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想達成什麼目的?
形成自己的思考並從而應用到生活問題之決斷。
齋藤孝的這本書應放在日本教育文化的脈絡下來理解。
齋藤孝在《學習力》、《國語力》等書中強調:思考能力應透過語言與行動實踐來養成。
他批判日本教育長期偏重記憶與服從,
卻忽略語言表達與思辨能力的訓練,導致學生雖能背誦知識,卻缺乏清楚表達思想的能力。
因此,這本書的主要目的不是提出一套哲學思維理論,
而是為了矯正教育體系的傾斜, 讓人重新學會「說出自己的想法」、「以語言建立自我」。
換句話說,它是一種針對「集體沉默社會」的社會化思考訓練。
在這個情境下,他所說的——「有自己的想法,人生會因此大不相同。」
確實是對症下藥的處方。
然而,這句話的效力必須放在正確的問題範圍(scope)中理解。
它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而是針對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療法。
若離開「抑制個體意見」的社會環境而無限上綱,
就可能演變為另一種「過度強調個人意見」的偏差。
本書是一本思考訓練實用書,以五天的練習,使人學會如何思考、但不是教你思考什麼。
第 1 天:在部落格或社群網路上撰寫書評,思考的出發
思考訓練從哪裡起步。
核心建議(僅列5點)
方向 | 重點說明 | 作者原意與實踐建議 |
---|---|---|
先說點什麼,不要怕說錯 | 寫錯的代價很小,重點是「開始行動」。 | 齋藤孝指出,自己寫的文章多半可能被忽視;就算被看到,頂多被嘲諷。與其沉默,不如動筆。 |
不必全是個人意見,八分事實、二分觀點 | 以事實為基礎,觀點為點綴;在充分理解事物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體會。 | 強調「敢說」並非鼓勵主觀,而是讓學生練習把理解轉化成語言。這樣的表達更有說服力與深度。 |
給「有用」的評論 | 評論重在「評價」,而非單純感想。可思考:「這資訊對讀者有何幫助?」 | 建議以使用者角度撰寫──如「這筆花費值得嗎?」「會再消費嗎?」讓評論具有實際價值。 |
尊重對象,少批評,多肯定 | 批評容易但空泛,肯定需要理解。要標明自身立場與經驗背景,讓文字更誠實。 | 例:說明「我是一位普通消費者/或美食愛好者」,讓讀者知道你評論的視角與基準。 |
只對一部分進行「限定評論」 | 不需談全貌,聚焦最有感觸的部分;字數不宜過多,約一、二百字為宜。 | 若只作概要易流於平淡;挑出自己覺得最重要的部分加以說明,才能展現評論的意義與個人觀點。 |
第 2 天:掌握思考技能:比較、比喻、辯證、現象學、系統思考
實用性強,讓想法成形的「思路工具」。
思考方式 | 操作方法 | 所訓練的能力 | 對應舉例 |
---|---|---|---|
比較思考 | 對照異同,看出特點。 從差別找本質,從共通見規律。 |
抽取重點、建立對比意識。 | 比較兩部電影的節奏與畫面風格。 |
比喻思考 | 以簡代繁,以熟代生。 讓抽象變具象,說明更直觀。 |
轉換視角、創造聯想、避免陷細。 | 「人生如棋局」、「思考像呼吸」。 |
辯證思考 | 正反並觀,讓對立對話。 在矛盾中尋找新的可能。 不是折中,而是超越。 |
理解衝突、統合觀點、深化思考。 | 「自由與秩序」、「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
現象學思考 | 拋棄舊經驗找亮點。 換角度重新貼標籤。 以產出為前提觀察。 重返童心,如初次所見。 |
消除成見、強化觀察。 | 「像第一次看到一樣看日常」。 |
系統思考 | 看整體,不看片段。 尋關聯,理因果。 觀全局,思脈絡。 |
全局視野、因果分析。 | 「這結果與哪個環節有關?」 |
第 3 天:讓思考動起來——生活上的思考習慣
第三天的主題是「改變行動的習慣」。
思考力的鍛鍊必須落實到語言與身體的日常行動。
他提出幾種具體方式:練習轉述、準備對話、模仿說話節奏、隨音樂放鬆、保持玩心..等等,
藉此在溝通與聯想中培養思考的流動性。
核心建議(僅列5點)
面向 | 方法與要領 | 作者觀點摘要 |
---|---|---|
語彙力——聰明的起點 | 「頭腦聰明」的標誌是詞彙力。多閱讀、模仿電視與廣播用語,磨練語感與格調。 | 思考的深度取決於語言的精細度;詞彙越豐富,思考越靈活。 |
轉述力——讓理解化為表達 | 嘗試把聽到的話轉述給別人,或以自己的話再說一遍。 | 轉述是檢驗理解的最佳方法;能說明白,才是真懂。 |
提問力——聚焦思考的方向 | 不斷問「為什麼」。 | 問題就是思考的起點;好問題能讓思考更集中、更具創造性。 |
概念力——以邊框化思考世界 | 用概念為現象設定界線。 | 思考不是憑感覺,而是熟練運用概念。從概念中,靈感才會誕生。 |
玩心——讓身體與思考共振 | 隨音樂搖擺、暖身、團建。放鬆身體,打開心境。 | 思考需要餘裕;輕鬆與玩心是創意的養分。 |
第 4 天:深化思考的讀書方法——用閱讀擴展思考的厚度
這一天是思考的補給,如果沒有外部輸入(學)作為素材, 那種思考就會變成空轉、自我重複。
核心建議(僅列5點)
主題 | 方法與要領 | 說明(依據原文要旨) |
---|---|---|
選書策略:讓書成為話題源 | 可從暢銷書、實用書或易於討論的書入手。 | 章首談到「先讀容易引起共鳴、能成為話題的書」,並舉暢銷書作為例。 |
閱讀耐力:培養思想的持久力 | 每天固定時間閱讀,持續接觸文字。 | 文中提到「每天安排閱讀時間,讓思考的肌肉不鬆弛」。 |
書店體驗:汲取知識氛圍 | 走進實體書店、觀察書架與人群。 | 書中提到「到書店親自觀察,會受到知識氛圍刺激」。 |
古典閱讀:提升表達分量 | 閱讀古典或經典作品,模仿其語感。 | 章中以「古典名句與節奏能提升語言品味」為例,強調表達的深度。 |
閱讀模式:快速而有選擇 | 以三十分鐘速讀抓重點,摘錄三段文字。 | 作者具體提及「三十分鐘內讀完一本書並挑三處引用」,作為高效閱讀訓練。 |
怎麼樣從閱讀中,形成觀點。
作者說:
究竟要如何確立觀點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著眼於語言。
從各種各樣的信息中選取引人注目的、有趣的語言,
經過不斷收集這些詞語,就會逐漸浮現出「自己的思考」。
這樣的語言,即便想記也不可能全部記住,所以建議大家不管有多麻煩,
只要遇到這樣的語言,就記錄在記事本、手機或電腦裡面,影印或貼在一些東西上面。
從報道當中收集的原本就是別人發表的言論,
但由於選擇語言的是自己,從累積中也要看到自己的影子。
並且,從這些語言中選取 2~3個組成小話題的話,就會完全變成原創了。
這樣想來,難道不會覺得形成「自己的想法」也變得格外簡單了嗎?
如果一開始自己的目標就是原創的話,那麼不管怎麼內容都很單薄;
如果僅是收集信息,又會缺乏原創性。
只有兩者結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展現自己獨一無二的視野。
主題 | 方法與要領 | 說明(依據原文要旨) |
---|---|---|
決斷力是思考的出口 | 思考若不化為行動,終將停滯。 | 開章即指出「所有職場人士都不可欠缺的決斷力」,並以「行動改變現實」為重點。 |
對話是整理思路的加速器 | 與人交談能讓思路顯形。 | 「與人交談,整理論點」說明對話能使觀點具體化、加速判斷。 |
面對消極思考,強化當事人意識 | 承認現狀、主動應對,而非逃避。 | 「直面消極想法」「當事人意識能活躍大腦」,強調思考的責任感。 |
從經驗出發,鍛鍊第一反應 | 培養經驗性直覺,建立即時判斷力。 | 「第一反應源自經驗」「預想情況」指出,直覺是累積經驗的快速應用。 |
決策需聚焦與節奏 | 控制發言十秒內,設定優先順序。 | 「會議發言要控制在十秒」「決定待完成事項的優先順序」,皆屬實際行動準則。 |
---------------------------------------------------------------------------------------------------
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新觀點」,而在於教你如何生成有力的觀點。
它像是一場「思考體能訓練營」,讓人從資訊服從者變成觀點創造者。
----------------------------------------------------------------------------------------------------