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4日 星期六

音樂_短視頻背景音樂: Choi Yu Ree(최유리) 『wish(바람)』※


這首《바람》(Wish)是韓國創作歌手최유리(音譯:Choi Yu Ree/崔宥利)作詞作曲的作品。
最初為人熟知,是因它是熱門韓劇《Hometown Cha-Cha-Cha》(《海岸村恰恰恰》)的配樂之一。
根據維基百科(註1),此單曲於2021年9月25日發行。

Stone Music Entertainment released "Wish" (바람) as a single and instrumental track
on the Hometown Cha-Cha-Cha OST Part 4 album on September 25, 2021.


據聞,它在劇中多次出現,尤其是在第五和第六集的片尾。
是否有人像我一樣,很少留意到韓劇裡演奏過的樂曲?
然而,這首歌的結尾旋律經常作為諸多短影片的背景音樂,特別適合營造傷感哀戚。
我便因如此才對它熟悉。而且,起初,我以為這首僅有曲調,沒有歌詞。



-----------------------------------------------------------------------------------------------------------
註1:Wiki(英文):Choi Yu-ree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散文_王拯 《嬃砧課誦圖》序※


<嬃(ㄒㄩ)砧(ㄓㄣ)課誦圖>的全文如下:
《嬃砧課誦圖》者,不材拯官京師日之所作也。
拯之官京師,姊劉在家,奉其老姑,不能來就弟養。
今姑歿矣,姊復寄食寧氏姊於廣州,阻於遠行。
拯自始官日,畜志南歸,以迄於今,顚頓荒忽,瑣屑自牽,以不得遂其志。
念自七歲時,先妣歿,遂來依姊氏。姊適新寡,又喪其遺腹子,煢煢獨處。
屋後小園,數丈余,嘉樹蔭之。樹陰有屋二椽,姊攜拯居焉。

拯十歲後,就塾師學,朝出而暮歸。
比夜,則姊恆執女紅,篝一燈,使拯讀其旁。夏苦熱,輟夜課。
天黎明,輒拯起,持小几,就園樹下讀。
樹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搗衣為砧,一使拯坐而讀。
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時,每朝入塾讀書,乃熟於他童。
或夜讀倦,稍逐於嬉,
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勞勞瘁死之狀,且曰:「汝今弗勉學,母氏地下戚矣!」
拯哀懼,泣告姊:「後無復為此言。」

嗚呼!拯不材,年三十矣。
念十五六時,猶能執一卷就姊氏讀,日惴惴於奄思憂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
自二十出門,行身居業,日即荒怠。
念姊氏教不可忘,故為圖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讀姊氏之側,
庶免其墮棄之日深,而終於無所成也。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為之圖者,陳君名鑠,為余丁酉同歲生也。


*****
《嬃砧課誦圖》序的白話文翻譯,可參考百度百科(註1)所譯。
其實,這是清代作品,語言已近現代,唯數字稍稍生僻,
例如「嬃」,楚地(南方方言)對姊姊的稱呼。
作者棄「姊」,用「嬃」,為表親切(接地氣)吧!

上圖是我就對文中「天黎明,輒拯起,持小几,就園樹下讀。
樹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搗衣為砧,一使拯坐而讀。」所想像情境。
我想,既是作者描述姊姊搗衣,場景應在溪河之畔、水井之側,較為合理。
然而,我或許是多此一舉,因為網路這幅好像是原圖,只是我無法完全確定,如下:


文中還提到,當作者不用功時,姊姊曾哭訴:「你這樣對得起死去的母親嗎?」
以今日觀點來看,會被解讀為有「道德綁架」、「情緒勒索」的嫌疑。
可是,古今價值觀本就不同,不可以今訓古。
同時,警惕的方法有很多種,現代社會更強調「自我(約束)」,不須依賴他人處處鞭策。
換言之,當代更注重「自律」而非「他律」。
我覺得,作者在這事上,所展現的,更多是姊姊與作者之間的孺慕之情,
不是非得見姊姊在,他才懂得砥礪自己。



---------------------------------------------------------------------------------------------------------------------
《嬃砧課誦圖》序,表現親情的好文。
---------------------------------------------------------------------------------------------------------------------

















2024年5月2日 星期四

物品_撲滿※


撲滿常有投幣孔,其發明勢必晚於錢幣。
若我們將「存錢筒」、「錢罐」或「存錢容器」皆泛指「撲滿」,
那麼,人在存放財物的行為,理應先於錢幣的出現,「撲滿」便早於「錢幣」。
不過,在此處,我想要談的是「存放錢幣的容器」——人們熟悉的投幣「撲滿」。

追溯中國最早的「撲滿」可追至秦朝(註1),那時名稱為「缿(ㄒㄧㄤˋ)」(註2)。
秦代竹簡《關市律》云:
為作務及官府市,受錢必輒入其錢缿中,令市者見其入,不從令者贗一甲。」
翻作白話(註3):
事手工業和為官府出售產品,收錢時必須立即把錢投入缿裡,
 使買者看見投入,違反法令的罰一甲(可能是一種貨幣單位)。」
漢朝《說文解字·缶部》對「缿」的字義則寫:「缿,受錢器也。古以瓦,今以竹。

到了漢朝或晉朝(註4),「缿」被「撲滿」取代,一直沿用至今。
《西京雜記》卷五:「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
而「撲滿」的意思為「存滿後將其打破(撲之)」。


歐洲的話,最早與中國撲滿類似的物品—— piggy bank,
時間地點約在十三世紀的德國地區
(考慮當時尚無現代的德國國家概念,故稱之為德國地區,註5)。
方便起見,我們也稱其為「撲滿」。
西方撲滿的外型和台灣普遍可見的類似,胖嘟嘟的豬造型。 
這是由於在德國文化中象徵吉祥與財富。
另有一說(英語),「Piggy」一詞源於「Pygg」(意指陶罐),在說,撲滿是用陶製成的,
由於語音的巧合,「pygg」漸漸與「piggy」混淆,最終演變成今日的 piggy bank



-------------------------------------------------------------------------------------------------------
撲滿,中國秦代時,「缿」,漢代或晉代之後,才稱「撲滿」。
西方將撲滿做成豬的形狀,可能來自德國對豬的吉祥與財富,也可能是Piggy與Pygg諧音。
-------------------------------------------------------------------------------------------------------
註1:
據史料記載,秦代已有撲滿。撲滿在文獻中稱「缿(xiàng)」。
秦簡《關市律》記載:
「為作務及官府市,受錢必輒入其錢缿中。令市者見其入,不從令者贓一甲。」
《說文·缶部》:「缿,受錢器也,從缶,後聲。古以瓦,今以竹。」
清代國學大師、長沙人王先謙《漢書補註》引沈欽韓曰:
「《西京雜記》: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具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即缿也。」

「滿則撲之」,是因為古代撲滿,形體多呈罐狀,罐體密閉,上
面大多只留一條狹縫作為投幣口。錢幣投入罐內,
當錢儲滿時,只能將罐打破後,方能取出,
這也是「撲滿」之名的由來,也因此,完整的古代撲滿極少。

但是,古代撲滿並非兒童玩具,也不單單是傳統的民間儲錢器具,
而是我國古代市場交易中收納錢幣時防範營業人員貪污行為的重要器物,
是古代錢幣立法的重要物證。



註2:漢典:缿
(缿)受錢器也。易入難出器也。史記酷吏列傳。惡少年投缿。
漢書。趙廣漢敎吏爲缿筩。
蘇林曰。缿如瓨。可受投書。師古曰。缿、若今盛錢藏甁。爲小孔。可入而不可出。从缶。
后聲。大口切。又胡講切。按胡講、音之轉也。古音在四部。
大當作火。古㠯瓦。今㠯竹。說从缶之意也。
趙傳缿筩。缿卽以瓦者。筩卽以竹者。許云今以竹。則許時用竹者多也。今巿中錢筩皆用竹。




註4:維基百科:撲滿


註5:
It is believed[by whom?] that the popularity of the Western piggy banks originates in Germany, 
where pigs were revered as symbols of good fortune.
The oldest German piggy bank dates to the 13th century and was recovered 
during construction work in Thuringia.

小豬撲滿,英文正是「Piggy bank」



2024年5月1日 星期三

札記-中地-宣化※

瞧見網路影片有人到宣化旅遊,
便順手翻閱從前收藏的《讀史方輿紀要》,讀讀它如何描述宣化。
下圖為明朝疆域圖中的宣府鎮,引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元.明)》,頁45。


下圖是現今google地圖:


自《讀史方輿紀要》的北直隸部分之卷十八(註1),以及上載地圖集之圖片可見,
今日的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在明代稱為宣府鎮,而其周遭並未出現「宣化」二字。

倒是南方交阯(今越南)有宣化府,但此「宣化」非彼「宣化」。
那是永樂五年(1407年)所設的行政單位宣化直隸州,一年後改為宣化府(註2),
直至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在當地長年民變不斷、越人建朝立國後,才被廢止(註3)。


*****
明朝時期,宣府鎮是北方邊陲重鎮,具重要的地理優勢和軍事戰略意義。
朝廷在此重兵把守,以加強對蒙古勢力的抵禦。
宣府鎮系屬明代九邊重鎮之一,這九鎮主要負責防禦外族侵擾,包括蒙古、女真等。
九邊重鎮分別為:
  • 遼東鎮 - 治所為遼陽
  • 薊鎮 - 治所為薊州(今天津薊州區)
  • 宣府鎮 - 治所為宣府城(今張家口市區一帶)
  • 大同鎮 - 治所為大同城(今山西大同市)
  • 山西鎮 - 治所為偏頭關(今山西偏關縣)
  • 延綏鎮 - 治所為榆林(今陝西榆林市)
  • 寧夏鎮 - 治所為靈州(今寧夏靈武市)
  • 甘肅鎮 - 治所為莊浪(今甘肅平涼一帶)
  • 固原鎮 - 治所為固原(今寧夏固原市)


今日的“宣化”是張家口市的一個區級行政單位。
張家口在明代地圖上約在張家口堡一帶。
名稱中“張家”一詞,自然是說,此地早年由張姓人家駐守或定居,
而“口”字在古地名中慣指貿易口岸、通道出入口或關隘,由此獲曉其古時的城市功能。
據說當地人將“堡”讀作“浦”,不知這一讀音是否從明代延續至今。

宣化著名的景點有清遠樓,古城北門上的瞭望台。
建築宏偉華麗,頂覆綠色琉璃瓦,日照下熠熠耀亮,頗具特色。
登上清遠樓能俯瞰全城,體驗古代邊防的遼闊視野。
位於城內的鎮朔樓則是古時鐘樓,曾用於報時和警戒,
使人遙想起當年,急擊鐘聲,戎馬倥傯之景象。



-------------------------------------------------------------------------------------------------------------------
今日的宣化,昔日為明代邊陲重地——宣府鎮。
參訪清遠樓、鎮朔樓等古蹟,得以體會古代軍士戍守之氛圍與邊塞文化。
-------------------------------------------------------------------------------------------------------------------

註1:維基文庫: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八:北直九:萬全行都司開平、大寧二衛及諸裔附


沿革
○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癸未置宣化直隸州,直隸布政司。
並置宣化州稅課局,宣化州之長江河泊所。
○永樂六年冬十月己卯,陞交阯宣化州為宣化府,改宣化州稅課局為宣化府稅課司。


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交趾」又寫成「交阯」、「交址」),
簡稱交趾布政司,是明朝於永樂五年(1407年)攻滅越南胡朝之後
在越南設置的一個地方行政機構,推行與內地相同的管理方式,
下設十五府、卅六州、兩百餘縣,統制範圍大致為現在越南北緯十七度以北地區。
黎利建立後黎朝後,於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