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醫健_札記_六大營養素之礦物質和維生素※



我發現自己在使用營養素相關詞彙時常常混淆不清。
比方說,我會說:「吃某A食物可以補充鐵質和礦物質」、
「吃某B水果可以增加維生素C和礦物質」。
有時我會懷疑:
維生素是不是也算是礦物質?還是礦物質裡本來就包含維生素?我到底說得正不正確?
事實上,除了清楚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水這幾類的差異之外,
關於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關係——到底誰是母集合、誰是子集合——我總是搞混。
而這些概念其實一點也不複雜,過去我隨意、不夠精準地表達,反而讓自己陷入混亂。


在這篇裡,我只針對「礦物質」與「維生素」這一部分來釐清觀念,
也順便糾正我過去用詞上的錯誤。

1. 維生素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機能所必需的有機化合物
人體無法或難以自行合成,需從食物中攝取。
少數例外如 維生素D,可在陽光照射下由皮膚合成,
但在現代生活中,多數人合成量不足,仍需透過飲食或補充劑獲取。
維生素分為兩大類:水溶性(如維生素B群、C)與脂溶性(如維生素A、D、E、K)。

常見重要維生素功能總覽:
維生素 攝取來源 攝取益處 缺乏時影響 過量風險
A 肝臟、蛋、胡蘿蔔、深綠蔬菜 視力、上皮細胞健康、免疫功能 夜盲症、乾眼、皮膚乾燥 肝中毒、胎兒畸形(孕婦注意)
B1 全穀、瘦肉、豆類 神經傳導、碳水代謝 腳氣病、疲倦、心跳不整 極少見,水溶性易排出
B12 動物性食品(肉、蛋、乳) 紅血球合成、神經系統維持 惡性貧血、神經退化 極少見
C 柑橘類水果、青椒、莓果 抗氧化、鐵吸收、免疫力、膠原生成 壞血病、免疫力低落 腹瀉、腎結石(高劑量補充)
D 曬太陽、魚肝油、強化奶品 幫助鈣吸收、骨骼發展、免疫調節 佝僂病、骨質疏鬆、免疫功能異常 高血鈣、腎損傷
E 堅果、植物油、菠菜 抗氧化、防止細胞膜氧化 罕見,可能出現神經功能障礙 抗凝血干擾、出血傾向
K 綠葉蔬菜、大腸菌合成 血液凝固、骨代謝 凝血異常、出血 影響抗凝血藥物效果


2. 礦物質

礦物質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無機元素
人體無法自行合成或產生這些元素,必須完全仰賴食物或水攝取。
礦物質參與骨骼建構、神經傳導、血液生成、免疫與酵素反應等多種生理機制,
依所需量可分為「常量礦物質」與「微量元素」。

常見重要礦物質功能總覽
礦物質 攝取來源 攝取益處 缺乏時影響 過量風險
奶製品、豆腐、小魚乾、深綠蔬菜 骨骼發育、肌肉與神經傳導、凝血 骨質疏鬆、抽筋、兒童佝僂病 腎結石、抑制鐵鋅吸收
紅肉、動物肝臟、深綠蔬菜、強化穀物 攜氧(血紅素)、免疫與能量代謝 缺鐵性貧血、疲倦、認知能力下降 胃腸刺激、肝臟損傷(兒童中毒風險高)
海鮮(牡蠣)、豆類、堅果、全穀 傷口癒合、免疫功能、生殖健康、味覺維持 生長遲緩、免疫差、味覺喪失 免疫抑制、干擾銅吸收
堅果、香蕉、全穀、綠葉蔬菜 神經肌肉功能、能量生成、穩定心律 肌肉抽搐、心律不整、疲倦 腹瀉、低血壓(補充劑過量)
食鹽、醃漬食品(但多數人過量) 維持體液平衡、神經傳導 低血鈉:頭暈、癲癇、昏迷 高血壓、水腫、腎負擔
香蕉、馬鈴薯、豆類、深綠蔬菜 細胞內壓調節、心臟與肌肉功能 心律異常、肌肉無力 心律不整(腎功能不全者應小心)
碘鹽、海帶、紫菜 甲狀腺功能、智力發展 甲狀腺腫、智力遲緩(尤其孕期) 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抑制




----------------------------------------------------------------------------------------------
介紹人類所需常見的維生素,以及礦物質。
----------------------------------------------------------------------------------------------
參考資料:馬偕醫院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電影_武打電影中的清末民初武術師※


武術家之生平境遇搬上香港電影的大銀幕,葉問是這十幾年才竄紅的題材。  
溯迴過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則是洪熙官、方世玉、黃飛鴻獨領風騷。  
每當談及這些人物,我總會想起武打明星李連杰剃頭留辮、一身長掛的扮相,  
以及他那招牌式的動作,類似白鶴亮翅,雙臂張開,馬步沉穩,威風凌厲。

洪熙官、方世玉、黃飛鴻這些人物,包括電影中他們周遭的親眷與敵讎,  
究竟是在清朝時真有其人,抑或出自小說杜撰?  
說書演義一向如此,往往僅有人名是真實度最高的,
其餘多半是架空角色,剩下的,就別太當真了。  
他們彼此間的糾葛,多半是為了讓劇情跌宕起伏、色彩繽紛而刻意添筆的。  
我們不妨就挑洪熙官、方世玉、黃飛鴻來講,細究他們的真偽來歷。


首先,洪熙官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2013年,廣東電視台拍攝紀錄片時查訪,他的墓位於廣東中山市小欖鎮飛駝嶺(註1)。  
有人說洪(家)拳是他所創(註2)——
電影裡也都是這樣演的——畢竟「洪拳」這名字,很容易讓人直覺聯想到洪熙官。  
但這說法恐怕多半是後人穿鑿附會,或是有意為了避開清廷的查禁。為什麼呢?  
當時正值清廷嚴抓秘密會黨,特別是反清組織「洪門」,對「洪」這個字極為忌諱。  
若說洪拳出自一位洪姓祖師,則可名正言順,避開嫌疑,免遭禍難。  
實際上,洪拳較可信的傳承脈絡,是由陸亞采傳給黃麒英,再傳至黃飛鴻。  
因此,要談洪拳與黃飛鴻之間的淵源,倒是可循。  
至於洪拳之所以叫「洪拳」,是否真與洪門有關?
我不敢確定,說不定還真是種「此地無銀三百兩」。


方世玉,大概率是虛構的武俠人物。
也許真有其人,只是他的事蹟與後來流傳的故事、傳奇相比,應是判若兩人。  
終歸是描述他的一切,實在太荒誕不經(註3)。
說什麼他和洪熙官同為「少林十虎」之一,洪熙官位列第一,他居第二。  
還講他母親苗翠花用藥水泡身的特訓法,把他練成銅皮鐵骨,  
最後卻被仇敵識破罩門在谷道穴(肛門),活生生被扯出腸子而亡。  
不只是死法離奇,他的仇敵「南少林五老」——  
五枚大師、至善禪師、馮道德、白眉道人、苗顯這五人(註4)——
其背景與彼此關係也相當錯亂。  
他們和方世玉的共同出處,是那本叫《萬年青》的小說,
書中前後多有矛盾,人物設定互相打架。  
如此,我們怎能把書裡那套方世玉的生平當真呢?


最後一位,黃飛鴻(註5),那是篤定的真人。  
有明確的生卒年、籍貫,有徒弟名單,甚至還有照片(雖然一度鬧錯,用的是他兒子的)。  
他絕不是憑空捏造,而是真正活過、打過、醫過病、教過徒的嶺南武術師。

黃飛鴻,廣東佛山人,出身武術世家,從小練拳,隨父親黃麒英賣藝、行醫。  
他的武藝不只師承於父親,
據傳還拜過蘇燦(醉拳)、鐵橋三傳人林福成(鐵線拳)、宋輝鏜(無影腳)為師。  
其生平事蹟包括:開設跌打醫館寶芝林、擔任廣州街市的睇場(保安),
也曾獲邀參加廣州精武體育會的表演。  
過去有報導稱他於1894年與劉永福抗日,這段雖真實性存疑,
但足見當時在廣東武術界,他確實是名聲響亮、地位崇高。

他最出名的,除了醫術和武功,就是前述的洪拳。  
洪熙官是傳說中的起點,陸亞采是實際的整理者,而黃飛鴻則是近代把洪拳發揚光大的人。  
他的絕技,如虎鶴雙形拳、鐵線拳、無影腳等等,至今仍是南拳體系中的代表技法。

這其中,多虧他最重要的弟子之一——林世榮,綽號「豬肉榮」。  
林不只拳練得好,並且整理拳譜、著書立說,將洪拳傳至港澳與東南亞,  
甚至出版了《伏虎拳》《鐵線拳》《虎鶴雙形拳》等拳譜,開創了近代武術公開傳播的先河。  
這才是真正「有傳有承、有據可查」的武林人物。

那麼,武打電影裡那些招式從哪來?多半就是從黃飛鴻、林世榮這一系發展出來的(註6)。  
由於林世榮徒子徒孫的努力,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黃飛鴻」系列電影蓬勃湧現,共拍了上百部,  
成為世界上以同一素材拍攝最多集的系列電影之一。八、九十年代又來一輪。  
正因這股風潮,往前再追,才有方世玉、洪熙官陸續登上戲劇舞台。



-----------------------------------------------------------------------------------------------
洪熙官、方世玉、黃飛鴻的故事。
-----------------------------------------------------------------------------------------------
註1:
在2013年,經過廣東省武術協會洪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周至譓,
與廣州電視臺《洪拳大名堂》紀錄片的相關人員的查訪,
在中山市小欖鎮崗頭村飛駝嶺找到洪熙官墓地,証明洪熙官的存在。

《小欖鎮志》也有相關記載:
洪熙官原為嵩山少林派武師,學滿歸粵,因觸犯朝廷法令,潛居小欖。
其子洪文定前來尋父,遇陳東發。陳因為欽慕洪熙官,於是為洪文定指路並贈銀。
洪熙官感激在心,兩人成為師友。
洪熙官死後,陳為其主喪事,葬於飛駝山東木臂。從這裡也能證明洪熙官葬在中山。

嶺南武術文史專家周至譓告訴記者,
將組織洪氏後人與洪熙官墓內的骸骨進行DNA比對,鑑定洪熙官墓的真實性。


註2:
相傳洪熙官是洪拳(又稱洪家拳)的始創人,
其子洪文定及傳人陸阿采都是當代著名的洪拳高手。   

洪家拳是陸亞采根據老洪拳創造了一套硬橋硬馬的伏虎羅漢拳,加
入陳享的花拳或佛掌等摸橋擒拿手法。
其後人稱此拳為洪熙官所創,便可以名正言順地使用清廷所忌諱之洪字。
從歷史來看,洪拳最早可以追蹤至廣州之陸亞采,
背景應該是太平天國初期,傳黃麒英,再傳黃飛鴻。
至於之前的歷史,則無從知之。


根據史料記載,方世玉少年時就橫行鄉裡,與鄰裡的孩子打鬥,
而他與人打鬥的招法也特別,就是挺起胸膛讓別人打,而往往對手打不到三拳,
自己就手疼難忍,這一點與我們知道的完全不同。
據《國技傳略》記載,才滿月時,苗翠花就以祖傳藥方,
用鐵醋藥水給他通身淋洗,再用竹片、鐵條、柴枝把他身體層層包裹起來,
經過這樣的處理方世玉,長大後變得呆頭呆腦,大概用鋼風流倜炥,多筋象邥,多筋頭戴鐵德,只是硬頭經鐵愒。

長到十幾歲時,方世玉就入了少林,他個子不高,身形矮胖,因為小時候被苗翠花當做實驗品還落下了滿臉麻子。
仗著一身不怕打的功夫,每次街頭鬥毆時都衝鋒在前,帶頭闖入敵陣,
而兩個哥哥在打鬥中都難免掛過彩,卻只有他渾然無事。
這樣過了幾年,這樣一群青年打出了名氣,其中十位最能打的,在市井中號稱“少林十虎”,
其依次為洪熙官(花縣)、方世玉(肇慶)、劉裕德(惠陽)、胡惠乾(新會)、童千斤(客家人)、錦倫、
肇亞福(南美方)、美方。其中方世玉以小小年紀能名列十虎第二位,
並不是因為什麼武功高強,而是好勇鬥狠,加上一副被苗翠花按照鐵桶製造出來的身子。

擁有銅皮鐵骨的方世玉,抗擊打能力極強。相傳方世玉跟少林五老之一的五枚師太決鬥時,五枚久攻方世玉不破。
雙方僵持很久之後五枚找到了方世玉的罩門-谷道穴(肛門)),遂即佯裝敗退倒地不起,
方世玉被勝利沖暈頭腦,走了過去要踩死五枚師太,
在踩的瞬間,五枚師太用兩指頭捏住了方世玉的肛門,直接把腸方扯了出來,殺死了五枚師太用兩指。


[少林五祖有些文章、小說跟少林五老是同一批人,有些不是。令人感到複雜與混亂]
參考資料:維基:少林五祖
五祖分別是:
- 長房蔡德忠、在福建甘陝,打烏旗,掛鳳凰郡,青蓮堂
- 二房方大洪、在廣東惠州,打紅旗,掛金蘭郡,洪順堂
- 三房馬超興、在廣西雲南,打赤旗,掛蓮漳郡,家後堂
- 四房胡德帝、在湖南湖北,打白旗,掛福浦郡,參泰堂
- 五房李式開、在江南浙江,打緑旗,掛隴西郡,宏化堂




註6:
黃飛鴻傳人林世榮的徒子徒孫,不少人成為電影中人,
其中較為人熟悉的有武術指導劉家良,其父劉湛便是林世榮之弟子。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便已拍攝了接近八十套以黃飛鴻為題材的電影。
當中黃飛鴻一角,除了兩套為白玉堂,俱由關德興擔當;
而反派幾乎全部由石堅演出,亦因為如此,港人常稱關德興為「黃師傅」。
之後,成龍、劉家輝亦有演過少年時期的黃飛鴻。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開始拍攝的《火燒紅蓮寺》是中國第一部武俠片,
也是中國第一個系列電影,前後共拍了18部。
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巨大好評,隨後就有不少跟風之作,將武術片推向了第一個高潮。
黃飛鴻是清末時期中國的武術宗師,
香港在五、六十年代起根據他的故事拍攝的黃飛鴻系列電影,共百餘部,
是世界上以同一題材拍攝最多集的系列電影。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物理_水的熱漲冷縮※

我們從小學就學過,水在 0°C 凝固成冰時,體積會變大。
不過當溫度更低時,例如 -20°C、-50°C,冰的體積會變得更大還是更小?
這個問題似乎較少人關注。
或許是因為課堂上的重點,多半放在計算題上,
例如「冰的密度為 0.9,冰浮出海面的體積為 A,求冰在海面下的體積為多少?」

先說結論。根據實際數據(以 Ih 型冰為例):
  •  在 0°C 時,冰的密度約為 0.917 g/cm³
  •  在 -20°C 時,密度約為 0.920 g/cm³
  •  在 -50°C 時,密度約為 0.923 g/cm³
密度的增加意味著,在相同質量下,冰的體積會變小。
換句話說,固態冰在更低溫時會略微收縮,其實仍是「熱脹冷縮」。
從微觀角度來看,雖然冰是固態,但水分子的排列仍然相對鬆散。
當溫度下降,分子熱運動進一步減弱,分子間的距離也隨之縮短,導致密度微增、體積微減。
不過,水的行為在物理學上是異常的(anomalous)。
不像多數液體那樣隨溫度降低而單調收縮,水在 0°C 至 4°C 之間反而出現了「異常膨脹現象」。

具體來說,水在約 4°C 時密度達到最大值,體積最小(註1)。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1. 當水從高溫降至 4°C(例如從 100°C → 4°C)時:
    - 體積縮小,密度增加。
    - 表現與一般液體無異。
2. 當水降至 4°C(實際為 3.98°C):
    - 密度達到最高點,約為 1 g/cm³。
3. 當水繼續降溫(從 4°C 到 0°C):
    - 體積反而膨脹,密度下降。



為什麼會這樣?
交通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拉曼光譜分析 -23°C 到 45°C 間的 140 組水樣,
發現水分子的排列會出現三種結構(註2):
- 鬆散排列的水分子(紅色)
- 規則排列的水分子(藍色)
- 高度有序、類似冰的奈米冰(綠色)


研究顯示,當水溫低於 10°C,就開始出現微量的奈米冰,
這些微小冰晶會拉長氫鍵距離,形成鬆散的網狀結構,整體密度因而下降。
換言之,10°C 以下的水其實已不完全是純液態水,而是摻雜了極微小冰晶的特殊結構。
這也解釋了:儘管液態水在降溫過程中密度應持續增加,
奈米冰的出現卻打破了這個趨勢,讓密度在 4°C 附近達到頂峰。


撇開 0 到 4°C 的特殊行為不談,
如果深入追問:「原子本身大小不變,為什麼物體會熱脹冷縮?」
答案來自微觀層面:
熱脹冷縮的根本原因,是原子之間的平均距離隨溫度改變,而非原子本身變大。

在固體中,原子如同由彈簧連接的球體,持續振動。當溫度升高,振幅變大,
但因原子間的位能曲線是不對稱的,
振動使原子的平均位置偏向彼此遠離的一側,導致整體體積膨脹。
若位能曲線為對稱,則無此效應,也就不會有熱脹冷縮。

那我們如何知道原子間距真的改變了?
雖然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到原子,但科學儀器能讓我們觀測並推算其變化:
  • X 射線繞射(XRD):能精準量測晶體中原子的排列與間距。
  • 掃描穿隧顯微鏡(STM)與原子力顯微鏡(AFM):可描繪原子層級的結構圖。
  • 電子顯微鏡(TEM):提供接近原子等級的影像解析力。
  • 分子動力學模擬與熱膨脹實驗數據:理論與數值模擬結合建立模型。
透過這些方法,我們能確認:物體體積變化源自原子間距的改變,
這不僅可測量、可驗證,還能被反覆實驗所支持。

進一步說,現代物理早已超越「肉眼可見才是真實」的直覺:
  •  紅外線、紫外線、X 射線、無線電波……這些不可見光,仍能被感測、分析與應用。
  •  我們能用紅外線攝影機捕捉熱像,用 X 光檢查人體,用無線電接收來自宇宙的訊號。

同樣地,雖然我們看不到原子與電子,也無法直接觀察原子間距,
但這些概念並非憑空想像,而是建立在嚴謹實驗與模型驗證之上。
科學上的「可重複性」與「一致性」,就等同於對真實的確認。
科學的本質,不是肉眼的直觀,而是透過儀器擴展感官、透過實驗驗證真理。
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能夠被觀測、被計算、被預測,那就是真實存在。
這正是現代物理的精神所在。



--------------------------------------------------------------------------------------
1. 水僅在0~4度間不遵守「熱漲冷縮」,自然界極少數具有「異常膨脹」現象的物質之一。
 水在 4°C 密度最大(原因是奈米冰)。
2. 科學的本質不是「肉眼證實」,可以透過儀器擴展感官,靠實驗驗證真理。

--------------------------------------------------------------------------------------
註1:

[解釋不精準]


註2:
國立交通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水在4°C「最大密度」異常現象的原因,
是由於低溫下的「氫鍵網狀結構擴張」所造成,
結構擴張則是因為奈米冰(Nano-ice)的產生所導致。
另外,奈米冰於溫度低於10°C時開始生成,所以低於10°C的水嚴格來說不能視為純液體。
這項研究結果預計將會改寫國中理化教科書。

2. 承上,[為何水在4℃時密度最大]((2019-01-11)
[有影片介紹]




2025年5月8日 星期四

音樂_短視頻背景音樂:變調的帝國進行曲※



在IG跟FB的搞笑影片裡,隔三差五就會出現這首
以滑奏哨豎笛(Slide Whistle)和低音號(Tuba)吹奏的音樂當背景,增添趣味與喜感。
上頭影片的那兩人,正是這段音樂的原創演奏者。

或許少有人會在意這是哪一首曲子,大多也就是笑一笑就忘了吧?
然而,這首曲子在二十世紀曾經非常知名,三十幾、四十幾歲以上的人大多聽過。
而且,由於旋律識別度極高,聽開頭幾個音就曉得它是誰——
它就是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裡的《帝國進行曲》(The Imperial March)。


原本的《帝國進行曲》(The Imperial March)是一首氣勢磅礴、
如戰艦壓境般沉重的進行曲,象徵著帝國的冷酷與威壓。
如今被拿來惡搞,形成強烈反差,令人忍俊不禁。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中史_(清)台灣建省後的行政區劃分※


按維基(註1)的說法,1885年籌備台灣建省,
是鑒於中法戰爭,為國防安全計,大清政府採納了當時福建巡撫劉銘傳的建言。
(劉銘傳原是直隸提督(註3),1869年因病卸職,實情則是官場失意,
於1884年8月16日(六月廿六日)再次啟用(註2)。)

可能是為了顯示淵源,官方取名為「福建台灣省」,而不是單純的「台灣省」。
這並非今日的福建省全域與台灣全島及周邊島嶼合併成一省,
而是福建省仍為福建省,台灣及周圍島嶼則從福建省轄內分出,
成為一個新的行政單位——「福建台灣省」。然而,人們慣稱它「台灣省」。

首任巡撫為劉銘傳。
他因中法戰爭,先上任福建巡撫,1885年改稱福建台灣巡撫,簡稱台灣巡撫(註4)。
同時,原本由福建巡撫管轄的福建省事務,轉由閩浙總督兼管(註5)。

這裡有兩個時間點(註6)需要釐清。
第一個是1885年(光緒11年),朝廷敕命台灣建省,設置二府八縣四廳。
此時已有福建台灣巡撫的職銜,但實際上還未建立「(福建)台灣省」;
第二個是1887年(光緒13年),台灣才正式獨立設省,重新劃分為三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
因此,1885年至1887年間,應視為君臣商議的過渡期。
又在1894年(光緒20年),台北府增設南雅廳,台灣形成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州。
隔年發生甲午戰爭,之後台灣的行政區域則由日本人主導,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現在,我們就以「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州」來說明所轄區域,由北到南分別是:
一、台北府,下轄:基隆廳、淡水縣、宜蘭縣、南雅廳、新竹縣。
二、台灣府,下轄:苗栗縣、台灣縣、埔里社廳、彰化縣、雲林縣。
三、台南府,1887年由原台灣府改設,下轄:澎湖廳、嘉義縣、安平縣、鳳山縣、恆春縣。
四、台東直隸州。

即便這「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州」,與今日行政區域的劃分已有不小差距,
但仍然可以粗略對應如下,必然不精準,僅供參考:
基隆廳 → 基隆市
淡水縣 → 台北市、新北市
宜蘭縣 → 宜蘭縣
南雅廳 → 桃園市【實際轄區較接近今日桃園市大溪區南雅派出所附近之地,僅供參考】
新竹縣 → 新竹縣
苗栗縣 → 苗栗縣
台灣縣 → 台中市
埔里社廳 → 南投縣
彰化縣 → 彰化縣
雲林縣 → 雲林縣
澎湖廳 → 澎湖縣
嘉義縣 → 嘉義縣
安平縣 → 台南市
鳳山縣 → 高雄市
恆春縣 → 屏東縣
台東直隸州 → 花蓮縣、台東縣

本來,台灣省的省城(或稱省會)是打算設在台灣縣(註7),
當時規劃的新省城地名叫「橋仔頭(雅作橋孜圖)」,
位置大約在現在的台中市北區、台中公園附近,
只是暫時把省會安置在淡水縣(現今台北),計畫等新省城建好之後再遷回中部。
可是,城一直沒建成,這個「暫時」一拖就是十年。
等到日本人來接管台灣時,省會仍留在淡水縣(現今台北),
自始至終都沒搬去台灣縣(現今台中)。



--------------------------------------------------------------------------------------------------------
1. 1887年(光緒13年),台灣正式獨立設省
2. 行政區域為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州(南雅廳是在1894年才設)
--------------------------------------------------------------------------------------------------------

註1:
1. 維基:臺灣清治時期
在中法戰爭中,清廷於1884年六月授與前直隸陸路提督劉銘傳巡撫頭銜,
使其負責台灣的行政與軍務。
同年七月,劉銘傳到達台灣,因鑑於北部遭受法軍攻擊的情勢,親自駐守台北。
劉銘傳就任管轄台灣及福建的福建巡撫時,向朝廷建議台灣與福建分離被採納,
1885年十月台灣成為獨立的「福建臺灣省」,劉銘傳被委任為第一任台灣巡撫。
福建台灣省成立後,立即修改行政區劃:
台灣省之下,設台東直隸州與管轄淡水縣、新竹縣、宜蘭縣、基隆廳的台北府,
管轄台灣縣、彰化縣、雲林縣、苗栗縣及埔里社廳的台灣府,
管轄安平縣、嘉義縣、鳳山縣、恆春縣及澎湖廳的台南府等三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
將臺灣省省會定於台灣縣(今臺中市)。

2. 維基:台灣府
1885年清廷敕命臺灣建省,但建省準備尚未完成,故維持二府八縣四廳。
1887年臺灣才獨立設福建臺灣省,因為與福建省仍有部分行政業務,
因此官方正式名稱稱為福建臺灣省,不過一般仍稱分治後的臺灣為臺灣省。
[註記:
跟我從前作的筆記做對照,這一段文字有改過。
原來文字跟現在百度百科(福建台灣巡撫)的敘述一致,如下:
1885年(光緒11年)台灣建省後,清廷先裁撤福建巡撫,將此官缺移設台灣巡撫。
由於改制之初,需要福建協餉,故在台灣巡撫官銜加福建二字,全稱為福建台灣巡撫。
台灣省會設於橋孜圖(今台中市),巡撫理當駐此,
唯因省城未建,暫駐台北府,並設有欽差行台作為駐省辦公之處。1894年省會改設於台北府。]


註2:
1. 維基:劉銘傳
1883年12月(光緒九年十一月),法國軍隊進攻駐紮在
越南紅河三角洲東京(越南稱「北圻」)的清軍並佔領了該地,中法戰爭爆發。
初期清軍戰敗,於1884年(光緒十年)5月間由直隸總督李鴻章代表清廷與法國議和,
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款》,
清朝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並約明「將所駐北圻各防營即行調回邊界」。
6月23日,法軍要求清軍撤離未果,發生軍事衝突。
7月下旬,兩江總督曾國荃代表清廷與法國談判失敗,雙方重啟戰端。
清廷早先已探知法軍有意佔領基隆煤礦,故已加強台灣防務。
8月16日(六月廿六日),清廷重新啟用劉銘傳,命令其以「巡撫銜督辦臺灣軍務」。
9月9日(七月廿日),劉銘傳抵達臺北府就任。10月29日(九月十日),補授「福建巡撫」。

2. 維基百科:台灣清治時期
在中法戰爭中,
清廷於1884年六月授與前直隸陸路提督劉銘傳巡撫頭銜,使其負責台灣的行政與軍務。


註3:
1. 維基百科:直隸提督
任職期間:同治四年七月辛巳(1865年9月8日)~同治八年四月庚申(1869年5月29日);卸職理由:病免。


註4:維基:福建臺灣巡撫
1885年,廢福建巡撫改設閩浙總督,並由總督統領閩浙臺三省,時命設「臺灣巡撫」。
[註記:
描述方法不同,有的人說廢除福建巡撫,有的人說福建巡撫更名為福建台灣巡撫。
總之,福建巡撫這個職銜沒了,而福建巡撫所管轄的福建省職務,由閩浙總督兼管。
]


註5:
1. 維基:福建巡撫
第153任,劉銘傳,安徽合肥,
1884年10月29日(光緒十年九月十一日)~1885年10月12日(光緒十一年九月初五日)。
1885年10月12日,改設福建臺灣巡撫。原福建巡撫的職權由閩浙總督兼理。

2. 維基:閩浙總督
光緒十一年(1885年)起,取消福建巡撫,由閩浙總督兼任。

3. 維基:福建省(清朝)
1645年,設閩浙總督。1647年,設福建布政使司、福建巡撫,駐福州府。
1875年福建巡撫移駐台北府,福建布政使司仍駐福州。
1885年,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閩浙總督兼管福建巡撫事。


註6:
1. 維基百科:台灣清治時期
1885年(光緒11年)朝廷敕命臺灣建省,設二府八縣四廳。
1887年(光緒13年)臺灣才獨立設省,因為與福建省仍有部分行政業務,
因此官方正式名稱稱為福建臺灣省,不過一般仍稱分治後的臺灣為臺灣省。
臺灣建省之後下設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三府,
此時的「臺灣府」範圍約是現今的臺灣中部地區。

2. 維基:福建台灣省
光緒十一年九月初五(1885年10月12日),
慈禧太后據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會同議奏的結果,
頒詔決定:
「臺灣為南洋門戶,關係緊要;自應因時變通,以資控制。
 著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常川駐紮;
 福建巡撫事,即著閩浙總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設事宜,該督詳細籌議,奏明辦理。」...
光緒十二年六月十三日(1886年7月14日),
楊昌濬與劉銘傳會奏〈遵議臺灣建省事宜〉摺,呈報相關事宜等候裁決。
而在此摺中,打算將彰化縣城改設為「省垣」,並指出臺灣各縣轄域太廣,必須再加以細分。
光緒十三年二月十六日(1887年3月10日),朝廷聽從吏部的奏請,添設布政司一缺。
同年八月初二(9月18日),劉銘傳奏請頒發福建臺灣巡撫關防及布政使等印信。
八月十七日(10月3日),劉銘傳與楊昌濬會奏〈臺灣郡縣添改撤裁〉摺,
重新規劃臺灣的行政區劃。其中關於省城之事,
則改為參照之前的福建巡撫岑毓英之提議,改在彰化縣橋孜圖一地建立省城。
九月初八(10月24日)奉准,於是臺灣的行政區劃正式改為三府一直隸州。


註7:
1. 維基:台灣省會
臺灣省城是清朝時臺灣建省後,
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預定設在彰化縣橋仔頭(雅作橋孜圖,今臺中市中心)的省城,
負責管理臺灣的中路,亦是行政區劃調整後新臺灣府的府治所在,也是臺灣縣的縣治所在。

2. 維基:台灣府
省城擇於原彰化縣橋仔圖(今臺中市),並於省城所在地新設臺灣府及臺灣縣。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西哲_札記_中西哲學思維方式:含蓄留白 vs. 推理到底※


我的大學教授曾在課堂上(我已記不清哪一堂課)隨口提到一句話:
西方哲學家有一個特點,就是會把自己獨創的理論推向極致,
 嘗試用它來解釋世界的各個面向,並力圖自洽。

雖然老師當時沒有點名具體人物,但這類例子在哲學史上俯拾即是。
這種「從原則出發、推演到底」的思維方式,早在古希臘時期便已成形。
比如,柏拉圖的「理念論」(Theory of Forms)
主張感官世界的萬象只是理念世界的投影,建構出一套高度抽象且完整的形上學系統;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從「我思故我在」出發,
一步步推導出對上帝、世界、身體與心靈的看法;  
康德(Immanuel Kant)試圖建立縝密的知識論與道德哲學,
解釋人類理性的運作與道德判斷的基礎;  
功利主義者如邊沁(Jeremy Bentham)與密爾(John Stuart Mill)
則以「最大幸福原則」為核心,衡量所有道德抉擇,
也引出了如「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這類極端情境的道德思辨;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以「存在」為起點,發展出深邃的存在論哲學;  
而當代哲學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
則以「無知之幕」的假設為基礎,構思出一套公平正義的政治理論。

究其根源,
這種將一個理論推演到底的思維方式,與西方文化長期以來對「真理」的理解密切相關。  
在這個脈絡中,真理被視為唯一且普遍的,不因時空、文化或個人差異而改變。  
這種觀念源於希臘邏輯學與自然科學的理性傳統,也深受基督教一神論的影響——
世界有一個客觀真理(Truth),而人類的使命就是去發現它、定義它、並賦予其邏輯與結構。

因此,西方哲學經常從一個看似簡單的原則出發,經過層層推理與驗證,
即使推到極端、挑戰常理,也必須嚴格檢視其邏輯是否成立。  
例如,功利主義者會問你是否願意犧牲一名無辜者,換取全人類的幸福;  
康德堅持即使說謊能救人,也不能說謊;  
尼采則挑戰你是否願意無限次重複你現在的人生。  
這些問題背後皆透露出一種哲學精神:即使撞得頭破血流,也要追問真理的極限。

與此相較,中國哲學的風格則迥然不同。  
中國哲學家較少熱衷於建構邏輯體系或下明確定義,
反而更重視「體悟」與智慧在具體情境中的靈活運用。
他們不追求一種普世且恆常的真理,而是強調「道」的流動性、多樣性與因應變化的智慧。

在《中庸》中強調「無過無不及」,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視其所由」,
老子說「大音希聲」、「大道無形」,這些話語皆展現出一種含蓄、圓融而深邃的思維方式。  
莊子更將這種風格發揮到極致,他不直接下結論,而是透過寓言、悖論與文字遊戲,
引導讀者自己去體悟,達到「言外之意、不言之教」的境界。  
中國哲學常常刻意保留模糊與曖昧,
不求確切定論,而是引導人們在變動的現實中尋找最合宜的行動準則。

簡言之,  
西方哲學像是一條筆直的邏輯之路,追求的是清晰與真理;  
中國哲學則更像是一幅水墨畫,重視留白與流動,講究的是仁善與絜矩。
這並非高下之分,而是文化性格與思維方式的差異。

以下是一個簡明的對照表,可幫助我們整理中西哲學的主要思維差異:
對比項目 西方哲學 中國哲學
思維方式 演繹推理,從原則出發 歸納直覺,從經驗體悟
追求目標 真理(Truth) 道(Dao)或合適(Appropriateness)
語言風格 清晰、定義明確、邏輯嚴密 含蓄、比喻、留白、意境豐富
理論態度 力求一致性,推理到底 容納矛盾,強調圓融與和諧
道德觀點 普遍原則(如康德、功利主義) 因時因地制宜,重視情境與人際
知識觀 知識是可分類、可外顯的 知識是體悟、不可言說、內化的
典型表現 電車難題、康德批判、笛卡兒懷疑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莊子逍遙遊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外地_日本東京上野大仏※


上野大佛位於東京都台東區的上野恩賜公園內,靠近知名西洋料理店上野精養軒,
其東側的大佛山丘上(35.71441219823538, 139.77271234014975)。
大佛旁,有藥師佛的寶塔式祈願塔以及香火捐獻所(日文:志納所)。

如今所見的大佛僅存面部浮雕,原因諸多,
有火災,天保12年(1841年)寺院失火;
有地震,安政2年(1855年)安政江戶地震重創佛像;
有戰亂,昭和15年(1940年)二戰期間,大佛的頭部(除臉部外)與軀幹的銅材被捐作軍用。
現存的大佛面容,即是在這些災難與動盪之後的殘留。

原本的大佛是一座高達6.6公尺的釋迦牟尼佛坐姿銅像。
更早之前,於寬永8年(1631年),這尊佛像最初是以土塑成的塑像,為了慰靈戰死者所建,
但史料中並未明確記載是為了哪一場戰爭,推測應是一般性的紀念用途。
萬治年間(1658年-1661年),原有的塑像被改鑄為青銅佛像。

大佛之所以聞名,與「不落地」一詞密切相關。
在日文中,「不落地」與「不落第」同音,因此具有特殊的意指。
事實上,大佛的佛首並非從未落地,從上述火災與地震的歷史來看,佛像曾多次損毀。
然而,自2000年代前半期起,這尊只剩佛臉的大佛成為考生祈願的對象,
據說十分靈驗,因此被尊稱為「合格大佛」。
失去了身體的佛臉,被視為「不再掉落」的象徵,寓意著「不落第」。

正如維基百科(註1)所述: 
「胴体を失った顔面は『これ以上落ちない』という意味から、
2000年代前半頃から受験生らが祈願するようになり、『合格大仏』と呼ばれている。」

我之所以對此產生好奇,是因為我印象中,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並無類似科舉的考試制度。
那麼,「不落第」的信仰傳說應該不會出現得太早。

下圖這是朋友送我的上野合格大佛的御守:



---------------------------------------------------------------------------------------------------------
上野大佛何以稱「合格大佛」。
---------------------------------------------------------------------------------------------------------

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

政治_古希臘:西方第一個不依賴神權的文明※

 

古希臘是西方歷史上第一個不依賴神權(Theocracy)的文明,
這一結論來自後人對其政治與社會制度的歸納。
然而,文明的演變通常是漸進的(Gradual Change),
並沒有明確的時間點或單一事件標誌著從神權統治向世俗主義(Secularism)的轉變。
這種變化從來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而是長期發展的結果。

所謂「不依賴神權」,指的是一個文明的政治、法律、哲學與科學等制度與思想,
主要由人的理性、邏輯與討論建立,而非宗教信仰或神的旨意所決定


透過比較依賴神權(Theocracy)與世俗主義(Secularism)兩種類型的文明,
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其區別。
1. 依賴神權(Theocracy,神權統治)
 ○古埃及:法老(Pharaoh)被視為神的化身,他的命令等同於神諭,
  任何質疑法老的行為都是對神的褻瀆。
 ○中世紀歐洲:天主教會擁有極大權力,教皇的命令甚至凌駕於國王之上。
 ○現代伊朗:作為一個政教結合的國家,其最高領袖是宗教領袖(大阿亞圖拉),
  法律體系融合了伊斯蘭教義與世俗法律。
在這類社會中,宗教對政治、法律與學術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人民難以質疑神的權威,決策主要以宗教教義為依據。

2. 不依賴神權(Secularism,世俗主義)
 ○古希臘:儘管擁有豐富的神話文化,但政治制度(如雅典民主)由公民討論決定,
  而非依賴宗教經典或神職人員。
 ○古羅馬共和時期:雖然有國家宗教,但法律由公民投票與元老院制定,而非由祭司決策。
 ○現代西方國家(如美國、法國):法律以憲法與公民權利為基礎,政府不受宗教控制,
  政教分離(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成為主流價值。
在這類社會中,政治與法律由人來制定,宗教僅影響個人信仰,而非國家治理的核心。


然而,有人會問:古希臘有神話,為何仍說不依賴神權?
雖然古希臘人相信眾神,但宗教在政治、法律與學術中的影響力有限,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神話屬於文化,而非國家治理的基礎
古希臘的神話雖深植於文化,影響藝術與文學,但神靈並未成為政治與法律的決策基礎。
希臘的國王或統治者並不被視為「神的化身」,這與埃及法老或中國的「天子」概念不同。

2. 宗教與政治分離,祭司不掌握統治權
希臘雖有神廟與祭司,但祭司的職責僅限於宗教儀式,無法參與立法或執政。
例如,德爾斐神諭(Oracle of Delphi)雖影響決策,但國家治理的核心仍由人主導。
對比中世紀歐洲,教皇擁有廢立國王的權力,古希臘的世俗政治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

3. 政治以「人治」為核心,而非神權
古希臘最具代表性的兩大城邦:
 ○雅典民主(Athenian Democracy):公民透過投票決定政策,無需聽從神職人員的指示。
 ○斯巴達寡頭政治(Spartan Oligarchy):軍事統治,決策亦不受宗教影響。
對比古埃及,法老的命令即是「神的旨意」,不可違抗;
以及中世紀歐洲,教皇的話被視為「上帝的意志」,即便是國王也不能違抗。
在古希臘,統治者並非神聖權威,而是可受公民質疑、辯論,甚至推翻的政治人物。

4. 哲學與科學依賴理性,而非宗教信仰
 ○蘇格拉底(Socrates):用「詰問法」(Socratic Method)來探求真理,而非接受神的啟示。
 ○柏拉圖(Plato):建立「理想國」概念,依靠哲學思辨,而非神的指引。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發展邏輯學、科學分類,透過觀察與分析理解世界,
  而不是靠神話解釋一切。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提出數學理論,而不是認為數字是神的啟示。
在古希臘,哲學家與學者能自由思考,不必屈服於宗教權威。
不像中世紀歐洲,挑戰《聖經》教義的學者(如哥白尼、伽利略)
可能面臨宗教裁判所的審查,甚至遭受嚴厲懲罰。

 古希臘之所以被認為是西方第一個不依賴神權的文化,並非因為它沒有宗教,
而是因為它的政治、法律、哲學與科學運作主要依靠「人治」與「理性思維」,
而非由神職人員或宗教經典決定。
這一歷史進程塑造了後來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與現代民主制度,
引領西方文明逐步邁向世俗化與理性主義。



--------------------------------------------------------------------------------------------------
1. 神話是文化的一部分,但不是國家治理的基礎 
2. 宗教與政治分離,祭司沒有統治權
3. 政治以「人治」為核心,而非神權 
4. 哲學與科學依賴理性,而非宗教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