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
一個朋友給我看一篇文章<從前的我,活得太用力了>(<用力>代稱,註1),
換言之,不再自以為是,自以為有權利批評別人的錯誤,並試圖匡正他們。
而是寬恕、感激傷害過我們的人,專注自身的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摘錄自李開復《我修的死亡學分》裡的內容。
像是<七學分>第一學分寫到:健康無價。
要控制好睡眠、壓力、運動、飲食四點。
這並不妨礙努力工作,而是要人至少一個禮拜拿3、4個小時維護你的健康。
(運動,花時間且不一定輕鬆,但絕對值得)
我很喜歡它標題寫的"活得太用力",因為這很容易體會得到。
多數人的生活,
不管是別人驅趕你去達成,或者自己想追求的,事情交錯輾壓常使人疲憊不堪。
不管是別人驅趕你去達成,或者自己想追求的,事情交錯輾壓常使人疲憊不堪。
讀此文,能讓人靜下心想想,這是正確的努力方式嗎?那些都是你真的要的嗎?
而這兩問,我想,重點是講一句:「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
既然我講「正確的方法」,
可能會讓人以為,是否它在指「輕鬆的方法」,不會那麼用力了。
可能會讓人以為,是否它在指「輕鬆的方法」,不會那麼用力了。
若以李先生另一篇文章<我修的七個死亡學分>(用<七學分>代稱,註2)來看,
我認為「正確的方法」是「健康的生活」,無論身體或心態。
要控制好睡眠、壓力、運動、飲食四點。
這並不妨礙努力工作,而是要人至少一個禮拜拿3、4個小時維護你的健康。
(運動,花時間且不一定輕鬆,但絕對值得)
否則一旦失去,拼命得來一切都換不回來,後悔莫及。
這學分在說「身體健康」。
這學分在說「身體健康」。
而第二學分:
一切事物的發生有它的理由,思考它帶給你的正面啟示。
一切事物的發生有它的理由,思考它帶給你的正面啟示。
面對疾病,是讓我們學會生活更健康。
面對死亡,則是思考<用力>裡提到賈伯斯的話:
「記住你即將死去」,看清楚什麼才是生命中重要的選擇。
「記住你即將死去」,看清楚什麼才是生命中重要的選擇。
第三學分:要珍惜我們的緣份,學會感恩和愛;
和第四學分:學會如何生活,活在當下;
以及第六學分:人人平等,善待每一個人。
這四個學分在講「心態健康」,
即心態是正面的、專心感受到生活點點滴滴、善待所有人、
從生命給你的回饋,不管它是負面的病或死,
都該看出正面的價值,選擇正確的人生目標。
都該看出正面的價值,選擇正確的人生目標。
剩下的兩個學分,第五學分:經得住誘惑;
第七學分:想清楚我們的人生究竟是為什麼?
不再"狂妄"想要「改變世界」,而是「讓世界更好」。換言之,不再自以為是,自以為有權利批評別人的錯誤,並試圖匡正他們。
而是寬恕、感激傷害過我們的人,專注自身的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讓世界更美好,整個世界的群體意識也會變得更正向。
首先,為什麼會覺得「反省」通常在壞人身上容易看到?
這是因為人常常忽略「優秀者也在進步,而且在持續進步。」
反過來說也行:持續進步,就是優秀者。
而反省、自律,正是推動他們的力量。
如果只將反省定義在「由惡轉善」,
這些都是在釐清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才是人生「正確的事」。
非常巧合,傍晚我阿姨也分享了一篇李先生的另一篇文章:
<面對疾病,正能量是最有效的藥>(<有效的藥>代稱,註3),
這與<用力>、<七學分>二文的思想,當然是一貫的。
例如<有效的藥>裡,星雲法師所說的話與第七學分一致:
「要珍惜、尊重周遭的一切,不論善惡美醜,都有存在的價值。
就像一座生態完整的森林裏,有大象、老虎,也一定有蟑螂和老鼠。
完美與缺陷本來就是共存的,也是從人心產生的分別。
如果沒有邪惡,怎能彰顯善的光芒?
如果沒有自私的狹隘,也無法看到慷慨無私的偉大。
所以,真正有益於世界的做法不是除惡,而是行善;
這三文讓我有些感想。
以往我們讀到「痛改前非」,
主角常是逞凶惡極的歹人,死到臨頭才懂幡然悔悟,
便「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番。
然而,自李先生身上看來,沒這回事。
未發現絕症前的他,
既沒有拋家棄子、六親不認、親友關係可能跟你我的現況差不多,
反倒他還有除惡務盡的好心,以及不斷地發揮影響力,
讓年輕人受利,使公司更好,乃至對國家經濟作出一定貢獻。
為何社會認可的好人、成功者,為何面對死亡,竟也後悔過去?
而且不是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道出「活得太用力」的反省?
以往我們讀到「痛改前非」,
主角常是逞凶惡極的歹人,死到臨頭才懂幡然悔悟,
便「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番。
然而,自李先生身上看來,沒這回事。
未發現絕症前的他,
既沒有拋家棄子、六親不認、親友關係可能跟你我的現況差不多,
反倒他還有除惡務盡的好心,以及不斷地發揮影響力,
讓年輕人受利,使公司更好,乃至對國家經濟作出一定貢獻。
為何社會認可的好人、成功者,為何面對死亡,竟也後悔過去?
而且不是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道出「活得太用力」的反省?
首先,為什麼會覺得「反省」通常在壞人身上容易看到?
這是因為人常常忽略「優秀者也在進步,而且在持續進步。」
反過來說也行:持續進步,就是優秀者。
而反省、自律,正是推動他們的力量。
如果只將反省定義在「由惡轉善」,
又懂「那些不能殺死我們的,使我們更強大」,
那僅會從李先生的故事中,學到要注意健康。
第二,為何不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是「活得太用力」?
有人認為成就一件事,就得要不顧一切的「犧牲」,才偉大,才刻骨銘心。
可是,把事情做好、做對是方法、心態的問題,何必虐待血肉之軀呢?
須理性地看,身體就是身體,需要睡覺、吃飯、運動滋養。
不能單憑意志去支撐,要好好地待它,它會報答你的。
第三,說說:從「改變世界」轉成「讓世界更好」的思維。
「改變世界」的伸張正義(治惡)和「讓世界更好」的真誠揚善,
看似結局一致,但究竟最終不同。
又要拿伊索寓言「北風與太陽」作說明了。
故事中,北風強橫地拖掉旅人斗篷,但無效,
反而太陽沒啥大動作,靜靜地發熱,卻叫旅人脫去了斗篷。
人,除非主動跟別人求教,不然是很討厭聽人說教的。
最好的辦法,絕不是靠強制指正、匡謬、批判,
而是樂觀、進取、以身作則,一步步善的淺移默化。
(對待疾病也是一樣,不收負能量,直引正能量。)
中華文化講:「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同於此理。
(有人會說:因為打不過,才以德服人...當作沒聽到)
有句諺語說:「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
或者,還可以這樣想,「不造惡」和「行好事」都是對的!
關注「不造惡」,結果只會是「犯錯」和「不犯錯」;
關注「行好事」,結果會出現「成好事」的可能。
人的注意力,肯定是有限資源,
不如多多放在「好」的事物上,同時,也因這樣,身心獲得愉悅吧。
最後,我想念念一首我喜歡的詩,羅隱的〈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思考有必要這麼忙嗎?又為了什麼而忙?
那僅會從李先生的故事中,學到要注意健康。
第二,為何不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是「活得太用力」?
有人認為成就一件事,就得要不顧一切的「犧牲」,才偉大,才刻骨銘心。
可是,把事情做好、做對是方法、心態的問題,何必虐待血肉之軀呢?
須理性地看,身體就是身體,需要睡覺、吃飯、運動滋養。
不能單憑意志去支撐,要好好地待它,它會報答你的。
第三,說說:從「改變世界」轉成「讓世界更好」的思維。
「改變世界」的伸張正義(治惡)和「讓世界更好」的真誠揚善,
看似結局一致,但究竟最終不同。
又要拿伊索寓言「北風與太陽」作說明了。
故事中,北風強橫地拖掉旅人斗篷,但無效,
反而太陽沒啥大動作,靜靜地發熱,卻叫旅人脫去了斗篷。
人,除非主動跟別人求教,不然是很討厭聽人說教的。
最好的辦法,絕不是靠強制指正、匡謬、批判,
而是樂觀、進取、以身作則,一步步善的淺移默化。
(對待疾病也是一樣,不收負能量,直引正能量。)
中華文化講:「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同於此理。
(有人會說:因為打不過,才以德服人...當作沒聽到)
有句諺語說:「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
或者,還可以這樣想,「不造惡」和「行好事」都是對的!
關注「不造惡」,結果只會是「犯錯」和「不犯錯」;
關注「行好事」,結果會出現「成好事」的可能。
人的注意力,肯定是有限資源,
不如多多放在「好」的事物上,同時,也因這樣,身心獲得愉悅吧。
最後,我想念念一首我喜歡的詩,羅隱的〈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思考有必要這麼忙嗎?又為了什麼而忙?
---------------
註2:我修的七個死亡學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