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札記-古文-讀古文(含詩)之樂

吟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單就二句,我以為是悲觀的:
 我是沉舟,病樹,而別人是千帆、一帆風順;是萬木,欣欣向榮。
實則不然,它是樂觀的:
 這條路走不通,身邊充斥著千千萬萬的選擇。
(陷沉一舟,猶有千帆;病倒一樹,仍有萬木)

再看韓愈的〈永貞行〉,最後一句:嗟爾既往宜為懲。
白話:哀!你們對於過去(既往),應該要??。

這個「懲」,我不曉得作何意解。
有人說:這是韓愈鼓勵柳宗元的詩,因此就不可能是"懲處"。
(懲處,是我的第一個直覺反應)
找了許久,得知「懲」可作「誡」,我這才釋疑。
整句:哀!你們對於過去(既往),應當要引以為誡。


讀古文,我最大的樂趣就是這種"猜測"、"推斷"。
至今,我猶不敢言自己的中文好,
太多古代文賦詩詞,我不能立即了解意思,
查字典、依上下文線索揣度一番後,
仍存在似懂非懂,甚至解釋錯誤的窘狀,然從不引以為受挫。

原本我就不是文科出身,豈會有瞻前顧後,深怕自砸招牌之煩憂。
相反地,「難度」給了我「每有會意,便興然忘食」的喜悅,
化身成「好玩」驅策著我,樂此不疲地遊戲下去。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札記-科學-科學精神

孫維新《談天》 第12頁:
對我而言,「科學」既不偉大,也非罪惡;
「科學」,
不過就是一種使用「邏輯思辯」的方法
來「追根究柢」的生活態度而已。
這種「邏輯思辯」的方法,可以用來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
也可以用來發展腦海中偶一浮現的玄想。
而習於「追根究柢」的科學工作者,其好奇心一旦點燃則不可或止,
上窮碧落下黃泉,也要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不過話說回來,科學探索的過程並不會帶給我們最終極的「答案」,
它只是不斷地讓我們知道如何去「問更好的問題」。
換言之,科學並不是用來追求真理的,科學只是在於研究事實,
這是科學探索過程中喜悅的來源,卻也是科學研究中最深沉的悲哀!
 
喜悅的來源,在於科學工作者的知識和觀念與時俱進,
在不斷迎接挑戰並設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知識日漸提升,觀念不時更新。
之所以悲哀,
在於科學的領域中,沒有永恆的權威,也沒有顛撲不破的真理。
 
今天我們可以為自己提出的新理論或科學所獲得的新結果沾沾自喜,
但明朝一覺醒來,別人的理論或更新的實驗結果,
可能就已經取代自己原先的想法,成為更為周延、正確的新發現。
這種認錯的過程和恆久的追尋,永無止盡。



(1)科學是使用「邏輯思辯」的方法來「追根究柢」的生活態度。
(2)科學探索的過程並不會帶給我們最終極的「答案」,
 它只是不斷地讓我們知道如何去「問更好的問題」。

這兩段文字,最讓我感動。
接受過科學訓練的人,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度,
別自認為所了解之事是最終極的答案、永恆的真理,而那也許是某些條件下的"學說"。
當落入絕對,堅信的事實,將變成包裝華麗的"感性"與"迷信"。
科學精神,是追根究柢的生活態度,是追尋的過程,沒有永遠的最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