課堂上解釋"為何讀四書要以朱熹《四書集註》為主",
聽得出來頗有"演義"的味道,但亦可能是事實,我也就暫時相信是這樣。
他說:
「朱元璋當了皇上,建立明朝後,仍介意別人會瞧不起他出身於貧民,乞討過。
 因此,朱元璋想在"血統"作文章,佯為流落民間的清貴之後。
 像唐朝開國皇帝鮮卑人李淵,追源到春秋時代,
 認同姓的漢人老子李耳為先祖,彰顯他統治的正當("證明"唐朝李氏不是外族)。
 於是,朱元璋選南宋的同姓名人-朱熹,與之沾親帶故。
 既然國姓血脈的來自朱熹,
 順利成章,明朝科舉考四書五經,便以朱熹《四書集註》為主了。
 不過,朱元璋最終未能如願,兩朱家的家譜交叉比對,
 政治版的"血緣鑑定"很難自圓其說,朱元璋只好作罷,
 而《四書集註》朱元璋認為此書仍是好的,沒必要更動政令,依舊為科考定本。」

依我所知,科考考《四書集註》始於元朝(註2),並非朱元璋,
也許朱元璋僅是照舊,與血不血緣無關。
在我讀書那時,雖然科舉考試、清朝早已煙消雲散,
然而,《四書集註》的影響淵遠流長,
老師解釋論語,仍會引《四書集註》,可見它必有高超不凡之處。
同時,坊間指正《四書集註》的書數不勝數,
但本來就不存在大家都滿意的註解,為什麼會這麼多人針對它批評呢?
應該是盛名之累吧。

有記載說朱熹到死前一天,還在修改此書,極其一生完美它,精神很令人欽佩。
普通人就做不到這一點,而這反倒會讓我疑惑他這麼做的目的。
到底是他在註釋四書,或是他拿四書來詮釋他的一生思想?
就好像唐朝的大慧禪師論莊子郭象注那樣:
「曾見郭象注莊子,識者云:卻是莊子注郭象」(註3)。



-----------------------------------
2017.09.26更新
-----------------------------------
註1:札記-中史-史論,選擇相信與不信
我這篇文章中也提過,我認為與其用消極證據,不如用積極證據。
於此,就不再重述。

註2:維基百科:朱熹
蒙元皇慶二年(1313年)複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

註3:《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22,〈示永寧郡夫人(鄭 兩府宅)〉
《佛光大藏經:禪藏:大慧普覺禪師語錄》(高雄:佛光,1994),頁 444。
「曾見郭象注莊子,識者云:卻是莊子注郭象」

2002年3月16日 星期六

原則_表達

部落格文章寫給的對象是自己,力求文義清晰
 讓十年、二十年的自己回頭讀,依然能懂當初在表達什麼。




------------------------------------
更新日期:2018.04.01
------------------------------------

2002年3月15日 星期五

原則_讀書

◎凡讀過,必留下痕跡
 讀過的東西,必定留下筆記或心得。用寫文章策使讀書,不失為良方。


◎獺祭:針對一主題,收集多方資料一起讀
 「查書式」閱讀法。一樣得有結論(產出)。


◎資訊視覺化:最好畫心智圖



-------------------------------------
最後更新時間:2018.0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