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韻文_(唐)溫庭筠<望江南>: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溫庭筠<望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白話文(註1):
梳洗打扮完,獨自伊人倚靠在江樓上凝望著江面。
上千只帆船過去,惟不見心上人,
夕陽餘暉裡含情脈脈地凝視著悠悠江水,柔腸寸斷于白蘋洲上。

雖然有點俗氣,但我仍想說:這情景像一首台語老歌--等無人,
歌詞為:
為著心愛伊一人,嘴唇嘴皮抹紅紅
來到昔日,惜別的漁港,等君伊回航。
望呀望呀,等呀等,等無心愛船入港。
無采我無采我,妝甲水噹噹。
海風笑我是戇人,海鳥笑我空等。



主角應為思婦,從「梳洗罷」猜出她的滿心期待:女為悅己者容。
來到江樓等人,
可是,成千上百船隻過去,不見愛人歸舟,
難掩愁緒,借景抒情,
落日餘暉的含情脈脈,是滿眼期盼,江水的悠悠綿綿,著含恨無窮。
此時,眼前江上無帆,徒剩白蘋洲。怎能不柔腸寸斷。

我覺得最美的「過盡千帆皆不是」,"皆不是"是整闕詞的高潮,
感覺自(千帆的)喧嘩突跌死寂,從殷盼忽落失望。



--------------------------------------------------------
2020.01.22更新
--------------------------------------------------------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韻文_(三國)甄宓<塘上行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

<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復何苦,入亦復何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讀古詩詞網的白話翻譯太爛,遠不如百度百科(註1)的好,如下:
蒲草長滿了水池,它們的葉子繁榮而茂盛。
如若依靠你的寬厚正直,還不如我自知自己的德行。
人們用言語來中傷我,使我和你生生地分開了。
一想起你已經離開我了,我便常常獨自憂愁難過。
想見你一面的念頭憂鬱成結,傷了我的心脾。
一想到你我便悲傷痛苦,夜夜難以入睡。
請你不要有了身份和地位後,就拋棄從前所愛。
不要因為魚肉多了,就拋棄大蔥和薤菜(比魚便宜太多了的蔬菜)。
不要因為麻枲多了,就丟棄菅草和蒯草。
自從你離開了我,出去使我痛苦,回來也使我痛苦。
邊疆的風聲很是淒厲,樹木在悲風中哀鳴!
跟隨你,使我學會了享受孤獨的快樂,也學會了保重自己。


作者甄宓是魏文帝曹丕的妻子(皇后,註2),詩中傾訴的對象,估計是她丈夫曹丕。
應該不可能是她的前夫,被滅族袁紹的兒子袁熙。
一來,詩中情節不像;二來,政治不正確,詩作不易留下。
寫的時間點,目前我沒讀到文獻有寫。我臆測,應在郭貴嬪,李貴人和陰貴人得寵幸之後。

《三國志》卷五:
黃初元年十月,帝踐阼。踐阼之後,山陽公奉二女以嬪於魏,
 郭后、李、陰貴人並愛幸,後愈失意,有怨言。
 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
白話(註2):
曹丕登上皇位,山陽公劉協進獻二女子作曹丕妃嬪,
後宮中郭貴嬪,李貴人和陰貴人都得到寵幸,甄氏愈發失意,
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話語,曹丕大怒,黃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賜死甄氏,葬於鄴城。



究竟是什樣的「怨言」使得曹丕憤怒到殺人,已不可考。而在詩中,嗅到的"嫌棄"。
詩中最有名的是「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
然而,到最後,甄宓似乎心境變了,說:「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也就是:
跟隨你,使我學會了享受孤獨的快樂,也學會保重自己,可以活得更長壽了。
這樣是不是有點酸阿,哈哈。



-------------------------------------
2020.01.18 更新
-------------------------------------


2009年2月14日 星期六

韻文_(唐)竇梁賓<雨中賞牡丹>: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

唐.竇梁賓<雨中賞牡丹>
東風未放曉泥乾,紅藥花開不耐寒。
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


*****
作者留下的個資僅十幾字:「夷門人,盧東表侍兒也。詩二首。」(註1)。
夷門,在今天的河南開封。
盧東表侍兒,意思是進士盧東表之妾,意謂:作者為女性,而她現存作品詩兩首。

我喜歡他後兩句的浪漫意境-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
而古詩文網並沒有白話翻譯,就自個大致翻譯。
春日暖風未吹乾清曉的泥土,芍藥雖綻放,卻禁不住天寒。
賞花趁早,等到放晴時,牡丹都凋謝了,不如此時就牽手冒雨前去。


詩題是牡丹,詩文卻是"紅藥",紅藥花,乃「芍藥(註2)」的別名(註3)。
芍藥、牡丹為不同物種,聽說是古人芍藥、牡丹視為同一種花。
而詩中「天晴」或許是暗示,
是「情」的諧音嗎?
如『望春風」歌詞的「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
與其等到對方告別,不如冒險勇於牽對方的手,無負年華。
是「萬事俱備」嗎?
像男子對心愛女子說:等我事業有成...,女子羞答:只要能在一起,即使一路風雨。



---------------------------------------------------------
更新日期:2019/05/08
---------------------------------------------------------
註1:百度百科:竇梁賓


註2: 醫學百科:芍藥
 花大且美,有芳香,花生枝頂或生於葉腋;而牡丹花只生於枝頂,
 這是牡丹與芍藥的區別之一。芍藥花瓣白、粉、紅、紫或黃色,花期4~5月。  


註3:漢語辭典:紅藥


參考資料:牡丹、芍藥,還傻傻分不清楚嗎?
1. 牡丹花開花時間比芍藥花要早半個月到一個月之間,
 它們開花之後的形狀幾乎看不出來區別,但是可以根據開花時間來區別它們。
2. 牡丹花的前端也是三片小葉子,但是每個小葉子前端又分裂開來,就像是鴨掌一樣,
 牡丹花的葉子是綠色的,而且沒有光澤。芍藥的三片葉子一直是裂到基部。
3. 牡丹花的莖是木質,比較粗壯,而且在落葉之後,
 在地上的部分還不會酷似,是木本植物的一種。(芍藥的莖為草質)

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韻文_(唐)張旭<桃花溪>:(桃花源)洞在清溪何處邊

張旭<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
先說整個詩的構局:遠、近、實、虛。
隱隱飛橋隔野煙,在講遠的景象。(隔,表現出遠望)
石磯西畔問漁船,是近的事物。(問,則距離不致太遠)
桃花盡日隨流水,乃眼前的真實。
洞在清溪何處邊?則是向陶淵明<桃花源記>無限想像的嚮往。

其白話翻譯:
一座高橋在雲煙隱隱浮現,石嶼的西畔問漁夫:知道桃花源在哪?
我只見到眼前的桃花不停飄落隨著流水去,而不留,
通往桃花源的入口,是在溪的哪一方?

*****
作者張旭,是大家熟知的書法「草聖」。
《舊唐書》對他的描述僅僅幾十字:
時有吳郡張旭,亦與知章相善。旭善草書,而好酒,
 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時人號為張顛。」
他特徵就是,善寫草書,愛喝酒,一喝酒字就寫得出神入化,
那時代的人稱他張顛,張瘋子。那就跟後來宋朝的米芾有得比了。

《新唐書》則稍微精彩,雖然字數仍不多(註1)。
說他是酒八仙人、吳中四士、還跟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何稱「三絕」。



------------
註1:草聖張旭:酒與書的一生

參考資料:
1. 民初思韻網:桃花溪
2. 古詩文網:張旭<桃花溪>

2009年2月12日 星期四

韻文_(唐)崔顥<長干曲>:哥哥你住哪?

崔顥<長干曲>
(1)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2)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


*****
標題我應該要寫「君家何處住?」才對,
可是我覺得寫「哥哥,你住哪」,或者「歐巴(韓語的哥哥),你住哪?」
整個女子的俏皮,躍於紙上。

而且,第一首整個情境,讓人覺得,這不是男生才會幹的事嗎?
想像一個情境,一個陌生男子在路上跟一女子攀談,
男:「小姐,你住哪阿?,我住在橫塘。
   喔不好意思打擾你,我是剛好路過這,看你很面熟,是不是...」
這是玩到爛、老掉牙的哏了。但換作女生,就特別新鮮。
更坦白點說:小姐,我看妳長得很像我未來的老婆~。哈哈。

再來,另想一種情況,
一個小姐駛著船,看見一名停船在岸邊或佇立在岸邊的男子,於是移船靠岸扳話
女:「哥哥,你住哪?我家住橫塘。
   沒什麼事啦(我不是在搭訕),我是恰巧經過見到你,好像認識...」
換成女生說,就覺得直率、活潑,不畏禮節不害臊,
還可能是個女漢子,因為她自己划船,哈哈。

然後讀第二首,男生倒也落落大方,回女子說:
「我家在九江邊,來來往往都在九江附近。你我雖然同是長干人,從小卻沒見過面。」


這是真正萍水相逢的一幕,最令人關心的男生這樣回答,把結局帶向哪?
來個不負責的推度吧 :
我覺得男的是冷冷地回應他:沒見過你。
如果想認識,會說"或許見過吧"或"相逢何必曾相識",留下無限想像空間,
而斷然不會說:素未謀面吧。
這是個傷心的答案,不能接受,就當作我沒說吧。哈哈。



----------------
參考資料: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韻文_(唐)秦韜玉<貧女>: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韜玉〈貧女〉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託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
關於秦韜玉的生平,舊唐書、新唐書(註1)等同沒記載,
得參考《唐才子書》(註2),以下是我翻譯的大致摘要:
 秦韜玉,字中明(也有人寫 仲明),京兆府人。父親為左軍中的將領。
 秦韜玉自小有文采,擅長寫詩歌,詩歌恬靜平和、聲韻響亮。
 他仰慕柏耆的為人(一個將軍),
 然而,個性卻是鋌而走險、想鑽營高位,就對宦官田令孜諂媚、阿諛奉承。
 不到一年,就官拜丞郎、判鹽鐵、保大軍節度判官。
 唐僖宗到蜀避難時,秦韜玉因為隨駕,
 中和二年,皇帝特敕賜他"進士及第",編入二十四個人的春榜裡,
 田令孜提拔他當工部侍郎。韜玉的歌詩,每當作品完成,人們必然傳誦。
 
從這看來,秦韜玉是對名利汲汲營營之徒。
百度百科寫他為當官前,「累舉不第」(註3)。
我個人猜測,
<貧女>應該是他還沒有出仕前寫的,
就在那段經常名落孫山的年歲裡,但可能是之後的回顧。
詩裡明著說貧女,暗著說自己遭遇,
或許是落魄,才令從"懷才不遇"轉成"逢迎拍馬"的性格。


<貧女>這首詩,很多地方都能找到白話,例如百度(註4):
貧家的女兒不識綺羅的芳香,想托個良媒說親更感到悲傷。
誰能愛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調?卻都喜歡時下正流行的儉妝。
敢誇十指靈巧針線做得精美,決不天天描眉與人爭短比長。
深恨年年手裡拿著金線刺繡,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有一處,要特別解釋。
「儉梳妝」的「儉」通「險」,險梳妝,意指怪異的裝扮。
說到"險",形容人的現在用語,有個有一些些相似:那女人很危險,不要接近。
意謂著那女人有致命吸引力,讓人不能自拔。

而我這個非中文系,整篇會這樣翻譯:
貧家的女孩不識有錢人的綾羅綢緞,想請人作媒,卻想到身分卑賤而哀傷。
誰喜歡我們這種有才華(婦功)而安貧的人呢?
大家比較喜歡打扮時髦、奇裝異服(搞暴露)的女人吧。
我敢自誇我針黹做得精巧(婦功),不願意跟人在外表上爭奇鬥艷。
苦恨年年辛勤織繡,作出的嫁衣,總是穿在別人身上。


我最喜歡「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最後這一聲感慨,
換作現在的白話,不就是「工具人」嗎,哈哈。


------------
註1:
《新唐書》卷60:秦韜玉《投知小錄》三卷字明,田令孜神策判官、工部侍郎。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韻文_(南宋)辛棄疾<青玉案>: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們可以把這詞分兩部分,
前半段寫景,從「東風夜放」到「一夜魚龍舞」。
在形容元宵夜的好不熱鬧,
有「放花千樹」的火樹銀花,星火紛落如雨。
有寶馬雕車、鼓曲蕭樂、皎潔明月、
和整夜舞動魚龍彩燈,相互交輝。
 
後半段則寫人,由「蛾兒雪柳黃金縷」說起,
這麼歡騰的元宵夜,感覺是為她施設一樣,
在熙來攘往的儷人裡,百次千次尋覓她,
沒她,場景再美好,都失去意義呀。
正當失落找不著時,卻峰迴路轉,
在一個不起眼的暗燈處瞧見她,她默默守候在那。
 
這詞相信是所有華人耳聞能誦的名作,尤其是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據說「百度」的命名,就是從此而來。
Google翻譯成谷歌(谷哥),百度便被戲稱成「度娘」。
 
 
 
-------------------------------------------------------
參考資料: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韻文_(五代)馮延巳<蝶戀花>: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裡無尋處

馮延巳<蝶戀花>
幾日行雲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繫在誰家樹 ?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
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里無尋處
 
 
這寫的是閨怨,語譯是(註1):
這幾天,你像飄浮不定的雲,不知去了哪?
忘了歸來,也不顧春天就要過去。
在花團錦簇的寒食節氣,你車馬繫在誰家。

我含著眼淚獨自倚靠在樓臺上自顧自語,
問那雙雙歸來的燕子,來的路上有遇到你嗎? 
我心中繚亂的愁思,如同迷蒙紛飛的柳絮,
又如置身迷蒙的夢中,該上哪處尋到你。
 
 
此詞作者-馮延巳,我查詢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註2),
正史中,不管《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他僅像是個配角,跑跑龍套,沒有他生平、思想仔細地描述。
從百度、維基看來(註3, 註4),
似乎在《南唐書》(陸游撰的版本),方有他之立傳。
不過,我認為讀讀百度他的人物經歷,便足矣。
 
他最有名的一段軼事-「吹皺一池春水」,
便是載在《南唐書》:
元宗嘗戲延巳曰:『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延巳對曰:『未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元宗悅。

 
而原詞是(註5):
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閒引鴛鴦香徑裡,手捋紅杏蕊。  
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關於他詞的藝術地位,
他和南唐後主(李煜)的詞風,深深影響以後宋朝的詞,
有人說,馮延巳與花間派不同,也有人說他是承花間派而創新。
 
 
 
-------------------------------------------------------
註1.
 (1)古詩詞網: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2)百度: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註2.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註3. 維基百科:馮延巳
註4. 百度百科:馮延巳
註5. 吹皺一池春水
 (1)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
 (2)百度:吹皱一池春水

中史-(五代)南唐三主:一家人不說兩家子話

由於查馮延巳的資料,
他的大部分出現處在《新五代史》卷62的南唐世家裡,
我不但讀完《新五代史》李昪、李景、李煜之史,
也順道江《舊五代史》李昪、李景(沒有李煜部分)也看看。
 
對我而言,是一堆政治事件的時間排序。
我說的政治也包含軍事戰役,因為他是政治的衍生。
裡面的詞彙盡是冊立、授官、派遣、殺伐、擄掠、叛亂、弒殺、黨爭...
再將這些動詞套在不同人名上面的流水帳。
 
 
要說印象比較深刻的段落是《新五代史》,
其一(註1):
周世宗對李景(南唐中主)說:
「我跟你的宗主關係(名份),確定不可能改變了,
 但是我擔心,我的繼承人能不能容得下你,
 為防止有變,你可以趁我還在的時候,
 我允許你修築城牆,保護領土要害,
 為你將來的子孫做打算。」
 
 
其二(註2):
(李煜不敢去汴京,怕生事故,所以派大臣徐鉉說項)
徐鉉說:
「我國主李煜小國事奉大國(宋朝),就好像兒子侍奉父親,
 又沒有什麼過失,為什麼要討伐我們?」接著說了數百句。
 
宋太祖回答說:
「既然是兒子與父親的關係,為什麼要分成兩家呢?」
(李煜快點來汴京吧)
 
 
其三:韓熙載的不檢作為。
這我就不細說了。主要是在講韓熙載不想當官,
在家養四十幾妓女,日日笙歌,奢侈淫靡,顯示品德劣下不堪重用。
李後主(李煜)不信,派顧閎中打探,
顧閎中畫了一幅中國繪畫史上重要的名畫之一:
韓熙載夜宴圖。表現了當時夜宴縱情嬉樂之狀。


或許有人會問:
宋太祖跟徐鉉,不是還有一段「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典故嗎?
沒錯,確實有,但它不是在《新、舊五代史》,
它是出於《續資治通鑑長編》太祖開寶八年(註3)。



---------------------------------
註1: 維基文庫:新五代史.卷62
世宗使人謂景曰:「吾與江南,大義已定,然慮後世不能容汝,
可及吾世修城隍、治要害為子孫計。」

註2. 出處同註1
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過失,奈何見伐?」
其說累數百言。太祖曰:「爾謂父子者為兩家可乎?」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韻文_(周)詩經<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我已經忘了是讀哪本書了,他說,
「很令人意外地,統一六國尚武為風的秦國,
 竟然可以寫出,如此浪漫的詩句。」
這確實是文學的朦朧浪漫美的上乘作品

我不曉得別人是不是跟我一樣,
我之所以會知道這首詩,是因為瓊瑤的電視劇「在水一方」。
我高中時,學到的"詩經常識",是為了考試用,
什麼韻文之祖,最早的詩歌總集之類的。
到大學,才真的接觸到詩經,讀到原文(似乎好晚好晚了)。

我所讀的多數資料,都是在講對於所愛之人,遙望而不可及之感。
例如:南山中學:<蒹葭>(註1)言道:
「道阻且長」寫的是路的遙遠難至
 變為「道阻且躋」是說路越來越險峻,甚至需要攀緣而上;
 再變為「道阻且右」,則言路越來越曲折難行。
 三章所表現的處境有難度上的遞升。
 
百度百科的<蒹葭>(註2),也是如此說明:
這是一首懷念情人的戀歌。作者的思念對象可望而不可及,
 中間阻隔千重,詩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無限惆悵的心情,
 有追求暗戀的人或惋惜無法招引賢士的含義。

然而,也有人意見相左的。
如:中國華文教育網:所謂依人,在水一方(註3):
清人馬瑞辰說:『在水一方,詩言伊人在其地,有可求也。
 下四句言逆求之則遠而難至,順而求之則近而易見,
 非以在水一方為喻遠也。』(《毛詩傳箋通釋》)
 由此可見,詩人沒有直接去找『伊人』,
 可能有一段得而複失而又不能忘懷的愛情的難言隱衷。
換言之,可望也可及的,但是有難言之隱。
但其實,對我而言,這還是在說「可望而不可及」,哈哈。
 
我喜歡這首詩的層遞感,就如同張小嫻的<最遙遠的距離>(註4)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離,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明明知道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上。

 
 
至於這首詩經的翻譯(註5),網路上已經有很多,就不寫了。
  
 
 
-------------------


2009年2月7日 星期六

韻文_(明)佚名<山歌>: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

佚名<山歌>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
心知接了顛倒看,橫也絲來豎也絲,
這般心事有誰知?


這首詩吧,出自馮夢龍的《山歌》(註1),此書收集民間俗曲,而作者不可考。
耳熟能詳的句子是「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
然而,最妙的句子是「橫也絲來豎也絲」,
用「絲」與「思」的諧音關係,隱喻著思念對方,
李商隱也用過:「春蠶到死絲方盡」。

整首詩是一女子的自白,白話是:
我不會寫情詞,也不會寫情詩,只好寄白色手帕給他。
手帕,正看反看沒有字,橫看豎看都是絲。
他能知我無言的表白嗎?

有人說:素帕,很可能是訂情之物。我持保留態度。
就像我大學老師跟我說詩經的<靜女>提到的「彤管」,
是女子愛的信物,將它送給男子,便是告白想許配他。
目前,我一樣沒找到文獻支持(或許日後可以找到),就先存疑吧。



----------------------
註1. 【古文觀止】山歌 馮夢龍——版本2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韻文_(元) 徐再思<折桂令>: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徐再思<折桂令>
平生不會相思,
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雲,心如飛絮,
氣若遊絲,空一縷餘香在此,
盼千金遊子何之?
證候來時,正是何時?
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尚文部落格已有很好白話翻譯,就不再翻譯了。
這(元)曲(註1)中的名句是: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連用了三個相思,
而後面又連用了四個「時」(註2),讓人有糾纏的感覺。


讓我聯想到《世說新語.惑溺》的一段:
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 婿,于禮為不敬,後勿復爾。」
婦 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 ;我不卿卿,誰當卿卿?」遂恆聽之。
 
同時也讓我想到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到底要會相思好,還是不要相思好(害苦)的心情上下起伏。


----------------------
《折桂令》曲牌名。又稱《蟾宮曲》 、《天香引》、《秋風第一枝》、 《步蟾宮》等。
十一句,句式為六四四四四四六六四四四,押七平聲韻。兼作小令、套曲。


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韻文_(清) 黃景仁<綺懷詩>: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綺懷詩>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要不是這首詩,我不會認識這位有名的清朝詩人:黃景仁(註1)。
也不會知道,原來「百無一用是書生」(註2)是出自他的手筆。

想認識這首詩,可以先從人間福報(註3)上寫的讀起,
詩人黃景仁(一七四九-一七八三)為清朝乾嘉時期名滿京華的文人,字仲則,
 生於盛世卻坎坷一生,英年早逝。他短促的一生,大都在貧病交迫中度過。
 因此,其詩歌內容大多抒發其窮愁不遇之情懷。
 身後所留下的兩千多首詩,
 率皆沉鬱、飄逸,且直抒胸懷,詩風與李白、李商隱近似」;
他一系列美妙的情詩,更與李商隱的〈無題〉詩的風格接近。
 可見其真實人生的情史相當可觀可感。
 這首〈綺懷〉詩所追憶的即是詩人年少時期與表妹之間的一段浪漫愛情。

再衍生至百度百科之條目:為誰風露立中宵(註4),及大略參考古詩詞網(註5)。

這三者的共同點是,
指明這首詩與他和她表妹,終不能成眷屬之戀情相關。
(宋朝陸游與其表妹的愛情,似此)
而這首最被為人傳唱的是:「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今晚相似於往昔的星辰(昨夜),
過去的我,與你一同"幾回花下坐吹簫",
現今的我,卻只能隔著銀河(牛郎織女)、隔著紅牆向你遙望。

我想清醒,任冷露打濕衣裳,
冷露讓人清醒,越清醒卻越想起昔日的點滴而越悲傷;
我想逃避,縱酒漿澆熄憂愁,
酒漿讓人麻痺,越麻痺則越不能控制自己哀傷,
如李白詩,「舉杯消愁愁更愁」呀。



--------------------------------------------------
2020.01.18 更新
--------------------------------------------------
註1:百度百科:黃景仁


註2:維基百科:黃景仁
《綺懷》十六首是代表作。
黃景仁的《雜感》有一名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註3:人間福報:【詩人心事】 為誰風露立中宵


註4:百度百科:為誰風露立中宵


註5:古詩文網: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韻文_(北宋) 晏幾道<臨江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臨江仙>
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這闕<臨江仙>出自晏幾道的《小山詞》(註1),
百度百科引文獻說:此詞集,創作風格遠承自李煜的南唐詞,
且包含了當時韋莊、温庭筠的花間派,而文學地位超越晏殊、歐陽修。
(晏殊、晏幾道為父子,晏殊 “工於造語”,晏幾道“善於言情”)


關於注釋,可參考百度百科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註2),
(古詩詞網的內容與百度百科,大同小異(註3))
而其賞析則承襲傳統作風,博引其他詞曲相互比較,或名家註解以解讀。
精彩是這段:
他和小蘋有過一段甜蜜幸福的愛情。時間是這首詞的主要線索。
其餘四句好像是四個相對獨立的鏡頭
(即1、夢後,2、酒醒,3、人獨立,4、燕雙飛),
每個鏡頭都渲染著詞人內心的痛苦,句句景中有情。
用電影鏡頭解析,讀完"賞析",我想我只會記得這個吧。


整闕最美的句子就是「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落花的美對微雨的鬱鬱,燕雙飛的幸福對人獨立的孤寂。
不過,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註4)有說:
這不是晏幾道的原創,起自翁宏<宫詞>(註4):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幃。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
那堪向愁夕,蕭颯暮蟬輝。
有人指責這是抄襲,實情是"宋詞沿用前人文句,已成慣例"。

此書還提到,"兩重心字羅衣",是當時流行服飾,
講女性的領口像小篆的心字一樣。(註5)




-----------------
註1:百度百科:小山詞
註2:百度百科: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註3:古詩文網: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註4: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 Page 533
註5:百度百科:春残
註6:圖片出處

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韻文_(北宋) 司馬光<西江月>: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西江月>
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妝成。
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游絲無定。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



《唐宋詞鑑賞辭典》指出,這闕詞,
不少衛道者認為不是司馬光所做,這是由於沒考慮到當時背景。
司馬光所處的北宋,俸祿優厚,生活富裕,
不少官宦人家家內養家妓,國家設有官妓,這種環境自成艷詞滋蔓的搖籃。
(書中寫溫床,好負面,改成搖籃比較好)
文人、政治家不把寫艷詞當作文學創作,而是做"小道"。
遊戲罷了,無傷大雅不違聖教。


這詞在形容妓女的心態,上半是艷姿,下半是戀情。
我認為最美的是
「飛絮游絲無定」,表:輕歌漫舞,長髮飄逸。
和「相見爭如不見,友情何似無情」,
講:見後惹相思,還不如不見。還是無情的好,無情不會痛苦。

最後呢?當她酒醒,想起之前的回拒,
此時的死寂,似乎襯托出內心的惆悵。



--------------------------------
參考資料:
1. 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
2. 百度百科條目: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引《唐宋詞鑑賞辭典》

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

韻文_(北宋) 晏幾道<鷓鴣天>: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晏幾道<鷓鴣天>
醉拍春衫惜舊香。天將離恨惱疏狂。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
雲渺渺,水茫茫。征人歸路許多長。 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ㄐ|ㄢ)費淚行!


白話翻譯請見百度百科: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的引用譯文,
其文學素質佳:
醉中拍拍春衫,依然愛著,衣上昔日的芳香。
上天故意和我作對,用離恨惹惱我的疏狂。
一年年秋草滿原野,一日日窗口灑夕陽。
雲渺渺,水茫茫,征人的歸路,不知有多長!
相思本來就沒有憑據,請不要在信中洒淚,訴說衷腸。


這首的名句是: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這二句很美,在描述離別思念之傷感。
睹物思人,憶起聚時疏狂,別時惆悵,
情境自時間的漫長(一年年...一日日)帶至空間的寂寥(雲..水...歸路長),
再從外境進入內心的末兩句:
相思不知為何地湧起,提筆寫信卻道不盡箇中滋味,
免了吧,就別讓我再對著信紙落淚了吧。



-----------------
參考資料:民初思韻網: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

韻文_(漢)<上邪>:山無陵、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參考翻譯:奇摩知識:<上邪>

大學時代,我看這首詩被引用好幾回。
其中,名句當屬:「山無陵、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用白話文說:「天荒地老,我才會離開你」。

有趣的是,即使句子改為:
「天荒地老,我也不會離開你(海可枯、石可爛,此情永不移)。」
一是同樣效果。無論正講反講,意思都很深情、浪漫。


台語歌『家後』的後段歌詞,也是異曲同工,
大意是:
我願先你而死,因為我不願見你離世而心碎;
我願後你而逝,因為我怕遺你獨世而徒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