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1日 星期六

古籍_《中庸》10:什麼是真正的強

原文:
子路問強。
子曰:
「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
 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
 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網路找到的譯文(註1):
子路問什麼是強。
孔子說:
「南方的強呢?北方的強呢?還是你認為的強呢?
 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
 人家對我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
 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死而後已,這是北方的強,勇武好鬥的人就具有這種強。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
 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
 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啊!
 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


*****
子路(註2)是個直爽、勇敢的人。
他的直爽(註3)表現在說到做到,履行承諾不拖延,
如《論語.顏淵》:
 子路履行諾言從不拖到第二天
而有福,便會與朋友分享,
如《論語.公冶長》:
 子路說: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

然而,子路的勇敢,猛是猛,在孔子的眼中,卻嫌有勇無謀(註4)。
如《論語.公冶長》,
 孔子說:「我理想無法實現了,我準備乘筏漂到海上。會跟我走的,衹有子路吧?」
 子路聽了很高興。孔子說:「子路啊,他比我勇敢,但缺乏才能。」

又如 《論語.述而》的有段對話,
 孔子對顏淵說(註4)
 「受重用時,就展露才華;不受重用時,就韜光養晦。衹有我和你能做到!」
  (這在誇讚顏淵)
 子路就說:「你帶兵打戰,會找誰輔助你?(不就是我嗎)」
 孔子:
 「赤手搏虎,光腳(不帶工具)渡深河,
  縱然這樣死去也不會後悔的人,我不會跟他共事;
  我願共事的,一定是小心謹慎,善於謀劃的人。」
而《論語·先進》則描述,
 子路剛強(行行如也)...孔子預言他難得善終(不得其死然)。


中庸的這段,肯定與《論語》一致的。孔子教導子路的「強」,
不是他個性上的「勇」,而是南方的「強」,一種外表溫和的內心強大。
溫和在寬柔以教:要寬容柔和、不報無道:不報復別人的蠻橫無理、
以及和而不流:和順而不隨波逐流。
強大在"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的矢志不渝。


雖然孔子說的是「強」,但我覺得他在指「剛柔並濟」。
柔弱與剛烈是兩個極端,
柔弱,是指心志怯懦,易於屈服,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
剛烈,是指固執倔強,剛愎自用,非但不聽人言,還強迫別人照自己意思去做。
要做到「剛柔並濟」,
得講求文中的「和而不流」的精神,也是《論語》裡的「和而不同」。

每個人有自己原則與堅持,不讓人所動搖,這就是剛;
同時尊重別人,不逼迫別人非得跟我一致,找到能和諧共處之道,這就是柔。

正如晏子所言(註5):「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喝水拿水來調味,這有什麼意義。只是一琴或一瑟,音樂過於單調。
而保持協調而豐富多彩,才是最美好的境地吧。


這一段對話出現在"中庸",應當認定這個「強」是不偏不倚、無過與無不及吧!
然而,為什麼孔子不用類似「剛柔並濟」的字句,偏偏說「強」呢?
我認為,可能是答子路的緣故吧!



-----------------------------
更新日期:2018.05.29
-----------------------------
註1:中庸 全文及翻譯


註2:維基百科:子路


註3:
1. 《論語.顏淵》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2. 《論語.公冶長》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註4:
1. 《論語.公冶長》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2. 《論語.述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3. 《論語·先進》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
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註5:壹讀: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