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神話_(呂思勉)盤瓠與盤古之混同※



----------------------------------------------------------------------------------------------------------------
釐清「盤古」與「槃瓠」之混同。
前者為宇宙創世神話,後者乃楚地武山一族的祖靈傳說,
二者在性質、地域與信仰層次上截然不同。
----------------------------------------------------------------------------------------------------------------

袁珂在《中國神話傳說》中,試圖構建一套完整的中國神仙系統。
可是,年代久遠,考古實證難以齊備。
若強行將彼此孤懸的神話,
不問時代、不論地理遠近地硬連起來,便會出現「張飛打岳飛」的奇觀。

例如,袁珂在學術上提出「盤瓠與盤古之異同」的爭議。
他認為「盤瓠」二字可音轉為「盤古」,
據傳瑤族人民奉盤古為主宰生死壽夭、貧賤榮辱之神,虔誠祭祀,尊稱為盤王。
而後,三國時徐整撰《三五歷記》,吸收南方少數民族關於「盤瓠」或「盤古」的傳說,
並附以古代哲理與個人想像,遂創作出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
然而,「盤瓠」與「盤古」除音近之外,實無共通的地方,更何況要強說同源。

呂思勉在《讀史札記》(註1)中專文論述此題,
詳析「盤瓠」與「盤古」的差異,以下是引述該文,並翻譯成白話:
認為「盤古就是盤瓠」這種說法,
最早是夏穗卿(1863年—1924年4月18日)提出的,見於他所寫的《古代史》。
我以前也曾相信這個說法,如今才明白那是不對的。

盤瓠的故事,出現在《後漢書‧南蠻傳》。內容說:  
古代高辛氏(帝嚳)時,有一群名叫犬戎的外敵來侵擾。皇帝為此十分苦惱,派兵征討卻始終無法取勝,於是下令全國懸賞:
誰能取回犬戎將領「吳將軍」的首級,就賞黃金一千鎰、封萬戶之邑,並將公主嫁給他。
當時皇帝養了一隻五彩毛的狗,名叫「槃瓠」。
下令之後,槃瓠竟然叼著人頭回宮,群臣檢查後發現,那正是吳將軍的頭。
皇帝十分高興,但又覺得不能真的把女兒嫁給一條狗,也沒有封官的辦法。
正在猶豫時,那位公主聽說此事,認為既然皇帝已經公開頒令,就不能違信,於是自願出嫁。皇帝無奈,只得允許。

槃瓠娶了公主後,背著她逃入南山,躲在石洞裡,地方險峻無人能到。
公主在洞中脫去衣裳,用布條結作繫帶,穿上粗布衣服。
皇帝想念女兒,派人尋找,卻總遇風雨雷電而無法前進。
三年後,她生下十二個孩子,六男六女。槃瓠死後,他們彼此成婚繁衍。
這些人以樹皮為衣,以草果染色,喜歡穿五色衣服,衣襬多有尾形。  
後來母親回宮,向皇帝報告。皇帝派人去迎接這些孩子,發現他們衣服花紋斑斕,語言難懂,
性喜山林,不樂平地。皇帝順從他們的天性,賜予名山大澤讓他們居住。
此後世代繁衍,成為所謂的「蠻夷」。他們外表憨厚,內心聰明,安於故土,崇尚舊俗。
因其先祖有功,又為帝之外孫,故耕作商旅皆免賦稅。
其族中首領皆得印綬,以獺皮為冠。首領稱「精夫」,互相稱呼為「姎徒」。
今日長沙、武陵一帶的蠻族,即為其後裔。

《水經‧沅水注》所載與此相同,只略短些,
說:「今武陵郡的夷族,就是槃瓠的後代,他們仍珍藏著狗皮毛作為信物。」

夏穗卿認為:古代中原的帝王多活動於北方,唯獨盤古的祠在桂林、墓在南海,
顯然是苗族的神話,被漢人誤以為自己的祖神。
他引用了《晉書》及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
其中都記載當地人在歲首祭盤瓠,用魚肉、酒飯混在木槽裡,再叩槽呼號以為禮。  
又《文獻通考‧四裔考》也引用此事。
直到今天,廣西西部的山洞中仍有盤古廟,每年農曆六月初二祭祀盤古生日,民眾虔誠聚集。
這便是我當年信從夏氏說法的原因。但如今再思,並非如此。
凡神話傳說,雖古今不同,總能看出流變與傳承;
像盤古與槃瓠這兩個故事,卻全無相互影響的痕跡。

《後漢書注》說:「今辰州盧溪縣西有武山。
黃閔的《武陵記》云:山高萬仞,山腰有槃瓠石室,可容數萬人,內有石床與槃瓠的足跡。
《水經注》又云:武水發源於武山,石上尚留槃瓠足跡。」
現今山窟前仍有石羊石獸等古跡,奇異非常。
遠望石洞,大如三間屋,有一塊石頭形似狗,當地人傳說那是槃瓠像。

《路史‧發揮》也說:
「有人從辰、沅二地來,言盧溪西百八十里有武山,高千仞。
 遠望山腰有石洞,旁有狗形石人立其側,這就是槃瓠。
 縣西南三十里有槃瓠祠,規模宏大,可謂奇跡。」
注中又引黃閔《武陵記》與《辰州圖經》等,詳述其石室、石獸與祭祀之俗。
當地分四種族群:
一曰七村歸明戶,生活近似漢人,只是左衽;
二曰施溪武源歸明蠻;三曰山人; 四曰犵獠。  
雖有名分區別,服飾習俗大致相同。
每年七月二十五日,四族聚集盤瓠廟下,攜老扶幼,住五日,以牛豬酒祭祀,擊鼓跳舞,
稱為「樣」(即祭祀之意)。可容萬人之眾。
這些記載雖略顯誇張,但足見自唐至宋,遺俗猶存。
《後漢書》所謂槃瓠,其實只是指武山一族。

雖然《後漢書》的說法近於神怪,
但其中關於服飾、居處、語言、風俗、以及朝廷對其寬厚政策等,仍暗含真實的民族學內容。
「獨力」「仆鑒」是他們衣結的名稱。「精夫」之「精」義不明,
但「夫」字在漢語中常用以稱領袖,如「大夫」「千夫」。  
「姎徒」更確是漢語詞。「托之高辛」的說法,乃因楚族自稱其祖出於高辛氏;
楚為高辛之火正,其與吳為世仇。
「吳將軍」之名,本是指「吳地的將軍」,後來又說槃瓠是狗族,稱其人為「犬戎」,
於是「吳」反變成他的氏族名。
《公羊傳》言「楚王妻其同姓」,可見楚族本有此俗。

《廣韻》「槽獛」字注引《山海經》云:「獛鋁,南方之夷,尾長數寸,棲居山林。」
今本已佚。
《後漢書》述哀牢夷時也說「衣皆著尾」,顯然同類風俗。  
濮族本居荊、豫之地,《左傳》昭公九年載「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
巴、濮、楚、鄧,吾南土也」,
又昭公十九年言「楚子為舟師以伐濮」,足見其地理相近。

「將軍」是戰國以後的稱呼;「金以鎰計」「封以戶數」皆為秦漢制度。
由此可知,槃瓠傳說應起於楚地,經秦漢人改造後流傳,其所指地域不廣,年代也不算久遠。
這與「盤古」那種自東至吳會、南過嶺表,被視為人類始祖的神話,顯然不同。


《路史》又說:會昌有盤古山,湘鄉有盤古堡,雩都有盤古祠,成都、淮安、京兆也有廟祀。
《元豐九域志》又載廣陵有盤古墓廟。
又有說荊湖南北居民,每年以盤古生日占陰晴。這些都與槃瓠毫無關聯。  
《述異記》又記「南海中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
可見盤古也自成一族,應與南海之盤古墓、桂林之盤古祠有關。
吳楚之間的盤古傳說,或出於同源,但既說盤古為夫婦二人,因此才有墓;
若說盤古一身化萬物,又何來墳墓?哪有創造天地萬物的神,還用衣冠築墓者?  
所以,盤古與槃瓠這兩種說法,性質全然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盤古非盤瓠之說》結構總覽
範圍 主題 主要引文/文獻 地理與對象 論證重點
第一段(主體篇) 論「槃瓠」 《後漢書》《水經注》《晉書》《桂海虞衡志》《文獻通考》《後漢書注》《路史·發揮》等 湖南辰州、盧溪、武山地區 驗證「槃瓠」是楚地山區部族(武山一族)的祖靈傳說,祭期為七月二十五日,屬地方信仰,非創世神,與苗瑤無涉。
段落轉折句 「這與『盤古』那種自東至吳會、南過嶺表,被視為人類始祖的神話,顯然不同。」 作者在此劃出分界,表示下文將另論「盤古」。
第二段(對照篇) 論「盤古」 《路史》《元豐九域志》《述異記》等 吳會、嶺南、南海、京兆等多地 盤古信仰屬創世神崇拜,遍布全中國,性質與地區祖靈不同。作者以此駁斥「盤古=槃瓠」之誤。



----------------------------------------------------------------------------------------------------------------

註1:原文:
盤古即盤瓠之說,始於夏穗卿。見所作《古代史》。 予昔亦信之,今乃知其非也。盤瓠事蹟,見於《後漢書·南蠻傳》,其說雲:“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後,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羣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爲帝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跡不至。於是女解去衣裳,爲僕鑑之結,着獨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尋求,輒遇風雨震晦,使者不得進。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後,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歸,以狀白帝。於是使迎致諸子。衣裳班蘭,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後滋蔓,號曰蠻夷。外癡內黠,安土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梁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爲姎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水經·沅水注》與此說同而辭較略,雲:“今武陵郡夷,即槃瓠之種落也。其狗皮毛,適孫世寶錄之。” 夏氏謂漢族古帝,蹤跡多在北方,獨盤古祠在桂林,墓在南海,疑本苗族神話,而漢族誤襲爲己有。案幹寶《晉紀》,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皆謂“歲首祭盤瓠,雜糅魚肉酒飯於木槽,叩槽羣號爲禮”。《文獻通考·四裔考》引。 而今粵西巖峒中,猶有盤古廟,以舊曆六月二日爲盤古生日,遠近聚集,致祭極虔;此予昔所以信夏氏之說也。由今思之,殊不其然。凡神話傳說,雖今古不同,必有沿襲轉移之跡,未有若盤古、槃瓠之說,絕不相蒙者。《後漢書注》雲:“今辰州盧溪縣西有武山。黃閔《武陵記》曰:山高可萬仞。山半有槃瓠石室,可容數萬人。中有石牀,槃瓠行跡。《水經注》雲:“武水源出武山。水源石上,有槃瓠跡猶存矣。” 今案山窟前有石羊石獸,古蹟奇異尤多。望石窟,大如三間屋。遙見一石,仍似狗形,蠻俗相傳,雲是槃瓠像也。”《路史·發揮》雲:“有自辰、沅來者,雲盧溪縣之西百八十里,有武山焉。其崇千仞。遙望山半,石洞罅啓。一石貌狗,人立乎其旁,是所謂槃瓠者。今縣之西南三十,有槃瓠祠,棟宇宏壯,信天下之有奇蹟也。”《注》雲:“黃閔《武陵記》雲:山半石室,可容數萬人,中有石牀,槃瓠行跡。今山窟前石獸,石羊,奇蹟尤多。《辰州圖經》雲:隍石窟如三間屋。一石狗形,蠻俗雲槃瓠之像。今其中種有四:一曰七村歸明戶,起居飲食類省民,但左衽。二曰施溪武源歸明蠻人。三曰山 。四曰犵獠。雖自爲區別,而衣服趨向,大略相似。土俗以歲七月二十五日,種類四集,扶老攜幼,宿於廟下。五日,祠以牛彘酒鮓,椎鼓踏歌,謂之樣。樣,蠻語祭也。雲容萬人,循俗之妄。”自唐迄宋,遺蹟依然,足見《後漢書》所謂槃瓠者,實僅指武山一種落。《後漢書》說雖荒唐,中實隱藏實事。如衣服,居處,語言,俗尚,及中國待之之寬典等。 獨力、僕鑑,蓋其衣結之名。精夫之精,義雖難解,夫固漢族稱長上之辭,如大夫、千夫是也。姎徒尤確爲漢語。其事託之高辛者,楚之先,爲高辛火正。楚與吳世仇。吳將軍,蓋本謂吳之將軍。復以槃瓠狗種,稱其人爲犬戎,以冠吳將軍上,遂若吳爲其人之氏族矣。《公羊》言“楚王妻 ”,同姓爲昏,楚蓋自有此俗。《廣韻》槽獛字注引《山海經》雲:“獛鉛,南極之夷。尾長數寸。巢居山林。”今經無。 《後漢書》述哀牢夷,亦云“衣皆着尾”。濮之先,固亦在荊、豫之域,《左氏》:“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巴、濮、楚、鄧,吾南土也。”昭公九年。 又云“楚子爲舟師以伐濮”,是也。昭公十九年。 將軍,戰國後語。金以鎰計,封以戶數,亦皆秦漢時制。然則槃瓠傳說,蓋起於楚,而經秦漢後人之改易,所指固不甚廣,其原亦非甚古也。孰與夫盤古之說,東漸吳會,南逾嶺表,且視爲凡生民之始者哉?《路史》又謂會昌有盤古山;湘鄉有盤古堡;雩都有盤古祠;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廟祀;又引《元豊九域志》,謂廣陵有盤古冢廟;與所謂荊湖南北,以盤古生日候月陰晴者,固與槃瓠渺不相涉。《述異記》謂:“南海中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爲姓。”則盤古亦自有種落,此當與南海之盤古墓、桂林之盤古祠有關。吳楚間盤古之說,蓋亦同出一原。惟本夫妻二人,故有墓;若一身既化爲萬有矣,又何墓之有焉?豈聞創造天地萬物之神,乃待以衣冠爲冢者哉?然其與槃瓠之說,不可緄而爲一,則又無待再計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