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熟悉的人聊天,生活上的人事物有重疊,便是東家長、西家短;
那和比較不熟的人聊天呢?天氣?衣著?新聞時事?
據說華人愛閒聊食物居多,雖然我沒統計資料可以證實,
但不得不說這是蠻保險,不會產生不悅的作法。
具體都聊些什麼呢?
不會是開場先來段「報菜名」,請問你喜歡那道菜?這太費勁了。
自然推薦哪家餐廳,招牌菜是什麼菜。
好像在此網紅盛行的年代,重視視覺,
特別愛以色香味的「色」相競,口味漸漸轉為次要因素了,
依仗的是擺盤精緻或令人食指大動的賣相,才能使更多人慕名而來。
在台灣,我很少聽人談及菜系,
如八大菜系:川菜、魯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徽菜、湘菜八種。
它們有的還有分支,
一般人就已經不清楚它們誰是誰,更別提能不能區別怎樣才是做得地道。
於是乎,便出現了一些有趣的名詞,
像台灣口味的川菜,台灣人以為的川菜,實情是,它不是川菜。
我同樣是不知來歷,哈哈,可是我會查資料。
百度百科(註1)寫:
川菜的特色:
口味麻辣為主,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
以善用麻辣調味(魚香、麻辣、辣子、陳皮、椒麻、怪味、酸辣諸味)。
無論是川菜,或台味川菜皆秉持這原則。
說說一兩道川菜的由來吧~
第一道,宮保雞丁
它是由清朝官員丁寶楨(註)所創,
丁寶楨是貴州人,他在四川總督任內按川菜辣的特性,創作出此菜,被劃歸成川菜。
為什麼菜名有「宮保」二字呢?
宮保指的是「宮銜」,
即太子六傅(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由於丁寶楨死後,追贈太子太保,故而名之。
第二道,魚香茄子
菜名裡是魚"香",僅有香氣,沒有魚。
相傳是四川有位婦人怕浪費,把燒魚剩下的蔥、蒜、薑、辣椒、醬、醋等去腥用的調味品,
一起放入下一道菜中拌炒,做出來滋味意外的美味。
所以,這種燒魚剩下的「配料」經流傳、改良變成專用的調味料,成了後來的「魚香」。
再者,講兩道台味川菜。
第一道,五更腸旺
名稱由來的說法不一。
我覺得當中好玩的東森新聞(註4)介紹的、與蔣經國有關的那套。
原文:
兩蔣時代的黨政高官,有時會忙碌到凌晨,而且又肚子餓,
廚師們就按照「明清古法」,聚集草燈、燭火,按古法煮腸血,
這一煮就得到五更天,於是把它取名為「五更腸血」,
但為什麼現在我們都叫它「五更腸旺」呢?
前總統蔣經國的廚師杜遠佟解釋,
「張大千先生吃了滿喜歡的,說這個菜叫什麼名字?但他覺得五更腸血那個血字多難看,
四川人講血字是紅色的,紅色的就代表旺,所以把五更腸血這個血字改成旺。」
|
註5 |
第二道,蒼蠅頭
發明者是:台北延吉街〈皇城老媽〉四川家庭料理餐廳的創辦人鄭文強。
照中國時報(註6)的報導時間去反推,約莫在1990年才有此菜。
鄭先生說當時是為了惜物不浪費,這和上述的「魚香」遭遇很像,
順手用廚房裡(用剩的)的豆豉、切成小段的韭菜,和一點點肉末,做成員工餐的菜式,
同仁反饋挺下飯的,便乾脆放入餐廳菜單,結果大受好評,其他店跟風抄襲。
久而久之,成了台灣才有的著名「川菜」,四川吃不到喔。
|
註7 |
--------------------------------------------------------------------------------------
丁寶楨(1820年-1886年),譜名瓊選,官章名寶楨,字穉璜,號佩之,行三,
貴州大定府平遠州(今織金縣)牛場鎮人。
清朝政治人物,洋務運動重要成員,官至四川總督。...
丁寶楨病逝於任上,享壽六十六歲。追贈太子太保...
相傳是四川地區有個婦人為了避免浪費,
就將昨天燒魚剩下的蔥、蒜、薑、辣椒、醬、醋等去腥用的調味品,
一起放入下一道菜中拌炒,結果意外的滋味令人回味無窮,
而這種本來是用來燒魚的配料就被稱為「魚汁」,
註4:
[豬血、鴨血,在中國大陸,本來就稱:血旺]
為了惜物不浪費,台北延吉街〈皇城老媽〉四川家庭料理餐廳的創辦人鄭文強,
順手用廚房裡的豆豉與切成小段的韭菜,以及一點點肉末,
研發了〈蒼蠅頭〉這道菜當員工餐的菜式給同仁嘗,
因為實在下飯後索性列入了餐廳菜單,
結果大受歡迎並被全台各菜系餐廳「學以致用」,成了一道名菜。
不少人還以為這〈蒼蠅頭〉是道四川「老菜」,菜餚沒法申請專利,也沒著作權,
看著別家餐廳都推出了〈蒼蠅頭〉,鄭文強也只能笑稱「至少我對餐飲業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