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中史-(民國)半山

之前看書(陳柔縉《總統的親戚》)讀到 "半山"這名詞,
今日查,原來維基有講解:維基條目:半山仔


中日戰爭(二戰)後,國民黨為了控制台灣,
專門招攬半山背景的人,
從政(當政府要員)、商(行兩岸貿易)兩方面雙管齊下。
現今中共,找台灣買辦、任用一些台灣人當政協的統戰手段,也頗像這意趣。
至於是那些人,我就不方便明說了,哈哈。


我打算,若有閒暇,就去蘆洲的李氏古宅看看,
其實很早就想去了,只因太忙,但願能快快成行。

李氏古宅的主人,已故的李友邦將軍
便是「半山」人物的代表之一,
馬英九先生曾經在他著作的《原鄉精神》,拿李將軍作例子,
說李將軍雖生於日治時代,但身為一個台灣人,秉持中國人的民族意識,
進入黃埔軍校、投身抗日作戰,足作為台灣、大陸本一家的思想之典範。
這暗指著:台灣人要拋棄省籍情節,多向他學習。中國跟台灣終須統一。


去年的課綱微調,好像就把這主張放進教科書,
對此,李筱峰教授提出反駁:
為何不提李將軍被蔣中正槍斃的事實呢?為何只提國民黨好的一面?
 
半山,說穿了,不過是政府統治的棋子。
今日祖厝的留存,
不像是因為政府對台灣歷史的使命感(台北古蹟很容易自燃),
比較像是政治考量。哈哈。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風俗_墓旁的松柏

高中課文<丘遲與陳伯之書>有一句「松柏不翦」,
以松柏象徵先人的墳塋(古人在墓地周圍種松與柏,因此舉此表徵),
這引起我的興趣,為何要種這兩種樹,不種其它?
 
 
《周禮》<春官宗伯上.冢人>:「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與其樹數」。
而周禮注疏(卷21)說明,「種樹及丘封」的目的是「別尊卑」,
尊者丘高而樹多,卑者封下而樹少。
且提到,《春秋緯》:
「天子墳高三刃,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
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

不過,鄭玄(注者)並不引述《春秋緯》,採納漢律上的說法。
因此,我們可以猜想,
有樹、有封土(墳丘)是漢朝前既有之習慣,卻不見得,得種幾棵及需種松柏。
(全文可參考這網址:http://www.chineseclassic.com/content/1647)
反倒是《禮記》<喪大記>有說:
「君松槨,大夫柏槨,士雜木槨。」,特定人的套棺得用松柏。
 
附帶而提,封土,根據文獻,從春秋晚期才有,而考古證據指出商、周時代就有了。
 
 
南朝梁有本書叫《述異記》,提到一種傳說中的動物:蝹(讀暈),
它出沒於土中,吃死人的腦,它的天敵是松柏,松柏會穿它頭使其亡。
所以,古人才在墳墓種松柏以防制它。
三國曹丕《列異傳》、 宋朝李石《續博物誌》卷6,亦有此說。

《述異記》,我是由《呂思勉讀史札記》得知的,
內頭援引句子是寫「松柏」,而非「柏木」,
康熙字典的蝹之解釋,也是寫「松柏」。
然而,我手上《述異記》的版本,寫的竟是「柏木」,
是故,我想「松柏」才是正確的!
 
 
依目前我所讀的資料,
我猜測,之所以會種松柏,很可能是來自《述異記》之說吧。



--------------------------
一。參考書籍
1. 叶学明.黄景略《中国历代帝王陵墓》(pdf)
2.《周禮今註今譯》林尹註譯.台灣商務書局(pdf)
3.《呂思勉讀史札記》Page 1442
4.《 述異記》(卷下)任昉撰.中华书局(pdf)
5. 張明東《商周墓葬比較研究》
 晚商墓葬之上是否有封土存在?這是個有爭議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殷墟王陵區最早的兩位發掘者——
 梁思永和高去尋先生都認為侯家莊西北岡大墓之上是有封土的。


二。參考網頁:
1. 關於帝王陵墓的封土與樹
(內文引用錯誤,不是博物誌,而是續博物誌;不是禮記,是周禮)
http://www.e3ol.com/culture/html/2011-4/18850/18850_2011412_3.shtml

2. 周禮注疏:http://www.chineseclassic.com/content/1647
文為:
別尊卑也。王公曰丘,諸臣曰封。《漢律》曰:「列侯墳高四丈,關內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別,彼列反。

【疏】「以爵」至「樹數」○釋曰:此文自王已下皆有,而云爵等為丘封之度,則天子亦是爵號也。雖云度與樹數,天子已下無差次之文。○注 「別尊」至「有差」○釋曰:云「別尊卑」,尊者丘高而樹多,卑者封下而樹少,故云別尊卑也。鄭知「王公曰丘,諸臣曰封」者,此無正文。《爾雅》云,土之高者曰丘。高丘曰阜,是自然之物,故屬之王公也。聚土曰封,人所造,故屬之諸臣。若然,則公中可以兼五等也。鄭引《漢律》者,《周禮》丘封高下樹木之數無文,以漢法況之也。若然,案《春秋緯》云:「天子墳高三刃,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鄭不引之者,以《春秋緯》或說異代,多與《周禮》乖,故不引,或鄭所不見也。《王制》云「庶人不封不樹」,而《春秋緯》云「庶人樹以楊柳」者,以庶人禮所不製,故樹楊柳也。
 
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周禮注疏卷二十~卷二十一,Page 148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4736&page=148

4. 續博物誌卷六:蝹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63663

5. 辭海查"蝹"
http://ctext.org/dictionary.pl?if=gb&char=%E8%9D%B9

三。補充說明:牽涉到禮俗,我歸在第五類。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植物_香蕉

《不能不知的1000個最基本的文化常識》這本書講,
香蕉的原產地是厄瓜多(赤道)。
然而,維基百科並不是這樣寫,
它說:香蕉原產於亞洲東南部熱帶、亞熱帶地區。這跟書出入甚大。
由於手邊資料太少,我無以判定事實真相,
通常遭遇這情況,我會姑且先以維基說法為主。

再者,從維基,我順便得知,
原來香蕉是食用植物產值的第四大,前三名分別是稻、麥、玉米。
而厄瓜多與香蕉的關連是:它是全世界最大的香蕉出口國。


我看一些影片,蕉農在收割,都是在香蕉仍綠之時。
國中理化(化學)有教過,我有查網路(註1)再次確認,
農民採收後會用乙烯作最後階段的催熟,乙烯對人體無害。

由於香蕉是熱帶水果,
不適合冷藏,須置於常溫,不這麼做,則香蕉易黑。


還有一個許多人都有的疑惑,香蕉與芭蕉怎麼分?
網路謠傳,看棱線區別,此與事實不符(註2)。
正確的方式應是從,形、色、香、柄來區分,細節如下:
(此資料來自註2網站)
形:芭蕉外形短粗,兩頭尖尖,香蕉則較細長
色:芭蕉顏色黃裏帶紅;香蕉顏色呈金黃色

棱:兩者都以4棱為主,香蕉熟透後沒有棱

柄:芭蕉柄不但不長,而且還略短于香蕉

價:香蕉2.8元/斤,芭蕉2.5元/斤

味:香蕉的香氣更濃,肉質更細膩

功:兩者都有潤腸通便功效,老人更宜吃芭蕉



---------

註1:香蕉催熟使用益收生長素正確嗎?

註2:香蕉、芭蕉是傻傻分不清楚? 網上傳的並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