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寓言_(希臘)《伊索寓言》讀後感

總算是把《伊索寓言》讀完了。
被人們廣泛引用、傳頌的故事,幾乎在這十章的前三章,這跟以往經驗一樣。哈哈。
各章平均有43則,我覺得有趣、印象深、值得聊的,將近有四五十個以上吧。
整合一起,未免篇幅太大,因此,我就依據其所處章節,一章獨立成一篇,
日後也方便我閱讀及查閱。


有人說:「寓言是虛構的,所帶出來的道理,不會比歷史真實。」
這得先知道什麼是寓言。按國語辭典的解釋:
「以淺近假託的故事或用擬人手法,表達某種哲理的文學。
 常含有訓誨的教育作用,如古希臘的伊索寓言。」
是故,他與歷史的差別,不只是在於「假托、擬人」與「現實發生」而已。
這還有一個重點,"淺近"。

會造成某個史實,成因往往不是單純一直線的因果,而是多重而交錯複雜的因緣。
就像鴉片戰爭的原因,不可能委咎一句「清廷腐敗」就了事。
反觀寓言,故事簡單,反倒容易理解。

說歷史真實,確實比寓言真,但充滿爭議,莫衷一是,沒有絕對"某種道理"的啟發。
而寓言類比帶出道理,比如用"筷子"來象徵團結、用"狼來了"說明失警失信。
遠比歷史,方便好理解許多呀。而且,比喻亦是為假,比喻能懂,寓言就能。

我曾讀過一篇文章(註1),為什麼要給孩子讀童話故事,他說有三個理由,並作出解釋。
一.提前理解現實生活裡凶險的一面
 真實的世界是多元的,有美好也有險惡、誘惑、甚至死亡,
 故事裡相對出現惡毒的巫婆、自私的後媽和吃人的大灰狼。
 這能幫孩子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搭一座橋,讓孩子在步入成年社會之前有個心理準備。
二.幫助孩子處理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內心衝突,還能幫助孩子戰勝恐懼
 比如,恐懼這種體驗也是兒童成長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現實生活中小孩子很少能體驗到,在童話故事裡,恐懼就被具象化了,
 比如巫婆、毒蘋果、大灰狼,都能引發孩子的恐懼情緒。
 但是同樣,最後也都被主人公打敗了,這種情節還能鼓勵小孩子戰勝恐懼。
三.讀世界經典童話能讓孩子更容易與別人發生共情
 就是說,如果兩個人從小讀的書,關注的事都是一樣的,
 就很容易了解彼此在說些什麼,交流成本就變得更低。
我想,這是童話的特徵,也能移來說明寓言,
用一種更溫和、不血淋淋、赤裸裸的方式,讓人理解現實、感受具體化、與人溝通容易。


小時候,母親帶我去安徽黃山旅遊,那裡的山峰依據特殊形態被命名,
或許要說,是人們把自已的幻想,投射在這些奇石怪峰。
地陪(當地導遊)對旅行團裡的孩子,包含我,說這潑墨山水般各各美景的由來。
有趣有料,好不開心呀。
然而,故事一聽多,記後頭忘前頭。
便有人又問了一遍,這時,從他答覆的內容,我已經察覺怪怪的,好像有張冠李戴之嫌,
又換了另一個人問另一個問題,他的回應讓我十分篤定,
除了上有名人題字之地,不可杜撰外,其他幾十處,他是準備十幾套故事輪流套用。
我相信,這就是所謂的職業套路,故事裡存在某些元素、或懸疑、或情感、或哲理便行。

地陪是故事套在風景上,而寓言本質重視啟發,是道理套在故事上。
自《伊索寓言》所歸納出來的道理、人性共通點,
絕不會像故事總數一樣多,甚至不足一半。
如此,故事不需刻意記,懂得人性,僅一條就能創造出寓言無數。


從前老師教我們,寫論說文(議論),不可單說道理,而不舉例。
至少一個,至多三個。這時候,歷史或寓言就能用上。
多年來讀文章、與人溝通的經驗,深有同感。
反過來,若講歷史故事、寓言不帶啟發,別人反而會問:「你說這個,想說啥?」
似乎,每個故事都是有機體,人們需要賦予其意義,而娛樂也可以是意義之一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