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醫健_膳食_反式脂肪及膽固醇

自小在學校,我們就被教育:不飽和脂肪比飽和脂肪好。
肉品、乳製品、棕櫚油或椰子油等含飽和脂肪,
食用多了會使血液裡的膽固醇含量升高,加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什麼是飽和、不飽和脂肪呢?
引述《科學新聞不能這樣看》(註1)上的解釋:
以結構式來說,
 飽和脂肪是由碳原子鏈構成的,探鏈上街的氫原子數目,已經達到最大可能。
 因此,這種脂肪上的氫原子數目"飽和"了。
 但是蔬菜油裡的脂肪大部份是不飽和的,
 意思是說,脂肪分子裡的有些碳原子,與相鄰碳原子鍵連結時,
 會以兩根鍵的雙鍵形式連結,而這雙鍵中的一根鍵,原本應該接著氫原子。
 可參考下圖(註2)。
拿兩者特性作比較,
 飽和脂肪通常來自溫血動物油,例如豬油。
 化學特性比較穩定,熔點較高,常溫下常為固態;
 不飽和脂肪大都來自植物油或魚油,例如苦茶油、橄欖油、花生油。
 易起化學作用,易變質,熔點較低。


推測19世紀以前的物質環境,
植物油比動物油便宜,當時食品加工業應當挑植物油。
但由於它多為液態,加工過程不易處理以及容易變質,無法採用。
直至20世紀有了技術上的突破(註3),情況才得以改變。

1901年德國化學家威廉.諾曼(Wilhelm Normann)將液態油氫化,並在1902年獲得專利,
1909年位於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堤的寶僑公司,取得此專利的美國使用權,
並於1911年開始推廣第一個完全由植物油製造的半固態酥油產品。

所謂的液態(植物)油氫化(註4)的原理,
就是把「不飽和脂肪」放進氫氣裡,利用鎳當催化劑,
可使一部分的雙鍵打開,重新和氫原子結合,造成「部分氫化」的脂肪分子。
而「部分氫化」的分子與原本分子的化學式相同,
主要差異在於結構式的「雙鍵」(同分異構)。

參考上圖(註2),
原本分子,兩個碳基團在雙鍵的同側(如 cis 所標 兩個碳基團都在下面),
結構上稱之為順式,會使分子的形狀稍微彎曲;
「部分氫化」分子,兩個碳基團在雙鍵的異側(如 trans 所標 兩個碳基團一上一下)
結構上稱之為反式,分子裡的原子鍵較直,能使更緊密靠在一起,
讓液狀的油會變成固狀,與氧氣接觸後,較不會產生臭油味,
因此,反式脂肪便獲得食品加工業青睞,使用普及起來。

然而,事情沒想像中的美好,自1956年(註3),
開始有文獻指明反式脂肪會導致心臟病,且在90年代獲得證實。
一些實驗結果甚至證明,反式脂肪(不飽和脂肪)比飽和脂肪的危害更嚴重,
因為它會使人體產生比飽和脂肪還高的膽固醇,讓人得心臟病的風險大過飽和脂肪
而雪上加霜的是,另有研究說,
反式脂肪還會造成記憶力受損,不過,其原因至今不明(註5)。
所以,現在國內外,已明令禁用或限用反式脂肪。


2016年,科學界揭發一樁“製糖業收買科學家”的醜聞。(註6)
新聞說:1967年有三位哈佛大學的教授,
在學領域中很具有權威性的學術刊物之一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發表一篇綜述文章,將脂肪說是導致心臟病的罪魁禍首。
這對營養學界產生巨大影響,
於後幾十年,膳食指南中都有一個核心要素,那就是“高脂肪食物導致心臟病”。
直到2016年,一位研究人員發現製糖業的一些內部文件,
顯示這三位科學家收了製糖業的錢,所引述的研究成果是糖業協會指示的。
他們把糖會引發心臟病的事實淡化,罪名全推給脂肪,也汙名膽固醇。

而在事發前一年-2015年,
美國官方在2015~2020年最新飲食指南,
消攝取膽固醇上限,明確指出糖攝取上限(註7)
(舊版指南只建議減糖,沒有設定上限,
 但新版指南明確表示:糖只能佔每天攝取總熱量的10%以下)
這是因為飲食中的膽固醇,對健康成年人血液中膽固醇濃度並沒有顯著影響。
人體七至八成膽固醇是自行製造,只有兩至三成來自食物。
而這是否意味著,也會為糖的替罪羔羊-脂肪和膽固醇來翻案呢?


答案是否定的。出處同為美國2015~2020年最新飲食指南(註8),
裡面說:「降低飽和脂肪量和反式脂肪的攝取」。
由研究調查,依舊認定:飽和脂肪量和反式脂肪對人體有害(參考註6-1、註9)。
糖、飽和脂肪量和反式脂肪,半斤八兩,之前沒冤枉。

將至今的所有資訊總結如下:
發現1:飽和脂肪酸 →高膽固醇→高風險心血管疾病     (註6-1)
發現2:反式脂肪酸 →高膽固醇→高風險心血管疾病     (註9)
發現3:高膽固醇食物⇏高膽固醇(人體有膽固醇恆定機制)  (註7)
發現4:高糖攝取       →高風險心血管疾病     (註6-1,註6-2)
發現5:高糖攝取       →高風險心血管疾病→血管發炎→高膽固醇囤血管(註6-3)

然而,正如我在上篇<札記-醫健-健康建議常正反對立>(註10)裡所言,
社會上充斥著正反對立意見。
若再牽扯到商業利益,如上述的製糖業及製藥業(例如維他命,註11)等等,
他們拿出有力證據,可能瞬間又顛覆我的總結。

網路上,雖然有教導如何推敲事實(註12),
但除了憑藉學術界良心自律或國家立法外,實在防不勝防,
關於脂肪與糖這事,不曉得還有沒有隱藏什麼事實,
姑且以美國的官方說法作標準,即便錯,那就錯吧!

這樣似乎與我之前那篇說法相悖,是科學精神的嚴謹度不足,才姑且接受的吧?!
不!恰恰是有嚴謹思辯,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幾分證據講幾分話。
這就是科學進程,有時是更上層樓的亦步亦趨,有時是推翻過去的大破大立。
請持續求知、探索,請允許暫時沒答案或不完善,
要總是在進步、在更新,永無止盡呀。




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札記-醫健-健康建議常正反對立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台灣人錯誤養生觀:吃冰對身體有害>(註1),
他對於台灣坊間的養生觀,說了一段很重的話:
台灣人聽從一堆沒有醫學根據的養生法,
 結果是國民壽命沒有人家長,國民體能沒有人家強,
 慢性病腎衰竭卻是世界第一名,
 我們的養生觀和一些怪習俗難道沒有檢討修改的必要嗎?

該文中關於吃冰與疾病的關聯,所引起的是非,我覺得誰對誰錯是較為顯而易見的,
然而,仔細去看,會發現社會流行的健康養身,
甭說民俗古傳,縱然是專業的營養專家,
所給的觀點,也會彼此正反對立,沒有統一確切的答案。
比如:《科學新聞不能這樣看》(Page 12)的序言寫:
 有一項研究指出,紫錐花可以對一般感冒有幫助,
 另一項研究卻說它根本沒有用;
 維他命E到底是能對付各種病症的萬靈丹,還是根本沒有什麼用,
 甚至可能有害健康,要看讀到的哪一份研究報告。
 根據某項報告,咖啡會讓你血壓升高,
 但另一項報告卻說它是北美居民飲食當中,最主要的抗氧化劑來源。


何以致此呢?<為什麼營養學家經常自相矛盾?>(註2)這篇文章,
點出有四個難處,這裡僅舉其一:沒辦法進行嚴格的臨床試驗。
文中以一位英國醫生的說法為例:
 在理想狀態下,他會找1000個嬰兒,然後把他們隨機分成兩組,
 其中一組一輩子只能吃水果和蔬菜,另一組一輩子只能吃培根和火雞。
 這樣就能觀察,誰更容易得癌症或者心臟病,
 誰死得更早,誰的皺紋更多,誰更聰明,等等。
 但這種試驗永遠做不到,因為你能讓500人一輩子只吃水果和蔬菜嗎?


因此,對於這種變數很多的事物,切莫聽到別人一面之詞,就全盤接受,
亦不可被多方意見的矛盾所衝擊,而自此充耳不聞。
留意資訊來源,得是長期累積的統計數據比對,講求科學精神的嚴謹實證所得出。
再者,不斷地迭代更新資訊,從當中作出最理智的判斷(採取保留態度,也算)。



-----------------------------------------
註1:<台灣人錯誤養生觀:吃冰對身體有害>
摘要:
冰水會吸收黏膜的溫度慢慢上升回到體溫,而黏膜則將體溫傳給冰水,
雖然一開始溫度降低,但是血液循環會將溫度帶過來,所以一會兒又回回到正常體溫。
這當中發生甚麼事?就是熱交換而已
冰水吸收了人體的熱量,人體則用掉一部份熱量給冰水將它的溫度提高。

 錯誤一:吃冰會胖小腹
 單純的水沒有熱量,不可能形成葡萄糖、胺基酸或脂肪酸
錯誤二:吃冰會使胃食道逆流加重
 會胃食道逆流的人就算是喝溫水也會胃酸逆流,跟水溫沒有關係。
錯誤三:吃冰會使代謝下降和體質變虛寒
 只有冷血動物遇到低溫時新陳代謝才會降低,因為這樣冷血動物才能生存下去。
 人不是冷血動物,遇到低溫反而新陳代謝會增加,為什麼?
 因為人是恆溫動物,必須燃燒體內貯存的能量,才能產熱維持恆定的體溫。
錯誤四:吃冰會得婦女病
 婦女病通常是指白帶、陰道炎等常見的婦女問題,為什麼會跟吃冰扯上關係?
 吃冰或喝冰水使消化道的黏膜溫度下降,
 到了胃部還沒有進到腸子溫度就已經回升到體溫;
 另外,胃跟子宮陰道相隔十萬八千里,中間隔著幾十公尺長的腸子,肝臟、胰臟、
 甚至還有膈膜將腹腔和骨盆腔隔開。
 請問跟人體的組織液溫度一模一樣的水停留在胃部,為什麼會增加婦女病的機率?

補充說明:
一、冷刺激對於氣喘患者和鼻過敏患者有可能加重病情或誘發症狀,
 醫學文獻有相關紀載,有以上病情的人不適合吃冰
二、喝冰水的方式:建議在口中停留一下,讓口腔加溫,
 然後小口小口吞下,這樣可以減少強烈低溫對消化道和呼吸道的衝擊
三、某些女性表示在月經期間吃冰經常導致經痛更嚴重,
 雖然醫學文獻沒有這方面的報導,建議這些朋友在月經期間宜避免吃冰。


註2:得到-醫健-為什麼營養學家經常自相矛盾?
1. 沒辦法進行嚴格的臨床試驗
2. 營養學必須依賴觀察性試驗,但這些試驗都是不確定
 (長時間飲食對人的變化,不能在實驗室進行)
3. 營養學的食物調查研究經常是不準確的
 (讓受試者回憶吃過的食物,經常不精準)
4.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人吃一樣的食物,反應也不一樣

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札記-文學-唐寅<桃花庵歌>疊迴層次感

有線電視播了N次"唐伯虎點秋香"。劇中吟誦了唐寅的<桃花庵歌>。
但僅開頭和結尾四句,完整版則是如下: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
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閒。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對我而言,最有趣的是它像一句句一幕幕的情境、事物,
隨著敘事順序步步向前推演,好有層次。

桃花塢(句1)→桃花庵(句1, 句2)→桃花仙(句2, 句3)→桃花(樹)(句3, 句4)→
酒錢(句4)→買酒→...

酒醒(句5)、酒醉(句6)= 半醉半醒(句7)
花前(句5)、花下(句6)= 看花開花落(句8)

花、酒(句7、句8)→花酒間(句9、句12)→隱者(句12)
車馬(句10、句11)→顯者(句11)

顯者(句11)+隱者(句12)→顯者、隱者(句13)→相差如天地(句14)
那誰是天,誰是地呢?
要我說,當然隱者、賞花飲酒是天,顯者、乘車騎馬是地。
我(隱者)是這般悠閒,他們卻是這樣忙碌。(句15、句16)。
肯定有人說我瘋了、譏笑我:「錯,高官顯貴才是天!(句17)」,
但我反倒要笑你才瘋了(句18)。
為什麼呢?
所謂的顯者(句19),活著只見到"人世間的實用",
競逐田產阿、官祿阿,死後還被當作農田,
卻昇華不到(隱者)心靈境界的唯美。(句20)

而且,有一點必須得講,如果單聽電影中所云的前四句、後四句,
沒有中間的鋪陳,是很難體會作者"瘋癲"在哪,又為什麼要說"無花無酒鋤作田"。


我國中時也讀過類似模式的詩,如下,只不過意境沒有唐寅的高。
「終日奔忙為了饑,才得飽食又思衣,
 冬穿綾羅夏穿紗,堂前還缺美貌妻。
 聚下三妻和四妾,又嫌無官受人欺。
 三品四品嫌官小,又想面南當皇帝。
 一朝登了金鑾殿,又想尋找上天梯。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了九天還嫌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