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札記-藝術-武則天妝?是花鈿吧

這是我在臉書第二次看到,所謂的"武則天妝",
哦(ㄜ)~~其實不能這樣稱呼呀,它有自己的名字,花鈿(發音:電)。

有興趣的人可以讀讀百度百科的說明,照片上面也有:
百度百科項目:花鈿
百度百科項目:壽陽妝
 
而且百度講的出處(傳說),
與我14、15年前所觀看台北故宮的紀錄片所述一致,
南朝的某位公主,一日飄謝花瓣沾粘她正額,染出了印記。
宮中女子皆覺印美,競相仿效,造成風潮。
因此,花鈿這種美妝,非常可能不是源自唐朝,更別提是"武則天妝"呀。



參考資料:
1.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P.319:靨子
2. 唐代女子如何化妝呢?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札記-企管-難事交鈍人?

甲、乙、丙是同事,甲乙兩人在對話。
 
甲問乙:「為什麼老闆派 丙 解那難題,
 依他能力...不太可能在限期內完成,要為難他嗎?」
乙答:「當然不是,但老闆也知道他搞不定的機率很高。」
 
甲又說:「明明知道,還將事交他?不解。」
乙答:「老闆會先highlight有解不掉的風險,
可是仍要對上面有交代,不能被看成是放棄,
因此老闆才根據每個人的能力,指定丙操辦。」
 
甲:「你既沒回答我問題,同時該難題似乎也沒解。」
乙答:「有阿,剛剛我說了:
『根據每個人的能力,才指定丙操辦』。
(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戰國時代有個將軍(田忌)跟人賽馬,
孫子教他用下等馬對敵手上等馬,
用上等馬對敵手中等馬,用中等馬對敵手下等馬,
便可三戰二勝,也就是只要願意輸一場,就能贏。
同理,為了讓帳面上好看,令中上等人解中、下等問題,
派他去看該題,反正,縱然叫最厲害的人去看,也不見得在期限內解掉。」

 
(以上故事,純屬杜撰 XD)

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讀書_余秋雨<讀書建議>

參考出處:
1. 博客來精選文章:余秋雨<讀書建議>
2. 凌健評論余秋雨<讀書建議>


余秋雨<讀書建議>的重點有:
一。青年人的閱讀
1. 盡早把閱讀當作一件人生大事:
最佳讀書狀態大多產生在中年以後取決於青年時期的準備

2. 閱讀能擺脫平庸,鍛鑄自身生命的質量
平庸者什麼也不缺少,只是無感於外部世界的精彩,
人類歷史的厚重,終極道義的神聖,生命涵意的豐富。

3. 要把閱讀範圍延伸到專業之外

4. 先讀名著墊底
(1)名著是時間和空間篩選的結果
(2)名著因被很多人反覆閱讀,已成為當代社會詞語的前提性素材 ,
 如果不了解名著,就會在文化溝通中產生嚴重障礙。
(3)第一流的作品由於邏輯比較清晰、表述比較果斷、個性比較鮮明、形態比較優美,
 即使讀起來費點力,因你內心深知其足可一以當十,也會感到值得。
(4)讀不下去就放下,不要硬讀。這就是非專業閱讀的瀟灑之處。
 這麼有名的著作也放下?是的,放下。因為你與它沒有緣分,或許說暫時無緣。
(5)名著是基礎,但不是封閉我們的城堡

5. 選幾部名著之名家為偶像

6. 青年人應立足於個人靜讀
就像看完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
一個善於吸收的觀眾,總喜歡獨個兒靜靜地走一會,
慢慢體味著一個個鏡頭、一 句句台詞,
咀嚼著藝術家埋藏其間的良苦用心,
而不會像有些青年那樣,還沒有出電影院的門就熱烈談論開來了。
在很多情況下,青年人競爭式的談論很可能是一種耗散,
面對越是精雅深致的作品越可能是這樣。

7. 別怕讀了就忘
書中真正深切觸動你的內容 ,想丟也丟不掉,對此你要有更多的灑脫和自信。
記不住當然是大量的,但記不住的內容又分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真實的遺忘 ,一部分是無形的沈潛。
蘇轍曾說 :「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
翻譯成現代口語,大致意思是:
早年讀書似乎沒有深刻理解的地方,
在晚年審察事物時卻發揮了奇特的功效。這便是記憶的沈潛。

8. 有空到書店走走,看看文化前延

二.成年人的閱讀
1. 保持閱讀快樂
閱讀的快樂,不是分雅俗,不是求別人認同,
而是對閱讀這件事的最高肯定。
閱讀的快樂原則,也就是閱讀的自願原則和有效原則。

2. 跳躍的閱讀,放任自流,擺脫慣性,移位觀望

3. 放幾本老書牽頭式的重溫

4. 不要抵拒最新名著
成年人讀書,應該提防的不是不適應,
恰恰是對不適應所採取的那種嗤之以鼻、義憤填膺的態度。
這種態度會給你帶來很大的不快樂,也會使你的精神園地越變越狹小。

人間的快樂,莫過於對世界萬事萬物的顧盼和容納,對自己襟懷耳目的開拓和舒展。
這兒正用得著王羲之〈蘭亭序〉裡的那幾句話: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 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 也。」

這也可以說是成年人閱讀心態的極致。


5.建立個人藏書室,捐棄失去效用的書籍
●個人藏書室使你長年流動的文化思緒獲得固定,
使你埋藏心底的知識結構變得可觸可摸,
也使你在閱讀上的重溫和開拓,方便得唾手可得。

個人藏書室包含著一種濃郁的對流氣氛,
一面是文化風景,一面是你自己。
這種濃郁氣氛,即使是電腦網絡、信息高速公路也無法完全代替。

●把那些明明對我已失去效用的東西繼續陳列在那裡,
天天暴露它們的落伍 和無效,也是對它們的不厚道。

6. 把閱讀的興趣讓朋友們分享

7. 寫些東西吧
寫和讀的關係,是一種天然的吐納關係。
只納不吐,不僅消化不良,而且必然會產生惡性的壅阻。
我們也許都見過一些成天讀書卻從來不說什麼、不寫什麼 、也不想什麼的讀書人,
他們淡然的風度不無可喜,但畢竟並不是什麼隱士遺民 ,
長久的無效難道就不會導致無聊?
吸收了那麼多東西,總需要有所運動、有所傾吐。
談話是一種傾吐,而寫作,則是一種更深入、更系統的傾吐。


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札記-文學-好文章就好背

大學國文老師(余文)教我們一個道理:
古今中文的名篇,最大的特性就是「朗朗上口,記誦容易」。
推薦從國語日報《古今文選》的前四輯讀起,
千萬別小瞧國語日報,輕視它是國中小學生的讀物,
而它教的恰是最基礎、最該懂、最滋潤文學素質成長的養分。

舉個例子來說(老師這個例子太特別了,烙下印象)
汪精衛寫的<國父遺囑>,
他與國父孫中山共事多年,明悉心思,
(國父的左膀右臂,一老一少,老的是胡漢民,少的是汪精衛)
在2月24日國父不能話語,顧命之際,
短暫會晤中,國父僅稍稍示意,便能知其遺志,
加上他學問扎實,將總理遺囑寫得流暢而要言不煩。
我們念個幾回,就能默書。

反觀<先總統蔣公遺囑>,應該出自蔣宋美齡或秦孝儀,
與汪精衛的文筆不可同日而語,念起來不通順(嗑嗑巴巴),遑論背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